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珠三角转型社区公园绿地模式的探索414111

珠三角转型社区公园绿地模式的探索414111

珠三角转型社区公园绿地模式的探索414111
珠三角转型社区公园绿地模式的探索414111

珠三角转型社区公园绿地空间模式探析

(空间模式的适应性重构)

摘要:通过对珠江三角洲乡村的实地调查,从多方面探讨转型社区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思路和建设方法,提出适合珠三角地区的转型社区公园绿地模式。

关键词:珠三角转型社区公园绿地模式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正处于向城市过渡阶段,这些处于城市周边的特殊“社区”,由于区域规划的不足,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没有被纳入到与城市同步发展的进程中。他们被城市排斥和歧视,人口密度增加、土地利用粗放、农村传统田园景观消失等导致环境卫生恶化,而又无法建立现代的城市公园绿地景观。因此,这类转型社区中的村民对环境治理、村容村貌改善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现行的村庄规划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复杂的,且一时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而农村公园和绿地的建设则是新农村建设中最易操作,可实施性最强,能够改善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2 相关概念

2.1转型社区

转型社区是指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面临社会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和空间结构转型的村庄。它们已经或即将被城市包围,处于由农村向城市社区转变的过程中。其主要表现是外来人员增加,社区居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农民转为城镇居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以村为单位成立股份公司,村民依靠用地出租获得分红。按照转型社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1、城中村。处于城市中心区,没有农用地,建筑密度极高的村庄或社区。2、城郊村。没有或保留有少量农用地,处于城市边缘,即将被城市包围的村庄。3、其他类型。符合转型社区定义的其他类型的村庄。转型社区不等同于新农村或乡村。

“转型社区”处于普通农村(转型前)与城市社区(转型后)之间,是一个空间动态变化的过程。珠三角转型社区公园绿地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2.2 转型社区的公园绿地

转型社区的公园绿地指为居民提供游憩、休息、运动的绿色开敞空间(注重的是空间形态,而不是土地权属关系),包括绿道、池塘、河流、湿地、山林、农田、乡土植被等要素。转型社区公园绿地逐渐与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相互衔接,起到改善转型社区空间环境,美化城市社区景观面貌的作用。

转型社区公园绿地有别于城市公园绿地,当前转型社区公园绿地主要是模仿城市景观的方式建造,但城市绿化指标并不一定都适合转型社区的使用。就“转型社区”而言,由于其用地少,建筑密度高,缺少公园绿地空间,且不能按城市绿地系统的标准将其整齐划一。如何对传统农村景观进行保存、延续、使其融入现代的景观元素并良性发展,如何打造地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转型社区公园绿地,已成为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3 珠江三角洲转型社区公园绿地现状及问题

3.1 转型社区公园绿地发展情况

珠江三角洲转型社区公园绿地的发展,按照环境的转变可以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无污染时期——环境恶化时期——整治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以前,珠三角乡村呈现的是一片桑基鱼塘,花卉果林的岭南水乡风貌。虽然乡村公园绿地的建设情况鲜见于文献,但村外山林茂密,村内繁花似锦,河涌水质清澈,两岸绿叶婆娑,怡人的绿化景观,优质的生态环境,为珠三角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产与生活环境。至今较为著名,且保护良好的村庄景观有:佛山的桑基鱼塘,广州小洲村所在的万亩果林(图4-1)、顺德陈村的花卉世界等(图4-2)。

上世纪90 年代,由于工业化速度加快,农村土地转型,珠三角村庄经济活跃,村庄收入来源由原来以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转向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导。绝大部分村庄外来人口超过本地居民。建设面积的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环保意识不足,使珠三角乡村田园景观受到极大破坏,生态安全遭到严重挑战,如何建设宜居城乡,建设绿色家园成为眼下亟待解决,也是必须切实得到解决的问题。

进入 21 世纪,珠三角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并开始进行村庄公园绿地的建设,重构村庄景观。

深圳宝安区政府在90年代末提出“一镇一广场、一村一公园、一街一景点”的环境建设方针。到2006 年,宝安区有大大小小的文化广场56 个、文化公园83 个,基本实现目标。[3]

2001 年中山市制定实施《中山市乡村“四旁”绿化规划》。“四旁”,即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四旁绿化,就是在村子周围、房前屋后、道路两边、河流两岸、堤坝两侧和水库周围,一切能够利用的地方,都有计划地种上树。

2006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同年9 月,在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座谈会上,我省提出,广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实现“五改五有”,其中就包括在村庄中建设有生态小公园。

广州市番禺区依托林业部门在技术、设计等方面的业务优势,支持和指导各镇村的公园建设,特别是文明示范村公园的建设。其中,2006 年重点实施了大石猛冲村、石基朗边村、东涌石碑村等公园建设,绿化面积近10 万平方米[4]。2007 年广州市番禺区政府对区内的247 条村进行新农村规划,并对村庄公园的建设给予每村10 万元的资金支持。

2008 年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罗南村被评为国家级的生态村。罗南村现工农业总收入都超10 亿元,上交税收超7000 万元,但早在1992 年就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进行生态建设,植树23000 多棵,绿化土地20 万平方米,并在每个自然村都建起公园[5]。

2009 年,佛山在禅城、南海、顺德三区开展“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并从村庄整治、生态环境改造、都市农业和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等六个方向培育30 个“三旧”改造示范项目。明确提出属于旧村居范围的,应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利用空地建设公共绿地和活动场地,改善居住环境。推进“城中村”改造,重新塑造城市形象。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建设农民公寓,完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6]

在国家、各部门、各级政府政策的推动下,新农村建设、城中村改造、“三旧”改造、宜居城乡建设等项目的开展,为转型社区公园绿地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公园绿地建设也成为这些工作中最切实、最易操作的整治项目,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3.2 转型社区公园绿地主要模式

根据转型社区平面布局及和公园绿地在转型社区内的空间分布状况,大致可以分为“集中式”、“散点式”、“连续式”、“院落式”等四种主要形式。因为许多社区中公园绿地布局不仅只有一种形式存在,因此又形成混合式。

(必要时转化为图表)

3

(一)集中式

界定:由于社区中用地受限,利用留有的广场、池塘等较为开阔的绿化空间,通过集中修建园林建筑、增加园林小品、配置健身设施等,将其改造为社区中唯一的公园。

成因:公园的用地主要来自宗祠、寺庙等公共建筑前的开敞空间。

特点:该类公园绿地在村域内的位置没有定式,但一般靠近社区中心,多在宗祠、村委附近修建。优点是用地面积相对较大,一般在1000—5000 ㎡之间。但对拥有人口众多的转型社区而言,其面积、设施都远远不能满足居民要求。

但是为转型社区的公园建设提供了可贵的空间条件。保留了农村社区的人际关系和农村生活的遗留模式,有利于游憩活动的发生,对居民和游客都有吸引力(图4-14)。

[7]

典型案例:林和村位于广州火车东站,村内有一老人活动公园,公园以以方形的水域为中心,四周是高耸环抱的住宅,面积不到2000㎡,设有老人活动场、垂钓区、湖心亭等游憩设施,有极高的利用率,周边居民几乎每天在此停留游憩,也吸引了游人驻足观看。但林和村公园仅开放给本村居民使用,这就使其服务半径与服务对象受到限制。

(二)散点式

界定:利用转型社区内各处较开阔的空间,建有多处的公园绿地,主要包括村口绿化、宅旁绿化、边角地绿化,这些散置在社区内的绿地,形成散点式绿化。

成因:在无地可用的情况下,居民对绿化的需求,使这种街头巷尾的绿化出现。对仅有的空间进行精心的布置,增加转型社区的绿化面积。

特点:这种布局形式的公园绿地较多,但大部分面积不大,只能简单设置一些花木、座椅设施等供邻近居民使用。一般出现在村口、宗祠、庙宇附近或利用停车场、运动场空地进行绿化。另外,很多街角、房前的各处绿化是居民随意种植一些草木,缺乏系统规划,其质量不高和数量有限,显得杂乱无章。

典型案例:如东莞曲海社区内并无公园,社区外围有城市公园和东江滨水公园,社区居民活动便主要利用外围的公园绿地。而社区内,在街头开阔处修建简单的座椅等供居民平常休闲聊天用(图4-15)。在宅旁巷内栽植花木,阳台屋顶放置盆花(图4-16)。这类居民自发的绿化在各个转型社区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广州石牌村利用宗祠、幼儿园、运动场、停车场、老人活动中心等进行绿化,形成散点式的布局(图4-17)。

(三)连续式

界定:转型社区内街旁、河边种植花木,形成的连续性绿化。

成因:出于对道路、河岸、行人的保护,在这些带状空间栽植绿树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特点:这种绿化能对道路、河岸形成良好的防护作用,成为绿色的视觉通道。平日四季常绿,花季色彩缤纷,街头的小景、河中的小舟,最能体现岭南水乡的风情。但由于受到台风等灾害性天气或人为性破坏,又或因用地问题,这类绿化经常断续出现不形成系统。这类带状绿化常见的形式是双边绿化、单边绿化(图4-18)、断续绿化,在建筑密度高的地方则可能没有连续式的绿化。

(四)院落式

界定:附属于各类公共建筑内,供特定人群使用,处于半开放状态的园林绿地。

成因:公共建筑内根据需要设置绿化,如宗祠、寺庙、学校、老人院、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站点、行政办公大院等等。

特点:此类绿化形式较前几种形式而言,因为其面积小,且属于半开放状态,园林设计相对而言较为精致和完善,植物配置丰富,生长状态良好,维护管理到位,所以更具有观赏性和吸引力。但因为这类绿地在公共建筑院落内,仅对特定使用对象开放,使

用率相对较低,多作为视觉效果用。

典型案例:在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的转型社区附属绿地的建设质量和设计水平都较高。如大山村村委、会江村村委(图4-26)、杨箕村寺庙(图4-27)、中山市长洲村老人活动中心内(图4-28)、石牌村藻瑞堂(图4-29)、沥滘村卫生站的绿化都明显经过人工修剪,内部的理水叠石形式都较转型社区公园丰富。

另外,除了以上几种公园绿地形式以外,还有的转型社区是没有任何公共绿地的。一些转型社区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已经完全牺牲了绿色开放空间,将其改造成为其他用地,获取经济利益。如中山市东区柏山村,只有零星的一些树木绿化,没有公园绿地可供居民使用(图4-30)。

从现状公园绿地与周边环境要素的关系分析,转型社区公园绿地的建设一般结合宗祠、寺庙、村委、河涌、池塘、山体、运动场、停车场等建筑或空间修建(见图4-31、附录4),因此可以将周边元素划分为传统元素、自然元素、建筑类元素和聚集空间元素等(表4-5)。珠江三角洲转型社区公园绿地的布局形式基本是与这四类元素发生关系,通过对这些元素、场地的利用,形成集中式、散点式、连续式、院落式的公园绿地布局(图4-32)。

3.3转型社区公园绿地存在问题

(一)山水田园消失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珠三角水乡景观渐渐远去,往日的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已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密集的厂区。根据调研数据显示,珠三角许多转型社区内的外来人口数量已经远远超过本地居民的数量,且外来人口的数量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转型社区已失去了往日的安宁、朴素,变得局促、狭小、喧嚣、躁动。转型社区环境恶化,是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结果,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多,用地减少,出租用地和住房使本地居民收入增加,因此居民开始推平山体,填充或覆盖河涌,以达到增加建设用地、更多获取经济利益的目的。

过去,原有的山体水系为村庄的净化、美化起到重要作用。雨水冲刷,潮汐[注6]涨落,河水流动,使污染物进入海洋,由于当时污染物不多,且其元素容易分解,利用水循环系统和水体的净化能力,使珠三角村庄拥有强大的自净能力。另外,农田、山林生态系统又为养护村庄,改善气候起到积极的作用。

现在,绝大多数的转型社区山林被移平,河涌受污染,随着污染物的增加,珠三角生态安全格局受到拷问。主要体现在水网系统的破坏,使水体失去自净能力。在大量河涌、池塘被覆盖或填充的情况下,现代排水、排污系统又未能在转型社区中得以完善。由于大多数河涌都设置了防洪闸,闸口经常关闭,潮汐作用减弱,水体流动减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排入河涌,废水垃圾等积聚河道内,造成严重污染(图4-33、图4-34)。就如人体血管堵塞原理,整个水循环系统受到破坏因此造成村庄排水、排污系统不畅,形成治理黑点。如曲海社区、逢简村、沥滘村。在考察逢简村时发现,其水乡风貌破坏严重,干涸的河床,让人感觉到萧条。据当地居民讲,每天的3 点以后村庄会开闸放水,冲去河床上的垃圾,届时可以划小艇,载游客,唱咸水歌,畅游水乡。这不禁让人感慨,难道以后我们的水乡景观也要定时观赏?旅游资源又何以为继?村庄景观如何维持?

除了水体遭到破坏,大量的农田、果林、山体也被铲除,转变为建设用地。开挖山体使生物失去生境,村庄面貌失去特点。飞扬的尘土,喧嚣的工厂,使空气质量下降,转型社区社区居民以付出健康和生命为代价,获取经济收益。

自然系统被破坏,改善小环境、微气候的载体消失。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城又像村,村又像城,城市与村庄的发展变得呆板、生硬。留下的只有被包围在厂房烟囱、汽车尾气污染之下的转型社区居民,还有那些见证村庄发展,却已奄奄一息的古树。在佛

山南房村,本地居民虽然入住了建筑质量和环境绿化都比较好的公寓楼,但据转型社区居民介绍,由于外围空气污染严重,空气中的尘粒较多,其门窗一般不敢打开。而新公寓楼的滨水园林廊道也因河涌的污染,而臭气熏鼻,需要社区居民额外付出资金及精力加以整治(图4-35)。外围的山水田园景观资源消失,勾起本地居民对过去青山绿水的回忆与思念。在调研中发现,也有少量的转型社区利用山体、水系建设公园绿地,使得社区内环境得到一定改善的。如广州猛涌村、佛山罗南村等。

(二)公园绿地系统不完善

(1)公园绿地匮乏

在调研的转型社区中,有公园绿地的占到62%,但是大多数的公园绿地面积不大,占总用地的比例不高,且较为简陋。在中心城区,一些转型社区公园建有围墙,或不对外开放,或限制时间、限制对象开放。而许多转型社区周边又没有城市公园。在绝对数量和可用数量都不足的情况下,公园绿地成为转型社区内的稀缺资源。

(2)缺少合理规划

珠三角地区的转型社区没有经过系统、合理的规划,公园绿地数量少,面积小,绿化不成体系,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有限。传统村庄的发展是以山、水、路为依托,形成村庄的肌理,向外扩展。由于缺少城市管理者、规划师、景观设计师的参与,当城市扩张将村庄包围进去以后,这些转型社区的便向内、向上拓展空间(图4-36)。缺少合理的规划,使楼房越盖越密,越盖越高,公共空间越来越小,公园绿地空间被不断压缩,最终造成居住环境恶化,整治成本上升。转型社区中只有部分公建前的空间,河涌、道路两边绿化空间保留下来,其他绿化见缝插针,构成现今转型社区公园绿地。这些保留下来的绿色空间很大一部分是又村委、村民自行设计建设,设计水平不高,建设质量较低,反映了现实中转型社区公园绿地建设的自发性和低端性。还有一些珠三角的转型社区往往是“万户丛中一点绿”,没有开阔的公园绿地,而是仅仅保留了几棵大榕树,树下的空间就成为人们游憩、交往、交易的场所。

(3)园建设施不足

公园绿地内的建筑、园林设施建设质量差,缺少相关游憩健身设施。根据调研,现许多社区公园绿地有健身设施,但是由于大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产物,且损毁严重。“一村一亭”的现象不少,园建缺乏生气,无人问津,而一些健身设施太少,使用率又相当高,导致许多新的园建设施提前“退休”(图4-37、图4-38)。

(4)植物生长不佳

古树缺乏保护,植物缺少修整。在古代,不少村庄都有在村口或村内重要节点种植榕树等植物的习惯。而今这些古树在密集的转型社区中得不到有效地保护,生长环境恶劣,生长状况较差。除附属式绿化外,转型社区公园绿地中种植的其他植物也缺少必要的管理和维护,不能形成良好的植物景观。

(5)维护管理困难

居住人口的异质化,使转型社区公园绿地存在维护困难的问题。由于投入资金少,使用人数多,管理人手不足等问题使本已建好的社区公园绿地难以得到相应的维护和管理。许多公园绿地原本设计有草地、水体,但是由于使用人数过多,加上人们的不自觉,草地变成沙地、泥地,水池变为垃圾池。为应对这样的问题,草地变少,以灌木、铺地取代,原有的公园水池不再注水或用砖石铺上,渐渐便发展成为现在所见的大片硬质铺地的转型社区公园(图4-39 至图4-43)。

外来人口增加,居民异质化现象加剧,使本已稀缺的公园绿地资源更易受到破坏,

一些社区居民开始不愿意与外来人员分享自己出资建设的公园,尤其是城中村居民。他们在公园绿地周围建起围墙,实行围闭管理的办法。为防止无业人员、乞丐、不良青年或外来人口等在公园聚集,一些公园只允许本地居民进入,有的限制时段进入,使公园

成为附属或专属空间。其实,这种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首先定时开关公园大门,使公园的使用有时限性;其次低矮的围墙并不能对流浪者、无业人员起到阻隔作用,又阻碍了部分人们进入公园的愿望,使公园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园内设施得不到充分使用(图4-44)。

杨箕村、林和村、石牌村和冼村的公园绿地都设置了围墙或栏杆,其中杨箕村的公园经常关闭。林和村的公园需要出示本村村民卡才可进入,拒绝外来人员入内。石牌村和冼村的公园则允许所有居民进入,但有时段的限制,园内也有多处自制的简陋标示牌提示人们注意卫生、保护绿化,但却严重影响视觉(图4-45 至图4-47)。

(6)注重文化积淀。虽然珠江三角洲转型社区公园绿地现状存在不少问题,但也保留了一些传统的造园特点,如赋予诗情画意、善于堆山叠石。许多转型社区在公园石亭、村口牌坊刻上楹联横批,好用藏头诗,寄望社区发展兴旺,人才辈出。如大维村公园亭子上刻有一藏头诗:“大同一体诗书传万世,维舟共济礼易注千秋”。横批是“东鲁留芳”。佛山上边村村口对联刻有“笔绘宏图看前路风生水起,花灯胜地望上边云锦星辉”,取妙笔生花之意,又将本地“行灯地”的民俗活动隐藏于对联内。另外,转型社区居民运用山石美化园林空间的传统,由来已久。所谓“树配石则坚,石配树则华”,在调研中随处可见造型较好,手法娴熟石块与假山,惜保护不好,显得邋遢破旧(图4-48、图4-50)。一些转型社区还保留了不少的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也对公园绿地的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表4-6,图4-51 至图4-53

(三)城乡指标不同

转型社区公园绿地难以达到城市公园绿地各类相关指标,城市的指标不适用于转型社区,现暂未发现有针对农村或转型社区公园绿地建设的相关指标和规范;而城市的公园绿地建设又往往避开这些转型社区,没有将转型社区公园绿地纳入到城市的绿化体系中,使城乡之间各类指标数据不能有效衔接。

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中第七条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规定: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得低于百分之三十五,绿地率不得低于百分之三十,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得低于八平方米。而在统计数据中,转型社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绝大部分少于8 ㎡,更有部分转型社区没有任何绿化,绿化率远达不到30%。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年版)中将居住区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布置中心绿地,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其各类指标如下表(表4-5)。

按照城市居住区的分级和对应指标,与转型社区相比较,部分转型社区的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园绿地服务半径都不能达到要求。如林和村公园,面积约为2000 多平方米是组团公共绿地标准,但却有着在小区级的人口数量。再如冼村公园绿地总面积约为1200 多平方米,2003 年总人口达到33890 人,其中常住人口8890 人,即使按常住人口计算,其人均绿地面积仅0.14 ㎡,远不能满足城市住区绿化指标。根据《公园设计规范》中的公园内部用地比例指标要求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游园的绿化用地要占到75%以上,街旁游园绿化用地至少也要占到65%以上。由于转型社区公园绿地本来用地就不大,要满足使用者的各类活动,设置各类设施,就需要较多的硬质铺地,城市公园的设计规范对于转型社区公园绿地而言是难以实现的。

另外各类规范中,对古树名木的保护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必须在其冠幅范围以外保持有一定的保护空间。但在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古树周边都是密集的楼房,树下的空间也成为各种买卖的场所。

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分析,珠三角农村公园绿地的发展按照环境改变大致经历了“无污染时期——环境恶化时期——整治建设时期”。

通过对珠三角转型社区公园绿地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空间对比,发现珠三角转型社区公园绿地现存在“单一式”、“散点式”、“边角式”、“连续式”、“附属式”和无绿化等六种主要形式,并提出其目前存在三大重要问题:一是山水田园的消失,二是公园绿地系统不完善,三是缺乏统一指标。通过以上的分析为下一步建立合理的公园绿地模式提供

5 布局模式的设计

我们通过提取中国古代农村山水庭园的精华,借鉴现代国内外村庄(社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珠三角转型社区公园绿地现状及问题,提炼方案,将珠三角转型社区公园绿地建设分为绿盒模式、生态模式和新村模式。

转型社区的改造模式一般分为旧村整治、整体拆迁、修建新公寓楼等几种。旧村整治可以采用绿盒模式,公寓楼建设和整村拆迁采用新村模式,而对保留有的非建设用地,可以修建以现代农业为主的生态公园,成为生态模式。

(一)绿盒模式。在建筑密度极高的转型社区内,应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完善公园绿地系统,尽可能满足居民的游憩需求,以及尽可能做到节约低碳。通过“绿盒”的镶嵌、渗透,改善社区景观格局。将绿盒组成的绿点、绿带、绿块,演化为绿心模式、绿带模式、金镶玉模式、金边银角模式,四种模式相互搭配组合,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旧村整治绿盒模式。

绿盒模式有利于转型社区内的空间整治,以及对公园绿地系统的梳理,通过“5m×5m”标准绿盒的组合、拼接、镶嵌,将现状单一式、散点式、边角式、连续式、附属式和无绿化等形式,改造提升形成“绿心”、“绿带”、“金镶玉”、“金边银角”等“点、线、面”组合的绿化整治模式。以在旧村内以增加绿化面积,完善公园绿地系统为目的的绿盒模式,能在社区中为使用者提供景观多样,形式多样,功能多样的公园绿地,起到“见缝插绿,以小取胜”的作用。绿盒模式采用中国围棋的布局形式,棋盘为域,棋子为实,留出的空间为“气”,空间的封闭、开放都会对局面产生不同的影响,关键在于如何组合与分配。如果将“气”全部填“实”,只会“满盘落索”,但是在社区中,如果我们腾出空间放入“绿盒”,便能做到在尊重社区肌理的情况下改善环境。

(二)生态模式。以保留的山体、水体、农田、林地系统为基础,将其改建为科技含量高、生态环境好的示范区。可以开展现代农业实验、农业生产、农业教育、农家乐等活动,发展以科学生产为基础的生态经济。

利用面积较大的农田、水体、山林等自然生态系统改造而成,集休闲、游憩、生产、净化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公园。生态公园以保护本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基本目标。在保证生态公园内的经济作物产量的同时,利用生物学原理,完善生物循环系统,净化环境、改善微气候,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基地。这类公园面积一般在5000 ㎡以上,公园内除有一定的园林建筑、游憩设施外,还应该有相应的生态、生产建筑。

这类公园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身,适合保留有较多自然状态用地的转型社区。现在这类公园主要特色包括三个方面:(1)合理利用和展现太阳能、水能、风能等环保能源;(2)利用和展现植物的生态作用;(3)利用和展现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园林化的组织和建设,起到游憩、教育、生产、科研等作用。生态公园以生产、生态和生活为主线,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不同于城市公园的绿地。针对山、林、田、水域等不同的地形地貌,生态模式的规划设计也有所不同。

(一)自然水体,自体净化,自体循环。利用农田与河流对水体污染进行处理,将经济作物生产与景观设计、净化流程相结合。其主要作用体现在:(1)在生产方面作用:种植具有本地特色的作物,恢复本地传统生产工艺,突出本地特色。(2)在生态方面作用:利用生物的净化作用和生态循环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局部的处理。其对生

活污水处理的主要流程是:污水流入——沉淀——过滤床(曝气法)——漫流区——径流区——灌溉区——净水流出。每一个环节配以一定的抗污、洁污经济作物,既有利于生态,又有利于生产。(3)在生活方面作用:首先,保留了一定面积的非建设用地,保护了田地、林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其实,为转型社区居民提供了游憩、劳作的场地,保持了一定的乡村特色。最后,为打造生态农业、生态经济提供了实验的场地,也具有一定教育作用。

(二)自然山林,净化空气,防止噪声。利用山地和林地对空气污染进行治理,将林木保护与生产相结合。首先,要对林地、山地及其中的古树名木进行保护规划,划定保护范围;其次,修建简单、实用的休闲步道与设施。利用山体作为公园绿地,修建“行山径”,可参考香港郊野公园、自然教育径等形式,使转型社区居民“开门见山”,健身休闲、呼吸新鲜空气;(3)栽植抗性强的植物,吸附烟尘、隔绝噪音、净化气体中的有害物质。

(三)新村模式。新村模式是在村内兴建农民公寓,按照现代居住区规范,修建居住区园林,其绿地率一般都达到35%以上。新村内的居住区园林绿地均按照现代楼盘景观建设,风格各异。但无论是对于保留有修建公寓用地的转型社区渐进式改造而言,还是对整体拆迁的转型社区而言,其涉及的土地、拆迁赔偿等问题都是十分严峻的,本文在此不做讨论。新村模式是指在转型社区内,按照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标准建设,配合现代居住区规划出现的社区公园绿地。这种模式的绿化率一般在35%以上。新村模式是公寓式居住区园林,受到现代珠三角居住区楼盘园林的影响较深,且受到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的限制,较常见的有行列式、点式、庭院式等布局形式。出现的园林设计手法也较为多样,如对称式、轴线式、核心式等,主要借景、对景等园林手法的使用。新村模式下的园林功能分区明确,主题突出,适合不同的人群使用。

(1)根据住区的不同,景观布局应该有不同的特点。设计时,应该符合相关的城市居住区规范和设计导则。

(2)新村模式的公园绿地修建除符合相关的规范外,还应该尽量保存具有纪念意义、历史意义的建筑,将其作为公园绿地的景观。利用地形地貌、植物群落等为居民创造具有纪念价值和历史意义的绿色活动场所。

(3)新村公园绿地应着眼长远利益,采用环保低碳技术,节能节材的本土材料,最大限度的降低建设和使用成本。

(4)转型社区居民入住新的公寓楼,城市化、现代化、生态化的生活环境能对其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使其生活、工作能尽快融入到城市中去,为城市贡献出一份力量。村民入住新村公寓楼以后,由于居住范围从整个村庄缩小到新村公寓中,平日居民集中在社区公园绿地中交流,且社区定期举办各类的活动,转型社区的血缘、地缘关系得到了更好的维系。

实际案例如广州猎德村。猎德村是广州著名水乡,位于珠江形成南端,南临珠江。目前共有户籍人口7000 多人,3300 多户,还有1 万多外来暂住人口。村址面积约31 万平方米,另外还有发展经济用地约23 万平方米。2007 年开始拆迁,现以基本完成大部分的公园楼建设,并利用原有的水系、宗祠等修建园林绿化,使猎德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图5-14 至图5-16)。[4]

(四)综合模式

各转型社区因实际条件不同,单一的模式不能满足社区公园绿地完善的要求,综合合模式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而灵活采用不同的模式,一些条件较复杂的转型社区可以综合使用上述的改造模式。如在城市郊区的农村,在面对城市化的过程中,对旧村内部进行环境整治,采用绿盒模式;对保留的山体、水系采用生态模式;对保留有的新村建设用地采用新村模式,各种模式的混合使用可以解决当前旧村拆迁困难,空地荒废闲置的问

题。

6 转型社区公园绿地的建设管理模式

(一)制度建立。转型社区公园绿地的建设应该让社区居民全程参与。包括让社区居民参与到建设前的选址、设计讨论与决策中;建设时对施工、资金投入与使用的监督;建设后对公园使用、维护与管理等各层面的参与。建立合理、公平、公开的建设制度,让居民意识到社区建设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提升基层民众参与建设的热情,促进基层政府和民众思想转变,促进社区民主活动的推广。

(二)资金筹集。一般可以按照政府、村委(居委)、村民(居民)各出一点的原则,筹集建设资金。通过政府支持,做到谁出资,谁受益。资金的筹集、使用应该公开透明,成立专门的居民监督小组,进行监管。

(三)建设实施。对设计、施工、完工的全过程进行公开招投标和意见征求,保证公园的设计理念、建设质量都能满足居民的使用要求。避免出现初建“兴”,建成“废”,无人维护成“常态”。

(四)管理维护。转型社区公园绿地应尽量服务于社区居民和周边使用者,因此对于用地面积较大的公园绿地,宜保持其开放性,照顾周边的使用人群。对于限制性开放的社区公园绿地,则应该标明对外开放的时间和其他注意事项。建议转型社区公园绿地形成“政府支持,多方集资,用者维护,居者受益,多管齐下,多方监督”的建设、维护、监管模式。根据三种不同的公园绿地建设模式,从资金筹集、建设实施、管理维护、监督等四方面考虑,建议其责任人如下(表5-2):

绿盒模式的建设资金由政府、村委或村民共同出资建设,后期的维护资金由村委、村民负责。设计实施阶段可选用两种方式:一、与科研单位合作建设,以规模小,操作易的特点为新设计、新材料提供实践平台;二、公开招投标,保证工程质量。管理维护阶段采用就近原则,管理维护责任承包到户,由村民组成专门的管理小组进行维护,按实际情况发放管理维护资金。最后,整个实施过程由村委、村民共同监督,提高村民的参与建设家园积极性。

生态模式的建设资金由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村委或企业出资建设,建成后的维护费用则由经营者从生产收入或旅游收入中支出。建设实施阶段可采用两种方式:一、可以由政府支持,与科研单位合作建设,成为农业技术、生态技术的实验基地;二、公开招投标,与相关的研发单位合作,推广生态农业。建设完成后,以承包制的形式经营,优先本地村民承包;另外,也可以由村委与科研单位合作,一方出地,一方进行技术支持,实现生态技术与实地生产的结合。监管方面则又政府、村委、村民共同监督。

新村模式的建设资金筹集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开放商与或村企投资建设,村委出地、开放商出资,保证园林绿化面积按照规范标准,建成后的公寓楼按照协议配比,一部分供村民居住,另一部分对外销售。二、对于富裕的村庄而言,可以采用村委组织,村民集资建设的方式。三、由开发商、村委、村民共同出资建设。建成后的楼盘式园林由居住者缴纳物业费,由物业公司管理维护。建设实施可以公开招投标,或交由村企负责。整个实施过程必须经过政府部门的同意,做到账目公开,进度如期,质量保证,由村委和居民监督小组监管。

根据上述模式,总结转型社区公园绿地建设管理模式流程应分为建设流程、操作实施、民主监督机制建立三个独立层面,并相互协调(图5-17)。

借鉴历史上村庄建设的特点,提出珠三角转型社区公园绿地建设需坚持现代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城市与乡村协调的规划原则、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生态原则以及低技术、低成本的低碳原则。通过对转型社区公园绿地过往方案的思考分析,针对转型社区的不同用地空间,提出绿盒模式、生态模式和新村模式等三种主要布局模式;然后从转型社区的总体规划、造园要素等方面给出相应的建设指引;最后提出转型社区公园绿地应实现“政府支持,多方集资,用者维护,居者受益,多管齐下,多方监督”的建设、管理、维护模式。

结语

转型社区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形态,转型社区公园绿地模式的研究,不仅是对其空间形态的探讨,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转型社区的物质空间形态转型、基层管理制度转型,解决城乡二元制的体制性障碍。只有根本性问题的解决,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发展,才能建立完善城乡公园绿地系统,改善转型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乡。

某公园景观绿化工程设计方案

某公园景观绿化工程设计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交叉口处,建设单位为,设计单位为 究院。建设规模川。 其中景观工程主要包括各类小广场、生态停车位、园路等。各景点有: 廊架、凉亭、健身广场、喷泉、花池、景墙、小品、各地块组合铺装等。总体工程包括苗木的种植、室外照明及灌溉供水系统等。 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由于园林小品各景点分布在绿地的各个地方,因此建筑材料堆放应根据各景点大小进行合理堆放。 2.1临时道路设置 为了满足施工材料的运输需要,工地需要修筑临时道路,为了减少材料的浪费,确保道路路基实度,故开工前应结合永久的道路的设计标高,提前将碎石垫层按设计要求铺平压实,表面再铺瓜子片或粗砂做面层压实, 供施工时使用。等以后再浇筑砼路面,这样不仅确保永久性道路的质量,又保证了施工材料的运输和供应。 2.2临时排水网设置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搞好排水网设计。为确保施工现场平整、整洁,应修好排水沟网络和污泥水沉淀池,将地面雨水及时排入临时排水沟,面积较大的地方应设置沉淀池,经沉淀后再排入市政管道。 2.3施工用水布置 施工用水分点设置供应,如砼搅拌站,工地养护用水,生活区用水,消防用水进行有计划的分点供应,并在主水管上设置总的水表,以确计量使用。管道应埋

在地下防止机械辗压。

2.4施工用电应根据三相电路,基本做到平衡,由总配电箱分出,两箱为动力分配电箱,一箱为工地照明及生活照明分配电箱,并附设电表计量。 2.5现场主要施工机械计划:(见附表) 三、施工准备总设想 3.1熟悉施工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对图纸中的吊点、难点开展技术攻关,画出大样图。 3.2熟悉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摸清施工现场的地下管线,地下暗沟,地下装置、 障碍物,地下水位等一切情况,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 3.3接通施工用水、用电,选定材料的堆放场地,修筑施工便道,修筑临时排水设 施。合同建设单位向供电部门和供水部门申请落实。 3.4在制定出测量放线方案后,合同建设单位技术人员共同检验与确认红线桩与标 准水准点后方可进行放线。 四、施工总进度计划 4.1编制原则 施工进度计划编制是以技术先进、质量优良、材料不浪费、用工减少、工期合理、竣工及时为原则,发挥我公司的主观能动性,以方案领先、技术领先为向导,充分利用我公司在以往项目中所积累的施工经验,强化计划管理,合理进行流水搭接,结合工程特点和施工部署,据此编制施工进度计划。 4.2施工进度安排本工程总工期为40日历天。 4.2.1绿化施工网络计划 施工'现场勘'场地清理及平整 定点放线"挖坑换土苗木栽植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功能及设计方法完整版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功 能及设计方法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功能及设计方法 摘要:指出了微地形设计是园林绿地造景中一项主要内容,阐述了园林微地形的功能与设计原则,探讨了合理可行的微地形设计方法。 关键词:微地形;园林绿地;设计方法 1.引言 园林地形是整个园林空间环境的基本骨架和园林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园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建筑室外环境的美学特征和空间感。园林地形就是一定空间范围内布置园林植物、水体、道路广场和园林建筑与小品等设计元素的地面。“园林微地形”是专指坡度在15%以内的园林绿地空间范围内园林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在园林工程中,适宜的微地形处理有利于丰富造园要素,形成优美的空间景观层次,达到增强园林空间的艺术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1]。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景观绿地、城市滨水景观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景观绿地等建设,在现代造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园林微地形的功能 园林微地形的生态功能 园林绿地经过微地形的塑造后,能够提供不同坡度的阴、阳的缓坡,在改善该园林内的小气候具有重要的作用。园林微地形营造一定的坡度,为耐阴植物和喜阳植物提供各种生长环境,这样就能够种植的植物种类就更加丰富多样,形成结构合理、稳定的植物群落;同时微地的塑造具有增加园林绿地地表面积和土壤的容量,从而增加了植物根系的生长空间,提高植物种植的成活率[2]。 园林微地形的造景功能 景观设计的灵感应来自对场地状况的激情反映,景观效果首先表现在场地中起伏的地形上,然后才是覆盖地面植物塑造植物的空间效果[3]。园林微地形的塑造多以土方为主要材料,利用堆土、挖土等工程技术,与园林建筑、园林小品、植物、石景、园路等景观紧密结合,可形成亲切和诣的园林空间。如在杭州西湖太子湾公园大量运用的起伏变化的微地形成功的塑造了园林空间,展示了环境的自然特色,丰富了参观者的视觉和空间体验。 园林微地形的划分空间功能 园林绿地中,利用不同形体、大小、高低的微地形结合植物、园路、山石等把园林绿地划分成各种不同功能的园林空间,空间处理以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空间形象和美的景观享受,使园林空间更加有层次、更加丰富。不同风格园林空间有不同特点,中间要有分隔和过渡,这个分隔可以用一排植物、一堵景墙或一片高低起伏的地形,地形的分隔是最为经济实惠的手法。 园林微地形的排水功能 园林中可以利用微地形解决雨水排放的问题,使其中的广场、道路及园林景观区域在雨后短时间内可以恢复正常的交通及使用,园林中利用微地形采取坡度排水不仅可以避免绿地积水,还可以节约其他水资源,充分利用雨水进行园林树木浇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园林微地形设计的原则

公园设计 城市公园绿地规划景观设计泛亚作品

泛亚景观设计(上海)有限公司2014.2.21

SITE ANALYSIS 基地分析 CASE STUDY 案例分析 CONCEPT DESIGN 理念分析

微软 国家动物医学INTEL 和勤软件 意法半导体 615所 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 埃克森美孚 中广核 博格华纳东软软件 晟碟半导体 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 微创欧姆龙 纺织工程UBI 印孚瑟斯 基因科技 吉尔多肽东丽SMC 组织工程 东 川 路 江 川 东 路 莲 花 南 路 信息数码港 民用航空电子产业基地 SITE ANALYSIS/SURROUNDING LANDSCAPE 区位关系 区位关系:区域功能: 听产业基地,周边多以企业园区为主,服务对象较为统一。 SITE SITE Industrial function: 6 high-tech industries as the backstone. Service function: Provide high-tech innovative functions to researchers and high-tech staffs. 产业功能:以集成电路与软件、新能源、航空、数字内容、新材料和生命科学等六大类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服务功能:为进入高新区的科研人员和国内外高科技人才提供科技创新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风险投资服务、中介咨询服务、通讯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服务、会务展示服务、娱乐休闲服务……

基地现状不足 Disadvantages SITE SITE 1 2 3 Function: Not efficient space usage, unclear function layouts 硬景:形式感不足、亮点匮乏、节点无法突出 Harscape: Not stylish, lack of highlight spots, no emphasized nodes 软景:种植品种单一、 层次不明显、缺乏空间感 Softscape: Onefold planting, no obvious planting hierarchy, lack of sense of space 点睛:缺少精神堡垒、无特色标志 Focal points: lack of landmark, iconic features 1 2 3 STE STATUS AND ENVIRONMENT ANALYSIS B 辐射范围广泛,所以景观风格主要体现园区现代感,以体现休闲展示的功能为主。格,所以本基地方案应考虑与其对应,选用现代的流线感作为主要表现元素。 置。 地较多,景观可利用率较大,是服务基地的主要道路。

国内外著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国内外著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华夏园林网2010-02-25 浏览量5588 化腐朽为神奇: 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与材料再生于再用 中山岐江公园在粤中造船厂旧址上建设,占地11公顷,从1953年到1999年,走过了由发展壮大到消亡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本案例以产业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对产业旧址及构筑物和机器的采用了多种利用方式,在此基础上了新的设计形式,并由此引 发对生态设计概念的理解(俞孔坚,2001; 俞孔坚庞伟,2002,2003; Pudua,2003)。 (1) 保留:尊重没有设计师的设计 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环境的上策是保留过去的遗留。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围。 公园设计组对所有这些“东西”,以及整个场地,都逐一进行测量,编号和拍摄,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包括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水体和部分驳岸都基本保留原来形式,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为了保留江边十多株古榕,同时要满足水利防洪对过水断面的要求,而开设支渠,形成榕树岛;构筑物的保留和再利用:两个分别反映不同时代的钢结构和水泥框架船坞被原地保留,一个红砖烟囱和两个水塔,也就地保留,并结合中在场地设计之中。机器的保留和再利用:大型的龙门吊和变压器,许多机器被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成为丰富场所体验的重要景观元素。 (2) 改变:再利用 原有场地的“设计”必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将,还需加以提炼,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有一定距离。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化地讲述场地的故事,和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同时,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欲望。岐江公园中几个典型的加法和减法设计包括:旧水塔的利用和改造;烟囱与龙门吊的再利用,船坞的再利用,机器肢体的再利用。 除了大量机器经艺术和工艺修饰而被完整地保留外,大部分机器都选取部分机体保留,并结合在一定的场景之中。一方面是为了儿童的安全考虑,另一方面则试图使其更具有经提炼和抽象后的艺术效果。 (3) 再生设计 原场地内的材料,包括钢材、乡土物种等,都可以通过加工和在设计,而体现为一种新的景观、满足新的功能。经过再生设计后的钢被用做铺地材料,乡土野草成为美丽的景观元素。甚至场地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也通过诸如“红盒子”的设计,而再现。 岐江公园注释了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概念: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因为那是时间的作品,是自然过程和历史的积淀。 中山岐江公园 3.2 雨洪利用与野草之美:浙江台州永宁公园的生态化设计 这是一个关于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案例。把一个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的硬化河道,用最经济的途径,恢复重建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游憩地(俞孔坚等,2005)。永宁江公

公园绿地绿化规划设计规范

公园绿地绿化规划设计规范 1.1 总体规定 公园绿地按类型可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头游园五类。 (1)综合公园面积宜大于10公顷,其绿地率应不低于70%,绿化宜采用自然式的种植手法,结合花坛、花镜等形式,丰富公园整体绿化效果。 (2)社区公园的面积随居住区人口数量而定,面积大于0.5公顷,其绿地率应不低于70%,绿化宜采用自然式的种植手法。 (3)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盆景园、历史名园等多种特定主题的公园,其中儿童公园全园面积宜大于2公顷;植物园面积宜大于40公顷;盆景园面积宜大于2公顷;绿化宜采用自然式的种植手法,依据不同的公园主题灵活的配置,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 (4)带状公园的绿地率不低于65%,绿化宜采用自然式手法。 (5)街头游园应以园林植物造景为主,提供短暂休憩的设施。其面积宜大于0.1公顷,其绿地率应不低于65%。绿化宜采用自然式的手法。 1.2植物配置 (1) 公园绿地乔木与灌木的比例约为1:3(数量比)或7:

3(面积比),常绿树与阔叶树的比例控制在1:3(数量比)比较符合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地带性植被针阔混交林的特征,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的数量比例约为10:1。 乔木是园林树木的骨干,它具有良好的改善气候调节环境的功能。公园绿地乔木覆盖面积不低于绿地面积的60%,速生树种与中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的比例约为3:4:3(数量比)。 长春南湖公园鸟瞰 (2) 乔木应大量种植胸径8-12cm的壮龄树,胸径在15-20cm的苗木可少量搭配,胸径在20cm以上的大树根据景观 需要个别搭配,但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成活。古

浅谈城市公园绿化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园绿化景观设计 摘要:城市公园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公园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本文对城市公园的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Abstract: urban park construction can improve the urban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urban landscape, urban park greeni ng’s first priority is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the urban park design problem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推动了公园绿地景观建设快速发展,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营造具有亲和力和特色的环境景观,已成为一项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任务。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休息地,是市民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日常生活和身心再生所必需的“平常景观”,是居民日常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1 公园景观设计理念思考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加上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人们越来越追求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而城市公园逐渐成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其可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公园景观设计的逐渐得到重视,鉴于城市公园的作用,其更应该在设计上从产生意图出发考虑。 1.1生态可持续性。保持场地原有的肌理及原生态基础,加以保护性改造,通过河涌、河岸、公园的不同水生态设计,形成一个自我净化系统;整体规划河涌网络纵贯的本区,保持这一生态廊道的连通。同时通过设计有生态绿岛,具有家具抽象符号和长度标听环形单车径及散步跑步径,穿行于绿色生态景观空间。同时,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整合地块周边生态系统,完善生态自我修复,打造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本公园项目地处乐从家具、钢铁商贸区西侧,且与沙滘村和葛岸村富有文化历史的两村紧密联系,其公园设计特点应当融合现代与历史两个方面,体现现代商贸的风采,又延续历史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商贸风采与传统记忆 1.2城市的互补作用。城市公园作为日后发展居住区的一个重要辅助设施,通过设计一个全开放的公共绿地,营造山丘、树林、河流、浅滩、湿地不同要素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知识点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先写总结——————————————? 入口设计、功能分区、景色分区、园路设计、地形处理、种植设计。? —————————正文开始———————————? 一、公园规划设计基础知识? (一)概念? 综合性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大面积的绿地,且具有丰富的户外游憩内容,适合各种年龄和职业的居民进行一日或半日以上的游赏活动。它是群众性的文化教育、娱乐、休息场所,并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社会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综合性公园的功能? 1、政治文化方面? 2、游乐休憩方面? 3、科普教育方面? (三)综合性公园的类型? 1、市级公园? 2、区级公园? (四)面积和位置的确定? 1、面积? 面积不少于10hm2,10-50m2/人。? 游人容量为服务范围的15%-20%;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全市性综合公园至少容纳10%的游人。? 结合城市规模、性质、用地条件、气候、绿化状况、公园在城市中的位置与作用等因素来考虑。? 2、位置: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来考虑。? 方便居民使用? 利用不宜于工程建设及农业生产的地形? 具有水面及河湖沿岸景色优美的地段? 现有树木较多和有古树的地段? 有历史遗址和名胜古迹的地方? 公园规划应考虑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留有发展用地)? (五)公园的游人容量? 公园游人容量是指游览旺季高峰期时同时在公园内的游人数。?

公园游人容量是确定内部各种设施数量或规模的依据,也是公园管理上控制游人量的依据,通过游人数量的控制,避免公园因超容量接纳游人,造成人身伤亡和园林设施损坏等事故,并为城市部门验证绿地系统规划的合理程度提供依据。? 公园游人容量应按下式计算:? C=A/Am? 式中C——公园游人容量(人);? A——公园总面积(㎡);? Am——公园游人均占地面积(㎡/人)。? (六)项目与活动内容? 1、活动内容? 观赏游览、安静休息、文化娱乐、儿童活动、老年人活动、体育活动、政治文化和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园务管理? 2、设置因素? 当地人们的习惯爱好? 公园在城市中的地位? 公园附近的城市文化娱乐设置情况? 公园面积的大小? (七)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贯彻园林绿化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 继承和革新我国传统造园艺术,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 表现地方特色和风格? 满足游览活动的需要,设置人们喜爱的各种内容。? 充分利用现状及自然地形? 切合实际,分期建设? 与周围环境(建筑群、道路网、绿地)相协调? ——————————————————————————————————————————————————————? 二、综合公园总体规划设计? (一)条件分析? 任务书(建园的审批文件、投资额)? 历史沿革、社会人文条件分析?

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与规划 安伟丽

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与规划安伟丽 发表时间:2017-09-08T17:04:51.9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3期作者:安伟丽 [导读] 摘要: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公园绿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景观带来了不少影响,促进了人们对城市公园绿地景观在生态功能上的认识,城市公园绿地的应用不仅改善了环境同时也美化了城市,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功能成为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营造具有亲和力城市公园绿地景观环境,已成为一项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身份证号码:23232619860129xxxx 摘要: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公园绿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景观带来了不少影响,促进了人们对城市公园绿地景观在生态功能上的认识,城市公园绿地的应用不仅改善了环境同时也美化了城市,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功能成为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营造具有亲和力城市公园绿地景观环境,已成为一项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城市绿地;生态功能;景观设计 一、城市公园绿地及其发展概况 1.城市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属于城市建设用地,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绿地是向大众开放,为市民提供游憩场所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生态、美化城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公园绿化用地。城市公园绿地它代表着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2.城市公园绿地的发展概况 城市绿地公园在我国开始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近十年出现了热潮,比如深圳、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都在建设的城市绿地生态公园项目;随着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加速,我国的城市公园绿地也迅速发展起来了。 二、城市带状公园的研究 带状公园与绿地是当代城市公园主要构成要素,承担着城市生态廊道的功能,对改善城市环境具有可观的意义,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艺术形象。它的网状分布,为城市居民亲近、享受自然环境提供了空间,而且道路沿线的绿化有利于组织城市交通,对城市交通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1.带状公园的类型 依照城市带状公园的构成要素和功能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生态保护型、休闲游憩型、历史文化型三种。 (1)生态保护型 城市的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环境构成了城市自然的开放空间系统,是城市物质形态的宏观背景,也是城市发展的支持,城市的发展对自然景观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典型代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沿着城市河流、小溪而建设,以河流、水体、湿地、植被等形成的绿色廊道,成为动植物的适合栖息地。另一种是结合城市外围交通干线而设立的绿带,这种绿带多位于城市边缘或城市各城区之间,宽度较宽,从数百米到几十公里不等,这种绿带在提高生物多样性,防止城市无节制蔓延,控制城市形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强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休闲游憩型 自然的宁静、闲适与情趣对都市人来讲是真贵的,绿色景观赋予了我们太多现代文明所无法给予的生活情趣:在沙滩上散步、拾贝;在海中冲浪、游泳;在湖中泛舟;在草坪上游戏,在林荫小道中慢步等游憩活动;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得那么自然,体现了人对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与渴望,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乐趣决定了自然空间功能的多样性。 (3)历史文化型 城市中的山、水、绿地等自然开放空间与历史建筑景观紧密的结合,创造了一道独特风景线。在城市中以开展旅游观光、文化教育景观为代表。典型代表包括:结合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墙、结合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形成的景观风貌带等。这种带状公园在丰富城市景观、传承城市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带动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公园设计 1.城市公园立意设计 公园是完善城市四项基本职能中游憩职能的重要基地,又是健全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公园发展迅速,建设公园的土地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而设计出符合原基地和周边环境的城市公园是我们的目标。为了满足人们对各种功能的需求,公园的立意也应该以人民大众的愿望为重。 2.城市公园分区设计 首先根据地理环境来确定公园的主要的功能分区和布局形式,同时要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游人,设置多种文化娱乐设施和休息的场所。面积比较大的公园分区和形式比较多,分区时要注意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合理的组织空间等等。 3.城市公园的交通设计 公园内的大部分场地被处理为草地、树丛、水面或其它形式所占用,人活动的场所被局限在有限的林荫小道、园路、广场等铺装地面上。当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直接影响到人们思考和行为,人们喜欢走捷径的想法常常会不顾已有的道路规划,而直线奔向绿地。公园开放后,很多周边的居民因上下班也经常穿越公园,减少路上所花的时间;所以,公园在向城市完全开放的同时,应更多考虑人们进入公园的交通路线。 4. 城市公园植被设计 城市公园绿地植物配置应根据所在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绿地的用途及特征,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绿地植物配置,应尽量采用本地植物,以及能被更好地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一般在城市公园绿地中植物种类比较繁多,在植物配置中,乔木与灌木、落叶与常绿、以及草本花卉和地被植物的相互搭配,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观。

浅谈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1)

文章编号:1009-6825(2008 29-0347-02 浅谈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 李晓琼 摘要:在引入城市街头绿地概念的基础上, 分析了其设计结构与形态理论, 阐述了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 得出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形态, 还应包括心理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的结论。关键词:城市街头绿地, 景观 设计, 设计原则, 心理特征中图分类号:T U 985 目前,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城市建筑日趋密集, 城市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街头绿地为了缓解城市远离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压力, 体现人类与自然和谐, 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趣味性, 保护和改善已有的城市生态环境格局应运而生。因此, 城市街头绿地不仅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 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 文献标识码:A 效果, 从而达到美化市容市貌的目的, 同时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视觉上的美感。 人们同样还具有不喜欢雷同及追求就近布置的心理。但是, 随着城市中主要构筑物建筑地方风格的削弱, 各城市面貌越来越趋于同一, 显得千篇一律, 缺乏自身的特色, 所以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越发挑剔与追求这些街头绿地的特色。 另外, 我们还可以发现结合街头绿地使用功能, 以不同地域乡土植物为骨干树种, 根据不同的环境因子组成多种结构的植物群落, 结合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形成不同结构形式的城市街头绿地, 从而可以形成不同地域的城市特色。至于就近布置的心理, 主要是人们为了追求使用的便利。街头绿地可以做到点多面广, 均匀布局, 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开敞式、全天候接待, 真正满足人们对公共绿地的就近、随意及经常性的要求。

绿地规划---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第八章城市公园规划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公园规划布局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城市公园的功能分区与艺术布局规划。 讲授要点:公园的发展、规划设计规范、规划设计程序、综合性公园与各专类、专项公园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8.1 城市公园的概述 8.1.1公园的概念 城市公园: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化的游憩境域。即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又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 8.1.2城市公园的起源与发展 (一)世界公园的起源与发展 囿(世界最早的公园雏形)-周文王之囿 广场,供市民共同生活或祭典之用(一定的公园功能)-古希腊都市之广场(Agora)。 田园地带(guid)供市民野外休养使用的公园形式--中世纪城外开放的田园地带 庄苑(villa)(具公园的精髓)-文艺复兴时期的庄苑和凡尔赛娱御苑(villa) 1843年,英国利物浦建造了伯肯海德公园(Birkinhead PARK),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正式诞生。19世纪前期英、法始创近代公园:伯肯海德公园(第一个城市公园),摄政公园,肯辛顿公园等 发展:造园新风格的酝酿、城市公园体系的确立、城市公园运动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1822-1903):沃姆斯特德设计,首例按近代公园构想建设的公园,随后提出城市公园体系的构思. 英国城市公园建立:是城市的肺,供市民外出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草地允许人人通过(1925)。公园具备赏景和娱乐两方面的设施。 德国一战后公园建设质和量都前茅:具有了完整行的公园 日本公园的发展:1875-1903开放公园均是以旧寺苗为中心的花园,1903年后出现参照西方公园规划建设的公园如日比谷公园。 (二)我国公园发展历程 殖民公园:1868年上海公共租界建造的“共花园”(现黄埔花园) 近代公园:我国近代公园建设开始较晚,于1914年北京紫禁城西南的社稷坛开放为公园,后改名为中山公园。陆续开放北海公园,颐和园。随后上海的“公花园”(黄浦公园)、虹口公园、法国公园(复兴公园)、极斯非尔公园(中山公园) 现代公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园建设较快,全国大约公园1009个,人均公园绿地约为4.6平方米。 6.2 城市公园的功能与作用 ?社会文化功能:休闲游憩功能 ?经济功能:防灾、减灾功能 ?环境功能: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功能 8.3 公园的类型与职能划分 8.3.1城市公园类型 见表格 8.4 公园的系统配置 8.4.1城市公园的服务半径 根据公园的规模、职能以及城市的地理交通状况,每个公园应该具有服务辐射区域的直径,称为服务半径。依靠国家立法的形式加以确定。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知识点精修订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知识 点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先写总结—————————————— 入口设计、功能分区、景色分区、园路设计、地形处理、种植设计。 —————————正文开始——————————— 一、公园规划设计基础知识? (一)概念? 综合性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大面积的绿地,且具有丰富的户外游憩内容,适合各种年龄和职业的居民进行一日或半日以上的游赏活动。它是群众性的文化教育、娱乐、休息场所,并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社会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综合性公园的功能? 1、政治文化方面? 2、游乐休憩方面? 3、科普教育方面? (三)综合性公园的类型? 1、市级公园? 2、区级公园? (四)面积和位置的确定? 1、面积? 面积不少于10hm2,10-50m2/人。 游人容量为服务范围的15%-20%;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全市性综合公园至少容纳10%的游人。 结合城市规模、性质、用地条件、气候、绿化状况、公园在城市中的位置与作用等因素来考虑。 2、位置: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来考虑。 方便居民使用? 利用不宜于工程建设及农业生产的地形?

具有水面及河湖沿岸景色优美的地段? 现有树木较多和有古树的地段? 有历史遗址和名胜古迹的地方? 公园规划应考虑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留有发展用地) (五)公园的游人容量? 公园游人容量是指游览旺季高峰期时同时在公园内的游人数。 公园游人容量是确定内部各种设施数量或规模的依据,也是公园管理上控制游人量的依据,通过游人数量的控制,避免公园因超容量接纳游人,造成人身伤亡和园林设施损坏等事故,并为城市部门验证绿地系统规划的合理程度提供依据。 公园游人容量应按下式计算: C=A/Am? 式中C——公园游人容量(人); A——公园总面积(㎡); Am——公园游人均占地面积(㎡/人)。 (六)项目与活动内容? 1、活动内容? 观赏游览、安静休息、文化娱乐、儿童活动、老年人活动、体育活动、政治文化和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园务管理? 2、设置因素? 当地人们的习惯爱好? 公园在城市中的地位? 公园附近的城市文化娱乐设置情况? 公园面积的大小? (七)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贯彻园林绿化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 继承和革新我国传统造园艺术,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

八一公园绿地环境景观设计调查报告

公园绿地景观环境设计调查报告 ——八一公园 调查课题:公园绿地景观环境设计 调研案例:八一公园 调研目的:通过对城市公园绿地的调查研究,了解公园绿地的基本内容和功能,以及景观空间的基本尺度和景观设计的各物质要素。同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神话直观感受,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本质和内容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从而有利于掌握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调研方法:资料收集、实地拍照、参与体验 调研内容:区位、占地规模、周边环境、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各景观要素(如建筑小品、水体、植物、地形、以及铺装等)。 1现状分析 1.1 区位分析 图1 1.2 周边环境关系 八一公园东侧:是凯旋豪庭居住区。 八一公园南侧:南侧紧邻少先路与内蒙古自治区包钢医院。植物配置仅为道路两侧的行道树。 八一公园西侧:西邻林荫路。路边小商铺较为丰富,人流较多,商业化气息较为浓重。植物仅有入口里面的两列新疆杨与道路想连接。 八一公园北侧:与城市主要的景观绿道紧邻,并且北侧为公园的主入口,其入口广场面积较大具有较强的集散功能,入口两侧植物较为丰富与钢铁大街的何物配置相互呼应,整体尺度宜人。 2公园景观环境设计总体分析 2.1 空间布局

图2 2.2交通组织 整个公园的主要道路系统的规划布局方式为混合式布置,即自然式与规则式交错组合的布置手法。中心广场连接两条基本垂直的主要道路采用古典主义手法。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可以发现园区交通方式分为自行车和步行两种,但是以步行游览为主。园区道路系统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主干道(联系全园,考虑通行、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约6m),次路(满足通行、消防、游览车辆,宽约3m),游憩小路(满足通行功能,一般宽约0.8~1.5m)。 在园林设计中,园林道路起着组织交通、引导游览、组织空间构成景色的作用,是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流线的畅通以及合理性是一个公园景观环境设计评价中很重要的环节。但是,从调研中我们发现园区存在主次交通层次不清的问题,尤其是入口处园路的导向性和暗示性不强,导致参观者在入口处难以把握游览路线和园区的整体结构,同时对于主次道路的功能应用不明确,游览车的行驶路线存在一定的问题。 3公园景观环境设计具体分析 3.1 地形设计 八一公园整个地形基本为平地,少许坡地。在规划设计中,根据原有地形现状和景观空间营造的需求,设计了部分台地、坡道景观。在坡地设计时,考虑道路的趣味性以及更好的与植物相结合采用不同形式的道路沿线设置(见图3、图4)。 图3 图4

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与规划

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与规划 摘要: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驾起了一座人与自然 联系的桥梁,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推动了公 园绿地景观建设快速发展,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营造具有亲和力和特色的环境景观,已成为一项关系到城市 可持续发展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规划 1.城市公园绿地及其发展历史 1.1. 城市公园绿地 城市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 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 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 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1.2.城市公园绿地的发展历史 市民的游园娱乐活动则多集中于寺庙附属园林,以及城郭之外风景优美的公 共游乐地,城市中几乎没有公共性场所。城市公园的出现,是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最近一二百年才刚刚开始的。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近代城市公园,是由美国景 观规划师奥姆斯特德主持修建的纽约中央公园。100多年来,中央公园在寸土寸 金的纽约曼哈顿始终保持了完整,用地未曾受到任何侵占,至今仍以它优美的自 然面貌、清新的空气参与了这个几百万人聚集地的空气大循环,保护着纽约市的 生态环境。 2.城市带状公园的研究 带状公园与绿地是当代城市中颇具特色的构成要素,承担着城市生态廊道的 职能,对改善城市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对其进行精心的设计,也可以进一 步丰富城市的艺术形象。它的网状分布,为城市居民亲近和接触绿色的开放空间 提供了便利,而道路沿线的绿化对于更有效地组织城市交通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2.1带状公园的景观格局特征 2.1.1空间形态呈线性带状且具有较高的连接性 一方面可以为生物物种的迁徙和取食提供保障,为物种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疏 散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这种线性空间鼓励步行、骑自行车、慢跑等活动, 这些活动有益于提高人们的健康。另一方面可以用来连接城市中彼此孤立的自然 板块,从而构筑城市绿色网络,缓和动植物栖息地的丧失和割裂,优化城市的自 然景观格局。 2.1.2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和较好的安全性 城市带状公园与广场和矩形公园等集中型开敞空间相比具有较长的边界,给 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接近绿色空间的机会,因此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 游憩的需要,而大多数的城市带状公园的宽度相对较窄,视线的通透性较好,因 此许多人都认为这种环境比广阔幽深的公园更加安全。 2.2带状公园的类型 按照城市带状公园的构成条件和功能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生态保护型、休 闲游憩型、历史文化型三种。 2.2.1生态保护型 在生态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带状绿地,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

公园景观案例分析

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世界景观佳作鉴赏案例分析五 公园景观案例分析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 Central Park 教师姓名学号日期: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 Central Park 一、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简介 名称: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设计师:Frederick Law Olmsted(弗雷德里 克·奥姆斯特德)和Calvert·Vaux(卡尔弗 特·沃克斯) 规划设计时间:1853年—1857年 施工时间:1853年—1856年(正式开放) 设计地点:美国纽约摩天大楼耸立的曼哈顿 中部 占地面积:843英亩(340公顷) 号称纽约“后花园”的纽约中央公 园,不只是纽约市民的休闲地,更是世界 各地旅游者喜爱的旅游胜地。1850年新闻 记者威廉·布莱恩特在《纽约邮报》上进 行公园建设运动之后,1856年Frederick Law Olmsted和Calbert Vaux两位风景园 林设计师建成了此公园。中央公园坐落在 摩天大楼耸立的曼哈顿正中,是一块完全 人造的自然景观,里面设施浅绿色亩草 地、树木郁郁的小森林、庭院、溜冰场、 回转木马、露天剧场、两座小动物园,可 以泛舟水面的湖、网球场、运动场、美术 馆等等。是个纽约最大的都市公园,也 是纽约第一个完全以园林学为设计准则 建立的公园。 它不只是纽约市民的休闲空间,更是 全球人民所喜爱的旅游胜地。1850年新闻 记者威廉·布莱恩特在《纽约邮报》上进行公园建设运动之后,1856年Frederick Law Olmsted和Calvert Vaux两位庭院设计师建 成了此公园。中央公园坐落在摩天大楼耸立 的曼哈顿正中,占地843英亩,是个纽约最 大的都市公园,也是纽约第一个完全以园林 学为设计准则建立的公园。 中央公园以第59大街(59th St.)、第 110大街(110th St.)、5路(5th Ave.)、中 央公园西部路(Central Park West)围绕着,

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一

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初探一 摘要: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架起了一座人与 自然联系的桥梁,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推 动了公园绿地景观建设快速发展,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营造具有亲和力和特色的环境景观,已成为一项 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任务。只有重视在公园绿地布局分析、景观结构 与空间布局关系、公园绿地设计与规划方面的研究、绿地管理与旅游发展、应 对灾难性气候等方面的思考,才能更好的促进公园绿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1.城市公园绿地及其发展历史 1.1.城市公园绿地 城市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 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 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人工塑造的城市环境中,城市公园绿地以 他独有的特性而显得非常重要。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承载体,是城市中 人与环境相互协调的标志,也是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1.2.城市公园绿地的发展历史 在人类六千多年的造园历史中,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园林 艺术,但是纵观这些园林的建设与发展,会发现他们多数是由帝王皇室、贵族 大夫、富商巨贾投资建造,服务对象只是少数特权阶层。市民的游园娱乐活动 则多集中于寺庙附属园林,以及城郭之外风景优美的公共游乐地,城市中几乎 没有公共性场所。城市公园的出现,是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最近一二百年才 刚刚开始的。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近代城市公园,是由美国景观规划师奥姆斯特 德主持修建的纽约中央公园。公园占地344公顷,设计精细巧妙,通过把荒漠、平坦的地势进行人工改造,模拟自然,体现出一种线条流畅、和谐、随意的自 然景观。公园不收门票,供城市居民免费使用,全年可以自由进出,各种文化

公园绿化方案设计说明

公园绿化方案设计说明 一.设计构思 公园占地约2800平方米,坐落于道路交叉口,我们将其定性为小游园性质的公共绿地,总体构思如下: 1.由自然流畅的园路划分各个不同游憩景区,考虑布置一处铺装地供 游人集散活动,铺装小广场的平面构图应大方活泼,并采用不同的铺装材料加以区分和美化。 2.公园东南侧的房屋和西面的厕所等不良构筑物采用绿化进行屏蔽, 面向道路岔口方向设计开放空间,以诱导景观视线入园。 3.步移景异、花色多彩——植物配植疏密有致,形成的绿化空间开合 相间;绿化品种丰富多彩,注重季相时序的交替变化,考虑草皮色彩相对较为单调,绿化设计中采用了鸢尾、葱兰等地被植物加以改善 4.公园的各个出入口布置了些许草坪置石,植物配植也细加斟酌,突 出入口特征。 二.分区布置与绿化配植特色 1.公园中心铺装小广场 公园中央设计了一处双环图案的集散小广场,供游人晨练等活动使用。 广场中心为两段园弧造型组成的景观长廊,长廊采用便于施工、轻盈现代的钢管材料,表面喷刷淡兰色哑光漆。广场铺装采用不同色彩图案的广场砖。 2.东南侧背景绿化与水池改造 为遮蔽公园东南侧的不良建筑物,栽种了桂花、茶花等常绿大灌木,结合紫薇、二乔玉兰等落叶树种,密植组合成背景林。原有水池的池岸采用仿黄石

的块石砌筑,风格较为粗放;沿池园路铺设鹅卵石作为健康步道,其余园路采用卵石镶边,仿青石现浇混凝土饰面。 3.移步换景的绿化布置公园的不同区域配植了不同的植物品种,基调树种为白玉兰和桂花。沿园路步行,可依次观赏到玉兰香桂、紫薇山茶、翠松碧桃、荷塘春柳等绿化景观。沿公园外围步行,可观赏杜鹃、火棘等花灌木组成的色块和鸢尾、月月红组成的地被景观。 4.出入口绿化布置公园布置了三处出入口,主入口在道路岔口处。 在主入口一侧设计有景观石,上面可题写园名,主要植物配植了象征迎接游客的五针松及红枫。 北面出入口布置有对景作用的独立峰,高度控制在1.5~1.8米左右。两侧栽种了湿地松与桃花,以形成苍松碧桃的植物景观。 西面出入口则栽种表现玉兰香桂特色的绿化植物,品种主要有广玉兰、白玉兰、二乔玉兰和桂花、杜鹃,两侧只点缀少量的太湖石。 三.绿化照明与灌溉 绿化照明采用造型优美的低矮草坪灯,均匀布置于公园各处;绿化灌溉在公园布置若干处自来水龙头,采取人工拉皮管方式进行。

公园绿地环境景观设计调查报告-李立萍

公园绿地景观环境设计调查报告 ——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例 南京深圳装饰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李立萍 调查课题:公园绿地景观环境设计 调研案例:南京玄武湖公园 调研目的:通过对城市公园绿地的调查研究,了解公园绿地的基本内容和功能,以及景观空间的基本尺度和景观设计的各物质要素。同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神话直观感受,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本质和内容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从而有利于掌握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调研方法:资料收集、实地拍照、参与体验 调研内容:区位、占地规模、周边环境、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各景观要素(如建筑小品、水体、植物、地形、以及铺装等)。 1现状分析 1.1 区位分析 玄武湖公园位于南京城中,钟山脚下的国家级风景区、江南三大名湖玄武湖 之中,是江南最大的城内公园。其东傍秀 美钟山,西临滚滚长江,南依人文荟萃的 夫子庙﹑秦淮河,北望遥遥的幕府山(见 图1)。总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南北长 约2.4公里,东西最宽处约为2公里,周 长9.5公里,全湖面积约为4.73平方公里, 其中湖水面为3.68平方公里,五洲面积为 1.05平方公里。 玄武湖方圆近五里,分作五洲,洲洲 堤桥相通,浑然一体,处处有山有水,山 异,终年景色如画。而玄武湖历史上曾有 过“五洲公园”之称。 图1 1.2 周边环境关系 玄武湖东侧:是紫金山与玄武湖水面的交界处,山水相依,尺度和谐。 玄武湖南侧:景物丰富,古迹众多,。鸡鸣寺至太平门一代,是南朝皇家园林的遗址地,最著名的“华林苑”和“乐游苑”就位于此。明城墙为玄武湖创造了一个相对于城市独立的自然生长空间,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北极阁、古平岗山峦连绵,玄奘塔和鸡鸣寺是这一自然轮廓线中的标志物。 玄武湖西侧:杉树林和明城墙是湖西岸最具特色的景物,将玄武湖西侧凌乱的城市天际线统一起来。 玄武湖北侧:主要为南京火车站区域、红山和情侣园一带。火车站是玄武湖和红山的分隔点,红山是玄武湖北侧重要的远景山体景观,而情侣园以水景和花卉为主要景观,展现了与玄武湖一致的自然风貌。 2公园景观环境设计总体分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