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第一章钻井地质

一、主要概念

1、参数井:地层探井、区域探井-指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了解各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石油地质特征(生、储、盖及其组合,获取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2、预探井:指在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构造(圈闭)或构造带等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取得储集层物性资料、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3、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在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详细查明油气特征,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经济价值,计算探明储量等而钻的探井。

4、开发井:指根据编制的该油气田开发方案,为落实探明储量、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井网所钻的井。

5、调整井:指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若干年后,根据开发动态及油气藏数值模拟资料,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需要分期钻一批调整井;根据油气田调整开发方案加以实施。

6、钻时:每钻进一定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min/m。

7、定向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控制地使井身沿着设计的方向和路线钻达预定的目的层段和井下目标(靶位)的井。

8、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占取心进尺的百分比。

9、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回井口的时间。

10、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方法。

二、问答题

1、简述定向井的主要用途,图示说明井身剖面基本类型。

纠正已钻斜的井眼成一个垂直的井身,对落鱼等井下障碍物进行侧钻,在不可能或不适宜安装钻机的地面位置的下边钻油井,为扑灭大火、压住井喷等而设计的井—抢险井或救险井,在一个井场、钻井平台或人工岛上,钻几口、几十口井、丛式井—海上油田、地面受限制的沙漠、沼泽等地,最大井斜角接近或达到90°,且有水平延伸的井--水平井。

I型井身剖面;Ⅱ型井身剖面(S形曲线井身剖面);Ⅲ型井身剖面(见图)

2、简述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及钻时录井的主要用途。

岩性--软硬、孔缝发育程度;钻头类型与新旧程度;钻井措施与方式;钻井液性能与排量;人为因素的影响。

①应用钻时曲线可定性判断岩性,解释地层剖面。

②在无电测资料或尚未电测的井段,根据钻时曲线,结合录井剖面,可以进行地层划分和

对比。

3、简述取心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及其注意事项。

取心资料收集:丈量方入,准确算出进尺,取心过程中,记钻时、捞取砂样,并要特别注意观察泥浆槽面的油气显示情况;丈量“顶空、底空”:初步判断岩心收获率;岩心出筒:先出底部、上下顺序不乱、保证岩心完整,岩心全部出筒后要进行清洗,油浸级以上的岩心不能用水洗,用刀刮去岩心表面钻井液,并注意观察含油岩心渗油、冒气和含水情况,并详细记录,必要时应封蜡送化验室分析,密闭取心井的岩心出筒后→清理密闭液后,立即进行丈量,涂漆编号,并及时取样化验分析;岩心丈量:判断是否有“假岩心”,如有应扣除假岩心;计算岩心收获率;岩心编号:自上→下、由左→右依次装入岩心盒内,按其自然断块自上而下逐块编号。

4、简述岩心归位方法和步骤。

以筒为基础,用标志层控制;磨损面或筒界面适当拉开;泥岩或破碎处合理压缩;整个剖面岩性、电性符合,解释合理;保证岩心进尺、心长、收获率不变。

先装收获率高的筒次;后装收获率低的筒次;破碎岩心归位,按电测解释厚度消除误差装图;

实取岩心长度大于电测解释厚度,且岩心完整,按比例压缩归位。

5、试述通过岩心录井及岩心分析可获得哪些资料及信息。

古生物特征;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研究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掌握生油层特征及其地化指标;观察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恢复沉积环境;了解构造和断裂情况;检查开发效果。

6、简述岩心描述的主要内容。

岩性—颜色、岩石名称、矿物成分、胶结物、特殊矿物等;相标志—沉积结构、沉积构造、生物特征等;储油物性--φ、K、孔洞缝发育情况与分布特征等;含油气性—结合岩心油气水观察、确定含油级别;岩心倾角测定、断层观察、接触关系判断。

7、简述测定迟到时间常用的方法。

见课本上24页。

8、简述钻井液的类型及钻井液的主要性能。

水基和油基,水基:淡水,盐水,钙处理,石膏处理,混油。性能见课本35页。

9、简述钻井过程中影响钻井液性能的地质因素。

高压油气水层,盐侵,砂侵,粘土层,漏失层。具体见课本36页。

11、何谓固井,其主要目的有哪些。

固井指向井内下入一定尺寸套管后,在井壁与套管的环形空间内注入水泥的工作。

保护井壁,防止井身垮塌;;封隔油、气、水层,防止互相窜通;便于安装井口设备,控制井喷,使油、气、水按规定管路流动。

12、何谓完井,简述完井方法。

指一口井按地质设计要求钻达目的层和设计井深以后,直到交井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射孔完井,裸眼完井,割缝衬管完井,砾石充填完井,化学固砂完井,防沙滤管完井。

第二章油层对比

一、主要概念

1、沉积旋回:垂直地层剖面上具相似岩性的岩石有规律的重复出现.

2、标准层:岩性、电性特征明显,在三级构造范围内稳定分布(>90%),用它基本可以确定油层组界线.

标志层:岩性、电性特征较突出,在三级构造的局部地区,具有相对稳定性(90~50%)。

3、有效厚度:指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油层中能够提供工业油流的厚度。

4、小层平面图:表示单油层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及其有效厚度和渗透率变化的图件,又称连通体平面图。

5、油砂体平面图:反映单个砂体平面分布特征、有效厚度及渗透率变化趋势的图件。

6、储集单元:指具有独立的水动力系统,由储层、产层、盖层、底层组成的能封闭油气的基本岩性单元(组合)。

二、问答题

1、简述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及方法。

(1)依据:地层的岩性变化,岩石中生物化石门类或科、属的演变,岩层的接触关系以及岩层中含有的特殊矿物及其组合等等。

(2)方法

①岩性对比法利用岩石类型、成分、结构、颜色等特征进行地层对比。

②古生物对比法利用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类型、化石组合及含量的不同,鉴别地层时代和划

分、对比底层。

③构造对比法利用地层之间的构造接触关系,例如不整合和假整合标志,因其具有区域

特征,可用来划分地层和进行对比。

④矿物对比法利用沉积岩中所含矿物组合及某些矿物含量的多少来进行对比。

⑤沉积旋回对比法

⑥层序地层学对比法

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性、古生物、分析化验等资料,通过划分层序、准层序组、准层序等地层单元,并利用这些单元的边界标志在横向上进行对比。

2、简述碎屑岩油层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及对比方法。

主要依据--根据岩性、电性所反映的岩性组合特点及厚度比例关系(在电测曲线上的特征)作为对比依据,注意相变、油水关系等。

1)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

⑴适用条件:较稳定的沉积单元,油层连续性好,分布广泛、稳定。

如:海相、湖相或小范围内比较稳定的沉积环境。

⑵对比步骤:在标准层控制下,按照沉积旋回的级次及厚度比例关系,从大到小按步骤逐级对比,直到每个单层。

①利用标准层划分油层组

A、分析油层剖面,掌握油层岩性、岩相变化的旋回性及反映在电测曲线上的组合特征→

研究二级旋回的数量及性质,油层组厚度及其变化规律;

二级旋回的数量:决定了油层组的多少。

B、标准层分布规律,了解用标准层研究确定油层组的层位界线。

②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砂岩组

A、在油层组内,根据岩石组合性质、演变规律、旋回性质、电测曲线形态组合特征,进一步划分若干三级旋回;

B、用标准层或辅助标准层控制旋回界线。

C、各三级旋回按水进型考虑,砂岩组顶部均有一层泥岩,可作为对比时确定层位关系的具体界线。

③利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对比单油层

A在三级旋回内,根据单砂层发育程度、泥岩层的稳定程度→将三级旋回细分为若干韵律;韵律内的较粗粒含油部分--即为单油层;

B按岩性相似、厚度相近原则,在四级旋回内进行单层对比。

④连接对比线

2)等高程沉积时间单元对比法

(1) 适用条件:沉积环境复杂地区。

如:河流相、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等砂体中对比单层。

(2)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步骤

①在砂岩组的上部或下部,选择1个标志层。

--标志层应尽量靠近其顶面或底面。

②分井统计砂层组内主体砂岩(>2m)顶界距标志层的距离。

③剖面上,按照砂岩顶面距标志层距离近似者为同一沉积时间单元原则,将砂岩划分为若干沉积时间单元。

3、试分析油层划分对比与区域地层划分对比的差异。

油层划分对比与区域地层划分相比,其要求的精度更高,对比单元划分的更细,用于对比时的基础资料更丰富,选用的方法综合性更强。

4、简述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

(1)单油层-- 通常称小层或单层

①油层对比的最小单元,为沉积韵律中的较粗部分;

②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岩性和物性基本一致;

③单油层之间有隔层分隔,分隔面积>连通面积。

(2)砂岩组-- 或称复油层或砂层组

①由若干相邻的单油层组合而成;

②同一砂层组内的油层岩性特征基本一致;

③砂层组上、下均有较为稳定的隔层分隔。

(3)油层组

①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岩组组合而成;

②以较厚非渗透性泥岩作盖层、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内

③岩相段的分界面--为油层组的顶、底界线。

(4)含油层系由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同一含油层系内:

①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

②油水特征基本一致;

③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有一致性。

5、油层对比成果图有哪些,简述其主要用途。

(1)油层对比成果图:

①油层剖面图

②平面图:小层平面图油砂体平面图

③立体图:油层栅状图油砂体连通图

(2)油层对比成果图的应用

①计算砂体储量,对油层进行定量评价;

②划分开发层系,调整开发方案;

③油井动态分析等。

6、简述碳酸盐岩储集单元的划分原则。

(1)同一储集单元必须具备完整的储-产-盖-底岩性组合;

正常情况下,完整的碳酸盐岩--蒸发岩沉积旋回:

石灰岩→白云岩→硬石膏→盐岩→钾盐→石灰岩或白云岩

自下----------------------------------------→而上

其中:硬石膏和盐类是良好的盖、底层,渗透性极差

石灰岩和白云岩是良好的储集层。

(2)同一储集单元必须具有统一(独立)的水动力系统;

(3)同一储集单元单元中的流体性质应相似。

(4)储集单元的顶、底界可以不受地层界线限制---

※可与地层单元界面一致,也可不一致;

※盖层和底层可以是同一层。

第三章储层特征研究

一、概念

1、测井相:指能够表征沉积物特征,并据此辨别沉积相的一组测井响应(参数)。

2、孔隙结构:岩石中孔隙与连通它的喉道的形状、大小、分布及其孔喉配置关系。

3、储层非均质性:在沉积、成岩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油气储层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的不均匀变化。

4、层内非均质性:粒度的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透段位置、层内夹层特征等。

5、平面非均质性:砂体的连通程度、平面物性(孔隙度、渗透率)变化和非均质程度、渗透率的方向性。

6、渗透率级差(J):J为砂层内最大渗透率与最小渗透率的比值,一般以渗透率最低的相对均质段的渗透率表示。

7、渗透率均质系数(K):K表示砂层中平均渗透率与最大渗透率的比值。在0—1之间变化,K越接近1均质性越好。

8、排驱压力:表示非润湿相开始进入岩石孔隙的启动压力,即岩石最大连通孔喉中,润湿相开始被排替的最小压力。

9、裂缝性储层:指天然存在的裂缝对储集层内流体的流动具有重要影响或据预测具有重要影响的储集层。

10、束缚水饱和度:岩石孔隙总是含有地层水的,其中被吸附在岩石颗粒表面的薄膜水和无效空隙及狭窄空隙喉道中的毛细管滞留水,在自然条件下是不能自由流动的,称之为束缚水。相应的为束缚水饱和度。

11、饱和度中值压力:指非润湿相饱和度为50%时,相应的注入曲线所对应的毛细管压力。

12、最大连通孔喉半径:与排驱压力相对应的孔喉半径。

13、喉道半径中值:非润湿相饱和度为50%时,相应的喉道半径,它可近视地代表样品平均孔喉半径的大小。

二、主要问题

1、简述自然电位曲线形态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答:看看即可...

2、试述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和孔隙结构特征。

答:储集空间:孔隙和喉道。孔隙结构特征(P125 图自己看):a、大孔粗喉型b、大孔细喉型c、小孔极细喉型d、微孔管束状喉道型

试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和孔隙结构特征。

空间类型:孔隙、溶洞、裂缝。空隙结构特征:a、大溶洞型孔隙结构b、微缝空隙型孔隙结构c、裂缝型孔隙结构d、复合型孔隙结构

3、试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

答: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内容:

1)层内非均质性—粒度的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透段位置、层内夹层特征等。

2)平面非均质性—砂体的连通程度、平面物性(孔隙度、渗透率)变化和非均质程度、渗透率的方向性。

3)层间非均质性—层系的旋回性、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隔层分布、等。

4)微观非均质性—孔隙和喉道的大小、类型与分布,孔隙结构特征,颗粒非均质(岩石组分、排列方式等),填隙物非均质(基质和胶结物含量及类型等)

影响因素:

1)沉积作用—岩石成分、结构(含孔隙结构)、沉积方式等;

2)成岩作用—孔隙类型及数量与成岩阶段有关;改善储集性能作用(溶解作用),破坏储集性能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自生矿物析出等)。

3)构造作用—影响碎屑岩母岩性质,区域地热梯度的变化,产生断层和裂缝、影响储集性能。

4、简述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答:1)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内容:

⑴层内非均质性——粒度的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透段位置、层内夹层特征等。

⑵平面非均质性——砂体的连通程度、平面物性(孔隙度、渗透率)变化和非均质程度、渗透率的方向性。

⑶层间非均质性——层系的旋回性、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隔层分布等。

2)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⑴层间非均质性导致“单层突进”——多层合采情况下,层位越多、层间差异越大,注入水先沿着高渗层突进,较低渗层形成剩余油层。

⑵平面非均质性导致“平面舌进”——由于油层平面上渗透率差异,高渗方向油层吸水多,水推快,水洗好,导致“舌进”;低渗区形成“死油区”。

⑶层内非均质性导致层内“死油区”——注入水沿层内高渗带突进,其余部分可能成为“死油区”。

5、简述裂缝评价的主要内容。

答:(1)裂缝产状(2)裂缝发育程度(3)裂缝开启程度、充填程度及有效开启程度(4)裂缝力学性质:在岩心上主要是区别张性缝还是剪切缝(5)裂缝组系的判断与划分(6)微裂缝描述(7)裂缝的储油能力和渗流能力(8)裂缝系统、岩块基质系统含流体饱和度(9)裂缝—孔隙系统之间的相通性和采收率

6、试述影响储层特征的地质因素。

答:一、沉积环境的影响

沉积条件、沉积方式差异—储集体分布、储集物性

二、成岩作用对储层性质的影响

1成岩作用对储层特征的影响

改善储层储集性的成岩作用--溶解、成岩收缩、白云岩化等

破坏储层储集性的成岩作用--机械压实、胶结、压溶、重结晶等

2粘土矿物对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储集性的影响

3成岩阶段对储集性能的影响

三、构造作用的影响

构造活动:影响碎屑岩母岩性质、影响区域地热梯度的变化

构造运动产生断层和裂缝,影响储集性能 储集岩裂缝系统及微裂缝发育程度与构造活动有关

第四章 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

一.名词解释

1.井位校正:为了提高剖面的的精度,充分利用剖面线附近的井,就需要把剖面线附近的井移到剖面线上,就是井位校正。

2.断点组合:找出各井中钻遇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把这些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的研究整条断层特征的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3.断面构造图:又称断层面等高线图,它是以等高线表示断层面起伏形态的图件。

4.油气田地质剖面图:沿油气田某一方向切开的垂直剖面图。它能清楚地反映油气田的地下构造形态、地层产状、接触关系;也能反映地层岩性、物性、厚度沿剖面方向的变化,还可以表示油气藏的空间位置及油气水的空间分布状况。(重点是应用)

二.主要问答题

1、图示说明地层倾角矢量图的分类(模式)

回顾 --倾角矢量图像 的分类

绿模式

红模式

蓝模式 杂乱模式(空白模式) 2.简述利用地层倾角测井资料识别 褶曲构造常用的方法。 依据矢量图,结合测井曲线确定 褶曲类型。

利用井段产状统计成果判断褶曲

类型。 其中矢量的井段产状统计成果图共有5种:倾角与倾斜方位角关系图、倾斜方位与深度的关系图、倾角与深度的关系图、东西向视倾角与深度的关系图、南北向视倾角与深度的关系图。

3.试述井下断层存在的识别标志,应用这些标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图示说明)?

1.地层的缺失与重复。

1).地层倾角<断层面倾角时:地层缺失:钻遇正断层;地层重复:钻遇逆断层。当断层面倾向与地层倾向一致且地层倾角>断层面倾角时:地层缺失,钻遇逆断层;地层重复,钻遇正断层。

绿模式红模

杂乱模

蓝模

值得注意:

1)正确判断地层重复--倒转背斜与断层造成的地层重复差别:倒转背斜造成的重复地层的层位是由老变新,而逆断层引起的重复时层位由新到老。

2)正确区分断层、不整合造成的地层缺失。

不整合造成的地层的缺失:缺失层段之下出现比正常剖面更老地层---不整合面上下找不到相对应的同一套地层;不整合具有区域性、角砾性、风化壳等。

断层造成的地层的重复:不同井缺失层位及深度不同,且按一定方向逐渐变化,若断距小,断面陡、井距大,仅一口井中表现缺失;断层面上下可以找到同一套地层,伴有因牵引造成的倾角变化,断层角砾破碎带等现象。

2、非漏失层发生泥浆漏失和意外的油气

钻井过程中,在不该有油气显示的地层中出现油气显示--可能钻遇断层

4、近距离内同一岩层厚度突变

5、在短距离内,同一层内流体性质、油气层、折算压力和油水界面有明显差异

由于断层的切割,使同一层流体处于不同的地球化学条件下,造成流体性质上的差异。

6、断层在地层倾斜矢量图中的特征

差悬

殊示

意图

悬殊

4.试对井下地层重复或缺失进行地质分析。

造成井下地层重复的因素:断层;当地层倾角<断层面倾角且钻遇逆断层或断层面倾向,地层倾向一致且地层倾角>断层面倾角且钻遇正断层时:出现地层的重复。

倒转背斜也可以造成地层的重复。但是倒转背斜造成的重复地层的层位是由老变新,而逆断层引起的重复时层位由新到老。

造成井下地层缺失的因素:断层。当地层倾角>断层面倾角且钻遇正断层或断层面倾向与地层倾向一致且地层倾角<断层面倾角且钻遇逆断层时:出现地层的缺失。

不整合也可以造成地层的缺失:不整合造成的地层的缺失:缺失层段之下出现比正常剖面更老地层---不整合面上下找不到相对应的同一套地层;不整合具有区域性、角砾性、风化壳等。

断层造成的地层的重复:不同井缺失层位及深度不同,且按一定方向逐渐变化,若断距小,断面陡、井距大,仅一口井中表现缺失;断层面上下可以找到同一套地层,伴有因牵引造成的倾角变化,断层角砾破碎带等现象。

5、如何确定单井断点?如何组合井间断点?简述井间断点组合的一般原则。

井下断点的确定:在钻井地质剖面上确定断点时,首先要对该井剖面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反复地与正常剖面(研究区综合柱状剖面图)逐层进行对比,逐渐缩小断点可能出现的范围。最后,在可能存在断点的范围内,根据测井曲线、岩性变化、钻时录井等资料仔细地分析并确定断点的具体位置。

井间断点组合--把各单井钻遇同一条断层的断点联系起来,研究整条断层特征的工作。原则如下:①钻遇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断层性质应该一致,断面产状及垂直断距应大体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

②经组合后的断层,同一盘的地层厚度不能有突变。

③断点附近的地层界线:其升降幅度与垂直断距基本符合;各井断失层位应大体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

④断层两盘的地层产状要符合构造变化的总趋势。

6、何谓断层面等高线图?它有何用途。

断层面等高线图(断面构造图)--以等高线的方式表现断层面起伏形态的图件。

了解断层面在地下的产状及其变化(起伏形态);

▲了解断层的延伸范围(长度和深度);

▲了解断层互相切割的关系;▲检查断点组合是否正确

7、绘制地质剖面时,选择剖面线的原则是什么?

1、剖面线应尽可能垂直于地层走向,或垂直或平行构造轴向--真实地反映地下构造(倾角、厚度)。

2、通过较多的井--提高剖面图的精度;

3、剖面应均匀分布--全面地了解油气田情况;

4、需要了解构造细节的部位,并通过新拟定探井井位

8、如何判断断层的封闭性(或断层封闭性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1.判断断层两盘的岩性接触关系。

2.断层面及两侧的排驱压力:断层两侧的排驱压力相等或相近,断层开启;排驱压力差别大,断层封闭。

若断层面排驱压力大于两侧岩层的排驱压力,则断层封闭;反之则断层开启。

且某一断层的封闭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油气柱高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油气可能从断盘一侧油气藏中向另一侧运移。或通过断层面向上倾方向运移。

3.断层的力学性质。一般认为:张性断裂易造成开启性断层;而压扭性断裂易造成封闭性断裂。

4.断层的活动强度:活动弱:破碎轻,裂隙不发育,断层封闭;活动强,破碎严重,裂隙发育,断层开启。

5.断层产状与岩层的配置关系。同向断层,封闭能力一般都较差,反向断层(反向屋脊式)的封闭性较强。

6.断层两盘的流体性质:若断层两盘的流体性质差异大,油水界面高差悬殊大,断层封闭。

7.断层的活动时期与油气聚集时期的关系:油气聚集期及之后继续活动的断层,多具纵向开启性。油气聚集期已经停止的断层,一般封闭。同生断层常常具有良好的封闭性。

9、何谓井位校正?图示说明位移方法。

井位校正--把不在剖面上的井移到剖面线上的过程

10、简述井斜校正的任务及方法

对弯井或斜井进行井斜校正,正确反映地下构造形态。方法有计算法和作图法两种。

11、简述油气田地质剖面图的绘制步骤(作图步骤)。

1分别计算各斜井段的水平投影和垂直投影,地层界面、断点、油水界面的垂直深度。

2选择适当位置作一水平线代表海平面,确定各井位置,并绘制两条深度比例尺。

3根据各井井口海拔,勾绘地形线。

4按图解法分别绘出四口井在剖面上的斜井身,在其上标出各井所钻遇的各个地层界面,含油井段、断点位置、并绘出地层界面、断层线与油水界面。

5注明图件要素:图名、比例尺、剖面方向、图例及编制日期、主图单位和制图人。12.如何编制油气田地质剖面图?(资料准备至绘制)

1资料的准备和比例尺的选择;资料准备主要依靠测井、录井和地球物理勘探资料。一般情况下,剖面图比例尺和油田地质图和构造图比例尺相同,也可适当放大。

2剖面方向的选择。

3井位校正和井斜校正。

4根据需要,编制不同类型的地质剖面图。

13、简述油气田地下构造图的编制及主要用途。

油气田构造图:表示油气层顶、底或标准层构造形态的等高线。资料来源:制作录井、测井和地震剖面等。

主要用途:构造形状;高点位置

1.研究构造形态闭合面积;闭合高度为研究圈闭及油气类

断裂情况;地层产状型奠定基础

2.依据构造图上的等值线确定标准层深度,为新井设计提供深度依据。

3.在构造图上圈定油气边界,为储量计算提供面积参数,为开发方案(如边外注水、切割

注水、面积注水等)提供地质依据。

第五章地下温度与压力

一、基本概念

1、净水压力:是指由静水柱产生的压力,其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液柱的高度有关,而与液柱的形状和大小无关。

2、上覆岩层压力:是指上覆岩层骨架和孔隙空间流体的总重量所引起的压力,随上覆岩层骨架的增厚而加大,也与岩层及其孔隙空间流体的密度大小有关。

3、压力梯度:是指每增加单位深度所增加的压力。

4、地层压力:是指作用于岩层孔隙空间内流体上的压力,又称孔隙流体压力。

5、压力系数:指实测的地层压力与按同一地层深度计算所得静水压力的比值。

6、异常地层压力: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或称压力异常。

7、折算压力:就是为了消除构造因素的影响和正确判断地下流体的流动方向,把所测得的油层真实压力折算到某一基准面而求得的压力。

8、地温梯度:在恒温带之下,埋藏深度每增加单位深度地温增高的度数。

9、地温级数:是指地温每升高1℃时,所加深的厚度。

10、原始油层压力:是指油层在未被打开之前所具有的压力,人们通常将第一批井打开油层之后关井,使油层压力恢复平衡,用井底压力计测量油层压力,这个压力作为原始油层压力。

11、目前油层压力:是指油藏投入开发后某一时期的地层压力。

二、主要问答题

*1、何谓原始油层压力?简述其来源及分布特征。

答:原始油层压力是指油层在未被打开之前所具有的压力,人们通常将第一批井打开油层之后关井,使油层压力恢复平衡,用井底压力计测量油层压力,这个压力作为原始油层压力。

2、简述原始油层压力在背斜构造油藏上的分布特点。

答:①原始油层压力随油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加大。

②流体性质对原始油层压力的分布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表现为井底海拔高度相同的各井,若井内流体性质相同,则原始油层压力相等;若井内流体性质不同,则流体密度大的,其原始油层压力小,反之,其原始油层压力大。

③气柱高度变化对气井压力影响很小,因此,当油藏平缓,含气面积不大时,油气界面或水气界面上的原始油层压力可代表气藏(或气顶)内各处的压力。

3、图示说明折算压头、折算压力及其计算方法。

答:详见课本第230页。

4、试述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详见课本第219页)

答:⑴高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剥蚀作用、构造断裂作用、构造断裂与剥蚀作用、刺穿作用、成岩作用(泥、页岩压实作用,蒙脱石脱水作用,硫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热力作用和生化作用、测压水位的影响、流体密度差异;

⑵低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温度降低、页岩减压膨胀。

5、简述异常地层压力的预测方法。

答:可采用的方法有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测井★以及钻井地质资料分析★★等。针对钻井地质资料分析法的一些内容:

⑴钻井速度:当钻入高异常地层压力过渡带时,钻速立即增大,用以判定地下是否存在高异常地层压力过渡带。

⑵d指数:用来标定钻井速度,当钻遇高异常地层压力过渡带时,d指数将向着减小的方向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

⑶返出钻井液温度:在钻遇高异常地层压力过渡带时,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的度数远远超过正常的情况。因此,从钻井液出口管返出来的钻井液温度有突然增高的现象,用判断是够钻遇了高异常地层压力过渡带。

⑷页岩岩屑密度:在异常高压地层过渡带,因页岩欠压实的缘故,页岩岩屑的密度将急剧变小而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

此外,钻井过程中转盘扭矩突然增加、起钻时阻力加大、井喷、井涌等现象的发生,均可作为钻遇高异常地层压力的显示。

6、地温场与油气生成、分布的关系。

答:1)地温与油气生成:温度太低,不足以使石油生成和运移,温度过高,又会使生成的石油遭到破坏。一般认为,石油生成的温度范围是60~150℃,如果过去和当今生油层所经历的温度都在60~150℃之间,则认为油层分布的空间范围是有利的油气生成区。

2)油气分布与地温、地温梯度:油田分布深度范围在600~5000m之间,其中大多数在3000m以内,多数在1500~3000m,其对应地温为60~150℃,且大多数不超过100℃。

7、简述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源于笔记,或有差异与遗漏)

答:1)大地构造性质及其所处的构造部位是控制基本地温场最主要的因素:

大洋中脊—高地温;海沟部位—低地温;海盆部位—一般地温;

稳定的古老台区—较低地温;中新生代裂谷区—较高地温。

2)基底起伏:由于基底的热导率往往高于盖层,深部热流向基底隆起处集中,地温异常和重力异常相当吻合。

3)岩浆活动:①岩浆侵入或喷出的地质年代(时代越新,所保留的余热越多,对现今地温场的影响越剧烈,有可能形成地热高异常区)②侵入体的规模和形状

及围岩产状和热物理性质等。

4)岩性(岩石的导热能力)火成岩、碎屑岩﹥碳酸盐岩;基岩﹥盖层;盐岩﹥石膏﹥泥岩;砂岩﹥泥岩。

5)构造条件:褶皱——有明显影响;断层使地温升高或降低。

6)烃类聚集(油气分布) 7)地下水活动(循环)

第六章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计算

一、主要概念

1、地质储量:是指在钻探发现油气后,根据已发现油气藏(田)的地震、钻井、测井和测试等资料估算求得的已发现油气藏(田)中原始储藏的油气总量。分为探明地质储量、控制地质储量和预测地质储量。

2、可采储量:可采量指从油气的原地量中,预计可采出的油气数量。在已发现的情况下,称为可采储量。

3、远景资源量:指在圈闭预探阶段前期,对已发现的、有利含油气的圈闭或油气田的邻近区块(层系),根据石油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采用圈闭法估算的原地油气总量。

4、预测储量: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了油气流或综合解释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进一步勘探价值的、可能存在的油气藏(田),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低的地质储量。

5、控制储量: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提供开采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50%。

6、探明储量:指在油气藏评价阶段,经评价钻探证实油气藏(田)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大的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20%。

7、油层有效厚度:指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油层中能够提供工业油流的厚度(储层中具有工业产油能力的厚度)。即对全井达到工业油井标准有贡献的储层厚度。

8、压降储量:压力降落法--又称压力图解法,利用由气藏压力(P/Z)与累积产气量(Gp)所构成的“压降图”确定气藏储量。所计算的储量又称为“压降储量”。

二、主要问题

1、简述远景资源量及储量的分级。

2、简述确定油水界面的方法。

①利用岩心、测井及试油资料确定油水界面(岩心--含油情况与颜色;测井--SP、Rt)

以试油资料为依据,结合岩心资料的分析研究(制定判断油水层的测井标准;划分各井的油层、水层、油水同层)。

A)算出某一油水系统中各井最低油层底界和最高油水同层或水层顶界海拔高度。

B)投点--在图上依次点出各井油底、水顶位置。

C)在油底、水顶之间划油水界面。(当资料较少,油底和水顶相距较远时,油水界面应偏向油底,以防面积增大。)

②利用毛管压力资料确定油水界面;

根据毛细管压力曲线特征及相渗透率曲线,按井的产出特征可以将油藏垂向油水分布自上而下可分为3段:产纯油段;油水过渡段;产纯水段。利用油藏测井解释含油饱和度与深度建立油藏毛管压力曲线,据油层饱和度下限标准,求油水界面深度。

③利用压力资料确定油水界面。测压面水;平储集层均质高渗;已知井口海拔。

3、如何理解油水过渡带(图示说明)。

4、如何确定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含油面积。

首先初步确定油藏类型,了解控制油气分布主要因素。

(1)简单的背斜油藏:内外油水边界

(2)断块型油藏:断层边界、油水边界

(3)岩性油藏:尖灭线(有效厚度零线) 油水边界

5、试述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的确定方法。

(1)测试法: 利用单层试油成果确定油层渗透率下限,渗透率下限确定后,根据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曲线,查出相应的孔隙度下限。

(2)含油产状法: 用岩心的含油产状确定有效厚度物性下限

适用范围:碎屑岩储层中,含油产状与物性具有变化一致性的规律。

操作步骤:① 划分岩心含油级别(含油产状);② 通过试油确定岩性和含油产状的出油下限;③ 用数理统计方法统计有效层物性下限。

(3)泥浆侵入法:根据含水饱和度与空气渗透率关系曲线(2条直线),其拐点的渗透率值即为渗透率下限值。泥浆侵入的储集层厚度为有效厚度。用同样的方法,也可定出孔隙度下限。

(4)经验统计法

6、容积法计算石油储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需要确定哪些参数?如何确定?

(1)基本原理:利用油田静态资料和参数来计算石油储量--是计算油气田地质储量的主要方法;适用于不同勘探、开发阶段。实质为计算地下岩石孔隙中油气所占体积,并用地面的体积单位或质量单位表示。

oi

o wi B S he A N /)1(100ρ?-?Φ??= N --石油地质储量,104t A --含油面积,k m 2

h e --平均有效厚度,m

Φ--平均有效孔隙度,小数 S W i --平均束缚水饱和度,小 ρo --平均地面脱气原油密的体积之比。

(2)参数:含油面积有效厚度 有效孔隙度 束缚水饱和度 地面脱气原油密度 原油(原始)体积系数(相关确定见课件或课本p249)

7、简述压降法计算天然气储量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及影响因素。

①基本原理:(p280)

②条件:⑴ 只能在气藏开采到一定阶段(大约采出10%左右),获得一定数量的产量、压力资料之后进行。

⑵ 适应于开采期间气藏容积不变的那些气藏(即纯气驱气藏),不能用于水压驱动气藏。 ⑶ 对边缘有含油气带的气藏,由于压力降低,溶在油中的气大量析出,将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

⑷ 要求整个气藏是互相连通的;因断层或岩性尖灭被分割时,应分别计算。 ③影响因素:⑴ 单位压降采气量不为常数

① 边水或底水供给 ② 低渗透率带的补给

③ 异常高压气藏 ④ 反凝析作用

\ ⑵ 其它因素影响

① 测压和产量计量不准确(人为因素、系统因素);

② 井身质量不符合要求(固井质量不合格);

8、图示说明压降法求取天然气地质储量及可采储量方法。

压降曲线

数 累积产气

量 p /Z =0 处的

横坐标值--气藏的

原始地质储量

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绪论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 研究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包括:①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②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地质学基础及社会学问题;③如何协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 (1)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2)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 (3)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 (4)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总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1.环境与地质环境 ?环境的概念 广义:系统以外的事物,也就是说,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研究主体即系统而言的。 狭义: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内涵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事物或物质条件。?地质环境的概念 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人类环境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指与人的生存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发生空间的总和,又称地质环境系统。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地质环境是一种空间概念,在实际应用时常加前后缀,如××地区地质环境调查,以说明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观察对象的地质学色彩,调查意指对这个特定空间实体和现象的描述、刻画;环境地质用于学科的定名,如环境地质学,它将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问题发生的地质学本质,或指某些环境问题的地质学机理分析,既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也包括人为地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本质。简言之,地质环境可以理解为研究的对象,环境地质则是对这个对象的分析研究过程。

地质环境系统:根据地质环境系统的尺度层次,将人类地质环境分为全球地质环境和局域地质环境。 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大圈层构成。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称外三圈,地壳、地幔、地核称内三圈。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 ①以系统的方式存在②开放性③层次性④演化特性⑤自然-社会双重属性 ?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组成要素:地质环境系统位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叠置的地球浅表层,其内部有空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它们代表了地质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 时空结构:P18(了解) 2.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 ?系统演化的基本概念 针对系统整体而言的,是系统整体结构、功能随时间的推移有别于先前的结构、功能的改变过程,是系统内部质的改变。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 (1)影响因素种类、个数的改变; (2)影响因素作用强度的改变; (3)作用强度速率的改变; (4)影响因素排列次序的变化。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几个阶段 (1)稳定阶段 (2)失稳阶段 (3)稳定态重建阶段 3.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 地质环境问题的定义:由地质作用引发的,不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现象和过程,通称地质环境问题。 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 (1)按地质作用的类型分类:原生地质环境问题,次生地质环境问题;

普通地质学或工程地质期中总结背记

《普通地质学》期中总结第一稿 第一章绪论 地质学研究对象 1.地球由固体地球和覆盖其上的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构成。 2.固体地球又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层圈。 3.地壳加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幔合成岩石圈。 地质学的任务 1.指导人们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 2.有效地指导抵御自然灾害 3.研究地质环境,保护人体健康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组成地球的物质 2.物质的组成方式、形成、演化与分布 3.地球的历史 4.应用问题 5.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6.综合性研究 地质作用及其方法 1.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包括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 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 2.地质作用的特点 (1)地质作用的地域特色 (2)地质现象的复杂性 (3)地质作用过程的漫长性 3.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 (1)野外调查 (2)仪器测量 (3)理论分析 第二章矿物 厚16km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与总质量的比值,成为地壳元素丰度,命名为克拉克值。 矿物的概念 1.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是组成岩石和矿 石的基本单元。 晶体、非晶质体、与准晶体 1.晶体是其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原子或离子

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体称为结晶质。 2.非晶质体是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体。相应对应非晶质。 3.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力等)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 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称为同质多象。 4.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 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称为类质同像。 5.包围晶体的平面称为晶面。 6.由两个或多个同种晶体按一定的相对方位关系连生在一起,称为双晶。、 7.矿物单体若为一向伸长,其集合体常为纤维状或针状、柱状;若为两向延展,其集合 体常为板状、鳞片状;若为三向等长,其集合体常为粒状、块状。 8.特殊形态集合体: 放射状、晶簇(石英或方解石晶簇)、鲕状和豆状、钟乳状、葡萄状与肾状、结核状矿物的物理性质 1.透明度 2.光泽——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 3.颜色——自色、他色、假色 4.条痕 5.硬度 6.解理:云母一个方向、方解石三个方向 7.断口 常见矿物 矿物分类 1.自然元素矿物 2.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 3.卤化物矿物 4.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 5.含氧盐矿物 部分常见矿物:石墨、石英、方解石 第三章火成岩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1.岩石按照其地质成因划分为火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火成岩占地壳岩石体积的64.7%。 3.岩浆(magma):形成于地下深处的、具有较大粘性的高温熔融流体物质。 ●成分:硅酸盐+1-8%以水为主的挥发物质; ●源区:地表之下50-200公里; ●条件:温度800-1200°C;压力10千巴大气压(40公里)

地质学基础的几点总结

地质学基础的几点总结 2006年7. 沟谷中有一煤层露头如下列地质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哪种表述是正确的? (A) 煤层向沟的下游倾斜,且倾角大于沟谷纵坡 (B) 煤层向沟的上源倾斜,且倾角大于沟谷纵坡 (C) 煤层向沟的下游倾斜,且倾角小于沟谷纵坡 (D) 煤层向沟的上源倾斜,且倾角小于沟谷纵坡 解析: 由于地表面一般为起伏不平的曲面,倾斜岩层的地质分界线在地表的露头也就变成了与等高线相交的曲线。当其穿过沟谷或山脊时,露头线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的结合情况,“V”字形会有不同的表现: A:“相反相同”——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比等高线的弯曲度要小。“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 B:“相同大相反”——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下游,在山脊处指向上坡。 C:“相同小相同”——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小于地形坡角,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是大于等高线的弯曲度。“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 根据以上“V”字形法则,就可以判断岩层的倾向。 “V”字形法则同样可以用来判断断层面的倾向,但不能判断断层的性质。 注意几点: (1)岩层的走向与沟谷延伸方向向平行时,上述规则不适用; (2)水平岩层的产状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呈封闭的曲线;直立岩层的地层界线不受地形的影响,呈直线沿岩层的走向延伸,并与地形等高线直交(一直线); (3)A、C两种情况相似,不同的是后者“V”字形弯曲大于等高线,而前者“V”字形弯曲小鱼等高线。 2006年3.坡角为45°的岩石边坡,下列哪种方向的结构面最不利于岩石边坡的抗滑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志组成的,呈液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物。07、03B 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碳、氢、氧、氮、硫之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组成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03 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204表示。08、04B 油田水P28:广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04 油田矿化度P29:即水中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06、04B 干酪根P45: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03、02、00 成油门限(生油门限,成熟温度,门限温度)P58:有机质随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深度达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界限称为成油门限,这个成熟温度所在的深度为门限深度,又称成熟点。01B、02B、03B、04B、04、08 凝析气P25:在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气体,称为凝析气。03B、01 TTI法P60: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依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为TTI法。03、05 未熟—低熟油P70: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02B 煤成油:P71: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所生成的液态烃类被称为煤成油。02B 煤型气(煤系气)P77:凡煤系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天然气,都称为煤型气。01、01B、00 煤成气P77:是专指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属煤型气一种。 煤层气P77: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成气。 生油(气)岩(生油气母岩、烃源岩)P83:通常把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答案上是:指富含有机质并能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04、01B 有机碳P86: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04 有机碳含量(TOC):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含量。 CPI P92:即碳优势指数,表示岩石抽提物中奇偶碳原子正烷烃的相对丰度,可粗略地估计原油成熟度。03B 有机质成熟度P88:表示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度。06、02B、00 油源对比P93:包括油气与源岩之间以及不同油层中油气之间的对比,其目的在于追踪油气层中的油气来源。 储集层P101: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和岩层。05 盖层P101: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石层。 有效孔隙度P102: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e 04、07、02 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P104: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06、02、02B、03B、00 绝对渗透率P104: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P104: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04B、02B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言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许多地质理论和知识都必须经过实践的过程,才能加深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地质学的野外实习是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通过这次在昆明、武定、元谋地区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们有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我对《地质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地层、构造、岩石、矿物等地质学基本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二)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三)要求

1、实习前认真学习实习指导书,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3、认真细致观察各种地质现象,作好记录,多提问、多思考。 4、采集3~5块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或化石标本。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的基本情况 (一)组织形式 以班为单位进行。每个班作为一个小组,由一名实习教师指导,组长和安全员协同老师工作,同时还有班主任负责学生生活、交通等管理。 (二)实习过程 本次实习地点为昆明、武定、元谋地区。时间为一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由昆明至____(省、市、区、县)五孔桥; 下午芭蕉箐采矿场、雷钢厂;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狮山石棉厂至狮山风景区; 下午由____(省、市、区、县)至____(省、市、区、县); 第四天上午____(省、市、区、县)朱布超基性岩体; 下午____(省、市、区、县)黄瓜园大桥; 第五天上午____(省、市、区、县)德大大桥至那化大桥; 下午____(省、市、区、县)弯堡土林; 第六天返回昆明

地质学问答题汇总复习

大关职中2007年19班(国土资源学专业)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一、填空题: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5分)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 2、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三类,它们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大理岩属于变质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玄武岩是属于岩浆岩,石灰岩是属于沉积岩。 3、按岩浆岩中的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划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4、相对地质年代的四级时代单位依次是宙、代、纪、世。 5、岩层的产状三要素是:走向、倾向和倾角。 6、摩氏硬度计中,硬度为3、4、 7、9的矿物依次为:方解石、萤石、石英和刚玉。在野外,通常用小刀、指甲来粗略测试矿物硬度,小刀的硬度是5.5左右,指甲的硬度是2.5左右。 7、变质作用的方式主要有重结晶作用变质作用交代作用变形和碎裂作用等几种。 8、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三种方式,其综合产物是土壤。 9、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三种。 10、残积物是风化作用产物,坡积物是片流地质作用产物,河流的沉积物为冲积物,冰川堆积物为冰碛物。 11、根据褶皱的轴面和两翼产状,可将褶皱分为直立褶皱倒转褶皱斜歪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 12、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可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13、地质学对人类社会担负着两大使命,分别为寻找矿产资源和环境保护。 14、赤道半径为(6,378.2)km,两极半径为(6,356.8)km。赤道周长为(40 075.24)km。 15、决定岩浆性质最重要的化学成分是(SiO2),根据它的百分含量可把岩浆分为(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SiO2 45-53%))、(中性岩(SiO2 53-66%))和(和酸性岩(SiO2 >66%))四类。 16、远处发生了一次剧烈地震,地震台首先接收到的是(纵)波,其次是(横)波,最后记录到的是(横)波;说明(纵)波比其它形式的地震波传播速度更快。 17、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大陆漂移说。 18、地球外部圈层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内部圈层划分为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 19、岩浆作用可以划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 20、在垂向上,风化壳自下而上可分为基岩、半风化层、残积层、土壤层。 21、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等 22、变质作用类型接触交代变质作用、角岩是接触变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23、由早至晚,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六个纪。 24、岩层产状三要素是指走向、倾向和倾角。 25、地壳中克拉克值最高的元素是(氧);氧化物含量最多的是(二氧化硅)。 26、划分地壳,地幔和地核的两个一级不连续面是(莫霍面)和(古登堡不连续面)。 27、地壳基本上可分为(大陆型)和(海洋)型两种。 28、地壳演化的四个阶段是(冥故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29、地壳中各元素的丰度:氧(45.2%),硅(27.2%)铝(8%),铁(5.8%),钙(5.06%)镁(2.77%),钠(2.32%),钾(1.68%),钛(0.68%),氢(0.14%),锰(0.10%),磷(0.10%)其它所有元素(0.95%) 30、根据组成集合体矿物的延伸类型,可分为一向延伸,二向延展和三向等长三种类型 31、研究矿物的力学性质主要需掌握的是矿物的硬度、解理、断口、密度和比重 32、矿物的光学性质就是矿物对光的吸收、反射、折射以及光在矿物中传播的性质,主要有矿物的颜色、条痕、光泽和透明度等; 33、矿物的有些特殊性质,如发光性、磁性、压电性、放射性、特殊的味道等仅存在于少数矿物中。这些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定矿物之外,在工业上也具有相当价值。 34、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那里温度高达1300℃,压力约数千个大气压,使岩浆具有极大的活动性和能量,按其活动又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 35、岩浆岩常见的如在地壳中分布很广的中粗粒结构的侵入岩——花岗岩,气孔构造发育,黑色致密的玄武岩,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docx

《石油地质学复习整理》 绪论 一、简答题 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的科学问题: ①油气成因问题 ②油气成藏问题 ③油气分布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问题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一、名词解释 1.石油 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掩饰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 广义: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主要是烃类气体。3.油田水 广义 : 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 13C1 碳的一种稳定同位素,δ13C值有助于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二、简答题 1.石油可以分离为哪几种族组分 可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种族分

2.石油中包含哪几种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 主要元素:碳和氢次要元素:硫、氮、氧 3.石油中包含哪几类烃类化合物和非烃化合物 烃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和非烃气体 烃类气体:甲烷为主,重烃为次,重烃以乙烷和丙烷最为常见 非烃气体: N2,CO2,H2S,H2,CO,SO2,和汞蒸气等 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 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 地层水划分为: NaHCO3型、 Na2SO4型、 MgCl2 型、 CaCl2 型; 油田水主要为 CaCl2 型 NaHCO3型和 Na2SO4型形成于大陆环境、 Mg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海洋环境、Ca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深成环境; 地层封闭性: CaCl2>NaHCO3>MgCl2>NaSO4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 一、名词解释 1, 储集层 : 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集,并在其中渗透的岩层都称 为储集层。 2, 盖层: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3, 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中只有单相流体存在,并且流体与岩石不发生任何的物理 和化学反应,此时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Q—单位时间内流体的通过岩石的流量,/s F—岩石的截面积, U—液体的沾度,

地质学基础复习问答题(DOC)

1、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综合特征,称为岩相。包括: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三类。 2、克拉克值:把地壳中每种元素含量的百分比值称为克拉克值。 3、元素的丰度:根据大陆地壳中(地下16Km以内)的5159个岩石、矿物、土壤和天然水的样品分析数据,于1889年第一次算出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数值(平均质量百分比),即元素的丰度。 4、矿物: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内部原子排列顺序和物理特征的元素单质和无机化合物。 5、晶体:有三个特征:(1)晶体有一定的几何外形;(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3)晶体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6、非晶质体:凡内部质点呈不规则排列的物体。 7、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8、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 9、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10、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11、岩石的碱度即指岩石中碱的饱和程度,岩石的碱度与碱含量多少有一定关系。通常把Na2O K2O的重量百分比之和,称为全碱含量; 12、变质岩是在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构造的变化和改造产生的新型岩石。这些力量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 13、矿物的发光性:指矿物受外加能量激发,能发出可见光的性质。 14、矿物的力学性质:矿物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解理和硬度,其次有延展性、脆性、弹性和挠性等。 15、矿物的解理与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发生破裂,并能裂出光滑平面的性质称解理。这些平面称解理面。如果矿物受外力作用,在任意方向破裂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如贝壳状、锯齿状)则这样的断面称为断口。 16、矿物的脆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容易破碎的性质为脆性。 17、矿物的延展性:是矿物在锥击或引拉下,容易形成薄片或细丝的性质。 18、矿物的弹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但外力作用取消后,则能使弯曲变形恢复原状的性质。 19、矿物的挠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如当外力取消后,弯曲了的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地质学基础考点总结

地质学基础必考知识点总结 1.地质学是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上地幔的上部),也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的学科。它是地学(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P1 2.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2)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3)历史比较法——P4 3.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理想的扁球体(旋转椭球题),并且内部密度无横向变化,所计算出的重力值,称理论重力值。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重力值,称为重力异常。——P16 4.地面上没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它的磁偏角和磁倾角。如磁偏角和磁偏角与理论不符时,叫做地磁异常。——P19 地球内部储存着巨大的热能,这就是常说的地热。——P20 5.在年常温层下,地温随深度而增加,此增温规律可以用地热增温级或地热梯度表示。所谓地热增温级是指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C是所增加的深度,单位是m/°C。地热增温级的平均数值时33m/°C.地热增温级的倒数叫地热梯度。——P20-21 6.地球的圈层结构:外三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三圈:地壳、地幔、地核——P24 7.研究地球内部构造主要是利用地震波的传播变化,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P 可以通过固体和流体,速度较快;S只能通过固体,速度较慢。——P27 8.莫霍面(33km)【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P、S速度都增加;古登堡面(2900km)【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P突然速度降低,S则完全消失。——P28 9.地壳化学元素有O、Si、Al、Fe、Ca、Na、K、Mg 8种主要元素。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称为克拉克值。——P30 10.地壳的结构:上层地壳(硅铝Sial层、沉积质层)【特点:非常薄,在海洋地区变薄甚至完全缺失】,是个不连续圈层】和下层地壳(硅镁Sima层、玄武质层)【厚度可达30km,是个连续圈层】——P32 11.地壳的类型:陆壳【厚度较大,具双层结构,即在玄武质层上有花岗质层(表面的大部分地区有沉积岩层)】、洋壳【厚度较小,一般只有单层结构,即玄武质层,其表层为海洋沉积层所覆盖】、过渡型地壳。——P32 12.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为岩石圈。——P33 13.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以下,部分熔融,具有较大的塑性或潜柔性,是岩浆的发源地。——P33 14.根据地震波P的变化情况,地核又可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P34 15.地质作用是指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又分为风化(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剥蚀(机械和化学剥蚀)、搬运(机械和化学搬运)、沉积(大陆和海洋沉积/ 机械、化学和生物沉积)和成岩作用。内力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水平和升降运动)、岩浆活动(喷出和侵入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P35、37 16.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1)地内热能(2)重力能(3)地球旋转能(4)太阳辐射能(5)潮汐能(6)生物能——P36 17.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P38 18.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他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P39 19.矿物按照其化学组成,可以分为单质矿物(如金、石墨和金刚石等)和化合物。——P45 20.类质同像是指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相互顶替的现象。——P45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全)

1.概念 沉积岩;母岩;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风化壳;牵引流;沉积分异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同生作用;成岩作用;后生作用;表生作用;准同生作用;碎屑岩;重矿物;杂基;原杂基;正杂基;假杂基;胶结物;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成分成熟度;碎屑颗粒的圆度及划分;碎屑颗粒的分选;结构成熟度;沉积构造;层理;粒序层理;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波痕;冲刷面;包卷层理;结核;生物遗迹;生物扰动构造、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差异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解作用;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的泥晶;亮晶;鲕粒;内碎屑;藻粒,球粒,生物格架;缝合线构造;叠层构造;鸟眼构造;示顶底构造;海滩岩;蒸发岩;泥炭化作用(或腐殖煤);腐泥化作用(或腐泥煤);含煤岩系(煤系);油页岩;沉积相、相模式、沃尔索相率;沉积体系;冲积扇;河道滞留沉积;天然堤;决口扇;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浪基面;潮坪;泻湖;等深流;碳酸盐补偿深度; /*重力流;湖底扇;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陆表海、陆缘海、碳酸盐台地、生物礁。 2. 简述 沉积岩原始物质的类型;常见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暗色矿物)在风化过程中的变化;如何按风化作用由难到易的顺序给下列矿物排队:橄榄石、辉石、石英、钾长石、角闪石、黑云母?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和特征;以玄武岩为例,说明母岩的风化过程;母岩风化的元素迁移序列;碎屑颗粒的机械搬运方式;试述沉积分异作用的概念和分类;碎屑颗粒搬运与沉积作用的条件——尤尔斯特隆图解的结论;搬运过程中碎屑物质的变化;静水条件下,沉积速度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真溶液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生物的沉积作用;碎屑岩沉积后作用的阶段划分和特点;碎屑岩的组成;碎屑岩结构包含的内容;简述碎屑岩中石英、长石、岩屑的一般特征和富集条件;杂基含量在结构上的意义;碎屑颗粒的分选性及分级;根据碎屑颗粒与填隙物的相对含量及碎屑颗粒间的接触关系,碎屑岩中存在哪些胶结类型和支撑方式,两者之间有何种对应关系;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的区别;确定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的方法;常用的碎屑颗粒粒度划分;碎屑岩粒级的三级命名法;常见胶结物的结构类型;碎屑岩胶结类型和颗粒接触类型;图示组成层理的要素;层的厚度划分;一些常见层理的特征及成因;画出并简单描述4种不同类型的层理构造及其成因;波痕要素及常见波痕类型的特征;流水波痕与浪成波痕的区别;波痕的主要类型及其环境意义;常见的同沉积变形构造的特征;结核的类型及判定结核形成阶段的标志;砾岩的分类;图示教材中的砂岩分类;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的特征及形成条件;杂砂岩的形成条件;常见砂砾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类型及其特征(或作为论述题);粘土沉积物沉积后有哪些变化;常见的胶结物类型及特征;交代作用的原因、常见的交代作用类型及部分常用的判别标志;成岩作用的划分阶段;火山碎屑的物质成分;火山碎屑的粒级划分;火山碎屑岩的主要岩类名称及碎屑相对含量;碳酸盐的结构组分类型;碳酸盐内碎屑的成因和粒径划分;鲕粒的成因和类型;常见亮晶胶结物的成因分类;亮晶胶结物的世代;亮晶(方解石)胶结物与重结晶的泥晶(或与新生变形方解石)的区别;颗粒灰岩泥晶与碎屑岩杂基的异同点;白云岩的生成机理;毛细管浓缩白云化作用的形成机理;Mg2+在碳酸盐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白云岩的成因分类;简述灰泥和亮晶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区别;碳酸盐矿物的转化和重结晶作用(微泥晶除外);溶解离子、结晶速度对碳酸盐胶结物结晶形态的影响;碳酸盐岩中常见的交代作用类型;试以三级命名法对颗粒-灰泥石灰岩进行分类;海水蒸发矿物结晶顺序六个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蒸发岩的形成条件;主要的蒸发岩成因假说。煤是怎么形成的?煤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地质学基础》思考与习题集 绪论 重要术语 地质学、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复习思考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重点何在? 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主要方面? 3.试述地质学研究的意义? 4.你怎样理解地质学的特色? 5.地质学研究的方法怎样? 第一章:地球的一般特征 重要术语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大地热流、常温流、地热增温流、放射性热、增温率、增温级、地温梯度、地磁要素、纵波、横波、地壳、地幔、地核、软流圈、岩石圈、大洋地壳、大陆地壳、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科里奥利力、莫霍面、古登堡面复习思考题 1.外力作用的三大因素是什么?如何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2.纵波、横波、表面波的特点怎样? 3.地球内部有哪几个主要层圈?其物质状态怎样? 4.洋壳与陆壳的差别何在? 5.解释: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 6.海底地貌分为哪些单元?各单元的特征怎样?

7.大陆地形有哪些主要单元? 8.主动性大陆边缘和被动性大陆边缘有何不同? 9.由赤道至两极地磁三要素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10.说明地温梯度、地温级、地温率的区别? 11.地表最高点、最低点如何? 第二章:矿物 重要术语 放射性同位素、克拉克值、矿物、晶体、非晶体、晶面、同质多像、类质同像、矿物集合体、透明度、光泽、颜色、条痕、硬度、摩氏硬度计、解理、断口、硅氧四面体、硅酸盐矿物 复习思考题 1.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哪些? 2.解释: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3.解释: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举例。 4.解释:类质同像、同质异像、举例。 5.解释:显晶质、隐晶质。 6.解释:解理与断口。 7.什么叫矿物晶体及集合体?有哪些常见的矿物集合体? 8.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 9.最重要的造岩矿物有哪几种?其化学成分的特点怎样? 10.掌握实验中学过的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

地质学工作报告2篇

地质学工作报告1 实习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于是今年暑假学我来到了平煤地质工程勘探处勘探一队二号机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实习。 在钻探队实习了一月,其中可以说是苦中有甜,累中有乐,对自己的地质知识有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系统积累与考验,粗略的把握了地质钻探重要性和基本任务,钻孔的设计和结构以及钻孔的布置原则等等,自己也从一个纸上谈兵的阶段稍微上前跨了一步,感谢老工人老师傅的不厌其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指导和教诲,钻探队领导的人文关怀,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变聪明。这些知识和实习过程,足以使我受益终身了。就我在实习过程中的感想与心得汇报如下。 一、安全生产。都说安全是天,可以前也并没有怎么在意,在实习期间才深刻的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意义。在这里领导和工人都严格的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新工人来的第一课就是安全教育,我来的时候就首先的让我学习了 安全生产的法规。使我明白了什么叫“三不伤害”;同时也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实习期间没有发生以外的事故,做到了安全生产。

二、业务和技能。这次我们打的是水文观测孔,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结合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老工人师傅的指导帮助。学会了判断岩层、操作机器、测量水位以及书写纪录。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自己动手操作水平。期间主要对平砂岩做了一些细致调查研究: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石英和长石是组成地壳最常见的成分。砂岩的颜色和沙子一样,可以是任何颜色,最常见的是棕色、黄色、红色、灰色和白色。地球上常见由砂岩相成的悬崖峭壁。有的砂岩可以抵御风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经常被用于做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砂岩中的颗粒比较均匀坚硬,所以砂岩也被经常用来做磨削工具。砂岩由于透水性较好,表面含水层可以过滤掉污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御污染。我们这里钻探时主要遇到的困难是打平顶山砂岩,平顶山砂岩硬度高容易破碎在钻进过程中不容易钻进又容易掉块卡钻,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多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三、日长生活。我们一般在野外作业,比较枯燥乏味,许多配套设施也不到位。不过在这一个月的实习中让我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的东西,也学会了在劳动中寻找快乐。同时了增强了自己独立生活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我想这将会成为让我一生都收益的财富。 在这为期一月的实习生活中,我受益匪浅。短短的30多天内,我不仅向老工人师傅学习了钻探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到应该如何跟和同事交流和相处,更被队里同志们的无私敬业精神所感动。这不仅为我今后的理论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我今后从事钻探行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最后,更加感谢学校和队

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第一章绪论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生、储、盖、圈、运、保” 3、括提出“石油”这一名词 4、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 第二章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 1、?石油: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 2、元素组成:碳(C)和氢(H)为主;其次为氧(O)、氮(N)、硫(S)。 C:80%-88%;H:10%-14% 3、?石油的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和组分。 4、化合物组成:烃类组成和非烃类组成 烃类组成:饱和烃(烷烃、正构烷烃、正构烷烃、环烷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稠环芳烃、环烷芳香烃) 非烃类组成: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 5、高硫石油:S>2%(辽河);低硫石油:S<0.5%();含硫石油:S =0.5~2%(胜利)。 6、馏分:馏分就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石油分割成不同沸点围的若干部分。(温度区间(馏程):馏分有所差异。) ?轻馏分:石油气、汽油(C5-C10);中馏分:煤油(C11-C13)、柴油(C14-C17)、重质油(C18-C25);重馏分:润滑油(C26-C35)、渣油 7、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胶质、沥青质。 8、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海相含蜡量低、含硫量高、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7‰;陆相含蜡量高、含硫量低、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9‰。石油类型也不同。 9、颜色:淡黄色、黄褐色、棕色、深褐色、黑绿色至黑色。胶质和沥青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10、密度: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g/cm3)。 相对密度:105Pa,20oC石油与4oC纯水的密度比值。(一般介于0.75~1.00之间,相对密度大于0.93为重质石油,小于0.90为轻质石油。) 膨胀系数:温度每增加1oF,单位体积所增加的体积数。 11、粘度:反映流体流动难易程度。粘度大则流动性差。与温度、压力、组成有关。 12、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与温度、压力、含盐量有关。 13、石油物理性质:颜色、密度和相对密度、粘度、溶解性、荧光性、旋光性 14、天然气——广义:自然界所有天然形成的气体。狭义:指气态烃和非烃气。 15、天然气的产状类型 ?(1)聚集型:a、气藏气: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藏,为纯天然气气藏。甲烷占气藏气

地质学基础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旅游管理 【学分】:3 【总学时】48 【先修课程】:无 二、教学目标 如今了解地球科学知识的必要性,已经更紧迫地显示出来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就向地球作了更多的索取,然而人类如稍有处置不当,便会招致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只有当地球上的居民都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才能和它友善相处,和谐协调,从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作为地质学专业的大学生,理应首先了解地球科学知识,带头向社会传播,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专业工作中去,以造福于人类。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为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建立地球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一些实际的技能,增强探索自然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起到一定的作用,激励大家了解地球,关爱地球,珍惜自然资源,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教学要求及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要求 重点了解地球科学的学习目的、意义和课程的学习要求。一般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任务。 (二)重点、难点 重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任务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教学要求

使学生概略地了解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终于证实大地是一个球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太阳系中一颗不大的行星,太阳系是拥有2000多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中一个不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是数以百亿计的星系中的一个旋涡星系,地球是现在已知的、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等基本知识,通过练习作业初步掌握地球上主要地形特点及其名称。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宇宙的特征 2、难点:理解宇宙观 第二节行星地球简史 (一)教学要求 概略地了解:宇宙应是无限的(但在自然科学中,却作为一个有限的研究对象来对待),这个宇宙产生于约137亿前的大爆炸,是现今比较流行的看法,冷的气体与宇宙尘埃组成的星云逐渐形成太阳系,是目前比较合理的假说,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它们有共同的起源,是自然本身演变的产物。重点掌握:将今论古、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器官相关律等原理是认识地球历史的基本方法,20世纪开始,利用同位素等方法来取得地球的年龄资料。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宇宙应是无限的 2、难点: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器官相关律等原理 第三章地球的结构 第一节地球的物质组成 (一)教学要求 地球的元素组成,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元素或化合物,具有自己的物理、化学特征,矿物内部的晶体结构是决定其外部形态及特性的主导因素,由矿物集合而成的岩石构成地球的主体。一般了解元素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不断迁移和重新组合。 (二)重点、难点

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内容:1.地球的物质组成2.地球的结构和构造3.地球的动力地质作用4.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5.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程技术方法;研究特点:时间漫长,空间广阔,现象复杂,无法再现。研究方法: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归纳分析,实验模拟验证,总结推导提出假说,反复验证和修正假说,最终形成规律性和理论性的认识 第二章地球 1、球粒陨石:由1-2mm直径的玻璃质小球粒所组成。放射性同位素方法获得其形成时代为45亿年。重力异常:把地球作为一个均匀球体,以海平面为基准计算出来的各地重力值,称理论值,当实测重力值与理论计算的重力值不一致时,称重力异常。地温梯度:单位深度里温度的变化量。每深度增100m,增加的地温值,一般地区为3℃/100m。磁偏角:地磁北极与地理北极之间的夹角。磁倾角:磁针的空间位置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叫磁倾角。磁场强度:使磁针偏和倾的磁力大小的绝对值叫磁异常:当实测磁场与正常磁场不一致时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均为固态物质,具有较强的刚性 2、陨石的概念及其分类:天外星体的残骸称陨石,即流星超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后未被烧尽,到达地表的残骸。可分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等。 3、地磁场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砀强度 4、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5、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及其分界面:莫霍面以上的部分称为地壳,以下为地幔。古登堡面是具有高密度的固体地幔与具有液体性质的外核之间的界面(核幔界面)。康拉德面(此界面将地壳划分为上、下两个不同密度的层圈,上部为花岗质上地壳,下部为玄武质下地壳。上下地幔界面此界面将地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壳——康拉德面——下地壳——莫霍面——地幔——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软流圈 上地幔——上下地幔分界面——下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外核——内外核过渡带——内核——6371km(地心) 6、地球表面形态特征:陆地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海底地形(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 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 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相对平均重量的百分含量。矿物: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资源和化合物。同质多象:化学成分相同、但质点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的现象。类质同象:矿物结构中某种原子或离子部分被它种原子或离子取代,但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的现象。晶体:矿物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分子等)有规律的排列、具一定的结晶格子和一定的几何外形特征的固体称为晶体。如石英、石盐、方解石等。非晶体:矿物内部质点不作有规律的排列、不具有结晶格子特征,而且几何外形不固定的固体称为非晶质体。结晶习性:在相同生长条件下形成的同种矿物,其单体总是趋向于某一特定的晶体形态,即各种晶体都有自己的常见形态,我们称之为矿物的结晶习性。晶面条纹:矿物晶体表面规则的细条纹。解理:指结晶矿物在受外力打击后,沿一定的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断口:若矿物受打击后沿任意方向裂开所成的凹凸不平的断面称为断口。岩浆岩: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而形成的岩石。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不同深度的部位冷凝而成的岩石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由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和已形成的沉积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指地壳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岩石的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组合方式。岩石的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他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或组合方式。主要是指矿物集合体的组合特征。 2、矿物概念及其特征:1、矿物可以由一种单质元素组成。2、由比较固定的化学成分组成。 3、绝大多数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和构造,以及一定的外部形态。 4、矿物具有同质多象和类质同象现象。 5、具有一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