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教材整合

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教材整合

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教材整合

时间是历史天然的条理,历史学习,时序第一。高中历史新课程模块体例多系列、多层面,内容广、跨度大,呈现了典型性、跳跃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遵循认知规律,依据学科规律和教材特点,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调整、增减、重组,灵活整合教材,构思整体设计,帮助学生在把握历史大局、历史框架的基础上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

一、归拢合并,整合同类,再现历史全貌

因历史新课程不同模块、不同主题的需要,同一历史知识点在教材中会以不同侧面出现在不同主题中,形似散沙,难得要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全貌、获得整体认识上产生困难。如关于“秦的统一”,相关的背景、过程、影响被分散在五本教材里,必修一的“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必修二的“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必修三的“百家争鸣”,选修一的“商鞅变法”,选修四的“秦始皇”……且文字表述重叠、交叉,混淆了学生的认识,加重了教学负担,影响了教学效益。

为了弥补教材知识点简单、重复这一缺陷,教师应高屋建瓴、宏观把握,引导学生对同一知识点进行整合加工,让历史的全貌得到真实的再现。如对“秦的统一”,可以将以上相关

内容整合后归并如下: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制度

形成;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社会转型,商鞅变法使秦实力增强;思想上――百家争鸣,法家对统一起的作用。经济、政治、思想上的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秦统一的客观条件。然后引导学生先深刻体会,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等措施是如何构筑成秦巩固统一的政治、经济、思想保障的;再领略商鞅图谋变法的果敢刚毅,兴叹始

皇一统天下的雄风霸业,感受中央集权制度在社会形态变迁、国家走向统一的大背景下呈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样处理,能使原先分散于各册教材中的知识点重新找回自己的历史

位置,真实、完整地再现历史的全貌。

二、瞻前顾后,缕顺时序,把握来龙去脉

历史新课程具有纵深感强、跳跃性大、时序性差、时代感弱等特点,相关知识若即若离,发展脉络若断若续。如在必

修二中,“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等,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

体内容,没有体现出与其他模块中“文艺复兴”“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资产阶级代议制”“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的创立”“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等内容之间的时序关系

和因果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历史的来龙去脉。

为了有效地呈现历史脉络,在尽量不改变主题性教学的

前提下,既尊重历史原貌又兼顾来龙去脉串联相关知识,教师

可适当延伸教学,以疏通历史发展的长河。如教学必修二“工业革命”时,可先引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克伦威尔”“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内容为背景依托,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必然性;再引入“英荷法殖民争夺的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必要性;最后进一步延伸工业革命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是如何使工业资产阶级增强力量,促成“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代议制更加完善的。如此探索新知与旧学的联系,瞻前顾后,前后贯通,就能使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

三、左顾右盼,互为映衬,展现时代特征

历史与时空是密切关联的,把握时代特征,是开展历史时空想象的第一要素。因此,在历史模块专题中,同一时期的社会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一旦割裂于各册教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全貌。

为此,教师要引领学生观察时代,构建历史的大背景、大趋势、大潮流,总结历史事件的共性特征和规律性倾向,勾勒历史的基本框架。以“儒家思想”教学为例,教师要通过对各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去认识、理解各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地位变迁的必然性: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代,儒家思想遭到冷遇;秦一统天下后,法家思想成为其政治制度的理论依据;西汉汉武盛世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适应统治需要遂成正统;北宋时期纲常伦理

受到威胁,于是崇尚理学;明清反封建专制思潮渐起,新儒学成为盛世危言……通过观察各个历史时代,社会各要素之间相互映衬,印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道理。

四、新旧对接,优化重组,实现教材过渡

2007年秋,江苏省必修教材使用新版本。新教材清秀灵气,小到段落文字,大到体系变动,改头换面,耳目一新;章节子目的调整,更突出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内容大量删减,降低了理论性、专业性和成人化倾向;教学环节增设,“本课要旨”三言两语、提纲挈领,“模块链接”穿针引线、触类旁通。以“古代商业”为例,旧版中“商人的出现和商业的兴起”“宋元商业的繁荣”“明清的徽商和晋商”三个子目,着力突出古代商业的阶段性特征;而新版的“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三个子目,则着重体现古代商业三方面主要表现。这些子目的变动,着实对旧版教材尤其是模块下的通史体例作了很大的修补

和完善,符合学科特点,且与《考试说明》同步一致,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去理解历史,在理解中提高记忆的品质,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预知历史。现今高二学生,新旧教材交杂使用,必修一、二是旧教材,必修三是新教材,其中“模块链接”又与新版的必修一、二相配套;现高三复习更是以纯粹的旧版教材为主要依据。作为教材整合者的教师,面对这些教材不配套状态,要提前通览、对照变化,关注历史阶段因素的相互作用,

关注新旧教材各环节的提示启发,引用观点差异,及时增、挪、改、删,实现新旧教材之间的有机过渡。

五、多维并轨,识路循真,智慧情感交融

近年历史高考,挟新课程气息扑面而来,广东卷更是作为新课程高考一个范例,获得了“新课程福音”之较高评价,表明历史教学正在逐渐摆脱“背、默、抄、罚”自我折磨的老面孔,还其应有的本来面目――使情感升华,让智慧生成。

教材整合,也有着方向性、指导性甚至是法规性的教学依据,如《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等。其中,《课程标准》的体例和高三教材一致,《考试说明》体现了通史倾向,《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则在学习要求和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建议。教师在教学、复习中,要按照时序和专题的标准,对这些教学指导性意见作技术性整合,对应检索,梳理排查。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为例,通过把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的整合,突出学习重点,援引多样学法,明晰情感价值,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自省中领会并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走进历史,演绎历史,感悟历史。详见下表。

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历史应当是人类的教师,假如历史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历史教师应当负起大部分责任。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责无旁贷担负历史重任,使学生在传承民族记忆的过程中,体会历史的经验,激发历史的情感,生成历史的

意识,延伸历史的探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