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数学教师重解题、轻概念,造成数学解题与概念脱节,学生对概念含混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数学课堂变成了教师进行学生解题技能培训的场所;而学生成了解题的机器,整天机械地按照老师灌输的“程序”进行简单的重复劳作。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这与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已严重背离。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如何才能灵活地应用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我想关键的环节还是在于教师如何实施数学概念教学,为此本课题应运而生。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正确的概念是科学抽象的结果。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经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舍掉事物的次要属性,保留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而形成了概念。

2.怎样使学生掌握概念呢?

对于概念教学的规律,我们也应该从过程和联系两个角度进行考察。也就是把概念放到相应的概念体系中去,考察它的来龙去脉,不仅要知道学习这一概念需要怎样的基础,还要知道掌握它以后能干什么。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功能强大的概念体系。

3.对概念教学的理解

原来,我们对概念教学的理解,通常是指概念课的教学,即学习新概念的这一节课的教学。经过探索,我们发现,这样的认识很狭隘。学生掌握一个数学概念,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就已完成的,有的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真正掌握。例如函数的概念,极限的概念等等。因此,概念教学包括概念课以及后继课,只是重点不同罢了。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目标:

研究如何实践才能取得教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包括:数学概念课引课的实践与研究;概念教学策略研究;数学概念学习方法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习相关教学理论,整理收集相关材料,研究新课程教材内容;

(2)积极参与教研组、学校、教科所组织的各类教学交流,丰富课题研究的案例。

(3)将学习、积累到的一些理论及新的策略与方法应用于课堂实践之中。争取组织两次教学交流活动,备一节课,请教研组老师听课交流,并及时做好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

(4)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反思与总结。课后可以以小测验的形式,检验不同的教学方法对课题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

法对学生的影响;积极采纳听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整个教研组参与,提高教科研的氛围,不断改善课堂教学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案例研究法:将学习到的一些教学理论及新的策略、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请教研组教师听课、评课,并及时做好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2)对比调查法:分别把所带的2个班分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均由抽签决定,用不同教学模式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教学,最后通过多种测试数据来进行分析对比,以客观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

(3)经验总结法:将各位教师听课反馈、学生的教学效果对比进行汇总,归纳总结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主要过程:

1.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2.5---2012.9)主要学习相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整理收集相关资料,及时了解国内相关研究动态。研究新课程教材内容,为具体实施阶段作好铺垫工作。

(2)实施阶段(2012.9----2013.3)主要是数学概念教学实践阶段,将自己学习到的一些理论及一些新的策略、方法应用于课堂实践当中,并及时作好学生课堂

教学效果的反馈工作。及时总结、反思、调整自己的数学概念课堂教学,使之日趋完善。并在调整教学中写出相应的教学案例、论文。

(3)总结阶段(2013.3—2013.5)对自己的实践阶段进行全面反思、总结。并写出相应的结题报告。迎接专家验收。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形成适合本学科的有效的学习策略;

2、教学研讨课;

3、教学案例;

4、教学设计;

5、教学论文。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数学概念则是客观事物中数与形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和精髓。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双基”教学的核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足够重视。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重解题、轻概念,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仅仅把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名词而乙,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作解释,要求学生记忆。而没有看到像函数、向量这样的概念,本质是一种数学观念,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一节“概念课”教完了,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剩下的是赶紧解题,造成学生对概念含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质量。如何搞好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课教学?笔者结合参加新课程的实验,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如在“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先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如长方体模型和图形,当学生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时,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给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我们把不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最后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经历了概念发生发展过程的体验。

二、在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如三角函数的定义,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1)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刻画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2)用点的坐标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由此概念衍生出:(1)三角函数的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2)三角函数线;(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5)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等。可见,三角函数的定义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可谓重中之重,是整个三角部分的奠基石,它贯穿于与三角有关的各部分内容并起着关键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概念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

三、在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平面角与空间角,方程与不等式,映射与函数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再如,函数概念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初中给出的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自变量的每一个取值,与唯一确定的函数值对应起来;另一种高中给出

教学模式的概念与属性

教学模式的概念与属性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在教育界教师对教学模式的理解,一般也就是指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教学程序的基本组成框架,是介于理论和经验之间而偏重于理论的可操作的知识系统。是再现教学逻辑与规律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关于教学模式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为所有人认可的定义。常见的对教学模式的诠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有的人对教学模式的理解很简捷,认为所谓模式,就是方法。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如“教学模式为特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某种特殊的情境”(温世顿:《教育心理学》,三民书局,第269页)。这样的解释的确是有些过于简单。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程序,一般存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对一的含义。方法是一种实践意义很强的处理问题的门路、办法,不一定受什么思想体系的指导,也不一定会组成什么思想体系;教学模式则要接受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是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的教学程序组合。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不稳定性远远大于教学模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个教师对同一问题的教学方法是多变的,对同一个学生的教学方法也是多变的,教学模式则是相对有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多是针对一个问题或者一个学生的,教学模式则多是针对学习群体或者问题群的。 有人认为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各种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的组合。这种观点的前半部分显然是正确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确又有区别又有联系。但后半部分对教学模式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教学方法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组合肯定是不一样的,而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甚至不同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却常可见到相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之所以与教学方法不同,是因为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的上位概念。教学模式是由教学理论通向教学实践的桥梁。教学模式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可操作的程序,还能保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学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或遵循的途径等。相对而言,教学模式涉及教学过程的更宽泛的范围,包容性大,理论性强;而教学方法涉及教学活动的范围狭小、单一,实践性特征更浓一些。把教学方法的简单组合定义为教学模式,就如同把门窗的简单组合定义为建筑模式一样简单化。 有人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设计或教学范例。如“教学过程的模式,简称教学模式,它作为教学理论里的一个特定的概念,指的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的程序”(吴恒山:教学模式的理论价值及其实践意义。《辽宁师大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3期)。教学模式的确需要有周密的教学设计,但教学设计只是教学模式的一定程度范围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教学模式操作实施的预先谋划,而不能同教学模式相提并论。教学范例隶属于教学实践的范畴。范例可

大概念研究:文献汇编

1.大概念是什么?为什么要以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结构化?如何组织指向大概念的教学?在课标中并未论述,也没有大概念对应具体内容的具体描述.因此,笔者尝试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和"数据的分析"为例,探索和实践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设计. 2.核心素养见之于能否综合地、系统地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应对来自真实生活的问题。而大概念具有统摄性、迁移性和恒久性,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必须转型,让大概念成为联结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之间有效对接的"车辖",在学科内容构建、学科情境创设和学科活动设计等方面发挥作用。 3.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怀特海指出:“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应在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应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应培养“整体”意义上“完整”的人。“以学定教”业已成为学界共识,“学习”更是被广泛证明应作为育人方式改革的出发点与根基。 4.2010年出版的《科学教育的原则与大概念》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学生所接受的科学教育应该能够帮助他们形成一些数量相对较少的科学和关于科学本身的大概念。此后,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活动为科学教育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5.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的高三物理教学只关注考试说明文件中列举的大量具体零散的知识,缺乏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对知识合理的组织与整合.很难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长足发展.以高三"势能"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如何基于大概念教学理念进行高三课堂教学设计. 6.《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在"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中指出,"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学科大概念是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是研究科学世界的组织工具,承担着引发学生思考、重塑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寻找学科大概念并围绕其进行教学成为重塑教与学的新原点。 7.高三二轮复习是提升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阶段,是学科素养凝结成型的关键节点。这一阶段的复习以学科大概念为抓手,抓住“学科知识金字塔顶端”的“上位知识”,能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引导学生进行“上位学习”;以大概念为锚点,通过系列化的情境议题设计,引领学生的学向纵深发展,可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升华学生对学科知识内核的认知和运用,打通从知识学习到素养提升“最后一公里”;以大概念为经络,能有效解决课堂教学“知识供给”多而不精、全而不透的问题,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提升学习效率。 8.本文以“化学实验体系三要素”为统领,针对初中化学中有关气体的实验内容,阐述通过概括抽象、解构细化、类比关联来把握知识间纵横关系的分析思路,从单一典型实验、跨越章节的实验整合、立足学段的

中小学概念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进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数学概念的引入,根据概念的不同可采取相应的方法。 (一)从实际引入概念。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逐步发展过程。低年级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到了中高年级,虽然随着知识面不断扩大,概念的不断增多,而不断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凭着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从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它的讲授方法必须从社会实践出发,坚持直观的原则。如:在学习长方形之前,学生已初步的接触了直线、线段和角,给学习长方形打下了基础。教学时利用桌面、书面、黑板面等让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抽象出几何图形。从中总结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 (1)都有四条边;(2)对边相等;(3)四个角都是直角。使学生形成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长方形的概念。 (二)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当新概念与原有概念联系密切时,不需从新概念的本义讲起,只需从已学过的与其有关的概念中加以引申、指导,便可引出新的概念。例如:“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概念就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建立的。一桶油重100千克,3桶油重多少千克?算式是100×3,就是求100千克的3倍是多少?12桶油重多少千克?算式100×12,就是求100千克的12是多少?34桶油重多少千克?算式是100×34,就是求100千克的34是多少,由此得到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样引入不但复习了旧知识,也使教者省力,学者易懂。 (三)从计算引入新概念。有些概念不便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而通过计算才能揭示数与形的本质属性。如:循环小数的概念可通过10÷3=3.3333……和70.7÷33=2.14242……两个计算引入,倒数的概念可通过1/5×5=1及2/7×7/2=1引入。 二、注重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正确的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描述性的概念,主要揭示它的本质属性,在概念的内涵上下功夫。对定义性的概念,不仅要准确地揭示它的内涵,而且要讲明它的外延,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逐步达到完善。即在引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 1.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客观事物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有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本质属性是构成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教学时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把事物讲清楚说明白。如,

(完整版)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郭耀京、丁振棠、邓振新、邓燕、曾敏芝、高月、王星赞、杨桂春 一、模式研究背景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是用词或符号来概括事物的本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数学知识的基石,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时时接触概念,不断地学习概念,加深对概念的正确认识,同时运用概念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 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前提,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是解决例题和练习题的依据。但在传统的数学概念课教学中,老师轻视概念的形成过程,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学生自己看课本或教师运用讲授法进行讲解,然后学生就做例题和练习题。这种概念课的教学方式,产生的后果是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很浅,理解一知半解;学习得到的概念太死板,不能灵活运用到学习中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和培养,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造切实可行的高效课堂。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初中数学学科一直致力于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吸取先进教学理念,探索适合自身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真正做到了知识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互动化、活动结论规律化、问题解决书面化、反思简记习惯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从而学生思维的打开、飞跃、完善过程暴露无遗,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基本模式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感性经验和知识,去感知理解材料,经过思维加工产生认识飞跃(包括概念转变),最后组织成完整的概念图式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概念、发展认识能力,必须扎扎实实地处理好每一个环节。数学概念教学模式为:引入—形成—巩固与深化。(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因此,在引入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一般可采取下述方法: 1.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事物、模型、图识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例如:在圆概念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一端固定在图板上,另一端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所画出来的图形,归纳总结出圆的定义。

读《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概念分为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核心概念教学的过程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知识面窄,构成了核心概念教学中的障碍。而数学核心概念又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计算和解题的前提。因此,重视核心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又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教学呢?下面我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核心概念教学一般都分四个阶段:引入、形成、巩固、发展。 一、核心概念的引入 1、核心概念的引入是核心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核心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主要要说明“谁”的几分之几,为了说明这一点,可出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折出它们的二分之一,让学生明白虽然都是二分之一,却表示不同的大小,所以一定要说明“谁”的二分之一。 2、同时,在核心概念的引入中要格外做到旧知识的迁移。 任何一个数学核心概念都是在以往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前一个核心概念是后一个核心概念的基础和推理依据,旧核心概念铺垫不好,就会影响新核心概念的建立,如,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概念;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引出“公倍数”,再导出“最小公倍数”。在几何知识中,由长方形的面积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公式。 3、最后还可以从计算引入新概念。有些概念不便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而通过计算才能揭示数与形的本质属性。如,教学“互为倒数”这个核心概念时,可先出示一组题让学生口算:3×1/3,1/7×7,3/4×4/3,9/11×11/9……,算后

“大概念”统领下小学数学进阶教学策略探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1694400.html, “大概念”统领下小学数学进阶教学策略探寻 作者:李雪梅 来源:《教育界·A》2020年第01期 【摘要】“大概念”是“反映学科核心内容、本质、任务,蕴含学科思想方法的关键概念”。运用“大概念”进行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视角。小学数学教师要洞悉数学知识结构、洞察学生具体学情、洞明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引导学生跨越关键的学习节点,赋予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动能,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由低阶走向高阶。 【关键词】小学数学;“大概念”统领;进阶教学 引领学生的高阶学习是当下数学教学的至真追求。小学生由于年龄、心理特征的影响,在数学学习中容易出现认知模糊、片面、混淆等现象,容易出现思维模式化、无序化、碎片化等现象,这些现象表征着学生的一种低阶学习样态。低阶学习往往是浅表化、被动化的。如何引导学生由低阶思维迈向高阶思维?如何引导学生数学学习的不断进阶?笔者认为,教师应当站在“大概念”的视角,运用“大概念”统领、指引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进阶。 一、洞悉结构:“大概念”统领下进阶教学之“原点” 数学知识是一种结构性知识,每个知识点都是知识结构系统中的一个“节点”。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更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结构性关联,尤其要把握“大概念”。所谓“大概念”,是“反映学科核心内容、本质、任务,蕴含学科思想方法的关键概念”。“大概念”就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谓的“上位知识”。“上位知识”位居知识金字塔“塔尖”,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高包容性、强解释性等特性。 “大概念”在数学教学中具有纲举目张的统摄性作用。“大概念”具有一种活性,内含知识遗传密码,能再生知识、创生知识。教学《圆柱侧面积》《圆柱体积》之后,教师非常有必要引导学生将已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积、体积,与新学圆柱的侧面积、体积进行比较,进而引导学生建构直柱体的侧面积和体积。这种比较,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直柱体的侧面积、体积的统一公式,即“S=C·h,V=S·h”,而且能让学生感悟到直柱体侧面积、体积公式中所蕴含的数学 思想,即一种“无限叠加”的思想。通过动画演示,学生能直观感受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侧面就是它们的底面周长向上平移所形成的曲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底面积向上平移所形成的一个空间。这种动态的感悟,是一种最为本质、最为核心的数学知识、思想,即一种无限叠加的极限思想。有了这样的“大概念”,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自然能对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的侧面积、体积公式形成一种自主性建构。 “大概念”的数学知识,能将诸多数学知识点串连成线、连线成片、织片成体。用“大概念统领”,也就是用“思想性包摄”“结构性关联”。因为,“大概念”“大思想”“大结构”是三位一体

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摘要]我国数学教育界历来都十分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但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得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活动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①把概念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②注重数学概念的过程教学;③从思想方法的高度进行数学概念教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 我国数学教育界历来都十分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但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得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活动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 正确认识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第一,在概念教学中过分重视定义的叙述,对定义是字字推敲、句句斟酌,不厌其烦的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并且要求学生熟读定义,熟记定义。这种教学往往是费时费力,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实质,因而实际效果欠佳。 第二,在概念教学中,不注意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只注重概念的应用。导致学生不能从知识结构的总体上去把握数学中的观念、定理、公式、方法和技巧,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混沌”无序状态,无法形成优化的数学

认知结构,不能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发现、分析数学问题,不能理解和领悟结论的实质。 2 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为了克服目前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 2.1 把概念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数学公式、定理和方法都是反映数学对象和概念间关系的,学生只有建立起了正确明晰的概念,才能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这就决定了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一刻也不能离开数学概念。而我们常说的复习课更是离不开概念,通过复习达到系统掌握知识的目的,而一个个的数学知识点就是靠概念“串联”在一起的,复习时只要把本单元所涉及的概念串联起来就能“再现出”教材的上述知识结构。所以从数学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上看,数学概念教学始终与课堂教学并存。 另外,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来看,概念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思维的主要形式和活动过程是数学概念、判断和推理,而概念是思维活动的核心与基础。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起始阶段和基本出发点,学生在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过程中能使自己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可见,概念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关系到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把数学概念的教学融入到教学的全程之中去。

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简而言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 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 ?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表现一定的教学活动序列及其方法策略。 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 1.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教学模式比较清晰地呈现了教学程序,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方便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这是教学模式区别于一般教学理论的重要特点。 2.简约性 教学模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简约化了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活动模式,大都以精练的语言、象征性的图式或明确的符号表达出来。一般说来,会用教学不同阶段的关键词进行总结,或者用流程图、框图来表达教学步骤间的逻辑关系和教学流程等。这些都能使复杂多样的教学

实践经验理论化,又有利于形成比抽象的理论更具体、简明的操作框架,从而便于教师理解、运用,也易于交流、传播。 3.指向性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教学过程的万能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佳教学模式,只存在一定情况下能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使用教学模式需要有鉴别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的能力,以便选用与特殊的目标相适应的特定模式。例如,发现式教学模式较适用于数理科教学,却不适用于文科教学;操练式教学模式利于知识技能训练,而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却并不合适。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4.整体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各个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本身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机制,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理论上的忽视或教学过程的缺失,都只能降低教学效果而不能发挥教学模式的应有功能。因此,在运用时,必须整体把握,既透彻了解其理论原理,又切实掌握其方式方法。那种无视教学模式的整体性,放弃理论学习而简单套用其程序步骤的做法,对提高教学水平有害无益。5.更新性 虽然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其基本结构便保持相对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教学模式就从此不变了。教学模式总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创新和发展而日臻完善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它的不断变革与改革,正是其得以具有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HPM视角下中学核心概念的教学

HPM 视角下的概念教学 --------------以“弧度制”为例 法国哲学家孔德指出“个体教育必然在其次第连续的重大阶段,效仿群体的教育”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将其解释为“个体的知识发生必须遵循人类的知识发生过程”波利亚也以前说过:在教一门科学分支(理论、概念)时我们应该让儿童重演人类心理演进的重大步骤。当然,我们不应该让她重复过去一千零一个错误,而仅仅重复重大步骤。什么是重大步骤?这需要对历史做出诠释。鉴于此,波利亚提出:只有理解人类如何获得某些事实或概念的知识,我们才能对人类的孩子应该如何获得这样的知识作出更好地判断。法国数学家Poincare 更明确的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完全按照数学史上同样内容的发展顺序体现给学生,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让孩子的思维经历其祖先之所经历,迅速通过某些阶段而不跳过任何阶段。 1、基于HPM 视角的教学设计 “人教A 版”的主编寄语中说:“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如果有人感到某个概念不自然,是强加于人的,那么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应用,以及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你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不但合情合理,甚至很有人情味.”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就是为了让概念来的更自然一点,更有味一点,要让学生感受到每个概念的产生、形成的过程充满矛盾冲突,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内在条件,将凝结在数学概念中的数学家的思维打开,以典型丰富的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分析各事例的属性、抽象概括共同本质属性,归纳得出数学概念; 弧度制概念就是这样,一个新概念的学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从哪来?要到哪去?下面我们就以HPM 的视角来看看弧度制概念的教学。 弧度制的演变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不能让学生重新经历这个过程,而是要对历史实行重构,这也是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即如何把学术形态的数学史料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教学材料,需要对古代数学思想、方法做认真的思考和清理,实行加工和创造,深入挖掘材料背后隐含价值,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探索如何在课程和教学中将其具体展示。 (一) 概念引入:概念引入一般由问题入手,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求能够引起学生地认知冲 突。 回忆初中1度角是如何定义的? 规定把圆周平均分成360份,每份所对的圆心角称为1度角。我们把用度做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角度制是度量角的一种单位制。单位制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比如说测量长度的单位制“米”“尺”“仗”,而且同样对于长度还有不同的度量方式,例如我国三国时期(公元三世纪初)王肃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那么对于角的度量除了角度制还有其它的度量方法吗? 问题1:一块矩形土地长是100米,宽是15仗,试计算土地面积。 问题2:在等式2130sin = 中,30和21的度量单位分别是什么?进制一样吗? 问题3:计算''''''362734302435 - 设计意图:问题1中长和宽的单位不一样,不能直接计算,具体操作起来不太方便,

浅谈基于大概念的课时教学与单元教学设计对接策略

大概念是处于生物学科中心位置,反映学科本质,对学习具有引领作用的核心内容。大概念 背后隐藏着的是“生命观念”的联结,是超出一般概念的思想或观念的载体。在“内容聚焦大概念”这一基本理念的指导下,需要教师有更高的教学站位和单元教学设计的视野,以突破“只 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课时思维,以整体筹划学科教学,注重学科整体组织化、结构化知识的建构[1]。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视野下,如何实现课时教学的有效对接?课时教学如何开展才能 有效对接单元大目标、大主题、大任务,发挥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引领作用?基于以上困惑,笔者就“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的课时教学进行了实践,并对单元教学设计对接的相应策 略进行介绍。 一、概念层级对接 2017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内容聚焦大概念”,其中必修课程的大概念3包含 3个重要概念(图1),大概念下每个重要概念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单位。重要概念 3.2“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重组导致双亲后代的基因组合有多种可能”中包含4个次位概念。“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主要解决的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以期对遗传信 息在传递时基因的分离与重组进行细胞学解释,涉及3.2.1和3.2.2两个次位概念,又是次位 概念3.3.3的细胞学水平的解释,为形成重要概念3.2建立依据,也为大概念的构成提供重要 支撑,进而形成生物学科独特的核心素养——生命观念(遗传与变异观)。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课时教学需要基于大量生物学事实为形成次位概念提供依据,如科学史料、显微资料、视频资料等,设计模拟活动建构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物理模 型和数学模型,有效驱动学生对“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量减半的精细胞或卵细胞”这一次位 概念3.2.1的建立。而基于配子染色体组成种类的讨论,一方面可实现对孟德尔定律的细胞学解释,另一方面也支持了次位概念3.2.3。 二、学习目标对接 传统教学章节、课时教学更注重概念、知识的落实,难以将不同层级的概念统筹起来。 进行结构化教学,基于大概念,以重要概念作为一个学习单位后,可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统筹,从更高的教学站位上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单元学习目标定位。重要概念3.2旨在从分 子水平和细胞学水平两个维度解释遗传信息传递时的规律性变化导致的后代变异,帮助学生 形成遗传与变异的观念,也引导教师站在学科价值观念的高度思考教学目标。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围绕着细胞学水平上染色体规律性减半和受精作用实现“遗传”、染色体组合类型多样实现“变异”,以遗传与变异的观点统筹整个教学内容,在整体目标基础上设计3个进阶性课时目标,其层级关系如图2。 三、主题情境对接 在大单元设计中介入真实情境与任务,因为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必须要有恰当的情境, 离开真实的情境或任务是无法很好地评价核心素养的[2]。单元教学设计的情境设置,除了要 符合学生的认知感受、生活实际等,还要贯穿整个学习内容,通过大主题、大情境引领学生 进入沉浸式的系统思考和深度学习中。 本单元以“有性生殖是生物界主流生殖方式及普遍存在的变异现象”科普资料为大情境, 激发学生对“有性生殖成为主流的优势是什么?有性生殖对变异有何重要意义”的思考。基于 大主题、大情境,在课时教学中设置契合度更高的子情境,笔者选择“异卵双胞胎与同卵双胞

生物学概念教学

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生物学重要概念 房立明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准确而灵活地掌握基本概念,从而达到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生物学知识的目的,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更是中学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 近几年来,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本人也在不断的探索,结合我们学校的“自学──合作──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学科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而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经过本人近十年的实践教学研究和近三年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研究,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采取以下一些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人对初中生物学的教学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现就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谈谈在生物学概念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生物学的谚语引出概念 生物学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生物的竞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影响环境。“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生物的复杂反射。“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 果实、种子的形成。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从观察到的现象提问引出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将相关概念与学生的感性生活经验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设计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现象回答,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结合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教师可通过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这一基本概念。例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课前分别作了三个实验:(1)将植物的叶和较粗的茎分别用塑料袋罩住,置于强光下观察,可见袋内水珠较多;(2)将一盆花的叶用凡士林涂抹在正、背两面后,罩上塑料袋观察,袋内水珠较少;(3)分别选择一个晴天、一个阴雨天在上午同一时间在同一植物上罩上塑料袋,观察、对比袋中的水珠量,可以看到塑料袋内的水珠明显多于阴雨天。在学生观察到这些现象后,我提问:(1)塑料袋中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2)为什么罩叶的塑料袋水珠多?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从哪个器官散发出来?(3)晴天、雨天植物蒸腾作用的速度是否相同?(4)温度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关吗?教师对重点、疑点进行启发点拨,学生通过分析综合而掌握重要知识点。 三.抓住关键词对概念的掌握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引导学生把概念的几个要素找出来,解剖要素并把各要素关键词串联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简化的概念。如,“仿生”概念中关键词为“结构和功能”、“仪器和设备”;“生态平衡”概念中关键词为“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关键词分别代表的内容、含义及关系。通过找概念的关键词,

概念教学流程

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特有属性(或叫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无论什么事物,只要我们认识了它的本质属性,就会在自己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概念。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特有的属性(即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例如长方形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对边平行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是空间形式在头脑中的反映。又比如12只白兔、7只黑兔。以黑兔为标准,称白兔比黑兔多5只,以白兔为标准,称黑兔比白兔少5只。两种兔相差5只,用12-7=5(只)表示,这是数量关系在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可以说是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人们借助于概念才能进行思维,离开了概念就不能进行思维,也不能进行判断。例如:长方体棱长总和是72分米,长、宽、高之比是3∶1∶2,长方体体积是多少要求长方体体积就得知道长、宽、高各是多少,求长、宽、高各是多少,必须知道连比和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含义。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长方体这个概念清楚,在头脑中能出现棱长总和的具体图象 72分米,按比例分配求出长、宽、高各是多少,需要先求出一组长、宽、高的和,那就是用: 72÷4=18(分米),3+1+2=6, 学生对长方体概念含混不清,往往错成72÷3=24(分米)。长方体是3组平行的棱、但不一样长。24分米不是长、宽、高的和。每一种学科都有它所运用的概念。数学这门学科也有它所运用的概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概念;数的整除性概念;量的计算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简单应用题解答方法的概念;简易方程的概念等。小学数学教材主要是以上述这些概念为骨架,组成了一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结构。 一、为什么要讲清楚数学概念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杜红卫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现象:当解决数学某一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追根求源,就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他们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概念处产生问题,而导致思维受阻。许多事实例证了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基于此,我们就要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且希望找到合理的概念教学的模式,以使教师的教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轻松而有成效。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就是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是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所研究的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形成的。它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 可见,数学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是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的必要条件,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什么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层,往往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概念教学,以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这是每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概念教学的现状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发展性、生成性等特点,它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认知的思维水平的限制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对一些抽象的、不常接触的概念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中,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相关概念的网络,以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程度。对于概念教学这个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加强了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只是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行动上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案例 1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关于“平方根”的概念教学课,上课开始,教师呈现一组面积不同的正方形,要求学生求边长 x 。 这组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讲,能够很快的得到答案。由于边长都非负,所以学生的第一反应说出的都是这组数的算术平方根,因为教师设计要讲平方根,所以要求学生写出计算过 程,并强调,然后取正舍负,再由这四个例子进行抽象概括出平方根与算数平

核心概念

关于数学“核心概念”“核心素养”“学科德育”浅析 山东省巨野县文昌路小学刘凤霞 【摘要】近来,不断有专家提出新的理念与学科术语,令老师们有些眼花缭乱。针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应该教给教师辨析概念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传授概念,这样才能正本清源,真正明晰概念的真正内涵与外延。 【关键词】核心素养核心概念学科德育 【正文】 自从2011年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各种新理念也纷至沓来。就数学学科来说,从一开始的“十大核心概念”,到现在都在讨论的“核心素养”,以及近来我们山东省教育厅的课题中提到的“学科德育”。看到这些,很多老师迷茫了,几乎找不到方向感。也难怪,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毕竟有限,这么多的新鲜名词纷纷压过来,确实有些招架不了。 为此,我们必须对此进行一下思路的梳理与概念的辨析,这样才能正本清源,以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 一、梳理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十大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这十大核心概念在数学教材中大都独立存在,并且是螺旋上升的。

而数学核心素养则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个部分。 从“核心概念”与“核心素养”界定的范围来看,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互交叉之处(如下图)。 “学科德育”是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提出的“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它针对每一学科都制定了不同的德育目标,就数学学科来说,数学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习题演算、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侧重于逻辑推理、实践反思、数学审美与道德品质的统一。主要包括“思维严谨”、“理性精神”、“数学审美”、“爱国主义”。 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核心素养、学科德育对照表

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张少斌 本课题主要研究高中重要概念的教学策略,并对不同的概念采取怎样教学方法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课题研究背景 生物学概念是支撑生物学科科学体系的关键所在,学好重要概念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建立自我生我学体系的根本。介于此原因初中新课程标准已经对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而高中目前还没相应的提法,这是本课题组最初确定这个课题为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说明概念教学无论在初中还是高中都很重要。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还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高中生物新教材重视以生物学概念构建知识体系。在课本的章末自我检测中都要求学生在理解本章概念的基础上画概念图,这是旧教材中没有的。 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中比较重要的概念约有450个,有具体定义的概念有近200个,平均每节课中都要涉及4~5个重要概念。特别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回归课本,避免学生陷入题海战术,而是更加注重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呢?经多年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概念记忆不牢,理解不清,概念的应用能力差,生物基础不差,生物学科素养低下。 2.课题研究的意义 生物的概念教学是生物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它能深刻地体现生物教学过程最本质的特征。对于生物概念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同时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也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能力要求,同时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生物学概念,才能构建良好的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从而达到在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更进一步完成课标提出的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这个目标。 3.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如何基于大概念进行教学

如何基于大概念进行教学 一、前言 我们经常说到三观不合,这个三观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前两者人生观和价值观比较好理解,那什么叫作“世界观”?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感觉世界观离我们非常的 在《世界观》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他的定义:“世界观”指的是一个观点体系,其中不同观点如同拼图的一块块拼板一样,相互联结。也就是说,世界观并不仅仅是一些分离、独立、不相关的观点的集合,而是一个不同观点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相互联结的体系。世界观是看待世界,知识学习的“底层逻辑”。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可以大致了解了自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当中。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再到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发展,我们的世界观一直处于更新迭代的过程中。过去秉持的观点,并不一定现在就是真的,现在的世界观也有可能会被未来的发现所颠覆。但是我们能够确定的是,我们生活在有趣的时代。 看了书之后虽然不能完全理解这个世界,但是至少让我对一些关键发生了改变:提升思考的维度,用更广阔的视野去思考问题。

二、决定性时刻 这不就是4月14日的初级培训中卢老师提出的“大概念”嘛,卢老师说“大概念”决定了教学设计的优先级,“大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将PBL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并进行实践和巩固。那对教师而言,PBL课程设计的最大挑战就是确定少数几个“大概念”精心设计和执行。 怎么理解呢?因为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教育理念,和固有的思维模式发生了碰撞,从学生时代到现在成为老师,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不都是从小的概念开始,不都是慢慢随着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逐步扩展自己的“世界观”的吗?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认识数就是从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这样的一个顺序开始,但是我们学完之后也从来没有提出过以为?为什么会有有理数、复数等,它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模糊的记得在初中的时候,负数出现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说是因为正数不够用了,我们需要扩展数系来表达这个世界的一些东西,比如海平面以下的海拔,比如0℃以下的温度。 这好像也没有错,但还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当时高中的数学老师给我们说,你们现在学习的数学,到了大学很多都是错的了,到了硕士博士再看大学的知识很多也都是错的了。我当时就很郁闷,没什么是错的还要学呢?直接学对

中学数学的概念教学方法及探究

中学数学的概念教学方法与探究 “如果先不教明概念,便是教得不好的.”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这句话说明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一些学生数学之所以差,概念不清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普通中学的学生,数学素养差关键是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转化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我认为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普通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带有根本性意义的一环.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抓住有限的概念教学的契机,提高大多数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同时,数学素养的提高也为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及必要保障. 通过研究和实践,我觉得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也能够在以下方面作些努力与探索: 一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概念的同化与系统性 从概念的同化来说,要想掌握新概念,学生必须掌握那些作为定义项的概念,从新概念的形成来说,学生必须具有刺激模式方面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否则,就不可能从中抽象出本质的属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数学概念,应事先创设学习概念的情境,想方设法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例如,学习“平行六面体”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四棱柱”、“棱柱的底面”、“平行四边行”等概念,这样就为学生正确理解的掌握“平行六面体”概念创设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扩大概念的记忆库,建立概念的系统性,帮助学生分清同类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如同一关系、交叉关系、并列关系、对立关系等,建立概念的“树”状结构和“网络”体系. 二在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