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统文化《问刘十九》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问刘十九》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问刘十九》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问刘十九》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问刘十九》教学设计

教学思考:

《问刘十九》作为一首浅白如话的小诗,学起来并不难,难得是作为一节传统文化课,该和孩子们学什么。首先《问刘十九》是传统文化课,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原则,《《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指出三条原则:“一是趣味性原则,二是启蒙性原则,三是开放性原则。”提出的学习理念是,“(一)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通过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二)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加强课内外结合,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学习总目标是“(一)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自觉拓展学习视野,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五)学习传统文明礼仪,提高个人修养。

(六)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意识。”

第二学段(3至6年级)阶段目标是,“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

2.能够尝试表达自己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3.了解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并能熟练诵读相关作品。

4.对传统文化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5.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指出:“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通过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如诗歌朗诵、书法比赛、艺术节等,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学习经典重在积累感悟。通过品味经典之韵、感受志士之魂、领略山水之美、参与艺术之乐,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获得文化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注意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既有自己的独特性,又与其他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注意与语文、品德等学科的教学或校内外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针对这些目标和要求,我定下以下几条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大体理解古诗的意思,在想象中丰富对古诗意境的感受,能背诵古诗。

2.认识中国友情文化中的邀请诗、相聚诗、送别诗,了解白居易的闲适诗和讽喻诗,认识白居易。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培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学习“品诗识人”的学习方法。

4.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白居易的故事和资料,了解白居易。也可以扩大范围,了解唐朝著名诗人的故事和资料,了解古代社会的书生生活。

教师:了解中国古代的诗文化、酒文化、农耕社会的酿酒文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大体理解故事,在美好的想象中朗读背诵古诗。

(一)该环节从读名言了解中国人重朋友之特点进入

出示一些名言——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汉乐府》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付玄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子夏”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们更将这种友情引入诗中进行抒写,比如刚刚学过的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把这种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写了出来,谁来背一下。

谁还能背诵其他的表达友情的古诗。(大家积累的可真不少)。(随学生背诵及时总结板书:送别诗相聚诗)

其实,唐诗中表达这种深厚友情的不仅有送别诗,有相聚诗,诗人们更是用诗写请帖邀人相聚,写这类诗的翘楚是唐朝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他曾写过一首让所有读书人都羡慕不已、自叹不如的诗,叫做《问刘十九》。(板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

(二)进入本课学习

(一)读正确。(练习读、指名读——正音“无mo”,这个字我们今天是第一次在古诗词中见,以后随我们阅读量越来越大,就会经常在古诗词中见到他,他在表示询问的意思时,在古诗词中一般读作“mo”。)

(二)读节奏。怎样才能读出节奏?那就要初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以学生汇报课外借助网络和字典等工具初步学习古诗的形式进行,教师的任务是帮学生浅显讲解中国古代的酒文化,包括酿酒文化和饮酒文化。

教师依据学生的交流适时插入该知识:中国是个讲究礼仪的社会,酒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悠久,据说第一个酿美酒的人是帝女精卫,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就开始酿制美酒。酒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过大小节令、婚庆喜事要饮酒,朋友相聚要饮酒,读书人吟诗作词要饮酒。人们说,“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情,无酒不成庆,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诚”。因此,中国古代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自己酿酒,而白居易家酿的酒更是醇厚浓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在读书人的圈子里非常有名。

(三)读韵味。

当刘十九看见白居易邀请他去饮酒的请帖后会有什么表现呢?

让学生一边读古诗一边在头脑中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觉得这个画面怎样?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白居易?

是啊,古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唐人绝句精华》:(出示)读此诗,知白居易之好客,有酒则呼友同饮。

让我们带着对白居易的欣赏朗读这首诗。

练习背诵古诗。

和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该古诗的方法。

小结:这么美的诗就用这么浅白的语言写出来,这就是白居易诗的特点—

—浅白如话(板书)。引出简介中对白居易诗歌的介绍,这样的语言特点使每一个老百姓都读得懂,因此(出示)后人这样评价这首诗,“《唐诗三百首》:信手拈来,都成妙谛,诗家三昧,如是如是。《唐诗评注读本》:用土语不见俗,乃是点铁成金手段。”

知道古人如此崇拜这首诗,你对白居易这首诗有了什么新看法?

那就让我们再看他少年时代十六岁时写的一首诗吧——

课件逐行出示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赋得古草原送别》,让学生在初见惊讶而后不由自主随读随背的兴奋中,看到他们不熟悉的后四句,让学生利用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理解整首诗,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白居易。

让我们读出白居易在诗中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

(小结:邀请诗、聚诗、送别诗这种中国古代读书人特有的友情文化,引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小结:古人们是这样重视友情,从少年到老年对朋友热情似火,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更应该将这种热情好客传承下去。就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美丽的《问刘十九》,先将这份热情记忆在我们的头脑中,然后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中,让这份美丽的情感刻在我们的印象里。

再齐背《问刘十九》

总结,以上这两首诗是白居易闲适诗的代表作。

(三)拓诗再识白居易。

再回到文中的白居易资料,让学生初步说说他们眼中的白居易。据学生汇报出示,出示最能代表白居易讽喻诗特色的两首诗《轻肥》《卖炭翁》(出示注解),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说一说自己的学习成果,(出示提示: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某段诗,可以说一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可以画一画自己读

过此诗后脑海中的画面,可以说自己认识了一个怎样的白居易)丰富对白居易的了解,你又透过这首诗看到一个怎样的白居易。

(四)深化认识白居易。

出示古今中外人民对白居易的评价,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深化对白居易的认识。

引:白居易一生作了大量关注百姓生活,同情百姓遭遇的诗作,可以说他就是古代为老百姓发生的好官,所以,他曾任杭州刺史的西湖上的一道堤岸被称为白堤(出图),人们在他的出生地河南修建了白园,让他在这儿安息。又因为他在创作诗歌时追求每句诗都要浅显易懂,所以后人在诗歌作品评价上也给予他高度评价,称他为“诗魔”和“诗王”,称他是唐朝三大诗人之一,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

让我们看看在他去世后,从皇帝到同行读书人,从国内到国外对他的高度评价。

皇帝唐宣宗李忱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元好问:“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

乾隆皇帝:“实具经世之才”。

日本人说,“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你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你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你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

读到这么多人对白居易的评价,你想说些什么?

总结: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诗歌文化的历史,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问刘十九》这首诗认识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白居易,这种学诗法就叫“品诗识

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 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2、活动开始: 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

华。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 (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在班集体中,老师期待大家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贡献出自己的一点点力量,那样我们的班级就有大大的力量。大家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的文学遗产,让我们领会了博大的情怀,感悟精深的文化。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要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小学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小学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唐诗 1、南园十三首(第周)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教案’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教案。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2、无题(第周)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3、问刘十九(第周)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教案《‘教案’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4、塞上听吹笛(第周)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唯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1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引兵而西引:率领。 B、王翦言不用,因谢病谢:道歉,谢罪 C、老臣罢病悖乱罢:通“疲” D、李信果辱秦军辱:使……受辱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翦言不用,因谢病不如因善遇之 B. 寡人以不用将军计以其无礼于晋 C. 归老于频阳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小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小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活动中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旨在引起学习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实物(中国结等),文字资料。 3、黑板中间写“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标题。 三、活动人员:XX班全体师生。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步骤: 1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2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多彩的内容。 3培养爱国情感。 (二)活动的具体过程 1、宣布主题:

老师:“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2、活动开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件礼物,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中国结) 全班答:中国结。 那你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关于中国结的资料吗? 学生A:……学生B……学生C…… 主持人甲:谢谢大家。 主持人乙:看完老师的展示,我知道大家也准备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请看李然等同学的展示。 李然:我们几个给大家带来的是几首古代的诗词。 (诗词背诵) 是啊。同学们,看了这么多,你最喜欢谁的展示呢? 学生A:……学生B:……学生C:…… 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打算吧。(学生交流、汇报) 主持人甲:请班主任老师给大家做总结。 班主任总结: 今天的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我在同学们的展示中呀,看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学们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3、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老师讲过传统节日的习俗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优秀教案山东大学版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时1、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二课时 2、无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三课时 3、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四课时 4、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五课时 5、塞上听吹笛

草 白居易翻译及赏析_白居易《问刘十九》赏析及翻译

草白居易翻译及赏析_白居易《问刘 十九》赏析及翻译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注释] 问刘十九: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这是作者任江州司马时作,表现了主客深厚不拘的情谊。 醅:没过滤的酒。

绿蚁: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无:相当于“吗”、“否”等问词。 [译诗、诗意] 刚酿好了绿蚁米酒,炭火也烧热了红泥小炉。今晚可能会下大雪,你能否来与我一醉方休? 我有刚酿成还没有过滤的绿蚁酒,正暖在红泥抹成的小火炉上。天快黑了,一场雪马上就要飘洒下来,此时你能来和我共饮一杯酒吗? [赏析] 诗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作为篇幅和字数最少的一种诗体,如何以少纳多,是最值得作者和读者考量的问题。此诗堪称典范。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其间脉络十分清晰。从层次上看,首句先出酒,二句再示温酒之具,三句又说寒天饮酒最好,末句问对方能否来共饮,而且又点破诗题中的“问”字。从关系上看,首末句相呼应,二三句相承递。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 [写作背景] 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绿蚁:酒面上绿色的泡沫。古人常以此代称酒。醅: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原文及译文赏析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原文及译文赏析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日:“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日:“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日:“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日:“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将王翦破赵破:攻破B.臣愿得谒之谒:拜会

C.秦之遇将军遇:遭遇D.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请荆卿日乃遂私见樊於期 B.可以解燕国之患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C.今闻购将军之首太子闻之,驰往 D.秦王必喜而善见臣伏尸而哭,极哀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日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D.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1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端,一连用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B.荆轲提出用樊将军首级与督亢地图作为信物取得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智谋。 C.樊於期明白荆轲的行动计划后,甘愿自刎献头,体现了他的豪爽慷慨、义勇刚烈、热肚直肠。 D.太子丹不忍心杀樊於期,樊於期自杀后他又伏尸痛哭,这些均反映了他的懦弱和妇人之仁。 1 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诵读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诵读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临洮县站滩乡站滩小学夏林峰 【活动主题】 诵读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活动目标】 1.通过诵读经典,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加强师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的参与意识,在全校形成公共场合、课堂教学中说普通话的风气。 【活动准备】 古诗词朗诵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场词 经典使人生变得厚重与深刻,诵读使我们获得心灵的开发与启迪。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漫漫的历史星河中,闪耀着无数颗璀璨的星星。 这儿有诸子百家,有四书五经,有唐诗宋词……这儿有老子庄子,有孔子孟子,有杜甫李白…… 这儿闪烁着先人们的无上智慧,这儿呢喃着前辈们的悠悠情怀。今天,让我们走进悠远的古代,探求幽幽的情怀。 今天,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与诗词作伴;今天,让我们尽情歌诵,尽情吟唱。

二、诵读经典 1.《迢迢牵牛星》 2.《春江花月夜》(配乐) 3.《陋室铭》《爱莲说》 4.苏轼的《水调歌头》 5.(师)刚才咱们欣赏了这么美的诗词,老师也想参与到你们中间,咱们开展一个竞赛好不好咱们四个组,每组要说一个我限定内容的诗句,看看哪一组说的最多最好。 第一个题目由第一组说:谁能说出含有春夏秋冬字眼的诗来。 第二个题目由第二组说:谁能说出含有动植物字眼的诗来。 第三个题目由第三组说:谁能说出含有亲情意思的诗来。 第四个题目由第四组说:谁能说出含有离别意思的诗来。 三、结束语 琴声淡去,余音袅袅,诗词吟罢,口留清香。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 子孙代代无穷已,诵完经书唱诗词。 美好的人生是文采人生,美好的人生是诗意人生,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些文采,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些诗意吧!

南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篇二: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教案全集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唐诗】 [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无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白居易《问刘十九》高考诗歌鉴赏

白居易《问刘十九》鉴赏 古诗鉴赏 1222 1106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释] 1、刘十九:指刘轲,朋友,时隐居庐山。 2、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3、醅:(pēi)没有过滤的酒。 4、无:犹“否”。 5、“蚁”,原诗为“绿螘新醅酒”,“螘”音、义同“蚁” 译文: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 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 能否共饮一杯?老兄! 赏析 诗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作为篇幅和字数最少的一种诗体,如何以少纳多,是最值得和读者考量的问题。此诗堪称典范。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其间脉络十分清晰。从层次上看,首句先出酒,二句再示温酒之具,三句又说寒天饮酒最好,末句问对方能否来共饮,而且又点破诗题中的“问”字。从关系上看,首末句相呼应,二三句相承递。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 写作背景 刘十九是在江州时的朋友,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绿蚁:酒面上绿色的泡沫。古人常以此代称酒。醅:尚未滤过的酒。这首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富于生活气息的情趣,写出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唐诗三百首》云:“信手拈来,都成妙谛。诗家三昧,如是如是。”《唐诗评注读本》:“用土语不见俗,乃是点铁成金手段。”《诗境浅说续编》:“末句之‘无'字,妙作问语,千载下如闻声口也。” 赏析: 这首诗可以说是邀请朋友前来小饮的劝酒词。给友人备下的酒,当然是可以使对方致醉的,但这首诗本身却是比酒还要醇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是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炉火又正烧得通红。这新酒红火,大约已经摆在席上了,泥炉既小巧又朴素,嫣红的火,映着浮动泡沫的绿酒,是那样地诱人,那样地叫人口馋,正宜于跟一二挚友小饮一场。 酒,是如此吸引人。但备下这酒与炉火,却又与天气有关。“晚来天欲雪”──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可以想见,彼时森森的寒意阵阵向人袭来,自然免不了引起人们对酒的渴望。而且天色已晚,有闲可乘,除了围炉对酒,还有什么更适合于消度这欲雪的黄昏呢? 酒和朋友在生活中似乎是结了缘的。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所谓“独酌无相亲”,说明酒还要加上知己,才能使生活更富有情味。杜甫的《对雪》有“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之句,为有酒无朋感慨系之。白居易在这里,也是雪中对酒而有所待,不过所待的朋友不象杜甫彼时那样茫然,而是可以招之即来的。他向刘十九发问:“能饮一杯无?”这是生活中那惬心的一幕经过

《王翦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翦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秦)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

投石、超距④。”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荆: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②顿舍:停驻,休息。 ③怚(cū)中:粗心。④超距:跳远。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信奔还(奔:逃跑) B.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及:趁着) C.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委:托付) D.王翦坚壁不与战(壁:墙) 7.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王翦“为将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入两壁,杀七都尉②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③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④王翦坚壁不与战 ⑤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⑥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8.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信带领二十万秦军最初也取得节节胜利,但战事深入后走向失败,秦王意识到原先的错误,向王翦认错,重新取用了王翦。 B.王翦尽管有情绪,但当国家需要时,他义无反顾带领军队攻打楚军,这表现了王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实验学校赵建玲 教学目标: 1、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在生活中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 一、再现生活 师:同学们,你们好,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哪个国家的人吗?(中国)师:没错!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夸夸我们中国,你会怎么说?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具有许多传统佳节的国家 …… 师:孩子们,你们说的没错,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它和外国有着太多不同。孩子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知多少呢? 生:我知道我国的传统佳节就是一种民族文化。 生:我国的京剧、越剧、豫剧……等就是我们的戏曲文化。

生:我妈妈蒸的花馍、扎的花鞋垫也是一种民间文化。 …… 二、描述生活 师:你们说的没错,哪你们都知道我国每年都在几月过什么节?生:每年正月初一过春节 正月十五过元宵节 五月初五过端午节 …… 师:我编了一首对儿歌,你们也一起来想吧!几月几日是春节?几月几日是元宵节?几月几日是端午节?几月几日是中秋节?几月几日是重阳节? 生:正月一日是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五日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九月初九重阳节。 师:非常棒!那你们知道怎么过这些节吗? 生:…… 师补充:春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守夜、拜年; 元宵节:吃元宵、舞龙灯、猜灯谜;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蒲、戴荷包、洗药浴; 中秋节:吃月饼; 重阳节:登高、炸米果、饮菊花酒。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对节日有这么多的了解,老师很欣慰,不过其

传统文化问刘十九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问十九》教学设计 教学思考: 《问十九》作为一首浅白如话的小诗,学起来并不难,难得是作为一节传统文化课,该和孩子们学什么。首先《问十九》是传统文化课,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原则,《《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指出三条原则:“一是趣味性原则,二是启蒙性原则,三是开放性原则。”提出的学习理念是,“(一)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通过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二)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加强课外结合,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感染。”学习总目标是“(一)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容和形式,自觉拓展学习视野,积极参与校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五)学习传统文明礼仪,提高个人修养。 (六)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意识。” 第二学段(3至6年级)阶段目标是,“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 2.能够尝试表达自己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3.了解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并能熟练诵读相关作品。 4.对传统文化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5.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指出:“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通过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如诗歌朗诵、书法比赛、艺术节等,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学习经典重在积累感悟。通过品味经典之韵、感受志士之魂、领略山水之美、参与艺术之乐,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和滋养,获得文化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注意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既有自己的独特性,又与其他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注意与语文、品德等学科的教学或校外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针对这些目标和要求,我定下以下几条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大体理解古诗的意思,在想象中丰富对古诗意境的感受,能背诵古诗。 2.认识中国友情文化中的邀请诗、相聚诗、送别诗,了解白居易的闲适诗和讽喻诗,认识白居易。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培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学习“品诗识人”的学习方法。

问刘十九阅读答案

问刘十九阅读答案 【篇一:问刘十九阅读答案能饮一杯无】 =txt>1.题目中的问,其实就是的委婉说法。2.一、二句以绿描绘 新酒的清醇,以红描绘火炉的形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1. 邀请2.这两个形容词意在营造待客的环境,渲染、烘托一种优美、 温馨的气氛,表达主人邀请朋友的诚意。3.《问刘十九》是邀请人喝 酒的小诗。虽然简短,而景与情相得益彰。请说说诗中的景和情是 如何完美结合的。答:诗中写景,有新酿的米酒,正架在炭火燃烧 着的红泥小炉上,酒香四溢,再加上傍晚快要下雪的寒天,一热一冷,温馨亲切。此种情境,相约友人,如何会不来?邀的真诚,来的 高兴,定会一醉方休。全诗更透出两人的友谊比美酒还要醇厚。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诗人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刘十九,名不详。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有句唯共 嵩阳刘处士,可知其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为即隐居庐山的刘轲。 十九,兄弟间的排行。【译诗】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 泛起一层绿泡,细小如蚁。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是用 红泥烧制成的。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是否能和我来 共饮这一杯酒?赏析:《问刘十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此 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 情景。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通过写对把酒共饮 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问刘十九》。诗从开门见山 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 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 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 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 既有所渲染,又简练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 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诗 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作品充满 了生活的情调,浅近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挚的友谊。 最后是结尾问句的运用。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近 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

《王翦将兵》阅读附答案

《王翦将兵》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赏析 王翦将兵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①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③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大破荆军。 注:①果:果断。②顿舍:停止。③为;惟。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少而好兵_______________ 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____________ 于是引兵而西____________ 李信果辱秦军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的“以”与“寡人以不用将军计”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始皇以为贤勇 D.扶苏以数谏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看待王翦由“谢病”而重新“将兵”大破“荆军”的举动?试结合文段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喜爱,喜欢 对 率领,带领 使……蒙受耻辱 2.D 3.王翦是频阳东乡人。 我想攻取楚国,在将军看来打算用多少士兵才够? 4.王翦的托病是因为秦王轻信李信的话疏远自己,自己是迫不得已告老还乡。当荆兵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 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2、活动开始: 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

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 (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在班集体中,老师期待大家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贡献出自己的一点点力量,那样我们的班级就有大大的力量。大家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的文学遗产,让我们领会了博大的情怀,感悟精深的文化。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要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word完整版)二年级书声朗朗教案

《幼学琼林》节选 一 黄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 译文:黄帝统治华夏民族的时候开始画野分洲,那个时候才开始有城市和郊外之分;夏朝大禹治理水患,从此奠定了祖国山河大致的形状。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饶州之鄱阳,岳州之青草,润州之丹阳,鄂州之洞庭,苏州之太湖,此为天下之五湖。 译文:五湖:其中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现仍在。青草湖已与洞庭湖连在一起,丹阳湖逐渐淤塞。 二 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平。 译文:河:指黄河。晏:安宁。沧海:大海;桑田:种桑树的地,泛指农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 译文:周成王时,交趾国的使者称赞周国说:“天无烈风淫雨,海不扬波三年矣。意者中国其有圣人乎?”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出自唐·郑锡《日中有王子赋》:“河清海晏,时和岁

丰。”河清,《拾遗记》:“黄河千年一清,清则圣人生于时也。” 三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译文:桃符:画在桃木板上的门神,古人以桃木能驱邪,故新年风俗都换桃符。 五戊鸡豚宴社,处处饮治聋之酒;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乞巧之针。译文:五戊:指春社和秋社。这天到处吃鸡吃肉喝酒,据说这天的酒喝了可以治耳聋。乞巧:七夕女孩子晚上在月亮底下穿针,求得一双灵巧的手。 四 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 译文:孚:相应,符合。上句:孚,信赖,投合。莫逆,心意相通,感情融洽,没有抵触,不相违逆。语出《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下句:年龄辈分不相当的人结为朋友称为忘年交。 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白居易《问刘十九》全诗赏析及翻译

白居易《问刘十九》全诗赏析及翻译 问刘十九 绿蚁新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注释] 问刘十九: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阳处士。这是作者任江州司马时作,表现了主客深厚不拘的情谊。 :没过滤的酒。 绿蚁: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无:相当于“吗”、“否”等问词。 [译诗、诗意] 刚酿好了绿蚁米酒,炭火也烧热了红泥小炉。今晚可能会下大雪,你能否来与我一醉方休? 我有刚酿成还没有过滤的绿蚁酒,正暖在红泥抹成的小火炉上。天快黑了,一场雪马上就要飘洒下来,此时你能来和我共饮一杯酒吗? 赏 诗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作为篇幅和字数最少的一种诗体,如何以少纳多,是最值得作者和读者考量的问题。此诗堪称典范。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其间脉络十分清晰。从层次上看,首句先出酒,二句再示温酒之具,三句又说寒天饮酒最好,末句问对方能否来共饮,而且又点破诗题中的“问”字。从关系上看,首末句相呼应,二三句相承递。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 写作背景 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阳处士。绿蚁:酒面上绿色的泡沫。古人常以此代称酒。:尚未滤过的酒。这首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富于生活气息的情趣,写出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三百首》云:“信手拈来,都成妙谛。诗家三昧,如是如是。”《唐诗评注读本》:“用土语不见俗,乃是点铁成金手段。”《诗境浅说续编》:“末句之‘无'字,妙作问语,千载下如闻声口也。” 赏: 这首诗可以说是邀请朋友前来小饮的劝酒词。给友人备下的酒,当然是可以使对方致醉的,但这首诗本身却是比酒还要醇浓。 “绿蚁新酒,红泥小火炉。”酒是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炉火又正烧得通红。这新酒红火,大约已经摆在席上了,泥炉既小巧又朴素,嫣红的火,映着浮动泡沫的绿酒,是那样地诱人,那样地叫人口馋,正宜于跟一二挚友小饮一场。 酒,是如此吸引人。但备下这酒与炉火,却又与天气有关。“晚来天欲雪”──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可以想见,彼时森森的寒意阵阵向人袭来,自然免不了引起人们对酒的渴望。而且天色已晚,有闲可乘,除了围炉对酒,还有什么更适合于消度这欲雪的黄昏呢? 酒和朋友在生活中似乎是结了缘的。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所谓“独酌无相亲”,说明酒还要加上知己,才能使生活更富有情味。杜甫的《对雪》有“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之句,为有酒无朋感慨系之。白居易在这里,也是雪中对酒而有所待,不过所待的朋友不象杜甫彼时那样茫然,而是可以招之即来的。他向刘十九发问:“能饮一杯无?”这是生活中那惬心的一幕经过充分酝酿,已准备就绪,只待给它拉开帷布了。 诗写得很有诱惑力。对于刘十九来说,除了那泥炉、新酒和天气之外,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把酒共饮所表现出的友谊,当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这里显示了除物质的因素外,还包含着动人的精神因素。 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日:“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孥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龅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

“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到,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起迁为武安君 迁:升迁 B.且诸侯救日至 且:而且;况且 C.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怨:埋怨 D.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 乃:于是 答案:C(怨:怨恨,仇恨。) 6.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一组是( ) ①白起攻魏,虏三晋将 ②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 ③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 ④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⑤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⑥武安君言日:“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