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

第四章队列研究

探讨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等是流行病学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描述性研究,可以初步获得研究对象的各种特

征,但此时疾病的影响因素与结局是同时观察的,因此需要采用分析性研究方法加以探讨。队列研究(cohort study)是分析性研究的重要

方法之一,它可以直接观察暴露于不同危险因素或不同特征人群的结局,从而探讨危险因素与疾病发生或结局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队列研究是指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索或按不同竑露水平分为亚组,追踪观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

亡书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二、研究目的

{一)检验病因假设

由于队列研究是由因及果的研究,能确证暴錤与疾病的关系,因此检验病因假设是队列研究的主要目的和用途。一次队列研究可以只检

验一种接露与一种疾病之间的因果关联(如吸烟与肺癌),也可检验一种秘錤与多种结局之间的关联(如可同时检验吸烟与肺癌、心脏病、

慢性支气忏炎等的关联)。* '

(二)评价预防效果

有些域鋸有预防某结局发生的效应,即具有预防效果。如大蒜的摄入可预防消化道肿瘤如I?癌的发生,戒烟可减少吸烟者肺癌发生的危

险等。这里的预防措施(如大蒜摄人和戒烟)即暴露因素不是人为给予的,而是研究对象的自发行为。通过这种人群的“自然实验”(natural experiment)也可以评价某因素的预防效果。

(三)研究疾病自然史

临床上只能通过观察单个病人从发病到痊愈或死亡的过程来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在队列研究开始时,研究前研究对象只是具有某种暴谣

而不患有相应的疾病,因此可以观察人群中不同个体缺露于某因素后,疾病逐渐发生、发展,直至结局的全过程,包括亚临床阶段的

变化与表现,M时还可以观察到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对疾病进程的影响。队列研究不但可了解个体疾病的自然史,而且可了解疾病在人

群中的发生发展过程。

三、研究类型

(一)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研究对象的确定与分组是根据研究开始时研究对象的暴露状况而定的,研究结局的获得?要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后才能获得,这是队列研

究的基本形式。

前啲性队列研究的鍛大优点就是研究者可以直接获取关于暴露与结局的第一手资料,因而资料的偏倚较小,结果可信;其缺点是随访观

察的时间往往很长,所?观察的人群样本很大,需要花费很大,因而影响其现场可行性。

{二)历史性队列研究(historical cohort study)

历史性队列研究也称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工作从现在开辦,但研究对象是在过去某个时间进人队列,即观察或随访的起点是过去某个

时间,研究对象的确定与分组是根据过去某时点进人队列时的接露悄况。研究的结局在研究开始时可能已经发生,但资料收集是从暴

餺到结局的方向进行的。

在历史性队列研究中,研究对象的分组以及研究结局的获得都来源于研究者研究开始时所常捉的有关历史资料,因此有时不溢要进行随

访观察,对于一些从暴露到出现结局耑要很长时间的疾病研究,可以在较短时期内完成,具有省时、省力、出结果快的特点,W 而适用

于长诱导期和K潜伏期的疾病,也常常用于具有特殊缺露的职业人群研究。但M这种研究常常缺乏影响絲露与疾病关系的混杂因素资料,

影响暴露组和对照组的可比性。

(三)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historical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如果在历史性队列研究之后,继续进行随访观察,称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这种研究同时具有历史性队列研究和前胳性队列研究的性质,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互的不足。一般应用在研究开始时暴辦和暴鋸引起的快速效应(如肝功能损害、出生崎形、流产、不育等)已经

发生,而与祕餺有关的长期影响(如肿瘤)尚未出现,茁要进一步的观察,闪此适于评价对人体健康同时具有短期效应和长期作用的暴

露因尜。

53

一、率的计算

结局事件的发生率的计算是队列研究资料分析的重点,根据观察资料的特点,可选择计箅不同的指标。

(一)常用指标

尜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CI) 当研究人群的数量比较多,人口比较稳定,资料比较整齐的时候,无论其发病强度大小和观察时间长短,均可用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作分母,以幣个观察期内的发病(或死亡)人数为分子,计箅某病的累积发病率(或粜积死亡率)。尜积发病率的M:值变化范围为0?1,其流行病学意义有赖于对累积时间长度的说明。

某观察期内发病人数“ ”

同期的麵人口数

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ID) 当观察的人口不稳定,观察对象进人研究的时间先后不一,以及各种原因造成失访,研究对象出现终点结局的时间不同等原因均可造成每个对象被观察的时间不一样。如果观察期间为8年,而存的对象可能只被观察了1年、4年、7年或儿年几个月不等,因此资料变得很不整齐。此时以总人数为单位计算发病(死亡)率是不合理的,闪为提早退出研究者若能坚持到随i方期结朿,则仍有发病可能。此时浓以观察人时(person time)即观察人数与观察时间的乘积为分母计箅发病率。以人时为中.位计箅出来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即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速率,称为发病密度。iii常用的人时单位是人年(person year),以此求出人年发病(死亡)率。关于人年的计箅请参阅相关的统计书。

发病密度=魅臟观麵細■发病人数,4_o )

观察期内的观察对象人年数3)

(二)显著性检验

队列研究中暴辦组和非暴滿组两组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韦比较浓作统计学显著性检验。当研究样本世较大,/>和1-/>都不太小,如72P 和均大于5时,样本率的频数分布近似[K态分布,此时用正态分布的原理來检验率的差异是否有賊著性,即用L;检验法来检验暴錤纟丨〖与非暴谣纟丨〖之间率的差异。求出U值后,查界值表得P值,按所収的检验水准即可作出判断。如果率比较低,样本较小时,可改用直接概率法、二项分布检验或Poisson分布检验;也可以利用四格表资料的x2检验,详细方法可参阅有关书籍。

二、效应的估计'

队列研究的资料一般整理成表4-2模式。

式中和t/m分别为暴鋸组的发病率和非暴辦组的发病率,是统计分析的重要指标。

(一)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 " '

是反映狨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最常用的指标,其本质是率比(rate ratio)。

RR = jiL = ^riL (4-4)

i o c/ Wo

式中/,

和/o分别代表竑露组和非秘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尺尺表示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綠露组的多少倍。尺K=1表示两组的发

病率或死亡率没有差别;RR>1表示暴满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尚于非秘露组,则该暴露因素为危险因素;RKC1表示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

亡率低于非暴餺组,则该暴露因素为保护因素。因此值离1越远,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犍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无论尺尺大于1

或小于1,都应进行统计学的显著性检验再下结论。

由样本资料计箅出的相对危险度是的一个点估计值,若要估计数值的总体范围,应考虑到抽样误差的存在,需计算其可信区间,通常用95%可信区间。具体计箅方法可用Woolf法计算,该方法是建立在RR方差基础上简单易行的方法。

Var(ln _RR) =*=丄+~^?+丄H\ (4-5)

abed

In RR 的95%可信区间=ln 尺尺士1. 96/Var(ln RR)

其反自然对数即为RR的95%可信区间。’

(二)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AR)

又叫特异危险度、率差(rate difference,RD)和超额危险度(excess risk),是秘滿绀发病率与非祕麻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说明危险特

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即由于暴露因素的存在使暴餺组人群发病率增加或减少的部分。

AR=Ie-10 =—~ (4-6)

由于RR =导,Ir=RRXI0

J 0

所以A尺=尺尺父一7。= 7。(尺尺一1) . (4-7)

同样,归因危险度也是一个样本值,可以计算其95%可信区间。

AR 的95%可信区间=AK士1. 96X.M-f-%

V w 丨Wo

RR与AJ?都是队列研究的重_指标,彼此密切相关,但其公共卫生意义却不同。

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相应疾病危险的倍数,其结果是一个相对数,没有单位;A1? 则一般是对人群而言,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

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的比例。如果该録露因素消除,就可减少疾病发生的比例。Ai?是一个有单位的率。兄R具有病因学的意义,Ai?

54

更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以表4-3为例说明两者的区别,从RR看,吸烟对肺癌的作用较大,病因联系较强;从AR看,吸烟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较大,预防所取得的社会效果将更大。

(

(三)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 AR%)

又称为病因分值(etiologic fraction,EF),是指暴露人群中归因于暴獬的发病或死亡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AR°/o = ~ J IoXlOO°/0 (4-8)

或AR% = ^j~ 1X1Q0% (4-9)

(四)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也叫人群病因分值(population etiologic fraction,PEF),是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餺的部分,而是指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尺R和都说明暴露的生物学效应,即暴露的致病作用有多大;而PAR和则说明據露对一个具体人群的危害程度,以及消除这个因素后可能使发病率或死亡率减少的程度,它既与和Ai?有关,又与人群中暴露者的比例有关。除非研究对象两组的暴露比例与人群中的恰好一致,否则,计箅出来的A/?、与PAR和不一致。PA1?和P/U? %的计算式如下:

PAR=^I, - 10 (4-10)

厂代表全人群的率,Z。为非暴露组的率

PAi^% = ^--~--pX 100% (4-11)

另外,尸八尺%亦可由下式计箅:

PAR% = p fj^^「八丄X 100% (4-12)

式中P,表示人群中有某种暴露者的比例,从该式可看出PAK%与相对危险度及人群中暴露者的比例的关系。?

例如表4-3中,已知吸烟者肺癌年死亡率为0.4833%。(/,),非吸烟人群肺癌年死亡率为0.0449%。(70),全人群的肺癌年死亡率为0. 2836%。

(/,),贝lj :

RR=Ie/Io=0. 4483%0/0. 0449%。=9. 98,说明吸烟.组的肺癌死亡危险是非吸烟组的9.98倍;‘?

AR= lr - /o =0. 4483%0- 0. 0449%o=0. 4034%o,说明如果去除吸烟因素,则可使吸烟组人群肺癌死亡率减少0. 4034%。;’

AR°/o = CIg - Jo )//, = (0. 4483%0- 0. 0449%。)/0. 4483%。= 89. 98%,说明吸烟人群中由吸烟引起的肺癌死亡占所有肺癌死亡的比例为89.

98%,

PAR=It - /0 =0. 2836%0- 0. 0449%0~0. 2387%0,说明如果去除吸烟因素,则可使全人群中的肺癌死亡率减少0. 2387%。;?

PAR°/o = CIt ~ Jo)/// X 100% = (0. 2836%。- 0. O449%0)/O. 2836%。= 84. 17%,说明全人群中由吸烟引起的肺癌死亡占所有肺癌死亡的比例为84. 17%。

(五)标化比

. 当研究对象数目较少,结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低时,无论观察的时间长或短,都不宜直接计箅率。此时可以全人口的发病(死亡)率作为标准,计箅出该观察人群的理论发病(死亡)人数,即预期发病(死亡)人数,再求观察人群中实际发病(死亡)人数与此预期发病人数之比,即得标化发病(死亡)比。最常用的指标为标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 SMR)0有时某单位的历年人口资料不能得到,而仅有死亡人数、原因、FI期和年龄,则可计赏杯化比例死亡比(standardized proportional mortality ratio,SPMR)0其计箅方法是以全人口中某病因死亡占全部死亡之比例乘以某单位实际全部死亡数而得出某病闪的预期死亡数,然后计箅实际死亡数与预期死亡数之比。标化比实际上不是率,而是与全人口的发病(死亡)率计算出来的比。

例如,某地区已知30?40岁组居民有600名,某年内有4人死于冠心病,已知该年全人口30?40岁组冠心病的死亡率2. 5%。,求其SMR。

H 研究人群中观察死亡数(O)

一标准人口(全人口)预期死亡数(E) ?

已知0=4, E=600X2. 5%0=1. 5,则SMR=4/1. 5 = 2. 67

即某地区30?40岁年龄组居民死于冠心病的危险达到相应一般人群的2. 67倍。

五、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防止

偏倚(bias)是流行病学的一个术语,是指研究设计、实施、分析和推断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对暴獬因素与疾病关系的错误估计,它系统地歪曲了暴餺因素与疾病间的啟实联系,其本质是一种系统误差。同样队列研究在设计、实施和资料分析等各个环节都》了能产生偏倚,因此,在各阶段都应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偏倚的发生。

一、常见偏倚的种类

(一)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

鉍理想的研究样本人群应当是总体人群的一个无偏样本,如果研究人群在一些重要因素方面与?般人群或待研究的总体人群存在差异,即研究人群(样本)不是-?般同质人群的一个无偏的代表,将会引起选择偏倚。队列研究中选择偏倚常发生于?.最初选定参加研究的对象中有人拒绝参加;在进行历史性队列研究时,有些人的档案丢失了或记录不全;研究对象由志愿者组成,他们往往或是比较健康的,或是有某种特殊倾向或习惯;另夕卜,

如果抽样方法不正确,或者执行不严格,则将导致严重的选择偏倚。

(二)失访偏倚(withdraw bias)

55

^ 流行病学

在研究过程中,某些选定的研究对象因为种种原因脱离了观察,研究者无法继续随访他们,这种现象称为失访(kxst follow-up),因此对研究结果造成的影响称为失访偏倚。这是:队列研究中不可避免的偏倚,因为在一个较长的追踪观察期内,总会有对象迁移、外出、死于非终点疾病或拒绝继续参加观察而退出队列。失访从本质上是破坏了原有样本的代表性,失访对研究结果造成的影响类似于选择偏倚。一项研究的失访率最好不超过10%,否则应慎重考虑结果的解释和推论。

(三)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

在获取暴露、结局或其他信息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或偏差叫信息偏倚。信息偏倚常是由于使用的仪器不梢确、洵问技巧不佳、检验技术不熟练、医生诊断水平不髙或诊断标准不明确等造成的。另外,信息偏倚也可来源于记录错误,甚至造假等。

(四)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

混杂是指所研究因索与结果的联系被其他外部因素所混淆,这个外部因素就叫混杂变址,它是疾病的一个危险因子,又与所研究的因素有联系,它在暴露组与非祕露组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性别、年龄是最常见的混杂因素。.

二、常见偏倚的预防及处理

(一)选择偏倚、

选择偏倚一旦产生,往往很难消除,因此应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首先要严格按规定的标准选择对象;对象一旦选定,必须克服困难,坚持随访到底;如果有志愿者加人或有选定的研究对象拒绝参加,则应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后,与正常选择参加的人群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之间在一些基本特征上没有差异,则可认为导致的选择偏倚很小,否则,将引起的选择偏倚不能忽视。目前对选择偏倚程度的精确估计足困难的,对偏倚的处理亦缺乏有效的办法。

(二)失访偏倚

主要靠尽可能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在研究现场和研究对象的选择中就要考虑此问题,并应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对失访者和已随访者的特征做比较分析,从各种途径了解失访者最后的结局,并与已随访者的最后观察结果做比较,以推测失访可能导致的影响。(三)信息偏倚

选择精确稳定的测方法、调准仪器、严格实验操作规程、同等地对待每个研究对象、提尚临床诊断技术、明确各项标准、严格按规定执行是防止信息偏倚的電要措施。此外,还应认W?做好调查员培训,提高洵问调奄技巧,统一标准,并进行有关责任心和诚信度的教脊。

信息偏倚一旦产生,往往既难发现,也难佔计与处理。常用的办法只是通过对一个随机样本进行取纪的调杳与检测,将两次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以估计信息偏倚的可能与大小。

(四)混杂偏倚

在研究设计阶段可利用对研究对象作某种限制,以便获得同质的研究样本;在对照选择中采用匹配的办法,以保证两组在一些重要变址上的可比性;在研究对象抽样中,严格遵守随机化的原则等措施,来防止混杂偏倚的产生。

混杂偏倚的处理首先应根据混杂的判断标准来判断混杂存在的可能性,比较分层调整前后的两个效应测量值的大小以估计混杂作用的大小,进而采用分层分析、标准化或多因素分析等方法来处理混杂因素的混杂作用。

第六节队列研究的优点及局限性

由于研究对象暴露资料的收集在结局发生之前,并且都是由研究者亲自观察得到,所以资料可靠,回忆偏倚相对较小。,

可以直接获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直接计算出尺K等反映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可以充分而直接地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

由于病因发生在前,疾病发生在后,因果时间顺序明确,加之偏倚较少,又可直接计算各项测M:疾病危险关联的指标,故其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一般可证实病因联系。

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

有时还可能获得多种预期以外的疾病的结局资料,分析一种原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也可以分析多种原因与一种或多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二、局限性

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的研究对象数M太大,一般难以达到。'

由于随访时间较长,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容易产生失访偏倚。

研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较多,其组织与后勤工作亦相当艰巨。

由于消耗太大,_故对研究设计的要求更严密,.资料收集的难度较大,不易实施。

在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引入人群,或人群中已知变娥的变化等,都可使结局受到影响,使分析鉍杂化。

43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务布的关系,从而探求病因线索。

二、目的

(一)提供病因线索,产生病因假设.

通过对人群中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频率与某因素的暴露状态的研究,可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分布上的关

联,提供与疾病或健康状况分布有关的线索,从而为病因学假设的建立提供依据。* (二)评价干预实验或现场实验的效果?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不是直接控制危险因素,而是通过综合方式(如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减少对危险因素的騷露,对此

干预措施的评价只?在人群水平上进行,则生态学研究更为合适,通过描述人群中某种(些)干预措施的实施状况及某种疾病或健

康状况的频率的变化,作进一步比较和分析,对干预措施进行评价。

例如,在某人群中推广低钠盐摄人,然后比较推广前后人均钠盐摄入水平的变化与人均血压值的变化趋势,以评价低钠盐干

预的效果。.

(三)人群中变异较小和难以测定的暴露研究

对于个体的暴辦剂量无法测咕的变a,如空气污染与肺癌的关系;在所研究地区变异非常小的变:《,如脂肪摄入域与乳腺

癌的关系,生态学研究是唯一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法。

(四)监测

佔计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流行趋势,为制定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三、方法(一)生态比较研究

生态比较研究(e c o l o g i c a l c o m p a r i s o n s t u d y)是生态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观察

不同人群或地区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然后根据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或人群疾病或健康状况分布的差异,探索环境因素与

疾病的关系,提出病因假设。

生态比较研究更常用来比较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平均暴满水平和某种疾病或他康状况频率之间的关系,了解这些人群中暴露

因素的频率或水平,比较不同暴露水平的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频率,从而为病因探索提供线索;生态比较研究也可应用于评价

社会设施、人群干预以及在政策、法令的实施等方面的效果。

(二)生态趋势研究

生态趋势研究(e c o l o g i c a l t r e n d s t u d y)是连续观察平均暴辦水平的变化(或者给予干预)和一

个群体中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频率变化的关系,了解其变化趋势,通过比较暴餺水平变化前后疾病或健康状况频率的变化情况,判

断该暴餺与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联系。它足先将一个地区的预定调丧人群按年龄、出生年代等时间变丨i t分成不同的群组,

然后调仵各人群疾病或健康状况频率的变化和某叫因素的变化情况,以探索疾病或健康状况与这些因素及时间是否相关。

生态学研究在应用中也常常将比较研究和趋势研究两种类型结合起来,观察在儿组人群中平均暴露水平的变化与某种疾病或

健谈状况频率之间的关系,以减小混杂因素的影响,提髙生态学研究的准确性。

由于生态学研究是以由各个不同情况的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无法得知个体的暴餺与效应(疾病或健康

状况)间的关系,得到的资料是群体的平均水平,只是粗线条的描述,会削弱变a之间的联系,以及存在的混杂因素等原因而造成

的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从而产生了生态学谬误(ecological fallacy〉,它是生态学研究最主要的缺点。因此在

应用时应尽可能集中研究目的;选择研究对象时,尽可能使组间可比,观察分析的单位尽可能的多,每个单位内人数尽可能少;资

料分析时采用生态学回归分析,分析模型中尽可能多纳人一些变l i t;对研究结果进行推测时,尽试与其他非生态学研究结果相

比较,并结合对所研究问题的专业知识等来综合分析和判断。

.

1.概念抽样调杏(s a m p l i n g s u r v e y)是指在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某

人群总体中,

第五章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 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

2. 目的主要是以样本统计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描述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于 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人群特征'上的分布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衡《人群总体的健康水 平;考核防治效果;检奄与衡《资料的质w ,即抽样调查常可作为其他调查研究方法中的 质崖:控制的方法。

3. 基本原理抽样必须遵循随机化的原则,样本必须足够大,且调査材料的分布要 均匀,才能获得有代表性的样本,并通过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的特征。随机化抽样是指研究 总体中每个个体均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到并组成样本。

4. 优缺点与普查相比,抽样调査具有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以及由于调査范围小 而使调查精度较商的优点,在流行病学凋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是 抽样调查的设计、实施与资料分析均比普查要复杂,重复和遗餚不易被发现;不适用于变 异较大的资料,不适用于患病率较低的疾病。

5. 抽样方法目前在流行病学调查中使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可分为单纯随机抽样、系 统抽样、分层抽样、幣群抽样和多级抽样。在现况调查中,.后三种方法较常用。

第二十五章队列研究答案

第二十五章队列研究答案: 一、单选题: 1.C 2.D 3.C 4.A 5.A 6.C 7.B 8.C 9.B 10.D 11.C 12.E 13.B 14.E 15.D 16.B 二、名词解释: 1.队列研究选定暴露于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组人群,随访观察一定的期间,比较两组人某种结局(一般指发病率或死亡率),从而判断该因素与结局事件有无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2.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的确定与分组根据研究开始时的实际情况,研究的结局需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得到。这种研究可信度高、偏倚少,但费时、费人力、物力、财力。 3.历史性队列研究研究工作是现在开始的,而研究对象是过去某个时间进入队列的。追溯到过去某时期,决定人群对某因素的暴露史,然后追查至现在的发病或死亡情况。这种方法省时且耗资低。 4.观察终点指观察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至此就不再继续观察该对象了,常为规定疾病的发生或死亡。 5.累积发病率指某一固定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某病新发生病例数与时期开始总人数之比,用于反应发病率的累积影响。 6.发病密度是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发病率。其分子是一个人群在期内新发生的病例数,分母则是该人群的每一成员所提供的人时的总和。 7.相对危险度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之比,它反映了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说明暴露使个体发病的危险比不暴露高多少倍,或者说暴露组的发病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8.即归因危险度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它反映发病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表示暴露可使人群比未暴露时增加的超额发病的数量,如果暴露去除,则可使发病率减少多少(AR的值)。 9.标化死亡比它以全人口死亡率作为标准,算出观察人群的理论死亡数,再用实际死亡数与之比较而得出,如果SMR>1,则暴露人群的死亡率大于一般人群。10.失访偏倚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对象迁移、外出、不愿再合作而退出或死

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中应用匹配之比较

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中应用匹配之比较 队列研究中的匹配 在队列研究中,匹配也是控制混杂因素的一种方法。如果在设计时进行了匹配,就无需再分析时控制匹配因素。因为队列研究中匹配因素不再与暴露有关,均衡了暴露与非暴露组中混杂因素的分布,即在比较组之间均衡了除暴露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包括混杂因素),保证了比较组间仅有待研究因素(暴露因素)的差异,这样就消除了混杂,提高了研究的真实性(准确性)。设计时匹配了,就无需在分析时分层分析了。 虽然从理论上讲,在队列研究中应用匹配可以控制混杂因素,但是由于失访的存在,往往得不偿失;并且匹配仅在最初入选的研究对象中防止了暴露与匹配间的联系,但在随访过程中,可能会非随机的发生一些事件,导致在实际观察的人群或人时中,二者仍可能产生关联;在加上队列研究中匹配的花费较大,使得匹配在队列研究中并不常用。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匹配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若匹配因素确实是一个混杂因素,那么将引入一个极似混杂的选择偏倚,引入的偏倚可以通过分层分析加以控制,即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本身未直接起到控制混杂的作用,控制混杂是靠分层分析实现的。也就是说,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因素只能保证病例和对照组中混杂分布的均衡性,并不能保证其在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中的均衡性,而在分层分析时,在每一层内基本上保证了匹配因素(混杂因素)在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中分布的均衡(当然,绝对保证了其在病例和对照组中分布的均衡)。这样使得分层分析的效率提高,同时也提高了研究结果(OR)的精度。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强制的要求对照与病例相似,则使得对照并不是源人群的一个无偏样本,造成了一个极似混杂的选择偏倚。这样,匹配的最大不足就是提高了研究的内部真实性,却降低了研究的外部真实性。 2011.11.17上午整理

队列研究的设计、实施及方法学问题

【摘要】队列研究在循证医学的证据等级中为ⅱ级证据,仅次于随机对照试验,是临床医疗防治措施评价的重要证据来源之一。近年来开始在传统医学疗法评价中得到应用。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队列研究的基本概念、原理、设计类型、实施步骤以及在中医药领域运用的关键方法学问题,旨在为中医药的临床研究拓宽思路,为新方法的引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队列研究; 循证医学; 评价研究 1 队列研究的历史和概念 队列(cohort)是指具有共同经历、暴露或特征的一群人或研究组。该词起源于拉丁文cohors,字面意思是指封闭的场所中的人群,古罗马时期列队的士兵单位即构成一个队列。队列研究(cohort study)最早用于研究与疾病发生相关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将一群研究对象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成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随访适当长的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疾病或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以研究这个(些)暴露因素与疾病或结局之间的关系。暴露是一个流行病学概念,是指人群处于某一场景之中接近或接触致病因子,致使其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暴露因素既包括危险因素和致病因素,如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同时包括保护性因素,如疫苗接种。暴露的概念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外界因素,扩大到机体内在的某种特征。队列研究中的暴露通常是指当前的暴露状态、既往暴露、将来可能的暴露或不暴露以及暴露程度不同的暴露。 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将队列研究用于研究医疗防治措施,此时,暴露指具有预防保健或治疗作用的医疗措施,暴露因素成为有益的保护因素,研究的目的也从疾病发生转为治疗结局的评价。治疗性队列研究是将特定患病人群根据其是否接受某种(类)治疗措施或接受不同类别的治疗措施分为不同的亚组,然后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结局事件的发生率(如病死率)或治愈率的差异。队列研究也可用于预防性措施或方案的评价。因此,近年来队列研究在国家级中医药防治效果评价研究中开始受到重视并得到采用。 2 队列研究的方法学原理 队列研究属于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其基本原理是基于事物的因果关联,即假设疾病的发生必定有其原因,而这种原因可以是病因,也可以是增加疾病发生概率的危险因素。队列研究是由因到果的研究,大多是前瞻性的。它与回顾性研究的最大区别是“因”在前,而“果”在后。 在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前,所研究的暴露因素已经存在,研究者知道每个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必须随访一段足够的时间(通常为数年),观察疾病发生或结局的出现。而在开始回顾性队列研究前,暴露因素和结果都已经发生,研究目的是比较结果在暴露和非暴露两组人群的发生概率,如对癌症病例的调查就可以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 由于治疗与结局之间也属于因果关联的一种类型,因此,人们也把队列研究用于治疗措施的效果评价。此时,暴露是指接受的治疗措施,而结局是观察评价的效果。 2.1 队列研究的应用范畴 2.1.1 研究综合防治措施或方案的作用 由于传统医学防治疾病的模式与西方医学的对抗模式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传统医学往往采用包括药物与非药物在内的多种治疗措施,因此,它起效的作用决不是单一措施的作用,获得的效果也是综合的总体疗效。采用经典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则面临方法学和伦理学的挑战,比如,肿瘤的中医药辅助治疗。 由于受到医学伦理学的限制,在不能使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情况下,可以用队列研究来评估干预措施的疗效。例如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中国称为非典型肺炎)暴发期间,不可能使用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中药对此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效果,因此有研究运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在香港的11所医院对中药预防sars的效果进行了观察。预防组1 063名医护工作者服用中药2周,对照组36 111名医护工作者未服用中

队列研究

Cohort study 队列研究 概述 设计原理 特点 目的 种类 选择指针 步骤 常见偏倚 优缺点 队列研究(cohort 定群或群组研究。 study)概述 观察性研究,观察研究对象客观存在的暴露,也称 将研究对象按暴露因素的有无或多少分组,前瞻性观 察疾病的结局,判断暴露因素与疾病结局是否有关联及关联强度。 队列研究不进行研究对象的随机分组,研究性质 )(方向)是前瞻性,从因果关系推断角度来说,是由“因”及“果”的研究。 队列研究主要用于检验、验证病因假设,较病例 对照研究能更直接、有力地检验因果关系假说。 但队列研究需要长期随访相当数量的研究对象,

因而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随访期间因各种原因可 形成失访,使研究实施困难。失访率大,可降低研究 价值甚至失败。 基本概念 队列泛指共同接触某因素(如吸烟或从事医 院放射科工作等)或者具有某种共同特征( 如居住在 北京地区或血清胆固醇和血脂水平较高等) 的一组 人群。 简单地说,队列即具有共同暴露特征的人群。 ? 固定队列:人群都在某一个短时期内进入(1991)1991年进入) ,整个研究过程只对队列( 例如1991 该人群进行随访,不再加入新成员,直到观(2001)察期终止(2001(2001年止) 。 ? 动态人群:在某一时期确定队列后,在随访过程中,可以增加或减少新观察对象,直 到观察期终止。 队列研究的基本设计原理 设计模式 前瞻性 暴露组 研究 人群 非暴露组 未发病

图1 队列研究的一般模式图 未发病 发病 发病(死亡) 统 计 分 析 结 论 队列研究的特点 属于观察法研究对象的暴露非人为给予,而是客 观存在,有别于实验性研究。 设立对照组研究对象分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 研究者观察两组疾病结局,与描述性研究区别。“”“”观察方向由“因”及“果”研究疾病与暴露的关系,是先有暴露,后纵向观察疾病结局,研究方向 是前瞻性的。 能确证疾病与暴露的因果关系队列研究可以观察到由“暴露疾病”的“因果”的发展过程,在 病因推断基础上,可以确证疾病与暴露的因果关联。队列研究的目的 检验病因假设 队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暴露因素对疾病结 局的影响,也可同时观察暴露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多

习题队列研究

习题队列研究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队列研究习题 1.确定某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强度的指标是( A ) A 相对危险度 B 统计学检验的x2值 C某人群某病的患病率 D 某人群某病的发病率 E 某人群某病的死亡率 2相对危险度是( C ) A 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比 B 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差 C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比 D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差 3特异危险度是( D ) A 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比 B 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差 C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比 D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差 4以下是队列研究的优点,除了( A ) A.较适用于少见病 B. 由“因”至“果”观察 C.能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 D.能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强度 E.暴露因素的作用可分等级计算“剂量—反应关系” 5在队列研究中,估计某因素与某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是( B )

A.OR B.RR C. 总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D.暴露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E.总人群中可疑危险因素的暴露率 6 下列哪种研究方法可以研究人群某疾病的自然史( C ) A 现况研究 B 实验研究 C 队列研究 D 病例对照研究 E 以上都不是 7队列研究是( A ) A.由“因”推“果” B.由“果”推“因” C.描述“因”和“果”在某一时点的分布 D.由“果”推“因”后再由“因”推“果” 8最不适合作为队列研究的人群是( A ) A 志愿者 B 随访观察方便的人群 C 有某种暴露的职业人群 D 某地区某年龄组的全部人口 E 以上都不是 9 对于队列研究的错误观点是( D ) A 人力、物力花费较大 B 通常要考虑失访和混杂偏倚的影响 C 可以直接计算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 D 若疾病罕见而暴露因素常见,则适宜进行队列研究 E 若疾病常见且暴露因素常见,则适宜进行队列研究

第六章 队列研究

第六章队列研究 一、教学大纲要求 掌握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队列研究的类型;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化死亡比、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限度、人群归因危险度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熟悉选择队列研究方法的指征;确定研究队列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决定样本大小的条件和方法;资料的分析方法;人时的概念。 了解队列研究的基本步骤;队列研究的常见偏倚及其克服方法,特别是失访偏倚及错分偏倚;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二、学大纲精要 (一)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队列研究(cohort study)也是流行病学分析性研究方法的基本方法之一。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是,按照研究开始时人群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将人群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然后随访两组一定的时间,观察并收集两组所研究疾病的发生情况,计算和比较暴露组和菲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如果暴露组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地高于非暴露组该病的发病率,则认为该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关系。队列研究有时也称为随访研究(follow-up study)或发病率研究(incidence study)。 2.队列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研究开始时暴露已经发生,而且研究者知道每个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

3.队列研究是发病率研究,所关心的是某病在人群中发生的概率(累计发病率)和发生速度(发病率)。因此在研究开始时研究对象不应当患有所研究的疾病。在队列研究开始之前,常进行一次横断面研究。 4.队列研究的人群一方面开始时不患有所研究的疾病,同时要求每个研究对象在随访过程中均有可能成为所研究疾病的病人。 5.队列研究资料可直接用来计算疾病的发病率,累计发病率和归因危险度。如果知道人群中暴露的比例,也可计算人群归因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和人群归因危险度反映了疾病预防中的意义。 6.队列研究可以计算相对危险度RR,RR的本质是比(rate ratio)或危险比(risk ratio),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RR的大小反映的是病因学联系的大小。 7.队列研究是从因到果的研究,能比较明确地提出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关系。 8.队列研究尤其适用于暴露率低的危险因素的研究。 9.失访偏倚是队列研究中最重要的偏倚,应注意克服。 (二)三类队列研究 1.回顾性队列研究开始研究所关心的暴露和疾病均已发生,研究者不需要等待疾病或死亡的发生,而是根据已有的资料来确定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以及各成员的死亡和疾病情况。回顾性队列研究完全取决于是否存在完整的暴露与疾病资料。同时,该类研究无法对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 2.前瞻性队列研究最适宜做因果关系的推论,但观察时间长,耗资大,失访等问题值得注意。 3.双向性队列研究最适宜于评价对人体健康同时具有短期效应和长期作用的暴露因素。

队列研究习题

第五章队列研究 一、单项选择题: 1.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与队列研究的主要不同点是() A 研究对象分两组 B 有对照 C 属于前瞻性研究 D 有干预措施 2.队列研究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易出现的偏倚() A 回忆偏倚 B 混杂偏倚 C 选择偏倚 D 失访偏倚 3.队列研究的结果比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可靠,其主要是因为() A 时间顺序合理 B 时间顺序不合理 C 研究对象选择代表性好 D 研究对象选择不合理 4.当队列是一动态人群时,计算发病频率的指标是() A 累计发病率 B 发病率 C 续发率 D 发病密度 5.队列研究的样本组成() A 病例组与对照组 B 实验组与非实验组 C 暴露与非暴露组 D 无病个体随机分组 6.下列叙述中,哪一条不是前瞻性调查的特点() A 能直接估计因素与发病联系和相关程度,可计算发病率 B 暴露人年的计算繁重 C 结果可靠,多用于罕见病 D 前瞻性调查每次只能调查一个或一组因素 7.下列哪一条是错误的() A 在前瞻性调查中,暴露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等于相对危险度 B 在回顾性调查中,病例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等于相对危险度 C 在前瞻性调查中,被观察人数×被观察时间之积是人年数 D 人群特异危险度常用于卫生宣传工作 8.在检验某因素与某病的因果联系时,下列哪种观察方法最有效() A 现患调查 B 生态学研究 C 前瞻性队列研究 D 抽样调查 9.与病例对照研究比较,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最明显的优点是() A 用于探讨疾病的发病因素 B 疾病与病因的时间顺序关系明确,利于判断因果联系 C 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

D 设立对照组 10.队列研究的最大优点是() A 对较多的人进行较长时间的随访 B 发生偏倚的机会少 C 较直接地验证因素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D 研究的结果常能代表全人群 11.一项膀胱癌与吸烟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发现男性吸烟者膀胱癌发病率48.0/10万,不吸烟者为25.4/10万,其相对危险度为:() A 1.89 B 22.6/10万 C 48.0 D 0.0048 12. 一项膀胱癌与吸烟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发现男性吸烟者膀胱癌发病率48.0/10万,不吸烟者为25.4/10万,其归因危险度为() A 22.6/10万 B 1.89 C 48.0 D 0.0048 13. 一项膀胱癌与吸烟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发现男性吸烟者膀胱癌发病率48.0/10万,不吸烟者为25.4/10万,其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为() A 52.92% B 47.08% C 88.98% D 43.04% 14.评价一个致病因子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宜选用() A 相对危险度 B 绝对危险度 C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D 人群归因危险度 15.前瞻性队列研究最初选择的队列应由下列哪种人员组成() A 患该病的人 B 未患该病的人 C 具有欲研究因素的人 D 具有该病家族史的人 16.某因素和某疾病间联系强度的最好测量指标可借助于() A 潜伏期 B 传染期 C 相对危险度 D 整个人群的发病率 17.衡量病因危害强度的指标为() A r B X2 C P D RR 18.在队列研究中 A 不能计算相对危险度 B 不能计算归因危险度 C 只能计算比值比 D 既可计算相对危险度又可计算归因危险度 19.相对危险度是() A 暴露组发病率减去非暴露组发病率

队列研究

第七章队列研究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及原理 (一) 定义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也称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y)、发病研究(incidence study)、随访研究(follow study)、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 队列研究是选定暴露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种人群,追踪其各自的发病结局,比较两者发病结局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发病有无因果联系的一种观察研究方法。 (二) 原理及结构模式 队列研究方法与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是分析流行病学中的两种重要方法,它与病例对照研究一样,主要用于检验病因假设。使用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人群暴露于可疑病因因素后疾病的变化规律及其结局,通过比较暴露和非暴露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差别来确定危险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队列研究的结构模式见图1。 图7-1 队列研究的结构模式 从模式图中可以部分的体现出队列研究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 属于观察法暴露不是人为给予的,而是在研究开始前就已客观存在,这一点根本区别于实验研究。 2. 设立对照队列研究作为一种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区别于描述流行病学的根本特点就是设立对照 组以利于比较。对照组的选择有多种方法。 3. 由“因”及“果”在研究过程中先确知其因(暴露因素),再纵向前瞻观察而究其果(发病或死亡)。这一点与实验研究方法一致。 4. 能确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联系由于队列研究能够得到确切数目人群中的发病人数(发病率),并通过比较暴露与非暴露人群发病率的差异而确定暴露对发病率的影响。 二.目的和用途 1.检验病因假设多数时候,队列研究用来研究一种暴露与一种疾病的关联,但它也可同时观察某种暴露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多方面影响,检验多个假说。 2.描述疾病自然史队列研究可观察到疾病的自然史,即疾病从易感期、潜伏期、临床前期、临床期到结局的整个自然发展过程。 3.预防、治疗及预后研究有时在随访人群中研究对象可能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自行采取一种与暴露致病作用相反的措施,出现预防效果,这种现象称为“人群的自然实验”。此外,队列研究还可研究某种疾病的长期变动趋势,为制订新的预防规划、治疗方案或康复措施提供依据。 三.队列研究的种类 (一)(一)?? 三种基本的队列研究 根据怎样取得资料,队列研究可分为三种,三种方法的示意图见图2。

习题 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习题 1.确定某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强度的指标是( A ) A 相对危险度 B 统计学检验的x2值 C某人群某病的患病率 D 某人群某病的发病率 E 某人群某病的死亡率 2相对危险度是( C ) A 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比 B 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差 C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比 D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差 3特异危险度是( D ) A 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比 B 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差 C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比 D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差 4以下是队列研究的优点,除了( A ) A.较适用于少见病 B. 由“因”至“果”观察 C.能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 D.能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强度 E.暴露因素的作用可分等级计算“剂量—反应关系” 5在队列研究中,估计某因素与某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是( B )

A.OR B.RR C. 总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D.暴露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E.总人群中可疑危险因素的暴露率 6 下列哪种研究方法可以研究人群某疾病的自然史( C ) A 现况研究 B 实验研究 C 队列研究 D 病例对照研究 E 以上都不是 7队列研究是( A ) A.由“因”推“果” B.由“果”推“因” C.描述“因”和“果”在某一时点的分布 D.由“果”推“因”后再由“因”推“果” 8最不适合作为队列研究的人群是( A ) A 志愿者 B 随访观察方便的人群 C 有某种暴露的职业人群 D 某地区某年龄组的全部人口 E 以上都不是 9 对于队列研究的错误观点是( D ) A 人力、物力花费较大 B 通常要考虑失访和混杂偏倚的影响 C 可以直接计算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 D 若疾病罕见而暴露因素常见,则适宜进行队列研究 E 若疾病常见且暴露因素常见,则适宜进行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的原理及类型

队列研究的原理及类型 教 学 设 计 课程名称:流行病学 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 主讲教师:徐学琴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所属学科: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所属专业:预防医学 授课对象: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五年级学生 2015年4月

一、教学背景 本节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是《流行病学》课程中“队列研究”中的“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及类型”部分的内容。 队列研究是分析流行病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它通过直接观察暴露于某因素不同状况人群的结局来探讨该因素与所观察结局的因果关联及关联的大小。该方法因其检验病因假设的能力很强而在流行病学病因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掌握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学习该方法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队列研究的性质、特点、整体设计及研究过程,等。通过队列研究三种类型的讲解使学生对基本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流行病学的基础知识,也系统学习过卫生统计学的内容,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对“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及类型”有清晰地认识和深刻地理解,应对基本原理的重要性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 掌握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 2. 熟悉队列研究的整体设计及研究过程; 3. 熟悉三种不同的队列研究类型的设计特点及优缺点; 4. 了解历史性队列研究和回顾性研究的区别。 5. 了解队列研究检验病因假设的能力非常强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内容 1. 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 采用图示进行详细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将队列研究的整个设计及研究过程通过图示分解展示。并对研究过程中需注意的重点详细讲解。最后,总结队列研究的研究方向是从因到果的方向,符合疾病因果顺序,因此,队列研究的因果论证强度是非常强的。

队列研究设计要点

队列研究设计要点 研究对象: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选择时要考虑除了暴露因素以外,其他因素要尽量均衡。研究因素:除了暴露因素以外,还会有混杂因素,注意必须设计进去加以分析。所研究的因素,可以是分类资料,也可以是计量资料。 效应指标:结局的发生,结局可以是一因多果的。有一类特殊的效应指标,包括结局和到达结局所经历的时间两维信息,要采用生存分析和COX回归的方法。 科学性原则:对照、均衡(依靠三大标准) 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要点 研究对象:病例组一般采用确诊的新发病例。对照对象必须来自于产生病例的总体。 研究因素:怀疑与所研究疾病有可能发生联系的因素。多数情况下是多因素,可以是分类资料,也可以是计量资料。 效应指标:分组依据,病例的概念是广义的,病例要有明确可靠诊断。明确纳入、排除标准。科学性原则:对照、均衡(依靠三大标准) 诊断性研究设计要点 确定金标准:确定有可靠的金标准 选择研究对象:包括病例、需要鉴别的人群 盲法、独立和同步比较诊断试验和“金标准”结果 ROC分析:评价诊断价值,寻找诊断临界点。 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要点 研究对象:随机分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是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的重要手段。研究因素:不同的干预方法,应详细介绍干预方法和对照方法的具体细节。 效应指标:效应指标可以有多种选择,需根据专业目的灵活恰当采用。近期、远期;计量资料、计数资料。 科学性原则:如何实现这些原则(随机、对照、盲法、均衡评价),具体如何操作,应要重点进行设计。 预后研究设计关键点 研究对象:分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是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的重要手段。 研究因素:不同的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自然形成的干预方法)。 效应指标:效应指标可以有多种选择,需根据专业目的灵活恰当采用。重点关注失访、与时间相结合的结局指标。 科学性原则:对照、均衡(依靠三大标准)。 定性研究设计要点 常用德尔菲专家法:有数据、有过程。在医学研究中,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作为一个研究项目的组成部分出现。 关注研究过程,重点理解好定性研究的报告规范 卫生经济评价的设计要点 在临床研究中,不要套用管理领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需要与临床作用结合起来评价。临床研究领域常用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用分析。 成本的计算有很多停留于理论阶段,实际处理有难度时,可以采用组间均衡的原则进行处理。研究对象的可比性是直接关系到临床研究中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好坏的关键。

队列研究相关指标

队列研究相关指标 RR、AR、OR、HR 一、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 RR)——队列研究中分析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程度 相对危险度RR(Relative Risk)是前瞻性研究(队列研究)中常用的指标,它是暴露组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之比,用于说明前者是后者的多少倍,是用来表示暴露与疾病联系强度的指标。RR也叫危险比(risk ratio)或率比(rate ratio),适用于队列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 RR值越大,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即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当它有统计学意义时: 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无关联。 RR>1,说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正相关)。认为暴露与疾病呈"正"关联,即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 RR<1,说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保护因素(负相关)。认为暴露与疾病呈"负"关联,即暴露因素是保护因素。 临床研究文献中,相对危险度应该是指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adverse outcome)的危险度除以对照组的危险度(治疗组发生该不良反应是对照组的多少倍)。 二、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 AR) 归因危险度(AR)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又叫特异危险度、率差(rate difference, RD)和超额危险度(excess risk),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即由于暴露因素的存在使暴露组人

群发病率增加或减少的部分。 与RR的区别: RR与AR都是表示关联强度的指标,但其流行病学意义不同。RR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相应疾病的危险增加的倍数;AR则是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前者具有病因学意义,后者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三、比值比(odds ratio , OR)——病例对照研究中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强度 比值比(OR)也称优势比、比数比、交叉乘积比,是病例对照研究中表示暴露与疾病之间关联强度的指标,比值(odds)是指某事物发生的概率与不发生的概率之比。比值比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 与RR的区别和联系: 在回顾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中,由于无法计算发病率、死亡率等指标,也就无法计算RR。但是可计算病例组的暴露率和非暴露率之比,当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较低时OR近似于RR,故在回顾性研究中可用OR估计RR。OR值的解释与RR相同,指暴露组的疾病危险度为非暴露组的多少倍。当OR>1时,说明暴露使疾病的危险度增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叫做“正关联”;当OR<1时,说明暴露使疾病的危险度减少,叫做“负关联”,暴露因素对疾病有保护作用;当OR=1时,表示暴露与疾病无关联。 四、风险比(hazard ratio , HR) HR风险比/危害比,[HR=暴露组的风险函数h1(t)/非暴露组的风险函数h2(t),t指在相同的时间点上]。而风险函数指危险率函数、条件死亡率、瞬时死亡率。Cox比例风险模型可以得到HR。资料的类型通常是临床治疗性研究,也可以是流行病学的队列观察性研究。与RR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流行病学试题 5.第五章、队列研究

第五章队列研究 名词解释 1.队列研究 2.前瞻性队列研究 3.历史性队列研究 4.累积发病率 5.发病密度 6.相对危险度 7.归因危险度 8.标化死亡比 9.失访偏倚 10.失访偏倚 11.观察的终止时间 单选题 1.队列研究最大的优点是 A.对较多的人进行较长时间的随访 B.发生偏倚的机会多 C.较直接地验证病因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D.控制混杂因子的作用易实现 E.研究的结果常能代表全人群 2.队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A.描述疾病分布特征,寻找病因线索 B.观察并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情况及其差别,检验病因假说 C.探讨干预措施在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效果及差别,评价干预效果 D.探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某些因素暴露的差别,检验病因假说 E.描述疾病组与对照组的分布特征,进行临床比较 3.分层分析可减少 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混杂偏倚 D.Berkson's偏倚 E.存活病例偏倚 4.队列研究时,当研究对象多且变化较大、随访时间较长时,应采用以下哪项指标测A.发病率 B.发病密度 C.累积发病率 D.SMR E.患病率 5.下列哪项论述不正确 A.队列研究不易发生偏倚 B.队列研究可直接计算发病率 C.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是材料易于收集 D.队列研究常用于探索罕见疾病的各种因素 E.病例对照研究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结果 6.流行病学研究的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根本区别点在于 A.设立对照组 B.不设立对照组 C.是否人为控制研究的条件 D.盲法 E.统计学检验

7.某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关于脂肪摄入与男性前列腺癌关系的队列研究,选择高脂肪和低脂肪摄入者各100名,从65岁对他们随访10年。在随访期间,高脂肪摄入组中有10人、低脂肪摄入组中有5人被诊断患有前列腺癌。请问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比(高脂摄入组比低脂摄入组)是 A.0.05 B.0.75 C.1.0 D.1.5 E.2.0 8.上题中危险比的点估计值提示高脂摄入会导致前列腺癌患病危险性 A.降低 B.升高 C.没有影响 D.不能确定 E.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危险比的95%可信区间是0.95~3.5,假设。水平是0.05,那么,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高脂肪摄入与前列腺癌发病率升高之间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 B.高脂肪摄入与前列腺癌发病率降低之间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 C.可以在95%的可信度上认为高脂摄入降低患前列腺癌的危险 D.可以在95%的可信度上认为高脂摄入升高患前列腺癌的危险 E.尚不能认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与脂肪摄入水平之间关联有统计学意义 10.队列研究中调查对象应 A.在有病者中,选择有、无某种暴露因素的两个组 B.在有病者中,选择有某种暴露因素的为一组,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无某种暴露的两个组 C.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有某种暴露因素的为一组,在有该病者中选择无某种暴露因素的为另一组 D.在无该病者中,选择有、无某种暴露因素的两组 E.任选有无暴露的两个组 11.对某病进行前瞻性研究时,最初选择的队列应由下列人员组成 A.发现患该病的人 B.未患该病的人 C.具有欲研究因素的人 D.不具有欲研究因素的人 E.具有该病家族史的人 简答题 1.简述队列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2.如何防止和处理队列研究中的失访问题? 3.分析队列研究资料时,可采用哪些率的指标? 4.试述队列研究的基本设计原理。 5.简述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6.队列研究中失访偏倚难以避免,特别是较大型及较长时间的研究。为了将失访偏倚的影响减到最低,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论述题 1.某医师认为成年早期摄入大量的糖可能导致成年男性易于疲劳和性功能减退。该医师决定检验该假设。他询问30岁健康男性的糖摄入量,然后将研究对象分为糖摄入量多和摄入量少两组。10年后,他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访视了糖摄入量多的一组人,询问他们的精力、体力和性功能。随后一个月,他又对糖摄入量少的一组人进行了同样的调查。发现糖摄入量多的人中阳痿和疲乏劳累的相对频率较高。请你分析一下该队列研究有何不足之处。 2.某吸烟与肺癌的队列研究获得以下资料,吸烟者肺癌年死亡率为I e=0.96‰,非吸烟组肺癌年死亡率为I0=0.07‰,全人群中肺癌年死亡率为I t=0.56‰试计算RR值、AR值、

17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分析

第十七章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分析 [教学要求] 了解:队列研究的设计及需注意的问题;队列研究的样本含量估计。熟悉:熟悉相对危险度的假设检验方法;M-H分层分析方法及其趋势检验方法; 熟悉暴露人年的计算。 掌握:掌握相对危险度和归因危险度的意义、计算及置信区间的估计方法;掌握人时发病率、发病概率和累计发病概率的意义、区别与估计方法。 [重点难点] 第一节队列研究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队列研究是对不同暴露水平的对象进行追踪观察,确定其疾病发生情况, 从而分析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因果联系。 相对危险度是暴露人群发病率与非暴露人群发病率的比值,表示暴露于某危险因素的人群中,发病风险是非暴露人群发病风险的多少倍,它反映了危险因素对疾病发生风险的作用程度。 归因危险度表示暴露于某危险因素的人群中发病风险与非暴露人群发病风险相比较的绝对差值,反映暴露危险因素造成发病增加的绝对量。 二、队列研究有以下几种类型:

1.前瞻性队列研究 2.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 3.临床病例的随访研究 三、计算 相对危险度:0 1 P P RR = ∧ 归因危险度: 01P P AR ?=∧ 四、应用 相对危险度主要具有流行病学和病因学方面的意义,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病因关联。 归因危险度具有更多的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方面的意义,它提示如果疾病控制部门消除了该危险因素,发病率下降的比率会是多少。 五、队列研究设计的注意问题: 1.暴露人群的选择 2.对照人群的选择 3.终结指标的选择 4.样本含量的估计 第二节 疾病发生指标的估计 一、基本概念 暴露人年:随访1个研究对象满1年则为1个暴露人年,是估计发病率基数的计量单位。

4-5 队列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二)

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二)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随访 研究人群 暴露组 非暴露组 出现某种结局 未出现某 种结局出现某种结局 未出现某种结局 VS 暴露组发病率(或发病密度) 非暴露组发病率(或发病密度)

公共卫生学院比较两组结局发生率: 暴露组发病率或发病密度I e 、非暴露组发病率或发病密度I 0 统计学检验:U 检验、卡方检验等 判断实际人群中两组率是否有差别

公共卫生学院 比较两组结局发生率: 暴露组发病率或发病密度I e 、非暴露组发病率或发病密度I 0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 RR)RR =I e I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又称病因分值EF) AR%=I e ?I 0 I e 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AR)AR =I e ?I 0

公共卫生学院例,吸烟和肺癌研究结果: 吸烟组肺癌死亡率I e =0.90/千人年,不吸烟组肺癌死亡率I 0=0.07/千人年 相对危险度RR = I e I 0 = 0.900.07 =12.9 解释: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对照组的多少倍 吸烟组因肺癌死亡的危险是对照组的12.9倍 Doll R & Hill A B. Lung cancer and other causes of death in relation to smoking. Brit Med J 1964

公共卫生学院RR :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对照组的多少倍 RR=1 两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没有差别 RR>1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高于非暴露组, 暴露因素为危险因素 RR<1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低于非暴露组, 暴露因素为保护因素

队列研究的评价方法

5.1.1队列研究的评价方法 5.1.1.1研究对象的选择 (1)暴露组的代表性:真正代表人群中暴露组的特征或者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 群中暴露组的特征,给1分;选择某类人群如护士、自愿者,或未描述暴露组 的来源情况,不给分。 (2)非暴露组的代表性:与暴露组来自同一人群给1分;来自不同人群或者未 14描述非暴露组的来源情况,不给分。 (3)暴露因素确定:有固定的档案记录或者采用结构式访谈,给1分;研究对 象自己写的报告或者未描述暴露因素的确定方法,不给分。 (4)肯定研究起始时尚无要观察的结局指标,给1分;_如不肯定,不给分。 5.1.1.2组间可比性 设计和统计分析时考虑暴露组和未暴露组的可比性。 (1)研究控制了最重要的混杂因素,给1分。 (2)研究控制了任何其他的混杂因素,给1分。 5.1.1.3结果测量 (1)结局指标的评价:盲法独立评价,给1分;有档案记录,给1分;自己报 告结果,不给分;未描述结局指标的评价方法,不给分。 (2)随访时间:随访时间足够长,符合评价前规定的恰当的随访时间,给1分; 随访时间不够长,不给分。 (3)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随访的完整性:随访完整,给1分;有少量研究对象失 访但不至于引入偏倚,未超过原定失访率,且描述失访情况,给1分;有失访, 且超过原定失访率,不给分;未描述随访是否完整,不给分。 质量评价方法”Newcastle.Ottawa scale NOS”, 本次研究对纳入文献方法学的质量评价使用的是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针对非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方法”Newcastle.Ottawa scale NOS”,这种使用条 目给各文献打分的评价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不能全面细致地评价各个研 究的质量。因此即便纳入的6项研究NOS得分都较高,质量较好,但是观察性 研究自身存在的选择性偏倚、回忆偏倚、测量偏倚和混杂因素的影响,降低了 各研究的质量。

(习题)-队列研究

(习题)-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习题 1.确定某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强度的指标是( A ) A 相对危险度 B 统计学检验的x2值C某人群某病的患病率 D 某人群某病的发病率 E 某人群某病的死亡率 2相对危险度是( C ) A 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比 B 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差 C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比 D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差 3特异危险度是( D ) A 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比 B 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差 C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比 D 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应率之差 4以下是队列研究的优点,除了( A ) A.较适用于少见病 B. 由“因”至“果”观察 C.能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 D.能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强度 E.暴露因素的作用可分等级计算“剂量—反应关系” 5在队列研究中,估计某因素与某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是( B ) A.OR B.RR C. 总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D.暴露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E.总人群中可疑危险因素的暴露率

6 下列哪种研究方法可以研究人群某疾病的自然史( C ) A 现况研究 B 实验研究 C 队列研究 D 病例对照研究 E 以上都不是 7队列研究是( A ) A.由“因”推“果” B.由“果”推“因” C.描述“因”和“果”在某一时点的分布 D.由“果”推“因”后再由“因”推“果” 8最不适合作为队列研究的人群是( A ) A 志愿者 B 随访观察方便的人群 C 有某种暴露的职业人群 D 某地区某年龄组的全部人口 E 以上都不是 9 对于队列研究的错误观点是( D ) A 人力、物力花费较大 B 通常要考虑失访和混杂偏倚的影响 C 可以直接计算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 D 若疾病罕见而暴露因素常见,则适宜进行队列研究 E 若疾病常见且暴露因素常见,则适宜进行队列研究 10 在一项队列研究中,计算出某暴露因素的RR的95%可信限为0.2~3.8,说明( E ) A 该暴露因素是无关因素 B该暴露因素是危险因素 C该暴露因素是保护因素 D 该暴露因素是混杂因素 11在一次队列研究中,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各5000人,暴露组40人发病,非暴露组20人发病,则相对危险度为( B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