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西省古刀剑保护协会对汉代环首刀之研磨与研究

山西省古刀剑保护协会对汉代环首刀之研磨与研究

山西省古刀剑保护协会对汉代环首刀之研磨与研究
山西省古刀剑保护协会对汉代环首刀之研磨与研究

山西省古刀剑保护协会对汉代环首刀之研磨与研究

此环首刀,为广西省水坑器物。由山西省古代刀剑文化艺术保护协会理事冯葵收藏,协会理事闫民研磨并撰写此研究报告。

初看此刀锈蚀不深,除刀身表面有锈蚀砂土外,器型状态基本完好无损。环首刀全长1210毫米;刃长1010毫米;茎长:200毫米;上部厚6毫米;下部厚9毫米;上部宽20.2毫米;下部宽28毫米;内弧弯度4毫米;重1000克。此刀重心位于环首向前530毫米处,单手持握有前倾的感觉,使用起来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自如,此刀的持有者应是一位身强体壮的武士。

此环首刀经山西省古代刀剑文化艺术保护协会专家理事们的多方考证、查阅资料、对比相关器型,初步判定此器物为东汉中期环首刀。经过商讨,此刀可做技术性研磨处理,通过研磨来探究其当年的锻造工艺,恢复她初始的钢铁容貌,向世人展示她的千年风采,并在此过程中留取研磨资料,弥补国内古刀剑研究空白。为此冯葵先生于20007年9月无偿提供此物,供协会做学术研究。

一、环首刀的研磨保护处理

(一)环首刀修复保护方案的制定

经过长时间的揣摩和研究,为了能让这把环首刀通过研磨技艺恢复初始的钢铁容貌,又能保存下来她历经千年沧桑的外表,也有利于后人的继续研究和考证。为此,我们采取对环首刀单面研磨的保护方案。即对刀的一面进行研磨修复,而对未经研磨的另一面则采用去除砂土锈蚀、消除腐蚀因素、锈蚀表面缓蚀处理等方法加以保护。

(二)环首刀修复保护前的留档与检测分析

为了能更好的保留原始信息,此环首刀在进行研磨保护工作以前做了大量的资料留档。精确测量器物尺寸,专业图片摄影以及动态视频资料留档。

器物在修复保护处理前,必须要知道器物外表与器物本身的科技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对保护修复的器物进行检测分析。我们为环首刀做的前期检测有:X光透视检测与超声波透视检测,主要是检测器物锈蚀下层是否掩盖着镶嵌、错金银以及其他不可见的特殊结构。经两项透视检测,均未发现此环首刀的刀身,柄环部位有铭文、错金银等特殊结构,这也就为我们后续的单面研磨保护工作提供了可行的科学依据。

(三)环首刀表面的锈蚀清除

此环首刀虽通体锈蚀,但只有刀尖与刀柄处有大量泥土沙石与锈蚀的混合物。通过显微镜观察,刀体表层锈蚀孔隙多且比较疏松,机械强度低,但表层深处的锈蚀物却比较紧密、坚硬,这有可能是在埋藏环境中遇到了一些特殊的条件,或者在完全密闭的地下环境中隔绝了与外界物质的交换所形成的。这层紧密、坚硬的物质为环首刀能在地下埋藏千年,且没有锈蚀殆尽起着不可忽视的保护作用,但这层物质在离开它的特殊环境后,反而会对器物造成更深层的锈蚀损伤,所以器物在离开埋藏环境后应尽快做必要的保护性处理。

因为这把环首刀的整体强度非常好,所以我们采用了手工除锈的方法。经多道工序,利用刀、钻、凿子、锤子、剔针、钢刷等各种金属工具对环首刀的表面锈层、锈块进行清理。清理完毕后的刀背有很明显的锻造层,肉眼分辨大约有20几层,环首位置也可清晰的看到锻造层,这充分证明此刀为折叠锻造而成。

(一)环首刀腐蚀因素的消除处理

对于大多数出土铁器来说,认为不加何处理而能长期保存下来的侥幸想法是危险的。对环首刀表面进行去锈处理,不能从根本上抑制锈蚀的继续。所以要对环首刀的腐蚀因素进行消除

处理。

首先是消除器物从地下带来的各种腐蚀活跃因素,而后再进行切实有效的防腐蚀保护处理。在彻底清除器物的腐蚀因素之前,必须分析清楚导致器物腐蚀的原因。环首刀的表面孔隙和锈层里都包含着从地下带来的可溶性、吸湿性盐类,这些是铁器锈蚀的重要因素,必须加以

清除。

方法是将器物在弱碱性缓冲溶液中进行提取和置换,这样可以将器物上可溶性、吸湿性盐类从残余锈层中提取出来。因环首刀长度较大,没有合适的容器,我们则采用溶液刷淋的办法,每次刷淋后的提取液都用硝酸银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直至提取液中检测不出有可溶性、吸湿性盐类为止。这样器物上的腐蚀活泼性因素就基本上消除了,最后用蒸馏水洗去残留在器物上的提取液。

(二)选择环首刀单面,进行研磨

1、调直整形:

器物在地下埋藏时,可能会因为墓穴塌陷、地层变化或运输辗转等因素造成器物变形,因此就需要对环首刀进行调直整形。此环首刀从侧面观看刃体不在一条直线上呈现弯曲状态,说明刀体已变形,这对研磨来说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用木榔头或专用调直工具把刀体调直、整平。此项工作需要丰富的经验,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导致刀体断裂,造成无法挽

回的损坏。

因为不知道环首刀现今弹性状态如何,而专用工具施力又较重,易对器物造成损伤,因此我们在初始调直时先用手按压刀体轻微用力调整。经过数日多次的手工调整后发现此刀弹性非常好,甚至优于明清刀剑的弹性,最后选择使用专用工具调直。

2、整形研磨:

经过多方面分析商讨,研磨面选择为:以刀尖向上,刃部向前持握的左侧为研磨面,另一侧

为原始面。

第一步是将环首刀的研磨面在细度120至700目的四块砥石上进行去锈粗磨整形。目的是去除研磨面表层的锈蚀并且对环首刀研磨面各个位置的定形。在去锈整形过程中我们依照环首刀的原始状态,确定刀体的切刃面宽度为7毫米,切刃

角度为23度。

环首刀经过去锈粗磨,发现锈蚀层分为三层:

第一层,红色锈蚀。石子与沙土混合物,质地较松散。

第二层,黑色锈蚀(俗称的“黑色皮壳”)。非常坚硬,密度较大,耗费砥石。第三层,红色锈蚀。顺着锻造纹理向下腐蚀,而且腐蚀程度很深。此红色锈蚀层的出现也证实了,表面上被“黑色皮壳”包裹的器物,其下层仍存有锈蚀因素,它并不代表器物就处于稳定状态,只是这些锈蚀因素暂时没有显现在器物表面而

已,如不进行科学的防腐处理,更深层的锈蚀还会在进行。

粗研过程中环首刀呈现的刀尖形制与研磨前的形制不同。研磨前,刀尖形制为“圆弧刀尖”,但随着器物的锈蚀被清除后发现,刀刃边缘与刀尖边缘形成一个大约135度的钝角,且顶点尖锐,已不是锈蚀状态下的圆角。根据研磨师多年的工作经验,推测这把刀的圆角应是在锈蚀过程中所造成的,而不是真正的初始形制。另据杨泓著《中国古兵器》一书中对环首刀的形容:“形制简约,直身,一侧开锋利刃口,另一侧为厚重的刀背,刀尖斜直,刀身与刀柄无明显界限,柄端连铸一铁环,固有环首刀之称。”此书中并插有“东汉持环首刀武士画像石”

图,图中可清晰看到环首刀刀尖为135度斜直状态。

3、精细研磨:

精细研磨分为800—6000目五块研磨石,其主要工作是在保持姿形不变的前提下,消除整形和粗磨时残留在刀体表面的研磨痕迹。

4、擦拭研磨:

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凡刀剑打磨光净,用金丝矾矾之,其花则见。”明代唐顺之《武编》和茅元仪《武备志》所载:“刀花,羊角煅灰,粉心水提过酸,酸草烧灰,硝酱”。可见,研磨刀剑首先是把刀剑的表面研磨平整光亮,最后用金丝矾、羊角灰、草木灰等天然物质对刀剑表面进行擦拭,擦拭过后的刀剑表面可显现出细腻的锻打花纹。此环首刀经过擦拭后,刀身泛着湛青的光泽,锻造纹理为流水纹且中间夹有椭圆状团打纹,细腻非常,可以

想象此刀初始状态时是多么的完美漂亮。

(二)环首刀的缓蚀、封护处理

刀体单面研磨结束后,就应该对未做研磨的表面做缓蚀和封护处理了。缓蚀和封护处理可以使刀体不再被外界环境因素所腐蚀。

在进行缓蚀和封护前,应对环首刀进行一次强制干燥处理。理论上应采取恒温干燥箱在105℃条件下干燥2小时或用紫外灯控温在105℃干燥,但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无法如此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干燥方法。由于我们无法找到一个与这把环首刀相匹配的恒温干燥箱,故我们用电热吹风代替,对环首刀实行热

微风干燥。

干燥完毕后,我们选择使用了金属缓蚀剂,对未做研磨的刀体表面进行缓蚀处理。BTA是在我国文物界常用的金属缓蚀剂。因此,我们使用BTA溶液刷淋、涂抹在未做研磨的刀体表面上进行缓蚀处理。由于BTA易挥发,所起作用难以持久,所以需要进行阻止刀体与大气介质的直接接触的钝化封闭处理,经过钝化封闭处理后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腐蚀。研磨面则

可采取每月打油保养来防止其锈蚀。

至此,环首刀的研磨保护工作完毕。

注:铁器的保存环境应在温度:14—20℃,相对湿度<50%,最好在20%—30%之间。若条件允许,最好在铁器陈列时采取密封充N2等技术。

(一)研磨小结

环首刀研磨后的尺寸

全长:1207mm

刃长:1007mm

茎长:200mm

上部幅厚:5mm

上部幅宽:19.2mm

下部幅厚:8.8mm

下部幅宽:27.5mm

内弧弯度:4mm

重:925克

在研磨过程中最值得提出的是此环首刀从未出现锻打瑕疵(加灰)现象,可见当时锻造工艺是如何的高超与精湛,这充分显示了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冶炼、锻造技术上的卓越成就。

另外,我们在研磨过程中发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A、在研磨了几道砥石后,我们发现环首刀的弹性有所下降,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否表明着此环首刀是包钢复合工艺,也就是钢在外铁在内,表面钢铁削减所造成

的呢?

B、平时在研磨过程中刀剑要与水接触自然会产生一些铁器锈渍,为了防止产生锈渍,在研磨刀剑使用的水中都会加入适量的防锈剂。而我们在研磨这把环首刀的时候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研磨用水未加任何防锈剂的情况下,整个研磨过程中未产生任何肉眼可见的氧化现象,钢铁青黑,没有锈渍,遇到这种现象还实

属首例。

C、此刀有三段不同的硬度,刀尖向环手位置480毫米处为前段,480至600毫米处为中段,600至1000毫米处为后段。环首刀中段硬度最高;前段的硬度次之,后段部位的硬度最小。这些是自然形成还是工艺所至呢?如果是特殊工艺,

那又出于什么原因呢?

D、这把环首刀始终没有出现烧刃,是因为技术?还是因为战火(火烧造成退火现象导致刃部淬火纹路消失)?还是因为本身烧刃幅度较窄,加上年代久远腐蚀

严重,导致刃部残缺,烧刃尽失呢?

E、此环首刀刀尖锻打纹理不同于后期的明清刀剑,此刀刀尖前段纹理没有折回,

成为切断式纹理,是否当时还没有产生折回的锻造技术?这与研磨师在2005年

研磨的一把宋代削刀有所类似。

以上五种现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二、环首钢铁刀单面修复后的科学检测分析

在环首刀做完研磨保护工作后,我们于2007年年底首先委托钢厂钢铁化验室、河北省师范大学物理实验室进行金相显微镜、光谱分析仪、XRD(X射线衍射)分析仪和红外光谱分析仪四项设备的无损检测,综合检测结果如下:

刀体材质比较纯净,未发现有盐类与硫化物的存在,XRD设备自动检测该器物材质为“不锈钢”。器物含有:Fe(铁)、Cr(铬)、V(钒)、Ru(钌)、Pt(铂)、Pd(钯)、Ti(钛),以上元素均以合金形式存在,其中Cr(铬)的含有量较大。器物中不含有Al(铝)、Au(金)、Co(钴)、Ge(锗)、Ni(镍)的成分。

此次检测也让我们解开了上面所说“在研磨过程中不产生氧化”现象的原因,Cr(铬)的大量加入使钢铁产生了抗氧化能力。但关于环首刀的其他现象还有待我们研究。下一步我们要把此环首刀送交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进行全方面的检测和鉴定,根据检测和鉴定的结果进行研讨和研究,最后解开这把环首刀之谜。

有关汉代环首刀研究的相关资料和文献附属

“百炼钢”——以炒铁为原料,以反复叠打和控制碳分为其工艺特征。它在东汉已广泛使用,到三国时期高度成熟,从此为历代所沿用,成为人们所推崇的制钢技术和优良钢种。(出自《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和铁造就的文明》)

1、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佩剑和错金书刀,其制作工艺是经反复折叠锻打并施以淬火工艺,其刘胜佩剑的低碳层厚仅0.05—0.1毫米,维式硬度900公斤/平方毫米,经鉴定为块炼渗碳钢(百炼钢雏形)。

2、1974年山东苍山出土一把东汉环首钢刀,通长112厘米,刀身宽3厘米,刀背厚1厘米,环首呈椭圆形,环内径2—3.5厘米,刀身有“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祥)宜子孙”铭文。经鉴定含碳量在0.6%-0.7%,炒钢锻制

(百炼钢)。

3、1978年徐州铜驼山东汉墓出土一柄钢剑,通长109厘米,身长88.5厘米,宽1.1—3.1厘米,脊厚0.3—0.8厘米,剑把正面有错金铭文:“建初二年(公元77年)蜀郡西工官王愔造五十湅□□□孙剑□”,内侧上阴刻铭文“直千五百”四

字。“西工官”是蜀郡的工官,王愔是工官姓名。铭文说明这把钢剑是蜀郡工官用“五十湅”工艺制成的。经鉴定含碳量最高0.7%,最低0.4%,炒钢锻制(百

炼钢)。

4、日本熊本县玉名郡江田村船山古坟出土错银马纹钢刀,铭文有“八十湅”字

样,并记有书者张安之名,此刀制作于公元5世纪前期。

5、1961年日本奈良县古墓出土一把钢刀,上有错金铭文:“中平□(年)五月丙午,制作(支刀),百湅清(钢),上应星宿,(下)辟(不祥)”。中平是公元184—189年东汉灵帝年号。铭文说明这把钢刀用“百炼”工艺制成的。

6、

日本石上神宫藏有来自百济的钢刀,铭文为“泰□四年六月十一日丙午正阳,造百湅七支刀”,此刀制作于公元4世纪后期。

两汉刀剑科学分析鉴定参考资料

57件文物看懂中国古代文化

57件文物看懂中国古代文化 1、“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护膊(汉魏,纵11.2厘米、横16.5厘米,1995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 这里的“五星”,是先秦所谓的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镇星。秦汉以后,由于五行说的普及,它们又被称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古代星占学上很常见的占辞,“五星出东方”是指五大行星在某段时期内,在日出前同时出现在东方。这种天象非常罕见,一般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出现一次。2、四神瓦拓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西汉,面径18厘米,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 四神瓦流行于西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蛇蟠龟)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四神瓦中以玄武最为稀见。四神形制亦各自不恒定,不同时、地出土者亦有工拙蚩妍之辨。3、王澍篆书汉尚方镜镜铭(清代,纵130.6厘米、横59.4厘米,上海博物馆收存) 镜铭的内容是:尚方御镜大毋伤,左龙右虎避不祥,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4、甲骨月食刻辞(《甲骨文合集》第三三六九四片) 甲骨上关于月食的文字为“癸酉贞日月又食”。刻辞无年月,有纪日干支。属于历组卜辞。属于商代王室,但有争议。胡

厚轩认为这片卜辞的意思是:“癸酉日占卜,贞人(占卜的巫师)问,假如发生日食或月食,会是吉利还是不吉利呢?”这倒未必是说癸酉这一天已经真的发生了月食。5、伏羲女娲图(唐代,纵209厘米、上宽105厘米、下宽83厘米,1965年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出土) 新疆阿斯塔那地区是唐代高昌故国。这些图一般都画在麻布或绢上,用木钉钉在墓室顶部,画面向下朝向被葬者的脸。画中左边是女娲,右边是伏羲。6、曾侯乙二十八宿衣箱(战国,长71厘米、宽47厘米、高40.5厘米,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衣箱顶上右边的动物是龙,左边的是虎。衣箱正中是篆书的“斗”字,围绕“斗”字顺时针排列写有二十八宿的名称。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还是印度过去学界一直有争论,曾侯乙二十八宿衣箱证明,二十八宿是在中国产生的。7、敦煌卷子紫微垣星图局部(五代,纸本,长299.5厘米、宽31厘米,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 三垣的正式文献记录只能追溯到唐代成书的《开元占经》和《天象诗》,但《史记·天官书》中已有和三垣相当的星官名称。另外天市垣东西两藩的星都用战国时的国名命名,说明三垣的概念基本上始于战国时期。8、星占图(唐代,新疆吐鲁番盗掘出土,已流失德国) 这幅星图残存二十八宿中轸、角、亢、氐、房、心、尾一共

【CN210121084U】一种手摇式咖啡豆研磨机【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0308161.5 (22)申请日 2019.03.12 (73)专利权人 王松路 地址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劳动西 路289号嘉盛商务广场27022房 (72)发明人 王松路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宾亚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44459 代理人 黄磊 (51)Int.Cl. A47J 42/40(2006.01) A47J 42/42(2006.01) A47J 42/34(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手摇式咖啡豆研磨机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摇式咖啡豆研磨 机,属于咖啡研磨装置,其包括底座、研磨装置、 传动装置,以及设置于底座内的收料装置;底座 呈中空设置,且顶部开有与研磨装置连通的下料 口,底座的侧面开设有碗口,收料装置包括由碗 口进入底座内的装粉碗、设置于装粉碗两侧的滑 块,以及设置于底座内且位于装粉碗两侧的滑 轨,滑块与滑轨滑移配合,装粉碗设置有装粉腔, 装粉腔呈半球状设置;解决了使用者在将接粉抽 屉内的大部分咖啡粉取出之后,仍会有少数咖啡 粉残留于接粉抽屉的边角中,通过毛刷等工具也 难以完全清理干净,导致接粉抽屉内会残留上次 研磨的咖啡粉,在下次使用时容易造成串味的问 题。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CN 210121084 U 2020.03.03 C N 210121084 U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210121084 U 1.一种手摇式咖啡豆研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研磨装置(2)、传动装置(3),以及设置于底座(1)内的收料装置(4);所述底座(1)呈中空设置,且顶部开有与研磨装置(2)连通的下料口(101),所述底座(1)的侧面开设有碗口(102),所述收料装置(4)包括由碗口(102)进入底座(1)内的装粉碗(401)、设置于装粉碗(401)两侧的滑块(402),以及设置于底座(1)内且位于装粉碗(401)两侧的滑轨(403),所述滑块(402)与滑轨(403)滑移配合,所述装粉碗(401)设置有装粉腔(404),所述装粉腔(404)呈半球状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摇式咖啡豆研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粉碗(401)的底部设置有配重块(40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摇式咖啡豆研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403)呈倾斜设置,且由靠近碗口(102)的一侧朝另一侧向下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摇式咖啡豆研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粉碗(401)设置有倾倒口(40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摇式咖啡豆研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粉碗(401)一体连接有提拉杆(40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摇式咖啡豆研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粉碗(401)为不锈钢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摇式咖啡豆研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研磨装置(2)包括豆碗(201)、设置于豆碗(201)内的母端磨芯(202)、设置于豆碗(201)上方的机架(203),以及转动连接于机架(203)且一端设有公端磨芯(204)的研磨杆(205),所述豆碗(201)开设有与下料口(101)连通的研磨口(206),所述母端磨芯(202)位于研磨口(206)处,所述公端磨芯(204)与母端磨芯(202)配合研磨咖啡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手摇式咖啡豆研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3)包括设置于研磨杆(205)的第一锥齿轮(301)、转动连接于机架(203)且与第一锥齿轮(301)啮合的第二锥齿轮(302),以及连接于第二锥齿轮(302)的手摇柄(303)。 2

切断车刀的改进及其选择性使用

切断车刀的改进及其选择性使用 切断车刀主要用在卧式和立式车床、回轮和转塔车床、自动和半自动车床、数控车床以及车削中心上切断杆料,也可用於切槽、切左右端面、倒角等工作。 切削过程中,切削区排屑困难,冷却不足,刃宽较窄(通常刀头宽度B=0.6mm,式中d为被切工件直径,单位为mm)、刀头厚度小而伸出臂长,其强度、刚性、散热及切削条件差,当切削接近到工件中心时,实际工作後角变为负值,切削力较开始切断时显着增大,常会引起振动、挤压、“紮刀”或打刀等现象。为此,须对切断车刀的刃形和结构加以改进,而实践业已证明,这样做效果很好。 改变刀具的刃形 切断车刀切削刃的形状(刃形)除直接影响刀具强度外,还会影响切削变形、切削力、排屑及刀具工作角度的变化。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条件选择合适的刃形。 生产中常见的切断车刀刃形如图1所示。 图1 切断车刀的刃形 平直刃型如图1a所示,它刃磨简单,切下的工件两端面平整,切削变形小。但两个刀尖角小,散热条件差,刀尖易磨损,而且由於切削层的横向(膨胀)变形,易使切屑堵塞在加工表面槽壁之间,增加了排屑的困难,易引起振动、挤压、“紮刀”或打刀等现象。主要用於强度、硬度不高的低碳钢及有色金属的切断加工。高速钢切断车刀一般磨成这种刃型。

单斜刃型如图1b所示,在工件将切断时切削刃逐渐切出,减小了工件芯部残留芯柱,但因其切削力的水平分力F会使刀头向尾座方向偏斜,切出工件端面中心内凹。单斜刃型切断刀适於切割管类零件。 双过渡刃型如图1c所示,在平直刃型的两个刀尖处磨出偏角为45°、长度b?≈B/5(B为刀头宽度)的两条过渡刃即成双过渡刃型。由於增大了刀尖角,刀具的强度和散热情况得到改善,有利於提高刀具寿命,适於加工碳钢、工具钢等中等强度的钢料。 折线形切削刃型(平剑刃型)如图1d所示,它采用一刀多刃分解切削,把一条平直主切削刃上两个强度最弱的刀尖处磨成两条斜切削刃,使刀尖角增大到150°,两条斜刃和两个副切削刃间夹角也成为118°~119°,既增加了刀尖强度和散热条件,也减少了单位切削刃长度上的切削负荷。 由於在刀具上要磨出一定前角,故两条斜刃会自然形成两个负刃倾角λp,如图2所示,从而使普通平直刃的单纯推切削变为一小段平刃推切和两条斜刃起剃削作用的斜切削,平刃在切断时起引导作用,而斜刃可增大实际切削前角,使切削刃钝圆半径减小,刃口更为锋利,从而使切削阻力减小。 图2 折线形切削刃的参数 此外,因两侧斜刃上的切屑要垂直於刀刃方向流出,所以会使形成的切屑横截面收缩,宽度变窄,不易挤在工件的两个槽壁之间,有利於切屑的排出。折线形切削刃的参数可取为: b=a≈B/3(B为刀头宽度),κr?=30°, b?=b/cosκr1 。 因两条斜刃的长度大於一小段平直刃长度,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以剃为主,推切为副,推剃

自己在家里怎么磨咖啡豆

自己在家里怎么磨咖啡豆? 2、用打碎机打成粉末,如果没有打碎机榨汁机之类的,可以就用重的1、把生咖啡豆炒熟; ?? 3、把咖啡粉放进水里煮一刻钟左右,坚硬的东西把炒熟的咖啡豆弄碎,弄得越碎越好;?? 关火稍等一会儿,等粉末沉淀后将水倒出来就可以喝了,有纱布的话可以用纱布过滤,但用纱布过滤后还是要沉淀一会儿再把水倒出来喝,因为纱布不能完全过滤掉粉渣,如果粉渣喝到口里感觉很不舒服的。??4、喝时依个人口味加糖及奶。 ?关于咖啡豆变粉的问题,当然是找个磨来,有以下三种情况可供选择: 1、买个手摇的磨,价格大约二百多元,简单的一百多元就可以。 2、电动磨。手摇磨玩一玩还可以,煮一杯咖啡要摇很长时间,并且粉的颗粒有时可能不符合您想要煮制的要求。磨制的过程本身也是咖啡豆风味流失的过程,磨的时间越长,咖啡的风味就会越差,所以电动磨是首要选择。然而,电动磨很贵,通常台产小飞鹰的磨要1800元左右,瑞士SOLIS的更是要二、三千元,一般家庭使用有些奢侈~~~ ?3、最好的方法,到当地的咖啡店去喝杯咖啡,顺便问他们是否能够代为磨制。那里通常有专业的设备,粉可以根据您的要求或粗或细,当然这需要沟通啦。但,有些店是提供这些服务的,并且不收取加工费用。??关于煮咖啡,有几点需要注意。? 1、咖啡豆磨成粉后不宜长期储存,事实上超过三天就基本没办法喝了,味道会变得酸酸的。最好在三个小时内消灭掉。所以,您一次磨的粉不要过多。即便是咖啡豆本身,拆开后也必需要用密封罐保存好,最好在一个星期内干掉,即便超过,也别超过太多。??2、您可以用咖啡滴滤机或壶冲泡,一般市场上的电咖啡壶均属此类; 3、您也可以用虹吸壶,就是象化学实验仪器的那种,不过这个虽然观赏性强,但需要一定技术才能煮出好咖啡; 4、或者您使用摩卡壶煮意式咖啡,具体使用方法需要咨询? 5、最简单的,用法式压滤壶。这个器具也叫隔茶器,用来泡茶用,所以一般买起来比较容易,价格也不贵。使用方法比较简单 调制咖啡的七大要诀 ?1、煮沸会使咖啡变苦,建议您千万不要将咖啡置于火上直接煮,应以介于90-96℃间的温度冲泡。? 2、不可将已冲泡过的咖啡再次加热,建议您每次要享用前,才冲泡咖啡,并且只泡您想饮用的份量。维持咖啡最佳风味的温度是86℃。 ?3、使用新鲜的清水来冲泡。每杯的水量以98%为宜。若水中有怪味,可考虑用活性碳过滤。 4、请勿重复使用研磨咖啡粉。因为泡过的咖啡粉中残留的是咖啡其中较苦的成份。 5、请使用咖啡制造商所提供的正确研磨度。研磨得太细,会造成萃取过度,产生苦味,或是堵塞住冲泡器具。研磨不足,则会导致咖啡清淡如水。若使用滴漏式冲泡器具,则应以2-4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一时期古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商代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四羊方尊商代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人神像三星堆出土商代 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制作之精美细腻,迄今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 青铜纵目人像,宽138、高66厘米,出自二号祭祀坑,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青铜纵目面具。 4.毛公鼎西周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咖啡豆的购买与保存

咖啡豆的購買與保存 鮮度是咖啡的生命如何判定咖啡豆的新鮮度 有三個步驟:聞、看、剝。 ◎聞 將咖啡豆靠近鼻子,深深的聞一下,是不是可清楚地聞道咖啡豆的香氣,如果是的話,代表咖啡豆夠新鮮。相反的,若是香氣微弱,或是已經開始出現油膩味的話(類似花生或是堅果類的放久會出現的味道),表示這咖啡豆已經完全不新鮮了。 這樣的咖啡豆,無論你花了再多心思去研磨、去煮,也不可能煮出一杯好咖啡來。 ◎看 將咖啡豆到在手上攤開來看,確定咖啡豆的產地及品種,也確定一下咖啡豆烘焙的是否均勻。◎剝 拿一顆咖啡豆,試著用手剝開看看,如果咖啡豆夠新鮮的話,應該可以很輕易的撥開,而且會有脆脆的聲音和感覺。若是咖啡豆不新鮮的話,你會發現好像必頇很費力才能撥開一顆豆子。 把咖啡豆剝開還有另一個重點可觀察,就是可看看烘焙時的火力是不是均勻。如果均勻,豆子的外皮和裡層的顏色應該是一樣的。 如果表層的顏色明顯的比裡層的顏色深很多,表示在烘焙時的火力可能太大了,這對咖啡豆的香氣和風味也會有影響。 咖啡豆的購買注意事項 開始選購咖啡豆,首先選擇生意興隆的咖啡店購買。烘培豆的鮮度是咖啡的生命,所以要選擇放置新鮮咖啡豆的倉庫,場所清潔又沒有就豆的油殘留以及沒有日光直射、周圍沒有高溫的店

舖。還有在自認香醇的自家烘培的店舖購買也是好方法。 購買烘培豆時,爽口的豆可以自己指定,希望喝些略帶酸味的話,苦味強烈的較佳,或者直接告訴店員為自己的喜好挑選。 購買後託店研磨時,務必要將所使用的沖泡咖啡器具等告知店長一聲,以配合那些道具研磨(例如電動式咖啡器,過濾器、紙、虹吸等)。 在超市購買罐裝咖啡粉時,選擇標示(豆的種類或味道的債向等),隨自己所好而定 咖啡豆保存的密訣 烘焙過的咖啡豆,很容易受到空氣中的氧氣產生氧化作用,使得所含的油質劣化,芳香為亦揮發消失,再經過溫度、溼度、日光等而加速變質。 尤其是經過多層處理的低因咖啡豆,氧化作用進行的更快。因此,為了維持咖啡的香味和品質, 如何包裝保存咖啡豆就成了一門大學問。 咖啡豆在烘焙過後會產生出相當於體積三倍的二氧化碳,因此,咖啡的包裝最主要除了避免與空 氣接觸氧化外,還有需處理咖啡豆產生的二氧化碳含氣包裝 最普通的包裝,用空罐、玻璃、紙袋或塑膠容器來包裝豆子、粉末,再加蓋或加封包裝。保存

《车工》教案 项目10 切槽和切断

模块二车削初级工技能训练本项目参考节数:8 节

【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出勤,作好学生考勤记录。 强调课堂纪律,活跃课堂气氛。 强调实习纪律,做好安全文明生产。 【复习巩固】 1.复习上次课主要学习了小滑板转动角度的计算、车内、外圆锥的方法;转动小滑 板车内、外圆锥的步骤和内、外圆锥的检测方法。播放了车内、外圆锥的视频。 同学们也进行了相应的练习。通过讲解和演示及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重点 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了对车外圆锥的感性认识。 2.提问1)简述转动小滑板法的特点。 2)外圆锥检测的方法有哪些? 3)车圆锥孔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3.作业讲评 作业完成情况统计表

【课题导入】 在机械零件上,由于工作情况和结构工艺性的需要,有各种不同断面形状的沟槽,向学生展示带有这些沟槽(外沟槽、内沟槽和端面槽)的零件,不同的沟槽有不同的加工方法。 用多媒体演示切槽和切断,从而引出切槽和切断。 【讲授新课】 任务一车外沟槽和切断 一、外切槽刀和切断刀的几何角度 二、外切槽刀和切断刀的刃磨要求 三、外切槽刀和切断刀的安装要点 四、车削外沟槽和切断的方法 1.车外沟槽的方法 2.切断的方法 五、沟槽的检查和测量 六、切断刀折断 【技能训练】(4小时) 一、目标任务 1.了解切断的概念和外沟槽的种类。 2.掌握外沟槽刀、切断刀的刃磨及装夹的方法。 3.学会用直进法和左右借刀法切断工件。 4.掌握车外沟槽和切断时产生废品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二、示范操作 刃磨外切槽刀和切断刀(教材图10-2)、安装外切槽刀和切断刀、车削外沟槽和切断、检查和测量沟槽。 三、分组练习(见附表) 按课题小组轮流练习,完成本次课的训练任务。 四、巡回指导 1.身体不准靠近旋转表面,严格通电,确保设备和人身安全。 2.刃磨外切槽刀和切断刀(教材图10-2)。 3.外切槽刀和切断刀的安装技巧。 4.直进法和左右借刀法切断工件。 5.沟槽的检查和测量技巧。 6.正确使用万能角度尺、角度样板和卡钳等量具。 7.车外沟槽和切断时产生废品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8.分析车外沟槽和切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强调注意事项。

日本刀剑研磨(Japanese sword Polishing)——全攻略

一、日本刀剑研磨(Japanese sword Polishing)——全攻略 一、日本刀剑研磨概述 日本刀剑不单单只是武具,它在日本人心中近乎成为一种信仰而被崇拜。所以才产生了现在优美的研磨技艺,研磨的特征也是兼顾刀的美感和斩切的能力。通过一道道研磨工序,表现出刀剑独特的曲线美,锻造时产生的地基花纹,还有华丽的刃纹,研磨师的充分发挥把日本刀的优雅和尊严充分的表现出来。 平安朝初期记载宫中仪式和制度的书《延书式》里,记叙了“鸟装横刀”的制作方法,在其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研磨工序的大体形式。里边记载着关于鹿砥磨、烧并中磨、精磨和莹的各个工序。关于这些工序,幕末的刀匠水心子正秀在他的著作《剑工秘传志》里解释为:鹿砥就是荒砥,烧并中磨既相当于常见寺一类的砥石(现在这种砥石已被改正砥代替了),后两种在现代的研磨工艺里没有对应的工序,大体相当于仕上研的中间部分。当时的研磨,进行到相当于今天的下地研就结束了。但是随着日本刀技术的完善,研磨技术也在发展。水心子正秀在同一本书中,还写到了用粉末来进行研磨的“拭”,我们现在研磨工序里流行的“拭”这一步骤,开始于庆长年间(1596)的本阿弥光德。 明治时代的名人本阿弥平十郎成重在传统技术里加进了更多艺术的成分来美化刀身,现在的研磨工艺才正式确立了。“拭”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使刀身发出一种好像秋天万里无云的晴空那样的颜色,而地肌则透着一种青黑色。成重也发明了一种使烧入后的刀刃发白的技法,这种技法更加看重刃纹的自然形状。 研磨前的准备事项: 一把刀剑拿到手后,先不要急着上砥石开磨。把刀拿在手里花上时间充分观察是必要的程序。本阿弥家记录研磨心得的书《本阿弥行状记》里写道“细工匠干活的时候,一把刀拿在手里十天、二十天的反复观察,直至参透这把刀”。一把需要研磨的刀,刀身会有诸多问题需要修复。最常见的是锈迹和麻点、刃口崩坏、切先断损、刀刃弯曲等等。新作出来的刀因为刀匠的制作问题,也会有瑕疵在刀身上,这样充分的观察研究就很有必要了。 如果刀身弯曲不在一条直线上了,对于研磨来说是很严重的问题,我们需要用木榔头或专用的工具慢慢把刀身调直整平,这个工作要不惜时间慢慢的仔细做。

Chinese ancient relics中国古代文物介绍

Beginning. Mentioning ancient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will naturally think of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the compass, papermaking, printing and gunpowder. However, current discoveries prove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well developed and advanced. Four great inventions are known for us because they are handed down. Besides them, there are more astonishing ones that are less known to us, some of which are still recognized as miracles. Ancient culture diversity can be seen at every aspect, So today we are going to illustrate from four aspects: city protection, artifact, amenities, and sports. First, let me begin with city protection Sword is the indispensable weapon for city protection. And the picture on the right is a sword used by king of YUE, named goujian. The left sword is discovered with Terra-Cotta Warriors of Qin dynasty. Both of the two swords are extremely sharp without any trace of stain when they are found. After scientific test, researchers find that they is a layer of "Chromium salt oxidation", with thickness of 10 micrometer. This shocked the whole world, because it is a high-end processing technique beginning from the modern times. German and US found this technology correspondingly in 1937 and 1950, besides the material Chromium is rare metal, with melting point of 4000c, it is strenuous to be extracted. Can you believe it, a sword used by ancient Chineseemperor, is the achievement of moderntechnology. Coincidentally, another modern technology called Shape memory alloy is also used in Qin dynasty. When the archeologists cleaned up the 11th cave of Terra-Cotta Warriors, they found a sword had been bent over by a heavy pottery figurine weighing 150kg. They were depressed at the first time, because they thought the sword had been destroyed. But to their surprise, the sword recovered in seconds and turned out to be a narrow and thin bronze oneafter removed the heavy stone above it. What modern metallurgist has been dreaming of exists in the qinTerra-Cotta Warriors dating 2200 years ago. By the way, there is anothermiracle, too,Tomb ever-burning lamps.This name isfirst introduced byGreek mythology, it is said the flame is taken by Prometheus from heaven. Obviously, this is not real. But the fact is the lamp has been illuminat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anging on the vault of tomb. How come? There is no oxygen in the airtight space, and where does

切断中的最佳化因素

〓切断中的最佳化因素〓 生产中需要执行的工序常常包括棒料、管材和机械零件的切断。作为一种车削工序,尽管大量切断只涉及工件直径为12~50mm的范围,但实际上切断可涵盖的工件直径范围为0.5~ 800mm。由于这一工艺经常位于第一道工序或者最后一道工序,因此其加工质量必须得到很好的保证。这其中切断直径大小最为重要。为了使工序更为高效,它对刀具装夹、类型、尺寸甚至槽形来说都息息相关。企业只有紧跟切断刀具和切断方法的技术发展步伐,才能在加工车削件和多任务零件方面更具竞争力。 切断所面临的挑战 切断工序看上去十分简单,但实际上在现代车削的高生产效率条件下,安全地执行这些工序需要克服很多挑战。主要有:毛刺和飞边形成、切屑形成和排屑、振动趋势以及不一致且过早的刀具磨损等。在车间执行切断工序时,企业十分关注生产效率、加工稳定性、无故障切削、刀具寿命可预测性以及零件质量一致性等问题。如果采用合适的刀具和应用,这些问题皆可解决。 切断工序的选择 1.切断的基本因素 切断应该是3项基本因素的组合:刀板悬伸、刀具宽度和进给量。刀板悬伸影响着刀具宽度,从而影响其最大强度;刀具宽度又会影响刀具可能的进给量,而进给量则决定着完成工序所需的时间。此外,进给率也决定着刀片槽形——锋利的刀片槽形适合低进给,而坚固的刀片槽形则适合高进给。当然,进给率也与加工条件有关系。加工条件可以通过稳定性水平、材料状况和切削类型进行评估。工件材料也可影响加工条件以及刀片牌号和切削参数的选择。

2.确定切断工序 确定切断工序应首先考虑批量大小。从相似切削的次数可以得到启发,并且这将影响刀具选择的通用性和专用性。对于每个零件存在多项甚至一项变化的应用场合,往往需要通用刀具,以便执行不同任务的解决方案。其次,批量生产中使用的专用刀具在性价比、安全和质量上应尽可能高地保持一致。最后,对于中等批量生产应用,利用最少量的合适刀具获得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是其最重要的特性。 刀具的选择 1.切削系统的选择 根据加工条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刀柄类型和刀具系统。这些与工件直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刀柄参数与要求的切削深度直接相关。切断时大多数切削深度处在6~28mm的中等加工范围;深切断的切削深度为28~55mm;浅切断的切削深度则为0.25~6mm。 选择刀柄时,通用性和稳定性之间需要综合平衡考虑相关的批量大小和操作变化:一方面,由于刀具悬伸可设置成适合不同直径的尺寸,因此可用带可调整刀板的刀具用加工各种各样的工件直径;另一方面,带整体式增强刀板的刀柄只适合一定范围的直径,但能提供最大的强度。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是通用切断刀具,采用螺钉式或弹性夹紧的单刃或双刃刀片,选择最大的刀柄尺寸,增加刀具的稳定性,从而可适应不同切深的变化。螺钉夹紧意味着最高的刀片/刀柄稳定性,而弹性夹紧则可利用窄刀具增加通用性和可达性,这样就只需切削少量材料,并且需要的机床功率也较低。 2.刀片选择 切削刃在切削过程中至关重要。它将在切削中引导刀具,并控制切屑,同时决定飞边和毛刺的形成以及高效切削不同的材料。刀具稳定性的决定因素是相对较薄的刀片与刀柄之间的接口质量。为了保持稳定性,就需要良好的轨道和V形刀片座结构,并最好与相对较长的刀片配合使用,这种结构对切断刀具性能来说很重要。 刀片宽度因切断刀具的切削深度大小而异,小切削深度(工件直径)可使用薄刀片,而大切削深度则需使用更宽的刀片以保证强度。 刀柄上的刀片座型号与刀片宽度相对应,每种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刀片宽度范围,例如CoroCut单、双刃系统具有8种不同的刀片宽度,范围为1.5~8mm不等;而CoroCut 3则适合于浅切断,具有3种刀片宽度,范围介于1~2mm之间。 当为工序选择刀片槽形和牌号时,应当确立切削刃锋利性、强度和宽度最合适的组合,以确保尽可能高的进给量,从而获得最高的生产效率。锋利的刃槽形易于切削,所需机床功率小,并且最小化了振动趋势。坚固的槽形负前角更大,切削刃也得到增强,因此能承受住要求更苛刻的切削和粗加工,并且可以实现更高的进给量。加工条件和操作变化决定了选择方向,并且通常存在平衡,尤其在需要一定程度的通用能力时,半精加工槽形就是其良好的选择。通过选择不同刀片,就能获得各种最佳化的可能性——Wiper(修光刃)刀片用于提高表面质量和进给;而增强的刀片圆角则可获得更高的进给能力和安全性,并通过更软的切削作用和毛刺最小化实现良好的切削控制。

咖啡的加工过程

咖啡的加工过程 采摘: 分为机械采摘和手工采摘.机械采摘适用于土地平整且大面积种植的咖啡园,全世界最多使用机械采摘咖啡的是巴西,该方法特点是成本低效率高,但采摘的咖啡豆参差不齐,品质较差.对于品质要求较高的咖啡豆一般还是采用手工采摘的方法,这种方法保证了采摘后的咖啡果实大小均匀,成熟度接近,不含其它杂质,也有利于咖啡豆的后期加工. 从果实到咖啡豆: 从咖啡果实到咖啡豆的加工方法大致可归为干湿加工和湿法加工. 干法加工: 最便宜,最简单,最传统的咖啡豆加工法.加工时,要将收获的果实铺在水泥地面,砖地面或者是草席上.最理想的在阳光下,而且要在有规律的时间内用耙子把这些果实耙平,防止发酵.如果下雨或者气温下降,必须把这些果实覆盖起来以防止遭到损坏.大约4周后,每颗果实的含水量将下降至大约12%.这时的果实是干的.在巴西,这个阶段的咖啡豆被冠上一个容易混淆的名字:可可(coco).此时它的表皮变为暗褐色而且易碎,还能听见咖啡豆在果壳里咯咯作响. 该过程需要比表明上看起来更多的技术.因为咖啡豆有可能被干燥过度,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这些咖啡豆就很容易在下一个阶段即去壳是遭到损坏.反之,没有充分干燥的咖啡豆也易受损.接下来就是把这些干燥的果实在地窖里贮存一段时间.在此期间,鲜咖啡豆中的水分会继续蒸发.

湿法加工:湿处理过程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和更多的精力,但此法 却有助于保证咖啡豆的质量,减少损害.干湿两种方法最主要的区别是:在湿处理过程中,果肉被立即从咖啡豆上分离开,而不像干燥法那样让其变干。 果肉在分离机中是这样被分离的——在具有一个固定面和一个 活动面的机器中,果实被剥皮,从而果肉与咖啡豆分离。为了保证咖啡豆的质量,果肉的分离必须在收获后尽可能快的进行,在12小时 之内是最理想的,但是不能超过24小时。若咖啡豆被放置时间过长,果肉就会变得很难与咖啡豆分开了,从而导致不完全分离而肯能损坏咖啡豆。与咖啡豆分离的果实和果肉将用水冲洗掉。冲洗槽设计成就有将轻而嫩的咖啡豆与厚实而成熟的咖啡豆分开的功能。这样的分离也可以由奥高(Aagaard)分等机来完成。奥高是挪威的一名咖啡种 植者,他在肯尼亚种植咖啡期间,设计了一套装置,通过过滤器把咖啡豆筛选进入一个大的水容器里,大而饱满的咖啡豆首先沉入水中,比较轻的咖啡豆则一直待在大容器里。在这一加工过程中,水可以循环使用。 下一步骤是最基本的发酵,也就是利用酵素的作用,分离覆盖在内果皮上的滑腻胶浆。咖啡豆被贮存在发酵箱内大约12~36小时,所用的时间主要是由周围温度、胶浆的厚度和酵素来决定的。当这个过程完成以后,咖啡豆周围的内果皮不再粘滑了而是有卵石般的手感。 在整个湿处理过程中质量控制对防止咖啡豆腐烂至关重要,因为即使只有一粒咖啡豆烂掉,都有可能损害全部咖啡豆。基于这个原因,

刀具研磨要领

刀具研磨培训要点 ┬基本技巧 ◆刀具图纸的辩解 ◆刀具加工性质的了解 ◆刀具研磨手法与理论 ◆刀具研磨的判断 ◆量具的了解与使用 ├刀具图纸的辩解 ◆理解所有刀具的图纸,其中包括刀具的直径,柄径,刃长,全长,颈径,颈长,前角与后角,刃数,底刃,侧刃,角度,回转方式. ├刀具加工性质的了解 ◆了解刀具的加工方式.如(底刃加工,侧刃加工,钻孔加工,倒角加工,平面加工,镗孔加工,成型加工.) ├刀具研磨手法与理论 ◆结合研磨作业指导书与刀具图纸要求实行再研. ├刀具研磨的判断前后 ◆根据刀具废弃基准书,废弃基准书\工具廃棄基準書2010.10.30特殊.xls判断刀具是否研磨,再研后刀具检查是否合格. ├量具的了解与使用 ◆熟悉认识各类研磨辅助工具检测量具,如(千分尺,卡尺,千分表)刀具再研检测标示,记录. ┬作业设备 ├机械的正常运转 ◆每日启动机械时需检查机器本身各项与砂轮的装卸松紧,砂轮与工具保持正常安全距离,工作时相关的安全措施. ├研磨机角度与刻度了解 ◆认识机器所配套的角度与刻度尺标的作用和所研磨刀具的相关调节. ├研磨机的旋转方式 ◆对所研磨刀具的不同,研磨机砂轮主轴和刀具松紧轴承正反旋转的相符作用. ├研磨机配件了解与使用 ◆了解机器所配工具的作用,相关配件的组合,砂轮的拆卸装夹,对研磨刀具时砂轮的选别. ┬安全环境 ◆5 S的理解 ◆机械作业的安全防范 ◆化研作业的安全防范 ◆作业机械的维护保养 ├5 S的理解 ◆紧记5S概念(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 ◆将工作场所中的任何物品区分必要与不必要.必要的分门别类放置,摆放整齐,标示.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 ◆工作场所制度化、规范化,执行及维持. ├机械作业安全防范 ◆对于分类作业,必须佩带所配备防护工具.人员走动需立即停止机械运转,禁止非作业人员操作机械. ├化研作业的安全防范 ◆了解化研(氢氧化钠)的性质,作业时严格要求对照作业指导书,佩带相应的防护工具.(工具相关

古代的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

古代的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代的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的内容,具体内容: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青铜器在我国属于几级文物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欢迎阅读!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文物大概是按珍稀程度、品相...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青铜器在我国属于几级文物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欢迎阅读! 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 文物大概是按珍稀程度、品相、历史研究价值、工艺价值等分级别。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而且由于年代以夏商周三代最多,历史久远,大多数都被认为是国之重宝,严禁外流。 中国历史上的青铜器文物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商代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

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四羊方尊商代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人神像三星堆出土商代 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

机械制造技术课后习题参考答案(部分)教学内容

1-5 简述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组成。 首先,组成机器的每一个零件要经过相应的工艺过程由毛坯转变成为合格零件;其次,要根据机器的结构与技术要求,把某些零件装配成部件;最后,在一个基准零部件上,把各个零件、部件装配成完整的机器。 3-1金属切削过程的实质是什么?试述前角、切削速度改变对切削变形的影响规律。 金属切削过程的实质,是在机床上通过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利用刀具从工件上切下多余的金属层,形成切屑和已加工表面的过程。 γ增大,剪切角?也增大,变形减小;前角前角直接影响剪切角?。前角 还通过摩擦角β影响剪切角; 切削速度的影响切削速度提高时切削层金属变形不充分,第I变形区后移,剪切角?增大,切削变形减小;在积屑瘤的增长阶段,随切削速度的提高, γ增大,切削变形减小。而在积屑瘤减小阶段,随切积屑瘤增大,刀具实际前角 γ变小,切削变形又增大。 削速度的提高,积屑瘤高度减小,实际前角 3-3什么是切削层?切削层的参数是如何定义的? 切削加工时,刀具的切削刃从加工表面的一个位置移动到相邻的加工表面的另一个位置,两表面之间由刀具切削刃切下的一层金属层称为切削层。 过切削刃上选定点,在基面内测量的垂直于加工表面的切削层尺寸,称为切削层公称厚度; 过切削刃上选定点,在基面内测量的平行于加工表面的切削层尺寸,称为切削层公称宽度; 过切削刃上选定点,在基面内测量的切削层横截面面积,称为切削层公称横截面积; 3-4分别说明切削速度、进给量及背吃刀量改变对切削温度的影响。 在切削用量中,切削速度对切削温度影响最大,进给量次之,背吃刀量影响最小。因为,背吃刀量增大后,切削宽度也增大,切屑与刀具接触面积以相同比例增大,散热

日本武士刀锻造过程详解

既然是阐述日本武士刀的锻造过程,那么有必要知道一下日本武士刀的分类:根据其形状和尺寸主要太刀、打刀、胁差、短刀、长卷、薙刀、剑、枪等。 自古以来作为武器的同时以其优美的造型

著称,很多名刀被当作美术品收藏,并寓含着武士之魂的象征意义。与其他国家的刀类不同、日本刀最大的一项特点就是在外形装饰之外刀体本身展现出艺术感。在日本制刀人被称作“刀工”、“刀匠”、或“刀锻冶”。 日本刀制法:日本刀在制法上集合了相当高的技术,日本刀的材料钢,被称作和钢,或玉钢。玉钢以日本传统土法炼成。这是一种低温炼钢法,炉温不超过1000℃。此法看似原始,但相比近代的高温炼钢法,能炼出品质纯良的好钢。不过高温炼出的钢材较软,易打造成形,而低温炼出的钢材较硬,较难打造,可以说制作日本刀是人力密集型的工事,是以血汗换取的品质。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流派,所用钢材成分多少会有差异。

另外水减的过程就是我们俗知的淬火,从现代材质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步骤算是刀匠控制钢材含碳量的手法。看似简单的工序,其实不然,为了控制钢材的含碳量,加热次数有严格限制;而且和钢的硬度在其续渐冷却时会有所改变。在限定的加热次数下将玉钢打炼成厚薄均一的薄片。钢片成形后,刀工会用水将其急速冷却。可使钢多余的含碳部分剥离。使刀身具有良好弹性,刀口坚硬不易缺口。刀匠要对钢片的温度和用水的份量有极准确的把握,才能够得到含碳量合适的材料。 在对刀材进行锻炼的时候,刀工将烧红的钢块捶打锻造,钢块捶打开后再折叠起来捶打,如此反复,追打到第10次,就会有

1024层的钢材,通过这一步骤,可将钢中硫等杂质和多余的碳素等清除,以增钢材弹性与韧性。这就好比揉面一般,捶打的层数越多,钢材中的碳和各种成份就会更加均一,铁晶体也会更细致,最终锻造出来的钢材品质均一、达数千层,十分强韧。 钢材搭配。日本刀的造形不论刀尖或整个刀身是以圆为基础造型,刀身之所以为弧形主要是钢材的搭配以及淬火所造成的。首先,刀工以碳素含量多而硬的刃金、皮鉄,将碳素含量少而质软的心鉄,包裹起来日语称做造込这样的双重构造是日本刀的一大特点。外侧的刃金和皮鉄使得刀锋利而且有适当的硬度不至于弯折。此后的烧入阶段以碳素量和焼入的冷却速度控制刀尖和其他

咖啡豆好坏的辨识方法

咖啡豆好坏的辨识方法 外形的判断 美味的咖啡,从其煎焙后咖啡豆的形状即可知晓,首先必须是豆大均匀,其次是无色斑,这些是视觉判别的要点。 发酵豆 采收前掉落泥土上的咖啡豆,发酸的异味,会对咖啡的美味造成莫大的影响。 死豆 又称未熟豆,或受气侯等因素的影响,发育不健全,煎焙后会产生煎斑,使咖啡有股青涩味。 黑豆 发酵豆,已腐坏,是发黑的咖啡豆。因为是黑色,一眼即可与正常的咖啡豆区分出来。 蛀虫豆 受虫侵蚀的咖啡豆。 残缺豆 可能是作业时卡到,或是搬运中处理不慎,造成咖啡豆的残缺,会造成煎焙时有煎斑,且会产生苦味及涩味。 其它

残留薄皮的豆,发肓不良的豆,干燥不完全产生酸味的豆,只有外壳的贝壳豆等等。 研磨时的判断 优质的咖啡豆在研磨时会轻轻地发出沙沙的声音,将手轻轻地摇,咖啡的原始香味四溢;劣质的咖啡豆则会有喀吱喀吱的声音,研磨时有种卡住的感觉。 在萃取时侯的判断 加入热水时,看粉末是否膨松地胀起,充分烘烤抽出水分后的咖啡在冲泡时,会有漂亮细致的泡沫膨松地胀起。 在萃取后的判断 咖啡虽然会因为煎焙程度与萃取方法不同使浓度有所改变,但美味咖啡的特点是在同样条件下冲泡萃取出的咖啡液是清澄的。一杯味美的咖啡,即使是三十分钟过后,依然是色泽清澄,而且味道也不会改变。 从咖啡的口味与香味判断 美味咖啡的酸味像柑桔类水果般的清爽,没有强烈的酸味;苦味是柔和的苦味,没有烟味或焦味。 从生豆的品质来判断 新鲜的生豆,可享受其各个品种的鲜明特性及具有活力的风味。除了鲜度之外,不论何种品种,也应尽量选择颗粒较大且无色斑的生豆。 第一步:观察咖啡豆的外观,是否光滑富有油脂。

第二步:闻,新鲜的咖啡豆闻起来有浓郁的香味并且纯正持久,反之则无味或气味不佳。 第三步:看,好的咖啡豆形状完整、个头丰硕,适合单炒烘培。反之则形状残缺不一。 第四步:压,新鲜的咖啡豆压起来有清脆的爆裂声,说明新鲜,干燥度高,并且有香味飘出。 第五步:品尝,好的咖啡豆冲煮后香醇,后劲足。不好的咖啡豆冲煮后香味较淡,不够甘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