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白杨礼赞导学案(含答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含答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含答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含答案)

二《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3.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画线词语的意思。

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

潜滋

..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

恹恹.()欲睡坦荡如砥.()秀颀.()虬.()枝

纵横决荡妙手偶得

2.二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在文中勾画出直接抒发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语句。

(2)在文中勾画出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或段落,概括白杨树的特点:

(3)文中除了描写白杨树外还写了哪些事物?分别列举如下:

3.三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内容。

(二)赏析白杨树的美

1.朗读文中直接抒发对白杨树赞美的语句,初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之情。

2.读文中描写白杨树的语段,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从外形与精神品质两个方面概括白杨树的特点)

3.探究:作者所见西北高原具有什么特点?面对这样的高原作者产生怎样的感受?写作者对高原的“所见”“所感”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下列各组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的是()A.无边无垠yín 和hé风错综锤练

B.坦荡如砥倦怠dài 潜qiǎn滋暗长恹恹yān

C.旁逸斜出晕yùn圈不折不挠婆娑shuō

D.纵横决荡虬qiú枝挺拔秀颀qí

2.填空:《白杨礼赞》选自,体裁是,作者是,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字,浙江桐乡人。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短篇小说的代表有《________》和《________》本文以为线索。

3.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B.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C.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D.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4.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________(映、扑、闪)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和风吹送,________(翻、掀、涌)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

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3)这时你________(冒、翻、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5.下列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A.以梅花装饰南京花神庙地铁站主题墙,这一别具匠心

....的设计,深受好评。

B.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南京当之无愧

....地获得青奥会主办权。

C.对于重要的书,我们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他心胸坦荡如砥,一心只为老百姓办事,深得群众的拥护与爱戴。

6.运用白描的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仿照第5小节,参考第3小节和第7小节在以下提供的意象中任选一种,写出它的内外兼备的美。

【备选意象】梧桐、苍松、银杏树、枫树、梅树、喇叭花、向日葵、莲……

(二)课内阅读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

2.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句。

3.作者由所见而产生的所感有两点,这两点是:“”、“”和“”、“”(用文中词语填空)。

4.本段第②③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的特点。第④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的特点。

5.作者所感的两点中,哪一点是主要的?哪一点是次要的?从文中找出准确表现其主、次的动词。

6.本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第二课时)

一、目标导学

1.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作用,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3.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二、自主预学

1.复习本文的生字词,准备听写

2.背诵课文第7段。

3.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2)白杨树与北方的抗日军民有什么相似之处?

4.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内容。

(二)探究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阅读课文第7-9段,思考讨论:

1.作者借赞美白杨树意在赞美什么?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为什么不直接加以赞美?(联系时代背景加以思考)

2.将第7段几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文末提到的“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写楠木作用是什么?

(一)同步反馈

1.说说白杨树不平凡在哪些方面?

2.仿照文中第7段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句式,在第一课时课堂同步反馈训练第6题描写的基础上揭示所描写事物的象征意义。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

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出层意。

2.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

答:

3.和“伟丈夫”形成对比的词语是“”,这样对比

的作用是:欲扬先抑,否定了“”,肯定了“”,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不同。

4.简析四个反问排比句,是怎样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答:

六、课后作业

1.完成“拓展阅读”

2.背诵默写课文第7节

二、自主预学

1.第一节及末节的最后一句

2.主要是第3节与第5节

3.黄土高原、贵族化的楠木

三、互动探究

1.第一节及末节的最后一句

2.白杨树外形是“力争上游”(也可按干、枝、叶等用“笔直”、“绝无旁枝”、“一律向上”等概括),性格特点是“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3.黄土高原:黄绿错综、辽阔平坦。

感受:雄壮、伟大和倦怠、单调

作用:本段写黄土高原,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生长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也定是不平凡的;而驱赶了“倦怠”“单调”的情绪,令人振奋得惊叫起来的正是白杨树。这样写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很好地衬托了白杨树。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D

2.《见闻杂记》散文茅盾沈德鸿雁冰《子夜》《春蚕》《林家铺子》

3.B

4.扑翻涌

5.D

6.例:

(1)梅花不与百花争时光,不和群芳斗艳丽。每到百花凋零,严寒刺骨的冬季,梅花便如婀娜多姿的仙女,悄然飘落在山岭坡间、园林径旁……别有韵致:含苞的娇羞欲语,脉脉含情;乍绽的潇洒自如,落落大方;怒放的赧然微笑,嫩蕊轻摇。有的娇小玲珑,憨态可掬,像初生婴孩般可亲;有的青春洋溢,热情奔放,似亭亭玉立少女般可爱;有的超凡脱俗,端庄大方,如持重贵妇般可敬。她们或仰、或倾、或倚、或思、或语、或舞、或倚戏秋风,或笑傲冰雪、或昂首远眺……奇姿异态纷呈,美不胜收。

(2)一朵朵荷花,紧紧依偎着碧绿滚圆的荷叶,在轻柔的雨丝沐浴下,显得更加清秀、雅洁、妩媚、可爱了,荷花的花瓣,洁白如玉,花里托着深绿色莲蓬,莲蓬向上的一面有许多小孔,里面睡着荷花的种子。

(二)课内阅读

1.①②③④‖⑤⑥

2.①

3.雄壮、伟大和倦怠、单调。

4.黄绿错综、辽阔平坦

5.“雄壮”、“伟大”是主要的,动词是“涌起来”;“倦怠”、“单调”是次要的,动词是“潜滋暗长”。

6.本段写黄土高原,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生长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也定是不平凡的;而驱赶了“倦怠”“单调”的情绪,令人振奋得惊叫起来的正是白杨树。这样写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很好地衬托了白杨树。

二、自主预学

3.(1)不矛盾。①“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讲的,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不平凡”,主要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具有不寻常的象征意义。②“极普通”是说白杨树在树中并不“贵族化”,“不平凡”是说白杨树有着许多十分可贵而美好的品格。

(2)主要两个方面:①相同的地域②相似的品质。(详见《教学参考书》第19页)

4.本文运用象征手法,以白杨树来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三、互动探究(二)答案

1.意在赞美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与歌颂的感情。相似之处详见《教学参考书》第19页。本文是作者“在西北高原上走了一趟以后在重庆写的”,要能在国民党统治区写文章歌颂西北根据地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军民,就不得不采用象征这种隐晦手法。

2.反问句强化了内容的表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白杨树外部形态不平凡,白杨树内在气质不平凡。

2.例:当你看到雪野中傲然开放的梅花,难道你只觉得它只是花,难道你就不想到它正透露出春的气息?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这枝干苍劲、迎风斗雪的梅花至少象征意志坚强、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战士?

(二)课内阅读

1.①“……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对白杨树的评价。

②“当你在……精神和意志?”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拔”。

3.好女子,好女子,伟丈夫。

4.第一句是说不应当只觉得它只是树,而应当由树联想到人。第二句是说白杨树的品质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具体点出了由白杨树联想到的是哪些人。第三句是说守卫家乡的哨兵就像白杨树一样,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是说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这四个反问句由树联想到人,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进而联想到抗日军民,尤其是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层层深入的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礼赞教学案

初三年级下册《白杨礼赞》教学案 初中部闫明琪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及象征意义的理解与运用。 3.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学习重难点: 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师寄语: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在北方白杨树是及其常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都有它的身影。这节课我们要跟随作家矛盾的脚步,看看白杨树是一种什么英姿。 一.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背景: 1.填空:《白杨礼赞》选自《茅盾全集》,体裁是散文,作者是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子夜》,短篇小说的代表有《春蚕》和《林家铺子》。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2.你发现了哪些需要注意的生字与新词,写下来,推荐给大家。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内容。 3. 何为礼赞?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 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 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4、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八年级上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整体感知,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学习重难点】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 【背景链接】茅盾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1940年5月,受朱德邀请离开新疆前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离开延安到达重庆。在此期间,作者目睹了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体察了解放区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写下了此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了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主宰(zǎi)恹恹欲睡(yān) 晕圈(yùn)坦荡如砥(dǐ) 虬枝(qiú)旁逸斜出(yì) 婆娑(suō)不折不挠(náo) 倔强(jiàng)潜滋暗长(qián) 倦怠(dài)纵横决荡(héng)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秀颀:美而高。颀,高。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2.作者链接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合作与探究】 1.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交流点拨】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是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第14课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2.学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1)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婆娑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 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白杨礼赞》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 语文课堂是个丰富多彩的小世界,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快乐和陶冶——这是一种享受。要达到这个境界,撇开其他方面因素不说,单就教材分析和课堂控制来讲,我认为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1、教材分析应做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提纲挈领,纲举目张。2、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能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要让学生动起来。3、教师要充分运用知识和智慧,设计巧妙的授课路线,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很好地控制课堂。据此,我对《白杨礼赞》作了如下教学思路设计。 一、确文章主旨(中心)、主要内容与写作思路 《白杨礼赞》是运用象征手法来赞美北方农民及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少的那种质 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共九个自然段,写了三个方面内容,即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內在气质不平凡。 二、具体导引步骤 第一步教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见过白杨树?学生的回答不外乎两种:见过或没见过。若学生中有说见过的,即请他说说白杨树是什么样子,很自然地就过渡到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若学生都说没见过,教师可因势带入: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也可以巧妙地切入对白杨树外形的分析。 第二步分析完白杨树的外形之后,教师可提问:这样的白杨树会生长在什么地方(环境中)呢?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第二段对白杨树生长环境描写的学习,抓住重点,体会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三步在分析完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教师提问:假如你当时坐车经过黄土高原,看到一排或三五株白杨树,会有什么感想?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引导: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茅盾先生当时有怎样的感想,过渡到对文章第七、八段写白杨树内在气质不平凡的学习,从而明确文章的中心、作者的写作目的,即作者写白杨树、赞美白杨树是为了赞美象白杨树那样的人和精神。 这样,课文基本就分析完了,其他零星内容可在课后作业中体现。如此,既能做到纲举目张,思路清晰,轻松授课,轻松学习,又能有效地节省时间,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学习的空间。 二001年八月二十日 《白杨礼赞》教学思路设计

《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

二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3.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画线词语的意思。 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潜滋 ..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 恹恹.()欲睡坦荡如砥.()秀颀.()虬.()枝纵横决荡妙手偶得 2.二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在文中勾画出直接抒发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语句。 (2)在文中勾画出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或段落,概括白杨树的特点: (3)文中除了描写白杨树外还写了哪些事物?分别列举如下: 3.三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内容。 (二)赏析白杨树的美 1.朗读文中直接抒发对白杨树赞美的语句,初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之情。 2.读文中描写白杨树的语段,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从外形与精神品质两个方面概括白杨树的特点) 3.探究:作者所见西北高原具有什么特点?面对这样的高原作者产生怎样的感受?写作者对高原的“所见”“所感”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下列各组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的是()A.无边无垠yín 和hé风错综锤练 B.坦荡如砥倦怠dài 潜qiǎn滋暗长恹恹yān C.旁逸斜出晕yùn圈不折不挠婆娑shuō D.纵横决荡虬qiú枝挺拔秀颀qí 2.填空:《白杨礼赞》选自,体裁是,作者是,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字,浙江桐乡人。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短篇小说的代表有《________》和《________》本文以为线索。 3.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B.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C.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D.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4.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________(映、扑、闪)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和风吹送,________(翻、掀、涌)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 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3)这时你________(冒、翻、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5.下列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A.以梅花装饰南京花神庙地铁站主题墙,这一别具匠心 ....的设计,深受好评。 B.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南京当.之无愧 ...地获得青奥会主办权。 C.对于重要的书,我们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他心胸坦荡如砥,一心只为老百姓办事,深得群众的拥护与爱戴。 6.运用白描的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仿照第5小节,参考第3小节和第7小节在以下提供的意象中任选一种,写出它的内外兼备的美。 【备选意象】梧桐、苍松、银杏树、枫树、梅树、喇叭花、向日葵、莲…… (二)课内阅读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

《白杨礼赞》预习学案

初二语文《白杨礼赞》预习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日期 一、预习内容:《白杨礼赞》 二、预习要求 1、了解本文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的音、形、义。 2、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 3、探究白杨树的不平凡,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方法和步骤 1、知识链接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恹恹.()倦怠.()婆娑.()秀颀.()虬.枝()坦荡如砥.()主宰.()不屈不挠.()3.解释 (1)视野:(2)黄绿错综: (3)妙手偶得:(4)潜滋暗长: (5)旁逸斜出:(6)秀颀: (7)纵横决荡: (8)坦荡如砥: 4、填空 《白杨礼赞》选自《》。作者,原名,字,农村三部曲,包括《》、《》、《》三部。 5、茅盾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请你在文中划出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从哪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初二语文《白杨礼赞》课堂检测003 班级姓名学号日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外壳( ..).恹恹.()倦怠.()婆娑.()秀颀.()晕.圈()虬.枝()主宰.()坦荡如砥.()不屈不挠.()倔.()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奔驰视野锤炼坚强不曲 B. 质朴精华倦怠纵横绝荡 C. 开恳晕圈虬枝旁逸斜出 D. 贱视婆娑秀颀妙手偶得 3、填空 《白杨礼赞》选自《》。作者,原名, 字,农村三部曲,包括《》、《》、《》三部。 4、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A. 记叙 B. 议论 C. 描写 D. 抒情 E. 说明 (1)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2)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3)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4)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 5、简答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从哪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2)、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3)、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具体分析,掌握象征手法的基本特点。 2、理解象征、欲扬先抑、对比等写作技巧表达效果。 3、尝试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 1、全文都在礼赞白杨,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生答)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呢? (生答师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热烈的歌颂他们和他们的精神、意志。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二、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1、(讲授)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 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的写作手法。 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 2、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那些课文用这样的写法? (生答)《紫藤萝瀑布》,以紫藤萝繁密盛开的花穗赞美生命的顽强不息。 (师补)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两句是局部象征,以直冲云霄的白鹤象征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3、(讲授)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是临时的,不同于传统的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的“托物”与“言志”间的联系是相对稳定的。 如“腊梅”象征傲霜斗雪的坚强、淡雅朴素。“菊”象征高洁、清秀。这种写法帮助《白杨礼赞》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审查”。 三、精读精讲第5段,具体分析白杨树形象的描写方法,初步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1、作者为何单单选择白杨树来象征抗日军民和民族精神意志,而不选择别的物? (1)学生从课文和写作背景中找原因。 (生答)作者从新疆到延安,一路所见最多是白杨树和北方的抗日军

白杨礼赞学案导学案

夏津实验中学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闫素芬 审核人: 张凤琴 班级: 八年级 姓名: 日期: 序号:( )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训练达标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课题 白杨礼赞 课时 第一课时 学 习 过 程 内容 补充 自 主 学 习(15 分钟)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知识 链接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自主探究 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秀颀: 主宰: 旁逸斜出 : 合 作 探 究(15 分钟) 展示反馈 一、文学文化常识。 茅盾,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短 篇小说《______》,《______》. 二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点拔归纳 1.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训 练 达 标(15 分钟) 拓 展延伸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 诊断评价 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反思

苏教版八下导学提纲白杨礼赞

2、课题:《白杨礼赞》 【导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相关资料】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作者: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文结构: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主题思想:本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写作手法:1.结构上,主线分明,散拢结合。“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组织文章结构的线索。 2.手法上,运用象征,托物抒情。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3.语言上,准确、优美,富于感情。 【导、学、练】 1.《白杨礼赞》阅读练习 阅读《白杨礼赞》选段(甲)与作家袁鹰《白杨》的散文(乙),完成1——6题。 甲:《白杨礼赞》选段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乙:白杨(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的秀拨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哪有这么大的伞?”“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辨着。“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独生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次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多许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讲课稿

《白杨礼赞》教学设 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文章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4、细读品味,通过赏析语言,体会作者朴实生动而有富有表现力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

2、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他和鲁迅、郭沫若一样,是中国文坛上的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3、《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写于1941年,是茅盾先生“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赴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4、学习生字: 大毡.(zhān) 主宰.(zǎi) 坦荡如砥.(dǐ) 潜.(qián)滋.(zī)暗.(àn)长 诸.(zhū) 如倦.(juàn)怠.(dài) 婆娑.(suō) 恹.(yān) 恹.(yān)欲睡 丫.(yā) 枝虬.(qiú)枝秀颀.(qí) 地壳.(qiào) 晕.(yùn)圈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导学案 渤海中学蒋晓玲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3、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4、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教学准备】借助多媒体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能给大家背诵古诗词当中关于树的诗句;并说出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 柳树:《咏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_______________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2)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赏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

白杨礼赞共两课时学案练习及答案

1.《白杨礼赞》(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基础驿站 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折.磨(zhé)折.本(zhé)折.腾(zhē) B.参.天(cān)参.差(chēn)参.考(cān) C.纵横(héng)横行(héng)蛮横.(hèng) D.倔强(jiàng)强壮(qián)强迫(qiǎng)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倦怠.()地壳.()恹恹.() 晕.圈()婆suō()qiú()枝秀qí() 3.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2)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4.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原名,字,现代作家。他着有长篇小《》,短篇小说《》《》《》《》等。本文体裁是,选自。“礼赞”含有之意。 5.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奔腾),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结果),是麦田。() (3)我那时是(惊奇、惊讶)地叫了一声的。() 二、综合园地 6.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7.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3)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8.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的花草,却在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白杨树生长在西北高原,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深根性。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寿命达90年以上。它可作庭荫树、行道树,丛植于草坪,还可作固沙,保土、护岩固堤及荒沙造林树种。 ①请运用白杨树的相关材料对出下联。

白杨礼赞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14 白杨礼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关于矛盾的文学常识,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语句的特点及其作用,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讲述法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学习抗日军民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培养名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的关键句,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句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秀颀:美而高。颀,高。 主宰: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2、学生跟随录音轻声朗读全文,思考白杨树的“不平凡”具体体现咋哪些方面?,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 生长环境、外观形态、精神气质三个方面不平凡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3、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白杨礼赞导学案

第四单元 14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应用。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初步学会分析在叙述中穿插抒情和议论,品味课文语言之美定为教学的重点。 2、理解象征手法。 导入新课 显示白杨树的图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种树,这种树叫白杨树。请同学们对照图片说说这种树的特征,并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由这种树联想到了什么? 第1课时 一、基础驿站 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折.磨(zhé) 折.本(zhé) 折.腾(zhē) B.参.天(cān) 参.差(shēn) 参.考(cān) C.纵横.(héng) 横.行(héng) 蛮横.(hèng)

D.倔强.(jiàng) 强.壮(qiǎng) 强.迫(qiǎng)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 ) 倦怠.( ) 地壳.( ) 恹恹.( ) 晕.圈( ) 婆suō( ) qiú( )枝秀qí( ) 3.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 (2)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 ) (3)暗暗地生长。( )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 4.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原名,字,现代作家。他著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等。本文体裁是,选自。“礼赞”含有之意。 5.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用“√”标出来。 (1)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结果),是麦田。 (2)我那时是(惊奇、惊讶)地叫了一声的! 二、综合园地 6.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

《白杨礼赞》导学案

课题:1.《白杨礼赞》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授课时间:__年__月__日(星期__) 【学习目标】 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和它的不平凡。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资料链接】 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它往往是通过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比较复杂而意义又比较深刻,但一时不易讲清楚,或者由于某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于说出,于是作品中就采用了象征的手法。采用象征的手法时,要求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的特点,能引起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形象,正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农民本质相似,所以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正是对他们的礼赞,以此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自主预习案】 1、朗读课文二遍。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无边无垠.( ) 虬.枝( )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 婆娑.()秀qí()毡.()子主宰.()参.天()倦dài()旁yì()斜出纵横jué()荡 bǐ()视 3、文章的作者是,原名,字。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等。 4、文章对白杨树一唱三叹,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在文章中找出那些直接赞叹白杨树的句子。(划在书上)想一想它们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并注意它们表达上的变化。 【合作探究案】 1.开头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结合感情线索,文章可分成五段。请划分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

3. 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4. 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5.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巩固训练案】 黑暗中的花香 五岁那年他失明了,起初,他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不停地问母亲,为什么总是黑夜,为什么不打开灯? 母亲告诉他,他头顶有一块乌云,挡住了太阳和所有的灯光,不过不用害怕,虽然不能见到光明,但乌云挡不住太阳散发的温暖,用心感受世界还是暖烘烘的。 他似懂非懂,却突然雀跃了起来,妈妈没有骗我,天上真的有乌云呢,有雨落在我手背上了。母亲的身体微微颤抖着,紧接着,有更多的雨落在他的手背上、脸颊上,雨水咸咸的、涩涩的,那是母亲的眼泪。 黑暗中,他的听觉变得异常灵敏,甚至能听到一朵花开放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角落中传来细微的“噼叭”声,于是摸着墙壁走到角落,他伸手轻轻触摸,发现那儿有一盆植物,一股香气随着他的触摸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那是一种淡淡的无可名状的味道,像是光明的味道。 母亲告诉他,那是一盆菊花。从此后,他爱上这盆花,他触摸它的枝叶,会感到凉润沁心,聆听花开,则会在心中打开一扇门,恍惚中,有一束光注入他黑色的世界。时光的流逝静寂无声,他渐渐顺从了黑暗,没有了最初的恐惧,反而变得有些依恋起来。直到有一天,父母告诉他要上学了,那个学校很好,虽然仍然黑暗,却充满了花香。 随着父母跌跌撞撞走出家门,听到大街上车水马龙的声音时,他的身体变得僵硬起来,他感到强烈的阳光照射在自己身上,那温暖有些燥热,令他平静的心剧烈地跳动。 他进入的是一所盲人学校,果然如父母所说,这儿充满了淡淡的花香味道,在穿过一段坑洼不平的林阴道时,他感觉到阳光忽明忽暗,他紧紧握住父母的手,害怕自己会迷失

白杨礼赞导学案(2013实用同步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赏析关键语句。 3. 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自学检测 1. 常识填空: 茅盾原名——,字——。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等。 2. 给下列字注音: 无边无垠( ) 虬枝( ) 坦荡如砥( ) 恹恹欲睡大毡子主宰 3.下面各组字的注音中,每一组有一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A.坦荡如砥晕(yūn)圈潜(qián)滋暗长虬(qiú)枝 B.旁逸(yì)斜出倦怠(dài)秀颀(qín)无边无垠(yín) C.婆娑(suō)恹恹(yān)锤(chuí)炼不屈不挠(ráo) D.磨折(shé)挺拔(bá)楠(nán)木鄙(bǐ)视 三、自学指导一: 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你能说一说它的作用吗? ⑵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借物咏人,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⑶文章主要在描写白杨树,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笔墨来写高原景色? (4)、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5) 、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自学指导二: ⑴选文开头为了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用了和的修辞方法。突出了白杨树独特的风格与个性。 ⑵文段中说“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强调什么?改为陈述句式效果会有什么变化? ⑶你认为文段中的四个反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不可以调换一下顺序? ⑷从本段来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四、当堂检测 .《白杨礼赞》作者,原名,“礼赞”的意思是。 、阅读第二段做题。

14白杨礼赞公开课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白杨礼赞》导学案 一、【知识链接】: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所谓的托意于物(采用方法:联想与暗示)。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它着眼于全文的构思,即使用于局部,至少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决不会是一个单句;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象征中的象征体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即概念、思想、感情一般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课前预习: (温馨提示:这是你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也是对你的自觉性的考验。) 1、基础知识自学与交流(阅读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画出重点读和记。)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剧本《清明前后》等等。作品编为《茅盾全集》。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2、(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婆娑.()楠.木() ?秀颀.()虬.枝() ?无边无垠.()开垦.() ?坦荡如砥.()毡.子() ?恹恹 ..欲睡()主宰.() ?旁逸.斜出()倦怠.() (2)解释词语 1、坦荡如砥: 2、妙手偶得: 3、伟岸: 4、秀颀: 5、婆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