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5、6章)【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5、6章)【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5、6章)【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5、6章)【圣才出品】

第4章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前770~前476年)

一、单项选择题

1.确立楚庄王霸主地位的重要战争是()。

A.城濮之战

B.崤之战

C.邲之战

D.弭兵之会

【答案】C

【解析】公元前598年,楚围郑,晋施援手,晋楚战于邲,晋军大败,从此不敢与楚再战,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遂成中原霸主。城濮之战虽然也在晋楚之间发生,但是获胜的是晋国,崤之战发生于秦晋之间。弭兵会盟举行了两次,分别在在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华元、向成两次召集晋、楚两国在宋会盟,平分霸权。

2.下列不是春秋时代齐国管仲改革的内容的是()。

A.案田而税

B.寓兵于农

C.废除井田制

D.士农工商专业分居

【答案】C

【解析】废除井田制很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废除井田制到战国时代才发生,是战国商鞅

变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其他三项都是管仲改革的内容。

3.春秋后期,华夏诸国征服并吞并了许多周边的少数民族。其中被秦国所灭的是()。

A.白狄

B.西戎

C.犬戎

D.赤狄

【答案】B

【解析】春秋早期,戎狄的势力比较强大,华夏各小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秦、晋等大国也受到过他们的入侵。到了春秋后期,随着华夏各国的日益强大,秦国灭西戎,晋国灭了赤狄和白狄。

4.下列是在春秋时代的齐、楚两国之间发生的是()。

A.城濮之战

B.召陵之盟

C.苏秦合纵

D.葵丘会盟

【答案】B

【解析】春秋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它先后灭掉了在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邓等国,并伐黄服蔡,多次向郑国进攻。郑国支持不住,已准备背齐向楚。为了救郑,齐桓公于公元前656年,率领齐、宋、陈、卫、郑、许、鲁、曹、邾八国军队进攻

楚的盟国蔡国,蔡军不战而溃。联军陈兵楚境,楚国见齐的盟军强大,不敢率军交战,派使者质问齐桓公:你住北海,我住南海,风马牛不相及,你带大军来此是缘故?齐以楚不向王室朝贡相质询。两国军队从春天相持到夏天,都不敢轻易进攻对方。楚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齐桓公也看到楚国强大,无隙可乘,只好在召陵与楚国结盟,史称“召陵之盟”。这是齐桓公“尊王”的又一次胜利,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

5.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答案】A

【解析】“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6.在天人关系的思想认识上,道家与儒家的相同之处是()。

A.人要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现实

B.人要知天命

C.天人要和谐

D.人有天赋的善心

【答案】C

【解析】在天人关系的认识上,儒道两家都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即天人要和谐。不过它们的“天人合一”也有不同之处,儒家强调的是个体“合”于社会,以人合天,道家强调的是个体“和”于自然,以天合天。儒、道的“天人合一”观是互补的,道家为儒家找到了退路,儒家为道家作了补充。

7.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

B.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C.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D.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但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以及兴修水利设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中的冶铁业、盐业以及玉石雕刻、金银骨器的加工制造等,也都有较大的发展;此外,这一时期的商业交换和货币也都有所发展。

8.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答案】A

【解析】仁者爱人、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明显体现出儒家思想。

9.春秋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国家彻底分裂

B.井田制瓦解

C.分封制动摇

D.社会发生大变革

【答案】C

【解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实质是分封制的动摇,王室衰微、生产力的发展和外族入侵致使各诸侯国之间的实力和地位发生变化,由分封制确立的诸侯国的地位已不满足现实情况的要求,所以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而发动了掠夺战争。

二、名词解释题

1.三家分晋

答:三家分晋是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三分晋公室领地,并于公元前420年暗杀了形同虚设的晋幽公,由此韩、赵、魏分别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晋侯沦为附庸,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376年韩、赵、魏最终废除晋静公,三分其残余领地,晋灭。“三家分晋”成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2.郭店楚简

答:郭店楚简,即郭店楚墓竹简,是1993年10月从中国湖北省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

内出土的竹简,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郭店楚简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简有726枚,字数有13000余个,全部为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将大量先秦书籍焚毁,而郭店楚简则幸免于难,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3.《诗经》

答:《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又称《国风》,即十五国风,保存有大量民歌,是《诗经》的精华。《雅》分《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歌颂帝王功绩的作品,有些篇章与后世的叙事诗很接近。《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内容是在祭祀或大朝会时用于歌功颂德的颂歌。根据部分诗篇考察,最早的约作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于春秋中期。

4.弥兵之会

答:弥兵之会又称弭兵运动,是指春秋中期,宋国大夫华元、向戌等为了调解晋、楚两国之间的战争纷争两次召集相关国家在都城商丘西门外举行盟会,签订停战和约。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激烈,周围小国几乎都卷入战争。小国普遍厌战,晋、楚也疲于攻战。在此背景下,宋国前后两次发起“弥兵”运动。第一次会盟没有达到弭兵的预期效果,四年后爆发了晋楚鄢陵之战;第二次会盟共有14个诸侯参加,晋、楚两大诸侯国平分霸权;齐、秦两国不作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两大国给予的义务。这次会盟后,双方40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对恢复、发展各国的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的生活,颇有好处。

5.春秋五霸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导言 1、顾颉刚口述、何启君整理《中国史学入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2、李学勤等《中国古史导读》,文汇出版社,1991。 3、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日)山根幸夫《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朱天俊、陈宏夭《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6、孟宪恒《史学文献检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先秦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 【基本史料】 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 2、[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战国]左丘明《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 6、《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 8、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新知识出版社,1956。 9、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 【史学著作】 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 3、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至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 6、西安半坡博物馆《中国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 7、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合著《远古中国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 9、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0、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11、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 12、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3、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 14、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15、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 16、李民《夏商史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9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

第9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220~581年)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控制了西域政权的是()。 A.前秦 B.后赵 C.前凉 D.代 【答案】A 【解析】公元370年,苻坚灭前燕,374年,夺得东晋的益州,376年,灭前凉和代,382年,控制了西域,至此,前秦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完成于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作品不包括()。 A.《后汉书》 B.《三国志》 C.《宋书》 D.《南齐书》 【答案】B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官家、私家都注重修史,其中《后汉书》为刘宋时的范晔所做;《宋书》作者是南朝梁人沈约;《南齐书》作者是南朝梁人萧子显。《三国志》是西晋的陈寿所撰。

3.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得到了迅速发展,援儒入道,在道教官方化过程中有重大贡献的北朝人物是()。 A.葛洪 B.陶弘景 C.寇谦之 D.陆静修 【答案】C 【解析】在北朝,道士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造,剔除可能被用于组织斗争的教义、仪式,增加礼度和服食修炼的内容。他还托言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等道经,并献给北魏太武帝。他得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信任和支持,道教被宣布为“国教”,地位在佛教之上。 4.户调式是西晋基本的经济和财政制度,它的内容中不包括()。 A.土断 B.占田制 C.户调制 D.品官占田荫客制 【答案】A 【解析】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后开始实行户调式,目的是为了平均分配土地,防止土地兼并,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它包括三点内容: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而土断是东晋时实行的。

5.下列我国的石窟艺术中,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的有()。 ①大足石刻②云冈石窟③龙门石窟④莫高窟 A.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大足石刻开凿于唐末宋初;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均开凿于北魏时期,莫高窟开凿于前秦时代。 6.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前一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之处是()。 A.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向边疆扩散 B.士族庄园经济与寺庙经济占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活跃,商业发达 D.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7.有关宇文泰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胡汉杂糅的府兵制 B.依托《周礼》改革官制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 1.弥兵运动 答:春秋时期由宋国发起的倡导停战、结盟的运动。弥兵运动前后共有两次,以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发起的弥兵之会最为重要。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等十四国诸侯会于宋,共尊晋、楚两大诸侯国为盟主;又齐、秦两大国,商定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这次会盟之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很少。 2.李斯 答:李斯是秦代政治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受业于荀子。李斯初为吕不韦舍人,公元前237年,他的《谏逐客书》为秦王政(秦始皇)采纳,擢为廷尉,建议秦王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起了很大作用。全国统一后,李斯任丞相,主张加强专制集权,焚《诗》、《书》,禁私学。他还以“小篆”为准,整理、统一文字。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令公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帝,后为赵高所害。泰山、琅邪等刻石,传为他的手书。 3.商鞅变法 答: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改革。公元前356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

赐的二十等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公元前350年,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包括:废除贵族的井田制;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迁都咸阳,修建宫殿;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准备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4.三独坐 答:东汉时,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在朝会时均专席而坐,故称三独坐。汉百官朝会,一般接席而坐,此三官独坐一席,以示皇帝优宠。东汉时设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负责一切政务,对皇帝负责为;司隶校尉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各郡事务,权力十分大;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掌管监察事务。 5.护乌桓校尉 答:护乌桓校尉是我国古代设置的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武官。西汉武帝时,霍去病攻占匈奴领地,迁乌桓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地区,设置护乌桓校尉,保护内附的乌桓人,之后并为匈奴中郎将。到东汉、魏、晋时期也设有护乌桓校尉。 6.葛洪 答: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出身江南著名士族家族,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他一生著作甚多,所著《抱朴子》是第一部全面论述道德宗旨、哲理、仪式、方法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为医书,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其中关于肺结核、天花的记载和免疫法的使用,对古代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课程类别校级优秀□省级优质□省级精品√国家精品□项目主持人丁毅华 课程建设主要成员赵国华、吴琦、熊铁基 中国古代史是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以内容丰富、资料浩繁、研究方法多样、研究历史悠久为基本特色的学科为依托的课程。 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历史文化学院是国学大师钱基博、张舜徽等曾经执教的学院,他们是我院中国古代史课程建设的开创者。现仍在工作岗位上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熊铁基教授也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史学家。我院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雄厚的实力。近20年来,老中青几代人又不断努力,使学科建设水平、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成为一门有实力、有特色的课程。 本课程受到国家、地方和学校的支持和扶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国家级文科人才培养基地。本课程1991年被列为学校第二批重点建设的校级主干课程,1993年经过评估验收,被评为优秀。1994年12月,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校优质课程。1997年、2002年又两度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校优质课程。2004年,经过严格的评审,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湖北省教育厅文件,鄂高教[2005]4号)。学校对于本课程有显著的投入,课程的建设、改革一直在进行。与此同时,本课程在历史文学院的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担任课程负责人的是丁毅华教授。 丁毅华,硕士研究生学历,1982年起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工作。曾多次获得校级教学优秀奖,并主持过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并获省级奖励。参加了八卷本《湖北通史》的撰写,承担其中的“秦汉”一卷,1999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分别获得湖北省、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部分收入《丁毅华史学论文自选集》,2002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治学严谨,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对教学研究关注和投入多,所撰写的教学研究论文已有多篇公开发表。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是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目前在岗教师共9人,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在这支队伍中,有老一辈的历史学家熊铁基教授(博导),也有中青年博导、博士。多年来,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已形成良好的教学梯队。 熊铁基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秦汉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出版了多种专著,如《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秦汉官制史稿》(与安作璋合著,齐鲁书社1984年)、《秦汉军事制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汉唐文化史》(湖南出版社1992年)、《中国老学史》(与马良怀、刘韶军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秦汉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二十世纪中国老学史》(与刘韶军等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等,长期担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已经成为知名的史学家。

中国古代史笔记

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 商代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生产规模大,工艺精美,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 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青铜文化 文 字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巩固统一的措施 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对尺寸、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思想上: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进行了焚书坑儒。 边 疆: 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秦末农民战争 原因:秦的暴政。 经过: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领导贫苦农民举行起义,在陈建立政权。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秦统一六国 与中央集权的建立 大 一统的汉朝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背景:东汉衰落,军阀割据混战,200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 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 ,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形成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 222年,孙权建立 ,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鼎立 民族融合 北魏建立和统一:4世纪后期,鲜卑族的一支建立,定都平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迁都 原因: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其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迁都:从平城迁到洛阳 作用:洛阳迅速发展到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城中有很大的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加速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促进了北魏的发展。 孝文帝改革 措施 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服 3 将鲜卑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4 奖励鲜卑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5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6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口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作用: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五代宋辽金大事年表_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版

五代宋辽金大事年表(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版) 除人物生卒年,举例出现的年份,特殊年份外,朱绍侯中古史五代宋辽金大事年代总包括。 五代宋辽金重大历史事件年表 893年,马殷进入长沙,被任为潭州刺史。钱鏐被任为镇海节度使。 896年,王潮被封为威武军节度使。 897年,王潮死。 898年,马殷进为武安军节度使。 899年,马殷完全控制湖南。 902年,杨行密被封为吴王,建都扬州。 903年,王建被封为蜀王。 905年,唐以刘隐为静海军节度使 906年,杨行密死,长子杨渥继位。 907——960年,五代时期 907年四月,朱温自立为帝。朱温封马殷为楚王。阿保机被选为可汗。 909年,朱温封王审知为闽王。 910年,刘隐死,其弟刘 继位。 912年六月,朱温被其第三子朱友珪所杀。 913年二月,朱友珪被其弟朱友贞所杀夺帝位。 916年,阿保机自立为帝,国号契丹。 917年,刘 在广州称帝,次年改国号为汉。 923年十月,后唐入开封,灭梁,建都洛阳。 924年,高季兴被封为南平王。 925年,李存勖派兵灭前蜀。 926年,魏州兵变,李存勖毙于流矢。其养子明宗李嗣源入洛阳称帝。契丹灭渤海国。改名东丹,以皇太子倍为东丹王。 927年,徐温死。 930年,楚王马殷死。 931年,明宗下令诸道均平民间田税等。 932年,孟知祥攻杀东川节度使董璋,封蜀王。 934年,孟知祥称帝。同年,孟知祥死,子孟昶继位。 936年,后晋代后唐。 937年,徐温养子徐知诰自立为帝,国号唐,改姓李名昪。段思平建立大理政权。 945年,南唐灭闽。 947年初,辽入开封,晋亡。契丹改国号为“辽”。

950年,后周灭后汉。 951年,南唐灭楚。 954年,郭威死。郭荣即位。 959年六月,郭荣病死 960年正月,赵匡胤称帝,北宋建。 963年,宋灭荆南(即南平)、湖南。 乾德二年(964年)底,宋攻后蜀,两月后灭之。 开宝三年(970年)底,宋攻南汉,不到半年,灭之。 973年(太祖开宝六年起,宋科举设殿试。 开宝七年(974年)九月,宋攻南唐,次年冬,灭之。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和钱俶投降。 979年(,宋灭北汉。 994年七月,“诏契丹人犯十恶者依汉律”。至此,封建制度在契丹全面确定。 985年(太宗雍熙二年),创殿前唱名赐及第制。 993年(太宗淳化四年)春,王小波四川青城起义。 997年(太宗至道三年),宋划十五路。 1002年(真宗咸平五年),李继迁攻下灵州,改名西平府。次年,李继迁死,子德明继位。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底,宋辽定澶渊之盟。 1006年(景德三年),德明与宋义和,被封西平王。 1020年(真宗天禧四年),德明迁都兴州。 1032年(仁宗明道元年),德明死,元昊继位。 1038年,元昊称帝。 1040年(康定元年),宋夏三川口之战。 1041年(庆历元年),宋夏好水川之战。 1042年(庆历二年)。宋夏定川之战。 1043年,五月,王伦起义。八月,张海、郭邈山起义。瑶民唐和起义。九月,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 1044年,宋夏重新议和。 1047年,(庆历七年),王则起义。 1076年,王安石致仕。 1113年,完颜阿骨打继任生女真部落联盟酋长(都勃极烈)。 1115年,阿骨打称帝。国号金。 1120年,方腊起义。宋金订海上之盟。 1123年,阿保机病死。 1125年,天祚帝被俘,辽亡。 1127年,四月初一,靖康之难。五月初一,赵构称帝为高宗。

中国古代史(按朝代整理).

中国古代史 ·原始时代(新石器时代)(~前2070) 经济:农业:刀耕火种 纺织:纺织技术萌芽 原料:麻、葛 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冶炼:黄河流域,小件铜器(小工具、生活用具),使用金属器具 陶瓷:山东蛋壳黑陶,釉陶,原始青瓷 商业:早期交换 政治:出现城 禅让制 贫富分化产生 文化:文字:刻画符号(文字起源) 绘画:陶器图形、壁画 ·夏(前2070~前1600) 政治:启继禹禅让制→世袭制“家天下”始 传贤→传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 ·商(前1600~前1046)都:朝歌 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 纺织: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文物:玉蚕甲骨文:祭祀蚕神 冶炼:铸铜生产规模大,青铜器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政治:祭祀:奴隶为祭祀祖先神灵之“人牲” 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宗族为政治实体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政治事务占卜决策 文化:文字:甲骨文(较成熟的文字) 金文(商周) ·西周(前1046~前771)都:镐京 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 纺织:国有六职,纺织业地位重要 商业:交易频繁,币需数增,流通骨铜贝 政治:制度:宗法制: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分封制:同姓王族:召公之子:燕(蓟),姬 周公长子伯禽:鲁(曲阜),姬 晋:后三分为韩(郑)赵(邯郸)魏(梁),姬 功臣:姜尚:齐 先代贵族:亲周商旧贵族微子:宋(商丘) 特点: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文化:文学:《诗经》 ·东周(前770~前256)[此处泛指春秋战国] 经济:农业:铁犁牛耕(黄河中下游地区)

文化:火药:具有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春秋(前770~前476) 经济:冶炼:中国最早人工冶炼铁器 文化:儒:孔子:“仁”、“礼”、“德治”、敬鬼神而远之 “有教无类”,培养六艺,注重全面发展 创儒家学派,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道: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转化是无条件的,“弱者道之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小国寡民” 战国(前476~221) 经济:土地制度:商鞅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水利:李冰都江堰(川) 郑国郑国渠(关中,汜水和洛水) 冶炼:淬火的钢件 商业都会:出现市井(商业区) 政策:商鞅变法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政治:行政单位: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 文化:儒:孟子:“仁政” “君轻民贵”为早期民本思想之基础。 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天行有常”(天人关系) “制天命而用之”(人道有为)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庄子:“道”为最高原则,“道”无所不在 “齐物”: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法:形成重“法”、重“术”(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权势)的不同学派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秦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 汉代,其法治思想被儒学体系吸收,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李悝:“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国家田租收入 用严刑确立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 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加强中央集权 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墨:结成的学术团体纪律严密 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兼相爱、交相利”,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针锋相对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5、6章)【圣才出品】

第4章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前770~前476年) 一、单项选择题 1.确立楚庄王霸主地位的重要战争是()。 A.城濮之战 B.崤之战 C.邲之战 D.弭兵之会 【答案】C 【解析】公元前598年,楚围郑,晋施援手,晋楚战于邲,晋军大败,从此不敢与楚再战,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遂成中原霸主。城濮之战虽然也在晋楚之间发生,但是获胜的是晋国,崤之战发生于秦晋之间。弭兵会盟举行了两次,分别在在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华元、向成两次召集晋、楚两国在宋会盟,平分霸权。 2.下列不是春秋时代齐国管仲改革的内容的是()。 A.案田而税 B.寓兵于农 C.废除井田制 D.士农工商专业分居 【答案】C 【解析】废除井田制很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废除井田制到战国时代才发生,是战国商鞅

变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其他三项都是管仲改革的内容。 3.春秋后期,华夏诸国征服并吞并了许多周边的少数民族。其中被秦国所灭的是()。 A.白狄 B.西戎 C.犬戎 D.赤狄 【答案】B 【解析】春秋早期,戎狄的势力比较强大,华夏各小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秦、晋等大国也受到过他们的入侵。到了春秋后期,随着华夏各国的日益强大,秦国灭西戎,晋国灭了赤狄和白狄。 4.下列是在春秋时代的齐、楚两国之间发生的是()。 A.城濮之战 B.召陵之盟 C.苏秦合纵 D.葵丘会盟 【答案】B 【解析】春秋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它先后灭掉了在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邓等国,并伐黄服蔡,多次向郑国进攻。郑国支持不住,已准备背齐向楚。为了救郑,齐桓公于公元前656年,率领齐、宋、陈、卫、郑、许、鲁、曹、邾八国军队进攻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章节题库-第13章 元朝的大一统(1271~1368年)【圣

第13章元朝的大一统(1271~1368年) 一、单项选择题 1.宋元时期的沈括和郭守敬的共同科学成就是()。 A.他们的科学著作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成就 B.他们都创造了一些天文仪器来观测天象 C.他们编写的历法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D.都在数学上有很高的造诣 【答案】C 【解析】沈括和郭守敬历法上都取得了重要成就,沈括的“十二气节”和郭守敬的《授时历》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2.元世祖时曾按居民贫富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户,登记户等的簿籍,叫做()。 A.鼠尾文簿 B.鱼鳞图册 C.赋役黄册 D.鼠尾图册 【答案】A 【解析】元世祖时曾按居民贫富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户,每等再分三级,如上上、上

中、上下等,称为三等九甲。登记户等的簿籍,叫做“鼠尾文簿”。 3.有关元朝历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是由成吉思汗建立②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③民族分化政策不具有进步性④是长期分裂后出现的大统一朝代 ⑤解决大都粮食是海运和漕运的主要目的⑥最大的外贸港口是广州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⑥ D.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元朝由元世祖忽必烈建立,泉州是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4.三通不包括哪本书?() A.《通典》 B.《史通》 C.《通志》 D.《文献通考》 【答案】B

【解析】三通是指唐朝杜佑的《通典》、宋朝郑樵的《通志》、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二、名词解释题 1.急递铺 答:急递铺是金元时期传送公文的邮驿。金代在军马要道上每十里置一铺,铺头一人,铺兵三人,由所辖军射粮军内差担任,负责递送元帅府、六部文移,用跑步接力的方式日行三百里。元承金制,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设一铺,铺兵五人,签贫户及漏籍户充役,免差发,负责递送省、台、院紧急公文,一昼夜行四百里。 2.宣政院 答:宣政院是元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统辖吐蕃地区的官署名。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宣政院以帝师总领,长官为院使,秩从一品。下设同知、副使、金院同佥、院判、参院等官,官属得有选用,地方置僧禄司僧正等分理僧尼之政,隶于宣政院,至大四年(1311年)废止,凡僧人诉讼悉归有司。至顺二年(1331)又在全国各地置广教总管所十六所,元统二年又废止。吐蕃有大事,则置行宣政院往当地处理,唯重大军事行动需与枢密院商议:延祐五年,又置行宣政院于杭州,总江浙僧政。宣政院所辖吐蕃之地,分置吐蕃等处宣慰司,吐蕃等路宣慰使司和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其官僧俗并用,军民兼管,主要官员由帝师和宣政院荐举,朝廷任命。 3.《授时历》 答:《授时历》是指元代王恂、郭守敬、杨恭懿和许衡等人创制的历法。世祖至元十三

《中国古代史上》朱绍侯版考研题精选与2021考研真题

《中国古代史上》考研题精选与2021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宋代学术思想活跃,流派纷呈,计其要者有蜀学、洛学、关学、闽学等,其中关学的代表人物是()。[统考2019年研] A.苏轼 B.程颐 C.朱熹 D.张载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苏轼为蜀学代表人物,程颐为洛学代表人物,朱熹为闽学代表人物,张载为关学代表人物,因此答案选D。 2王莽改制在经济方面的新举措是()。[统考2016年研] A.算缗告缗 B.盐铁官营 C.均输平准 D.五均六筦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社会矛盾而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在经济方面的举措为五均六筦,即盐、铁、酒专卖,政府铸钱,名山大泽的产品收税和五均赊贷。算缗是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告缗是当时反商人瞒产漏税的一种强制办法,最早实行于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是指中国历史

上对盐铁实行专卖政策的财政措施,最早始于春秋时期。均输平准是指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始于汉武帝时期。 3我国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六千多处,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其中江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遗址是()。[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 A.河姆渡文化 B.仰韶文化 C.马家窑文化 D.红山文化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A项,河姆渡文化,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是江南地区迄今较早的、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遗存。B项,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北方地区的文化。C项,马家窑文化位于黄河上游地区。D项,红山文化分布在辽西及其附近地区。 4下列考古学文化中,与后来游牧文明有密切关系的是()。[统考2013年研] A.马家窑文化 B.红山文化 C.仰韶文化 D.屈家岭文化 【答案】B查看答案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8章 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2

第8章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25~220年) 一、单项选择题 1.《后汉书》载:“……班超定西域……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西海是指()。 A.地中海 B.红海 C.巴尔喀什湖 D.波斯湾 【答案】D 【解析】甘英于汉和帝永元九年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他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出发,经条支、安息等国,到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但未能到达他的目的地大秦。甘英是史书所载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他的这一行程丰富了当时汉朝对中亚的认识,是中西方交流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页。 2.汉中平年间,汉中爆发了五斗米道首领巴郡人()领导的农民暴动,被称为“米贼”。汉灵帝时期,道教的一支太平道在流民中广泛传播,巨鹿人()是其首领。 A.张修,张角 B.张陵,张衡 C.张宝,张梁 D.张鲁,张陵 【答案】A 【解析】五斗米道是张陵于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在蜀中创立的,当时入道之人须

缴五斗米,世俗遂称之为五斗米道。张陵死后传其子张衡,张衡又传其子张鲁。巴郡(治今四川重庆)人张修也在巴郡、汉中传授五斗米道,并领导了农民暴动。太平道的创建者是河北钜鹿(今河北省巨鹿)人张角。汉灵帝在位时,他领导了著名的太平道起义,又称“黄巾起义”。 二、名词解释题 1.光武中兴 答:光武中兴是指光武帝刘秀统治期间,经济恢复、政治稳定的现象。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削平群雄,统一中国,为稳定、巩固王朝统治,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厚予爵禄而禁止其干政;对诸侯王和外戚也予多方限制;行政体制,仍置三公,事归台阁;减省地方官吏。其次,安定民生,恢复经济,重行西汉初年三十税一旧制;遣散军队还乡务农;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兴修水利等。其三,比较适当地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他本人也勤政节俭,遗诏薄葬。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2.王充 答:王充是东汉著名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早年在太学学习,师事班彪,博通百家之言。他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其代表作品《论衡》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2016-2016学年湖北省高二9月收心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6-2016学年湖北省高二9月收心考试历史试卷 【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直到近代,浙江新安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 A .宗法传统的影响 B.封建政府的提倡 C.小农经济的稳定 D.儒家思想的流传 2. 有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其“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 .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D.王室日益腐败 3.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 .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4. 据《吕氏春秋通诠》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 A .控制地方财政税收

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 5. 《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A .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6.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现代工业文明在政治上以民主作为自己的旗帜。但这时的民主已不再是古希腊时代的那种幼稚的古典民主了。”其中古希腊民主的“幼稚”之处表现在 ①适用范围的限制②民主程序的僵化③人民主权的确立④财产等级的制约 A .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7. 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的最 大差别是 A .对犯罪的界定 B.立法的完整性 C.立法的出发点 D.打击犯罪的效果 8. 1832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这说明 A .英国的君主立宪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英国议会实行无代表的专制统治 C.工业革命导致了英国政治力量的变化 D.英国资产阶级参政意识有所加强 9.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后,恩格斯指出:“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 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四时捺钵 答:四时捺钵是辽代的政治制度之一。每年春夏秋冬四季,辽朝皇帝都要到各地巡视和从事渔猎活动。“捺钵”,即辽朝皇帝在渔猎之地所设的行帐,皇帝出猎时,朝中官员随行,在捺钵与南北面大臣商议国事。 2.大诰 答: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明初洪武十八年十一月,发布《大诰》,也就是整理这一年审判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告诫官吏们,不要重蹈覆辙。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四部分,统称《御制大诰》。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朱元璋为维护封建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仿周公《大诰》之制写定《大诰》颁行天下,诰戒臣民。反映了明太祖治乱世用重典的思想。因为过于严酷和过多体现明太祖个人特征,故《大诰》在洪武之后基本不再行用。 3.内务府

答:内务府是清代独有的机构,职官多达三千人,比事务最繁的户部人数多十倍以上,可以说是清朝规模最大的机关。内务府主要职能是管理皇家事务,诸如皇家日膳、服饰、库贮、礼仪、工程、农庄、畜牧、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等,还把持盐政、分收榷关、收受贡品。内务府主要机构有“七司三院”,最重要的是广储司,专储皇室的金银珠宝、皮草、瓷器、绸缎、衣服、茶叶等特供品。直至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为止才被废除。 4.南北面官 答:南北面官是指辽代根据不同社会发展状况而设置的两套统治机构。辽建国后,依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的称为南面官,是治理汉人的官署其设置仿唐制,设三省六部,官吏亦多用汉人。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的称为北面官,是治理契丹的官署。北面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地位较南面官高,管理宫账、部族、属国之事。 5.形势户 答:形势户是指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富之家。宋朝的形势户包括官户和充当州县衙门的公吏﹑乡里基层政权头目的上户。其中官户占少数,吏户占多数。与形势户相对称的平户,则包括形势户以外的全部人户。形势户是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宋皇朝依靠形势户管理国家,统治人民。在法律上,形势户中的吏户没有特定的权利。但是,形势户依仗当官作吏的权势,为非作恶,却是史不绝书。宋朝对形势户在纳税﹑租佃官田﹑向官仓出售粮食等方面定有禁约。北宋初,在各州府专设“形势版簿”,南宋时又改为在税租簿上用朱笔标明“形势”两字。规定形势户比平户须早半月纳税,如拒不纳税,要加重刑罚。

中国古代史下隋至清前期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隋 三台:御史台(掌监察)、谒者台和司隶台(掌巡查内外百官和军民活动)。 朝集:地方官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汇报工作)。 《开皇律》:是隋文帝命大臣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经验后修改制订的一部封建制法律。《开皇律》律文500条,素有“刑纲简要,疏而不失”的美誉,是《唐律》的制定基础,具有很高的立法成就,实是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租役。 “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 唐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是当然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但其后仍有称为中书政事堂或中书都堂。 五花判事:中书舍人凡六员,在制作诏令过程中,可相互商量,并允许“各执所见,杂署其名”。 封驳:门下省发现中书所拟诏令有违失,可以驳正,封还中书重拟。涂归: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甚至有权在中书所拟诏令上进行涂改,驳归中书重写。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13章)【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2章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907~1279年) 12.1复习笔记 一、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兴起 1.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 唐朝灭亡以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五代历时54年(907~960年),先后更换了八姓十四帝。 (1)五代 ①后梁(907~923年) 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自立,国号梁,建都开封,改元开平,史称“后梁”。后梁建立后,朱全忠李克用争夺霸权,双方互有胜负。923年,后唐军队进攻开封,后梁灭亡。 ②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称帝,国号唐,改元同光,建都洛阳,史称“后唐”。李存勖骄恣荒淫、重敛急征,后死于兵变,养子李嗣源称帝,革除了李存勖的一些弊政,明宗死后,后唐被后晋所灭。 ③后晋(936~947年) 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甘当儿皇帝,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得契丹援助,灭唐建晋,是为晋高祖。其侄石重贵继位后被辽所灭。

④后汉(947~951年) 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辽军北撤后,很快入主开封并建立政权,国号汉,刘知远是为汉高祖。其子刘承祐继位后因猜忌前朝众将,被原天雄节度使郭威所杀。 ⑤后周(951~959年) 原天雄节度使郭威杀刘承祐后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郭威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发展生产、革除弊政。954年,郭威死,其养子郭荣即位,是为周世宗柴荣。他革新政治,发展经济,禁灭佛教,严明军纪,增强了国力。另外,又亲征南唐,收复失地,后被北宋取代。 (2)十国 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先后并存的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表12-1十国 国家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灭亡时间灭亡原因 吴杨行密902扬州937 权臣徐温养子徐知诰废吴帝自立,吴国 亡 吴越钱镠907杭州978为北宋所灭荆南钱镠907江陵963为北宋所灭前蜀王建907成都925为后唐所灭闽王审知909福州945为南唐所灭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章节题库】第2章 夏商西周的社会情况【圣才出品】

第2章夏商西周的社会情况 一、单项选择题 1.夏启取得了对有扈氏的胜利,意味着夏王朝稳定了政权,站稳了脚跟的战役是()。 A.鸣条之战 B.甘之战 C.牧野之战 D.泓之战 【答案】B 【解析】有扈氏起兵反夏,与启的军队大战于甘,《尚书·甘誓》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可靠文献,记载甘之战开始前夏启的誓师词。鸣条之战是商灭夏的战役。牧野之战是周灭商的战役。泓之战是公元前638年宋伐郑,楚救郑攻宋而发生的战役。 2.我国传世的第一部历法相传是()。 A.《殷历》 B.《夏小正》 C.《周历》 D.《太阳历》 【答案】B 【解析】我国传世的第一部历法是出于夏代的《夏小正》,它记录了每个月的气候、物候,以及人们在该月中所应从事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因此,它可以说是一部自然历的历法。

3.夏王朝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葵丘之会 B.孟津之会 C.钧台之会 D.涂山之会 【答案】D 【解析】据《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记》云:“夏之兴也以涂山”。正是涂山之会确立了禹的天下共主地位。 4.下列关于夏商周时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B.商代时期甲骨文已成为较成熟的文字 C.《周易》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占卜用书 D.干支纪日法是世界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答案】C 【解析】《周易》是我国最古的占卜书,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5.商朝号称“青铜时代”,下列()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 A.商朝青铜器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B.商朝青铜业生产具有较高技术水平

历史学 大纲(春秋战国历史)

《春秋战国:看历史如何演进》教学大纲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这段近550年的动荡岁月,演绎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确立。通过教学,使学员对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更加了解,全面透彻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春秋和战国,同时又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通过学习,促发学员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激化爱国热情,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的 1、了解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重点掌握这段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大家对春秋战国时代的认识提高到一个理性的高度。 3、通过学习,激发大家对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化的热爱,培养爱国热情。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着力讲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上百家争鸣,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确定等基本历史知识。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的教学总时数为20课时。 二、教学纲要: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总体概况(2学时) (一)目的:了解这段历史在世界以及在中国历史上的位置,把握好这段历史的阶段性特征。 (二)内容: 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地区 第二节春秋战国分期 一、春秋第一阶段,王权日益衰微,诸侯分裂争霸。(前770年——前546年,约220年) 1、强国争霸的准备时期(前770——前681年) 2、诸侯争霸(前681——前546年,约130年) 二、春秋第二阶段,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前546年——前476年,约70年) 三、战国第一阶段,魏霸中原 四、战国第二阶段,齐秦东西对峙 五、战国第三阶段,秦扫六合,基本完成统一 第二章春秋战国政治演变(4学时) (一)目的:通过教学,了解该时期的政治变革的历史轨迹,掌握其中重要的历史事件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二“中国古代史”经济专练(含答案)

专题检测(二)“中国古代史”经济专练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届高三·铜仁摸底)《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 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 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解析:选A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是奴隶社会的产物,故D项错误。 2.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多种样式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主要的货币样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而铸造的圜钱。这说明当时赵国( ) 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赵国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铸造了多种样式的青铜货币,这说明赵国积极开展商贸活动,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无法体现。 3.睡虎地秦墓竹简《金布律》等法律极力限制不合规定的商业活动,禁止非商业单位经商,禁止官吏经商;统一商品价格,重要商品由国家专营。秦的这些商业政策( ) A.为商业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B.限制了商业活动的正常发展 C.缓和了当时的社会阶级矛盾 D.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 解析:选B 材料体现了秦朝对商业进行严格的控制,这会阻碍商业发展,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秦朝对商业的严格限制,会激化社会矛盾,不能缓和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秦朝这些抑商政策并非专门针对旧贵族而言,因而不能沉重打击旧贵族,故D项错误。 4.(2019届高三·成都期末)汉代盐铁专营后,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由此可见,盐铁专营( ) A.使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