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菲关系发展历程

中菲关系发展历程

中菲关系发展历程
中菲关系发展历程

菲律宾是中国的近邻,中菲两国隔海相望,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长的官方和民间交流为中菲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菲律宾政府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曾长期追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反华政策,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 1975年中菲在菲律宾政府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基础上建交,双边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中菲经贸、科技、教育、文化交流稳步发展。

一、中菲关系的发展历程

1.冷淡和僵持阶段(1949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对峙。菲律宾政府追随美国,加入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中。菲律宾历届总统,从罗哈斯、季里诺、麦克赛赛、加西亚到马卡帕加尔均积极推行追随美国的反共外交政策。因此,菲律宾政府拒绝承认新中国,而保持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在朝鲜战争、东南亚条约组织等问题上,菲律宾积极支持美国的反华政策。在处理双边侨民事务方面,菲律宾政府严格限制中国大陆的移民数额,到1950年终止批准中国人入境。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主动与菲律宾外长罗慕洛接触,表示愿意与菲律宾缔结国籍协定,并邀请菲律宾官员访华,但遭到拒绝。此外,菲律宾国内共产党的反政府武装活动不断,菲律宾政府害怕中国为菲律宾共产党提供援助,为此而断绝同中国大陆的一切联系,包括小量的间接贸易。中菲两国在1949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处于完全断绝的状态,这一时期是中菲两国无外交关系的时期。

2.中菲关系解冻建交及友好时期(60年代中期—1986年)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过渡。美国由于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失败,国力大大削弱。与此同时,西欧、日本经过战后一段时期的建设,修复了战争的创伤,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建设也不断发展,日益强大,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这种新的格局下,菲律宾政府开始考虑发展与美国之外国家的关系。1968年11月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在一次外交政策演讲中提到“美国外交政策开始远离亚洲,我预测本区域的人民为了生存将被迫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69年初,菲政府表示放弃与中国敌对的立场,允许其驻外人员与中国外交人员接触。在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69年7月25日发表“关岛宣言”之后,菲律宾加紧调整本国的外交政策,以适应美国地区外交政策的变化。

1970年1月,马科斯在其国情咨文中明确阐释了菲政府的新外交政策是在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与亚洲各国共同讨论缓和紧张局势的同时,致力于缓和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尤其是经贸和文化关系。

在与中国建交的问题上,菲律宾国内仍然存在政治上的反对势力。首先是菲律宾的天主教会,菲律宾90%以上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天主教拥有很大的势力。教会领导人认为,作为天主教国家的菲律宾不能与奉行无神论政策的国家建交。其次,菲律宾国防部担心中菲建交后中国会干涉菲内政,支持新人民军和其他左派力量,而引起菲国内政局动荡。为了消除这种障碍,中国政府领导人在接见菲各界人士的各种场合中,一直强调中国倡导的国际交往的五项基本原则。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到访的菲总统马科斯及夫人时向对方保证,中国不会干涉菲律宾的内政,也无意将自己的信仰和制度强加于人。经过数年的谈判,菲律宾终于在1975年与中国建交,菲律宾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合法政府,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两国建交后,中国政府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不仅没有干涉菲律宾国内的政治事务,而且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发展两国的双边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信赖。1974年至1984年,中国连续十年以低于国际市场20%的价格向菲律宾出售石油,占当时菲律宾市场需求的10%,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70年代中期世界石油危机给菲律宾经济带来的困难。双边贸易发展也比较顺利,贸易额从1975年的6 500万美元稳步增长至1982年的3.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3%。在科技文化交流方面,中菲两国来往也很密切,菲律宾成为东南亚与中国合作领域最广泛的国家之一,双方在科技、民航、邮电、新闻广播等领域进行了合作。这一时期,中菲两国的友好关系得到全面的发展,两国领导人曾多次互访,进一步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信任,为两国的友谊奠定了更为坚实可靠的基础。

3.中菲友好及摩擦并存时期(1986年以后)

1986年马科斯下台,阿基诺夫人就任菲律宾总统,菲中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86年至今)。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是两国关系出现了两个相反的趋势:一方面,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两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分歧和摩擦也日益突出。

从1986年到2005年,菲律宾经历了阿基诺夫人、拉莫斯、埃斯特拉达、阿罗约四届政府。1986年5月,阿基诺上台时,新政府面对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

摆脱困境,提出以发展对外关系作为恢复经济的手段,把外交重点转向有能力提供援助和贷款,并吸收其出口产品的国家,同时仍然致力于保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1992年拉莫斯上台,使国家尽快走出经济困境仍是新政府的主要任务。在对华关系方面,积极寻求发展与中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关系。1993年4月由拉莫斯总统率领的庞大的代表团访华,推动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1998年6月30日,埃斯特拉达就任菲律宾总统后,继续寻求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在政治上,继续执行“一个中国”政策。在经济上,积极寻求发展同中国的合作关系。

但中菲关系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围绕南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的争执。南沙群岛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早在20世纪70年代,菲律宾以200海里领海权为依据,要求把其领土界线扩大到群岛四周的海床,陆续派兵占领我国南沙群岛的8个岛屿,并且从1976年开始与瑞典、美国的公司合作在该海域勘探石油。在马科斯执政时期,出于外交战略上的考虑,菲律宾政府接受了和平协商、不扩大争端的解决办法,加上中国答应尽可能向菲律宾出口石油,暂时缓和了两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对立。但自90年代以来,中菲之间关于南沙群岛问题上的争议又有所加剧。菲声称对其所占的8个岛礁拥有主权,并对我维护南沙领土主权的正义行动持反对态度,特别是1999年5月和7月,菲律宾海军两次撞沉我渔船。这一事件使这一地区的局势骤然变得十分紧张。尽管经过中菲两国领导的互访,重新就搁置争议、和平解决突发事件达成了原则协议,但领土主权问题上的争端给中菲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中菲关系发展的现状

1.政治关系

近年来,中菲两国高层领导人保持了经常接触和频繁互访,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和友谊。

1996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菲律宾进行了国事访问,与菲律宾领导人就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菲睦邻互信合作关系达成重要共识。2000年5月,菲总统埃斯特拉达正式访华,两国签署了《关于21世纪双边合作框架的联合声明》,双方表示将致力于发展中菲长期稳定的睦邻互信合作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两国关系发展中的指导原则。2001年两国关系取得新进展, 11月,菲总统阿罗约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就保持高层和各层次的交往,进一步加强各领域的全面

合作达成共识。双方签署了引渡条约、打击跨国犯罪合作谅解备忘录、打击贩毒合作协议等双边合作协议。阿罗约表示,菲方将致力于与中国发展健康、全面和长期的关系。她强调说,菲中关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不仅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而且也因为中国是全球化中一个最重要的伙伴。2002年,中菲两国在各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继续取得长足发展。1月,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发布总统令,将中菲建交日(6月9日)定为“菲华友谊日”。中国全国人大与菲律宾议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不断扩大。两国立法机构在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等多边合作机制中密切配合,为推动中菲关系发展、促进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9月,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应邀对菲进行正式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国人大常委会与菲律宾众议院合作谅解备忘录》等合作文件。2004年9月,阿罗约连任总统后再次访问中国,使两国友好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005年是两国建交30周年纪念,双方进行了一系列高层访问和庆祝活动。4月,胡锦涛主席对菲律宾进行国事访问,胡锦涛主席与阿罗约总统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一致认为中菲关系已经进入伙伴关系的黄金时期,两国决定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性合作关系。在双方高层互访的带动下,两国之间各层次、各领域的人员往来不断,在更大范围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增进双方的友谊,进而大大推动中菲关系的发展。

从目前来看,中菲关系正处在稳定的发展阶段,友好合作已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但中菲关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南海领土争端是最敏感,也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南沙群岛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这一立场是确定无疑不可动摇的,而菲政府也坚持对其所占的8个岛礁拥有主权。2003年4月,菲律宾在南沙中业岛纪念“卡拉延市设立25周年”,菲海军派军舰运送地方官员参加了活动; 11月,菲又擅自移走中国在南沙群岛上放置的中文主权标志物,引发中菲在南沙群岛问题上的又一轮争端。此外,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在“肩并肩—2004”联合军演上透露,美国对这一“主要非北约盟友”的军事援助已达4亿美元(菲律宾目前已成为东南亚获得美国军援最多的国家和世界第四大美国军援受益国),用于提高菲海军的作战能力和装备水准。11虽然双方经过多轮磋商,同意通过双边友好协商寻求解决分歧的办法。但对于南海问题,和中国维护南沙海域稳定的一贯主张不同,菲律宾政府在该问题上的言论随着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当执政党面临

一些国内问题无法解决而需要将国内矛盾加以转移的时候,当菲律宾政府需要在国家安全方面得到美国更多支持的时候,南海问题便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及菲律宾国内的政治、经济等问题,使得菲律宾政府短期行为和政策缺乏延续性,这是发展中菲友好关系的一个障碍,中菲两国的关系时起时落的主要原因。

2.经贸关系

两国的经贸合作近年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双边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合作不断发展,中菲经贸合作已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双边贸易每年以30%至40%的速度增长,中菲贸易的发展大大高于同期菲律宾外贸的增长速度,中国是菲律宾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菲律宾对中国的出口迅速增长,使其在2000年对中国的贸易开始由逆差变为顺差。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双方经贸关系更是突飞猛进。2002年中菲双边贸易额达52.59亿美元,中国首次成为菲律宾十大贸易伙伴;到2004年,中菲贸易额就突破了百亿美元,达到133.28亿美元,中国成为菲律宾第四大贸易伙伴和发展最快的出口市场。两国经贸界人士都认为,按照这种增长速度,两国提出的中菲贸易额在2010年达到300亿美元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菲之间的双边投资也在逐渐展开。菲律宾企业对华投资取得较大增长,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表明, 1986年菲企业对中国的实际直接投资为108万美元。1994年,菲企业对中国的实际直接投资增至1.404亿美元,比1986年增加了约129倍。2001年,菲企业对中国的实际直接投资总额进一步增加到2.09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菲在华投资协议总金额45.4亿美元,实际投入18.9亿美元。在过去几年,中国对菲律宾的投资也有所增长。1998年中方在菲律宾投资7 200万美元, 1999年达到1.1亿美元。特别是随着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到菲投资。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经济合作的形式趋向于多样化。除了上述贸易与投资方面的合作之外,还扩展为农业合作、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中菲农业合作发展迅速,已成为两国合作重要领域。1999年两国农业部签署《关于加强农业及有关领域合作协定》。由中国政府援建的中菲农业技术中心于2003

年3月竣工交付,已成为中菲两国专家开展技术合作的基地。此外,在两国农业部门的推动下,中国优良杂交稻种在菲试种成功并已推广播种,这将有利于提高菲律宾的水稻产量早日实现大米自给。近年来,两国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在菲开展的承包工程也继续保持发展。工程项目涉及菲律宾的建筑、公路、桥梁、港口、码头、发电、矿山开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客观地讲,中菲两国在经贸合作领域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菲律宾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同时,菲律宾和中国一样,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3以上;产业结构层次都不高,农业和资源性工业占重要地位,加工工业仍然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且双方的科技水平也相差不大。这使得双方的经济、贸易有一定的竞争性,基本上是处于水平型分工状态。此外,由于存在着影响双边经济合作顺利发展的诸多复杂因素,与中国和东盟其他一些主要成员国相比,中菲经贸关系的发展过程较为曲折,规模也相对较小。

三、发展前景

中国和菲律宾一水相隔,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中菲建交30年来,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政治互信明显增强,经贸合作成果显著。尤其是近年来两国友好合作迅速发展。由于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和需要,以及许多有利因素地推动,两国关系将会继续友好发展。

中菲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合作进程加快的形势下,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机遇。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关切和利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国的传统友谊与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愿望,也有利于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此外,中菲两国最高领导人和两国政府十分重视中菲关系并积极推动中菲关系向前发展,这是中菲关系得以健康、顺利发展的保证。中国是阿罗约连任总统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此前阿罗约曾于2000年以副总统身份访华, 2001年10月以总统身份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阿罗约表示,中国是菲律宾的重要邻国,对菲律宾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友好的支持和帮助,她重新当选总统后首次出访就来到中国,充分说明菲方珍视菲中传统友谊,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阿罗约还强调,菲律宾过去和现在都严格遵守一个中国的原则,不会与台湾发生官方关系。16国家主席

胡锦涛2005年4月对菲律宾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也指出中菲关系正处于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中方愿同菲方一道,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将中菲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推向更高水平。

尽管中菲在南中国海长期存在领土争端,但两国一直在努力改善政治和军事关系,中菲双方均已达成共识,即这些争端不应妨碍双方发展正常的相互关系。2004年9月,菲总统阿罗约访华期间,中菲在北京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菲律宾共和国政府联合新闻公报》。在公报中,双方重申将继续致力于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尚未全面并最终解决南海地区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前,双方将继续探讨共同开发等合作。双方同意根据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推动和平解决有关争议。双方一致认为应尽快积极落实中国与东盟于2002年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将南海变为合作之海。18中菲两国在南海共同开发方面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4年9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菲国家石油公司就签署协议,在南海部分海域联合开展海洋地震考察。正如胡锦涛主席在菲律宾国会联席会议上的演讲中所言,这为“使南海成为友谊之海、合作之海迈出了难能可贵的一步”。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也表示,这一协议是历史性事件,是实施《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及将南海由争议之海变为和平、稳定、合作之海的具体措施。随着中菲经贸等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南海问题将来解决起来不会太困难。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菲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不仅为东亚经济提供了一个最为强劲的引擎,也为周边国家提供了一个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同时,我国加入WTO后,积极履行有关承诺,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进一步开放市场,为菲律宾商品和投资者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投资机会。菲律宾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如热带水果、椰子油、木制品、微电子组件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等,将受益于中国关税的降低,今后几年内对中国的出口会显著增加。菲律宾贸工部国际贸易关系局局长卡维汀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对菲律宾贸易产生积极影响。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也多次表示,中国入世带给菲律宾的不仅是竞争和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贸易机会。

虽然中菲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但之间的互补性还是相当大的。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在基础设施方面,菲律宾迫切需要进行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而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菲律宾北吕宋铁路就是目前中国在菲律宾最大的一个贷款援建项目。两国农业科技推广、旅游合作也前景可期。菲律宾种植的水稻和玉米产量平均仅为中国产量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而中国在发展农业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中国优良杂交稻种在菲试种成功,并已推广播种。旅游方面,中国游客近年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旅游每年达数百万人次,而赴菲律宾仅三万余人,作为上述三国的近邻,菲律宾具有的热带海滨风光有许多优势,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综上所述,虽然中菲两国还需要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妥善处理南沙岛礁争议等问题,但两国关系的不断加强所带来的现实和潜在利益,使得双方有着进一步发展关系的基础。可以预见,在中菲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菲关系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韩朝关系论文

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结课论文 韩 朝 关 系 对 我 国 的姓名:xxx 影班级 响2018年6月2号

目录 1、摘要………………第二页 2、关键词……………第二页 3、引言………………第三页 4、正文………………第三页 5、参考文献…………第八页

摘要:朝鲜与韩国的经济贸易合作发展很快,其原因既有双方经济的互补性,也有政治上的相互需要,但制约因素也很多。双方合作的前景是好的,但也难免起伏波动。朝韩经贸合作对中国与朝鲜、韩国的经贸关系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积极影响更多。中国应支持朝韩合作,促进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进而推进中朝韩的三方合作。 关键词:韩朝关系回暖、经济发展、韩朝关系发展对我国的影

引言:韩朝关系在近几年不断变化,时好时坏,两国关系的变化不但代表朝鲜与韩国的矛盾,也代表中美之间的矛盾,即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 正文:鲜和韩国都是我国的近邻。近年来,朝韩之间经贸关系有了长足发展。朝韩经贸合作前景如何,对我国同朝鲜、韩国的经贸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本文探讨的问题。一、朝韩经贸合作发展现状朝韩之间的经贸联系是从1995年开始的。这一年,朝鲜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向联合国人道主义机构提出紧急援助要求。韩国政府和人民慷慨解囊,伸出了援助之手。自1995年以来,韩国向朝鲜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包括粮食、化肥、食品、药品等,价值在40亿美元左右,有力地缓解了朝鲜的经济困难,也支持了朝鲜政治的稳定,朝鲜半岛的南北关系也得到很大缓和。

①1997年6月,金大中与金正日的历史性会晤,打开了南北经贸关系大门。10年间南北经贸关系发展很快。一是双方贸易额增长迅速。2005年朝韩贸易额突破10亿美元,2006年又达到13,4亿美元,到2006年底南北贸易额累计超过70亿美元。10年中,年均增长20%以上。目前,从事南北贸易的企业(基本是韩方)超过500家,贸易品种在800个左右。二是人员往来急剧扩大。2002年南北往来人员突破1万人次,2004年达到2万人次,2005年达到6万人次,2006年又突破了10万人次,其中80%是从事经贸的人员。旅游人员的增长更快,去金刚山的韩国人2005年达到了30万人次,累计突破一百万人次。 ②三是开城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势头较好。园区规划一期工程2002年动工,2007年完成,占地330公顷,总建设费用22亿美元,建成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的生产基地。现在看,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发展趋势还是好的。到2006年底,人园的企业有23户,从业人员达1.2万多人, ③累计产值超过5 000万美元,出口1 300万美元。 ④韩国对朝鲜投资大部分投在开城_{业园区。韩

浅谈中韩关系

浅谈中韩关系 摘要:中韩建交24年来,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但由于韩国强势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使得东北亚区域的安全形势更为复杂、难于解决,而中韩关系也跌到历史冰点。本文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中韩之间的关系变迁,阐述了我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现状。面对复杂的安全形势,我们要清醒认识两国发展态势,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关键词:中韩关系;萨德系统;历史文化;解决途径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六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亚洲已然崛起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而中韩作为两个地区大国,自于1992年8月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关系迅速发展。中韩不断开展高层往来,增进互信共识,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 在政治方面,中韩两国近年来越来越感觉到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彼此为解决地区问题开展密切合作。中韩曾合作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韩同是东盟地区论坛的对话伙伴,参与“10+3”会谈,共同致力于地区和平与经济发展。在经贸合作方面,目前,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对象国,韩国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据统计,中韩双边贸易额由1992年的50.3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3000亿美元,增长了近60倍。在文化交流方面,以韩国电视连续剧、流行音乐、游戏、服饰为代表的“韩流”在中国掀起了韩国大众文化的热潮。据分析,“韩流”对韩国经济产生的效益达45亿美元,其中在中国产生的效益就达33亿美元。同时,在韩国也掀起了被称为“汉风”的中国热。2004年底世界上第一个中国孔子学院和亚洲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 然而近期以来,由于美国、韩国强势宣布联合部署萨德系统,使得韩国开始引火烧身,中韩关系也出现了动荡,如今这股风波还在一路蔓延。接下来将分别从中韩历史关系和现状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来维护国家安全。 二、中韩历史关系发展 中国与朝鲜半岛交往的历史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中韩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是中国通过海上与之交往最早最多的地区之一。在中韩交往的历史上,几乎每一次重大事件都与山东半岛有关联,历代山东人为中韩文化交流和中韩 友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俄关系现状与前景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 中国、俄罗斯分别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主要大国,是彼此最重要的邻国。所以,中俄关系向来是国际关系领域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俄关系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未来中俄关系的走向,又必然对国际局势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就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中俄关系的现状 无论是双边关系还是多边关系,其状态都很难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它具体反映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之中,并由这些关系表现出来。中俄关系也不例外。 1、中俄政治关系的现状。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尤其是其重返亚太战略和北约东扩,使中、 俄同时感受到美国的威胁和战略逼退,出于共同抵御美国的需要,两国都有加强合作的愿望,政治关系迅速升温。2014年面对由克里米亚问题引起的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俄罗斯亟需中国的支持。而中国近几年面临的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也离不开俄罗斯的支持。 因此,中俄政治关系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2、中俄军事关系的现状。军事关系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俄经济关系的现状。中俄经济关系的两大支柱是能源贸易和军火贸易。能源贸易在中俄 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中俄关系不断前行的重要根基。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而邻国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大国,恰恰可以为中国提供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另一方面,能源出口是俄罗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中俄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俄欧关系的波动,影响到俄罗斯对欧洲能源的出口,俄罗斯亟需开发新的能源市场。而中国为了降低能源进口的风险,实现能源进口渠道的多样化,也很需要俄的能源供应。因此,中俄能源贸易发 页脚内容1

韩国人心理现象及其分析

韩国人心理现象及其分析 09心理李晓菲 1013409013 作为一个现代主权国家,韩国面临着历史定位上的尴尬局面。纵观韩国(古朝鲜)历史,自有历史记载的公元前3世纪末起,到19世纪末为止,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朝鲜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是以古代中国境内政权的属国(地方政权)的形式存在的。而20世纪前半页民族、文化双重压抑的日据时代,更是朝鲜历史上最为不堪回首的一段惨痛经历。1945年韩国建国及6、7十年代的经济崛起,是韩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全面独立,这也是韩国历史的一个全新的转折点。伴随着主权的独立以及经济的崛起,韩国迫切的寻求民族文化的整饬以及民族心理的重塑。但是应该认识到,民族心理层面的重塑绝非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目前韩国正处在这样一个激进与妥协、狂妄与失望相互交织着的摸索期。 自“世宗御制,训民正音,国之语音,异乎中国”的《训民正音》起直至今日约600年的去中国化运动、日据时代的文化灭绝的侵扰、以及当代韩国西化运动的兴起,造成了韩民族在历史传承及文化认同上的混乱。这种混乱使得韩民族整体迷茫,这种缺乏方向感的迷茫再加上急切希望获得外界认同的渴望,塑造了当代韩国人自卑与自大、极端与激进等典型的民族幼稚期心理。 自卑与自大,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表现在韩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韩民族自卑的表现之一在于对中国影响的极力排斥。对于追求文化独立的韩国来说,中国是其不得不面对、但是又十分不情愿面对的一道坎儿,正是在这样一种矛盾心理的驱使下韩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清洗中国影响的运动,这其中废除汉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事件。其实,虽然彦文创造于李氏朝鲜时期,但其多用于下层民众生活,汉字却一直在上流社会中大行其道,汉字的认知也被视为知识分子与普通人分野。韩国大规模的废除汉字运动是在其独立后,也正是在其经济飞速发展的朴正熙时代。由于韩政府数十年的导向作用,至1980年代中期,韩国的出版物等,开始逐渐降低汉字的频率。近年来由于韩民族主义者“彦文专用派”的不懈努力,汉字在韩国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基本上寿终正寝。汉字的废止,对于韩民族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彦文的使用确实对韩民族归属感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汉字的废止却又造成了韩民族自身历史延续的人为割裂,这加剧了普通民众历史认知上的混乱,为韩民族与周边邻国之间文化上的冲突埋下了隐患。另外,韩国废止汉字的行为,在亚洲(特别是中华文化圈)国家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有其短视性,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不再赘述。至于近年来韩国国内抢夺中国文化遗产的不和谐音调,也同样可以理解为去中国化运动的一部分,反映了韩民族不敢正视中国的自卑心理。 韩民族自卑的表现之二在于其从政府到民间情绪的敏感与脆弱。远有美国弗吉尼亚校园枪击事件后韩国总统数次致歉的事件,近有北京奥运会火炬首尔传递后韩总理“民族感情受到伤害”的言论。对韩国这种不够成熟的民族心理的分析,引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的一段回答来进行说明:“奥运圣火在韩国的传递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摩擦,我们已就此多次向韩方做出了解释,我们的立场是清楚的。这起事件事出有因,我们应以客观、冷静、公正的态度来看待。有一些势力企图干扰奥运火炬传递,中国留学生为维护奥运火炬的尊严而作出反应,其中发生了一些过激行为。在此我们向在此事件中受到波及的韩方警员及有关人员表示诚挚的慰问。但是,这不等于说中国在韩留学生都是像你所说的那样,不能以偏概全。中国政府一贯要求中国在海外的公民,包括留学生,遵纪守法,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他们

中英关系

【热点聚焦】 2012年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伦敦举行,7月27日开幕,8月12日闭幕。开幕式上,田园风光、工业革命、披头士、《猜火车》、007、“憨豆先生”……一个个令英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一一登场,展示了英国的历史发展历程。英国在历史上举办过三次奥运会,第一次:1908年伦敦奥运会;第二次:1948年伦敦奥运会;第三次:2012年伦敦奥运会。 【中考预测】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欧盟的成员国,也是当今世界具有影响的强国之一。英国的发展史和中英关系,是历年中考的热点。常以热点时事为话题,来考查英国发展道路,重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日不落帝国”、对外侵略等。国际关系和中英关系,也是考查的重点。 【考点链接】 一、思想近代化: 1、时间:15、16世纪 2、代表:莎士比亚 3、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密雷特》。 4、影响:推动了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政治近代化: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导火线: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3、开始时间及标志:1640年,召开议会,议会斗争 4、高潮: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克伦威尔任护国主 5、低谷:封建王朝复辟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6、巩固: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7、影响:①英国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②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③为日后进行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三、经济近代化: 1、早期的殖民扩张: 时间:16—19世纪“三角贸易”:成为奴隶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方式殖民掠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建立殖民地,抢劫当地财富(殖民头子克莱武抢劫孟加拉国库,印度成为英国最大殖民地。) 影响:①英国用抢来的财富发展国内经济,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②同时殖民地也为英国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刺激了英国工业的发展,成为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 2、工业革命的完成: 时间:18世纪60年代——1840年 开始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瓦特改进“蒸汽机”——成为机器的主要动力 代表及发明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此后,铁路交通迅速发展,带来极大便利 完成标志: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影响: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③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9世纪中期,英国宪章运动) ④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成为世界霸主。 四、一战前后的英国: 1、一战前:

中俄关系发展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俄关系发展史 院系名称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答辩教师 时间

摘要:中俄两国交往的历史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了。这段不短也不长的交往史根据两国的社会性质的改变及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中俄经历了一段曲折、多变的过程,有对抗也有合作,有冲突也有和睦。以史为鉴,回顾总结中俄300多年的关系,我们能从中得到诸多启示。 关键词:中俄;关系;发展史 引论: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国家;俄罗斯,一个面积达一千七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上帝让这两个大国接壤,他们必将演绎出一部曲折、漫长、耐人寻味的历史,们的冷热亲疏,不仅对其自身发展产生影响,也必然改变整个世界。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1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鸦片战争至十月革命 (1) 3十月革命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新中国成立至苏联解体....................... 错误!未定义书签。5苏联解体至今..................................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1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2..............................................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3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韩关系现状与发展

中韩关系现状与发展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论述中韩关系的发展及其前景展望。一、中韩关系的发展现状:。二、中韩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是朝韩问题,2是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三、中 韩关系前景展望: 【关键词】中韩关系;成就;发展;展望; 一.中韩建交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中韩建交20年来,双边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得到了中韩两国政府及学界的广泛认可。在政治领域,20年间中韩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谈进行了55次,双边高层交流和外长定期互访形成机制。双边关系从友好合作关系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政治互信得到加强。两国在地区事务中的合作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双方共同努力促成了朝核问题四方会谈及六方会谈,搭建了各方沟通的平台。在经济领域,中韩目前互为第一和第三大贸易伙伴,2011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206.3亿美元,是1992年的35倍。双边经济合作也从简单的贸易往来发展到包括投资、金融、物流等各个领域的全面经济合作。在人文领域,两国在教育、媒体、文艺、体育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中韩人文交流持续活跃,两国文化部门在文学、艺术、动漫、游戏、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各个领域都保持着很好的合作关系,2011年双边人员往来达到640.5万人次,每周约有830趟航班往返于两国。两国还互为第一大留学生派遣国,官方和民间的人文交流双轨并行,稳步发展。在军事安全领域,中韩从军校交流开始,逐步扩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2008年,两国签署《有关建立韩中海空两军间直通电话及运营的谅解备忘录》,开通作战司令部级军事热线;2011年,两国又建立高级国防战略对话机制。总体上看,中韩两国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己进入“军事合作的低级阶段”。 中韩关系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首先是由于政治上的相互理解。中韩建交始于两国相互放弃敌视态度,达成政治上的理解。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中美关系解冻,中韩关系也随之松动,官方的非正式交往和民间交往开始启动。随着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和韩国开展北方外交,冷战格局下中韩对峙的坚冰逐渐消融,

华东师大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学案

高新区三中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学科(华东师大教版)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2、通过学习新中国重大外交活动,增强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认识。 本课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美关系 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94——99页,完成下列填空,并标注在课本上。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 2、主要内容: 、、、。 3.意义: 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 二)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 2.地点:在(国家)的万隆召开。 3.中国的贡献: ⑴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之间应“”的方针。 ⑵提出了旨在促进的十项原则。 4.影响:这些原则成为指导的普遍准则。 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年10月的第26届联大。 2.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四)中美建交 1.经过 ⑴1972年2月,美国总统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轨道。 ⑵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⑶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2.意义: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八、一七公报和上海联合公报、建交公报构成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 4.中美建交的三原则:、、。 合作交流 1.中国和其他亚非国家之间存在哪些“同”和“异”? 2.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看,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中美从对抗到和解,给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检测 1、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5年4月,率领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了万隆会议的领导人是() A、周恩来 B、毛泽东 C、邓小平 D、陈毅 3、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并得到与会各国代表普遍赞同的方针是()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经济合作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72年,中美领导人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穿越20多年时空的历史性握手,推动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这时的美国总统是( ) A、基辛格 B、尼克松 C、克林顿 D、布什 5、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是指() A、中日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B、中美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C、中英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D、中苏关系史上的外交佳话 6、表明中美关系开始步入关系正常化轨道的是() A、尼克松访华 B、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C、中美建交公报 D、“八、一七”公报 5、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美正式建交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万隆会议的召开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③④ D、④②③①

中韩关系的演变

浅论中韩贸易关系 论文关键词:中国;韩国;贸易;合作 论文提要:中韩建交十几年来,积极开展经贸合作,贸易形式从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贸易额迅速增加。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两国贸易突飞猛进,国家间越来越相互认同,相互依赖,共同利益增多,经济互补性渐强。但随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明确并解决问题,推进两国贸易发展。 一、中韩贸易现状 (一)中韩贸易现状。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日韩三国学者就提出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但是由于三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使得这一构想迟迟未付诸行动。在此情况下,中国可以利用与韩国友好的政治关系,提前与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取得主动,以获取更大的贸易利益。中韩两国经济正处于全面合作之中,显现出深厚的合作潜力,两国寻求机制性经济合作的基础已经具备。自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中国成为继日、美之后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韩国也保持了继日、港、美之后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与之相伴随,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特别是韩国企业在华的投资,从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占其海外总投资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韩国直接投资75.7亿美元,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在所有来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国家中,也占据了第七大投资来源国的地位。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带动了大量原材料、技术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从而大大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当代韩国》杂志中的“韩中经济交流的现状及前景”一文指出,作为东亚地区经济最具活力的两个国家,中韩两国有着加强合作、促进本地区共同繁荣的强烈愿望和有利条件,已成为推动东亚合作进程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10+3”、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等区域合作机制的深化发展,东亚经济合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以自由贸易协定为纽带,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更趋紧密,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可能。作为东亚合作的重要内容,中韩合作以“10+3”为舞台,已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对话与交流机制。更重要的是,中韩两国经济合作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已开始从战略高度来进一步提升两国经贸合作的水平和档次,这不仅有利于两国的共同发展,而且还将为东亚经济注入更多活力。 根据韩国统计厅公布的主要国家进出口现状,2005年韩国的外贸总额5,000亿美元当中,对中国的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中国成为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胡锦涛出访首尔期间,曾与韩国总统卢武铉商定,双方将共同努力,争取于2012年(中韩建交20周年)使两国贸易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显然,这是一个深具挑战性的目标。卢武铉总统也利用胡锦涛到访机会宣布,韩国决定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并将以此为契机来推动韩中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也回应指出,此举有助2012年实现中韩贸易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2006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1,343亿美元,远高于同期韩日之间的贸易768亿美元的贸易额。2006年中韩贸易额是建交当年的26倍,15年来双边贸易平均年增长为26%。 韩国企业已开展所谓“KOINA”(KOREA+CHINA)战略,强调不再把中国看成外国市场,而是与本国形成单一经济圈;也不再把中国当成赚取低廉工资成本的生产基地,而是争

国内韩语专业开设现状调研报告书

国内朝鲜语(韩语)专业的开设现况调研报告书 一.国开设朝鲜语(韩语)专业的主要院校 1.河南省外开设朝鲜语(韩语)专业的主要院校 【北京】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对外经贸大学等 【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水产大学等 【山东】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青岛农业大学,聊城大学,青岛滨海学院,曲阜师范学院等 【江苏】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淮海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等 【吉林】延边大学,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税务学院,吉林师范大学等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 【辽宁】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大学等 【天津】天津外国语学院,天津师范大学等

【河北】河北大学 【陕西】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等 【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重庆】四川外语学院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 【安徽】合肥学院 【广东】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白云学院 2.河南省内开设朝鲜语(韩语)专业的主要院校 【洛阳】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 【郑州】郑州轻工业学院 二.国内院校朝鲜语(韩语)课程开设状况 1.省外朝鲜语(韩语)课程开设状况 1)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韩国语专业目前有教授7名,分本科,研究生,博士三个阶段。为确保教学质量本科生每年每班只招收15名学生。 ?教学内容:①韩语言文学基础知识 ②应用韩国语听力,会话,阅读,写作,翻译,传译 ③对于韩国的社会,历史,文化,外交,政治,经济的广范围理解 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相关比较的广泛知识 ⑤英语4级 ⑥独立的韩国语学习能力和基本研究能力

中韩关系

关于中韩两国的经济合作关系的探讨 游晓楠,10号,11英本五班 中韩在地理上是相互邻近的国家,并且自古以来文化传统就彼此交融。通过查阅一些相关资料,我觉得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非常有必要,并且会双方受益。首先,中韩两国的经济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的互补性。相对于韩国自然资源的短,中国地域辽阔,农业资源和矿物资源十分丰富。广阔的中西部尚处于初开发阶段,因此两国之间能够互补。二是劳力资源的互补。中国有大量丰富的劳动力且劳动力成本较低,有数据显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只相当于韩国的1/10, 而韩国虽然人口密度大,但由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生产量和出口量较大,以及人口老龄化,深感劳动力资源不足,劳动力成本较高。三是产业结构互补。韩国新型的工业国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已有较高程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资金实力。而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层次低于韩国,虽然有某些尖端技术领先于韩国,但一般应用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与韩国有较大的差距。而且,是、而过在产业结构层次上的姐i型互补格局也有利于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过程中形成良性的写稿、做共进关系。中韩两国彼此相邻,如果实现自由贸易,两国的交通便利和运输成本的优势将大大提高贸易的利益。 同时,通过阅读一些资料,我将中韩建立贸易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分为三部分。一是政治摩擦不断扩大。当前朝鲜半岛因为核危机而出现了出现了显得紧张局势,当然还有台湾问题,这都是我们当前应当密切关注的。因为关系到国家主权,多以在中韩贸易合作的问题上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政治因素。二是中韩贸易分工不合理,对于大幅度开放市场还有很大的顾虑。当前,中韩虽然已经在进行自由贸易协定对话,但并不是很顺利。从中国方面来看,虽然中国在原材料,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着较大的有事,但出口主要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初加工为主,在中韩的产业分工体系当中处于较低的层次。而且大幅度开放市场可能会对中国的一部分产业形成较大的冲击。对于韩国而言,食品加工,农产品等开放市场方面也有较多的顾虑和困难。三是韩国对中国贸易壁垒重重,从而导致两国的贸易收支失衡。

浅谈中韩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时事与政治课论文)

浅谈中韩关系现状及发展障碍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 ,两国由破冰之旅发展到现在密不可分的政治、经贸、文化等政府和民间合作关系 ,仅仅用了21年的时间。21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 ,但中韩关系却取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方面 , 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 1992年 9月 , 即中韩建交仅一个月 , 韩国总统卢泰愚访问中国 , 同中国签订了“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等协定,启动了中韩关系发展的进程。建立外交关系后 ,双方历届领导人频繁互访 ,坦诚地讨论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共同关心的问题 ,确立了双方进行各领域合作的基础。2003年韩国现任总统卢武铉应胡锦涛主席的邀请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 ,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 ,推动了中韩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二、经济方面 ,两国经贸合作发展迅速 ,成果显著 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很快。1992年两国建交时 ,贸易额仅为 50亿美元 , 2004年达到 900亿美元 ,增长了 17倍。而且两国经济合作并没有饱和 ,正处于发育阶段 ,合作前景非常广阔。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性高速增长 ,成为韩国提高产业结构的契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 ,在市政、场地等建设方面为包括韩国在内的各国企业提供了众多的机遇 ,而韩国家电和汽车等产品在中国热销显示了韩国企业的竞争力 ,也是近几年中韩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各界交往活跃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 ,是隔海相望的近邻 ,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两国民众的天然亲近感和相近的文化传统使两国国民比其它国家的国民之间更容易互相理解和沟通 ,更容易“寻求友谊、繁荣文化” ,两国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部门及不少地方政府之间均建立了友好交往与合作关系。随着双方交往的日益紧密 ,“韩流”和“汉风”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以韩国电影、流行音乐、服饰为代表的“韩流”正以强劲的势头在中国掀起了韩国大众文化的热潮。同时 ,在韩国也掀起了被称为“汉风”的中国热 ,并在 2004年底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中国孔子学院和亚洲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 ,学习汉语热在韩国不断升温。另外 ,中韩在教育和旅游方面交流甚密。截止 2004年 3月韩国在华学习的留学生已接近 4 . 4万人 ,占外国留学生在华总数的 40% ,而中国在韩的留学生也已达到 6000多人。1998年中国政府将韩国地位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目的地之一 , 2004年两国旅游人员往来突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发 展前景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作为中俄关系领域的一个实际工作者,我愿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当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我的工作感受谈一点个人看法和意见。之后,我愿回答大家的提问。 我大体讲四个部分,一是当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情况,二是发展中俄关系的意义和经验,三是中俄关系目前面临的形势和发展前景,四是发展中俄关系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中俄关系目前处于历史发展最好时期 1991年苏联解体后10年时间里,中俄关系在政治和法律定位上连续上了四个台阶:一是1992年12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关于两国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决定把双边关系提升到“相互视为友好国家”的新阶段;二是1994年9月,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三是1996年4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两国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四是2001年7月,两国元首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步步升高的政治和法律定位,不仅使中俄关系高潮迭起,也为中俄关系指明了发展方向。 自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格局,成果丰硕,势头喜人。可以说,我们两国关系步入全面、快速、深入发展轨道,其重要性、特殊性和成熟性更加凸显。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2

(一)两国建立起完善的高层定期会晤及其他各级别交流与会晤机制(二)两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三)两国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支持(四)两国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军事合作(五)两国经济合作稳步上升,经济合作长期滞后的局面逐渐有所改观,中俄关系的物质基础开始增强(六)边境和地方合作日益成为两国合作的新增长点(七)两国民间交往和合作空前活跃(八)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卓有成效 语言是人类心灵沟通的桥梁。通晓对方的语言,是读懂对方心灵,相互理解信任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中俄友好合作,提升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水平,继成功举办“国家年”活动后,两国元首宣布在2009年和2010年启动两国“语言年”活动,在两国掀起学习对方语言、文化的新高潮。去年,“俄语年”在中国成功举办,今年的俄罗斯“汉语年”也已拉开帷幕。 二、中俄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对中俄两国,而且对本地区和整个世界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中俄开展战略协作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难以估量的现实和长远利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最主要的利益是,中俄两国由冷战时期的对手变成了朋友和伙伴,两国不用再拿出巨大的资源防备对方,而是可以集中力量搞建设、发展自己 第二、两国在国际舞台彼此多了一个有利的支持者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3

中韩关系现状分析

中韩关系现状分析 ●引言 中韩建交二十多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两国关系发展十分迅猛,但却并非一帆风顺。正确认识影响中韩两国关系的不利因素,将有助于中韩两国关系向正常健康的方向前进。 ●中韩两国国民产生矛盾的起源及发展 1 历史、领土观的差异 (1)东北工程与高句丽问题 所谓“东北工程”, 是“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的简称, 是一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东北三省联合组织的大型学术项目, 于2002年2月正式启动, 为期5 年。其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古代中国疆域理论研究; 东北地方史研究; 东北民族史研究; 古朝鲜、高句丽、渤海史研究; 中朝关系史研究; 中国东北边疆与俄国远东地区政治、经济关系史研究; 东北边疆社会稳定战略研究。①其中, 有些文章认为, 两千年前在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建立的“高句丽”王国, 与日后出现的“高丽”和朝鲜族不能混同。高句丽及在公元8~9世纪出现的渤海国, 皆属中国唐朝直接管辖的郡。中国学者的这一研究立场引起韩国学者反驳, 因为, 无论是在韩国还是在朝鲜, 他们的国民都认为, 发源于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和渤海是韩民族建立的国家。2003年12月9日, 韩国古代史学会、韩国考古学会、韩国近现代史学会等17个学会在首尔历史博物馆发表联合声明, 要求“中国应立即停止把高句丽史编入中国历史的歪曲历史行为”。韩国“开放国民党”发言人禹相虎指出, “北京对历史的持续歪曲是无法忍受的”。他要求首尔政府就此立即采取外交行动, 并警告北京此举将损害两国关系。韩国民间团体也强烈批判中国社科院的做法, 计划自即日起发起“拒绝前往中国旅游”的运动等。韩国《朝鲜日报》也认为“东北工程”不仅仅是学术研究, 而是带有极强的政治背景。该报强调“东北工程”由中国政府出资, 并且认为《光明日报》刊登的相关文章“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学术领域”。《朝鲜日报》发表社论称, “中国把历史问题当做国策事业并投入巨额资金肯定有政治企图。中国之所以这么做是要重新确认与朝鲜族居住的东北地区的关系, 并以此为基础, 制造介入朝鲜地区的

中俄关系的发展变迁

中俄关系的发展变迁 中俄两国交往的历史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了。经历了一段曲折、多变的过程,有对抗也有合作,有冲突也有和睦。以史为鉴,回顾总结中俄300多年的关系,我们能从中得到诸多启示。 1.中俄关系古代史 中俄两国关系源远流长。有确切史料依据的中俄外交关系于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中叶。此时沙俄虽然不断向东方扩张,但是遇到的是封建大帝国——清王朝,双方基本处于平等态势,1685年的雅克萨之战和1686年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沙俄并没有占到多大便宜,两国关系在俄方主动中方被动的情况下建立起来了。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1728年和1792年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和《恰克图市约》。这三个条约的签订是早期中俄关系发展的三个重要里程碑,这三项条约都是在经历了激烈的对抗甚至武装冲突后,经过对等谈判签订的。 此后至19世纪,中俄中叶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得到很大的发展,促成了早起中俄交往中礼尚往来的良好局面。 2.中俄关系近代史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枪打响之后,无论是中国还是俄国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期的中俄关系也经历了众多波澜。 在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初期,俄国始终扮演着一个伪善帮凶的角色,然而却从中国攫取到了最多的利益。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始,俄国通过各种手段,割据了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时间条约侵占领土 1858年《瑷珲条约》 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公里领土。 1860年《北京条约》 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1864年 《北京条约》 《勘分西北界约记》 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在内以东以南44 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9世纪80年代《伊犁条约》及以后五个 勘界议定书 割占了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 土。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指明方向。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2001年7月16日中俄两国签订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表明,中俄两大民族决心世代友好下去。从近期看,它是从1992年以来中俄两国元首签署和通过的中俄联合宣言、声明发展而来;从长远讲,它至少是中俄两大民族近百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探索友好合作方式的必然结果。对中俄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大多数国家的舆论给予了好评,但在1996年中俄两国正式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后,也有些国家舆论对中俄战略协作与睦邻友好关系进行种种猜测和挑拨,说“中国和俄罗斯从未成为真正的朋友”,[③] “中国人对俄罗斯从17世纪到19世纪大举向西伯利亚挺进怀恨在心”[④],中俄两国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将会发生冲突”等等。[⑤]这些舆论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都企图根本抹杀中俄建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对这些舆论原本可不去理会,但除两国有关专业工作者外,对中俄两国大多数人来说,特别是青年一代,对近百年来中俄关系史中发生的一些真实情况缺乏全面了解和系统的认识,再加上六十年代中苏两党发生的“大论战”,以及在中苏关系全面对峙时期,对两国关系负面影响谈得过多,掩盖或冲淡了中俄关系史上最基本的和最积极的方面,给人造成的印象是我们两个国家签署的一系列友好合作文件,仅仅是为了避免对抗。因此,十分有必要清点一下近百年来中俄关系史给两国人民留下的最主要的历史遗产,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珍视它。须知,这些遗产是促进我们两大民族永远友好合作的最基本因素。 一.关于历史:中俄关系的分与合 1.对三次结盟的历史回顾 回顾近百年来的中俄关系史,就会发现一个最起码的事实,那就是中俄两国曾三次签订盟约,即三次结盟。这三次盟约是中俄两国分别在1896年6月3日签订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日本国如侵占俄国亚洲东方土地,或中国土地,或朝鲜土地,即牵碍此约,应立即照约办理。如有此事,两国约明,应将所有水、陆各军,届时所能调遣者,尽行派出,互相援助。至军火、粮食,亦尽力互相接济。”[⑥]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缔约国担任协同其他联合国对日本作战,直至获得最后胜利为止。缔约国担任在此次战争中,彼此互给一切必要之军事及其他援助与支持。”[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相互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⑧] 从以上三次盟约的最基本内容可以看出,中俄两国对来自威胁双方安全的外部侵略,两国之间不是相互给予一般性地支援、同情,而是将所有能调遣的“水陆各军”、“尽行派出”;“彼此互给一切必要之军事及其他援助与支持”;“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纵观这三

浅谈文化交流对中韩关系的影响

浅谈文化交流对中韩关系的影响

摘要 本文拟结合文化的特征及文化交流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对中韩文化交流现状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当代文化交流对中韩政治、经贸和社会的影响,进而考察中韩两国文化交流中产生的问题以及我国面对未来两国关系中的文化交流时所要采取的措施,以引导中韩关系向有利于两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落实中韩首脑会晤中确立的建立中韩全面伙伴关系的战略决策,促进中韩关系的顺利发展。本选题的意义主要有两个:一是拓展中韩文化交流的研究时段和研究范围;二是为以后更好地发挥文化交流在两国关系中的促进作用带来启示。 关键词:当代;中韩;文化交流;中韩关系

目录 一、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成效 (4) 1.1中韩两国文化交流迅速发展 (4) (1)教育合作迅猛发展 (4) (2)影视交流急剧升温 (4) (4)服饰交流方兴未艾 (5) (5)旅游协作势头强劲 (5) 二、当代中韩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5) 2.1民间文化交流推动中韩建交 (6) 2.2以文化交流为基础,两国的经贸往来大幅度上升 (6) 2.3文化交流对两国社会的影响 (6) 三、中韩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7) 3.1“高句丽问题”为代表的历史领域认识问题 (7) 3.2中韩两国文化产品贸易极不平衡 (8) 3.3两国文化交流层次较浅 (9) 四、在处理未来中韩关系中的文化交流时我国的对策 (9) 4.1为建立互信互助的中韩关系而加强文化的交流 (10) 4.2冷静对待两国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一、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成效 1.1中韩两国文化交流迅速发展 (1)教育合作迅猛发展 2004年在韩国境内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人数达2.3万(2004年全年中国境外HSK考试总人数为3万人)。据新华网报道,韩国每天都有关于中国的书籍出版。每年在世界各地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外国人中,韩国考生占到三分之二。“在…韩流?、…汉风?的直接影响下,中韩两国的人员交流也非常活跃。2006年访华的韩国人达390万人次,平均每天有1万余人。2006年,在华韩国留学生人数达5.7万人,在韩中国留学生也有1万余人,分别居对方国家外国留学生首位;常住中国的韩国人多达70万人。 (2)影视交流急剧升温 韩剧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电影《英雄》等也频繁登陆韩国。韩国人是狂热的电影爱好者,首尔市里数十个电影院经常是座无虚席。大多数电影院既上映韩国本地的电影,也上演进口的电影。韩国电影大部分是历史电影以及一些现代情景喜剧。韩国的电影工业越来越现代化,一些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也大获好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取得了长足发展。从电影反映人类文化与文明进步的同步性角度来看,中国电影几十年来在一些相当重要的方面确实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最近几年,韩国的影视作品尤其是韩国电视剧大举进入中国,在中国刮起了不小的韩流风暴。《大长今》、《对不起,我爱你》、《浪漫满屋》、《豪杰春香》、《18.29》、《美妙人生》、《悲伤恋歌》、《冬季恋歌》、《天国的阶梯》、《爱在哈佛》、《巴黎恋人》、《My Girl》、《威尼斯恋人》等等一大批韩剧登陆中华大地。近十年左右,以电视剧为主要形式的韩国文化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形成了一股冲击我国文化市场的“韩流”。韩国电视剧往往注重展现生活化和平民化,以亲情、友情、爱情为主题,剧中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场景布置时尚华丽,画面清纯高雅,演员的表演朴实自然。具有相近文化背景的我国青少年尤其是女性在追求时尚、追求个性的过程中在韩剧里找到了知音,因此他们对韩剧很是认同,这就致使韩剧在我国流行。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正在成为“韩剧迷”,韩剧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达到近年来的巅峰,“哈韩族”遍布大小城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