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麦穗发芽的研究进展

小麦穗发芽的研究进展

小麦穗发芽的研究进展
小麦穗发芽的研究进展

形状名称 小麦穗知识交流

形状名称小麦穗

(1)形状名称小麦穗、大麦穗。 (2)成形方法大、小麦穗的主要区别在于麦穗的长短变化,长者称大麦穗,短者称小麦穗,其加工方法基本相同。加工时先斜刀推剞,斜刀角度约为40°,刀纹深度是原料厚度的五分之三。在转一个角度直刀推剞,直刀剞与斜刀剞相交,以70°~80°为宜,深度是原料的五分之四。最后改刀成块。经加热后刀纹即卷曲成麦穗形态 (3)适用原料腰子、鱿鱼等。 (4)用途举例用于制作“炒腰花”、“油爆鱿鱼卷”等。 (5)加工要求刀距、进刀深浅、斜刀角度都要均匀一致大麦穗剞刀的倾斜角度越小麦穗 就越长。麦穗剞刀倾斜角度的大小应视原料的厚薄来灵活调整。 9畅荔枝形花刀 荔枝形花刀的刀纹是运用直刀推剞的刀法制成的。 (1) 形状名称荔枝花刀。 (2)成形方法加工时,先运用直刀推剞,进刀深度是原料厚度的五分之四。再转一个角度直刀推剞,进刀深度也是原料厚度的五分之四。两刀相交为80°,然后改刀切成边长约为3cm的等边三角形。经加热后即卷曲成荔枝形态,(3)适用原料鱿鱼、腰子等。 (4)用途举例用于制作“荔枝鱿鱼”、“芫爆腰花”等。 (5)加工要求刀距、深浅、分块都要均匀一致。 10.松果形花刀

松果形花刀的刀纹是运用斜刀推剞的刀法制成的。 (1)形状名称松果花刀。 (2)形成方法加工时,运用斜刀推剞在原料上剞刀。深度是原料厚度的五分之四,进刀倾斜度为45°。再转一个角度斜刀推剞,进刀深度是原料厚度的五分之四,进刀倾斜度为45°。两刀相交角度为45°,然后改刀切成宽4cm,长5cm的块,经加热后即卷曲成象形的松果形态。 (3)适用原料鱿鱼、墨鱼等。 (4)用途举例用于制作“糖醋鱿鱼卷”、“爆炒墨鱼花”等。 (5)加工要求与荔枝形花刀相同。 11.蓑衣形花刀

实验二 小麦幼穗分化的观察鉴定

实验二小麦幼穗分化的观察鉴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观察小麦幼穗分化的方法,了解小麦穗的分化形成过程; 2、掌握幼穗分化各时期的形态特征; 3、明确幼穗各分化时期和植株外部形态间的对应关系。 二、实验材料及用具 1、材料:不同叶龄的麦苗。 2、用具:剪刀、解剖针、放大镜、双目解剖镜或低倍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 三、实验内容 (一)小麦幼穗分化各时期的形态特征 Ⅰ.伸长期生长锥伸长,高大于宽,透明光滑,略呈锥状,这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Ⅱ.单棱期[穗轴(节片)分化期]生长锥伸长到一定程度,基部由下而上出现环状苞叶原基(呈单棱状)。苞叶原基出现后不久受到抑制,呈半环状,并逐渐消失。两苞叶原基之间即为穗轴原始节片。 Ⅲ.二棱期(小穗原基形成期)当分化出8~9个苞叶原基时,幼穗分化进入二棱期。由于小穗原基出现后,在解剖镜下可以观察到苞叶原基和小穗原基两种棱形突起,故称为二棱期。此期持续时间较长,根据两种棱的形态变化,二棱期又可分为二棱前期、二棱中期、二棱末期3个时期。 Ⅳ.护颖原基分化期二棱末期后不久,在穗中部最先形成的3~4个 1小穗原基基部两侧各分化出一浅裂片突起,即护颖原基突起(线状裂片)。该突起将来发育成护颖,两线状裂片之间的组织发育成小穗轴和各小花。

Ⅴ.小花分化期在中部最先分化形成的小穗的下位护颖内侧,分化出第1朵花的外稃原基(棱状突起);继而很快在上位护颖内侧分化出第2朵花的外稃原基。在同一小穗内,小花原基的分化呈向顶式,在整个幼穗上,则先从中部小穗开始,然后渐及上、下各小穗。 Ⅵ.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当中部小穗的第4朵小花出现时,其基部第1朵小花的外稃内侧(上方)几乎同时分化出内稃和雌雄蕊原基(先分化出3个半圆球形的雄蕊原基,稍后分化出1个顶端稍平的圆形雌蕊原基)。雌蕊原基居中,3个雄蕊原基鼎立于其周围(内、外稃之间)。鳞片突起与内稃原基同时出现。 Ⅶ.药隔形成期当中部小穗第3朵小花进入雌雄蕊原基分化时,其第1朵小花的雄蕊原基沿体积进一步增大,中部自顶向下出现微凹纵沟,而后逐渐形成药隔及4个花粉囊。同时,雌蕊原基顶部也凹陷,分化出2个柱头原基突起,继而形成羽状柱头。 Ⅷ.四分体形成期形成药隔的花药进一步发育,花粉囊(小孢子囊)内花粉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形成,经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 (二)小麦幼穗分化各时期与生育时期、主茎叶龄、节间的关系。 幼穗分化时期 伸长期 单棱期生育时期 分蘖初期 分蘖期主茎叶龄 4.4~ 5.0 5.5节间 2二棱初期 二棱中期

形状名称小麦穗

(1)形状名称小麦穗、大麦穗。 (2)成形方法大、小麦穗的主要区别在于麦穗的长短变化,长者称大麦穗,短者称小麦穗,其加工方法基本相同。加工时先斜刀推剞,斜刀角度约为40°,刀纹深度是原料厚度的五分之三。在转一个角度直刀推剞,直刀剞与斜刀剞相交,以70°~80°为宜,深度是原料的五分之四。最后改刀成块。经加热后刀纹即卷曲成麦穗形态 (3)适用原料腰子、鱿鱼等。 (4)用途举例用于制作“炒腰花”、“油爆鱿鱼卷”等。 (5)加工要求刀距、进刀深浅、斜刀角度都要均匀一致大麦穗剞刀的倾斜角度越小麦穗 就越长。麦穗剞刀倾斜角度的大小应视原料的厚薄来灵活调整。 9畅荔枝形花刀 荔枝形花刀的刀纹是运用直刀推剞的刀法制成的。 (1) 形状名称荔枝花刀。 (2)成形方法加工时,先运用直刀推剞,进刀深度是原料厚度的五分之四。再转一个角度直刀推剞,进刀深度也是原料厚度的五分之四。两刀相交为80°,然后改刀切成边长约为3cm的等边三角形。经加热后即卷曲成荔枝形态,(3)适用原料鱿鱼、腰子等。 (4)用途举例用于制作“荔枝鱿鱼”、“芫爆腰花”等。 (5)加工要求刀距、深浅、分块都要均匀一致。 10.松果形花刀

松果形花刀的刀纹是运用斜刀推剞的刀法制成的。 (1)形状名称松果花刀。 (2)形成方法加工时,运用斜刀推剞在原料上剞刀。深度是原料厚度的五分之四,进刀倾斜度为45°。再转一个角度斜刀推剞,进刀深度是原料厚度的五分之四,进刀倾斜度为45°。两刀相交角度为45°,然后改刀切成宽4cm,长5cm的块,经加热后即卷曲成象形的松果形态。 (3)适用原料鱿鱼、墨鱼等。 (4)用途举例用于制作“糖醋鱿鱼卷”、“爆炒墨鱼花”等。 (5)加工要求与荔枝形花刀相同。 11.蓑衣形花刀

小麦穗发芽的研究进展

小麦穗发芽是指小麦收获前遇雨或在潮湿环境中出现籽粒在田间母体植株穗上发芽的现象[1]。小麦穗发芽受籽粒的休眠特性、激素水平及a-淀粉酶活性等自身因素和水分、温度、土壤营养等外部因素共同决定,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的数量性状,而且穗发芽抗性机制因品种不同而不同[2]。小麦穗发芽会导致小麦籽粒中相关水解酶活性迅速升高,降解籽粒中的储藏物质,使容重、出粉率和面粉降落值下降,造成小麦各种食品加工品质恶化,例如:面包心黏结、色泽改变以及面条的可食口感消失等,严重的穗发芽能使小麦的加工价值和种用价值丧失[3],因此小麦穗发芽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农业研究特别是小麦育种研究的重要领域。 1 小麦穗发芽的影响因素 1.1 籽粒休眠特性 小麦籽粒的休眠期与穗发芽率呈显著的负相 关,种子内源激素赤霉素(GA )和脱落酸(ABA )对种子休眠起着重要作用[4]。GA 能够促进胚乳中储藏物代谢,可以解除种子休眠,从而诱发种子萌发。ABA 的主要作用是对萌发进行调节,保持种子胚的发育,抑制萌发,阻止水解酶(主要是α-淀粉酶)的产生;在未成熟种子中启动休眠和导致成熟种子的休眠;保持成熟种子的休眠[5]。GA 和ABA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存在互作,ABA 可以直接干预GA 的合成而抑制萌发,GA 可以促进水解酶的分泌,而ABA 则起抑制作用。α-淀粉酶合成能力不同的基因型对GA 的依赖性也不同,GA 依赖性的丧失导致籽粒中GA 含量的 增加或者籽粒在未成熟时萌发,而籽粒中ABA 的含量较低时也能导致籽粒过早萌发;施用ABA 可以抑制GA 的作用,并且能触发α-淀粉酶抑制蛋白和其他一些淀粉酶抑制蛋白的合成。ABA 可以影响禾谷类籽粒糊粉层中酶的转录,在阻碍α-淀粉酶积累的同时抑制了GA 控制的相关转录,萌发后的大麦种子在水分胁迫下,胚乳中的ABA 含量也会升高,并且诱导了α-淀粉酶抑制因子产生[6]。 1.2α-淀粉酶活性 在影响小麦穗发芽产生的多种因素中,α-淀粉 酶活性的高低可作为鉴定穗发芽抗性的重要指标[7]。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合成α-淀粉酶能力低和降落值高的小麦品种抗穗发芽,穗发芽现象与小麦籽粒的内源α-淀粉酶活性高度相关[8-9]。小麦籽粒中最主要的储藏物质是淀粉,在小麦籽粒发芽期间最主要的生化现象是籽粒内大量水解酶的合成,其中α-淀粉酶的活性高低与小麦的穗发芽程度及籽粒品质的恶化高度相关。因此对小麦抗穗发芽的研究很多都聚焦在如何抑制α-淀粉酶活性上。 根据α-淀粉酶等电点的不同分布可以将α-淀粉酶同工酶分为3类,由处于小麦第6、7同源群染色体长臂上的多基因家族编码而成α-Amy-1位于离着丝点20CM 处,编码12~14个α-淀粉酶同工酶基因,其等电点Pl 为6.5-8.0;α-Amy-2位于离着丝点6CM 处,编码10-11个同工酶基因,其等电点Pl 为4.8-6.2;α-Amy-3编码的同工酶等电点Pl>10。籽粒中α-淀粉酶合成的主要调控因子是内源激素赤霉 小麦穗发芽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3)。 作者简介:马勇(1967-),女,硕士,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及抗性育种工作。 马 勇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 克山161606) 摘要:小麦穗发芽是一种世界性自然灾害,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小麦穗发芽受种子的休眠特性、品种的基因型、抗性基因以及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文章从籽粒的休眠特性、α-淀粉酶活性、抗性基因以及穗发芽的鉴定方法等方面综述了小麦穗发芽的研究进展。关键词:小麦;穗发芽;抗性;α-淀粉酶 54--

小麦报告-田间实验报告

小麦发育观察总结报告 小麦播种 播种日期:2012年10月04日 小麦品种:中优629(红粒抗穗发芽的强筋品系) 播种量:20万株/亩 播种深度:5cm 操作步骤及观察要求: 1.在已种植小麦苗中选出两段一米长的样段作为研究对象。 2.在一行的行头整理出三株相对独立的植株。 3.在行旁边选一段十多公分长的地块,撒下新的麦种。 4.每隔一星期观察一次。在小麦进入休眠期前,每次记下观察的时间;三株独 立植株的高度和主茎的叶数;每个样段的基本苗数和总茎数。开春后,每次观察样段的死苗数、基本苗数和总茎数。每次观察时注意留意新麦种的生长状况。 小麦生长发育特性田间观察 各生育时期观察 播种期:实际播种的日期,以年、月、日表示,观察的小麦播种期是2012年10月4日。 出苗期:全区有10%以上的幼苗第一真叶伸出地面1.5-2cm时为始苗期,全区有50%以上的幼苗真叶伸出地面1.5-2cm时为出苗期。 分蘖期:全区有10%的植株第一分蘖露出叶鞘1cm时为分蘖始期,达到50%是为分蘖期。 越冬期:指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C以下,植株地上部分基本停止生长的时期。返青期:越冬后,当全田有50%以上的植株心叶开始转绿是,为返青期(北方有的地区过冬时小麦地上部分死亡,以后在长出新叶)。 拔节期:全区有50%植株的主茎第一节伸出地面1-2cm时为拔节期。 孕穗期:全区有10%的植株茎秆开始打苞,追后一叶(旗叶)全部抽出叶鞘时为孕穗期。 抽穗期:全区有10%的植株顶端小穗(不包括芒)从上部旗叶叶鞘伸出时,为抽穗始期;50%的的植株达到上述标准时为抽穗期;80%以上的植株达到标准时的为抽穗盛期。 开花期:全区有50%的植株穗子中部的小穗开花(小花开裂、黄色花药外露)时为开花期。 成熟期: A.乳熟期:全区50%的麦穗籽粒已经形成,接近正常大小,内部充满乳液。 B.蜡熟期:全区50%的植株籽粒颜色逐渐变黄,内部呈蜡状,易被指甲划裂。 C.完熟期:全区籽粒已具有本品种正常的大小和籽粒颜色,内部变坚硬,手搓 不碎。

小麦穗发芽

小麦穗发芽 时间:2008-12-12 15:53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症状春小麦、冬小麦收获期,若遇有阴雨或潮湿的环境,经常出现穗发芽。不仅影响籽粒品质,同时影响小麦贮存及下季或翌年播种质量,对小麦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病因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其它各冬、春小麦栽培区,进入麦熟期与雨季吻合,经常遇有连阴雨或潮湿天症状春小麦、冬小麦收获期,若遇有阴雨或潮湿的环境,经常出现穗发芽。不仅影响籽粒品质,同时影响小麦贮存及下季或翌年播种质量,对小麦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病因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其它各冬、春小麦栽培区,进入麦熟期与雨季吻合,经常遇有连阴雨或潮湿天气,造成穗发芽。其原因一是小麦成熟时的环境条件影响;二是受穗部形态如颖壳形态、穗的大小、疏密程度、芒的长短等遗传因素影响。①休眠期短的品种易穗发芽。②小麦种子籽粒胚乳对刺激麦粒合成α淀粉酶活性的GA#3反应敏感的品种易穗发芽。③凡小麦颖壳中含有发芽抑制物少的品种易发芽,反这则抗穗发芽。④麦穗籽粒吸水速率受麦穗结构影响,吸水快的品种,穗发芽严重。℃茎秆坚韧,穗子稀疏,无毛等有助于抗穗发芽,此外,小花开放状态、穗子蜡质程度、芒长、粒色、颖片坚韧度、穗子密度对穗发芽具有修饰作用。综上所述籽粒低的α淀粉酶活性、小的籽粒吸水速率、低的GA#3含量及颖壳中的发芽抑制物是小麦抗生理发芽性的主要机理。种子休眠性仅是影响发芽因素之一,最终受内部生理生化特性制约。籽粒的吸水特性及α淀粉酶活性直接影响穗发芽性。品种的开态结构对穗发芽抗性起修饰作用。许多研究者认为,穗发芽抗性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防治方法 (1)选用培育抗穗发芽或早熟、适应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2)适期播种,使小麦成熟期尽量躲过当地的雨季,必要时在雨季到来之前喷洒“穗得安”,可有效地防止穗发芽。(3)小麦成熟后马上组织收割机抢收、抢打,尽快晾干入库。(4)已经发芽的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减少损失。

小麦穗分化与面筋的提取

实验一小麦穗分化过程的观察 一、目的 掌握观察小麦穗分化的操作技术;鉴别小麦穗分化各时期的形态特征;了解小麦穗分化过程与植株外部形态的关系。 二、内容 1.小麦穗、花的构造 小麦穗为复穗状花序,穗的中轴叫穗轴,由一个个的节片组成。每个穗轴节片的顶端着生一个小穗。小穗是由两个颖片及颖片之间的若干内小花组成。小花相对互生在小穗梗上。 小麦的小花叫颖花,是由外稃、内稃及内、外稃之间的雄蕊、雌蕊、浆片组成。小麦的雌蕊包括柱头和子房,子房基部靠外稃的两侧各有浆片一片,为无色薄膜。雄蕊由花药、花丝组成,每个小花由花药、花丝组成,每小花有花药3枚,每个花药二裂,每裂分为两室,室内在花药成熟时贮藏有花粉。 2.小麦穗分化过程 小麦穗是由麦苗茎(或分蘖)生长锥分化发育而来。小麦在通过春化阶段以前,茎的生长锥是一个半圆球形的突起,宽度大于长度,其主要作用是分化叶片、节和节间的原始体。当春化阶段通过而进入光照阶段发育、茎的生长锥开始伸长时,即为小麦穗分化的开始。 小麦幼穗开始分化的时间,随品种的冬春性、播期的迟早而不同。一般趋势是早熟品种分化早,春性品种比冬性早,早播的比晚播的早。另外,增施磷肥、高度密植、高温干旱、土壤瘠薄等都会有促进发育的作用,因而也能使穗分化提早进行。 小麦幼苗个体上的穗分化,是按照主茎到分蘖、由低位分蘖到高位分蘖,由低级(次)位分蘖到高级(次)位分蘖的顺序进行。所以,同一植株上主茎与各个分蘖间幼穗分化的进行程度是不相同的。为此,观察或检查幼穗分化时,一般以主茎为对象进行剖析,较能正确反映个体发育的情况。 主茎和分蘖进行幼穗分化时,均是按照由穗轴→小穗→小花的顺序开展的。其中穗轴由基部向顶端进行,小穗则由中下部→中部→下中部→基部→顶部的顺序进行。顶部与基部小花发生顺序与小穗发生顺序颠倒。说明顶部小穗的小花发育较基部早,基部小穗分化虽然早,但进程慢。因而基部小花有较多退化现象。同一小穗的小花是从基部向上顺序分化,基部1-4内小花形成的强度大,平均1-2天形成一朵,以后分化速度转慢,约2-3天形成一朵,每朵小花内又由外向内(内外稃、雌雄蕊、浆片、芒伸长)进行。到开花时,每小麦穗上就照原来的分化顺序进行开花,二者是互相一致的。 根据小麦幼穗分化发育过程及需要,可将小麦幼穗发育过程划分为下述几个时期。 冬小麦穗分化对应的生育时期

小麦穗发芽防治技术

小麦穗发芽防治技术 小麦穗发芽是指收获前遇到阴雨天气时籽粒在穗上发芽的现象,我省淮南冬春麦区常见气象灾害。影响小麦贮存及下季或翌年播种质量,对小麦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小麦穗发芽主要是天气原因与品种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小麦收获前遇连阴雨天气是诱发穗芽发生的主要外部因素,而内因则是小麦本身的生殖休眠特性。麦穗发芽会导致小麦种子内部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蛋白质、淀粉等贮藏物质分解,从而造成籽粒产量、面粉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下降,直至丧失食用、加工价值,同时,小麦失去种用价值,影响小麦贮存及下季或翌年播种质量,对小麦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麦熟期与雨季吻合遇到连阴雨天气,经常遇有连阴雨或潮湿天气,造成穗发芽。其原因一是小麦成熟时的环境条件影响;二是受穗部形态如颖壳形态、穗的大小、疏密程度、芒的长短等遗传因素影响。①休眠期短的品种易穗发芽。②小麦种子籽粒胚乳对刺激麦粒合成α淀粉酶活性的GA#3反应敏感的品种易穗发芽。③凡小麦颖壳中含有发芽抑制物少的品种易发芽,反这则抗穗发芽。④麦穗籽粒吸水速率受麦穗结构影响,吸水快的品种,穗发芽严重。℃茎秆坚韧,穗子稀疏,无毛等有助于抗穗发芽,此外,小花开放状态、穗子蜡质程度、芒长、粒色、颖片坚韧度、穗子密度对穗发芽具有修饰作用。综上所述籽粒低的α淀粉酶活性、小的籽粒吸水速率、低的GA#3含量及颖壳中的发芽抑制物是小麦抗生理发芽性的主要机理。种子休眠性仅是影响发芽因素之一,最终受内部生理生化特性制约。籽粒的吸水特性及α淀粉酶活性直接影响穗发芽性。品种的开态结构对穗发芽抗性起修饰作用。 防治方法:1、选用抗穗发芽品种。一般来说,红皮小麦品种比白皮小麦品种种子休眠时间长,比较抗穗发芽。建议根据当地气候、生态特点选用高产优质红皮小麦品种扬麦16、宁麦13等。 2、适期迟播或早播,及时收获。根据当地梅雨季节到来时间,适当早播,尽量赶在连阴雨天气到来前收获。或者适期迟播,连阴雨天气到来时,小麦成熟度低,减少小麦种子穗发芽的发生。 3、合理肥水调控。防止肥料施用过迟过多,造成贪青迟熟。 4、降渍除涝。在栽培管理上,凡一切降渍防倒的措施均有利于减少田间穗发芽的发生。建好田间配套沟系,确保灌排畅通,以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穗发芽发生条件。 5、应用化学调控制剂。在目前白皮小麦抗穗发芽能力普遍偏弱的情况下,采用化学防治也是防止穗发芽的一种较为简便而有效的手段。应用较多多效唑和穗萌抑制剂,在小麦花后一定时期内喷施,可以控制穗发芽。

小麦穗分化

wheat apex development The meristem at the tip of the ear continues to produce spikelet primordia. The new lateral meristem on the spikelet ridge also produces primordia and, as they grow away from the dome, they differentiate into the different structures of the spikelet. The first structures seen are the glumes, which are two strong protective structures on the outside of the spikelet. Each of the glume ridges will grow around the spikelet until, eventually, it is completely covered. There is a diagram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pikelet in the section on Flowering and Fertilization. Lemma primordia are the next structures to be seen on the side of the spikelet. They form inside the glumeprimordia; the primordium on one side will become the lemma of floret 1 and on the other side it will become the lemma of floret 2. Eventually each floret will be enclosed by a lemma on the outside and a palea on the inside. The apical meristem is still producing new spikelet primordia at this stage. Stem at 1cm is a key development stage for the timing of agricultural husbandry events. The base of the plant stem starts to grow quickly, raising the immature ear up through the unfolding leaves of the upper stem. The lateral spikelet meristems continue to produce florets and the floret meristems start to initiate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flower. Go to the section on Stem Extension to find out how the stem grows so fast. As the wheat ear nears completion the apical meristem initiates the terminal spikelet. Instead of differentiating into new spikelets the last lateral primordia become glumes, lemma and florets, this means that the terminal spikelet is oriented at ninety degrees to the axis of the spike. The picture on the right shows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the terminal spikelet. Once the terminal spikelet has been initiated rapid growth of the completed ear and the stem will commence. The apex is about 4mm long. As the spikelets grow we can see that the florets are forming on opposite sides of the spikelet axis, which is called the rachilla. Each floret has its own meristem which will produce in sequence, a palea, two lodicules, three stamens and a carpel. There is a diagram of the spikelet with an expanded floret in the section on Flowering and Fertilization. The apical meristem has produced the terminal spikelet and the action now moves to the lateral spikelet and floret meristems. Each spikelet meristem will initiate between eight and twelve

小麦穗分化观察

掌握观察小麦穗分化的操作技术;鉴别小麦穗分化各时期的形态特征;了解小麦穗分化过程与植株外部形态的关系。 二、内容说明 (一)小麦穗、花的构造。小麦穗为复穗状花序,穗的中轴叫穗轴,由一个个的节片组成。每个穗轴节片的顶端着生一个小穗。小穗是由两个颖片及颖片之间的若干内小花组成。小花相对互生在小穗梗上。小麦的小花叫颖花,是由外稃、内稃及内、外稃之间的雄蕊、雌蕊、浆片组成。小麦的雌蕊包括柱头和子房,子房基部靠外稃的两侧各有浆片一片,为无色薄膜。雄蕊由花药、花丝组成,每个小花由花药、花丝组成,每花有花药3枚,每个花药二裂,每裂分为两室,室内在花药成熟时贮藏有花粉。 (二)小麦穗分化的过程小麦穗是由麦苗茎(或分蘖)生长锥分化发育而来。小麦在通过春化阶段以前,茎的生长锥是一个半圆球形的突起,宽度大于长度,其主要作用是分化叶片、节和节间的原始体。当春化阶段通过而进入光照阶段发育、茎的生长锥开始伸长时,即为小麦穗分化的开始。 小麦幼穗开始分化的时间,随品种的冬春性、播期的迟早而不同。一般趋势是早熟品种分化早,春性品种比冬性早,早播的比晚播的早。另外,增施磷肥、高度密植、高温干旱、土壤瘠薄等都会有促进发育的作用,因而也能使穗分化提早进行。 小麦幼苗个体上的穗分化,是按照主茎到分蘖、由低位分蘖到高位分蘖,由低级(次)位分蘖到高级(次)位分蘖的顺序进行。所以,同一植株上主茎与各个分蘖间幼穗分化的进行程度是不相同的。为此,观察或检查幼穗分化时,一般以主茎为对象进行剖析,较能正确反映个体发育的情况。 主茎和分蘖进行幼穗分化时,均是按照由穗轴→小穗→小花的顺序开展的。其中穗轴由基部向顶端进行,小穗则由中下部→中部→下中部→基部→顶部的顺序进行。顶部与基部小花发生顺序与小穗发生顺序颠倒。说明顶部小穗的小花发育较基部早,基部小穗分化虽然早,但进程慢。因而基部小花有较多退化现象。同一小穗的小花是从基部向上顺序分化,基部1-4内小花形成的强度大,平均1-2天形成一朵,以后分化速度转慢,约2-3天形成一朵,每朵小花内又由外向内(内外稃、雌雄蕊、浆片、芒伸长)进行。到开花时,每小麦穗上就照原来的分化顺序进行开花,二者是互相一致的。 根据小麦幼穗分化发育过程及需要,可将小麦幼穗发育过程划分为下述几个时期。 1. 伸长期:麦苗生长锥慢慢伸长,长度大于宽度,呈透明光滑的圆锥形。这时春化阶段已经结束,生长锥基部叶原始体分化完毕,这标志着营养器官分化过程的结束,生殖器官分化的开始。 2. 单棱期(穗轴节片原始体分化期或苞原基分化期):当生长锥伸长到一定长度,在生长锥基部由下而上出现的象叶原始体的环状突起,即为苞叶原始体。苞叶原始体是变态叶,着生在穗轴节上,但生长到一定程度就停止发育,并逐渐消失,每二片苞叶原始体之间即为穗轴节片。每个苞叶原基突起呈棱形,故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