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一、中国古代主要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思想:以农为本;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概况:

1、战国时期的秦国: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商鞅变法)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3、西汉初期: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

4、汉武帝时:把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下令治理黄河,发展农业生产。

5、唐朝: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

6、元朝: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①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②治理黄河;③推广棉花种植。

7、清朝:推行“重本抑末”(重农抑商),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实行“闭国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中国古代衡量经济发展的一般标准是什么?有什么启示?

衡量标准:生产力发展水平,如工具的改进与发明;耕地面积的增加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状况;人口增值的幅度;社会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的程度;封建社会后期还有商品经济的发展 和活跃程度等。

启示: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靠科技、政策、和人民的辛勤劳动,这对我们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中国古代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1)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木棒和天然火。

(2)山顶洞开始采用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

(3)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使用骨器、木器、陶器。

(4)西周时,出现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

★(5)春秋时出现铁农具、牛耕;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6)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

★(7)唐朝时,制成了曲辕犁,并创造了筒车。

2、兴修水利

(1)原始社会:大禹治水。

(2)战国(秦国):李冰修筑都江堰。

(3)秦朝:灵渠。

(4)西汉:汉武帝治理黄河。

(5)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6)隋朝:开凿大运河。

(7)唐朝:唐玄宗时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

(8)元朝: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刘家港出发);治理黄河。

3、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1)原始社会: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

(2)商周时期:“五谷”齐备。

(3)西汉: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4)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

(5

)明清时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4、经验积累

(1)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2)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冶炼业

(1)青铜制造业

①原始社会末期,出现青铜器;②夏朝时,种类逐渐增多;③商朝时,灿烂: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如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④西周时,种类更加丰富。

与商周同期,我国成都平原盛行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2)治铁业: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2、纺织业

(1)麻织业:半坡氏族纺麻织布。(出现纺轮)

(2)丝织业

①汉代,丝织品种类多,使用提花机;②三国时期,蜀锦行销三国;③唐朝,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④北宋,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产量高,供应朝廷;⑤明代,苏州是丝织业中心;⑥清代,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

(3)棉织业

①南宋时,从海南岛兴超的棉织业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②明代,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出现了“机户”。

3、陶瓷业

(1)河姆渡居民学会制陶。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烧制彩陶。山东大汶口的黑陶、白陶。

(2)夏、商、西周的陶瓷业很发达。商朝早期就有了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3)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4)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宋代是制瓷史上的辉煌时代)

(5)明清: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4、建筑业

(1)河姆渡和半城原始居民已会建造房屋(干栏式、半地穴式);

(2)隋唐建筑业兴盛,隋朝李春设计建行了赵州桥,唐朝的大明宫含元殿;

(3)明朝,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5、造船业

三国时,吴国的造船业很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宋朝,我国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等地造船业发达;明朝,郑和下西洋,每次大小船只200多艘,最大的海般长44丈,宽18丈。

◆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是什么?那时我国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吗?

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没有。因为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只在江南一些地方稀疏出现,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因此,我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时期。

四、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古代货币的演变

(1)秦朝: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交流。

(2)西汉: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作用)

2、对内贸易

(1)三国:蜀锦行销三国(2)西汉:东西二京(长安、洛阳)。长安城内出现专门的商业区“市”

(3)唐朝: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长安城内有东市和西市,都是繁华的商业区。

(4)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和杭州。南宋都城临安不仅有早市、夜市,还有各种小贩、货郎走街串茶花巷叫卖,市场上有来自全国各地以外的商品。

(5)元朝:大都商业繁荣(即是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开辟了南北海运航线。

(6)明清: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3、对外贸易

(1)汉代: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往西亚和欧洲,“丝绸之路”形成。

(2)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州以至非洲、欧洲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城市,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天竺)

(3)宋朝:海外贸易: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4)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中外交往非常频繁。

(5)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贸易。

(6)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汉朝:长安、洛阳(东西二京):北魏:洛阳城;唐朝: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宋朝:东京、临安、泉州和广州;元朝:大都;明朝:北京和南京;清朝:北京、苏州和扬州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

(1)经济转移过程: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从魏晋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末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2)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由北向南;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清朝闭关锁国的原因、表现、影响

(1)原因:①清朝统治者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②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的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无关。③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外国商人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危及其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表现:清初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统一台湾后四口通商;以后一口通商,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3)影响:①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影响: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发展变化,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概况、作用

(1)目的: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

(2)概况:从1405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意义(作用):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