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谈电视解说词的写作特色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谈电视解说词的写作特色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谈电视解说词的写作特色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谈电视解说词的写作特色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谈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理解《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共在国

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下面就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析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

每当我们看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常常希望能读一读它的解说词,

解说词是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说中的精彩之句,常使人印象难忘。然而当你拿到解说词时,你会发现解说词是无法脱离画面而独立存在的,这就是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独特性,它在写作上更是区别与其它文体,有自己特殊的规律。

电视记录片的构成基本是由视觉和听觉两大基本要素组成,而解说词是听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内容。例如在第一集中,“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通过“精灵”二字,观众已经对这种神秘的食材心驰神往,在配以卓玛在深山中寻找“精灵”的画面,让观众更加热切的想知道这种食材的“如山真面目”。

电视解说词,是相对于电视画面而言的解释说明的文字,但解说词绝不是画面的附庸,它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进行具体的叙述描写以及通过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从而使人们通过对其所表达的意思意境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起到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从对《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思考中,感受到,好的专题片往往是优秀的解说词与蕴含着丰富内涵的画面的完美结合。在第二集中,“今天他要和老友搭档,做杭州菜,西湖醋鱼,这是一道对火候要求非常高的菜。他们将一条鱼剖开两半,一半氽水,一半过油。两种做法都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将鱼下锅和出锅,否则会直接影响到西湖鲲鱼特殊的鲜嫩口感。出锅后,两种做法的鱼在同一个盘子中合璧,浇上炒好的糖醋,美味看上去就已经呼之欲出。”这样一段细致的描述,再搭配上烹饪美食的画面,任何喜爱美食的观众一定都会对这道菜“垂涎欲滴”。作为美食纪录片,通过解说词感染观众显得尤为重要。

解说词中,对一些被观众忽略的细节解说,也是成功的重点所在。在第一集中,“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这样一段细节的解说,也是亮点之一。在美食片中,很少人会留意到到挖藕是在寒冷的天气里进行的,而越冷对于挖藕人来说越好,这又更少人知道了。这段解说从细节上说出了画面所不能表达的东西,让人们在了解美食的同时明白了人们对美食的付出,对生活的付出是多麽了不易。

解说词与电视画面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关系。虽然专题片的解说词基本功能是对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但它与电视画面是不可着不可分离的。任何一部专题片的解说词离开了画面都是支离破碎的,任何一部缺少解说的专题片也往往是理解不够深刻的画面组合,形成不了主线明确思想内涵深刻主题统一的艺术整体。尽管有些风光专题片没有画面解说词,但它一定要有一个有主题内涵的音乐,换一个角度说,音乐也是解说词的一种形式,起到了解说词深化主题解释画面的功用。它们的关系也是互为依存的关系。《舌尖上的中国》背景音乐清新优美,给人以舒适感,在整个记录片中,音乐的恰当应用也是很重要的。

一部好的纪录片的创作离不开前期对采访对象的详实了解和深入体验。很难想象如果《舌尖上的中国》制作团队没有对中国美食有一个系统而详细的了解,没有在拍摄之前亲自去到美食之乡,没有对百姓生活有深刻认识,他们还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在拍摄之前一定要做先期的深入挖掘,亲身去体验,去感受,与采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在一些特殊的片子中,还要注意对双方不同观点分别进行了解,切不可偏听偏信或是主观臆断去判断事情。同时还要注意对事物表层之下的挖掘,寻找出事物表明背后的原因或理由,从而正确把握事物,写出符合实际的有内涵的解说词。虽然《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纪录片,但是它从另一方面也反应出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赞美了辛勤工作的劳动人民。之所以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非常不错的记录片,是因为它跳出了以往记录美食或者是风光记录片的框架,不再是单纯展示美食,而是依托美食来展示中国文化和劳动人民勤劳的传统美德。而这些毫无疑问的归功于创作者对采访对象、记录对象的深刻了解。

在解说词的写作布局时,一定要围绕主线展开。为了扣紧主题,要把内容表现的有条不紊。一般要根据所要表现的对象,选择一条能最适当地反映客观现实的主要线索即主线。这条主线应能够统领全片,使各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作品内在或外在的核心。《舌尖上的中国》分为七集,第一集《自然的馈赠》、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第三集《转化的灵感》、第四集《时间的味道》、第五集《厨房的秘密》、第六集《五味的调和》、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从食物的自然采摘、原始烹饪一步步介绍了人们烹调食物,在手法和形式上的改变,以及各地美食的各种形态,最后一集《我们的田野》,则又把重点回归自然,前面呼应,把主线很好的串联起来了。

第一集的开始,“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第七集的结束:“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这两段解说词,虽然在表达上是不一样的,但是其中的内涵却是的一致,显示出了整个片子的内在主题:自然赋予了人们美味是食物,勤劳的人们则赋予了美食以生命。

解说词作为电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有概括性。解说词并不是电视专题片的全部,所以应在语言安排上也要服从画面的内容的需要。具体来讲,解说词在写作上语言要精炼、节约,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在一部片子中不宜安排太满,凡是画面表达意义比较完整时,就不要安排解说,只要一句解说词能表达的内容就不宜用两句解说词来表达。例如在第四集中,“林仁灼,16岁开始和父亲学习种植紫菜,如今已经49岁,今天,他要为自家的农田再架设几枝毛竹。”这一句极为简单的介绍了采访对象,画面中的林仁灼正在砍伐毛竹,如果这样解说“林仁灼正拿着刀,在竹林里砍伐毛竹。”那么就会显得很多余,因为这是观众能通过画面看到的,而解说词的作用就在于,要表达画面所不能给予的信息。

解说词要处理好与听觉的关系,要使语言符合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很多人喜欢《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的原因在于其中清新自然,简单易懂的语言。“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中国人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这些或清新优美,或者明白爽直的语言,成为了片子的优胜之处。所以一部好的纪录片,要有好的语言,解说词要为主题服务,从风格上一致,也要做到简洁明了,使人一听就懂。

究竟如何创作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呢?从《舌尖上的中国》这个成功案例,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当然这部片子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解说词的创作,不仅是对语言的把握,更要从画面,音乐,同期声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把握好视觉与听觉之间的关系,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心得体会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也可以说,解说词是“口头文学”。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就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而言,它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它虽然与电视画面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或事物都产生不了交流关系,但它却又都与电视画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之间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如果在解说词中讲到乌云突变、大风骤起时,这边电视画面就不可能出现晴空万里、风和日丽的场景;而如果画面中是人潮涌动的铁路春运的场面,可解说词却用上了欢欢喜喜过大年的词句,这就使人很费解了。虽然观众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注意的是画面,但解说词的作用仍不可忽略。在某些情况下,解说词还占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画面与解说词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必然影响节目的整体表现效果,即使再优美的画面也弥补不了“文不对画”的缺憾。当然,有些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即使没有多少解说词,也没有影响观众对节目内容主题的理解,那是因为仅有的一点儿解说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产生的是指点迷津的效果,而再多用上些解说词倒显得画蛇添足了。 如果我们把电视画面比作红花,那么解说词就是绿叶了,多么好

的画面就如同漂亮的花一样,没有绿叶的陪衬也会失色不少。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的作用如此,怎样才能把解说词写好,使其真正担当起“绿叶”的作用呢?我以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和努力。 一、对采访对象的详实了解、深入体验是写好解说词的前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好比电视记者没有充足的第一手材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解说词的。现在,有些电视记者采访,拎起摄像机就走,扛上摄像机就拍,只注意画面质量,不去深入采访,解说词是在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上圈圈点点了事。更有甚者,干过的文字拿来,“造就”了一篇解说词。这样的解说词毫无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没有任何深度和广度,这样的电视节目又怎能赢得观众呢? 前期的深入采访对后期的解说词的写作非常重要,没有这个过程,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就不可能写出让观众信服、感人的解说词。这就像作家、画家为创作必须去体验生活一样。没有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某种生活的经历,而只坐在家里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因此说,亲临新闻现场、深入采访,尽可能多地掌握素材和信息是写作好解说词的第一步。 二、融入真挚情感、表达真诚的内心世界是写好解说词的关键 有了深入细致的第一线采访,这就为写好解说词奠定了基础。而在你真正动笔写解说词之前,首先要充分思考,围绕专题片的主题进行构思,然后一气呵成。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你在采访中和采访后的感受、观点表达出来。必须把自己的感情世界融入其中,将内心的情感用文字淋漓尽致地写出来。可以相信,在这种境况下写出来的

解说词范例

解说词范例

篇一:【范文】解说词写法 宣传片解说词写法 解构 解说词,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与纯文字作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要与电视画面结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语言与观众见面。 因此,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有它不同于其他文学创作的特点。 一、离不开画面二者相辅相成 电视作品中,声与画孰轻孰重,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观点认为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是最直接的,画面具有直接可观、可感性,画面的出现就带来形象的确切性,因此画面本身的冲击力就能调动欣赏者的情绪,引发联想想象,产生艺术感染力。也有专家认为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完整,不能带给观众准确

俯瞰三峡长江水。你可能会联想的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 当屏幕上出现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说词这样说道: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两滴、三滴,无穷滴水珠,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跳跃,一路跳跃,一路结伴,越结越多,终于汇成一条汹涌澎湃的世界大河。 很显然,带给观众心灵震撼和审美满足的是解说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在这里如果没有解说,观众也许根本不能确定自己看到的是长江还是别的江河,而脱离了画面,解说词也就不会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了。所以,应该说画面和解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至于哪一个处在更重的位置,视具体题材而定。至于作品的语言配置使用何种风格,或兼而有之,应由作品的审美意向来决定,力求达到二者和谐统一,珠联璧合。 又如贵阳电视台的系列专题片《飞越贵阳》,该片获2000年度贵州新闻一等奖。在这部以航拍为主

难点一,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要点

难点一、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要点 【分析】影视专题片解释词的创作,与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其他文学体载一样,都是利用文字来传达作者的思维和意图,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但由于其传播方式不同,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写作特点。电视根据其传播方式,写作时应把握关键两点: 一是两种语言,声画交触。写作时应①要求具体,就是言之有物,不空泛。并写作时要具有画面感,根据画面所提供的内容,运用文字,进行形象,具体的描述和议论,深挖画面内涵,强化主题,宣泄感情,增加信息量,使声画和谐交融,以达到传播扩张力和最佳效果。 ②要求形象,言之有画,闻如其声,如见其景。一方面解说以画面为基础,但又不能停留在画面上进行简单地指述。③要求准确,就是言有度。解说要符合情理和常规,符合事物发展逻辑,符合画面所展示的内容。 二是一次传播、言简意明。①字要响,遣词用字要清楚响亮,写作时多用平声字,慎用同音色,注意押韵。②词要双,多用双声词,双声词有两个音节,一来能留下深刻印象,二来符合人们日常用词习惯,三则意思也表达的更准确具体。③句要短,少用多层从句、复句、倒装句。④数宜简。一是指数字要准确、简明。二是指数字,一般要简化处理,粗略不计,把小的数目去掉,四舍五入。同时用形象替换,把冗长复杂的数字换成形象化的简单数字。另外,还可以用图像显示,字幕标出,制成因素等方式。 难点二、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特点 【分析】电视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实作出评论的一种体载。首先它是新闻,因此必须选择新近发生的典型新闻事件做出评论。对于报道对象的准确,选择和及时报道,是电视新闻评论得以生存的关键,事件必须具有分析评论的价值。电视新闻评议写作:特点是一事一议,由具体的新闻事件出发,引发出对某一普遍问题,某一社会现象的评论。它具有“以点带面”以小具大的特点,在撰写时,要注意有目的地陈述新闻事实,夹叙夹议,尽可能从画面形象出发,自然提炼出所要评论的问题。评论部分不随意夸大,作结论时慎重把握语言分寸,避免直接作出主观的结论和是非评判,而是让事实说话,引导观众去思考,让观众自己下结论。另外,其文字语言尽量带有一定的“潜台词”和暗示性,以启发和引导观众的想像力和判断力。同时语言正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尤其是评论,必须要有独特的见解和分析。这样就能给观众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思考,一般这类节目分析多于评论,解剖多于判断。调查展示是它最重要的评论手段。过程往往比结果和结论更重要。解说一般不承担重要叙事功能,只起着引发故事,交待时空背景,压缩调查过程,缕清因果关系和人物关系,提请观众注意关键细节,做出必要的点评。其最重要的是,通过问题的提出,结构全片,整台散乱的信息,

电视解说词范文

电视解说词范文 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 一、电视节目解说词的作用 画面本身具有局限性,既无法展示未来,无法回忆过去,也无法 描绘或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无法回答新闻的基本要素等。 1.解说词能帮助完善形象报道。 我们以人物为例,采访雕塑家刘焕章比数学家陈景润就更容易一些,这是因为刘焕章作为雕塑家,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职业的动作性,电视画面表现力要比数学家陈景润强,这时,要塑造陈景润的形象,电视解说词一定程度上能拓宽画面本身不能覆盖的内容,让观众更多、更具体地了解数学家陈景润那些抽象的思想、枯燥的数学公式。在完善形象报道上,电视节目解说词和一般文学写作区别很大:一般文学写作用叙述、描写等多种表现方法来塑造形象,而电视解说词却不必用夸张性语言,也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2.解说词能补足画面无法回答的问题 电视画面具有局限性,而电视节目解说词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这种 局限。像新闻的五个?W?能满足人们最起码的好奇心和新闻欲,纪录 性节目同样也重视这点,所以,要求解说词必须回答?何时、何地、 何人、何事、为何?这五个问题,还要挖掘?如何?,其次,纪录性节 目的有关背景、有关政策、有关知识也要靠解说词来完成。 3.解说词能引导人们的思路,更深地表达主题

人们在接受解说词传递信息时,本能地把它同画面上的形象联系起来,这要求解说词要服从画面含义又不能简单重复画面已经表达的内容。加强解说词的表现力,要求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画面中最有趣味、最能感动人、最富有寓意的细节,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或者依据生活经历、体验,要与画面的空间和时间发生对位式的联系;或者诱导观众的逻辑推理和概括力,使画面的含义获得再一次升华,创造词、画交融的意境,彼此烘托,产生共振,诱发观众的想象和联想,更深地表达主题。 二、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与细节 细节包括事件细节、动作细节、环境细节、情绪细节等等。细节可以使人物丰满、完整,使人物生活的物质环境变得真切,使所叙述的事件,描绘的事件具有一定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细节的完成,常常获益于解说词的写作。 好的细节需要记者深入挖掘,在采访时目的要明确,对视听形象要有敏锐反应。 解说词所表现的细节,有时是一段话,有时是一句话,而有时则可能是几个字。对表达细节来讲,视听复合语言是最完美的方式。 三、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1、有画面感,语言准确、生动、具体、形象。直观可见的画面语言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实实在在,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形象化的语言是解说词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语言。解说词写作如果能既具体又形象,才能造成一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渲染生命底色 ——仁爱教育行动掠影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片头) 镜头:巍巍大桥、浩浩汉水、摩天大楼、繁华街道 解说词:汉水之滨,景美物丰;体操之乡,人杰地灵。现代科技月新月异,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当我们徜徉于市场经济的物质富流的时候,我们也会痛心地发现,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东西——传统美德在渐渐销蚀,导致世风渐下,道德危机,荣辱不分,是非不明。 镜头:一组德育文件,国家领导人讲话,网站相关报道,“两行”教育会议。 解说词: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一向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仙桃市委、市政府也在全市开展“两行”教育。市教育局运筹帏幄,周密布署。自此,“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我市拉开了帷幕。 (主片) 字幕:渲染生命底色——仁爱教育行动掠影 镜头:校园全景、升旗仪式、广播手语操 解说词:仙桃市大新路小学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仙桃市城区中心。学校占地面积3. 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38个教学班,学生2360人,教职工115人。其中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5人,省市学科带头人8人,中学高级教师6人,小学高级教 镜头:喷泉校雕、锦旗牌匾、媒体报道 解说词:大新路小学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学校”、“全国学习型学校”、“湖北省教改名校”殊荣。在新的形势下。大新路小学传承文明,继往开来,开展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仁爱教育,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成为仙桃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排头兵。 字幕:守护心灵净土润育生命底色 镜头:课外活动、出游场景 解说词: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小学阶段加强对孩子们的传统美德教育,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镜头:李庆成特写、少先队员献花、李庆成同期声 解说词:2005年11月下旬,大新路小学校长李庆成参加了第一届儒学伦理与东南亚地区公民道德教育论坛培训会,返校后,他立即召开校长办公会,传达会议精神,分析教育现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用中华传统美德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他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传为佳话。我们要兴仁爱之风,铸仁爱之魂,全面开展仁爱教育,并把它与绿色教育、创造教育融为一体,成为我们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品牌。”] 镜头:课题研讨会、人生宝典书籍、课题方案、李启艳、朱爱平、王志勇等同期声 解说词:科学决策,合理调控是有效活动的前提。大新路小学将仁爱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和科研课题研究之中。他们拟定了行动方案,制定了实施细则,在理论上定性,在实践中定位,在评价中定标。关于仁爱教育,李启艳校长作了如下诠释:[“我们开展的仁爱教育,是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传统的真善美为基础,培养学生知礼、行孝、懂爱的品质,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谈电视解说词的写作特色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谈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理解《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共在国 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下面就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析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 每当我们看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常常希望能读一读它的解说词, 解说词是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说中的精彩之句,常使人印象难忘。然而当你拿到解说词时,你会发现解说词是无法脱离画面而独立存在的,这就是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独特性,它在写作上更是区别与其它文体,有自己特殊的规律。 电视记录片的构成基本是由视觉和听觉两大基本要素组成,而解说词是听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内容。例如在第一集中,“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通过“精灵”二字,观众已经对这种神秘的食材心驰神往,在配以卓玛在深山中寻找“精灵”的画面,让观众更加热切的想知道这种食材的“如山真面目”。 电视解说词,是相对于电视画面而言的解释说明的文字,但解说词绝不是画面的附庸,它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进行具体的叙述描写以及通过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从而使人们通过对其所表达的意思意境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起到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从对《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思考中,感受到,好的专题片往往是优秀的解说词与蕴含着丰富内涵的画面的完美结合。在第二集中,“今天他要和老友搭档,做杭州菜,西湖醋鱼,这是一道对火候要求非常高的菜。他们将一条鱼剖开两半,一半氽水,一半过油。两种做法都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将鱼下锅和出锅,否则会直接影响到西湖鲲鱼特殊的鲜嫩口感。出锅后,两种做法的鱼在同一个盘子中合璧,浇上炒好的糖醋,美味看上去就已经呼之欲出。”这样一段细致的描述,再搭配上烹饪美食的画面,任何喜爱美食的观众一定都会对这道菜“垂涎欲滴”。作为美食纪录片,通过解说词感染观众显得尤为重要。 解说词中,对一些被观众忽略的细节解说,也是成功的重点所在。在第一集中,“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这样一段细节的解说,也是亮点之一。在美食片中,很少人会留意到到挖藕是在寒冷的天气里进行的,而越冷对于挖藕人来说越好,这又更少人知道了。这段解说从细节上说出了画面所不能表达的东西,让人们在了解美食的同时明白了人们对美食的付出,对生活的付出是多麽了不易。

电视解说词写作

1、电视解说词的定义:电视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电视节目制作中一 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 2、电视解说词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凡是电视创作中涉及使用语言文字的地方,凡是创作 者需要以文字语言形态准备的,无论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是前期的还是后期的,是有声源还是无声源的,是出现在节目中的还是未曾出现的,都应该进入它的考虑范围。如果把外延限定得过于狭窄,我们就会作茧自缚,陷入概念之争的沼泽中去,无法自圆其说。 3、电视解说词的应用重点:a、电视记录片、专题节目的解说词部分的使用与安排;b、大 型系类节目,如政论片、文献记录片的前期文稿和后期解说词部分的加工调整;c、除电视新闻消息之外的电视新闻节目,如大型活动的现场直播、通讯特写、评论综述、深度报道等稿件的案头准备工作;d、电视综艺节目的串场过渡词、电视栏目的串联词前期文字稿准备;e、电视节目各种策划方案、选题报告、拍摄采访提纲、文字脚本的写作;f、节目或栏目标题、宣传标语、频道呼号、片头题记的写作;g、各种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对解说词的特殊要求。(或简答) 4、电视语言就是利用光电或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以声音影像形式,作用于观众视觉和 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艺术信息。 5、电视语言构成的基本规则:一是服从大局,一切从更好的表现主题出发,照顾总体结构 和基本风格。二是发挥各种手段优势,寻找最佳的配合方式,尽量做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6、电视解说使用的一个最基本原则是: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使用解说。 (如果电视画面可以表现,并且能够充分表现的地方,应该尽量发挥画面的作用,没有必要非得使用解说。) 7、电视解说的主要功能大致归纳为十种:a、补充-----充实,填补,拾遗补缺,弥补画面 不足;b、引导-----定向,启发,提示,帮助理解,引导注意;c、强调-----突出,强化,捕捉细节,挖掘内涵;d、渲染-----营造气氛,烘托气氛,激发情感,提高兴趣; e、延伸-----想象,联想,扩展,散发,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f、过渡-----承接,转 场,递进,弥合接缝,跨越流畅;g、压缩-----紧缩时间进程,迅速转移空间,省略多余的部分;h、概括-----提炼,抽象,升华,总结,点题;i、对比-----与同时出现的其他手段在内容、形式、风格、节奏上形成反差;j、整合-----通过调整、转移、伸缩、帮助、借力,综合协调各手段的关系。 8、解说与画面配合的基本状态是若即若离,有时{紧贴画面},有时又{游离画面},二者既 {对立},又{统一}。 9、禁止使用{假话}、{大话}、{空话}。 10、伴随画面的电视解说,尽量要把某种概念、某种意韵的表达诉诸于充实具体的形象,把解说提供的形象与画面形象叠印交融,把理念表述得生动活泼、亲切具体。 【简答题、】 1、解说词在电视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 (1)无法脱离电视特定的语言环境。 (2)分门别类单独进行研究和学习。 (3)解说词写作必然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电视解说词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解说-----不仅是指对画面的解释(2)解说的学习不是孤立的 (3)解说应具有灵活、准确的正对性(4)解说的应用类型

怎样写好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怎样写好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也可以说解说词是“口头文学”。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达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就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而言,它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它虽然与电视画面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或事物都产生不了交流关系,但它却都与电视画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之间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 在传媒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时代,如何把握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怎样才能把解说词写好,我以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深入采访,精心提炼。 写好一篇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不深入一线采访,闭门造车,或仅仅通过间接了解,或通过观看拍摄的电视画面来写作,是难以想象的。只有亲临新闻现场,直观的了解报道对象和报道内容,才能全面把握好题材。电视片与小说创作一样,注重故事性,但电视专题片更忠于原始素材,它基本上不对素材进行内容上的加工,只是在对素材进行报道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挖掘,以期达到震撼观众心灵、引发观众思考的目的,从而达到弘扬真、善、美的目的。 对于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而言,忠于原始素材永远是第一位的,能否对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提炼到什么程度,这要看作者对题材的驾驭能力。因此只有深入采访全过程,尽可能多的掌握素材和信息并加以提炼,才能起到震撼观众心灵、引发观众思考的效果,才能达到弘扬真、善、美的目的。 二、注重真情实感,表达文化深蕴。 电视专题片与电视新闻一样,都具有新闻性,要用事实说话,用采访拍摄手段选择生活中典型的事物进行报道,它不同于新闻那么概括、简要,而是更深刻、更详细。它要交代事物的来龙去脉、矛盾的发展与解决,它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要对事物进行细微的刻画和渲染,它更注重艺术技巧的运用,更注重原型的刻画,更注重情感和意境。它要调动一切艺术因素去感染观众,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总是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和统一。比如,记者在对一个单位进行专题采访的时候,不能仅仅把片子定论为说明片或介绍片,许多单位希望通过一部

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具体

第九节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的具体 特点与要求 魏俊宝 电视消息解说词,除了体现平面媒体上的消息的特点与要求之外,还要体现电视新闻赋予它特有的一些特点与要求。 我们知道:消息是对新闻事实简明扼要地报道的一种新闻体裁。篇幅较短、语言简洁凝练,叙述概括是不同媒体上消息共同特点与要求。 (一)电视消息导语写作要求 电视消息导语写作应注意两点:(1)要符合一般消息导语的写作要求:提纲挈领、简明扼要、重点突出;(2)要有画面感:考虑用什么样的画面与导语对列,重视“导语画面”的配合(即开头的一个或组成一组画面)。 电视消息导语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口播式。即由播音员出像播念导语内容,这种方式,一是出于节目编排的需要,作为串联之用;二是在导语的写作内容比较抽象、比较概括以及交待背景或难以找到合适的新闻画面与其对列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 2、出新闻画面与导语相对列。就是在文字导语出现的同时,伴有典型环境或典型事态的画面出现。这种方式要求导语写作与新闻画面紧 49 密配合,互为开拓。

3、现场播报导语。就是记者在新闻现场出镜向观众进行口头报 道,是记者进行现场报道的开场白。但是,记者应在导语中交待新闻发生地以及报道的缘由。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是可使新闻具有现场感,吸引观众“进入”现场。 (二)电视消息的主体写作要求 我们知道,主体是新闻的主要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对导语中所涉及的事实进一步的丰富、充实,是对导语的展开与深入,加深观众对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为此,我们在主体写作上最重要是对事实材料进行合理安排,或对比、或因果、或并列、或由点到面(总分结合),层层递进,讲究结构的严谨。 当然,电视消息采用现场报道时,往往采取依据事物发展的进程,即时间顺序、行进式的结构形式。 (三)电视消息的结尾写作要求 电视消息的结尾方式,如其他媒体上的消息结尾方式相同:小结式、议论式、展望式、呼吁式、悬念式、照应式、自然式。所以,结尾部分要达到进一步揭示新闻内涵、深化主题、影响舆论、引导舆论的目的。 电视专题解说词写作 首先,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深刻领会电视专题的特点。 50 专题是对新闻体裁作比较详尽而有深度的一种报道形式。它较

(解说词)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语言特色论文

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语言特色论文 一部有感染力的电视专题片,除了内容深刻,画面真实,音乐和谐之外,解说词是否有鲜明的语言特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声音因素。 每一位前台电视工作者的作品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和特色,有的如雷电交加,气势磅礴;有的似行云流水,清高气爽;有的委婉缠绵,耐人寻味;有的节奏铿将有力,粗狂豪放。 电视解说词是电视人与观众进行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片子的质量。 大文豪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重要工具,它与各种事实生活现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属于文学的范畴。因此,要写好电视解说词,并使其特色鲜明,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解说词的生动性 解说词在电视专题片中,主要的职能就是服务于主题。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484081.html,第一,解说词应尽量写得亲切、自然、朴实。一部电视专题片要得到观众的认可,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个距离的“连接点”就是朴朴实实的语言,那种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说教式方法万万要不得。在撰写解说词时,作者最好将自己摆在同观众平等的位置上,采取与观众拉家常,说心里话的方式,娓娓道来,让观众感谢到亲切自然。例如专题片《豫东人从容面对苹果之战》的开头,作者的解说词是:“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新闻播报》。这两年,在社会上,苹果的话题变得有些沉重。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有句话说得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年豫东大地的苹果又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如何采取应对的措施呢?对此,豫东人民是处惊不乱,从容应变。”这段话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第二,解说词要写得要口语化,生活化。口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能打动人的,因为口语明了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在写作时应注意选择一些富有感情的语气词,观众听了会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第三,解说词要写得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听后催人奋进。例如专题片《百万亩果园引水工程》中末尾的一段话:“____年底到____年上半年,几个月的时间只不过是历史的一瞬间。勤劳智慧的豫东人民在面临干旱长达半年之久的时间里,要完成近一百亩的果园引水浇灌工程,不能不说是一个宏大的工程。这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巨大的劳动,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我们相信,有党的政策的指引,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豫东人民一定能完成这一工程,走向胜利的明天。”这段话铿将有力,感情豪放,能够释放出一股巨大的感染力。 2解说词的形象性

电视解说词复习题库

电视解说词的创作或使用并不是完全是一种传统意义的写作,更准确和科学地说法应当是一种“处理和安排”。 “解说词”一词的广泛使用,应该来自电影纪录片,就是我们所说的非虚构的电影。 电视解说词研究的两种分歧:一种是重视派,强调语言文字在电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一种是排斥派,基本否认或轻视语言文字在电视传播者能够独立的价值和意义。 电视解说词和电视其他手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互为存在的前提。 电视解说词更擅长表现生活中那些抽象的、哲理性的内容,那些想象性的感情体验,那些复杂的心理活动。 电视语言的主要优势所在: 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强大的传播系统,真正实现了语言的跨时空交流和传播,其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是空前的。以逼真的图像和声音记录还原生活,成为记录人类文化的形象载体,改变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利用语言的综合分解能力,使传统艺术的融合交流更加自如频繁,再生和创新呈现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语言的综合优势,使他拥有丰富的表现技巧和创造能力,艺术反映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大大提高。 电视语言构成的基本原则 一是服从大局,一切从更好地表现主题出发,照顾总体结构和基本风格;二是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寻找最佳的配合方式,尽量做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我们制作一部电视节目,总要拍摄大量的素材,要有一定的片比。一般情况下,可供选择的库存部分越多,选择的准确度越高。 画面作为象征和隐喻符号,注意避免单一性和凝固化,要善于创造性地寻找崭新的形象载体;善于从生活的自然流程中发现其具象征意义的形象;注意象征画面的多义性和暧昧性,使观众获得多方面的形象感受。 在使用及理解象征和隐喻形象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对形象的理解有着自己的文化习惯。第二,人们不同的修养、心境、经历,也会影响他们对形象象征的理解。第三、象征应该是“雾里看花”般地“隔层同视”,产生“似花非花”的效果,绝不是洞若观火。第四,如果某种形象的一种象征意义被过多地反复使用,它的艺术价值会相应递减。 在创作中,象征和隐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尽量寻找全新的形象作为象征或隐喻的载体,努力创造崭新的一次性的象征符号;其次,尽量利用节目过程中,现实生活的进程中出现的细节、道具,赋予它象征的作用和意义,不一定是节外生枝,硬加上去的形象。第三,注意象征画面的多义性和暧昧性,不要一览无余,直截了当。 电视解说词使用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使用解说。 画面的某些明显的不足和局限: 1.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难以完整再现。为了弥补画面材料欠缺造成的遗憾,电视编导们经常采取用“空间”表现“时间”的办法。文字的报道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追忆、回溯、描述过去发生的事实。2.画面无法预测和展望未来。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利用解说的虚拟性和想象的能力,调动观众想象的未来场景。3.难以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对于复杂的人物内心活动,画面揭示起来相当困难,即便使用解说,也应该十分慎重。要注意对心理过程的具体交代及对心理环境的充分渲染来营造铺垫。特别注意对心理揭示分寸感的把握,避免过于主观的臆测。它可以配合适当的采访,人物内心独白,主人公自述,尤其是感悟心灵的音乐,恰到好处地做直接的揭示或剖析,引导观众深入体验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4.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在制作一部电视节目时,在适当的时候需要提炼主题、概括主题、表现主题,需要进行必要的升华、深化与判断评论。在这方面,画面表现起来相当困难。5.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电视解说词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多释性的画面创造一定的指示关系,为其定向,为观众理解画面开通一条既定的渠道。6.无法全部回答新闻记录的基本要素。画面无法满足观众了解全面信息的

浅谈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电视画面与解说词之间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如果画面与解说词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必然影响节目的整体表现效果,即使再优美的画面也弥补不了“文不对画”的缺憾。当然,有些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即使没有多少解说词,也没有影响观众对节目内容主题的理解,那是因为仅有的一点儿解说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产生的是指点迷津的效果。 我们把电视画面比作红花,那么解说词就是绿叶了,多么好的画面就如同漂亮的花一样,没有绿叶的陪衬也会失色不少。怎样才能把解说词写好,使其真正担当起“绿叶”的作用呢?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好比电视记者没有充足的第一手材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解说词的。前期的深入采访对后期的解说词的写作非常重要,没有这个过程,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就不可能写出让观众信服、感人的解说词。这就像作家、画家为创作必须去体验生活一样。没有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某种生活的经历,而只坐在家里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因此说,亲临新闻现场、深入采访,尽可能多地掌握素材和信息是写作好解说词的第一步。 有了深入细致的第一线采访,这就为写好解说词奠定了基础。而在你真正动笔写解说词之前,首先要充分思考,围绕专题片的主题进行构思,然后一气呵成。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你在采访中和采访后的感受、观点表达出来。必须把自己的感情世界融入其中,将内心的情感用文字淋漓尽致地写出来。可以相信,在这种境况下写出来的解说词也定会打动观众的心。相反,同样是在作一个电视专题节目,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如果没有打动你的心或引起你的兴趣的地方,你肯定不会写出打动观众心的解说词。 有人说,前期采访我也很认真,坐下来开始写解说词我也很投入,可写出来的解说词就是不能打动人。主要原因那就是文字功底欠缺了。头脑里没东西,肯定倒不出“货”来。如果知识面广、文字能力强,那语言的组合就会很顺畅,文字的表述就如同源涌般溢出。因此,要写好一篇解说词,必须有文学“细胞”,善于用文字语言表述、描绘所解说的事物和画面。现在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很少讲究遣词造句、语法修辞,而更多的是些公式化、简单化、不生动、干巴巴的文字罗列或一些数据排序充斥整篇文章。 一篇优秀的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不一定是运用了多少排比句、多少古文诗句、多少成语典故,更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但它首先应当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很有味道,集语言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 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它应该是解说词与电视画面完美结合的统一体。而解说词有时甚至是整部专题片的灵魂,即使不看电视片,它也应是一篇绝妙的文章,细读起来让人振奋、引发思考、唤起遐想、回味无穷。 深入采访、融入真情、文字功夫是写好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重要三步。对电视记者而言,不能只注重图像、画面,而忽略了在文字上的要求,写好解说词不仅是应当的,而且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你制作出的节目才能更受观众欢迎。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解说词,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与纯文字作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要与电视画面结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语言与观众见面。因此,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有它不同于其他文学创作的特点。 一、解说词离不开画面, 二者相辅相成 电视作品中,声与画孰轻孰重,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观点认为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是最直接的,画面具有直接可观、可感性,画面的出现就带来形象的确切性,因此画面本身的冲击力就能调动欣赏者的情绪,引发联想想象,产生艺术感染力。也有专家认为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完整,不能带给观众准确的信息,单靠画面难以将作品的主题表达出来,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必须利用语言作为补充、衬托,才能克服仅靠画面表达的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欣赏中的差异,从而使作品思想感情表达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成为可能。所以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笔者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体会。事实上,一部电视专题片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综合体,二者相辅相成。人们使用眼睛和耳朵接受信息,没有什么主次之分,声画结合的心理学基础,原本是人们观察、审视、辨析事物的方式。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也是这个道理。有些题材内容的节目,画面显得更为重要,这时候解说词也许很少甚至不用。但很多经典的专题片因其优美的解说词而让人们记住,比如《话说长江》、《长白山四季》《西藏的诱惑》等等。《话说长江》第一回《源远流长》的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 俯瞰三峡长江水。你可能会联想的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

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电视内容是由画面和解说词两部分组成的。解说词的写作要适应声画合一的意境,从构思、行文,到表现形式,这都有别于一般的文体写作。除了要考虑电视的特点,进行整体构思,发挥解说词应有作用外,还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要求 受众接收电视新闻信息全靠“看”和“听”来实现。要完整、准确地接收电视新闻信息,就必须“看”懂和“听”懂。电视新闻解说词的主要使命是解释、说明、补充图像,开拓图像深度,在电视新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1.多用口语化语言,少用书面语或文言词 电视新闻具有瞬间性和易逝性,不容观众仔细琢磨,要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使人看后留下深刻印象,解说词就要写得通俗易懂,因此要尽量少用书面语言和文言词语。而要力求做到语言的生活化和口语化,充分吸收群众口语中生动、活泼、流畅的成分。当把书面语言用在电视新闻解说词中“说”给受众听,文化水平不高或没有文化的受众就可能听不懂。同样文言词语或半文半白的词语,例如乃、换言之、曾几何时等等,虽有内涵丰富、表意深刻的特点,但不便于听后马上理解。因此,在撰写电视新闻解说词时,我们应将这些半文半白的词语改为就是、换句话说、不知什么时候这类通俗易懂的解说,让受众能理解新闻内容,达到传播的目的。 2.多用双音词和多音节词 单音词由于只有一个音节,读起来声音短促,不够响亮,很容易一晃而过,受众听不清楚;单音词表达的意思也没有双音词清楚,也不符合我们日常的口语习惯。所以,应尽量少用单音词。

改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声波留得长一些,给听众留下的印象深一些。如因、能、但等等。在撰写电视新闻解说词时,一般应将这些单音词改为因为、能够、但是等双音词或多音节的词。 3.多选用响亮的字眼 为了使解说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要尽量将读音不够响亮的字换成读音响亮的字,使观众尽可能听得舒服明白。汉字中有两类字声音响亮:一是开口度大的字,就是以拼音字母a、i、o、y为主要元音的字;另一类是平声字,即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声,平声字说起来能拉长声音送得远,且比较洪亮。通俗地讲,多选用说话时嘴张得大的字。譬如,将立即、气候换成马上、天气等,多用响亮的字,增加语言美感,听着顺耳,感染力强,传播效果更好。 4.少用数字 关于经济发展、政府预算、消费支出的电视新闻报道,没有数字就不能说明问题,但数字多了就会把受众搞糊涂。一连串的数字有多少受众听一遍就能全记住呢?电视新闻本身就短,在有限的时间里,特别是数量较大,比较陌生的数量单位,受众更是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内容,这就需要对数字进形象化处理,增加一个参照系,来进一步说明。 5.解释专业术语 在新闻稿中,许多记者喜欢用专业术语让大多数观众看不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解释。根据专业术语在新闻中的重要性和本身内涵的复杂性解释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对在新闻中不起重要作用、本身的内涵用一两句话或一个自然段就能解释清楚的,就在文中专业术语第一次出现之后接着进行解释;另一种是对在新闻中起重大作用且本身内涵用一两句话或一个自然段解释不清的专

撰写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编 辑/李培培 【作者简介】曹显杰(1968-),男,河南范县人,孙吴电视台记者。 撰写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曹显杰 (孙吴电视台,黑龙江孙吴164200) 【 摘要】电视专题片是一个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是影象、解说词及其它辅助形式 完美结合的产物,影象是电视专题片的躯体,解说词则是电视专题片的灵魂。要想写好专题片解说词,深入挖掘、真情实感、文学素养是重要的三个方面。 【关键词】深入挖掘;真情实感;文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08)06-0063-01 在电视这个异彩纷呈的舞台上,电视专题片以其独特的视角、 专业的眼光、全方位系统的报道形式,在电视节目的百花园中一枝独秀。电视片是一个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是影象、解说词及其它辅助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如果说影象是电视专题片的躯体,那么,解说词就是电视专题片的灵魂。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以及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一篇好的解说词或行云流水或气势磅礴,或婉转细腻或粗犷豪放,对于广大受众来说都是一种美的感染和熏陶。如何写好专题片的解说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要深入挖掘 电视专题片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真实生活的一种再现,因此,前期的深入采访和对素材的全面理解对后期的解说词写作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因为记者要在对素材的深入了解上打开自己的认知之门,这就要求我们在采访过程中要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尽可能深地去挖掘素材,调动我们浑身的细胞来达到与素材的沟通与契合,通过我们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达到一种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让观众信服、感人的解说词。 二、要有真情实感 真挚的情感,严肃的态度是写好解说词的关键。电视解说词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其必须严格的以事实为依据,不可以随作者的主观去创造。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我们在采访中和采访后的感受、 观点表达出来。必须把自己的感情世界融入其中,将内心的情感用文字淋漓尽致地 写出来。可以相信,在这种境况下写出来的解说词一定会打动观众的心。相反, 如果我们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只是以一个采访者或外人的角度去解读、去创做,那么,我们的专题片一定是骨肉分离的,这只能算是完成了一个写做任务,这部专题连自己都感染不了,更何况去感动观众。 三、要提高文学素养 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它应该是以解说词与电视画面完美结合的统一体。而解说词有时甚至是整部专题片的灵魂,即使不看电视片,它也应是一篇绝妙的文章,细读起来让人振奋、引发思考、唤起遐想、回味无穷。因此,我们要善于用文字语言表述、 描绘所解说的事物和画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如果我们头脑空空,写出的东西必定让人感到如同嚼蜡,根本不可能感动受众。所以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加强文化素养的积累,要勤于读书,勇于质疑。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知识面广、文字能力强,那语言的组合就会很顺畅,文字的表述就如同源涌般溢出。 文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篇优秀的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不一定是运用了多少古文诗句、多少成语典故,更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但它首先应当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很有味道,集语言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通过文章的语言美感与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结合得完美和谐。 深入挖掘、真情实感、文学素养是写好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重要三步。对电视记者而言,文字功夫是我们从业的前题,也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的保证。对于一部专题片来说,优秀的选题、高质量的画面加之优美的解说词,环环相扣,方能相得益彰,也只有这样,我们制作出的节目才能更受观众欢迎。葺 2008年11月总第138期第6期 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 Nov.2008Serial No.138No.6 63··

电视解说词

电视解说词概念: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电视节目制作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电视解说词发挥有声语言的独特优势。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因素约定俗成的叫法。 电视解说词的地位与作用:语言文字长期作为人类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分为两派:一种是“重视派”,强调语言文字在电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一种是“排斥派”,基本否认或轻视语言文字在电视传播中独立的价值与意义。1.电视语音的一项重要因素制作手段。 2.与其他电视因素相互包容,互为存在。 3.整体与局部,对立与统一的辨证关系。 电视语音大体分为声音与画面两部分。 学习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解说——不仅是指对画面的解释。 2.解说的学习不会孤立的。 3.解说应具有灵活、准确的针对性。 4.解说的应用类型。 电视解说词的应用重点:1.电视纪录片、专题节目的解说词部分的使用与安排。 2.大型系列节目,如政论片、文献纪录片的前期文字稿和后期解说词部分的加工调整。 3.除电视新闻消息之外的电视新闻节目,如大型活动的现场直播、通讯特写、评论综述、深度报道等稿件的案头准备工作。 4.电视综艺节目的串场过渡词、电视栏目串联词的前期文字稿准备。 5.电视节目的各种策划方案、选题报告、拍摄采访提纲、文字脚本的写作。 6.节目或栏目标题、宣传标语、频道呼号、片头题记的写作。 7.各种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对解说的特殊要求。 语言功力是学习解说词的基础 电视语言的概念:电视语言就是利用光电或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以声音影像形式,作用于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艺术信息。 形象本身具有:多义性、含混性、暧昧性。 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主要是指:电视解说不去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地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对人物形象的整体塑造,在一般情况下,解说词不能脱离画面单独存在,也不能独立成章。 电视画面的局限性:1、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难以完整再现。 2、画面无法预测和展望未来。 3、难以直接揭示复杂的人物内心世界。 4、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 5、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 6、无法全部回答新闻纪录的基本要素。 电视语言的结构与文字语言的的区别:1、文字语言是一种线性的水平结构,是由文字一种因素构成的简单结构。2、电视语言则是一种多维多向的立体结构,是由多种艺术因素和多种技术手段共同构成的复杂结构。 电视语言受到的制约:1、单一手段自身表现力的限制。2、电视语言整体结构对手段的使用的制约。3、编导个人创作个性的制约。4、制作经费和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电视解说词更擅长表现生活中抽象的、哲理的内容。 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电视语言用声音和画面造型,是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的综合显现,显示了电视语言反应生活传递信息的综合优势。 电视语言的主要优势:1、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强大的传播系统,真正实现了语言的跨时空交流和传播,其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都是空前的。 2、以逼真的图像和声音记录还原生活,成为记录人类文化的形象载体,改变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 3、利用语言的综合分解能力,使传统艺术的融合交流更加自如频繁,再生和创新呈现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4、语言的综合优势,使它拥有丰富的表现技巧和创造能力,艺术反映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大大提高。 什么是类概念:就是脱离了具体的感性的个体事物,按照事物的实用名目分类命名的抽象概念。 电视解说的特点:就是把观众的想象活动与直接感受结合起来;把画面外的信息与画面内的信息结合起来;把间接信息和直接信息结合起来。 画面形象的象征与隐喻:象征符号与其隐含意义的结合是主观任意的,是由创作者和接受者自我规定的,没有必然的规律和联系,因此二者是可以分离的。 电视解说的主要功能:1、弥补画面不足,完善电视形象报道。 2、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 3、挖掘画面内涵,丰富提升画面的表现力。 4、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 。5、连接画面,顺利过渡转场。 6、直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 电视新闻报道的“四多四少”:1、现场直播报道太少,后期转播、录制完成的太多。 2、主动采访报道太少,被动采访报道太多。 3、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太少,常规性的报道太多。 电视新闻消息的文字稿写作应注意的问题:1、突出新闻事件的时效性。 2、交代新闻事件的背景因素。 3、突出主要新闻信息,确定报道的角度、方向与主题。 4、帮助画面突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 地方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共同特点:1、地域的接近性:所报道的新闻内容都是当地百姓身边发生的事件,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和实际生活休戚相关,当地以外的观众可能毫无兴趣,甚至不认为是值得电视报道的新闻,而当地观众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充满兴趣。 2、服务的直接性:你们生新闻往往具备明显的、直接为观众提供新闻服务的功能。 3、选题的趣味性:报道选题是否有足够的刺激性和吸引力,观众对其是否有足够的关注兴趣,是选题能否进入报道的重要标准,民生新闻具有极强的可视性。 4、问题的劝谕性:民生新闻也用很大的分量进行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它批评揭露的问题是错误而不是罪行,是道德问题而不是法律问题。 电视新闻评论应该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尤其是评论部分。 政论片、文献性纪录片对解说有哪些特殊的要求:1、解说的语言有比较完整的表述形式。 2、以具体的细节,具体的故事情节带论述。 3、要善于上下勾连,纵横观照。 4、论述带着信息进行。 5、要有深入的思考和立意。 确定电视节目选题的重要因素:时机和火候。 电视解说的创作后期的构思环节: 占有材料、选择角度、安排结构、 捕捉细节。 什么样的标题算好的标题?1、新颖、独特,有浅层的吸引力。能够抓住观众,激发他们的收视兴趣,不能过于平淡,陈旧雷同,采用人人耳熟能详的宣传口号作标题,起标题尤其需要不断创新,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 2、准确,具体,恰当,到位。尽量避免产生误解或歧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题或题材,使观众通过标题大体知道节目反映的内容。虚实之间的分寸要把握适度,而水平得失也往往体现在分寸之间。 3、标题的字数不宜过多,但是信息的涵盖量要大,一般情况下,电视节目或栏目的标题最好不要超过七个字。 4、标题要求音节和谐,朗朗上口,好听易记,便于流传,特别要注意节奏韵律,平仄抑扬,要讲究合适的语感。过于冷僻或别扭的组合,就可能脱 离观众的接受心理 需要注意的字幕用法:片头题记、引文、数据排列、需要特别强调的内容、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利用字幕转移部分信息。 采访同期声的使用主要的功能:1、舆论情况调查:收集社会的真实反映和普通群众的心声。 2、突出报道的现场感: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发挥电视现场报道的优势。 3、突出采访人物的个性特征:同期声采访的剪辑,主要剪辑那些最能表现个性特征的内容,通过采访对象的语气、神情展现得非常充分,通过独特的表述语言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 4、作为一种叙事因素:对过去发生的事件,未能及时地捕捉,画面难以再现。除了用空间表现时间,我们经常用对当时的过来人或目击者的采访进行回述,把同期声采访作为叙事因素的时候,注意一个原则,尽量避免一个人从头讲到尾,最好是通过对不同对象的分阶段采访,完整地叙述一个事件的全过程。 5、权威论证:电视采访使用较多的一种方式,采访对象的特殊身份使他们说话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比解说词更令人信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