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下科学 11 认识光.

四下科学 11 认识光.

四下科学 11 认识光.
四下科学 11 认识光.

四下科学精品教案

11.认识光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做出假设性解释;会做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实验;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对光速的探究历程。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生活夜景的图片。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硬纸板(每组3个)、纸筒、手电筒。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环境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而且越变越美丽。今天老师带来几幅图。

出示图片:(生活夜景图片或制成课件)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谈感受。(美、灯光最美)

师:同学们都说的真好,是呀,光与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光,好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一)认识光源

1.提出问题

师: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想一想:哪些物体会发光?

2.学生回答。(指名说)

师问:

(1)月亮会发光吗?镜子呢?

(2)蜡烛发光吗?电视、电脑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对,月亮不会发光,它看起来那么亮,是因为它反射的太阳光。蜡烛不会发光,应该说燃烧的蜡烛会发光。

3.教师小结:人们常说:树有根,水有源。光也有源头,同学们刚才举的例子就很好,我们这些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像太阳、星星这一类光源属于自然光源(板书);像电灯、点燃的蜡烛等,这一类属于人造光源(板书);像萤火虫、水母等一部分生物也能发光,这一类的光源属于生物光源(板书)。

(二)探究“光沿直线传播”

1.提出问题

(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光源这么多,那么这些光源所发出的光是怎么传到我们眼睛的呢?光需不需要一定的路线传到我们的眼睛呢?夜晚进房间打开灯,房间各个位置是同时亮起来的吗?(2)教师提供资料: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0万千米/秒,在空气中近似。太阳光传到地球大约需要 (8 ) 分钟。

(3)教师小结:光就像水流一样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地方传到那个地方。我们说水往低处流,光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的呢?

2.学生猜测(并说明猜测的理由。)

师: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用什么办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做试验)

对,实验是最科学的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材料,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猜想?怎样做实验?3.设计实验方案

4.汇报实验方案(指名说)

在此环节,意见不同一,可以补充,取长补短。

方案1:把三张硬卡纸分别刻一个小孔,点燃蜡烛,看怎样才能通过三个小孔看到火苗。

方案2:用直纸筒看灯光,再用弯纸筒看,有什么现象?

方案3:用手电照射,显示轨迹。

……

5.开始实验。

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希望各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做

注意:教师要巡视,做好指导。

6.汇报实验收获(指名说)

※提示:现在请每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要认真听,不过在汇报的过程中,要说清楚,自己做的哪个实验,是怎样做的实验,在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最后得到了什么结论?

师结:刚才同学们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通过大家的实验,我们知道: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板书)

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1.举例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你们能不能举几个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学生举例子。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说明光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那你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光?哪些地方需要光?

2.什么时候需要光?哪些地方需要光?

(学生说)

师结:其实,在生活、生产、医疗、军事等方面都需要光,光带给我们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没有了光,世界一片黑暗,人类将无法生存。3.课下作业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光在我们生活中的好处有很多,但是灯光过多、过亮会产生光污染,这就说明光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坏的方面。课下,请同学们调查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光污染现象?

板书设计:

11.认识光

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自然光源

人造光源

生物光源

……

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知识乐园:

1.填空:

(1)光是沿直线____________传播的。

(2)像太阳、星星这一类光源属于________;像______、______等,这一类属于人造光源;像萤火虫、水母等一部分生物也能发光,这一类的光源属于________。

(3)在实验的过程中,人的眼睛、________、________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看到烛光。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太阳、月亮、星星、燃烧的蜡烛都是光源。()(2)我们能够产生影子,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3)发光的物体一定发热。()(4)闪电时,地面上的人先听到雷声,后看到闪电。()3.选择题。

(1)下列光源中属于人造光源的是()

A太阳 B水母 C燃烧的蜡烛

(2)光的传播路线是()

A直线 B曲线 C无规律

4.生活中的科学。

假设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你会看到什么不可思议的现象?如果光不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你又会看到什么奇异的现象?

答案设计:

1.填空。(1)向四面八方(2)自然光源、电灯、点燃的蜡烛、生

物光源(3)三个小孔、烛光

2.判断。(1)×(2)√(3)×(4)×

3.选择题。(1)C(2)A

4.生活中的科学。略

谈谈你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种文化的认识,

谈谈你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种文化的认识,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谈谈你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种文化的认识,围绕这两种文化,谈谈怎样科学规划自己的发展与学习,两种文化在个人身上的体现。1,在我们的发展与学习过程中,我们须明白科学不是万能的,唯人文主义也是不行的。唯科学主义和唯人文主义都会阻碍我们的发展与学习,2,在我们的发展与学习中常常会接触到科学技术知识,比如我们随处可见的手机,汽车,电脑等,这些都是科学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现了科学的神光异彩,这样会膨胀我们的唯科学思想。纵观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是科学和文化这两大引擎,我们要清楚认识到科学不是完全独立的,科学需要人文来对其批判,指引其前进,最后才能矫正科学前进的方向。如果科学不能为推动文明的进度,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类还会要它吗,3,在我们的发展与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把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思想。强调科学既可给我们的发展和学习带来福音,也可给我们发展与学习带来灾祸的两面性,否定把科学简单地等同于真理和绝对的正确,肯定错误的认识的必然性和积极作用;强调主体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认为科学知识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而非纯粹的客观等等,4,在我们的发展和学习中,我们要注意两种文化的学习,逐渐让其二者融合和相互补充;注意不是让它们“合二为一”,而是让他们共存并保留各自的不同。但“人”是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科技要以人为本,科学要人性化。要实现这些,都离不开人文文化,5,在我们的发展和学习中,破除“重理轻文”思想,应走“文理并进”之道路,树立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同等重要的思想观念。要强调两门科学相互尊重、相互吸收、

常见结构的认识

常见结构的认识 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性知识,对后面的章节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一小节“无处不在的结构”通过对自然界、技术领域和社会领域三个层面的分析,说明了结构无处不在,给出了结构的一般含义。教材特别强调了结构的多种多样决定了事物存在的性质,这个观点作为结构思想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这一章的始终。在这一节中,用“魁北克大桥的坍塌”为例说明合理结构的重要性,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引起他们对结构的重视,提醒学生进行结构设计时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第二小节“结构与力”从力学的角度让学生学习结构,并给出了结构的受力分析方法,由于受到学生的知识水平限制,教材只进行定性的分析,要求学生体验和学习力的分析方法。力的分析方法是这一小节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系统的学习《技术与设计1》,学生对设计中的结构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结构的作用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零散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人类如何利用自然界中的结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技术问题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物理课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力学知识,并可以画出一些简单物体的受力图,但对分析一些基本结构如何受力、构件内部产生的内力及单位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应力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结构的含义,能举出不同领域的实例,知道结构无处不在。了解结构与力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通过对简单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力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系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激情和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构的含义;结构决定事物存在的性质,结构受力的分析方法。 难点:结构受力的分析方法。 五、教学方法、策略 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践体验法 策略设计: (1)这两个小节的的教学要具备初中物理学科的基本力学知识,根据学生掌握程度的不同,建议在进行本节教学前先复习相关知识。 (2)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教师应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和实物素材,如案例、阅读材料、典型的结构设计实例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背景。其形式可以是挂图、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视频等,以丰富和拓展本节单元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中先从世界上处处有结构讲起,自然界、社会领域、技术领域都有结构问题,并用具体案例来说明结构是如何决定事物性质的,接着再讲解人类是如何模拟自然结构来解决技术问题的,最后用“魁北克大桥的坍塌”来阐述进行结构设计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不能将过多的精力花在社会领域结构的理解上,应以技术领域的结构为主要学习对象。 (4)指导好“魁北克大桥的坍塌”的阅读过程,同时可以补充一些类似的最近发生的例子,如地铁施工造成附近小区地面塌陷等。 (5) 在进行结构与力的教学时,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来讲解,例如,秋千的吊索主

我对服务科学的认识

我对服务科学的认识

《服务科学概论》 课程作业报告 设计题目:我对服务科学的认识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软件工程(服务外包) 班级:Y123112 学号:Y12311233 姓名:章馨怡 指导教师:刘永俊 开课时间:2011 至2012 学年第 2 学期

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例如:某些产品、某些信息。在现今的社会中,服务是无所不在的,我们的生活也是与服务息息相关的。在生活中,公交车、银行、餐馆、超市、医院、学校、影院等等都提供某些服务。而在网络中,在淘宝网上购物、网上充值、网上充话费等,也是提供服务的一种。而且服务产品都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①无形性 ②同时性 ③不可存储性 ④缺乏所有权。 其实不仅是现今的社会有服务活动,服务活动是贯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服务活动的关注比较少。而在20世纪后半叶,有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服务是属于低级生产力或属于非生产力。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学家都存在着这样的担心: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会导致经济的增长停滞。所以对服务活动进行研究的专门人员少之又少,导致它不成体系。不像现在的服务活动室正规的、全面的、系统的、具体的、有实用性的。 人们开始对服务活动进行研究是从20世纪3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虽然当时研究的重点在于军事,但它仍然是现代运筹学、现代物流学、现代信息科学的基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的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服务产业也的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此,服务活动步入社会主流,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被称为“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泛指旅游、娱乐、文化、艺术、教育、科学和政府活动等以提供非物质性产品为主的部门,第三产品满足人类除物质需要以外更高级的需要,如生活中的便利、娱乐等各种精神上的需要,从而明确了第三产业的基本性质就是提供服务。服务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的重点也不断变化着,现在的服务业的种类有: ①基础服务 ②支持性服务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认识过程

第二篇自然科学观与方法论 本篇依据自然观、方法论和科学观相一致的原理,围绕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科学认识自然的过程:一个以科学问题为起点,对自然界由直观形成的感性认识,再经过抽象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又回到实践改造自然的过程;研究人们怎样通过感性直观取得经验,怎样通过抽象思维形成观念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探讨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从问题到假说,再通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转化为理论的过程。认识科学理论及其体系的形成和理论的评价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第四章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一、科学的涵义及本质 “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知识”。英语science,法语science, 德语Wissenschaft。 我国早先译为“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日本转译为“致知学”。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科学启蒙大师、教育家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1893年康有为翻译日本的著作时引进了“科学”一词。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将science 译为“科学”。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以及获得这种知识体系的活动的总体。 1、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科学家认识自然界的实践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4、科学是一种高级文化 5、科学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6、科学是生产力 7、科学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二、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 1.可检验性 2.系统性 3,主体际性 三、科学划界的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以意义标准作为科学划界的唯一标准,这是与它的证实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 历史主义者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又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库恩、拉卡托斯等为代表,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另一派则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存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因而主张科学与非科学不可划分,也不应该划分。 邦格提出了多元划界标准。他给出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伪科学是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回避或拒绝规范的科学实验和同行专家的科学鉴定,或者用违背科学实验准则和程序的“实验”去取代规范的科学实验,其结果经不起真正的科学实验的检验。不可

西方科学起源《对科学革命的认识》

对科学革命的认识 摘要 鉴于课程名称叫做《西方科学的起源》,因此我更愿意谈一些关于科学以及科学革命的认识。之所以要讨论科学是因为她是我们讨论科学革命的前提,不明白什么是科学就搞不懂什么是科学革命。科学非同于科技,当然科学革命也自然不同于科技革命,下面就科学和科学革命做详细阐述。 正文 当我们咋一看科学与科技时,也许大家会认为科学就是科技,当然科技就是科学。但是当我们仔细思考时发现,却发现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首先科技重点是“技”这个字,因此他是指综合的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技术动力,即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相应的科学则更注重“学”,学有学术、学识的意思,因此他是一项综合的理论知识体系。科学重在理论知识的探究与推敲,最终要有完备的、能使人信服的自己的观点学说。而科技则实为操作的规范,是通过前人的努力和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一些便于人类劳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工具或者技术。总体来说,科学是理论,科技是实物或者为操作服务的思想。 比如历史上有名的爱因斯坦“相对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这些都是科学。因为它是对自然的认识,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客观认识,是科学的内涵、事实、规律。然而有些即便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的认识,但是他未必是科学。有些是从本质上就与科学不沾边,比如历史、文学,经济学都不是科学。有些是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比如营养学,美容学都是科学,但是有些商家打着美容养颜营养的幌子做虚假、夸大宣传就不再是科学的范畴了。在弄清楚科学与科技的区别之后,谈论关于科学革命的认识。 记得在课堂上当老师播放出课件的第一张PPT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节课要讲科学革命啊,这个我比较清楚了,什么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啊都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但是在上课途中我越来越感觉不对劲,怎么跟我想的不一样呢,这怎么跟我印象中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那些内容不大一样。老师在课堂尾

1.1常见结构的认识 作业

1.1常见结构的认识 1.[2017.4浙江学考]如图所示是一种手动冲压机,扳动手柄,通过连杆带动压杆运动。下列关于该冲压机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压杆只能上下移动,不能转动,压杆与机座之间的连接属于刚连接 B.冲压时连杆受压 C.冲压机重心的垂线偏离支撑面中心,提高了冲压时的稳定性 D.手柄上施加力F时,压杆向上运动 第1题第2题 2.[2016.4浙江学考]如图所示为一款机械手。在力F作用下,拉杆通过连杆带动夹持手绕着销轴转动,将工件夹紧。连杆和夹持手的主要受力形式是() A.连杆受拉、夹持手受弯曲 B.连杆受压、夹持手受压 C.连杆受压、夹持手受弯曲 D.连杆受弯曲、夹持手受弯曲 第2题第3题 3[2016.3浙江高考]如图所示是一款钣金剪的结构示意图。在加力杆上施加力F时,以下构件的主要受力形式是() A.连杆受拉、加力杆受弯曲 B.连杆受压、加力杆受弯曲 C.连杆受拉、加力杆受压 D.连杆受压、加力杆受压 4[2015.9浙江高考] 如图所示是一款平衡吊,吊臂为平行四边形机构,能在铅垂面内运动。在图示位置,构件1、构件2的主要受力形式是() A.构件1受拉,构件2受弯曲 B.构件1受拉,构件2受拉 C.构件1受弯曲,构件2受拉 D.构件1受弯曲,构件2受

5..[2014.3浙江学考]下列四个椅子,其中杆件受拉的是() 6.[2014.3浙江高考]如图所示为某支架的试验方案,支架在同一垂直平面内对称放置。立柱和转臂的主要受力形式是() A.立柱受压、转臂受弯 B.立柱受压、转臂受扭转 C.立柱受扭转、转臂受弯 D.立柱受弯、转臂受压 第68题第7题 7.[2013浙江学考]如图所示的汽车举升机,其升降臂可托住汽车底盘,并提升汽车,以便汽车底部的检查维护。升降臂的主要受力形式是() A.受拉 B.受弯曲 C.受扭转 D.受压 8.[2013.3浙江高考]如图所示的篮球架,仅考虑自重的情况下,下列受力分析中正确的是() A.立柱受压,横梁受弯曲,拉杆受拉 B.立柱受扭转,横梁受弯曲,拉杆受拉 C.立柱受压,横梁受弯曲,拉杆受压 D.立柱受压,横梁受拉,拉杆受压

如何认识科学的本质

1、如何认识科学的本 质? 2、如何认识技术的本 质? 3、科学与技术有哪些 主要区别? 4、古代、近代、现代 社会的科学与技术 的联系各有什么特 点? 5、什么是科学技术的 社会互动? 6、简述科学技术的社 会功能? 7、简述科学技术发展 的社会条件? 8、为什么说学习《科 学*技术*社会》有 助于增强科技意 识? 9、了解科学技术与社 会的互动关系有何 意义? 10、学习科学技术史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有何意义? 11、.原始社会技术 上的突出成就有哪 些? 12、.简述古埃及的 医药学和建筑技术 成就? 13、.简述古代两河 流域数学和天文学 成就 14、必达哥拉斯学 派有哪些科学贡 献? 15、简述古希腊罗 马地心说宇宙模型 的建立和发展16、亚里斯多德在 生物学上有何贡 献?他的力学研究 有何局限性?17、简述古希腊亚 历山大时期突出的 数学成就?、18、希波克拉底对 医学有哪些贡献?19、老普林尼的 《自然史》的主要 内容有哪些?这部 书有何局限性? 20、简述盖伦的 “三灵气说” 21、简述古罗马建 筑技术成就和主要 著作? 22、赫伦主要有哪 些科学技术贡献? 23、简述古希腊罗 马科学技术的历史 地位? 24、古印度在数学 上有何突出成就? 25、古印度在技术 上有哪些独特发 明? 26、古代阿拉伯人 是如何改变对异族 的科学文化的态度 的? 27、古代阿拉伯在 世界科技史上做出 了什么特殊贡献? 28、简述中世纪前 期欧洲科学技术的 衰落,并分析其原 因。 29、中世纪后期欧 洲科学技术复苏的 原因是什么?有哪 些主要表现? 30、中国古代天文 观测有哪些主要成 就? 31、略述《九章算 术》的主要内容及 该书的科学史地 位? 32、宋元时期中国 数学上有哪些新成 就? 33、举出几部中国 古代医药学代表著 作并简述其内容。 34、举出几部著名 的中国古代农学著 作及其作者? 35、略述中国古代 制瓷技术的发展? 36、举例说明中国 古代塔,桥建筑技 术的成就。 37、略述四大发明 的年代及外传情 况。 38、试析中国古代 科学技术的特点。 39、简述中国科学 技术在近代落后的 原因。 40、近代科学与古 代科学的主要区别 是什么? 41、试析近代科学 技术产生的社会条 件? 42、哥白尼日心说 的要点是什么?这 个学说的提出对科 学发展有什么意 义? 43、为什么说哈维 提出的血液循环理 论是近代科学革命 的一个重要标志? 44、简述伽利略的 力学研究成就? 45、简述牛顿的主 要科学成就? 46、写出对近代数 学发展做出主要贡 献的数学家的名字 和他们所研究的学 科? 47、布莱克在热学 研究上有哪些主要 创见? 48、19世纪热学的 主要成就有哪些? 各项成就的主要创 造者是谁? 49、简述19世纪电 磁学的发展? 50、波义耳和拉瓦 锡各对近代化学的 发展做出过什么贡 献? 51、道尔顿原子学 说有哪些要点?分 子学说是由谁在哪 一年提出的?主要 内容是什么? 52、元素周期律的 发现有何意义? 53、简述林耐的生 物学成就? 54、达尔文生物进 化论的基本观点是 什么?这个学说的 提出有何意义? 55、简述海王星的 发现及其意义? 56、赫歇尔在天文 观测上有哪些重要 发现。 57、近代地质学者 有过什么争论?说 出对立的学说及其 代表人物。 58、瓦特如何改进 蒸汽机?他的成功 产生了什么重大影 响? 59、电力技术革命 包括并导致了哪些 重大发明?这次技 术革命与科学理论 的关系如何? 60、简述内燃机的 发明过程和技术后 果? 61、近代技术革命 如何导致产业革 命? 62、说出19世纪末 三大科学发现,发 现者及其国籍,三 大发现有何科学意 义。 63、简述爱因斯坦 创立狭义和广义相 对论的过程。 64、在量子力学建 立的过程中,有哪 些科学家做出过哪 些贡献? 65、相对论和量子

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

对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 杨杨 科学划界的本质是指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这样看来,只要回答了什么是科学,似乎就可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了,因为凡是符合科学定义的就是科学,否则就是非科学,在没有听《科学的划界》这一讲座之前,从来没有或者是没有认真思考过科学划界的问题,一直以来始终认为科学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的: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目标来看,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狭义科学两类。而自己从事的专业是物理学,故所关心的也是自己专业相关领域的一些科学问题,再大一点也就是自然科学的一些问题,忽略了科学划界的巨大作用。科学划界不仅是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而且还对科学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划界的准确与否可能导致一个学科的发展或者扼杀一个学科。通过学习《科学划界》这一讲座和自己下来查阅的一些资料,对科学划界问题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将自己对科学和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陈述如下。 一什么是科学 对于这个问题,我借助于查阅的资料以及先前的科学家所给出定义来回答。 Nietzsche:“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 Darwin:“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Darwin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辞海》1979年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 《辞海》1999年版:“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法国《百科全书》:“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前苏联《大百科全书》:“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

对科技论文写作的认识

科技论文写作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反应,生产实践是科技论文写作产生并赖于发展的源泉。学完这门课程以后,了解到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史。就是科技大发展史,也是科技论文的发展史,因其能培养读者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提高读者科学素质而开设看的一门学科。 虽然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看,但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贯彻科教兴国之策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意识日趋深入人心,科技的发展,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数量的增加,科技队伍也随之扩大,科技写作的发展的今天已有规律可循。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民众的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创新发明活动越来越普及,科技论文写作也成为一种必要。掌握科技写作的知识,可以更好的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以此,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的要求。同样对学术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技论文是对创造性的科研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的科技写作文体。是报道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工作成果的论说文章,它是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来分析表达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开发研究成果的。本课程设置的目的与任务是培养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帮助大学生掌握即将面临的毕业论文写作规范,进一步引导学生梳理本专业的理论体系,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学会如何阅读消化文献、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结果分析,提高论文的写作水平,帮助学生提高科技论文写作的专业素质。科技论文写作课,主要是针对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语言工具课程,主要讲授科技论文的特点、作用,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选题、资料检索、表达方式及语言的运用、科技创新思维以及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学位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内容。 当然科技论文的写作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撮和,还要掌握必要的写作理论知识。科技论文正文的基本组成部分一般包括:题目、作者(含作者地址和通讯方式)、前言(或称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分析和讨论。作为科技论文,目的是报道新成果和新发现,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了解和引用,为达此目的,除正文外,科技论文还要提供其它几项可供快速阅读、浏览、检索的档目,分别为摘要(中英文两种)、关键词、检索号(或称分类号,由编辑部提供)。为尊重他人劳动,科技论文的最后,往往还有一个致谢。 课上老师从科技论文写作的含义,科学性,专业性,实用性,规范性,可续性这几方面来讲解。让我映像最深的莫过于科技论文写作的,科学性。在学术界中,抄袭论文是时有发生的,这不仅仅是对学术的亵渎,更是写作人员的对待写作的一种不负责的态度。学术是严谨的,严肃的,严密的严格的。因此,抄袭,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是无耻的,这就要求从事科技写作时,一方面要根据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来写作,不能想当然,另一方面不能高“;包装艺术”。不能为写文章而写文章,不能没有新观点而强行拼凑,写作时尤其要严谨,不能草草下定论,对新的现象要考虑周到,如若缺乏这种态度,很可能会有违背科学性的事情发生,甚至会在某个领域造成不可弥补损失。科技论文是科研结果客观、如实的报告。由于要保护知识产权,科技论文严禁抄袭和重复已有成果。又由于科学要求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因此论文所提供的实验数据必须真实和详实。但是,又由于版面所限,故论文的行文又必须尽可能简洁。可以说,创新、真实、详尽和简洁是科技论文的基本要求。这其中,创新是灵魂,真实是底线。 但我们也应懂得,错误和缺点也是机会,要善于发现他人研究中的缺点、错误,因为这种发现意味着创新,意味着超越。在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不要怕出现缺点和错误。要善于发现自己学习,研究乃至论文准备中的缺点、错误,因为这种发现便是进步,便是提高。 更重要的是,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分析自己的文章如何如何好,而是从读者角度分析:要有自己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如同准备做报告的思维方法一样:做报告之前,重要的不仅仅是想清楚自己要讲什么重要思想,而且还是要想清楚听众是哪些人?他们来听报告,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信息?怎样讲才是对听众来说有价值的?怎样建立起自己的报告和听众的联系?正如一位科学工作者所说:"我们为什么需要在写作上如此认真努力原因很简单.一个研究结果只有在被别人使用时才有意义.而想被别人使用,文章必须能引起其他科学家的兴趣,而且得保证其他人能看懂并可以重复和再现你的结果.只有可以被理解的研究才会被重复,也只有可以被再现的工作才能导致别人的引用和跟踪.而你的论文被引用的数量常常用来衡量研究的影响力.从某种角度看,,写作就像是把你的工作成果推销给其他的科学家."科技的专业性,实用性规范性,可读性这方面还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不仅仅有利于学术的交流而且也是从事科技的要求。科技论文的写作是科技研究的重要做成部分,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学技术的重要标志),有利于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是科学技术的研究的一种重要标志),有利于进行学术交流和人才的发现。这就是科技论文的写作意义。 科技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科技工作的进展。譬如一篇写得好的科研选题报告或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可以促进一个有价值的科研项目或建设项目尽快上马;反之,一篇写得不好、表达不规范的论文,也将

1.1 1.2常见结构的认识

班级:高二()班姓名:教师评价: 课题:§1.1常见结构的认识§1.2稳固结构的探析 【技能讲解】(教师讲解知识点。) 1、无处不在的结构 结构:广义上: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称为构件。 在生产生活中那些产品的结构是受到自然物体的结构的启发而产生的? (1)将下列自然物体与产品用线连接起来 ①苍耳子导弹跟踪系统 ②鸟尼龙搭扣 ③鹰眼飞机 (2)魁北克大桥的坍塌的案例说明了什么? 结论:结构影响着它们的性质和功能,结构方面存在的一个小问题也许就会导致重大事故,合理的结构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2、结构与力 从力学角度来说, 结构是指可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 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 每个物体都有它的特定的架构形态,这种架构形态体现着它的结构。 一个复杂的结构由许多不同的部分(构件)组成。 一个设计合理的结构应该承受外界的各种作用力,抵抗各种变形。 (3)构件的受力和变形的形式有五种基本形式,请连线: ①受拉构件承受使之产生弯曲的力 ②受压构件承受两个距离很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平行力 ③受剪切构件承受使之被挤压的力 ④受扭转构件承受拉拽力 ⑤受弯曲构件两端承受方向相反的均匀的力,使它发生扭转形变 3、结构的类型 (4)从力学结构与形态方面考虑分: (5)实体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如墙壁、柱子、实心球等等。其受力特点是: (6)框架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由细长的构件组成的结构。如窗户、画框、房子的架构、铁塔架,脚手架,建筑框架体等等。其特点是: (7)壳体结构:通常是指层状的结构。如头盔、汽车飞机的外壳等等。其受力特点是: 【技能实践】(同学们完成技能实践内容。)

四年级科学下册《认识光》教学实录

认识光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作出假设性解释;会做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实验;能尝试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喜欢大胆想象;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对光速的探究历程。 活动准备:观察、了解生活中哪些物体能发光。 学生准备:蜡烛、激光器、硬纸片、纸筒。 教师准备:水槽、手电筒。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邹城这几年,无论是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我们的城市建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师带来一些图片,让我们来亲身感受一下我们邹城的变化。(播放城市图片)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我们邹城越来越漂亮,越来越美。)师:你最喜欢哪里的美?(建筑美、旅游环境美、夜色灯光美等。) 师:你知道老师最喜欢什么美吗? 师:老师最喜欢的还是我们邹城的夜色灯光美,(播放城市夜景图片)尤其是逢年过节,我们邹城的夜色灯光更美。正因为有了这么多五彩斑斓的灯光,才把我们城市的夜景打扮得如此绚丽多彩,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呢? (世界将是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师:是呀,可以说没有了光就没有了一切,光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光》。(板书课题) 师:有了光人们才能看见世间的物体;有了光人们才能感到温暖;有了光植物才能生长等等,关于光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呢?小组讨论后把自己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学生交流想研究的问题。) 学生汇报想研究的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关光的问题,真不错,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以下几个问题?(播放课件) 哪些物体能发光? 哪些地方需要光? 光有什么作用? 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的速度是多少?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哪里有光? 师:光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光呢? 学生交流汇报。 师: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能发光:(播放光的图片)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火柴、煤等;有的是靠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式各样的电灯;有的是靠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萤火虫、水母发出的荧光;有的是靠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闪电。我们把这些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活动二:哪些地方需要光? 师:在我们周围哪些地方需要光呢?

浅谈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浅谈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北京邮电大学 科学就是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科学首先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社会科学。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从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如电力,水力系统到更高的应用如手机,电脑到处都有科学的应用。我们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科学,尤其是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社会。 科学技术就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我所用,为人类所用的知识。从古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直是人类注重的事情,因为科技的快速发展会对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地作用。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闻名于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1、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 社会发展水平的大幅度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科学技术可以丰富劳动者的文化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可以使劳动组织与管理手段科学化,从而提高劳动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功能。总之,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欧美等发达国家只用了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在经过工业革命为代表的科技进步阶段,就将近代科技成果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创造经济发达的社会。而历史更加悠久的中国却是由于由于自大闭关锁国而导致了错过这次工业革命的潮流。结果导致了社会基础薄弱,经济水平相当低的近代现状。最终从鸦片战争开始走上了屈辱的半殖民地社会。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次次领地的割舍,一幕幕血的教训。近代的悲痛历史表明,科学技术的落后只会导致社会的延迟发展甚至倒退。 现在我国想要赶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需要在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科学成果转化方面付出艰苦卓越的努力。尤其是我国面临人口众多、物质基础薄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后列的现实,要想赶超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水平,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长期任务。然而,我国应该怎样借助科学技术之手改变落后的面貌?邓小平在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案例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案例背景分析: 11—20各数的认识主要是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 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11—20各数。小学一年级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掌握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为突破重点难点,主要设计了数数、摆小棒和学习拍手歌三个环节。 教学目标: 使学生正确数出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读出11—20各数。 教学重点:认识11—20各数。 教学难点: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片段: 一、数数 1、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请你猜一猜是多少根? 2、指名来数一数,和你猜测的一样吗?学生踊跃参加。 3、探索有什么好主意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小棒有多少根?小组讨论。 4、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将十根小棒捆成一捆。 5、数出10根小棒,十个一是(十),捆成一捆,一捆是一个(十)。接着数到20根,同桌互数,指名数。 本环节中通过猜测根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来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捆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法作准备。 二、数的组成,摆小棒,说说是十几,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关于对科学的认识

关于对科学的认识 摘要:科学是一个不好下定义的词,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义。本文从西方科学与中国科学两个方面阐述了科学的起源与发展,对作为知识体系、特殊过程和社会建制的科学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并把后现代科学与现代科学作对比以反思现代科学,力求对科学的涵义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科学;知识体系;特殊过程;社会建制;后现代科学 科学诞生至今,我们对科学的认识在一步步的加深。科学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频繁的用语。但谈起科学,或许人们大都只能从某一个角度或某一方面来谈科学,缺乏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与认识。要比较全面的认识科学,就必须搞清楚从古至今科学的发展过程及多方面的涵义,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科学,指导实践。 一、科学的由来 科学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时代话题。讲到科学,不由得会问什么是科学?这是我们很想搞清楚却又不容易搞清楚的问题。“科学”作为一个概念,从它产生到现在,大约已有四百年左右的历史,而科学的定义是在近现代才得以真正产生的。在现代科学产生之前,对于科学究竟是什么,还没有完整的定义,学术界对于科学的定义至今也没形成统一的看法。因此,在给科学下定义之前,有必要对科学的由来追根溯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科学的形成和定义。 (一)西方科学的源流 “科学”这个词来自西方,其源头在古希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希腊的爱智主义的精神传统。它的奠基者柏拉图认为:科学知识是人对事物的了解,是人的智慧的体现。古希腊的科学思想认为:宇宙是复杂的,人体生命是复杂的,宇宙和人体生命的联系更是复杂的。恩格斯曾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下,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1]英国思想史研究专家劳埃德在《早期希腊科学:从泰勒斯到亚里斯多德》一书中,系统全面、严谨深刻地分析研究了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这段时间,古希腊的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对生命科学的认识

王梦迪20124060544 文化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周二晚上课(3---8周) 对生命科学的认识 在没有选生命科学这门课程称之前,认为它就是一门很高大上专业性要求极高的课程,学起来可能会有些吃力。从理论的角度讲,生命科学即生物学,就是通过分子遗传学为主的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发育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与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最终能够达到治疗诊断遗传病、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人类生活、保护环境等目的。同时生命科学又就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与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就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我也觉得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生命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的连系越来越紧密,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这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比如对生命自身的认识,对生命价值的认识。第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比如袁隆平研制

的杂交水稻,极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解决一部分国人吃饭难的问题,为世界的生物科学领域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第三,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延长了寿命。 通过这几周具体课程的学习,主要就是观瞧了关于自然界不同生命的生存、生长以及生命消逝的视频,由此产生了一些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观瞧之中,惊叹自然界物种丰富,生命力强大的同时更慨叹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竟然也有各类各样的生物存在,而且能够以她们自己的方式与谐共生,世世代代的繁衍存续,不经意间已向世人证明着似乎弱乎其微的生命也蕴藏着巨大惊人的迸发力与顽强的生命力。在炎热干燥、昼夜温差极大的撒哈拉大沙漠里,也自得地生活着不同可爱的小生命与大生命,漫长的历史与物种的进化使动植物们具有类同人类一般的智慧,您可以说这就是动物为了生存而产生的本能,但就是您绝不能否认她们在严苛环境下相对于生存环境舒适的动植物们的出类拔萃。然而生命在面对超出生理本能许多的环境时有时又显得那么脆弱,在视频中瞧到有一种鸟类,当她们的孩子还没学会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必备的震翅高飞的能力时,枯水期已经带来,她们的父母为了自身的生存与繁衍后代的考虑不得不丢下依旧孱弱的孩子去追逐水草,被遗弃的可怜孩子无望的用还颤颤巍巍的双脚去向瞧不见的远方乞讨生存的权利,自然界却毫不怜惜她们还就是不能独立的孩子,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她们像一个个败北的战士一样,带着巨大的恐惧沿路张望,不知道就在哪一个步伐里永远的栽倒了。何其残忍,何其不忍,大自然就就是这样,天使与魔鬼的两面同在,只有对自

四下科学 11 认识光.

四下科学精品教案 11.认识光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做出假设性解释;会做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实验;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对光速的探究历程。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生活夜景的图片。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硬纸板(每组3个)、纸筒、手电筒。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环境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而且越变越美丽。今天老师带来几幅图。 出示图片:(生活夜景图片或制成课件)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谈感受。(美、灯光最美) 师:同学们都说的真好,是呀,光与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光,好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一)认识光源 1.提出问题 师: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想一想:哪些物体会发光? 2.学生回答。(指名说) 师问: (1)月亮会发光吗?镜子呢? (2)蜡烛发光吗?电视、电脑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对,月亮不会发光,它看起来那么亮,是因为它反射的太阳光。蜡烛不会发光,应该说燃烧的蜡烛会发光。 3.教师小结:人们常说:树有根,水有源。光也有源头,同学们刚才举的例子就很好,我们这些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像太阳、星星这一类光源属于自然光源(板书);像电灯、点燃的蜡烛等,这一类属于人造光源(板书);像萤火虫、水母等一部分生物也能发光,这一类的光源属于生物光源(板书)。 (二)探究“光沿直线传播” 1.提出问题 (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光源这么多,那么这些光源所发出的光是怎么传到我们眼睛的呢?光需不需要一定的路线传到我们的眼睛呢?夜晚进房间打开灯,房间各个位置是同时亮起来的吗?(2)教师提供资料: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0万千米/秒,在空气中近似。太阳光传到地球大约需要 (8 ) 分钟。 (3)教师小结:光就像水流一样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这个地方传到那个地方。我们说水往低处流,光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的呢? 2.学生猜测(并说明猜测的理由。) 师: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用什么办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做试验) 对,实验是最科学的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材料,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猜想?怎样做实验?3.设计实验方案 4.汇报实验方案(指名说) 在此环节,意见不同一,可以补充,取长补短。 方案1:把三张硬卡纸分别刻一个小孔,点燃蜡烛,看怎样才能通过三个小孔看到火苗。 方案2:用直纸筒看灯光,再用弯纸筒看,有什么现象? 方案3:用手电照射,显示轨迹。 …… 5.开始实验。 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希望各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做

谈谈对科学的认识

谈谈对科学的认识 姓名:学号: 科学,从字面意思上看,是指“分类的知识”。也就是说是一系列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知识的总和。在课程学习中,我们知道的科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可证伪,可重复,自我不矛盾。这三个基本特征描述的是科学命题,也就是说探索到的科学的结论,或者说科学的知识。但是在平时,我们所说的“科学”,不仅仅是获得的知识,同时也是指在获取知识的过程所采用的方法,方式。 其实,通过这几个月在中科院的研究和学习,也多多少少体味到了什么是科学。由于我们多数探索的课题和知识都是属于未知世界中的,所以,我们只能围绕着一个自己假设的科学命题展开自己的实验过程。因为,对于假设命题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我们可能就在一开始走错了方向。这时候,科学命题的三个基本特征就可以提供很大的参考价值了。我们可以比对这三个特征来检验自己的假设命题是否初步具有了科学命题的可能性,然后再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来佐证他。我个人关于这三个基本特征是有一些自己的理解的。首先,可证伪。按照导师当时的说法是,科学的过程,就是不断的获取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理论,而不是为了获取证据来证明别人理论的错误。我觉得一个科学命题的成立,首先未必临时会说明其他理论的错误,相反,可能是对另外一个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该命题的存在,必然可以杜绝一些伪命题的发展,也就是说科学命题最终还是起到了可证伪的作用。其次,可重复。我想,可重复性质是针对科学实验体系所言的。我们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采用的必然是可靠的实验方法,而不能靠着随机结果来得到科学理论。当然,关于随机结果的统计,依然是可重复的,所以,依然是科学的命题。实验过程的详实,客观的记录,是保证实验可重复的必要条件,我想这也是科研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素质要求。最后是自我不矛盾。我想这也是证伪性的另一个表述和补充。因为科学命题是可证伪的,所以两个同时成为科学命题的命题必然是彼此互补,或者彼此无关的。也就是科学命题的第三个基本特征,科学命题是自我不矛盾的。然而,我觉得作为科学的命题,

浅谈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浅谈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从近代产业革命发生以来,科学技术所显示出的最巨大、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功能,也是科学技术的主要社会功能。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现在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技术、尤其是不断发展高新技术的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产业、行业和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保障,成为抢占科技、经济和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的关键所在。推动技术创新与发展的动力已不仅源于技术人员的发明和创造欲,更源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拉动,源于科学新知识的推动,源于科学家与工程师对于宇宙、生命和社会进化的认识所得到的启示和学习模仿。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创造新的物质价值的同时,由于科学技术还能够开发新的能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治理环境,保护生态,为保障人类的健康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提高国家和社会的安全防护能力,使科学技术价值的内涵不断扩大。科学技术除了是对客观世界的系统认识,是正确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之外,同时也是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是国家安全能力的保障,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大决策和立法的重要依据,是创造就业和解决贫困的手段,是科学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石,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可以说,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优势,谁就掌握了未来。 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生产的一切要素包括工具、工艺方法、控制手段、劳动者的技能和智力水平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经济增长的三要素即增加劳动力、增加投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已成为起关键作用的要素。事实表明近几十年间有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三分之二来自技术进步。科学技术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中国家要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不仅从物质上讲是“第一生产力”,而且从精神上讲,也是一种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精神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在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形成人们科学的思想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中,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