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侃侃毕加索

侃侃毕加索

侃侃毕加索
侃侃毕加索

侃侃毕加索

武义第五中学

王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艺术大师毕加索各个时期的作品,让学生感受艺术家的艺术精神,逐步丰富学生的审美视角。

2、了解作品《格尔尼卡》中立体主义风格及象征性手法;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和平正义价值观。

3、希望通过本课,让学生了解,当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的时候,重要的并不在于去弄明白它描绘的是一件什么东西,而在于去体验作品引起我们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毕加索艺术主张及其名作《格尔尼卡》。

难点: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讨论评述毕加索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疑激趣(傻瓜还是天才?)

1、教师提问:2+1=?(讲述毕加索在数学方面的“傻瓜”表现)

2、教师讲述:就是这个数学“傻瓜“,在绘画上却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才气。

3、展示众多与牛有关的绘画作品,提问:能从这些画作当中看出作者的国籍?

4、讲述毕加索名字的由来及其大概情况。

二、讲授新课

课题——侃侃毕加索

1、我说:他是“毕三多”?通过课件讲述三多。

⑴“多才”

毕加索在绘画、雕塑、拼贴、陶瓷等各种艺术领域都有杰出表现。

⑵“多产”

毕加索的一生究竟创作了多少艺术作品,将永远是人类美术史上一个难解的谜。到现在为止,毕加索的作品被发现的有50000余件,其中包括1815幅油画,7089幅素描,3万多张版画,1228件他亲手完成的雕塑作品,3282件陶制艺术品,几百本速写簿,以及他给各种书籍所创作的难以数计的插图。

⑶“多变”

毕加索的整个艺术历程,没有规律可循,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他永远忠于的,也许只有——自由。

图片讲述他多变的艺术时期,分析其艺术形成的大概原因,让学生学会感受作品中艺术家的生活体验。

蓝色时期(忧郁):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

玫瑰红时期(幸福):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定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的恋爱,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那种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青春和爱情活生生地出现在画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

2、有人说:他是“小偷”?

对比讲述黑人雕刻对毕加索艺术的影响。

黑人时期(几何化):1905年下半年,与奥里威尔关系破裂后,毕加索进入了他的第一个古典主义时期,表现出他对艺术形式无休无止的探索(《土耳其装束的夫人》)。造型人物,开始带上了某种几何形的棱角和简化了的结构,不再用什么玫瑰色和淡蓝色,而是用简朴的褐黄色;与此同时,又力图强调和保持画面的平衡感。

3、有人还说:他是“疯子”!

⑴、理由一:《亚威农的少女》

游戏激趣“大家来找碴”,请同学们找出在《亚威农的少女》中不符合实际视觉的部分。

从脸部变形与人物几何画平面装饰两部分进行分析,得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的风格特点。

教师总结立体主义:按照传统的透视法,只有一个固定的感觉,多重透视的画法是不允许的。毕加索开创的这种立体主义的造型方法,就是要通过画面同时表现人(有脸有背)的所有部分,而不是象传统画法那样以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形象。

⑵、理由二:《格尔尼卡》

截取格尔尼卡画中一部分,让学生看画谈感受。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精神,肯定新颖的想法,让学生有成就感和自信心)

“艺术所要表现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种种独特的感受,当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的时候,重要的并不在于去弄明白它描绘的是一件什么东西,而在于去体验作品历引起我们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讨论:作者想表现什么,这幅面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关键词:死亡、呐喊、恐怖、痛苦、绝望

讲述《格尔尼卡》创作的历史原因。

学生欣赏并思考以下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质疑、独立思考)

◎此画的题材和主题是什么?

◎此画在色彩、构图有什么特点?

◎此画里出现的牛、马、像太阳的灯与油灯各象征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穿插介绍作品和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用视觉艺术的语言来谈感受,调节课堂气氛,及时发现讨论中的热点。)

4、你来说:毕加索是……

三、小结拓展

他自己说:我是“万年青”!

“立体主义”只不过是毕加索人生中一个短暂的停留点,永远在思考、在突破、在变化。

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

我的收获与反思

1. 收获

在教学中,我采用的各种手段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一切以学生为本。这的确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也让我感受到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学习,学生对大师毕加索的创作风格及其立体主义的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我也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并将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借此激发学生的

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参与中快乐的学习。

最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让我认识到,我低估了学生的潜质。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反应决不是单向的、被动的。他们对生活、对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些感受是有待开发的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财富。

我也一直认为,接受性学习仍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正像肖川教授所指出的:“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我在上课的同时,通过自己的讲解,把“立体主义”、“象征”等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不认为,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就完全否定接受性学习方式。在适当的场合下,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2. 不足

我一直认为,要想跟学生要东西,必须先要给学生东西。要想提高学生的创作质量,必须先要“武装”他们。学生没有新的艺术观念,没有新的视觉语言,他们的创作也就了无新意。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渐渐失去创作的兴趣。甚至会出现“无病呻吟”的苍白画面。

整个上课的过程我基本做到了环节紧凑、过渡自然,但发现自己上课的语速有时会偏快,有些重要的东西会忘记点出,说话也不够精炼,还有在“格尔尼卡”这个环节也感觉语言组织不是很到位,显得有些罗嗦,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自身的素质,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也是在“格尔尼卡”这个环节上,如果我能更多的收集一些资料,让学生从多种渠道去联想一些战争、灾难的场景,比如说下载一些9·11的视频,让学生增加一些重要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街谈巷议,从整个社会的反响中,感受到它对人类社会的震撼。这样,他们会更加言之有物,有感而发。

浙美版第16册

我们也能同构图形

丽水市莲都区花园中学

姜冰洁

一、教材分析:

本课取材于浙美版第16册中的第三课《奇特的视觉图形》中关于“同构图形”与“元素替代”两块内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翻阅大量的资料,我们发现“元素替代”其实属于“同构图形”中的一种,它也是将不同的但相互有联系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也是相互展示个性,只是这种结合有明显的特征,即一个图形的局部被其它相类似形状的图形所替换,从而产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奇特的图形。随着对本课的分析与深入,我们发现教材中关于“同构图形”这块内容所涉及到的构成方式是“拼置”和“填充”两种。于是,我们根据“同构图形”的结合方式不同区别出“替代”、“拼置”和“填充”三种类型。

因为“同构图形”是一种超现实的图形,所以往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反映出设计师的独具匠心和奇思妙想。我们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同构图形”的设计类型和用途,达到学生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的目的,还要让学生通过某一公益主题的创意练习,进行求异思维的锻炼,从而将艺术形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感受同构图形带给人的强烈视觉冲击力;

2、通过观察分析练习,学生初步了解“同构图形”的设计类型和方法;

3、学生通过公益主题的创意练习,初步设计出有趣味甚至有意义的图形,启发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锻炼,树立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同构的三种表现方法进行创意设计。

教学难点:用同构的方法设计出有趣味甚至有意义的图形。

四、教学框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幻灯片展示两张对比头像,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出“同构图形”。

(教师用学生熟悉的某一人物的头像进行同构前与同构后的对比,引发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2、解释“同构图形”的概念。

(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同构图形”不的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意义的整合”上)

二、探究类型,尝试作业:

1、出示第二张同构图片,让学生对比与第一张经过同构处理的作品在构成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通过对比,引发学生对同构图形的构成方式进行观察与分析,从而引出同构方式之一——“拼置”和同构方式之二——“替代”)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分析同构图形的构成方式——“拼置”和“替代”。

(用分解图形的方式来说明)

3、出示第三幅同构图形,让学生分析与前两幅作品在构成上的不同,引出构成方式之三——“填充”。

(教师在解释概念时要激发学生是否能用成语概括,如“合二为一”、“偷梁换柱”等)

4、教师在实物展示台上示范这三类构成方式的图形设计。

(教师的示范要注意趣味性与新颖性的表达;注意强调思维方法,重点在“形”的联想上)

5、学生进行简单的创意尝试。

(鼓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进行创意设计,选用“拼置”“替代”“填充”三种方式中的其中一种;学生作业时教师辅导)

6、在学生完成后作业进行简单的评价。

(评价重点放在构成方式的运用上,其次是评价作品的趣味性与新颖性的表达)

三、创意设计,再次作业:

1、教师出示几幅利用同构图形创作方法设同构计的平面广告。

(引发学生感受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思考图形的创意思维,重点在“形与意”的结合)

2、教师再一次示范,完成一张“形与意”相结合的同构图形。

(教师示范的图形要有主题意义,为学生接下来的作业做好铺垫)

3、教师出示主题,布置任务——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同构方法进行创意设计。

(出示关于“保护地球、倡导文明、关注健康”等方面的公益主题,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和图形意义的思考)

4、教师辅导学生作业,提出建议或意见。

(教师辅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但能运用同构的方法进行创意设计,还要注意画面的构图与用笔用色的问题)

四、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学生作业的展示和讲评。

(讲评中要有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的评价。注意要从创作的思路、构成的方式、主题的意义和画面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最终要落实到“我们都能同构图形”)

2、号召学生学以致用,不但用口头语言、美术语言,更要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保护地球、倡导文明、关注健康”的行动中来。

(教师对课堂进行小结,注意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要有求异思维。)

毕加索简介以及部分作品(教学材料)

毕加索简介以及部分作品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 巴勃罗·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毕加索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毕加索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在毕加索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也正因此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毕加索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格尔尼卡》

《第一次圣餐》 《祭坛男孩》 《酒馆的“四只猫广告”》

《等待比赛开始的斗牛士和公牛》 《手里捧着鸽子的孩子》《小丑》

毕加索的意义

毕加索的意义 (副标题:世界上永远年轻的画家) 毕加索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绘画艺术家,网上的介绍挺多,到现在还是络绎不绝。他也是一生风流倜傥的非公子哥们;人们多数对于他的性爱趣闻津津乐道,一个人能够有这么多妞妞喜欢,说明他的男人魅力非同一般,(有钱人多了去)许多人做梦都想有毕加索那样的翘人艳绩,但一觉醒来却仍可怜兮兮地摇头叹气,遗憾自己没有他的天赋与机遇,只有嘴巴上放胆侃聊一通的毕加索话题,再继续昏昏耗耗地涂涂抹抹;至于他绘画表现的大无畏扬弃精神且没几人敢学,真正能够理解他那艺术思想的人也为数不多乎。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幅。在少年求学期间,毕加索就努力地研习传统的技巧和主题,16岁时就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我们看看这幅油画的写实功力,比我们现在的油画研究生画得还好;但他毫不留情地放弃了这种画法,因为他清楚写实绘画在当时就是一种没有创新意义的艺术形式。他死的时候是91岁,可人们却还要把他称做“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这是因为他在90岁高龄时,他每天开始画一幅新作品时,还要表现出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头次看到一样画出自己心中的视觉感受。他总是在探索新鲜与未知,寻找解决新语言的表现。他热心于扬弃已经熟练的老套且不安于现状而创新。正像他说的:“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绘画含义。”我在中央美院的图书室里看过他的素描集,在厚厚的素描画册里,有不少是模仿中国绘画的水墨类尝试,其中一只大红公鸡有点类

似齐白石的大写意。他曾经对张大千说过;绘画艺术在中国,你干嘛来西方学美术?(大意是)这样说能反映他善于借鉴许多优秀的其它民族绘画艺术,精于吸取各国文化艺术形式的独有魅力。 他不到20岁时就走上探索新艺术表现手法的道路了,不停地变换造型语言的视觉美感。早年,他那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似乎比较冷漠,但倾向于普通人性的关爱。画面除了色调的忧伤感觉外,已由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小我?情绪中出走。摒弃暂时生存艰辛的悲哀之象征,继而是对人生充满斗志与兴趣的信心。后期则把绘画语言的表现转于非洲面具艺术的借鉴,使自己的画风惊世骇俗而突兀于巴黎当时的画坛。1915-20年间,他一度回归写实,但不是照搬物象真实的模拟,曾努力研究古典主义的绘画美感表现,但他的古典风格是绘画美感的仿古典视觉情趣,非照搬古典技法的复制。在1930年他又热衷于超现实主义的绘画语言,可他的绘画造型处理决不是照片式的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以抗议德、意侵略者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这幅画是以立体、现实、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半抽象画,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色块堆积、表现了格尔尼卡人痛苦、受难和法西斯的残暴,曾引起世界画坛的轰动;好像已经挂在了联合国总部。晚年时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画和陶器等,他对西方当时的工艺设计都影响较甚;晚年亦有儿童嬉戏般的素描速写,随心所欲地天真率性把一个老人的返童美感发泄得淋漓尽致。 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家有着很大的影响。他是个不断变化艺术表现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画家、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家都被他影响过,致使他们都积极地探寻自己的绘画风格;他的思维意识可就死活

《毕加索》教案.doc

《毕加索》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取材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三册中的《毕加索》一课,使学生在欣赏毕加索作品后,发现大师独特的人物表现方法,并能用这种新方法来创作一幅作品。 学情分析:许多学生都听过毕加索的名字,但对大师及其作品了解甚少,因此对毕加索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对毕加索的作品,大都不会欣赏,本课让学生学会欣赏并初步了解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人物绘画风格,学习毕加索独特的表现方法,完成一幅人物头像画。 教学设计:在探究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欣赏毕加索作品以及回顾以前所学的人物头像画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行发现毕加索画人物的独特表现风格。再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解决本课难点并激发其作画欲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在拓展过程中,让学生欣赏毕加索不同时期的作品,不仅是让学生进一步走近大师,更是让其认识到绘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此提升本课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1 .以画家毕加索为突破口,学习欣赏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欣赏、体验毕加索作品,拉近与大师的距离,激发学习大师作品的兴趣;认识到绘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2 .欣赏大师作品,能表达自己对毕加索独特的人物表现方法的感受和体会;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能初步理解立体主义风格,创作一幅具

有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 3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表现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 一、教学准备: 1 . (课件 ) 战争视频片段、和平鸽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准备:铅笔、画纸、彩色笔等。 二、教学重点:了解毕加索的生平事迹,欣赏毕加索的作品,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主张。讨论毕加索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和理解毕加索画人物独特的表现风格。 三、教学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 (cai :9.11事件场景及带来的灾难 ) 2 .讨论:用何种方式表达自己热爱和平的情感。 ( 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用正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 3、多媒体展示大师作品,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欣赏:《和平鸽》、《格尔尼卡》; 提出问题:作者是谁?作品的名称是什么?你看见了什么? (二)、展开:

毕加索的精彩人生

毕加索中文名: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Array外文名:Pablo Picasso 国籍:西班牙 出生日期:1881年10月25日 逝世日期:1973年4月8日, 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 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 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 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是天蝎座。天蝎座男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冷静的判断力, 能够客观地观察事物,对不诚实者态度冷淡。虽然平时表现得有些胆小,但是一旦有事情发生,就会表现出不顾生命与敌人头争的凛然正气,毫不犹豫地向前迈进。另外,天蝎座男生容易成为小集团的领袖。 毕加索的人生分成多个时期:1900年至1903 年“蓝色时期”1904年至1906年“玫瑰红时期”1906年至1910年“黑人时期”1910年至1914 “立体主义时期”,1914年“综合立体主义”1917年至20年代“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然而蓝色时期是毕加索人生中的一首变调生命的挽歌。蓝色代表忧郁、沉闷和悲伤。蓝色时期的起因: 毕加索十四岁时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新思想。然而正当他想要尝试的时候,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生活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1901~1905)的忧郁动力。但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真正的爆发点是他的一位同乡好友——卡萨盖马斯一段悲剧性的故事。这位与毕加索在1900年秋天一同造访巴黎的好友,因为单恋一位名叫热尔梅那的模特几,在无法摆脱疯狂疑恋的折磨下,最后举枪结束了自己的性命。面对生命的无力与脆弱,年轻的毕加索于1901年以大半幅阴沉沉的蓝色调完成了《招魂——卡萨盖马斯的告别式》,为好友铺陈一片死后极乐世界的景象。以死亡之必然性,以及深刻而残酷的渗透人世的悲哀,为蓝色时期打开序幕。 不知是因其童年的贫困潦倒,亦或遭遇挚友自杀的摧击,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心态,毕加索初入青年门槛的作品中,充满忧郁与苦难感。蓝色,几乎主宰了这个时期他的一切作品,线条是沉重的,强烈的不真实情感充斥其中。一个二十郎当的风华青年,视线总是不自觉向现实生活靠拢,窘迫的下层人物、消瘦孤独的人物形象成为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主调…. 1900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作品,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简化,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毕加索钟情于蓝。他曾说:“蓝色,是颜色中的颜色。”在一片接连一片的浅蓝、深蓝、

毕加索作品赏析

自由的艺术家—毕加索 毕加索是近现代主义的先锋。有人说,“20世纪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这话一点都没错,他凭借自己多变的画风和不朽的画作为这个世纪的艺术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在我眼中是个单纯者,一个单纯地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并永远忠于自由地创造艺术。正是因为追求自由,毕加索的艺术才没有规律可循,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塑世界。艺术是毕加索的全部,自由则是毕加索的灵魂。毕加索的作品涉及多个方面,从版画、陶瓷到雕刻、绘画、素描。从超现实主义到印象派、野兽派。毕加索不仅给了我们艺术的震撼,更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学到了人生的艺术。他的作品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到抽象,来来去去,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他的一生分为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我最喜欢的就是毕加索最著名的油画《格尔尼卡》,这是在1937年的大奥古斯丁路的新工作坊内创作的,也是毕加索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超现实主义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一个人道主义者,毕加索本对政治毫不关心,然而对于这样的野蛮行径,他表现出了无比的愤慨,他用了一个半月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孩童仰天痛哭,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

毕加索及其作品赏析

有人说,“20世纪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这话一点都没错,他凭借自己多变的画风和不朽的画作为这个世纪的艺术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 毕加索在我眼中是个单纯者,一个单纯地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并永远忠于自由地创造艺术。正是因为追求自由,毕加索的艺术才没有规律可循,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塑世界。艺术是毕加索的全部,自由则是毕加索的灵魂。毕加索的作品涉及多个方面,从版画、陶瓷到雕刻、绘画、素描。从超现实主义到印象派、野兽派。毕加索不仅给了我们艺术的震撼,更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学到了人生的艺术。他的作品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到抽象,来来去去,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他的一生分为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 ,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风格独创且缤纷多变的现代艺术魔术师毕加索,以他绚烂的彩笔,创作出一幅幅影响深远的巨作。 1、《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2、《格尔尼卡》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

毕加索生平介绍整理

毕加索生平介绍 毕加索自画像:从这些自画像里,我们可以透过毕加索的眼睛看毕加索…… 1896年1901年1906年1907年1938年1972年 蓝色时期(1901年到1903年) 毕加索在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玫瑰红时期 1903年到1906年 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黑人时期 1907-1909,或者说是立体主义的发韧期 在1906年末,毕加索从事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作品的创作,这件作品是他的经验总结,并且标志着他未来的活动朝现代派方向发展的开端。这部作品就是《亚威农的姑娘》。这位西班牙画家的着眼点,不像野兽派那样放在色彩上,而是放在形体上,他采用灵活多变且层层分解的、雄浑有力的、宽广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体的结构随心所欲地组合起来。这些平面甚至发展到超越单个的物象,囊括周围的全部空间。这时我们还没有达到完全理性地控制物体,但是,毕加索的画已经导致我们必须走上这一道路。到1909年,毕加索才确立了真正崭新的绘画语言,这语言是从事物的内涵去认识和解析,而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

绘事物的形象了。 立体主义时期 (1910-1911是分析立 体主义时期;1912-1914是综合立体主义时期) 这个时期的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 古典主义时期 要求有丰富的意境、优美的构图,元素间对应的完整。其中有很多是从文艺复兴时期作品获得创作的灵感。 牧笛 在海滨的女人 Picasso 的母亲 Picasso 夫人 情人 超现实主义时期及抽象主义时期 在超现实主义时期里,毕加索的人物外形柔和,当然是毕加索式的柔和,线条却又梗又硬,具有希腊式面孔的女人,在他的笔下变成了正面和侧面的缝合体。

毕加索作品全赏析

史上最全毕加索作品全赏析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的作品通常被分为9个时期。时期的名称尚有争议,大致是“蓝色时期”(1901年~1904年)、“粉红色时期”(1904年~1906年)、“立体主义时期”(1917年~1924年)“晚期”(1912年~1972年)。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们》、《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体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毕加索简介

毕加索简介: 1881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国木甘。 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死的时候是91岁。也许你要奇怪,为什么我们要把他叫做“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呢?这是因为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这是一幅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即将来到中国) 毕加索艺术活动年表 1900年至1903年蓝色时期由1900年起毕加索一直往来于西班牙及巴黎之间。

1904年在巴黎定居,住在著名的“洗衣坊”。 在巴黎,他结交了马克斯?雅各布、范唐吉、隆尔蒙、阿波里耐和拉平?阿吉尔的东主的女儿马德莱娜,他为马德莱娜绘了几幅肖像。其时他的作品仍受到在巴塞罗那大行其道的象征主义影响。 毕加索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差,又受到德加、雅西尔与土鲁斯.劳特累克画风的影响,加上在西班牙受教育时染上的西班牙式的忧伤主义,这时期的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蓝郁。 1904年至1906年粉红时期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其后又认识了德兰和布拉克,与费尔南德?奥利维耶在蒙马特同住。其时他的经济已好转,生活比前愉快,画作用色变为轻快的粉红;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孩。 1906年至1910年非洲时期1906年毕加索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响,此即为毕加索的非洲时期。 他笔下的人体健硕而深沉,这种特征,在1907年的《阿威农的姑娘》中显露无遗,由不同组件组成的人体可从几个角度来观看,揭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的来临。然而,整个时期仍有受塞尚影响的痕迹。 1910年至1914年分析立体主义毕加索大部分的艺术家朋友都由蒙马特迁到蒙帕纳塞,他亦随他们迁居。其时的立体主义体验达到巅峰。雅克?比斯这样评论他:“作品由素描建构,色与调弱化到最起码的灰色与浅暗橘黄色;形体是几何图形化与综合而成的,造成迹

毕加索作品欣赏 毕加索的代表作

毕加索作品欣赏毕加索的代表作 价值连城的毕加索名画都有哪些?在移居巴黎以后,毕加索的画风开始变得忧郁悲伤,笔下的人物换成了一些乞丐、醉鬼和妓女,这些主题的选择可能反映出毕加索当时窘迫的经济状况。接下来小编带你去看看毕加索作品欣赏。 毕加索作品欣赏 毕加索作品图1

毕加索作品图2 毕加索作品图3 毕加索作品图4 毕加索作品图5 毕加索轶事

毕加索的父亲是位美术教师,人到中年,在艺术上还无啥建树。为此,他寄希望于儿子。他想,凭自己所掌握的技巧,辅导一个孩子总该绰绰有余吧。这样,毕加索刚到入学年龄就开始了严格的基础训练,速写、素描、油画样样都画。一年后,他的艺术天赋就开始显露。八岁时,他不但画了许多简笔式的小鸟、动物,还画出了第一幅有主题的油画――《看斗牛》。 父亲为了使儿子能持之以恒地画下去,自己在家里也支起了画架,经常画这画那。毕加索十三岁那年的一天,他看到父亲的画架上有幅未完成的画,便操起义亲的画笔,将这幅画完成了!父亲回家发现后,一下惊呆了!没想到儿子的色彩感觉、造型能力提高得这么快,几乎超过了自己。父亲自惭形秽,出于自尊,只好自动缴械,将全部画具都交给了儿子,并发誓以后再也不作画了。 浪荡子 毕加索在巴塞罗那正规美术学校学习两年后。十六岁时,他在叔父的资助下,独自往首都马德里皇家美术学院深造。按理,毕加索进了首都的高等学府,应该专心上课,接受更严格的训练。谁料,毕加索对学院的课程不屑一顾,天天在城里四处穿梭。豪华的大街、肮脏的小巷、美术馆、咖啡厅、吉普赛人、乞丐,他到处看,到处画。家里人以为他进城后学上

了坏样,变成了浪荡子,为此,叔父取消了对他的资助,父亲对他也不抱多大希望,偶尔寄点钱给他,只够他买少量的纸张。毕加索一时陷入了困境。对此,他没有气馁,也不作任何解释,唯有玩命地画。 事实上,毕加索并不是贪图玩乐,而是对社会生活中的各个侧面作了许多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由此而获得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他在以后创作的许多传世之作,如《老犹太人》、《熨衣妇》等都是取材于这段生活。可以说,没有这段浪荡子生活,毕加索也只能成为一名平庸的画家。 感谢您的阅读!

毕加索生平

毕加索简介: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 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 型能力。 毕加索全名: 中文名: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外文名:Pablo Picasso 国籍:西班牙 出生日期:1881年10月25日 逝世日期:1973年4月8日 职业:画家剧作家诗人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 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毕加

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代表作品有:《亚维农的少女》,《卡思维勒像》,《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格尔尼卡》。 毕加索简介: 1881—1900年童年时期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9年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4年首度展出作品; 1895年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897年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1903年蓝色时期(人生的低潮) 1902年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年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1904—1906年玫瑰时期(粉红色时期,遇见自己的爱情) 1904年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毕加索资料

毕加索的每一幅画,每一笔看似简单的线条,看似纯粹的色块,都透露着他对生活的积淀,和长期积累下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亮点一:舞台小品式课堂 印象最深的是来自金华的王赟老师上的《侃侃毕加索》一课,那风格不亚于一个优秀的小品演员,不光是学生忍俊不禁的笑,我们听课的老师都议论纷纷,对她赞赏有加。看惯了主课老师的严谨,有这样一位风格独特的老师来上美术课,谁会不喜欢呢?当然王老师不仅说话爽快幽默,对课的把握也张弛有度。毕加索的一生都是个传奇,他的艺术作品也不是所有人能欣赏接受的,要让学生去欣赏,并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是有难度的。王老师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其中向学生扔“炸弹”,让学生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效果非常好,使学生对《格尼卡尔》这幅作品的历史背景与毕加索想表达的意思更明确了。 以一群丑女颠覆唯美的绘画传统,以极端几何图形取代流畅线条,毕加索以他的《亚威农姑娘》摧毁传统、背叛自己,却孕育出了震惊世界的立体画派。 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除了绘画之外,帕布罗还迷恋斗牛。这是安达鲁西亚人对死亡特有的浪漫激情。一幕幕血腥的场面,深深的印刻在毕加索的脑海当中,当时他只有八岁。但是已经开始创作斗牛的死亡场面。(毕加索儿子,克劳德·毕加索)“他伴随着斗牛的热情长大。父亲常带他去看斗牛,人对着牛跳舞,美妙的舞蹈表现出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爱,最后以死亡而告终。伟大的爱以死为终结。” 在毕加索的一生当中,认识他的人都被他的眼神所吸引,他那南部西班牙人的气质令人难忘。(传记作家,约翰·理查森)“这真是很奇妙,用安达鲁西亚人的话来说,是Mirada Fuete,有穿透力。一个早年的朋友曾说,…我觉得毕加索与众不同,当他盯着一张纸看时,锐利的目光能使那张纸燃烧起来,把画纸上的一切烧尽。?” 虽然帕布罗·毕加索,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留在法国,但他跟西班牙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的艺术,他的灵魂,仍然深深的植根于故乡十九世纪的文化中。( 毕加索的《公牛头》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自行车坐垫和龙头,加上丰富的想象力将二者进行组合,诞生了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第二时期是:"玫瑰红时期";第三时期是:"黑人时期";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第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第六时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造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绘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帕布洛·毕加索1881年生于马拉加。尽管从半个世纪以来,毕加索参加了法国绘画的一切冒险,他终归还是西班牙人。在其思想,秉性中带着奢侈,悲惨和沉重的西班传统。他在自己的油画、雕塑、版画和陶器中挥霍着它,但却从未用竭,这点是非常显著的。但是谁要想在他的作品、词汇、章法、主题中单单找出这个混合的、豪华的、以东方文明的神话和形式、原始的手法、和布匿的模糊影响养育出的西班牙来,那将是一种追求系统化的妄想。对其天分的形成起过最重要作用的是贡哥拉和戈雅的西班牙,高迪的巴洛克建筑的西班牙,卡塔卢西亚的无政府主义和造反主义,是极为特殊、热情,具有破坏性的剧烈,狂热的西班牙。不管怎么说,没有一个在法国生活和工作的外国画家比他更多地消融于法国风俗精神之中,也没有一个能证明自己比他更忠实于根。在毕加索身上,一切都是矛盾:他的生活、他的特点、他的作品。 毕加索的父亲若泽·卢依兹·索拉斯柯是巴斯克人,图画教员。母亲玛丽亚·毕加索是马略尔卡人,祖籍热那亚。当别的孩子还在玩玻璃球的时候,毕加索已经画出完全可以放到博物馆里展出的画了。1900年,他来到巴黎,倾心于凡高的作品和图卢兹·劳特累克画的蒙马特场面。在他这一时期以及"兰色时期"(1901~1904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劳特累克明显的影响。他关心的对象是穷人、病人和生活中的可怜人。他重新拿起西班牙最珍视的题材----贫穷、孤独、悲哀,但指导思想却是要用他在与蒙马特素描画家接触中加以单纯化的手法去影响法国绘画。他越来越精确地画着单个的或组合的人物,把他们的形拉长或缩小,以便给予戏剧性的表现。在近乎单色的油画中,他使用一种神秘的、深夜一般的兰色调。这时的毕加索只有二十三岁,但名气已不仅只限于他的朋友们这个小圈子了。

世界著名画家介绍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格尔尼卡》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残暴,代表的是凶残的德国和法西斯,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左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右边,一个从楼上跳下来的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在他后面,是熊熊的火焰。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零乱的肢体从各个角度诉说着当时德国法西斯人性的残忍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这幅画中给人印象深刻的“点灯眼”、和“比目牛”成为日后毕加索的代表形象。

毕加索美术作品欣赏

立体派——毕加索作品欣赏 ?你自己就是个太阳,你腹中有着千道光芒。除此外则别无所有。?毕加索对埃〃泰蕾阿德所说的这句话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与一生穷困潦倒的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的耀眼光芒至今没有衰退。 《自画像》 一、童年时期

1881年10月25日夜11时15分,离马拉加市梅尔塞德广场不远的一家医院里,唐娜〃玛丽亚〃毕加索〃洛佩兹生下一个既没有呼吸也不会蠕动的瘦弱男孩。唐娜〃玛丽亚的丈夫唐〃何塞〃路易斯〃布拉斯克和其他亲朋看到这个刚刚降临人世的婴儿浑身青紫,便对他不再抱有生存的希望。但是,何塞的弟弟萨尔瓦多——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却并不灰心。他俯下身子,吸足一口雪茄,对准婴儿的鼻孔吹了进去,雪茄的烟雾顿时创造了奇迹,孩子活了过来。路易斯家的第一个男性后嗣——后来取名巴勃罗的孩子,就这样的?一脸怪相,像公牛一样怒吼着?般的开始呼吸人世间的气息。 11月10日,唐〃何塞在圣地亚哥教堂为新生儿受洗,孩子的全名是:巴勃罗〃选戈〃何塞〃弗朗西斯科〃德〃保罗〃让〃尼波穆切诺〃圣蒂西马〃特林尼达德〃路易斯〃毕加索。然而,这一大串姓名除了在马拉加市政厅的出生登记簿上出现过以外,大部分在他的生活中自行消失了。世人永远记住的只是一个名字: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 父亲何塞在马拉加市的艺术工艺学校当美术教师,最擅长沙龙与室内装饰性壁画,尤其喜绘羽毛、树叶、鹦鹉和紫丁香,鸽子更是他的最爱。毕加索还有两个妹妹。十年间他都没离开过出生地——马加拉,这样的童年十分枯燥,但也是必要的。自记事起,他就与画笔为伴,这为他的毕生事业奠定了基础。在7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学习正规的学院派油画,并可以毫不费力的画出绘画模特每一个精确的细节。8岁时,他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画的是斗牛士。 《斗牛赛和鸽子》 1895年,毕加索的父亲受聘于巴塞罗那隆哈美术学校。在举家迁往巴塞罗那之前,唐〃何塞一家到马拉加度假。毕加索离开故乡时,还是一个考试总也不及格的小男孩;如今他又回到故乡,已经成为一名小画家,并从拉科鲁尼亚带回

毕加索一生

现代派艺术的领袖—毕加索 帕布罗·毕加索(1881-1973年)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西班牙画家。在他的一生中,毕加索献身艺术近80年,与整个20世纪现代艺术的发展相伴而行,并为现代艺术做出了意义重大的贡献。他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为后世留下了几万件作品,其中包括油画、雕塑、陶瓷作品、铜版画、石版画、素描等等,被人誉为“美术界的爱因斯坦”。这位艺术家有着非凡的独创力和想象力,他一生都在追求,先后经历了蓝色时期、玫瑰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新现实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是现代派艺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同时这位感情丰富、具有一双“忧郁、锐利”眼睛的西班牙人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的故事。 靠雪茄复活的天才 这位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杰出、最令人信服、最变幻无常、最具诱惑力和最神圣的艺术家”毕加索,于1881年10月25日夜里诞生在西班牙南部美丽的海滨城市马拉加。 然而,天才的毕加索却是以死亡的形式来到这个世界的。10月25日夜11时15分,精疲力竭的唐娜·玛丽亚·毕加索·德·路兹产下了一个男婴。但这个男婴没有放声大哭。经验丰富的接生婆将婴儿倒提,抖了几下;又翻过来拍他的屁股;再掰婴儿的小嘴,但都无济于事,婴儿仍没发出一点响声。大家都以为是个死婴,婴儿的父亲唐·何塞·路兹难过得直叹气,唐·何塞的弟弟是个医生,他抽着雪茄,俯身看着婴儿的脸,然后深深地吸了一大口雪茄,对着婴儿的小鼻孔吹了进去。奇迹出现了,婴儿的手和脚都动了起来,嘴里哇的一声就发出了公牛般的怒吼。路兹一家欣喜若狂。多年以后,当人们对毕加索的神奇艺术津津乐道之时,他的叔叔总是骄傲地告诉大家这是他的雪茄烟雾创造的。 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可能是毕加索遗传父亲的基因较多,他从小就表现出美术方面的非凡才能。据毕加索的母亲回忆,他咿呀学语时的第一个字就是“北”(铅笔在他的儿语里就成了北),他喊着要“北,北”,于是母亲就给了他一支铅笔,毕加索就在纸上画了一些螺旋形的东西,意思是要一个长长的螺旋形的热甜饼,尚未学会说话的孩子,竟会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简直是奇迹。 于是,毕加索从父亲那里得到了纸和铅笔,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正如毕加索自己说的“7岁时就可以画学院式的素描,而且巨细靡遗,颇为精确” 。当别的孩子还在玩玻璃球的时候,毕加索的画可以放到博物馆展出了。 1891,毕加索全家搬到了科鲁那,他的父亲应聘到那里的一家美术学校工作。毕加索就被安排在父亲的班上开始了正规的艺术学习,很短的时间内,毕加索就掌握了素描的基本技巧,并显示出了惊人的观察力。这时期他的作品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几乎令人难以相信作者如此之年幼。作为教师的父亲最清楚不过的事,就是他的班上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天才。 1895年,毕加索的父亲与一位巴塞罗那的美术教师对换了工作,全家又迁到了巴塞罗那。毕加索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那里的美术学校,使人吃惊的事,他只用一天的时间就画完了按规定允许画一个月的考试作业。 1897年,毕加索创作了油画《科学与仁爱》,参加当年“马德里全国画展”,后来又在“马加拉什美展”上获金奖。画中“科学”的化身是那位正给垂危妇人诊脉的医生,是以他的父亲为模特所作的。“仁爱”的化身是修女抱孩送水,病妇的模特是街上的乞女。这幅画采用严谨的写实技法创作,是少年时代毕加索的代表作。 同年秋天,毕加索考入了西班牙最高的美术学府——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因袭保守的教学方式使他感到厌倦,他常去普拉多博物馆临摹大师的作品。1898年毕加索因患

欣赏毕加索

散文 欣赏毕加索 □ 卢江林 缘起张仃:毕加索的东方知音 我从小就知道毕加索,因为他画的和平鸽。 1949年,毕加索为世界和平大会画了一只鸽子,从此鸽子被称为“和 平鸽”。新中国邮政部门发行了三套“保卫世界和平”的纪念邮票,图案 都是毕加索画的不同姿态的和平鸽。我那时以为,就像齐白石善画虾、徐 悲鸿善画马、何香凝善画虎一样,毕加索是一位善画鸽子的画家。 等到我后来真正接触到毕加索的作品,我突然懵了。这画的是什么呀? 我怎么完全看不懂!我对毕加索的美好印象被颠覆。可是颠覆归颠覆,我 心中还是有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什么这些让人看不懂的画,能让他成为一 个世界顶级的绘画大师?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一批著名画家到总后直属部 队采风,并为连队战士作画,我作为总后政治部的文化部长负责陪同。领 队的大师,是一位银发银须的老者,介绍者告诉我,他是张仃,中央工艺126 神剑 SHENJIAN

美院前院长、教授,著名美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 听到张仃的名字,我眼睛一亮,激动地握住大师的手,连连说:“能见到张仃先生,我真是太幸运了!” 张仃问:“你知道我?” 我说:“您是我们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也是新中国最初几套纪念邮票的设计者。作为一个几十年的集邮爱好者,怎么可能不知道您的大名!” 张仃开怀大笑:“今天我可遇到知音了。不过你别叫我先生,我是一名老兵,回到部队感到特别亲切,一叫先生就见外了。” 我知道张仃早年投身革命,是著名的延安鲁艺的教员,于是我改称他为老师。我陪张仃老师参观了部队的军营和连队俱乐部,他指导了战士美术爱好者作画,并亲自为战士作画示范。 中午直属分部的领导请画家们吃饭,我作为主陪坐在张仃身边。席间,一位老画家向我们介绍,张仃与毕加索是好朋友,在现在的中国画家中,他是唯一一位见过毕加索并与之建立个人友谊的人。于是我们纷纷向他敬酒表示敬意。 张仃老师淡淡一笑:“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毕加索,1956年我到法国南部去拜访过他。” 这时我脱口说了一句很不得体的话:“不过毕加索的画,我怎么看不懂?” 这句话说完,我就很后悔。我知道张仃老师有一句名言:“美盲要比文盲多。”他的意思是要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美育教育。我怕大师批评我,你一个“美盲”,怎么当了文化部长。 谁知道老师对我非常宽容,他说:“对美的东西,有时候你不一定需要懂。好比你听到一曲音乐,你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你听着很好听,这就足够了。一幅画也是这样,你看着好看,给你留下印象,虽然没有完全看懂,但你一样可以欣赏它。不过你要是有兴趣的话,我建议你学一点西方美术史,试着了解一下毕加索。理解了,你才能够更好地欣赏他,你会发现毕加索是一个非常丰富美好的世界。” 大师不愧是一位了不起的美术教育家,他用最通俗的语言启迪了我。我答应他一定去试着学会欣赏毕加索。 转眼间,18年的时间过去了。在这18年当中,我真的十分认真地学习了西方美术史的有关课程,国家美术馆很多重要的美术展览我都会去观摩学习。渐渐地,我真的开始喜欢毕加索了。 2010年2月21日,94岁高龄的张仃大师在解放军总医院去世。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一阵哀伤。我想起了18年前与张仃大师的毕加索之约,心中有了去探寻和了解毕加索、学会欣赏毕加索的更强烈的愿望。 我的好朋友王正谦非常善解人意,他为我们精心策划了一次从西班牙到法国南部沿地中海的蔚蓝海岸之旅,这次旅行几乎可以寻觅到毕加索一生的足迹,拿到这份策划书后我大喜过望,生怕因为一些别的事情错过了这次人生难得的机会。 现在,请允许我像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结构一样,打乱旅行的时空概念,按照毕加索的人生轨迹,重新拼接组装,去讲一个我所看到的毕加索的故事。 在马拉加 马拉加,是西班牙南部地中海沿岸一座气候宜人、风景秀美的海港城市,早在公元前12世纪,腓尼基人就在此修建海港和城堡。著名的迦太基统帅汉尼拔也曾经到过这里。后来,经过罗马人、西哥特人、摩尔人的统治,形成了这座小城多民族聚集、多种族文化并存、色彩丰富的特色。1487年,西班牙人经过4个月的顽强围攻,从摩尔人手中将其收复,从此,它成为被称为“阳光海岸”的马拉加省的首府。 我们在马拉加的古城漫步,从市政厅穿行过大教堂和阿尔卡萨巴,由此向北走一小段路,便来到毕加索的故居。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就诞生在这里。 毕加索的父亲唐·何塞是一个家境贫寒的美术 2010.4/散文1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