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画片的欣赏和文艺批评

动画片的欣赏和文艺批评

动画片的欣赏和文艺批评
动画片的欣赏和文艺批评

动画片的欣赏和文艺批评

动画片的欣赏

1 研究动画片欣赏的意义

长期以来动画影视艺术鉴赏的策略和方法被人们所忽视,因为在他们看来动画片是娱乐性极强的影视类别,即使没有看过鉴赏方法的书,仍然可以鉴赏。实际上由于每个人的艺术修养、生活阅历、年龄层次、审美经验和运用方法的不同,其鉴赏的水平高低也不一样。

“看热闹”和“看门道”都是在看,但看的结果却大不一样,深入而“内行”的影视鉴赏与掌握恰当的影视鉴赏方法和策略密切相关。影视艺术鉴赏策略是指鉴赏者快捷地进入鉴赏影片的过程和步骤,影视艺术鉴赏方法则侧重指明鉴赏的角度和进入影片的方式。所以,影视艺术鉴赏方法论不但可以引导观众观看影片从不同层面加以多角度的审视和评析,同时还可以在对鉴赏客体感受和超越中获得优良的鉴赏效果。

2 欣赏的本质

1.欣赏是审美的创造的完成阶段

欣赏是创作者创作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其审美价值的关键所在。创作者把对美的认识在影片中得以表现,这是创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创造。但是如果没有欣赏者或欣赏者不能接受这种追求和创造就没能最终完成或是不成功。

2.审美的过程

动画片的鉴赏和其他影视艺术的鉴赏从本质上基本相同,是人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产生的审美认识活动的全过程,它既是对审美创造的接受,也是欣赏者通过经验、感受等因素对影视艺术作品的再创造活动。

3. 欣赏包括两个方面:客体(作品);主体(欣赏者)

欣赏影视动画作品可以从客体和主体两个方面来分析。动画影视作品是鉴赏的客观对象,即鉴赏的客体,它贯穿于影视鉴赏的全过程;欣赏者是鉴赏的主观对象,即鉴赏的主体,他主导着影视鉴赏的全过程。动画影视作品包括多种不同的风格流派,每一个风格流派又可区分为多种样式。不同动画影视作品的风格依据地域的差异和民族文化的特色以及其自身的独特性,而主体从自身的经验修养等出发去感受这些作品,评价其成败得失。

3 . 动画影视作品客体的认识和分析

1.动画片的审美特征

动画片是现代综合艺术,是在多种传统艺术和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也是在现代科技成果的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动画艺术除了其自身的影

视元素外还融合了美术造型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性:造型性与运动性、写实性与假定性、时空性、夸张性与抽象性的综合性艺术。动画片是以绘画的形式进行人物、场景的造型设计来作戏,这些人物角色都是画出来的,但又区别于单纯的绘画作品,而是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运动的过程,这就是动画的造型性和运动性。一般的电影都是以写实为主,有声音、有活动,具有真实性,而动画片在写实的基础上做一些非现实、非常规的假设如造型的设定、故事情节的安排等构成了动画片的写实性和假定性。电影可以模拟表现时空的跨越,既可以压缩时空,也可以拉长时空,尤其是动画片更能利用时空的转换增强故事的叙事性,利用影视语言丰富时空的变化,这就是动画片的时空性的特殊所在。影视艺术离不开夸张创造,动画片更是把夸张性发挥到极致,夸张的表情和动作给观众带来无穷的欢乐,动画片由于是画出来的,除抽象的表现形式外,还包括抽象的叙事方式等,这就是动画的夸张性和抽象性。动画片是以美术形式为主,综合以上因素形成独特的音画效果,这就是动画的综合性。

动画片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非现实变成现实。动画创作者们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在银幕上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动作赋予生命和活力。动画影视作品是由多种艺术要素组成的多维层面的综合,它包含着编剧、导演、造型设计、原画设计、摄影、录音等许多人员的思维和艺术创造。因而影视动画作品的鉴赏也是多层面的。我们把影视动画鉴赏宏观地分为:文学因素的鉴赏、影视语言和表现手段的鉴赏、影视艺术风格的鉴赏。由于鉴赏者的文化知识结构、审美经验、兴趣爱好、欣赏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观众所选取的鉴赏角度和审美取向不同,也就形成了影视动画鉴赏因素选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动画影视作品鉴赏中文学因素及其他层面的分析

中影视语言的文学鉴赏方式有:主题与意念,其中主题遵循的法则有:a.善恶法则(对立);b.英雄法则(在主人公遇难时,有英雄人物的出现帮助);c.快乐法则或爱情法则(追寻快乐、躲避痛苦);d.幻想法则(喜剧的色彩,逗乐的人物→丑角),内容上设计的快乐,如《白雪公主》中公主打扫小矮人房屋的情节,直到现在白雪公主的有些情节成为了经典,所以一次性的发明用到现在那是很伟大的发明;e.时尚法则,例如白雪公主的形象和卓别林电影中歌女的形象相似,所以这一法则要形式感强,服饰要反映时代的追求。有的影片没有具体的主题,表现的是一个意念,如坚持不懈的努力,乐观向上的处世态度等。叙事结构(顺叙式、倒叙式、插叙式等)一般来说就是“怎么拍”的意思,就是如何创造性运用电影语言把一个故事讲的别致,讲的有趣味,讲的与众不同。动画作品特别是主流影片最常用的叙事结构有:顺序式。如迪斯尼的《美女与野兽》、《白雪公主》、宫崎骏的《魔女宅急便》、《龙猫》、《幽灵公主》等;插叙式。如大友克洋的《回忆》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磁场玫瑰》;倒叙式。如高田勋的《萤火虫之墓》。其中最常用的是顺序式的叙事方法。人物与人物关系、情节与冲突、细节的艺术处理主要都是围绕剧本展开,因此影片的文学因素突出了剧本的重要性,正如人们所说的剧本是“一剧之本”,没有剧本,所谓的影视语言、画面、音乐都失去了价值,没有了依据。

3.动画片的视听方式

动画影视艺术的画面是用绘画的形式逐格拍摄出来的运动画面,动画画面的场景、角色的动作等都是动画师们一张一张画出来的,因而绘画性较强,这也是动画影视艺术区别于其他影视艺术的主要方面。动画影视的画面由诸多元素融汇组合构成:1.美术风格。包括影片的形式(写实、漫画、卡通)、造型、场景的设定、色彩、色调及光影的处理;2.运动。有角色的表演、镜头的运动变化(推、拉、摇、移等)和调度;3.构图。构图要有特点和美感,无论是满幅式构图、全景式构图还是其他形式的构图,都要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享受。以上这三点元素在动画影视作品中都要有相应的体现,例如《萤火虫之墓》具有相对的写实性,背景刻画逼真,构图强调摄影机镜头的效果和现实性空间关系,色彩是按照具体时间关系以及光源环境设计色调和明暗变化关系。《白雪公主》里猎人举刀那场戏是依据在下午三点钟阳光下的动态以及阴影的写生来设计人物动作和阴影动作关系,。《埃及王子》则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图案化的景物设计,图案化的人物造型,构图和色彩具有极其鲜明的埃及绘画风格和装饰性——夸张的视觉效果(剪影效果),三维空间的场面调度(壁画上的故事),背景单纯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宫殿、城堡等).

(2) 听

构成画面的听觉元素,一般是指伴随影像的声音。声音本身由诸多元素融汇组合构成,包括人声、音响、音乐、无声。

人声

对白:剧中人物的对话,起到刻画人物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对白的口语化、生活化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具有真实感。

独白:剧中人物对内心活动的自我表叙,一种是自我为交流对象,即自言自语,一种是大段地演说、祷告,如影片《巴顿将军》。

心声:用话外音形式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看不见发声体,如影片《精神病患者》。

旁白:画外音的形式的第一人称的自叙或第三人称的解说、议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影片《红高粱》、《我的父亲母亲》。

群杂:公众场合作为背景使用,没有台词。

效果(音响)

自然音响:非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声音,如水声、风声等,这些都是自然的效果声。

动作音响:人的行为动作所产生的声音。

机械音响:机械设备运转所发出的声音。

特殊音响(虚拟声):由于某种特殊需要,将上述三种音响在合成器上进行变形制作处理,多用于科幻片、神话以及恐怖片,属于虚拟的效果声。

音乐

听的元素,不同的音乐形式表达出不同的情绪感情。

有声源音乐:看得见发声体,知道音乐来源的音乐。

戏剧性音乐:表现处于矛盾冲突时人物感情和心理状态的音乐。

抒情性音乐:抒发人物思想情感的音乐,刻画人物丰富的思想情感。

气氛音乐:为整个或局部影片创造某种特殊气氛的音乐。

特定音乐:具有特定内容,用于特定场合的音乐。如国歌、军歌、哀乐、婚礼

生活音乐:剧中人物用自然流露的方式唱或演奏出生活中熟悉的音乐,为增强生活情趣,要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

电影歌曲:主题歌:表达影片主题思想或概括全片基本内容的歌曲,是全片音乐的中心,一般出现在片头;插曲:某一场戏、某一场景写的歌曲,抒发某一具体的感情,作用和抒情性音乐相似。

剧作音乐:情节性音乐,直接参与到情节中去的音乐,直接影响情节的发展,甚至起到深化主题的音乐。

电视音乐:标志音乐:各个电视台台标音乐以及栏目片头片尾的音乐;电视广告音乐:叫卖式(日立牌电视机);名曲效应(孔府家酒);画面与音乐相结合;专题片(纪录片)选曲与作曲。

无声

是为了渲染一种特殊的气氛。

(3)蒙太奇

“蒙太奇”是影视画面,是实现其叙事的一种“语法修辞规则”,是连接上下镜头的构成手段。影视动画作品之所以成为独立而有魅力的艺术,是与蒙太奇紧密相关的,因此鉴赏动画影视作品时要重点分析本片的形态和功能等问题,辨析蒙太奇与镜头语言的区别和联系,更好地把握动画影视艺术的独特性,进一步了解鉴赏的规律。

(4)风格

不同的时代背景、地域文化(民族特性)形成了动画片的不同风格和特征。如美国迪斯尼的早期动画以表现动作为主,注重娱乐性,对镜头语言和戏剧结构的运用不太纯熟。而近代迪斯尼动画风格由于受到其他各国动画的影响与冲击,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动画由于其本国经济、文化等特点,呈现出不同于迪斯尼的动画风格,极具个性;而中国动画由于受到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民族化风格强烈,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学派”。(请参阅课本第四章《动画片的风格流派》)

4 动画影视艺术鉴赏的主体——鉴赏者的认分析识

影视观众(鉴赏者)是动画影视艺术鉴赏的主体,他们观赏影视动画作品,参与影视艺术活动,反馈影视艺术观赏效果。影视动画的观众群体,根据文化程度、年龄、地理区域、社会职业等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观众群。不同的观众群对影视片的观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审美需求:

1.欣赏者目的需求。影视动画艺术鉴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领略和发现。从总的审美需求来讲,观众的审美需求体现在娱乐消遣、情感补偿、汲取知识、猎奇览胜、认识社会、人类进步动力等方面。

娱乐

情感

目的需求知识——认识

猎奇

进步

2.欣赏者的基础——经验。鉴赏者的自身素养是鉴赏活动的重要前提,它直接影响到鉴赏效果的程度。不同年龄、文化层次、兴趣智力的欣赏者依据在实践中自己获得直接经验和所听、所看、所汲取的间接经验及从文字和图案中获取的抽象经验构成了欣赏者鉴赏影片的基础。

直接经验

基础间接经验

抽象经验

以上几点是从宏观的方面对动画影视作品鉴赏应遵循的规律进行探索分析,而具体到动画影视作品中时,鉴赏的层面会更为具体。

2 影视动画作品的批评

所谓文艺批评,是指艺术批评主体从一定的立场和观点出发,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艺术行为主体、客体以及相关内容进行鉴别、评判、讨论。是鉴赏者在鉴赏过程中对自己能够接受的地方加以肯定、赞扬,不能接受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意见、主张,是对影视艺术现象的一种回应。影视动画作品的批评是影视动画艺术鉴赏的完成形态,一般表现为“个人化”和“社会化”两种。

1 感受形成的反应

当一个影视艺术鉴赏者观赏影片后,依据自身的素养和审美经验,感悟和理解作品中的思想和艺术的精神实质,尤其是感受作品的内在美时,会在思想上产生接受和不接受、赞赏和分歧的反应并对作品产生了明确的态度,形成了自己主观的认识,这种纯属个人化的审美鉴赏活动就算基本完成了。

2 审美创造与审美接受之间的交流

影视鉴赏者通过观赏作品,基本了解了他“个人”对于某一部影视作品的审美鉴赏后并把“自己的审美鉴赏感受”通过思考、对比、总结形成了新的审美经验,或者通过进一步文字表达而成为“动画影视评论”的物质文化形式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进入了审美鉴赏活动的新层次和高级阶段,是鉴赏者的一种认识,表达了自己对作品的思想和意图和最终目的的理解,阐述的是自己的一个观点,带有主观性、探索性,不一定与作品的思想一致,反映了观赏者对作品的审美接受程度,并借此寻求与他人——包括影视作品的创作者、研究者和其他观赏者的交流。审美创造是创作者在作品中把自己对美的认识的一种完全体现。在创作的过程中,尽量把对美的理解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希望与观赏者和同行产生共鸣。

3 对分歧的表达

欣赏作品的最后完成阶段的另一结果,是欣赏者对创作者或作品提出改进或反对的意见,这是欣赏者对创作者和作品的最终结果的验证,也是欣赏者和创作者在思想与审美的分歧矛盾的表达。这种认识结果来自观众、动画界的同行人士也可以来自创作者本身的重新认识。正常的文艺批评是欣赏的结果,是消除欣赏者与创作者之间分歧的正确途径,也是欣赏及再创作的推动力。

长镜头及影视艺术鉴赏方法

第五专题长镜头及影视艺术鉴赏方法长镜头和蒙太奇是电影美学的独特性赖以构成的两块基石。 所谓“长镜头”,也就是在一个镜头内部通过演员的场面精度及镜头的运动,在画面上形成各种景别和构图的镜头。它是以基本的等同于时空的镜头画面来表现所摄对象的全过程的。由于它可供保持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完整性,因此,能达到一种没有经过加工的真实。所以,长镜头理论又叫“纪实派理论”,纪录性是其根本的美学特征。用长镜头拍摄的镜头画面,在表义上往往带有更大的客观性、多义性和暖昧性。 如果从电影史学角度来看,长镜头的出现要早于蒙太奇。卢米埃尔的第一部影片就是一个固定的长镜头。例如美国的纪录片大师弗拉哈迪在1920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就使用了长达1200英尺的长镜头,把纳努克发现猎物直到制服它的全过程完整地记录了下来,而且持斗的双方始终同时出现在画框内,现实时间和银幕时间相一致。由于它没有人为地打破时空的连续性,所以显得更为逼真,让观众感觉到自己仿佛就在现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五十年代以来,在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影响下,同时也由于变焦距镜头和手提式摄影机的发明,便大大推动了长镜头的发展,于是便形成了以法国杰出的电影评论家巴赞为代表的“长镜头理论”体系。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是以“照相本体论”为基石的。他认为:电影是一种借助机械把现实记录下来的不同于以往任何艺术的现代艺术,是照相的延伸;它反对人为的干预和参与创造;电影只不过是现实的摹本,没有空间的真实,活动的画片就不会构成电影。 和巴赞相呼应的还有德国杰出的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他认为原始的现实是电影所以感人的核心。在这种关系思潮的鼓动下,各国许多导演都热衷于用长镜头。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有的导演将长镜头与蒙太奇对立起来,主张用长镜头取代蒙太奇。 就艺术功能而言,长镜头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纪实性长镜头。 其主要特征是侧重于强调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整体性,使一个镜头能够在一个与现实相一致的时空里完成对一个动作或事物的完整过程,让画面本身说话,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

中国文学欣赏 绪论(讲6个问题) 一、什么是名着 二、为什么要读名着 三、欣赏名着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培养和提高鉴赏能力 五、中国文学的特点 六、课程的内容 一、什么是名着 (选定名着的标准(6条)名着与通俗读物的区别 1.名着是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2.名着通俗易懂, 面向大众; 3.名着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的, 不会因政治风云的改变而失去其价值; 4.名着丰富耐读 , 一页之内容往往会多于许多书籍的整个内容; 5.名着最有影响力 , 最有启发效益 , 含有独特的见解 , 是言前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 6.名着探讨的是人生长期未解决的问题 , 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进展。 名着与通俗艺术的区别 从美学的角度讲, 名着是真正的艺术, 它与通俗的艺术是有区别的。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 名着作用于人们的审美的艺术感觉;而通俗艺术作用于人的多是生理感觉。从艺术

消费的角度看, 名着具有“永久的魅力”,可以满足人们多次消费;而通俗艺术是一次性消费, 用过就扔。 二、为什么要读名着 名着可以培育鉴赏能力。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完成的。”这是深刻的经验之谈。19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也讲过类似的话:“每个人判断力无论如何薄弱,他们对与艺术的理解和对美的事物的感觉始终有必要反复地同荷马进行交流, 因为他所取得的最纯洁的乐趣要归功于荷马”。所谓“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 不免为下”就是这个意思。 三、欣赏名着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正确的审美观能指导审美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取得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效。错误的审美观、庸俗的艺术情趣, 会导致美丑不分, 甚至以丑为美 , 使欣赏活动走入歧途。 1.欣赏者和欣赏对象之间必须有某些相通之处,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品的感染。 2.正确的审美观能接受作品的进步思想, 抵制一些消极或错误的东西。 四、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1.需不断地进行欣赏实践。 2.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3.掌握科学的文学理论。 4.掌握与文学名着有关的背景。 五、课程的内容 巧记中国文学名着28字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

文艺批评的对联

文艺批评的对联 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曾国藩的对联以它内容的广博、艺术的精湛、格律的谨严在中国的对联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文艺批评的对联,希望大家喜欢。 文艺批评的对联精选5副: 文章尔雅从无俗,诗赋风流自有神。 略诵古今成野史,具言金石著山经。 自昔何休为学海,还如司马在史园。 诗有清风师正雅,字无俗迹学来禽。 能以诗书通政事,自然道学始风流。 文艺批评的对联大全: 文以载道,史以记事。 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沉郁悲壮,昂扬激越。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文心清若水,诗胆大如天。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意到形须似,体完神亦全。 笔落惊风神,诗成泣鬼神。 眼观山水形,手写山水神。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诗言其志也,歌?其声焉。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题材无禁区,作家有立场。 横如列阵排云,直如倒?垂露。 牵如万岁枯藤,纵如惊蛇激水。 文章尔雅从无俗,诗赋风流自有神。略诵古今成野史,具言金石著山经。自昔何休为学海,还如司马在史园。诗有清风师正雅,字无俗迹学来禽。能以诗书通政事,自然道学始风流。诗妙尽从言外得,易微谁见画前真。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虎尾春冰真学问,马蹄秋水大文章。诗情岛佛非嫌瘦,书法坡仙不碍肥。多画要和诗句读,古琴今作水声听。山川出云即霖雨,日月合壁为文章。举求往迹得其化,文有真宗鉴乃神。挥将日月长明笔,写就雷霆不朽文。相如一赋值千金,屈原一骚传万代。苏轼唱大江东去,柳永吟晓风残月。

稼轩笔下龙蛇走,定庵砚上风雷吼。

1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文学?狭义的文学主要有哪些体裁? 2.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文学的定义 1、文学的广义定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即凡是用语言文字写成的作品以及书写作品的活动均包括在内。广义的文学是人类用语言写成的一切作品,此处的文学等同于文化。 2、文学的狭义定义;包含了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及其作品的统称。特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既是语言的又是艺术的。它同音乐、戏剧、绘画等并称“美的艺术”。 3、文学的折中义定义:介乎前两者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如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现代杂文等等。具有侠义文学的某些特点但又超出了侠义文学的范畴,同时还具有广义文学的一些特点,如《史记》等。三种文学含义分别通向三种文学观念:即文化、审美、惯例。 总结: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二、文学的特点 决定因素:文学是以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为物质媒介的一种艺术形式。 1、形象的间接性(原因、特点、影响):是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换言之,读者只有了解了某种语言文字的意义,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想象和思索,才能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形象蕴涵的思想意义。(文学语言→读者想象→文学形象) 歌德说:“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诗对想象力提出形象。”

影视艺术的鉴赏

影视艺术的鉴赏 影视艺术鉴赏——影视接受的美学 ?影视接受美学广义上讲所有观众为主题的社会轰动,包括一般的―看电影‖、艺术层面的影视鉴赏以及具有社会功能的影视批评。 ?狭义上讲: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观众能动地将影视作为艺术的影视艺术鉴赏行为。 ?影视艺术诞生的短短百年时间里,看电影已经成为了人们最普遍、最平常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习惯。 ?众所周知,电影的真正诞生就是以观众的出现为标志的。 ?观众是影视艺术鉴赏的主体。 ?作为影视鉴赏理论中的影视的接受美学,也就是影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又是观众伴随着复杂心理活动和情感活动的审美再创造过程,它是鉴赏主体和鉴赏客体间的情感对话和精神遇合。 ? ?影视艺术鉴赏的不同向度与不同层次 ?由于艺术的创作风格不同,会呈现出多种不同类型的银(屏)幕美。大致可分为:影屏幕上的造型美和动态美,纪实美和梦幻美,凝练美和冲淡美,人情美和哲理美四大类型。 ?对于观众而言,影视艺术鉴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能动地进行审美再创造。 ?每个读者的感觉方式与人生经验各不相同,因此当人们以各自独特的心灵去感悟艺术时,必然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 ? ?鉴赏主体——观众的个性心理结构决定了影视鉴赏不同取向和不同层次。 ?这里所说的个性心理结构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精神积淀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知识素养、气质秉赋、兴趣习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审美心理模式。 ?一个人观察、欣赏事物总是带着一定情感,怀着一定情趣,并且无形中也受到了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的制约,由于情感、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不同,对事物注意什么,不注意什么以及对这些事物采取什么样的感情态度也就有了差别。 ?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影视鉴赏的取向和层次也有很大的影响。 ?影视艺术欣赏具有感受的直接性、生动性和广泛性。 ?影视欣赏依据影视艺术的基本性质,又有自身的欣赏特点。 ?影视艺术欣赏对象具有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欣赏的特点。 联想,是指审美活动中因感官接触到某一事物而引发联系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影视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更是利用了人类喜爱联想的天性。 接受美学-影视审美心理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联想构成了蒙太奇的 心理基础,正由于人类具有联想的心理功能,可以通过联想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从中领悟出内在的意蕴和哲理,才使得影视中的蒙太奇具有了神奇的魅力。 ?被称为―通感‖的心理现象,也可以看作联想的一种特殊形式。 ?―通感‖,就是指五官感觉中互相挪移,各感官交互为用、互换官能的感受领域。 ?想象,是指人在反映事物时,能够超越感知对象的现实存在,在记忆基础上实现表象的再现、组合和改造。 ?情感,是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所结成的关系的反映和评价,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

[其他论文文档]文学批评理解的复杂性研究

文学批评理解的复杂性研究 文学批评的理解与不理解现象 “谁解其中味?”是曹雪芹发出的非常感慨。这千古之问,上接人类原初,后启无限深远。其中,既有创作者呼唤知音的殷殷渴求,更包含思想者难被理解的万般无奈。懂与不懂,理解与不理解,不仅在中国是问题。俄罗斯小说家、剧作家果戈理,在他创作的《钦差大臣》最初上演时,因为讽刺剧被剧团、观众当作闹剧来处理,产生了被人误解的痛苦,以致绝望地喊道:没有人,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理解!!![6]209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在诗歌《不,我不是拜伦,是另一个》中,悲怆地苦吟:“海洋啊,阴郁沉闷的海洋,有谁能洞悉你的种种奥密?谁能向人们道尽我的思绪?是我,是上帝,还是谁都无能为力!”[7]32显然,“我”(莱蒙托夫)因为自己被看作是另一个诗人拜伦,感到没有被恰当理解,引起内心深深的苦。这也涉及谁能够懂得作家的问题。令人吃惊的是,连“上帝”都无能为力!可以说把理解的难度提到了顶点。理解问题实在是非常有必要提出来。在现实(还有许多历史上的当时),常常有读者(包括批评家这些特殊读者)对于文学作品提出“不懂”的评价,也有作家认为读者对于自己(或者自己的作品)的评价是“不懂”。“懂”与“不懂”,常常影响作品与读者、作家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不懂”,可能限制了作品的传播,也鼓舞了一些有兴趣者不知疲倦、不惧艰辛的苦苦探索。不懂,对于自己,可能是一句轻松的无奈;对于他人,也经常成为没有经过分析、论证的某些“文学批评”的杀手锏,不经过宣判的致命的利器。以至于常常以一句“不懂”,就轻易地成为评判他人对于作品没有“正确理解”的最终判词,或者是判定是他人作品很“差”(难懂)的一种标准。 当今,作家对于批评家的普遍不满,抱怨说批评家越来越不懂文学了。使得不少作家正在逐渐失去对于批评家的敬意[8]。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不少作家的共同感受。事实上,文学欣赏与批评的“懂”与“不懂”问题,在许多方面都存在。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关于“朦胧诗”的激烈论争,就是由一些读者、批评家的“不懂”一种新的诗歌作品的文学潮流所引发的。可以说,“不懂”的问题有时仅仅限于读者的难以理解,有时还可能爆发为文学史上的“事件”。就文学论争来说,关注的是“懂”与“不懂”引起的文学观念、文学内容、文学批评方法之论,而对于文学批评理论,则注意文学批评的理解现象与理论原则。批评史上留下的空白,只能由发展的现实不断提出问题由文学批评理论予以解决。一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的诗歌是不好懂、难懂的。不仅是他的诗歌作品,还包括卞之琳、李金发等人的部分诗歌。这不仅是普通读者的印象,还是有很大影响和成就的诗人艾青的意见[9]225。可见,“不懂”可以出在千千万万普通读者身上,也可以是出自名家、专门家的真切感受。“不懂”的提出,常常有三个角度。第一,出于作家,他认为读者(本文中广义的读者通常包括批评家)表达的评论自己作品的意见,并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作品。第二,出于读者,他对于所阅读的作品不理解,不知道作家表达的是什么。第三,读者认为,其他读者表达的文学评论意见与自己的理解不一致,没有真正的理解。可能判断为他人的理解错误。 这就构成三种关系:读者-→作品:读者认为作品不能懂得,难解其意(这是单向的)。作家←→读者:作家认为读者的理解不符合自己创作的目的、效果,作品不能被读者真正懂得;或者读者以为作品难懂,而不能理解(这是双向的)。读者←→读者:这些读者认为那些读者的理解不合于自己的理解,没有能懂得作品,即不符合作品本意(这也是双向的)。这三种关系基本的核心是作家、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思考。如果产生矛盾和冲突,是因为

周作人早期文艺批评评价

周作人早期文艺批评评价 周作人的文学批评在五四时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因而使他成为五四时期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毛泽东同志指出:“五四运动,在其开始,是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新民主主义论》)能够代表五四时期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文艺思想的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胡适,因为他最早发表了《文学改良诌议》一文,推动了文学革命运动。然而,周作人要比胡适深刻得多,他很早就看到了白话文运动的局限性,而提出必须进行思想革命的问题。1919年3月,他发表了《思想革命》一文指出:“中国人如不真正‘洗心革面’的改悔,将就旧有的荒谬思想弃去,无论用古文或白话文,都说不出好多下来”。在此前后,他写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和《新文学的要求》等几篇文章都谈到了思想革命的问题,他在《人的文学》中指出:“?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价值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周作人是以翻译家、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散文家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他的文学思想不仅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而且还接受西方各种思想,纵观周作人数个文学活动,他的文艺思想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他于1941年作的自序《书房一角》中说:“我写文章始于己已(1905)已36年了。这期间可以分为三载,其一是己已?,多翻译各国作品,其二是民国十一年后写批评文章,其三是民国二十年之后只写随笔或称读书录。我则云看书偶记,似更简明得当,古人云‘祸从口出’,我写文章向来不例外,但这三期尤为甚”。他对自己的文学活动进行了分期,并进行简单的剖白。他在给孙伏园的一封信中,对自己的思想说得更明白清楚:“我近来的思想动摇与混乱,可谓已至其极了。托尔斯泰的无我爱与尼悉的超人,共产主义与善种学耶佛孔老的教训与科学的例证,我都一样的喜欢尊重,却又不能调和统一起来,造成一条可以行的大路,我只将这各种思想凌乱地堆在头里,算是乡间的杂货,或者世间未来就没有思想上的同道也未可知”。 周作人早期人道主义,归纳起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弗洛依德学说以及蔼里士的性心理学。 2、日本的桦派的新村运动。 3、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 4、孔子的中庸主义。 周作人这种庞杂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在文学批评的实践上,便出现了三种类型的批评:一种:文艺批评的短论式,集中在《自己的园地》。 二种:文艺批评的序跋式。 三种:文艺批评的读书笔记,如《夜读抄》等。 阿英曾针对周作人文艺批评的思想特点和评论手法称许道:“周作人的批评方法,在《自己的园地》1922年一集确立了中国新文艺批评的础石,同时也横扫了当时文坛上的反动势力学衡家的········《沉沦》、《桂诗》二评在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可谓是重要的贡献”。周作人研究专家舒芜也说:“他提出著名的人的文学的理论,是为了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以大批评家的权威说出来,支持郁达夫的《沉沦》和汪静之德《桂诗》,是为了打击伪善的礼教”。(《周作人概观》) 《沉沦》具有开拓性,评论《沉沦》体现了周作人作为文学批评家的远见卓识。郁达夫曾说:“《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是成于一时期,年代1921年,虽然国内有一般人在提倡文学革命,然而他们的目标是钻进了思想方法,于纯文学的讨论还少,这年秋《沉沦》出版,当时社会还看不惯这种畸形的书,也不知受的讥评嘲笑有几十百次。后来周作人在北京晨报上为我写了一篇申辩文字,一般骂我海淫,造作文坛壮士,稍稍收敛他们的雄词,过

影视艺术欣赏

青红观后感结合第六代导演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一)班 学号 201102013006 姓名陈祥 时间 2013年6月

《青红》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一部影片,可能是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年龄对感情问题比较敏感,因此,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青红》整部影片的情节在众多暗流的前呼后应下向前慢慢推进的,但是通过影片的结尾的影像,我们产生了许多思考,整个故事就像结尾那个连绵不断的山峰画面,让我们感到迷茫,不知下一个方向在哪儿,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通过影片我们不难判断,《青红》从电影技术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具有相当水准的:清澈如水般的画面;灰白缀红的色调;时而平缓时而急促的小号声;无一不让观者在视听上产生不小的共鸣。而影片中有趣的画面,值得让我们去体味的细节有很多,像李军骑着自行车带着小珍在路边看日本电影,以及二次水开了而无人去过问,还有青红的父亲和房红根在澡堂子相遇一起泡澡的场景等等……勿庸置疑,《青红》所要表达的感情,所要宣泄的思绪丰富沉甸,使观者数次陷入短暂的深思中。八十年代初无疑是一个敏感的时期,上山下农的政策,老百姓保守的思想,以及资本主义所谓的“糖衣炮弹”,这些纷杂的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那个年代独有的矛盾和冲突,导演在影片中对于这些的表达方式是含蓄而深沉的。 然而,在我看完影片后脑海中却没有奏响长久的回音,甚至连一声叹息都没有,这种不冷不热的感觉很难让我联想到王小帅手举戛纳评委会大奖时的情景,莫非这就是中国所谓的第六代导演最优秀的作品了?在我看来青涩的情节是影片不能进一步与观者沟通的主要原因。青红与房红根的感情,从影片开始至终,除了那双红色高跟鞋之外几乎找不到更多的铺垫和烘托,这使得最后小根对青红的恶行变得毫无同情可言,事实那本来应该是一场能让观众不忍目睹,甚至饱含泪水的桥段。青红是个沉默的孩子。她一直在沉默着,她的出场是沉默的,她的离开也是沉默的,她对父亲那种专制霸道的反抗也是沉默的,甚至于她对现实的最后抵抗也是沉默的—白皙的手腕,刺眼的鲜血,干净的床单,没有割到的大动脉。青红是个隐忍压抑的孩子。她看着父亲把小根送给她的那双美丽的红色高跟鞋大力地抛出了窗外,而只是低着头;从那个一团乱的舞会脱身后,她坐在床边紧抓着裤子,安静地听着父亲的训斥,而后在门被大力关上前,松开了紧绷的手指。青红很是迷茫。她喜欢这个她从小长大的地方,喜欢那里的一草一木,喜欢她们的家,喜欢那里的人,她觉得这里比上海还好。她不明白也不想明白,为什么她的父亲那么执意地想要回到上海,于是她迷茫;她不懂小珍说着“农场那女的“时脸上那种鄙夷的神色,农场的又怎么样,于是她迷茫;她不知道她和小根之间算是爱情么,于是她迷茫。这些直到她离开她长大的家时,她也没弄明白,那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迷茫,所以她沉默隐忍压抑。于是最终悲剧发生当离开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时,

林雪娇-《经典动画片赏析》教学大纲

《经典动画影片赏析》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总课时:32课时(理论教学32课时,实践教学0课时) 课程类别:选修课程 总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本科 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经典动画影片赏析》是本科公选课程。 动画片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反映了儿童的天性,表现出儿童的形象思维,是儿童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动画片能培养和提高儿童敏锐的审美感受力,丰富的审美判断力和审美创造力。目前中国动画片市场处于一个不稳定的过度转型阶段,鱼龙混杂,大量低质、劣质动画片充斥市场,而真正意义上的优质影片却是凤毛麟角。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动画片与儿童的关系;了解儿童喜欢动画片的原因以及动画片对儿童各方面的积极消极的影响;通过观摩分析中外经典动画片,提高学生的动画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将有效的动画资源用于教学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小学教育事业打好基础。 教学基本方式:主要采用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同时加强实践能力训练,通过动画影片实例讲解,幻灯片展示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与讲解,并通过课堂动画影片赏析进行教学,使学生能直观的学习动画影片分析,利用其声、光、电等先进技术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记忆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大纲的使用说明:由于本课程暂时无任何教材可用,故大纲的制定以自编教材为蓝本;在每章的教学纲要中都标明了课时、讲授要点、重点和难点,在具体授课时可依此为参照;本课程理论教学32学时,在实际教学中,可结合实际适当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学的相应内容。 大纲正文 第一章动画片概述课时:4课时(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0课时) 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动画。了解当代动画的几种表现类型。掌握动画片的的基本特点。 重点:当代动画的几种表现类型。 难点:动画片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外经典动画片片段欣赏 一、中外经典动画片片段欣赏 二、问卷调查

“十七年”文艺批评述评

第23卷第3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5月Vol. 23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1 “十七年”文艺批评述评 齐玉朝徐丁林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十七年”文艺批评进程曲折,面貌复杂。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整体环境较为宽松,文艺批评寻求着科学理性精神,但受“一体”文艺思想制约,批评开始向政治斗争异化。50年代中后期,既有科学理性精神的高扬,又有科学理性精神的横遭践踏,科学理性与政治异化双重变奏的态势更为明显。60年代初至“文革”前夕,文艺批评在阶级斗争语境中力图自救,最终又别无选择地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关键词:“十七年”文艺批评;科学理性;政治异化;批评品格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1)03-0037-05 文艺批评是整个文艺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十七”年的文艺批评是整个文艺事业的组成部分,它同文艺运动、文艺思想斗争、文艺创作实践及文艺理论研究密切相联,对新中国“十七”年文艺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曾说过:“批评是科学。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1](P373)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也说:“批评──这意味着要在个别的现象里去探寻并显示该现象所据以出现的一般的精神法则,并且要确定个别现象和它的理想之间的生动的、有机的关系密切到什么程度。”[2](P258)普希金和别林斯基在这里实际上界定了文艺批评的基本性质和职能,文艺批评要研究、分析作家、作品、文艺思潮及种种文艺现象,从中发现并总结出规律性,以超越具体文艺现象的理论形态,指导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等文艺实践活动。文艺批评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文艺的科学理性活动,基本目标在于促进文艺的发展、繁荣,建设性应该成为文艺批评活动的显要特性,这也是衡量文学史上某一时段文艺批评是否正常、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尺。从这一角度考察、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文艺批评,我们会发现这一时段的文艺批评进程呈现科学理性与非科学理性、建设性与破坏性相互对立又错综纠结的极为复杂的面貌。梳理十七年的文艺批评,探讨其中的经验教训,对建设文艺批评的科学理性精神,发展正常、健康的文艺批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1949-1955:对科学理性的寻求与扭曲 1949年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文艺历史的开端,文艺批评继承五四以来新文艺批评特别是40年代解放区文艺批评的传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1949年到1955年,文艺批评的整体环境比较宽松,理论批评家们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具有新特点的批评对象,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力图以科学理性的精神发言。他们大都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批评和美学批评为批评方法,遵循文艺规律,努力探讨社会主义时代文艺的新特征和面临的新问题,试图做出理论的回答。这一阶段文艺批评的成果首先表现为新作品评论。当时,在毛泽东工农兵文艺思想的指引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表现新题材、新人物的作品,如赵树理的《登记》、马烽的《结婚》、谷峪的《新事新办》等农村题材短篇小说;鲁煤等人集体创作的话剧《红旗歌》、老舍的话剧《龙须沟》;赵树理的《三里湾》、杨朔的《三千里江山》、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等长篇小说。批评家们面对新的创作实践,迅速做出批评反映。茅盾在《读〈新事新办〉等三篇小说》一文中,比较分析了三篇小说的主题表现、素材选择和细节描写,热情肯定了这些小说的成绩。冯雪峰发表《论〈保卫延安〉的成就及其重要性》,文章具体深入地分析了小说主题提炼、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成就,认为在当时出现的反映人民革命战争的文学作品中,“真正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诗的,这还是第一部”。老舍的《龙须沟》创作并演出成功,在批评界引起了热烈关注,周扬给予了热情肯定,提出“要学习老舍 ────────── 收稿日期:2000-01-18 作者简介:齐玉朝(1955-),男,河北玉田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 37 -

影视艺术欣赏课程

《影视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21501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学时54 学分3

师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2006年11月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本门课程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容:一是进行影视艺术鉴赏和评论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知识,如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逼真性和假定性,蒙太奇和长镜头的美学特征等等;二是关于影视艺术鉴赏评论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如影视艺术的剧作因素、造型因素和其它艺术因素,影视艺术鉴赏评论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影视评论的方法、角度、文体等等,此外,对中外影视评论发展的历史也将作概略的介绍。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电影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轨迹,提高电影文化水平,并指导学生开展影评活动。 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党的电影方针、政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之精髓,认真鉴别西方电影理论、思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大纲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可以开拓思维,丰富知识结构;进一步掌握影视制作技巧与方法。本课程为影视艺术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也为影视艺术欣赏提供了指导作用。它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与掌握以下容:影视发展历史、两大影视理论、电影流派、其他国家影视、影视制作过程与分工、影视机构与奖项、影视的画面审美、声音审美、情节结构、影视文化、影视特技等。并且最终能够做到深刻全面的赏析某部影视片。(四)实践环节 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与视频讲评结合。 黄土地 教父( The God Father) 毕业生( Graduate)

文学欣赏课

高中英语文学欣赏课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西城区师大二附中外语组康明 【内容提要】如何开展高中英语文学欣赏课的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之一。本论文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性质阐述的演变入手,阐明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文学教育的重视以及在我国中学开设英 语文学欣赏课的现实意义,并结合课堂教学实例,理论联系实际,对如何开展英语文学欣赏课进行了初 步的探讨。 【主题词】文学欣赏独立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日趋开放的时代和社会对英语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英语教学在教育观、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在进行改革探索,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英语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修订,英语由最初的“基础工具”发展到“交际工具”。新颁布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英语课程的基本特点。”从对英语课程性质阐述的演变轨迹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英语学科的性质在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这既标志着英语教学在时时被赋予新的涵义,同时也表明英语承载着多种任务。近十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使我切身体会到英语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语法,阅读,词汇等等,更要教会学生去思考——进行深入的和富有想象力的思考。在美国的所有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教会学生“批评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人们讲授文学课程时的共识。文学教学不是要去寻找各种各样权威的或是正确的解释,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思考的场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和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教学应该对学生的智慧产生影响。 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所涉及到的话题都是深入的和带有思想性的,而这些话题或是问题又值得我们永远地探讨下去。开设文学欣赏课可以使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经典作品,从而学会独立地进行批评性思考。今天,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成为会阅读的人,更应该成为一个会独立思考的人。作为英语教师,应该使学生们能够有创造性地思维。 二.英、美、德等国的文学教育。 英、美、德等国都十分重视母语教育中的文学教育,法、日等国虽然不单列文学教育的课程和内容,但是也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英国,在1985年颁布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国家标准·英语》中指出:“英语可视为一门学科,也可以看作英语和英国文学两门课程。”在英语学科中,除了有语言教育,包括听说、阅读、写作、拼写、书写等,有文学教育,指导学生阅读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学生能够从作品主题、人物、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并且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和个人反应。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一般地说,英语课程包括语法、阅读、写作和作文;语言艺术课程包括美国文学、英国文学、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指导学生逐步熟悉古今文学代表作,能够欣赏语言艺术,评论文学作品,并且养成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德国,一个州的德语教学大纲规定:“德语的任务是对年轻人进行语言上的和文学上的教育,这是它的独特的使命。”还规定,要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要学生了解文学体裁和结构,了解德国的经典文学作品。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重视在中学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为什么呢? 美国学者认为:阅读和研究文学作品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能身临其境地阅历一些地方,人物和事件,增加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情趣和探索意识,从而给学生的生活增加一个特别的天地;从文学作品中了解人类自身的动机,冲突和价值。 德国学者认为:应当了解文学作为自我表现的产物,作为满足美感的手段,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的奇妙作用;通过学习和分析古典和现代的文学作品,扩充自己的语言能力,“在社会基储美学表现形式和哲学理论设计方面开拓我们文化的语言空间”。 原苏联学者认为:“文艺能给学生以最深刻的美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作的能力。”(凯洛夫语) 这些学者都认识到文学教育的价值,即认识,审美,教育的价值。文学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社会生活,占有一片新的天地;可以吸收文化价值观念,学习民族精英和民族精神;可以对自然、生活、艺术进行审美,培养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练习题1

一.选择题练习: The Renaissance refers to between 14th-mid—17th century, which was under the reign of Queen ___and absolute monarchy in England reached its summit, and in which the “real mainstream” was ____. A. Victoria/ poetry B. Elizabeth/ drama C. Mary/ novel D. James/ drama The two major novelists of the English Romantic Period are _____and Walter Scott. A. Washington Irving B. Jane Austen C. Herman Melville D. Charles Dickens Shakespeare’s greatest tragedies are the following works except____. A. Hamlet B. King Lear C. Romeo and Juliet D. Othello I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rks can you find the proper names “Lilliput”, “Brobdingnag”, “Houyhnhnm” and “Yahoo”? A. The Pilgrim’s Progress B. The Faerie Queene C. Gulliver’s Travels D. The School of Scandal The period before the American Civil War i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_______. A. the Romantic Period B. the Realistic Period C. the Naturalist Period D. the Modern Period Moby Dick is regarded as the first American_________. A. Prose epic B. Comic epic C. Dramatic fiction D. Poetic fiction In the Romantic period of British literature, ____is the most prosperous literary form. A. prose B. poetry C. fiction D. play The Essence of Renaissance, the most significant intellectual movement, was_____. A. Geographical exploration B. Religious reformation C. Publishing and translation D. Humanism. Emily Dickinson wrote many short poems on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 usual subject of her poetic expression? A. Religion B. Life and death. C. Love and marriage D. War and peace. “The dignity of movement of an iceberg is due to only one-eighth of it being above water.” This “iceberg” analogy is put forward by ______. A.Mark Twain B.Ezra Pound C.William Faulkner D.Ernest Hemingway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The quoted part is taken from ______. A.Jane Eyre B.Wutheri ng Heights C.Pride and Prejudice D.Sense and Sensibility You may have meet the term "Yahoo" on internet, but you may also have met it in English literature .It is found in _____ A. John Bunyan's Pilgrim's Progress B. Samuel Johnson's The Vanity of Human Wishes C. Jonathan Swift's Gulliver's Travels D. Henry Fielding's tom Jones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emphasize the depiction of: A. man’s inner world of thought B. the narration of events C. the utterance of speeches D. dramatic monologue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rks concerns most concentrated the Calvinistic view of original sin? A. The Wasteland. B. The Scarlet Letter. C. Leaves of Grass. D. As I Lay Dying _____ as a trend became dominant in America literature in the late 1860s and early 1870s. A. Local colorism B. Romanticism C.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D. Naturalism The Essence of Renaissance, the most significant intellectual movement, was_____. A. Geographical exploration B. Religious reformation C. Publishing and translation D. Humanism. The Renaissance refers to between 14th-mid—17th century, which was under the reign of Queen ___and absolute monarchy in England

中国地质大学选修课影视艺术欣赏期末考试笔记整理剖析

第一讲电影层面 (一)电影的影像层面(电影语言) 1、电影语言的词汇结构 画面:景别、角度、机位、拍摄速度、构图、色彩、色调(对比度) 声音:人声(台词)、音乐、音响效果 2、电影语言的语法结构 蒙太奇:分割的、细碎的、人为地——叙事的 长镜头:连贯的、流畅的、自然的——写实的 (二)电影的叙事层面 1、故事与情节安排(情节母题) 2、人物形象与人物设定 3、电影台词与解说风格 (三)电影的意蕴层面 1、即主题思想 2、自身所包含的思想哲学价值判断等思想性的内蕴意 3、主题有着世界价值亦有民族文化差异 4、一部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的电影所想表达的思想是多层次的隐性的,要仔细解读才能 窥得其中部分真相 (四)电影的启示层面 1、电影的解读方法任何观众在其期待视野中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动机都包含有审美动 机、批判动机、求知动机受教、模仿动机,因为人的需求有不同层次,而对于文化 背景各不相同的人,其接受重点是不同的。 2、启示层面可以作某种程度的“世度崇拜” (五)Emphasize电影与名族文化 1、电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影像志” 2、各民族国家电影呈现出来的迥异的风格、面貌特色 3、当今世界各大具重要影响力的电影大国:美、法、英、日、意、饿;新兴电影大国: 中(港台)、印、韩、澳、东南亚国家(泰、越) 第二讲电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一、电影的解读方法 1、精神分析法:电影是造“梦”,个体心理的“投入”,“代替性满足” 2、结构主义法:蒙太奇 3、语言法:“电影语言”,聚合关系与组合关系,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4、心理学:“场”效应,现代社会的“公共空间” 二、电影的文化特征:一仆三主 一仆:电影 三主:艺术?商业?意识形态? 电影的艺术价值与艺术追求:“银幕诗人”——陈凯歌、田壮壮、贾樟柯 电影类型片和电影的商业利益驱动,“票房决定论”——冯小刚、后期张艺谋 电影的意识形态:主旋律电影,宣传电影传统,五个一工程,华表奖 三、电影的本质(与戏剧相比) 1、时间与空间无限性(戏剧:时空的有限性):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电影均能

中国文学欣赏_教案讲课教案

中国文学欣赏_教案

中国文学欣赏 绪论(讲6个问题) 一、什么是名著 二、为什么要读名著 三、欣赏名著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培养和提高鉴赏能力 五、中国文学的特点 六、课程的内容 一、什么是名著 (选定名著的标准(6条)名著与通俗读物的区别 1.名著是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2.名著通俗易懂, 面向大众; 3.名著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的, 不会因政治风云的改变而失去其价值; 4.名著丰富耐读 , 一页之内容往往会多于许多书籍的整个内容; 5.名著最有影响力 , 最有启发效益 , 含有独特的见解 , 是言前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 6.名著探讨的是人生长期未解决的问题 , 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进展。 名著与通俗艺术的区别 从美学的角度讲, 名著是真正的艺术, 它与通俗的艺术是有区别的。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 名著作用于人们的审美的艺术感觉;而通俗艺术作用于人的多是生理感觉。从艺术消费的角度看, 名著具有“永久的魅力”,可以满足人们多次消费;而通俗艺术是一次性消费, 用过就扔。 二、为什么要读名著 名著可以培育鉴赏能力。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完成的。”这是深刻的经验之谈。19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也讲过类似的话:“每个人判断力无论如何薄弱,他们对与艺术的理解和对美的事物的感觉始终有必要反复地同荷马进行交流, 因为他所取得的最纯洁的乐趣要归功于荷马”。所谓“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 不免为下”就是这个意思。

三、欣赏名著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正确的审美观能指导审美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取得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效。错误的审美观、庸俗的艺术情趣, 会导致美丑不分, 甚至以丑为美 , 使欣赏活动走入歧途。 1.欣赏者和欣赏对象之间必须有某些相通之处,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品的感染。 2.正确的审美观能接受作品的进步思想, 抵制一些消极或错误的东西。 四、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1.需不断地进行欣赏实践。 2.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3.掌握科学的文学理论。 4.掌握与文学名著有关的背景。 五、课程的内容 巧记中国文学名著28字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 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封神西厢镜。 这28字中,除《桃花扇》、《西厢记》外,全部是小说。 文学主要有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第一讲文学和文学欣赏 第二讲中国诗歌 第三讲中国散文 第四讲中国戏剧和《西厢记》 第五讲中国小说和《红楼梦》 思考与练习 1.选定名著的标准有哪些? 2.名著与通俗读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为什么要读名著? 4.为什么欣赏名著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5. 中国文学有些什么特点? 5.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