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甲骨文献2

甲骨文献2

甲骨文献2
甲骨文献2

甲骨文献2

在我国浩瀚而珍贵的历史档案中,如以年代久远而论,甲骨档案可说是首屈一指的了。甲骨档案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确切地说是殷商和西周早期)所特有的一种文字记录,是现在能见到的我国最古老的档案实物,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一事实,雄辩地说明了我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悠久和我国档案事业的源远流长。本文拟就甲骨档案的形成过程、内容梗概、保管、出土情况及其意义等方面,作一些粗浅的介绍。

任何档案都是时代的、历史的产物,甲骨档案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我们知道,在奴隶社会兴盛发展的商、周时期,虽说社会生产有了相当的发展,但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迷信占上习俗依然严重存在。商、周的统治者都自命为上帝的后裔,是上帝意志的执行者,所以他们的一切活动,都要通过占卜来请命于上帝和先公先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甲骨档案随之而产生了。

所谓甲骨,乃是龟甲和兽骨的统称。这些东西是当时占卡的用具,也是一种书写材料。根据卜辞和其他文献的记载来看,当时的占卜活动是相当郑重的,并有一整套的规定程序。首先是要选好占卜用的甲骨。甲主要是用龟的腹甲,因

为腹甲平整而光滑,也有用龟背甲的;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选好材料之后,经过一番锯削、刮磨的整治,然后在甲和骨上,按照一定的间距和规格钻出许多圆窝,并在圆窝旁边凿成梭形的凹槽(此即所谓“钻”、“凿”)。这就成了备用的占卜材料了。占卜时,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先把要卜问的事情向上帝或祖先交代清楚,然后用一支炽燃的圆木炭棒,在圆形的窝中央或梭形凹槽的侧旁烫灼,这时候,在甲或骨正面的相应部位,就会出现裂纹。这就是要求问的“卜兆”,占卜者就根据这些“兆”来判断吉凶。之后,占卜者往往还要将卜问的原委以及后来应验的情况,用锋利的玉石或刀子刻写在甲骨之上,并在字迹上涂以朱色或墨色。最后,这些占卜过的甲骨,都被妥善地保存起来。不难看出,这一系列的占卜程序,也就是甲骨文书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人们又称这些甲骨文书为甲骨卜辞。

一片完整的甲骨卜辞,大体上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叙辞”,记载占卜的日期及卜官的名字;二是“命辞”,记述问卜求告的事情;三是“占辞”,记述裂纹显现的征兆,四是“验辞”,记载日后应验的情况。这里,我们以《殷虚书契菁华》一书中所著录的一片甲骨为例,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

“癸巳卜,贞旬亡田,王日:其土来川至。五日丁酉,允生来鼓自西,告曰:土方于我东,二邑,方亦牧我西鄙田。”[1]这段卜辞的大意如下:“癸巳卜”,是记载占》。日期,当

时已用干支做为记载日期的方法了。“敝”是占官员的名字。

这是叙辞。“贞旬亡”,意思是卜问下一旬之内有没有灾祸降临?这是命辞。“王曰:其有来,川至。”是占卜之后殷王依据卜兆做出的判断,说是有灾祸,将有国难来临。这是占辞。从“五日丁酉”到全文完则是兆验辞,它记载了应验的情况:

到癸巳卜后的第五天丁酉,果然有国难来自西方,土方和方都来进犯边境。

很明显,这种记载已经超出了占卜记事的范围,它不仅是占卜之辞,而且是当时史实的直接记录,具有了明显的书史性质。所以,考古学家陈梦家曾明确指出,这些卜辞可以看做是政事决定的记录,是殷代的王家档案。

由于当时统治者崇尚迷信,事事都要求告于神灵和祖先,因而甲骨档案的记事范围非常广泛,上自国家的大政,下至帝王贵族的私人生活,诸如祭祀、天时、年成、征伐、旬夕以及田猎、疾病、生育等,无不取决于占卜(从西周早期的甲骨卜辞来看,周王的占卜多限于重大的政事和农事,而不象殷王那样遇事即卜)。正因为如此,使得当时社会活动各

方面的情况,在甲骨档案中都得到了如实的反映(除卜辞之外,商代还有记事刻辞和表谱刻辞)。这里应该指出的是,

在殷商和西周不仅有甲骨档案,同时还有典册。《尚书·多土篇》就明确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只是这种书于竹木

的材料,现在还没有发现。但是,这时的占卜是统治者政务

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则是非常明显的,形成大量的甲骨卜辞也是必然的。为了占周两朝都设有专掌卜事的职官,他们既是直接从事占卜、祭祀的人员,是神权的掌握者和传达者,同时也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员,他们位高权重,对统治阶级的一切活动都有重要影响。如果我们从档案工作角度来看,这些卜官不但是甲骨文书的制造者,而且也是甲骨档案的形成者、保管者,自然他们也就具有文书、档案工作人员的职能了。不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档案工作的认识远不象我们今天这样。

岁月在流逝,历史在发展,曾经盛极一时的奴隶制大国殷商和西周,经过几百年之后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当时作为商代后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殷都(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以及西周早期活动中心的吱邑(今陕西岐山县凤雏村一带),都逐渐荒芜下来。《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秦朝末年,项羽率领的起义军在漳河岸边大败秦军以后,秦将章邯要求议盟,项羽曾约他在“洹水南殷虚上”相会。可见到公元前二世纪末,昔日兴盛的殷都,此时已变为一片废墟了。大约在周平王东迁洛邑的前后,西周的岐邑也在战火中毁坏殆尽。随着王都的湮没,王朝的档案也沉沦于地下。

人们对甲骨档案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原来,殷商时代的甲骨档案,并不只是在近代才开始出土。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远在隋、唐时期,小屯村一带曾经是一片丛葬之区,当时人们在挖掘墓穴的时候,就曾将甲骨翻出地面,但是由于不认识,就又随墓葬一起埋入地下。转眼之间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到了清末光绪年间,甲骨又在当地群众耕作时被大量发掘出来。然而这时的甲骨仍未被人们所注意。出土之后,不是被当做无用的废物丢弃一边,就是被当成一种药材——“龙骨”,或辗成细粉,或刮去字迹,以廉价售给药店。据记载,小屯村一个叫李成的人,就经营此业前后达数十年。不难想象,在这期间甲骨档案所遭到的毁灭和损失是何等的严重!后来(一八九九年),清朝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当时的一位金石学家),在一个姓范的古董商手中,辨认出那些带字的“龙骨”,原是商代的古文书,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献。这一偶然的发现,挽救了它惨遭毁灭的命运。从此,甲骨档案才得以重见天日。

甲骨档案的真面目被人们认识以后,其身价自然是远非昔比,往往是“计字论值,每字数金”。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它们的境遇并不是很美妙的。在二十世纪前后的三十多年里,由于甲骨档案的高贵身价,不仅引起了当地群众的盲目挖寻,而且也吸引了远近的商贾,他们麇集小屯,视甲骨为奇货,争相求购又辗转销售,当时某些官僚和学者也竞相收藏,据为己有。同时,冒牌的伪刻品也相继出现,

结果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特别是我国的这些珍贵历史遗产,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垂涎。在此期间,驻潍县长老会牧师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在安阳当过多年牧师的加拿大人明义士,日本人林泰辅,以及犹太籍的英国商人金璋和哈同,都曾染指甲骨。他们多方收购到甲骨之后,又转卖给各国博物馆。据不完全记载,仅流散到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西德、苏联、瑞士、法国、比利时等十个国家的,就有二万六千六百六十四片之多。[2]

一九二八年后,甲骨档案的出土工作由盲目挖寻进入了科学发掘的阶段,由前中央研究院殷虚发掘团主持其事。这时候考古学家们经过多方研究,确认大量出土甲骨的小屯村一带,原是殷商的故地。这一科学的认识,对后来殷虚的发掘和甲骨的出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前的九年多时间里,他们对殷虚遗址进

行了规模不等的十五次发掘,又获得了大批甲骨,据统计共出土二万四千九百十八片。同时还出土了大量其他殷代遗物,找到了殷王宫室的遗址,进一步探察了殷都的原貌,成绩是不小的。但是,在解放前的旧中国,国家政治的腐朽必然要影响考古工作的健康发展。考古队伍力量薄弱,发掘工作时断时续,尤其是主持发掘的考古机关,由于经济上的困难,不得不乞怜于帝国主义的援助。前几次发掘,其经费都是美国福利尔美术陈列馆“协助”的,以后则是由美帝国主义控制

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津贴”的。[3]所以,发掘出土的东西,对中国人是百般封锁,对外国人却是多方邀请参观鉴赏。应该说这是旧中国考古事业上的一块瑕垢。和其他出土的殷代历史文物一样,甲骨档案也蒙受了这种半殖民地的耻辱。

“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的成立给我国的档案事业带来了新的生命,甲骨档案成为国家的财富,并得到了妥善的保管。[4]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一日,毛主席亲临安阳殷虚视察。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殷虚遗址的发掘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自一九五O年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了专业队伍,对殷虚遗址开始了有计划的发掘。发掘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并且又取得了重要的收获(如发现商朝王室成员的陵墓,出土大批文物)。就甲骨档案而言,仅在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三年间,在小屯西地和小屯南地就出土了约五千片带有刻辞的甲骨,其中整版和近乎整版的刻辞卜骨就有一百多片。有的每片刻辞多达六十字-这是解放以来出土殷代甲骨最多、最重要的一次。[5]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为了更好地对这批珍贵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和利用,一九五六年,在敬爱的周总理遵照毛主席指示领导制订的科学研究十二年远景规划中,将出版《甲骨文合集》列为历史学方面的重点项目。二十多年来,在郭沫若同志的主持、领导下,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经过多方的

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使这部大型的甲骨文献资料书,在我国建国三十周年时开始出版。《甲骨文合集》全书图版部分共计十三册,选录甲骨五万多片,预计一九八一年全部出齐,以后还要陆续出版释文、索引等有关丛刊。我们完全可以说,《甲骨文合集》的编纂和出版,既是对八十年来甲骨文研究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同时也是一次最大规模的甲骨档案的公布。

另外,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在甲骨档案的出土方面还有了新的收获。继一九五四、一九五六、一九七五年在山西、陕西、北京等地出土少量周代甲骨之后,一九七七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周原考古队,在对原西周宫室遗址(今陕西岐山县凤雏村)的发掘中,一次就出土甲骨一万七千多片。就已清洗出的近两百片甲骨文字的内容来看,这批甲骨是西周早期王室的重要档案,它提供了许多史书和金文所没有的珍贵史料。毫无疑问,这批西周早期甲骨档案的出土,是继殷虚甲骨档案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6] 从发现殷虚甲骨到现在,八十年来,前后共出土甲骨档案约在十五万片以上(不包括近期发现的西周甲骨一万多片)。可以预期,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胜利进军和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必将有更多的甲骨档案(特别是西周时期的甲骨档案)陆续出土。

感谢考古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借助于他们的精心发掘和研究成果,使我们有可能窥见当时甲骨档案的管理情况。这些甲骨档案,主要出土于商朝后期的王都——殷和西周早期的岐邑。所以,鸟瞰一下当时都城的概貌,对了解档案的保管情况是有好处的。先看殷都,它是商朝后期政治,经济的中心。《竹书纪年》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又据《尚书》、《诗经》等史籍记载,盘庚迁殷之后,就确定了王室建筑的方位和布局,武丁时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兴建。这表明殷是商朝后期的重要都城,是商代文明的集中地,这也正是在这里出土大量甲骨档案的原因。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殷都是以现今小屯村为中心,周围占地约在二十四平方公里以上,南面是宫殿区,北面是陵墓区。在宫殿区的外围,环绕有宽十多米,深七、八米的大濠沟,这是王宫周围的防卫设施。[7]宫殿区内的建筑,都是以中间的南北中轴线为基准,前后宫室,左右殿廊,东西对称,井然有序,中间还有用鹅卵石铺砌而成的通道。有的宫殿(宗庙)的台基长达五十米,宽十多米,足见其规模之大。限于当时的生产水平,这些宫殿虽不象后世帝王宫殿那样富丽堂皇,但也相当宏伟壮观了。在宫殿的左右,常伴有半穴居式的地下室,这是王耕的百官臣僚们工作的地方。在地下室内又多有大小不等的窖穴,这是用来贮存谷物或其他器物的所在。王朝的甲骨档案就是保存在这里。一九三六年春掘获的

一万七千多片甲骨,就是出土于宗庙遗址内编号为YHl27的一个窖穴中。可以说,这是武丁时代的一个档案库房。

至于岐邑,则是西周早期的都城,据记载为古公父(太王)所建,在文王迁都于丰以前,这里一直是周王活动的中心。从时间上看,它晚于殷都,但亦相去不远;从政治上看,当时的西周是殷商的属国,其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多因袭于商,自然在宫室建筑方面也具有相当的规模。一万七千多片的西周早期甲骨,也出土于官室(宗庙)建筑遗址的一个窖穴中。殷商和西周的统治者们把自己的档案集中保存在宗庙,显然寓有祭告先帝、祈求佑助之意。迭表明了他们对神灵笃信的虔诚,也反映了他们对档案保管的重视。

从甲骨档案的窖藏情况看,当时的保管工作已有了一定的程序。窖藏的甲骨大致有朝代可循。有的窖是存贮一个朝代的,如:一九三四年春第九次发掘的HS20坑,全是廪辛时代的,一九三六年春第十三次发掘的YHl27坑,则全是武丁时代的。也有的窖是累积几个朝代的,如:一九三一年冬发掘的E区的一个圆坑,包括有从武丁至廪辛三个朝代的;一九二九年秋第三次发掘的小屯北的大连坑,则贮有从武丁至帝辛好几个朝代的,[8]这个坑可能也是当时贮存甲骨档案的库房;近年在凤雏村西周早期宫室遗址发掘的H11坑,从已辨认出的时代来看,也包括有周文王和周武王两朝。[9]

同时,还有将龟甲与兽骨分别存贮的情形,如前面捉到的曾

出土一万七千多片甲骨的YHl27坑,其中几乎全是龟甲,而在同时发掘的B区101坑中,则发现四十多块大骨版,其中只夹杂有一块龟甲。另外,还有的龟甲被裁成鞋底的样子,上面还有一个不小的穿孔,可能是供若干片龟甲穿扎起来时用的。在出土的甲骨档案中,有的一片上仅刻有“册六”或“编六”二字,可能当时已有了初步的整理。

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时形成的这些甲骨档案已有了一种“归档”的作法。在奴隶社会的殷商时期,巡游、狩猎、征伐可说是每个王的经常性活动,这些活动遍及王国各地,每次又都要占卜,但又不是在殷都,在出土的甲骨档案中,就经常发现有“在某地卜”字样。看来,这些甲骨必定是随王出巡时车载而去,在外地卜用之后再运回来,否则这些档案就不会大量出土于殷都。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关于帝辛(商纣)征伐人方(即东夷)的记事。征伐东夷是殷末的一大政治军事事件。在帝辛十年九月甲午至十一年七月癸丑,帝辛远征人方,南到淮,东到海滨,在东南方兜了一个大圈子,取得了赫赫战果,俘获了“亿兆夷人”。在返回殷都时,把途中卜用的甲骨全带了回来。后来,考古学家们就根据迭一部分甲骨档案,整理汇辑成了《帝辛征人方日谱》,计有复原甲骨三十三版,其中并都记有日月。[10]这大概是最古老的档案汇辑了。当然,“归档”一词是我们现在的术语,但当时的统治者已经意识到档案应该集中存贮,却是毫无疑义的。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在一九三六年发掘的曾出土一万七千多片甲骨的武丁档案库(即YHl27坑)中,有一个拳

曲而倒置的人体骨骸和甲骨埋在一起。据考古学家们推断,此人可能是甲骨档案的保管者,大概是因为当时发生了什么变故,档案被埋藏,他也就一跃而入随之殉职了[11]这或许

是殷代人殉制度在档案工作方面的反映也未可知,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根据上述情况来看,可见当时甲骨档案的管理工作已有了相当的水平,它比同一时期其他各国的档案管理远为先进。档案的按朝代存贮和集中管理,不论当时人们在主观上对此是否明确,但在实际上是符合档案本身性质的客观要求的。尽管在做法上还过于简单、粗糙,这是时代的限制。甲骨档案的这种管理水平,是和当时的殷商是显赫一时的奴隶制大国,当时的殷都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古都相一致的。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档案工作的概貌。

甲骨档案的大量出土,对我国近代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商史的研究发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远在春秋的时候,孔子就曾说过:“殷礼吾能言之”,但又感叹

文献不足,无以征信。司马迁著《史记·殷本纪》,也只是“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书诗”。可能是因为材料的限制,把历时六百多年的一个显赫大国,只记述了一篇近三千

字的文章。此外,如《左传》、《国语》、《世本》、《竹书纪年》以及先秦诸子各家著述,虽然也有关于殷商时代的记载,但大多是零星片断,简略异常。因此,材料不足是治古史的一大困难。而殷虚甲骨档案的出土,却为商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大大丰富了商史的研究内容。它不仅验证了某些史书的记载,同时为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历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广阔的领域。所以学术界把甲骨档案的出土,看做是我国近代学术史上四大史料发现之一。

甲骨档案以其丰富的内容,为殷商和西周早期历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下面略举一、二,以见一斑。

从某些甲骨档案材料来看,殷商时代的自然科学已相当发达。殷人十分注意天象的观测,而且都有文字记载。在武丁的卜辞中,就有几次月蚀的记录,并都有日月可考。如“月土食,闻,八月。”“六日[甲]午夕,月土食。”在古文字中,“ ”同有,“月食”即月有食,有月蚀;“闻”与“昏”同,意思是说月全蚀时天地昏黑。此外。卜辞中还有当时观测到新星的重要记载,如“七日己巳夕,坐新大晶并火。” (“夕”,指当晚的天气是有星无云)[12]。这些珍贵的档案材料,为我国古代科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甲骨档案中关于人祭的记载,还为研究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档案里,关于人祭的记载是很多的。历史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曾找出有关人

祭的甲骨一千三百五十片,其中一千九百九十二条卜辞中,记载共祭用一万三千零五十二人,另外还有一千一百四十五条卜辞没有记载人数,如果每次都以一人计算,全部祭杀人数至少有一万四千一百九十七人。卜辞记载还表明,每次祭用的人数,少则数人,多则三、五十人,甚至四,五百人。足见其阶级压迫之重。再就时间上来看,无论是杀伐总数或是一次杀伐的人数,以武丁时为最多,越往后越少,到帝辛(商纣)时为最少。甲骨档案的这些记载与考古发现大体一致。正是根据这种商代末期人祭数目逐渐减少的趋势,历史学家们做出了“殷商后期是我国奴隶制经济向高级发展的阶段”的论断。[13]

至于周原的西周早期甲骨档案,则证明了周人至迟在周文王时就有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进入了“文明时代”。这对研究周初奴隶制,特别是灭商之前的周族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大量的甲骨档案材料,不仅为商、周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史料,同时对我国的文字、书法、宗教、天文、测量等学科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档案利用与学术发展的密切关系,在这里再一次得到充分的体现。

甲骨档案是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见证,是我国丰富文化遗产中的珍品,是我国历史档案中的瑰宝,在我国档案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它以确凿的史实表明,我们的民族是具有

辉煌历史的民族,我国的档案事业也有着悠久而先进的传统。在当前向四化进军的伟大时代里,我们不是可以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吗?

注释:

[1] 《殷虚书契菁华》是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关于殷虚甲骨

的主要著述之一。原件影印,共辑录完整甲骨六十八片。郭沫若同志对罗氏搜集、保存、传播甲骨之功极为赞赏,曾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说,无缘与甲骨接触的人,可借此书见其原形。但这里引用的材料,是转引自吕振羽著《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一书,已不是原来形状的甲骨文字。[2]胡厚宣:《编好〈甲骨文合集〉向建国三十周年献礼》,《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3期。

[3]李济:《安阳发掘报告》,1933年第4期,石璋如:《殷虚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中国考古学报》1947

年第2期。

[4]考虑到历史的情况和研究利用上的方便,国家没有将全部甲骨档案集中起来。目前,全国有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四十个城市,九十二个单位收藏有甲骨。

[5]《一九七三年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简报》,《考古》1975年

第1期。

[6]《陕西吱山凤雏村发现周初甲骨文》,《文物》1979年第10期。

[7]《一九五八——一九五九年殷墟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2期。

[8]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第9页。

[9]《陕西周原考古的新收获》,1979年7月25《光明日报》

[10]董作宾:《甲骨学五十年》。

[11] 同上。

[12]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第237、246页。《光明日报》。

[13]胡厚宣:《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和人祭》(下篇),《文物》1974年第8期。

(原题:我国古代历史档案中的瑰宝——甲骨档案)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阅读答案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这些文字,直到1899 年才发现。②那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挞荣的官员得了病。他懂得医道,每次抓来的药,都要亲自看过,然后煎熬。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面,发现有许多好像文字的东西,他感到惊讶。于是把这家药铺里刻有这种文字的龙骨全买下来,凭着他对中国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诣,考证出这些龙骨是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肝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时使用的文字。在这些一片片的甲骨上一己载了殷代的祭扫、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气象、政权组织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况。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这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③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叫做简或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咸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 5 寸至 2 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到 8 到 14 个字。有的把简膜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筒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④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筒和木片有 120 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 3000 片竹简。 1 .用横线画出文段中与成语韦编三绝有关的一个句子。 2 .在第一、二自然段中:①主要介绍了什么?答: ______ ②末句加点的可以说可否删去,为什么?答: _______ 3 .在第四自然段中:①作者采用了什么层次安排方式?() A 连贯式 B .递进式 C .总分式认并列式②作者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A 分类别、列数字 B .举例子、列数字 C .列数字、作比较D .举例子、作比较4 .为使说明有条理,本文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A 空间)顺序 B .时间顺序 C .逻辑顺序答案: 1 .传说孔子&多次。 2 .①甲骨文的发现经过和它的内容②不能删去。因为这些龙骨是书籍的雏形,是根据现已发现的材料所推断出来的结论,所以必须在是的前面加可以说予以限制。 3 .① C C (2)B 4

甲骨文

甲骨文(中国古代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发展历程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

别介绍。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也应有早晚先后之分。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说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一、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人教部编版2021年三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同步练习D卷

人教部编版2021年三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同步练习 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基础题 (共6题;共38分) 1. (8分)根据要求填空。 ①“闯”字用部首查字法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查“慢”字,应查的大写字母是 ________。 ②“引”的第2画是________;“充”的第3画是________;“冒”的第1画是________,除去部首还有________画。 ③“便”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它有两个读音,一个是________,可以组词为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可以组词为________。 ④“世”字的笔顺是________。 ⑤“日”字加一笔,可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此”共有________画,第4画是________,可以组词为________、________。 2. (6分)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固执________ A.zhi B.zhì 的确________ A.de B.dí 胆大妄为________ A.wàng B.wàn 3. (7分)读拼音,写词语。 夏天,到野外去。地上的野花吐露出花bāo________,十分诱人;树上蓓lěi________初绽,生机盎然;田里

的甘zhe________秧苗正在茂盛生长,人们好像看到它长成小树干一般粗壮的样子。雨后才几天,山脚下的岩石上长满了绿色的tái xiǎn________,连石头fèng________里都是,绿绿的一片,像是有人用彩笔把石头涂绿了一样。 4. (8分)选词填空。 一边……一边…… 因为……所以……无论……都…… (1) ________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________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2)它________飞,________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3)夜里,蝙蝠________怎么飞,________不会跟其他东西相撞。 5. (4分)按课文《草原的早晨》内容填写词语。 ①一只只羊儿________,蹦跳着奔向________。 ②牧民们跨上________,追赶那________。 ③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________,蓝天下回荡着________。 6. (5分)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爬山虎往上爬。(扩句,至少扩两处) (2)通过坚持写观察日记,使我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3)仿照例子,展开想象写句子。 例: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如果你仔细看银杏的叶子,你会想起________。 如果________,你会想起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1分) 7. (13分)课文理解 变

甲骨文字表

甲骨文字表 *** ** 学号:************** 1、“燎”(尞)字: 甲骨文写作“、、、、、、、、、、、 、、、、、、、、”,(火星四溅的“木”)(火),山林野火焚烧森林《説文解字》:燎,放火也。从火尞聲。即燎,放 火烧山。字形采用“火”作边旁,“尞”是声旁。 2、“牛”字: 甲骨文写作“、、、、、、、、、、、 、、”,像动物头部的线描,突出了鼻孔在鼻尖上形成“V”字形状,以 及向两侧弧形伸出的一对尖角。《説文解字》: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凡牛之屬皆从牛。 3、“贞”字: 甲骨文写作“、、、、、、、、、、 、、、、、、、、、、、、、、、 、、、、、”,是“侦”的本字,表示用神鼎占卜,造字本义: 在神鼎上祭拜占卜,察看神迹。《説文解字》:貞,卜問也。从卜,貝以爲贄。一曰鼎省聲。京房所說。 4、“沚”字: 甲骨文写作“、、、、、”,從散點水,從止(腳趾)。其會意是一隻腳在淺水中蹚水,水很清澈所以能夠看見自己的腳。其

本義是:淺水中的沙灘。 5、“册”字: 甲骨文写作“、、、、、、、、、 、、、、、、”,像是用皮绳串连起来的大量竹片或木片。本义:用竹片或木片串成的书简。 6、“我”字: 甲骨文写作“、、、、、、、、、、 、、、”,像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是戌* 的变形,即超级的戌,无人可敌的威猛战器。本义:手持大戌,呐喊示威。当“我”演变成代词后,后人再加“口”另造“哦”,表示呐喊示威。 7、“王”字: 甲骨文写作“、、、、、、、、、、、、 、、、”,像带手柄的宽刃巨斧,本义:最大的战斧,借代战场上所向无敌的统帅。 在远古冷兵器时代,军人所使用的武器,代表军人的级别与地位:身在前线用小型战斧作战的叫“兵”;身在将帅身边使用大型战斧的高级警卫叫“士”;使用特大战斧的将帅叫“王”。竹制武器叫“不”;带刃的木制武器叫“帝”;文治天下的叫“君”;头戴金冠之王叫“皇”。 8、“吉”字: 甲骨文写作“、、、、、、、、、、、 、、、、、、、”,像祭祖的庙宇。本义:供神享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抓住书籍演变过程中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说明书籍演变过程的写法 2.学习运用做诠释、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各阶段的书籍 教学方法: 结合书后练习,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正音解词 懿(yì)煎熬(jiān)(áo)造诣(yì)殷商(yīn) 肩胛骨()祭祀(sì)雏形(chú)牍(dú) 东方朔(shuò)帛书(bó)谍报(dié) 解题: “从……到……”句式,常常用来表示空间位置的移动,或表示事物的发展过程。甲骨文是我国起源最早的殷商文字,“缩微图书”是采用电子或激光技术把图书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四十八分之一。课文的题目“从……到”表示了一种演变过程,文章说明的既不是“甲骨文”也不是“缩微图书”,而是书籍的发展历史。 快速阅读课文,在课文中标注各类书籍名称,出现时代、使用材料、制作方法及特点。 按要求填写书后练习一的表格(订正)。 根据上面的图表,看看书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一)雏形阶段(甲骨文) (二)远古阶段(简牍、帛书) (三)古代阶段(手抄、雕版、活字书) (四)近代阶段(形形色色的书) (五)近年阶段(奇妙的书) 在介绍书籍演变过程中,哪些阶段详细介绍?哪些写得简略?为什么? (古代以前的书籍介绍较详细——因为这些知识一般人知道得不多,详细些才能说清书的源流。 近代书籍,说明得简略——因为平时使用多,比较熟悉,所以从略。 近年出现的“奇妙的书”介绍较详细——因为它代表先进技术,预示书籍发展的前景,一般人还比较生疏,所以介绍得较具体。) 就从古至今的这些书籍来看,哪些介绍得具体? (甲骨文,不但具体介绍,它的材料制法、内容,还特讲了一个故事,说明了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因为甲骨文是书籍的“雏形”,是源头。 简牍,详细说明了制作方法,还讲了三个故事,以证明确有这种书,说明了简牍的笨重,增加文章知识,趣味性,活字印刷的书——因为它一直沿用至今,是书籍演变进程的一个里程碑。 视盘和缩微图书——它们是“奇妙的书”的代表,而且技术新颖,需向读者说明,且缩微图书以其小,方便、容量大与笨重不便的远古简牍形成鲜明对比,是本文介绍书籍演变进程的终点。) 第二课时 课文分析:

(完整版)八下现代汉语语法专题选讲之二:句子成分及其分析有答案

八下现代汉语语法专题选讲之二:句子成分及其分析有答案 一、汉语句子成分: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 主语:1、定义:主语: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3、符号:双行线。 谓语: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单行线。 宾语: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波浪线。4、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定语: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连接。3、符号:小括号()。 状语: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B、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3、符号:中括号[ ]。 补语: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3、符号:单书名号〈〉。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 主语[状语] 谓语<补语> (定语) 宾语 句子成分符号: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 补语< > 重要绕口令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还有助词来区分,的定地状得字补。 二、句子成分分析法 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句子成分分析法,即用符号标出句子的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这种做法又叫找句子的主干)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 主语和谓语:主语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如: (1)大伙都散了。(《分马》) (2)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荔枝蜜》) (3)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4)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大自然的语言》) (5)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注意:可以把主语中心词和其前的修饰语一起看作主语,把谓语中心词和其前其后的限制语一起看作谓语。这几句的主语分别是"大伙"、" 满树浅黄色的小花"、" 我最不能忘记的"、"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 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

甲骨文不是书籍的雏形

甲骨文不是书籍的雏形 ?分类:教学研究 ?作者:侯咏梅 ?字数:2826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第3期 关键词甲骨文,书籍,殷商,典册 由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任继愈先生主编并为之作序的《中国藏书楼》认为,中国藏书事业的历史。可追溯到文字和图书已有相当发展的殷周时代,专藏甲骨的龟室是我国最早的国家图书档案馆,史官贞人是早期的文献管理者。这就是说,把书籍的最早源头追溯到了这种以甲骨为载体的古老文字形式。 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并被认为是综合研究中国古代典籍流变之作的钱存训著《书于竹帛》,也是将殷周时期的甲骨文当作中国最早的书籍来看待,认为“这些甲骨刻辞都是商代后期和周初的文字记录,也是三千年前王室档案的一部分”。 这是两部关于中国古代图书发展史的颇具代表性而且影响较大的著作。翻检众多关于图书发展史的著作和论文,也多讲到中国最早的文献形态,是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商代后期的甲骨文献和金文文献。 正是由于这些权威学者的观点,影响着世人对甲骨文和古代图书之间关系的看法。比如在一些中学课本中,同样也持这样的观点。 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课,以中国古代书籍的演变过程为顺序,依次介绍了古代书籍从“龙骨”“竹简”到缩微型书籍的演变历史,开头第一自然段说到了甲骨文的发现经过和它的内容,把刻写甲骨文字的“龙骨”当作古代书籍的雏形来讲。 在江苏的新课标语文教学参考书中的“走进图书馆”,说到中国古代图书发展史时,也是把甲骨文当作了书籍的源头:“殷代和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纪至前10世纪),人们将占卜卜辞、重要历史事件等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甲骨刻辞。青铜铭文,石鼓文字等。这些属于档案性质的文献资料。我们称之为初期书籍。” 对于这种说法,本人不敢苟同,愿在此作一下辨析与补正。 自从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以来,对于甲骨文的研究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了。经过数代甲骨学家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如今学术界对甲骨文的年代和性质,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认识。 《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说明殷商民族是一个非常迷信鬼神的民族,商人凡事不敢自专,总要通过占卜问诸鬼神,听凭鬼神的旨意。占卜材料多为龟甲(主要:是龟腹甲,及少量龟背甲)和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也有少数的牛肋骨、鹿头骨、虎骨、人头骨等),用前经整治,并在背面(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施以钻、凿。占卜时,先于甲骨背面钻凿处用火烧炙,正面即现“兆”字形裂纹,以此定吉凶。甲骨占卜主要是用于商代王室或宗亲贵族的占卜活动。占卜内容多以王为中心,就其关心的问题,通过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问卜,以便预示吉凶,祈望得到保佑。殷墟甲骨文就是商代后期人们为了记录占卜过程而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文字。所以又称甲骨卜辞。 甲骨占卜可以说是上古社会先民的一种宗教活动,也可以说是其日常生活和思维的一种模式。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甲骨占卜。但是直到商代晚期,占卜甲骨上才有了大量的刻写文字出现。这些文字刻写,是在占卜后把占卜经过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这其中包括占卜的时期、占卜者(贞人)名字、占卜的事项、占卜的

第五册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教学目的1、注意分析文章的时间顺序,抓住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想象书籍演变的明天——可能出现的新生事物。2、理解本文几种说明方法的应用。3、查阅词典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了解韦编三绝、读书破万卷等的出处及牍、策、册、卷这些名称的本义及来历。4、学习本文既要使学生明确这是一篇介绍书籍演变的说明文,又要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祖国的光辉历史,从知识的宝库中汲取力量,献身四化,献身未来。教学重点、难点1、作诠释懂得说明方法2、通过标题的提示,让学生理清书籍演变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3、重点理解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的说明方法。 4、引导学生找出本文中的说明方法,有重点地进行分析理解。 5、讲练结合,以讲指导练,以练巩固和掌握所讲的内容。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指导预习,查阅词典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二、题解;按时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三、研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学过了《故宫博物院》、《活板》两篇说明文,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两篇说明文各是怎样的说明顺序?各自说明了什么?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内容,教师指名回答答案《故宫博物院》以空间为顺序;本文说明了举世闻名的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北京的中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群。《活板》是以程序顺序说明的;这篇文章将我国古代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板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解说清楚了,它是介

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从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板,从此我国的书籍并广泛地发展开来。那么,板印书籍之前,古代的书是什么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又出现了哪些书?今后的书又将是什么样的?如何制作?要想了解书籍演变的历史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这篇说明文。二、板书课题略;指导预习。1.学生初步自读课文。1要求学生用序码标明各自然段,画出文中的生字词;2查阅词典,注音,并解释词义。教师可用小黑板写出学生当堂提出的生字词,或指定查阅的生字词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造诣ì指研究学问或从事艺术活动所达到的高度。雏形ú未定型前的最初的形式。谍报é刺探出来的关于敌方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谍报人员是指到敌方刺探敌情的人员。牍ú略,见课文帛书ó略,见课文韦编三绝é略,见课文注释读书破万卷à意思是读书很多又极用心。破剖析。这里作尽或遍解。栩栩如生ǔǔ活泼生动得好像活的一样。栩栩,生动的样子。哺育ǔ喂养。多指培养教育。②区别下列字形,组成词语。3学生一边阅读,一边作标记;理清书籍发展显示出的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书的特点,然后按时间顺序填写出书后理解·分析一的书籍发展过程简表。方法学生参照表例填写,教师巡视指导;也可课前在书后提供的列表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一张简表印发给学生当堂完成。其项目为时间、书的名称、书的特点、优点与缺点、

汉字演变(从甲骨文到k楷体)

汉字的演变历史(甲骨文-金文-大篆- 小篆-隶书-楷体)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它的特点是: 象形性强,有很强的描画物象的色彩,甲骨文笔画消瘦,直笔与转折多,且书写置向不定,字形结构不固定,异形字多,字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

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且整体遒丽,古朴厚重,异体字繁多,象形性强,金文与甲骨文结构无大的区别,字体只是有明显区别而已。 大篆;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由金文发展而来。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训练(4)-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_(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阅读选文,具体说说“策”与“缩微图书”的主要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选文第四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举法国谍报人员用信鸽传递情报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由“策”到“缩微图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选文第三段中说“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子“一般”一词有何表意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6.你理想中的书籍是怎样的?请设计一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1、“册”是由竹片或木片制成;用绳子串编;笨重、体积大,使用不方便。“缩微图书”由胶片制成;采用缩拍技术;轻便、体积小。 2、作比较、列数字。 3、缩微图书体积小、重量轻;缩微技术的运用时间早。 4、科学技术的发展。 5、“一般”指通常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这样说更符合实际。 6、设想有创意,特点表述清楚即可给满分。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教学目的 1、注意分析文章的时间顺序,抓住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想象书籍演变的“明天”——可能出现的新生事物。 2、理解本文几种说明方法的应用。 3、查阅词典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了解“韦编三绝”、“读书破万卷”等的出处及“牍”、“策”、“册”、“卷”这些名称的本义及来历。 4、学习本文既要使学生明确这是一篇介绍书籍演变的说明文,又要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祖国的光辉历史,从知识的宝库中汲取力量,献身四化,献身未来。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诠释懂得说明方法 2、通过标题的提示,让学生理清书籍演变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3、重点理解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的说明方法。 4、引导学生找出本文中的说明方法,有重点地进行分析理解。 5、讲练结合,以“讲”指导“练”,以“练”巩固和掌握所“讲”的内容。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指导预习,查阅词典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二、题解;按时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三、研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学过了《故宫博物院》、《活板》两篇说明文,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两篇说明文各是怎样的说明顺序?各自说明了什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从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板,从此我国的书籍并广泛地发展开来。那么,板印书籍之前,古代的书是什么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又出现了哪些书?今后的书又将是什么样的?如何制作?要想了解书籍演变的历史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这篇说明文。 二、板书课题;指导预习。 1.学生初步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用序码标明各自然段,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查阅词典,注音,并解释词义。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造诣:指研究学问或从事艺术活动所达到的高度。 雏形:未定型前的最初的形式。 谍报:刺探出来的关于敌方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

山东省济宁市2021版小升初语文模拟试卷(二)C卷

山东省济宁市2021版小升初语文模拟试卷(二)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吧!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10题;共70分) 1. (3分)(2018·金平) 请根据意思填出对应的三字词语。 例:指款待宾客的主人。(东道主) ①过分地戏耍捉弄人。(恶________) ②从耳朵边吹过的风,比喻听过后不放在心上的话。(耳________) ③比喻事后才采取措施。(马________) 2. (12分)将成语补充完整。 养________处________见________知________前________未________ ________黄________孙________涯________角________思________益 3. (2分)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 钟子期必得之() A . 往; B . 的; C .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4. (12分)在横线上填上表示数字的词,组成成语 ________上________下________颜________ 色________死________生 ________心________意________光________ 色________变________化

5. (5分)文学常识填空。 《咏柳》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的诗人。《春日》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的诗人。《春日》意思是________。 6. (15分)(2016·深圳模拟) 填空: ①不知细叶谁________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②________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见长江天际流。 ③窗________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________眠。 ⑤________茅店月,人迹板船霜。 ⑥业精于________荒于嬉,行成于________毁于随。 ⑦鸟美在羽毛,人美在________。 ⑧________所至,金石为开。 ⑨________不积,无以致千里,________不积,无以成江海。 ⑩以________为鉴,可正衣冠;以________为鉴,可知兴替;以________为鉴,可明得失。 7. (5分)快乐表达。 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有的想当医生,有的想当宇航员。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为什么?快来写一写吧。 8. (8分)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不但...…而且……因为……所以……只要……就……虽然……但是…… (1) ________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________敌人很难发现。 (2)秦王________要求赵王为其鼓瑟,________也不得不按蔺相如的要求为赵王击缶。 (3) ________不来台风,我们________可以收几大箩。 (4)这只珍珠鸟________陪伴着我,________装饰了我的生活。

教案精选:九年级语文《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九年级语文《从甲骨文到缩微图 书》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九年级语文《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注意分析文章的时间顺序,抓住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想象书籍演变的“明天”——可能出现的新生事物。 2、理解本文几种说明方法的应用。 3、查阅词典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了解“韦编三绝”、“读书破万卷”等的出处及“牍”、“策”、“册”、“卷”这些名称的本义及来历。 4、学习本文既要使学生明确这是一篇介绍书籍演变的说明文,又要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祖国的光辉历史,从知识的宝库中汲取力量,献身四化,献身未来。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诠释懂得说明方法 2、通过标题的提示,让学生理清书籍演变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3、重点理解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的说明方法。

4、引导学生找出本文中的说明方法,有重点地进行分析理解。 5、讲练结合,以“讲”指导“练”,以“练”巩固和掌握所“讲”的内容。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一、指导预习,查阅词典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二、题解;按时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三、研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学过了《故宫博物院》、《活板》两篇说明文,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两篇说明文各是怎样的说明顺序?各自说明了什么?(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内容,教师指名回答)(答案:《故宫博物院》以空间为顺序;本文说明了举世闻名的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北京的中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群。《活板》是以程序顺序说明的;这篇文章将我国古代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板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解说清楚了,它是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从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板,从此我国的书籍并广泛地发展开来。那么,板印书籍之前,古代的书是什么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又出现了哪些书?今后的书

五年级阅读训练详解(含答案及重要解题技巧)

难度系数★★ (一)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节选) ①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作“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字,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②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③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④缩微图书的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⑤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阅读短文,具体说说“册”与“缩微图书”的主要区别。 2.第④自然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3.文中列举法国谍报人员用信鸽传递情报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4.由“册”到“缩微图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5.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一般”有什么作用?(2分)

九级语文《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教学设计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教学目的 1、注意分析文章的时间顺序,抓住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想象书籍演变的“明天”——可能出现的新生事物。 2、理解本文几种说明方法的应用。 3、查阅词典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了解“韦编三绝”、“读书破万卷”等的出处及“牍”、“策”、“册”、“卷”这些名称的本义及来历。 4、学习本文既要使学生明确这是一篇介绍书籍演变的说明文,又要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祖国的光辉历史,从知识的宝库中汲取力量,献身四化,献身未来。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诠释懂得说明方法 2、通过标题的提示,让学生理清书籍演变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3、重点理解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的说明方法。 4、引导学生找出本文中的说明方法,有重点地进行分析理解。 5、讲练结合,以“讲”指导“练”,以“练”巩固和掌握所“讲”的内容。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一、指导预习,查阅词典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二、题解;按时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三、研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学过了《故宫博物院》、《活板》两篇说明文,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两篇说明文各是怎样的说明顺序?各自说明了什么?(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内容,教师指名回答)(答案:《故宫博物院》以空间为顺序;本文说明了举世闻名的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北京的中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群。《活板》是以程序顺序说明的;这篇文章将我国古代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板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解说清楚了,它是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从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板,从此我国的书籍并广泛地发展开来。那么,板印书籍之前,古代的书是什么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又出现了哪些书?今后的书又将是什么样的?如何制作?要想了解书籍演变的历史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这篇说明文。 二、板书课题(略);指导预习。 1.学生初步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用序码标明各自然段,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词典,注音,并解释词义。(教师可用小黑板写出学生当堂提出的生字词,或指定查阅的生字词)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造诣(yì):指研究学问或从事艺术活动所达到的高度。 雏形(chú):未定型前的最初的形式。 谍报(dié):刺探出来的关于敌方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谍报人员是指到敌方刺探敌情的人员。 牍(dú):(略,见课文) 帛书(bó):(略,见课文) 韦编三绝(wéi):(略,见课文注释) 读书破万卷(juàn):意思是读书很多又极用心。破:剖析。这里作“尽”或“遍”解。 栩栩如生((xǔxǔ):活泼生动得好像活的一样。栩栩,生动的样子。

说明文考查题型 中考版

说明文考查题型 一.找出说明对象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09年《“长信宫”灯》。 (2)抓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例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生活的现象都叫高科技污染。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类。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生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做高科技垃圾。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影响能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 是。 答:高科技污染。 二、说出文章的说明内容 点拨:应是一句话,以句子的形式出现,一般是说明对象加上特征。

如《苏州园林》说明内容是: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再如《太空‘清洁工’》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内容就是太空"清洁工"的特点及其用途 三、给说明文材料拟个标题。 点拨:一般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如上例,标题可加“高科技污染”。

四、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点拨:说明文的特点之一就是“言之有序”,理清了“序”就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三种说明顺序——( )顺序、( )顺序、( )顺序。

逻辑顺序情况复杂些,常见的逻辑顺序有: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三种顺序的特点: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2)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如《故宫博物院》

第6单元《语言简明》

《语言简明》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语言简明的基本要求,在比较阅读中,体会“简明”的内涵。 2.总结阅读和写作经验,把握使语言简明的方法技巧。 过程与方法:1.在比较阅读中,体会“简明”的内涵,把握使语言简明的方法技巧。 2.修改习作,使其更加简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语言简明的基本要求,体会“简明”的内涵,把握使语言简明的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简明”的内涵,把握使语言简明的方法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古时,一个性急的王员外有次宴请四个客人。可是过了约定时间了,客人只到了三个,而另一个却迟迟不露面。王员外不由得说了一句:“该来的怎么还不来?”一客人听了心里不是味:“难道我是不该来的?”就拂袖而去。王员外着急了,说:“不该走的走了。”另一个客人暗想:“原来我是该走的。”也扭头里去了。王员外不由地喊了一声:“我又没有说你!”最后一位客人呆不下去了:“讲了半天,却是指我。”拔脚就走。只剩下王员外一人呆在那里。 请同学们想一想,可怜的王员外是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了? 看下面这段文字,你觉得它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问题吗? 还有一种立体的书,也很吸引人。很多人围上去看。它的插图都是立体的。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会马上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语言不简洁清楚。 二、写作指导 (一)“语言简明”的含义和要求 1、“语言简明”的含义 简,即简要、简洁;明,即明白,清楚。“简”反映了量的要求,即说话要尽可能简洁,不能啰唆;“明”含有效果方面的要求,就是意思要表述得清晰,使对方能够明白无误地接受。用一句话来概括,简明就是用简洁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 2、“语言简明”的基本要求 (1)语言表达要明白易懂。要做到词语选择能让人明白易懂,必须注意避免用冷僻的词语,避免用已经“死去”的词语,避免滥用外来词语与方言词语。 (2)语言表达要准确、规范。使用词语要准确、规范,为的是不生误解,不生歧义。这就要求把语言中许多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分辨清楚,按照词语约定俗成的用法来运用,总之要让别人能准确地理解自己表达的意思。 ?三个避免 ?避免啰嗦——不说废话 ?避免晦涩——便于理解 ?避免歧义——防止误解 (二)阅读教材,归纳要点 要做到语言简明,应注意三点: (1)行文时要围绕中心来写,不旁生枝节。 (2)在没有特殊的表达需要时,要避免词语的重复。 (3)还要注意不要堆砌词语。 (三)“语言简明”的技法 1.去次留主法一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来看这段文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