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与新闻

【考点阐释】

访谈和新闻,是同属于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两种文体。如果因为某个人、事件、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解答提出的问题,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这就是访谈。特点有三:①目的明确: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②对象限定:专家或知情者;③问题集中:多是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访谈的形式有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件的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是新闻的三大特点。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高考实用类文本考查的一般是广义的新闻,包括通讯、特写、速写、新闻评论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考考查的能力层级分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探究F三个层级。从近年高考的考查情况看,命题主要有以下特点和趋势:①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思想是基本考查题型;②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考查重点;③探究文本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文本作多角度多层次解读是考查热点和难点。

新闻属记叙文体,新闻要素和记叙要素大同小异,解读新闻可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结合新闻的特点,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①看清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②抓住新闻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③理清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④辨析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⑤挖掘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⑥分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访谈阅读关键是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成效。快速、准确把握访谈的主要进程和内容的方法是:

①迅速通读全文,把握访谈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

②将访问者和受访者的内容分开,先读访问者的问题,抓住关键;再读受访者的回答,把握其阐述的主要事件、观点和态度等。

③精读访问者提出的关键问题和受访者的关键回答,把握其精髓。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访谈还是新闻,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等考点与解读其他文本的方法相同。

【典题例析·新闻】(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5日)相关链接:

①疟疾,又称为“打摆子”。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⑴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B.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C.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

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D.屠呦呦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寄寓颇深。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后,“野之蒿”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E.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与分析文本内容、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分析综合C。

实用类文本选择题,有5个选项,内容涉及文本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层次结构、艺术特色等各个方面,且多从细微处着眼设题。命题者惯用的手法有以偏概全、强加因果、因果倒置、故意混淆、主次颠倒、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东拉西扯、答非所问等,但考生答题时只需把握两点即可作出判断:一是“有没有”,二是“对不对”。前者看选项信息文本中有没有,没有即无中生有,属错项;后者是说如果文本中有此信息,还要看能否和文中信息对上号,对不上即错项。没必要去具体分析到底是哪种错误类型。当然,若能全面掌握命题者惯用手法,可给答题提供多种思考角度,有助于正确答题。

B项,文中只说“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题中却凭空多出了“抗疟药效”这一内容,属无中生有。A项,链接材料①中说“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这里的“科学家”和前文的“法国化学家”非同一概念;“一直”扩大了范围,链接材料①说的是“氯喹药物一度是”。C项,“按时间顺序”“全面介绍”错。这是一篇人物通讯,开头点明屠呦呦接受重任的时间,然后倒叙其经历,接着重点介绍提取青蒿素的奥秘如何解开。既没按时间顺序,也没全面介绍。

【答案】D、E

⑵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6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分析综合C。

解答此类题,一定要有全局意识和结构意识。通览全文,把握全局,有助于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快速找到答题区间,把握其主要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整合,这样就很容易概括出答案要点。

本题问“研制抗疟药物做了哪些事”,首先应确定答题区域,依据“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可以找到答题的区域在第三段以后:第三段开头有“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说明答案从此处开始,接着本段还提到“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等内容,考生可依次往下找,最后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①系统整理历代医籍;②四处走访老中医,仔细翻阅单位群众来信;③专门整理《抗疟单验方集》;④进行几轮药物筛选、实验;⑤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抗疟能力;⑥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仔细翻查;⑦用沸点53℃乙醚成功提取青蒿素;⑧出版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每点1分,答出6点即可)

⑶本文有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分析综合C。

引用不同类型的材料,可以更好突出人物特点,揭示人物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人物的精神品质,使文章显出古朴典雅之风;引用故事,可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更具可读性;引用人物自述心志的书信、日记,可佐证作者观点,使文章更具真实感人之力。

解答本题,先要了解引用的上述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作答。

【答案】①引用《诗经》诗句,交代新闻人物名字由来,点明题意;②引用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本草纲目》关于青蒿药效的记载,突出古代典籍对于发明青蒿素的重要启发作用;③引用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对实验过程的记载,突出表现屠呦呦科学严谨的实践精神,同时表明研究发明过程的艰难。(每点2分,共6分)

⑷屠呦呦获奖,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8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探究F。

解答此类题,应先明确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然后通读全文,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归纳概括新闻人物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把握其性格特征、精神品质,以及作者对人物的观点、态度和评价等。概括人物经历和事迹的方法:①依据时间、地点、人物、职务变化等因素;

②关注关键语句的提示信息;③注意题干对归纳内容的限制条件。概括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①关注具体事件中的人物言行;②注意作者对新闻人物的观点、态度和评价;③注意文中其他人物对中心人物的评价。

本题探究的是“获奖的诸多原因”,考生应从内因(内在主观能动性)和外因(外在客观条件)两个角度作答。

【答案】从内因看:①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物学专业,系统学习过中西医,具有很强的实验操作能力,为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②勤奋坚持。具有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细致严谨的科学素养。③重视古籍,谦虚求教。她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多次翻阅;四处走访老中医,仔细翻阅单位的群众来信。④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的研究与国家民族的需要及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外因来看:⑤祖国悠久灿

烂的中医传统文化,为她的医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⑥国家为她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平台,物力支持和人力配备。(意思对即可。内因、外因各占4分,各答出两点即可)

训练版

一.阅读下面这篇访谈,完成1—4题。

对话于丹

——访谈纪实

上海,兰馨大戏院。

幕落,又起。昆曲《长生殿》首次在现代舞台上全貌呈现,华美精致,似600年的梦。

台下,于丹微微仰了头,手指在膝盖上轻盈敲击,双目晶亮。这是永恒的蓦然心动。

曲终,于丹高兴地见到饰演唐明皇的蔡正仁和饰演杨贵妃的张静娴,捧上鲜花,还有敬意。

不久前,于丹在央视讲昆曲,将这古老艺术演绎出另一番美丽。

而对话于丹,就在《长生殿》落幕之后——

解放周末:问题是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昆曲,许多事物是人们经过接触后不喜欢,而昆曲在今天不被喜欢的原因,可能就是没有机会接触。

于丹:一步之遥,却没有机缘跨进去。

解放周末:至少,您的阐述或许为观众提供了某种跨越“一步之遥”的可能。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正越来越因对物质、对利益的关注,而被阻隔在这些“可能”之外。

于丹:我觉得,在今天这个时代,人们缺乏一种生命对社会承担之后的轻盈潇洒。

解放周末:您是说需要给生活一点审美?

于丹:我很喜欢这个说法。不过,我们需要“给”生活吗?其实生活里面处处都蛰伏着美。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一句话说得地道: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中,那只是饲料。

解放周末:这个道理浅显又深刻啊。

于丹:这个世界上缺少鲜花吗?满山遍野。可是我们今天的社会,正在越来越鼓励“牛羊的眼光”。牛羊说那是饲料,因为饲料是有用的,是可以充饥的,用今天的标准来说,它是可用“功利”来衡量的。

解放周末:“功利”不应该是唯一的眼光标尺。

于丹:一个人本着物质化的眼光,去找到世界上一种有用的价值,或许不应该受到很多褒贬,这也是人生的一种价值。但令人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让孩子从小弹钢琴、练舞蹈,已经不是为了培养艺术才能或者修炼气质,弹钢琴是为了考级,跳舞蹈是为了加分。孩子学这些东西的时候,不是作为鲜花接受的,而是作为饲料接受的。我总是在想,怎么能让

今天这样一个繁华的世界多一点审美的眼光,而不是“牛羊的眼光”;人们能纯粹地看到一些用来欣赏的鲜花,而不是用来充饥的饲料。这需要一种素质,但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勇敢。

解放周末:人要超越功利是需要勇气的。在您看来,是什么使得社会上充满着“牛羊的眼光”?

于丹:只有当你的生命足够富足,不需要把它转化成饲料,你才可以欣赏它,对吧?这个富足、除了物质上的,还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生命的勇气和辽阔,来让自己的生活有诸多格局。我们今天其实是缺少了一种超乎功利的生命的深情。这种深情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狂热的、趋同的追逐,而表现为人内心一种从容悠游,一往情深。古人有一句话说:人无癖不可交。一个人没有点癖好的话,就不能交朋友。有人就迷石头,有人就爱集邮,当人一旦像个孩子一样去痴迷于一样东西的时候,他的性情是天真的。我们爱什么,这不重要,不止一个昆曲。这个世界上可以让人去痴迷的东西有很多。人去爱一点东西,会有赤子之心,而这种赤子之心是对我们的一种救赎。

解放周末:“牛羊的眼光”,让人急功近利,人与人之间少了些许宽容和理解。而审美的眼光,让人多了赤子之心,去完成对生命的一种救赎。

于丹:我们今天的心为什么不柔软、不宽容了呢?就在于,我们生在一个笃信科学的时代,已经不信任童话了。我不是反科学,我觉得人如果能在享受高科技的同时,不失去梦幻的能力,人生是完美的。就像你问孩子,冰雪化了以后是什么?按科学的答案,他可以说化成水,你要给他分,但按童话的答案,他说化成了春天,你不能判他错。我们今天有没有一个可能,完成科学与童话的多选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昆曲《长生殿》首次在现代舞台上全貌呈现,华美精致,似600年的梦”意思是说《长生殿》达到了昆曲艺术的巅峰,当属极致。

B.访谈开头,首先叙述被访谈者于丹在上海兰馨大戏院观看昆曲《长生殿》的反应,意在增强访谈的针对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解放周末记者认为昆曲在今天不被喜欢,原因可能是人们没有机会接触,而于丹在央视讲昆曲,可能为观众提供了进一步了解昆曲的机会。

D.在于丹看来,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的人们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物质现实,缺乏责任担担后的轻盈潇洒,缺乏审美眼光,归根结底是缺乏素质和勇气。

E.访谈话题本是昆曲,但最后却越扯越远,于丹关于“笃信科学”和“不信任童话”的谈话内容,显然背离了访谈主题。

2.综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6分)

3.于丹说:“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中,那只是饲料。”那么,“牛羊的眼光”是一种什么样的眼光?文中以此来比喻什么?(6分)

4.于丹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的素质和勇敢才能多一点审美的眼光。在你看来,怎样做

才能具备一定的素质和勇敢,才能多一点审美的眼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DE不给分。B项这样写首先是为了引出访谈正题。D项“缺乏素质和勇气”也不是最根本的,本质是缺乏“超乎功利的生命的深情”,缺乏“赤子之心”。E项是更深层次的阐释,阐释的对象是“赤子之心”——人们对昆曲等艺术精品的痴迷和深情。

2.(1)昆曲在今天为什么不受欢迎。(2)于丹对昆曲的阐述能否为观众提供机缘。(3)人们是否需要给生活一点审美。(4)是什么使得社会上充满着“牛羊的眼光”。(5)怎样才能使人们具有审美的眼光。(答出3点给4分,答出5点给6分)

3.“牛羊的眼光”就是一种物质化的、功利化的眼光。(2分)文中以此来比喻那些只追求物质利益,只想找到世界上一种有用的价值,而不去追求审美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4分)

4.(1)有足够的生命勇气和辽阔。在当今时代,人们只是从承担责任方面为了生计奔波忙碌,应该有更大勇气和更多闲暇,去审美,去欣赏艺术,去享受生命。(2)让自己的生活有诸多格局。“人不是为了吃米而活着”,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质生活外,人生应有更多的色彩,应有种超乎功利的享受生命的深情。(3)内心应有一种从容悠游,应有一种一往情深的坚持。这种从容悠游超乎功利,来自对生活乃至生命的享受;只有这种一网情深的坚持,才能使人生返璞归真,使生命更有意义。(4)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让人的性情回归天真,像孩子那样去痴迷某种东西,既享受高科技,又具有梦幻能力,这是对我们的救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篇新闻,完成5—8题。

为什么人人都爱林书豪

(1)当ESPN打出“chink in the armor”(穿上盔甲的中国佬)的标题时,全美哗然了。亚洲人、西班牙人、黑人甚至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都站了出来,他们将视频上传至Youtube,告诉ESPN,“你们的说法是多么的愚蠢。”一个白皮肤、典型的西方少年在一段视频上说:“你们这么形容林书豪,简直就是可笑的偏见在作祟。我们这个时代,人人平等,为什么还会有这种偏见?”林书豪在事发第二天回应:“我相信他们不是有意中伤,也不会有什么目的,既然他们已经道歉,我也不会再计较。”

(2)翻看林书豪的篮球经历就会了解,偏见对于他,是多么见惯不怪的事情。尽管他拿到北加州地区高中联赛的冠军和最有价值球员,却换不来一纸UCLA或者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3)即使到了哈佛大学,他所受到的偏见依然没有减少。篮球世界依然是黑人和白人的天下。“黄种人会打篮球?”这几乎是林书豪每天都会听到的讥讽和嘲笑,“不仅是球迷,连

教练都会说——别让那个东方小子得逞。”即使听到这些鄙视的话,林书豪也从不在语言上回击。“起初很生气,回家后不想说话。后来我知道,只有让自己更加强大,才是真正的回击。”

(4)进入NBA,林书豪在选秀时遭遇了无人问津的尴尬,虽然后来加盟勇士、火箭、尼克斯,头一个月他照样被冷落在板凳席的最末端,直到爆发的那天。

(5)林书豪的确震惊了世界,他在用行动回击人们那种黄种人不会打篮球的论调。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林书豪说:“一直以来,人们都有固有印象,我想做的就是,越打越好去回应这些不对的想法,希望有朝一日,不会再有这样的偏见;希望有朝一日,有更多的亚洲人,或者在美国出生的亚洲人能够打NBA。”

(6)这样一段话,让人们突然想起了另一个人——李小龙。人们甚至开始谈论,为什么林书豪让人想起李小龙。

(7)两人都出生在美国,但生活时代不同,性格区别很大,成长经历也并不相似,可人们似乎总是能从他们身上找到共同点和同样值得尊敬的地方。

(8)当李小龙用腿将“东亚病夫”四字招牌踢断,用出神入化的拳脚捍卫正义时,美国人震惊了。曾经采访过李小龙的老记者皮尔曾经留下这样一段录音,“当他站在你面前时,不用任何动作招式,你就会了解一个中国人的志气和理想。”从那之后,李小龙用更加勤奋的努力和博大的智慧,影响了整个美国和西方。时至今日,无论身在海外的东方人还是本土的西方人,仍然将李小龙视为功夫宗师,美国最大的搏击比赛UFC甚至将他奉为这一赛事的真正创始人。科比·布莱恩特曾经学习过截拳道,还专门参与李小龙纪录片的拍摄。在《我是李小龙》中,科比用意大利语和英语对着镜头诉说对李小龙的敬意:“他是我终身的偶像。”

(9)林书豪所处的时代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他不会遭遇太多的不公和歧视。越来越多的东方人在这里取得了成功。社会更加公平和开放,原本高高在上的白种人,也已经开始学习尊重和理解。但篮球领域却是另一回事。一个并不强壮的亚洲小个子对抗只有黑人或者白人的固有世界时,所遭遇的传统理念上的挑战绝对不比身体的挑衅来得少。但林书豪告诉外界,“你越说我不行,我就越要证明给你看。”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叫他“linsanity”。(Linsanity 最早是《华盛顿邮报》给最近神奇的林书豪取的外号,现在已经成为林书豪个人的代名词。) (10)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谈论林书豪的个人意义时,会想到影响了很多代人的华人领袖李小龙。林书豪用自己的“拳脚功夫”证明西方人在篮球领域的偏见是多么愚蠢;他的冷静、谦虚和智慧,也让人们想到了总是能说出深奥哲理的那个华人偶像。他们都让西方人顶礼膜拜,也让东方人扬眉吐气。李小龙曾经说:“人应该活得像水一样,可以适应和接受一

切,也要像水一样,拥有极大的能量,去冲击那些固有的障碍。”林书豪显然深谙其中的道理。

(11)一位华裔作家曾经写道:“林书豪已经找到了展现自己的模式:一种强大到可以改变偏见的力量;一种可以将人的正反两面完全揭示的力量;一种可以让梦想如此真实的力量。成就是惟一的尽头。他在无情地冲击篮筐、华丽地完成进攻的过程中找到了这股力量。”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

..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写林书豪在篮球上辉煌的成绩,目的在于突出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偏见。

B.林书豪在哈佛大学依然受到人们的偏见对待,原因是他是一个黄种人,而美国人认为黄种人是不可能打好篮球的。

C.第⑤段划线部分作者引用林书豪的原话,表现出林书豪希望通过证明自己来打消别人对亚洲人的偏见的人生追求。

D.人们能从林书豪和李小龙身上找到共同点和同样值得尊敬的地方,是因为他们都是生活在美国的华人领袖。

E.作为一篇新闻稿,全文叙议结合,穿插林书豪的成长经历与个人言论,解释了标题“为什么人人爱林书豪”的原因。

6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简要阐述。(5分)

7.林书豪在被外界认可之前,遭遇了很多歧视和偏见,请列举出来。(6分)

8.新闻中,作者写李小龙着墨甚多,这是否喧宾夺主?请阐述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5.C、E (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B、D不给分)A.原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林书豪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偏见,目的在于对比衬托他后来在篮球上辉煌的成绩。B.原文说哈佛大学的教练与球迷怀疑黄种人打不好篮球,而选项夸大了持此看法的对象范围。D.原文只是指出二人有共性,李小龙是美国曾经的华人领袖,但林书豪是不是于文无据。

6.①在内容上,借华裔作家之笔侧面突出了林书豪所具有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超越的实力与强大的自信;②在结构上,以排比句总结全文,文末点睛,同时也是对标题所提问题的回答(照应)。(答一点给2分;答两点给5分)

7.(1)ESPN打出“chink in the armor”的标题;(2)拿到北加州地区高中联赛冠军和最有价值球员,却换不来一纸UCLA或者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3)几乎每天都会听到“黄

种人会打篮球?”这样的讥笑;(4)连教练都会说“别让那个东方小子得逞。”(5)进入NBA,林书豪在选秀时遭遇无人问津的尴尬;(6)虽然后来加盟勇士、火箭、尼克斯,头一个月他照样被冷落在板凳席的最末端。(6分,每点1分)

8.并不会喧宾夺主。①李小龙与林书豪的成功具有共性,都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认可,借写人们熟知的李小龙,更易说明林书豪当下的价值与意义;②林书豪在美国篮坛所遭遇的传统理念上的挑战绝对不比身体的挑衅来得少,这比李小龙所处的时代更加复杂,也就愈加凸显了林书豪成功的不易。③林书豪的冷静、谦虚和智慧与李小龙具有深奥哲理的言辞内蕴相同,表现出林书豪深具东方智慧。(成功相似,困难更甚,智慧同源。三点各2分,共6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2007年选考内容的“实用类作品阅读”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类文等实用类的文本。其中新闻和传记应该是重点。本堂课预备通过引领学生阅读来实现新闻类文本的几个考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1、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 2、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准确解读文本,把握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并对文本的特色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 教学准备:1、让学生自行搜集到一两篇新闻(提示学生可以在报纸、杂志、电视或者网络的媒体上面找到),让学生通过阅读新闻文本来总结回顾其基本特征。 2、提前印发学案,要求学生完成阅读题《今天我们都会死去》。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新闻有了一定的了解。它的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其中消息、新闻点评将会在语言运用中考查,其它形式将会在2007年考纲增设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考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考纲要求。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考试大纲》,实现在做题之前“胸中有考纲”的目标。 《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的要求: 1.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⑴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⑵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师生一起分析考纲明确新闻类文本阅读得要注意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

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

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 报告就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公文。 报告有例行报告(日报、周报、旬报、月报、季报、年报等)、综合报告(全面汇报本机关工作情况,常与总结工作、计划安排结合起来)、专题报告(向上级反映本机关的某项工作、某个问题,某一方面的情况,要求上级对此有所了解的报告,如调查报告等)。根据基础教育以及高考的实际,这里只重点谈谈调查报告。 【文体特点】 一、调查报告的定义:调查报告就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就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按调查报告的性质与内容,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与专案调查报告三类。 二、调查报告的文体特点:一般来讲,调查报告的结构,由开头、主体与结尾三部分组成。 1、开头: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与结果等。这样做,有利于作者展开与读者理解整个调查报告的内容。还可以在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写一个类似于消息的导语一样的文字,提示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先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 2、主体:调查报告中关于事的叙述与议论主要写在这部分里,就是充分地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主要就是采取纵式、横式与对比三种结构形式。 ①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就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这种纵式结构比较简单,适合表达线索单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它的特点就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 ②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与说明。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它的特点就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回答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写作时要注意安排好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清并列、从属、主次关系。 ③对比结构。即把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对比写。从自始至终的对比中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结构安排上的对比就是为了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对比,使读者在对比中肯定所就是,否定所非。 主体部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结构,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以更好地表现主题。 3、结尾。可以就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也可以就是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可就是归纳主题,强调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结尾,全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结尾要简短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不可草率从事,也不可画蛇添足。 四、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1.材料真实。报告中所运用的材料必须就是真实可靠的,确凿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能虚构,数字必须准确,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这就是调查报告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 2.对象典型。调查报告反映的对象多种多样:正确的、反面的、现实的、历史的、个人的、单位的等事实都可以作为被调查对象,写进调查报告。但不管从哪方面取材,都必须注意典型性。只有被反映的对象具有典型意义,调查报告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与指导作用。

高三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真题展示(文本略) 2015年课标一卷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2015年课标二卷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样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截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2014年课标一卷问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2018全国高考卷语文试题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解析

2018全国高考ⅠⅡⅢ卷语文试题汇编(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全国1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着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于密钥分发通过量子 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客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递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递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摘 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

高三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教案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 教案 【学习目标】 1.整理新闻的基本知识,能够陈述考点要求和解题技巧。 2.通过练习,能够说明题型特点。 3.依据典型例题,掌握解题技巧,规范答题格式。 4.通过强化练习,能运用解题技巧并做到规范答题。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答题方法,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印发卷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由提问引出新闻访谈及其设题方向 二、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现代文阅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而实用类中的新闻阅读属于新设的考试内容,试题的编制、考查角度,还在摸索之中。一般选择内容比较丰富、新闻价值比较突出的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形式的新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高考选文要求1200 字左右,通讯和特写的篇幅比较适合,所以应重点关注。 三、明确目标 四、新课过程: 1、明确考纲要求:(多媒体显示) 根据考纲的能力要求,新闻阅读主要考查: ①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概括其主要内容;②把握文章结构,分析语言特色; ③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④评价新闻文本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基本倾向;⑤对新闻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作出评判;⑥对新闻文本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 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新闻文本的深层意蕴,对文本作多角度多层次解读; ⑧探究新闻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2、【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 (一)新闻的含义 (二)、新闻的基本特征 (三)、新闻的分类 3、整体阅读指导 新闻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根据新闻的特点,我们在复习时按照如下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基本上就能掌握阅读一篇新闻的要点、方法:第一,看清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第二,抓住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第三,理清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第四,辨析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第五,挖掘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第六,分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4、题型分类指导 以下是根据《考纲》要求,按照考查的不同考点和题型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 ①、分析综合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题型解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包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两个方面。 【方法指导】第一步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新闻要点; 第二步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在原文中找准信息范围。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陈老师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为高考试卷中选做题,其中实用类阅读主要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几种实用类文体。对于实用类问题阅读题的解答最主要的就是要注重对原文的挖掘,问题答案与原文的关系基本就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关系,甚至答案就直接显现在原文中,所以,在做实用类文本阅读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仔细阅读文章,对每一段落所讲述的内容有所了解。回答问题时要回归到原文,以原文为根据,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语,文中的关键词句实际上就是答案要点。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分值,如果一道题2分,要求概括回答,一般概括一个要点即可;要求用原文词句回答,则一般要在原文中找出两个恰当的词语。如果是4分或6分题,一般一点2分,答案要点就两到三个。题目的分值,是答题要点的重要提示。 一、访谈类文本阅读 阅读访谈文本关键是迅速把握访谈的主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收效、探究访谈的价值。 (一)、阅读访谈文本的方法 1、首先要通读一遍全文,整体把握讨论话题和关键内容,明白它写什么人,叙述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基本倾向是怎样的……也就是必须知道文本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情况。很多

时候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就在文章不起眼的地方,如果走马观花,自作聪明就会很容易造成信息筛选疏漏。 2、将访问者和访问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的问题,掌握主要有哪些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对其回答的内容进行重点圈画。 3、精度一些关键问题的回答,通过阅读被访者的回答,归纳出其主要观点、立场、态度;并以此了解被访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对某个问题的建议主张。 (二)、访谈的表现手法 访谈文本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针对提问者而言,我们在阅读时主要关注提问者的艺术技巧。 针对提问者的技巧,一般有单刀直入式和旁敲侧击式两大类,可细分为: 1、趣闻: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2、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的提出来。 3、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4、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5、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想继续予以回答。 6、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7、对比:有时候,访谈对象究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一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同一问题觉得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另一方面是针对回答者的技巧,一般有引用、比喻、打比方、反问、反复等修辞技巧,还有开门见山表明态度,委婉含蓄呈现观点,层层推进揭示本质,顾左右而言他巧避锋芒等。 在语言风格上有的朴实无华,有的浅显易懂,有的巧用俗语民谚,有的引述诗文,有的生动形象等。 (三)、对访谈进行鉴赏评价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与新闻 【考点阐释】 访谈和新闻,是同属于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两种文体。如果因为某个人、事件、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解答提出的问题,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这就是访谈。特点有三:①目的明确: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②对象限定:专家或知情者;③问题集中:多是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访谈的形式有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件的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是新闻的三大特点。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高考实用类文本考查的一般是广义的新闻,包括通讯、特写、速写、新闻评论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考考查的能力层级分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探究F三个层级。从近年高考的考查情况看,命题主要有以下特点和趋势:①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思想是基本考查题型;②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考查重点;③探究文本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文本作多角度多层次解读是考查热点和难点。 新闻属记叙文体,新闻要素和记叙要素大同小异,解读新闻可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结合新闻的特点,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①看清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②抓住新闻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③理清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④辨析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⑤挖掘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⑥分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访谈阅读关键是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成效。快速、准确把握访谈的主要进程和内容的方法是: ①迅速通读全文,把握访谈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 ②将访问者和受访者的内容分开,先读访问者的问题,抓住关键;再读受访者的回答,把握其阐述的主要事件、观点和态度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复习目标】 1、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几种重要题型和方法; 2、提高筛选、整合和概况关键信息的能力。 【导入学习】 近5年新课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考查一览表 年份考查内容考查方式考查重点 2017频道运营(Ⅰ卷)、垃圾分类(Ⅱ卷)、文化遗产(Ⅲ卷)选择题(2道);简答题(1道); 必考题,12分。 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以新闻类 为主,重点考查考生的筛选整合文 中的信息,概况文本内容要点的能 力,包括读图; 人物传记类主要考查筛选整 合文中的信息,概况文本内容要点 的能力、分析传主的事迹和人格魅 力、探究文本蕴含的人生价值和时 代精神,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 的把握和对问题的理解。 2016《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Ⅰ卷)《吴文俊的数学世界》(Ⅱ卷) 《一代通儒顾炎武》(Ⅲ卷)选择题(1道),简答题(3道);选考题,25分。 2015《朱东润自传》(Ⅰ卷) 《将军赋采薇》(Ⅱ卷)选择题(1道),简答题(3道);选考题,25分。 2014《科学巨人玻尔》(Ⅰ卷)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Ⅱ卷)选择题(1道),简答题(3道);选考题,25分。 2013《“飞虎将军”陈纳德》(Ⅰ卷)《一个不能忘记的人》(Ⅱ卷)选择题(1道),简答题(3道);选考题,25分。 作为2017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新题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可能会在2018年高考中继续出现,那么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它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复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自主学习】

1、相关知识链接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以文字、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实用性特征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2、真题演练 (2017年全国Ⅰ卷,7-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记录》)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注:观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_非连续性文本整体阅读教案

第一节非连续性文本整体阅读 微点1 读懂全文 微点秒杀联系所学,消除误区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调研、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2015年,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政府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举措更加有力;图书出版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潜力持续显现。曾一度遭到电子商务冲击的实体书店,近一年来,伴随全民阅读的推广开始逆袭。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了一批大型书城,这些

大型书城注重“体验”和“服务”,引入亲子阅读、创意生活、数字体验、咖啡餐饮等多元业态,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赋予了实体书店新的生命力。 2015年,“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及其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新时代下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2014年出台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出版社积极打造自身的数字出版平台,纷纷成立数字出版部门,专门负责数字出版相关工作。诸多新改变和新方法让出版与市场的距离更近,如众筹出版、微店卖书及微博、微信营销,改变后的赢利模式也让出版的效率变得更高。 (摘编自陈敏利《图书出版业品牌报告(2016)》) 材料二 图1 2010—2015年实体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及年度增长率比较 图2 2010—2015年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比较 (摘编自杨伟《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发展》) 材料三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图书出版可以实现内容的快速传播,并且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电子图书的开发,网上书店的建立,这些新的形式扩大了图书出版的影响范围。图书出版业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会发生改变,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和加工处理会成为图书出版业新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出版的目的是要获得利润,但是在互联网条件下,许多图书资源可以免费获得,因为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营销模式,图书出版业需要从其他方面获得利润的增长。图书具有的版权是图书出版业实现利润的基础,在图书版权原有的营销模式中,版权价值仅局限于版权的转让。而在互联网条件下,版权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文字,版权可以扩大到视频、游戏等多个不同的领域,可以间接产生更多的利润。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让图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比如在互联网传播中可以加载商业广告、产生巨大的效益。 (摘编自顾丽萍《试析“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 1.看标题信息 没有标题,但有一个共同的话题:“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 2.抓记叙要素 三则材料,材料一是报告,较完整;材料二是图表,2015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发展;

实用类文本阅读例题

五.(福建)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的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有次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道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2006年5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 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13.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文章叙述了朱启玲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B.文章提到了朱启玲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第一人”。 C.文章些朱启玲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 D.朱启玲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社会的筹划和创办。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教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教案 教学设想: 2007年选考内容的“实用类作品阅读”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类文等实用类的文本。其中新闻和传记应该是重点。本堂课预备通过引领学生阅读来实现新闻类文本的几个考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1、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 2、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准确解读文本,把握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并对文本的特色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 教学准备:1、让学生自行搜集到一两篇新闻(提示学生可以在报纸、杂志、电视或者网络的媒体上面找到),让学生通过阅读新闻文本来总结回顾其基本特征。 2、提前印发学案,要求学生完成阅读题《今天我们都会死去》。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新闻有了一定的了解。它的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其中消息、新闻点评将会在语言运用中考查,其它形式将会在2007年考纲增设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考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考纲要求。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考试大纲》,实现在做题之前“胸中有考纲”的目标。 《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的要求: 1.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⑴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⑵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师生一起分析考纲明确新闻类文本阅读得要注意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讨文本(通讯) 今天我们都会死去 每当我思绪万千,想起这场龙卷风给我们城市及其居民带来的灾难时,我就会从现在起哭上一百年。 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体会到:现在没有任何东西能证明我的存在,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我的生命,我的孩子的生命,我的妻子的生命。 我们今天都会死去,就像许多悲惨的生命一样。但是,我们活下来了,我们会重返家园并且继续活下去,包括我的城市,我们的城市和你们的城市。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25分钟总分: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材料一 荒漠化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被称为“地球的癌症”。为了“治病”,联合国于1994年大会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15年,联合国又确立了一个“世界目标”: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 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也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威胁,影响超过4亿人口。土地荒漠化、沙化是沙区经济发展滞后、农牧民生活贫困的主要根源,过度开垦、放牧、滥挖采也加剧了荒漠化的程度。目前全国贫困县中,290个县在沙区,约占总数的35%。 在发展中,中国坚持把“治沙”和“治穷”结合起来,沙区成为“精准扶贫”的一块主阵地。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各地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统一。 “中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银奖释放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就是一个易受荒漠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可以找到一个睿智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应对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凭借这些努力与成就,中国以及其他的‘未来政策奖’获得者,都在全球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引领者的作用。”世界未来委员会理事会理事兼副主席亚莉珊德拉·王德尔女士说。 (摘编自李慧《中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的启示》)材料二 可可西里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瑰宝。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及修复的过程是相当艰辛的,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偷猎屡禁不止,到现在的零杀戮、零开采;从藏羚羊濒临灭绝,到其种群日益壮大开始自然迁徙,再到雪豹、野牦牛、野驴等频频出现,这背后,是一个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索南达杰”式环保卫士的艰辛努力,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基层管护员,从一级级管理处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科技工作者的倾情付出,是从法制到政策、机制,以及人的环保意识等整个生态链的梳理和重构。 申遗成功将本就名声在外的可可西里再次推上了国际舞台,提升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美誉度、知名度和关注度,也使得中国为保护可可西里的种种付出,更加具有全球意义。保护好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让稀有的生物物种得到恢复和再生,是中国对全球生态安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 一.实用类文本的特点及考查要求 1.选材涉及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内容涉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文化视野等。选文以文质兼美的课外阅读材料为主。 2.考点为要点概括、文意把握、内容探究。考题的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形成对事物或事理的整体认识,进而延展至生活,形成从文本走向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 二.阅读步骤及解题方法 1.快速解读、整体认知。答案就是文章中是解读这类文章客观题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因此文章没有细看不要匆匆忙忙地做题,必须先快速浏览全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原文中画出重要信息,如中心句、过渡句、结论句等,然后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认识,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为答题做好第一步的准备。 2.审题察意,按图索骥。按题目要求,让试题备选项中的关键词句迅速回到原文信息源中,紧扣文本,找到相应语段的位置,相关语境,辨识细节,追踪筛选,定位对比,相互印证。或求同,或求异,或求正,或求反。逐项审查排除题目设置的干扰项,进而找到符合题意的答案。 3.明确错点,有的放矢。错点的常规设计有如下几点: (1)替换法:即故意将因果互换,主客颠倒,或部分代全体,或以整体代局部,或将现实当推测,或将必然当可能。 (2)缺漏法:即故意缺漏原句的成分或某一方面的内容,不全面提示概念所包含的重要属性,造成信息残缺,以偏概全。 (3)添加法:即不立足文本,而是凭空设想,无中生有,或在相关的信息中添加望文生义的理解,与正确信息杂糅在一起。 (4)偷换法:即将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行偷换,张冠李戴。 三.具体题型解题技巧 (一)卷中第5小题,示例解析。 考点:要点概括分整体概括和局部概括。 例题1,文章介绍了有关砚的知识,下面概括不能与其他三项并列的一项是()(见《考试说明》) A.砚的历史B.四大名砚C.砚的雕工D.砚的优劣 例题2,文章围绕膝关节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下面不属于这三方面的一项是()(见《四月调考卷》) A.膝关节的进化B.膝关节的功用C.膝关节的构造D.膝关节的保养 例题3,下面对本文的观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见《考试说明》) A.“巧实力”和“硬实力”,“软实力”有差别 B.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挖掘“巧实力” C.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发挥你的“巧实力” D.发挥“巧实力”并无固定模式 [解析]例1、例2为说明文阅读的题目,考查整体概括重点在于理清文章的结构,认清题干的关键问题,例1考查并列知识,注意种属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砚的雕工是判断砚的优劣条件之一,它是属于砚的优劣这一内容中的。因此它不能与其他并列,例2考查学生准确理解选项中关键词如“进化、功用、构造、保养”的意思,要求考生能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一般来说,选项中的要点是按文中内容的先后概括的。很明显,膝关节的进化、文中未涉及此内容,属“无中生有”错点。因此准确理解要点关键词的意思很重要,这类词如特征(或属性)、构造(即结构)、功用(即用途、价值)、历史、历史地位、成因等等。 如果说例1、例2属多个要点概括,那么例3则是单个要点概括,其实就是文章中心的概括,例3选文是议论文,考查的是中心论点的概括,关于中心论点的概括,要了解中心论点的常见位置,能区分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并结合文题思考。A、B、D都只概括了文章的局部内容,显然选C。 例4,细读文章第(2)段,作者介绍了福寿沟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下面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见《考试说明》) A.福寿沟的修建缘由B.福寿沟的设计原理 C.福寿沟的排水作用D.福寿沟的历史地位 [解析]此例考查局部概括,要做对这类题就要明确题目的指向,即局部范围第(2)段,问题哪几方面。其次弄清局部的层次,在范围内找有无要点相应的内容,D项第(2)段没有此内容,它是第(3)段的内容,因此选D。 (二)卷中第6小题示例解析 考点:文意把握 例1.《古代文房珍品—砚》第2小题(见《考试说明》)

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复习教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复习教案(五)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对实用类新闻(通讯、特写)阅读的要求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实用类新闻(通讯、特写)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4.掌握解答实用类新闻(通讯、特写)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重难点 实用类新闻(通讯、特写)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练结合、注重规律归纳 教学过程 (一)通讯的种类、特点和作用: 1.通讯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等。 (1)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人物通讯并非仅仅是“名人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在取材上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断着重写人物的某个侧面或阶段。此两类一般以人物的“行”为主,而“人物专访”则以写人物的“言”为主。通过记者的专访,记述人物的谈话,从而揭示其精神世界。 (2)事件通讯。是以具典型意义的事件为报道对象的通讯。事件通讯时效性较强,它围绕中心事件选材,虽不着力刻画人物,但往往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一群人或一个集体。所以它通过较为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完整过程,挖掘其意义,揭示其本质,进而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 2.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从内容方面看,消息大多是一事一报,而且只报道新闻事件的大致情况,如果有细节也是非常少的。而通讯报道的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涉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同时,通讯十分重视细节

的刻划,在一篇通讯中往往有大量的细节,能以小见大,在细微处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形式,一般是指文章的结构、语言、表达方式。从结构上看,消息是一种程式化的文体,它的外部结构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组成,标题、导语又都有一些常用的模式。消息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着固定的模式进行操作,创造性只体现在一些局部性的地方。而通讯则不然,它的写作跟一般的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另外,消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也都有一定的程式性。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别的表达方式用得很少。在语言上,消息运用词语的直接含义,显得简洁朴素,循规蹈矩。而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语言常有新颖独特的创造性运用,显得溢光流彩摇曳多姿。这在关于孔繁森事迹报道的消息和通讯的比较中能够明显见出。 (3)在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这里所说的写作技巧,含义较广,包括虚实相衬、对比烘托、铺垫弄引、设置悬念、欲擒故纵、欲露先藏、欲扬先抑、曲径通幽、断续反跌等多种表现手法,也包括比喻、对偶、排比、夸张、比拟、起兴、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消息也是要运用的。但是,由于消息简洁朴实的文体本性所限制,消息对这些手法是在合适的地方偶尔一用。通讯则不然,为了能够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它常常综合使用以上多种写作技巧。 (5)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手法的不同自然会造成风格的不同。消息一般没有文学性,朴素实用。通讯则有较强的文学性,生动活泼而富于文采。在一期报纸上,只有消息的凝重则不够活泼多样,只有通讯的文采则不够朴素踏实。这两种不同的风格是各有所长的,二者之间的相互映衬和相互补充,使新闻媒体的面貌臻于完美。 3、通讯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新闻细节 (2)使新闻具有感染心灵的艺术品格 (3)在消息不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平平常常的劳动者,在平平常常的一天之中度过,这其中有没有新闻呢?按过去的眼光来看,没有新闻,可是在现代记者的眼中,它很可能是有价值的新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中的“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那些出现在其中的普通百姓的普通生活,如果用消息的形式去报道,很可能无话可说——除了琐琐碎碎的细节之外,并没有什么能够惊动世人的“新闻事件”。可是用通讯的形式写出来,就可以是十分动人的。有一些当代的记者,把眼光盯向普通人的生活,有的还整天整天地跟随卖豆腐的小贩、擦皮鞋的小姑娘、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传呼台的传呼小姐等,跟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感受他们的生活艰辛和喜怒哀乐,然后写成通讯发表。这样的新闻有时更为感人。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课堂内外的施蛰存 沈鹤龄 施蛰存先生谢世已好几年了。一九四六年,他首次来给我们上国文课时,已是文名显赫。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确实是个戴黑边眼镜的中年学者,而嗓子十分低沉,那时俗称“雌鸡喉咙”。他讲课的特点是重训诂而轻阐述,能够为一词一句甚至一个字的出典与释义花许多工夫。举个简单的例子,如讲王昌龄的七绝《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寥寥四句,就明月与古城何以分别冠以秦时与汉时讲了许多,再是龙城在何处飞将是何人,以及人、地关系等,最后是阴山在何处及其重要的地域历史意义,引经据典,毫不马虎。这使学生们觉得沉闷乏味,而最想听他抒发的怀古爱国的议论,他却从略了。只因我对古典文学兴趣特浓,不怕沉闷,坚持听和记,积存时日,终于得益匪浅。由此能够了解,施师是老老实实稽古钩沉的严谨学者,而不是轻视差不多功只善于煽情的教师。 新中国成立前夕,教授的生活都很清苦,施师家庭负担重,所以更苦。老师们往往趁讲课的机会,插进大量牢骚,如课文内容正合教师境遇,那就更会借题大加发挥。一次,施师讲韩愈名文《进学解》。读过此文的人皆知其内容,韩愈教诲诸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岂知有学生当场驳先生:“先生欺余哉!”像先生那样钻研学问之勤,排斥异端之劳,治史之谨严,为文之闳肆,做人之方正,怎会弄到动辄得咎,官位遭黜,“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呢?如是别的教师,教到此处,定会触境生悲,愤世嫉俗。施师却不然,仍像平素一样埋首于一词一句之训诂而不加阐述。此文词句艰深之处特多,施师为训诂所花工夫恰恰比其他课文更多,更无时间联系现实。我年老后阅历丰富了,重读此文,感慨良深。曾问耄耋之年的施师:“你那时教此文何以能心定神闲,毫无牢骚?”他说:“你们当时阅历单纯,向你们发牢骚你们绝无体会;现在你们阅历多了,温故而知新,岂非感慨自来了吗?”原来,他相信人的生活,须各人自去体验, 他不情愿强加或灌输。 施师布置作文,往往命题宽泛,有时无命题,要我们自己命题作文。“写自己想写的,写自己熟悉的。”他从不讲什么作文诀窍、行文程式、句法语法等,他只要我们多读范文,课余可选读“闲书”。他说好的古文是百读不厌的,白话文也如此,他品评“五四”后白话文佳作说:鲁迅作品优于胡适,胡适自称“但开风气不为师”,有自知之明。我因而一度读鲁迅作品甚勤,一九四六年以后,我投给他所主编的报纸副刊的作品,常流露鲁迅笔法,这却引起了他的批判。他说:“你模拟这种笔法做什么?学僵了,笔头就难以舒展了。”当时我未敢多问什么原因,私下以为这大约由于他与鲁迅有宿怨。我只回了一句:“唐弢写得好的杂文,基本上由于讥刺得深刻,也不一定确实是鲁迅笔法。”在我的写作渐趋成熟后,我才醒悟,往常对他,也许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因为他重训诂,在他晚年,我与他谈“诗无达诂”时,他说:“所以诗的训诂应容许众说纷纭。”与他谈新诗,他说:“新诗源自西洋,与我国传统无关,谁如对此有兴趣,应多读外文原诗。读译诗,原汁原味没有了,不如不读。”他说:“中国诗译成外文也一样,李白诗译成了英文,有英国人盛赞李白诗美妙,英译李白诗能保持原汁原味吗?不懂汉文的英国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