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讲义_毕业论文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讲义_毕业论文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下)教案

第一讲导论

[目的与要求] 本部分主旨在于解决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习态度和学风问题。我们应该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理论研究、理论学习时所持的科学严谨的态度一样,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时,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教学的重点内容] 本部分选编了二篇文章,即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精神实质(§3.1—§3.6))。

[学时] 6学时

<学习指导>

一、应知、应会知识

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知道三个问题,解决三个问题:

(一)、应知原著与原理、史的关系,解决为什么要学习原著的问题;

(二)、应知如何阅读原著,解决学习原著的方法(即怎么学好)问题;

(三)、应知学什么(即学习的重点),解决学风问题。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

二、知识、能力拓展

应关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的讨论、研究与进展情况并阅读本章所列重要参考文献。

三、信念培育

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崇高理想奋斗的奉献精神,学

习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与革命精神的有机统一,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

四、所选原著的要点

(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习本文的重点在于,学习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与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身上所具有的科学精神与革命精神的有机统一,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崇高的历史使命感的完美统一。

(二)、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本文的重点在于,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的重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

<背景链接>

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写作背景

马克思(1818-1883):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市。波恩大学(1837)—柏林大学(1839-1841)

恩格斯(1820-1895):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

1795-1815年,莱茵省被割让给法国。经济突飞猛进,政治自由。1815年通过谈判回归后,普鲁士科以重税,并在政治上严加控制。莱茵省成为欧洲矛盾焦点。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他因病逝世。

马克思曾先后四次遭到一些国家反动政府的驱逐。他生活贫困。最穷困的时候连吃的

都没有。面包房、肉铺、房东都来讨债,连夫人的围巾、家里的家具、自己穿的上衣都拿去典当了,为此他无法上街。有时想寄稿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马克思很爱他的孩子。可两个儿子一个养到八岁,一个二岁,都因贫病无钱医治而死。他的小女儿,得了重病,不到11个月就死了,那是1852年的复活节,马克思刚写好一本小册子。小女孩死后只能放到家中,后得到一位法国流亡者资助的二英镑钱,才付清了棺材钱。他家分别在1850年、1852年、1857年连续死了四个孩子,只存活了三个女儿。

马克思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仍然顽强的斗争,勤奋的工作。比如他写《资本论》一书,就花了他整整40年时间,为了写《资本论》,他做过的摘记的书就有1500种以上。《资本论》的稿酬远远抵不上他写这部巨著时的所花的烟钱。马克思说,他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了一篇有关选择职业的文章,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于 1883年 3月14 日在英国伦敦逝世。 3月17

日,安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当时参加葬仪的有:恩格斯,马克思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的两个老同志列斯纳和罗赫纳,从法国来的拉法格和龙格,从德国来的李卜克内西,还有两位著名的科学家——化学家肖莱马和生物学家雷伊·朗凯斯特等。马克思的朋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了花圈后,恩格斯就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悼念,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1956年3月14日,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东北角略宽敞的地方,墓用花岗石修建,呈方柱,高8英尺,碑顶安放4英尺高的马克思铜铸头像。墓碑正面上刻着金光闪闪的大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方镌有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二、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背景介绍:

本文是毛泽东同志于1941年5月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在中国共产党艰难成长的历史上,1941年是个值得纪念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左倾和右倾的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领导者不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

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而是从主观臆断出发,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遵义会议后虽然曾对左、右倾的错误进行了纠正,但由于当时处于战争条件下,形势变化快,对这些错误思想的根源一直没来得及进行清算,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党内还存在着,对党的正确路线的执行有很大干扰。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党员大量增加,许多人出身于小资产阶级,思想还没有彻底转变,这也对党的思想作风产生了一定的不良作用。而且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敌我形势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者集中其主力于共产党领导的一切根据地的周围,进行连续的“扫荡”战争。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致使我党处于极端困难的地位。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为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进行了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斗争。为了总结历史经验,肃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恶劣影响,增进党的团结,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以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党在 1941 年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对机械教条地对待马列主义,理论脱离实际,曾给党的革命事业带来极大损失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对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一次深刻的马列主义教育。

在这次整风运动中,毛泽东作了三个报告:即《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在这些文章里,

毛泽东进一步从思想上总结了过去党内斗争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伪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小资产阶级思想作风,主要是主观主义的倾向,宗派主义的倾向,和作为这两种倾向的表现形式的党八股。毛泽东号召开展全党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即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原则整顿作风的运动。毛泽东的这个号召,很快地在党内和党外引起了无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大论战,巩固了无产阶级思想在党内外的阵地,使广大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改造我们的学习》主要是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在文中毛泽东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阐述精辟透彻,论证充分有力,不但在当时整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就是对今天的理论学习仍有指导意义。

<内容精析>

一、什么是原著

(一)原著与原理、史的区别

1、原著:Text(文本),由正式出版的著作、论文和书信、手稿构成,是作者思想、理论的载体。

2、原理:对原著的思想、理论的逻辑表述(横向、静态的)。

3、史:依原著对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考察(纵向的、动态的)。

(二)原著与原理、史的联系

原理源于原著,它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将原著所论述的理论逻辑化、体系化;

史同样源于并忠实于原著,是对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范畴理论的动态发展加以研究,从而揭示思想产生、演变及发展规律。

(三)、两种“Text”(文本)

1、显在的文本(显然性):字里行间能明确地读出的思想。

2、潜在的文本(可能性):随时空的转换,可能做出的新的合理性解读

3、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坚持“可能性”的解读高于“实然性”的解读。

(四)“忠实”的含义

随时空的跨越、语义的演化,绝对地按字面来理解原著是无法把握作者真实的思想。相反,它可能恰是一种误解。

应在忠实原著思想的基础上,解读它的现代性含义。

二、如何读原著?

(一)“入手的”问题

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从什么地方切入原著,即从什么样的视角去理解原著的词句,这对于是否能忠实把握原著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1、时代背景、写作动机

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把握他所生活时代的时代主题及社会状况,是忠实于原著所必须具有的视野;了解作者创作的动机,即他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是忠实于原著的直接前提。

24

将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作者是如何提问、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这不仅有利于忠实于作者的思想,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作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2、作者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任何人的思想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且,任何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必定受其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影响。

一篇(或部)原著是作者思想不成熟时期还是成熟时期的作品,或者是从不成熟或成熟过渡时期的作品,这直接决定它的理论价值。若不能准确定位,则势必是拔高或贬低这篇原著的观点。

3、整体的逻辑结构、中心思想

对文本的整体逻辑结构、中心思想

(二)基本功的问题

读原著必须具有一定的基本功,尤其是两个方面的基础非常重要。

1、史学的功底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著距离我们时代久远,他们生活的时代及他们的著作中涉及的史事、人物对于今天的青年人都很陌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史学知识的学习,了解他们生活时代及他们的著作中所涉及史事、人物的基本概貌。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原著所提问题、提问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关于问题的基本观点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局限性是非常必须的。

2、文化(文字)功底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它是直接从西方文化发端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妨碍我们忠实把握原著的一道坎。要克服这种障碍,就必须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从而避免望文生义。例如“存在”、“同情”在中西文化中,它们的具体的含义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三、“学什么”的问题

1、基本观点、基本原理

学习原著,当然首先要为了掌握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更加深刻、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正确地运用马克思的基本前提。

2、基本方法

马克思经典作品指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他们得出基本结论的前提。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并进而学会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尤为重要。特别是今天,学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对于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

<原文导读>

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本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来把握。(一)马克思逝世及其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巨大影响(§1-§2)

1、第一自然段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及逝世时的简况

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的时间,表达了一种庄重的意味;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我”的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2、第二自然段指出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世界无产阶级、对“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从不同角度: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一是从后果(空白);一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二)主要叙说马克思在科学(历史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见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3-§5)

1、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的贡献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起源,推翻了上帝创造人的宗教落后的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二者同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2、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3、马克思的其它理论贡献

“很多”“不是浅尝辄止”分别从广度和深度叙说了马

克思的理论研究,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见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具有顽强刻苦的治学精神,恩格斯用马克思的其它的发现来证明“不是偶然的”,这是马克思近30年的长期呕心沥血,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贫困、饥饿、病、丧子、亡妻、嫉妒、诽谤的折磨以及大量艰辛的研究才获得的,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正是这样一个身体力行的人。

(三)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的伟大精神(§6—§7)

1、马克思重视科学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作用

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的发展、革命的发展。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

2、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的品质: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工作卓有成效。

(四)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地位,并对马克思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之情(§8—§9)

1、人们对马克思及马克思的逝世态度不同:

①无产阶级尊敬、爱戴、悼念马克思。

②无产阶级的敌人忌恨、诬蔑、诽谤马克思。

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2、“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恩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喻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

二、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文题“改造我们的学习”,既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也标明了文章的论述范围——如何彻底改变学风方面的问题。“改造”意味着不是一般的“改变”,而是从根本上改掉旧的,树立新的;“我们的学习”,这里主要是指我们党内的、革命队伍内的学习态度,也就是学风,而不是方法、条件、环境、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是学习的根本性问题。

(一)引论:提出中心论点: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二)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学习:

1、学风问题是事关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大事(§1)

通过对党成立 20 年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的回顾,从正面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历史

经验证明了,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革命才能前进。因此对于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坏学风必须进行改造。

2、党内理论学习现状(§2.1—§2.10)

从反面来分析 20 年来我党在学风上存在的缺点:理论脱离实际的严重性及其给革命造成的危害,进一步证明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分别从“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方面列举了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坏学风的具体表现)

3、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精神实质(§3.1—§3.6)

将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对照,说明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的原则区别,进一步证明改造我们的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迫切性,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实事求是”原则。

<理论动态>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的讨论、研究与进展情况

<思考与练习>

1、学习马克思原著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

2、学好马克思原著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积累?

3、如何正确处理好原著文本的显在意义与潜在意义间的关系?

4、马克思是如何将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的?

第二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解说

[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文中所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学会运用所学的历史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现实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关于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原理;把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理解关于社会革命的根源的原理;把握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原理;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原理;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2、难点:马克思关于社会革命的根源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的论述。

[教学的重点内容]文献第四自然段所所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论。

[学时] 5学时。

<学习指导>

一、应知、应会知识

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社会革命的根源的原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原理、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

二、知识、能力拓展

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分析当今社会中存在的社会现象。能运用改革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回答正处于转型期间的社会现实问题。

三、信念培育

学习马克思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坚持运用实事、辩证分析社会现实的严谨治学态度;坚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是我们观察与分析问题的正确的理论和方法;确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四、所选文献要点

本文献的重点在第四自然段所论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原理,主要是:关于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关于社会革命的根源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理论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原理。(具体内容详见后文对第四段[原文精读])

<背景链接>

19世纪中叶,欧洲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1857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世界形势的发展要求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方式及其发展规律作出科学的分析,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从理论上进行新概括,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随着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工人运动再次掀起高潮。马克思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发展的需要,紧张地投入了曾经一度中断的政治经济学问题的研究,写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和20多本政治经济学笔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是1859年1月马克思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版写的序言。

<内容精析>

一、历史地位

(一)、理论价值与理论意义

《序言》篇幅虽短,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献。在《序言》中,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既是他研究政治经济学成果的哲学概括,又是指导他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这篇《序言》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献。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概括成果——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作了系统的、经典的表述。历史唯物主义是构成这篇序言的核心内容。

3、马克思在《序言》中所阐述的基本观点,不仅对于理论,而且对于社会实践也是最革命的结论。由于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并应用于历史现状的分析,使“一个伟大的,一切时代中最伟大的革命远景”

才“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基本观点却像一根红线贯穿着党的一切文献”,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的基础”。①(二)现实意义

《序言》对于指导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改革和调整不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哲学基础。

二、中心思想

《序言》中,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着重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逻辑结构

《序言》一共7个自然段,第1、2段是马克思叙述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次序和方法,说明《政治经济学》第一分册的内容结构。

第3段是讲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和目的,说明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直接动机。

第4段是重点段,马克思在说明他的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5、6、7段是简要地说明了他和恩格斯共同研究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文献导读>

(一)第一部分分为两个问题(第一段~第二段)

1、马克思阐述了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内容结构。这是马克思的写作计划,但是能否按这一计划进行系统的整理,还要看情况而定。事实上马克思后来的确改变了他的这一写作计划,而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资本论》体系。

2、马克思阐述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讲明了为什么把原已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指《(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而换上了这篇《序言》。原因是,马克思经过仔细的思考,认为"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