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南川中学高一地理组课堂教学学案

但气候类型不同,这种自然带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习题二】读下图,完成下

B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教案1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教案1 课题:第一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一、课标解读: 关于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是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具体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在集散程度、呈现形态与规模等方面对聚落的影响;能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基本具备中国地形、中国气候、世界气候巴西等基础知识,学生可能对陕西、兰州、塔里木等区域的特征不熟悉,影响分析。 三、教材分析:新高中地理课程不强调地理知识的完整性,但是特别强调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本章是高中地理的重点。本节课,重点向学生讲解了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通过中国、世界城市分布、兰州、上海、大同等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向学生说明地形、气候、水和矿产资源怎样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地形地势与交通、京包、宝成线的修建、四川交通等案例使学生理解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教材意图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同时要学生深刻理解人地关系。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世界和中国城市的分布的规律,和陕西、巴西、兰州等具体案例理解地形对城市的分布、形态和规模的影响 2、通过分析世界和中国城市的分布的规律,北京首钢布局的案例,分析理解气候对城市区位和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3、通过观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城市分布的特点,分析成因及塔里木盆地内楼兰古城衰落的原因分析来理解河流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能举例说明沿河分布城市的几种区位类型。 4、通过分析宝成线8字型线路设计的原因,和中国铁路分布、四川铁路密度等资料理解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走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能力目标: 1 能够用原有知识,结合各区域的特征具体分析自然条件对城市和交

影响城市化的因素

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 (1)产业结构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而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步进行,即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每上升1%,城市化水平也提高1%。如果第一产业比重低,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比较高,则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反之亦反。长期以来,西部由于受到观念、制度、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十分缓慢。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直接导致了不合理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滞留于农村,影响了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是西部城市化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 (2)经济增长 从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步伐。由于经济发展使经济收入增加,人们的需求也随之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高层次的需求会随之产生,但不同层次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不同的。在众多商品中,农作物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人们对该类产品的实际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相对减少;相反,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收入增长导致对它们的需求更快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会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动也必然带动投入结构(资本与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结构相应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导致资本与人口在空间的高度集聚,并因此加快城市化步伐。 (3)资金状况 城市化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结构转换与升级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区域的工业化过程,这个过程导致对资金的强烈需求。一方面,工业化特别是农村工业化需要足够的资金积累用于发展制造业及相关的资金密集、周转时间长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城市化要为农村人口的转移提供足够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要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中心就需要建设现代化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些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 (4)区位因素 世界上的各种资源不是均衡分布的,因此城市总是在那些地理、气候、图纸、矿藏条件和原有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产生和发展;并不断吸引人口与资本向其中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好的城市聚集,从而体现出不同的效益差别来。所以,滨海的良港、河流的两岸、铁路的沿线,不仅城市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发展快、效益好;相反,“穷乡”则往往处于“僻壤”。地理位置沿海、沿江的城市或临近已有大城市的地区总是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又因为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造成了资源供给的地区价格差异,从而影响城市的分布和工业布局。自然资源匮乏或长期难以利用的地区,其城市化水平总是落后于资源丰富、或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

影响城市化的因素教案资料

影响城市化的因素

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 (1)产业结构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而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步进行,即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每上升1%,城市化水平也提高1%。如果第一产业比重低,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的比重则比较高,则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反之亦反。长期以来,西部由于受到观念、制度、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十分缓慢。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直接导致了不合理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滞留于农村,影响了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是西部城市化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 (2)经济增长 从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步伐。由于经济发展使经济收入增加,人们的需求也随之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高层次的需求会随之产生,但不同层次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不同的。在众多商品中,农作物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人们对该类产品的实际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相对减少;相反,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收入增长导致对它们的需求更快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会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动也必然带动投入结构(资本与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结构相应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导致资本与人口在空间的高度集聚,并因此加快城市化步伐。 (3)资金状况 城市化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结构转换与升级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区域的工业化过程,这个过程导致对资金的强烈需求。一方面,工业化特别是农村工业化需要足够的资金积累用于发展制造业及相关的资金密集、周转时间长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城市化要为农村人口的转移提供足够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要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中心就需要建设现代化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些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 (4)区位因素 世界上的各种资源不是均衡分布的,因此城市总是在那些地理、气候、图纸、矿藏条件和原有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产生和发展;并不断吸引人口与资本向其中交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探究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探究 摘要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趋健全,城市规划以其较强的综合性、战略性、政策性以及系统的管理的方法,在完善城市土地与空间的资源配置、规范调整城市空间布局、调节好每一项建设、优化城市功能,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综合各个利益主体的关系,进而使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及长远发展的目标得以完成,保障城市整體以及公共利益等,发挥出重要作用。下文对影响城市规划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推动进一步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规划;发展;影响因素;对策 1 影响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 1.1 基地因素 基地是地域自然人文环境的一个宏观缩影,组成要素烦琐错综,涉及天气、土壤、水文、植被、地形、建设等诸多方面。这些要素一旦没有被合理利用将会给一个城市的未来规划造成在生活、交通方面的困扰,甚至可能将导致不可逆的严重后果,比如美国洛杉矶市曾因为对山谷区域特殊环境没有考虑周全,使得汽车尾气排放堆积在城市上空,带来极为严重的空气污染。如果这些要素得到科学运用,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居住带来巨大便捷,提升城市的美感,还能吸引来大量的外来投资,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 1.2 政治因素 在政治因素影响下,城市的规划为了实现城市优化的目的通常无法照顾到其他各方的利益,往往保护的主要是有利于城市发展规划的利益,从而不得不忽略其他一部分个体的利益,所以从城市规划看被视为政治上的一个宏观抉择。正确科学的政治抉择能够给一座城市带来巨大的的发展先机,比如“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使得西部城市以及东北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3 经济因素 城市经济属于国家国民经济中最为核心的构成之一,其发展的过程被视为一直变化的演进过程,重点表现在完善升级产业结构、扩大经济规模、吸引投资等方面。所以,对城市规划建设带来最基本、灵活性强、变化多端的因素,而且也是城建最根本的驱动力。一方面,经济属于城市规划的一个外部大环境,是规划得以执行的经济根基。伴随我国经济机制不断创新,各类城建项目,特别是个别的房地产公司为了谋求最大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公共利益。同时,城市规划主要以达成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为终极目的,而为城市量身打造的整体安排和发展的计划。因而城市规划设计和国民经济计划需要统一相协调。

高考地理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专项练习(带答案)-教育文档

2019高考地理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 响专项练习(带答案) 自然条件往往不能被人类所征服!但会影响人类的生活状况!所以我们人类不要一味的改造自然要顺应自然!以下是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专项练习,请考生练习。 城市最初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B.气候河流 D.资源 促进该城市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B.气候交通 D.市场 甲、乙是某河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读图,回答3~4题。 c两地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场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这里土壤肥沃,农业发达这里生活和生产用水方便有大量人流和物流在此集聚、中转这里风景优美,环境清洁下列城市区位与b地相似的是() 赣州 B.武汉广州 D.大庆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的公路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年西部大开发5条铁路,计划到2020年建成新疆铁路网。据此回答5~6题。 下列对新疆重视铁路建设的地理背景的描述,错误的是()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具有沿边优势新疆自然资源丰富,对交通运输的潜在需求大新疆地域辽阔,适宜发展铁路运输

新疆地形单一,建设铁路工程量小新疆铁路建设面临的主要障碍是()高寒缺氧和沙漠戈壁广布冻土和高寒缺氧山河相间,地形破碎资金匮乏,技术落后 喜马拉雅山区某交通不便的谷地的景观图,读图,回答7~8题。 地质构造形成并出露地表的主要原因是岩层() 受挤压,经侵蚀 B.受挤压,经风化受张力,经搬运 D.受张力经沉积形成 乡村聚落最基本的环境条件应该是() 地质灾害少 B.土地C.河湖密度大 D.旅游资源丰富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K14-5,单位:米),完成~10题。 影响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避开河谷 B.避开山脊联系居民点 D.避开断层 10.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 沿河分布②沿交通线分布③沿断层线分布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某原始村落的平面复原示意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11~13题。 下列关于此原始聚落的评价,不合理的是() 此原始聚落已经有了原始的功能分区图中壕沟主要是出于防御需要而修建的图中居民区位于河流附近,容易受到河流洪灾的影响,所以布局在区域③处更为合理图中聚落是人类

制约中国城市发展的因素

制约中国城市发展的因素 (中宏网 2001/02/21) 世界经济的变化为我国城市发展创造了机遇,我国城市庄发展中与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为城市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在加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是: 水资源日趋短缺,400座城市缺水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正常年份全国城市缺水60多亿立方米,668个设市城市中,约有400多个城市缺水,许多城市被迫采取限量洪水。在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同时,由于环境治理不善,生态遭破坏等原因,水质不断恶化。我国年排放引总量近600亿吨,900%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许多城市的河流不能提供饮用水,甚至连一般用水都不合格。水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严重的水危机正向我们袭来。 所以,下一世纪中国城市的发展应该把保证水资源的供应放在关键性的地位。无论是从全国城市化的推进,还是城市各项建设,都应该把水资源放在一个突出的地位。通过加强水资源的开发、保养,有效地进行水资源的配置,合理用水,注重坚持节水,实行开源节流并重。 城市建设用地受限,城乡争地加剧 我国土地资源有限,每年城镇发展而使耕地减少的事实已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造成13亿人口的生存和粮食的巨大压力。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已下降到1.5亩,不少省、市、区的人均耕地已不到一亩。可供城市发展和建设用地愈来愈少,不得不占用良田沃土。城乡争地现象日趋激烈,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0.5%,城市人口3.89亿。按照专家的预测,到2010年,城市化率4O%,2020年城市化率50%,这就是说,在未来20年内城市人口将增加2.6亿-3亿,即每年增加1300万人口。如果按照一个城市人口100平方米用地计算,每年得增加用地1300平方公里(1952万亩),10年就增加13000平方公里(1952万亩),20年就增加26000平方公里(3904万亩),如果没有足够的土地供应,城市化的目标就

自然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Nature factor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ity planning 作者:…… 摘要::影响城市规划的因素有许多,文章认为自然因素应该更多的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主导作用。本文阐述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的构成、科学内涵、自然环境、自然因素的保护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及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规划应该更多的反映社会和民众的呼声,而不应成为行政和金钱的奴隶。许多国家已经将自然环境、自然因素的保护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Abstract: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ity planning have many, the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nature factor shoulds be more to rises in city planning predominant function. This text expatiated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mposing, science content, natural environment, nature factor of the concept, city planning of the city planning to influence and ecology principles of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application in the city planning.

The city planning should reflect the society morely with the civil noise of shouting, but shouldn't become the administration with the peculiarly slave. Many nations have modernized the protection conduct and actions city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nature factor to level with the civilization degree of a measures the standard. 关键词:城市;城市规划;自然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 Key words:City;City planning;The influenc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影响 城市规划有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城市规划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城市规划问题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系统对城市道路、城市绿地系统、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而这些都可归结为城市规划范畴内。

城市产生与发展.

城市产生与发展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与社会分工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分工,即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们脱离了土地的束缚,寻求一些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利于交换的地点集中定居,以其手工产品与农牧民进行交换,从而在地域上出现了一种以产品交换为目的的新型居民点。 世界各地的城市由于其产生的历史时代不同,区位地点各异,因而具有不同的起因。我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四周筑有围墙,用以防卫的军事据点;“市”则指交易市场,是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城”是人口渐多,也出现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市”便在“城”或“城”郊出现,“城”与“市”逐渐结合为一个统一的聚合体——城市。 在西方,城市作为一个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于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的社区中,原始城市是圣祠、泉水、村落、集市、堡垒等基本因素的复合体,这些复合体几乎都是由密闭的城墙严格封围着。王权制度的出现使分散的村落经济向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四周以城墙圈围的城堡便在村庄中出现。城墙的最初用途或许是军事上下班的防御,或许是宗教上的标明范围。但不管怎样,出现这样的城堡是以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品的剩余为前提的。 纵观世界各地城市的历史起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产品有了剩余;二是农业劳动力剩余。也就是说,当农业生产力创造的农产品,除了第一产业从难从严业者及其实用性所需的份额以外还有剩余时,城市的兴起才有可能;仅有农产品的剩余尚不足以导致城市的产生,还必须要有剩余的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因此,早期的城市大多起源于农业发达的地区,如两河流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等。这一过程,可用下列简单的框图表示: 现代城市,无论其职能、成分抑或形态,都已大大复杂化、多样化,城市拥有更丰富的内涵,因而城市的定义也多种多样。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城市,都存在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即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城市自产生至今已经历了5000多年漫长历程。根据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功能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常将城市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古代、近代及现代三个时期。 (一)古代城市发展 自城市产生至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着统治地位,农业和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很小。古代城市发展经历的时间最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3%左右。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城市的功能主要是军事据点、政治和宗教中心,经济功能极其薄弱,主要是手工业

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 战略举措。结合十八大报告,介绍了新型城城镇化的内涵,分析了制 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根据灰色关联理论对数据实行 分析处理,得出实证结果。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 影响,其后依次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农村居 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人均GDP等。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 建设的建议。 0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均持续提升。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 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年~2011年,城镇化每提升1%,可拉动投资增长3.7%,带动消费增长1.8%。2014年3月最新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 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提出新型城镇化的主线是农 民的市民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 心的城镇化,并进一步阐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问题。根据统计资料 显示,2015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50.5%,而全国城镇化水平平均为 56.1%,相比较来说,安徽省的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究其根源,不但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还存有诸多其他因素,比如人口、资源、环境等。本文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影响新型

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实行实证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新型城镇 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 新型城镇化体现的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以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更加注重全面质量的提升。与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化相比较,新型城镇 化重在“新”,不是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人口的增多,而 是更加注重内涵式的增长,全面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其基本原则 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突出了“存量优先”,其主 线是农民的市民化,同时还提出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优先解决存 量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重在提升城镇化的内在质量, 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新型城镇化的成果。关于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都有过阐述。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产 业发展、收入水平、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实行 分析。

2016年下半年河南省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地形成与发展精彩试题

2016年下半年省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城市设计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手段是。 A:控制性详细规划 B:总体规划 C:修建性规划 D:中心规划 E:综合治理 2、空间数据对事物最基本的表示方法是点、线、面和三维表面。所谓点是。A:该事物有确切的位置,但大小、长度可忽略不计 B:该事物的面积可以忽略不计,但长度、走向很重要 C:该事物具有封闭的边界、确定的面积,一般为不规则的多边形 D:该事物在一定地理围边界比较模糊 E:经济政策 3、铁路的的位置既要方便旅客,又要提高铁路运输效能、并应与城市的布局有机结合。 A:中间站 B:区段站 C:编组站 D:客运站 E:综合治理 4、河谷地带和海岸线的城市,由于海洋及山地和丘陵的限制,城市布局多呈分布。

A:集中式 B:分散式 C:组团式 D:狭长带 E:综合治理 5、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作品中,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各项原则。 A:凡尔赛宫总平面 B:卢浮宫东立面 C:水晶宫总平面 D:圣彼得大教堂 E:经济政策 6、城市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它是以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A:自然环境 B:人造物 C:人文景观 D:人造物和人文景观 E:综合治理 7、由于土地市场中出售的是使用权,这就需要设定一个使用年限,现在国家的基本规定是居住用地和工商业用地分别为。到年限后或政府将土地收回,或再续签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居住用地也可能自动续期(相关办在制定中)。 A:50年;70年 B:70年;50年 C:50年;20年 D:20年;50年 E:经济政策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城市化进程

第三节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化 (一)概念: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两层含义。 (二)意义: 1.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经济发展 2.城市化水平,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的发展。中心——边缘互动 3.城乡居民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趋同。缩小城乡差别。城乡趋同 (三)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相对较少,实际上,农村人口绝对量也在不断增加) (2)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比重。 (四)、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第一阶段:自城市形成—十八世纪中叶(第一次产业革命),城市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呈低水平的缓慢增长。城市人口比重1%~2%。城市规模小,城市数目少。原因:生产力水平低,非农产业不发达。 2.第二阶段:18世纪中叶~1900年(两次产业革命)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1900年13.3%。原因:工业化。①工业化扩大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工矿城市大量出现;②工业化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为城市产业提供后备劳动者,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③工业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城市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3.第三阶段: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大城市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因:①第三次技术革命极大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②许多发展中国家逐步走向工业化道路。 (五)当今世界城市化的对比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逆城市化导致城市结构合理(城市人口反流乡村,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化畸形,城市结构不合理(表现: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人口聚集于少数大城市)(我国解决措施:限制大城市发展,适度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乡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型国家)

城市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城市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 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类型的城市多见于 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如天津起源于天津卫;而因“市”而“城”则是由于市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即是先有市场后有城市的形成,这 类城市比较多见,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是人 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城市的形成,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外乎 这两种形式。 1、城市的形成过程: 早期:以农业和狩猎为生,生产生活空间是农村 后来:随着人口的集聚和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城市 城:以行政职能为主 市:以商贸职能为主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功能 2、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剩余产品 B.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3、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的影响,还要受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经济因素的 影响。

4、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主 要是因为这里有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平坦的地形,适宜 的气候等有利条件。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伴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崛 起和城市文明开始传播。其实在农耕时代,城市就出现了,但作用 是军事防御和举行祭祀仪式,并不具有生产功能,只是个消费中心。那时城市的规模很小,因为周围的农村提供的余粮不多。每个城市 和它控制的农村,构成一个小单位,相对封闭,自给自足。学者们 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如13世纪的地 中海沿岸、米兰、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其 中威尼斯在繁盛时期,人口超过20万。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进程 大大加快了,由于农民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城市获得了前所未 有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 绝大多数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这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文明 的象征。 随着城市的林立而起,其象征力便没了以往的深刻而吸引人,这似乎也暗合了“道”,也许城市与乡村本就无本质上的区别,正像 是人的安居乐所与勤奋工作一样,顺其自然(生产力的发展)而交替 着自身的位置。 城市对人类文明进程是如此的重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应当成为每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未 来城市应倡导低碳、节能、便利;倡导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使每位市民、每位来访者都充分享有现代文明带来的丰硕成果。 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等众多大中小城市。 ①优势条件:毗邻港澳,改革开放起步早,经济发展速度快,目前已形成一个比较集中而且发达的大、中、小城市群,市场化程度高,人才、产业链、外经贸环境都具优势,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前沿 阵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及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及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已经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随之而来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其中的城市“热岛效应”作为这些环境问题中的典型代表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6℃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同的热力环流。 可见,城市热岛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因此,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但是,对于居民生活的影响来说,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的热岛效应。 这些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容量低,热传导率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 全球变暖的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因。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一般认为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城市拥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其道路及建筑物的成分多为水泥、柏油、钢筋混凝土、砖石和金属等,这些材料都是吸热能手,它们具有热容量大、导热率高的特点,能吸收大量的热辐射。据资料显示,它们所占的面积约为70%~80%E 。另外,这些材料大多较郊区绿地的颜色深,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较大,能吸收更多的热量。郊区土地有大量植被覆盖,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带走热量,使温度不会太高。例如在夏天,当草坪温度为32℃、树冠温度为3O℃左右时,水泥铺成的地面的温度就可达到57℃,而柏油铺成的马路的温度更可以高达63 度。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城市人为热即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热,城市大量的人为热释放引起城市地区局部升温,对城市热岛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弛等将人为热源分

影响城市化的因素

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 (1)产业结构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而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步进行,即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每上升1%,城市化水平也提高1%。如果第一产业比重低,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比较高,则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反之亦反。长期以来,西部由于受到观念、制度、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十分缓慢。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直接导致了不合理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滞留于农村,影响了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是西部城市化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 (2)经济增长 从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步伐。由于经济发展使经济收入增加,人们的需求也随之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高层次的需求会随之产生,但不同层次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不同的。在众多商品中,农作物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人们对该类产品的实际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相对减少;相反,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收入增长导致对它们的需求更快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会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动也必然带动投入结构(资本与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结构相应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导致资本与人口在空间的高度集聚,并因此加快城市化步伐。 (3)资金状况 城市化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结构转换与升级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区域的工业化过程,这个过程导致对资金的强烈需求。一方面,工业化特别是农村工业化需要足够的资金积累用于发展制造业及相关的资金密集、周转时间长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城市化要为农村人口的转移提供足够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要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中心就需要建设现代化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些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 (4)区位因素 世界上的各种资源不是均衡分布的,因此城市总是在那些地理、气候、图纸、矿藏条件和原有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产生和发展;并不断吸引人口与资本向其中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好的城市聚集,从而体现出不同的效益差别来。所以,滨海的良港、河流的两岸、铁路的沿线,不仅城市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发展快、效益好;相反,“穷乡”则往往处于“僻壤”。地理位置沿海、沿江的城市或临近已有大城市的地区总是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又因为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造成了资源供给的地区价格差异,从而影响城市的分布和工业布局。自然资源

试论自然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试论自然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试论自然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0807031041 绘画084 肖俏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影响 城市规划有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靠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城市规划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城市规划问题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熟悉到自然系统对城市道路、城市绿地系统、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而这些都可归结为城市规划范畴内。 城市规划的作用是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城市规划是根据一定时间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放行,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重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城市绿化作为主要手

二、

三、二、实例介绍自然因素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以四川省雅安三雅园项目的成功尝试作例,介绍自然环境在景观设计中起的重要作用。 雅安市是四川省闻名的旅游城市,人口不足200万,是四川省西部生态旅游环线的过境地,与青城山、四姑娘山、海螺沟、西岭雪山、天台山等共同构成四川西部生态之旅黄金游线。雅安有成都后花园之称,驱车到成都仅需一个小时的时间,每到夏季成渝两地的人们把这里当作避暑休闲的胜地。在雅安的旅游资源中共有五大文化最具有影响力,第一个是三雅文化,第二个是茶文化(世界茶文化发源地),第三个是汉文化(高颐阙),第四个是熊猫文化(第一个熊猫发现地),第五个是红军文化(大渡河)。雅安市政府希望在规划设计时将“三雅文化”(雅雨、雅鱼、雅女)用园林的形式表达出来。规划地位于雅安市青衣江北岸,雅安市南北旅游交通干线与318国道的交汇处。成都进入雅安的必经之地,一江三河的交汇口,是雅安市景观格局中最为重要的位置。雅安市是一个山地城市,城市内的建设用地非常紧张,服务于市民的公共绿地均在城市周边的山上,城市内部没有一块像样的公园。三雅园的用地位置是城市自然风光最美丽的地段,市政府将六公顷的场地从开发商那里买回,据说价值五千万人民币,所以市民们对这个项目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建成为一处优秀的园林景观。这些自然因素和人文景观结合,产生的就是现在看到的三雅园。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第一部分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课题】 第四章第一节第一部分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景观图和分布图,学生能够分析说明地形、气候、水、矿产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将必修第一册的前面三个章节所讲授的自然地理知识与下学期学习的人文地理知识能有效的连接起来,本章内容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 新高中地理课程不强调地理知识的完整性,但是特别强调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本章是高中地理的重点。【教学方法】 本章内容会以知识的联系贯穿全章来进行教学活动。在本节内容中,我将以案例分析导入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发祥地所在地的图片,引领同学们讨论这四大文明发祥地的自然条件的共同特点。带领大家研究为什么四大文明发祥地都沿河分布?并以我国为重点,为什么我国最早的

城市沿着黄河分布?自然特点是什么? (2)出示我国东西部铁路线图和我国的地形图带领大家分析我国东西部铁路线的疏密程度差异及其原因?以及分析讨论我国三级阶梯上分布的城市数量疏密程度差异及其原因? 二、进入正文 让同学们回忆所学习的几大自然条件,进行总结之前所学习的内容。几大自然条件有:地形、气候、水和矿产。以这几大条件为线索进行分析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带大家了解知识的框架体系,可以有目标的学习新知识。 (1)地形对城市的影响 出示我国三级阶梯上分布的城市数量疏密程度差异图,进行讨论城市建设最理想的地形是哪一种?平原?山地?高原?为什么?然后将从平原、山地和高原三大地形进行分析学习。 首先,分析研究地形对城市的影响。平坦、开阔、地势稍高的平原是城市建设理想的地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发展;可以减少投资;平坦的土地用于农耕,可满足城市居民对农副产品的需求。 其次,分析山区河谷与城市发展。出示兰州城市分布图,这是我国较为典型的山地城市。在山区河谷两岸较为平坦的区域,由于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也常形成城市。但是这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常常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 最后,分析高原与城市的发展。出示巴西城市分布图,巴西城市

2016年北京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考试题

2016年北京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对于元大都采用的基本格局,错误的是。 A:三套方城 B:宫城居中 C:方格路网 D:轴线对称 E:综合治理 2、对镇域规划主要内容,概括错误的是。 A:落实镇区规划人口规模,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 B:提出镇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确定镇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C: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划定镇域空间管制分区,确定空间管制要求 D: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 E:综合治理 3、在城市用地竖向工程设施的技术规定中,草皮土质护坡的坡比值应小于或等于。 A:0.5 B:1.0 C:1.5 D:2.0 E:经济政策 4、在公共设施开发的阶段,政府部门应当根据城市规划中所确定的各项公共设施分步骤地纳入到各自的建设计划之中,并予以实施,尤其是对于发展性公共设施开发。 A:项目设想 B:可行性研究 C:项目决策 D:项目实施 E:综合治理 5、在城市规划中,常常会碰到一些难以定量分析又必须量化的问题,对此可采用找出其规律性。 A:因果分析法 B:比较法 C:层次分析法 D:系统评价法 E:综合治理 6、适用于一般平面十字交叉口的组织方式是。 A:无交通管制 B:实施交通指挥 C:采用渠化交通

D:设置立体交叉 E:经济政策 7、既是一项技术性工程,更是一项社会工程的是。 A:修建性详细规划 B:城市规划 C:控制性详细规划 D:总体规划 E:综合治理 8、城市道路一条车道的小汽车理论通行能力为每车道辆/h。 A:1 000 B:1 200 C:1 800 D:2 000 E:经济政策 9、城镇体系规划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划分的类型中,不包括规划。 A:全国城镇体系 B:省域城镇体系 C:市域城镇体系 D:县域城镇体系 E:综合治理 10、对周边受本规划建筑物日照影响的住宅、医院、学校和幼托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满足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要求,属于。 A:场地现状建筑情况分析 B:区位条件分析 C:城市发展研究 D:建筑日照影响分析 E:综合治理 11、在城市工程管线的分类中,地埋管线属于按进行的分类。 A:不同性能和用途 B:不同的输送方式 C:敷设方式 D:弯曲程度 E:经济政策 12、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区位及规划要求 B:用地规模 C:场地及环境条件 D:经济性 E:综合治理 13、城市发展主动、主导的促进因素是。 A:城市基本职能 B:城市非基本职能 C:经济发展目标 D:社会发展目标

青岛城市形成与发展研究

青岛城市形成与发展研究

青岛烟台城市发展差异研究 王琦琦 (地理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2011级本科20112613935) 摘要:青岛、烟台两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旨在从青岛烟台两市的区位条件、城市发展史、领导政策等方向分析其差异所在,具体从工商业、交通、旅游、城市产业集群、市民的开放性、城市包容度等思考。确定城市的性质定位和功能分区,根据已有的城市规划发展战略,比较城市间各方面的差异和不足。 关键词:青岛,烟台,城市发展史,发展战略, 青岛、烟台同处齐鲁大地,均为港口城市,是山东半岛对外开放的门户。但在城市发展上烟台的却不敌青岛,青岛有诸如海尔青啤等国际化大品牌,并形成产业集群;但烟台却没有,过分注重引进外资,缺乏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没有形成凝聚力。但烟台的农村城镇化做得很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我们要从青岛烟台两市的各个方面对其城市发展差异进行研究。1 1 青岛烟台城市发展过程和现状概述 1.1 青岛、烟台的区位条件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千米,辖六区四市,人口766.36万。全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66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50种,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矿产的64.1%;在经济方面,青岛逐步形成港口、开放、品牌、旅游、海洋科技和奥运城市的鲜明特色。近年来,积极推进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