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菊一文字则宗分析

菊一文字则宗分析

菊一文字则宗分析
菊一文字则宗分析

一把叫“菊一文字”的菜刀

文/库索

<<新周刊>>第448期

在这家刀店的职人观里,菜刀的保质期甚于钻石,希望客人“一生使用”。店里代代相传一个不变的规矩:终生免费提供磨刀和保养服务。

京都的菊一文字是一家有700年历史的刀店。我专程来到这里,因为自从保温杯、陶瓷刀、马桶盖和电饭煲“四大神器”在国人中大火后,我便成为母亲的御用代购,频频要满足各种道听途说的物质文明需求。这一次,我接收到的指示是:“听说日本的菜刀很好?”

尽管知道菊一文字在日本刀界拥有江湖霸主一般的地位,当看到上千种造型各异的刀具齐刷刷摆放在一起时,还是会立刻晕菜。这是不少知名料理人常来光顾的店,刀具种类细分到了极致:刺身专用的“柳刃包丁”,蔬菜专用的“薄刃包丁”,拆鱼骨和鸡骨专用的“出刃包丁”,烤牛肉专用的“筋引”……

店主给我推荐的是一把标价15120日元(约合人民币750元)的“三德包丁”,这是日本最常见的家用菜刀。和传统日式单刃菜刀不同,它的双刃设计使用起来更方便,而且蔬菜、红肉、鱼肉均可处理——适合非专业人士。

如何鉴定一把菜刀的好坏?第九代店主说:“唯一决定要素是刀锋的持久性。一把锋利度好、不易生锈、能够长时间使用的菜刀,必须由职人全手工制作。”锋利度不是一个效率问题,而是工具和食材之间的沟通渠道:“不会破坏食材本身的纤维,切完之后仍能保持蔬菜和鱼肉的原味。”

在菊一文字的职人观里,菜刀的专一更甚于钻石,一旦卖给客人,便希望他们能够“一生使用”。因此,店里代代相传一个始终不变的规矩:终生免费提供磨刀和保养服务。

“如果和泉兼定是战场上杀气腾腾的野武士,菊一文字就是匿遁山林的隐士。”

店名“菊一文字”其实最早指的是一把刀,完整名字叫“菊一文字则宗”,早在扬名于菜刀界之前,就已经是武士界的传说之刀。

作为日本“五十名刀”之一,它刃长78.48cm,刀身细且薄,被认定为国宝级的太刀。因为刃身刻有代表皇室象征的十六瓣菊花家徽,其下又雕有横一字纹,故称为“菊一文字”。“则宗”则是福冈一文字流派第一代制刀匠的名号:镰仓时期,则宗被钦点为御用刀匠,沿袭了平安时代刀工的基础,将刀身压细拉长更显优雅:刃纹上的烧制更是独树一帜。如今你能在一些高级的菊一文字菜刀上看到这种“世界上最华美”的纹样:以直纹为基调,交错以丁字刃纹,在专业领域看来,堪称“后无来者之作”。

能把皇室象征的菊花刻在刀身,可见菊一文字的身份。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写过一本《菊与刀》,用象征日本皇室的“菊”和象征武士道精神的“刀”为题,剖析了日本民族特性两个对立共存的侧面。从这层意味来看,说菊一文字是日本精神化身也不为过。

对于这把有着700年历史的刀,日本史爱好者最执念于它在幕末时期被赋予的传奇色彩。相传它是新选组组长冲田总司的爱刀,司马辽太郎在小说《新选组血风录》中,便借总司之口表达了后世对这把早已失传名刀的想象:“如果和泉兼定是战场上杀气腾腾的野武士,菊一文字就是匿遁山林的隐士。如果再把虎撤拿来,三把刀一比,菊一文字一定显得更加逸秀拔群。”

据说冲田总司逝世时,菊一文字就摆在他的枕边,他人生最后的愿望是:希望菊一文字能够继续存在下去。“菊一文字历经了700年的蹉跎岁月。就700年间一把宝刀毫发无伤这个事实,确实是近乎奇迹了,菊一文字参加了多少战斗,谁也没计算过。但它既没有折断,也没有损伤刀刃分毫,更没有失踪在历史的烟尘中,而是依然锋利无比,存在人世,除了认同这是奇迹之外,实在无法解释。”

制作生活刀具的手艺,也必须沿用700年来打造武士刀的精神。

经历了动荡和战乱,菊一文字得以幸存,派系却颇为混乱:不止京都一家,长崎、伊

势、奈良和东京,都能找到以它命名的刀具店。稍微熟悉刀剑的人都知道,以上皆不是日本刀发源地,现代日本刀产地的代表,最出名的几个分别是:关(岐阜县)、越前(福井县)、堺(大阪府)和土佐(高知县)。

大阪府堺市的锻冶职人,被视作是全日本刀技顶峰的存在。菊一文字便诞生在这里。菊一文字的刀匠世世代代生活在住吉大社的沿海道上,一直延续到决定第14代继承人时——古代职人向来“一子相传”,只有一个人能继承家业。菊一文字由此便分裂成两派,一个弟子继承家业留在大阪(后因大阪遭遇空袭,搬到长崎),另一个弟子则辗转搬往京都开店,也就是今天这家“菊一文字本店”。两家店均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以自己的风格逐渐变化。

明治九年(1876),日本政府颁布废刀令,规定除穿大礼服者(主要是皇室成员)、军人和警察外,其他人禁止带刀。受此影响,许多传统刀铺相继消失,传统锻刀技的继承人越来越少,渐渐失传。

随着武士道没落,菊一文字也遭遇了命运转向。它顺应了时代的变迁,决定结束武士刀的锻造,转为以料理刀、工匠刀和园艺刀为主的刀具制作。

但对刀匠来说,刀技就是生命线,因此必须有一点不变:制作生活刀具的手艺,必须要沿用700年来打造武士刀那一套。多亏了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菊一文字才得以留存至今天。

今天,在菊一文字,从专业菜刀到家用菜刀,从指甲刀到鼻毛刀甚至刮胡刀,你能找到一切在生活中所需的刀具。店主力荐的那把“三德包丁”很有趣,它也是日本“洋为我用”的绝佳案例。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饮食习惯发生变化,开始大量食用红肉,一时间外国流入的西洋牛刀大为流行。日式包丁和西式牛刀差异很大,前者是单刃,后者是双刃。单刃刀需要从食物内侧着手,例如在分解鱼时,需要沿着鱼骨一点点往下切割;处理蔬菜时,单刃刀特有的刀弧度,能够不破坏食材的纤维,完美地切出和风料理所要求的视觉效果。反之,双刃刀没

有那么多讲究,由于其设计的对称性,处理食物时更简单粗暴,不需要太多技术,普通人就能利落上手。

菊一文字的三德包丁便是在这般机缘下而生的。所谓“三德”,象征三个用途:肉、鱼、蔬菜均可。对于生活中“和食”和“洋食”已同等重要的日本人来说,它是融合了两方特性的新型刀具,又被称为“文化包丁”、“万能包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971960.html,/newsview.php?id=7195

延伸一:器物精神

翰墨里的器物精神

笔墨纸砚,长条案桌,这是中国经典的书房设置,但书法物件集合里远远不只这些,若一字排开,阵容可能不逊于梁山108位好汉:毛毡、腕枕、墨碟、笔床、笔洗、笔帚、笔架、笔挂、笔山、砚滴、水丞、书拨、镇纸、印盒、印章、香筒、檀香、小盆景…琳琅满目,洋洋大观。

可以说,文房是东方精致化生活的缩影。这些器物不是凭空制造的,而是在书法历史长河里,经历长期的摸索改良后成型于我们案前,是一种传承,中国文人的哲思和雅趣都蕴藏在里面,且每件用具都有它的逻辑和内涵,每件单品都是一门学问,成龙配套使用更是一门文化艺术,所以中国的文人都是器物控,各种把玩都能精准控制,玩得有模有样,不得不感叹书法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活来的。

我们走进文房,拿几件器物来聊聊里头的文章吧,看能不能悟出个道道来。

笔,书写的工具,书写就是笔和纸的交流,自己和自己的对话,所谓“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画之间”;然每个人的笔法,性格,修养不一,所用的毛笔自然也各异,羊毫笔、狼毫笔、紫毫笔、兼毫笔…各有千秋,各有主人,羊毫质软,写的字圆润秀美;狼毫质硬,写的字苍劲有力;紫毫笔,写的字犀利方正,白居易更有词云:“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兼毫软硬适度,适合初学者使用。什么人执什么笔,区区一支笔,不觉间已透露了主人的性情。

墨,收集万物中的无形,古人把柴木燃烧薰起来的烟汇集成墨,墨既是烟的结晶,也是智慧的结晶,当书写者执笔蘸墨,在墨香中散怀写意,确实是一种精神享受。同时,墨还是一味良药,清道光丙申年间,有一翰林—江绍仪,奋发读书,但由于过分苛求自己,用功过深,染上了劳倦咳血之疾,久治不愈,后来,江翰林竟因误食墨汁,治愈了顽疾,真是无巧

不成书;此方也被后人效用,客家更有“血见黑则止”的俗语,因此墨于文于药都是有禆益的“墨宝”。

笔山,蕴意学者要虚怀若谷,怀抱山川;“笔架山”下更是古今众多学院址定的风水宝地。镇纸,不单有压住桌面纸、绢、书页之途,还有一种警醒作用:不许外人乱动主人的私物!印章,中国人称印为信,书法印章寓意着心心相印,以我心印证你心,因此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必须铃印,以示郑重,尊重。书写完毕,洁物净器寓意着文人要洁身自好。

所以说,器物是一座从文学到哲学,从物质到精神的桥梁,通过感悟器物里的人文内涵,领悟艺术表达,从而获得心灵修行;历代的文人骚客正是在这种文化的薰陶下,形成了温文尔雅、谦谦君子的气质。书法、茶道、武术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也正是由于它约定俗成的礼仪和井井有条的步骤。

身入此门,心入此门。练习者务必要有一颗虔诚的心和一种器物精神,虽无须熏香沐浴,但必须要有稳定的器物装备及规范的操作流程,譬如,墨盒不要今天用蘸酱油的碟子,明天拿烟灰缸,后天用辣椒罐;纸张,不要一天用报纸,一天用纸皮。《朱子治家格言》有一训: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鉴于此,我们书写也要如吃饭,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的,凡事都要讲究和追求,书写水平就是从讲究追求开始的,我们可以没条件,但要去争取,可以不懂,但要学,可以单薄,但不能浅薄;要知道,水平是训练出来的,优雅是培养出来的,不要为了写字而写字,而要享受整个书写的过程,这样才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乐趣,正如苏子美所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耳。”

学到细水长流处,自有水到渠成时,当你的书写水平,艺术修养达到层次,便会有人来阅读欣赏,揣摩你的作品沾了多少次墨,用什么笔,布什么局,习了哪些名家,临了哪些碑帖…书写是内心的物化形态,你的态度和修养会流露于笔管锥尖,当你熬至滴水成珠,人们便能从水滴里看到你内心的那湖水,一切是可逆的。所以王羲之的字被临摹了几千年,苏东坡的诗作人品被历代传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和黄胄的驴并称为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就显得那么合乎逻辑,合乎情理。

墨有浓淡,功有深浅,艺有高低,人有雅俗。让我们重拾笔管,重拾志趣,重拾遗落在岁月里的器物精神专心学书,静心做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971960.html,/p/DaaQ4m.html

中国人弄丢了器物精神

文/流沙

杭州的菊英面馆开在中河南路,靠近雄镇楼,未上《舌尖上的中国》之前,在那吃碗面需排队半小时,现在有人在朋友圈里吐槽,说现在吃面需要排队一小时了。

菊英面馆我经过几次,但都不是饭点时刻,这家面馆最吸引我的倒不是那里“片儿川”,而是每年7月至9月,会放两个月的暑假,这在整个杭州也是绝无仅有的。老板说,钱是赚不完的,让员工也有个休养生息的机会,这应该是老板的态度。

菊英面馆的老板真的是有“态度”的,一般面馆的卫生,抹抹桌子拖拖地就可以了,而在这家面馆,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连吊扇上的灰尘每天也抹一把。

我认为这是久违的“器物精神”。什么是“器物精神”呢,是对物件的钟爱,也可延伸于对从事的工作注入情操和人生态度,再说得大一点,那就是精神追求。

菜场里有十几个肉摊,其中有一摊位与众不同,体现在刀具上,别人的摊贩刀具粘着肉沫子,或是血淋淋的,他的呢,一块纯白的毛巾,时常擦拭,每一把都闪耀着银色的光芒,整齐摆放。它的案台也干干净净,一丁点木渣也没有,他倒不像是在卖肉,像是在西餐厅。有人买肉,一刀下去,手势一拉,一块肉就割下,没有一点拖泥带水。

这也是器物精神。

我没有与他作过交流,许多客户说他的肉摊清爽,清爽是外在的东西,其实里面是有文章的。可惜,去年底肉摊新一轮调整,肉贩不见了,不知他现在还卖不卖肉了。

中国其实是一个具有“器物精神”的民族,在明以前的中国古代,无论是中国人的科技发明水平,还是生活水准,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当然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也远远地高于西方人。最能体现中国器物精神的就是瓷器和丝绸,瓷器的功能本来就是盛饭盛菜,用个陶钵和竹筒也能达到,但中国人把它艺术化了,瓷器出口到西方,让西方叹为观止,它们发现原来吃饭的器具也可以做得这样美。丝绸也同样,把衣料这种生产必需品艺术化了。

而反观当下的“器物精神”,我认为是缺乏的,换言之,今天我们的精神需求是低的或者说是不入流的,大家都奔着利而去,大家从小到大都在想一个问题,怎么赚到更多的钱,很多人没有精神追求。所以一个生意极好的面馆一年要放两个月的假,是让人不可思议的;天天耗费时间擦洗店面的里里外外也是不可思议的。

再看我们使用的一些生活器具,严格地说,都是垃圾产品,并且让人非常奇怪,反而是垃圾产品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市场。

也有人把“器物精神”等同于“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只是它的第一个层次,更高的层次就是器物的美化,甚至艺术化,你制作一个物件或是完成一项工作,不仅仅为了

实用,而是内心所需,自觉而为,然后乐此不疲,就像那位卖肉的师傅,这样让人低看一眼的行业,里面也可以有人生态度。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971960.html,/s/blog_726a52080102v7vm.html

器物精神

管弢

微信朋友圈里有一个帖子,介绍国外厨房的十八班“兵器”,从大蒜切片器、蛋糕分离器,到分蛋机、面条机、多刀切碎机等等,正应了那句话:“只有想不到,没有找不到。”跟帖的朋友一大堆,都是在家要干活的主妇、主夫们。大家都希望能拥有这些设计可爱、实用便利的“兵器”,更有人在帖子里打听哪里有卖,拥有“兵器”的迫切心情可见一斑。

但是,拥有“器物”,没有合理的使用,“器物”也就成了“废物”。相信朋友们的厨房里都会有那么几件一年难得一用或者根本不用的“兵器”,因“弃之可惜”而“束之高阁”。“物不尽其用”,一样可惜。

生活中更有不少“工具党”,他们盲目崇拜工具的全、新,其实不会使用或者不好好用,一样也是白搭。我学画画的班级里就有不少“工具崇拜徒”,她们弃第一节课上老师发的24色“彩铅”笔不用,而另购48色的。要知道德国产的这种“彩铅”笔价格不菲,48色中又有几种是常用的颜色?有了“彩铅”笔还不算,还要有专门配套的笔袋、卷笔刀和橡皮。上课时,满满当当放了一桌子,架势十足。但画画的结果,并不一定“48色”超过“24色”。只要肯动脑经,“24色”一样出成果。

有了工具,使用只是基本要求,使工具有“器物精神”,才是更高层次。我经常去买菜的市场里有一个肉摊与众不同。别的摊贩的刀具或是粘着肉沫子,或是血淋淋,而他的刀,用一块纯白的毛巾擦拭,每把刀都闪耀着银色的光芒。来人买肉,他一刀下去,手顺势一拉,一块肉就割了下来,刀锋锐利,没有一点儿拖泥带水。他常年穿着干净的白衣服、戴着白帽子,不像在卖肉,更像是一位西餐厅的大厨。很多人愿意去他的肉摊买肉。其实,清爽是外在的,里面含有着“玄机”,那就是“器物精神”。

“器物精神”是一种对物件的钟爱,更延伸至对所从事的工作注入的一份情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说得再大一点,就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制作一个物件或是完成一项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实用,而有其内心的需求,自觉而为,乐此不疲,包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

当下“器物精神”流逝很多,人们失去了对“器物”的赏玩和爱慕。工作时间长了,财富多了,快乐却没有递增。结果,我们就成了一头“工作的驴”,一直在“拉套”,而无暇享受路边的风景。我们不是在创造产品,而是在制造产品。“制造”是程序化、机械化的操作,而“创造”才充满了动感、智慧、不知疲倦的快乐。

法国哲学家泰纳在《艺术哲学》中称文化是“自然界的结构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记”,一切器物的背后都有一片精神园地,精致的碗筷、瓮罐、针剪、饰物,不仅是物质化的见证,

更是创造生活、社会的见证,它在方便生活的同时,更让我们得到激浊扬清、去伪存真的精神和道德拔节。

多一些“器物精神”吧。让我们开动情趣的机器,多在工作器械、流水线程序上,开掘出更多快乐的点、悠然的心灵碰撞,多去“创造产品”、“创造工作”,而不是让自己成为“工作的机械手”,和器物亲密、默契的互动和舞动,创造更多悠扬的生活和快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971960.html,/a/20141017/42231161_0.shtml

延伸阅读: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莫让“绝活”变“绝唱”

文/本刊特约记者李金河

北京城历史悠久,被中外人士誉为“燕京八绝”的玉器、景泰蓝、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宫绣,成为外国人了解北京工艺美术的一张最漂亮、最有历史渊源的“名片”。而散落在北京城四面八方的民间工艺,更是俯拾即是:鼻烟壶、毛猴、泥塑、根雕、蛋雕、绢人、年画、剪纸等,其中,许多作品在海内外展出、获奖,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并被国外友人视作珍品收藏。

不过,那都是昔日的辉煌与荣耀。而今,无论是宫廷工艺,还是民间工艺,都陷入了举步为艰、后继乏人的尴尬窘境。目前,北京工艺美术企业已有7家宣布破产,北京玻璃厂、料器厂、牙雕厂和一些国有工艺美术企业相继倒闭,过去北京玉器厂是个千人大厂,现在只剩下20多个人。很多工美行业的人改行,很多大师只靠微薄的退休金维系生活,很多民间艺人生存都成了困难,造成许多传统工艺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为开展抢救性传统文化保护,国家于2007年和2008年先后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也在持续升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传统的手工艺占有很大的分量,作为流传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技能,它们是我们的国粹,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

然而,在为国家的举措感到几许欣慰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深思:百岁高龄领衔的传承人名单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隐忧?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时刻都有可能去世,这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抢救能否成功实现?“保人”的目的最终在于“保艺”,是否“人”保住了,“艺”就不失了?

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究竟要怎样才能起死回生?

现实之痛:“人亡艺绝”步步紧逼

在我国,传统工艺的传承方式主要靠师徒之间口授心传。但现在,许多身怀绝技的艺人大多已步入老年,当优秀传统技艺的载体——“艺师”去世之后,“人亡艺绝”已成为无情的现实。

2003年5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效儒在松堂养老院逝世,享年85岁。郭大师曾经参与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天安门国徽的制作,并主持解决了其中关键的技术难题。郭大师一生在模具工艺上为提高北京工艺品的档次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缺少组织协助和经费等问题,其身后没留下宝贵技艺资料。

以制作大型立体龙头、蜈蚣等风筝享誉民间艺术界的北京民间工艺一级大师刘汉祥,原计划将自己从事几十年的扎、糊、绘、放风筝的技术认真总结下来传给徒弟,但是徒弟还没来得及把“绝招”学到手,85岁的刘大师就因癌症于2004年2月奔赴天国。

毕生从事牙雕技艺的北京工艺美术一级大师杨士俊,2004年初找到北京工美行业协会,请求保护资金支持,希望把自己几十年来保留的许多作品的技艺资料,出一本牙雕技工艺术总结性的书。但姗姗来迟的这笔资金终于可以拨付使用时,等不及的杨大师却在74岁的时候与世长辞了。

2008年1月,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向社会公布的名单显示,北京现有国家级和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以及民间工艺大师共186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穴北京工艺美术特级大师、北京民间工艺特级大师?雪37人、北京工艺美术大师(一、二、三级)119人、北京民间工艺大师(一、二、三级)30人。涉及到玉器、景泰蓝、象牙雕刻、金漆镶嵌、雕漆、花丝镶嵌、地毯、京绣、绢人、风筝、剪纸、泥塑、内画等品种。其中,绝大多数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有的已失语,有的已瘫痪。无论是去世的还是健在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除了有些图录收集有他们的简单生平介绍和代表作品照片,或有关部门为其中个别人出版了纪念性的小册子外,没有一个人的独特技艺被完整地记录保留下来。北京的工艺美术大师也没有一个人

的独特技艺被完整地留存。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工艺美术学会曾共同进行过北京民间手工艺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北京老品牌工艺美术的60个大门类,失传和后继无人的达40多个……

背后之忧:后继乏人制约传承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抢救保护的关键。而目前,许多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普遍面临着技艺失传、徒弟来源短缺等问题。人才的匮乏制约了传承发展。

从2005年12月底至今年6月,北京工美行业协会调查组共对北京72位传统手工艺人进行了走访、调查,其中,年龄最高的92岁,最低的37岁,平均年龄58岁。调查中发现,近三分之二左右的民间手工艺人徒弟不足3人,70%的徒弟年龄在30岁以上,78%的徒弟学历在高中以下。近十年来,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内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足10%,真正能够独立设计制作的技艺人员全行业不足千人。由于没有年轻人学艺,很多工艺美术大师只能在徒弟圈内循环。有的大师痛心地说:“现在大师人数比徒弟多”。

绢人艺术发展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目前,55岁的滑树林先生是北京绢人工艺的惟一传人。说起传承,滑先生一脸的无奈:“绢人制作时间长,商业利润小,没人愿意学,我们曾派专人去学习绢人工艺,但学习者觉得没前途,已改行做保险了。”

造成“人才断档”难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以往民间工艺特别是有很高技艺和价值的东西,往往是在家庭内部传承,一代代的艺人们保持着古老的传承习俗,有的技艺传男不传女,有的技艺传女不传男。主要是怕被别人学到手后夺走饭碗,这其实是民间保护专利的一种方式,但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传承,有些绝技因此而失传。

其次,工艺技术对学徒的要求很高。主要表现在学徒淘汰率高,学习工艺美术要有很高的悟性,不只是刻苦、努力就能达到的。一批学徒进店后,过一段时间就被淘汰的剩不下几人;学徒时间长,要真正学成一门手艺,一般要20年时间。高级工艺美术师茅子升介绍说,像瓷器画像雕刻这样简单的工序,单是描像,没有3年工夫是学不到手的。一位已跟了他

10多年的徒弟,最终耐不住寂寞,现在也转行了。许多在厂里真正干活的都是50岁左右的人,年轻人基本上不会做。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待遇偏低。尽管大家都知道,很多民间工艺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绝技,但传承人花费几年、几十年学到的手艺却无法谋生。学徒期间工资低,一般不到一千元。现在年轻人很实际,入不敷出的事谁会干?特别是很多人梦想一夜暴富,更不愿静下心来学一门手艺,因此,这些传统手工艺很难吸引年轻人,致使绝技找不到好的传人。

北京城最后一个手工弓箭作坊铺“聚元号”的第十代,也是惟一的传人杨福喜,2007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虽然他的弓箭制作手艺因此得到了重视,“聚元号”的日子好过些了,但杨福喜在传承问题上仍然有自己的困惑:“年轻人如果想学,会考虑前途,而这种工作的身份和生存保障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提到自己收徒的要求,杨福喜说?押:“第一不能把钱看得太重;第二要比较聪明有悟性。现在的孩子都比较娇气,干粗活累活比较费力,学起来不容易。”

自救之路:固守阵地寻求突围

尽管传统工艺技艺由于后继乏人而面临失传的窘境,但仍有一些志者,迎难而上,踟躇前行。

“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哈亦琦,曾获“北京民间玩具工艺大师”、“一级民间工艺大师”称号。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制作的手绘风筝不仅在国内外大赛中频频获奖,而且风行一时。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风筝的销售开始走下坡路,在困惑中,一个订单给他带来了新商机:小型镜框风筝。作为家居装饰品或会议礼品的镜框风筝因其高雅的品位和新奇的款式,再一次走俏市场,这种从游戏到装饰的过度,让“哈氏风筝”走向了新的高度。哈亦琦收徒弟,除要有美术基础和悟性外,最看中的是要热爱,他认为没有热爱的动力,风筝制作之路将很难走下去。他也是一位有责任感的民间艺术家。从我国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来,他就意识到了风筝的宝贵文化价值,于是开始了更有意义的工作——哈氏风筝画谱绘制。他希望用画谱这种艺术符号来记载风筝的文化价值,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

著名泥塑京剧脸谱制作艺术家赵永歧,1984年在北京打工期间,喜欢上脸谱,并开始尝试制做泥塑脸谱。起初不仅推广难度大,而且由于材质原因,易碎、不易携带。经过反复

实验,改进工艺,他终于攻克技术难关,使脸谱既耐摔又轻便,为产品走向市场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由于品种丰富、画工精良,他的脸谱被请进了燕莎、王府井工艺美术大厦等京城著名商场,生意日渐火暴。2005年,他开办了中国脸谱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脸谱,喜欢脸谱,并了解脸谱背后深厚的中国文化。现在,他带的几个徒弟虽然感觉辛苦点,但都非常快乐,因为他们都喜欢脸谱。目前,他的脸谱已占据北京工艺脸谱市场的80%,并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区。但他仍希望有更多的公司来做,“因为只有做的人多了,对于传承下去才更有好处!”

1980年,效力于北京一家通讯公司的张俊显拜在了面塑老艺人黄俊山门下,走上了面塑之路。半路出家的他,抽出业余时间一步步地学习和钻研,一干就是28年。如今,张俊显已成为面塑界鼎鼎大名的人物。他撰写的《面人制作技法》等书籍已陆续出版并引起广泛好评。他坦言,出这本书的目的除了让面塑爱好者少走弯路,更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另外,张俊显还致力于面塑技艺的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他做了小学的劳技辅导员,开设面塑文化讲座,当然,他更在此基础上带领着几百名徒弟将这一技艺延续下去。张俊显深谋远虑地盘算着面塑的将来,除了饮食业,他更希望在家装、环境装饰、服装业等更多的领域来扩展这一民间技艺和民间文化。开面塑公司,市场化、产业化更是张俊显要付诸实践的梦。

扬名海内外的“葡萄常”,由于历史原因,其家规与别家不同,绝技传女不传男。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市场转轨,手工艺品开始贬值,当年深得慈禧欢心,并赐匾的精贵“葡萄”一度边缘化。2004年,一篇题为《“葡萄常”难寻,绒鸟不再》的文章报道了“葡萄常”绝技的失传,恰好被第五代传人常弘、常燕姐妹二人看到。“葡萄”的价值被国家和专业人士重新肯定,使她们十分欣慰。2004年,二人重新“出关”,经过3个多月的试制,制作出第一件1米见方的葡萄盆景,抢救恢复了这一延续了200多年的传统工艺品。在其它传统手工艺纷纷搞创新,与国际接轨之时,常弘却认为,流传千年的东西,流传的就是它独特的形式,所以还是保留原貌的好。当然,在保持原有工艺流程外,常弘还是在颜色上做了调整,这也算是“葡萄”的一种创新吧。如今,常弘非常支持把“葡萄常”带进职业院校,也愿意收外姓徒弟,她还要办讲座,做手工艺的校外辅导员。总之,她已在这条弘扬民族手工艺的道路上扬帆远航……

解决之道:走职业化培养之路

我们在为这些传统工艺的守护者击掌称颂的的同时,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勇于“冲浪”者还是太少,太少。

在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好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让它们不仅能够得到传承,还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使这些精湛的民族工艺走向世界,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亟待需要思考的问题。

有专家指出,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广泛认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的整体价值观、各种习俗,它的传承人不是某一个人,而是社会大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传承人。许多民间艺术需要民俗的支撑,我们的民间民俗文化实际上构成了这些传统手工艺术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国人只要还保留过年贴门神、贴窗花的习俗,就自然能留住年画、剪纸,但如果中国人都去过情人节、圣诞节,没有了我们自己的年俗文化,与之相应的所有东西无所归依,又何谈保护传承?只有守住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唤起社会对民间文化的重视,才能为包括传统手工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真正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我们当中,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北京的弓箭制作,现在只剩下“聚元号”一家,其继承者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在销路非常好。这是因为它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文化含量,审美和收藏也是有价值的。但是“聚元号”弓箭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还有大量的手工艺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面临绝迹的威胁,比如景泰蓝,比如“泥人张”,比如皮影……濒危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的选择。因为现代社会不同于过去的封建王朝,他们主要还是要靠生产来生活,由市场来决定,工艺美术作品虽然有其审美和收藏价值,但并不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它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像搞皮影的,市场自发没人看了,也就只能自生自灭,难以传下去。要想保留这些濒危的传统手工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既然过去的一些传统工艺、艺术很难再走向市场,那么,就需要我们作两手准备。一方面,对不能再进入市场却有价值的民间工艺,首先要由专家、学者摸清家底,整理精华,通过文字、摄像、录音等手段记录下来,送进博物馆保存。人们想了解这种民间文化就去博

物馆看它最原始、最真实的生存环境和状态。另一方面,有些民间工艺经过改良可以适应现代人的欣赏要求的,就要去除不适合时代发展潮流的部分,融入现代元素进行改良,不仅展现了老北京的风貌,还能和国际接轨。比如中国结,比如风筝,比如京剧脸谱……

为这些老艺人创造传承条件、建立可持续的传承机制,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有效的方法。要把名誉称号给那些还能够带徒、教学的传承人,让他们有动力承担更多责任。同时,在保护传承人方面,要对其生存、生活提供保障,如养老、治病、生活补贴。这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多活一天,他们的手艺就能多留下一点。特别是许多具有独创性的技艺从以前的家传变为今后大众共享的资源,应当给予其一定的经济补偿。

由于传承人享有了很高的荣誉,生活待遇也得到了改善,不仅使他们有了使命感和自豪感,也将成为年轻人的榜样,极大地激起年轻人学习传承的热情。只有激发年轻人对民间文化的兴趣,从而自觉自愿地去学习,传承保护才能持久。当然,提高待遇是必须要考虑的条件。

传统的手工艺技术走向职业培训和专业教育也不失为一条出路。有专家认为,让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必要的。“进课堂”试点,可以借鉴欧美国家分层次进行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对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组织参观博物馆和文化遗址,启发他们的兴趣;对中学生可以选学一至两门技艺,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欣赏力和爱好;在大学里开设相应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从中发现艺术人才,并提供创作设计经费,进行市场测试推广。此外,还应促进相关教材的出版,整合出最好的师资力量,最终形成职业化。职业化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愿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的传统工艺“绝活”,不要在我们这一代成为“绝唱”!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971960.html,/news/200812/25/143872.shtml

老字号更要有传统文化担当精神

百年老字号魅力何在?笔者最直观的感觉是,老字号从一地历史文化传承的特殊视野、从风物人情的家常角度代表和诠释着安庆地域文化。如笔者回老家,或老家人来安庆,理所当然要以代表安庆土特产品牌形象的百年老字号商品作为礼尚往来的首选;在大都数人看来,也只有安庆老字号商品才能有安庆人礼尚往来的分量,才能承载得起一地风土人情的家常文化,才能让安庆人出手极有面子。这是一份了不起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说是安庆的骄傲。为此,传承老字号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传承,更多地还是历史文化传统的承应与光大,老字号的历史责任也正在这里。

百年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百年以上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如何珍惜对待这份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6月16日,《安庆日报》以突出的版面,刊登了《用好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推动老字号企业振兴发展》一文,对安庆人耳熟能详的胡玉美、余良卿、麦陇香、柏兆记四家百年老字号的现状,以及如何传承与发展做了客观报道,并指出了“老而不大,老而不强,老而不新”的问题,同时,还从扩大生产能力、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和创建老字号特色街的角度,给出了具体的方向。对于这些,老字号企业的负责人早有共识,如2012年,笔者曾在《为了百年老店再现辉煌》一文中,援引过安庆市柏兆记工贸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忠的一段话:“老字号品牌是企业文化的积淀,是无形财富,它的优势在于历史悠久、声名在外,只有充分挖掘老品牌的本土文化和影响力,才能做到销售的不仅仅是老品牌的产品,同时也是老品牌的文化。”此一席话的重点放在了“文化”上,笔者认为颇有文化担当见识。

再者,作为百年老字号的那种温暖人心的客户至上、大商精诚文化传统还在不在?在笔者看来,这远远比老字号的物质形态传承还要重要。如果一味地将老字号金字招牌当做“老本”来啃,忽略了一心一意为顾客服务的大商精神,甚至认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以说,资格再老的老字号也终究有一天会销声匿迹。在1990年代,我市几家老字号就相继走到了举步艰难的境地,不仅有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的原因,更缺乏为顾客提供精诚服务的商家关怀,并且这种顽疾的惯性在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如前不久端午节期间,一家老字号在下午四点钟有些节令传统食品就断了档,一位要买这家老字号食品去外地的顾客深深地失望。而笔者也在另一家老字号遇到过不愉快。因过节要回老家,在这家老字号购买送礼食品时,因下雨怕淋湿,在向店家要塑料袋时就被无情地拒绝过,态度生硬,完全是一副老店欺客的神

情。而店家恰恰忘了一件至关重要的细节,顾客购买这些老字号品牌食品是作为伴手礼带到外地的,无形中在为安庆的老字号做广告。如果店家仅仅将老字号当做生意资本、将政府对老字号的扶持与保护看成是理所当然,没有诚心为顾客服务的热情,这种现象其实就是老字号传统文化的缺失。

为此,传承老字号更多的是文化的传承,优秀的商家传统文化才是老字号历久弥新的内在支撑。如果说在弘扬老字号工程中有一双无形的手,笔者认为,这双无形的手就是“优秀的商家传统文化”,或者说,是老字号应有的传统文化担当。这个问题解决了,老字号的发展与创新也就有了无穷的动力与明确的方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971960.html,/s/blog_70a675ae0102eavd.html

意境意象分析

古代诗歌意象、意境分析 一定义 意象:表意之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的特有名词。拆开来说,“意”是诗人的主观思想与感受,“象”是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二者的融合。总的来说就是被诗人赋予了主观情感的形象。 意境:是作者的真实情感与客观事物、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和由此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 那意象与意境是什么关系呢?用一句话来概括,意象或者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打个比方,意境就像是美轮美奂的建筑,而意象是构成建筑的砖块与瓦片,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 1单独的意象构成意境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陆游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依旧纯净洁白香气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那表示相思之情的是什么?红豆。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那表示思乡的呢?月月夜忆舍弟·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2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画面感强。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其中对“鉴赏评价”的要求有两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 比较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总体上还是遵循“稳中有变”的原则,“稳”是前提,“变”是微调。 1.题型题量稳定,分值各省延续。绝大多数省市采用简答题的题型,设置两道小题,各省保持自己的特色。 2.试题选材来源依然是以唐宋诗词为主,但不拘于唐宋。从这两年的试题情况看,唐宋诗词并没有减少的趋势,但从先秦到近代都在命题人的范围之内。至于体裁,诗词曲都在被选之列。诗歌鉴赏的出发点就是考查真实的鉴赏能力。 3.命题形式在稳定中更趋于灵活。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 3.表现手法(包含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考的:比喻、对比、拟人、对偶。 常见的:借代、夸张、双关、互文、反复、设问、反问、铺排、通感。 1.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2.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常见的对比,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对比与衬托】对比双方没有主次,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衬托双方有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衬托(反衬) 3.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此物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手段。作用: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 4.对偶:对偶,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夸张: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7.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作用:增加内容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 8.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内容上相

围城意象分析

《围城》意象分析 2006-09-14 14:59:55|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 简介:鉴于围城这部小说情节的复杂性,使得小说中的意象也变得复杂起来。为了保证对于这部作品中意象分析的清晰性,本文将从最具典型性的三个意象着手,具体包括:主题“围城”的象征意义(“围城”就成为人类全部挫折的象征,都是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主人公“方鸿渐”的象征意义(集中了当时受西学影响而并未具有独立人格的一部分文化人的人格弱点和精神缺陷);老“钟”的象征意义(暗示人类冲入冲出“围城”这种渴望与满足间的荒诞)。 关键词:“围城”,“方鸿渐”,老挂“钟” 正文: 高建新老师说:“文学是可以安顿灵魂的东西!”而一部作品传神的地方往往是具体的细节,体现在作品上我个人认为就是“意象”。所以这次我打算将重点放在《围城》“意象”的透析上。之所以这样定位并不是因为要抛弃钱钟书先生的睿智,绝妙的讽刺语言,独特的人物性格,纷乱的故事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也不是独特的思想内涵。是因诸此之类已被学界研究的较为透彻和清晰。 大家都知道,意象本是分析诗歌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当然读者理解起来也是并不一定完全吻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围城》这部作品来说其对于不同文化的阶层的文学接受者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当然本文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我这位对其意象解析者的主观性,下文将就将从最具典型性的三个意象着手,具体包括:主题“围城”的象征意义;主人公“方鸿渐”的象征意义;老“钟”的象征意义,谨代表个人观点。 “围城” 对《围城》意象的分析最为主要的当然是“围城”这一主体意象。小说以“围城”为题,其字面意义即被围困的城堡,而此“围城”又是一个文学的意象,一个生动的象征,综看全文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意思值得讨论。 作为婚姻比喻意义的“围城”写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褚慎明等酒楼小聚,席间褚慎明大言不惭,吹自己怎样和罗素谈结婚离婚的事,引出英国古语,“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结局。”苏文纨接着引出了“围城”意象,她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将人类的婚姻活动比喻成具体的城堡形象。 在方鸿渐跟孙柔嘉结婚后认识到彼此的尴尬说:“结婚以后,你总会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谈恋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后,还没有彼此认清,倒是老是婚姻干脆,索性结婚以前谁也不认识谁”。真是一语洞穿,表现出进入城堡的婚姻男女的那种欲逃不得而又无法摆脱的心理尴尬;同时城堡又吸引着千万的男女鼓舞着进城的热情和勇气,城内城外的人表现出一种行为的反差。将“被围困的城堡”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上述仅是浅层的表象意义,更深刻的是指斥人性弱点的隐性含义。作为文化象征意义的“围城”,在其文化层面上有着广泛的象征意义。1989年左右拍摄电视连续剧《围城》,钱钟书与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最完整)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诗中的形象,包含人物形象和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有着传统的审美习惯,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像对后来咏史诗、咏怀诗、感遇诗发生了深刻影响的,源于屈原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回归自然”,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唐宋词更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悲剧史,它以悲愁为美,“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离别的,隐逸是解脱的;爱情的离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把握这个特点,很多古典诗词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方法与技巧固然是破译诗歌鉴赏的利刃,但只有结合实践并熟练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无穷的威力。只要我们平时广积博览,勤加训练,解读古典诗歌的意象就不是什么十分困难的事情

古代诗词意象分析

古代诗词意象分析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由于我国诗词特有的讲究含蓄和凝练的创作要求,使诗人词家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露表白,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因此,意象便成为了诗词意境的重要构成因素。不少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经过人们的长期心理投射,往往具有独特的意绪和丰富的意蕴,因此常常在不同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如“杨柳”、“芳草”、“梅花”、“落日”、“明月”、“鸿雁”、“孤舟”等等,使得意象往往又带有历史的承袭性。它们蕴含着诗人的审美想象,展现给读者以丰富的情感与想象的天地,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有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诗词创作中艺术思维的民族特色。诗词意象表现,是作家审美性精神创造活动的缩影,也作者内在生命律动的最富诗性智慧的审美表现形式。 诗人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因此,只有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才能领悟诗作内容,领会诗歌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品味古诗需从鉴赏意象入手。 诗歌创作为什么要用意象?意象在诗中究竟起什么作用? 1、寄情于物,赏心悦目 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如果诗意对于人生是一种精神的维生素。若诗人想要把某种维生素提供给读者,他不必提供维生素的纯各类补品药剂,而可以用提供含有维生素的苹果、橘子等的水果这一方式。因后者色香味形俱佳,口感更好,使阅读过程成为一个充满愉悦的过程,让读者更好的吸收。 2、意同象异,各见其趣 借助各自的独创性的意象,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独特的艺术表现。 如果诗人要把同一种维生素提供给读者,他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水果及其不同的组合方式提供,而不至于有雷同之感。 譬如爱情诗,其实古今中外所有的爱情诗都是同一个主题,无非是“我爱你”,“真的好想你”一类的中心内容,同样的主题,爱情诗却永远也写不完。这正是因为意象选取的不同,使得不同的爱情诗,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气质、艺术魅力。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备考 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一、考点要求: 1、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 意象、形象 捕捉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社会寓意,理解蕴涵在形象中的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 一、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两个方面: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色彩.形状等)内心世界、品质和感情等。 ②诗歌常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和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 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思考:诗中梅花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特点:高洁、清秀、淡雅、朴素等. 手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感情:抒发了诗人淡泊为怀,轻视功名利禄,不向世俗献媚,保持坚贞纯洁的高尚情操。 意象: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和物。意象是具体的。 意境:由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的诗歌的基本的整体情境。意境是空灵的。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二、鉴赏景物形象诗 意境鉴赏方法: 1、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描绘景物画面 2、分析诗歌景物特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 3、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

孤寂、凄凉、幽静、空灵、 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安谧娴静、苍凉雄浑、旷远等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以下问题: 1.这首诗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什么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景物: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透过“急”“高”“哀”“清”“白”“无边”“不尽”等形容词,写出了夔州秋天萧瑟凄凉的特征,这凄清萧条的秋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 抒发了作者常年漂泊老病孤愁功业未成的复杂感情。 1、①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参考答案: ②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三、人物形象鉴赏的思路切入点 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2)诗中形象的特点有哪些 (3)形象中寄寓的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怎么样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

怎样分析诗歌的意境

怎样分析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我国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只要是诗歌艺术的精品,无不以美的意境令人陶醉。我们在阅读和欣赏古典诗歌作品时,要通过语言的媒介,进入作品的意境中去感受和领悟作品的意境之美。 作为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怎样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并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呢? 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意境。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所说的三境中,“物境”即客观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观的感情之境,“意境”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是优秀诗歌作品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其次,要弄清楚“意”(情)与“境”(景)的主要特点和关系,因为所有的诗词都涉及到“情”和“景”的内容,所有好的诗词中的“情”和“景”都达到了水乳交融。需要指出的是,在意境的形成中,“景”是基础,“情”、“意”才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并不等同于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它既是唤醒诗人特定感情的“景”,也是在此种特定情感支配下所创造的“景”,所以,总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情上的激动。因此,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时一定要领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才能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第三,要弄清楚诗歌意境构成的基本模式,其基本模式如下。 (一)触景生情,情随境生 诗人事先没有某种情意,因遇到某种物境,触发了某种情意,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如杜牧的《江南春》便是如此,“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好一幅江南艳丽的水乡风景图宛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作者选取了富有江南特点和春意的景物(莺啼、绿、红、水村、风、寺庙、楼台、烟雨等),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把零散的自然景物加以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精确描绘,使人身临其境——宛然置身于迷蒙烟雨、春意盎然的江南大地,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极大的感染。然而它不仅是一幅歌颂春光的写景图,而且在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之中,给予信佛的统治者以含蓄委婉的嘲笑,达到了情意情景水乳交融之境界。 (二)移情入景,景中生情 诗人原有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接触物境时,把这种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把它抒发出来,于是客观的物象带上了主观情感。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鸟惊心”明显带有诗人“感时”、“恨别”的主观色彩。遭遇“鸟语花香”,在平常的情况下人们定会抒发喜悦之情,可是在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家人离散的处境下,杜甫见花开流泪,闻鸟语惊心,花香鸟语这种美好的景物,此时却勾起了诗人痛苦的情怀。诗人以主观感染客观,统一客观,达到了意与境的统一,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因此,“意”与“境”的交融,不管它是情随境生,还是移情入境,总之要在一首诗中和谐、完美,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方能够成好诗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失为具有完美意境的典范,他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交融在一起,使之浑然一体了。难怪闻一多称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再如欧阳修的闺怨词《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二句,意境曲折,层层深入而浑然一体,前人评价颇高。该词中闺中怨妇借暮春景象,感叹青春消逝和精神上的孤寂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所以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第四,掌握一些关于诗歌意境分析的必要的常识和方法。

北岛诗歌夜意象分析

第11卷第1期 2009年2月 滁州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UZHOU UNIVERSI TY Vol.11No.1 Feb.2009 作者简介:王亚斌(1976-),男,安徽泗县人,硕士,滁州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收稿日期:2008-10-10 北岛诗歌夜意象分析 王亚斌 (滁州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安徽滁州239012) 摘 要:在北岛的诗歌创作中,夜意象的营造是一个重要内容。北岛诗歌中的/夜0,并非仅仅作为抒写情思的时空背景而存在,而是有着丰富深邃的内蕴。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形态、作家的心理构成以及创作的思维机制有重要关系。北岛诗歌中的夜意象具有独特的表现特征和审美价值。关键词:北岛;诗歌;夜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09)01-0030-03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北岛是一位特立独行的诗人。北岛/国内的诗歌作品最主要的是表达一种怀疑、否定的精神和在理想世界的争取中,对虚幻的期许,对缺乏人性内容的苟且生活的拒绝。对于社会、人生的弱点和缺陷的 批判,希望能达到人类历史的普遍本质0。[1]187 国外作品则 转移为对普遍人性问题的探索处理。不论国内还是国外作品,北岛都对/夜0情有独钟,对夜色特别敏感,夜间的情绪活动十分丰富。笔者以5北岛诗歌集6(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为文本进行统计,共有57首诗中出现了夜的意象,出现频率之高,意象之繁,令人惊叹。深入理解这些诗歌中的夜意象,不仅对准确认识北岛大有裨益,而且也有助于对北岛诗歌整体风貌的进一步把握。 一、夜意象的成因 5说文6:/夜,舍也。天下休舍。从夕,亦省声。0夜是休舍栖息的时刻。夜是温馨安谧的,同时,夜又是黑暗神秘的。夜能够进入文学创作文本,融合了诗人主观心灵与意志,是带有某种特定意蕴与情调的艺术形象,成为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审美结构单位。北岛诗歌中大量夜意象的出现与特殊的社会形态、诗人心理构成以及创作思维机制有着一定的联系。 北岛诗歌中夜意象的形成首先缘于当时特殊的社会形态。自从意识把人从自然中凸现出来,把个体的人从群体中分拣出来,个体与身处其中的现实一直存在着矛盾。文革十年,人们的全部生活被政治所覆盖。当人们生存的诸多层面被遮蔽,生活的复调被挤压为单一的声部独唱时,生活中就会出现荒诞,形成荒诞的时代生存状态。/文革0中,人妖不辨,黑白混淆。正直、善良、人性被摧残殆尽,而丑恶、出卖、奸邪却畅行无阻,现代迷信的制造者们把中国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一个超级精神病院。/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0,这样冷峻而富有哲理的诗句正是北岛对异化社会的精确写照。/文革0期间,/太阳城0里的人民陷入拜神年代对/信仰0的迷信,/太阳城0实在是黑暗之城:爱情是/荒芜的处女地0,自由是/破碎的纸屑0,命运是/随意0地敲打,生活是/网0,, 其次,北岛诗歌中夜意象的形成与诗人的心理构成有重要关系。在文革的影响下,北岛没有完成高中学业,之后,当过混凝土工、铁匠等,这样的经历使他所有曾经的崇拜与希望全部化为泡影,北岛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心理危机。那时生活表面的金粉渐渐剥落,露出了人间的真相和生存的残酷,因而他更重视面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更重视对世界的质询与拷问。北岛说:/我被他(食指,笔者注)诗中的那种迷惘与苦闷深深触动了,那正是我的朋友们以至一代人的心境。0[2]290受食指的影响北岛走上诗歌道路。作为对抗权威和暴戾现实的艺术抗议方式,北岛提出/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0[3]的诗歌主张。 北岛说:/我的诗受外国影响是有限的,主要还是要求充分表达内心自由的需要,时代造成了我们这一代的苦闷和特定的情绪与思想。0[4]文革黑夜在北岛心灵上的沉重撞击,使迷惘、孤独、痛苦和绝望在他的诗歌中以夜意象表现出来。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北岛成为一位/午夜歌手0,诗中夜的意象几乎成为那个梦魇世界的影像志。对此,陈超有精当的概括:/在这里我们看到,不是-夜莺.之类纤柔甜美的鸟儿引发了他诗歌最初的声音,而是在动荡而压抑的年代,-鹞鹰.(猛禽的一种,像鹰而比鹰小,羽毛灰褐色)教会了-歌声游泳.。而作为养育与训导象征的-父亲.,也没有给他们这一代带来明亮稳定宽阔的前程,反而是让他们-确认了黑暗.。但又恰好是在黑暗中裂骨爆发出来的诗歌-闪电.,通向并构成了特定年代的-经 典.0。 [5] 再次,思维机制在北岛诗歌夜意象的形成中也有重要作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型原理认为:从力的角度看,物理世界的力(黑暗)刺激人的神经系统而产生生理世

如何分析意象或意境作用

如何分析意象或意境作用?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重点和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一、找出合乎题干要求的意象 无意象无以为诗。古诗中使用的意象往往有多个;高考题要求找出意象,都带有一个特定要求;要找准意象,需要吃透题目要求。再者,最重要的是表述,要采用名词或名词化答法。不过,最终要看题干要求。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现出来的? 解析:第一问从“花飞欲尽春”可以看出;第二问重在转述,“花飞”应转成一个名词性的意象——“飞花”。 答案:暮春。飞花。 二、分析意象的内涵(特点) (1)研读诗歌,确定赏析意象。 每一首诗歌中往往有多个意象,高考题题目的意象都是确切的,吃透题目要求,通读诗歌,确定意象。要找出合乎题干要求的意象,注意采用名词或名词化答法。 (2)联想旧知,把握意象含义。 理解意象的含义时,需要联想到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常见意象的含义,然后再抓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其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 ①要揣摩把握诗中意象自身特点。首先,要抓住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特征。为此,要特别关注意象的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因为不同季节、不同色调所呈现出的特征,尤其是情感特征是不同的。其次,要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 ②理解意象特定的意义和内涵。诗中不少意象由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以及民族特殊的审美习惯,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内涵,如“柳”“月”“红豆”等,分析时可以联系,但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具体处境和特定心境,尤其是具体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围城》意象分析

《围城》意象分析 2006-09-14 14:59:55| 分类: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 简介:鉴于围城这部小说情节的复杂性,使得小说中的意象也变得复杂起来。为了保证对于这部作品中意象分析的清晰性,本文将从最具典型性的三个意象着手,具体包括:主题“围城”的象征意义(“围城”就成为人类全部挫折的象征,都是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主人公“方鸿渐”的象征意义(集中了当时受西学影响而并未具有独立人格的一部分文化人的人格弱点和精神缺陷);老“钟”的象征意义(暗示人类冲入冲出“围城”这种渴望与满足间的荒诞)。 关键词:“围城”,“方鸿渐”,老挂“钟” 正文: 高建新老师说:“文学是可以安顿灵魂的东西!”而一部作品传神的地方往往是具体的细节,体现在作品上我个人认为就是“意象”。所以这次我打算将重点放在《围城》“意象”的透析上。之所以这样定位并不是因为要抛弃钱钟书先生的睿智,绝妙的讽刺语言,独特的人物性格,纷乱的故事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也不是独特的思想内涵。是因诸此之类已被学界研究的较为透彻和清晰。 大家都知道,意象本是分析诗歌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当然读者理解起来也是并不一定完全吻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围城》这部作品来说其对于不同文化的阶层的文学接受者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当然本文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我这位对其意象解析者的主观性,下文将就将从最具典型性的三个意象着手,具体包括:主题“围城”的象征意义;主人公“方鸿渐”的象征意义;老“钟”的象征意义,谨代表个人观点。 “围城” 对《围城》意象的分析最为主要的当然是“围城”这一主体意象。小说以“围城”为题,其字面意义即被围困的城堡,而此“围城”又是一个文学的意象,一个生动的象征,综看全文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意思值得讨论。 作为婚姻比喻意义的“围城”写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褚慎明等酒楼小聚,席间褚慎明大言不惭,吹自己怎样和罗素谈结婚离婚的事,引出英国古语,“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结局。”苏文纨接着引出了“围城”意象,她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将人类的婚姻活动比喻成具体的城堡形象。 在方鸿渐跟孙柔嘉结婚后认识到彼此的尴尬说:“结婚以后,你总会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谈恋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后,还没有彼此认清,倒是老是婚姻干脆,索性结婚以前谁也不认识谁”。真是一语洞穿,表现出进入城堡的婚姻男女的那种欲逃不得而又无法摆脱的心理尴尬;同时城堡又吸引着千万的男女鼓舞着进城的热情和勇气,城内城外的人表现出一种行为的反差。将“被围困的城堡”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上述仅是浅层的表象意义,更深刻的是指斥人性弱点的隐性含义。作为文化象征意义的“围城”,在其文化层面上有着广泛的象征意义。1989年左右拍摄电视连续剧《围城》,钱钟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