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对咳嗽的辩证施治分析

中医对咳嗽的辩证施治分析

中医中药2012年7月

神丸可引起慢性汞中毒。习惯性便秘患者长期服用番泻叶,会产生依赖性,因此使用中药剂量,一定要严格遵照医嘱。

误区四:只要“虚”就可“补”

中医强调进补的原则是“虚则补之”,不是虚证患者,是不能吃补药的,而虚症又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不分虚实诸症,乱用补药,只能越补越糟。

误区五:病人症状一样,就可以服用同一中药

有的人以为,症状一样就可以服用同一中药。其实不行,因为不同疾病会有相同症状,中医 最讲究辨证论治。

误区六:“偏方”“秘方”可治疑难杂症

老百姓患上了疑难杂症,久治不愈时,往往把希望转而寄托在偏方秘方上,但“偏方”、“秘方”并没有经过国家药监局的认可和批准。一些患者为治疗疑难杂症,特别信赖一些“偏方”、“秘方”。但是很多患者根本不知道“偏方”、“秘方”中的药物组成,稀里糊涂地使用,很有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

3、正确的使用补益类药物的方法

3.1应根据病情补益:中医在认识疾病、诊断和治疗疾病中,最讲究辨证论治。这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和原则,用药治病如此,在补益方面的选择也是同样,必须按照中医用药的特点,分清阴阳气血的虚实,辨证用药,才能真正发挥其补益的功效。气虚证是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侯。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可以服用补气类中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各类中成药或汤药。血虚证是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侯。临床表现为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衍期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这时就可以服用补血类中药如当归、何首乌、阿胶、龙眼肉、熟地等,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成药或汤剂。阴虚的体症是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脑空耳鸣、身体消瘦、心烦失眠、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咳喘咯血、遗精。可选用沙参、玉竹、麦冬、百合、枸杞子等,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成药或汤剂。 阳虚:多见于面色苍白、四肢冰凉、无精打采、腰膝酸软、自汗、小便清。即可选用补阳类中药如鹿茸、冬虫夏草、韭菜子、杜仲、核桃仁等,或是以这些药为主的成药或汤剂。通常虚证出现时不单纯只是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是有密切的联系。中医理论认为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气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因而在发生病变时,气血常可相互影响即气血同病;常驻见证侯有气滞血淤、气血两虚、气不摄血等。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又可导致阴虚等等,最后还可导致阴阳气血俱虚。所以,必须根据证情的具体变化,正确使用补益类中药。

3.2应分清脏腑病位,照顾脾胃功能,补有节度

脾虚补脾,肺虚补肺,肾虚补肾为正补。照顾五脏之间的关系,如肺虚补脾,“培土生金”;脾虚补肾,“补火生土”等,此为相生而补。沉疴初有起色,胃气初复或虚不受补者,当先调理脾胃,否则药难奏效,宜用平淡之品缓补,忌用峻补之品。亡阳证、气血暴脱等危急重症,当以峻补之药以挽回生机;慢性虚损或元气虽虚病邪未尽者当缓补;素体虚弱,别无大寒大热之证,当以和平之药调理气血,多选药食兼用之品。若妄用热药,犹釜中无水而进火;过用寒药,犹釜下无火而添水。

3.3照顾兼证

气虚兼气滞者,配行气药;兼痰湿者,配化痰利湿药;兼食积者,配消导药;气血双亏者,补气药与补血药同用;阴阳俱虚者,补阴药与补阳药配伍;气阴两伤者则需益气、养阴生津药相辅相成;阳虚内寒者,补阳药配温里药;阴虚内热者,补阴药须配清虚热药;阴虚阳亢者,补阴药配平肝潜阳药;肝肾阴亏、虚风内动者,滋阴药配熄风止痉药;血虚心神不安者,配养心安神药。

3.4处理好邪正关系

实邪未尽,正不甚虚者,不宜使用补虚药,以免闭门留寇;实邪未尽,正气已虚,以祛邪药为主,配补虚药以祛邪扶正;正气已虚,邪已不甚,则以补虚药为主,配祛邪药可扶正祛邪。

3.5应注意煎服方法

补药多厚味,质润粘滞,入煎剂,宜文火久煎效佳。常服久用当以丸、散、片、膏、酒等剂型,并且以饭前服用为宜。

4、其他注意事项

掌握用量和用法,否则会减低药效,达不到补养的目的。补药不可长久服用,要适可而止,补到好处,就应停止。特别是无病的人更应注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补养,还要根据时令与进补的特点,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补养,同时还可采用药补、食补、运动锻炼三法结合来补养,这才是完整的补养方法。

5、结语

补虚即扶正,是扶助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一种治则。扶正除药物方法外,还有针灸、气功、推拿、食养、休养以及调摄精神、情志等方法。俗云:“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血由气生,气由神全”是指心理、情志对于养生的作用;又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说明体育对于生命的作用。无论施以药补、食补或用其它补法,都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酌情把握使用,才能获得补虚强身的理想效果。

外邪侵犯于肺引起咳嗽,主要是风、寒、热、燥四种外邪,且往往是两种以上的外邪共同引起[1],临床上以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为多见。本文对自2010年4月-2012年5月期间进入我院用中医方法辨证治疗治疗的咳嗽患者18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以讨论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治疗咳嗽的临床有效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进行统计的临床资料来自于2010年4月-2012年5月期间进入我院用中医方法辨证治疗治疗的咳嗽患者182例,其中包括男性81例,女性101例,年龄范围为21岁-52岁,平均年龄为3

2.58岁±17.24岁。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咳嗽,咳痰等现象,经过中医辨证诊断和确诊,分为以下五组:风寒咳嗽组38例(症状主要有鼻塞、恶寒、骨节酸痛等。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内郁肺气,以致肺卫失宣为本证的主要病机),风热咳嗽组32例(症状主要有口干,咽痛,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营卫失和为本证的主要病机),温燥咳嗽组36例(症状主要有咳嗽少痰,或略有粘痰不易咯出,唇、鼻干燥。咳甚则胸痛,发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而干,脉细数或无变化),凉燥咳嗽组42例(症状主要有咳嗽、痰少或无痰、喉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而干,脉浮紧。凉燥之气,袭表犯肺,使肺气失宣、表卫失和,为本证的主要病机)和燥热咳嗽组34例(症状主要有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烦渴面赤,便秘。脉洪数或弦数,舌红等。主要病机为火邪伤肺,故见干咳痰血;热聚胸膈,故烦渴胸痛;火灼津伤,燥热内结,故见便秘。脉数舌红,属火邪为患之象)。资料入选排除标准:排除有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排除心脏,肝脏等器官严重病变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不同病因引起的咳嗽,中医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风寒咳嗽组治疗方法:疏散风寒,宣通肺气法,方药为杏苏散或金沸草散加减。咳嗽较甚者,加金沸草、紫菀;咳而气急者,去紫苏加麻黄、苏子宣降肺气;表邪较甚者,可斟酌加防风、羌活;若见气虚者加党参。风热咳嗽组治疗方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法。方药:桑菊饮加减。如见咳甚者,加鱼腥草、枇杷叶、浙贝母、矮地茶;若热邪较甚,身热口渴明显者,加黄芩、知母、瓜蒌加强清泄肺热之力;咽痛明显加射干;若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藕节。温燥咳嗽组治疗方法:清肺润燥,疏风清热法。方药:桑杏汤加减。燥热现象明显者,加麦冬、知母、石膏;头痛、发热甚者,加薄荷、连翘、蝉衣;咽痛明显者加玄参、马勃;鼻衄,加白茅根、生地;或用清金润燥天门冬丸。凉燥咳嗽组治疗方法:疏散风寒,润肺止咳法。方药:止嗽散加减。燥热咳嗽组治疗方法:清肺泻火法。方药:凉膈散加减。咳甚者,可加枇杷叶、马兜铃清肺止咳;烦渴甚者,可加天花粉、知母以清热生津除烦;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藕节凉血止血。

1.3 疗效标准 各组不同病因的患者以相应的咳嗽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能够恢复正常的社交活动者即为痊愈;患者症状减轻,偶有咳嗽或轻微的相应症状者即为显效;病情加重入院重新治疗者即为失败。

1.4 统计学方法 根据统计的疗效标准,治疗1个月内进行随访调

中医对咳嗽的辩证施治分析

甘业东(通江县铁溪镇中心卫生院 四川巴中 636700)

【摘要】目的 为了进一步探讨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治疗咳嗽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对自2010年4月-2012年5月期间进入我院用中医方法辨证治疗治疗的咳嗽患者18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中医诊断后,根据不同的病因分为五组:风寒咳嗽组38例,风热咳嗽组32例,温燥咳嗽组36例,凉燥咳嗽组42例和燥热咳嗽组34例,治疗后1个月内进行随访调查,根据文中的疗效标准判定治疗有效性,分别计算各组的治疗有效率,从而综合分析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治疗咳嗽的临床有效性。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1个月内随访调查:风寒咳嗽组38例中有效36例(有效率94.7%),风热咳嗽组32例中有效32例(有效率100%),温燥咳嗽组36例有效愈34例(有效率94.4%),凉燥咳嗽组42例有效41例(有效率97.6%),燥热咳嗽组34例有效33例(有效率97.1%)。结论 对咳嗽患者先经过中医辨证诊断,再通过辨证施治,可取的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咳嗽 辩证施治 辨证诊断 临床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0-0317-02

医药前沿317

中医中药2012年7月

查,计算治疗有效率(痊愈者和显效者均视为治疗有效),根据治疗有效率评价治疗效果。

2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1个月内进行随访调查:根据文中疗效标准统计治疗痊愈人数,计算治疗有效率,治疗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随访统计结果表

组别痊愈有效有效率风寒咳嗽组34例2例94.7%

风热咳嗽组27例5例100%

温燥咳嗽组29例5例94.4%

凉燥咳嗽组31例10例97.6%

燥热咳嗽组27例6例97.1%

由上述统计结果表可以看出,对咳嗽患者先经过中医辨证诊断,再通过辨证施治,可取的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3 讨论

肺为脏腑之华盖,位高居于膈上,药力易达病所,故药宜清扬,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即是。再就本病的特征,宜重视化痰顺气,使痰清气顺,肺气宣畅,则咳嗽易于治愈。外感咳嗽,大忌敛肺止咳,或病起即予补涩,反使肺气不畅,外邪内郁,痰浊不易排除,咳嗽愈加剧烈。

中医将咳嗽归纳为外感、内伤两大类。这种辨证分类较完善,切合临床实用。体会只涉及外感咳嗽,西医学认为它只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2-3]。但中医学可将它作为一个病名,其病位在肺,病性属于邪实,临床表现有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

另外本病的诊断要着重与肺痨、肺胀、哮喘相鉴别,必要时可结合X线检查,以助诊断。本病的治疗当以祛邪为主,需要注意的是[4],老年外感咳嗽,大忌敛肺止咳,或起病即予补涩,反使肺气不畅,外邪内郁,痰浊不易排除,咳嗽愈加繁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宣肺不可太过,以免损伤正气。

参考文献

[1]曾军,谭锦文,钟南山.咳嗽激发试验的临床应用[J].2006,12(11): 45-48.

[2]李晓华,王伟.早期抗炎对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患者气道高反应的预防作用[J].广东医学,2011,32(5):213-215.

[3]吴爱民,王丽,黄晓磊.硫酸镁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65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14):77-80.

[4]丁霞,胡凌云,丁力.武汉市¥口区中医药参与孕产妇保健服务模式初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4(11):45-47.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取得较大进展,祖国的中医药为世界的医学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泛指脑血管病后的获得性智能损害,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症,主要以记忆、认知、言语、性格、行为、判断、注意力及逻辑推理等方面的障碍为主要表现。它包括了所有的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是继阿尔茨海默病(AD)后引起老年期痴呆的第二大病因。是我国主要的致残疾病之一。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概括了介绍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1.1病位在脑,与肾、肝、心等脏器关系密切。《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诛髓者,皆属于脑”;《医林改错》基于李时珍的“脑为元神之府”,明确提出“灵性记忆者,髓海渐空”,“脑气虚,脑缩小”,首次明确地将记忆归属于脑。研究中医药文献表明,神经亏虚在VD临床辨证达93%[1],这说明肾虚精亏是公认的VD中医症候。年老体虚,或久病伤肾,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故见呆证。其本在肾,衰老源于肾气亏虚,形衰神衰皆由脑衰所致。陈维等[2]认为,VD的病位于脑,起始于肝气郁结,终因淤血阻窍而致脑失所养,灵机记性皆失,出现善忘、痴呆等病症。张志真等[3]认为其发病不离“年老体衰”,“发育中风”、“病变在脑”,与中风后遗症相并列。徐新春等[4]认为VD病位虽在脑,但与心密切相关,脑虽为元神之府,神机之源,但从属于心主神明。同时指出,人到中老年,髓减气衰,血滞淤生,痰浊内流,在上则血脉不通,在下则弥漫心窍,脑与心其不相接,心火上扰之心无所主,神无所依,而成痴呆。

1.2本虚标实,王永炎等[5]认为,肾精亏虚三焦不利,气化失职,水液代谢失常,聚而生痰。肾虚元气不足,无利推行血液,每致气虚血瘀、痰淤互结,郁热生风,脑髓衰败,灵机失用。方正龙灯[6]认为肾精亏虚、脑髓失充、神明失养是VD发生的基础。肾阴虚,阴血不足,脉道涩滞可成瘀,肾气虚无力行血,则血瘀。气话无力则津聚成痰,瘀痰痹阻脉络,损伤脑髓。张允岭等[7]认为肾精亏虚,痰淤内阻是VD发病的机理,或以阴精亏损为主,或以阳气不足为主,但总以肾精亏损为发病基础,痰淤则是脏腑功能失调的产物,也是VD治病的重要因素。

总之,中医学认为,其病位在脑,奇多发于中风之后,涉及肝肾心脾诸脏,其中肾虚为VD的重要发病基础,病机特点是以虚为本,以实为标的本虚标实证,其本为精气亏虚,其标为痰淤浊毒内阻,临床表现为虚实夹杂[8]。

2 辨证分型、分期

2.1辨证分型:2000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延缓衰老委员会对VD的症候进行了规范,将VD分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滞证、淤血阻络证、肝阳上亢证、火热内扰证、脏滞浊留和气血亏虚7型。《中医内科学》[9]将其分为5型:髓海不足,气血亏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心肝火旺,放选七福饮、归脾汤,洗心汤、通窍活血汤、黄连解毒汤。赵铎[10]介绍郑绍周治疗血管性痴呆为废气虚血瘀、肾精亏虚、肝肾阴虚、痰浊阻窍等4型。陈桂铭[11]将VD分为6型:髓海不足、肝肾亏虚、脾肾两虚、心肝火盛、痰浊阻窍、气滞血瘀。梅建伟等[12]将VD分为3型:肝阳上亢,肾精亏虚型、痰淤阻窍型、心脾两虚型。

2.2辩证分期:VD分为平台、波动和下滑三期。张允岭等将VD 分为平台期、波动期、下滑期。平台期的基本证候为痰证、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部分兼风证;波动期基本证类为火证、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部分兼风证;波动期基本证类为火证、风证、痰证、瘀证。下滑期的基本证类是在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证的基础上又有火证、风证、痰证夹杂。郭明冬等[13]报道,将其分为早、中、晚期,早期实多虚少,以阴虚阳亢痰淤阻窍为主,治以化痰逐瘀,开窍醒神;中期疾病迁延,耗伤正气,虚实并见,以痰淤阻窍与肝肾不足并重,治以平肝潜阳,化痰逐瘀,气虚血瘀者以补阳还五汤化裁,晚期虚多实少,以肝肾阴虚为主,兼有痰淤阻窍其治以滋补肝肾。谢颖桢等认为各期症候特点不同,对预后的影响也不同,平台期以本虚标实兼夹,虚实力量相对平衡为主要特点,肾虚,痰淤内阻这一基础证候特征在此期体现最突出。波动期痰浊瘀阻,蒙窍,痰热内扰或风痰淤阻为主,以浊实之邪壅盛为主要特点。下滑期则以浊毒壅盛为特点。

3 治疗方法

3.1经方治疗:陈阳等运用学府逐瘀汤加减治疗VD35例。2个月为一疗程,经长谷川痴呆量表和简易痴呆量表测评,有效率82.85%。胡继勇采用当归芍药散加为治疗血管性痴呆6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经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6.7%和90.0%,分别高于对照组的40.0%和46.7%。常明华采用涤痰化瘀填精益髓法治疗VD,用涤痰汤合补阳还五加减,并佐以填精益髓之品治疗,取得良好效果。谢静红采用补肾化痰开窍的治则,以地黄饮子配合尼莫地平、哈佰因治疗VD,也取得良好的疗效。邹蕴钰等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血管性痴呆30例。观察其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以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定疗效,临床总有效率为80%。治疗后其血清总胆固醇(TC)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升高;甘油三酯(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有所下降。王震宇采用补阳还五加味结合西药(喜德镇、尼莫地平)治疗VD39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喜德镇、尼莫地平)治疗,结果治疗组积分明显改善。

3.2自拟方剂治疗:有医家认为本病多困患者多年体衰,肾精亏虚,髓海失养,古戈等以益肾醒脑治疗VD患者36例,以脑复康为对照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为86.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潘大军等将VD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降粘通络胶囊,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加脑复康,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厉秀云等引从心肝立论,自拟

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

吴嘉茹 (天津市北辰区瑞宁健民门诊部 300134)

【摘要】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症,是我国主要的致残疾病之一,VD严重危害了患者分身心健康,降低了其生活质量。本文概括介绍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进展,主要从病因病机的理论探讨、辨证论治及方药治疗应用的临床研究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治疗VD有其优势,对减少病人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有较好的作用,且随着研究的深入,会得到更多广泛的共识。但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病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是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的。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中医药 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0-0318-02

318 医药前沿

中医对咳嗽的辩证施治分析

作者:甘业东

作者单位:通江县铁溪镇中心卫生院 四川巴中 636700

刊名:

医药前沿

英文刊名:Yiayao Qianyan

年,卷(期):2012(20)

参考文献(4条)

1.曾军;谭锦文;钟南山咳嗽激发试验的临床应用 2006(11)

2.李晓华;王伟早期抗炎对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患者气道高反应的预防作用 2011(05)

3.吴爱民;王丽;黄晓磊硫酸镁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65例疗效观察 2010(14)

4.丁霞;胡凌云;丁力武汉市$口区中医药参与孕产妇保健服务模式初探 2011(11)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724480.html,/Periodical_yiyqy201220378.aspx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