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学影像-脂肪肉瘤一例CT表现

医学影像-脂肪肉瘤一例CT表现

滑膜肉瘤的超声诊断价值及其影像学比较

滑膜肉瘤的超声诊断价值及其影像学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滑膜肉瘤的超声诊断价值并与其他影像学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滑膜肉瘤患者的超声及其他各种影像学资料(包括X线、CT、MRI等)。结果7例滑膜肉瘤均位于四肢关节旁,肿瘤表现为结节状、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超声显示肿瘤边界清楚、均匀实性低回声或边界不清、回声复杂(包括低回声区、不均匀稍强回声区等),彩超显示瘤体供血丰富。X线显示软组织肿胀、钙化、骨质侵蚀等间接征象,CT显示为稍低密度的不均匀软组织肿块,MRI在T1WI及T2WI都显示为不均匀信号。结论超声能较清楚的显示滑膜肉瘤的形态、大小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综合分析多种影像学检查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synovial sarcoma and comparison with other imaging modalities.Methods 7 patients with synovial sarcoma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all patients had previously undergone ultrasound and other imaging modalities,including X-ray,computed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esults All synovial sarcomas revealed a nodular,round or lobulated mass,which located in the extremities close to joints.Ultrasound demonstrated homogeneous hypoechoic areas with well-defined margins or heterogeneous more echoic areas with ill-defined margins.CDFI(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demonstrated vascularity in the tumor.X ray showed indirect signs including soft-tissue swelling,calcifications and bone erosions.CT showeda heterogeneous soft-tissue mass with hypoattenuation.The lesions were usually inhomogeneous signal intensity on T1 or T2-weighted images.Conclusion Ultrasound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n the morphous,size,and relationship with surrounding tissues of synovial sarcoma and analysis of multiple imaging modalities are helpful for the diagnosis of synovial sarcoma. 【Key words】Synovial sarcoma;Ultrasonography;Diagnosis 佛山市中医院CT室(张红军) 滑膜肉瘤是一类恶性程度较高的软组织肿瘤,临床常常缺乏典型的症状,部分患者可以进展缓慢,因此常常导致误诊。关于滑膜肉瘤的影像学研究常常集中于X 线片、CT或MRI,鲜有关于超声的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1~2009年我院首诊的7例滑膜肉瘤患者的超声及其他影像学资料,以期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1~2009年本院首诊的7例滑膜肉瘤患者病例(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随访外院术后病理证实);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8~70岁,平

病理学理论指导:去分化脂肪肉瘤

定义 恶性脂肪组织肿瘤,主要指非典型脂肪瘤样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在原发或复发部位向各种组织学级别的非脂肪源性肉瘤转化的情况,通常直径至少是几个厘米。 ICD-O编码 8858/3 流行病学 去分化发生于10%的各种亚型高分化脂肪肉瘤(WD),深部组织中的病变(尤其是腹膜后)去分化率明显高于四肢的病变。 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是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去分化脂肪肉瘤发生的人群与WD脂肪肉瘤相同(见35页)。 本病发病没有性别倾向,大约90%的去分化脂肪肉瘤是从头发生,10%的病例发生于复发部位[678, 2242]. 累及部位 腹膜后是最常见的部位,与四肢软组织的病例之比超过3:1.其它部位包括精索,头颈和躯干更少见。发生于皮下组织的非常罕见。 临床特征 去分化脂肪肉瘤通常是大的无痛性包块,可以是偶然发现(尤其是腹膜后)。 在四肢长期存在的肿物最近体积增大通常提示去分化。放射影像检查显示脂肪组织和实性非脂肪组织共存,在腹膜后可能是不连续的病灶。 大体检查 去分化脂肪肉瘤通常是较大的多结节状黄色包块,包含稀疏的实性灰褐色非脂肪瘤(去分化)区域。去分化区域经常有坏死。脂肪瘤区域与去分化区域逐渐移行。 组织病理学 去分化脂肪肉瘤的组织学标志是具有ALT/WD脂肪肉瘤向非脂肪性肉瘤的转化的表现,这些非脂肪性肉瘤成分在大部分病例中是高度恶性的。去分化的成分多少不一但用肉眼可以辨认。显微镜下局灶性去分化的预后意义还不明确。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但在某些病例是逐渐发生的,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区域混杂在一起。去分化的区域组织学形态多变,但最常见的是与未分类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样多形性肉瘤相似的形态,以及接近高度恶性粘液纤维肉瘤的形态。 尽管早先的去分化概念是以高度恶性的形态来定义的,但低度恶性的概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低度恶性去分化以出现具有轻度核异型的一致性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为特征,经常排列成束状,细胞形态介于硬化型WD和高度恶性区域的细胞形态之间。低度恶性去分化脂肪肉瘤不应该与梭形细胞WD脂肪肉瘤混淆,因为后者肯定是脂肪源性的(包含不典型的脂肪细胞或脂肪母细胞),而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的去分化区域通常是非脂肪源性的。 去分化脂肪肉瘤有5-10%的病例呈现异源性分化,这并不影响临床预后。大部分分化方向是肌源性和骨/软骨肉瘤样,也有血管肉瘤样成分的报道。最近有报道呈罕见的神经样或脑膜上皮样漩涡状分化。这种情况通常与骨化相关。 去分化脂肪肉瘤与其他高度恶性多形性肉瘤相比在临床上进展缓慢。由于高分化的组分可能被忽略,仔细广泛取材是必需的,尤其是腹膜后的大肿瘤。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去分化脂肪肉瘤局部复发后可能表现为全部肿瘤都是高分化的。 免疫表型 免疫组化在识别多种分化和排除其他类型肿瘤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遗传学 细胞遗传学 与ALT/WD脂肪肉瘤相似,去分化脂肪肉瘤经常有环状或巨大标志染色体。然而核型分析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特征

【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12例均行ct平扫,7例加作增强。分析不同组织类型脂肪肉瘤的ct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结果:与病理对照,脂肪瘤样脂肪肉瘤(lls)1例,硬化性脂肪肉瘤(sls)1例,黏液样脂肪肉瘤(mls)1例,圆细胞性脂肪肉瘤(rcls)1例,去分化脂肪肉瘤(ddls)1例,混合成分7例。ct图像上,lls表现为脂肪密度肿块,不均质,有分隔;mls平扫表现为均匀的水样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可见网状、片状或岛状强化;rcls表现为无脂肪的软组织肿块,与其他类型的软组织肿瘤难以鉴别;ddls 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常伴有分化良好的脂肪瘤样组织。结论:不同组织学亚型的脂肪肉瘤其ct表现有所不同,ct表现的差异取决于病变内不同组织学亚型的比例、分布及混合的方式。本组中,腹膜后脂肪肉瘤多以混合形式存在,了解这些ct表现特点有助于脂肪肉瘤的术前诊断及分型。 【关键词】脂肪肉瘤腹膜后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病理学 脂肪肉瘤是腹膜后最常见的原发软组织肿瘤,原发于系膜或腹膜者少见[1]。病理分为分化好的脂肪肉瘤、黏液性脂肪肉瘤(mls)、多形性脂肪肉瘤、圆细胞性脂肪肉瘤(rcls)及去分化脂肪肉瘤(ddls)分化好的脂肪肉瘤又包括脂肪瘤样脂肪肉瘤(lls)、硬化性脂肪肉瘤(sls)。不同的组织学亚型其生物学行为不同,预后有很大差异,c t表现也各有特点。笔者就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原发于腹膜后的脂肪肉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手术病理结果:本组中lls 1例,sls 1例,mls 1例,rcls 1例,ddls 1例,混合成分7例。 发病部位:4例位于肾周,8例位于肾前或腹盆腔交界部位,2例位于腹腔内见肿瘤者均为复发病例。肿瘤大小:肿块直径8 cm~35 cm,平均21 cm,5 cm~10 cm 1例, 11 cm~20 cm4例,&20 cm 7例。多发肿瘤以最大一个测量。 ct表现,lls:1例ct表现为不均质的脂肪密度肿块,边界清楚,有分隔,ct值-4 hu~-135 hu(图1)。sls:1例平扫加增强,呈均匀的骨骼肌密度(图2)。mls 1例:平扫表现为密度接近于水的囊样肿块,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可见片状、网状强化(图3)。rcls: 1例,表现为无脂肪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明显较均匀强化,密度高于肌肉,瘤内未见脂肪成分,内见小片状坏死区(图4)。ddls 1例:增强扫描,去分化成分ct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ct值可达70 hu~80 hu,密度高于肌肉,均匀强化,其内可见点状钙化(图5)。7例混合性成分肿瘤中3例瘤内脂肪密度组织、水样密度组织或(和)肌样密度组织界限分明;4例瘤内还可见片糊状水样密度与脂肪密度混杂或条状肌密度与脂肪密度混杂,镜下前者可见不同成分组织的突然转变,后者可见不同成分的混杂(图6)。 3 讨论 脂肪肉瘤起源于原始间充质细胞并向脂肪细胞分化而形成。所以脂肪肉瘤可发生于原先没有成熟脂肪组织存在的部位,尤其好发于深部的软组织,最常见于大腿和腹膜后。脂肪肉瘤约占软组织肿瘤的16%~18%[2],发病率仅次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腹膜后肿瘤中居第1位。脂肪肉瘤很少由脂肪瘤恶变而来,而是一开始即为恶性。发生于腹膜后的脂肪肉瘤由于起病隐匿,就诊时往往已很大,本组91.67%(11/12)的肿瘤最大径线&10 cm,58.32%(7/12)&20 cm,最大者达35 cm。肿块大时可占据大部分的腹、盆腔并推移肠曲,易于包绕大血管及腹盆腔脏器,沿各间隙侵袭性生长是特点。文献报道脂肪肉瘤好发于肾周,可有钙化。本组4例位于肾周,1例见钙化。国外文献报道以成年后期多见,男略多于女,腹膜后发病者无性别差异[3]。本组中位年龄51岁,男女比例6:6,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上皮样血管肉瘤表现

上皮样血管肉瘤表现 血管肉瘤是很多人不太了解的疾病,这类疾病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患有这类疾病后要及时的进行治疗,这样对改善血管肉瘤有很好帮助,那上皮样血管肉瘤表现都有什么呢,上皮样血管肉瘤在表现上也是有很多方面的,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对这类疾病有更多的了解。 上皮样血管肉瘤表现: 主要发生于青年男性,好发于四肢远端,尤以指屈侧、手掌、前臂屈侧及腕部多见,也可见于头,颈部及阴部。初发皮

损为真皮或皮下结节及斑块,褐红或灰黑色,中央易发生溃疡。四肢近侧皮损常沿筋膜面或血管、神经向心性发展,临床表现类似于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深部损害附着于筋膜、腱鞘及骨膜,伴肢体肿胀、疼痛及活动障碍。本病发展缓慢,局部切除后常复发,早期有淋巴结转移,后期常转移至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肿瘤多位于真皮、皮下及深层组织,呈不规则结节状,中央常发生坏死,周边有上皮样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并混有多少不等的梭形细胞,两型细胞均可有异型改变。我们所见病例的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符合该病诊断。患者病程后期头皮及左侧肩胛部发生转移,最终出现了气胸。 因本病少见,皮肤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也不足,临床上易发生误诊,多误诊为孢子丝菌病。病理上,尤以低倍镜下本病类似于栅状肉芽肿性疾病,例如环状肉芽肿,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等,应注意鉴别。其它应与本病在病理上鉴别的疾病有滑膜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及血管肉瘤等。如将该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综合考虑,诊断不难。必要时可做免疫组化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上皮样肉瘤大部分瘤细胞角蛋白及EMA染色阳性,也有CD34阳性反应的报告。

在对上皮样血管肉瘤表现认识后,改善这样疾病也是要长时间进行,而且治疗这类疾病过程中,患者也是积极配合,常见治疗方法就是手术,这样的治疗方式复杂,治疗后患者也是需要恢复一段时间,因此恢复过程中,饮食、作息要合理安排。

滑膜肉瘤的影像学诊断(附13例分析)

滑膜肉瘤的影像学诊断(附13例分析)*导读:滑膜肉瘤临床上并不罕见,属于软组织肿瘤。由于其起病时症状轻、骨质变化少又无典型影像学表现,加之临床上对其认识不足,很容易被忽略而延误诊断。…… 滑膜肉瘤以年轻男性多见,下肢多于上肢,患者多以关节旁肿块就诊,但就诊时多已属晚期,由于对其认识不清,误诊或漏诊率较高。影像学表现以边界较清的肿块为主,骨改变不明显,如果并有散在钙化斑对诊断有较大帮助。血管造影均于肿块内见多数细小紊乱的肿瘤血管,并见附近动脉受肿瘤推移,勾划出肿瘤全部轮廓。结论临床上遇到软组织肿块,尤其位于关节旁、伴有疼痛、影像学检查有骨改变或钙化斑,要考虑到该病。如果对滑膜肉瘤有了一定的认识,早期诊断并不十分因难。 滑膜肉瘤临床上并不罕见,属于软组织肿瘤。由于其起病时症状轻、骨质变化少又无典型影像学表现,加之临床上对其认识不足,很容易被忽略而延误诊断。为此,我们将我院经手术证实的13例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例均为1996年5月~2002年6月收入我院的患者。13例中,男8例,女5例;年龄18~60岁,多为21~38岁。以肿块就诊11例,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其中夜间痛11例,伴活动受限5例。病程3个月~2年。

1.2 方法全部经手术证实,术后追踪。13例均行普通X线摄片检查;8例行血管造影检查;6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 2 结果 2.1 肿块部位踝关节5例(38%),骶髂关节3例,膝关节2例,右股骨干旁1例,腕关节1例,髋关节1例,下肢多于上肢。2.2 局部表现肿块直径为3~22cm,多为5cm以上。皮肤颜色 多为正常,3例皮肤发红并局部静脉怒张,均见于肿块明显者。 2.3 影像学表现单纯肿块9例,肿块多为分叶状,边界较清,MRI表现为SE序列,T 1 WI肿瘤信号强度稍低或稍高于正常肌 肉组织;T 2 WI信号强度不同程度增高,肿瘤信号不甚均匀。4 例合并骨质破坏,破坏呈虫蚀状或外压性改变,见于骶髂关节及髋关节。3例有轻度骨膜反应,见于股骨干旁及膝关节。肿瘤内见多发钙化斑4例,见于骶髂关节及髋关节。8例行血管造影均于肿块内见大量细小紊乱的肿瘤血管,并见附近动脉受肿瘤推移,多勾划出肿瘤全部轮廓。 3 讨论 滑膜肉瘤约占全部软组织肿瘤的10%,恶性程度较高,一般认为起源于关节的滑膜、滑囊或发生于腱鞘,以20~40岁多见,男 性居多(占60%),多位于关节及其附近,下肢多见,以膝、足、踝、腕、肘为排列顺序 [1],亦见于骨盆关节。开始时发病较慢,无症状或仅感局部疼痛,以后发现肿块(此阶段极易误诊,我院 术前有8例误诊为普通软组织肿瘤),进一步肿块逐渐增大,可

以顽固性胸腔出血为表现的肺上皮样血管肉瘤1例

以顽固性胸腔出血为表现的肺上皮样血管肉瘤1例肺上皮样血管肉瘤(PEA)非常罕见,仅见个案报道。目前病因不明确, 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化疗及放疗都不敏感,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本文介绍1例以顽固性胸腔出血为表现的PEA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理、治疗经过及病情进展,进一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PEA病理提示广泛出血,发病时有咯血及多发转移者预后极差。 [Abstract] Pulmonary epithelioid angiosarcoma is a kind of malignant tumor which is derived from blood vessel and very rare in clinic ,only case reports.The etiology is not clear,it has no unified standard treatment and is not sensitive to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Because of the variety of clinical symptoms,it is difficult to diagnosis.1 case of pulmonary epithelioid angiosarcoma with refractory pleural hemorrhage was reported in this paper,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clinical information and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Once pathological prompt extensive hemorrhage,hemoptysis,multiple transfer and the prognosis would be very poor. [Key words] Epithelioid angiosarcoma;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Lung;Pleural hemorrhage 肺上皮样血管肉瘤(pulmonary epithelioid angiosarcoma,PEA)是一种极为少见的血管源性恶性肿瘤,国内外罕见报道[1-5]。目前病因不明确,治疗困难,预后差,尤其对于病理提示广泛出血,发病即有咯血及多发转移的患者预后更差[5]。诊断主要依据病理,vimentin和CD31敏感性高。由于PEA大多是转移而来,且原发和转移病灶病理学形态类似[6-7],故在诊断原发性PEA时需首先排除是否存在可疑原发病灶。常见临床表现有持续性咳嗽、血痰、胸痛等,但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8],因其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故容易导致误诊及漏诊,从而延误治疗。本文报道1例以顽固性胸腔出血为表现的PEA病例的临床诊疗经过以及病情发展过程,以期提供更多临床资料,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我们相信,随着病例报道的增多,可以掌握更多不同的临床表现,及早诊断,同时更多的病例也可以提供更多的临床资料,以便进一步探讨治疗方法,提高该疾病的预后。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39岁,以“咳嗽、咯血伴胸闷20 d”入院。患者20 d前劳累后出现咳嗽、痰中带血,24 h咯血量约50 ml,在家自服阿莫西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故来本院就诊;既往有无特殊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2℃,脉搏85/min,呼吸频率18/min,血压120/80 mmHg(1 mmHg=0.133 kPa),睑结膜轻度苍白,右侧甲状腺Ⅱ度肿大,质中,活动度好,无压痛,未触及震颤,未闻及血管杂音,右侧肩胛线第9后肋以下叩诊呈浊音,右肺呼吸音低,余未见阳性体征。入院查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激素(TSH)7.308 μIU/ml;肿瘤标志物、凝血、血清结

滑膜肉瘤的影像诊断

滑膜肉瘤的影像诊断 发表时间:2016-07-14T11:16:06.6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作者:杨文江林明强[导读] 滑膜肉瘤有一定的影像表现特点和诊断价值,MRI特别是对病变诊断优于X线平片和CT,但确诊有赖于病理。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放射科山东文登 264400 摘要:目的:研究滑膜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3例滑膜肉瘤的影像表现,所有病人均摄X线照片,9例CT和5例MRI 检查。.结果:①大部分滑膜肉瘤邻近关节,5例靠近上肢关节,8例靠近下肢关节。② 4例滑膜肉瘤中有钙化。③6例滑膜肉瘤出现相邻骨质囊状破坏。④CT上表现为略低于肌肉密度的肿块,内部密度欠均匀。⑤磁共振T2WI/STIR像上肿瘤内多呈“卵石状”稍高信号结节,其间有低信号间隔。结论:滑膜肉瘤有一定的影像表现特点和诊断价值,MRI特别是对病变诊断优于X线平片和CT,但确诊有赖于病理。关键词:滑膜肿瘤;骨肿瘤;四肢;磁共振成像滑膜肉瘤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原发软组织肿瘤,约占所有恶性间叶组织肿瘤的10%。滑膜肉瘤好发于四肢,占80%~90%,其中60%~70%发生于下肢。位于关节内的滑膜肉瘤不到10%[1]。滑膜肉瘤并非来自滑膜细胞,而是由未分化间叶细胞发生的具有滑膜分化特点的恶性肿瘤。有学者认为发生于四肢的滑膜肉瘤的预后较发生在其他部位者要好[2]。笔者就经病理证实的13例发生于四肢的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7~64岁,平均34.2例,13例均为原发。临床上患者就诊时都以发现肿物为主诉;患者从有症状到首次就诊的时间为3周~5年,1例有外伤史。体检9个肿物有压痛,所有病变局部皮肤均无红肿和发热。 1.2检查方法 13例患者均摄了X线片,采用常规患肢正侧位DR片。CT检查9例,扫面条件: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230mAs,以层厚/层间距为3~5mm/3~5mm进行扫描。MR扫描5例,扫描条件:SE T1WI(TR/TE 500/15ms)、T2WI/STIR(TR/TE 1836~4400/90ms)序列,层厚3mm,层距3mm。 2 结果 2.1 滑膜肉瘤发生部位 13例滑膜肉瘤中,腋窝区1例,肘部2例,骶臀部1例,大腿上部4例,膝关节4例,踝关节1例,病变位置均深在。 2.2 滑膜肉瘤的X线表现 X线平片上5例仅有软组织改变,未见明确骨质破坏,表现为边缘较清楚的类圆形或分叶状的软组织肿块影;病变进展时,肿块影变得毛糙不整,密度不均,分叶及结节感更明显。5例肿块内可见条状及斑点样钙化影:4例伴有关节间隙增宽,病变区相邻骨骨纹理粗大紊乱,骨皮质变薄糜烂,髓腔内侵润。 2.3 滑膜肉瘤的CT表现 CT平扫显示肿块位于关节附近呈偏心性,最小者为2.7cm×2.8cm×3.3cm,最大者约11.0cm×7.2cm×12.cm;小者密度均匀,呈等密度,与周围肌肉分界清晰,大者密度较肌肉低且欠均匀,5例其内可见小片状钙化灶,4例可见骨质破坏,呈偏心性斑片状或斑点状,未见明显骨膜反应。 2.4滑膜肉瘤的MRI表现 在MRT1WI上,与肌肉相比,病灶信号呈中度到明显不均,其中3个表现为等、低混杂信号,2个可见高、等、低信号。所有病灶中,T2WI/STIR像,5个瘤内呈大小近似的“卵石”状稍高信号结节,其间有“网格”状低信号间隔,边缘分叶,2个破坏邻近骨骼,表现为骨皮质的局限侵蚀,2个髓腔内侵犯。1个紧贴邻近骨骼,但未见明确破坏,另外1个病灶与邻近骨骼无直接接触。 3讨论 滑膜肉瘤好发于青少年,在儿童和青少年滑膜肉瘤是除横纹肌肉瘤外最常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3]。本组中有4例首次就诊时年龄在18岁以下,约占33%。滑膜肉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4]。下肢的滑膜肉瘤远较发生在上肢者多见,最常见部位为膝关节与脚周围[5],本组病例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3.1 滑膜肉瘤病理 肉眼所见肿瘤为圆形或类圆形,多呈结节状,具有分叶状的轮廓,瘤结节多位于肌肉内,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清楚;根据肿瘤内梭形细胞及上皮细胞的数量多少及其分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组织类型:梭形细胞为主型、上皮细胞为主型及混合型;不同的组织类型与X线表现、远处转移的发生率和预后似无明确的关系 [6]。本组病例影像表现无法区分其组织类型。 3.2临床特点 本组病例显示,在临床上,滑膜肉瘤患者多以发现肿块为主诉就诊,可伴或不伴有疼痛,病史可从几周到10余年不等,部分病例在发现肿块前有局部疼痛。体检肿块可有或无压痛,局部皮肤一般无红肿。膜肉瘤最常转移的部位依次为肺、淋巴结和骨。本组病例在就诊期间均未发现转移。 3.3滑膜肉瘤的影像学表现 3.3.1X线表现基本X线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局部骨质破坏和肿瘤的钙化及骨化。①滑膜肉瘤的软组织肿块常较一般软组织肿瘤的边界清楚,并呈分叶结节状的轮廓,密度也相对较高。本组13例中,边界清楚者8例,轮廓呈分叶状者5例,边界欠清楚者3例。所以发生在关节附近,密度相对较高,边界清楚,特别是呈分叶结节状轮廓的软组织肿块,是滑膜肉瘤的重要X线表现。②滑膜肉瘤侵犯骨骼,引起骨质破坏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为侵蚀性骨质破坏:表现为多数筛孔样或虫噬状的小片状骨质密度减低区。二为外压性骨质破坏表现为:肿块临近的骨骼局部出现浅弧形或半圆形的压迹,多数轮廓较清楚。 ③滑膜肉瘤随着病程延长钙化、骨化出现率较高。

上皮样血管肉瘤表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上皮样血管肉瘤表现 导语:血管肉瘤是很多人不太了解的疾病,这类疾病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患有这类疾病后要及时的进行治疗,这样对改善血管肉瘤有很好帮助,那上皮样 血管肉瘤是很多人不太了解的疾病,这类疾病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患有这类疾病后要及时的进行治疗,这样对改善血管肉瘤有很好帮助,那上皮样血管肉瘤表现都有什么呢,上皮样血管肉瘤在表现上也是有很多方面的,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对这类疾病有更多的了解。 上皮样血管肉瘤表现: 主要发生于青年男性,好发于四肢远端,尤以指屈侧、手掌、前臂屈侧及腕部多见,也可见于头,颈部及阴部。初发皮损为真皮或皮下结节及斑块,褐红或灰黑色,中央易发生溃疡。四肢近侧皮损常沿筋膜面或血管、神经向心性发展,临床表现类似于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深部损害附着于筋膜、腱鞘及骨膜,伴肢体肿胀、疼痛及活动障碍。本病发展缓慢,局部切除后常复发,早期有淋巴结转移,后期常转移至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肿瘤多位于真皮、皮下及深层组织,呈不规则结节状,中央常发生坏死,周边有上皮样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并混有多少不等的梭形细胞,两型细胞均可有异型改变。我们所见病例的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符合该病诊断。患者病程后期头皮及左侧肩胛部发生转移,最终出现了气胸。 因本病少见,皮肤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也不足,临床上易发生误诊,多误诊为孢子丝菌病。病理上,尤以低倍镜下本病类似于栅状肉芽肿性疾病,例如环状肉芽肿,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等,应注意鉴别。其它应与本病在病理上鉴别的疾病有滑膜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及血管肉瘤等。如将该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综合考虑,诊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肺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五)

肺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叶兆祥鲍润贤 肺转移瘤相当常见,尸检报告肺转移瘤的发生率为30%?53%从理论上讲任何恶性肿瘤均可 发生肺转移,但一些富血运以及直接引流到体静脉的肿瘤更易发生肺转移。 CT对检出肺转移瘤的敏感性远胜于胸部平片及普通体层摄影。因而,对一些极易发生肺转移或以肺作为转移首站的一些肺外肿瘤患者,以及有无肺转移明显影响治疗方案的患者,CT检查应列为常规及首选的检查。此类病变包括:头颈部恶性肿瘤,肾癌,睾丸癌,绒毛膜癌,骨及软组织肉瘤,黑色素瘤,内分泌肿瘤(如甲状腺、肾上腺);大多数小儿肿瘤(神经母细胞瘤除外)等等。 对某些肿瘤,肺部可能是作为第二个转移站。如消化道肿瘤(胃、胰腺、结肠)及卵巢癌的瘤栓通常先抵达肝,再经门静脉引流后抵肺。此类肿瘤除肺外,尚应仔细探查其他部位(如肝)有无转移。如首站未发现有转移灶,则肺内转移的可能性就比较低。 一、肺转移瘤的发病机理 肺、胸膜及气管的继发性肿瘤侵犯可由:①肿瘤直接侵犯;②或经动脉(通常由肺动脉,少数由支气管动脉)、肺淋巴管、越过胸腔以及罕见经气道而发生的真正转移。 (一)肿瘤直接侵犯 肿瘤直接侵犯到肺或气管远较转移少见,通常发生于相邻器官或组织的恶性肿瘤的直接侵蚀。 (二)转移 肺外恶性肿瘤可经由4个途径转移至肺和胸膜。 1经肺或支气管动脉播散:在上腔或下腔静脉内的肿瘤细胞,或在淋巴管内的肿瘤细胞经胸导管引入静脉,最终经肺动脉(常见)或支气管动脉(少见)转移至肺。 2?经肺及胸膜淋巴管播散。可经由两个途径:①首先经血运播散至肺内小动脉,然后侵犯邻近的间质及淋巴管,沿此途径播散至肺门或肺外围;②首先转移至纵隔淋巴结,然后沿淋巴管逆行播散到肺门及支气管肺淋巴结,最后累及胸膜及肺淋巴管,并向肺外围播散。 3?经胸膜腔播散。肿瘤细胞或碎片脱落到胸腔后可越过胸腔至肺。 4.经气道播散。从实验动物中证明,肿瘤细胞可经由气道接种。 二、肺转移瘤的CT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 目前CT上可发现的最小结节约为0.5mm直径。据各家报道,CT对检测小结节的敏感性约为51%?73%之间。除病灶太小,其他一些因素,诸如部分容积效应、呼吸深度不一、误为血管断面、

黏液性脂肪肉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分析

黏液性脂肪肉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黏液性脂肪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 分析20例黏液性脂肪肉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结果:患者术前CT显 示病变为界限较清楚的低密度影,其内混有网纹状的软组织密度影,MRI显示SE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呈水样密度,增强扫描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 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诊断,较难分辨肿物性质及良恶性。组织学形态上,由不 同成熟阶段的脂肪母细胞、黏液样基质及毛细血管网组成,部分区域具有“肺水肿样”特征。脂肪母细胞呈S-100阳性,CD99阳性,CD31、CD34阴性。结论:黏液 性脂肪肉瘤因组织病理学的多样性,导致影像学表现的多样性,术前影像学检查 常表现为低密度水肿样,诊断无特异性,病理检查可助于确诊。 【关键词】黏液性;脂肪肉瘤;影像学;病理学;CT;MRI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155-02 黏液性脂肪肉瘤(myxoid liposarcoma,MLS)是临床常见的脂肪肉瘤之一, 虽属于低度恶性肿瘤的范畴,但具有广泛转移的潜能,同时影像学检查往往无特 征性表现,难以与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1]。笔者选取20例MLS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CT、MRI表现与病理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病理亚型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MLS的诊断水平。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即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具有完整影像资料并 确诊为MLS患者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 (53.4±4.1)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病程(1.2±0.3)年。其中3例表现为腹部不适,2例腹痛,可扪及腹部包块,2例大腿疼痛,其余均为发现肿块就诊。 1.2检查方法 20例患者术前均行CT 检查,均采用平扫及增强,使用PHILLIPS Brilliance 256层 iCT扫描仪,层厚5mm,层距5mm,对比剂使用欧派克80~100mL,注射速率 2.5mL/s。16例行MRI检查,均采用先平扫后增强,使用SIEMENS Avanto I_CLASS 1.5TMR扫描仪,T1WI 采用自旋回波(SE)、T2WI 采用 快速自旋回波(FSE),DWI 采用横轴位单次激发的SE/EPI 技术,患者均行T1WI、T2WI 及脂肪抑制序列(STIR)及DWI,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GDDTPA 15~20mL, 注射速率2.0mL/s。扫描行横断位、冠状位和矢状位。 2.结果 2.1肿瘤部位、形态与大小本组MLS患者共20例,12例发生于下肢(其中 大腿8例,小腿2例,踝关节2例),均位于深部肌肉或肌间隙内;5例发生于 腹膜后(其中腹膜腔4例,右侧肾后间隙1例),1例因右侧肾脏受压而向左前 方移动;2例发生上肢,位于深部肌肉间隙,临近骨质未见明显受累,周围软组 织未有明显水肿;1例发生于臀部。肿瘤形态呈椭圆形或梭形8例,圆形5例, 部分边缘呈分叶状,其余均为不规则形7例。肿瘤直径范围1.4~15cm,平均 6.7cm,体积最大者约8.3cm× 7.2cm×7.6cm,位于腹膜后。 2.2影像学表现 CT检查示:病变为界限较清楚的低密度影,CT值约22~ 30HU,呈分叶状,其内混有网纹状的软组织密度影,并可见分隔。增强扫描后, 实性成分显著强化(图1、2)。8例病灶内可见网格状、片状显著强化(图3),12例病灶内可见轻度不均匀强化。MRI检查示:SE T1WI为低信号(与周围肌肉 组织相比),T2WI为高信号,呈水样密度,病变边界清晰,5 例病变内见结节状、

脂肪肉瘤的超声表现和病理分析

?短篇论著? 脂肪肉瘤的超声表现和病理分析 谢勤 万泽铭 罗燕娜 黄宏 陈文志 李亚发 徐景仁 赵丽花 周玉 DOI:10畅3877/cma.j.issn.1674唱0785.2013.06.129作者单位:524002 广东湛江,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超声科 通讯作者:谢勤,Email:zjxqno1@sina.com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组织亚型的脂肪肉瘤的超声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做对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脂肪肉瘤的二维超声图像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并与病理结果做对照分析。结果 27例脂肪肉瘤中,分化好17例,黏液样5例,去分化3例,多形性1例,混合型1例。分化好脂肪肉瘤的超声表现为巨大的混合性回声包块,其内绝大部分为光点细密的强回声,这与其含有大量成熟脂肪细胞有关。黏液样脂肪肉瘤因含有较多的黏液样基质,其超声表现为肿块内部以低至无回声为主,光点分布欠均匀。去分化脂肪肉瘤的超声表现为混杂回声包块,其内各种回声之间的分界较清楚。多形性脂肪肉瘤的超声表现为其内以中低回声为主的实质性肿块,并可见散在分布的边界清楚的稍强回声团块及不规则的液性暗区。混合型脂肪肉瘤的超声表现为光点分布高度不均匀的混合性回声肿块。结论 不同组织亚型的脂肪肉瘤在超声图像上的不同,与其内所含的主要组织学成分有关。通过对其超声图像特点的分析,以增强此病在术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关键词】 脂肪肉瘤; 超声检查; 病理学 脂肪肉瘤是成人软组织肿瘤中较常见肿瘤之一,占恶性软 组织肿瘤的16%~18%[1] ,其来源于血管周围、体腔下及肌间间隙的未分化间叶细胞,由成脂肪细胞到成熟脂肪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构成。较少数可能为脂肪瘤恶变而来。脂肪肉瘤多发生于下肢,特别是大腿、臀部和腘窝,其次是腹膜后、小腿、肩 部和上臂[2] ,还可见于大网膜、胸壁、乳房、纵隔。2002年版的WHO软组织肿瘤组织学分类将脂肪肉瘤分为分化好、去分化、黏液样、圆形细胞、多形性、混合型。脂肪肉瘤作为最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由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发现时肿瘤多为中晚期。脂肪肉瘤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现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软组织脂肪肉瘤27例,分析其病变的超声表现,并与病理作对照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2000年6月至2012年12月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软组织脂肪肉瘤27例:男11例,女16例,年龄3~74岁,平均51岁,原发于腹部者19例(腹膜后15例、大网膜4例),原发于四肢者6例,另有1例原发于腹股沟及1例原发于臀部。患者临床上以发现无痛性肿物为主要症状,部分腹部患者有内脏压迫症状。 2.仪器:使用仪器为GELOGIQ3、AlokaSSD唱4000彩色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探头频率3畅5~5畅0MHz,高频线阵探头,探头频率7畅5~10MHz。 3.检查方法:患者体位采用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常规超声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多次多方位扫查,注意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部位、内部回声、内部有无血流信号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 二、结果 1.部位和大小:腹膜后15例,腹腔内大网膜4例,下肢5例,上肢1例,腹股沟1例,臀部1例。27例肿块中,最大的为35畅7cm×33畅7cm×20cm,位于腹膜后。最小的为4cm× 4cm×4cm,位于下肢(左髌前)。 2.肿瘤的病理类型:27例脂肪肉瘤中分化好型脂肪肉瘤17例,黏液样脂肪肉瘤5例,去分化型脂肪肉瘤3例,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混合型脂肪肉瘤1例。 3.不同组织学亚型的脂肪肉瘤的超声表现:本组脂肪肉瘤中分化好脂肪肉瘤最多,为17例,发生部位包括腹膜后、腹腔内、四肢及腹股沟,其声像图均表现为肿块多为椭圆形,部分呈分叶状,边界尚清,但有部分肿块巨大,导致其后方边界显示欠清,其内部回声绝大部分为强回声,内光点细密,分布尚均匀,另可见小片状低回声区,部分内可见强回声分隔光带(图1)。5例黏液样脂肪肉瘤发生于腹膜后、腹腔及臀部,其声像图表现为肿块为团块状,边界清楚,其内回声以低至无回声为主,光点分布欠均匀,部分内可见小团块状稍强回声(图2)。3例去分化脂肪肉瘤发生于腹膜后及下肢,其声像图表现为肿块内回声多为混杂回声,各种回声之间的分界较清楚,各个回声区内光点分布尚均匀(图3)。1例混合型脂肪肉瘤发生于腹腔内,其肿块声像图表现为强弱不等的混杂回声区,内光点分布高度不均匀(图4)。1例多形性脂肪肉瘤发生于腹膜后,边界尚清,其内以中低回声区为主,可见散在分布的边界清楚的稍强回声团块,并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图5)。CDFI于本组大部分肿块内均可探及少量或稍丰富血流信号,多普勒频谱测得低阻的动脉频谱。 三、讨论 脂肪肉瘤无论发生在何部位,早期均无明显临床症状,只有当肿瘤生长到相当大时会对周围脏器产生推挤或侵犯,此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相应的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将脂肪肉瘤分为分化好脂肪肉瘤、黏液样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圆形细胞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混合型脂肪肉瘤。分化好脂肪肉瘤又有两种基本类型:脂肪细胞性(脂肪瘤样)和硬化型。该种类型 在脂肪肉瘤中占40%~45%[3]901。Sung等[4] 认为,分化好脂肪肉瘤为低度恶性,预后最好;多形性和圆细胞脂肪肉瘤呈高度恶性,容易局部复发和转移,预后最差,而黏液样脂肪肉瘤则处于两者的中间状态。 分化好的脂肪肉瘤在本组中占63%,肿瘤通常较大,边界清楚,略呈分叶状,其病理特征为大部分由相对成熟的单泡状脂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