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06-2010上海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

2006-2010上海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8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色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自然环境的美丽多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财富,那么城市则凝聚了人类自远古以来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城市面貌是地区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的直观反映,城市色彩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近年来,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因素,逐渐引起关注。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一个城市是否可能或应该具有特定的色彩基调?什么样的城市色彩基调能够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并反映出城市特有的地方、民族和文化特质?如何从色彩这一设计角度使城市具有统一和谐、美丽宜人的景观,从而给生活于此的人们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根本上说,城市色彩的研究对象不是某个个体,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体城市环境。

“城市色彩”在国内是一个新课题、新领域。以前实用色彩的研究和运用很少涉及城市这一对象,色彩这一论题没有被提升到城市的范围来进行探索。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许是由于城市问题所涉及的因素众多,另一方面或许是由于色彩的实际运用是一个缺乏明确标准的问题,诸如“选择什么颜色”或者“喜欢什么颜色”这类问题有着极强的主观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似乎成了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应该说,正是这种将色彩视为个人喜好的观念,以及城市景观品质意识的匮乏,使城市环境中的色彩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对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形成、保护和发展极为不利。针对城市色彩景观的研究,正是试图以色彩为切入点,从宏观的角度对城市这一复杂的对象展开研究,最终为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世纪大中型城市,一般情况下都会形成具有功能特征的区域,以此为据可以建立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一种模式,即以建筑区域在城市中的不同功能角色和性质为出发点,对其以区域为单位的建筑及其他重要视觉元素的色彩景观控制.中心商务区往往因集了的高标准建筑而具有城市标志的作用,像上海浦东的陆家嘴金融商贸区,多以高层、超高层的写字楼、酒店或大型综合性建筑群为主,在控制策略上,应以色彩的调以为主。

商业区常常以商业街或商业广场等形式出现,其色彩一般是城市中最为活跃的部分。

应该注意的是,针对不同性质的商业区所应采取的控制策略是不同的。传统商业街所要传达的文化含量并不亚于其商业性,因此,色彩的处理应慎重广告招贴和商品陈列应遵从传统方式,避免因色彩面积过大而破坏景观.而一般商业区以商业活动为主要目的,色彩多变、强烈冲击的视觉效果有时也不失为一种特色。但国内很多城市的商业区经常存在广告过多、过于杂乱的通病,相对而言,欧洲城市的商业区则要“安静”得多。

传统地方文化保护区是城市地方历史和传统文化最为集中的体现,是保护地方人丈环境和发扬其特色的重点所在,因此需要格外仔细地分析研究和慎重操作.对于确实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性建筑,外立面应以保护性清洗为主,尽量保留其原有的材质和色彩,绝不盲目翻修粉饰,整旧一新。

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实施可以使城市成为舒适美观的人居环境,但如何正确实施则有,赖于对城市色彩的研究和设计。只有尽快将这个研究课题纳入到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总体框架中去,并在研究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条例,才能使城市规划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对此进行有力的指导和管理。

1.作为城市面貌的重要信息之一,城市色彩可以反映城市的。(2分)

2.根据文意,对“城市色彩”研究对象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城市的色彩基调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

B.城市每处重要建筑的外观色调应如何决定

C.怎样使城市的整体环境色彩调和美丽宜人

D.一个城市是否有可能形成特定的色彩基调

3.作者认为,商业区的色彩景观应如何控制?(3分)

(1)

(2)

4.作者提到欧洲城市的商业区时用了“安静”一词。请推断“安静”的原因。(4分)

5.请对文章主要内容作100字左右的摘要。(5分)

(二) 阅读下文,完成6—12题。(22分)

① 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

断,以一以有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不是极为罕见的。

②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也是世纪的见证人。清王朝覆灭时,她是少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她是青年;整个中年时期在离乱和忧患中度过.动荡和苦难、造就了她成熟的人生.饱经忧患的她,极大地延长了中年期。她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人的生命有多么大的承受力.她坚强地活着,体验那超乎想像的苦难并战胜它,从充满噩梦的昨日,直至舒展开放的今日。

③ 在冰心的文学世界里,大海和母亲是支持这个世界全部丰富性的两个基本意象。母亲的意象,是包容在大海这个大的意象之中的。冰心曾在诗中向造物者祈求,倘若生命中只有一次“极乐时片刻”,那么,她的愿望便是:“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春水》)

④ 在冰心的诗中,我、母亲、大海是三位一体的.人类各式各样的爱中,母爱是最纯真、也最伟大.母亲女儿对之爱无须特意表现,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子女对于母亲之爱的怀想与礼赞也如此,这是排斥了一切势利考虑之后的无私、无邪、无欲的高贵情感。冰心从母爱出发,推己及人,以一片婉转女儿心,传达出人间的万种柔情。

⑤ 大海博大涵容,它的宽广胸襟可以装下世间一切的苦厄、欢愉和忧思。它静如明镜,动有狂澜。在它碧波万顷的宁静中,包蕴着震天撼地的伟力.它的激情也是内蕴的,却夜以继日地起伏涌动,若人的生命之树常青!诚然,这位昔日的南国闺秀,有着一颗晶莹柔婉的女儿心,对母亲、对兄弟、对友人、对弱者;而大海的博大、雄健、恒久,却从另一面衬托了这位世纪老人的高远和伟大。

⑥ 在文学经历上,冰心是五四新丈学的同龄人.她说过,是五四运动那“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压迫和呼唤”.冰心称这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是“电光后的一声惊雷”,把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她的创作活动始于1919年,一直延伸到世纪末。五四运动中涌现了一批狂飙突进的猛将,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是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英雄式的人物。冰心不是这类英雄式的人物,她更“平常”,但她响应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扰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并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

⑦ 这是最丰富和最有创造力的一代人。在这个让人影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中西、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她的创作服膺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她还是儿童文学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⑧ 冰心毕生都在这样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景,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而且愈到后来,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她正气凛然,疾恶如仇,所作短文如《万般皆上品》、《无士则如何》等,竟有匕首般的犀利!

⑨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

6.课文中涉及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有 (除本文提及外)。(1分)

7.作者认为冰心是“世纪的见证人”,这是因为。(2分)

8.五四运动中的“猛将”与“非猛将”的共同点是。(3分)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依照作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层次,其中第⑥段应归为第二层次。

B.第⑧段中引用了《春水》的话是为了阐明冰心对母爱的强烈渴望。

C.冰心文学世界中的两个基本意象都表现了关爱众生的人间的柔情。

D.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

E.本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F.冰心晚年笔耕不辍,创作风格愈加刚烈犀利,显示了疾恶如仇的性格。

10.依照文意,概括冰心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3分)

11.五四运动对冰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12.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4分)

(三)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3.(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2) 山气日夕佳,。(陶渊明《饮酒》)

(3) ,朝露待日唏。(汉乐府《长歌行》)

(4) ,洛阳盛衰之候也。(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5) ,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6)世事简明皆学问,。(曹雪芹《红楼梦》)

(7)仓廪实而知礼节,。(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四) 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题。(8分)

[黄钟]人月圆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授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4.“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1分)

15.对作品赏?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装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16.“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拔,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土,并皆总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 文章冠世( ) (2) 不跻大位( )

(3) 盈其箱笥( ) (4) 为时所排(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分)

A.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 B.所以不欲观览

C.衣冠之士 D. 从流飘荡,任意思东西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2)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末一披

20.从刘禹锡、李德裕的对话中,可以看了出刘的意图是,李的态度是。(2分)

21.文中为什么要将白居易与贾谊相比?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3分)

(六) 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误日;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围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意情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紧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纤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己。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脧(jǔan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票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

22.本文第一、二段分别叙述了和。(2分)

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半野园自相国逝世后即遭废弃,早已不复昔日胜景。

B.陈君久居京师,日久天长,内心烦闷,想返回故乡。

C. 本文是陈君通过杭君介绍,邀请作者特意撰写的。

D.陈君在粤西做官时和其他平庸官吏的表现并不相同。

24.作者规劝陈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话)(2分)

25.这是一篇讽喻文章,它在写作上的特点是□□□□。(2分)

26.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股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揉劫夺之为者乎?”

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3分)

二、70分

27.作文

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语文试题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80分

(一)(16分)

1.(2分)地区、民族和文化特征

2.(2分)B

3.(3分)(1)传统商业街应体现人文特色,色彩面积不能过大(2)一般商业区可以色彩多变,形成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4.(4分)主管部门的严格管理(2分) 当地市民较高的城市色彩意识(2分)等等(如答“广告的适度和有序”给1分)

5.(5分)例:“城市色彩”研究在国内是新课题。它试图以色彩为切入点,从宏观角度为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应研究各功能区域所体现的特点,并对其色彩加以控制,最终使城市成为美观舒适的人居环境。

【摘要应对以下要点的具体内容略作说明: (1)课题性质(1分)(2)研究内容(2分)(3)控制城市色彩的依据(2分) (4)研究目的(1分)(给足5分为止)】

(二)(22分)

6.(1分)如:李大钊、茅盾、叶圣陶、朱自清、郭沫若、郁达夫等

7.(2分)冰心经历了整个世纪的重大事件

8.(3分)都具有反抗和批判精神(1分),都参与创造和建设(1分),都具有温情和人性(1分) (“齐鲁语文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437714.html, 整理校对)

9.(6分)D(3分)F(3分)

10.(3分)倡导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儿童文学上的成就;晚年创作的影响。(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3分)

11.(3分)使冰心走出狭小的家庭,成为有觉悟的新女性;让冰心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12.(4分)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

(三)(5分) (“齐鲁语文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437714.html, 整理校对)

13.(5分)(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飞鸟相与还(3)青青园中葵(4)园圃之废兴(5)盈盈一水间(6)人情练达即文章(7)衣食足而知荣辱(写对一空给1分) (“齐鲁语文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437714.html, 整理校对)

(四)(8分)

14.(1分)曲牌

15.(3分)B

16.(4分)“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2分),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2分)。

(五)(17分)

17.(4分)(1)居于首位(1分)(2)晋升(1分)(3)装满(1分)(4)排挤(1分)

18.(2分)B

19.(6分)(1)我对于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2分)(大意连贯1分;“不足”1分)

(2)(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4分) (大意连贯、省略部分补全,2分;“累”1分;“披”1分)

20.(2分)向李德裕推荐白居易(1分)委婉拒绝(1分)

21.(3分)文中将两人相比,是为了强调白居易和贾谊一样,虽然才能出众,却因遭人贬抑,未能充分施展其才能。

(六)(12分)

22.(2分)半野园的概况(1分)文章写作缘由(1分)

23.(3分)C

24.(2分)希望陈君能够像陈相国那样,努力建功立业,而不要一味贪恋富贵生活。(“齐鲁语文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437714.html, 整理校对)

25.(2分)如:委婉含蓄、借题发挥等

26.(3分)应有辩证认识:不要置民生于不顾,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得志”的“志”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一定的局限性。(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二、70分

27.略

【参考译文】

(五)

少傅白居易,文章举世无双,却未曾升任过地位显赫的高官。从前,刘禹锡在太和年间做宾客时,与太尉李德裕都在东都做事。刘禹锡拜访李德裕,说:“最近你得到过白居易的文集吗?”李德裕说:“给了一些文集让我看,我把它们积攒起来让人放在别的地方收藏起来,可是我从来没看过,现在给你看看”。等取来一看,白居易的文稿装了满满一箱子,上面积了厚厚的灰尘,等把书卷打开后又给卷了回去,对刘禹锡说:“我和这人比,一直有不足之处啊,他的文章精彩绝伦,何必看呢!只是害怕读后心中增添自愧不如之意,所以不想看。”对白居易文章的忌惮之心到了如此的地步。有地位的人都忌妒他,说他:“有学士之才,却没有宰相之能。”赏识他的人在白居易的奏对中发现他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可实际上他被时俗所排挤,就象当年汉文帝时的贾谊,不被卿相所了解,人们都为之感到惋惜。

(六)

丰野园是前相国陈说岩先生的别墅啊。相国去世.距今已有十多年了。园子已废弃而挪做他用。可是里面荟萃的花划树木,足以令人赏心悦目;凭靠于回环曲折的栏杆上.足以躲避热天时的大雨、沐浴那阵阵清风;高高的楼阁,足以令人饱吸西山的爽气,这种境界和当年相国活着时是一样的啊。

庚戌年的春天,我的友人杭大宗君来到京城。住在园子里,我因多数造访杭君。对园子也了解个大概、这时,杭君的同乡陈君也寄住在这里。不久陈君要到粤西做官.对这个园子留恋不舍,就让善于作画之人把它画出来,同时通过杭君让我来写下这篇文章。

天下的山水风景多聚集在东南,京城车马喧嚣,他乡之客往往感到烦闷,找不到故土的感觉。陈君家在杭州,西湖美景甲天下。舍弃家乡胜景来到京城,应当对这个园子是不屑一顾的。(比他家乡西湖的景致差远了),但陈君却对此园徘徊流连不忍离去,那么可知陈君做官,必定有和其他平庸官吏不一样的地方。虽然这样,士人当初多能安心在贫苦环境中生活,就是穷得用破瓮来当窗户,用草绳来检门轴也会感到满足得很;若碰到偶然机会来到富贵之家,看见华关的楼阁栏槛花木,就会心中喜悦倍生羡慕之意。要是有一天得志的话,就会想着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达到剥削人民不顾民生的地步,这同攻击劫掠民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既然这样,那么陈君羡慕相国的家业而不仰慕相国一心为国品质的心思,就可以知道了。

200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

(1)“包豪斯”是一所由工艺学校和艺术学校合并而成的艺术设计学校。二十世纪初成立于德国魏玛。

(2)包豪斯这个名字有些特别。德文“Bau”指建造和建设。“haus”的意思很多,可指房屋、住房、家、家园,也可指世家、企业、公司、商号等等。创建者为学校取名为“包豪斯”,有“建设者之家“的意思,以区别于学院式的教育机构。

(3)学校的名称特别,来就学的人也与众不同。招收的学生有从战场上回来的,有工匠,有流浪汉,有失业者。年龄从17岁到40岁都有,约三分之一是女性。当然,更特别的还是学制和学习内容。

(4)学校的创建者认为:必须形成一个新的设计学派在影响本国的工业界,否则一个艺术家就不能实现他的理想。学校设立了纺织、陶瓷、金工、玻璃等科目。学生进校后先学半年初步课程,然后一面学习理论课,一面在车间中学习手工艺,三年以后考试合格,可以取得“匠师”资格。学校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在设计中注重实用需求,屏弃虚浮奢华;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与色彩,反对附加的修饰与包装。他们注重发挥结果本身的形式美,采用不对称的构图法,灵活多样、造型简洁。他们的造型艺术风格被称为“包豪斯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建筑中,也体现在器皿、家具、灯具、织物等物品的设计上,家具中的钢管与椅子就是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5)有人以为“包豪斯”的成就在于创立了现代艺术教育和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创建者的目标,是要彻底摧毁传统发关于艺术的“神话”,这是包豪斯理念中最具革命性的核心。包豪斯所尝试的,是把艺术从贵族和富人的高堂华厦中、从艺术的“神坛”上解放出来。他要让艺术家变成这样一种人,即能用他的灵感和技巧为千千万万人塑造美、营造舒适生活的工作者,换句话说,在包豪斯的观念中,艺术家的任务是让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平凡的工人、农民、小职员,都过上“人”所应该有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生活的尊严。因此,包豪斯人不认为替普通人设计水杯之类的日常用品是雕虫小技,相反,他们把这类事看着是一项庄严的事业。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建立现代艺术教育的基础。其目的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提高生活的质量与水平。在他们看来,现代的艺术家,应该以米开朗基罗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的力气,来设计一个水杯。他的任务,是要在一个普通的水杯上探索和体现美的极致,让美贯穿到普通民众生活的每一个平凡

细节当中。包豪斯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着这样的理念。师生们纷纷走上社会,他们的设计成果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包豪斯的成功证明了:艺术的成功并不只是关乎造型、关乎设计,实际上,他还关乎信念、关乎社会。

(6)当然,任何像包豪斯这样大胆的革新行为,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理解,误解和攻击是不可避免的。二战爆发前,它被迫关闭了。但被查封的是有形的包豪斯,而无形的包豪斯。即包豪斯的设计理念是无人能够查封的。时至进日,包豪斯的影响随处可见,它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观念。这就是艺术,它不依靠权势与奢华,却往往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更长久的印记。

1.以下是对“包豪斯”的介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 原本是一所工艺学校

B 最初是建设者的宿舍

C 由学校的创建者命名

D 不是一所正规的学校

2.与传统的经院式学校相比,包豪斯的学生大多来自于。(2分)

3.根据第(4)段,概括包豪斯的相关情况(4分)

(1)主要学习内容:艺术理论与

(2)设计对象:建筑物与

(3)作品主要特点:、

4.第(5)段中“神话”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

5.包豪斯艺术能“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更长久的印记。”是因为(5分)

(1)

(2)

(3)

(二)阅读下文,完成6——12题(23分)

(1)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开了。这是杭州电视台都市报道的头条新闻。主持人建议市民到西泠桥边,把荷花一天天长大的过程拍下来。也是这一天,杭州的《都市快报》有篇醒目的报道,叫做:《第一朵荷花开了》。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这样,把荷花初绽列为头条新闻?杭州会。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

(2)杭州还有什么?

(3)杭州有茶。沿着西湖一圈走,密密树荫一层层,处处皆有喝茶人。或许西湖,本是个茶水壶?一座飘着茶香的城市,天天在品味着一份生活的情趣。

(4)杭州有音乐。湖边的草坪上,漂浮着似有若无的江南丝竹。观光车上流溢出缱绻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是一座被爱情滋润的城市。湖边绿丛中的蝴蝶多为纯白,而且常常成双成对,那一定是梁祝相伴重游故地。

(5)杭州还有树。我总觉得杭州的汽车不是从马路上开来的,是从树丛里驰出的。汽车也不是开进城市,而是驰入林子。舒展的梧桐在空中搭成密密的树廊,成片的桂子把人们带进植物的天堂,真觉得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杭州市区有无数的古树名木,苍劲挺拔,风华依旧。面对这些300岁、500岁、1000岁的前辈,不能不心生感佩!

(6)杭州更多的是公园。西湖边上,一石一木都令人驻足,随便切一块下来便是公园。杭州出伞,杭州人也爱打伞,防晒或防雨。粉白、粉红、粉绿、粉兰,开在公园的绿阴丛中,像一朵朵移动的花。有一次我在绿世界里看到一种特大的绿叶,赶紧趋步上前,绿色的大伞!总是看绿看花了眼,把绿色的都看成了叶。

(7)杭州最不缺少的,是文化。如果想把写西湖的诗文数一数,那就如同想去数西湖边那花、那草、那树。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固然令人赞叹不已,击节吟唱;即使那些很忧伤的词句:“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

是堪伤处。新增杨柳,小腰犹自歌舞”。即使是伤湖之词,那杨柳新塘,那小腰堪伤,那花雨芳辰,也令人神往!

(8)西湖的水,汇聚着千年的沧桑。西湖里叶叶扁舟,讲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西湖边的长街小巷里,藏着各朝各代太多的记忆。这里有梁祝、济公、白娘子,更有白居易、林逋、岳飞本、文天祥、龚自珍、鲁迅。杭州城无处无典故,无处非景观。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杭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杭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9)清诗人袁牧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10)“重西湖”,因了岳飞、于谦,又不仅仅因为岳飞、于谦。还因为苏东坡。最重杭州的人,不是你,不是我,是杭太守苏东坡。山上的鸟都认识他,水里的鱼都认识他!他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就有400首!写西湖也没有人写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据说诗人毛泽东多次到西湖,但没写过一首西湖诗。她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太绝了,就“不敢造次”。

(11)“重西湖”还因为抗清英雄张苍水的临刑绝呼:“好山色!”张苍水“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官巷口的刑场,杭州百姓已是素衣素服,白茫茫一片来送行。张苍水气势豪迈地拜别乡亲,又满怀深情地看一眼那温润绵延的山岭。“好山色!”这是英雄留给西湖最后的声音。

(12)“重西湖”,还因为西湖的山水留下过鲁迅的足迹。白娘子的传说引发他为普通民众追求心灵自由的呼喊,激发起这位反封建战士的斗志。有谁会像他那样,对雷峰塔如此深切的关注,并将态度鲜明地表达出来?

(13)“重西湖”,还因为杭人为明日杭城绘制一幅幅的蓝图。杭州人说: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浙江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西湖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大气,是包容。

(14)西湖的早晨,是老年人的乐园,鹤发童颜映朝阳,揭开西湖每天的序幕。西湖的白天属于旅游者他们带着家人和朋友来亲近西湖,拍摄下一幅幅复习户风光,无意中自己也成为西湖一景。西湖的夜晚,属于下班族和情侣,映月三潭,秋月平湖成了温馨的背景。(15)杭州,兼具历史和浪漫,兼具传承和创业。这些年有一个常用词叫“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可持续幸福。杭州有有断桥,有孤山。但是断桥不断,孤山不孤。它们与整个中华大地紧密相连。不仅是杭州,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个中国不都在这温馨和谐中风风火火地向前迈步吗?

(16)人在湖边走,边走边与那湖对话,是一种享受。不,不仅是一种享受……

6.写出高中课本鲁迅小说的一个篇名(1分)

7.第(1)段写电视台将“荷花初绽”作为头条新闻,显示了(2分)

8.第(5)段“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好在哪里?(2分)

9.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2)(2分)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作者写杭州人爱喝茶是为了表明杭州人追求悠闲与散淡的生活。

B爱打伞是杭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伞也是西湖风光的美丽点缀。

C西湖的价值就在于出现了众多的文人以及他们留下的隽永诗文。

D张苍水临刑前绝呼“好山水“,既赞叹了杭州山水,也书法了故国情怀。

E从全文看,作者描绘西湖的美好风光,是为了强调西湖是世界的旅游胜地。

F文章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方式,主要为了赞美今日杭州人的幸福生活。

11.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5分)

(1)

(2)

(3)

12.文末说“不,不仅是一种享受……”,请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5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3.(1)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2)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4),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李清照《永遇乐》)

(5)落木千山天远大,。(黄庭坚《登快阁》)

(6),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7)良辰美景奈何天,。(汤显祖《牡丹亭》)

(四)诗歌鉴赏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4.“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1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未完,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16.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统过干(2)访以当时之事

(3)干雅自多(4)不矜小节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分)

A 博涉书记

B 干善待遇

C 访以当时之事

D 可以自娱

19.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想通的亮相是(2分)

A 作《师说》以贻之

B 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C 欲以立身扬名耳

D 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21.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干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酌古论》序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

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反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②,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论

(注)①铅椠:指写文章②较然:明显

22.第一段中与“文武之道一也”意思相呼应的句子是(1分)

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B天下安定之时,文士发挥的作用更大。

C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D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24.“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运用了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2分)

25.作者“酌古”所要研究的材料是(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2)

26.作者写作《酌古论》的用意是什么?(3分)

二、写作(70分)

27.作文: 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 70分)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一)(15分)

1.(2分)C

2.(2分)平民阶层

3.(4分)(1)手工艺(1分)(2)生活用品(1分)(3)实用、简洁、有创造性(写出一点给1分,写出两点给2分)

4.(2分)故弄玄虚、不切实际的认识

5.(5分)(1)有创新精神(2)坚持为普通民众服务(3)作品设计精美(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5分)

(二)(23分)

6.(1分)《阿Q正传》(或《药》、《祝福》、《非攻》)

7.(2分)杭州有着对美的希冀和体会

8.(2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杭州树多(1分),生活环境优美(1分)。

9.(2分)(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答对一点给1分)10.(6分)B(3分)D(3分)

11.(5分)(1)西湖环境优美(2)西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3)西湖人有抱负和气度(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5分)

12.(5分)内容(如传承文化、承担责任等)(3分)语气与原文衔接(1分)语言(1分)(三)(5分)

13.(5分)(1)暴霜露,斩荆棘(2)术业有专攻(3)举类迩而见义远(4)染柳烟浓(5)澄江一道月分明(6)往者不可谏(7)赏心乐事谁家院(写对一空给1分)

(四)(8分)

14.(1分)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

15.(3分)D

16.(4分)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2分),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五)(17分)

17.(4分)过:拜访。访:咨询。雅:一向。矜:注重。

18.(2分)C

19.(2分)A D

20.(6分)(1)(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3分)(省略部分补全1分;倒装句式1分;“异”1分)

(2)不久,高幹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3分)(“以”1分;“卒”1分;“至于”1分)

21.(3分)敢于直言;善于识人;不重名利。(答对一点给1分)

(六)(12分)

22.(1分)才智所在,一焉而已

23.(3分)B

24.(2分)(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酌古”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1分),增强了论证的气势(1分)。

25.(3分)(1)(史书中)所记载的英雄缺乏才智的事例

(2)英雄具备才智但前人未能分辨的事例(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26.(3分)是为了探究、参酌历代治国用兵的成败得失(2分),为后人提供借鉴(1分)。

08年上海语文高考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

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②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夸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

④城市新地标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近年采也有不少成功的尝试,由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例。该建筑地处著名的苏州园林忠王府和拙政园旁边,楼层不高,灰白色调,青砖铺地,窗格透绿,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它继承了苏州园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的灰白色调和传统的粉墙黛瓦非常协调。不仅如此,城市新地标还应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的建筑群。前者为欧洲古典建筑,凝重、端庄、厚实,代表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后者多为造型奇特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富有现代感,代表了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以后的新上海形象。这两组地标都切合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文脉,又互为映衬,以黄浦江为界,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双城记”,成为今天上海最显著的标志。

⑤强调城市新地标要与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复古,不要创新,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这个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这一思路,如国家馆的“故宫红”色调就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但无论国家馆还是地区馆又都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和谐一致。世博中国馆的建设,将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留下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也给今天和未来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标。

1.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2分)

2.第③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2分)

3.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

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

4.阅读第④段,简述城市新地标与原有地标之间的关系。(3分)

5.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80字序右)( 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

灯笼红

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问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

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6.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1分)7.阅读第⑤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异。(2分)

8.文章为什么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来概括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2分)

9.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3分)

1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

B.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

C.本文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

D.本文感情深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

E.本文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F.本文首尾呼应,点面结合,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

11.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3分)

12.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5分)

(三)默写(任选6空)。(6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1),在昼犹昏;,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苏洵《六国论》)

(3),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

(4),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

(5)何时倚虚幌,。(杜甫《月夜》)

(6)潭中鱼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潭记》)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中庸》)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壬辰寒食①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篇名)。(1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l题。(16分)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则人谁肯固矣()(2)其必济()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4)侃率之以乘城()

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项城为叛军困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D.为君翻作《琵琶行》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2分)

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于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1分)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1)(2)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

二、70分

27.作文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卷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80分

(一)(15分)

1.2分具体说明城市地标聚焦了城市的魅力(1分),彰显了城市的特色(1分)。

2.2分与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反差的(不好的)(1分)新地标(建筑或景观)(1分)。3.3分 B

4.3分两者互相协调,城市新地标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答对一点得2分)

5. 5分国家馆采用斗拱造型和“故宫红”一色调等传统中国元素(2分,必须出现三点:国家馆、斗拱造型、“故宫红”色调。答出两点得1分),地区馆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1分,必须出现两点:地区馆、江南园林的理念)。整个设计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1分),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幢憬(分)。

(二)(22分)

6.1分曾祖母热切盼望“我”成长为顶天立地汉子 (必须答出“热切盼望”或者意思相近的说法)

7.2分前一处体现了曾祖母的热切心理后一处显示了她的满足感。(答对一点得一分)。8.2分留下的印象时间已经久远;都是不完整的、片断性的;美好的。 (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

9.3分我深感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深远(1分)。至今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生命的存在(1分)。

这影响有物质层面上的关心,更是有精神层面上的滋养(1分)。

10.6分 C E

11.3分本文语言本色、平实(1分)。文章主要叙写了“我”的童年回忆,塑造了曾祖母这位慈爱、温厚的乡村老年妇女的形象(1分),语言与人物形象特征相吻合(1分)。

12.5分“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1分),“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1分)。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1分),也具有内在的关联(1分),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1分)。

(三)(6分)

13.(6分)

(1)横柯上蔽疏条交映。(2)如弃草芥。(3)草木有本心。(4)其人虽已没。(5)双照泪痕干。(6)皆若空游无所依。(7)知耻近乎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