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忠信教育读后感 莫显华

忠信教育读后感 莫显华

忠信教育读后感 莫显华
忠信教育读后感 莫显华

“忠信教育”是最能体现教育真谛的教育法

——读高振东之忠信教育法有感莫显华在对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一片斥责声中,我有幸拜读了高振东先生之“忠信教育法”,感触颇多,正如高先生文中所言:这是不带西洋色彩的教育法。在近4万字的文章中,我感触最深并觉得受益匪浅的主要有以下两部分:

一是对有关校园通俗名词的诠释。什么是“学生”,他的概括言简意赅,即:学“生活的常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什么是学校,校乃“矫”也。老师之“老”字解释得更为精妙,老是盯着学生、老是找学生的“麻烦”是老师敬业精神的体现,虽用“老知识”传授给学生,却寄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老师们的教学追求。“教育”这个名词虽妇孺皆知,但“教”与“育”的行为谁更重要,可能并不在意,“育”涵盖“教”,反之不然。作为教学一线教师的我们,相信一定会对高振东先生的诠释产生共鸣的,只有我们理解学科知识只是落实育人的载体,把教育的重心落实到培育“人”上,才能不辜负“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才能真正担当起祖国和人民的重托。

二是高先生指出的,我们要透过六种观念教育去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文中提出的六种观念分别是:忠民爱国,信守不渝的忠贞观念;孝顺父母,尊敬长上的伦理观念;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积极负责观念;吃中国饭,说中国话,穿中国服饰,过中国年节的文化振兴观念;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敬业观念;“为国家需要而求学问,为社会合作而学技能”的利他利群观念。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人生征程中都能有上述六种观念,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教育。因此,联想到我校正在积极研究推进的“大道”德育课程,是不是可以以此作为课程理念,通过课程培养“六种观念”的形成?学校的节庆活动、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爱心”护照、主一广场教育活动等等,要始终将对学生“六种观念”的培养作为活动宗旨,这样,德育才不至于流于空洞的说教。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_读后感.doc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_读后感 做有温度教育读后感(一) 用爱心育良心 葛溪乡小学吕媛媛 深夜11点16分,我思维仍然很活跃,这份“跳蚤”似活跃源自于我刚刚阅读完方华老师《做有温度教育》一书。6月26日也就是期末测试日,作为留校看家教师明天有一大堆事情等着我去做,按理我现在应该休息了,可是我却按捺不住心中这份激动来写下这篇读后感。 正式走上教育岗位以来我就想通过哪个人介绍、哪段视频或者说哪本书阅读来了解弋阳教育这几年发展以此来帮助自己确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规划,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一再耽搁。半个月前在教育交流传播群里得知方华老师出版了《做有温度教育》一书,我当即在群里回复了一句“一定要拜读!”很庆幸,同在群里我校校长看到了我发这条信息,在他帮助下周五我拿到了这本书。正逢周末,我用了两天时间一气呵成将这本书看了两遍,阅读第一遍时候,我觉得通过这本书我收获到了很多,可是,你具体问我收获了些什么,我也说不清,于是,我开始了第二遍阅读。 这本书有方华老师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等。这些文章有是从一个教育管理者角度,有是从一个教师角度,还有是介于两者之间。《做有温度教育》,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温暖,教育确实需要点“温度”。 细细地品读这本书,就被它深深吸引了。我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问题。韩愈说“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学生到底要是怎样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做有温度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他对教育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期待”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人来看待,让老师、学生在爱中接受教育,我不由为方华老师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本书也提出了大量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解决方案和采取策略。我从未见过方老师本人,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他有大量实践、阅读、思考、写作经验。 一个人格局决定一个人高度,通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方老师教育高度,方老师对教育独特见解。下面我来具体谈谈做为一个新教师阅读本书后感触: 一、帮助我解决了许多问题和困惑。 上岗后,无论是做为一个班主任还是做为一个语文老师,我都遇到了许多问题,可以说大部分问题在校长和其他老师帮助下我都陆续解决了,但是还有些问题没有得到恰好答案,而这本书给了我很好解答。同时,本书也把我教育工作中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想法更直接呈现在了我眼前,让我豁然开朗。 二、它是我现阶段教育事业指路明灯。 做为一个新教师,我在摸索中慢慢前行,《我教育观:三“风”一体》一文让我对弋阳教育反展形态有了更深了解,让我确立了做为一个新老师该努力方向,而《办好教育需要静下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这一年教学工作,虽已而立之年由于业务不熟却多有浮躁,阅读本文让我明白我需要静下心来给学生和自己重新定位。

(完整版)读《教育的目的》有感1000字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1000字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1000字 郑州丽水外国语学校袁鑫 《教育的目的》是英国教育家、哲学家和数学家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在教育哲理上的系列思考。他在书中以其严密的逻辑和深刻的哲学剖析了关涉教育目的的一些基本问题,其主要观点来自于实践经验、教育反思和理论批判。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生气勃勃的学生自我发展。 书中有几个说法或观点让我很有感触:一是”惰性思维”,二是”教育的实用性”. ”惰性思维”:只是通过大脑去接收某些观点,而不去应用、验证或与其他新事物有机地融合起来。为了使其通俗易懂,书中举了一个例子:那些聪慧的妇女虽未受过什么教育,但阅历丰富、涵养深厚,步入中年以后成为社会中最有

文化修养的群体——原因在于她们摆脱了惰性思维的枷锁。我想,这里的惰性思维不单单指向学生,可以说指向任何一个有思想意识的人。 我想避免让自己陷入”惰性思维”的最好方法,也是最为简单的方法便是”反思”,如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每一堂课,在班级管理上反思自己的每一次决定和措施,在待人接物上,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等,在不断的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同时让自己的长处更加突出,在反思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而在这一过程中,必定要克服”惰性思维”的阻碍。 而对于学生,我想他们中的大部分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这种思维,有的学生上课不声不响,也在认真听讲,作业也是认真完成,但就是考试不出成绩,我们不能说这样的孩子懒惰,不勤奋,因为他向我们展示的现象,给我们的感觉是认真踏实的,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往往认为他们是没找到正确的学习方

法。我想,找到正确的也就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是一件易事,前提一是对自己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如了解自己的学习行为习惯,自己的性格特点等,二是,对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不仅仅停留于简单的信息接收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信息要进行吸收和消化,将课堂上课下所听到看到的信息、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只是简单盲目的接收信息,却不动脑经加以思考,就像机器人听从指令完成任务一样简单机械,但学习本身并不是完成一项项具体的任务。这样的学生或许是被”惰性思维”控制着,行动上不懒惰,但思想上却并不勤快,学生自己也并未意识到,所以学习效率不高不出成绩。若不及时改变思维,久而久之,他们或许会一次次被这样看上去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结果打击,进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以至变成头脑简单,做事鲁莽之人。所以,我在课上和课下,经常告诉学生学习要动脑筋,多思考。不仅

布鲁纳教学法

布鲁纳(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过程》(1960)、《论认知》(1962)、《教学论探讨》(1966)、《教育的适合性》(1971)等。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间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c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他强调说:"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 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我正确结构和意义。"总之,在布鲁纳看来,发现学习就是在学校条件下,引导儿童从所见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一种学习途径。 布鲁纳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方法,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布鲁纳认为,儿童是发现学习的主体,因此,应鼓励儿童相信并依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特别是能力,是儿童学习的推动力,应启发儿童把学习与日后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发现为奖励,自主地学习,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的行为和习惯。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布鲁纳认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 翟素芳 利用闲暇时间,我在假期期间阅读了《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文中作者以睿智的笔墨畅谈其对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价值的理解。作者认为,以人性为出发点的教育理念,才是有温度的教育。全书贯穿了作者鲜明的教育价值观——做温暖人心的教育。要说有温度的话,上有温度的课,写有温度的字,“不急躁”、“不极端”“不尖锐”。这样的教育将能滋养人的心灵,唤醒人的觉悟。人,才是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拜读完此书,我的心情似大海里的波浪,久久难以平静。更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事业是多么的伟大和神圣,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用人格塑造人格,用个性濡化个性,用情操陶冶情操的精神,是多么使人敬佩! 心情愉悦时,看哪个学生都是一朵可爱的花;心烦意乱时,连一声‘老师,您好!’都无暇顾及。我常说“不要惹老师生气,老师的忍耐力是有限的”“上课不认真,就站到教室后去”,看到学生那似乎被震慑的眼神,主动坐直的身体,我为保证了课堂纪律而感到欣喜,可后来品读了《做有温度的教育》后,我清醒地认识到我的工作对象不是机器,不是货品,而是一群感情丰富,活泼可爱的孩童,是幼小的生命,我怎能用冷冰冰的,没有丝毫人情味的话语和态度来对待他们?这样的老师只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蛮横无礼的形象,继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就难以得以保证,师生关系就容易陷入尴尬的境地。教育应该如文中作者林格所说,是温暖的,是充满真诚的爱的。我所需要的应是有智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而非用无尽的怒火来对学生加以恐吓和镇压。对之前的做法,我感到懊悔。往后教育中,当我又开始埋怨孩子不可理喻的时候,我觉得那就恰恰是我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心态的时候,当我眼中的孩子看起来变的一无是处的时候,那就恰恰是要改变一下我自己的视角的时候。对待学生要以“爱”贯穿始终,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帮助、信任与期望。 教育的温度应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如老师的一个微笑,它是世界上最令人温暖的东西之一,像阳光一样,能照亮学生心灵。又如老师的评语,“加油,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学内容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知识教育?这是我们一直探讨的教育问题,怀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对此做出精彩的回答。这次,我有幸读了《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感触颇多。作者怀特海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校长,父亲也先后从事过教育和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而书中这句话——“读了之后,感到它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的中国人写的。我们不能不佩服,怀特海在英国这块土地上思考的结果,还能适用于千万公里之外的中国。”鼓舞了人心。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所以怀特海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 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很多是指向着未来结果的。然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绝对是两回事。这点我们通过阅读怀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获知。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应该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2010-2020)》,期中所表露的许多思路皆旨在对教育制度除旧布新,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怀特海还告诉我们: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智慧,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就不可能聪明,但也很容易获得知识却仍然没有智慧。智慧高于知识。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教育是教人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所以说,单纯传授知识并不是教育的目标。知识本身也并不是学习的第一目标,而获取知识的方法才是。通过知识培养智慧的渠道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人们在遇到问题时明显地感受到知识的作用,就不仅能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智慧就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得以发展形成。

教育过程(布鲁纳)节选

目录 一引论 二结构的重要性 三学习的准备 四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五学习的动机 六教学辅助工具 译者说明 美国从五十年代下半期起,特别在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以后,为了与苏联争霸,锐意改革中小学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试图培养大批科技人才。1959年美国“全国科学院”在伍兹霍尔召开会议,讨论如何改革中小学数理学科的教育:与会者很多是参与了中小学教材编写的数理学科教授、专家以及心理学家。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1915—)担任大会主席。本书就是他对大会讨论所作的总结报告,是阐明美国六十年代初期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的著作。 本书从第二章到第五章的四章中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四个中心思想。第一,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第二,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第三,过去在教学中只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今后应重视发展直觉思维能力。第四,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

一引论 我们将教些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法?强调学科的结构,以便使学生尽快理解一门学科的基本思想,其含义究竟如何? 要了解变动着的教育舞台上目前在课程工作方面所做的努力的意义,需要谈一下历史背景。 首先,大学与中小学脱节的情况开始扭转。许多有声望的科学家投入到中小学课程的设计、准备教科书和实验演示。其次,心理学家重新重视学习机制、关注智力。 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下面数章将分述四个题目。第一个题目已经有所介绍: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它怎样才能成为教学的中心。认为,不论我们选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第二个题目是关于学习的准备。 总起来说,我们将集中于四个题目和一个设想,即结构、准备、直觉和兴趣这四个题目,以及在教学工作中怎样最好地帮助教师这个设想。 二、结构的重要性 关于忠实于教材基本结构的课程的设计问题,过去几年的经验至少已使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的教训,这个教训是:必须使各学科的最优秀的人才参加到课程设计的工作中来。 在前面的讨论中,至少有四个有助于教授学科基本结构的一般论点,这些论点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 第一点是,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第二点要涉及人类的记忆。关于人类记忆,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很好的模式里,否则就会忘记。学习普遍的或基本的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是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 第三,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这个模式有助于理解可能遇见的其他类似的事物。

布鲁纳与课程改革运动

布鲁纳与课程改革运动 五十年代末,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美国朝野为之震惊,一场关于教育的大讨论随之拉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受到质疑,1958年,国会迅速通过了拖延十年之久的《国民教育法》,1959年,美国各方面的专家聚集在伍兹霍尔讨论中小学教育改革,会议的主持人即是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他在会后发表的《教育过程》的小册子,被誉为“划时代的著作”,“有史以来教育方面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本书”,并成为随后掀起的课程改革运动的理论指导,他本人一时之间名噪世界,成为战后新教学论研究的代表人物。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经验,认为世界只是人的经验或主观之物,所以,教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活动过程,生活过程,知识是在实际生活或者活动中附带的,所以课程内容不应该是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应该是社会基本活动。而布鲁纳的教学思想则立足于结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独立存在的,可以被构建成一个个连贯的模式,形成不同的学科结构或者学科体系。基于这种认识,他指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而所谓的学科的基本结构,主要是指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掌握这些基本结构,应该成为教学的中心。如果学生掌握了学科基本结构,就容易理解学科的内容并不断地实行知识迁移,理解更多更深的内容。他指责以往的学校教学以过分困难为理由,盲目地降低难度,把许多重要学科的教学推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甚至像微积分这样的知识,也有可能让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 为了达到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目的,布鲁纳提出了教学的四个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所谓动机,就是指学习的积极性,可能来自外部,也可以来自内部。布鲁纳更强调内部动机的作用,他把内部动机分为三类:好奇的内驱力、胜任的内驱力和互惠的内驱力。即求知欲,求成欲和互相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通过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等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结构原则是布鲁纳教学思想的重要特色,强调学生应该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比如文科的观点、理科的公式等等。而要达到目标,教师必须注意教材的呈现方式,如对学前儿童要多考虑动作式的

做一名有温度的教师

做一名有温度的教师 德州市新影街小学柳健美 “温度”一词,可以说是2016教育界的一大热词,我们要寻找“有温度的课堂”、“有温度的话语”、“有温度的微行动”等等,那么我们就努力尝试着来做一名有温度的教师吧。有温度的教师,更容易切中教育的真谛,更容易打动孩子们的心,也更容易戳中父母的心。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2011年踏入教师这一行业,现在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几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

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老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老师们都愿自己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有一个曾做过教师的人说:教师这工作是少有的净土,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是值得一直干下去的。 说起来,教师这职业到底给了我们许多,比如一份可以矜持一些的心态,一种相对安定的生活,一个三餐准时的习惯……所以,那些多年不见的朋友听说我做了老师,往往都会问:你的薪水高吗?你的待遇不错吧? 可是,即使是再关心我的好友,也无人问及,你幸福吗? 我幸福吗? 幸福是什么?也许我们记住了许多快乐的场面,可幸福却是一种自己灵魂的问答。 当然,你完全可以选择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获得幸福。但当你身为一名教师,就有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那就去爱你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灵源教育办陈金辉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是英国19至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数学家和哲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收录了其在日常工作讲演中的六篇稿件及80岁时在哈佛大学写下的一篇自述生平。怀特海老师一生始终浸润于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环境中,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独到见解,他那深刻而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在欧美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中仍具现实意义的一些教育思想深深地引起了我的认真思考。 “教育是一种掌握种种细节的需要耐心的过程,一分钟,一小时,日复一日的循环。企图通过一种虚幻的方法做出高明的概括,学习上绝无此种捷径。我们知道有一句谚语“见树不见林”,这正是我要强调的一点。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学生通过树木看见森林。”在“教育的目的”一章中,怀特海老师提到了这段话,从我个人自己的理解,我想可以概括两点,一是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二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通过树木见到森林。 首先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慢的艺术,更是一种运用精雕细刻、行中有为、潜移静化的慢工活。李希贵校长曾在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指出:切不可把远期目标当作近期目标,把美好蓝图当成指日可待的现实。教育需要时间,教育改革需要耐心。面对教育理想与宏伟蓝图,我们要学会“慢”下来。这里所说的“慢”,并非不进取、不作为,而是指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办

教育。所以我们要明白教育是服务人的一生的,功利的教学都是短视的,是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别是我们在做教学研究时,也要把研究当成是一种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用心做好教育。 其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通过树木见到森林。书中怀特海老师所说的“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因为它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命力……那时他还没有决定如何将它们合为一体”(P10),为主讲述了孩子学习课程之间的融合问题,他认为应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及课程中产生的系列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融会贯通,就能够“通过树木见到森林”。这与我国经常阐述的一句名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含义是相似的。毛泽东主席曾把这句话从哲学上的理解认为它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即用孤立的眼光看待问题;而词解为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确实,远大的眼光和渊博的学识(森林)并非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学习一个个具体问题(树木)的过程中升华出来的。只有当孩子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合为一体,教育才会达成同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还有,使学生接受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特别提倡,教育家们特别关注的问题。而通过对此书的阅读学习,让我了解到在八十几年前,怀特海在他教育的讲演中就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如:他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提倡引导他们自我发展。曾提到“令人悲哀的是,儿童时代的金色年华却常常笼罩在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填鸭

布鲁纳教育过程读后感

布鲁纳《教育过程》读后感 摘要:《教育过程》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早年的著作,本文通过对该著作六个板块内容解读和评价,提出该著作对教育信息论、教育心理学化、教学理论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其不足之处的一些思考。 关键字:布鲁纳;教育过程;读后感 1 对《教育过程》评介 《教育过程》一书分“引论”部分和继“引论”部分的正文,共五章。五个题目分别是: 结构的重要性——布鲁纳提出了学习行为的目的在于:“不但应当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还应当让我们日后再继续前进更为容易。” 学习准备——布鲁纳提出了一个“思考课程本质的一个必要的假设”,他说:“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布鲁纳指出:“过去,在教学中只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今后应重视发展直觉思维能力。” 学习动机——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 教学辅助工具——布鲁纳认为,即使广泛使用教学辅助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成为主要的辅助者。” 下面就分别从这些方面对本书作一评介。 2.1 引论 布鲁纳基于结构主义心理学,从学习理论发展史的分析入手,强调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有关“学科的结构”,即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他看来,由于历史上的教育知识观存在“特殊技能”与“一般技能”的二元观点,使人们忽视了那种能训练学生掌握复杂知识的基本结构的研究。 近二十年关于学习与迁移本质的研究说明,普遍迁移的训练可使人“学会如何学习”。这个研究成果,促进心理学家重新重视一般理解的学习与迁移,并再度产生对一般课程和课堂教学的兴趣。而许多科学家也重新投入到他们各自领域里中小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法研究工作中来,并注意学科的结构问题。 2.2 结构的重要性 布鲁纳所说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某门学科的基本观念和原理。从教学的目的上,他强调学生应掌握知识的整体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掌握零星的经验或事物或知识的结论。 教学过程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四点意义: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结构的了解有助于记忆;领会学科的基本观念和原理是学习迁移的主要途径;基本结构的教学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如何编制忠实于教材基本结构的课程?布鲁纳提出了几点建议:给予和基础课有关的普遍和强有力的观念和态度以中心地位;把教材分成不同水平,与不同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匹配起来;使各学科最优秀的人才参加到课程设计的工作中来。

布鲁纳教育思想

论述题: 评析布鲁纳的教育思想及其借鉴价值 杰罗姆·布鲁纳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研究和思想主要是关于人的知觉、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他把心理学的原理运用于教育领域,并且,以强调知识结构把握和倡导发现学习,领导了当时美国的教改活动。尽管他所倡导的课程改革,并未取得很大的成功,但对于当代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比如,儿童教育方面、新课程改革、以及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我对布鲁纳教育思想的学习,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我觉得可以借鉴的方面(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发现学习的观点等)进行论述。 一、布鲁纳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儿童教育 中国对学龄前的教育、小学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了。但是,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学龄前教育的问题上,仍然有很大的不足,漏洞很大。如在培养儿童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上,重视不够,漏洞还很多。布鲁纳的认知发展阶段对儿童教育的发展的某些方面,有比较大的借鉴意义。 布鲁纳十分重视个体智力的问题,不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其发展特点,同时也区分了个体智力发展的几个阶段。布鲁纳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其智力理论的基础,他根据儿童智力成长规律提出促进其生长的方法措施,总结个体智力成长模式,并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动作性表征阶段、映象表征阶段、符号表征阶段。 动作性表征阶段,主要是五岁之前的儿童,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作用于事物来学习和再现它们,以后即能通过合适的动作反应再现过去的事物。即通过动作进行认知,逐步学习对事物的反应并形成习惯的动作。所以,儿童这个阶段通过语言和图解方法学习,如骑脚踏车,是没有效果的,要重视的是儿童自身的实际行动。所以,对待这一阶段的儿童特别要注意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 映象性表征阶段,指处于六七岁至十岁的儿童。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图像或表象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他们更多的是依靠视觉或其他感觉,组织和概括化印象的使用。如果出一道简单的算术题,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看一眼,可以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处于动作性表征阶段的儿童要通过手指数数,才得出答案。映象是动作的高度概括,映象表征简约动作表征。 符号性表征阶段,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这些符号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这一阶段,儿童主要靠语言认识事物,把语言当做一种思考工具。语言表征具有更高概括性,语言将图像更加简洁化。符号表征是最高级认知阶段,此时儿童能够把握事物本质,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 布鲁纳认为,儿童发展的三个表征阶段是相互联系的,人类智力发展沿着这三个表征系统的顺序进行。但三个阶段无截然的分界线,只是哪个是发展中的重点的问题,即在人生不同的阶段这三种表征系统所占的比重也不相同。所以处于后两个阶段的儿童仍然会用动作来认识事物。 对教师来讲,明白布鲁纳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和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可激发儿童重组自身认知发展结构,促进儿童智能的发展。比如,处于动作表征阶段的儿童,要用符合这个阶段的方法进行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精选5篇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精选5篇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 入职近三年,这学期我与这本《做有温度的教育》结缘,刚拿到这本书我被“温度”两字吸引,心里想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有温度的教育”?于是携着疑惑翻开了这本书…… 实话说我对“教育”二字的理解不那么深刻,但是读完此书让我领悟到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温度的事业,教师有温度,学生才会有温度。在王兮老师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中,王老师注重了成长环境的温度、管理的温度、课堂温度、德育温度、活动温度等等,在所有的教育互动中均注重了一种人文的关怀。在书中我学习到了:要想建设好班级,首要任务就是赢得家长的信赖。 班主任老师重要的职责就是成为沟通学校、家庭的纽带,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可以搭建好家长委员会班子,唯才是用。还可以将老师的教育理念传达给父母,培训好父母,告诉父母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更要搭建沟通平台,用温馨的语言让沟通常态化。这使我感受到:所谓教育,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人的服务。 让晨读课程熠熠生辉 王老师研发了低段晨诵课程:望着天空的眼睛;低段读写绘课程:与故事同行;中段晨诵课程:我听见思想振翅的声音。王老师正是用

这样的课程,让一双双眼睛飞出了窗外,让每天清晨的一首小诗与孩子们纯真的心融合在一起,孩子们读小诗,画小诗,写小诗,在诗意中栖居,在诗意的生活中感悟语文的魅力。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也进行了绘本的读写绘课程的实践,在一段时间内,我发现孩子们的识字量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有了小幅度的提升,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本学期的晨读课,我再次进行课程的小开发,让宋词走近孩子们的生活,希望能学着用王老师那样创新的眼睛,去发现宋词与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的契合点,让宋词在孩子们的平日生活中熠熠生辉。 读完此书我觉得做教师就做有温度的教师,做教育就做有温度的教育。正如李镇西所说,大多数老师将教师作为一个谋生的饭碗,更高尚、层次更深的就是把这种职业当成了一种虔诚的宗教信仰。在教育这条路上我希望我能做那个最虔诚的信仰者。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2 近日读方华校长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其实有些感同身受。不管是方校长提到的教育是什么,还是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还是在讲述做有温度的乡村教育上,他的很多理念和想法其实和我们还是有不谋而同的地方的。然而,对于我来说,很多理念还达不到方华校长的高度,从方华校长的一篇篇中也只能感悟到一些,有些内容真正要做起来或进行改变确实还存在很多的困难。 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温暖”一词,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那句“让我们温暖的绽放”。怎么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所以,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 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瞎子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出人头地等等,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否则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

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是抱有置疑的态度的。他认为在众多的 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由此可见,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让“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 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 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启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启示 摘要: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在世界教育领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其中心思想是强调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把布鲁纳的这种观点应用于我国的教育教学中,是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关键词:布鲁纳“发现学习”启示 布鲁纳(J.S.Burner)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主要从事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他吸取了德国“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的理论和瑞士皮亚杰(Piaget J.)发展心理学的学说,在批判继承杜威(Dewey J.)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加上自己长期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发现学习”的模式和理论。所谓“发现”,布鲁纳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强调的是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似,引导学生像处在科学研究前言的科学家那样探求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发现学习”作为布鲁纳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方法的精髓,严重冲击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我国的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发现学习”理论的认识论基础 布鲁纳十分重视生长的问题,他常常把智慧生长与认知生长作为同义语,把他们看作是形成表征系统的过程。他认为,智慧生长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①因此,探讨智慧生长的一个最有用的概念是表征或表征系统。 表征或者表征系统,是人们知觉和认识世界的一套规则。布鲁纳认为,在人类认知生长期,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的阶段。1、动作表征(又称表演式再现表象),即指通过动作认知事物,它由一系列适合于得到某种结果的行动构成,具有高度操作性的特点。布鲁纳认为,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人类演进过程中经历的第一类重大发明:制造出能够扩展人类动作能力的器具,包括简单的工具以及由各种简单工具组合而成的器具。通过扩展动作能力,人类变得强有力了。2、映像表征(又称肖像式再现表象),即指通过心理表象来认知事物,即用心理表象 ①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09.

布鲁纳的作品

主要著作 《思维之研究(A Study of Think )》(1956,与人合作) 杰罗姆·布鲁纳作品 《教育过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1960) 《论认识(on Knowing)》(1964) 《教学理论探讨(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1966) 《认知生长之研究(Studies in CognitiveGrowth)》(1966,与人合作) 《教育的适合性(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1971) 《超越所给的信息(Beyond the Information Given)》(1973) 《儿童的谈话:学会使用语言(Child's Talk :Learning to UseLanguage)》(1983)《心的探索(In Search of Mind)》(1984) 杰罗姆·布鲁纳思想理论 杰罗姆·布鲁纳认知学习 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思想 布鲁纳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把新学得的信息和以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框架(或现

杰罗姆·布鲁纳作品 实的模式)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的过程。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他构想的现实模式为基础的。这样的模式首先是从个人的文化中汲取的,又适应于个人的各种不同的用法。布鲁纳说:"我们对世界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一种对'那里'的秩序和结构的反映或反射,而是包括能够在事前编造成一种可以预言世界将是怎样的、或者可能是怎样的构成物或模式"。这种模式布鲁纳称之为"世界模式"(models of the world)。实质上,这个世界模式就是个人所期望的事物。这个模式能使人预言、内推和外推更多的知识。对于布鲁纳来说.内推就是通过新知识的应用而改变某种见解;外推就是超过他所获得的知识。因此,一个人关于世界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和已学到的模式进行比较,并从这种模式中学到许多东西,从而使他能够预言下次会出现什么。 在布鲁纳看来,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的知觉,实质上是一种构成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个人把他的感觉资料和他的世界模式联系起来,推论出一个关于外部事物的假设。然后.用这个事物的另外一些特性来检验他的假设。所以,一个知觉者不应被看成是一个被动反应的有机体,而应更确切地被看作是一个积极地选择信息、形成知觉的假设,并且有时为了减少意外的事情或达到有价值的目的而歪曲从环境中输入信息的人。 记忆也不只是一个人对固定的、没有生气的痕迹的重述,而是一个人完成想象的重建的问题。思维就是一个人通过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活动来弄懂所察觉的一大堆杂乱事实的过程。总之,布鲁纳反对把人看成是一个在认识上被动的接受者,而把人的认识过程看成是一种积极的构造过程。 认知过程的基本操作是对外部事物的类型化和概括化。布鲁纳认为,知觉过程是一种类型化的过程。这种类型化是以一个人从观察到的线索到认出物体的种类所作的推理上的飞跃为基础的。思维活动的概念化和类型化过程使人有极大的能力去区别他们环境中的物体或过程。人们为了弄懂他环境中事物的意义,他必须能够从几乎数量无限的可区别的物体和事件中.去选择那些似乎具有某种共同之处的事物,并把这些事物或者看作一个单独的种类,或者看作容易处理的若干类型。例如,人们能够区分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又能够把各种不同的颜色类化成一个概念,即颜色;或者类化成几个概念,如"暖色"、"冷色"等。同样,人们也可以按照社会阶级、性格特征、宗教派别、民族性、性别和年龄等把人进行各种分类。布鲁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是尊重,也是成全_心得体会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是尊重,也是成全 是尊重,也是成全 有幸拜读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仿佛作者在平静的心湖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 记得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在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在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不但传授知识给受教育者,也是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标榜者。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 那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指明灯,教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艺术般的作用呢?从本书中,我得到了大量的启示。正如本书中所体现的思想核心:教育要根据学生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设计不同的课程。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大脑是一个活跃的组织,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一种想法并不适合儿童,所以教育者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各种不同想法和意见。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本来就具有生活意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该是教育的本质。所以,书中提出:理解抽象的思维,分析具体的事例。就是说用具体的生活例子来理解抽象的思维,又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具体的事例。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学生思维,思考并对知识加以利用。 同时,怀特海先生还反对教学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每一所

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一定要受到毁灭的痛苦。”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只能是“扼杀文化的精华”。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学生排队、教师排队、学校排队),反复组织统考、不断印制试题的人们,是否求实地细想一下,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呢? 是的,也许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办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那会如怀特海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新课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是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判断学生的需要,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明示,但作为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原来,教育是对人的成全,正是好的教育成全了好的人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这就是完美教育的鹄的。好教育引导人们向善求真,引导人生向自由与光明的境界缓缓飞升。课业负担过重而令人疲惫、令人压抑的教育不是好教育,眼中只有“考生”而没有“学生”的教育不是好教育,充斥

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

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 (2013-01-12 20:40:33) 转载▼ 分类:学科素材 标签: 杂谈 布鲁纳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原理,借鉴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学科 基本结构理论。他围绕“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么教”这样几个问题,系统阐 述了其学科基本结构的基本观点。 关于教学任务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这是教学论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因为它将决定教学过程的内容和方法等要素。布鲁纳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获得智力的最大发展。 他说:“我们也足可以把追求优异成绩作为教育的最一般的目标,但是,应该弄清楚追 求优异成绩这个说法指的是什么意思。它在这里指的是,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他强调,教学既要探求向优秀学生挑战的 计划,同时也不要“破坏那些不很幸运的学生的信心和学习意志”。教师的任务除了尽 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内容之外,还应该尽可能使学生在结束正规的学校教育以 后能够独立地向前迈进。 布鲁纳指出:“学生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它对新问题的适用 性越宽广。” 他指出:“任何学习行为的首要目的,应该超过和不限于它可能带来的兴趣,而在 于它将来为我们服务。学习不但应该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还应该让我们日后再继续 前进时更容易。” 关于教学过程: 布鲁纳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表演式再现表象阶段或动作表象阶段,也称“前运算阶段”,年龄在一至五六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依靠 动作对付外部世界,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行动调节主要依赖于直观。第二阶段是肖像 再现表象阶段或形象表象阶段,又称“具体运算阶段”,五六岁至10岁左右。这一阶段 儿童开始借助经验的意向解决问题,开始产生逻辑思维,但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形象 支持,其心理运算还处于低级阶段。第三阶段是象征式再现表象或符号表象阶段,又 叫“形式运算阶段”,10岁到十四五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有能力对某些具体观念加以形 式化的或公式化的表达,但其心理运算能力还比较薄弱。特别是知识的贫乏束缚住他 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扩大知识范围,提高知识水平,将十分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发展。 关于教学方法: 布鲁纳认为要掌握一门学科,不但要掌握其基本结构,还要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因为要真正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取决于合理的教学方法。他强调,必 须把教学材料与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提倡在学习学科基本结构时广泛使用发现法。 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那种要求人类探究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人是作为一个主体参与获得知识的 全过程的,不论是认识一个式样,还是掌握一个概念;不论是解决一个问题,还是发 明一个科学理论,都是人主动地对进入感官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思维和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在本 质上是一样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使用讲授法,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消极 状态,而应该是假设式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和信息,亲 自去发现应得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