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编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新编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新编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新编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郧阳师专2012年——2013年新编教育学考试考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个人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个性,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和个人所期望的那种人的活动。它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培养人的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的基本特征:

1、社会的永恒性: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会永远存在;

2、世界的普遍性:就现实的世界而言,即不管国家大小、制度如何,也不管其民族文化差异多大,世界各地无处不在办教育;

3、历史的继承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必然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

4、发展的差异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存在不同的历史形态和发展水平;

5、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教育都存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6、阶段的不平等性:在阶段社会中,教育具有阶段性,由于阶段之间是不平等的,所以在阶段的社会中,教育业不可能是平等的。

★三、当代教育发展的特点:

1、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已成为共识;

2、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3、教育的民主化、法制化与高程度的普及化倾向日益明显;

4、教育内容日益综合化和个性化;

5、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

6、教育的信息化与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

★四、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内容;

(4)生产资料的发展,掌握生产资料的人员严重不足;

1

更多资料下载请登录: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11900526.html,/1641978903/infocenter

(5)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

一、教育与社会理论:

1、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教育自身与其外在各现象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关系。

2、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处于社会结构之中,他不可能受社会大系体统的制约。

3、同时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构成要素,对社会的各个环节及其构成要素必然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正向的,有时是负向的。正向的教育影响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而负向的教育影响则可能延缓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二、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性:

1、经济发展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3、经济反战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手段、方法以及组织形式;

三、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性、教育的政治适应性和适度独立性: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性:

(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2)、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教育内容;

(3)、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4)、政治体制改革制约教育体制改革;

(5)、政治意识形态钳制教育思想;

2、教育的政治适应性和适度独立性:

教育的政治适应性和独立性:是指在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要适应相应的政治制度,反映统治阶级的阶级要求,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也要对政治具有适度的独立性。这种适度的独立性有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助于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也有助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对政治的适度独立性:是指教育思想相对于政治意识形态而言,要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教育者要敢以一种对社会、国家、民族和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去思考、纠正教育活动中的种种不良习气。

四、教育的政治功能及正确认识:

2

更多资料下载请登录: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11900526.html,/1641978903/infocenter

1、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能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认同。)

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改革的功能;(教育的普及化推进社会政治变革;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教育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二节、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生物因素、环境与教育因素以及主体因素等)一、生物因素:

①、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a、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c、遗传素质的差异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d、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②、个体后天生理因素对自身发展有一点影响。

二、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对人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人的主要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社会政治、政治制度和道德水平等。

①、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②、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进程。

三、教育因素:比起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更直接,更有效,尤其是学校教育。

①、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②、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③、学校教育可自觉地调控环境的影响;

④、学校教育能促进个体化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

四、主体因素:主体因素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类认识、改造环境或自我的能力

与活动。主体因素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相互影响之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的,这是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

★第三节、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教育

一、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循序渐进)

人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者必须适应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否则将会使儿童产生厌学等教育的负效应。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既求稳又善变)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我们在确定教育目标要求、组织教育内容和采用教育方法时都必须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出发,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特点开展教育和教学工作,决不能“一刀切”“一锅煮”。

三、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适时而教)

首先,人的身心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速度水平是不均衡的;

其次,不同方面的发展表现出不均衡性,有些方面的发展在较早年龄阶段就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

3

更多资料下载请登录: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11900526.html,/1641978903/infocenter

平,有些方面则要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说明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各方面的发展存在“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某些行为和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如在此时给予恰当的教育,会促使其行为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

四、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个别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同而造成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学生共性的同时,还必须研究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第四章教育制度和法规

一、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名教育。

二、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具有不同性质和任务的学校为主体而形成的体系,这个体系通过教育行政机构来制定学历与学位相关规范与标准,并且统筹、规划、监督、落实统一的教育政策,使得求学者能够在统一的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中,整体达到国家要求的一定水平,从而在各级学校之间升学和转换。

第五章教育的途径

一、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

二、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1、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2、课外活动:是学校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教师是学校中传递人类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专业人员。

二、中小学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

1、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是有思想感情、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学生身心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2、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任务的多面性,也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二)、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表现在因材施教上,教师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也表现在对教育原则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处理上。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运用机智处理偶发事件。此外,现代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要求教师从小培养学生创造兴趣、创造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其从事创造活动的能力。

(三)、示范性

教师劳动区别于其它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

4

更多资料下载请登录: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11900526.html,/1641978903/infocenter

行,通过师范的方式去影响学生,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长期性

1、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教师劳动的社会效益,要在学生参加工作之后才能得到体现和检验,要从学生的社会贡献来最后定论教师劳动的价值和效果。

2、教师劳动的长期性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结束。

(五)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劳动,教师的劳动方式虽然是个体的,但劳动的结果却是集体的。

三、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包括:

1、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尊重学生,诲人不倦;

3、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学而不厌,刻苦钻研,不断进步;

5、团结协作,尊重集体,互勉共进。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要求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比较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要求教师具备“六个能力”:

1、细致观察学生的能力;

2、组织教学的能力;

3、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语言表达的能力;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6、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要求教师具备“五个理念”:

1、面向全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

2、教会学生学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尊重差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理念;

4、重视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5、注重创新,凸显教育的生命价值的理念。

(五)教师的劳动特点要求教师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里素质。

★四、师生关系的本质: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特定的工作关系和心理关系,它

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既由学校教育活动的特点所决定,又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五、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及表现: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它体现在学生既尊重教师劳动、人格尊严,对教师有礼

貌,虚心接受教师指导,同时教师要做到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等。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他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参与、相互尊重人格和

5

更多资料下载请登录: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11900526.html,/1641978903/infocenter

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而和谐亲密体现了师生的人际亲和力,心里融洽度等。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它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关系的最

高层次,共享共创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学生的道德、思想、智慧、兴趣、人格等的全面发展,是教师专业的自我成熟过程。

第七章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一、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社会对人才质量和规格的期待。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个体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这种观点从人的本

性、本能需求出发,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人,使人性得以发展和完善,个体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代表:法国卢梭、瑞士裴斯泰洛奇、德国福禄培尔等。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求来确立。代表:法国孔德、德国的那

特尔普、法国涂尔干等。

三、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其内涵是:

1、“一个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两个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3、“三个面向”和“三个要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4“四个统一”: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统一。

5、“五个协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统一在教学活动中,使之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四、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品德的活动。

智育:指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第八章课程

★活动课程:针对学科课程的弊端,杜威等提出了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

6

更多资料下载请登录: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11900526.html,/1641978903/infocenter

程、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的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突破学科局限、重视直接经验,主张“做中学”。

潜在课程:是教学环境中以间接的、潜在的方式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潜在课程不在课程规划上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景、文化情景、人际关系等,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的教师根据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有地方特色。

一、课程的设计与开放的三个步骤:(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课程规划:根据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制定的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的过程。

课程实施:就是把计划变为行动,从而把课程领域变为教学领域,教师把课程实践者变为教学实践者。

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规划和课程实施活动以及整过课程系统的进行的评价活动,以期对己有的课程编制过程进行反馈。

简答题:

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与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它有六个基本理念: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新课改内容: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7

更多资料下载请登录: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11900526.html,/1641978903/infocenter

③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用,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上全面贯彻改革精神。

(2)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基础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班本教学。

(3)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4)教师全面拓展个人的综合素质,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

(5)教师要熟悉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明白知识创新的真正内涵。

(6)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场景、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定性教学。

(7)教师要有宽容的态度,在实践中要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

(8)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上课时多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而不是只盯着教学内容。

(9)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改进自己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评价模式。

(10)、面对新课改的众多创新之处,教师一定不要忘记中小学是“基础教育”,无论课程教材怎么改,打牢基础始终是中小学阶段的首要任务。

(11)新课改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这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并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经验,做一个积极反思的新课改的实践者。

四、新课改下的教师观、学生观:

教师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

8

更多资料下载请登录: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11900526.html,/1641978903/infocenter

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权责主体。

第九章教育的原则

一、顺序性与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

1、按照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系统进行教育。

2、要从学生原有水平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进行教育。

3、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保持一致。

二、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1、保证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

2、在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努力提高教育的艺术性。

4、注意修炼和运用教育机智。

三、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五、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六、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七、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使用,具体以教材和老师划定的重点为准)

整理编辑人:语教1106班李红波 2012年12月29日

9

更多资料下载请登录: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11900526.html,/1641978903/infocenter

《职业教育学》教学大纲

《职业教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职业教育学 课程英文译名:V ocational Education 课程编码: 230124 适用专业:职教师资专业 修读方式:必修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先修课程:职业心理学 使用教材:胡斌武主编:《职业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参考书目: 1.李向东,卢双盈著:《职业教育学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黄尧著:《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姜大源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石伟平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马建富主编:《职业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贺祖斌主编:《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徐国庆著:《职业教育课程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米靖主编:《现代职业教育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编:《职业概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10.[美]凯文?凯利著,张行舟等译:《技术元素》,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一、课程性质 职业教育学是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目的是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使学生系统掌握职业教育的基础理论,培养学生运用职业教育原理分析并解决职业教育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职业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最新成果。 2.让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教学技能、教育素养,提

高运用职业教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职业学校教育事业,热爱专业,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专业兴趣和专业基础。 三、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课堂研讨、专家讲座、教育考察、自学等形式。 1.课堂教学主要讲解基本原理,并结合教育实际问题融入基本原理的讲解,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职业教育学的基本方法,理解职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提高课程学习兴趣。 2.邀请职业学校一线专家开展讲座,到职业学校参观考察,增强学生的教育认知,提高教育体悟,增强专业学习兴趣,把握专业方向。 3.课外资料查询与自学,增强文献检索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抓住要点的能力,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考试课 成绩评定方式:课堂讨论、主题发言、专家讲座、教育考察等占20%;课程论文、小组合作学习、教育情境训练等占30%;期末考试占50%。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新编教育学复习参考.docx

教育学:填空(10T)、选择(10*2 )判断(10 [简答(护5 \论述(20*1) 第一章 L大部分学者认为,最早把教和育二字合为一体的人是孟子(P2 ) 2?许慎《说文解字》将教和育析义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 善也"。(P2 ) 3.教育的学术定义(简答,P2?4 ): ①教育是一种合乎目标的行动; ②教育是来源于社会的所有影响的总和; ③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 ④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 ⑤教育是为人的完美生活做准备; ⑥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4?我国著名学者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教育的解释是: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P4 ) 5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P5 ) 6.教育的类型(P6 ) (1)依教育的目的、职能和形式可划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2)依教育活动的空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3)教育的内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4)受教育者的年龄阶段:学龄教育和成人教育 7.教育学一词源于希腊语,从〃教仆"派生而来。古希腊把陪送奴隶主子弟来往于学校,并帮助他们携带学习材料的奴隶称为〃教仆〃。(P9 ) 8.在苏联和我国,关于教育学硏究对象主要有三种观点:规律或原则对象观、现象与规律对象观和问题对象观(P9 ) 8?《礼记》是战国至汉初流传于世的一本儒家著作汇编,其中的《学记》、《大学》、 《中庸》是我国古代经典教育著述。《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由儒家思孟学派撰写,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总结性著作,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大学》提出〃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庸》。(P12 ) 9.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P14 ) 1623年,培根在《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硏究领域提了出来。(P15) 捷克教育学家夸梅缪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他还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即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P15 )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P16) 〃现代教育学之父〃杜威的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纲理论的总领。(P17 )

教育学(最新)(优.选)

1、()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A . 教学管理 2、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C . 《大教学论》 3、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 B . 杜威 4、主张课内外结合培养人才,曾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的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是()。 C . 苏霍林斯基 5、智力平常者(大多数人)的智商IQ值是()。D . 90-110 多选题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6、按照评价的不同功能,课程评价可分为()。 A . 诊断性评价 B . 总结性评价 C . 形成性评价 D . 定量评价 7、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A . 教育现象 B . 教育方针 C . 教育政策 D . 教育规律 8、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的级别层次包括(全选)。 A . 学前教育 B . 初等教育 C . 中等教育 D . 高等教育 9、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功能有(全选)。 A . 定向功能 B . 调控功能 C . 激励功能 D . 评价功能 10、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的各种观点中,中国俗语“龙生九子,各个不同”,所反映的是()的观点。 A . 遗传决定论 B . 环境决定论 C . 教育决定论 D . 活动决定论 11、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包括:()。 A .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 . 社会关系因素 C .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D . 人口的规模和质量 12、从表现形式来看,德育内容包括:()。

B . 非文本型内容 C . 计划性内容 D . 非计划性内容 13、社会制约教育的表现形式包括:()。 A . 人口 B . 政治 C . 生产力 D . 法律 判断题共7题,每题5分,共35分 14、学校工作要把教学视为唯一。× 15、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坚持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16、中学生的自制力很差,必须由教师时时看管、事事严格控制才行。× 17、学生当下的生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是否能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1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9、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 20、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 1、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有()。A . 人口数量与增长率 2、“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C . 示范性 3、学校管理工作一定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传统经验与现代管理科学之间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原则中的()的要求。D . 科学性原则 4、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等,都是指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的()进行教育。D . 个别差异性 5、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含义就是()的全面发展。C . 劳动能力 多选题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6、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全选)。 A . 讲授法 B . 谈话法 C . 讨论法 D . 读书指导法 7、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 A . 专业情意 B . 专业知识 C . 专业结构 D . 专业能力 8、从根本上说,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包括:()。 A .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学复习资料75123

一、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的关系? 答:(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目的、制度、内容与方式,以及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主要表现为: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3)二者关系的协调①关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由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要求来考察教育;还应当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发挥教育特有社会功能,注意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②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制约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的特性。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当做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③在重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独立性。教育是一定社会中的教育,社会制约性是其根本特性,而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应在重视教育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自身的规律,健康、合理的发展。 总之,教育要与这一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状况和民族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同时又要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二、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在你看来,需要一些什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积极作用? 答:(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主要是指向整个社会整体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的。而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是作为工作来设计、培养的。具体而言,对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评价如下:①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存在和延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提出大量新的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各种潜能,获得大量的人力资本,从而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演变和发展。③教育的社会变迁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是作为社会的工具来审视、设计、培养和训练的。然而,在该过程中,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思维品质、个人潜能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①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合理、科学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人们需求的满足、建议的表达和权利的实现,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助于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健全的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提升教育质量,以便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有助于社会创造力的提升和社会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为促进社会的变迁做好准备。 可见,健全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教育质量是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条件。因此,要促进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教育的高质量性。

教育学必考内容(完整版)

第一章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教育的概念:广义:泛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也叫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的概念: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中世纪大学的学科设置:文法神医四科技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1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代表学校意大利的萨拉诺、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代表学校,从1810年开始最早的是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不用死记硬背,重视教授讲演,提倡师生的独立研究和对学术方面的新的建树和贡献。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建立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提出了“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柏林大学的创立所学术研究引入大学,大学活动范围扩大了,具有了第二种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布莱斯劳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3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发展,代表学校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服务形式:1教育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4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的途径 我国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演进过程:1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萌芽和形成2文革时期教育方针的严重扭曲3教育方针的拨乱反正和新时期的发展与完善 教育的目的的含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有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有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活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1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3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4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订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研训练,社会实践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社会本位论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代表人物:柏拉图、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1.1.(简答)教育的涵义及起源。 教育概念可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种。广义的教育指能增加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生物起源论者: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心理起源论: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劳动起源论。 1.2.(填空)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1.3.(填空+简答)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 原始教育具有原始性(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剥削;生产资料公有):1.教育对象的全民化、2.教育内容的生活化、3.教育场所的社会化、4.教育价值的实用化。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与封建社会):1.学校出现并成为基本的教育形式、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教育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近代教育(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兴起;2.普遍实施初等义务教育;3.职业教育获得发展;4.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学科教育并重。现代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国际化; 4.教育的民主化; 5.教育的人性化; 6.教育的一体化; 7.教育技术现代化。 1.4.(填空)教育学发展各阶段出现的主要的教育家及其代表性的著作或理论。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开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西方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近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著作。 教育学成为独立的规范性学科的标志: 德国哲学兼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2.1.(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填空)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人才价值和人才素质。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2.2.(名词解释)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依据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从其实现的社会效益来衡量。 (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的,也是有一致性的) 2.3.(简答题)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明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坚定的政治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 3.1.(简答题+填空)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 1.专业道德:(对待教育工作)敬业精神、(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专业知识:1.学科的专业知识,2.教育专业知识; 3.通识知识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更新)

教育学知识点 1.战国后期,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 2.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3.“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 4.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六艺”和欧洲中世纪“七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5.杨贤江: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代表。 6.孟禄—“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属于心理起源论。 7.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 8.《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大教学论》。 10.国外(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 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教育家是斯宾塞。 12.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 1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永恒性。 14.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社 会性。 15.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16.卢梭——个人本位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 坏。” 17.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 18.社会本位论——“造就合格公民”。 19.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 20.赫尔巴特——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知、情、意的统一。 21.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2.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 23.夸美纽斯把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4.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内容观”,“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25.“产婆术”——苏格拉底。 26.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 27.昆体良——最早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教学法。 28.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 29.裴斯泰洛奇—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 育家。 30.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教育。 31.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32.洛克——白板说。 33.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普通教育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对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逻辑规则: (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 2、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区别: (1)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教职人员、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 (2)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为什么对教育是什么没有一致的看法?主要原因:(1)定义者的哲学观、价值观及逻辑方法不同,对教育的解释就不同;(2)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实验和定量研究尚不成熟,对概念下定义主要是依据经验事实和历史事实;(3)不同时代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4)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变迁、文化背景不同,对教育的认识就不同;(5)一个根本性原因,是没有按照逻辑规则来进行。】 4、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夫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不按逻辑规则而仅仅通过语言述来进行定义的方式称为“定义性述”。他列举了三种定义性述:规定性定义(创造的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涵)。 5、教育学 宏观: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释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为主要容的课程。 6、教育的产生—几种较有影响的说法: (1)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主要观点:认为教育完全起源于生物的本能。动物界的老猫教小猫抓老鼠也是教育。 (2)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孟禄 主要观点:教育是“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我们认可的观点 7、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 8、教育产生的原因: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年轻一带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能,根据社会化生存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职业教育考试题及答案

职业教育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 1、我国最早的实业学堂是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这是我国企业办学之始。 2、我国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和(“劳动预备制度”),规定每一个公民就业前都要接受一定时间的职业教育。 3、黄炎培代表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并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4、MES是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 )的缩写,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际劳工组织)借鉴德国等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创立的职业教育理论。 5、1917年(黄炎培)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强烈指出教育不与(职业)沟通教育的问题所在、社会各行各业不能健康发展的问题所在。 6、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 7、职业教育从纵向层次看,可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 8、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三种类型。 9、影响人的发展的四大因素是:(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10、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的,从事教育和教学的基本技巧、方法和能力。一般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教育和管理学生技能)四项技能。 11、我国教师资格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等七种。 12、能力本位教学理念具有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组织(个别化)、教学评价客观化的特征。 13、(分析职业能力)是实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将一个职业工作划分成若干职责,再将每个职责划分成若干个任务,从而确定对应于各职责的(综合能力(Competence))和对应于各项任务的(专项能力(Skill))并加以分析。 14、教学模式一般由(理论基础或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程序)、师生配合方式、(支持条件)五个因素构成。 15、教学准备过程中,钻研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懂)、(透)、(化)、(深)的程度。

(完整版)心理学、教育学(学霸笔记)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教育学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儒家非常重视教育在国家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礼记》是儒家著作,其中《学记》(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为经典。 2.孔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见于其弟子辑录的《论语》中。主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3.苏格拉底:古希腊人。启发式教育,《产婆术》,方法:讨论、谈话、提问等。 4.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程碑:①②③ ①柏拉图:古希腊人。培养哲学人才,《理想国》和《法律篇》。 ②卢梭:法国人。《爱弥儿》,强调培养自然人,教育要顺其自然,自然主义思想。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③杜威:美国人。《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代表,提出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5.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1632年撰写《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教育要适应自然、分科教学。 6. 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传统教育代表,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围绕三个中心:教师、教书、教室。 7.教育起源: 心理起源:孟禄,美国心理学家,强调“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如:中国。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1.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是指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物+人)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材)③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多元文化)④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创新) 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 第三章教育目的 1.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 ①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小原国芳。 ②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③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我国教育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方向性; 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③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④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质量标准; ⑤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一贯坚持原则; 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 第五章课程 1、课程的类型 ①从内容固有属性分: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②从内容组织方式分:分科课程(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职业教育学》教学大纲

《职业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职业教育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课程 适用专业: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专业 总学时数:48学时学分:3学分 编制部门:教育学系编制日期:2003年3月 修订日期:2015年2月第五次修订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教育学》是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师范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开展教师教育的一门重要的教育理论课程。该课程以职业教育现象和职业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从基本原理的层面,对职业教育自身的有关理论作以全面的阐述。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系统掌握职业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正确理解职业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职业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职业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为他们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师范生学习其他各科教材教法提供必要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职业教育学》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提高学生对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使学生初步形成专业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热爱教师职业的专业情感,明确合格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 第二,学生掌握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组织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 第三,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参与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