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巴斯德

巴斯德

巴斯德
巴斯德

路易斯·巴斯德

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9.25)

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

学的奠基人。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他

也是一位科学巨人。

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

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

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

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路易·巴斯德被世人称颂为“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他不仅是个理论上的天才,还是个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他于1843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和“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1857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1880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此外,巴斯德的工作还成功地挽救了法国处于困境中的酿酒业、养蚕业和畜牧业。

巴斯德被认为是医学史上最重要的杰出人物。巴斯德的贡献涉及到几个学科,但他的声誉则集中在保卫、支持病菌论及发展疫苗接种以防疾病方面。

巴斯德并不是病菌的最早发现者。在他之前已有基鲁拉、包亨利等人提出过类似的假想。但是,巴斯德不仅热情勇敢地提出关于病菌的理论,而且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令科学界信服,这是他的主要贡献。

显然病因在于细菌,那么显而易见,只有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才能避免得病。因此,巴斯德强调医生要使用消毒法。向世界提出在手术中使用消毒法的约瑟夫·辛斯特便是受了巴斯德的影响。有毒细菌是通过食物、饮料进入人体的。巴斯德发展了在饮料中杀菌的方法,后称之为巴氏消毒法(加热灭菌)。

巴斯特50岁时将注意力集中到恶性痈痕上。那是一种危害牲畜及其他动物,包括人在内的传染病;巴斯德证明其病因在于一种特殊细菌。他使用减毒的恶性痈疽杆状菌为牲口注射。

1881年,巴斯德改进了减轻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方法,他观察到患过某种传染病并得到痊愈的动物,以后对该病有免疫力。据此用减毒的炭疽、鸡霍乱病原菌分别免疫绵羊和鸡,获得成功。这个方法大大激发了科学家的热情。人们从此知道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免除许多传染病。

1882年,巴所德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同年开始研究狂犬病,证明病原体存在于患兽唾液及神经系统中,并制成咸毒活疫苗,成功地帮助人获得了该病的免疫力。按照巴斯德免疫法,医学科学家们创造了防止若干种危险病的疫苗,成功地免除了斑彦伤寒,小儿麻痹等疾病的威胁。

说到狂犬病,人们自然会想到巴斯德那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在细菌学说占统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并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种病毒病,但从科学实践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质经过反复传代和干燥,会减少其毒性。他将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后,再将这些减毒的液体注射狗,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们把一个被疯狗咬得很厉害的9岁男孩送到巴斯德那里请求抢救,巴斯德犹豫了一会后,就给这个孩子注射了毒性减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后再逐渐用毒性较强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潜伏期过去之前,使他产生抵抗力。结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在1886年还救活了另一位在抢救被疯狗袭击的同伴时被严重咬伤的15岁牧童朱皮叶,现在记述着少年的见义勇为和巴斯德丰功伟绩的雕塑就坐落的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外。巴斯德在1889年发明了狂犬病疫苗,他还指出这种病原物是某种可以通过细菌滤器的“过滤性的超微生物”。

巴斯德本人最为著名的成就是发展了一项对人进行预防接种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使人抵御可怕的狂犬病。其他科学家应用巴斯德的基本思想先后发展出抵御许多种严重疾病的疫苗,如预防斑疹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等疾病。

正是他做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实验,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微生物的产生过程。巴斯德还发现了厌氧生活现象,也就是说某些微生物可以在缺少空气或氧气的环境中生存。巴斯德对蚕病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他还发展了一种用于抵御鸡霍乱的疫苗。

人们以常将巴斯德同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比较。琴纳发展了一种抵御天花的疫苗,而巴斯德的方法可以并已经应用于防治很多种疾病。

1854年9月,法国教育部委任巴斯德为里尔工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在那里,他对酒精工业发生了兴趣,而制作酒精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发酵。当时里尔一家酒精制造工厂遇到技术问题,请求巴斯德帮助研究发酵过程,巴斯德深入工厂考察,把各种甜菜根汁和发酵中的液体带回实验室观察。经过多次实验,他发现,发酵液里有一种比酵母菌小得多的球状小体,它长大后就是酵母菌。

过了不久,在菌体上长出芽体,芽体长大后脱落,又成为新的球状小体,在这循环不断的过程中,甜菜根汁就“发酵”了。巴斯德继续研究,弄清发酵时所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酵母使糖分解得来的。这个过程即使在没有氧的条件下也能发生,他认为发酵就是酵母的无氧呼吸并控制它们的生活条件,这是酿酒的关键环节。

巴斯德弄清了发酵的奥秘,从此开始,巴斯德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微生物学家,成了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当时,法国的啤酒业在欧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常常会变酸,整桶的芳香可口啤酒,变成了酸得让人咧嘴的粘液,只得倒掉,这使酒商叫苦不迭,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1865年,里尔一家酿酒厂厂主请求巴斯德帮助治治啤酒的病,看看能否加进一种化学药品来阻止啤酒变酸。

巴斯德答应研究这个问题,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未变质的陈年葡萄酒和啤酒,其液体中有一种圆球状

的酵母细胞,当葡萄酒和啤酒变酸后,酒液里有一根根细棍似的乳酸杆菌,就是这种“坏蛋”在营养丰富的啤酒里繁殖,使啤酒“生病”。他把封闭的酒瓶放在铁丝篮子里,泡在水里加热到不同的温度,试图即杀死了乳酸杆菌,而又不把啤酒煮坏,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摄氏五六十度的环境里,保持半小时,就可杀死酒里的乳酸杆菌,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这个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场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这种办法消毒的。

当时,啤酒厂厂主不相信巴斯德的这种办法,巴斯德不急不恼,他对一些样品加热,另一些不加热,告诉厂主耐心地待上几个月,结果呢,经过加热的样品打开后酒味纯正,而没有加热的已经酸了。

巴斯德成了法国传奇般的人物时,法国南部的养蚕业正面临一场危机,一种病疫造成蚕的大量死亡,使南方的丝调工业遭到严重打击,人们又向巴斯德求援,巴斯德的老师杜马也鼓励他挑起这副担子。

“但是我从来没有和蚕打过交道啊!”巴斯德没有把握地说。

“这岂不是更妙吗?”老师杜马鼓励他说。

巴斯德想到法国每年因蚕病要损失1亿法郎时,他不再犹豫了,作为一名科学家,有责任拯救濒于毁灭的法国的蚕业。巴斯德接受了农业部长的委派,于1865年只身前往法国南部的蚕业灾区阿莱。

蚕得的是一种神秘的怪病,让人看了心里非常不舒服,一只只病蚕常常抬着头,伸出有脚像猫爪似的要抓人;蚕身上长满棕黑的斑点,就像粘了一身胡椒粉。多数人称这种病为“胡椒病”,得了病的蚕,有的孵化出来不久就死了,有的挣扎着活到第3龄、4龄后也挺不住了,最终难逃一死。极少数的蚕结成茧子,可钻出来的蚕蛾却残缺不全,它们的后代也是病蚕。当地的养蚕人想尽了一切办法,仍然治不好蚕病。

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发现一种很小的、椭圆形的棕色微粒,是它感染一丝蚕以及饲养丝蚕的桑叶,巴斯德强调所有被感染的蚕及污染了的食物必须毁掉,必须用健康的丝蚕从头做起。为了证明“胡椒病”的传染性,他把桑叶刷上这种致病的微粒,健康的蚕吃了,立刻染上病。他还指出,放在蚕架上面格子里的蚕的病原体,可通过落下的蚕粪传染给下面格子里的蚕。

巴斯德还发现蚕的另一种疾病——肠管病。造成这种蚕病的细菌,寄生在蚕的肠管里,它使整条蚕发黑而死,尸体像气囊一样软,很容易腐烂。

巴斯德告诉人们消灭蚕病的方法很简单,通过检查淘汰病蛾,遏止病害的蔓延,不用病蛾的卵来孵蚕。这个办法挽救了法国的养蚕业。

巴斯德一生发明很多,对生物科学和医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次偶然的机遇,使他找到了片服鸡霍的灵丹妙药。

鸡霍乱是一种传播迅速的瘟疫,来势异常凶猛,家庭饲养的鸡一旦染上鸡霍乱就会成批死亡。有时,人们看到有的鸡刚才还在四处觅食,过一会儿却忽然两腿发抖,随后便倒了下去,挣扎几下便一命呜呼了。有的农妇晚上在关鸡窝时,还在庆幸地看到鸡都死光了,横七竖八地躺在窝里。1880年,法国农村流行着可怕的鸡霍乱,巴斯德决心片服这种瘟疫。

为了弄清鸡霍乱的病因,巴斯德从培养纯粹的鸡霍乱细菌作为突破口,他试用了好多种培养液,他断定鸡肠是鸡霍乱病菌最适合的繁殖环境,传染的媒介则是鸡的粪便。他经过多次实验,但都失败了。茫然无序中,他只得放松一下,停下研究工作,休息了一段时间。

休息几天以后,巴斯德又开始了研究实验,这时,他们发现“新大陆”了。他用陈旧培养液给鸡接种,鸡却未受感染,好像这种霍乱菌对鸡失去了作用。这是怎么回事呢?巴斯德顺藤摸瓜,终于发现,因空气中氧气的作用,霍乱菌的毒性便日渐减弱。于是,他把几天的、1个月的、2个月和3个月的菌液,分别注入健康的鸡体,做一组对比实验,鸡的死亡率分别是100%、80%、50%和10%。如果用更久的菌液注射,鸡虽然也得病,便却不会死亡。事情并未到此结束,他另用新鲜菌液给同一批鸡再次接种,使他惊奇的是,几乎所有接种过陈旧菌液的鸡都安然无恙,而未接种过陈旧菌液的鸡却死得净光。实践证明,凡是注射过低毒性的菌液的鸡,再给它注入毒睡足以致死的鸡霍乱菌,它也具有抵抗力,病势轻微,甚至毫无影响。

预防鸡霍乱的方法找到了!巴斯德从这一偶然的发现中,导致了他对减弱病免疫法原理的确认,使他产生从事制造抗炭疽的疫苗的设想。虽然在他这前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但有意识地培养制造成功免疫疫苗,并广泛应用于预防多种疾病,巴斯德堪称第一人。

“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将为你打开事业的大门;工作是入室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尽头,有个成功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的工作,必定有成功的那一天”,这是巴斯德关于成功的一段至理名言。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是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

巴斯德曾任里尔大学、巴黎师范大学教授和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在他的一生中,曾对同分异构现象、发酵、细菌培养和疫苗等研究取得重大成就,从而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被后人誉为“微生物学之父”。

第一个胜利

巴斯德是一位法国制革工人、拿破仑军队的退伍军人的儿子,小时候家境贫困。巴斯德勤奋好学,再加上聪明伶俐,颇具艺术天分,很有可能成为一名画家。然而,他19岁时放弃绘画,而一心投入到科学事业中。巴斯德最早是从事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关于酒石酸的光学性质。他通过实验制备了19种不同的酒石酸盐和外消旋酒石酸盐的晶体。在显微镜下检查时,他发现,这些晶体能用机械的方法分作两类——左旋和右旋晶体,它们具有旋光数值相同,但旋光方向相反的偏振光特性,从而揭示了酒石酸的“同分异构现象”。巴斯德在化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获得了荣誉。然而,他并未将自己的视线仅仅停留在化学领域,而是将实验化学的原理、技能等广泛地应用于发酵问题,从而开辟了人类科学历史的新纪元。

走向辉煌

巴斯德从化学研究转入生物学研究,发现微生物对酸的选择作用。在研究酒质变酸问题过程中,明确指出发酵是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的微生物会引起不同的发酵过程。改变了以往认为微生物是发酵的产物,发酵是一个纯粹的化学变化过程的错误观点。同时,巴斯德通过大量实验提出:环境、温度、pH值和基质的成分等因素的改变,以及有毒物质都以特有的方式影响着不同的微生物。例如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最佳pH 值为酸性,而乳酸杆菌却喜欢pH值为中性的环境条件。

巴斯德把微生物发酵原理广泛应用于指导工业生产,开创了“微生物工程”,被人们尊称为“微生物工程学之父”。

巴斯德在发酵问题的研究中,确立了他的学术地位,但他并不满足,仍然奋斗在科学实验的前沿阵地上,

因为他坚信“科学实验”可以解决许多问题,是最有力的证据之一。1868年10月,他患上脑溢血,使他的身体左侧刺痛、麻木,最后失去活动能力。在这期间,他仍然口述一份备忘录,论述他富有独创性的实验——如何检查发现刚刚开始感染到疾病的蚕卵,最终实验获得成功,使纯净的“种子”(即蚕卵)得以传遍整个欧洲和日本。多么令人感动的科研精神呀!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使他成为伟大的微生物学家。

不朽的功绩

一、巴斯德否定了微生物的自然发生说

新鲜的食品在空气中放久了,会腐败变质,并发现其中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从何而来?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微生物是来自食品和溶液中的无生命物质,是自然发生的——自然发生说。巴斯德通过自己精巧的实验给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以有力的反驳。

巴斯德设计了一个鹅颈瓶(曲颈瓶),现称巴斯德烧瓶。烧瓶有一个弯曲的长管与外界空气相通。瓶内的溶液加热至沸点,冷却后,空气可以重新进入,但因为有向下弯曲的长管,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不能与溶液接触,使溶液保持无菌状态,溶液可以较长时间不腐败。如果瓶颈破裂,溶液就会很快腐败变质,并有大量的微生物出现。实验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结论:腐败物质中的微生物是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这个实验也导致了巴斯德创造了一种有效的灭菌方法——巴氏灭菌法。

巴氏灭菌法又称低温灭菌法,先将要求灭菌的物质加热到65℃30分钟或72℃15分钟,随后迅速冷却到10℃以下。这样既不破坏营养成分,又能杀死细菌的营养体,巴斯德发明的这种方法解决了酒质变酸的问题,拯救了法国酿酒业。现代的食品工业多采取间歇低温灭菌法进行灭菌。可见,巴斯德的功绩有多大。

二、巴斯德和疾病的病菌说

巴斯德从研究蚕病开始,逐步解开了较高等动物疾病之迷,即由病菌引起的疾病,最后征服了长期威胁人类的狂犬病。

1865—1870年,他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到蚕病的研究上。这个研究牵涉到两种病原微生物。在搞清蚕病起因后,巴斯德提出了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从而使法国的丝绸工业摆脱了困境。

而后,巴斯德又专心研究动物的炭疽病,他成功地从炭疽病的动物(如牛、羊)的血液中分离出一种病菌并进行纯化,证实就是这种病菌使动物感染致病而亡。这就是动物感染疾病的病菌说观点。但是,当时的内科医生和兽医们却普遍认为疾病是在动物体内产生的,由疾病产生了某种有毒物质,然后,也许是,由这些有毒物变成了微生物的错误观点。后来巴斯德又研究妇科疾病产褥热。他认为这种病是由于护理和医务人员把已感染此病的妇女身上的微生物带到健康妇女身上,而使她们得病。

由此可见,巴斯德虽不是一名医生,但他对医学的贡献也是无法估量的,他为医学生物学奠定了基础。三、巴斯德与免疫学

巴斯德除了研究炭疽病外,还研究了鸡的霍乱病。这种病使鸡群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巴斯德经过多次尝试后发现,这种致病的微生物能在鸡软骨做成的培养基上很好地生长。一小滴新鲜的培养物能迅速杀死一只鸡。

巴斯德在研究此病过程中最值得庆幸的是:当某鸡用老的、不新鲜的培养物接种时,它们几乎都只有些轻微的症状,并很快恢复健康。再用新鲜的、有毒力的培养物接种时,这些鸡对这种病的抵抗力非常强,这样巴斯德就使自己的实验用鸡产生了对鸡霍乱病的获得性免疫能力了。这可以同琴纳(E.Jenner)使用牛痘对人的天花病产生免疫能力相媲美。

巴斯德在成功地研究出防止鸡霍乱病的方法后,又着手研究对付炭疽病的方法。他把炭疽病的病菌培养在温度为42~43℃的鸡汤中。这样,此病菌不形成孢子,从而选择出没有毒性的菌株作为疫苗进行接种。巴斯德是世界上最早地成功研制出炭疽病减毒活性疫苗的人,从而使畜牧业免受灭顶之灾。

光辉的顶点

巴斯德晚年对狂犬病疫苗的研究是他事业的光辉顶点。

狂犬病虽不是一种常见病,但当时的死亡率为100%。1881年,巴斯德组成一个三人小组开始研制狂犬病

疫苗。在寻找病原体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与失败,最后还是在患狂犬病的动物脑和脊髓中发现一种毒性很强的病原体(现经电子显微镜观察是直径25纳米~800纳米,形状像一颗子弹似的棒状病毒)。为了得到这种病毒,巴斯德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从患病动物体内提取。一次,巴斯德为了收集一条疯狗的唾液,竟然跪在狂犬的脚下耐心等待。这种为了科学研究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献身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和称颂吗!

巴斯德把分离得到的病毒连续接种到家兔的脑中使之传代,经过100次兔脑传代的狂犬病毒给健康狗注射时,奇迹发生了,狗居然没有得病,这只狗具有了免疫力。

巴斯德把多次传代的狂犬病毒随兔脊髓一起取出,悬挂在干燥的、消毒过的小屋内,使之自然干燥14天减毒,然后把脊髓研成乳化剂,用生理盐水稀释,制成原始的巴斯德狂犬病疫苗。

1885年7月6日,九岁法国小孩梅斯特被狂犬咬伤14处,医生诊断后宣布他生存无望。然而,巴斯德每天给他注射一支狂犬病疫苗。两周后,小孩转危为安。巴斯德是世界上第一个能从狂犬病中挽救生命的人。1888年,为表彰他的杰出贡献,成立了巴斯德研究所,他亲自担任所长。

巴斯德严谨的、科学的实验设计,他淡漠名利的高尚情操,他为追求真理而不顾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巴斯德为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尤其是为微生物学,做出了不朽贡献,“微生物学之父”的美誉当之无愧。

法兰西的英雄——巴斯德

法兰西的英雄——巴斯德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的唯一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巴斯德的这句话给他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总结。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坚持精神,巴斯德的科学之旅硕果累累。作为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的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 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他于1843 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和“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1856 年至1860 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1857 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1880 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由于巴斯德的开创性研究工作,他甚至还成功地挽救了法国处于困境中的酿酒业、养蚕业和畜牧业。 人贵有志 巴斯德,1822 年12 月27 日生于法国多尔镇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巴斯德的祖上世代都是农奴。他的父亲原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士兵,复员后在一家制革厂当制革匠。母亲虽然也没有受过教育,但她是一位勤劳而富于思想的女人。巴斯德的父母痛感自己小时侯家境贫困、无力上学之苦,决心要让儿子接受教育,培养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他们节衣缩食甚至不惜举债让巴斯德上完小学后又支持他到巴黎上中学。在父母的熏陶和教育下,巴斯德养成了勤奋学习和工作的习惯,他上小学时的成绩虽不优秀,但日益显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即他对学习和工作具有一股韧劲,有耐心,有毅力。 少年时代的巴斯德曾认为词典中最重要的3 个词是“意志”、“工作”和“成功”,并立 志要在这3 块基石上建立起成功的金字塔。他在给妹妹们的一封信中说,“立志是一件很重 要的事情,因为行动和工作总是紧随着意志的,而工作差不多总是由成功作伴的。这三者, 工作、意志和成功,使人们不虚度—生。” 后来,法国大化学家杜马的学术演讲,激起了巴斯德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1843 年,他以第4 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化学。在校期间,巴斯德虽曾半工半读, 每天两小时外出任教,但他以少有的勤奋,出色地完成了各门学习课程。尤其是他的实验能力出类拔萃,并崭露头角。巴斯德读了德拉福斯教授的结晶学著作后,对结晶学特别感兴趣,决心 在这门新兴学科中作进一步研究。有关结晶学的实验如提炼纯磷,是一件既费力气又花时间的麻烦事,许多同学都视若畏途。巴斯德却很有耐心,他买了一堆骨头,把它们烧成灰,再经过一系列繁杂的处理,终于得到60 克纯磷。这件事在同学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大家都十分钦佩巴斯德顽强的毅力。 勤奋出天才。毕业后不久,巴斯德就在酒石酸结晶的研究中表现出卓越的实验观察才能,他 勇敢地推翻了当时的化学权威对酒石酸结晶体的已有见解,得出了酒石酸同质异构的结论,此后又成功地制取了左旋酸。这是一项重大成就,它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巴斯德的 成就引起了法国科学界的重视,他也由此担任了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化学教授。

巴斯德

巴斯德 巴斯德于1822年出生在法国东部的多尔镇。他在巴黎读大学,主修自然科学。他的天赋在学生时代并没有显露出来,他的一位教授把他的化学成绩评为“及格”。但是巴斯德在1847年获 巴斯德 得博士学位,不久便证明了教授的裁判还为时过早,年仅二十六岁的巴斯德因对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的研究而一跃跨入著名化学家的行列之中。 重大成果 巴斯德并不是提出疾病细菌学说的第一个人,类似的假说以前就由吉罗拉摩·费拉卡斯托罗、弗里德里克·亨利及其他人提出过。但是巴斯德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论证有力地支持了细菌学说,这种支持是使科学界相信该学说正确的主要因素。 如果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那么通过防止有害细菌进入人体就可以避免疫病,这看来是合乎逻辑的。因此巴斯德强调防菌方法对内科临床的重要性,他对把防菌方法引入外科临床的约瑟夫·李斯特有着重大的影响。 有害细菌可以通过食品和饮料进入人体。巴斯德发明了一种消灭饮料中的微生物的方法(叫做巴斯德氏消毒法),这种方法在使用之处几乎把受污染的牛奶传染源彻底消除了。 巴斯德年过半百又开始潜心研究炭疽──一种侵袭牛和许多其他动物包括人在内的严重传染病。巴斯德证明有一种特殊的细菌是这种病的致病因素。但是远比这更为重要的是他发明一种弱株炭疽杆菌,用这种弱株给牛注射,会使这种病发作轻微,而无致命危险,并且还会使牛对此病的正常状况产生免疫力。巴斯德公开演示证明了他的方法会使牛产生免疫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很快就认识到他的一般方法可用于许多其他传染病的预防。

巴斯德本人在他那举世无双的著名成就基础之上发明了一种人体免疫法,此法使人接种后对可怕的狂犬病具有免疫能力。从那时起,其他科学家也发明了防治许多严重疾病如流行性斑疹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的疫苗。 巴斯德是一位格外勤奋的科学工作者。在他的功劳簿上有许多仍有价值的小成果。就是他的而不是任何他人的实验,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微生物并不是自然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厌氧生活现象,即某些微生物能在无空气或无氧的条件下生存。巴斯德对蚕病的研究成果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他的其他成就之一就是发明了鸡霍乱──家禽的霍乱疫苗。巴斯德于1895年在巴黎附近去世。 人们常把巴斯德和发明天花疫苗的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相比较。虽然詹纳的工作比巴斯德早八十年,但是我认为詹纳远不如巴斯德重要,因为他的免疫方法只对一种疾病有效,而巴斯德的方法可以而且已经用于许多种疾病的预防。 自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许多地区的人口估计寿命大体上增长了一倍。在整个人类史上,人类寿命的这种巨大增长对个人生活来说可能比任何其他发明都具有更大的影响。实际上现代科学和医学真正把第二次生命赐给了我们生活着的每一个人。假如这种寿命的延长可以完全归功于巴斯德的工作的话,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他列在本书之首。巴斯德的贡献是如此重要以致于上个世纪死亡率下降的最大成就应当毫无疑问地归功于他。因此他在本册中得以名列前茅。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由赛诺菲巴斯德开发上市的主要疫苗 1934:破伤风疫苗1941: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疫苗1947:流感疫苗1950:黄热病疫苗1955:萨宾研制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1958: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和脊髓灰质炎疫苗1960:结核菌素多糖疫苗1960:麻疹疫苗1962:萨宾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1970:风疹疫苗1973:萨宾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Vero细胞)1974:甲型脑膜炎疫苗1975:甲型+丙型脑膜炎疫苗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1979:索尔克注射脊髓灰质炎疫苗(Vero细胞)1980: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1981:乙肝疫苗1985: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1987:乙肝疫苗(使用基因技术)1987: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五联苗1988:伤寒疫苗(多糖纯化)1992: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1992:破伤风、白喉和非细胞百日咳三联苗1996:甲肝疫苗1997: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五联苗

巴斯德及他的鹅颈瓶实验

动手做实验 —巴斯德 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几乎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细菌。它们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生物,它们无孔不入,并且能够快速繁殖。它们能够使人或动物感染疾病,并且使食物腐烂。啤酒为什么会变酸呢?那是因为有一种名叫乳酸杆菌的微生物在捣乱。猪牛羊为什么会得瘟病呢,鸡鸭鹅为何会得霍乱呢?蚕为何会上吐下泻,大量死亡呢?这些都是微生物造成的。如果你回家后不把手洗干净,留在你手上的微生物就会趁着你吃东西的时候溜进你的嘴里,钻进你的肚子里,那可就糟透了。 微生物肉眼是看不见的,它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然而,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巴斯德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于1822年出生在法国东部的多尔镇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军人,退伍后开了一个小作坊,专门加工皮革。巴斯德从小就养成了喜欢亲自动手实践的好习惯。上小学后,老师发现他对一

切都很认真。没有确切的证据,他从不轻易接受什么结论。这个习惯被他延续到了大学实验室,他喜欢成天呆在实验室了,甚至吃饭睡觉也不例外,因此被大家安上了一个“实验室蛀虫”的外号。他对实验的执着以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异乎常人的能力让他受益终身。 1847年巴斯德获得博士学位,年仅二十六岁的巴斯德就因对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的研究而一跃跨入著名化学家的行列之中。其后,巴斯德用自己独创性的“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疫苗。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著名的鹅颈烧瓶实验就是巴斯德在19世纪60年代进行的。 千百年来,普遍流行着一种“自然发生说”。该学说认为,不洁的衣物会滋生蚤虱,污秽的死水会自生蚊,肮脏的垃圾会自生虫蚁,粪便和腐臭的尸体会自生蝇蛆。总之,生物可以从他们所在的物质元素中自然发生,而没有上代。1668年意大利宫廷医生佛罗伦萨实验科学院成员F.雷迪用实验证明腐肉生蛆是蝇类产卵的结果,首先对自然发生说提出异议。但由于他未能正确解释虫瘿与肠道蠕虫的来源,人们认为低等动物

流感病毒裂解疫苗

流感病毒裂解疫苗

(一) 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产品说明书 (成人) 核准日期:2013年06月25日 修改日期:2014年03月25日,2015年03月19日,2016年03月25日,2017年03月16日,2017年04月13日,2018年04月10日, 2019年04月12日,2019年04月18日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流感病毒裂解疫苗 英文名称:Influenza Vaccine (Split Virion),Inactivated 汉语拼音:Liugan Bingdu Liejie Yimiao 【成分和性状】 本品在轻摇后为乳白色液体。本品系采用WHO推荐的A1型、A3型和B型 流感病毒当年流行株或相似株,在健康鸡群产生的受精鸡蛋中培养,用Triton X- 100裂解,甲醛灭活,并经纯化后制成。 -主要成分:每0.5ml含以下毒株(2019/2020株)的抗原: A/布里斯班/02/2018 (H1N1)pdm09 -类似株(A/布里斯班/02/2018, IVR-190)…………………………15μg血凝素A/堪萨斯/14/2017 (H3N2) - 类似株(A/堪萨斯/14/2017, NYMC X-327)……………………………….15μg血凝素B/科罗拉多/06/2017-类似株(B/马里兰/15/2016,NYMC BX-69A)……………………………….15μg血凝素 本疫苗生产用毒株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对2019/2020流感季节的推荐 (北半球)。因每年WHO均推荐当年的疫苗生产毒株,因此每年的生产毒株不 同。 -其它成分:含氯化钠、二水合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氯化钾和注射 用水的缓冲液。 【接种对象】

2017年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细胞生物学或病毒免疫学考博真题(回忆版)

2017年中科院考博真题(回忆版)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巴斯德研究所) 写在前面:本人于2017年3月份参加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巴斯德研究所的博士考试,由于准备时间非常紧急,完全没来得及复习专业课一(细胞生物学)和二(病毒免疫学),当时只注重英语,把专业课寄希望于老本,结果英语68分而病毒免疫学才48分,因而止步于面试之前!所以在此敬告各位后来之人,中科院的专业课也切莫小看,还是得需要花很多时间准备和复习!幸运的是,本尊虽然没有考上国内的博士,但却获得了荷兰公派留学的机会,现正在鹿特丹遭受磨砺和打击。之所以还来写此回忆版题目,是想给那些正挣扎在考前一线 的考生一点暗示,希望提供大家最新的参考,助(祝)各位认真复习,金榜题名! 考试部分题目如下: 一、名词解释:10个 (具体哪些词已经完全忘记,不过全是英文的名词,所以各位复习时一定注意英译汉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六选五 1、DNA/RNA真核细胞定位的实验方法。 2、什么是细胞质骨架,有什么功能作用。 3、-----组蛋白与非组蛋白的异同。 4、为什么说线粒体为半自主细胞器? 5、什么是细胞分化?为什么它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6、什么是干细胞?多形干细胞与成体干细胞的差异。 三、论述题:三选二?

1、染色质修饰方法?染色体结构及基因转录的关系。研究核染色质结构的方法。 2、细胞膜主要组成及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功能。 3、细胞自噬及对机体功能的作用/意义? 写在最后: 实在抱歉,其他已经忘记!希望这份不全的秘笈有惠于人! 祝各位 梦想成真! 水火之吻 于2017年12月4日星期一晚19:30 ,荷兰鹿特丹倾情整理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伟大的巴斯德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伟大的巴斯德 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200年后,通过许多科学家的努力,特别是法国伟大的科学家巴斯德的一系列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人们才开始认识微生物与人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把研究微生物的科学称作微生物学,巴斯德和科赫是公认的微生物学奠基人。他的工作为今天的微生物学奠定了科学原理和基本的方法。 巴斯德在大学里学的是化学。由于他不到30岁便成了有名的化学家,法国里尔城的酒厂老板便要求他帮助解决葡萄酒和啤酒变酸的问题,希望巴斯德能在酒中加些化学药品来防止酒变酸。巴斯德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善于利用显微镜观察,这使他在化学上有过前人没有的重要发现。所以在解决葡萄酒变酸问题时,他首先也是用显微镜观察葡萄酒,看看正常的葡萄酒和变酸的葡萄酒中究竟有什么不同。结果巴斯德发现,正常的葡萄酒中只能看到一种又圆又大的酵母菌,变酸的酒中则还有另外一种又细又长的细菌。他把这种细菌放到没有变酸的葡萄酒中,葡萄酒就变酸了。于是巴斯德向酿酒厂的老板们指出,只要把酿好的葡萄酒放在接近50℃的温度下加热并密封,葡萄酒便不会变酸。酿酒厂的老板们开始并不相信这个建议。巴斯德便在酒厂里做示范。他把几瓶葡萄酒分成两组,一组加热,另一组不加热,放置几个月后,当众开瓶品尝,结果加热过的葡萄酒依旧酒味芳醇,而没有加热的却把人的牙都酸软了。从此以后,人们把这种采用不太高的温度加热杀死微生物的方法叫做巴斯德灭菌法。直到今天,我们每天食用的牛奶还是采用巴斯德灭菌法来保鲜的。 因为解决了葡萄酒变酸问题,巴斯德在法国名声大振。正好这时法国南部的丝绸工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用做原料的蚕茧大幅度减产。减产的原因是一种叫做“微粒子病”的疾病使蚕大量死亡。人们又来向巴斯德求援了。1865年,巴斯德受农业部长的重托,带着他的显微镜来到了法国南方。经过几年的工作,其间他还得过严重的脑溢血病,但是,他发现微粒子病的病根是蚕蛹和蚕蛾受到了微生物的感染。针对病因,巴斯德向蚕农们表演了如何选择健康蚕蛾的方法,要求他们把全部受感染的蚕和蚕卵,连同桑叶都烧掉,只用由健康蚕蛾下的卵孵化蚕。蚕农们依照巴斯德的办法,果然防止了微粒子病,挽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为此,巴斯德受到了法国皇帝拿破仑3世的表彰和法国人民的热烈称颂。 研究葡萄酒和蚕病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巴斯德开始主张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正因为微生物能够通过身体接触、唾液或粪便散布,便可以从病人传播给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2016年秋季入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方案【模板】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2016年秋季入学博士研究生 招生复试工作方案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2016年博士招生复试和录取工作即将开始,根据教育部、**大学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所情况,现对我所博士生复试工作做出如下安排。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和科学选拔的原则,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选拔,宁缺毋滥,确保招生质量。 二、复试管理机构 复试工作由所教育与学位委员会统一安排。面试小组面试老师不少于5人。 三、录取最低分数线 以**大学确定的分数线为准:入学考试外语成绩不低于55分,各门业务课初试成绩不低于60分。 四、复试安排 报到:4月26日16:00-17:00,上海巴斯德所A217室

复试:4月27日8:30-12:00,上海巴斯德所B207会议室 体检:4月28日上午 进入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均须参加复试,不参加复试的考生和复试不合格的考生均不录取。复试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和科学选拔的原则,对考生的德、智、体全面进行衡量。 拟录取名单由教育与学位委员会讨论决定,授权研究生部公布,4月27日电话通知拟录取考生;考生面试结束后即可返回。复试合格考生参加4月28日体检(体检费:约190元)。 五、复试安排 要求: (1)每个考生做一个不超过15分钟的学术报告,内容应结合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及读博期间的工作打算,报告语言:英语;提问10分钟。复试时同时考察考生专业英语水平及能力。 (2)学术报告PPT提交:考生报到时提交。 (3)报到时带资料:学生证、身份证、发表成果复印件(全文);学术报告ppt(电子版,请确认PPT能正确打开)。 (4)本次面试为差额面试,过线人数:录取人数约为2:1。 (5)考试总成绩=初试成绩*权重1+复试成绩*权重2。

赛诺菲-安万特集团基本情况

赛诺菲-安万特中国公司基本情况 小结: 2004年8月20日赛诺菲-圣德拉堡集团成功收购安万特,标志着欧洲第一、世界第三制药集团赛诺菲-安万特的成立。两家公司与2004年10月底在中国快速整合并统一办公地点。由于不同的营运特性,集团的制药与疫苗事务是分开独立运营的。 赛诺菲-安万特公司进入中国步骤及模式是基本是先直接出口,再合资建厂到合作研发,最后业务外包的模式。产品的选择上是基于中 国的国情及医药市场的特性,先择在心血管类、抗肿瘤、糖尿病、抗感染等大类上及疫苗、保健品领域等,在中国疫苗领域,赛诺菲创造了 三个第一: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国际生物制品公司;第一个在中国注册并销售进口疫苗的公司;第一个在中国生物制品领域成立的合资公司。 一、赛诺菲、安万特在中国 1982年赛诺菲集团在北京开设办事处。签署的第一个合约是有关抗心律失常药品可达龙。 1990年5月江西赛诺菲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成立,即现在的梅里亚。1995年由法国赛诺菲医药集团与杭州民生药业集团共同投资,建立第一个中法合资制药企业--杭州赛诺菲民生制药有限公 司,其总部设在上海,生产基地设在杭州,生产赛诺菲和 民生的产品。 1995年安万特公司与合作伙伴中国医药工业公司签署合资协议,建立北京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 1999年随着赛诺菲和圣德拉堡集团的合并,合资公司更名为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 2004年赛诺菲圣德拉堡集团(Sanofi-Synthelabo)与安万特药品(Aventis)合并成立赛诺菲-安万特。赛诺菲-安万特整合

两家在中国的业务。 2007年集团投资9400万美元,在深圳兴建高科技生产基地,以生产季节性流感疫苗凡尔灵。 2008年10月赛诺菲-安万特宣布中国研发规模扩展计划,加速各临床项目的发展 2009年4月赛诺菲-安万特宣布增资9000万美元,在北京工厂建设来得时(甘精胰岛素)SoloSTAR注射笔预灌装生产线。同月, 赛诺菲-安万特宣布斥资人民币4.1亿元,在杭州滨江高新 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新的生产基地,以代替位于杭州市区 的工厂。 2009年10月赛诺菲-安万特旗下动物保健事业部梅里亚集团宣布投资7000万美元扩建其江西南昌工厂。该厂为中国国内市场提供禽用疫苗。 2010年5月总部在法国的制药集团赛诺菲-安万特研发执行副总裁马鲁泽在上海世博园宣布了一项新的决定:赛诺菲亚太研发中 心将落户上海。而就在此前不久,赛诺菲-安万特刚与杭州 民生药业有限公司签订正式合同,共同组建一个新的合资 企业,主要生产、经营维生素等OTC产品。 二、赛诺菲-安万特集团运作情况: 2004年8月20日赛诺菲-圣德拉堡集团成功收购安万特,标志着欧洲第一、世界第三制药集团赛诺菲-安万特的成立。两家公司与2004年10月底在中国快速整合并统一办公地点。 由于不同的营运特性,集团的制药与疫苗事务是分开独立运营的。制药方面在中国现有三家合资企业包括生产和销售生产的药品。三家合资企业迄今为止仍保留原有的注册名:北京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及以生产皮肤病药品为主的山东德

上海大学与中科院(长三角区域)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

上海大学与中科院(长三角区域)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 招 生 手 册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2013年3月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是由中国科学院王应睐、沈昭文、曹天钦、邹承鲁、钮经义等老一辈著名科学家亲手创建的原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系,该系成立于1958年,曾培养出杨雄里、郭礼和等一代著名生命科学专家。1995年该系经重组更名为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75名。98%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12名(博导7名)、副教授2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名、东方学者2名等。学院设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生物化工、食品科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种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教委“分子生理学”重点学科。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近170人,博士研究生10多名。 学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立足科学前沿,注重学科交叉,发挥团队优势。在植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三年来,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近250篇,授权专利20多项。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60多项,累计到帐经费两千多万元,其中国家863项目2项、973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3项。取得了一批学术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2008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两位硕士生分别获得2009和2011年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奖,多位学生获得研究生创新基金、国家和学校各类奖学金。 为充分发挥上海大学与中科院科研院所各自的学术特长与资源优势,共同携手培养相关学科的高层次人才,促进科技创新,更好地从长三角区域出发,辐射全国,更好地为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学院与中科院生命科学院(生理生态所、生化所、神经所、营养所、健康所、药物所、巴斯德研究所)、上海高等研究院、苏州纳米所联合招收培养研究生。

赛诺菲以创新引领罕见病研发与诊疗

赛诺菲:以创新引领罕见病研发与诊疗 2018年2月28日,中国上海–7年前,2岁的祺祺被确诊为戈谢病,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由于肚子变得越来越大,他3岁时不得不切除了脾脏。2016年,戈谢病治疗药物——注射用伊米苷酶被纳入浙江医保报销范围,祺祺的身体状况日益好转。妈妈说:他现在能正常上学,期末考试语文考了95分、数学100分! “牵线木偶人”多发性硬化症、“肚大如鼓的熊猫宝宝”戈谢病、“妈妈肩上的孩子”庞贝病、“渐冻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这些不同寻常名字的背后,是一个个罕见病的“生命杀手”。 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已知罕见病有7000多种。作为全球罕见病治疗领域的领导者,赛诺菲致力于用前沿的治疗方案为罕见病患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希望。 因为赛诺菲中国深知,很多罕见病患者正在和时间赛跑,他们亟需救助生命的药物。因此,我们时刻保持着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罕见病产品线,为中国加速引入创新高质的药品;我们积极与政府、学会及各方合作伙伴携手,合力提升中国罕见病的诊疗水平,探索多元化的救助模式。赛诺菲愿意助力罕见病患者直面健康挑战,奋力活出生命的所有潜能。 推进罕见病药物创新研发 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是指发病率极低、患病总人数很少、且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研究显示,80%以上的罕见病均由遗传因素导致,50%的罕见病在出生或儿童期发病。在世界范围内,罕见病药物研发都是极大的科学挑战。由于患者人群少、市场需求少、药物研发周期和成本都较一般药物高。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的患者,临床用药远远不能满足其治疗需求,致使许多罕见病患者无药可医。 虽然投入巨大,过程艰难,回报有限,但赛诺菲依然砥砺前行。凭借出色的研发体系及变革性的创新治疗方案,我们在多种罕见疾病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包括罕见病血液疾病领域(如血友病)、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及渐冻人症)、和遗传代谢疾病领域等(如戈谢病及庞贝病)。 同时,我们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大罕见病产品线。2018年年初,主攻用纳米抗体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症的Ablynx公司和专攻血友病的Bioverativ公司归入赛诺菲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单位一览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单位一览表 北京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力学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 国家天文台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理化技术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过程工程研究所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遥感应用研究所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遥感卫星地面站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科学学院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人文学院 外语系 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动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上海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台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 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南京 紫金山天文台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 合肥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武汉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汉植物园 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病毒研究所 广州 广州化学研究所 沈阳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长春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 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 理研究所 西安 国家授时中心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 究中心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 所 地球环境研究所 兰州 近代物理研究所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兰州地质研究所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 究所 青海盐湖研究所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云南 云南天文台 昆明动物研究所

巴斯德

巴斯德 巴斯德原是化学家,曾在化学上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 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方面 (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 "自生说"是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物是自然发生的.到了17世纪,虽然由于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循环,使"自生说"逐渐软弱,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如何证实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仍然是一个难题,这不仅是"自生说"的一个顽固阵地,同时也是人们正确认识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一大屏障.巴斯德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 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巴斯德自制了一个具有细长而弯曲的颈的玻瓶, 其中盛有有机物水浸液,经加热灭菌后,瓶内可一直保持无菌状态,有机物不发生 腐败,因为弯曲的瓶颈阻挡了外面空气中微生物直达有机物浸液内,一旦将瓶颈打断,瓶内浸液中才有了微生物,有机质发生腐败.巴斯德的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2)免疫学--预防接种 Jenner虽然早在1798年发明了种痘法可预防天花,但却不了解这个免疫过程的基本机制,因此,这个发现没能获得继续发展.1877年,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发现 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 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作出了重大贡献. (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酒精发酵是一个由微生物引起的生物过程还是一个纯粹的化学反应过程,曾是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激烈争论的问题.巴斯德在否定"自生说"的基础上,认为一切发酵作用都可能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关.经不断地努力,巴斯德终于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此外,巴斯德还发现乳酸 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奠定了基础. (4)其他贡献 一直沿用至今天的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一种消毒法)和家蚕软化病问题的解决也是巴斯德的重要贡献,他不仅在实践上解决了当时法国酒变质和家蚕软化病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推动了微生物病原学说发展,并深刻影响医学的发展. 抗击狂犬病的英雄---巴斯德 说起人类和狂犬病的斗争,就不能不提到法国的科学家——巴斯德。在巴斯德以前,人们对狂犬病束手无策。巴斯德亲身经历了很多被狗咬伤、因狂犬病发作而死亡的病人。作为医生,巴斯德不能挽回他们的生命,感到异常苦闷。 一次,一位母亲带着儿子来向巴斯德求救,小男孩已经狂犬病发作,意识不清,浑身痉挛。巴斯德和助手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仍然没有救回这个小生命。眼睁睁地看着可爱的小男孩被病魔吞噬,巴斯德感觉到窒息。他在小男孩死后,从他嘴里取出了一些唾液,提取到了狂犬病毒。巴斯德把这些病毒注射到兔子体内,

10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10 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王营克 教学目标:。 1.了解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原因和过程,抓住描写巴斯德心情变化的句子,体会人物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科学家崇高的责任感,学习他们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品味、感悟巴斯德在给小孩治疗过程中的心情,进而体会科学家崇高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巴斯德征服狂犬病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崇高的品质。 教学思路:一词三品话“征服”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课题。 2.回顾课文,学习用题目扩展法概括大意。 二、板块活动 板块活动一:初品“征服”,理解题意 什么是“征服”? 在字典中,“征服”的意思有两种: ①人类用暴力、武力、强力或劳动手段制服对象,使其接受、服从、顺从。 ②个人威望、影响等所及或者出众的才华、宽阔的胸襟、高尚的道德或智慧使人信服、折服、心悦诚服。 在这个题目中,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一种解释?第①种 “征服”一词用在这里说明了什么?(说明消灭狂犬病过程艰辛,但意义重大) 板块活动二:再品“征服”,走进内心 看题目,围绕“征服”这个词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为什么征服?如何征服?结果怎样?)解疑、存疑:如何征服? 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讲述的? 两个阶段:研制疫苗(略)——人体试验(详)(板书) 叙述顺序:时间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 学习研制疫苗部分: “巴斯德经过五年孜孜不倦的研究,终于研制出预防狂犬病的疫苗,并在狗身上试验成功。” 展开想象,补白“孜孜不倦”。从这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巴斯德?(不怕困难,勇于实践,把征服狂犬病当作自己神圣使命的人;为了科学实验废寝忘食的巴斯德;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巴斯德;坚持不懈的巴斯德;永不放弃的巴斯德;一个执着于科学研究工作的巴斯德;把生死置之度外勇于为科学献身的巴斯德……)

巴斯德阅读附答案

巴斯德阅读附答案 巴斯德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是世界公认的微生物学的创始者。他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在巴斯德的时代,有人认为生命可以由无生命物质产生,即“自然发生论”。作为证据之一的是腐败生蛆现象。出于他对神的信仰,他不相信非物质可以产生生命,相信只有神才是生命法则的作者。因此他认定腐败生蛆现象是腐败物里本来就潜藏着某种生命。经潜心研究,他证明了非生命物质不能产生生命。 亚里士多德认为苍蝇、蛆虫等小动物是从腐烂物中自然生成,许多人曾经和他有类似的看法。曾经有人相信腐草化萤的传说。巴斯德把一团腐草先用蒸汽灭菌,把它所有的幼虫种子全部杀死,然后用玻璃罩盖紧,观看腐草到底可不可能化为萤?实验证明腐草不能变为萤。 他还用简单的发酵实验证明,空气中的尘埃充满着微生物,加热或排除空气中的微生物,可防止微小动物的生长。1864年,他在法兰西研究院举行的盛大讨论会上,用曲颈瓶

实验证明,自然生成说是错误的,有力地驳斥了某些科学家以自然生成说否定创造论的论调。 巴斯德对神有充足的信心,对属灵的事不断追求,在他整个生命中,充满了对神绝对的信仰。他说:“我愈研究自然,就愈惊奇和赞美造物主所成就的伟大工程。我常在实验室里一面工作,一面祈祷。” 巴斯德的研发与那时盛行的达尔文观点针锋相对,一位著名科学家说:“巴斯德在拯救人类生命方面的贡献比任何人都伟大,今天大部分科学家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但他在世时,生物界都在强烈地抵制他,因他反对‘自然发生’的理论和‘达尔文主义’。由于他的坚持和周全的实验,终于迫使大部分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放弃‘生命自然生成’的观点,以及以此观点为基础的医治方法。” 巴斯德并不是提出疾病细菌学说的第一个人,类似的假想以前就由吉罗拉摩·费拉卡斯托罗及其他人提出过。但是巴斯德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论证,有力地支持了细菌学说的正确性,这种支持是使科学界相信该学说正确的主要因素。如果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那么通过防止有害细菌进入人体就可以避免疫病,因此巴斯德强调防菌方法对内科临床的重要性,他对把防菌方法引入外科临床的约瑟夫·李斯特有重大的影响。有害细菌可以通过食品和饮料进入人体,巴斯德发明了巴斯德氏消毒法,这种方法在使用之处几乎把受污染的

巴斯德的对人类的贡献

巴斯德的对人类的贡献 第三组(陆春菊,杨丽波,邱传机,覃炫杰) 前言 路易斯·巴斯德(比isPastr122一19)是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化学家、微生物学家,现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奠基人,他在立体化学、结晶学、微生物学、医学等不同领域取得一系列的重大科学成果,特别是他作为医学上的门外汉,创立了微生物致病理论和免疫学,从而引起医学的重大变革,被誉为现代医学之父、人类的大救星。 第一章巴斯德生平 1822年12月27日,巴斯德生于法国南部汝拉省多尔小镇一个制革匠家庭。巴斯德的父亲曾是拿破仑军队中的一名军士长,跟随拿破仑征战欧洲。巴斯德的父亲经常向儿子传授爱国主义思想,这对于巴斯德日后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 作用。巴斯德虽非天才,但学习用功,各门功课成绩优良。他爱好文学和绘画,至今还有几幅作品传世。1843年巴斯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师从著名化学家让一巴蒂斯特·毕奥(J.B.Biot1774一1862)和让一巴蒂斯特·杜马(J.B.Dusa 1800一1884)。1847年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849年担任斯特拉斯堡学院化学教授,并与该学院院长的女儿玛丽·洛朗结婚。1854年任里尔理学院院长。1862年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1873年当选法国医学科学院院士;1881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1895巴斯德在巴黎病逝。 巴斯德一生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1848年研究酒石酸,发现分子结构不对称性,从而创立了立体化学。1856年开始从事发酵研究,发现了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发醉机理,进而发明了“巴氏灭菌法”。1859年至1862年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说”进行公开论战,他以一系列的公开实验,其中包括著名的“曲颈瓶”实验,战胜了“自然发生说”。此后,他相继征服了蚕病、霍乱、炭疽病和狂犬病等传染性疾病,为拯救和造福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1888年巴斯德自筹巨资创建“巴斯德研究院”,成为至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微生物研究机构。巴斯德最伟大的功绩在于创立了微生物致病理论和免疫学理论,从而引起医学的重大变革,被誉为现代医学之父。 第二章巴斯德的科学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在公众的心目中,巴斯德的名字主要与狂犬病及世界级医学研究中心巴斯德研究院(研究病毒学、免疫学、变态反应学和生物化学,提供血清和疫苗)联系在一起。他早年研究结晶学,在酒石酸和消旋酒石酸的研究中提出分子不对称理论,开创了立体化学;他研究发酵,发现了微生物的作用;他挽救了法国养蚕业、啤酒和葡萄酒酿造工业;他发明了目前仍用于牛奶、葡萄酒和啤酒加热消毒的巴斯德灭菌法:他首创用科学的疫苗接种法预防炭疽病、鸡霍乱以及狂犬病。晚年,他以募捐方式筹款建立了巴斯德研究院。巴斯德主要功绩在于,他提出和证明了微生物致病理论和创立免疫学,从而成为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奠基人。这些理论在当时引发了一场医学革命,是他把科学引入医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医学。他的一生累累硕果,甚至70多岁卧病在床,仍然攻克狂犬病,这是人类第一个被攻克的传

疫苗生产企业

我国目前大型疫苗生产企业33家,主要生产品种达49种,可以预防26种传染病。其中,用于预防乙肝、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儿科常见病的疫苗产量达5亿人份。 国内主要疫苗品种及生产企业: 一、疫苗名称生产企业 1、细菌性、类毒素 注射卡介苗成都所、上海所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兰州所 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武汉所、长春所、成都所、GSK 吸附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武汉所、成都所、上海所 口服痢疾双价活疫苗兰州所 吸附破伤风疫苗长春所、天坛生物、上海所 钩端螺旋体疫苗上海所、武汉所 破伤风疫苗武汉所、成都所、上海所、长春所 百日咳疫苗兰州所 吸附白喉疫苗兰州所、上海所 吸附百日咳白喉联合疫苗兰州所 白喉破伤风二联疫苗上海所、武汉所、天坛生物 白喉破伤风类毒素兰州所 2、减毒 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长春所、浙江普康、医科院昆明所 口服轮状病毒减活疫苗兰州所

口服福氏、宋内氏痢疾双价活疫苗兰州所 麻疹减毒活疫苗兰州所、上海所、武汉所、天坛生物 风疹减毒活疫苗兰州所、上海所、天坛生物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兰州所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兰州所、上海所、武汉所、浙江卫信 麻疹腮腺炎联合减毒活疫苗上海所、武汉所 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天坛生物 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天坛生物、GSK 水痘减毒活疫苗上海所、长春所、GSK 皮上划痕人用炭疽活疫苗兰州所 皮上划痕人用布氏菌活疫苗兰州所 皮上划痕用鼠疫活疫苗兰州所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天坛生物、医科院昆明所 乙脑减毒活疫苗兰州所、成都所、武汉所 黄热减毒活疫苗天坛生物 3、灭活 Ⅰ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兰州所、上海所 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长春所 流行性出血热双价疫苗兰州所 流感灭活疫苗兰州所、长春所 流行性感冒裂解疫苗长春所、兰州所、北京科兴、浙江天元、GSK、华兰生物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 郭雪玲编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1、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2、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3、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4、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5、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6、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7、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8、耐格里(K.Nabeli):德国人,植物学家。他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9、魏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细胞病理学家。1858年,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0、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11、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12、1972年桑格(S. J. Singer )和尼尔森(G.Nicolson)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关于酶本质的探索 13、斯帕兰札尼(L.Spallanzani,1729~1799):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4、巴斯德(L.Pasteur,1822~1895):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1857年,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15、李比希(J.V.Liebig,1803~1873):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6、毕希纳(E.Buchner,1860~1917):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7、萨姆纳(J.B.Sumner,1887~1955):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8、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T.R.Cech,1947~)和奥特曼(S.Altman,1939~)发现少数RNA 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因为这一发现他和切赫共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9、普利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英国人,化学家。1771年,他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是他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 20、英格豪斯(J.Ingenhousz):荷兰人,宫廷医生。1779年,他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结果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21、梅耶(R.Mayer):德国人,植物学家。1845年,他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