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辽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辽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辽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辽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辽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纪瑞鹏,张玉书,冯锐,陈鹏狮,张淑杰,武晋雯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沈阳,110016)

摘 要

本文利用辽宁地区54个气象站1971~2000年30年气候资料,应用线性气候倾向率方法对年和春、夏、秋、冬四季的光热水等主要农业气候资源要素进行诊断分析,应用Mann-Kendall方法完成了对主要农业气候资源要素的突变性检测。结果表明:近30年来,辽宁地区热量资源更加丰富,增温趋势明显,特别是平均最低气温增温幅度尤其显著,冬季增温比春、夏、秋季都显著;气温、积温、无霜期等热量资源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同步发生突变。降水量出现减少的趋势,趋势并不剧烈,但季节性明显,秋季降水减少的贡献最大,与降水有密切关系的蒸发力和降水蒸发差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不存在突变现象。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一致,在1982年发生突变,并一直呈下降趋势,太阳辐射量和日照时数的减少,主要表现为夏季的欠缺。辽宁总体的农业气候变化存在以“气温显著升高,降水、日照减少”为主要特点的暖干化趋势,这种趋势在秋季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最后简要讨论了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对辽宁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问题。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突变;Mann-Kendall检测

1 引言

农业气候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环境条件和物质能源,它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过程。一般来说,农业气候资源包括太阳辐射量、热量、降水、日照等,具体是指生长期的长短、总热量和降水的多少及其年内和年际间的分配与变化。农业气候资源要素的质量及其年内变化特点,其数量的多寡及其配合情况的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农业气候资源类型,这些农业气候资源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布局,作物种类和品种,种植方式,栽培管理措施,耕作制度等,这些最终将影响农业产量的高低及其产品质量的优劣[1,2]。

农业气候资源年际变化受气候年际变化的影响,不同年份的热量、水分、光能资源有明显的差异。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话题讨论得很热烈,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最近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3~0.6℃,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增温更为迅速[3]。许多学者研究结果表明辽宁乃至东北的气候变化已经对农业生产及农业气候产生了影响[4~8]。那么在全球增暖的大背景下,辽宁的农业气候变化如何, 农业气候是否也存在突变现象?研究清楚这些问题,对搞好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本文利用线性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辽宁年和春季 (3~5月)、夏季(6~8月) 、秋季(9~11月)、冬季(12~2月)的光能、热量、水分等主要农业气候资源要素进行诊断分析,主要讨论其变化趋势、阶段性、突变性等变化特征,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2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文中所用辽宁54个气象站1971~2000年30年的气候资料来自辽宁省气象档案馆,气候资料的统用软件为SPSS11.0和Microsoft Excel;农业气候资源趋势变化分析使用线性气候倾向率方法;农业气候资源的突变性检测使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针对线性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检测方法原理介绍的文献比较多,本文不做赘述。

3 光能资源变化特征

太阳光能是主要的农业气候资源和最基本的气候因素,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源泉,也是热量的主要来源。在植物体总干物质中,有90%~95%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

只有5%~10%来自根部吸收的养分。因此,太阳光能的多少与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关系极大。

3.1 太阳辐射变化

利用朱志辉的多因子综合法月值和年值的全国通用公式[9]计算辽宁太阳总辐射,其月值的地域分布差异较小,但随季节变化较大。就月份变化而言,以5月总辐射量最多,6月次之,4、7、8三个月也比较多;12月总辐射量为最少,其次是1月和11月。就季节变化而言,总辐射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和冬季。辽宁各月及年的太阳总辐射量地域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大致上是由北向南、自东向西增加。辽西半干旱地区为总辐射量高值区,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一地区干旱少雨、云量少、大气透明度高;次高值出现在辽东半岛南端,原因是这一地区纬度低,年天文辐射量大;低值出现在辽宁东部的山区,主要是因这一地区植被覆盖好,地形地势复杂,降水相对频繁,阴雨天数较多,山区多雾致使大气透明度降低造成的。

1971~2000年,辽宁年太阳辐射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变化,线性倾向率为-0.4×108Jm-2/10a。1971~1979年间为短时震荡期,1980~1983年为偏多期,1984~1987年为偏少期,1988~1989年持续2年的偏多后,转入为期7年的偏少期,1997~2000年太阳辐射在常年值附近波动。太阳辐射量最多出现在1978年,为54.01×108Jm-2,1990年最少,为49.40×108Jm-2,两年相差4.61×108Jm-2(图1)。

图1 辽宁省30年太阳辐射量逐年变化曲线

Fig.1 The variational curve of solar radi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from 1971 to 2000

3.2 日照时数变化

1971~2000年,辽宁大部分地区实际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与太阳辐射量变化趋势相一致,逐渐减少,全省平均日照线性倾向率为-33.4h/10a,30年共减少100.2小时。从年代际变化来看,20世纪70年代全省平均日照时数距平为52.3小时,80年代全省平均日照时数距平为3.4小时,到了90年代全省平均日照时数距平已下降为-55.7小时。从地域分布上看,辽宁有75%以上的地区日照时数线性倾向率为负值,辽东中北部及辽东湾北部地区日照时数略有增加,其他地区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变化趋势。

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图2给出辽宁春、夏、秋、冬季日照时数逐年变化曲线。从图2可知,1971~2000年春、夏、秋、冬四季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与年日照时数变化规律一致,呈减少趋势,但各季变化情况不同,夏、春季减少趋势大些,冬、秋季减少要小些,尤其是冬季日照时数减少幅度很微弱,春、夏、秋、冬各季的日照线性倾向率

分别为-8.3、-15.2、-7.7、-2.3h/10a。

图2 辽宁省30年四季日照时数逐年变化曲线

Fig.2 The variational curve of seasonal sunlight in Liaoning province from 1971 to 2000 4 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热量是农作物生活必需的环境因子之一,它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气候资源。作物的生育过程要求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只有当热量累积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完成整个生育过程并获得最终产量。生育期间热量不足或某个生育阶段温度过高、过低,都会给作物带来不利影响,严重的会造成灾害。

4.1 平均气温变化

辽宁年平均气温为5.2~10.9℃,近30年来各地年平均气温均呈现出明显升高趋势,气候变暖显著。全省平均气温20世纪80年代比70年代增幅0.15℃,但普兰店、庄河、盖州、辽阳、岫岩、丹东、本溪市、桓仁、抚顺、西丰、昌图11个站为负增长;20世纪90年代比70年代增幅0.91℃,所有台站均为正增幅。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辽宁年平均气温升高明显,与30年平均值相比,全省年平均气温升幅达0.56℃,沈阳增温幅度最小为0.21℃,朝阳增温幅度最大达0.77℃。一年四季中冬季平均气温大幅上升,近30年中90年代冬季平均气温升高幅度最为显著和强烈一些,其中,沈阳增温幅度最小为0.45℃,朝阳增温幅度最大达1.63℃,全省平均增幅达1.08℃,其次是春季、秋季和夏季,分别增幅0.52℃、0.39℃、0.31℃,气温年较差缩小了。从增温地域分布上看,90年代辽宁西部、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增幅在0.56℃~0.57℃,南部地区增幅0.53℃。由于增温速率的不均匀,使得南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温度梯度逐渐减小,南北温差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1971~2000年,辽宁年平均气温线性倾向率在0.27~0.67℃/10a 之间,全省平均气温线性倾向率为0.43℃/10a,气温倾向率随地域的变化规律是西部>中部>东部>南部>北部,变暖趋势相当明显。

4.2 平均最高气温变化

辽宁各地多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2.4~16.2℃,羊山、朝阳平均最高气温分别为16.2℃、16.0℃,是全省最热的地区。近30年来全省年平均最高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20世纪70年代平均最高气温偏低,距平为-0.26℃;80年代略偏低,距平为-0.18℃;90年代偏高,距平为0.44℃。80年代基本在平均值(14.2℃)下徘徊,80

年代后期跳跃到平均值以上,以

后一直在此高位上波动,1998年是近30a来平均最高气温的最高年,为15.3℃,比平均值高出1.1℃。与年平均气温一样,以80年代中期为界,可分为冷暖2个时段;前为冷期,后为暖期。70年代偏冷,80年代以来变暖,特别是1985年以后升温明显,以后连续偏暖。一年四季平均最高气温均呈上升的趋势,其中增温幅度大小顺序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

在1971~2000年的30a间,辽宁各地平均最高气温线性倾向率在0.11~0.47℃/10a 之间,全省平均最高气温线性倾向率为0.34℃/10a,倾向率随地域的变化规律是东部>南部>中部>西部>北部。

4.3 平均最低气温变化

辽宁各地多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2~7.9℃,西北部的建平和东北部的西丰两地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为-1.2和-1.1℃,是气候最为寒冷的地区。近30年辽宁年平均最低气温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其中70年代呈波动变化,距平为-0.5℃;80年代偏低,距平为-0.21℃;90年代偏高,距平为0.7℃。自80年代以来全省平均最低气温逐渐上升,特别是1985年以来急剧上升,自1987年持续变暖,1998年达到4.8℃,为建国以来的最高值。四季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的趋势,其中增温幅度大小顺序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

年平均最低气温线性倾向率随地域的变化规律是:西部是最低气温上升最快的地区,平均倾向率最大为0.63℃/10a,东部次之为0.53℃/10a,中部为0.52℃/10a,南部和北部最低气温倾向率最小,分别为0.49℃/10a、0.46℃/10a,全省平均为0.52℃/10a。

4.4 积温变化

1971~2000年,辽宁≥0℃积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地农业热量条件逐步改善。20世纪70年代≥0℃积温最低值为3146.8℃,最高值为4111.9℃,全省平均为3766.3℃;80年代≥0℃积温最低值为3236.8℃,最高值为4189.9℃,全省平均为3820.2℃; 90年代≥0℃积温最低值为3304.0℃,最高值为4338.2℃,全省平均为3927.3℃。90年代全省平均≥0℃积温比70年代高161.1℃。70年代除本溪市和辽阳两地≥0℃积温为正距平外,其他地区≥0℃积温均为负距平,全省平均距平为-71.7℃;80年代除朝阳地区、阜新地区和建昌、沈阳≥0℃积温为正距平外,其他地区距平仍为负值,全省平均距平为-17.7℃;到了90年代≥0℃积温距平均为正值,全省平均距平为89.4℃。可见我省90年代≥0℃积温增幅非常明显(表1)。

表1 辽宁省≥0℃积温各年代平均值、距平值和距平增值

Table 1 The averages,anomalies and anomalous increments of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of ≥0℃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

平均值(℃) 3766.33820.23927.3

距平值(℃) -71.7-17.789.4

距平增值(℃) 54.0107.1 ≥0℃积温的地域分布特征:辽西地区增温趋势最为明显,30年平均增幅达187.7℃,其次为辽宁中部和南部地区,增幅分别为164.7℃和163.4℃,辽北地区平均增幅140.8℃,东部山区平均增幅128.2℃,增幅速度最慢。

全省≥10℃积温变化增幅趋势与≥0℃积温变化一致。20世纪70年代≥10℃积温最低值为2697.5℃,最高值为3697.3℃,全省平均为3346.8℃;80年代≥10℃积温最低值为2750.9℃,最高值为3741.1℃,全省平均为3419.7℃; 90年代≥10℃积温最低值为2798.9℃,最高值为3893.4℃,全省平均为3501.4℃。1971~2000年的30a中,70年代全省各地区≥10℃积温均为负距平,全省平均距平为-75.8℃;80年代朝阳地区、阜新地区、铁岭地区、辽东大部、沈阳地区、鞍山、大石桥≥10℃积温为正距平,其他地区距平仍为负值,全省平均距平为-3.0℃;到了90年代建平、朝阳、本溪市≥10℃积温距平在-18.9~-1.48℃,其他地区为正值,全省平均距平为78.8℃。

以≥10℃积温值为3400℃的年代际变化为例,图3可以明显的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积温值的地域分布范围明显扩大,以此可断定辽宁地区积温带向东西两侧和大幅度北移的事实明显存在。≥10℃积温的变化,充分说明了辽宁省多数地区农作物生长发育可以利用的热量资源在逐渐增加。

图3 辽宁省≥10℃积温年代际变化

Fig.3 The decadal variation of of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of ≥10 in Liaoning province 4.5 无霜期变化

辽宁各地常年无霜期为131~223天。总的分布趋势为山区无霜期短,沿海地区长,由东北向西南递增。辽东大部、辽北大部、辽西的西北部及海城、新民无霜期日数在160天以下,大连地区、辽东湾沿岸及东港为178~223天,其余地区为162~177天。

辽宁各地初霜日出现在9月20日至11月6日之间,早晚相差47天。其中大连南部及长海初霜偏晚,在11月1日以后,沿海地区及丹东南部、鞍山初霜稍晚,为10月8~13日,其余地区为9月20至10月6日。辽宁各地终霜日结束在3月27日至5月12日之间,持续46天。其中大连南部及长海霜期结束早,在3月31日前,抚顺地区、本溪大部、丹东北部及铁岭部分地区、建平霜期结束较晚,在5月1日以后,其余地区在4月5~30日之间。

辽宁无霜期呈波状变化,可分为三个时段:1971~1980年为偏短时期,持续时间长达10年,期间无霜期变化振幅大,1977年无霜期异常偏短,仅为143天,比常年偏短21天,比1975年短35天,是历史上无霜期最短的年份。80年代出现短周期震荡,1981~1984年为偏长期,1985~1987为偏短期;1988~2000年为偏长期,持续13年。尤其1993年后,无霜期为165~188天,呈现一种延长的趋势,无霜期倾向率为6d/10a。1998年比常年延长24天,为历史上无霜期最长的年份,比最少的1977年多了45天。

5 水分资源变化特征

一个地区的光热资源充足,如果没有水分的保证,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在光、热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水分是决定农业发展和产量水平的主要因素。降水量的多少及其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物水分供应条件的优劣。俗话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收无收在于水”,可见水对于农业生产是何等重要。

5.1 降水量变化

辽宁常年降水量为445~1067mm,各地年降水量的分布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几乎以等间距递减,最大降水中心在鸭绿江下游的宽甸地区,西北部建平地区降水量为最少。

1971~2000年,辽宁各地年平均降水量随时间呈减少趋势,降水线性倾向率为-13.6mm/10a,但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和地域分布特征。1971~1977年为降水偏多期,1978~1983年为偏少期,1984~2000年为波动期,降水年际间变化较大。其中,1995年为历年降水最多年份,全省平均为871mm;1999年降水最少为478mm,两年相差393mm。特别是1985年以后,辽宁省降水变化幅度加大,大旱、大涝的年份增加,如1985、1994、1995

是洪涝年,而1989、1997年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干旱。年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特点是:降水量的60%~70%多集中在高温、作物需水量最大的夏季,而且愈向少雨的西部,这种集中的趋势愈加突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上也发生了变化,其中辽西的朝阳和锦州西南地区降水量增加趋势相对明显,降水线性倾向率为1.0~35.7mm/10a,其他绝大部分地区降水倾向率为负值,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年降水总量的减少主要来自于秋季降水量大幅度减少的贡献,秋季降水线性倾向率为-13.4mm/10a,夏季降水量反而稍有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9mm/10a。

5.2 降水变率变化

辽宁降水量的年际间变化很大,各地年降水平均相对变率为14%~24%,其地域分布特点大致从西南向东北递减,降水相对变率最大值出现在大连的旅顺,达24%,最小值在东北部的西丰,为14%。降水相对变率较大的地方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辽东湾沿岸及葫芦岛和锦州地区,为19%~24%,这些地区常受台风影响,降水量稳定性较差。降水相对变率较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千山山脉背风坡,为14%~17%,降水量稳定性较好。就季节而言,降水变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冬季降水变率最大值超过70%,春季降水变率最大值超过40%,秋季大部地区降水变率为20%~40%,夏季降水变率小于10%。

5.3 蒸发潜力变化

蒸发潜力的含义是在一定气候条件下,陆地充分供水(大于或等于田间持水量)情况下的陆面总蒸发。应用标准Penman-Monteith方法[10]计算蒸发潜力,辽宁各地年蒸发潜力为521.4~1147mm,相差626.3mm。其中辽东地区及西丰、兴城在739.9mm以下,辽西部分地区及沈阳北部、营口大部、鞍山在980.0mm以上,其余地区为830~973.5mm。四季中夏季蒸发潜力最大,冬季最小,春季大于秋季。全年蒸发潜力的月变化呈单峰型,5月份达到最大,12月、1月为最小。

5.4 水分盈亏变化

自然降水是水资源补充的最主要来源,但降水量的多少并不能完全反映某地区水分条件的好坏。降水量与蒸发潜力之差即水分盈亏量,是反映地区旱涝的重要指标之一。辽宁年平均蒸发潜力为889.7mm,明显大于同期降水量,年平均降水蒸发差为-239.9 mm,年水分亏缺量占年降水量的36.9%;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降水蒸发差分别为-225.0 mm、64.9 mm、-60.2 mm米、-19.5 mm。可见辽宁除夏季水分未出现整体亏缺外,其余季节均出现亏缺,其中春季是辽宁水分亏缺最为严重的季节,大部分地区水分亏缺的局面虽然在夏季可以得到扭转,但辽西的大部地区水分还是不够用。由于辽宁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的7、8月份,此时全省水分盈亏总量为正值,其他月份水分亏缺,但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辽宁年水分盈亏量的平衡线从东北部的西丰开始,经抚顺西部—本溪西部—岫岩,结束于庄河,将辽宁分成东西两大区,东区年降水量大于蒸发潜力,水分有盈余,西区年降水量小于蒸发潜力,水分亏缺。

表2 辽宁省气温、降水和日照气候倾向率(1971~2000年)

Table 2 The climatic trend of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and sunlight in Liaoning province(1971~2000)

春 夏 秋 冬 年 平均气温(℃/10a) 0.39 0.47 0.28 0.61 0.43

最高气温(℃/10a) 0.41 0.35 0.16 0.46 0.34

最低气温(℃/10a) 0.57 0.47 0.36 0.75 0.52

降水量(mm/10a) -1.2 1.9 -13.4 -0.91 -13.6

日照时数(h/10a) -8.3 -15.2 -7.7 -2.3 -33.4

表2显示,在全球增暖的大背景下,近30a间辽宁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气候资源的质量也发生改变。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态势十分明显,平均最

低气温的增温幅度比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更加显著;冬季增温比春、夏、秋季都显著。1991年以来各地区的气温明显偏高。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出现减少的趋势,趋势并不剧烈,但季节性明显。

6 农业气候资源突变性分析

辽宁总体的气候变化存在以“气温显著升高,降水、日照减少”为主要特点的暖干化趋势,这种趋势存在着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暖干化趋势在秋季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农业气候的变化是否也存在突变现象呢?目前对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突变性检测分析工作的报道不多,仅Kadioglu 等人曾利用Mann-Kendall 检测方法,对土耳其的月和季大于5度积温变化

趋势进行过检测[11]。这里,我们应用Mann-Kendall 突变检测方法[12],寻找辽宁农业气候“转

型”开始的时间。

由图4中UF 曲线分析,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降温阶段,从80年代开始,辽宁年平均气温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90年代以后这种升温倾向十分显著,UF 曲线大大超过0.05置信线,表明辽宁年平均气温90年代以后为显著升温阶段,这种升温阶段集中出现在80年代以后。根据UB 和UF 曲线交点的位置,可以确定辽宁地区80年代中后期增暖是一突变现象,具体是从1987年开始的。

图5中UF 曲线表明,1972~1982年是降水逐渐减少阶段,随后有5年的增多期,从1988年开始降水不稳定,总体保持偏少趋势,但不显著,没有明显的突变点。

从气温和降水的Mann-Kendall 检验曲线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一直保持着暖干化的气候趋势。这种暖干化趋势对辽宁的农业生产环境产生一定影响。热量条件的显著改善,引起无霜期增加,作物生长季延长,部分地区种植结构可能因此而发生变化;降水的减少,将可能进一步加剧干旱发生的强度和频率。气候变暖在冬季表现最明显,直接影响是越

冬作物和林木越冬更加容易,农田冻土环境改变,冻土层变薄,土壤水分容易流失。 图4 辽宁年平均气温的Mann-kendall 检验曲线(实线为UF 线,虚线为UB 线,两直线为μ0.05=±1.96)Fig.4 The Mann-kendall test curves of annual mean temperature(Solid line is UF line,Dashed line is UB line, μ0.05=±1.96)

图5 辽宁年降水量的Mann-kendall 检验曲

线(实线为UF 线,虚线为UB 线,两直线为

μ0.05=±1.96)Fig.5 The Mann-kendall

test curve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Solid line is

UF line,Dashed line is UB line, μ0.05=±1.96)

此外利用Mann-Kendall 方法还对辽宁的太阳辐射、日照时数、≥10℃积温、无霜期、蒸发力、降水蒸发差等农业气候要素的突变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光照、热量资源相关的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也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但各农业气候要素的突变点并不一致(图

6)。最直接受气温变化影响的积温、无霜期等热量资源发生突变的时间与气温突变的时间基本一致,都是在80年代末期。太阳辐射的突变点与日照时数一致,在1982年发生突变,并一直呈下降趋势。太阳辐射量和日照时数的减少,主要表现在夏季日照的欠缺,这必然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不够充分,影响干物质的积累,从而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与降水有密切关系的蒸发力和降水蒸发差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未发生突变现象,气候变暖并没有引起辽宁地区蒸发潜力的明显升高。

图6 辽宁农业气候资源部分要素的Mann-kendall检验曲线

(实线为UF线,虚线为UB线,两直线为μ0.05=±1.96)

Fig.6 The Mann-kendall test curves of partial factors of agriclimatic resources in Liaoning province(Solid line is UF line,Dashed line is UB line, μ0.05=±1.96)

7 农业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辽宁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作物品种的选择和种植结构都带来影响,气象灾害严重,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

7.1 正面影响

辽宁农业热量资源显著增加,导致无霜期延长,终霜日提前,春季回暖早,升温快,作物在苗期受霜冻袭击的机会减少,初霜日推后,积温量增加,积温保证率有了大幅度提高,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热量条件得到更充分的满足,作物品种由中早熟向中晚熟发展,除辽东山区和辽西西北部以外的地区,都可以播种叶片数在22片以上的玉米主栽品种。冬季气温升高,负积温绝对值减少,40年来使得辽宁冬小麦种植北界3次北移了约500Km,而且为冬季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解放初期,辽宁仅在大连南部地区有少量冬小麦种植,

20世纪60年代初期,冬小麦的种植边界已经到达大连的三十里堡,从大连南部开始大约北移了100公里。70年代末大体上以营口盖州为冬小麦种植北界,从大连的三十里堡开始大约北移了200公里。1994年开始在沈阳、铁岭、抚顺、鞍山、辽阳、锦州、朝阳等地试种冬小麦,获得成功,将冬麦的种植边界又北移了250公里左右,1998年秋播种面积已达8000hm2。据最新研究成果显示[13,14],辽宁冬小麦可北移至本溪—抚顺—法库—彰武—阜新—北票—朝阳一线。

7.2 负面影响

气候变暖,特别是冬季气温偏高,使越冬病虫卵(蛹)死亡率降低,易造成病虫害大面积发生而增大了防治难度。冬季变暖这种变化的最大影响是冬季冻土厚度变薄,造成植被根系层的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并使土壤结构、成分发生变化。辽宁全省75%以上的地区降水逐渐减少,农业用水资源紧张,全省普遍存在干旱问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干旱状况十分明显。50年代旱灾受灾面积52.5万hm2,年均5.3万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1.1%,80年代干旱受灾面积1017.2万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28%,80年代受灾面积为50年代的20倍。2000年全省干旱受灾面积为52.7万hm2,仅1年的干旱受灾面积就是50年代10年的旱灾受灾面积的总和[15]。

8 结论

利用辽宁54个地面气象站30年观测资料,对近30年来辽宁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M-K方法对辽宁光能、热量、水分等主要农业气候资源要素进行了突变性检测,取得以下主要结论:

(1)近30年来,辽宁总体的农业气候变化存在以“气温显著升高,降水、日照减少”为主要特点的暖干化趋势,气候暖干化趋势存在着季节性差异和地域性差异,暖干化趋势在秋季表现更为明显一些。

(2)辽宁地区热量资源更加丰富,积温增加,无霜期延长,年和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都呈现增温趋势,特别是平均最低气温增温尤其显著;冬季增温比春、夏、秋季都显著;气温、积温、无霜期等热量资源发生突变的时间基本一致,都是在80年代末期。

(3)降水量出现减少的趋势,趋势并不剧烈,但季节性明显,秋季降水减少的贡献最大;与降水有密切关系的蒸发力和降水蒸发差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不存在突变现象。

(4)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一致,在1982年发生突变,并一直呈下降趋势,太阳辐射量和日照时数的减少,主要表现在夏季的欠缺。

(5)辽宁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是同时存在的,只有适应这种变化,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达到趋利避害。

致谢:中国气象科学院的杨素英博士提供了本文农业气候突变检测使用的Mann-Kendall方法源程序,特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refenerance):

[1]林孝松.农业气候资源研究进展[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Vol,16,No.4,87~91.LIN Xiao-song. Research progressin the agroclimatic resources[J].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3,16(4):87~91.

[2]于沪宁,李伟光编著. 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和利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5年.

YU Hu-ning,LI Wei-guang. analysis and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M].Beijing:Meteorology press,1985.

[3]董杰,贾学锋.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可能影响[J].聊城大学学报,2004,17(2):58~70.DONG Jie,JIA Xie-feng.Possible impac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natural disasters of China[J].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Nat.Sci.),2004,17(2):58~70.

[4]王绍武.近百年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J].气候变化规律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第三集),1997,7~11.WANG Shao-wu.Global and Chinese warming in recent 100 years[J].Climatic change and mumercial simulation (Third volume),1997,7~11. [5]纪瑞鹏,张玉书,冯锐等. 辽宁省负积温地理分布特征与模拟[J]. 气象科技,2005, Vol.33,No.4,360~362.JI Rui-peng,ZHANG Yu-shu,FENG Rui.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Nega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J]. Meteorology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33(4):360~362.

[6]戴廷仁. 近42年辽宁气温变化分析[J].辽宁气象,2003(1):6~7.DAI Ting-ren.The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in recent 42 years in Liaoning[J].Liaoning meteorological quarterly,2003(1):6~7.

[7]潘铁夫.吉林省气候变暖与农业生产[J].吉林农业科学,1998,(1):86~89.PAN Tie-fu.Climatic warming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J].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s,1998,(1):86~89.

[8]赵春雨,刘勤明,李晶.辽宁省近48年来气候变化研究[J].气象,2000,Vol.26,No.5,32~35.ZHAO Cun-yu,LIU Qin-ming,LI Jing. Studies on climate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recent 48 Years[J]. Meteorological monthly,2000,26(5):32~35.

[9]高国栋,等.气候学教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年.GAO Guo-dong.Climatology course[M].Beijing:Meteorology press,1996.

[10]杜尧东,刘作新,张运福.参考作物蒸散计算方法及其评价[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 Vol.35,No.1,57~61.DU

Yao-dong,LIU Zuo-xin,ZHANG yun-fu. Evaluation of two 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calculation

method[J].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1,35(1):57~61.

[11]Kadioglu, Mikdat; Saylan, Levent. Trends of growing degree-days in Turkey[J].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001), 126(1-2), 83~96.

[12]刘春玲,许有鹏,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5, Vol.31,No.1,109~114.LIU Chun-ling,XU You-peng,ZHANG Qang. An analysis of climatic variation and jump in the Yangtze Delta[J]. Journal of Qufu normal university,2005,31(1):109~114.

[13]郝志新,郑景云,陶向新.气候增暖背景下的冬小麦种植北界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 地 理 科 学 进

展,2001,Vol.20,No.3,254~261.HAO Zhi-xin,ZHENG Jing-yun,TAO Xiang-xin. A study on northern boundary of winter wheat during climate warming:a case study in Liaoning province[J]. Progress in geography,2001,20(3):254~261.

[14]纪瑞鹏,班显秀,张淑杰.辽宁冬小麦北移热量资源分析及区划[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Vol.24,No.4,264~266. JI Rui-peng,BAN Xian-xiu,ZHANG Shu-jie. Analysis of thermal resources and zoning of winter wheat'northing in Liaoning[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2003,24(4):264~266.

[15]金向维.气候变化对辽宁省水资源的影响及对策[J].水资源保护,2003,3,35~38.JIN Xiang-wei.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s on water resources in Liaoning[J].Water recourses protection,2003,3:35~38.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 Change

in Liaoning

JI Rui-peng,ZHANG Yu-shu,FENG Rui,CHEN Peng-shi,ZHANG Shu-jie,WU Jin-wen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CMA,Shenyang 110016,China ) Abstract:Based on annual and seasonal climate data of Liaoning Province in 1971-2000,using linear climate tendencies ratio method, the paper analysed in detail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 , and using Mann-Kendall method finished examinationing of abrupt change on its main factor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In late 3 decades, in Liaoning area, thermal resources get richer, increasing tendency of temperature, especially average minimum temperature is outstanding, and it is greater in winter than in other seasons. Thermal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nd frost-free season had abrupt changes in the same step in the end of 1980s.The precipitation appears slightly decreasing tendency,and as its seasonality, the contributions of precipitation decreasing in autumn is biggest.Evapor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 n rainfall and evaporation, which are related closely to rainfall, have little change. The changes of solar radiation and sun-shining hours have a same decreasing tendency as always,and the tendency is obvious in summer. Both of them had a abrupt change in 1982. The overall changing tendency of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 in Liaoning area is getting warmer and drier especially in autumn, which characterizes mainly obviously increasing of temperature and decreasing of precipitation and run-shining hours.Finally,we discuss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agriclimatic resources change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Key words:Agri-climatic resources;Changing characteristics;Abruptness;Mann-Kendall rank analysis method

农安县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农安县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张丽达宋丹丹姚宏伟 【内容摘要】明确农业气候资源的适宜性以及资源特征,是促进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农安县位处吉林省长春市,其农业种植主要是以北方农作物为主,本文以玉米农业气候资源特征为主进行当地气候资源分析,针对光照资源、热量资 源以及水分资源等入手,针对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日照时数适宜度以及气候适宜度模型等进行整体分布规 划。从地理环境以及地理位置、农业生产机异常和极端气候事件入手,分析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春市农安县气 候条件变化特征,实现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以玉米农作物的适宜度为主,针对时空分布特征,促进当地农业 发展以及农业气候条件的变化特征,以期有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针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实现农作物种植的科学、系 统规划。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发展;气候适宜度 【作者简介】张丽达(1988.2 ),女,吉林松原人;农安县气象局,中级;研究方向:气象、预报、为农服务 宋丹丹,德惠市气象局;姚宏伟,农安县气象局 一、以模型为基准,分析农安县农业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获取的环境物质资源,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玉米作为农安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农作物,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对玉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造成复杂的影响。农安县为松辽平原腹地,具有优渥的土壤以及环境资源,与公主岭和长岭县为邻,接壤松原市,温度、光照、降水等是影响春玉米产量与生长的关键因素,近50年来我国吉林省的气候变化明显,构建农安县农业气候模型是分析当地气候资源以及进行适宜性评价的重要途径。气候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物质资源,玉米为农安县的主要农作物,其生长发育受到当地温度、降水以及光照等影响,伴随着农业气象研究的不断深入,气候适宜度分析是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农作物气候生长、粮食作物产量预报定量分析及评价的重要方法。魏瑞江的河北气候适宜度模型、王连喜的江苏省冬小麦气候适宜度模型以及俞芬的淮河流域气候适宜度模型的研究经验以及评价方法,其对气候适宜性以及时空变化特征的分析,可以为农安县气候资源特征模型奠定基础。以任玉玉与千怀遂的河南省气候适宜度模型构建而言,农安县农业气候适宜度分析模型,需要根据玉米生长气候变化因素以及产量动态预报等将产量动态预报技术研究应用于气候适宜度方法研究中,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方法,针对玉米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适宜度进行数量转变,将温度、光照以及降水等作为气候因子,以气候因子变化为农安县气候资源适宜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掌握农作物生育期气候资源适宜度变化规律,构建适合农安县适宜度模型,实现对当地玉米精细化动态预报,制定相应的气候应对措施,构建气候防控中心,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二、农安县气候资源整体规律 农安县气候模型的构建主要是以长春市的气候变化数据以及当地农业气候数据为基准,针对吉林省长春市整体的气候变化,以长春包含农安、榆树、德惠、双阳、九台的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为主,掌握气候以及气候资源,针对农业生态资源的特点以及变化规律,因地制宜、顺应天时、合理开发与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总体而言,农安县主要有以下气候特征。 (一)光照资源。植物光和作用中同化的太阳光谱内的可见光才是农安县当地太阳光照的有用光照辐射,称为生物辐射,占据总太阳辐射的49.21%,根据站点观测数据显示,长春市与农安县的太阳辐射年平均总量为78Kcal/cm2,以逐月变化水平来看,1月是总辐射的起点,3、4、5月份增长速率最快,5、6月达到最高值,6月下降至12月,农安县作为长春市总辐射量较多的地区,其生理辐射变化满足长春市的总辐射能变化曲线,玉米生长季可以保持较高的辐射总量,达到27Kcal/cm2,就日超时数而言,太阳光线的实际照射百分率而言,长春市可以年均日照时数为271h,百分比率达到61%,5月为最多,12月最少,5 8月份的日照百分比不足59%,7月为最少仅为41%。由此可见农安县5 8月份雨季对农作物的日照时数影响较大,越往东日超时数越少,云和雨与对日照百分比影响较大,其日照时数年均量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但在农作物的生长季(5 9月),其日照时间下降明显,但由于附近山岭的存在可以达到45%。 (二)气候资源。农安县的平均气温为6.0?,其中以东部地区为最高,达到6.4?,根据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数据研究显示,农安县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一致,该地区平均气温上升了1.6?。尤其是季节变化更显明显,春季与冬季虽然20世纪60、70年代有所下降,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逐月中七月为最热月达到23.8?的平均气温量,1月为最冷月,极端最低气温为-40.2?,平均1月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是1997年的6月28日,高达36.9?。由于5月及9月的极端最低气温接近玉米苗期与成熟期,所以在玉米生长其气候日差较大,平均达到11.4?,尤其是5月为日差最大约,七月至日常最下月,十分符合农作物物质的积累与子粒形成。 · 531 ·

农业政策与法规 作业

《农业政策与法规》 第一次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政策:是国家为改善农业运行和促进农业发展而进行的干预。 2.农业法规: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地方机关制定和颁布的,适用于农业 经济领域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3.农业政策目标:指解决一定的农业问题所要达到的某种状态或结果。 二、简答题 1.简述农业政策的特点。答:①农业政策占有基础地位和特殊性;②农业政策学也是比 较早成为一个独立分支,还是比较完整和成熟的一个分支。 2.简述农业政策的意义。答:①农业政策是保证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工具;②是保障 农民权益的重要手段;③是从宏观上干预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的基本工具;④农业政策指导并农业组织的发展;⑤是农业科技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 3.简述农业政策制定的过程。答:①发现和认定政策问题;②确定农业政策目标;③选 择农业政策措施和方案。 4.简述农业法规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答:①农业法规的调整对象是指农业法规所调整 的社会关系。具体分为两类:农业经济管理关系,它是农业法的主要调整对象;农业经济协作关系。②农业法的调整范围包括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与农业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其他活动。 5.简述农业法规的作用。答:①加强农业法制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农业 立法是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③农业立法是实现政府依法治农,对农业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④农业立法是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⑤加强农业立法是我国农业走向世界的需要。 6.简述农业法规的基本原则。答:①国家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促进农业持续、 稳定、协调发展;②维护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③稳定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④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 7.简述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关系。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辩证统一的 8.简述我国农业政策沿革中存在的缺陷及其改善的趋势。答:存在的缺陷:①农业政策的 调整对于频繁;②目标的确定缺少客观性;③措施不尽实在;④过程的科学性不足; ⑤上升为法律的程度和意识不强;改善的趋势:1> 大力开展和加强农业政策研究和科 学政策的建设;2> 努力形成完整的农业政策体系;3> 建立政策制定、执行、监督、评价的组织体系;4> 加强农业政策法制化建设;5> 加强农业政策信息建设。 9.简述我国农业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的方法途径。答:存在的问题:①农业法律 体系不完善;②农业立法质量不高;③农业执法和执法监督还较为薄弱。完善的方法途径:1> 完善农业法制体系;2> 提高立法质量;3> 建立科学、规范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和农业执法监督制度。

辽宁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农业厅等部门关于辽宁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辽宁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农业厅等部门关于辽宁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村镇集镇建设 【发文字号】辽政发[2000]9号 【发布部门】辽宁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0.02.24 【实施日期】2000.02.2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辽宁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农业厅等部门关于 辽宁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意见的通知 (辽政发[2000]9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省农业厅、海洋与渔业厅、林业厅、乡企局、畜牧总站、供销社等部门《关于辽宁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实施意见》批转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000年二月二十四日 改革开放20年来,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主要农副产品由过去长期短缺变为自给有余,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同时国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使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买方市场的趋势加强,农业发展已由长时期的受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二是随着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需求的趋势日益加强,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迫切要求农业生产尽快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三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即将加入世界经贸组织,农产品进出口形势和农业利用外资将出现许多重大变化,对我国农业发展将形成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清醒地认清形势,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做出战略性调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更为有利的生存发展空间。 近年来,根据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我省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采取了一些积极主动的措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必须看到,我省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是,农产品品种不丰富,质量不高,优质品率较低,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附加值不高;产业发展不均衡,种植业特别是粮食作物生产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偏大,第一产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偏高;产业结构雷同,不同区域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对国际农业市场的变化反应不够敏锐,缺乏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主导产品等。这些问题不仅造成农产品积压滞销和效益下降,也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达小康、奔富裕目标的实现。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发(2000)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 9)68号)的要求,搞好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提高农业整体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农业政策与法规

农业政策与法规复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农业政策除具有政策的一般特点外,从其本身性质出发,还具有如下特点:()。A内容上的纲领性B工作范围的广泛性C具体应用上的灵活性 D政策效力的有限性E应用的广泛性 2、《农业法》第2条第4款规定,本法所称农业,是指()。 A种植业B林业C畜牧业D渔业E副业 3、根据《农业法》有关规定,发包方的权利主要有()。 A对发包方的生产资料和其它财产依法拥有所有权 B对承包方的承包经营活动有指导和监督权 C按农业承包合同规定向承包方收取承包金或产品、统筹款 D按规定数量安排、调用承包方应投的劳动积累工、义务工和合理的费用负担 E根据乡(镇)以上人民政府的决定和群众大会或群众代表大会决议,调整承包土地或其它生产资料 4、国家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扶持措施,主要体现在()。 A资金扶持B农业生产资料扶持C技术扶持D市场信息扶持E教育扶持 5、种子管理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A依法保护种质资源B建立健全品种审定制度C维护育种者的合法权益 D加大对种子产业的扶持力度E建立种子储备制度 6、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管制的主要措施()。 A进出口许可证制度B关税保护制度C进出口商品检验制度 D外汇管理制度E出口补贴制度 7、农业投入与其他经济投入行为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A农业投入效益的社会公共性 B农业投资的高风险性 C农业投资在经济上的低效性及其回收的滞后性

D农业投资的区域性 E农业投资具有适时性和不可替代性 8、农业政策的目标一般有:()。 A发展农业生产力B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C确保农产品安全供应 D稳定农产品价格E提高农民收入与增进农村社会福利 9、根据《农业法》有关规定,承包方的权利主要有()。 A对承包的土地或其它生产资料享有使用权和转让权 B享有生产经营自主权 C有权享受国家、集体提供的生产经营服务和公共福利 D对完成上交任务后的产品有支配权 E土地等生产资料终止承包时,有权获取相应的追加投入补偿费 10、根据《农业法》有关规定,农民享有的参与决策和管理权主要体现在()。 A有权选举和被选举为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人员或者村民自治组织的干部,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工作 B有权参加通过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和表决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重大事务 C有权监督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人员或者村民自治组织干部,并可对其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质询 D有权监督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 E有权享受本组织为成员所提供的各项服务、收益分配和福利待遇 11、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原则()。 A农民接受服务实行自愿的原则B服务体系的发展实行量力而行的原则 C基本实行有偿服务原则D因地制宜原则E市场导向原则 12、根据《种子法》的有关规定,领取种子生产许可证的条件包括()。 A具有繁殖种子的隔离和培育条件 B具有无检疫性病虫害的种子生产地点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采种林 C具有与种子生产相适应资金和生产、检验设施 D具有相应的专业种子生产和检验技术人员 E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条件 13、农业财政投入是指国家财政预算内计划用于农业的各项投资,主要包括:()。A农业、林业、水利、农业气象等部门的基本建设和事业费、流动资金、科技费用等专项拨

辽宁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区划及补贴方式探讨

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基石,这已被各国的实践所证明。而辽宁省作为工业和农业大省,地区发展不平衡,应如何对农业保险进行财政补贴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运用SPSS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辽宁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财政补贴区划,并在此基础上对辽宁省农业保险的补贴方式进行设计。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聚类分析;保险区划;补贴模式 自1982年国家恢复农业保险以来,辽宁省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农业保险该如何发展的问题。辽宁省农业保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3年至2004年,这一阶段的农业保险具有准商业性质,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但一直呈萎缩状态发展;第二阶段是2004年至2008年,是辽宁省自我探索农业保险发展的阶段,此阶段辽宁省保监局就曾提出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政府支持的建议,并在农业保险试点县市进行了实施;第三阶段是2008年辽宁省成为国家第二批农业保险试点的省份之一,从而辽宁省农业保险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省政府的财政支持,重视程 度和发展力度有了很大的提高[1]。 辽宁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 现状 辽宁省现行农业保险主要由中国 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分公 司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辽 宁省分公司承保。对农作物保险保费补 贴,中央财政按保费数额的35%、省级 财政按保费数额25%,对参加补贴险种 保险的种植户给予保费补贴。市县财政 按照不低于保费数额的20%的比例由预 算安排资金,并在补贴资金到位后,中 央财政和省财政再分别给予35%和25%的 保费补贴补助;对日光温室大棚保险保 费补贴,市县财政给予不低于保费数额 的30%的保费补贴并资金到位后,省级 财政再给予保费数额20%的保费补贴资 金补助①。基本上形成了中央、省、地 (市)、县三级或四级补贴制度,而且 施行补贴联动②[2]。 基于聚类分析的辽宁省农业保险 财政补贴区划 考虑到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 地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 文提出通过聚类分析对辽宁省农业保险 财政补贴进行区划,对各地区施行差别 财政补贴机制[3]。 (一)变量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以下五个指标进行分析 (数据如表1所示): 1.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通过 各市的GDP(X1)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X2)来衡量。GDP高的城市财政补贴 可以少些,GDP低的城市财政补贴可以 适当多些; 2.各市第一产业(农业)的产值 (X3)。此指标可以用来考察各市农业 的发展程度; 3.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X4)。 考虑此变量的原因在于,如果农业产值 占GDP的比重高,说明农业为该地区经 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4.各市对农业的重视程度(X5), 通过政府预算支出中农林水务支出占总 预算支出的比重来衡量。如果比重较 大,说明该地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 较高,在补贴时可以适当少些;反之, 如果占比较低,财政补贴可以适当多些 [4]; 辽宁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区划及补贴方式探讨■宋泓静/ 文 ①数据来源于2008年《辽宁省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②所谓“补贴联动”是指下一级财政补贴到位,上一级财政才拨付规定份额的补贴规定。这样规定的初衷是为了调动地方财政的积极性,尽可能多地为农业保险的发展筹资。

气候资源的教案

气候资源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气候资源的概念。 2.知道气候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的异同点。 3.理解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读“中国太阳能利用分布区”图,分析理解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 2.应用“我国大中小型风力机可能安装地区的分布”图,分析风力资源地区分布的差异。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气候资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2.难点 风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3.疑点 为什么我国太阳能、风能的地区分布不均? 4.解决办法 (1)在讲“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时,可采用读书自学、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学习。

(2)在讲“风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时,可采用读书、读图分析的方法来认识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2.可采用读图分析法,让学生理解气候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及两者的联系。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气候资源广泛利用的领域。 (2)知道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候要点。 (3)理解建立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是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重要方式。 (4)知道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方式。 (5)知道我国太阳能丰富区和风能丰富区。 (6)理解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7)理解气候资源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2.能力目标 读“南昌市风玫瑰图”,帮助学生分析当地的盛行风向及与城市工业企业和居民区布局方位的关系。 3.德育目标 通过对气候资源及开发利用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河南省气候与农业概况

河南气候与农业概述 赵方聪222011326032005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一班 摘要: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为河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河南凭借气候优势和地理优势成为农业大省和主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但高频率,范围广,危害重的气候灾害气象也对农业经济带来了直接而又严重的影响,分析研究农业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对气候灾害的不利影响的治理措施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参考了相关气候资源的研究,从河南地区的光照,太阳辐射,降雨量,蒸发量,湿润程度方面介绍河南气候特征并分析与气候形成有关的因素,描述了河南在此气候特征下形成的农业生产状况与气候的关系以及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应对气候灾害的主要预防治理措施。 关键词:气候特征农业特征灾害防治 The summary relation between climate and agriculture in Henan Zhao Fang cong 222011326032005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he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R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Abstract: Adequate light, heat, water and fertile l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Henan. Henan becomes a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 and the main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with the climatic and geographic advantages. However, high frequency, wide range and heavy damage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bring about a direct and serious impact o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climate as well as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adverse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is thesis referring to the study of climate resources not only introduces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in Henan in the respect of solar radiation,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and moisture level but also analyses factors related to formation of the climate. Additionally, it describes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f climat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agricultural features disaster prevention 1.河南省地理位置 河南,简称"豫",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4%)。河南省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海拔高千米以上,东部为平原,海拔在百米之下。北、西、南三面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西南部为南阳盆地,跨越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山水相连。 2.河南气候特征

忻州市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及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3734461.html, 忻州市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及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作者:张红梅李爱贤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21期 摘要适宜的气象条件,包括温度、降水、湿度和光照等要素是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忻州市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给出了日照时数、降水和相对湿度等农业气象条件的分布状况,并描述了其对当地农作物的影响,这为更好地实践“气象为农”服务提供了科学参考。 关键词气候资源;农业气象条件;山西忻州;忻府区 中图分类号 S1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05-01 一定的气象条件是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1-3]。当这些气象条件的组合对作物的生产有利时,能形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农业自然资源;反之,当气象条件的某种组合对农业生产有害时,将不利于农作物生长[4-5]。分析气候资源状况和气象条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农业气象服务的基本任务。国内有关农业气象条件和农业气候资源研究一直是农业气象研究的热点内容。现对忻府区气候资源状况及农业气象条件进行分析,以更好地实践“气象为农”服务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 忻府区基本农业气候资源概况 山西省忻府区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地区。其东西宽约为55 km,南北长约43 km。自古以来忻府区一直是农业生产和商贸集散的重要地区,有“三关总要”、“晋北锁钥”的美称。忻府区的地形自西向东逐步倾斜,北、西、南地区为三面环山,东部地区较为开阔和平坦。忻府区有3条主要的山脉,分别为云中、系舟和五台山脉。忻府区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春温高于秋温。无霜期平均167.1 d。 2 忻府区日照条件分析 太阳主要通过光照强度、光质和光照时间影响植物。光合作用是影响作物生长最重要的过程之一。在自然条件下,只有达到一定的光强,农作物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从而产生养分以保证植物的生长。因此,日照条件是评价地区农业气象条件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从表1可以看出,忻府区的年日照时数在1 914 ~2 797 h间变化。其中12月的日照时数最少,仅有1 914 h,只占全年的7.0%;5月的日照时数最多,为2 797 h,占全年的10.3%。11月至翌年2月的日照时数较少,各月的日照时数不超过全年的7.5%;3—5月,日照时数逐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农业保险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全省 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保险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辽政办发[2008]22号 【发布部门】辽宁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8.05.07 【实施日期】2008.05.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 知 (辽政办发〔2008〕22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农委、省财政厅、辽宁保监局《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农业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八年五月七日 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农业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

近年来,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是,目前我省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多年致富、一灾致贫”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2007年全省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风雪袭击,对农业减灾防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建立完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根据国家关于加强农业保险工作的总体要求,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及农民灾后自救能力为总体目标,以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农业保险制度,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重要保障。 二、运作方式和开展地区 (一)运作方式。承办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应具备实施农业保险的优势条件、良好信誉、服

重庆气候资源对重庆农业发展的影响

重庆气候资源对重庆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专业2010级聂新位20100510813 摘要:重庆地处北纬30度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雨热同季且地处盆地东南部,有着优越的农业气候基本条件。但区域内地形颇为复杂,有中、低山,深、浅丘,河谷、平坝等不同的地形,形成各种不同的立体小气候,复杂的地形地貌,显著的海拔差异,使得重庆气候资源的立体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也形成了与同为中亚热带气候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的气候特征,因此合理、有效利用气候资源,适应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科学制订区域种植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重庆市、气候资源、农业发展 农业气候资源是大自然为农业生产获得产品所提供的基本物质和能量,也是农业生产重要的环境条件(1)。光、热、水是组成农业气候的基本要素,他们的多寡和相互配合如何,从宏观上看,是决定一个地区能种什么,其品质好坏的重要因素(2)。 重庆地处中、亚热带,位于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山区面积大。据统计,丘陵和山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4%,复杂的地形地貌,显著的海拔差异,使得重庆气候资源的立体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也形成了与同为中亚热带气候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的气候特征,对于合理、有效利用气候资源,适应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科学制订区域种植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重庆地区农业气候光、热、水资源的主要特征,应充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林、牧产业促进重庆地区农业的发展。 1、影响农业发展的气候因素 1.1 日照 日照时长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密切联系,除影响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速度外,还通过植物的光周期效应,控制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4] 1.2温度 表征农业热量资源的主要指标一般包括年均温和〉=1O'C积温两项因子,从宏观地理条件来说,纬度和海拔高度是影响某一地区温度分布最重要的因子,但在丘陵山地,微观地形复杂,温度分布还与地表的地形特征关系密切渝西地区特别是长江河谷区域,年均气温相对较高,绝大部分地区的年均温均在l7~l9℃之间;渝东地区相对较低,但在长江沿岸的涪陵、丰都、万县、奉节等区域也有着较高的年均温。从图3还可看出,重庆地区温度的分布与海拔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在海拔最高的城口地区年均温最低。 1.3降水量 降水是作物获取作物水分供应的主要来源,研究选取年降水量作为表征区域农业水分资源的主要指标。由于丘陵山区地形条件复杂,降水量的分布受到宏观地理要素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针对重庆的气候资源特征合理发展农业 重庆地处北纬30度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雨热同季且地处盆地东南部,有着优越的农业气候基本条件。但区域内地形颇为复杂,有中、低

农业政策与法规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岀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政策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在于什么() A.是否有足够的物质资源 B.是否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能否增加实施对象的物质利益 D.能否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2.农业政策评估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A.政策效益 B.政策效率 C.政策运行费用 D.农业生产力 3.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的根本岀路在于什么() A.机械化 B.水利化 C.科技、教冇 D.政策、投入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谁的论断() A.马克思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5.在第一轮农村集体上地承包到期之际,中央规左:在原泄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 延长多少年不变() 6.我国农村最主要、最基本的发包方是谁() A.国有农业企业 B.国家 C.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包括村民小组、村、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D.村和村民小组集体经济组织 7.《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自何日起施行() 年7月8日年12月1日年1月1日年1月2日 &转基因植物品种和从国外引进的植物品种实行哪级审立制度() A.国家 B.省级 C.国家和省级 D.国家或省级 9.对商品种子生产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苴实质是什么() A.规范生产者的经营行为 B.维护种子使用者的权益 C.确定种子市场的准入资格 D.维护冇种者的权益 20.哪些机关有权发放种子经营许可证() A.国务院 B.省政府 C.工商管理部门 D.县级以上农、林行政主管部门

辽宁省新农保政策

辽宁省新农保政策实施部分细则 三、参保范围 年满周岁(不含在校学生、现役军人、服刑人员)、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 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四、基金筹集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一)个人缴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元、元、元、元、元个档次,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 缴费,多缴多得。省政府根据国家统一要求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二)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 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三)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省级以上财政补助,市、县两级财政补助,其中市级财政至少补助。 (四)退役军人军龄换算为投保缴费年次,此条供参考。 市、县两级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要引导中青年农民积极参保、长期缴费,长缴多得。对农村 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应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五、建立个人账户 政府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 息。 六、养老金待遇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 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元。市、县两级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市、县两级政府 支出。 省政府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结合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我省新农保基础养 老金的最低标准。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 新农保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余额(本息合计)外,一次性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政府补贴余额并入新农保基金用于继 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 七、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 新农保制度实施后,按规定参保缴费,年满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 村居民,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须参保缴费;距领取年龄不足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年;距领取年龄超过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年, 累计缴费低于年的,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将个人缴费本息一次性返还给本人。

农业政策与法规试题

农业与法规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政策的灵活性,是指( B )的灵活性,否则,就是违背政策的原则。 A.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 B.客观条件变化所要求 C.在界限内 D.实施困难而自我调整 2.农业部门规章是指( A )根据农业法律、农业行政法规的授权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A.国务院 B.国务院各部、委、办 C.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 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3.法是以国家的名义明确规定人们在一定关系中的行为规则,确定人们在一定关系中的( B ) A.义务和责任 B.权利和义务 C.权利和权力 D.权、责和利 4.《农业法》第10条第1款规定,( B )必须把农业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统一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支持农业,做好发展农业和为发展农业各项工作。 A.国务院 B.各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主管农业的部门 D.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 5.《农业法》规定,承包期满,承包人对原承包的土地、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享有( C ) A.优先经营权 B.优先使用权 C.优先承包权 D.优先租赁权 6.农民直接向集体经济组织交纳的村提留和乡统筹费,不得超过上一年( C )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

A.全县 B.全乡(镇) C.全 村 D.全组(社) 7.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承担的劳动积累工不得超过( C ) 个个个个 8.我国乡(镇)级农业推广机构推广农业技术所需的经费,由( C ) A.机构自筹解决 B.服务费收入解 决 C.政府财政拨给 D.银行贷款解决 9.申请领取种子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具备条件之一是( A ) A.具有繁殖种子的隔离和培育条件 B.具有种子生产基 地 C.具有相应的种子生产人员 D.具有与种子生产相适应的设备 10.农产品( A )是国家保证粮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的供应、稳定市场而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A.储备调节制度 B.风险基金制 度 C.保护价收购制度 D.优质优价制度 11.《农业法》规定,国家( B )农产品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A.鼓励 B.支持 C.引 导 D.帮助 12.我国的农业信贷投资主要由( A )负责。 A.中国农业银行 B.中国农业发展银 行 C.中国农业政策银行 D.中国银行 13.《农业法》规定,农业的生产投入和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应当由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投入 ( D )。

辽宁省新农保政策

辽宁省新农保政策 辽宁省新农保政策实施部分细则 三、参保范围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现役军人、服刑人员)、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四、基金筹集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一)个人缴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省政府根据国家统一要求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二)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三)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省级以上财政补助80%,市、县两级财政补助20%,其中市级财政至少补助10%。 (四)退役军人军龄1:1换算为投保缴费年次,此条供参考。 市、县两级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要引导中青年农民积极参保、长期缴费,长缴多得。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应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五、建立个人账户

政府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 六、养老金待遇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 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市、县两级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市、县两级政府支出。 省政府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结合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我省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 新农保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余额(本息合计)外,一次性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政府补贴余额并入新农保基金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 七、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 新农保制度实施后,按规定参保缴费,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居民,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须参保缴费;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累计缴费低于15年的,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将个人缴费本息一次性返还给本人。

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_以辽宁省为例_纪瑞鹏

第25卷 第1期自 然 资 源 学 报 V o l .25N o .1  2010年1月 J O U R N A L O F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 J a n .,2010  收稿日期:2008-12-06;修订日期:2009-08-13。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 C S F -09-1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S Y K Y Y W 200904);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05E F N 217400412)。 第一作者简介:纪瑞鹏(1972-),男,辽宁北票市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与农业气象、“3S ”方面科研及业务工作。E -m a i l :j i r u i p e n g @163.c o m *通信作者,E -m a i l :y u s h u z h a n g @126.c o m 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 纪瑞鹏,陈鹏狮,冯 锐,张淑杰,武晋雯,张玉书 *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沈阳110016) 摘要:根据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利用特尔斐法设计了由年太阳总辐射等11个要素组成的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组成的指标体系框架,并逐一确定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计算单项农业气候资源指数,分别对光能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的优劣程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计算资源优势度,完成对农业气候资源的综合定量评价。利用辽宁省52个气象台站2006年气象资料和1971—2000年30年气候资料,分别对52个评价单元2006年和常年农业气候资源的优劣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辽宁省30年平均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区大部分位于环渤海湾沿海一带,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度在0.5以上;2006年朝阳县、阜新县、锦州大部、沈阳大部、昌图、盘锦及营口部分地区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度偏低,光、温、水条件综合匹配稍差。 关 键 词: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资源优势度 中图分类号:S 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0)01-0121-10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和健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及时修订、更新气候资源区划;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遥感技术,加强对气候资源的监测与评估……” [1] 。 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和定量化综合评估工作将会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相对于其他农业资源来说,农业气候资源由于其无穷尽性和有值无价性,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粮食及其他农产品需求量的增 加,全球对农业气候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 M O )、世界粮农组织(F A O )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 N E S C O )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联合开展气候调查、经验交流、设立机构以及出版专著,极大地推进了农业气候的研究。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也开始了以农业气候区划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气候资源研究。纵观国内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3-7] ,农业气候与主要农作物布局、种植制度关系 研究 [8-11] ,农业气候(自然)生产潜力数值模拟与资源量化评价 [12-16] 和农业气候资源信息的 有效管理与分析[17-20] 4个方面,相比较而言,对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工作还 相对薄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