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

2016.7.5

一、名词解释题

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和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和传奇。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是代言体。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②艺术特点: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③《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③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内容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多衬字;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自然酣畅。④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⑤代表作家作品有: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5.台阁体:①指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馆阁文臣所倡扬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代表文人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②风格上以平正典丽为本,重视诗文的形式与技巧,讲究诗的声律辞采之美,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其泛滥是明代文坛发展之逆流;题材上以应制、题赠、酬应为主,“颂圣德,歌太平”,内容空洞贫乏,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③影响:萎弱冗沓的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但至成化以后渐为时代所不容,革除其流弊的呼声愈来愈高。在复古论的冲击之下,台阁体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地位。

6.章回体:①在宋元长篇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形成与讲史有直接关系,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②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文体特征:艺术特征——因为通俗小说的前身是说书艺人讲述故事,讲述故事基本上是诉诸听觉,所以就形成了章回小说在艺术上严格的可叙述性。形式特征——章回小说在形式上采用散韵结合的方式,保留着早期讲史的痕迹。其中散文是主体,韵文是过渡。叙事特征——在叙述方面,它很注意说与听的关系。一是绝大多数章回小说前面都有一个入话。二是注意保存讲说的痕迹。三是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章回体小说常常采用?卖关子?、吊胃口的手法,在情节的关键之处戛然而止,以调动听众或读者对情节的急切关心。】③一般分为五种类型:讲史型、神魔型、公案型、英雄型、世情型。《三国演义》是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④评价:为长篇小说的写作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叙述方式,有利于小说的发展与繁荣。

7.前七子:①指明代弘治至正德年间的七位诗人,其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主要代表。②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守古而尺尺寸寸之?;反对粉饰现实的台阁体。创作上以模仿古人为能,缺乏个人独创。题材上除反映时政外,也关注到庶民生活甚至下层的市井人物,反映出其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的特征,散发出强烈的庶民化气息。③评价:在复古的旗帜下,努力为文学寻求一席独立之地位,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对冲破?台阁体?文风的统治地位有积极意义;但是,前七子从复古入手来改变文学现状的态度也包含着弊端,表现为过多地注重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了创作思维,影响作品中作家情感的自由充分地表达。

8.后七子:①指明代中期的七位诗人,其中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②主张?文须西汉,诗须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对法度和格调的讲究趋于强化和具体化,表达出反对重?理?轻?辞?的文学态度。③评价: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在明中期文坛掀起一场波澜,其中激进与保守交错,创新与蹈袭相杂,显示了这股文学思潮自身的复杂性:一方面在复古的旗帜下,努力为文学寻求一席独立之地位,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对冲破?台阁体?文风的统治地位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其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过多地注重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了创作思维,因而缺乏情感真实。

9.唐宋派:①指明代嘉靖年间文坛中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散文创作流派。②该派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主张?文从字顺?、?文以明道?,因而其文学作品注重抒情性,多表现作者的真实感受,富于感情色彩,代表作品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③评价:该派反对前后七子所推崇的“佶屈聱牙”文风,对当时的文坛有着一定的影响。

10.公安派:①指明代万历年间,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其籍贯湖北公安,故名。②文学主张:一是反对剿袭,提倡通变;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三是推重民歌小说,倡导通俗文学。③艺术特色:写诗冲口而出,浅易率直,宁取俚俗,不为陈套,因而呈现清新洒脱的艺术风格。④影响: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游记、尺牍、小品颇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表现出

一种开放的心态;但是,有些作品由于过于率直浅俗而丧失了应有的美感,且在一定程度上其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了他们的创作实践。

11.竟陵派:①指明代末期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其籍贯为湖北竟陵,故名。

②文学主张:提倡抒写?性灵?,反对格套,既批判复古派的千篇一律,又批评公安派之末流俚僻的毛病,追求一种?幽深孤峭?的文风。③编选《诗归》(单行称《古诗归》、《唐诗归》)④评价:在重视自我精神的表现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二者审美趣味不同,竟陵派更注重表现一种内敛的心态,故诗文生涩拗折、色彩阴暗,呈现出一种主观性强、偏重心理感觉的气息,因而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了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12.晚明小品文:①小品,原指节略本佛经,后世所称之小品文多指一种特定文体,体裁、题材多样,可为书信、序跋、铭赞、传记、游记、杂感等等。晚明小品散文,是传统散文的一个发展,是公安、竟陵文学革新的直接产物。②代表作家作品有:袁宏道的《高梁桥游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③艺术特色:一是玲珑剔透,自然清新;二是通俗朴素;三是以小见大,以少总多,小而活泼生动,小而奇曲隽永,小而雅有情趣。

④评价:小品文是公安、竟陵文学主张的产物,体现了他们?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论,在晚明文坛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堪称晚明散文的典范。

13.性灵诗派:①指清代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诗派,因其在文学主张方面提倡?独抒性灵?,故名。主张和风格相似的还有郑燮,赵翼和黄景仁。②该派继承了晚明以来的主情传统,生动清新,富有个性,甚至放言无忌,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显示挑战世俗精神和不凡胆识;文学史观上主张文学进化,是对清代以来占据强大权威的道统文学观的挑战,为冲破桐城派一统天下作出了应有的努力。③代表作品有袁枚的《随园记》、《策秀才文五道》,沈复的《浮生六记》、钱大昕的《弈喻》等。

14.桐城派:①指清代中期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个重要散文流派,因其籍贯皆为安徽桐城,故名。②代表作家作品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刘大櫆的《游晋祠记》、姚鼐的《登泰山记》。③文学主张:一是为文须有?义法?,即?言有物?、?言有序?;二是为文须内容醇正,文辞凝练?雅洁?。④评价:桐城派散文理论以程朱理学为思想根基,以?义法?为创作基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因而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极为系统化,遂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影响后世深远。

15.神韵说:①王士禛从司空图和严羽的?妙悟说?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说法中找到诗歌的真谛所在,提出了“神韵说”。②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性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而更多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更加强调诗歌排闲解愁的消遣娱乐功能。③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

16.才子佳人小说:①是在《金瓶梅》等?人情小说?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风格的古代白话小说,盛行于明末至清代中期,蔚为大宗。②题材上基本一致,多为青年男女爱情婚恋,情节模式多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拨乱离散,及第团圆;并且题目在形式上多为

主人公名字的组合。③创作倾向上主张存情去欲。④代表作品有《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等。⑤评价: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将晚明世情小说的纷繁世界转向文人、淑女一角,文人们的风流韵事变为求偶择婚的庄语反映了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具有?顺乎情而不悖乎礼?的思想特征。但是也存在公式化的情节结构、概念化的人物形象的艺术缺陷,故?千部共出一套?实为确评。总之,这种倾向一方面是对明末主情思潮的修正,另一方面又对《红楼梦》的创作提供了正反两方的经验。

17.“剪灯系列”:①明洪武年间,瞿佑编创《剪灯新话》,嗣后有李桢《剪灯余话》、邵景詹《觅灯因话》。②内容多为胭粉灵怪故事,有歌颂男女自由爱情,也有宣扬封建道德成分;形式上韵散相间、骈散相间。③它们的出现上使传奇小说重新振兴,也为《聊斋志异》的出现作了铺垫。

二、论述题

1.试述南戏与杂剧的不同。

1)杂剧的基本体制是四折一楔子,篇幅比较紧凑,情节比较集中;南戏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如《琵琶记》分四十二出。

2)杂剧一般由一人【正旦或正末】独唱;南戏不是一人独唱,各种角色都可以唱,也可以对唱、合唱。

3)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之中不限用同一个宫调,可以换韵。

4)杂剧的题目正名在剧本末;南戏的题目在剧本前面;南戏在正戏之前,先由副末报告剧情概况【明人一般称之为?开场?】,从第二出起才是正戏;杂剧没有开场。杂剧无下场诗,南戏出末有下场诗。

5)杂剧的音乐主要是在诸宫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南戏则是在东南沿海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另外还吸收了一些宋代流行词体歌曲。风格上杂剧高亢,表现出威武豪放的气概;南戏轻柔婉转,宜于演唱情意绵绵的故事。

2.试述《董西厢》的贡献。

1)是今存宋金诸宫调中最完整的作品,标志着那个时代民间文艺的最高水平。《董西厢》将元稹所著之《莺莺传》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人物形象【成功地塑造了两组有着复杂联系而又互相对立的人物形象,对他们从外貌到内心都作了刻画,具有明显的倾向性。特别是将红娘这一个居于奴婢地位的少女形象写得富有光采,尤为难得。】与情节发展趋于完整,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的不得人心,歌颂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由的斗争,凸显了反封建的价值。

2)结构宏伟。《董西厢》以爱情发展为主线,用交叉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在相爱过程中的性格发展,同时巧妙而自然地穿插其他人物的活动。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采用了夸张、比喻、烘托、倒叙等种种表现手法,心理描写也相当细腻,因而能在平常生活的细节描写中获得不平常的效果。

3)《董西厢》有说有唱,曲多白少,语言优美。作者植根于民间文艺,吸取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汇,把它和民间口语熔为一炉,形成为一种朴实浑成的风格。

4)充分发挥了诸宫调说和唱相辅相成的特点,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既曲尽其妙的叙述了男女主人公波澜起伏、好事多磨的恋爱故事,又深刻地描画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

5)所用之语言既不太深,又不太俗,呈现出质朴奇俊的独特风格,影响了后世王实甫《西厢记》创作的语言风格。

3.试述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思想内容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的主题思想和莺莺最后悲惨的结局,将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呈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倾向,凸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因之,“《西厢记》天下夺魁”实为确评。

2)体制方面:

①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模式,避免了一些由于剧本短小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模式化的缺点。以五本二十一折的宏大体制,并且几乎每一本都有属于自己的高潮【如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就是以第四折为其高潮的。在这一折中,作家以像魔杖似的笔,对莺莺的美貌、众僧的颠倒作了非常出色的描写,使大家感到张生之爱莺莺,完全是应当的。这就为整个故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演绎了崔张二人的浪漫曲折的爱情故事。

②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场的通例。【如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了许多首词后,【锦上花】一曲由莺莺唱,【幺篇】由红娘唱。】

3)人物塑造方面:

①注意人物的心理刻画。作品不仅以抒情的词曲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并且说白也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内容,充分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如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第一折中写张生在佛殿撞见莺莺,猛然惊乎:?我死也!?这三个字,活画出他魂飞魄散的情态。】

②除了以长于抒情的词曲和富于表现力的宾白进行正面描写内心活动之外,作品的侧面描写也比较成功,使人物形象得到立体化的展现。【如?张生跳墙?这一行为的生动描写,显示出了张生在爱情的驱动下痴迷冒失的性格特征,惟妙惟肖。】

4)语言艺术方面:

①善于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适当融入前人的诗词佳句,熔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表现了特定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形成了一种既明白通畅又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如《张君瑞害相思》一折中的【小梁州】写道:?他为你梦里成双觉后单,废寝忘食。罗衣不耐五更寒,愁无限,寂寞泪阑干。?】

②剧中唱词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够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感受到主人公悲欢离合的缠绵之情,了解人物的内心秘密,从而产生共鸣。【《长亭送别》一折最能体现这方面的特色。如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一曲里,作者用几个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衬托出离人的悲伤情绪,便把读者引向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里。】

4.试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

1)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情景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2)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

3)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将断肠人——游子置于冷落黯淡的羁旅荒郊图之中,表现出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情思。】

5.试述《琵琶记》的艺术特色。

1)善于多角度刻画人物心理。《琵琶记》中塑造出了蔡伯喈软弱的性格和复杂的心理,同时又刻画出赵五娘善良朴素、刻苦耐劳的性格形象。

2)戏剧结构别具匠心,采用双线交错的手法,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既集中笔力写蔡伯喈在荣华富贵的罗网中辗转无奈,又酣畅地写赵五娘饥寒交迫,陷入绝境,比较广阔地展示出生活画面。在关目安排上,特别注意让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形成强烈的反差【如前边写蔡伯喈中秋赏月,?长空万里,见婵娟可爱?,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剪发买葬、罗裙包土埋葬公婆后,背着琵琶上京寻夫】,使观众加深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认识。这些巧妙的安排,有助于加强整部戏的悲剧气氛,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3)熟练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以配合人物的处境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朴素,蔡伯喈一线,辞藻华丽,表面作者充分注意到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的关系。另外,语言亦富于动作性,不少唱词、对白能与角色动作结合,成为蕴味深厚的潜台词。【如?琴诉荷池?一出,演蔡伯喈弹错了曲调借新弦、旧弦暗示旧妇与新妇,对白中话中有话,细腻地传达出他们的性格以及在规定情景中的神态。】

6.举例说明《三国演义》中的“七实三虚”的特点。

1)所谓“七实三虚”,是指?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史料处理原则。“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而又虚构了大量细节和一些情节,使得小说虚实结合,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2)艺术虚构的三种方式:

①一是正史所无、纯属虚构的情节。在诸葛亮的有关故事中,舌战群儒、智激周瑜、七星坛借东风、柴桑祭吊周瑜皆于史无征;失街亭虽为史事,空城计却属虚无。在关羽故事中,“暂归曹操”是实,“秉烛达旦”、?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为虚。此外,最为

著名的“桃园结义”,则更属子虚乌有。这些虚构的故事,在刻画人物方面,皆属精妙之笔,因而引人入胜,流传最广。

②二是正史记载简略,《三国演义》又加夸张与渲染。如刘备之访孔明,《三国志》只云:“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演义》乃据“三往”二字,敷衍为曲折跌宕的“三顾茅庐”故事。《三国志》有建兴三年诸葛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的记载,裴注所引《汉晋春秋》对此事只略有补充,《三国演义》却因此衍成颇富戏剧色彩的?七擒七纵?的故事。《三国演义》绝大多数情节,皆属此类。

③三是把正史所记某人之事,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如《三国志·先主传》载:“(先主)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裴注所引《典略》,记载更为详切。但在《三国演义》,鞭鞑督邮者变为张飞,且敷衍设色,描绘得有声有色。之所以如此,乃在于这类行为,有损于刘备的宽厚形象,却更符合张飞的暴烈性格。又如《三国志·孙破虏传》载,孙坚?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但在《三国演义》里,却变为关羽?温酒斩华雄?。之所以如此,亦意在表现关羽的英勇豪迈,武艺绝伦,讽刺袁绍、袁术的狭隘和偏见。

3)《三国演义》的事件主干,“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自然无悖于史实。其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敷衍情节,刻画人物,则属虚构的成分。

7.试述《金瓶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1)在创作题材上,从描述英雄豪杰、神仙妖魔转向家庭生活、平凡人物。《金瓶梅》之前,中国古代小说四种类型中其它三种类型的小说典范已经相继问世,《金瓶梅》的出现为世情小说的规模涌现,打出了一面自张一军的旗帜,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渐趋成熟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重大发展。

2)审美取向的趣味变异。《金瓶梅》之前的小说,题材决定了它们的审美取向是正面的和理想的事物,而《金瓶梅》则把自己的审美触角伸向了人世间丑恶的一面。

3)从类型化人物到性格化人物。题材的变化带来了人物塑造方法的转变。在《金瓶梅》之前,所采用的是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而《金瓶梅》则改变了人物的单一色调,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的转变。

4)网状结构的高度成熟。《金瓶梅》巧妙地以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为圆心,通过西门庆一个家庭的际遇和内外关系的描写,对十六世纪我国社会生活作了生动逼真的描绘。它的网状结构,不只是网结的一面,而是全方位的结网方式,可以称之为圆形网状结构。

5)口语化的市井语言。《金瓶梅》继承说书艺人的口语化传统,将其发扬光大。

6)总的说来,《金瓶梅》开始逐渐摆脱说唱艺术的影响,向近代小说的方向转变,为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8.试述西门庆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1)《金瓶梅》以西门庆这样一个兼富商、恶霸、官僚、淫棍等几重身份于一身的人物为中心,对明中期后社会的黑暗、封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的丑恶、腐朽本质作了较为全面的暴

露,形象地勾勒出当时社会的市井众生相。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小说反映的金钱与权力的交易,以及书中主要人物物欲横流、纵欲无度的生活态度。这两点,正是明代后期?好货?和?好色?两种社会思潮的畸形反映。

2)西门庆是一个亦官亦商的恶霸豪富,在他身上体现了明代后期由地主、恶霸、商人等构成的市侩势力的丑恶凶残本质。正是由于金钱的力量如此迅速膨胀,使得封建的门第和礼教在金钱的冲击下土崩瓦解。

3)然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强大惯力,使西门庆这样的新兴商人缺乏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那种在商业方面的开拓和进取精神。因此,这一形象的塑造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

9.试述张岱小品文的艺术特色。

1)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生活化、个人化,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2)从平常与细琐处透露体察生活涵义、领悟人生趣味的精旨妙意,情趣盎然,耐人寻味。3)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在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时胸臆直露,跃然纸上。

10.试述宋元话本与拟话本的重要区别。

1)拟话本虽然在形式上还保留了宋元话本中说话人讲述故事的痕迹,但实质上与宋元话本有了很大的区别。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说话艺人提供讲述故事的底本,而是向社会普通读者提供阅读用的书面文学。

2)宋元话本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因而具有浓厚的市民生活气息,情节上也简明单纯。而拟话本则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文人的典雅情调开始注入其中,说教成分增加,情节趋于复杂。

3)拟话本也去除了早期话本中的一些低级庸俗的成分,使拟话本小说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11.试述明后期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

1)统治者对小说的控制程度。明初统治者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压政策是造成明初一百多年小说沉寂的局面的根本原因。到明中期以后,随着统治者政治的腐败,其统治驾御能力和实际工作效率受到很大削弱,客观上会刺激小说的兴盛发达。

2)明中期以后,随着工商业的逐步发展,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经济萌芽。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要求文学作品反映他们的生活和理想。

3)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提供了通俗文学的样式。

4)文人们对通俗文学的大力提倡。一些思想进步的的文人如罗贯中。施耐庵、冯梦龙、李贽、袁宏道等独具慧眼,看到了小说不可忽视的社会作用,一反传统偏见,不仅大量创作为正统文人不屑一顾的小说作品,而且在理论上给予小说以高度之评价,阐明其社会和文学价值。【李贽在《童心说》中把小说与经史相提并论,指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记》,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冯梦龙在《古今小说序》中认为小说可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赦,顽钝者汗下。?】他们杰出的创作与理论的张扬,极大

地推动了长篇小说的创作。

5)《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小说的成功,为各类题材(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小说的创作找到了可资借鉴的表现模式,并满足了各种口味的阅读对象,也对长篇小说的创作产生影响。

6)明中期印刷业发达,书商受牟利的驱使,也为长篇小说的大量刊行、流播社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2.试述性灵派诗人的主张与明代公安派文学思想的关联。

1)清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诗人的主张是晚明公安派思想的重振和延续。

2)在文学上,公安派提出?独抒性灵?的口号,主张诗歌要脱离?理?的束缚而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性灵派则继承主情传统,亦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3)在文学史观上,公安派反对今不如昔的文学退化观点,而比较重视文学的时代精神,主张文学的创新。性灵派同样主张文学进化论,认为每个时代应当有自己的文学。

13.试述方苞文学主张及其散文创作的特点。

1)文学主张:

①核心为?义法?,“义”即所谓?言有物?,是指文章要有内容;“法”即所谓?言有序?,是指文章要有条理、有技巧,亦即文章形式。

②他提出“义法”理论的核心意图,就是要使已经分离的道统和文统再次融为一体。

③为文须内容醇正,文辞凝练?雅洁?。

2)散文创作特点:

①大多为崇经明道之作以及墓志碑传之类的应用文。力求在文章中体现出“义法”理论,优点在于剪裁干净,文辞简洁。

②部分自己亲身经历的游记或小品可读性较强【《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但方苞本人却认为它们超出?义?的范围,故不收入自己的全集中,也说明了?义法?的局限。14.试述清代骈文复兴的原因。

1)清代乾嘉朴学的兴盛,给骈文复兴提供了一定动力。

2)朴学要求学者知识渊博,为骈文家信手拈来地使用典故、布施藻彩提供有利条件。

3)清代骈文兴盛是清代尊崇汉学的考据学家与尊崇宋学的桐城派文人相抗衡的产物。桐城派专攻宋学,以义理为依归,却疏于名物考据;朴学以汉学为归宿,重提六朝文笔说,认为惟有骈文才是文章正宗。

15.试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1)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一些人物作陪衬,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可以说是连环式结构。这种结构不易集中力量刻画少数主要人物,但却自由灵活,便于展示广阔丰富的生活画面和一系列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对这部以揭露社会各类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残害下丑态百出、毫无出路为内容的小说,

这种结构是比较合适的。

2)追求表面松散而内中见骨的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散点透视原则。将松散的情节和人物全部统摄于八股制艺摧残人的心灵和人格这个主旋律上,暴露社会矛盾,显示人物思想性格,因而达到了结构方式与内容表达的完美统一。

3)第一回?楔子?和最后一回?幽榜?首尾呼应,对全书的要旨和是非提出设想和总结,是全书的题旨所在。中间共分三个部分,与首尾两回遥相呼应,完美实现了用松散的结构表达八股制艺扭曲士人人格的艺术理想。

16.试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点与成为中国讽刺文学典范的原因。

1)讽刺艺术特点:

①以真实为基础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儒林外史》敢于并善于反映真实的生活。其书取材于当时社会上习见的人情世态,作者对这些材料加以概括,不作任何文字说明,而是从塑造的形象中,使读者得到启发。【所传人物大多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或瘦词隐语寓其姓名,马二先生即冯粹中,杜少卿即作者自况,庄尚志乃程绵庄。】

②作者爱憎分明,对不同人物有不同的讽刺程度与讽刺方式,严格掌握讽刺的分寸。【对王惠、汤知县、潘三、严氏兄弟等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则是彻底揭露,彻底批判,而对马纯上、王玉辉等,则讽刺中有同情,这些人本质是善良的,只是因为热中功名和拘泥封建礼教,而成为可憎可怜的人物。】

③善于将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其矛盾,显示其滑稽可笑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表现为衬托和对比手法的应用。【严贡生当众大吹嘘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但话音未落,却有小厮来报,?早晨关的那口猪,那人来了。?对比之下看到严贡生借故讹诈邻人的可耻行径,揭穿了他恶霸劣绅的丑恶面貌。胡屠夫对范进前倨后恭的矛盾态度亦是。】④善于在真实描写的基础上对某些事实加以夸张,从而对问题的本质反映得更鲜明,取得强烈的讽刺效果。【严监生作为拥有十万多两银子的大地主,临死时却因灯盏里点着的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

⑤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现身说法,达到一种更高程度上的讽刺效果。【马二先生游西湖半天,搜肠刮肚,才说出一句?真乃‘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的废话。】2)原因:

①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直不乏讽喻的传统,但基本是喜剧的讽刺。《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取得了与西方的悲喜剧理论和塞万提斯《唐吉诃德》悲喜混合的艺术实践异曲同工的艺术成就。其讽刺人物的喜剧行动背后几乎都隐藏着内在的悲剧性的内涵,他透过喜剧性的形象,直接剖析到八股制度扭曲文人人格的悲剧性本质。

②在以喜写悲这个主导倾向的规定下,作者竭尽讽刺之能事,或以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矛盾,或以白描手法精心刻画人物行动,借以暴露其可笑可鄙的内心世界。或明嘲,或暗讽,或引人发笑,或令人憎恶,从而将中国讽刺小说推向了巅峰。

17.试述《桃花扇》的结构特点。

1)以主要人物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悲欢作为铺演情节的基点。侯、李两条线索南北交叉,疏密相间,写出南明王朝的覆灭历史。虽然情节起伏多变,结构上却能浑然一体,不枝不蔓,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驾驭能力。

2)以典型道具作为贯穿全局的主线。作者以侯方域赠给李香君的诗扇作为全剧的贯穿线索,诗扇记录着侯、李爱情的悲欢离合,反映了南明王朝的兴亡,同时又是剧情发展的航标。桃花扇被置于戏曲结构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位置上,并用来作为剧本的题名,可见孔尚任独特的艺术匠心。

3)以中介人物作为连接正邪双方的纽带。作者巧妙地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把几乎是截然对立的双方联系起来,解决了该剧艺术结构处理的一个难题。

18.试述《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1)在运用志怪题材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志怪、传奇,取得了新的成就。

2)艺术上大多以志怪反映现实,且使用传奇手法【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了委婉曲折、优美动人的故事。】,所以兼具志怪、传奇二体的特点,以至成为成熟的短篇小说杰作。

3)不仅继承了唐传奇的艺术手法,而且还超越了它,具体表现在:

①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刻画出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已经从唐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以刻画人物为主。

②出色的环境描写。【如《田七郎》中,环境描写对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③细腻的心理描写。【《青凤》写青凤追求爱情而又羞涩胆怯的心理,颇有惟妙惟肖之妙。此外,如《辛十四娘》、《王贵庵》、《聂小倩》等,都较好地以心理描写的方法达到了艺术表现的目的。】

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真题

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真题 扬州大学试题纸 ( 2004 -2005 学年第一学期)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8.元杂剧的结构形式,一般是____________,有的杂剧外加____________的开端或过场。9.“西厢”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_______________(人名)的传奇小说《____________》,而金代_____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王实甫《西厢记》打下基础。 二、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3.被推为“南戏之祖”的是:() ①《荆钗记》②《琵琶记》③《白兔记》④《杀狗记》 4.元代写水浒戏最多的是:() ①高文秀②康进之③白朴④马致远 三、词语解释(每题1分,共10分) 7.社长排门告示 ....。 8.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 9.乱荒荒不丰稔 ...的年岁。 10皂衣 ..旁午下乡来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3.南戏 4.宾白 六、问答(任选2题,每题15分,共30分) 2.郑光祖《倩女离魂》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扬州大学古代文学试卷(A)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8.四折、楔子;9.元稹、莺莺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二、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3.② 4.① 三、词语解释(每题1分,共10分) 7.挨户通知;8.用东汉梁鸿与孟光典,指夫妇间互敬互爱;9.荒欠年景;10.黑衣,指官府衙役;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3.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宋室南渡之际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在北宋杂剧基础上吸收诸宫调、唱赚,结合地方俗曲俚调、歌舞而逐渐形成的戏曲形式。唱南曲,剧本体制、演唱形式与北杂剧都不一样。 4.古代戏曲剧本中的说白部分,因古人认为戏曲曲辞重要,为主,说白为辅,故称宾白。 六、问答(任选2题,每题15分,共30分) 2.《倩女离魂》是郑光祖表现才子佳人缠绵爱情的代表作。此剧根据唐人传奇《离魂记》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考试复习材料分析

1.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以嘉靖时期为界,文学史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除了三国水浒,宋濂刘基等人的诗文之外,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下长期发展缓慢。后期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李贽童心说在反对程朱理学的传统束缚、启发人民大胆思想、发展个性及活跃文化文化文学界的积极作用。1 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反对假文学2反对摹古,主张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3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特别推重戏曲和小说。 2.明代文学 1)诗文:宋濂刘基, 前后七子(主要成员: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 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唐 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项脊轩志》)、 公安派: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主要成就在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袁宏道《徐文长传》刻画人物生动鲜明。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性灵说,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再是稳重开眼界,与公安派的性灵 说有明显不同。审美风格为幽深孤峭。 晚明复社作家 2)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短篇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二拍(初 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3)戏曲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沈璟及吴江派,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 南柯记) 杂记:徐渭《四声猿》 4)散曲和民歌 散曲略第⑦讲 民歌: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 我明一绝 现存民歌集《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 情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3.章回体小说: 四大题材: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分章叙事,标明回目 章回小说史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由单句目录发展为两句回目;由参差不齐的双句回目发展为对仗工整的双句回目。 4.三国演义 著名版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毛纶毛宗岗父子《绣像三国演义第一才子书》 思想内容:圣君贤相的政治思想,拥刘反曹的传统倾向, 艺术特色: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人物造型形象鲜明:渲染、夸张、烘托手法。但个别人物夸过其理: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语言浅近,雅俗共赏。 影响:桃园三结义:结义的传统 开创了讲史小说的先河:其后有大量演义体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纲 一、基本知识 1、清人赵翼《跋遗山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2、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3、前期元杂剧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元贞、大德年间是元杂剧最为繁荣时期。 4、元好问把自己与白朴的关系比喻为唐代元稹和白居易的关系。 5、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古)的词集名《天籁集》。他的杂剧仅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种,都取材于白居易的诗歌。 6、白朴的《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著名的历史剧。 7、白朴的《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又以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和金院本《鸳鸯简》为创作依据。主要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故事。 8、马致远,号东篱,被称为“曲状元”。现存杂剧七种,以历史剧《汉宫秋》为代表。马致远以擅长写神仙道化剧(《黄粱梦》《陈抟高卧》)而被称为“马神仙”,又被称为“古今群英之首”。 9、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仅存杂剧三种:《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以《西厢记》最为著名,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0、王实甫《西厢记》的基本故事情节本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体制长达五本二十一折。(《董西厢》源于唐元镇的《会真记》,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北曲“压卷之作”。 11、《西厢记》展开剧情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副线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情冲突。 12、前期元杂剧繁荣之地除大都外,另有真定、东平、平阳等地也聚集了不少杂剧作家。 13、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剧中的正面人物是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反面人物有屠岸贾等。 14、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15、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根据《赵氏孤儿》作有剧本《中国孤儿》。 16、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取材于唐代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它与李好古的《张生煮海》被认为是元代神话剧的双璧。 17、高文秀被称为“小汉卿”,他的《双献功》(全名《黑旋风双献功》)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全名《梁山泊黑旋风负荆》)都以李逵为描写对象,是著名的水浒戏。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一、元代名词解释 1、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2、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4、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5、四大南戏(荆拜刘杀):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简称“荆、刘、拜、杀”。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

的合称。这四部戏体现着南戏的发展变化,“四大南戏”中的三个剧本都有传说中的作者,表明文人在南戏写定过程的作用。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与《琵琶记》一起,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彰显着南曲创作的生命力。 6、元诗四大家:“元诗四大家”是指元代中期活跃于诗坛的四位诗人,他们是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皆雄浑流丽,多模往局,少创新规。“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各人也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其中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擅长律诗,意境浑融,风格深沉。 7、话本话本小说是反映一般市民生活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市民文学,又由于它源于“说话”,所以在小说体制、叙述方式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了很明显的艺术特色。 ①话本小说的体制形式是结合市民听众的要求而创造出来的。一般由题目、篇首、入话、回头、正话和篇尾六个部分组成。篇首、篇尾多采用诗词,起到点明大意、烘托气氛、概括主旨、总结全篇作用。入话起由开场诗导入本事的作用。较长的正话,表演时还分回,一般是在情节发展的紧要关头,用两句收场诗作结。这种方法为后来的章回小说所采用,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结构方式。 ②话本小说的叙述方式符合一般大众的欣赏习惯,即连贯叙述,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带有悬念和巧合。 ③话本小说是语体文。使用大众能理解的白话进行演说,以生活化的语言代替书面语言,这是小说文体上的重大变革。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清代中期诗: 一、创作概况: 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得局面。 2、具体: (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 (2)宗宋派:厉鹗——浙派得盟主;翁方纲——肌理说 (3)袁枚——性灵说 “乾隆三大家”得赵翼、蒋士铨——持论与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 (4)自成一格得郑燮、黄景仁 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 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得大家 2、“格调”说: (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与”得诗教传统,用唐诗得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与伦理思想。 (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 (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得好诗,但大量得诗作则就是平庸无奇 (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得台阁体。著有《沈归愚集》 《春草》: 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就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春草》: 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就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 1、厉鹗:(1692-1752) (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得大家,也就是“浙派”诗中坚。 (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 (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 (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得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得“义理”与结构辞章方面得“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与文理统一。 就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得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得影响。 四、袁枚与性灵说 (一)生平:(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 (二) “性灵”说: 1、内容: (1)诗歌要表现诗人得真性情——诗由情生,性情就是诗歌得本源与灵魂。 (2)诗歌要表现诗人得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必须袒露自己得本来面目。 (3)诗人得真性情还要以高度得诗才表现出来,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2、评价:继承与发展了明代公安派得文学主张,反映了艺术得创新要求与思想上追求自由得反封建倾向,对于解放受神韵、格调、肌理诸家诗说束缚得清诗,促进其发展,起了积极得作用;但一味强调性灵而不强调产生与决定性灵得社会生活,也有一定得片面性。 3、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得创新,并且显示出向近代文学演进得历史征兆 (1)内容特征:题材相当广泛,举凡咏物怀古、反映现实、描绘山川自然与表现个人志趣,皆能直抒性情,富有新得气息。 (2)艺术特征:大都任性而发,浑成灵动,流转自如,清新隽永。但有时写诗不假思索,在空灵新巧中有点浅薄甚至浮滑 写景诗——能表现出诗人刹那间得感受,笔调轻快,意境明晰,颇有飘逸玲珑之妙 咏史诗——能在旧题中翻出新意,设想别致,识见不凡,做到了浅近与精警得与谐统一。 (3)代表作品 有《马嵬》、《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湖上杂诗》等。 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等。 《马嵬》之一

中国文学史试题及答案(元明清部分)

中国文学史试题及答案(元明清部分) 一、填空(40空,每空0.5分,共20分): 1.元杂剧是以_________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 2.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是西厢记、_________ 、墙头马上、_________。 3.元杂剧在剧本体制上采用_________形式。 4.有关元杂剧作家、作品的著录,首见于钟嗣成的_________。 5.元朝统一全国后,杂剧演出的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到_________ 一带。 6.在文学要素上,杂剧剧本包括唱词和_________两大部分。 7. 关汉卿的历史剧代表作有单刀会、_________ 、《哭存孝》等。 8.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所评的是_________。 9. 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来源于唐朝元稹的传奇小说_________。 10. 金人董解元的_________为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_________?总是离人泪。 12.《西厢记》是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明人鉴于它体制上的创新,称其为_________。 13.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_________。 14. 明人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评语“《牡丹亭》格调全祖此”指的是剧作家的杂剧代表作倩女离魂。 15.元前期剧作家郑廷玉的代表作品是_________ 。 16.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_________。 17.元代作家虞集的诗歌主张是_________。 18.贯云石的_________是最早出现的散曲评论文章。散曲总集中最为著名的“杨氏二选“是指杨超英的_________和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 2016、7、5 一、名词解释题 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就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与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与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就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与传奇。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就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就是代言体。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就是在诸宫调与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她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它的故事题材与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②艺术特点:就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与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就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③《张协状元》就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她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就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③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内容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多衬字;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自然酣畅。④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⑤代表作家作品有: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5、台阁体:①指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馆阁文臣所倡扬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代表文人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②风格上以平正典丽为本,重视诗文的形式与技巧,讲究诗的声律辞采之美,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其泛滥就是明代文坛发展之逆流;题材上以应制、题赠、酬应为主,“颂圣德,歌太平”,内容空洞贫乏,缺乏慷慨激情与雄杰之气。③影响:萎弱冗沓的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但至成化以后渐为时代所不容,革除其流弊的呼声愈来愈高。在复古论的冲击之下,台阁体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地位。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角色有旦、末、净。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2.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体制。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有单片支曲或联章体。套数又称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压同一部韵,结尾部分有“尾声”。散曲句式灵活,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具有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在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元戏文。《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中举后婚变负心的故事,《宦门子弟错立身》歌颂豪门出身的士子与江湖艺人之间的坚贞爱情,《小孙屠》写孙必贵为兄复仇的故事。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简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当然,从三种戏文前后的发展中,也多少显示了杂剧对南戏的影响,比如曲辞的逐渐诗化雅化。 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儿女风情戏,《南柯记》、《邯郸记》是政治问题戏。前者寄寓作者对人生的期望和肯定,后者表现了对整个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5.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的争论。汤显祖注重“意”、“趣”、“神”、“色”,要求格律要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文辞、内容要服从格律。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二者的争论同时把许多曲论家卷入讨论,这就是汤沈之争。 6.唐宋派:是出现于明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因主张唐宋文风,故被称为“唐宋派”。在创作主张上,注重文以明道,但他们创作中较为成功的作品倒不是那些注重发明“圣贤之道”的文字,而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他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7.童心说:晚明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篇提出的文学主张。“童心”就是真心,“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他人文“至文”应该是作者本然情感和欲望的真实展现。他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批评复古主义。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 8.八股文: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八比文”。股有对偶的意思,八股文有固定的写作格式,题目取自四书五经,文章论述内容根据《四书章句集注》展开,不能随意发挥。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开始两句破题,进而承题,后转入起讲议论,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两排对偶文字,一共八股。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明清小说基本知识: 1、三国→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2、“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3、“历史演义小说”: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与美学理想。 4、“演义”:“据史实,演大义”,在叙述中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并对历史人物作出政治与道德的评价。(纪实+艺术的创造) 5、“章回体”:章回体小说就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就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其特点就是设回目等。最早的回目、目录就是单句,后向双句发展。 6、“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与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就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7、“拟话本”: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认为就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就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 1、“剪灯三话”: 瞿佑《剪灯新话》 李昌褀《剪灯馀话》 邵景詹《觅灯因话》 2、“三言二拍”: 冯梦龙《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代传奇: 1、“三大传奇”: 李开先《宝剑记》 梁辰鱼《浣纱记》 王世贞《鸣凤记》 2、“吴江派”:以沈璟为代表。思想倾向保守,主张曲文通俗,对昆曲音律十分瞧重。 3、“临川派”:以汤显祖为代表。①主张写人的真实情感,反对道学气;②注重曲文的华美,反对格律限制。 4、“苏州派”:以李玉为代表,其代表作品“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与《清忠谱》。作品贴近社会世俗生活,关注政治时事,劝惩教化意识较重。并结合舞台实际,改变以曲词为核心,而把戏剧结构放到重要位置,曲词通俗,舞台效果好。 (魏良辅改良了昆山腔,其弟子梁辰鱼的《浣纱记》第一部用改良后昆山腔谱曲并演出。) 5、“昆山派”:以梁辰鱼为代表。吴江、临川两派的弥合,既讲究音律,又讲究辞藻。 明代杂剧(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1、《四声猿》:徐渭著。包括《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 2、王九思的《中山狼》只有一折,开了明代单折短剧的先声。 明代前期诗文:

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试题及答案

韩山师范学院2006 学年度第二学期 考试试题(A 卷) 一、填空题(每空0.5 分,共10 分)1.《水浒传》的全书结构是。2.明初杂剧作家40 多人,以、为代表3.首用魏良辅改进后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是梁辰鱼的4.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作有传奇17 种,合称5.全面而系统地论述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第一人是6.《窦娥冤》以东海孝妇为原型,东海孝妇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卷五之《贵德》7.《桃花扇》的主题是: 8.《红楼梦》的版本分为“脂本” 与两大系统。 9.元杂剧的文学要素分为与两部分10.红楼梦的研究学派大致有小说批评派、、三派11《三国演义》所根据之史书是陈寿的《三国志》与的12.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是:13.“小说”这一名称最早见于的篇二、选择题(每题1 分,共10 分,单选多选不定) 1.《三国演义》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然而历史上对曹刘双方的倾向却常有变化。下列哪些作品与《三国演义》同样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A. 陈寿《三国志》 B. 习凿齿《汉晋春秋》 C. 朱熹《通鉴纲目》 D.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2.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关汉卿的公案剧:() A.《窦娥冤》B《蝴蝶梦》C.《鲁 斋郎》D. 《哭存孝》

3.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古南戏当中的负心戏:() A.《赵贞女》 B.《王魁》 C.《状元张叶传》 D. 《张协状元》4.《三国演义》版本众多,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A《雌木兰》B.《狂鼓史》C.《玉禅师》D. 《女状元》 9.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河北作家群的创作() A《看钱奴B.《柳毅传书》C.《张 生煮海》D. 《老生儿》 A. 嘉靖壬午本 B. 万历至天启年间的诸本 C. 毛宗岗本 D. 崇祯本 10.清初各类小说中,数量最多的 是()1.论崔莺莺 2.试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5.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明末清初的白话短篇小说() A.《石点头》B《欢喜冤家》C《西 湖二集》D. 《六十家小说》A. 才子佳人小说B. 历史演义小说 C. 英雄传奇小说 D. 世情小说 三、名词解释(共10 分) 6.小山乐府是()的作品 A. 贯云石 B. 张养浩 C. 乔吉 D. 张可久 7.王士禛倡导() A. 神韵说 B. 格调说 C. 性灵说D. 肌理说8 .《四声猿》最能代表徐渭的杂剧艺术成就其中()当属四部之冠1.拟话本2 .戏曲3 .明 传奇 四、简答题(每题10 分,共40 分) 1 .简述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 2 .简述《牡丹亭》的戏剧冲突 3.简述《三国演义》的战争艺术 4.简述《西游记》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五、论述题(共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着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四大声腔: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 花雅之争: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一般认为,雅部就是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言其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故花部诸腔戏,又有“乱弹”的称谓,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歧视而登不了“大雅之堂”。雅部与花部的划分,对戏曲声腔有明显的褒贬评价,是古代封建正统的“雅”、“俗”观念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所以戏曲史中把此时期“花部”诸腔和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 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曲词:曲词也就是曲辞。古代戏曲语言;曲词是元曲的文字部分或者说是戏剧人物的语言,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首先,曲词具有充分地展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征。其次,曲词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宾白:宾白为古代戏曲剧本中的说白。中国戏曲艺术以唱为主,所以把说白叫做宾白。明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科介:也称“科范”,古代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科多用于杂剧,介多用于南戏。 末本戏、旦本戏:元杂剧一般分别由男主角或女主角一人主唱,由男主角演唱的杂剧称为末本戏,由女主角演唱的杂剧为旦本戏。 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曲状元:指的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因而有“曲状元”之誉。其代表剧作有《汉宫秋》、《青衫泪》、《陈抟高卧》等以及小令《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曲作家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故称。 元曲四大悲剧: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关汉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 2016.7.5 一、名词解释题 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和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和传奇。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是代言体。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②艺术特点: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③《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元杂剧作品,取材于唐传奇的是( ) A.《赵氏孤儿》 B.《张生煮海》 C.《墙头马上》 D.《柳毅传书》 2.《陈州粜米》是( ) A.历史剧 B.爱情剧 C.公案剧 D.家庭伦理剧 3.元代“四大传奇”的共同创作倾向是( ) A.针砭时事,揭露现实的黑暗 B.颂扬男女之情的浪漫美好 C.展示人生的变幻无常 D.宣扬道德教化 4.关汉卿的性格和为人特点是( ) A.理想高远,希冀隐逸 B.风流倜傥,桀骜不驯 C.勇猛刚强,杀富济贫 D.修身养性,洁身自好 5.现存的寺公大师创作的《醉义歌》在辽诗中是( ) A.最长的诗 B.最短的诗 C.最早的诗 D.最晚的诗 6.《张协状元》对后来传奇作品的开创性贡献是( ) A.创造戏剧中诗的意境 B.创制以生、旦为主而各领一条线索的剧情结构 C.追求词藻华美 D.采用民歌的朴素风格,并含有滑稽表演的片断 7.明初高启的诗歌风格是( ) A.清新 B.沉郁 C.典雅 D.豪放 8.明代“前七子”的文学主张是( ) A.文道合一 B.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C.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D.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9.宋濂散文成就最高的是( ) A.写景散文 B.传纪文 C.序文 D.寓言 10.关于《西游记》的主旨,鲁迅提出的说法是( ) A.玩世主义说 B.游戏说 C.诛奸尚贤说 D.滑稽说 11.明代长篇小说《木寿杌闲评》是( ) A.历史演义 B.英雄传奇 C.神魔小说 D.世情小说 12.吴江派戏剧理论的核心是( ) A.注重合律侬腔 B.推崇语言本色 C.强调场上之曲 D.注重文采才情 13.沈德潜的诗歌创作主张是( ) A.师法汉魏 B.师法唐诗 C.师法宋诗 D.兼学唐宋 14.陈维崧的词风是( ) A.师法柳永,以赋为词 B.师法周邦彦,典雅精工 C.师法姜夔、张炎,清空婉约 D.师法苏轼、辛弃疾,豪放苍凉 15.下列文学主张中,与晚明公安派思想相近的是( ) A.性灵说 B.神韵说 C.格调说 D.肌理说 16.《荡寇志》的题材类型是( ) A.历史演义小说 B.公案小说 C.讽刺小说 D.英雄传奇小说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前后七子 “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

古代文学史明清

明代文学主要名词解释整理 1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因四人都居吴中而得名,其中高启和杨基的成就较大。 2台阁体:明代前期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当时的台阁重臣“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诗歌创作内容主要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诗风雍容华贵,典雅工丽。但是内容较贫乏,显得矫作。 3章回小说:明代产生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4历史演义小说:古代小说的类型之一,“历史演义”就是运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兴衰等话题为历史基干题材,组织形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达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观念。历史演义小说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特点:在以史实为依据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功,也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例如《三国志章回演义》 5拟话本:指文人模仿话本形式创作编写的小说。明代文人对话本进行加工编辑,进而进行模仿话本的写作,出现了大量供案头阅读的文人创作的话本,称拟话本。

6三言二拍:三言:明代作家冯梦龙编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这三部小说集。“二拍”:明代拟话本小说集,作者是凌濛初,是《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7前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创作群体,成员总共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康海,边贡,徐祯卿,王廷相。 8後七子:明代中期继前七子之后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群体,其余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9茶陵诗派:明代前期以李东阳为主的诗派,其余代表人物:谢铎,张泰等人。主张:提倡“诗学汉唐”,反对台阁体委琐卑冗的文风。在如何学古方面,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强调从文学本身去探讨文学的审美特征。这对台阁体产生巨大冲击,对当时文坛起了重大作用,体现了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主张的过度。 10公安派: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以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兄弟都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公安派的文学创作核心是“性灵说”,认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在诗歌创作上他们主张诗歌应该突破“理”的束缚来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表达个人真实的生活欲望;并且具有诗人的独创艺术特征。缺点是有的作品过于率直浅俗。 11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出现的重要的散文创作流派,代表人物:归有光,唐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大题

1、《桃花扇》的艺术成就、思想内容、来源 艺术成就:(一)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①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②一柄“诗扇”贯穿全剧。③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④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二)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①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格。②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三)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①“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②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 思想内容:(一)剧本揭出阉党余孽既是造成侯、李(李香君和侯方域)悲剧的罪魁,又是导致南明覆亡的祸首。(二)塑造了光彩照人的李香君等下层人物形象,表现出对等级贵贱观念的思索和突破。(三)剧末马、阮败亡和侯、李入道,既蕴含民族的沦落、失意之悲,又表现出国家至上的思想。 来源:孔尚任淮扬治河时结识许多明末遗民。在扬州登梅花岭,参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过明故宫,谒明孝陵;在栖霞山访过道士张瑶星,次年孔尚任被罢官,创作《桃花扇》。 2、《长生殿》的艺术成就、思想内容、来源 思想内容:(一)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二)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三)“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艺术成就:(一)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二)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三)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来源:《长生殿》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始成”。始为《沉香亭》,通过李白遭遇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后改为《舞霓裳》,增加李泌辅助肃宗中兴,表现对国运兴衰的思考;终成《长生殿》,表现“情缘总归虚幻”的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客观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客观试题 说明:本试题共 页 三 大题,适用 中文 系 年级 班。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15分) 1、元杂剧的基本体制是( )。 A 四折一楔子 B 五折 C 二本十折 D 五本二十一折 2、杂剧《西厢记》 共有( )。 A 三本二十折 B 四本二十一折 C 五本二十一折 D 六本二十折 3、下列人中( )不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A 关汉卿 B 王实甫 C 郑光祖 D 白朴 4、李千金是杂剧( )中的女性形象。 A 《拜月亭》 B 《秋胡戏妻》 C 《墙头马上》 D 《倩女离魂》 5“南戏之祖”是对元末南戏( )的誉称。 A 《拜月亭》 B 《荆钗记》 C 《琵琶记》 D 《白兔记》 6、徐渭的《狂鼓史渔阳三弄》等四部杂剧合称为( ) A 《青藤四梦》 B 《四歌啸》 C 《南四曲》 D 《四声猿》 7、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 )语言的一大特色。 A 《三国演义》 B 《红楼梦》 C 《西游记》 D 《儒林外史》 8、.“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 )提倡的口号。 A 公安三袁 B 袁枚 C 前后七子 D 沈德潜 9、《西湖七月半》是( )的作品。 A 袁宏道 B 徐霞客 C 张岱 D 祁彪佳 10、《报刘一丈书》是( )的作品。 A 袁宏道 B 徐霞客 C 张岱 D 宗臣 11、《风筝误》是( )的作品 A 汤显祖 B 白朴 C 李玉 D 李渔 12、世称杨维桢诗为( ) A 台阁体 B 香奁体 C 宫体 D 铁崖体 13、李贽文学主张的核心是( ) A 情真说 B 童心说 C 性灵说 D 神韵说 14目前《红楼梦》的通行版本是( ) A 脂评甲戌本 B 脂评庚辰本 C 程甲本 D 程乙本 15《聊斋志异》的文体类型是( ) A 文言长篇小说 B 文言短篇小说 C 白话长篇小说 D 白话短篇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

第六编元代文学 绪论 元代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却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一节元代的社会与文学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它对广大汉族地区的占据和统治,明显具有民族掠夺性质。 文化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民族杂居,也给汉族文化在固有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成分。 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竭力要保持蒙古祖制,保证民族的特权,实施文化融合政策。 文化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有些人接受了汉族文化熏陶,还擅长以汉语进行文学创作。 例如贯云石(维吾尔族人)、萨都剌(回族人)、阿鲁威(蒙古人)、薛昂夫(西域人)所写的诗词或散曲,造诣颇高; 民族杂居,也给汉族文化在固有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成分。 如元杂剧中常提到“烧埋”,这说明一向习惯土葬的汉族接受了蒙族火葬的风尚。元代的商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发展程度是超越于前代的,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 元代的思想领域呈现出活跃松动的态势,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得到确认。然而,儒学的影响力却在日益下降,导致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失去仕进机会,地位下降趋向,同时,也促成了杂剧发展。 第二节叙事文学的兴盛 元代商业经济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城市人口集中,而一般侧重于表现作者个人意趣胸襟的诗词,不易符合市民的需要。为了满足市民群众在勾栏瓦肆中的文化消费,演述故事的话本、说唱便得到进一步的繁荣。 在宋代,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其中“说经”讲演佛禅道理,“合生”可能属即兴性的滑稽伎艺,小说讲述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讲史讲述前代历史、兴废争战;后两者均属有情节有人物的叙事文学。 到元代,“说话”继续盛行,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话本,以讲史居多。像《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等。 元代,我国戏剧艺术走向成熟。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