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德育视角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精选教育文档

从德育视角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精选教育文档

从德育视角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所以必须注意“人”的感受,决不能忽视这种生命的情感、生命的态度、生命的价值感,决不能认为这些是班主任的事,是班会课的内容,跟化学教师无关。一节化学课不管他在内容上设计得多么周到,在教学方式上设计得多么精彩,但若忽视了课堂主体的“人”的感受,那这节课是失败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感受,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一、课堂教学要多点“随意”

1.课堂教学要灵活对待备课的“空白”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比格说过:“从最理想的情况来看,教学包括在质量和数量两方面促进和丰富交互影响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就是帮助学生既扩展他们心理世界的范围,提高他们心理世界的质量”。要达到这样的教育效果,不仅要求教师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也要掌握丰富的专业外知识,做到“某一些东西懂一切,一切东西懂一点”,更要具有高超的课堂讲授能力。

很多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可学生却不喜欢他的课,也许是他的课设计得太“完美了”,缺乏“意外” 。所以不妨在课堂中多一些“随意”和“空白” 。“随意”并非是任意发挥,而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内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万变不离其宗,形式生动多样。这不仅要教师具有很高

的从教能力,更需要教师对临堂教学能够机智处理,灵活发挥。

2.课堂要机智地处理“意外”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热情、活泼、敏感的青少年,乐观、积极的心态、和谐的课堂氛围会收到让人惊喜的教学效果,相反地则连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无法完成。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偶发的、意外的事件,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课堂秩序,无法进行课堂教学,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甚至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有可能会失去教师的威信,从而让学生失去对该学科的兴趣。

教师的机智首先来自于宽容,教师要宽容地对待每位学生,教育是用爱构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基础,是教育取得成就的奥秘所在,只有爱才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的好,只有爱才会在学生犯错时,宽容对待,冷静处理,机智发挥。记得一所“贵族”学校的某些学生曾以作弄老师为豪,夏日的一节化学课在讲到温室效应是导致气温升高原因之一,一学生随性脱了衬衣,尽管教师用眼色示意,可都无效,这时同学们发出了笑声,并等待着观看老师的举动,这时老师灵机一动说“这位同学以脱衬衫这样的方式来表示对温室效应的抗议,这种精神很可敬,但若能注意一下时间和方式,老师和同学们将更加敬佩了” ,该同学很不好意思地穿上了衣服。若这时教师不是以宽容地对待学生的行为,跟社会的流氓画上等号,马上怒不可歇、大声斥骂,结果可想而知。

对于有些学生不是教师的专业水平让他信服,更是教师的言

行举止、教师的聪明机智、诙谐幽默,所谓“信其师而信其道”,其中虚心是教师一项必不可少的品质。教师不是万能的,也是有所不会,也会失误的,出现失误并不奇怪,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随机应变,如何正确处理和对待这种失误。如在写一些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时氢原子的数目偶尔会写错,这时马上会有学生指出来,这时教师应该虚心接受,并乘机强调书写一定要认真、规范。

二、课堂评价要具智慧化

作为学生无疑很在乎教师对他的评价。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无论在价值观的形成还是为人处事的方式还是不够成熟的,这时教师正确的引导、积极的评价很重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甚至是一种语气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对待学生的方式、注意自己的言语、注意评价的艺术,尤其是课堂上,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时间,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最直接的途径,更是学生展示自己的最佳时机,所以学生会更加在乎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1.用符合学生心理的个性化评价语言

每个学生都有想表现好的愿望,都有想被他人肯定、被老师表扬的心理需求,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愿望,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随时关注学生的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对学生的行为及课堂表现进行及时地激励、表扬,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积极的形象,起到激励作用,使学生迅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对受表扬的行为记忆

深刻,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且生活化,这样的学科特点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表现、让学生发言,也有更多的机会让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在化学课堂中一些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就直接让其坐下,很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即使有也只是“对”或“错”,缺少激励性的评价。学生下次回答可能就会不主动,没有积极性。其实学生是很在意老师的评价的,每位进行发言或实验演示的学生心里是非常希望听到老师表扬的。其实只要很简单地说:“非常好”、“很好”、“不错”、“挺好的”,即使是错误的、不完整的回答也完全可用激励性的言语来评价,否如:“能想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再努力点就可以了”、“再给你一点时间你肯定行的”、“有进步”、“我很欣赏你这样的做法”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加师生间的感情。其实这样的评价很简单,只要有意识去做,并形成习惯。 2.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其实多数的责任在于教师。很多教师上课会集中关注某几个学生,一节课某些学生会多次被老师提问到,而对有些学生却“爱理不理”,尽管教师这样做不是有意的,甚至知识一种习惯,自己毫无察觉,而其他的学生感觉备受冷落,但可能会由此产生

消极的心态,有的甚至会讨厌化学,讨厌老师,最后很难改变局面。其实经过义务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的基本知识,多数的化学问题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应该只把表现的机会让给成绩好的学生,应该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另一部分学生,或许有的老师抱怨:他们自己不主动!其实是教师让他们不主动,是教师让他们觉得自己不重要。其实化学中有很多生活化的知识,有不少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基础薄弱的学生,甚至是厌学的学生去回答这类问题,做这些实验,同时用激励性的言语进行评价,一些学生的变化,会让你意想不到。因为他们更脆弱、更需要肯定,更需要鼓励和表扬,而成绩好的同学他们听多了老师的表扬,对表扬已经习以为常了。

有的老师有时也会把课堂的机会让给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他们发言或动手做实验的时却又会被教师打断了,因为教师没有耐心去倾听他们并不流利的发言,没有信心去等待他们不一定成功的实验结果,也许是怕设计好的课堂时间不足,也许对对这类学生根本没有信心,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就是老师们一次次的行为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甚至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其实教师们有没有想过,也许是这一部分学生的想法更独特,他们的设计更合理?而且教育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

三、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化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中

无处不存在化学。同时生活需要化学,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要用化学去实现、去解决。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尽可能选择身边的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无处不在。让学生用化学知识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觉地应用化学知识分析、处理简单的身边问题,让化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1.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关注化学

直接经验是指学生直接经历并获得的体验,它具有亲历性、情境性、具体性、个体性、原创性等特征。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根基和源泉,是学生学习的活动的起点和基础。化学教材的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取有关的化学知识和经验”。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生活中例子,对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物质及其变化现象,要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知。

2.从生活中体验体验化学,让学生感受化学

新课程理念中倡导“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例如在必修2中,讲授电化学的知识时,常常从“电力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电池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说起,选择的故事要生动活泼,内容贴近生活实际;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制音乐贺卡,自制水果电池等,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

带到学校展示,让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习的内容融入生活。在进行此处内容的教育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伏打发现原电池的实验。又如在讲授蛋白质有关性质时,可以从皮蛋讲起、可以从衣服的面料引入、也可以从所吃的早点开始教学。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豆浆中加食盐,也可以取下同学衣料的一根线进行面料的鉴定。再如进行酸雨的教学时,可让学生收集雨水,并测定不同时间段的雨水的pH值。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化学很“亲”,从体验中产生对化学的兴趣,这样的学科特点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所以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3.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热爱化学

书本是前人总结的经验,但是书本上的有些知识理论性强,与实际应用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作为教师尽量地将课本的知识生活化,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课堂,教师还应该注重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诱导学生对身边的所见所闻发生联想。一旦学有所用,学生的求知欲望会更强、学习兴趣会更大,对于提升能力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对于《实验化学》中的“海带中碘的提取”的教学时,给出数据让学生计算一个正常成年人需要摄取多少克加碘食盐即可满足生理需求;在进行“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测定”的教学时,也可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计算、判断当地的空气质量等级,当学生能够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心理会得到了极大的成就感,这种心理感受对学习的积极作用是用讲授知识或思想教育无法比拟的,另外

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也和化学有关,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教师要及时地把一些把与化学有关的一些事件向学生讲述,让学生了解,他们会觉得自己对事件的原理了解而兴奋、自豪,而这种积极的心情会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所以作为化学教师要多了解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事件,这样才能在教学时旁征博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比口头上跟学生说化学如何如何重要效果要好的多。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任何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先关注学生,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情,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只有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课堂,把饱满的热情带入课堂,以极大的兴趣投入课堂,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有效。所以作为化学老师,用教师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用教师渊博的知识,用化学学科的优势,关注每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使化学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