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是美丽的》(人教版高三必修教学设计)

《科学是美丽的》(人教版高三必修教学设计)

《科学是美丽的》(人教版高三必修教学设计)
《科学是美丽的》(人教版高三必修教学设计)

《科学是美丽的》(人教版高三必修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丰富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感受科学之美。

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论证过程,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

3.通过学习,结合参观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论证过程,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科学是新世纪的热点话题之一。在常人的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然而在科学家心目中,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沈致远便是这样一位科学家。

二、了解作者:见注1.

三、理清结构:

课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根据议论文“提出观点--论述观

点--得出结论”的思路,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学生速读课文,教师巡视点拨。

讨论明确:

文章共14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提出论点。

第3~1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论证观点

第11~14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得出结论

四、研读课文:

1.第一部分:作者提出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这个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讨论明确:

第1自然段先从反面解题:“在常人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提到科学家,就想到爱因斯坦的形象--白发怒张、皱纹满面。”然后,作者模拟读者的语气提出

疑问:“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这个开头很有创意: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引起阅读的兴趣。

第2自然段正面立论:“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与上文“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形成强烈的对比。但作者又提出一个设问:对科学之美,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答案是“责任在科学家”。科学家沉浸于科学美中,其乐融融,忘记了与大众分享。再用“但

是”一转,举出李政道主编《科学与艺术》的事例。李政道

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李可染、吴

作人、吴冠中都是中国画大师,他们共同用中国画表现科学美,是很有说服力的事实依据。

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2.第二部分: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论证的时候运用

了什么论证方法?重点研读第3自然段。

第3自然段有三层意思。首先说明天文物理学家琳达威

廉斯以歌舞和诗歌的形式传播科学美的原因。接着引用威廉

斯的话,称赞宇宙诞生、宇宙流之美。再模仿威廉斯的反问

句式“还有什么比……更美丽”,列举科学美的种种表现形态:电子云的朦胧美,叶绿素的神秘美,DNA的活力美,纳

米世界的精致美……这个排比句由四个反问句组成,以简洁

有力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科学美的丰富多彩。

第4~5自然段介绍威廉斯的科学诗《碳是女孩之最爱》。第4自然段引用,第5自然段评论。女孩爱钻石--碳的特殊

形态,是借以炫耀外表美;威廉斯的诗,赞美碳的实用价值

及其对生命循环的重要性,表现的是内涵美。内涵美是科学

美的重要方面,但恰恰为常人所忽视。

第6自然段评介威廉斯的小诗《爱之力》,认为“爱之力”是凌驾于宇宙四种力之上的伟大的力。诗中注入了浪漫

情怀,表现了科学家的人文关怀。

第7自然段评介《黑洞之歌》。威廉斯给科学诗配乐编舞,载歌载舞,登台表演。如《黑洞之歌》借流行音乐《黑鸟之歌》的曲调,传播关于“黑洞”和引力波的知识,用以庆祝索恩教授六十寿辰,风趣而又切题。

第8自然段评介《物质化女孩》。这是专为中学生作的歌舞表演,意在唤起新一代的科学热情,引导少男少女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这首诗虽短,却是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的榜样,它已超出传播科学知识的范围,而涉及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了新世纪公民科学素质的起码要求:不懂量子力学,连谈情说爱的资格也没有。

第9、10自然段从威廉斯的表演所引起的不同反响,引出了科学家素质的重要话题。有的人不理解科学歌舞表演,有的人不能领会她的幽默,而在天文学家的集会上,与会者与威廉斯一起尽情欢唱起舞。由此说明:科学家和艺术家都需要幻想和好奇心,应具备反传统、求新求异的气质,否则就不可能成为有创意的科学家和优秀的艺术家。

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第三部分:作者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

科学美之源泉: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

第11自然段论述数学之美。列举了三个例证:人体的曲线美,毕加索的怪异人像,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

第12自然段归纳、概括科学美之源泉。因为科学的使命在于追求真理,揭示宇宙万物的真相及其变化规律。真理是简单的。科学美之源泉在于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与开头的“深奥、艰难、枯燥”形成对照。

第13自然段论述科学研究之乐。科学研究是艰辛的劳动,要付出汗水和心血。但顿悟、突破、发现、发明却是最高的享受,所以科学家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虽辛苦却乐在其中。这又与第2自然段前后照应。

第14自然段以标题作结:科学是美丽的!用感叹号加强肯定的力度,然后又用“你同意吗?”与读者对话、交流,既表现出作者的自信,又不失对读者的尊重。

五、归结写法:

先请学生自主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明确:

大致有以下几点:

1.本文在总体结构上,基本遵循“提出论点--阐述理由--得出结论”的思路。

2.选择论据时,以威廉斯的科学歌舞表演为主要材料,一篇短文中,不惜引用她的四首诗,并层层深入地进行评论分析;而其他材料在第3和第11自然段中略加引证,一笔带过。

3.在表达方式上,不以议论、说明为,主,而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

4.在语言风格上,不仅讲究准确、严密,而追求生动、

活泼,如设问、反问句就有10多句:

“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

“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

“爱之力凌驾一切!科学家想到过吗?”

“一字之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

“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

教师阐释: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与论述的对象有关。

本文要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而美感即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对同一件事物,人们看法迥异。

例如甲认为把黑发染成红色很美,乙却不以为然,而丙则觉

得很丑,见仁见智,观感悬殊。科学美不美?不同的人也会

有截然不同的回答。所以作者不想靠大道理来说服别人相信

科学美,而选择用科学家、艺术家对科学美的切身感受来感

染读者。科学家中,作者略写李政道及其《科学与艺术》,

详写用多种形式展示科学美的威廉斯的科学歌舞表演;艺术

家中,国外有毕加索的怪异人像,国内有李可染、吴作人、

吴冠中等国画家描绘物理学之美的创新作品。这些丰富的事

例极具说服力,能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科学之美。

六、课外拓展:结合课后练习五

七、布置作业:课外上网阅读,收集关于科学美的文章、图片、资料,丰富科学知识,端正对科学的认识,激发对科

学进行探索的热情。

教后感:

袁玲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选修一)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选修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民主思想与政治实践》,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如下: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二年级的学生

必修三第二章统计复习教案

必修三第二章《统计》复习专题 一、基础知识回顾 1:简单随机抽样 (1)总体和样本 ①在统计学中 , 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②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③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④为了研究总体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2)简单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机地抽取调查单位。特点是:每个样本个体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个体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且为逐个不放回抽取,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通常只是在总体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3)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①抽签法②随机数表法③计算机模拟法 (4)抽签法: ①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②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 ③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 (5)随机数表法:①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编号位数相同);②获取样本编号 2:系统抽样 (1)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 把总体的单位进行排序,再计算出抽样距离,然后按照这一固定的抽样距离抽取样本。第一个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 K(抽样距离)=N/n(若N/n不是整数,则需先用简单随机抽样剔除数目最少的个体后再进行) (2)系统抽样,即等距抽样是实际中最为常用的抽样方法之一。因为它对抽样框的

要求较低,实施也比较简单。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有某种与调查指标相关的辅助变量可供使用,总体单元按辅助变量的大小顺序排队的话,使用系统抽样可以大大提高估计精度。 3:分层抽样 (1)分层抽样(类型抽样): 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志(性别、年龄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用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两种方法: ①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按照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从各层中抽取。 ②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将各层中的元素按分层的顺序整齐排 列,最后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2)分层抽样是把异质性较强的总体分成一个个同质性较强的子总体,再抽取不同的子总体中的样本分别代表该子总体,所有的样本进而代表总体。 分层标准: ①以调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 ②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③以那些有明显分层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分层的比例问题:抽样比= 样本容量各层样本容量个体容量各层个体容量 ①按比例分层抽样:根据各种类型或层次中的单位数目占总体单位数目的比重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 ②不按比例分层抽样:有的层次在总体中的比重太小,其样本量就会非常少,此 时采用该方法,主要是便于对不同层次的子总体进行专门研究或进行相互比较。

人教版必修三数学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数学教案 【篇一:人教版必修三数学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文章来源 课件 w w 3.2.1 —3.2.2古典概型及随机数的产生 一、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古典概型的两大特点:1)试验中所 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 相等; (2)掌握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p(a)= (3)了解随机数的概念; (4)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并能直接统计出频数与频率。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概率问题的探究, 感知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培养逻辑推理能力;(2)通过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字解决问题的 方法,自觉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与探究活动,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 并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1、正确理解掌握古典概型及其概率公式;2、正 确理解随机数的概念,并能应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 三、学法与用具:1、与学生共同探讨,应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2、通过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字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动手、动 脑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1)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结果只有2个,即“正 面朝上”或“反面朝上”,它们都是随机事件。 (2)一个盒子中有10个完全相同的球,分别标以号码1,2,3,...,10,从中任取一球,只有10种不同的结果,即标号为1,2,3 (10) 师生共同探讨:根据上述情况,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基本概念: (1)基本事件、古典概率模型、随机数、伪随机数的概念见课本 p121~126; (2)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p(a)= . 3、例题分析: 课本例题略 例1 掷一颗骰子,观察掷出的点数,求掷得奇数点的概率。 分析:掷骰子有6个基本事件,具有有限性和等可能性,因此是古 典概型。 解:这个试验的基本事件共有6个,即(出现1点)、(出现2点)……、(出现6点) 所以基本事件数n=6, 事件a=(掷得奇数点)=(出现1点,出现3点,出现5点), 其包含的基本事件数m=3 所以,p(a)= = = =0.5 小结:利用古典概型的计算公式时应注意两点: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 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 目录+正文+ 黑体字+小字+ 图表+注释+ 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考纲要求+ 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 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 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 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 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 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教案新部编本 全册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章算法初步 (1) 1.1算法与程序框图 (2)

1.1.1 算法的概念(第1课时) (3)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共3课时) 1.1.1算法的概念(第1课时) 【课程标准】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法的概念与特点; 2.学会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体会算法思想;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算法概念以及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难点】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过程】 一、序言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 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 那么,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 同时,算法有利于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如四则运算的过程、求解方程的步骤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算法的思想. 二、实例分析 例1:写出你在家里烧开水过程的一个算法. 解:第一步:把水注入电锅; 第二步:打开电源把水烧开; 第三步:把烧开的水注入热水瓶. (以上算法是解决某一问题的程序或步骤) 例2:给出求1+2+3+4+5的一个算法. 解: 算法1 按照逐一相加的程序进行 第一步:计算1+2,得到3; 第二步:将第一步中的运算结果3与3相加,得到6;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的运算结果6与4相加,得到10; 第四步:将第三步中的运算结果10与5相加,得到15. 算法2 可以运用公式1+2+3+…+n =2 ) 1(+n n 直接计算 第一步:取n =5; 第二步:计算 2 ) 1(+n n ; 第三步:输出运算结果. (说明算法不唯一) 例3:(课本第2页,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可推广到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说明算法的普遍性) 例4: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的大致步骤是: 第一步:根据题意,选择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第二步:根据条件列出关于a ,b ,r 或D ,E ,F 的方程组; 第三步:解出a ,b ,r 或D ,E ,F ,代入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三、算法的概念 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对算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设计出一系列可操作或可计算的步骤,通过实施这些步骤来解决问题,通常把这些 在数学中,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的程序 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

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一】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一、背景和条件 1、原因 ①经济根源:15世纪以来,随着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货币需求量的增加。 ②社会根源: A.欧洲人狂热追求货币和黄金。 B.《马可波罗游记》驱使欧洲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客观原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阻碍了东西方贸易,促使欧洲人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条件 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②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如“地圆学说”的流行。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如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罗盘针的广泛应用,武器装备的改进等等。 ④中央集权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大力支持远洋航行。 二、经过 1、1488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2、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3、1492年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4、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三、影响 1、引起了“商业革命”: ①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欧洲与亚、非贸易扩大与美洲联系开始。 ③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价格革命”: ①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 ②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③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争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篇二】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1、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2、结果: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二、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评价 1、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全册教案

1.1算法与程序框图(共3课时) 1.1.1算法的概念(第1课时) 一、序言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那么,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同时,算法有利于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如四则运算的过程、求解方程的步骤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算法的思想. 二、实例分析 例1:写出你在家里烧开水过程的一个算法. 解:第一步:把水注入电锅; 第二步:打开电源把水烧开; 第三步:把烧开的水注入热水瓶. (以上算法是解决某一问题的程序或步骤) 例2:给出求1+2+3+4+5的一个算法. 解:算法1按照逐一相加的程序进行 第一步:计算1+2,得到3; 第二步:将第一步中的运算结果3与3相加,得到6;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的运算结果6与4相加,得到10; 第四步:将第三步中的运算结果10与5相加,得到15. 算法2可以运用公式1+2+3+…+n=2)1 (+n n 直接计算第一步:取n=5; 第二步:计算 2)1 (+n n ; 第三步:输出运算结果. (说明算法不唯一) 例3:(课本第2页,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可推广到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说明算法的普遍性)例4: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的大致步骤是: 慕尧书城出品,正品保障。

高中历史优秀教案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A.课标: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形成的任内阁的史实,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课标解读:根据学生知识实际、课标和升学愿望,初中生学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直观、初步地了解其革命过程和政治制度。因此,我该在知识系统性和深度方面做适合学生学习就近发展区地设计,重点落在《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发展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等方面,难点放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条件。据课标和历史教育对人情感、价值观影响特殊作用。我应充分发掘历史知识的内在精神,发挥其“读史明智”“古为今鉴”作用,培养学生接人待物,认识社会的良好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健全人格。教学中不但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精神,更要突出得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及历史发展过程。 B.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英国革命、《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等史实。 2.熟记《权利法案》核心思想(内容)、责任内阁和首相产生、内阁与议会关系和首相权力。 3.理解君主立宪制建立条件、特点和代议制。感悟对今天社会问题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史料解读历史来龙去脉,生动展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学生潜移默化养成“论从史出”等历史意识。 3.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思考,感悟得到知识地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地学习,感悟妥协和协商是血的教训,感悟传承和创新的历史智慧,培养学生法制观念、有限权利和责任意识。 2.通过历史和现实联系,学生分组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C.教学设计思想 我对课标和课本研读,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突出学生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发展中蕴含的法制、民主、妥协、协商、责任、有限权力等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教学要注重知识逻辑性、开放性和历史发展脉络,激发学生兴趣和广阔思维空间。我整合了教材,直接突出主题最先讲解“议会权力的确立”,学生就能直观认识和深刻理解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也有了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条件的制度背景,更好回答资产阶级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原因。然后随历史发展,再学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也为学生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和影响铺垫完整的知识基础。为拓展学生知识、思维维度和照顾知识完整性,留了选作题,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建立的影响。 为培养学生研读史料能力、史学意识和理解知识等,为此,我亲自精心挑选切合的史料。为突出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史料分析和回答问题时,要点明依据。教学中设计悬疑、创设历史情境,设计分组抽签展示和“七嘴八舌”环节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到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 D.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语:同学们,我们将要学习《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我有个疑问,能帮我解决吗?“君主”给你们什么印象?“宪”你们能想到什么呢?同时给出两幅图片,给学生思考启发点。

高三历史教案-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最新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 引言分析 1.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但隋唐两个王朝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①隋朝是短暂而繁荣; ②唐朝是全面繁荣。 2.这一时期,世界历史东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①西欧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阶段,国家分裂,政局混乱,工商业凋敝,文化衰落。 ②亚洲除了中国发展繁荣之外,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出现,并进入 鼎盛时期,与中国一起成为当时世界的两大文明中心。 3.这一时期中外历史的比较: ①以中国历史纵向比较,隋唐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时期。 ②与此时世界历史横向比较,尽管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未达到西方资本 主义的发展程度,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高考范围 4.隋唐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①隋的建立和统一 ②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 ③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④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⑤武则天的统治 ⑥“开元之治”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①三省六部制 ②科举制 ③府兵制和募兵制 ④租庸调制 ⑤两税法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商业和城市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突厥 ②回纥 ③靺鞨 ④南诏 ⑤吐蕃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①和新罗的交往 ②和日本的交往

③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 ④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6)隋唐时期的文化 ①科学技术 ②宗教和哲学 ③教育 ④文学和艺术 近五年高考试题 (一)上海卷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上海卷) 34、“苛政猛于虎。”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许多开国君主的前车之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一个“畏”字,促使不少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繁荣。请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与表现。(13分)34. 名称: 原因, 表现, 例: 名称: 贞观之治或唐前期原因: 勒于政事,吸取前朝教训, 轻儒薄赋,爱惜民力,重视人才,善于纳谏,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融洽,国力强盛,边疆巩固,邦交和睦…… 如答其他,参照上例给分。 (二)广东卷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广东卷) 2.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制度是B A.方田均税法B.均田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 4.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B A.明州 B.扬州 C.泉州 D.广州 (三)综合卷 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一) 17.作品有“诗史’之称的唐代诗人是B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杜牧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12.“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A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③④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二)(四川、吉林、湖北、湖南、重庆卷) 13.广州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这条“海上丝绸之路”D

高一数学必修三之统计

高一数学必修三之统计 一:选择题: 1.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5,17,14,10,15,17,17,16,14,12,设其平均数为a , 中位数为b ,众数为c ,则有( ) A . c b a >> B .a c b >> C .b a c >> D .a b c >> 2.某同学使用计算器求30个数据的平均数时,错将其中一个数据105输入为15,那么由此 求出的 平均数与实际平均数的差是( ) A .3.5 B .3- C .3 D .5.0- 3.要从已编号(160:)的60枚最新研制的某型导弹中随机抽取6枚来进行发射试验,用每部分 选取的号码间隔一样的系统抽样方法确定所选取的6枚导弹的编号可能是( ) A .5,10,15,20,25,30 B .3,13,23,33,43,53 C .1,2,3,4,5,6 D .2,4,8,16,32,48 4 第三组的频数和频率分别是 ( ) A .14和0.14 B .0.14和14 C . 14 1和0.14 D . 31和141 5.一个容量为40的样本数据分组后组数与频数如下:[25,25.3),6;[25.3,25.6),4;[25.6, 25.9),10;[25.9,26.2),8;[26.2,26.5),8;[26.5,26.8),4;则样本在[25,25.9)上的频 率为( )A . 20 3 B . 10 1 C . 2 1 D . 4 1 6.某公司有员工49人,其中30岁以上的员工有14人,没超过30岁的员工有35人,为了解员 工的健康情况,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一个容量为7的样本,其中30岁以上的员工应抽多少( ) A .2人 B .4人 C .5人 D .1人 7.把21化为二进制数,则此数为( ) A .10011(2) B .10110(2) C .10101(2) D .11001(2)

人教版高三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高三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近几年的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探索高三 历史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的能力,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训练,从而提高 历史课的教学质量,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二、教学任务安排 三、教学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础,充分研读考纲,“突出主体、强 化主干、注重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理清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解题的方法。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等基本的学科思维 能力。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适当加强历史学科思想教育功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持久的精神动力,激发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研究考试说明,注重知识 的迁移和运用,精选精练,不搞题海战术,讲究实效。 5、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B级率上能有再突破。 6、使学生了解并能初步运用最新的史学观点解决问题。例如: 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和社会史观等。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 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针对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今年采用二轮复 习法: 第一轮复习狠抓历史基础知识,“突出主体、强化主干、注重方法”,使学生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 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 网络,并进一步加强对历史基本观点、基本概念的训练,培养学生 学科的思维能力。(到第一学期期末结束必修三本书的复习工作,明 年“一模”前复习完选修两本书,并适当练习,迎接“一模”考试。) 第二轮复习第二轮复习主要是专题复习,进行知识的整合,按照线索归纳、理清、分析、综合知识,使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 方面组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特别是对于考试说明要 花大气力来研究,究竟要掌握哪些,掌握到哪种程度,要把近几年 的高考题目作为导向,作为例题,让学生体会。对于高考试卷更要 花气力研究,要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分析研究试题命制的意图,要考察的知识点、要掌握的能力。还有2012年高考的一些趋势以及 可能要考查的知识点等。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 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 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 5、精选精练。在以往的经验中,多练才能出成绩,这种观点在 增效减负大背景下,在时间不再像以往那么充分的情况下,显然已 经不太现实,因此,精选题目进行精练已经是大势所趋。教师要精 选相关试题,大胆舍弃一些重复低效的题目。既减轻学生的负担, 由可达到重点突破的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第一节《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及清政府的腐朽没落统治;鸦片走私;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时空过程;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2.能力培养 ①通过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鸦片战争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史料获取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 3.德育目标 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之际,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开辟海外市场进行全球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 ②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③通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 难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 利用电脑制作动态鸦片战争示意图,虎门硝烟电影录像片段、鸦片战争相关历史图片。

学生:组织学生做好预习。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或“导学式”教学法,课前可将预习提纲和课上重点讨论的问题印发给学生,适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高中学段第一节历史课,教学设计的基点在于贯彻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鸦片战争的重点和基本的历史知识,开始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近代中国国情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教育。 2.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从起始年级抓起。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紧密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历史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在掌握重点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历史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3.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4.在教学媒体手段上,本节教学设计适时播放影视录像片段、鸦片战争演示战争进程示意图、介绍相应历史资料,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适度增加信息量。 【课堂实录】 (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 在那时,千年的中华帝国,连同它光辉灿烂的文明被 一场外来的血与火打败了,中华民族开始沦落为殖民 地、半殖民地。中英两国远隔万里,为什么会在19世纪的上半叶 发生了一场血与火的较量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篇一: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 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 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 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 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 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 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 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 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 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 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 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 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 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普查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重难点: 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教学方法:阅读材料、思考与交流四、教学过程(一)、普查 1、【问题提出】 P3 通过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对政府决策的重要作用――统计数据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有关的支持.教科书通过对人口普查的有关新闻报道,让学生体会人口普查的规模是何等的宏大与艰辛. 教科书提出了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人口普查的作用,人口普查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人口全面情况,比如,人口总数、男女性别比、受教育状况、增长趋势等.人口普查是对国家的政府决策实行情况的一个检验,比如,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等.第二个问题是针对普查本身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以加深学生对于普查的理解.学生可能有一个误解,普查就是100%的准确,其实不然,即使是最周全的调查方案,在实际执行时都会产生一个误差.教科书通过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在人口普查中出现漏登是正常情况,调查方案的设计是尽可能让这个误差降低到最小.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人口普查的工作,即使出现漏登现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国家的宏观决策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个问题是针对人口普查工作的艰辛而提出的,让学生体会人口普查数据得来不易,要尊重人口普查人员的劳动,对人口普查工作要大力支持. 2、【阅读材料】 P4 “阅读材料”是课堂阅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普查工作的特点和重要性,以及我 - 1 - 国目前主要的一些普查工作.进而,总结出普查的主要不足之处,这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 普查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大规模的全面调查,目的是为了详细地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txt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txt 【篇一: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 南京晓庄学院王海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百家争鸣”局面的 形成 2、教材建议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其中重点讲述儒家思想。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 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抗震救灾”素材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 【设计思路】围绕“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各家思想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问题研讨】本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专题内容,内容丰富,但在备课中对查阅资料不够完整,教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深入讲解度把握不够准,课题之间的过渡还需要流畅,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设计缺乏新颖。但个人认为在教学导入中结合现实生活。课堂总结感染力度强,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更大进步。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 “抗震救灾”感人图片,让学生指出从国家领导人,人民子弟兵,社会各界,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全世界人民对灾区帮助的画面,这是什么力量汇聚在四川灾区呢?。这些表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最大特点为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板书: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师提问::“百家争鸣”中所谓“百家”真是一百家吗?“争鸣”又指什么呢? 学生回答:所谓“百家争鸣”指诸子百家,形容数量很多。“争鸣”为诸子百家之间相互争辩。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学生回答:思考中?? 教师引导: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三第二章统计全部教案和测试题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三 第二章统计 目录 2.1.1 简单随机抽样(新授课) 2.1.2 系统抽样(新授课) 2.1.3 分层抽样(新授课) 2.2.1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2课时)(新授课) 2.2.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课时)(新授课) 2.3.1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新授课) 2.3.2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第一课时)(新授课) 2.3.2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第二课时)(新授课)2.3.2生活中线性相关实例(第三课时)(新授课) 第二章统计单元检测题(一) 第二章统计单元检测题(一)参考答案 第二章统计单元检测题(二) 第二章统计单元检测题(二)参考答案 第二章统计单元检测题(三) 第二章统计单元检测题(三)参考答案

第二章统计 一、课程目标: 本章主要介绍最基本的获取样本数据的方法,以及集中从样本数据中提取信息的统计方法,其中包括用样本估计总体分布、数字特征和线性回归等内容。本章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介绍随机抽样、样本估计总体、线性回归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目标: 1、随机抽样 (1)能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在参与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随机抽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 (4)通过试验、查阅资料、设计调查问卷等方法收集数据。 2、用样本估计总体 (1)通过实例体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在表示样本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列频率分布彪、花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土,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 (2)通过实例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样本差。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求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4)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5)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3、变量的相关性 (1)通过收集现实问题中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2)经历用不同估算方法描述两个变量线性相关的过程。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的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