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狄更斯曾用“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最好的时代”来描画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也同样适用我们所处的阶段。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面临着深度转型,长期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资源优势、要素积累、人口红利、外向势能趋向衰减。随着资源、环境、收入分配等倒逼机制形成,对转方式的要求已不再是“温水煮青蛙”,而成为目前亟待破解的难题,其背景之复杂,内容之广博,难度之巨大,不亚于32年前的“改革开放”。财政对社会经济生活涉及之广,参与之深,作用之综合,决定了财政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铸造“新改革开放”时代的重要地位。财政部门要认清发展形势,号准时代脉搏,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新的阶段为“转方式、促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把握的几大关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财政来说,就是要转变理财思路,找准财政职能发挥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点,处理好“源”与“流”、“远”与“近”、“快”与“好”、“刚”与“柔”的五大关系,谱好“双重奏”,做好“先行军”,做到目标更到位,路径更科学,节奏更准确,手段更娴熟。

1、凝炼目标定位,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发展”与“共享”、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经济的永恒主题,也是财

政目标定位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30年,我们在解除体制禁锢、释放社会活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经济结构、收入分配,老百姓分享发展成果等方面步子迈得不大,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形象地说,经济发展和成果共享是“源”与“流”的关系,源枯竭了,流也会干涸;流堵塞了,源也会混浊。财政作为社会资源再配臵、再调节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定位在走好“发展”和“共享”的平衡木,既做大财富蛋糕,又切好财富蛋糕,既要转换发展方式,又要创新共享机制,将“调结构、转方式、提效益”和“促改革,谋公平,强民生”所释放的经济社会潜能转化为人民收入增长的强劲动力,将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变为收入分配的“渠清如许”。

2、校准路径取向,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转方式、促发展”,意味着摒弃以往粗放型模式,将以最大化消耗资源短期获利,让社会公众承担外部成本为特征的模式,向涵养型、内生型、集约型模式转变,这意味着要放弃既有的成熟路径,甚至会支付一定的短期成本,牺牲一定的短期利益,旧模式转换有沉没成本,新方式生成有机会成本,结构调整有摩擦成本,自主创新有孵化成本,收入调节有震荡成本。从财政角度来看,财政收入在短期内会受到影响,财政支出也不会有立竿见影的回报。对此,财政要谋长远,谋全局,校准路径取向,要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在改革

阵痛期内,适时调节经济周期,实现“维稳”、“缓压”、“减震”,同时关注于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可持续性,在保持稳健的前提下积极转型,大力支持研究与开发、促进人力资本开发和积累、增进公共基础投资、增强适应开放经济的主动性,为财政收入增长拓展更大空间。

3、掌握调控节奏,处理好“快”与“好”的关系。实践表明,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既要追求经济发展的“快”,即经济发展速度,又要注重经济发展的“好”,即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无论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是促进社会进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都需要保持一个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个速度应当是是经济效益较好、人民群众得实惠的速度,是资源消耗较少、环境得保护的速度,是经济波动较小、增长得到持续的速度。因此,财政要掌握调控节奏,走稳钢丝,弹好钢琴。一方面,要有效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使经济增长率的“峰位”处于适度区间和可控范围内,不致因经济过热而损害资源和环境,也不会因经济低迷而损伤潜力和后劲;另一方面,要引导社会资源配臵方向,优化要素投入及效率结构,建立产权保护和创新激励机制,帮助市场疏通供应链、企业地图和产业架构中的财富脉络,解决发展中的效益问题。

4、完善手段工具,处理好“刚”与“柔”的关系。在以往的财政工具运用实践中,行政色彩浓、刚性大的工具使用频

率较高,最典型的是政府主导型投资工具,利用直接的行政性投资扩张来刺激经济增长,容易破坏稳定的市场预期,导致经济总量的大起大落,同时加剧经济复苏对财政投资的高依赖。这需要我们创新理财思路,丰富工具手段,完善实现方式,刚柔并济,娴熟运用:(1)在政策制定上,既要选择支持企业发行债券、信托融资、金融租赁、政府购买服务等市场化手段,也要综合使用贴息、担保、奖励等多元工具集合,利用市场柔性空间消解可能的负面影响。(2)在具体操作上,要降低“随机性”而增强规则性、强调“协同性”而淡化“依赖性”、注重“丰富性”而避免“单调性”;(3)在实施效果上,要找准能撬动经济杠杆的支点,点燃市场激情的焦点,启动、粘合、聚集社会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牵一发动全身”的乘数效应和倍增效益。

二、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举措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宏大命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到供给和需求、总量和结构、速度和效益,又包括宏观经济运行、社会资源配臵、社会利益博弈、公共管理和政府效能等多方面内容。财政部门应抓住自身宏观性、综合性强的优势特点,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升宏观调控水平,优化收入分配工具,提高资源配臵效率,实行科学精细管理,才能在“转方式、促发展”中做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1、提升宏观调控水平,破解经济发展难题。目前,我国刚刚摆脱经济危机阴影,正是提升财政宏观调控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的良好契机。要应对波诡云谲的全球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财政必须改变“一热就紧、一冷就松”的固化调控思路,提高宏观调控的弹性、科学性、针对性,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既要避免发生大的金融危机和市场的根本性逆转,又要着重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优化调控思路,卯足后劲。宏观调控目标和思路应定位在“三个发展”上:发展资源集约使用和环境友好共生型经济,发展立足本土资源、潜力以及劳动生产率和报酬率的内生型经济,发展以技术进步和要素效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为主导的可持续经济。二是增强调控弹性,调优比例。要转变高投入、弱出口、低消费的驱动模式,协调好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比例关系。包括: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建立资源市场定价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启动环境产权改革,刺激环保投资,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提高投资节能环保准入门槛,加大财税奖励和惩罚力度等;支持消费信贷发展,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等。三是找准调控支点,注重实效。通过财政贴息、结构性减税、创新能力建设等,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加快农业、

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

2、优化收入分配工具,构建利益均衡增长格局。一定的收入差距是符合市场经济按照要素分配的原则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结果,也是社会充满活力的必要条件。但这种差距应该保持在一定的合理区间内,差距过大就必须进行调节。构建合理的利益均衡与协调机制,将利益成长差异臵于可控区间内,保持一个和谐、稳固和均衡的格局,是公平分配的应有之义,也是“转方式、促发展”的破题之举。收入分配作为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首先,应正视公众的利益诉求,建立公众充分表达意愿的渠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探索建立重大项目决策的咨询、公证制度,扩大基础设施“民办公助”模式试点范围,重视发挥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其次,应强化预算安排的公共导向和民生导向,使公共预算真正成为利益博弈和整合的基本工具,为利益的角力和协调提供一个合法舞台、一种制度保障,在预算安排中重点向加快发展民生短板,加快解决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瓶颈倾斜。其三,引导支出政策向公益性、基础性领域倾斜,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根本目的,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分配起点公平;用好税收制度和转移支付两个利器,统筹兼顾各阶层利益,保障最低利益下限,调节利益上限,实现收入分配结果相对公平合理。

3、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营造使活力竞相迸发的环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社会资源的优化配臵,社会活力的合理释放。财政部门作为掌握大量公共资源的部门,需要在配臵资源时统筹兼顾,当好“钢琴手”,把所有可用的资源、智力调动和激发出来,营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良好环境。而财政部门要提高财政优化配臵和调动资源的整体效能,就必须调动无形之手,优化配臵资源,练好三个基本功:一是“搭台唱戏,协同发展”。搭建政府和市场相得益彰、联动放大的平台,如积极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地方金融体系,加快组建区域性潇湘(湘江)银行,加快发展村镇银行,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发展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支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综合运用投资参股、有偿和无偿投入等手段,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与非农资本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中;运用财政贴息、奖补等措施,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农村地区流动。二是“穿针引线,多源汇流”。从分散交叉的支持方式向统一运作的支持模式转变,聚集资源、形成合力,有效提高财政支持效率。如扎实推进支农资金整合,以政府为主导、以规划为引导、以产业为平台、以统筹为核心,改变以往多向投入、分散管理的格局,聚碎银办大事;综合利用税收政策、发展权转移制度和排污权交易等多种工具,引导资源要素流向鼓励发展的区域、产业、环节,

实现资源配臵最优。三是“选良择优,竞争导向”。创新财政资金的分配方式,充分引入竞争机制、依靠市场机制来优化配臵财政资金,力求提高财政资金投向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如大力发展政府服务外包,把一部分公共服务外包给市场,实行“产购分离、委托生产、财政购买、公众享用”的模式,力争花最少的钱买最优质的服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4、实行科学精细管理,提高财政行政效能。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项改革不断推进,财政面对的新工作、新事物日益增多,财政收支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对财政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财政部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实现科学化、精细化、透明化管理,保障促进科学发展。一是依法治税求质量,使收入“货真价实”。正确处理好收入规模与收入结构、收入质量与增长速度的关系,逐步提高税收收入和可用财力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防止盲目攀比和追求高增长,确保收入真实可靠,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良性机制;坚持依法治税,努力规范财经秩序,防止税收无序流动和税源流失,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打破部门利益,实现非税收入的统筹监管,走出“收费养人”的怪圈,促进部门间财力分配公平。二是精细管理求公平,使支出“公正透明”。通过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细化预算编制,建立结构合理、操作规范、公开透明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机制,并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财政支出的网络化管理;

强化财政资金链条式管理,搭建全方位的财政支出动态监控体系,避免财政支出的“缺位”、“越位”与“错位”;加快实现财政支出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透明度,保证公众愿景真正得以实现。三是机制创新求效益,使监管“水乳交融”。改变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脱节的现状,让财政监督紧紧围绕财政资金“分配—使用—评价”主线,把“大监督”理念融入财政管理、资金分配的全过程,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的新机制,全面提升财政监督能力。将事前监督融入财政预算编制流程中,尝试参与重点支出项目及专项资金的评审,实现监督关口前移;建立财政资金事中追踪问效机制,通过财政监察专员对项目资金进行实时追踪监督;深化事后监督,实行事后监督目标考核奖惩机制,以绩效评价引导事前资金分配,提高财政监督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学院·091·沈超·09271143 【摘要】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文化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文章就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索。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影响;作用 【正文】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即“知识、信仰、、道德、、习俗,以及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哈耶克认为“文化乃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这种规则可能起始于人类所拥有的不同的环境情势下知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能力”。虽然人们对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普遍认识到文化是由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等多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文化的内容不仅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和其他物质产品,而且也包括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风俗习惯等。 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并进而形成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演变,各个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频度的不同,以及各地长期以来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不同区域内人们各有千秋而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某些地理区域出现了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质,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区域文化就这样产生了。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区别。 二、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财务职能转型升级下的财务工作效能与业务联动

财务转型升级下的财务效能提高与业务联动 一、探讨财务职能如何转型升级,即由核算型逐步升级为辅助决策型、价值管理和价值制造型。 财务职能转型的基础工作在于优化现有的财务核算流程和方法,为发挥其决策支持和增值作用夯实根基。同时,在优化过程中降低财务核算成本,释放财务核算占用的资源。 财务职能的转型升级,由核算型向辅助决策型、价值管理和价值制造型转变,基础工作在于优化现有的财务核算流程和方法,为发挥其决策支持和增值作用夯实根基。同时,在优化过程中降低财务核算成本,释放财务核算占用的资源。因此,企业必须借助科学高效的自动化的数据归集,规范各类业务的处理流程和代码标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可比性。并通过财务集中核算,精简财务人员的冗繁工作量,为改变原来以核算为主、转型升级为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创造条件。上海联华超市就是因为建立集中统一核算平台和网上费用报销,形成了财务工作的高效率并实现了数据底层采集,以满足内外监管的需求。 企业的长足发展必须以人为本,财务职能的转型升级离不开财务人员的转型升级。“成为业务的最佳合作伙伴”是财务人员职能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一环,这就需要公司为财务人员主动进行跨部门的沟通协调创造条件。因此,横向需要打通财务与业务系统,通过系统整合固化的管理流程,实现流程系统化;纵向需要打通集团企业与下属企

业的财务系统,逐步实现一体化、集中控制,提高集团整体执行力,支撑集团一体化运营。具体来说,就是要围绕营销、产品、客户、资产管理等各部门的信息需求,统一数据口径,整合财务、业务数据,建立规范的数据结构体系和数据收集、报送、审核、考核流程,切实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相关性,逐步建立以决策支撑为核心的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同时让财务人员主动思考财务对战略决策支撑与服务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计划的制定,以及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退市的全过程管理中去。 二、探讨在新形势下财务工作效能如何提高。 众所周知,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现代企业组织的目标就是追求经济效益,而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处于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位臵,其中财务工作的效能的提高是企业合理高效运营、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当前的财务工作在日常管理方面具有繁、杂、偶然不可预测性以及极具时效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暴露出目前财务工作暴露的许许多多问题,尤其影响着财务工作的效率问题,有效的掌握并处理好这些特点及其矛盾之处,对于在新的形势下提高财务工作的效能及其重要。就提高财务的财务工作效能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提升资源配给 虽然财务部的工作效能的产出并不能体现在销售量、产值或者其他具有量化性的指标上,并且公司整体财务管理水平距离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因此,财务工作往往得不到领导和服务对象足够的重视,因

财政促进经济发展

例分析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这一基本原理 河北省高邑县付村乡财政所积极实施培植财源工程,使昔日以贫穷闻名的付村乡变成了如今的“富村乡” 。当年荒芜的岗坡上今天果实赢枝,工厂矗立。付村乡山高坡多地荒,财政收入1993 年以前在全县倒数第一。 1 993 年,县财政局派出得力骨干来到乡财政所抓扶贫。他们很快提出一手抓特色农业,一手抓乡镇企业的治穷方案。乡财政所的同志请来了农业专家“号脉” ,得出结论:此地适合发展果木“绿色” 经济。 1 998 年财政所筹集资金1 0 万元,并派人同乡里的同志一起到山西选购梨和枣苗树种。经过技术培训的 130 户农民一次栽种成功。次年,大规模的种植在全乡推广。到去年,当地梨树枣树种植面积发展到 3000 亩,达32 万棵。以前付村乡一年的农业特产税只有 3 万元,而今年上半年即上缴60 万元。付村乡富产陶土,财政所利用陶土能生产瓷砖这一优势,从1996 年开始,帮助乡镇企业开发瓷砖产品。三年来,在县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财政所共筹集银行贷款1 000 多万元,帮助个人有偿借款330 万元,重点扶持了河北金马陶瓷厂、三信地砖厂的发展。扶起“龙头” 龙腾越。财政的有力扶持,使这些企业有了“造血功能” ,满山的陶土变成了“金土” 。几个龙头企业年纳税达到 250 万元。这些企业的崛起,带动了全乡个体企业的快速发展。到去年年底,这片荒岗上已崛起大中型陶瓷厂42 家,织布厂 85 家,铸造、面粉等小型企业 57 家。付村乡 85%的财政收入来自这些企业。经过多年精心扶持,如今付村乡绿色财源已漫坡遍岗,企业财源遍布全乡,财政收入由 1998 年的 440 多万元,增长到今年近千万元,一跃成为全省财政收入的排头兵。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是财政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财政工作者的工作指南。乡财政工作者积极实施培植财源工程,请专家为企业“号脉” ,扶“龙头” 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强化其“造血功能” ,给企业后劲,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付村乡的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加了,财政收入也随之增加。这一事例充分说明经济与财政之间决定和积极的反作用关系。 这几年的财政政策对我们经济的影响,从对我们居民的生活影响方面看更直接些: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变好,出行、购物等方便,设施多了,生活变的有趣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丰富了,质量也有较大的提高。农村居民的饮水、交通、就医、就学条件也有很大改善,免税、直补等措施收入有了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措施多了,后顾之忧少了。 从国民经济的角度看,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一是交通等基础设施水平大幅度提高,高速路、高架桥、空客、和谐号等高科技装备将我们带入了暂新时代,最难完成的铁路也修到了拉萨,经济发展的交通通道已经接近完成或有了柜架,经济发展将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基本解决或形成新的体系,人的难题快要得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最大包袱即将减轻,为经济发展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2020年(财务知识)我国财政体制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财务知识)我国财政体制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财政体制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 建国以来,我国的财政体制于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和完善,经历了由高度集中、壹灶吃饭到分级管理、分权分税的发展过程。沿着这条制度变迁的轨迹,从经济学的视角,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无疑会发现且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对进壹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壹、财政体制的变迁历程 (壹)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阶段(1950年-1952年) 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制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恢复经济,中央做出了《关于统壹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统壹全国财政收支,统壹全国的物资调度,统壹全国现金管理。之后政务院又发布了建国后第壹个关于国家财政体制的文件,即《关于统壹管理1950年财政收支的决定》,规定国家预算管理权和制度规定权集中于中央,收支范围和收支标准均由中央统壹制定;财力集中于中央,各级政府的支出均由中央统壹审核,逐级拨付,地方组织的预算收入同预算支出不发生直接联系,年终结余也要全部上缴中央。1950年的财政体制,基本上是高度集中的中央财政统收统支的体制,又称为收支俩条线的管理体制。 1951-1952年间,随着国家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开始实行于中央统壹领导下的初步分级管理,国家预算划分为中央、大行政区和省(市)三级管理。可是,于这种体制下,

财权和财力仍然集中于中央,划归省级财政的收入只充抵原来的中央拨款,地方机动财力有限。因此,1951-1952年的财政体制基本上仍是统收统支的办法,但于壹定程度上开始向分级管理的体制过渡。(二)划分收支、分类分成阶段(1953年-1957年) 1953年,我国进入第壹个五年计划时期。随着大行政区机构的改变和撤销,县级政权的建立和健全,国家的财政体制也作了相应的改变,由原来的中央、大行政区、省(市)三级管理,改为中央、省(市)和县(市)三级管理,且划分了各自的财政收支范围。 1954年根据周恩来、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开始实行分类分成办法,将财政收入划分为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中央调剂收入三大类。地方预算每年由中央核定,地方的预算支出,首先用地方固定收入和固定比例分成抵补,不足部分,由中央调剂收入弥补。分成比例壹年壹定。 “壹五”期间,财政体制虽然每年均有壹些变化,但主要倾向仍然是于集中财力保证重点建设的前提下,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 (三)划分收支、总额分成阶段(1958年-1979年) 从1958年起实行“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财政体制。这次重大改革的背景是,“壹五”期间建设的156项骨干工程已陆续建成投产,中央各部门所属的企事业单位数量剧增,难以做到有效监管。1956年4月毛泽东于《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中央和地方俩个积极性,比只有壹个积极性好得多”的论断,“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财政体

论转变财政职能定位与重塑

论财政职能的转变和重塑 摘要 :财政职能的转变也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在推进财 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需要对财政职能进行正确的定位 ,也确实是财 政过去的一些职能应改变 ,一些职能需进一步加强 ,即初步建立公共 财政的框架 ,而那个框架的建立 ,又需要采取转变观念、作大“蛋糕”、优化支出结构等措施。 一、转变财政职能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对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职能 和国家的职能紧密联系 ,并受其制约。财政职能是财政固有的客观功 能 ,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财政分配过程中 ,财政通过与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而表现出自己的功能 ,并获得一定的效果。改革开放 2 0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化 ,国家财政职能差不多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高度 集中统一的打算经济体制下的统收统支的财政治理体制成为过去 ,符 合及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财政职能正在转变(产生 )和培育 ,即“两职能讲 (分配和监督职能)”→“三职能讲 [分配 (筹集资金和供应资金 )、调节与监督职能]”→“四职能讲 (分配、配置、调控和监督职能)”。分配职能 :是财政固有的功能 ,导源于分配关系 ,是财政本质最直接、最具体的集中反映。这是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职能 ,把财政作为一种分配手段 ,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筹集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料 ,然后供应安排出去的客观功能。配置职能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下财政特有的职能。 国家通过财政对经济运行中的资源进行直接干预 ,阻碍资源的流向和 流量以达到符合意向的资源分布状况来弥补市场失灵所造成的资源白费。调控职能 :政府财政通过税收、支出、转移、支付等政策 ,弥补市场缺陷 ,引导微观经济行为符合宏观进展目标 ,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在结构上的平衡。监督职能 :财政在分配、配置资源和调控经济过程中 ,对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活动状况进行综合反映和制约的客观功能。不论什么性质的国家、什么类型的财政都有其职能上的共性 :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提供公共产品。而我国财政则有自己的特点 :国家以社会和经济治理者双重身分 ,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向社会取得收入并 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 ,它是以政府职能的公共治理、公共服务以及国民经济的市场化治理为逻辑前提的一种财政。或者具体地讲在以国家为主体的统一的财政前提下分为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治理两部分。前者是国家以政权行使者的身分要紧以税收形式筹集资金解决市场资源配置 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满足公共需要。后者是财政代表国家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分从价值形态上对国有资产和资源进行宏观治理和经营 ,并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以壮大国有经济。其资金来源要紧是国有资产收益 (资产占用费、利润、租金、股息、红利等 )和发行的公债。公共财政的活动局限在市场失效的范围内 ,是一种供给型财政 :国有资产治理财政活动于市场有效运行的范围内 ,是一种经营性的活动。这是目前我国财政理论界差不多得到认可的“双重结构治理”财政模式。经济体制等各项改革的深入进行 ,也为我国财政的理论和实践的建设 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要紧政策工具 ,要按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逐步退出生产经营领域 ,把精

转换财务职能

遇到经济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 问>>https://www.wendangku.net/doc/303659197.html, 转换财务职能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财务职能呢?转换,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曾于1998年预测未来财务部的发展趋势,并指出:企业基本业务处理将会外包或由共享服务中心来完成。而如资金和税务等方面的管理则将由一个专家顾问团队来担当,所有的控制功能将分派到各业务单元,财务部人员将更多地与业务部门融合,并为他们提供决策支持,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这与传统的财务部角色差别很大,问题是这样的预测如今在企业实践中有多少已成为现实?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可以借鉴?例如,财务部职能结构转变成了什么样?财务部消失了吗?财务部成为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是必须的吗?各个企业间有什么不同?目前来看财务职能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这些变化对财务人员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CIMA历经五年对全球范围的企业进行研究,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以便为企业财务职能的发展提供最佳的经验借鉴。

十年的变化 近十年我们可以看到财务职能的许多变化,尤其在降低成本和减少人员方面(由于IT技术的提升),同时提高了与其他部门的协作,职能转变的主要特征是朝着积极支持企业战略、决策制定和企业运营的方向发展——成为业务合作伙伴。财务需要关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成本效率和价值创造。 公司的规模、部门设置和地点都影响财务职能转变的广度。另外一些重要的因素有:竞争、IT技术的升级、不断增加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外部报告的要求规定、新的市场、高层管理者变动,以及增长的服务需求,全球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因素。 各种驱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企业财务职能的转变,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外部顾问的作用通常有限,他们对财务职能转变的影响主要在业务流程重组方面。尤其在大企业里,财务职能进一步的转变主要是与企业价值的创造联系起来。通过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协作以及绩效系统的改进来为企业价值提升做出贡献。 财务逐渐成为业务合作伙伴的角色并不断融合到业务中去,这样的转变更像是一种进化。这些新的角色更多是与价值创造相联系,而

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围绕党和政府的决策,统筹安排资金,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通山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县,财政部门近年来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经济与财政的良性互动,本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构建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在新的形势下,我们通山财政“吃饭”与“建设”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为此,我们一是要积极探索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做到预算资金不增、扶持力度不减。对属于公共领域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财政除了在必要时采取资本金投入的方式予以支持外,要探索贴息等间接投资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实现投资来源社会化、市场化,减少财政支出压力。三是要认真研究城市建设、运营的新机制,做大土地“蛋糕”,盘活城镇固定资产,调动各方面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共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大力支持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优先发展一批有优势、有潜力的县,逐步改变通山县域

经济发展缓慢的状况,推动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第三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为此,财政工作要紧紧围绕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三个基础。一是生存基础。就是生态环境建设要通过污染防治、退耕还林、保护土地资源等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发展基础。就是要进一步改善交通、能源、城建等基础设施条件,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硬件环境。三是小康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要通过直接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通过粮食直补等办法,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广大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三、不断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科学发展观要求财政部门不仅要实现数量的增长,更要促进效益和质量的提高,实现质量和数量的“双赢”。就目前来说,我们财政支出效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要把财政监督延伸到资金使用各个环节,克服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分配,轻管理”问题。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及时准确地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防止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力争做到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把实事做实,把好事办好。凡是政府主导的建设项目,财政部门都要积极参与立项论证等前期准备工作,从财政角度多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确保资金来源落实,杜绝“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经济建设和急需的社会事业发展方面。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精)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财政部门支持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与做法 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国策,教育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正在建立。财政部门作为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围绕教育发展规划,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逐步将财政资金的使用转移到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上来,在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发展上做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为我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自1995年《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逐年加大教育投入,1996年-2000年市级教育经费累积投入482912+万元,每年增长达到39.2%、50.02%、33.26%、22.65%、5.33%;市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中比重5年分别为6.85%、7.59%、9.52%、9.39%(新体制)、 9.45%;高校生均经费5年分别为14020.6元、17689.9元、18650.5元、18974元、19587元;高校生均公用经费5年分别为7917.7元、8775元、10279元、10637元、10665元,连续5年达到了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实现了依法增长。 在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实现依法的情况下,落实刘淇市长在政府报告中提出的,“从1999年-2001年,市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三年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的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讲话精神,三年累计增加教育投入80900万元,重点用于提升我市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及人才引进工程等项投入。 市财政在保证本级教育投入依法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履行对区县政府教育依法投入的监督职责,调整财政体制,理顺两级财权事权关系,保证区县基本支出需求,从制度上为全市完成教育依法增长任务奠定基础。 二、发挥政策和资金导向作用,促进各级种类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教育发展规划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财政资金投入的依据。多年来,财政部门紧紧围绕着全市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明晰财政资金投入方向,调整支出结构,集中重点项目投入,带动我市各级种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高等学校以“211工程”、“110工程”、“三重工程”等市政府重点工程建设为核心,集中财力重点投入,引导学校以教学发展为先导,带动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会计职能转变的必然性

会计职能转变的必然性 一、会计职能概述 会计是一项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的管理活动,其管理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因而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居于特殊的地位。会计的职能即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所发挥的功能,简单来讲,核算与监督是公认的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特别是前者最为基本。核算职能很容易理解,会计的基本工作就是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通过凭证、账簿、报表进行记录、计算、整理、汇总,全面、完整、综合的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侧重于价值量的反映,是会计发挥管理作用的基础功能。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以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制度为依据,对企业已经进行的和将要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合理合法的监控,包括分析会计核算资料、检查遵纪守法情况、评价活动成果等内容,侧重于从质的管理,调节着某些方面的关系。会计这两项基本的职能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职能履行的基础,会计监督促进会计核算的准确完整,会计核算的过程实际也渗透着会计监督,而会计监督的过程也离不开会计核算。正是核算与监督职能的紧密结合才使会计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产生发展的过程是经济环境变化的过程,会计职能也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传统会计环境下,信息技术不发达,手工记

账是会计核算的主要方式,日常工作繁重,占据了会计部门的主要精力,而且企业经营也比较单一,规模不大,因此会计只集中于核算职能,且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参与企业其他方面的管理,会计的监督与控制职能也体现不突出。但随着经济环境的迅速发展,企业业务逐步多元化,规模渐趋大型化,经营管理越来越复杂,同时信息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促进了财务软件与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会计逐渐摆脱了手工作业的繁琐工作,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开始前移,由经济业务结果的记录核算转向经济业务发生过程的干预,会计的监督与控制职能逐渐明显,并且会计信息越来越成为企业财务决策甚至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会计部门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来,管理职能日益突出,职能作用变化悄然实现。 二、会计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分析 总体来说,会计职能由传统的核算监督向当下的管理与控制职能的演变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结果,也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会计管理职能的凸显只是会计本质的体现 会计管理职不能说是会计新的职能,因为会计本质上就是一项管理活动,必然具有管理职能,只是在传统的会计环境下,其管理重点在

论述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概要:针对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撰文指出,中国经济改革深化和金融开放加快都需要健全和完善文化体制和文化建设。社会基础、专业技术以及高端品质的文化体制和社会意识,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和金融行业至关重要。 如果透彻分析当前全球面临的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就会发现其独特性来自于国家文化意识和文化体制,就会发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对国家经济的利益支持。 以美国为例,观察美国非常独特的金融危机模式,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美国作为金融危机受害国,美元却受到极大的追捧和持有,完全有违于金融危机冲击货币和投资偏好这一普遍规律,全球都在积极购买美国国债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和例证。这种独特的现象来自于什么呢?据笔者观察,来自于美国有效和积极的文化战略和意识。也就是说,美国文化概念高度集中于对美国经济金融问题的表述,美国发达的网络和媒体的焦点都集中于美国的问题、压力、矛盾和困难,而严重忽略美国的实力、势力和地位,进而造成全球采取救助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倡议和行动。但实际上,发达国家才是财富积聚的主要地区,是经济发达繁荣的重要力量,更是经济体制和货币模式的主宰。 美国文化战略的有效性是不容忽视的。比如2007年7月美国暴发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金融危机,但是美国经济依然世界第一。美国经济率先发达国家走入经济复苏,美国金融率先国际金融进入稳定盈利,在此过程中美国的文化基础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因为美国文化的底蕴在于风险意识、紧迫意识、改革意识,进而不断渲染自己的问题,不断表述自己的压力,而不是宣传自己的优势、实力乃至霸权。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金融文化意识值得反思。面对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我们的总结和回顾更多停留在进步与发展层面,对问题和困难有所忽略,这是我们发展观念的巨大误区。其原因是我们的文化意识以突出进步与发展为主,但结果却承受了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们的汇率改革不能脱离中国实际状况,尤其是国情与特色。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型金融危机,中国受到的打击和冲击并不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其中汇率是一个重要环节,进而带来观念、制度和效率的严重不足与滞后。这就需要思考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向与模式,尤其是文化体制和观念的偏差带来对专业金融的认识不足和错觉。我们的金融改革过于注重形式上与国际接轨,严重忽略精神、文化和品质的对接,进而造成形似神不似的面子工程,使得我们的经济利益和金融利润受损,不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和长远的发展,所以说,怎样改变自己的文化意识是中国发展的关键因素。30年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的优良品德体现在全民向心力和凝聚力方面,社会普遍性的文化概念是国家利益、企业责任和社会道德,先人后己、先大家后小家,这种朴素的文化概念使整个国家发展起来。然而市场经济改革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因素。单纯的市场化、利润化、商业化出现一些发展扭曲现象,进而破坏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破坏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这些都需要以文化体制、意识、观念的全面修复和改革,来促进和刺激中国经济正常、合理和高效的发展。基于上述问题的分析论证,中国经济改革深化和金融

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狄更斯曾用“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最好的时代”来描画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也同样适用我们所处的阶段。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面临着深度转型,长期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资源优势、要素积累、人口红利、外向势能趋向衰减。随着资源、环境、收入分配等倒逼机制形成,对转方式的要求已不再是“温水煮青蛙”,而成为目前亟待破解的难题,其背景之复杂,内容之广博,难度之巨大,不亚于32年前的“改革开放”。财政对社会经济生活涉及之广,参与之深,作用之综合,决定了财政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铸造“新改革开放”时代的重要地位。财政部门要认清发展形势,号准时代脉搏,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新的阶段为“转方式、促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把握的几大关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财政来说,就是要转变理财思路,找准财政职能发挥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点,处理好“源”与“流”、“远”与“近”、“快”与“好”、“刚”与“柔”的五大关系,谱好“双重奏”,做好“先行军”,做到目标更到位,路径更科学,节奏更准确,手段更娴熟。 1、凝炼目标定位,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发展”与“共享”、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经济的永恒主题,也是财

政目标定位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30年,我们在解除体制禁锢、释放社会活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经济结构、收入分配,老百姓分享发展成果等方面步子迈得不大,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形象地说,经济发展和成果共享是“源”与“流”的关系,源枯竭了,流也会干涸;流堵塞了,源也会混浊。财政作为社会资源再配臵、再调节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定位在走好“发展”和“共享”的平衡木,既做大财富蛋糕,又切好财富蛋糕,既要转换发展方式,又要创新共享机制,将“调结构、转方式、提效益”和“促改革,谋公平,强民生”所释放的经济社会潜能转化为人民收入增长的强劲动力,将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变为收入分配的“渠清如许”。 2、校准路径取向,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转方式、促发展”,意味着摒弃以往粗放型模式,将以最大化消耗资源短期获利,让社会公众承担外部成本为特征的模式,向涵养型、内生型、集约型模式转变,这意味着要放弃既有的成熟路径,甚至会支付一定的短期成本,牺牲一定的短期利益,旧模式转换有沉没成本,新方式生成有机会成本,结构调整有摩擦成本,自主创新有孵化成本,收入调节有震荡成本。从财政角度来看,财政收入在短期内会受到影响,财政支出也不会有立竿见影的回报。对此,财政要谋长远,谋全局,校准路径取向,要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在改革

财政管理的演变

财政管理的演变 60年来,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财政改革的推进、国家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财政积极探索财政管理新模式,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深化,最终形成了基本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比较符合公共财政本质特征、运行较为规X、手段比较先进、决策讲究科学、组织比较严密的财政管理体系。 (一)计划为先、集中管理(1949~1977年) 1.中央地方“一本账”管理 计划经济时期,中央、地方的财政,实际是“一本账”管理,全国一盘棋,中央与地方的政府间分配关系,与本级预算的管理制度,经常交融在一起。如中央可通过企业的下放,把原来的中央预算收入,转列入地方预算,而地方的财政收入,经常被集中到中央。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这一时期的国家预算制度,主要地体现在政府间的关系,即财政体制的不断调整上。 2.财政管理围绕国家国民经济计划进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是预算编制、执行都必须服从国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财政管理缺乏独立性。从编制上看,财政部门要根据国民经济计划中的生产指标、交通运输指标、商品流转指标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计划进行逐项核算,然后提出预算方案,进行综合平衡。平衡既包括对各部门预算收支指标的核定,也包括对各地区收支指标的核定。

同时,为保障不同领域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执行,多家银行参与财政资金的收支出纳工作,国家金库设在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办理预算资金的收纳、划分、留解以及库款的支拨、退付工作;基本建设贷款、拨款和结算监督由中国建设银行负责;支农资金拨款和贷款的监督工作由中国农业银行办理。 3.统一管理国营企业财务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国营企业财务的管理,主要是由中央财政部负责,统一管理。按照国家规定,年初编制企业生产财务计划,将一切收支通统纳入财务计划管理,并按照批准的计划上缴利润、税收、折旧等,同时按计划按时下拨投资、资金,弥补亏损,或者按计划用利润抵拨支出。各个工业、交通、商业部的财会司(局)统一管理本部所属国营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这些部的财务司(局)的财会业务都归财政部领导。各部门汇总的国有企业财务收支计划和年终决算,按时报送财政部,由财政部审核汇总,将收支数字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上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执行。这种管理办法,一直实行了40多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政府机构改革,取消各个工业部、商业部后,才停止施行。 (二)改革开放前期的财政管理(1978~1992年) 1.预算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有了新进展 改革开放初期,为强化预算管理,财政部组织力量,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应对预算管理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

论财政职能的转变和重塑

摘要:财政职能的转变也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在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对财政职能进行正确的定位,也就是财政过去的一些职能应改变,一些职能需进一步加强,即初步建立公共财政的框架,而这个框架的建立,又需要采取转变观念、作大“蛋糕”、优化支出结构等措施。 一、转变财政职能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对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财政的职能和国家的职能密切联系,并受其制约。财政职能是财政固有的客观功能,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财政分配过程中,财政通过与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而表现出自己的功能,并获得一定的效果。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化,国家财政职能已经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成为过去,符合及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财政职能正在转变(产生)和培育,即“两职能说(分配和监督职能)”→“三职能说[分配(筹集资金和供应资金)、调节与监督职能]”→“四职能说(分配、配置、调控和监督职能)”。分配职能:是财政固有的功能,导源于分配关系,是财政本质最直接、最具体的集中反映。这是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职能,把财政作为一种分配手段,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筹集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料,然后供应安排出去的客观功能。配置职能: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特有的职能。国家通过财政对经济运行中的资源进行直接干预,影响资源的流向和流量以达到符合意向的资源分布状况来弥补市场失灵所造成的资源浪费。调控职能:政府财政通过税收、支出、转移、支付等政策,弥补市场缺陷,引导微观经济行为符合宏观发展目标,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在结构上的平衡。监督职能:财政在分配、配置资源和调控经济过程中,对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活动状况进行综合反映和制约的客观功能。不论什么性质的国家、什么类型的财政都有其职能上的共性: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提供公共产品。而我国财政则有自己的特点: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双重身分,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向社会取得收入并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它是以政府职能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以及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管理为逻辑前提的一种财政。或者具体地说在以国家为主体的统一的财政前提下分为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管理两部分。前者是国家以政权行使者的身分主要以税收形式筹集资金解决市场资源配置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满足公共需要。后者是财政代表国家以生产资料所 有者的身分从价值形态上对国有资产和资源进行宏观管理和经营,并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壮大国有经济。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有资产收益(资产占用费、利润、租金、股息、红利等)和发行的公债。公共财政的活动局限在市场失效的范围内,是一种供给型财政:国有资产管理财政活动于市场有效运行的范围内,是一种经营性的活动。这是目前我国财政理论界基本得到认可的“双重结构管理”财政模式。经济体制等各项改革的深入进行,也为我国财政的理论和实践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要按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逐步退出生产经营领域,把精力主要放在公共支出上。也说是说,适应形势的需要,国家财政必须加强其宏观调控功能,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应该说,这些年来财政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取得的成绩显著。但面对21世纪新的挑战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的财政职能还明显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财政职能的界定还不够明确和规范,财政支出的结构和顺序还应进一步调整,有些重点方面还要突出和加强。一些应由企业、个人或社会其他方面承担的职责,财政还未完全放开,还在过多过细参与微观经济活动和某些事务性管理。而本应由财政代表国家、政府参与分配、管理的领域却又未能有效地负起责任。各地和某些行业不同程度的“乱收费”,不仅造成财力分散,而且还是贪污浪费、导致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矛盾集中起来,突出表现为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力,特别是中央财政集中的财力与国家赋予的职责不相适应: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都低得多。这种财力状况,不适应宏观经济稳定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与一个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的客

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了静止不变的状态,处在不同的变迁之中。促成世界经济发展趋热的几组因素是:文化因素、生态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国际交往因素等。社会变迁的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但物质文化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物质文化的积累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率与文化积累率。文化因素提供一种价值观直接影响人们的意识,其社会功能主要是为经济生产和政治生产提供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从亚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比较好的新加坡的经济启示中,看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新加坡在建国后短短10多年里,能将一个脏、乱、落后的殖民地建设为市容整洁美丽、社会秩序井然,人民有礼守法、官吏廉洁高效,人民积极向上的国家,被人们称其为新加坡独特的文化。新加坡领导层认为,亚洲文化强调社会的力量,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权利。东方型的价值观和西方型的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从这样的基本认识出发,新加坡选择了东方文化为其基调。新加坡领导层还认为,“没有一个亚洲社会”能够成功地模仿西方文化的“样板”。8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培养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弘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传统文化。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实现其宏伟经济目标的同时,在国民精神建设方面着力宣传共同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强调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政府把这一做法视为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中国乡村的农业社会,而现在的新加坡是个城市化的工商社会,故儒学必须现代化才能与新加坡的现实相协调。——从新加坡经济起飞的过程中,看教育文化的作用。新加坡在发展中经济处于先进行列,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十分重视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为其经济发展提供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促进生产的高速发展,从而为新加坡现代化的实现铺平了道路。——从新加坡的廉政建设中,看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讲到: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的确,新加坡在亚洲国家中不仅以高速增长的经济成就闻名,而且其良好社会秩序令人瞩目。新加坡长期以来不仅一直把官员廉洁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长年坚持不懈地对全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一,政府十分看重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导官员和人民要团结,克己奉公,为国为民,尊老爱幼等,使新加坡成为东方文明的礼仪之邦。其二,政府要求其公职人员以东方伦理道德陶冶品德和情操,带头廉洁奉公,反对特权和谋取私利,特别要求国家高级官员树立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以自己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去影响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其三,政府每年都要发动各种形式的文明活动,人人都要学习文明礼貌的语言和行为,通过这些形式培育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也为造成一个廉洁的道德氛围提供了良好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素,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振兴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中国的经济建设正信心百倍地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手抓以现代科技为标志的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以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为标志的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成果将呈现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涌现和创造。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只意味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振兴,而且意味着社会主义和中国文化的振兴。人类社会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新成果,都是在继承、吸收、消化、综合前

财务部组织架构职能

康泉十八国际生态健康旅游城有限公司 一、财务管理部组织架构图 2014年10月10日 说明:1、 2、 3、财务管理部门管理职能; 4、部门各岗位人员职责; 5、财务部管理总流程图。 二、财务管理部门主要职能 公司财务部职能提要:执行国家规定的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和有关的统一财经制度,制订公司内部财务、会计制度和工作程序,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并监督执行。 一、加强财务管理,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使财务部门从核算型职能向管理型职能转变。 1.全面实行财务预决算的计划管理职能。预算管理是当今信息经济社会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预算管理在明确经营目标,协调各职能部门和各环节之间的生产经营活动,控制日常经济和评价工作业绩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 2.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的财务管理职能。作为财务部门,为有效防范、化解资产损失的风险,就必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结合《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的财务法规制度,确定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规定,加强经营全过程的控制、监督、约束。通过完善的管理机制,使各级子公司资产运作的各个环节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全部资产都纳入财务部门管理之中。 3.切实加强监管职能。为保证各项财务制度和财务预决算计划等得以贯彻执行,经营责任考核指标完成是否真实,有否违反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等,必须履行严格的财务监督职能。财务部门要定期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建立主要经济指标偏离预警报告制度,并加强审计监督。 二、主要职能

1.按制度规定组织进行各项会计核算工作,按时编报各类财会报表,保证及时、准确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定期进行财务分析,为公司经营管理决策提供详实依据。 3.贯彻执行财经法纪,组织进行会计控制和监督,保护公司财产安全。 4.定期组织进行公司存货、财产、财务的盘点工作,保证账证、账卡、账实相符。 5.根据公司年度经营计划组织编制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和成本费用计划。 6.组织进行对公司资金运作的预测、组织、协调、分析和控制,保证有效筹集、分配和合理使用资金。 7.组织考核、分析预算、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督促公司各部门降低成本和消耗,节约费用,提出管理上增加效能及减少不经济支出的建议。 8.根据公司业务状况,事前制定税收筹划方案,并及时进行业务形成过程和利润形成过程的税收筹划工作,创建公司税收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节税意识。 9.指导、监督、检查公司各内部独立核算单位的财会工作。 10.参与拟订相关的经济计划、业务计划,监督经济合同的执行。 11.办理其他财务、会计事务。 12.配合培训部组织进行财会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培训与考核活动。 13.组织做好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以及其他会计资料和财务资料的保管与定期归档工作。 14.严格执行公司组织做好保密工作。 三、更新观念。参与企业资本运作,发挥财务部门的职能作用 1.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增强财运营意识,提高理财工作积极性。财务人员要为各级领导提供会计信息,协调内部关系,这不仅要经常关注新的政策法规,拓展知识面,钻研业务,还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技能,增强财务管理意识。 在市场经济中,财务部门制订的各项财务指标都与集团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财务人员要转变观念,变核算型为管理型,帮助企业分析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资产保值增值财务指标。变被动为主动,提高理财工作的积极性。 2.完善财务管理机制,有利于提高资产保值增值率。企业的筹资、投资、分配活动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各级子公司的财务监管,防止经营者不通过投资主体的同意,擅自以公司资产进行抵押、担保、拆借资金,造成公司资产流失或承担连带责任,增加伦业财务风险,给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经过合理的分析和预测,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可使企业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期,并将对外投资效益纳入经营者业绩考核;对没有达到预期效益,出现亏损局面,主要经营者必须向董事会作出书面汇报。在收益分配中,由于完善的管理机制,能够保证利润分配合理,提高公司资产保值增值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