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点检管理基本知识

点检管理基本知识

点检管理基本知识
点检管理基本知识

点检管理基本知识

1、什么是点检

答:点检就是通过用人的五感(视、听、嗅、味、触)或简单的工具仪器,按照预先设定的周期和方法,对照预先设定的标准,对设备上的某一规定部位(点)进行有无异常的预防性周密检查的过程,而这样的设备检查就称为点检。

2、点检目的是什么

答:点检的目的是防故障于未然,通过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可查明故障原因,提出消除故障的措施,保持设备性能的高度稳定,延长设备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效率。

3、设备维修作业规程标准体系是什么

答:设备维修作业规程标准体系包括维修技术标准、点检标准、给油脂标准、维修作业标准、点检计划表、设备故障记录共六部分。

4、设备维修标准包括哪几项

答:设备维修标准可分为维修技术标准、点检标准、给油脂标准、维修作业标准共四项。

5、“五制配套”是什么内容

答:作业长制、计划值管理、点检定修制、标准化作业、自主管理称为的“五制配套”。

6、点检标准化作业可分成哪三部分

答:点检标准化作业可分为点检作业标准化、点检软件管理标准化、点检检修管理标准化。

7、点检作业的核心是什么

答:点检作业的核心是专职点检员的点检,就是我们所称的“定人”。因为专职点检不是巡回检查,而是固定点检区域的人员,做到定区,定人、定设备,不轻易变动。点检员不同与维护工人、检测工人,也不同于维护技术人员,而是经过特殊训练的专门人员,对其素质要求:

(1)具备一定的设备管理知识,有实际经验,会使用简易诊断仪器;

(2)有必要的办公条件和交通工具;

(3)点检作业和管理、协调业务相结合;

(4)具备维修技术、组织协调和管理技能。

8、什么是定修制

答:定修制是一种生产设备组织计划检修的基本形式,是以设备的实际技术状况为基础而制定出来的一种管理制度,它的目的在于安全、经济、优质、高效地进行检修,定修制的核心是定修模型。

9、什么是设备定修模型

答:设备定修模型是依据生产集中区域内各主作业线设备的定修周期、定修时间、工序组合、施工日期和检修负荷(人员)的综合平衡基础上所建立的设定表就称为定修模型。定修模型的建立必须要符合设备管理的维修方针。

10、定修模型设定的依据是什么

答:定修模型设定的依据是:

(1)预防与预知相结合的设备维修指导思想;(2)设备状态与维修实绩;(3)生产物流、能源介质和检修力量平衡;(4)对照国内外同类企业的先进管理水平。

11、的设备点检与定修之间有何关系

答:点检是定修的前提,定修是点检的继续,点检制和定修制是

有互为因果关系的维修管理制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12、点检定修制的核心是什么

答:点检定修制是一套加以制度化的比较完善的科学管理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与周期对设备规定的部位进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设备故障隐患,及时进行处理,使设备保持其应有的功能,其实质就是以预防维修为基础,以点检为核心的全员维修制。

13、点检定修制有哪些特点

答:点检定修制具有坚持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建立完整的维修标准体系;建立以点检为核心的管理体制;管理目标明确;突出为生产服务的观念;实行全员管理;采用PDCA工作法;坚持安全第一;推行设备倾向管理;员工技能的多样化。

14、编制点检标准的依据是什么

答:编制依据:(1)维修技术标准;(2)同类设备实绩资料;(3)部份说明书和技术图纸;(4)实际经验积累。

15、点检工作重点管理是哪七项

答:点检工作的七项重点管理是:点检管理;日、定修管理;备件、资材管理;维修费用管理;安全管理;故障管理;设备技术管理。

16、什么是点检作业流程

答:在点检责任区域划分和优化点检线路图基础上,点检作业流程是一个包含计划、实施、检查、反馈四个环节在内的PDCA循环作业流程。

17、什么是点检标准

答:点检标准是实施设备点检的规范。是具体指导点检员检查设备的哪些部位、如何检查并作出判断意见的标准。也是点检员标准化作业、编写点检计划、维护好设备的依据。

在标准中应根据设备各部位的结构特点,详细地规定点检位置、

点检项目、点检周期、点检方法和点检分工及判定基准(即五定)。

18、点检标准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点检标准按照需要采集的数据或判断标准,可以分为定性标准、定量标准。定量标准中又可以按照是否需要做倾向管理分为定量且做倾向管理、定量但不做倾向管理两种。

19、维修技术标准的含义是什么

答:设备如何修理主要依据维修技术标准。其根据设备设计制造的原始数据制订的维修标准,标准主要规定把设备的主要运动部位和磨损部位,如齿轮、轴承、衬板等画出简图,标明部位名称、材质及各联接部位的尺寸、配合公差、允许极限磨损量,还规定重点点检项目、方法、周期和更换周期。

主要包含:

(1)主要设备装置、零部件的性能、构造(简明示意图)、材料等;

(2)主要设备装置、零部件的维修特性(劣化倾向、特异现象发生状态);

(3)主要设备装置、零部件的维修技术管理值。如图面尺寸、安装间隙、容许值、点检方法及周期等。其中容许值不仅包括磨损量,还有温度、压力、流量、电流、电压和振动等。

维修技术标准中最关键的是维修技术管理值的确定,通常投产初期的制订依据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制造供应商提供的设备使用说明书;二是参考国内同类生产厂或性质相类似设备的维修技术管理值,在投产后还要根据生产、维修和备品备件等因素,逐步对标准值作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20、为什么要编制点检计划

答:当点检员根据所编制的点检标准中项目列出点检周期后,为了平衡工作负荷,就需要对检查内容进行汇总和综合平衡,以合理安

排点检作业,所以要依据检查内容和周期进行点检计划的编制。另外当设备状态发生变化时,点检计划应及时调整。

21、给油脂分工原则是什么

答:给油脂标准原则上由点检员制订,其一般分工原则是:凡人工或手动加油的设备由生产岗位操作人员按规定加油脂,其余一般由点检或委托检修人员按计划定期补加或更换油脂。

22、在点检管理中“五定”的内容是什么

答:“五定”主要指定点、定法、定标、定期、定人。其具体为

定点——要详细设定设备应检查的部位、项目及内容,做到有目的、有方向地实施点检作业。

定法——对检查项目制订明确的检查方法,即是采用“五感”判别,还是借助于简单的工具、仪器进行判别。

定标——即制订标准,作为衡量和判别检查部位是否正常的依据。

定期——制订点检周期,按设备重要程度,检查部位是否重点等。

定人——确定点检项目的实施人员(生产、点检、专业技术人员等)

23、点检检查有那些方法

答:点检员应掌握五感(视、听、触、味、嗅)点检的方法及要领,并使用点检工器具,结合点检技能、经验,依据点检标准,认真进行点检。及时发现和判断设备故障隐患或劣化现象,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提高设备点检到位率、有效率、命中率。

点检员需掌握设备诊断技术基本原理、方法及相关设备诊断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研究设备故障机理。

24、点检种类的划分

答:点检种类按点检目的分可分为倾向点检和劣化点检;按是否

解体分可分为解体点检和非解体点检;按周期和业务范围分可分为日常点检、定期点检和精密点检。

25、点检分工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日常点检是在设备运行中由一般操作人员完成的,而定期点检和精密点检是由专职点检员完成。

26、日常点检主要检查内容是什么

答:日常点检的主要检查内容为“异音、漏油、振动、温度、加油、清扫、调整(开车检查)”,其目的是保证设备每日正常运转,点检方法为“五感”。

27、定期点检主要检查内容是什么

答:定期点检主要检查内容为“测定设备劣化程度,确定设备性能、调整修理(停机检查)”,其目的是保证设备达到规定的性能,点检方法为“五感及器具”,周期一般在一周以上。

28、点检作业前点检员应首先做什么准备

答:点检作业实施前点检员应首先搜集和听取生产操作人员及运行维护人员提供的设备信息,并查阅他们的记录。

29、点检员在点检作业实施后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点检作业实施后点检员应及时记录点检结果,若通过点检作业发现点检标准或计划有明显不妥之处,应及时予以修正。

其次对发现的设备问题要根据有关数据、记录、实际情况及经验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若点检发现的设备问题不需马上处理的,应将其列入计划检修项目,填写在计划检修项目预定表中。计划检修项目预定表是检修项目的汇总,其中一部分可以平时处理的,列入日修计划;平时不能处理的,列入定修计划。

30、如何做好预知状态维修管理工作

答:点检员在实施点检的同时,应结合设备劣化倾向管理、精密点检与技术诊断进行。根据已制订的劣化倾向、精密点检计划表及设备运转状况的特殊要求,对设备进行精密点检和劣化倾向管理,并作好记录,进行定量分析,掌握机件的劣化程度,达到预知状态维修之目的。

31、什么是设备劣化

答:设备的劣化是指设备原有功能的丧失,以及设备的技术、性能的降低,都称为设备的劣化。设备工作异常、性能降低、产生故障、损坏失效,以及与新设备相比较,性能不好、功能不全等现象,均是设备劣化的表现。另外,人为的因素也会造成设备的损坏或失效,如操作失误,就有可能造成设备即刻损坏,失效,或是加快设备劣化的速度。

32、点检五层防线含义是什么

答:点检五层防线含义:日常点检:主要通过岗位操作工人的日常点检,发现异常,排除小故障,进行小修理,这是防止设备事故发生的第一层防护线;专业定期点检:靠经验和仪器对重点设备、重要部位进行重复的、详细的解体点检和循环维修点检,发现隐患,排除故障,是防止设备事故发生的第二层防护线;专业精密点检:专职技术人员的精密点检是第三层防护线,即在日常点检和专业点检的基础上,对设备进行严格精密的检查、测定和分析;设备诊断:与上述“三位一体”的点检制相协同的是技术诊断和倾向管理,技术诊断和倾向管理是点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设备事故发生的第四层防护线;设备检修:经过上述四层防护,设备能否保持基本特性和精度,要按精度表规定的精度点,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精度检测和性能指标检测,计算其精良好率,分析劣化点,以考评和控制设备性能,评价

点检效果,这是防止设备事故发生的第五层防护线。

33、重点或关键设备的含义是什么

答:根据生产过程特点和不同设备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厂部应确定一部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占重要地位的设备作为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的重点,这部分设备就称为重点或关键设备。重点或关键设备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中应有明确的标识,在日常设备管理中对其实行五优先,即实施点检优先、定期维护优先、维修资料优先、故障管理优先和计划检修优先。

34、什么是重点或关键设备的划分原则

答:运用ABC分析方法,根据生产设备技术性能降低后和发生设备故障停机维修时对产量、质量、成本、交货期、安全和环境保护、能耗及对维修难易度、维修费用的影响程度、造成损失的大小,将设备划分为ABC三类,并采用分项评分法和自定的评分标准,选出前10%左右高分值的设备作为A类重点或关键设备,以此类推。

35、什么是关键设备

答:在生产过程中起主导、关键作用的设备。具有专用性强,精度高,功能复杂、无在线替代的特点,发生故障时影响生产、质量或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设备。

36、什么是设备分层分类

答:点检工作的核心是用合理的成本控制住设备的状态。在对关键设备进行ICC(问题、原因、对策)、FMEA(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和RCFA(失效根本原因分析)等综合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在“安全、质量、产能、物流、能源、环境”等方面以“重要程度S”、“历史上的失效频次O”和“当前的测控能力D”三部分乘积开展剩余风险(RPN)的评估。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维修策略的精益性、成熟度及提升维修投入的风险预控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7、什么是设备管理的本质

答:设备管理本质就是对设备运动过程的管理。设备的运动有两种形态,一是物质形态,二是价值形态。两种形态形成设备的两种管理,即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而不论是技术管理还是经济管理,都贯穿着科学的组织和计划工作。所以说,设备管理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技术、经济和组织三个方面,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有着密切的关联。

38、什么是设备维修管理体系

答:在设备使用管理阶段,设备维修管理体系主要由计划维修、预防维修、事后维修、故障抢修和改善维修等各类维修方式构成。

39、目前的设备维修策略是什么

答:目前采用的是以预防维修为主,预知状态、事后维修等并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多种维修方式并存的维修策略。

40、设备预防维修的含义是什么

答:设备预防维修就是按点检标准等其他基准所规定的周期和方法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点检),以确定零部件的更换周期,使故障停机损失降到最小。

41、设备预知状态维修的含义是什么

答:设备预知状态维修就是以设备状态为基础,应用设备诊断、状态监测技术来准确掌握设备的劣化程度和部件的剩余寿命,根据测得的定量数据,制订最合适的维修计划。

42、设备检修管理是以什么为原则

答:设备检修管理是以集中一贯管理为原则,实行分层、分类管理。

43、设备检修工程中的常规检修是如何定义的

答:对已投产的机、电、仪设备(不含通信、计算机、土建、炉

窑),以及除单项检修之外与生产关联设备、设施所进行的设备维护、状态恢复、故障(事故)排除等检修活动,并以全年合同方式签订,按人工工时计价或检修定额及项目定额结算方式进行结算的检修就称为常规检修。

44、设备检修工程中的单项检修是如何定义的

答:主要是指专业性相对较强或辅助类的,其维护修理内容有明确规定,实行单项预算计划管理并按相应协力计价标准办理结算的检修工程项目或以单项合同形式进行委托的项目。

45、单项检修包含哪些范围

答:单项检修范围:专项维修,备件修复,土建、炉窑、计量和检化验仪器设备检定及维修,计算机、通信设备维修、检测、诊断、测绘和设备维修工程,经授权订立经济合同的其它协力业务。

46、常规检修采用什么原则的管理方式,其检修业务由谁承担

答:设备的常规检修采用“封闭检修”为原则的管理方式,其检修业务由主体检修供应商承担。

47、维修作业标准的含义是什么

答:维修作业标准实质就是一个较精炼、严密的设备检修施工组织计划,每一个独立的检修项目都通过网络图规定了施工作业标准,其包含施工工序、人员、工时和关键线路,同时注明安全、施工技术两个方面的要求。

48、为什么说维修作业标准是现场维修作业的基准

答:维修作业标准是检修供应商开展现场维修作业的基准,是点检员确定维修工时、费用的依据。其主要标明定期实施的(主要是发生次数较多)主要检修作业的作业内容、作业顺序、技术要点和现场经辨识度危险源管控的安全措施等主要事项。

49、哪些是需要在点检标准与检修标准项目作勾连的点检项目

答:(1)需要委托检修方实施的周期解体点检内容;(2)对某些易损件、磨损件需定期更换的内容;(3)需要定期紧固螺栓的内容等。点检员可通过项目实施情况,对部分项目内容、周期按PDCA循环方式作修订。

50、为什么要完整填写好设备履历

答:点检员在日常点检和周期点检项目中如果检查出设备有存在缺陷,那么应该将缺陷登录在异常履历中并制定计划检修时间和采取的措施,在设备检修或采取改进措施后应将其实施时间与效果登录在设备履历中,包括实施情况、更换的零部件、主要备品备件及材料消耗等,以为下一步标准的修订完善、检修项目安排等提供依据。

51、为什么“五大要素”是设备点检维修活动中最基本的任务

答:“点检定修制”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以点检为核心开展现场维修活动,点检员是整个生产维修过程中的责任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点检员要抓住“紧固、清扫、给油脂、备品备件管理、按计划检修”等通称为“五大要素”的工作方式,其既是设备维修活动中最基本的任务,也是点检员长期反复进行的管理项目。比如,在机械、电气设备中,紧固件有成百上千个,一个螺丝或一个接线端子松动脱落都将会引起设备故障(事故)的发生。

52、点检员怎样分析掌控设备的技术状态,发现设备与失效倾向时,应采取怎样措施

答:点检员要通过点检及倾向管理,准确分析掌握设备的技术状态,监视其劣化倾向,发现设备有失效倾向(隐患)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将相关信息与预防措施及时记录并保存。

53、点检实绩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点检实绩管理的内容是:设备缺陷异常记录、故障(或事故)记录、倾向管理记录、检修记录、费用实绩记录。

54、设备事故是如何分级

答:(1)一级事故:设备事故的设备修复费在一百万元及以上者;

(2)二级事故:设备事故的设备修复费三十万元及以上,一百万元以下者;主作业线或主要生产设备停机二十四小时及以上者;

(3)三级事故:设备事故的设备修复费在十万元及以上,三十万元以下者;主作业线或主要生产设备停机八小时及以上,二十四小时以下者;

(4)四级事故:设备事故的设备修复费在五万元及以上、十万元以下者;主作业线或主要生产设备停机一小时及以上、八小时以下者。

55、设备故障(事故)的主要统计内容有哪些

答:设备故障(事故)的主要统计内容有设备故障(事故)的时间、次数及直接损失费、机会损失费。

56、故障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答:故障管理的目的是减少故障发生,杜绝责任、重复故障的发生,加强纠正措施的落实。

57、建立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目的是什么

答:设备诊断技术是根据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故障机理、传动及劣化磨损机理,采用应力检测与分析、故障劣化检测与分析、性能强度检测与分析等各种方法,分析和判断设备运行状态,预测和鉴定设备故障部位和劣化程度,预测设备的可靠性与寿命,确定最合适的维修方式与周期等一整套的科学管理。

发现故障、诊断故障并不是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全部目的,确定故障原因、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不采用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时的立即停机检修转化为采用状态监测与故

障诊断技术后的维持运行,避免不必要的停机,延长设备运行周期,将以往的抢修和周期预防维修转为按设备的实际状态进行维修,即由静态维修发展到动态维修才是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真正目的

58、什么叫设备的劣化倾向管理

答:设备劣化倾向管理就是为了把握对象设备的劣化倾向程度和减损量的变化趋势,必须对其故障参数进行观察,并对劣化的原因、部位进行分析,实行定期的劣化量测定,进行定量(数据)管理,以控制对象设备的劣化倾向,从而预知其使用寿命,以最经济地维修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维护。

59、检修工程项目的立项原则

答:检修工程项目的立项应遵循的原则是:日修项目不得列入定(年)修中实施,定修项目不得列入年修中实施,常规检修项目不得列入到单项检修工程中实施。

60、设备定(年)修计划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答:生产设备采用定期检修的基本形式,即设备定(年)修方式。其目的是:

(1)为了能安全、经济、优质、高效地进行检修,以确保设备状态的良好。

(2)合理制定定期检修计划,做到在适当的时间里进行恰当的维修,不因设备检修而打乱生产计划,力求减少或避免能源损失。

(3)提高检修人员的工时利用率,以合理的检修力量完成所必须的全部检修工作量。

(4)提高设备周期管理和状态管理的水平,从而降低设备维修成本。

61、设备的计划检修是如何分类及定义的

答:根据时间、条件不同,设备计划检修分为日修、定修、年修。

(1)日修--凡不需要在主作业线停产条件下进行的设备计划检修就称为日修。

日修根据周计划日调整的原则,由各单位负责计划管理并组织实施。

(2)定修--凡必须在主要生产作业线(即主作业线)停产条件下进行的或对主作业线生产有重大影响的设备计划检修就称为定修。

(3)年修--一年或更长时间安排一次,且连续停产若干天进行的定期检修就称为年修。

62、定期检修内容是什么

答:定期检修主要包含定期更换油脂、定期解体检查、定期调整、定期修理等方面。

63、非周期检修内容是什么

答:非周期检修主要包含事故抢修、恢复修理、改善修理、离线修理等方面内容。

64、检修项目来源有那八大类

答:检修项目来源:周期管理项目、劣化倾向管理、点检现场检查结果、生产操作人员点检设备异常信息反馈、上次检修未实施遗留下来项目、运行人员设备异常信息反馈、维修工程类项目、安全设施、安全措施恢复类项目等共八大类。

65、什么是检修质量管控的“五定”

答:检修质量管控的“五定”主要指:定作业工序、定作业标准、定质量标准、定考核办法。

66、对关键设备或关键工序的检修如何强化现场过程控制

答:对关键设备或关键工序的检修必须严格执行过程控制,设备点检、管理和技术人员必须进行现场确认指导作业,重点管理,以保证关键设备或关键工序的检修质量受控。

67、检修质量分层分类管理有哪些要求

答:在设备管理系统中要建立项目质量层级管控标识,在项目委托时明确质量控制要求,目前实施的有A、B、C三类检修质量分层分类管理要求。

68、什么是检修质量分层分类的A类检修项目

答:A类检修项目主要指主作业线及主要产线设备的重大检修项目。其具有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且在线进行零部件更换检修的大型设备。发生检修质量问题时,将直接导致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功能精度、设备状态等设备事故的发生。

69、什么是检修质量分层分类的B类检修项目

答:B类检修项目主要指主作业线及主要产线设备的主要检修项目。其具有一定施工技术难度或对定(年)修进度有影响的特点,发生故障时会对产品的质量、品种、成材率、产量和安全造成较大影响的设备。

70、什么是检修质量分层分类的C类检修项目

答:C类检修项目主要指一般设备的加油、紧固、清扫等一般性检修项目。

71、如何做好检修项目质量层级的管控

答:对于A类、B类质量层级管控项目,点检员在编制或审核维修作业标准时,就必须将具体质量管控的要求在标准中得到具体量化,要明确并标明量化的具体管控要求,同时在项目实施准备阶段,检修供应商必须按要求编制相应的“质量管控技术方案”。

72、现场检修中如何做好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辨识

答:凡在作业中或场地周围存在有害有毒、易燃易爆气源,带压液体、气体,高空作业等均需在“危险源及环境因素”栏详细注明。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要求结合施工工序进行填写,对照设备管理信

息系统内容,在安全措施栏填写对应防范措施。

73、如何做好安全高危项目的管控

答:对于一级、二级安全高危管控项目,点检员在编制或审核维修作业标准时,必须将具体安全管控危险源在作业工序中明确;同时,在该工序中明确具体安全防范措施;同时在项目实施准备阶段,必须按要求编制“安全管控技术方案”,并经报批同意后遵照执行。

74、点检员如何做好检修项目技术交底工作

答:点检员在进行检修项目技术交底时应做好:

(1)何时具备挂牌条件

(2)辊道螺栓紧固力矩要求

(3)接手对中谁来做精度要求

(4)小导板压紧弹簧箱尺寸

(5)行车平衡大致时间安排

(6)该项目实施的关键点

75、点检员如何做好检修项目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答:点检员在进行检修项目安全技术交底时应做好:

(1)有何危险源

(2)有何介质

(3)何时挂牌

(4)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何需特别注意的事项

(5)相邻设备状况

76、什么是备件

答:备件指用于恢复设备精度和功能所需的零部件。

77、新建项目投产前没有完成设备编码时备件计划怎样申报

答:新建项目投产前没有完成设备编码时备件的计划申报,按手

工计划方式进行,代码编制完后及时在系统中补计划,并建立对应关系。投产后纳入正常流程。

78、对于不能确定备件的具体修复内容时,可不需明确修复内容,但要说明什么

答:对于不能确定备件的具体修复内容时,可不需明确修复内容,但要说明故障现象及明确修复技术要求和使用寿命,技术要求也可标明参照图纸、技术协议等。

79、对于机旁备件,分为机旁必备件、周转件及临时性堆放件,存放原则是什么

答:机旁备件是指从仓库领出而未上机,或从其他渠道获得且存放在机旁并由各厂部自行保管的备件。

(1)机旁必备件:机械类2小时内抢修可上机的备件,电仪类经测试合格后的板类备件。

(2)机旁周转件:包括无库存在内的消耗件,如衬板、托辊,开关、保险丝、热电偶等。

(3)机旁临时堆放备件:主要指定年修备件,因各种原因造成定年修日期发生临时变动及需预组装的备件;下机待修件;下机待报废件。

80、机旁备件存放、保管要求和范围是什么

答:必须做好防止损坏、丢失、盗窃、防尘防锈、防火防汛等防范措施。对存放露天库的机旁备件要做好防雨、防晒、防锈等措施;小型及贵重备件要放置在保管箱中,各集中存放点需配置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材。

81、库存备件报废定义是什么

答:指库存备件的质量及技术性能不能满足生产要求或上机使用

后将威胁设备正常运转的无使用价值的备件。

82、备件修复定义是什么

答:使用后失效或其它原因更换下来的备件(包含零固采购的整台设备,下同),需进行焊、铆、镀、衬、喷、切削、镶补、磨等加工工艺,或高分子材料包覆、零部件的离线功能恢复和精度调整等,使该备件恢复原有功能、精度或具有新的使用价值。这个过程称备件修复。

83、备件修复的原则是什么

答:备件必须离线修复、必须有加工内容、性价比要大于新品。

84、备件修复费用入帐方式是什么

答:(1)生产修复,到货并签订合同后即抛帐。(2)维修修复,先入库,领用后才抛帐。

85、除新建未投产项目外计划申报必须先做什么

答:除新建未投产项目外计划申报必须在设备信息系统中建立物料代码与设备12位码的对应关系,无设备编码或错误的设备编码对应的计划原则上不予受理。

86、备件定额分哪两种

答:备件定额分为储备定额和消耗定额两种。

87、如何申购指既没有型号规格,也没有制造图的非标机械备件

答:非标机械备件(指既没有型号规格,也没有制造图)需申购时,必须贯彻先测绘后制造的申购原则。

88、开展备件修复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答:备件修复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备件使用价值,减少新品的采购,降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89、离线备件的修复可分为哪两大类。

答:离线备件的修复可分为维护性修复和恢复性修复两大类。

90、修复件修复价值的判定有哪两项

答:修复件修复价值的判定应兼顾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

91、备件首次修复时需注意那些方面

答:备件首次修复及重要内容变更的项目委托修理方必须提供技术要求、技术标准,备件维修供应商必须制定修复方案,由委托部门区域工程师或技术组分别审核把关,重大修复备件技术要求、技术标准、修复方案应报技术管理领导审核。

92、备件按采购管理属性分为那几类

答:备件按采购管理属性分为集中备库型(简称M2备件)和现场备库型(简称M3备件)。

93、备件按计划管理属性分为那四类

答:备件按计划管理属性分为四大类,即:定额消耗件、计划更换件、事故件、轧辊。

94、备件定额分那两种什么是备件“三金”

答:备件定额分储备定额和消耗定额两种。备件“三金”指:采购资金、库存资金、领用资金。

95、点检员提出备件计划有哪些要求

答:点检员提出备件计划和请购数量(台、套、件)的申请时需根据生产需要、设备状态、检修模型并参考备件的制造周期。

96、什么是物料代码的构成

答:物料代码是备件的身份标识共八位,第一位为大写英文字母C,后七位为流水号。物料代码本身无意义但它是描述备件身份的关键字段,一旦产生将伴随备件一生。

97、下机备件实物的去向可分为哪几类

答:下机备件实物的去向可分为修复、待修、机旁、报废、熔损、丢弃。

98、什么是设备维修费

答:设备维修费就是对设备进行维修所发生的费用。

99、什么是受益成本中心

答:受益成本中心是指维修费用所用于的对象(即受益对象),如机组、区域等。

100、设备编码由那三部分组成

答:设备编码由单项设备、分部设备、更换件三部分组成。

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复习过程

操作系统内存管理

操作系统内存管理 1. 内存管理方法 内存管理主要包括虚地址、地址变换、内存分配和回收、内存扩充、内存共享和保护等功能。 2. 连续分配存储管理方式 连续分配是指为一个用户程序分配连续的内存空间。连续分配有单一连续存储管理和分区式储管理两种方式。 2.1 单一连续存储管理 在这种管理方式中,内存被分为两个区域:系统区和用户区。应用程序装入到用户区,可使用用户区全部空间。其特点是,最简单,适用于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CP/M和 DOS 2.0以下就是采用此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易于管理。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对要求内

存空间少的程序,造成内存浪费;程序全部装入,使得很少使用的程序部分也占用—定数量的内存。 2.2 分区式存储管理 为了支持多道程序系统和分时系统,支持多个程序并发执行,引入了分区式存储管理。分区式存储管理是把内存分为一些大小相等或不等的分区,操作系统占用其中一个分区,其余的分区由应用程序使用,每个应用程序占用一个或几个分区。分区式存储管理虽然可以支持并发,但难以进行内存分区的共享。 分区式存储管理引人了两个新的问题:内碎片和外碎片。 内碎片是占用分区内未被利用的空间,外碎片是占用分区之间难以利用的空闲分区(通常是小空闲分区)。 为实现分区式存储管理,操作系统应维护的数据结构为分区表或分区链表。表中各表项一般包括每个分区的起始地址、大小及状态(是否已分配)。

分区式存储管理常采用的一项技术就是内存紧缩(compaction)。 2.2.1 固定分区(nxedpartitioning)。 固定式分区的特点是把内存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连续分区。分区大小可以相等:这种作法只适合于多个相同程序的并发执行(处理多个类型相同的对象)。分区大小也可以不等:有多个小分区、适量的中等分区以及少量的大分区。根据程序的大小,分配当前空闲的、适当大小的分区。 优点:易于实现,开销小。 缺点主要有两个:内碎片造成浪费;分区总数固定,限制了并发执行的程序数目。 2.2.2动态分区(dynamic partitioning)。 动态分区的特点是动态创建分区:在装入程序时按其初始要求分配,或在其执行过程中通过系统调用进行分配或改变分区大小。与固定分区相比较其优点是:没有内碎

安全管理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试题

安全管理人员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我国安全生产的十二字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我国在进行重大危险源的申报、普查工作中,将重大危险源分为7大类: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罐区(贮罐)、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库区(库)、具有火灾、爆炸、中毒危险的生产厂所、企业危险建(构)筑物、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 3、特种作业人员范围:电工作业、金属焊接、切割作业、起重机械(含电梯)作业、企业内机动车辆驾驶登高架设作业、锅炉作业(含水质化验)、压力容器作业、制冷作业、爆破作业;矿山通风作业;矿山排水作业;矿山安全检查作业;矿山提升运输作业;采掘(剥)作业;矿山救护作业;危险物品作业;经国家局批准的其它的作业。 4、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初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2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 5、安全检查可分为日常性检查、专业性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前后的检查和不定期检查。 6、应急预案体系包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7、专业性检查是针对特种作业、特种设备、特种场所进行的检查,如电焊、起重设备、运输车辆、爆破品仓库、锅炉等。 8、应急预案封面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编号、应急预案版本号、经营单位名称、急预案名称、编制单位名称、颁布日期等内容。 9、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10、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为从业人员无偿提供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督促、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和使用。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劳动防护用品。 单位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 -----------------------------装--------------------------------------订-------------------------------------线-------------------------------------

品类管理基本知识

品类管理基本知识 品类管理 品类管理 品类(category)是指消费者认为相关且可相互替代的一组特殊商品或服务。依据FBI Best Practices Definition的定义,品类管理(Category Management,CM)是“分销商和供应商合作,将品类视为策略性事业单位来经营的过程,通过创造商品中消费者价值来创造更佳的经营绩效”。品类管理是把所经营的商品分为不同的类别,并把每一类商品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基本活动单位进行管理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它通过强调向消费者提供超值的产品或服务来提高企业的营运效果。 一、品类管理的意义 品类管理是指消费品制造商零售商以品类为业务单元的管理流程,通过消费者研究,以数据为基础,对一个品类作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决策思维。品类管理是ECR 品类是一个战略经营单元 (高效消费者回应〕的重要策略之一,是扩大需求,最大化店内资源的主要手段。品类管理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核心的零售管理。它涵盖了采购部和运作部的主要工作内容,有些时候,还涉及到人事管理,如品类经理的设置。从实施的角度来讲,品类管理就是充分地利用数据进行更好的决策。

在传统的商业活动中,品牌为供应商的经营核心,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以品牌营销为主,从商品的开发、订价到促销活动等,连销售状况分析及市场调查也都以品牌为中心;零售商的经营则是以其店铺的销售情况来决定商品组合及陈列摆设的调整。供应商及零售商都以品牌及店铺为中心来决定其经营策略,在收集产品信息时难免会有所遗漏。品类管理则为零售商和供应商提供另一个经营方向,通过品类管理来主导经营活动必须要求零售商和供应商密切合作,打破以往各自为政甚或互相对立的情况,以追求更高利益的双赢局面。 - 1 - 品类管理 品类管理 在品类管理的经营模式下,零售商通过POS系统掌握消费者的购物情况,而由供应商收集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并加以分析消费者对品类的需求后,再共同制定品类目标,如商品组合、存货管理、新商品开发及促销活动等。下表列出传统超市管理与实施品类管理的超市管理的差异。 目前,品类管理多半是由具领导能力的供应商辅导零售商共同执行品类管理,初步规划以货架管理为主,通过POS信息及计算机分析每个货架 成本分析,通过分析所得的数据判断此产品是否上摆设产品的销售数量及需要增加或减少上架空间。同时通过货架管理确定每家商店适当的库存量及安全存量,且在一定时间之后即可获得成长率及固定销售量等信息,再将卖场销售数据回传给供应商,有效反应到制造商,适量控制生产与制造,以减少库存量及库存天数等,而这些都是执行品类管理所希望进一步达到的。 二、品类管理的作业流程 品类管理作业流程可以区分为六个组件,其中核心组件有企业策略、企业流程,另外还有辅助组件:信息技术、组织能力、协同合作的关系与评量表,以下分别说明

陈振明等著《公共管理系统学(第二版)》2017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公共管理学 参考书目:《公共管理学(第二版)》,振明等,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版。 1.组织的含义。 P28: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 2.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部门化和专业化) P38: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是指一个组织成员之间受教育和培训的差异程度,专业方向和技能、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等方面的差异程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组织部部门与部门之间或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 3.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P38: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是指组织结构中纵向垂直管理的层级数及层级之间的差异程度,这就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单位或部门的数量。 4.完整制。 P45: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一位行政首长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完整制下的组织实行分工协作,以取得协同一致的效果。优

点:权责集中分明,组织结构简单统一,机构之间分工合作好,有利于领导机构的全局统筹和行政命令的贯彻执行,并能人尽其用,发挥专业优势。缺点:行政首长权力过分集中,属下单位缺乏自主性,容易造成因循守旧的工作作风。 5.公共组织的变革要实现的目标。 P56:一是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即公共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在提高适应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公共组织及其人员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的更新,提高工作效率。三是使公共组织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或更好地完成公共事务管理的任务。 6.组织变革的环节。 P:57:一是对违纪的感知,即组织成员意识到组织变革的必要性。二是对变革方向的确定,即通过分析环境变化,确定组织变革的目标及方案。三是变革,即变革方案的实施,对变革所影响到的成员进行沟通,推行新的组织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四是监督调整,即根据变革进程调整相关措施,并将变革成果固定下来,实现新行为模式的“在化”。 7.全球治理的概念。 P66:全球治理指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其特点主要包括:①治理主体是世界围的公共行动者。②治理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包括公益问题和公

动态内存管理知识总结

1.标准链接库提供四个函数实现动态内存管理: (1)分配新的内存区域: void * malloc(size_t size); void *calloc(size_t count , size_t size); (2)调整以前分配的内存区域: void *realloc(void *ptr , size_t size); (3)释放以前分配的内存区域: void free(void *ptr); 2.void * malloc(size_t size); 该函数分配连续的内存空间,空间大小不小于size 个字节。但分配的空间中的内容是未知的。该函数空间分配失败则返回NULL。 3.void *calloc(size_t count , size_t size); 该函数也可以分配连续的内存空间,分配不少于count*size个字节的内存空间。即可以为一个数组分配空间,该数组有count个元素,每个元素占size个字节。而且该函数会将分配来的内存空间中的内容全部初始化为0 。该函数空间分配失败则返回NULL。 4. 以上两个分配内存空间的函数都返回void * (空类型指针或无类型指针)返回的指针值是“分配的内存区域中”第一个字节的地址。当存取分配的内存位置时,你所使用的指针类型决定如何翻译该位置的数据。以上两种分配内存空间的方法相比较,calloc()函数的效果更好。原因是它将分配得来的内存空间按位全部置0 。 5. 若使用上述两种分配内存的函数分配一个空间大小为0 的内存,函数会返回一个空指针或返回一个没有定义的不寻常指针。因此绝不可以使用“指向0 字节区域”的指针。 6. void *realloc(void *ptr , size_t size); 该函数释放ptr所指向的内存区域,并分配一个大小为size字节的内存区域,并返回该区域的地址。新的内存区域可以和旧的内存区域一样,开始于相同的地址。且此函数也会保留原始内存内容。如果新的内存区域没有从原始区域的地址开始,那么此函数会将原始的内容复制到新的内存区域。如果新的内存区域比较大,那么多出来部分的值是没有意义的。 7. 可以把空指针传给realloc()函数,这样的话此函数类似于malloc()函数,并得到一块内存空间。如果内存空间不足以满足内存区域分配的请求,那么realloc()函数返回一个空指针,这种情况下,不会释放原始的内存区域,也不会改变它的内容。 8. void free(void *ptr); 该函数释放动态分配的内存区域,开始地址是ptr,ptr的值可以是空指针。若在调用此函数时传入空指针,则此函数不起任何作用。 9. 传入free() 和realloc()函数的指针(若不为空指针时)必须是“尚未被释放的动态分配内存区域的起始地址”。否则函数的行为未定义。Realloc()函数也可以释放内存空间,例如:Char *Ptr = (char *)malloc(20); 如只需要10个字节的内存空间,且保留前十个字节的内容,则可以使用realloc()函数。 Ptr = Realloc(ptr,10); // 后十个字节的内存空间便被释放

公共管理学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学 第一讲公共管理学概论 问题: 1.公共管理与私营部门管理之间的区别。 2.公共管理学对传统行政学的突破。 3.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条件。 4.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5.公共管理学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 一、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一)公共管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公共物品”和“公共事物”。 “公共物品”是属于大众所有的物品。 “公共物品”的特性: 1)非竞争性。是指人个消费物品或事物在由一个人消费的时候,并不影响和减少其他人的消费。 2)非排他性。是指阻止一个人的消费享用该产品,代价是非常大的。 “公共物品”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管理的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 对管理的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 社会公众利益的职能活动。 公共管理有五个内涵。 1)公共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或其他组织。 2)公共管理对象是公共事物。公共事物的特征有:a.公共事物与公共利益有直接关系; b.公共事物管理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公共管理是永恒存在的。具体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于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并且工作 绩效不能简单以利润或效率作为标准。 5)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二、公共管理的具体类型。“三分法”。a.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定的,以便于管理。b.政府管理。 处理公共事物,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c.非政府组 织管理。是指除政府门部外其他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物,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霎时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三、公共管理学的特点。 1.公共管理学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延续了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方面的内容,以及企业管理方面 的内容。 2.公共管理学在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情况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运用于公部门。 3.公理管理重视与外界环境关系,强调以最高领导者的战略设计和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并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是意味着一种新的治理方式。 5.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价值调和与责任。“效率,效能,公平,经济。”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的是政府的改革与再造。建立服务型政府,比如电子,生态,高效及法 制等。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知识、安全生产技术、职业卫生等知识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知识、安全生产技术、职业卫生知识 一、安全生产宣传和教育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大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的氛围,特制定本制度。 1、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突出主题,普及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推动各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促进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 2、公司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如“安全生产月”活动,由公司办公室组统一布置,安全管理科牵头协调,组织实施。日常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由各部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安排。 3、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要重点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各个上级主管部门安全生产会议精神及各级领导有关安全生产工作方面的讲话、批示精神;同时要大力宣传有关安全生产管理、事故预防、安全自救、事故救援、现场应急的知识;组织从业人员认真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 4、各部门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利用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发放安全宣传资料;举办安全生产知识咨询;安全逃生与急救技能现场表演、图片展览等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教育活动要有自己的特色,并能吸引广大干部、职工自觉参与。 5、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要讲求实效。要把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与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特别是认真检查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和落实情况,找出不安全隐患,提出改进和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措施,以取得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效果。 6、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要加强领导,把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做到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通过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广大干部、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最大限度地减少身边的事故隐患,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 7、安全科学知识与操作技术培训(主要是安全技术知识教育,一般安全生产知识教育,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会什么,缺什么补上什么”的原则,安全生产技能教育。 8、安全科学知识与技术培训 通过此种培训,使全体从业人员懂得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使从业人员在安全工作上由“要我做,要我干”变成“我要做,我要干”进而成为“我会做,我会干”,减少和杜绝因“无知”而造成的违章和事故,其主要内容为: (1)安全生产操作技能;

内存管理

第八章内存管理 1.地址捆绑 输入队列:在磁盘上等待调入内存以便执行的进程形成了输入队列 捆绑是从一个地址到另一个地址的映射。 编译时:如果在编译时就知道进程将在内存中的驻留地址,那么就可生成绝对代码 加载时:如果在编译时并不知到进程将驻留在何处,那么编译器就必须生成可重定位代码执行时:如果进程在执行时可以从一个内存段转移到另一个内存段,那么捆绑必须延迟到执行时才进行 2.逻辑地址(相对地址,虚拟地址):CPU所生成的地址or 用户程序中使用的地址 物理地址(内存地址,绝对地址):内存单元所看到的地址 编译时和加载时的地址捆绑生成相同的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运行时不同 重定位寄存器(relocation register)即基址寄存器(base register) 内存管理单元(MMU):运行时实现从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map)的硬件设备 3.动态加载 ①所有的子程序只有在调用时才被加载 ②提高内存空间使用率,不用的子程序绝不会被装入内存 ③如果大多数代码需要处理异常情况时是非常有用的。 ④不需要操作系统的特别支持,通过程序设计实现。操作系统可能会为程序员提供实现动态装入的库函数。 4.动态链接库 ①动态链接直到执行时才进行链接。 ②利用动态链接,在映象中为每个库函数引用(library-routine reference)包含一个占位程序(stub)。占位程序是一小段代码,它指明了怎样定位驻留在内存中的库函数或函数不在内存中时怎样装入库。占位程序执行时,它检查所需的函数(routine)是否已经在内存中。如果没有,就把函数装入内存。或者以另外一种方式,占位程序用函数地址取代自身并执行这个函数。这样,下一次到达这段代码时,可以直接执行库函数(library routine)而无需动态

安全管理人员基本知识

安全管理人员基本知识 1、如何层层签订安全生产协议书 项目开工之初,项目部应与公司及所有的参建劳务单位(队伍)签订安全生产相关协议书,包括安全协议、安全用电协议、消防治安协议、环境保护协议、文明施工协议等,也可合并为一个安全生产综合协议书,但相关内容必须齐全、明确。 2、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考核工作 项目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的相关制度,依据制度在项目年末和工程结束时,对部门和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执行和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兑现安全奖罚。 3、安全生产管理“五同时”原则 安全生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时候,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4、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原则 施工生产必须安全,从事施工生产,没有安全保障措施,一律不得施工。 5、如何建立项目安全生产领导组 项目部要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书记、总工程师、副经理、安全总监为副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其成员由技术、安质、物资、机械、试验、办公室等负责人及各劳务负责人组成。 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督促各部门、各劳务队正确掌握和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条例及各项规章制度。二、研究本项目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配置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确保项目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三、每周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例会,通报本周安全形势,安排安全生产工作。四、组织定期(周、月、季度、年度)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存在的各种事故隐患,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单位进行通报。五、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活动,解决本项目安全生产中的突出问题,研究对项目违章人员、单位的处理决定。六、按规定及时上报生产安全事故,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 6、项目安全总监设置要求 施工任务在五千万及以上工程项目应设置安全总监岗位,负责本项目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 7、特种作业人员管理 国家规定的特种作业人员(架子工、起重工、信号工、电工、焊工、爆破工、场内机动车司机等)必须经专业培训和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后方准上岗。对特种作业人员,应建立管理台帐,动态管理。特殊工种作业人员虽然已经掌握专业技能知识,但进场后还要根据现场施工作业情况做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 8、特种作业人员资格 (1)年满18周岁且符合相关工种规定的年龄要求;

品类管理基本知识

品类管理 品类(category)是指消费者认为相关且可相互替代的一组特殊商品或服务。依据FBI Best Practices Definition的定义,品类管理(Category Management,CM)是“分销商和供应商合作,将品类视为策略性事业单位来经营的过程,通过创造商品中消费者价值来创造更佳的经营绩效”。品类管理是把所经营的商品分为不同的类别,并把每一类商品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基本活动单位进行管理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它通过强调向消费者提供超值的产品或服务来提高企业的营运效果。 一、品类管理的意义 品类管理是指消费品制造商零售商以品类为业务单元的管理流程,通过消费者研究,以数据为基础,对一个品类作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决策思维。品类管理是ECR 品类是一个战略经营单元 (高效消费者回应〕的重要策略之一,是扩大需求,最大化店内资源的主要手段。品类管理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核心的零售管理。它涵盖了采购部和运作部的主要工作内容,有些时候,还涉及到人事管理,如品类经理的设置。从实施的角度来讲,品类管理就是充分地利用数据进行更好的决策。 在传统的商业活动中,品牌为供应商的经营核心,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以品牌营销为主,从商品的开发、订价到促销活动等,连销售状况分析及市场调查也都以品牌为中心;零售商的经营则是以其店铺的销售情况来

决定商品组合及陈列摆设的调整。供应商及零售商都以品牌及店铺为中心来决定其经营策略,在收集产品信息时难免会有所遗漏。品类管理则为零售商和供应商提供另一个经营方向,通过品类管理来主导经营活动必须要求零售商和供应商密切合作,打破以往各自为政甚或互相对立的情况,以追求更高利益的双赢局面。 在品类管理的经营模式下,零售商通过POS系统掌握消费者的购物情况,而由供应商收集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并加以分析消费者对品类的需求后,再共同制定品类目标,如商品组合、存货管理、新商品开发及促销活动等。下表列出传统超市管理与实施品类管理的超市管理的差异。 目前,品类管理多半是由具领导能力的供应商辅导零售商共同执行品类管理,初步规划以货架管理为主,通过POS信息及计算机分析每个货架上摆设产品的销售数量及成本分析,通过分析所得的数据判断此产品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少上架空间。同时通过货架管理确定每家商店适当的库存量及安全存量,且在一定时间之后即可获得成长率及固定销售量等信息,再将卖场销售数据回传给供应商,有效反应到制造商,适量控制生产与制造,以减少库存量及库存天数等,而这些都是执行品类管理所希望进一步达到的。 二、品类管理的作业流程 品类管理作业流程可以区分为六个组件,其中核心组件有企业策略、企业流程,另外还有辅助组件:信息技术、组织能力、协同合作的关系与评量表,以下分别说明 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品类管理 核心与转助组件。 1.企业策略,是引导企业决策的大方向。 2.企业流程:为企业每日所进行的作业,为企业为达成企业策略所从事的一连串活动与方法。 3.企业组织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透过适当的组织架构、责任、角色、发展、技术与奖赏系统的进展而得的。 4.信息技术:透过运用信息科技收集及分析相关资料,提供品类管理所需的数据,可以大幅改善企业流程。

公共管理学基础知识汇编

公共管理学基础知识汇编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1.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公共行政: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公共管理:尽管公共管理也包含了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但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所以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2. 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是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已经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3.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与私人管理存在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二、 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三、 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四、 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4. 治理与善治治理概念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善治是 90 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的口号,它主要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二 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该领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1.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无论是政策分析途径还是公共管理途径,都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途径的过时或者失效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作为它的竞争或替代途径而出现的。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形成的,并在 60 年代中期以前一直居于支配地位的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是建立在科层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基础上的,它将自己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行政组织或官僚体制上,以组织的内部取向,注重机构,过程和程序以及行政原则的研究,并以行政效率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2.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公共管理途径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和商学院逐渐成长起来,几乎同时出现了出现了二种不同的公共管理途径:一种是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简称“P 途径”另一种是商学院的---商业途径简称“B 途径”。B 途径强调将工具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的管理研究中,并仍然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P 途径来自公共政策学院,它强调政治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重视规范研究,并关心改善管理绩效,主张从经验中学习,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深管理者的对话。经过 20 世纪七八十年的孕育和发展,公共管理的 B 途径与 P 途径逐渐融合,形成公共管理的新范式。1991 年第一次美国的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在雪城大学召开,可以说是公共管理新范式诞生的象征性标记。3. 公共管理范式新在何处凯特尔认为,公共管理运动所发展起来的公共管理途径是一种全新的途径,它既不同于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途径,也不同于政策分析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总结

2011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要点总结195条 1、3E原则: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管理对策防止事故发生。 2、反馈原则认为反馈是控制过程中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错误:监督原则认为为使安全生产法得到落实应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3、动态相关性原则告诉我们:如果管理系统的各要素都处于静止状态,就不会发生事故。 4、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5、要做到安全第一,就必须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 6、我国现行工伤事故统计中,按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工伤事故分20类。 7、安全和危险均是相对的概念 8、安全管理必须要有强大的动力,并正确应用动力,从而激发人们保障自身和集体安全的意识,自觉积极地搞好安全生产工作。这种管理原则是人本原则中的“激励原则” 9、海因希里法则事故后果为严重伤害、轻微伤害和无伤害的事故件数之比为1:29:300 10、危险源的构成要素有: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触发条件。 11、海因希里因果连锁理论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防物的不安全状态。 12、安全生产检查的方法:仪器检查法、常规检查法、安全检查表法。

13、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由董事会保证。 14、单位对新职工应进行***48小时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危险性较大的行业和岗位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48小时。 15、安全检查五查“思想、管理、隐患、整改、事故处理” 16、国家规定对非矿山企业强制性检查的项目:特种设备、作业场所有毒有害物质 17、征收工伤保险费实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相结合是事故预防的主要机制。 18、常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有直观经验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19、特种作业的批准机构为 20、职业病共10大类115种 21、安全标志分四类:禁止、警告、命令、提示 22、从长远观点来看,低成本高收益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23、安全教育培训的方法:讲授法、实际操作演练法、案例研讨法、读书指导法、宣传娱乐法。 24、劳动防护用品三证: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 25、编制安措计划原则:必要性和可行性、自力更生与勤俭节约、轻重缓急与统筹安排、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26、安措计划应与同年度的生产技术财务供销计划同时编制。总工审批、厂长下达。 27、主要负责人培训内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规程规范标准、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知识方法与安全生产技术行业安全生产专业知识、重

两种常见的内存管理方法:堆和内存池

两种常见的内存管理方法:堆和内存池 本文导读 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数据,例如,串口接收的数据,ADC采集的数据。若需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以便进一步运算、处理,则应为其分配合适的内存空间,数据处理完毕后,再释放相应的内存空间。为了便于内存的分配和释放,AWorks提供了两种内存管理工具:堆和内存池。 本文为《面向AWorks框架和接口的编程(上)》第三部分软件篇——第9章内存管理——第1~2小节:堆管理器和内存池。 本章导读 在计算机系统中,数据一般存放在内存中,只有当数据需要参与运算时,才从内存中取出,交由CPU运算,运算结束再将结果存回内存中。这就需要系统为各类数据分配合适的内存空间。 一些数据需要的内存大小在编译前可以确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全局变量或静态变量,这部分数据在程序的整个生命周期均有效,在编译时就为这些数据分配了固定的内存空间,后续直接使用即可,无需额外的管理;一类是局部变量,这部分数据仅在当前作用域中有效(如函数中),它们需要的内存自动从栈中分配,也无需额外的管理,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一部分数据的内存从栈中分配,因此,需要确保应用程序有足够的栈空间,尽量避免定义内存占用较大的局部变量(比如:一个占用数K内存的数组),以避免栈溢出,栈溢出可能破坏系统关键数据,极有可能造成系统崩溃。 一些数据需要的内存大小需要在程序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不能在编译前确定。例如,可能临时需要1K内存空间用于存储远端通过串口发过来的数据。这就要求系统具有对内存空间进行动态管理的能力,在用户需要一段内存空间时,向系统申请,系统选择一段合适的内存空间分配给用户,用户使用完毕后,再释放回系统,以便系统将该段内存空间回收再利用。在AWorks中,提供了两种常见的内存管理方法:堆和内存池。9.1 堆管理器

安全管理相关知识点讲义

安全管理相关知识点 典型题型:以安全管理为主线的综合案例 主要知识点包括: (1)需要单独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或组织专家论证的危险性较大的工程 (2)安全检查评分表及现场安全状况的判定 (3)分析事故原因、责任 (4)判断事故的类型、等级 (5)危险性较大工程的安全控制要点 (6)现场管理要点(包括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消防、临时用电、临时用水) 特点:改错题、判断题、措施题 学习方法建议: 安全管理的案例可总结为二个典型模式: 【背景资料】 1.某工程(脚手架、模板、吊装、基坑支护、洞口、临边、高空作业、机具、用电工程等)某事故发生(如高空坠落、物体打击、坍塌、机械伤害、触电、环境污染等)。 2.现场安全大检查,发现现场管理混乱,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问题及解题思路】 (一)判定事故类型、等级(P287~P288) 建筑业伤亡事故最常见为五大事故: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坍塌。 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条把伤亡事故分为: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中毒,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说明: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二)分析事故原因、责任(参考答题模板) (三)事故处理程序(参考答题模板) (1)抢救伤员; (2)保护现场;

操作系统第五版答案第7章内存管理

第7章内存管理 复习题: 7.1.内存管理需要满足哪些需求? 答:重定位、保护、共享、逻辑组织和物理组织。 7.2.为什么需要重定位进程的能力? 答:通常情况下,并不能事先知道在某个程序执行期间会有哪个程序驻留在主存中。 此外还希望通过提供一个巨大的就绪进程池,能够把活动进程换入和换出主存,以便使处理器的利用率最大化。在这两种情况下,进程在主存中的确切位置是不可预知的。 7.3.为什么不可能在编译时实施内存保护? 答:由于程序在主存中的位置是不可预测的,因而在编译时不可能检查绝对地址来确保保护。并且,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允许在运行时进行地址的动态计算(例如,通过计算数组下标或数据结构中的指针)。因此,必须在运行时检查进程产生的所有存储器访问,以便确保它们只访问了分配给该进程的存储空间。 7.4.允许两个或多个进程访问进程的某一特定区域的原因是什么? 答:如果许多进程正在执行同一程序,则允许每个进程访问该程序的同一个副本要比让每个进程有自己单独的副本更有优势。同样,合作完成同一任务的进程可能需要共享访问同一个数据结构。 7.5.在固定分区方案中,使用大小不等的分区有什么好处? 答:通过使用大小不等的固定分区:1.可以在提供很多分区的同时提供一到两个非常大的分区。大的分区允许将很大的进程全部载入主存中。2.由于小的进程可以被放入小的分区中,从而减少了内部碎片。 7.6.内部碎片和外部碎片有什么区别? 答:内部碎片是指由于被装入的数据块小于分区大小而导致的分区内部所浪费的空间。外部碎片是与动态分区相关的一种现象,它是指在所有分区外的存储空间会变成越来越多的碎片的。 7.7.逻辑地址、相对地址和物理地址间有什么区别? 答:逻辑地址是指与当前数据在内存中的物理分配地址无关的访问地址,在执行对内存的访问之前必须把它转化成物理地址。相对地址是逻辑地址的一个特例,是相对于某些已知点(通常是程序的开始处)的存储单元。物理地址或绝对地址是数据在主存中的实际位置。 7.8.页和帧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在分页系统中,进程和磁盘上存储的数据被分成大小固定相等的小块,叫做页。 而主存被分成了同样大小的小块,叫做帧。一页恰好可以被装入一帧中。 7.9.页和段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分段是细分用户程序的另一种可选方案。采用分段技术,程序和相关的数据被划分成一组段。尽管有一个最大段长度,但并不需要所有的程序的所有段的长度都相等。习题: 7.1. 2.3节中列出了内存管理的5个目标,7.1节中列出了5中需求。请说明它们是一致 的。 答: 重定位≈支持模块化程序设计; 保护≈保护和访问控制以及进程隔离; 共享≈保护和访问控制; 逻辑组织≈支持模块化程序设计; 物理组织≈长期存储及自动分配和管理.

电力安全管理基本知识

电力安全管理基本知识安全管理工作分三个阶段:事前预防、事中应急救援、事后调查处理。上升到理论体系为风险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事故调查处理体系。 1.风险管理 (1)基本概念。 风险管理是用科学的方法(规避、转移、控制、预防……)处理可预见的风险,实施控制措施以减少或降低事故损失。 风险管理是基于“事前管理”思想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其核心内容是企业安全管理要改变事后分析整改的被动模式,实施以预防、控制为核心的事前管理模式,简而言之,安全管理应由事故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 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一是风险辨识:辨识生产过程中有哪些事故、隐患和危害后果及影响是什么原因和机理是什么 二是风险评估:评估后果严重程度有多大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确定风险程度或级别是否符合规范、标准或要求 三是风险处理:如何预警和预防风险用什么方法控制和消除风险如何应急和消除危害 我们应树立这样的观点:风险始终存在(如:在带电区域工作,始终有触电的风险;有瓦斯的煤矿,都有发生瓦斯爆炸的风险),只要我们事前进行风险辨识、评估,找出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就能避免事故,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控、能控、在控。 (2)作业安全风险辨识范本。 为了有效落实风险辨识,真正实现预先发现风险和控制风险,各专业班组根据自身工作实际,针对典型作业项目进行辨识,查找、列

出隐患和风险因素清单,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这个清单就是风险辨识范本。 风险辨识范本可作为日常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培训的资料,也可作为生产班组作业前制定作业风险辨识卡的参考依据。 2.应急管理 (1)基本概念。 应急管理主要包括应急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保障体系、应急培训与演练、应急实施与评估等内容。 应急预案: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

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 第一章 1.何谓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具有哪些基本特质? 答: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 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社会性、管理性。 2.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答: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七个要点:①即时的专业管理。②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③强调产出控制。④转向部门分权。⑤转向竞争机制。⑥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⑦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新公共管理的特征:①采取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②重新设计组织结构。 ③改变组织结构。④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⑤改变现行的政策。⑥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⑦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以及学习的公共组织。⑧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3.公共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管理技能? 答: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化技能。④诊断技能。⑤沟通技能。 4.有效公共管理者应具有哪些基本的特质? 答:①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②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③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④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⑤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

的工作经验。⑥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⑦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擅长于分析与思考。 第二章 1.什么是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具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答:所谓公共组织,从广义上而言,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社会大众,以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都可以成为公共组织。从狭义上来看,乃是指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 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①公共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②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法律的权威。③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④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⑤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⑥公共组织的政治因素的考虑。⑦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⑧公共组织的独占性。⑨公共组织行为具有强制性。 2.什么是公共组织的层级化?层级化的优点是什么? 答:公共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即纵向结构。它是指公共组织内部,按上下层级关系有序构成形式。公共组织结构层级化的优点:权力直线分布,权力链清楚,利于政令统一和指挥统一;权力集中,层层节制、上下隶属关系清楚,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监督;在层级化下,组织目标明确,分工明确,工作程序明确,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层级化是公共管理效率化的有力保证。 第三章 1.什么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战略管理可视为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被界定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 战略公理的基本特征:①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②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③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