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要“全面育人”就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因此,“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始终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精神,努力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基础。

一、学校德育的原则

在抓好德育方面,我们应坚持“全员参与、面向全体、贯穿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原则和“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学目标制定的全面性,要求有意识地渗透德育。目前,在新课程评价标准中,把有无“德育”、“觉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德育目标已成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和行动。

二、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点

许多革命前辈由于在课堂上学了鲁迅、巴金的作品,于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景润也正是在课堂上听了老师讲的哥德巴赫猜想,才产生了摘取皇冠上明珠的强烈愿望,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大数学家。多少人正是通过具体学科的学

习,吸取了丰富的德育营养,才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坚定了奋斗信念,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懂得了爱与憎,明辨了是与非,养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不难看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

1、教学容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

从各学科教材中不难发现,它们不仅包含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法制、理想信念的容,还包含有哲学原理、道德标准、行为规的容;不仅包含有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叱咤风云的人物、惊心动魄的事件,还包含有各国的山川风貌、世界的风云变幻的容;不仅包含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包含有呈现在教材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行为美的容。丰富的德育容为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提供了广泛的资源。

2、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经常性

学生在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小学平均每天上三四门课,中学平均每天上七八门课,如果能自觉做到教学渗透德育,那么,学生可以说天天,甚至时时能受到不同容的教育和熏。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通过主渠道渗透德育可以做到经常。

3、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具有有效性

教学渗透德育有别于单纯进行的德育教育活动,它不是外加的说教,不是贴标签,而是根据教材容和学生实际,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渗透,这样就易于学生接受。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应当是如春风化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可以达到单纯说教达不到的效果。

不难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是落实“教书育人”这一根本宗旨的重要途径。而增强自觉性是做好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前提。

在重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同时,我们同样重视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怎样处理好德育渗透与提高课堂效率的关系,也是我们关注的课题,老师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都体会到:学生的兴趣、意志、心理、习惯等因素,对其学习能产生重大影响。同时,高效的课堂教学,也能极推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三、如何在教学中做好渗透德育的工作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和感受的教育环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以理育人、以事育人、以人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是落实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具体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和感受的教育环境;二是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三是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及时引导启发,进行德育渗透,特别是要求教师在方方面面做学生的表率,率先垂,做到师德引领。这里重要的是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例如,语文、思品、历史等人文学科,教学容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容,要充分利用学科固有的德育因素,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国情、民族团结、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教育为核心的德育,使学生广泛了解中外历史与文化,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要根据各学科特点,进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防安全隐患的教育。

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进行祖国传统文化的熏,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综合实践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更要突出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抵制不良信息,提高网络免疫力。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是做好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关键,因为我们所说的德育渗透不是外加的教育容,不是离开教材的单搞一套,不是一种说教,而是要根据教材所蕴含的容,在教学中“以理育人、以事育人、以人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

以理育人——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们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规律的认识,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性的认识和生活哲理,并运用这些道理分析解释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学生就会受到教育。比如,上容为“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政治课,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懂得“为什么必须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明白“如何才能做到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尊重哪些规律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更加美好?”学生由于明白了道理,又结合了实际,从中会受到很深的教育。过去政治课有时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课,我们现在要把政治课变成学生真正的思想品德课。

以事育人——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古今中外社会变革的历史事件、科学进步的故事、文化艺术发展的实例,紧紧抓住这

些事例,让学生去了解、感受、思考,学生就会受到教育。比如,上容为“五四运动”历史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不仅了解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要讨论“如何弘扬‘五四’爱国精神?”学生无疑会从中受到教育。上的英语课“急救”,老师要创设情境,渗透“关注他人,帮助他人”的德育容。

以人育人——教材中既有古代的志士仁人,也有现代的英雄模;既有文化名人,也有科学巨匠;既有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也有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典型。这些对学生具有极强的感化作用。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三改其学,志在救国”的故事后,不少学生深受震动,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鲁迅先生三改其学,志在报国,而我平时想的全是自己,面对鲁迅先生,我感到惭愧!”楷模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以美育人——教材中既有展现文化艺术方面的美,也有数理化生方面蕴含的美。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行为美的容。音乐美术课中的名曲名作、语文课中诗歌的意境、地理课中的山川风貌、化学课中神奇莫测的实验无疑都蕴含着美,就是看来只有数字和线条的数学也蕴含着美。一些老师在讲“对称”的时候就展现了自然界中动植物、人体、建筑等对称的图形,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形,使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数学背后蕴含的美。

以情育人——这里的“情”,既指教材中饱含情感的容,也指教师充满感情地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所蕴含的美。

有人说:一堂好课或者一位好老师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

如何做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我认为,首先是要树立自觉的意识,这是根本的前提;其次是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恰如其分地确定渗透的容;第三是在渗透过程中要顺其自然,避免说教,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我相信我们的老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都能智慧地创新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都能成为教书育人的名师。

朱木林

2016.4.11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

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语文学科德育教育方案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特别是语文教材中,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教学中,坚持德育渗透原则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渗透是必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但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确保教学中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语文学科中,那些美妙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深挖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的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2006年9月――2009年7月,我校进行了国家级科研课题《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的实践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学校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在我们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以致被白白地浪费掉,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其次,各科教学虽具有德育功效,但都是各行其事,相互间没有协调配合,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再次,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因此, 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所有任课教师要树立全员德育全程育人的思想。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校领导、班主任或思品教师的事,只要是教师都应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都应做到的,坚持从小事做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宋晓霞 一、计划宗旨 作为学科教师,不能只单纯地传授学科知识,而必须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在授业的同时传道,透彻地了解教书与育人、授业与传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把学科中渗透德育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归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养成学生完美、和谐的人格。 二、总体要求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要点及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本学期在历史教学中,着重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突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授课效益。加强分类教学研究,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同时强化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在历史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历史知识,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 三、教学工作目标、任务及措施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历史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有实事求是、尊从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认识交流与合作,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4.掌握七年级阶段要求掌握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并学会运用。指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要历史概念的含义和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历史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学生课外历史知识的积累。 6.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7.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历史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8.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9. 紧扣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挖掘渗透的内容。 总之,历史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之作,历史教学中处处蕴藏着德育因素,教师只要善于发掘其潜在的教育因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规律,提高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艺术技巧,就能让学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0252946.html,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作者:曲丰娟 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09期 几年来,小学生不良行为呈现上升的发展态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的德育工作环节的薄弱。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改革的热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还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呢?下面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一谈我的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教师要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用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学生眼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学习的榜样,是他们的师长。学生在学校里要靠教师的传授、指导来获取知识,提高觉悟,形成能力。因此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十分崇敬,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教师首先要敬业爱岗,热爱学生,要用自己的爱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延伸到对生活的爱。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成为学生道德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于人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所以教师要用美好的人生理念和信念去启迪学生,这才是德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另外作为教师,还必须注意“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每一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比如说,老师要求学生爱护环境见到纸屑主动捡起来,教师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做到预备铃前到教室;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教师首先要学会关心学生……。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才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二、科学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校的各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前提。在教学中要想使德育教育有效地实施,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的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力争做到见缝插针点滴渗透,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目的,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特点,发挥学科优势,有效地进行课程设计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巧妙地寓德育于其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比如社会课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及中国历史,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数学课的定律、原理比较多,我们可以通过向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教学计划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数学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李秋明 一、指导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二、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措施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课和主题活动。 在数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德育如细雨,润物无声。课堂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德育,是课堂教学整体生命的一部分,與智育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直接发挥着导向、激励、调节和强化的功能。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任课教师应挖掘和融汇贯通,并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一、以人育人,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进行德育渗透部分学科教材需要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从培养跨世纪人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教学大纲中对政治思想教育的要求,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和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灵活生动地融合于教学过程中,

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应该说,我们的新课标、新教材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他们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二、以教材为载体,构建教育框架,把握契合点,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择善而从,结合实际去进行创造;从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在德育与智育之间寻求最佳的契合点,使课堂传递德育功能得到合理、充分、有效地发挥。比如在物理课堂上,课本上的物理单位和定律有许多都是以外国人的名字命名的,有的学生会对此感到自卑,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方面的卓越贡献,比如指南针、电磁现象等等。追溯到更古老的年代,战国时期的《淮南子》一书中曾提到“磁石召铁”。1086年,北宋科学家沈括编写了《梦溪笔谈》一书,详细记载了人工指南针的制造方法,这也是磁偏角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书中出现。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提出了“原子论”、“五行说”、“元气说”等,这说明他们很早就已经探讨了自然界的物质本质。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水平,从而增强自信心与优越感。但是,学生心中又有了疑问,是什么原因使中国近代物理落后于国外呢?这是由于清朝实行了闭关政策,使中国脱离了世界这个大家庭,更无法与外界进行知识与学术的交流。自我封闭不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更扼杀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才导致了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现状。新一代的青少年都热血沸腾,这样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同时也培养了他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长岭县第四中学潘春艳 胡锦涛同志曾在《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教育、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还要注意进行德育渗透。历史课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要我们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思想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学生生活为主线,将学生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国情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知识、经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 一、历史教学中需渗透的德育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逖从小“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再如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例如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文景两帝提倡节俭,减轻农民负担;雷锋关心他人,服务群众;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4、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李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5、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长布镇蒲江小学 学科渗透德育方案 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中,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德育处的专利,它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贯穿在每个学科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和,促使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因此学校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上级有关德育工作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精神和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和谐、进步”为主题,确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创新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优化德育层次目标,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不断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国家教委指出,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每一门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具体目标如下: 1、在教案中三维目标的确定是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要详细具体,在教学流程中处处要体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学校将定期检查教师在教学中的执行情况。 ;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参与学习,动手实践,培养高尚情操的引领者,改变以往教师只是教书,育人是主管德育领导的事情。 3、在作业改革工作上,将改变常规作业的弊端,改变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忽略人性化的管理,忽略道德情操的培养,我校确定“全面成长,分层递进,展示特色”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4、充分发挥各个学科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主阵地的教育功能,结合社会、校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政治立场,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工作措施: (一)、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要求 1、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

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德育工作学科渗透计划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新课程理的深入实施,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利,它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惯穿在每个学科之中,不同时期,不同的重点工作,确定符合学校特点的德育工作的新内容,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和,促使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因此学校特制定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工作计划。 一、目标与措施 1.在教案中三维目标的确定是教师必须掌握的 重要内容,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要 详细具体,在教学流程中处处要体现德育教 育的目的,学校将定期检查教师在教学中的 执行情况。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者,是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参与学习,动

手实践,培养高尚情操的引领者,改变以往 教师只是教书,育人是主管德育领导的事情。 3在作业改革工作上,将改变常规作业的弊端,改变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忽略人性化的管理,忽略道德情操的培养,我们确定“全面成长,分层递进,展示特色”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测试内容。 4充分发挥政治,语文,等学科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主阵地的教育功能,结合社会、校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利用学校电视台,学生答辩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政治立场,政治水平,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充分发挥健康课,心理咨询室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养成教育,挫折教育,失败教育,利用假期去行众拓展集中培训。 6结合中央8号文件精神,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列入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使之在校园内外处处达到教育功能。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教学技能、崇高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典范,营造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气氛;努力挖掘教材因素,巧妙地设计任务,结合任务,引导学生从中自我发掘德育内容,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与丰富人生的体验,使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思想道德素养发展的过程,寓德育教育于无形之中,使学生真正全面发展。 教育界人士常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科学文化素质不合格就是次品,如果身体素质不合格就是残品,如果思想道德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这个比喻很形象地说明了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重要性。一谈到德育,很多人都以为那是政治老师的事或是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事,与我们的英语课无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德育教育应该贯穿于每一学科,特别是英语教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能是简单、空泛的说教,而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贯穿其内,渗透其中,巧妙结合,有的放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结合初中教材的特点,挖掘德育素材,寓德于教。 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不少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也就渗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另外,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 3 This is my sister.本单元围绕“家庭成员”这一主题展开听、说、读、写等多种教学活动。教学核心是用英语介绍家人和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家人及朋友,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描述,介绍家人和了解朋友的家人,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友谊,从而更好地尊重对方,理解家人。再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 11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该部分学习内容是询问和谈论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询问或谈论自己或对方的作息时间安排和活动计划,让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守时习惯。 二、创设情景,自然启发。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围绕教材的主题,取其精华,精心设问,使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思想上得到熏陶。老师和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自然而然的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受到了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的教育意义,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循序渐进。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在日常交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与他人沟通,为今后学习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 2 Is this your pencil? 其教学核心内容是“确认物主”。在教学中可通过寻找主人的游戏和失物招领等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问题:Have you ever pic ked up others’ things or lost anything? What will you do with these things?让学生说出解决的办法,同时通过与学生讨论问题来培养学生拾金不昧、健康向上的良好品德。 在教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时,针对初三学生面临中考的实际,如何调整学习方式的问题,在教学中围绕“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这一话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及交流各

小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小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篇一:慕冲小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慕冲小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还应每一个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要求。 1、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2、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

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 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3、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仅以小学教学为例,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德育。 (1)挖掘教材中的已有内容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寄寓思想教育因素 (3)通过内容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对学生进行变化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现象与本质等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主观愿望,通过钻研教材,就能挖掘到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活动的大量时间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把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那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德育与英语课堂教学的互相渗透是休戚相关、无处不在的。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把德育渗透贯穿到英语教学始终,因为初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会有满意的效果。笔者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美的典型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的力量。艺术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通过英语教师自身得体的仪态、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心灵与情操的涵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内容自然渗透其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因为初中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英语教师必须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责,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仪态,不可以过于前卫的穿着打扮误导学生的审美观。通过自身字迹优美、重难点突出的板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富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知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造成“此时无声有胜有声”的效果,使其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感染人、启迪人和教育人的作用,通过语言美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增加交往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的日常用语趋向规范和得体。 首先,教师要具有敬业精神,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要用自己的爱来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引伸到对生活的爱。其实,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性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 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英语教师应学会研究学生的性格牲,关心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时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做到与学生双向交流,建立和谐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实施方案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实施方案 著名史学家、哲学家任继愈先生说:“历史课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清朝末期也有人提出“亡国者,必先亡其史” ,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而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社会安逸的温床里,对于历史的认识,对于祖国明天,自身的责任都有些迷茫或者漠不关心。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必须重视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一、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主要目标 学校教育的立足点是以育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在学校,主要时间在学校,课堂教学则成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则成为德育工作的一块主阵地和一条有效途径,既突出时代感,又呈现使命感。要适应信息产业发展全球化社会变迁,多元文化并存等带来的新手段,新趋势和新一代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融入生活,让德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并以感受体验基础,以学生 为中心,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合理组织历史课中的德育资源为突破口,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历史和现实,综合探究历史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民族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 (1)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经验,例如苏联搞社会改革全盘否定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历史,人心涣散,导致苏联解体;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实行近代化,并没有全盘否定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坚决反对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历史,认识国情,自强、振兴中华。 (2)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政策,国家才能迅速发展,相反,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开放的民族, 从来不拒绝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 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佛教的传播;玄奘西游,鉴真东渡,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民族要发展,就要开放交流,文化要发展,就要继续和交融,弘扬历史上的开放交流精神正是未来的建设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要“全面育人”就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因此,“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始终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精神,努力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基础。 一、学校德育的原则 在抓好德育方面,我们应坚持“全员参与、面向全体、贯穿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原则和“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学目标制定的全面性,要求有意识地渗透德育。目前,在新课程评价标准中,把有无“德育”、“觉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德育目标已成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和行动。 二、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点 许多革命前辈由于在课堂上学了鲁迅、巴金的作品,于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陈景润也正是在课堂上听了老师讲的哥德巴赫猜想,才产生了摘取皇冠上明珠的强烈愿望,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大数学家。多少人正是通过具体学科

的学习,吸取了丰富的德育营养,才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坚定了奋斗信念,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懂得了爱与憎,明辨了是与非,养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不难看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 1、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 从各学科教材中不难发现,它们不仅包含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想信念的内容,还包含有哲学原理、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的内容;不仅包含有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叱咤风云的人物、惊心动魄的事件,还包含有各国的山川风貌、世界的风云变幻的内容;不仅包含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包含有呈现在教材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行为美的内容。丰富的德育内容为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提供了广泛的资源。 2、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经常性 学生在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小学平均每天上三四门课,中学平均每天上七八门课,如果能自觉做到教学渗透德育,那么,学生可以说天天,甚至时时能受到不同内容的教育和熏陶。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通过主渠道渗透德育可以做到经常。 3、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具有有效性 教学渗透德育有别于单纯进行的德育教育活动,它不是外加的说教,不是贴标签,而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渗透,这样就易于学生接受。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应当是如春风化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可以达到单纯说教达不到的效果。

德育渗透与学科教学工作汇报

德育育人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工作汇报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作为农村中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学校生存、立足的基础,然而学校教育终极目标绝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此,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的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成为一个风格高尚的现代人,这正是我校德育工程的宗旨。怎样才能做好这一点,找到两育并举之路,我们认为其最佳结合点就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人格教育”,而且要把它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学科教学任务不仅仅在于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也应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进行德育教育的使命。学科教学如何去贯彻落实德育渗透这一目标?通过探索,现就构建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谈谈学校的具体做法。 一、重视提高全员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意识与现代德育意识 首先要纠正教学观念上的偏差,许多教师觉得德育仅仅是德育领导、班主任的事情,这是教师观念上的偏差。《德育大纲》强调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德育大纲》的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让所有工作者都认识到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的任务。所有学校工作人员都应该成为德育工作者,所谓“教学教育化”,“教书并育人”。作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关键在于行政领导,基础在教师。教学领导与教学第一线教师应切实改变观念。学校不仅仅对学生将来负责,更要对学生的将来幸福负责。要从更深层次去认识德育渗透工作与学科教学工作并不矛盾,两者可以有机结合,学科教学可以渗透德育内涵,德育渗透塑造健全人格更会促成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校教学质量。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讨论,使全体教师真正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在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途径,认识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使教师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简单的“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是一个“传道者”,教学与教育必须结合,而且能够结合,从而能够自觉地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明确教师培养方向,加强教师师德教育,以“德”促“德” 教师是学科教学的主导,是德育渗透工作的实践者,而且学生在校接触的都是教师,因而教师的形象,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无疑会产生巨大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榜样的作用对学生产生影响往往超过其所学科知识本身。不难推断,一个道德水平低下,缺乏高尚人格的教师,虽

浅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广义上的教育,是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一切活动。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可见,德育是搞好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在目标与需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甚至于在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中,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有意识的德育渗透,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扩大他们的视野,增强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在遵循英语教学规律的同时,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又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现行中学英语教材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内容包括历史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交通、妇女权利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得到思想上的良好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 一、构建和谐健康课堂 在教育实际中,有的教师养成了随意“教训”(其实就是体罚或

者变相体罚)学生的习惯。或许这一切都源于“老师教训学生是为学生好”的初衷,但学生也同教师一样,渴望自由和平等,渴望受到尊重。的确也是这样,教师对待孩子的方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我们在教育学生要尊敬师长的同时不能忽视了也要尊重学生,包括对他们的人格的尊重。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能把学生仅仅当成学生,而首先要把学生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接纳、关爱、宽容每一位学生。坦诚相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并消除防御心理。其次,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感情。同时,还要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教师的用意。真正地做到平等与相互尊重,学生就能在学习时保持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精神,有合作、交流的愿望,学习兴趣较浓,信心较足,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增强。只有达到平等与相互尊重,学生才能接受教师对他们的一番苦心,进行德育教育也就成了顺水推舟之事。 二、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根据英语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优势,要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就要去挖掘和整理教材内容与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德育教育便能在英语课堂中和谐进行,英语课堂也就能够充分发挥德育功能。 (一)精心组织例句 在进行词汇、句型、语法教学时,紧密结合所学语言项目,精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