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经历乘法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多种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探究卡、魔术盒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探究研讨法、合作学习法、讨论研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魔术吗?

生:喜欢。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魔术王国,在神奇的魔术世界里感受有趣的数学知识,好吗?

生:好。

师:瞧,杂技团的阿姨已经带着她精彩的魔术来了。

(大屏幕播放动画,在柔美音乐的伴奏下,魔术棒打开了魔术表演的舞台:有灯、灯笼)

师:多么神奇的一根魔术棒啊!

师:魔术开始了,(动画在继续,魔术师一次变

出了五条鱼,一共变出了四缸;又变出了两只

小鸟,共有3组)

师:魔术好看吗?

生:好看。

【评析】于漪老师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

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在引入新课时,陈老师能够巧妙应用魔术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生活性。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同数连加

1、看魔术,找信息。

师:魔术不仅好看,还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信息呢!仔细观察这个魔术,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真快,你来说。

生:我发现阿姨每次变出四条鱼,一共变出了四缸;

师:好眼力。

生:我发现阿姨每次变出两只小鸟,一共有三组。

师:观察得真仔细。

生:我还发现舞台上方挂着许多的灯笼,一串有三个,一共有这样的五串。师:真棒!

生:我还发现每个舞台灯都装有六盏小灯,一共有四个这样的舞台灯。

师:懂得的知识真多,这就是上面的舞台灯,每个舞台灯有六盏小灯,一共有这样的四个舞台灯。

【评析】精彩的魔术表演,让孩子在静态的动画欣赏中,产生了情感共鸣,激起学习兴趣,此时老师适时引导学生交流,让孩子在充分的表达中释放了情感,并主动寻找数学信息,教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

2、提问题,列算式。

师:瞧,小朋友们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呢?

生纷纷举手。

师:这么多的小朋友都想到了,这样吧,把你的问题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说完后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记录好解决问题的算式。

学生同桌合作。

师:谁愿意第一个交流你的想法。

(利用展台)生:我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小鸟?算式是2+2+2=6(只)。

师:小朋友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我们把它记录下来,你来说,我来写(板书)。告诉老师一共有几个3?

生:3个2。

师: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我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小鱼?算式是3+3+3+3=12(条)。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告诉老师有几个2相加?

生:4个3相加。

师:真聪明。还有吗?

生:一共有多少个灯笼?算式是3+3+3+3+3=15(个)。

师:真棒,他用的是几个几相加?

生;5个3相加。(师板书)

生:一共有多少盏小灯?算式是6+6+6+6=24(盏)。

师:他一共用了——4个6相加,等于——24盏。

【评析】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让孩子在提问、列式中,理解了连加的含义,为同数相加奠定了基础。

3、观算式,找规律。

师:瞧,刚才我们在魔术世界里发现了这么多数学问题,还想办法解决了这些问题,仔细观察这些加法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好,小手放下,把你的发现说给你旁边的小朋友听一听。

师:谁来把你的发现最先说给大家听

师:好,那位小朋友你来说。

生:我发现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师:也就是每道算式他们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师:你的发现很好,还有吗?谁来补充?

生:我发现这些算式都是连加的算式。

生:我还发现算式中的加数都比较多!(也就是他们都

是连加的算式)

师:小朋友的发现特别多,特别是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它们的——加数是一样的。

【评析】适时的观察讨论,让孩子在交流中发现算式的共同点——同数连加。

层层递进的设计,既保证了学习的兴趣,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深刻理解同数相加

继续观看魔术,寻找用同数连加解决的数学问题。

师:你看,咱们在魔术王国里发现了这么多用同数连加解决的数学问题,下面就让我们继续欣赏魔术表演,一边继续看一边找一找,还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好吗?师:魔术师阿姨又变出了什么?(动画,每次3朵花,共变出了5组)那阿姨又变出了多少朵花啊?

生:15朵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3+3+3+3=15(朵)。

师:这位小朋友是用3+3+3+3+3=15这样同数连加的算式算出来的,你同意吗?

师:小朋友继续看。(动画:又变出了3组

小花)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又多出了三组小花。

师:能告诉小朋友现在有几组小花?(8组)

哦,8组,那8组小花是多少朵呢?生:3+3+3+3+3+3+3+3

师:你说了几个3呀?

生:8个3。

【评析】在具备了同数连加的基本认识之后,教师又设计了第二次魔术,让孩子们在观看中继续寻找用同数连加方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交流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同数连加的理解。(三)合作探究乘法的形成

1、激发认识冲突。

师:8个3相加,也是用同数相加的方法解决的问题。我们接着看!

生:哇!这么多花!

师:(画面静止在40组小花时)是啊!真美。那请小朋友们估计一下,阿姨一共变出了几组小花?

生:我估计是……

师:到底有多少组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师:一共有40组小花。

师:多神奇啊!那40组小花一共有多少朵呢?我们可以怎样算一算?

生:我觉得应该是40个3加起来。

师:我们一起来。

师生同加。

师:大家说了多少个3相加啊!

生:40个3。

师:说完了吗?

生:没有。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挺累的,太麻烦了。

【评析】随着魔术的深入,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断地得以提升,探究的乐趣也越来越浓。此时,教师又应用课件将魔术师变出的花一下子上升到40束,很显然这也是属于同数连加的问题,然而40个3相加,加的过程孩子们必然会感受到连加的不方便,怎么办?思维需要提升——乘法也就呼之而出了。

2、小组讨论,思维碰撞

师:太累、太麻烦了!那咱们小朋友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咱们就想一想,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40 个3表示出来?来,小组长拿出探究卡,小组的同学在一起讨论讨论。

生小组在一起热烈地展开讨论

3、全班交流,认识乘法

(1)利用展台,分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想出的好方法?(各小组代表分别在实物展台上展示自己小组的做法)

师:告诉小朋友你们小组用的什么好方法?

小组1的做法:15+15+15+15+15+15+15=120(人)

师:哦?哪儿来的15啊?给大家讲讲,好吗?

生:我们是把这一列加起来,是15朵,一共有8个15。

师:这样就方便多了。可是这个算式能表示是40个3相加吗?

小组1的做法:24+24+24+24+24=120(人)

师: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我们把这一行加起来,就是24,一共有5个24。

师:也很方便。小朋友们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能表示是40个3相加吗?

那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小组3的做法:40×3=40(人)

师:你们小组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乘法。

师:乘法,一种新方法,你能把这个算式读给小朋友们听一听吗。

生:40×3=120(人)

师:你这个算式就表示了40个3相加,是这样吗?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个小组用的这个方法。(大屏幕:在加法算式的下面出现乘法算式)老师把他们的这个方法写在这儿。你看,这就是这个小组用的乘法,它就表示了40个3连加,你觉得他们这个新方法怎么样?(很方便)是啊,真方便!真了不起!

师:刚才这个组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种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写法——乘法。(板书)小朋友说,这节课我们要研究什么?(乘法)这个小组刚才提出来了乘法。你看,40×3=40人,就表示了40个3相加。乘法这么简便,小朋友们喜欢吗?(喜欢)

(2)初认乘法

师:那咱们就先来认识一个新的数学符号:乘号。(大屏幕闪动乘号)这就是乘号。小朋友会做一个乘号吗?用小手指做一个。

生:用小手指做。

师:哦,真聪明,轻轻一歪,你看它就变成了什么?(加号)好,再歪回来。你

看,加号和乘号,象不象?原来啊,加法和乘法的关系这么亲密。

来,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个乘号。(板书:×)你瞧,这就

是——乘号。(在板书上加引号)乘号,在乘法算式中,就读作乘,

读作什么?

生:乘。

师:再说一遍。

生:乘。

师:那哪位小朋友能试着读读这个乘法算式?你来

生读。

师:读得真好,谁再来试一试。

生再读。

师:嗯,小朋友一起来好吗?(好)

生齐读。

【评析】“我听过的我会忘记,我看过的我会记得,我做过的我才会理解”。数学学习必须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动手做乘号的过程中,经历了乘法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对乘法的理解。

4、写乘法算式,理解与加法的关系。

(1)将黑板书的四道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师;读得非常好,40×3就表示了40个3相加,那咱们这儿也有许多连加的算式(指板书)你能把它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能)我们先来看第一道:你看,这是几个2加起来的?(3个2),怎样用乘法来表示?

师:好,哪位小朋友来说。

生:3×2=6(只)(师板书)

生纷纷举手。挑生说。

生:我想的是2×3=6(只)

师:这样行吗?(行)为什么?(因为加数可以交换位置,所以乘法也可以交换位置)

师:我明白了,小朋友们想到了加法和乘法的关系,像加法一样把3和5调换了位置,恩,也行!

师:哟,这个加法算式中哪有3呀?小朋友这个3是从哪儿来的?老师不明白。

师:过来,说给都老师和小朋友听听。

生:这个3表示是3个2相加。

师:带着小朋友一块数一数。(1、2、3)一共是3个2,那我们

就可以写成3×2=6(只),也可以写成2×3=6(只)

师:这位小朋友真聪明!告诉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

生说名字。

师:他叫什么名字?(生重复一遍。)

师:我们记住你的名字了。好,请回去。

(2)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师:你看,小朋友们有自己的名字,那你们猜猜在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叫什么名字?(生在一起兴奋地猜测)

生:我猜3和2都叫乘数。

师:你是怎么猜的?

生:加法算式中叫加数,乘法算式中我就猜是乘数。

师:你是这样想的,有道理,不过,数学家把它叫做因数。3也叫因数。(板书),小朋友再想想得数6 会叫什么?(有一名学生举手)

生:我知道6就叫积。

师:这儿你也知道,好样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妈妈教我的。

师:恩,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我们大家都要向她学习,好吗?小朋友们说一遍,最后的得数叫什么?(积)板书

师;小朋友们再说一遍最后的得数叫——积。

师:来,咱们一起说说他们的名字。(带学生说一遍各部分名称)2的名字叫——因数,3呢喃——因数。6呢?——积

师:那刚才小朋友把3个2相加用乘法表示出来了,快动脑筋想一想4个3相加可以怎样用乘法表示呢?

师:哟,这么多小朋友,你来说。

生:应该是:3×4=12(条)

师:那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有3个4加起来,所以用3×4。

师:哦,我明白了,这个小朋友说有3个4相加,所以用3×4,其中一个数表示相同的加数,而另一个表示有4个这样的加数。是这样的吗?

生:是。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这道加法算式,你能用乘法表示出来吗?

生:可以写成3×5=15(个)

生:也可以写成5×3=15(个)

师:还有一道加法算式,谁能用乘法表示出来?

生:可以写成6×4=24(盏)

生:也可以写成4×6=24(盏)

【评析】孩子们是否理解了乘法的含义?是否真正明白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在初步认识了乘法后,教师设计这样的一个改写活动,既加强了对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及区别的认识,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了对乘法的认识。

5、寻找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1)师举例引导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师:刚才咱们在魔术王国里用连加的方法解决了许多的数学问题,又用乘法表示了这些连加的算式,小朋友们真是好样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有许多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你看,一个小组几个小朋友?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指名回答)

(2)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师:你还能从身边发现这样的数学问题吗?

生:我们坐的凳子有4条腿,两条凳子一共有几条腿?

生:吃饭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都用2根筷子,一共用几根筷子?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必然要在生活中应用。陈老师能够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寻找相关的数学问题,在找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孩子对乘法的认识,学会了用乘法解决生活问题。

三、巩固应用,知识升华

1、看魔术,写算式。

(1)教师变魔术。

师:小朋友们从生活中发现这么多用同数相加解决的数学问题,真

是好样的!老师有个小小的礼物要送给咱们班的小朋友,想不想

看一看是什么礼物?(想)

师:先闭上眼睛。(出示一个魔术盒)

师:瞧!这是什么?

生:(高兴地):盒子!

师: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盒子,它是一个魔术盒。你们猜,里面会有什么呢?师:我们把它打开。

师:有什么吗?(没有)别失望,老师说过这是一个神奇的魔术盒,请小朋友们吹口气,说声变,瞧瞧我们可以变出什么?

生:大树。

师:多漂亮的一棵大树啊!我们把它贴在黑板上,好吗?

师:魔术盒多么神奇啊!你想拥有一个吗?(想)赶快看看桌箱,找到了吗?高兴吗?同桌两个赶快吹口气,说声变,看看能变出什么来?

师:小朋友们玩得这么开心,能告诉老师你们变出什么来了吗?

生:苹果、桃子等。

师:变出了这么多的水果,谁愿意把自己变出来的水果贴

在老师的这棵大树上。好,你来,你来,你也来吧

(在大树上贴水果)

(2)学生写算式。

师:瞧,现在果树上结出了这么多的水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呢?你能用加法和乘法两种不同的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快,拿出你的计算卡片,我们比比看,谁算得快。

(3)全班交流。

师:小朋友们写的都真快呀!哪位小朋友来交流一下你的算法?

生:2+2+2=6(个)、3×2=6(个)、2×3=6(个)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一组有两个苹果,3组就有3个2.

师:小朋友们做对了吗?如果做对了,就给老师一个笑脸。

师:看到这么多的笑脸,老师真是高兴。

2、比眼力,连一连

师:瞧,魔术师阿姨又为我们变出了什么时候好东西?(动画:在魔术棒的挥动下,出现了奥运福娃,以及北京欢迎你的字。)

师:我们都知道2008年在北京召开了奥运会,这可是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其中奥运福娃深受大家喜欢,福娃不仅形象可爱,而且它们的名字连起来还是一句话呢。

师:小朋友们算的真快!咱们帮奥运福娃找到了他们代表的字,好吗?(屏幕出现:5个写有连加算式的福娃,和5个写有乘法算式的字)

(学生抢着送福娃,装对了就高兴地发出欢呼声)

师:我们帮福娃找到了他们自己代表的字,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评析】在理解了乘法的意义、认识了乘号、学习了乘法算式的读法之后,陈老师再次引入本节课的第四次魔术——教师变魔术,学生提问、写出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以魔术的情境引导练习,形成完成的情境串,同时让孩子的练习也变得生动。

四、课堂总结。

师:恩,小朋友们帮助福娃很高兴。这节课还有哪些地方让你很高兴?能向大家说说吗?

生1:我在魔术王国里玩的很高兴!

生2:我喜欢和陈老师在一起上课!

师:陈老师也非常喜欢和咱们班的小朋友一起上课。

生3:我今天学会乘法了!

师:是啊!今天,小朋友们不但玩的开心,还学到了新知识。是什么?

生:(齐)乘法!

师:其实啊,不但在魔术王国里藏着许多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课后,小朋友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也用到乘法。下次,咱们再来交流,好吗?

生:好!

师:谢谢小朋友们!再见!

【评析】看似平常的一个课堂总结,教师是在愉悦的氛围中展开的,“这节课还有哪些地方让你很高兴?”,亲切的语气,让孩子们畅所欲言,既了解了学生本节课的认知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归纳及语言表达能力,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最新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案精编版

2020年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 案精编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2、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力的单位:牛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学生自备各种各样小物品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课:(由拉力器引出课题与弹簧测力计可以测力的原因) 同学们,认识老师带来的物品吗?(是拉力器)谁会用?请两位同学来试一下吧。通过两位同学来拉拉力器,你们发现了什么?(一位力气大一位力气小)?是怎么判断力气大小的?(弹簧拉伸的长短)<板书:受力大,伸长长> 看来弹簧的这个特点可以帮我们测试出力的大小<板书:测量力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专门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它的里面也有弹簧存在,所以叫它“弹簧测力计”,在生活中也常被叫做弹簧秤。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初步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组成与各部分的作用。 在我们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时,先来了解一下它吧。请同学仔细观察测力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猜想一下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提出观察要求:A、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观察任务。B、小组成员一起观 察,共同讨论。C、讨论结束放下手中的测力计,迅速坐 好,举手示意老师。 (2)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3)老师总结(出示课件) 2、重点讲解测力计中的刻度。 (1)观察测力计上面的数字与符号,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有两个单位“牛顿”“克力”) 讲解: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学技术上则统一规定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100克的力(2)再观察:测力计中1小格代表多少牛?1大格代表多少牛? (3)学读测力计中的数据:1牛、2.5牛、4牛。 (4)感受测力计1牛与5牛的力大约是怎样的。 三、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演示使用方法,共同来测量一个钩码的重量。(其中一位同学的测力计指针不在零刻度上。)

《秋天的雨》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2篇

《秋天的雨》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2篇Classroom teaching record and analysis of aut umn rain

《秋天的雨》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堂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本教案根据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秋天的雨》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2、篇章2:《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章1:《秋天的雨》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者:东方红小学陈立萍 评析:小教部主任——赵忠友 《秋天的雨》(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12分钟)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觉得秋天的哪些景物最美?(伺生答案,相 机导入) 导入:同学们说的这些景物真是美不胜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秋雨的世界,共同领略大自然带给我

们的美丽与神奇。 板书并读课题:“ 11、秋天的雨” [评:创设情境,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学习愿望。] 自学初读:( 10分钟) 师:请同学们按照自主学习建议自学。(同时出示建议) 圈划生字,读准字音。 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标出自然段,正确读文。 [评:引领自主学习,训练自主学习方法。] 学生自学后,汇报。 检查生字词:下面老师就检查同学们的自学效果怎么样,有没有信 心?(有) 好,请出生词朋友。 钥匙(shì)注意读音趁着(注意平翘舌) 柿子(轻声)菠萝喇叭(可以作动作) 衔来(做动作)衣裳(轻声) 师边出示边进行正音,引导同学提建议,帮助学生读正确。 [评:强化扎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细腻自然,顺畅。] 检查生字 a师:生词同学们会读了,那么离开生词朋友,单个的字还

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

《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测量力的大小》一课是《运动和力》单元的第四课,处于本单元的中间。本单元的安排是先让学生认识感受几种常见在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然后深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而本课是让学生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既是对力的概念更深入了解,同时也是为深入研究力做准备,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来解决接下来要碰到的问题。认识和使用一种工具来解决问题,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经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也是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因此,这节课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且在这个能力培养在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很多未知的事情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去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这一课分成了三个部分,首先是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的先决条件。教材上提供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图片,以及关于力的单位的文字介绍,那么这就是一份很好的“说明书”,我们需要做的就要让学生去阅读这份“说明书”,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测力计的原理。而第二部分是使用测力计来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同时也用文字提示了学生使用注意事项,学生需要在文字提示的指导下来实践测量方法,同时进一步感知力的单位概念。第三部分是让学生做橡筋测力计,这个是对测力计种类的一种拓展,学

生可以通过这个制作知道不同的测力计可以测量过轻或者过重的物体,但是这不是对力的深入学习理解,与这个单元的主题设计联系不紧密,因此,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研究。 教材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对于一种未知的工具,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说明资料、动手实践等方法去学习掌握。但是对于学习结果的准确性还需要进行检验。而人们检验认知的办法往往是通过继续实践,但是在继续实践之前,我们需要对我们已经认识的东西进行反思和发现问题。因此,我们为学生搭建一个汇报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反思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问题。 二、学情分析: 因为本课是学生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而弹簧测力计的核心部分是弹簧,学生在生活中和前几课的学习对弹簧是有定的感知和了解的,而这节课是要求学生知道力量大小对弹簧长短的影响效果,以及利用这个效果来准确表示力的大小,因此通过让学生观察和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这个知识点。而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对物体结构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这些能力可以保证学生自主完成对弹簧测力计结构及工作原理的认识。 而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由于学生具备的阅读图片和文字的能力,可以按照文字图片的示意以及实验记录表格的提示进行实验,但是对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需要学生去理解,因此,这里需要学生在动手实验后,通过汇报和交流来反思这些操作方法的原因,因此我

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及反思

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弄清每句口诀的来源。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填写表格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学过了哪些乘法口诀吗?(生:1到6的 乘法口诀) 2、1的乘法口诀有几句?(生:一句)是什么?(生:一一得一) 2的乘法口诀呢?谁来说一说?……6的乘法口诀呢?(指明背乘 法口诀) 3、看样子,我们的小朋友前面的乘法口诀学得真不错。今天我们的 课堂上来了一位好朋友,它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拼图(出示三角拼的小船图) 4、数数看,拼一只小船需要几个三角?(生:7个)也就是1个7 是多少?(生:7)

如果拼两只小船呢?是要用几个三角?(生:14个)你是怎么计算的?(生:7+7=14) 如果拼三只小船呢,需要几个?(生:21个)你是怎么计算的?(生1:7+7+7=21生2:14+7=21) …… 如果拼7只小船呢?(生:49个)你是怎么算的?(生:42+7=49)5、小朋友们真厉害,这么快就填出了表格,我们一起来把填的数字 读一遍。(生读:7、14、21、28、35、42、49) 6、看屏幕想一想:14里面有几个7?28里面有几个7?35是几个7 相加?49是几个7相加? 7、看屏幕自己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3个7是21……7个 7是49. 8、这些数字都和几有关啊?(生:7) 9、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 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二、编写7的乘法口诀 1、你会自己编7的乘法口诀吗? 2、请小朋友们先想一想,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最后再写一写(生自己编口诀) 3、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编的乘法口诀。(展示纠正) 4、这是我们自己编的乘法口诀,一起来读一读,好吗?(生读师贴口诀)

小学科学课测量力的大小

测量力的大小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且有兴趣制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 3、德育目标:在教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勤于思考、乐于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 认识力的单位;建立“牛”的概念;认读和规范测量操作。 四、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直观性较强,与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调查的方法,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使学生在问题中,逐步总结出正确的方法。本课还将用到实践法,通过亲身体验,使同学们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测力计、钩码、小车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1、在上课前老师想问大家,你们班谁的力气最大?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同学们有什么好方法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东西,同学们看,你们认识吗?——弹簧测力计 2、讲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学生分别拉弹簧测力计,比一比谁的力气大,提问学生:你是怎么判断的? 3、老师的拉得长一些,说明老师的力气大(边说边演示)。老师加大拉力,弹簧就会逐渐拉长;拉力慢慢减小,弹簧就会逐渐缩短。弹簧的伸缩就表示力的大小。聪明的人根据这样的特性,设计出了测量力的仪器——弹簧测力计。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板书课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弹簧测力计,看看书中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弹簧测力计? 2、引导学生看书,说一说都有哪几种弹簧测力计?(平板式弹簧测力计、手柄式弹簧测力计、圆筒式弹簧测力计、条形盒弹簧测力计)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秋天的雨》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3、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课前积累:1、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秋天的大门。2、春风,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春天的大门。3、帮助,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友谊的大门。4、书籍,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师:孩子们,小时候我和你们一样,常听大人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夏天还没走远,小雨点就蹦着跳着把秋天送来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秋天的雨》 师:你瞧,小雨点一滴一滴的落下来了。 师:谁会读? 生:雨 师:雨字读的多响亮啊,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课题写的是《秋

天的雨》,一起来响亮的读一读吧! 师:昨天,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过课文,生字一定都会认了,下面我们就来响亮的读一读这些生字。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们开火车读课文 师:“钥匙”啊,很常见又很神奇,拿着它轻轻一转,一扇扇大门就被打开了。课文里说秋天的雨也是一把神奇的钥匙。 师:它为我们打开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2页,请几位同学来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考,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师:大家刚才都听得非常专心,小脸上还洋溢着快乐的微笑,说说看吧,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汇报) 师:有不同的感受吗? 师:好了,孩子们,刚才你们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对秋雨的印象,在我们的课文中,每个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一句话,表达了他对秋雨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把这几个句子找到,请认认真真地画下来,现在开始吧!(师巡视,点评:动作真快!你也完成啦?小眼睛很会找!) 师:找到了吗? 师:齐读每段第一句。 师:这五句分别概括了五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几句话连起来越看越象一首小诗,我们先来一起读读第一段吧! 师:秋天的雨打开了秋天的大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秋天的雨带给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美景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一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录像课教学案例分析.doc

对《7的乘法口诀》录像课教学案例分析 “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很多教师的潜意识里,“口诀”只是单纯为“计算”而存在的。于是,“熟记口诀”和“用口诀计算题目”成了他们建构课堂的两个核心视点。这样,数学口诀服务于数学计算的“工具性”得以充分显现,但数学口诀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价值”却遭到严重抑制。通过观看《7的乘法口诀》这一节录像课,强烈地感受到该课对“乘法口诀”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 [ 课堂实录 ] 一、探究规律,孕育口诀 (课件出示:森林背景下的“白雪公主”和七个拿着气球的“小矮人”。)师: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她是谁呢?她还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 生1: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师: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生:(合)1,2,3,4,5,6,7。(课件在每个小矮人下方出示相应的编号。) 师:每位小矮人手上还拿着一个气球。(课件在前三个气球中分别出示“7”“14”“21”)请同学们看看,这三个气球上的数是怎么样排列的? 生2:每一次都加上了7。 生3:它们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生4:第一个数是7,第二个数是2个7相加,生三个数是3个7相加。 师:接下去几个气球中的数该怎样排列呢? 生5:21接下来应该是28。 师:你怎么算的? 生5:21再加上1个7就是28。(课件在第四个气球上出示:28。) (紧接着,后面三个气球上的数“35”“42”“49”也在师生对话中动态生成了。) 师:14是几个7相加?28是几个7相加?35里面有几个7?49里面有

几个7?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屏幕上的这些数都跟哪个数字有关系呀? 生:(合)7!(教师板书:7) 师:请同学们看看屏幕上的数,说说1个7是7,2个7是14…… (学生齐说:1个7是7,2个7是14……7个7是49。) 师:如果今天我们要学乘法口诀,老师知道你们肯定能猜出来是学—— 生:(合)7的乘法口诀!(教师完善板书:7的乘法口诀) [ 评析: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地引入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情节,有效的引领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故事氛围中生成探究材料,通过气球图上出示的数字,按规律找数,感知口诀原型,激发了学生编口诀的欲望。在这个环节中,课堂数学获得了“邀请”(情感层面)和“感知”(认知层面)双嬴。] 二、自主合作,创编口诀 师:大家能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生:(合)能! 师:老师相信大家!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面说一说,并请组里的一位同学把大家编的口诀写在白纸上。你们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好不好? (学生开展编制口诀的数学活动,教师参与其中,巡回指导。) 师:请告诉老师,你们编了几句口诀? (学生汇报,结果显示所有的小组都编出了7的口诀。) 师:大家都编出了7句,真能干!哪一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编的口诀? 生1:(把写有口诀的白纸贴在黑板上,然后汇报)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师:同意这个小组编的口诀吗?

五年级科学上册《测量力的大小》评课稿 教科版

《测量力的大小》 《测量力的大小》是小学科学五年级的内容,李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从头整合了教学内容使科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围绕着认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 计,设计了“观察弹簧秤”、“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两个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称量练习中明确正确的实验操作。 总体上,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严紧,学生活动设置恰当。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创设情境有新意 力学部分的教学离不开牛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充分利用了苹果,既渗透了科学史部分的教学,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增加了时代的意义(乔布斯与苹果)。 2.课堂教学注重与原有知识的连接 以尺子、量筒等学科测量工具来引出弹簧秤,这样做既不突兀,又回顾了已有的知识。 在讲解弹簧秤的读数时,类比温度计,不仅能够让学生较快明白正确的操作,又一次明确温度计的读数。 3.实验用品选取恰当,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活动中,测量的对象为学生的一些学习用品。这些物品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取材便当,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起力的单位概念。 学生实验用具弹簧秤与教师演示用弹簧秤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例外,让学生明白例外的弹簧秤量程和最小刻度例外,使用时应当注意观察。

估计被测物重力是难点,教师选择用钩码来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得出利用钩码来估计被测物的重力大小。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工具来科学测量。 4.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整个教学设计从观察到实验操作的教学都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教师在过程中仅充任一个引导者。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去充分动手、思考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但是应当注意避免以偏概全,让理念流于形式,降低教学效率。本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欠妥: 1.课堂时间分配不当 教师设计的两个学生活动,本意是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是一个课时很难完成。勉强进行导致了课堂教学不统统,而进行的活动因为时间不充分,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个人认为本堂课可以换个处理方法:或者分成两个课时,或者简化“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教学。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的有效性较低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很考验学生的观察、讨论以及汇报的有效性。在观察、讨论活动时,学生的配合度较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中很快得出预期的答案。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太高,过于想分享自己的想法,没有注意倾听别人的答案,出现较多相同答案。 3.讲解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不够细密 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除了教材上的三点,还有“测量重物时,测力计应当保持竖直”,同时应当渗透重力方向的教学。不超出量程的操作,除了估计之外,还要慢慢提起。补充这两点,还要进行教师示范。 4.“1牛顿(N)=100克力(gf)”的含义 学生从书上获得“1牛顿(N)=100克力(gf)”这个公式并没有实际概念,在进行讲解时应当明确说明1牛的力相当于重100克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说

秋天的雨教学实录

《秋天的雨》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巩固八个生字,会写四个字,积累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教学难点:理解被艺术化了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秋天的雨,学习了生字,了解了课文的大意,并且学习了课文的第一、第五自然段。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生字掌握得如何。(幻灯片出示八个生字) 2、课文1-4自然段每一段的开头作者都用了一句话来概括秋天的雨给他留下的印象,来我们读一读。(幻灯片出示1-4自然段的第一句)二、品读课文 (一)朗读感悟第二自然段 师: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觉得五彩缤纷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颜色很多。 师:到底有哪些颜色呢?马上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找一找,找到表示颜色的词语划出来,看谁的动作快。(学生划词) 师:谁想把你划的词语读给大家听。 生:我划的词语有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淡黄、雪白。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谁呢?找出句子读一读。(学生自读) 师:谁想给大家读一读?(找一名学生)我们大家拿起书边看、边听、

边想象此时的银杏树会是什么样的。 生:银杏树的叶子都变黄了。 师:看过银杏树吗?我们来看看此时的银杏树到底是什么样好吗!(播放课件) 师:看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你看黄黄的银杏叶像什么? 生:像小扇子。 师:满树的银杏叶在秋雨的滋润下,全都变黄了,从树上逐渐飘落下来,作者怎么想的?我们再来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想象:一片银杏叶从树上落下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指生接着读,老师指导朗读,重点点拨扇哪扇哪)两片银杏叶从树上落下来,黄黄的叶子像两把小扇子。(指生接着读)三片银杏叶从树上落下来,黄黄的叶子像三把小扇子。(指生接着读)许多片银杏叶从树上落下来,黄黄的叶子像许多把小扇子。(指生接着读)满树的银杏叶都从树上落下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全体生接着读) 师:多美呀!我们再来读一读,争取把它背下来好吗?(生自由读、背,指生背) 师: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谁呢? 生:枫树。 师:想象枫叶飘落的样子,自己读,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生自由练读) 师:谁想给大家读一读?(指生读,师指导朗读,重点点拨飘哇飘哇)师:大家都想读吗?都读一读吧。(生自由读) 师:这一句和上一句多像啊,咱们把它们放在一起读一读好吗,能背的背一背。(自由读背,指生背) 师:谁想接着说,秋天的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一生读) 师:我说“秋天的雨把碧绿色给了田野”行不行啊?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黄盖中学沈小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拉力越大,伸长越长 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提环、外壳 使用方法:1.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准为止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详案)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3.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间熟读课文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孩子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秋天的雨》,先来 热热,读一读词语吧! 生读词语。 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 3、现在让我们随着秋天的雨去寻访秋天的脚步。 二、细读课文,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秋雨的美。 1、师:秋天的雨都有哪些美丽的颜色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秋天的雨都把那些颜色给了谁? 生答,课件出示。 理解“五彩缤纷”,进行词语训练。 师:孩子们这么多好看的颜色在一起,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形容它们吗? 生:五彩缤纷。 师:对,你们还能说一说还有哪些词语也是形容好多漂亮的颜色的? 生: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绚丽多彩。 出示课件。 2、逐句学习,朗读体会秋雨的美 师:这么多美丽的景物,课文又是怎样来描绘的呢?让我们走进去看看吧。 (1)出示银杏树图片及句子 师:看,这是什么? 生:银杏树 出示句子,指明学生读句子 师:他读的怎么样?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扇哪扇哪”读得轻轻的慢慢的,感觉小扇子在我旁边扇着呢。 师:说得真好! 师: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 教师评价。 教师:满树的黄叶在秋风的吹拂下就像一把把小扇子,多形象的比喻,这满树的小扇子一扇,夏天的炎热就不见了。请大家带着舒服的感觉读一读。 齐读。 (2)出示枫树图片及句子 学生练读描写枫树的句子。 教师:在绵绵的秋雨中,红红的枫叶从树上飘落,它在空中——飘哇飘哇,像什么一样,告诉我们凉爽的秋天已经来了? 生:邮票 师:谁能带着凉爽的感觉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也让我感觉到了秋天的凉爽。 (3)对比理解比喻句的作用 出示两组句子 师:请大家读读这两组句子,看看哪组句子读起来更优美? 生:第二组 师:为什么?谁来说?

物理《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

物理《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 物理《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分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四课。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的基础。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力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认识弹簧测力计。第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第三、制作简易测力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本课的难点;制作简易测力计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五、说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小塑料袋(装称量物体用)、文具盒等各种待测物体、实验记录单、相关课件及视频资料等。 六、说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通过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就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所以说力是有大小的,那么怎样来测量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课《测

7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1、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老师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学过的2——6的乘法口诀的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编7的乘法口诀,在学生经历“观察——尝试——交流——欣赏——应用”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到学习数学乐趣。在课堂上,老师始终努力创造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本节课里老师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并认真地实施,力求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掌握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有一个良好的情景。”《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下学习数学知识。如何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这是每一位老师值得深思的地方。 本节课中,老师在上课伊始创设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手里拿一个气球,前面3个气球上分别写着数字7、14、21,让学生观察,接着把后面4气球上数填完整的教学情境,这样的设计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知识7的乘法口诀所有的得数,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同时学生发现这些数字在用几个几表示时都与数字7有关系,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巩固应用这个环节,老师还创设一个富有人文性的古诗情境,告诉学生《枫桥夜泊》这首古诗中也有乘法口诀,让小朋友找找看。学生在这个图文并茂的意境中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趣的,是富有生命力的。数学与人文的结合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在新授环节,老师让学生自编7的乘法口诀,然后全班交流汇报。老师在2——6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已交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究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老师让学生根据每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做转转盘游戏等练习,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主动参与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测量力的大小(课堂实录)

测量力的大小 9:12开始上课 一、认识测力计 1.自己认桌上的测力计 2.任务:它有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提出你的疑问。(男生:弹簧挂钩……女生不知道怎样认识,很久以后才拉动弹簧。第二个问题不见讨论) 3.交流: (1)结构、测量单位 生1:测的单位是什么? 生2:克力牛顿师板书:牛顿克力 生3:测量单位是什么? 学生阅读P77 师: 生:牛顿用N表示,克力用字母表示:gf,这些是干嘛用的? 板书:力的单位国际上用牛顿表示力的单位 还有发现? 生:1牛≈100克力 你们怎么发现的? 生:书上。师:刻度板上有发现吗?1牛和100克力的关系? (交流时学生要面对学生,问题,学生在回答老师,师生互动,关系太慢了,告知就行)9:24 (2)1小格是多少?(难点) 1小格是多少?(小组有效讨论了,发现测力计不一样,在数格子,0.5/10,0.1/10女生反复数格子,男生说0.01女生还不确认,4人集体确认了) 你们怎么找1小格是多少?(学生对了,教师不要再重复了,集体就是一种学习)(3)按测量范围编号(推进太慢了,学习进度不同,有小组很快,有小组不会,也结束,让别人教) 二、测量力的大小9:35

1.认材料。出示记录表:看懂了吗?(记录单解读太慢,等学生提出问题,孩子不会解读,老师就得用问题引导:测什么?一列一列解读。有序读表也是一种学习,解读图表是一种科学素养。) 生:划去线是什么意思? 估好后再去选择合适的测力计(要强化) 2.9:40取材料开始测量(推进太慢了,用了28分钟) 3.学生测量。(有的先估了,要交代先测量钩码,这是放4个钩码的用意) (课堂观察:1号男生用2.5牛的测水,不行,2号男生:水要用绿色的;1号男生又用了0.5牛的,不行;2号男生递给他5N的。1号开始用合适的测力计测量;2号男生水是 4.8N。——儿童的不同水平,小组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三、交流研讨 9:56结束实验。整理材料。 1.小组比较数据:大钩码,如果有不同,可能是什么原因? (小组交流数据是有效活动,学生参与度高,有意义) (课堂观察,小组重测了鸡蛋0.55N,用2.5N的,用5N的0.5N) 2.数据交流指向:选择合适的测力计,精度不同。 3.有什么经验要跟大家分享的?(归零、……) 四、课后任务:制作橡皮筋测力计。10:05

人教版小学语文《秋天的雨》课堂实录

《秋天的雨》课堂实录 一、直接导入:我们今天共同来学习一篇课文——《秋天的雨》。(出示图片)看老师板书课题,小雨点蹦蹦跳跳地、唱着歌就来了。齐读课题。)课文中有些比较难读的字词,看看小朋友们能不能把它们读准。(小朋友的声音真洪亮。) 二、字词学习。出示字词,认读,(重点字着重突出)板书凉爽的爽。 三、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看看你读懂了什么。)现在我请几位小朋友来读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看书、倾听,看看从课文中,你有什么发现?)哪些小朋友愿意起来展示你美妙的声音?(找生分段读课文。)指导学生读通课文。(美读,读出感觉)通过读、听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四、交流发现。(整体认识。) (四、课文读完了,《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神奇) 1、秋天的雨,就像个神奇的小精灵,摇身一变,变成了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把神奇的钥匙带给你什么感觉?——清凉、温柔。你感受到了秋天的雨的特点。(板书,钥匙) 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扇大门,去发现、去感受一下秋天吧。(探寻秋天的奥秘吧)(欣赏秋天的美吧。)走进秋天,你看到了什么? 2、你看到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随机出示相关片段)你知道五彩缤纷的意思吗?我们去看看它是怎么打扮它的朋友的吧。 (1)你看到了谁把黄色给了银杏树?(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枫树……,秋天为什么能够给大自然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因为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知道五彩缤纷的意思吗? (2)你喜欢哪句话,起来读读吧。(每句话、每个词、每个字都是有会说话的小精灵,它会告诉你许多信息,你要好好体会哦。)(随机出示超链接)这句话,让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去掉一把把中的一个“把”字好不好?去掉“扇哪扇哪”好不好?】【从一把把,你体会到什么?(叶子多),从扇哪扇哪,你又体会到什么?(叶子在轻轻飘动)(叶子慢慢变黄的过程)(你看到了金黄的颜色,你看到了银杏树叶子的形状(叶子的形状——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银杏叶的形状形象地为我们展现在眼前),你还看到了银杏叶变黄的过程……)边读边根据字词句想象画面,是我们感受文字的好方法。 这句话又让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随机出示图片)边读边做动作,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表现出来吧。(你挤我碰,频频点头,它们都有了生命,都活了。) 菊花仙子得到了许多漂亮的颜色,数也数不完,就用了一个省略号代替了。 (3)秋天的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你能不能也用这样优美的句子说一说?(图片)(小朋友们知道得真多,语言也这么丰富,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就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实录 一、初步感受重力 师:同学们一定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吧,你能不能区分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生:能 师:出示一袋米,一个勾码。 勾码认识吗?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勾码。 师:你用手估计一下,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每个同学都用手来试一试,然后我们来交流,好吗? (生活动:感受米和勾码的重量) 师:谁来告诉我,到底谁重谁轻? 生1:勾码轻,米重。 师:有没有不同意的? 生2:米轻,勾码重 师:那究竟谁重谁轻呢?下面有一个挑战,用上这个小工具(师出示一个自制测力计),来比一比谁重谁轻,允许同学们做记号。 (学生进行操作,师巡视,提醒学生不要焦急,没做完继续做。)师:有结果了吗?谁愿意上来演示一下?老师这里有一个大型的(出示演示用的自制测力计)

生1:上台演示,作记号。 师:告诉我,你们组的结果是什么?谁重谁轻? 生1:米重勾码轻。 师:你们是怎么比出来的? 生1:因为米袋子压得下,勾码的记号在上面。 师:有没有不同的结果?或者有没有不同的做法? 学生上台演示 师:做记号的方法不一样,他在哪里做的记号?(指针处)这一次是在指针处做记号。你们的结果是? 生2:米重、勾码轻 师:这两种做法原理都一样吗?(一样) 这个结果跟你们预测的结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米和勾码的重量就是科学中的重力,一起读“重力”。 二、测勾码的重力和米的重力。 师:米受到的重力比勾码的重力究竟重多少?用这个方法比不出来。所以我们要用到一个新工具:弹簧测力计(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师:请每个小组领一个弹簧测力计,比较弹簧测力计与我们刚刚用的小工具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分发测力计,师宣布:开始,看谁找到的相似点多) (生领取材料,观察) 汇报交流:

《7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

《7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7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7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7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口诀(二)中的起始课,是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一节非常传统的计算课,内容虽然简单,却比较难上,学生学起来十分枯燥,教师教学也十分乏味。前不久在学校的一次教研中,有一位十分年轻的男老师是这样引入这一教学内容的。 [片段一] 引入: 一块七巧板拼出各种美丽图形入手, 师:老师用1副七巧板拼出了1条漂亮的小鱼,这里一共有几块积木? 生:要7块板积木,可以用乘法口诀一七得七。 生:乘法算式17=7,71=7。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生:老师,7的乘法口诀我全会背了。 生:老师我也会背了。 (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示我们都知道了7的口诀,教师置之不理,装作没听见似的,继续往下教) 师:这时又游来了一条鱼,现在有几块积木?(4条鱼)

生:二七十四,72=14,27=14 接着教学完成7的乘法口诀。 [反思] 走进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片段一所描述的现象。于是在课后,我访谈了他们班的学生,问了孩子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课后是这样说的: 生1:7的乘法口诀我已经会背诵了,老师不教我也会。 生2:在老师没有教之前,我1-9的口诀都会背,而且我还会用口诀来做乘法算式题。 生3:我觉得学习口诀好枯燥,因为在家里妈妈已经教过我口诀了。 生4:我对口诀的意思不是很理解,有几句口诀我还记不住,我想请老师教我记口诀的方法。 是的,学生明明知道7的乘法口诀有哪几句,教师却装作不知道,生怕破坏了自己的预设。教师这样做,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孰不知,这会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后续知识学习将会大打折扣。 有关学生的学习起点问题,有学者将其分为: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教师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设计并实施教学内容,是毋用置疑的。而且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 4 课〗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吉林省靖宇县保安希 望小学梁晓芳【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运动和力》单元的过渡课,在这 一课中,孩子们要学习使用测量力的新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 都比较简单。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感知力是有大有小,下一课研究摩擦力的时候也需要知道摩 擦力的大小是多少。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弹力的认识。本课有三个活 动。 第一,认识弹簧测力计。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要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 第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主要是测量重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科书提示了 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三点注意事项,提供了测物体重力的记录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 引导掌握测量技能。? 第三,制作橡皮筋测力计。这个活动是作为拓展内容来安排的,让课堂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学生分析】弹簧测力计是一种新的测量工具,跟学生在三年级时使用的温度计有一些相似之处。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在“玩中 学”、“做中学”的教学目的。 【教学策略】这节课主要用了三个教学策略。?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 小组自主合作.? 3.. 兴趣探究【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3、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 1、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力的单位,理解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平板测力计、钩码、剪刀、沙袋、矿泉水、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等教师准备:弹簧测力计、弹簧、沙袋、钩码、重物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游戏引入,引出课题? 1、掰手腕游戏???老师请二位同学上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2、拉拉力器????让两个学生上去拉,引起学生思考:谁的气力大一些,究竟大多少呢?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