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学概论》施拉姆,波特

《传播学概论》施拉姆,波特

《传播学概论》施拉姆,波特
《传播学概论》施拉姆,波特

communication的考论语翻译

“communication”:形态不分明,界定不清晰的概念。

“communicare”:拉丁语词,意“告知、分享、使之共用”,14-15世纪,与英语丰厚(munificent)、共享(community)联系。

“communication”:

⒈起初,丝毫没有心灵所指的意思。

一般而言,communication和具体的可触摸之物有关系。

经典修辞理论中,communication是一个表示风格的术语。

英语里有三个意思,用于人际交往。

给予或告知(giving or imparting),

迁移或传输(transfer or transmission)

交换(exchange)

⒉20世纪20年代,communication获得“传播”的意义。

【背景:以无线电广播为代表的“大众媒介”促进了“大众传播”的发展。】

之前,意义主要指“交流”。

交流:点对点的交流(含一人对一人的面对面交流)也称为互动、交际、传播、人际交流、人际互动、人际传播。

点对面、一人对多人的交流多半是单向的“交流”,实际上是单向的“撒播”(disssemination)、“散播”(dispersion)、“迁移”(transfer)或“传输”(transmission)

⒊“communication”有很多意思。

用于人际交往:给予或告知、迁移或传输、交换。

交换而论:有交流、交际、交往、沟通、交易等意思,甚至有“关系”(relations)和性交(intercourse)的意思。

用于物与物、动物与动物、机器与机器:电路与电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信息流动,指“通讯”;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之间的信息流动,指“交流”。

⒋“communication”的翻译。

迄今为止,对应译文十余种。交通(如交通银行、中西交通史)、交流(如国际交流)、交际(如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交往(如交往理论)、交换(如形象交换)、流布(如对外传播)、通讯(如通讯理论)、沟通(如互相沟通)、传播(如传播学)、传通、传理……

本书翻译:大体沿用两条界线。

时间分界线:20世纪20年代前,翻译为“传播学”;20世纪20年代后,视情况而定,最多翻译如“传播”、“交际”、“交流”。

复合术语分界线:多半译为“传播”。

“传播学”考

传播理论: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5中互相交叠的视野:

㈠交流是公共舆论的管理;

㈡交流是语义之雾的消除;

㈢交流是从自我城堡中徒劳的突围;

㈣交流是他者特性的揭示;

㈤交流是行动的协调。

20世纪30年代,大众传播和人际交流的分野奠定基础;传播学研究和通讯技术研究分道扬镳。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传播研究走向成熟,后来成为没过传播学主流。这个学派的研究常常和商业活动有关,重点研究大众媒介的内容、受众和效果。

20世纪40年代,施拉姆与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和卡尔·霍夫兰等共同开拓传播学研究的新领域。

施拉姆将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融为一炉,创建了传播学。

他创造了“四个第一”:

建立首批以“传播”(communication)命名的教学单位和研究单位;

编写首批以“传播学”命名的教科书;

率先授予“传播学”博士学位;

首次获得“传播学教授”头衔。

他是当之无愧的“传播学之父”。

自此,以施拉姆和上述四大先驱为代表的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派就成为传播学的主流,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传播学研究。

几乎同时产生的另外两个传播学派是:批判学派和媒介环境学派(media ecology theory).

三大学派

粗线条划分,传播学可分为三大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和媒介环境学派。

经验学派:

注重实证研究,长期雄踞北美的传播学界,以施拉姆和四位先驱为代表。

美国经验学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诞生。

由威尔伯施拉姆钦定的美国传播学具有明显的热战背景和冷战背景。

首要关怀:宣传、说服、舆论、民意测验、媒介内容、受众分析、短期效果;

哲学基础: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

方法论:实证研究和量化研究;

研究对象:宣传、广告、媒介效果;

服务对象:现存的政治体制和商业体制。

【背景】:美国是实用主义故乡,诞生于美国的传播学沿袭了实用主义的治学传统,所以美国主流的传播学派顽固地坚守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量化研究的路子。

经验学派的宣言书:拉扎斯菲尔德命名为行政研究的《论行政和批判传播研究》(Remarks on Administrative and Critical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美国传播学派的思想源头:19世纪中叶兴起的、由查尔斯皮尔斯和威廉詹姆斯开创的实用主义;传播学思想的滥觞地: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杜威、查尔斯·库利、乔治·赫伯特·米德、阿尔比昂·斯莫尔、罗伯特·帕克、赫伯特·布鲁默、欧文·戈夫曼等。他们的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从不同角度对传播和媒介研究做出了贡献。

与此相似,稍后兴起的哈佛社会学派以及施拉姆奠基的伊利诺伊传播学派、拉扎斯菲尔德领衔的哥伦比亚传播学派也始终沿袭实用主义、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路子。

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的代表有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和法国结构主义学派,以新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左翼学者为骨干。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波又一波引进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对既存的美国体制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突出代表,对美国传播学产生影响的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席勒、本雅明等。这些学者高扬的意识形态批判旗帜,因水土不服,只能在高校和文人的圈子里掀起波澜。况且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和“美国主义”格格不入,所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难以在美国产生深刻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派:

真正解放传播学的却是以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北美传播学的媒介环境学派。发轫于20世纪初的相对论思想,经过三代学人的开拓走向成熟。以麦克卢汉、伊尼斯、波斯曼、莱文森等人为代表。媒介环境学以人、技术和文化的三角关系为研究重点,以泛环境论著称,主要旨趣在传媒对人和社会心理的长效影响。这个学派的崛起有力地矫正了经验学派独霸、批判学派式微的局面,为传播学研究开辟了一方新的天地。

20世纪50年代初,哈罗德·伊尼斯发表著作《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阐述了富有创造性的“传播偏向论”,同时,批判英帝国和当代资本主义在间上的极度扩张,呼吁警惕美国文化对加拿大文化的负面影响,意在唤醒政府和民众抵制美国的文化霸权。【他的背景】:经济学,受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影响。

1951年,麦克卢汉用《机器新娘》对美国文化的种种弊端和广告的“洗脑”本质进行了辛辣的鞭挞。20世纪60年代,他推出极富原创性的《谷登堡星汉》和《理解媒介》,以堂吉诃德的勇武单挑美国的主流传播学,把传播学从施拉姆的钦定体制和书斋里解放出来。【他的背景】:文学,受英国新批评理论的影响。

1970年,尼尔波斯曼接受麦克卢汉的建议,在纽约大学创建媒介环境的博士点,高扬人文主义和道德关怀的旗帜,深刻反思当代美国社会的弊端,严厉批判技术垄断,揭示电视文化和通俗文化的负面影响,把美国传播学的批判意识提高到自觉的高度。他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把美国传播学的批判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的背景】:教育学和语义学,受麦克卢汉的影响。

总结:

从哲学高度俯瞰这三个学派,其基本轮廓是:经验学派埋头实用问题和短期效应,重器而不重道;批判学派固守意识形态批判,重道而不重器;媒介环境学派着重媒介的长效影响,偏重宏观的分析,缺少微观的务实和个案研究。

各章提要梳理

第一章传播的历史

一个惊人的观点:把15世纪中叶机器印刷发明以后的印刷品成为大众媒介。他说:“15世纪40年代初,一些印刷文献在欧洲面世;大约在1456年,谷登堡印制的《圣经》问世,这两个年代作为庆祝大众媒介产生的年代是恰如其分的。”

另一惊人之语:大众媒介是革命的催化剂。他说:“大众媒介一经出现,就介入了一切重大的社会变革,包括智力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以及兴趣爱好、愿望抱负和价值观念的革命。”

第二章传播的功能

⑴三位心理学家对人类传播行为的解释:

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发现,儿童的行为已经有三种传播功能:社交、工具、满足功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爱德华·托尔曼强调言语行为的工具性(笔者怀疑,托尔曼的批判似乎有点过分);

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森提出传播的游戏説。

总结:

施拉姆对这三种解释都予以肯定,同时又指出,它们都是对传播行为的单因素分析,均有不足之处。如他说:“斯蒂芬森的游戏说固然有用,但以偏概全;不过,对传播效果的

研究,游戏说能提出一些重要的命题。”

⑵评述了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有关传播行为的三种社会功能:

Ⅰ监测环境;Ⅱ协调社会以适应环境;Ⅲ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⑶肯定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补充的传播的第五种功能……娱乐。

⑷归纳传播媒介的守望、引领、传授、愉悦功能:“每一种传播都能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说,每一种传播媒介都好比是社会的守望者、决策的领袖与合作者、导师和艺人。”

第三章传播的过程

相当重要。

7个小节:信息的性质、传播关系、传播关系的双向性、传播契约、传播行为、电路与传播行为、传播如何起作用。

重要的表述:

⑴借用柏拉图的“洞穴暗喻”阐述传播的关系,认为传播关系中不存在客观事实或真相,两人之间不存在直接交流的桥梁。

⑵认为传播是双向的。“真正全然单向的人类传播,是难以设想的”,哈姆雷特的独白也是在与自己交谈。

⑶传播者结成契约关系,符号是共享的,但对参与者而言,符号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⑷以最简单的公式来概括,传播由三个部分组成:甲方、乙方和双方共享的符号;但在传播过程的某一瞬间,符号是完全独立的。

⑸第7小节传播的过程作了最简要的概括:“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

第四章传播的符号

亮点:作者对符号性质、内涵、外延的深刻洞见。

⑴符号与意义是相对分离的,符号的意义因时因人而异:“在一定意义上,符号的含义因人而异,随语境而变化;甚至对个人而言,语义会因时而易。”

⑵符号是不完美的:“符号不是完美无缺的载体,必须是从个人的经验中抽象出来的。任何一套符号都不能把个人的全部感觉传达出来,内心的活动是无法全部表达的……我们永远不能肯定我们‘知道’另一个人的感受。”

⑶意义是个人的:“意义显然是个人的,绝不能全部表达出来,也绝不会是人人共享、完全一样的。”

⑷符号是共享的:“我们必然要共享一定的外延意义,这是基础,否则社会成员就不能交谈;同时,社会成员要在一定程度上共享内涵意义,如此,社会生活才能和谐与舒适。”

第五章传播的代码

讲述人类的语言、思维和形象,最重要的“沃尔夫——萨丕尔假说”和索绪尔的语言、言语二分法。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介绍了早川会一提出的人类思维“抽象的阶梯”(ladder of abstraction)和肯尼斯·博尔丁对“形象”的论述。作者借题发挥,痛批思想的“简单化”倾向:“面对复杂的概念和高度抽象的话语时,我们千方百计简化话语的编码。遗憾的是,办法之一是语义学家所谓的‘两级价值取向’(two-valued orientation)。我们倾向于把概念、观念和人编制成非此即彼的代码,非好即坏、非敌即友、非成即败,规避细致的区分,不

承认有些东西是亦此亦彼的。我们夸耀自己能考虑问题的两面,往往忘记了,第三个方面甚至第25个方面都可能是存在的,并且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第六章传播的路径:谁与谁交谈

最大的亮点是施拉姆首创的“传播路径选择公式”。他断言,“这个公式是相当灵验的”,可以用来解释个人选择传播路径的或然率:

可能的报偿/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

作者列举了选择传播路径的若干因素:传播的信息很容易获取吗?传播的信息突出吗?传播的内容吸引人吗?个人寻求的是什么信息?个人养成了什么传播习惯?个人拥有什么样的传播技能?

第七章传播媒介:大众传播渠道与人际传播渠道

共三节。

第一节“关于大众传播渠道与人际传播渠道的朴素心理学知识”研究不同渠道的差异。作者根据现有的心理学知识作了一些梳理,提出几个反面的差异:

⑴不同传播渠道所刺激的感官各有不同;

⑵反馈的机会各有差异;

⑶速度控制的差异;

⑷讯息代码的差异;

⑸增值功能的差异;

⑹保存讯息功能的差异;

⑺克服受传方选择能力的差异;

⑻满足特别需要能力的差异。

第二节“两级传播论”指出该假说的五大错误,从以下几个反面对这一假说提出批评:

⑴“首先,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大量的信息从媒介直接流向媒介使用者,无需通

过中间人。”

⑵“其次,把社会分为领导者和追随者、主动参与者和被动参与者党的观点是站不住

脚的。”

⑶“再次,两级传播信息流适用于了解情况和作出决断的阶段,而不是在此前或以后

的阶段。”

⑷“最后,‘舆论领袖”的观念本身也被证明是过分简单了……舆论领袖是进行之中的

变数。有各色各样、层次不同的舆论领袖……如果有一种‘舆论领袖’的单一角色,那是不令人满意的。”

⑸“从媒介到领袖再到追随者这样的二级传播过程,也是不存在的。你可以把它想象

为一种多级流程。更好的是把它想象为一种系统流程。”

第三节“麦克卢汉学说”对麦克卢汉作了恰当的肯定:

⑴“即使从肤浅的层次看,‘媒介”一词的走红,麦克卢汉功莫大焉。须知,唐过去主要是艺术家、细菌家和大众传播专家的行话。”

⑵“不同传播需要不同的想象力的观点,是一个大问题,在麦克卢汉之后,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为此,我们必须给他记一大功。”

⑶“麦克卢汉强调媒介本身的作用值得赞扬;他有些观点值得进一步研究,感知渠道的平衡和失衡的观点、线性的印刷文字对思维逻辑的影响的观点,都在此列。”

施拉姆对麦克卢汉的介绍有两点不足:⑴由于本书写作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认为麦克卢汉“逐渐失去光芒”;⑵他误认为伊尼斯和麦克卢汉是师生关系,其实两人是同事关系。

第八章大众媒介面面观

讲了四个问题:大众媒介的结构、功能、经营及知识产业。特色之一是两个示意图和大量数据。所论多半为陈旧知识。

第九章发送者、接收者与挑选过程

重点是媒介把关人和受众,提出了一个令人略感一惊的命题:媒介=把关人。他说:“我们将媒体称为‘把关人’,而不是过滤器,这个词是库尔特·勒温启用的社会心理学术语。大众媒介是信息在社会流通过程中的主要把关人。”

本章的最大特色是提供了大量的数据,用以显示受众接受和挑选信息的行为模式,七个附表非常实用。

第十章社会控制与大众传播

研究控制媒介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所论几点比较敏感,未必容易达成共识。

⑴一切社会、每个国家都要管控媒体:“每个国家都允诺本国人民享有表达思想的自由,然而各国都管控自己的媒体,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正如它管控一切社会机构一样。”

⑵梳理三种媒介体制:权威主义(专制主义)、自由至上主义、公有制。

⑶介绍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

⑷诟病批判学派的观点:“一批美国传播学家人数虽少,但声音很大,最著名者是赫伯特·席勒。他们认为,美国的大众媒介一直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阻碍并扭曲了新兴国家的发展。”

⑸放任资本对媒体的“自我控制”,实际上等于不控制:“美国的社会制度对控制媒介的态度是,实行最低限度的政治控制和政府控制,容许大量的经济控制,经济控制是通过私有制达成的。”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的若干模型(一)和第十二章传播效果的若干模型(二)全书的重中之重,介绍并批评七种传播效果模型,分别是:魔弹论模型、有限传播论模型、使用与满足论模型、采用——扩散轮模型、说服论模型(含亚里士多德模型、卡特赖特模型和霍夫兰模型)、一致论模型和信息论模型。

魔弹论已死亡。

有限效果论以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为代表,其结论是:

⑴“一般情况下,大众传播并不构成影响受众必要而充分的原因”;

⑵“大众传播成为辅助的动因,而不是唯一的动因”;

⑶大众媒介改变现状的作用,“必然有一个必备的条件”;

⑷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在使用与满足论之下,作者介绍了几位学者的研究,他们是赫尔塔·赫佐格、伯纳德·贝雷尔森、布卢姆勒和埃利胡·卡茨。作者认为,这一模式给人启示,但尚不成熟。

经埃弗雷特·罗杰斯反复修正,采用——扩散论模型分为四个阶段:需求评估,了解信息,开始考虑,进行试验。

亚里士多德的说服论模型偏重研究讲演人的品格。

卡特赖特的说服论模型偏重研究受传者,对其身上的变化感兴趣。

霍夫兰及其耶鲁大学同事的说服模型考虑一些基本问题,作出了以下初步结论:谁能成为最好的传播者?什么要素构成最有效的讯息?结论应当是明明白白的呢,还是让接收

者去作出结论?应当怎样处理对立的论点?团体的因素有什么影响?团体的决策可用来影响个人决定吗?扮演角色有助于说服吗?个人的决定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吗?劝说者能不能先给受众打预防针,使之对“敌对论点”具有免疫力呢?谁能成为最好的传播者?什么要素构成最有效的讯息?

一般论模型认为,受传者接触新的讯息时,需要新旧讯息的调和,减少冲突和矛盾,以求内心和谐一致,介绍的学者有:库尔特·勒温、海德尔、纽科姆、费斯廷格、查尔斯·奥斯古德、威廉·麦奎尔。

信息论模型介绍了两位科学家:信息论祖师克劳德·香农和控制论鼻祖诺伯特·维纳。

在以上一个模型之外,作者又介绍了一个新兴的互动论模型(transaction model),同时指出:“互动模型颇有希望,但尚待实践求证和理论定型。”

第十三章大众媒介悄无声息的影响

共三节。

第一节“个人使用媒介所花的时间”不讲自明。媒介尤其电视消耗了现代人生命中的大量时间:“不知不觉间,大众媒介就重新安排了我们的生活。除非我们自问自省,否则我们就难以觉察其强大影响。”

第二节“我们的知识从何而来?”提出知识爆炸的双刃剑:“我们把提供消息的大部分责任托付给大众媒介,并且要求它们为我们提供全世界的信息。这是人类历史上非凡的成就……但这一成就也有其危险。”

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化作用”强调媒介尤其是电视在儿童社会化中的强大作用,作者引用麦克卢汉的一句话予以说明:“你研究学校里的电视教育是浪费时间;真正的教育在学校外面,是在电视网和电视机中。”

作者指出媒介对人的终生影响:“我们每天睡觉以外的时间,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媒介,也就是说,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生命花在媒介上……我们不认识媒介把关人,甚至绝不会与之谋面,可是我们却拱手让他们决定……媒介的长期效果伴随我们终生,挥之不去。”

第十四章大众媒介比较明显的效果

共六节。前五节(舆论、媒介人物、媒介事件、媒介的议程设置、广告)都很重要,精彩纷呈;最后一节“媒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发展传播”,即媒介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第一节“舆论”指出政界人士和学者都一致同意:“电视使美国政治剧变。”

第二节“媒介人物”列举读者熟悉的政治人物如罗斯福、丘吉尔、肯尼迪,指出媒介包装的强大影响:“民调、电脑和电视已成为全国竞选中必不可少的媒介……‘包装”能强化已有的政治忠诚。‘包装’能帮助新的候选人、不太知名的政治人物,媒介可以帮助他们打造在公众面前的形象。”

第三节“媒介事件”挟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论“假性事件”的权威,论述宣传者利用媒介“制造”“媒介事件”,“包装”候选人:“新一代的媒介事件由过去个人的活动演变而来,过去竞选人要靠自己造势,现在由媒介代劳了。”

第四节“媒介议程设置”讨论把公共议程强加于公众的强大力量:“新闻业是一种先行的力量。它”设置公共讨论的议程,其席卷一切的力量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新闻界捕捉了重大的问题并将其塞入讨论的议程时,问题就能自行运动、促使人行动了,环境问题、民权运动、越战的清算、沸沸扬扬的‘水门事件’等都是新闻界率先将其列入议程的。”

作者认为,媒介议程设置胜过两级传播论:“议程设置的新理论浮现出来,总体上看,

它似乎比两级传播论更为有用。”

这一节介绍的人物有李普曼、西奥多·怀特(白修德)、伯纳德·科恩等。

第五节“广告”不言自明,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流行歌手凯特·史密斯小姐为推销战争公债而作的24小时马拉松“公共服务”。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传播学概论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传播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一句话三功能 拉斯维尔在著名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一句话”是指“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明确了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个基本内容,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三功能”是指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二、简答题 1、如何提升组织传播的效果? ⑴从组织传播的信息流向来看, A信息的下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多途径发布,造势,大张旗鼓)? B信息的上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金点子征集)? C信息的平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讨论会、学习会)? ⑵从传播的主要层次来看,需要考虑 A自我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激励个体的自觉学习)? B人际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制造话题)? C大众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制造新闻点)? 2、从两级传播模式来看如何提升大众传播的效果? (1)培育和发现舆论领袖,并发挥好舆论领袖的作用。…… (2)在第一级大众传播的基础上更高效、更有意识地触动第二级人际传播的发生。…… (3)在两级传播的基础上促进更多级传播的发生。…… 3、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⑴依赖大众传播工具,有专门的传播组织和职业传播者。 ⑵信息的公开性、选择性和社会性,传播快捷性。 ⑶受众的匿名性,信息的单向流动性。 ⑷与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互为补充,互相交互。 注意: 简答题答题技巧——记住和理解题干要点。考试时,题干要点后面需要加一到两句自己的理解。 论述题答题技巧——采用两段论模式,“一般认为”、“我认为”。“一般认为”相当于简答题中的题干要点,“我认为”相当于简单题中的自己的理解,当然要展开论述。 传播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指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对一个或几个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并写出个案报告,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3、焦点访谈法 作为定性调研中最常用的方法,焦点访谈法是由一个训练有素的主持人通过倾听一组从目标市场中选来的被调查者,从中获取对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度信息。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常常可以从自由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得到一些新概念、新创意而且快速,能节省大量时间。 二、简答题: 1、请简述焦点访谈法的操作要点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的基本框架 Who(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传播者研究(控制研究 传播内容研究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 四位主要奠基人以及创建者 拉斯韦尔 卢因 霍夫兰 拉扎斯菲尔德 威尔伯·施拉姆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什么是冗余?

冗余:讯息中可预测或者说常规的内容。 冗余在传播中有何作用? 冗余可以是一种“惯例”。有助于解码的准确。 有助于克服渠道的嘈杂。 有助于克服传递高熵值讯息的问题。 有助于解决与受众相关的问题。 在特定的传播渠道中需要冗余。 ?什么是符号? 人类是通过符号或符号体系来传递信息的。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是形式,信息是内容。 ?符号的属性 (1指代性 (2社会共有性 (3发展性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传播态度与情绪方面的信息 辅助语言传播 代替语言传播 ?传播的基本类型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什么是人内传播? 内向传播、自我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 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 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人际传播的动机 获得信息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 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建立社交圈子、摆脱孤独感、释放压抑情绪等?人际传播使用的符号

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等 ?舆论领袖及其特征 传播活动中表现活跃的一小部分人。他们对某方面的事态发展比较关心,比较了解,能向其他人提供相关的信息并作出解释。即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断的人。 人数不多,是全体社会公众中的一小部分成员。 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能担当起领导舆论的重任。 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 ?何为两级传播?如何评价两级传播论? 含义: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 忽略了一个明显事实,即大量信息其实是由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公众。 将大众传播的受众分为舆论领袖和芸芸众生,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舆论领袖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 信息的传播可能是多级的。 ?何为创新扩散?创新扩散过程的几大部分。 是指一种新事物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密不可分。 罗杰斯、休梅克《创新的扩散》 前提部分:主客观条件

传播学概论 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定义: 共享说:亚历山大·戈德《传播的定义》: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劝服说:霍夫兰等传播就是某人传递信息或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 反应说:史蒂文斯,传播就是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对定义的理解: 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1 强调一点,中文中的传播一词,一般被理解为信息由一方传到另一方,很少让人想到 另一方的回馈或反应。但是传播学里的传播,是双向、共享意义上的信息和知识的流动过程。 2 传播不是纯粹的获取和交流信息知识,它可能创造出新的思想。 信息的概念: 1 信息是一切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它与物质、能量并称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要素。 2 信息就是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下,为特定人提供的有用的知识。 3 香农:信息就是能够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4 熵定律:从这个定律出发,信息就是事物及事物间的差异和变化。差异越大,变化越 多,信息越丰富 传播学的演化: 两大流派:美国的经验学派和欧洲的批判学派 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 信息科学:信息论:香农(信息的概念;传播过程的模式) 控制论:维纳 *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控制论是信息论的应用。 系统论:系统论同信息论、控制论实为一组密不可分的群落,它 们的理论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 四大先驱:1.哈罗德·拉斯韦尔 ①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②宣传目的:改变受众态度来支持自己,推进自己的事业,损害敌人。 方法:集中和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是社会上层人物实施权力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③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2 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5W的传播模式。在我 国传播学教科书上属于必然谈到的入门理论。 3他论证了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 1)环境监测功能:是指大众媒体能够向个人或组织提供关于环 境变动的最新信息。 2)社会协调功能:对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 使之能够正常运作。这种协调既包括信息的 沟通,也包括价值观的协调。 3)传递文化遗产 4他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传播信息进行研究。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 5,符号意义的分类: 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 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 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 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它界定 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 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 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 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 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 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 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 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 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也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课本,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传播学要研究的内容及其传播的意义.课本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难度,但只要抓住个章节课本知识的重点话语,加一自己的理解及一些资料的辅助,就能大略的掌握课本理论知识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比较感兴趣的章节是第5章_传播学的社会功能.它主要介绍的内容就是大众传播以及人际传播信息的社会作用,功能,以及传播理论所涉及的一些特殊功能性.比如:传播的三种社会功能-环境检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娱乐功能. 这个章节也是我认为的,对我的传播学学习以及新闻专业知识学 习具有启发性的内容之一.新闻传播的学习以及专业新闻报道.采访 的学习,首先的前提就是要弄清楚传播的社会功能及它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让我们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意识到春播信息对社会 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造成的影响和作用.才能要求我们抱着严谨的 态度来学习新闻学以及传播学的知识,严格要求自己今后在传播信息,创作新闻作品时,考虑到的更多是自己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作用,以次 来严格要自己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成为合格的新闻人才. 我认为最难学习及理解的章节多是一些理论性知识占主要内容的章节,比如.第12章-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以及个章中理论知识的部分,它们大多涉及传播学研究的一些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派别的理论成果,语言比较专业拗口,读起来比较生涩难懂.

我认为应该重点讲解的内容有第5章-传播学的社会功能,第7章-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第9章受传者研究及第10章-传播效果的研究.这些章节的知识内容较为难懂,而且与我们所学的新闻专业有很大联系,对我们新闻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写作新闻,采访技能等有只管重要的作用,只有弄清信息传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弄清信息传播的效果-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弄清信息受众学要什么样的信息,才能个好的为我们的信息传播,新闻创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打好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让我们在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几实践中,更家得心应手.既然如此,当然,这些章节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完全可以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的,为我们的学习及工作提供充分的"知识武装". 2. 传播学作为一门多科学的边缘学科是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它的诞生是有条件的,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各类科学不断延伸并相互联系,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就为传播学的产生作好了铺垫,同时,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世界的各个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客观上成为传播学产生和发展的催化剂,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传播学在美国问世了.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十分广泛的,广义上讲它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而从狭义上讲它又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环太平洋国家在内的传统学派,另一派是和美国对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面对如此庞大的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研究的

传播学概论(试题试题合集)

第一章 1、传播学起源: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皮尔士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一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将单个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一直和社区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 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无论其参与者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解释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3、确立唯物史观的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至1846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了“交往”的概念。 文中并没有明确作出一个总体定义,但从论述中可以看出:(1)“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2)如“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可以说,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 第二章 1、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详细地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迄今为止的传播活动可区分为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符号传播时代。 3、公元105年,东汉蔡伦造出了结实耐磨的植物纤维纸。 4、1045年,宋代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5、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1.传播的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2.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 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 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3.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4.与传播技巧相关的理论:“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于“诉诸感情”、“警种效果”。 5.传播学两大学派:传统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其中传统学派有关 理论:舆论空间;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不再讲微观,它讲的是宏观, 6.传播模式,研究整个传播过程的一个方法,对传播过程进行第一次系统的、完整的、科学 的论述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以及拉斯韦尔的五要素、施拉姆传播过程“三要素”说:即信源、讯息和信宿。 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渠道、反馈、噪音、译码 8.传播学调查研究主要方法的名称: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其中,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及典型案例(李普曼:美国报纸上关于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报道;贝雷尔森与索尔特针对美国的文艺作品少数民族形象的研究) 9.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10.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调节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 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环境监测、社会联系协调和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经济功能(买卖信息、经济行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11.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骚乱。产生集合行为的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2.拟态环境: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 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 们提示的环境。 13.麦奎尔的六种理论: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 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 14.传播控制的结构(了解):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政党和利益群体的控制、经济势力 的控制、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15.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和传播对象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受众心理四层防护圈: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瞧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就是作为意义与符号、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就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就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就是一种行为,也就是一种过程,也就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与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的存在就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与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与谐与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与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所谓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经由媒介交换信息、传递感情、交流意义的社会活动. 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1)这是一种社会活动2)这种活动运用符号和经由媒介进行3)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4)这种活动是为了社会协作而交流信息、交流感情、也能够交流信息和感情5)交流是在意义的生产活动中进行的,交流活动在生产着社会现实,维系社会的运行6)交流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 传播技巧所谓传播技巧就是指传播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策略、战术和手法。 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1)前语言传播时代(姿态传播) (2)言语传播时代(面对面交流的便利性)(3)文字传播时代(此后传播媒介演进日益加速)(4)印刷传播时代(大规模传播)(5)电子传播时代()(6)数字传播时代 噪音:西方传播学界把阻碍、歪曲或干涉信息顺利传递的任何事物都称之为“噪音”。出现在文字传播和印刷传播中,也可来自心理因素的干扰。不仅来自通道,也来自信源或信宿本身。从某个角度是有害的,但是起着某种制衡作用。 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传播过程中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物,是传播者为表达意义采用或创造的形式和手段,如表情、语言、形式。 符号的特点:(符号=物质形式+意义) (1)符号是人类为了传播的需要而创造的;(2)符号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排列组合才能表达一定的意义,杂乱无章的的符号不能表达任何意义(3)任何符号作为表意形式的手段或形式,都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借助物质实体(即载体)而存在,否则就会转瞬即逝,如语言符号(口语)必须借助录音带才能保留,文字必须借助纸张、图像必须借助胶卷才能保留下来。 符号的分类 传播学通常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一)语言符号:可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1、有声语言(也叫口头语言)可分两种:对话和独白。 2、无声语言(书面语言)可分为书面对话(通信)和书面对白(文章).语言符号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不仅可以表达丰富的含义,而且可单独使用,其它的非语言符号必须借助语言才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二)非语言符号: 1、非语言符号的种类 (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也叫副语言,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等,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符。它们不仅可以辅助语言,而且本身也有特定的意义,可以反映出传播者的许多背景材料,如个性、文化程度、修养以及书写、说话时的心情等;(2)体态符号:例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等;也称之为体态语言,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与语言并用,它们在形成语境(传播情境)方面起着重要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问题详解

实用标准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 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 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 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 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C.媒介 D.讯息 12. 下面哪一类传播活动是其它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内传播 13.“一人大哭,全场大哭;一人大笑,全场大笑”这一现象属于下面哪一种情况() A.群体感染 B.群体暗示 C.群体压力 D.群体模仿 14. 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的最根本特征是() A.灵活性 B.经济性 C.具体性 D.能动性和创造性 15.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被称作对社会起“瞭望哨”作用的是哪一个() A.环境监视功能 B.娱乐功能 C.社会协调功能 D.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16.传播学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 A.非语言符号 B.体态符号 C.伴生符号 D.形象符号 17.被德国社会学家林格斯称为“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事件”之一 的是() A. 网络 B.广播 C. 电视 D.报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