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改革之我见

高考改革之我见

高考改革之我见
高考改革之我见

高考改革之我见

“本次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主持重大会议研究高考改革方案。”陈宝生一句话道破新高考制度改革之重。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的高考命题、招生制度一直在不断调整、优化。而在业内看来,这一次的改革是自上而下、展开全新顶层设计的大变动。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拉开了高考改革大幕。根据《意见》,上海市、浙江省作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

对于上海市、浙江省的高考改革方案,业界普遍以“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来形容。具体来说这两地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同时,两地均不再分文理科。

对于高校来说,改革后,录取学生的成绩标准,从以往的单纯看一次高考成绩,变成了依据三门学科高考成绩、依据三门自选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此外,还要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即“两依据一参考”。

每年涉及全国几百万名考生的高考,被称为我国的“第一大考”,将这项制度进行全面“更新升级”绝非易事。之所以先从部分地区开始试点,也正是需要从探索中总结经验,及早发现问题并不断完善政策。

新高考改革下,学生自主选科产生了“理科萎缩”的现象,重要标志就是今年理科选考科目的学生比例,相比文理分科时代有明显下滑。据统计,浙江在文理分科时代,选择理科的学生占比约为65%。而在浙江2017届高考学生中,选择任意一个理科选考科目的学生比例都比以往文理分科时有明显下降,以物理为例,浙江全省29.13万名考生中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而在上海这一占比也只有总人数的30%,远低于改革方案出台时的预期。

然而,我国高校对于招收学生的知识结构普遍存在着明确要求,在“理科萎缩”的条件下,学生的理科综合素养会带来高校人才培养的难题。在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此前对江浙沪若干重点高校的调研中,不少理工科高校或学科甚至表示,需要对大一学生进行系统的补课,才能让学生满足培养要求。

此外,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还表示,学业水平考试要“选考”,学校就要提供“选课”,不同课程的复杂排列组合使得原本固定的教学班级无法维持,走班制将成为授课的基本形式。但学校无法预估哪个学科的选考学生多、哪个学科的选考学生少,这就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承担教学任务,而这样的条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是难以达到的。

与过去相比,上海浙江两地的新录取方案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考生填报的志愿数量大大增加了,以往一个本科批次可以报六到十个学校志愿,而今年浙江的普通本科批次可以报80个专业志愿,虽然不一定都要报满,但是对考生和家长来说,要了解学校和专业的信息量就要增加不小。

相比之下,在上海的普通本科批次最多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志愿,虽然每组之内还可以报4个具体专业,但已经不是投档的决定因素,而且,这种有一定共通性的院校专业组合,本身也有合并同类项的指导作用。

浙江的志愿填报,一步到位直接报考到某一个专业,要么考得上,要么考不上,不会再有调剂专业现象发生。但对上海考生来说,如果达到了某一个院校专业组的投档线,又进不到所报的前四个具体专业,仍然会面临是否服从调剂到其他专业的问题。如果服从,专业可能不太喜欢,如果不服从,又有落档的风险。所以对考生来说,学校和专业怎么权衡,愿不愿意服从专业调剂,依然要慎重考虑。

无论浙江还是上海,考生和家长会面临一个共同的新问题,那就是由于录取模式的改变,原来一所大学只有文科或理科的单一分数线,而现在同一所学校里,不同的专业或专业组合,会有不同的分数线甚相差很大,这样一来,作为新高考第一年,往年各个高校报考和录取的分数线、人数、排名等数据,参考价值肯定有所偏差,这对考生家长的选择无疑又增加了难度。

高考综合改革的前提是新课程改革。那么,要如何发挥课程在学校育人中的核心作用,促进课程教学与高考综合改革有机衔接,实现平稳过渡,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关键是要制订和实施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实施方案,优化教师专业结构,加快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运用,科学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为每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最好的条件。

建立新课程体系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个性特长发展和选择考试科目的需求,学校必须加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统一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方案,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考要求的学习需求。

构建必修与选修有机结合的学科课程体系,对学校来讲,首要的问题是做好课程方案的整体设计。以深圳地区的学校为例,学校建设的目标就是依托“十二年一贯制”的办学优势,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立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新课程体系应当涵盖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融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国际课程与特色课程等多元课程类型,丰富基于云平台的网上选修课程,建构优质多元、开放共享、个性选择、分类分层的课程结构,建构最适合学生发展的“一贯制”魅力课程体系。

均衡有序安排课程教学

普通高中学校应科学制订课程实施方案,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注意教学时间安排在课程之间、年级之间应达到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连贯性、可持续性。一方面,要按规定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控制每周课堂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做好必修课程分层教学的安排,防止出现为应对学考或选考挤压选修课程课时的现象,从而造成高一、高二课程多、课时紧、负担重,高三只应对统一高考科目的现象。集中时间赶进度、强行统一学生选考科目、统一设置选考科目、简单组合分班等现象都是不科学的,是应该严厉禁止的。

为课程实施搭建“大部制”平台

为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构建了“横向集群”课程与“纵向螺旋”课程,形成了纵横交织的立体式课程结构。在实施过程中,就需要通过大部制的整合,为一贯制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保障平台。学校将课程内容统整为三大领域:一是基础学术力领域课程,主要是语数外和学业考试的选择性学科。二是综合创新力领域的课程,包括创新实验室、信息和劳技、综合实践和社团、校园内学术类讲座及研究性学习等。三是领导发展力领域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自己、管理自己,并进行组织、协调等能力的培养。这三个领域的课程,学校都设计了必修内容、限定选修内容、自主选择内容。

充分保障学生选课权利

高考改革新方案增加了学生的选择余地。今后,在高中学校,选课制、分层教学和走班教学将成为新常态。普通高中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科学严谨地制订课程实施方案,明确分层教学要求,逐步推行全员走班教学;建立选课制度,编排选课指南,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特长、学科学业基础、专业发展趋向和大学招生要求自主选科目、选层次、选教学班级。实施分层选课走班要根据学校师资、教室等教学资源实际情况安排课程教学,提前告知选考科目教学班的最大容纳量,引导学生有序选择,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承儒科技开发的《中小学智能选课系统》可以解决这一难题,该系统依托互联网,实现了学生在线选课,而且支持对预设课程的在线调查,支持查看选课情况,支持一校多址选课机制,支持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从而能够实现按照学生的需求和科学的教育规律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

积极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指导

从选课到选考、选专业、选职业,建立和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已成为普通高中学校的迫切需要。学校要成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开发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生涯测评系统,还要建立相关的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组织丰富多彩的职业讲座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选择、科学制订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并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

多途径完善师资配备

学校应结合测算得出的刚性需求,争取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及时补充高中教师,以满足学校的正常教学需求,同时应加大对富余学科教师转岗培训的支持,鼓励教师一专多能,结合自己特长开设选修课程;建立有效的选课走班教学模式,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和学校管理机制。

提高硬件使用效率

按照一般经验,现有行政班级与教学所需教室应按不低于1∶1.5的比例进行配备,在现有教室不够的情况下,学校应充分挖掘现有教室资源,提高使用效率;通过新建或扩建部分校舍或调整招生规模等方式,解决新的教学模式下校舍场馆不足的问题。学校可按照教室的小型化、多样化和专业化要求,根据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的原则,设置不同功能的教室,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在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和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合理配置常规实验室和功能教室、心理咨询室、探究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等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教室。

建立以综合素质评价为核心的评价机制

建立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课程教学体系形成正向反馈的评价体系,是高考改革的必然要求。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过程性评价;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这是评价改革的必然趋势。

在抚州、泸州、武汉、贵阳、宜昌、深圳及贵州省、广东省等全国多个地区实施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字化管理应用系统》(承儒科技开发),多次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现代化教育质量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此系统紧跟我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步伐,以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五大方面为评价内容,通过在线考试、在线问卷调查、专业量表测试、电子成长档案记录等多种方式,科学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和成长数据,并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新高考的录取模式接轨,进而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建。

新高考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录取打破“唯分数论”,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评价机制。两依据是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一参考”是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既看分又看人”,引导考生注重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记录的不仅仅是“分”,更是一个个生动的学生,是教育教学、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是远比分数更丰富多样的学生能力和品质。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优势,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选择,最大程度实现中学与大学的有效衔接。但是如何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使用中的公平性、透明度,是有待在实践探索中解决和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总之,新高考改革为高中学校推进课程及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完善机制提升内涵提供了最好契机。学校应积极面对,顺应变革,主动求变,创造一个适应未来趋势的教育新生态。

浙江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浙江高考改革方案今正式颁布.doc

2019年浙江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浙江高考改 革方案今正式颁布 浙江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浙江高考改革方案今正式颁布 “新高考 “新高考后将没有成绩排名,镇海中学会有些吃亏。”杭州市第二中学的代表在镇海中学第二报告厅直截了当地说。 “既要把高三的老高考教学工作组织好,又要研究和实施高二新高考的应对方案,两者差异太大,特别累。”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这样透露。 表面上看,这是浙江两所最牛的高中在“倒苦水”,实际上是浙江省内高中名校长、名师以及国内专家7月7日至8日聚在镇海中学,就如何应对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变革与走班教学“抱团取暖”。 按照新高考方案,浙江省内今年9月上高二的普通高中学生都要进入大规模走班教学阶段。此前,有关专家在浙江调查发现,有的老师对此“极度恐慌”。 “一考定终身”变为“一选定终身” 浙江省人民政府9月9日发布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课目;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

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国内有关高考的改革一直在进行,新高考浙江方案最大的亮点就是把选择权还给了学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文东茅说,取消文理分科以后,浙江“7选3”科目有35种选择组合。 杭州师范大学附中校长任学宝介绍,文理分科时,该校文科4个班,理科8个班,但是对今年9月上高二年级的学生、家长选课意向调查发现,35种组合中选择了34种,只是第一次调查缺少政治、生物、技术课组合,第二次调查没有生物、历史与技术组合。 “新高考是一次新的挑战。”杭州市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派出的特别代表说,在高二年级选课时,很多孩子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家长也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怎么选课。 更为重要的是,高一年级学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对新高二课程作出选择,选择组合方案一旦上报不可更改,即使将来可能允许个别学生修改,也将极大浪费高二年级的时间成本,改过来以后的学生也很可能失去了高考的竞争力。 有关人士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说,过去社会批判高考最多的是“一考定终身”。但是,现在新高考方案下,浙江高一学生在16岁至17岁的年龄段就要选择喜欢的专业,并与两年后高考报考的“专业+大学”密切相关。这不是变成了“一选定终身”吗? 杭州市第二中学英语组组长朱旭峰表示,对于高一学生这种选择方式是否合理,尚无定论。现在该省有些高中的做法是,高一年级学生考试后,把语文、数学、外语必考科目成绩排名列出来,再把不同选课组合成绩的年级排名拉出来,一并交给学生家长。然而,面对一大串排名,并且组合不同科目在年级前后不

北京新高考方案呈现五大特点

2010年北京新高考方案呈现五大特点 教育部考试中心原副主任应书增 从2007年秋季开始,北京市普通高中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2010年将首次进行与新课标相衔接的高考。在《2010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在有关考试内容的改革部分,笔者认为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方案》适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首先,北京市不论从基础教育而言,还是在高等教育方面都是教育发达的大都市;其次,北京市又是最早实行自主命题的省市之一。这两点为高考改革提供了一个较大的自由度和宽松的环境。 二、《方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世人都说,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依我看恰恰相反,中学教育是高考的指挥棒。2010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大多数都是按新课标学习的学生(只有少数往届生没有学过新课标)。新课标除了提倡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外,多样性和选择性是其重要特色。 新课标每门课程中都规定了对全体学生要求的必修课内容,高考实行文理分科。为避免文科考生不学物理、化学、生物,理科考生不学政治、历史、地理等而造成偏科,同时尽可能减少考生的负担,这些必修课内容都是本学科领域最基础的要求。 除必修课内容之外,还有要求较高的各类选修课,打破了以往在教学中千篇一律的统一标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这里产生了一个矛盾,就是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和统一考试之间的矛盾。北京市每年高考考生大约在十万人左右,考生在同一时间用同一份试卷进行同一门课程的考试,是现行条件下最公平高效的人才选拔方式。 三、《方案》确立了高考、会考、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录取模式,对高考改革将起到重要作用。在以往的高考中,高等学校录取的主要依据是考生在高考中的成绩。为了克服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弊端,北京市2010年高考《方案》实行了以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加会考成绩(或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加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这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改革不断探索的目标之一,北京市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突破。 这项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可比性和可信度,相信北京市的高考改革能在不断的探索中趋于完善。 四、《方案》中高职招生改革是一个亮点。2010年北京市高职招生改革是亮点之一,它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以高考成绩和会考成绩为录取主要依据的招生方式;以全市统一组织的公共文化课考试成绩与学校进行的专业课成绩为录取主要依据的招生方式;以招生的高等学校自主进行考试的招生方式。这三类招生形式分别针对不同的考生。 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本科教育在培养模式、教学、修学年限、就业方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就北京市而言,高等教育早已进入普及化的阶段,已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期,高职招生的规模相当于整个招生规模的近50%,其改革无疑是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未来发展之我见

教育未来发展之我见 最近这几个月里,除了认真完成学校交给我的任务外,我静下心来,认真钻研了大量的教育理论,深入研究了教育哲学、经济学、文化学、企业管理等方面知识,同时分析了全国各重点中学发展的状况。在缓解自己的职业倦怠的同时,我也在深入思考我们省实验的未来发展。我校和许多重点中学一样,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逐步扩张。经济的市场化必然催生教育的市场化,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有的学校做到了与市场经济共成长,有的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市场经济从1992年开始,到今年刚好20年,在这期间,我校在办学规模、硬件设施建设等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教育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方面等短板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必须破解阻碍学校发展的难题,必须研究省实验的校情、教情、学情。 伴随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长春市教育市场逐渐分化,可以说无序到空前残酷的状态,有的学校在招生方式上采取非正当竞争手段笼络学生,使教育市场出现一派“劣币驱逐良币”的混乱局面,即落后学校趁势挤入,而我校是遵循国家教育政策,正当竞争,作为一所名牌品牌学校,就像企业一样过去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皇帝女儿不愁嫁不行了,今天必须走出去依靠强有力的宣传广告品牌效应扭转目前的格局,使我校能与师大附中并驾齐驱。近期我非常认真研究了东北师大附中及国内品牌学校的发展路径,那就是特色化、品牌化、现代化、国际化。怎样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把学校办成特色,是学校未来发展趋势。 我校优势: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品牌”效应。 学校地处长春市南湖之滨,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区域内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应该说是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环境,从风水学角度看,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圣地。学校办学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经验。学校依然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二)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强劲提升,初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教风严谨的师资队伍,为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宝贵的人力资源。 (三)具有省内一流的硬件环境。 学校硬件设施完备,有标准化校园网络系统,千兆光纤接入,完全无纸化办公。教学管理实现系统化、数据化,学生素质评价实现电算化。拥有先进的监控系统,拥有全套学科教学与学习资源体系,新建教师备课系统。实现高标准体育场馆资源共享。 (五)办学特色逐渐形成。 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更加明晰。随着办学声誉不断提高和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学校积累了特色办学的初步经验,逐步形成了“内涵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特色,实现了我国基础教育办学模式破冰式地创新,取得了较大成就,多家媒体先后作过长篇报道,全面介绍了我校发展特色,社会反响良好。 二、存在问题分析 (一)内涵发展理念尚需深化。 我校虽然办学水平较高,办学质量突出的实验中学,但在办学理念、管理方法、教学方法、服务水平等方面与教育理想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学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在保持规模发展的基础上,全面贯彻实施发展性教育思想,进一步探索学校内涵发展理论和模式,形成明确的办学理想和办学追求。 (二)名牌品牌大牌教师匮乏。 学校未来发展既需要大楼,更需要大师。虽然我校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较强,但同时也面临资深名师数量不足、青年教师成长较慢、教育理论储备不够和整体文化素养有待提高的挑战,职业倦怠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比较突出。同时,由于教师培训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等原因,使得学校师资的团体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如何培养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教师,成为学校发展必须破解的突出问题。 (三)教育教学管理还需加强。 现代社会发展对中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管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教育

年北京新高考改革方案及政策解读新高考等级赋分.doc

2020年北京新高考改革方案及政策解读新 高考等级赋分 2020年北京新高考改革方案及政策解读新高考等级赋分 更新:2018-12-02 10:31:19 一、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自2017年9月1日起,从高一年级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 01、考试科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所设定的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13门科目。 02、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1)考试内容 合格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要求为依据; 等级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Ⅰ课程要求为依据。 (2)考试科目及对象 所有科目均设合格性考试,考试对象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员。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设等级性考试。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参加3门科目考试。考试对象仅限当年参加本市

统一高考的考生。 (3)考试时间及成绩呈现形式 合格性考试时间 合格性考试中体育与健康考试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艺术(音乐、美术)考试安排在高三第一学期末,其余11门科目合格性考试每学年组织2次,分别安排在每学期末。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首次参加合格性考试时间为高一第二学期末。学生在完成每门科目必修课程后即可参加合格性考试,做到随教、随考、随清。 合格性考试成绩呈现形式 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达到合格水平是普通高中毕业的必要条件和高中同等学历认定的主要依据。当次考试不合格,可参加以后学期同科目合格性考试,全市不单独组织补考。 等级性考试时间 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参加3门科目考试。等级性考试每学年组织1次,安排在每年的6月。 等级性考试成绩呈现形式 等级性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分为5个等级,等级根据原始分划定,成绩当年有效,计入高校招生录取当年总成绩。 高等院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中,分专业(类)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01、科学确定评价内容综合素质评价主要从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

新高考改革为什么改到底改什么教育

新高考改革为什么改,到底改什么 “为什么要启动新高考改革,要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要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程介明教授讲到,“社会在变,时代在变,科技在变”。但是中国教育是不是随时代进步呢我们既没有关注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也没有随着社会和时代变化,去更新我们孩子的知识结构。因此,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可能考出很高的分数,但是他们本身是缺乏社会竞争能力的,同时也是无法适应社会对创新的要求的。 我们国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一定要有创新型的人才。这几年来,国家一直在推进大学生创业,每一年我们也在强调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但实际上,我们大学生创业比例非常惨淡,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选择达到20%,而按照2016年北京市公布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北京市总共有23万学生毕业,但是23万学生中只有700人,也就是只有千分之三选择创业。这是一个巨大的差距。 因此,我们必须反思,中国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国的教育是不是为学历而服务。不管从个性发展,还是从国家和社会发展来说,我们必须推进高考改革。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要推进科学选才,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要从大学的建设说起。虽然现在建设“双一流”大学取得非常好的成就,比如说,我国的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排行榜上排名逐

渐提高,其实这是靠论文获得的排名提高。而实际上在一流人才培养方面,大学的质量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背后跟中国大学选才是有关系的。因为中国的大学现在总共有2600多所,都是用一张试卷,通过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因此,我们只有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科学选才体系,实行多元评价。 第三个问题是推进高考改革还要解决高考公平。大家可能会说,中国当前的高考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制度,因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上,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脆弱的公平,是表面的公平,而不是真正的公平。 新高考改革,到底改什么 我国提供了新高考改革,核心内容总体看来包含两大方面,第一是高考的内容改革,也叫科目改革,第二是高考的录取制度改革,也就是录取方式改革,这是完整的高考改革体系。 而从浙江、上海以及全国的整体高考改革方案看,我国高考的科目改革主要指未来高考文理不分科,外语多次考,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高考,同时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就是“两依据一参考”。 按照“两依据一参考”,我国未来高考是“3+3”模式,前面一个“3”是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分考两次,语文、数学、外语分数都是150分,后面三门则是由学生自我选择。目前从全国各地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看,浙江省是七选三,其他省

2016年北京最新中高考改革方案【解读】

2016年北京最新中高考改革方案【解读】 近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了最新中考改革方案,下面是2016年北京新中高考改革方案解读,欢迎大家参考! 中考:学生可以选考 直观的看,北京今天公布的中考改革方案变化比较明显。最显而易见的是中考的科目分为必考和选考两类,必考的科目是语文、数学和外语,分值都是100分,外语的100分中60分为卷面考试成绩、40分听力和口语考试,听力和口语的考试与统考笔试分离,学生有两次考试机会。 选考科目共五科: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五门考试科目原始分满分均为100分。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三个科目参加考试(物理、生物(化学)须至少选择一门),同时,所选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为实际分数,即三科折算后实际满分分别为100分、80分和60分。 北京156中学校长王勇毅认为,新中考方案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考试方案的转变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带动教育工作者转变固有的观念、理念。学校考试不会再像以往那样给学生排队了,带动了校长、教师在育人理念上的进一步变化。 高考:不分文理英语增加口语听力分值 据了解,从2020年起,北京市统一高考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科,每门科目满分150分,总分450分。其中英语的改革将从明年开始,从2017年起,英语听力分值30分,采用计算机化考试,与统考笔试分离,一年两次考试,取听力最高成绩与笔试成绩一同组成英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到2021年,英语将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英语科目总分值不变,也就是听力和口语的分值将占到英语总分值的三分之一。 从高校录取模式看,从2020年起,北京市参加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的考生的高考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也就是3+3 模式。选考每门科目满分100分,总分满分值为750分,作为高等院校录取的基本依据。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新闻发言人臧铁军表示,改革中给了学生选考和选科的机会,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引导,引导学生拥有选择科目的能力,要拥有这种选择的能力,首先

高校教育改革方向之我见

高校教育改革方向之我见 发表时间:2009-11-18T10:21:57.483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5期下供稿作者:吴华润 [导读] 从高校发展的社会环境出发,探讨高校教育现在的发展状况和所面临的问题 吴华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300) 摘要:从高校发展的社会环境出发,探讨高校教育现在的发展状况和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关于高校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希望可以作为相关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大学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0-0178-02 一、高等教育现状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和人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1999年各大高校顺应发展潮流纷纷不断扩招。高校扩招响应了社会的需求,给高校带来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就学生、教师、高校各方面给出研究看法。 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是每个孩子从小的梦想。寒窗十载就是为了金榜题名。紧踏榜单而来的是新的生活,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长经历等等的人在梦幻般的校园相遇。都是懵懂的少年,关于未来的发展几乎没有什么概念,对所要面临的课程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学校在接收学生后,应积极教育引导学生,不仅包括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方面,还要注重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可能所从事的职业、专业前景等方面的引导。不仅研究生需要学校制定培养方案,本科生也需要明确的培养方案,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条件的培养方案,可以包括学术型的学生、应用型的学生和创业型的学生。 现代大学物质基础条件已有根本改观。高等教育211和985工程建设,以及一系列对高等教育多样化配套改革的政策措施和法律保障,使得不同层级、不同规模的高校之间逐渐进入有序竞争状态。但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建设规模庞大、学生数量剧增、专业分化过细、知识结构单一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大学生专业技能难适应劳动市场需求、大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等矛盾,不仅使得高校无法打破债台高筑之困局,而且还严重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更高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 经济时代大学教育的角色应从提供学生知识与技术转变成营造有利于人力投资的环境,使大多数的就业人士都可以成为具有创意、专业知识与技术的知识工作者。社会再次呼唤大学回归其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主流传统。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特征的中国大学创业教育,正是在此种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种超越于传统“学术型”“职业型”之上的“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因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它是我国大学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变革、从“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模式演进的内在动力作用结果,更是我国现代大学教育多元化发展理论的创新机制。 二、关于高校教育改革方向的几点建议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学生、学校和社会是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系统,学生在校生活直接面临学校管理而又要积极面对未来准备走向社会;学校既管理学生又要引导学生如何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社会接受学生的就业同时检验学校的教学管理效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必然导致系统的结构和作用出现偏差。保证系统良好的结构稳定和功能稳定的就需要有及时准确的系统反馈结构,通过反馈可以把外界条件包括制度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变化及时地反映到系统内部,系统可以迅速作出相应的调节以保证其自身的功能。现在高等教育高校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教育改革跟不上社会或者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导致系统失衡,大学生就业率低是最直接的一个表现,所以需要强有力的调节机制来使系统快速平衡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具体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高校专业课程制度僵化,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大量事实证明,近百年来,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从2l世纪开始,科学知识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急剧的增长。当今世界平均每天发表一万余篇论文,平均35秒有一篇论文问世,各种书籍每年增加25万种。1976年的大学毕业生到1980年所掌握的知识已有50%陈旧了。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的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的知识能用l0年。所以高校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引起学生对所从事的领域的浓厚兴趣,尤其在专业课教学方面老师应提供学生目前的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热点问题、疑难问题、科学发展动态和跟踪了解学术前沿的方法,使学生具备自主知识更新的能力,以确保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科学时代不会被淘汰。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著名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在公布的《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指出,虽然中国大学生的数量是美国的两倍多,但由于中国的教育体系过于偏重理论,所以只有不到10%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中国的人才可以走向世界的一个关键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该努力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可以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的应用有清晰的了解,与此同时实习还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毕业后更快地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打破旧的学科专业体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学科体系 《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在接受访谈的全部用人单位中,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现在国内高等教育专业划分过细,淡化了边缘交叉学科知识,有的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因为招聘人员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此专业而屡屡碰壁,可见高校的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又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所以高校的培养体制、培养方法应受到高度的重视。一方面要了解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学生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可以向企业宣传高校的专业设置,提供边缘专业(社会了解较少的专业)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中宣传他们可以做什么,既可以把学生推向社会也可以检验高校该专业的设置必要性。 (四)鼓励学生积极创业 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不会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这时社会会比较稳定地发展。而现在前者是后者的好几倍,导致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以降低待遇来博得工作机会,同时也导致低学历人群的就业难。所以在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的良好条件下,

年北京高考改革新计划.doc

2018年北京高考改革新方案 面对高考改革新政策,考生和家长应该怎么做? 【北京高考改革时间及方案解析】 各省执行时间改革亮点 北京2020年1.2017年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2.调整统一高考科目,多元录取机制。 3.选考科目调整为“6选3”。 浙江:分为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三个录取分数线。 2、取消本科内部所有录取批次的省份 上海:只设本科一个分数线; 山东、海南:文理科各一个分数线。 3、本科内部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合并的省份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黑龙江、辽宁、江苏、福建、河南、江西、安徽、湖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新疆,共21个省市自治区。 4、本科内部三个批次未合并 吉林、湖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共计6个省市自治区。

【新高考有哪些变化】 从各地公布的方案来看,总体改革方向大体一致,绝大多数省份明确要改革高考科目设置、考生录取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而多地也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出台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办法。 1、文理不分科 在高考新方案中,文理不分科已成各地高考改革趋势,高考科目“3 3”也成众多省份未来高考的新模式。 2、多地实行“33”模式 “33”模式是指,报考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其高考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学生不再分文理科,可以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就3门选考科目而言,各地多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值得注意的是, 浙江采取的是“7选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还多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这项科目。 在分值设置上,绝大多数省份明确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每科满分150分,学生自选3门科目每门满分100分,总分合计750分。不过,上海、西藏有所不同,明确3门选考科目每门70分,高考成绩总分满分660分,此外,江苏高考科目分值尚未最终确定,但明确比现行的480分要高。海南要求以每个科目原始分转换后的标准分呈现考生成绩,这是目前仅有采用标准

浙江新高考改革方案带来的影响

浙江新高考改革方案带来的影响 新高考方案,带着强烈的新政意图,顺应民众的现实诉求,契合教育的时代旨趣,亮点纷呈。其中突出的亮点不是玩考试内容的加减,也不是搞学考与高考的联动,而是将高考的考录从“总分匹配”向“专业+总分”双匹配模式的转变。这是恢复高考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方向性改变。这将激励高校和高中在育人的根本问题上,必须走向更高层次,即:立德树人下的多元发展。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的高考改革,但以往历次的高考改革,一直停留在考试科目、内容难度、时间长度、组卷方式和组考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上,而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高校录取的“总分匹配”模式下进行的。“总分匹配”模式所带来的表观公平,以及考录过程的简单快捷,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让人感受到了它的优越性。 但30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总分匹配”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积累,给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造成的深层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就高校建设而言,单一的总分录取模式,让大学的起点竞争过分集中于录取总分的高低,大学形象“只见学校不见专业”。这在客观上抑制了大学对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对大学的专业建设是极为不利的;另一方面,长期的“总分匹配”模式,也阻碍了普通高校对“超级大学”的专业超越,阻碍了高校的多元分层发展。这可能也是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综合化”倾向严重,“做大”之风盛行的原因之一,因为只有“做大”才有可能在招生竞争获得更多“眼球”。就中学教育而言,长期的“总分匹配”模式,让中学教育形成了路径依赖,加剧了中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考生填报志愿时,往往只认大学招牌,只求分数利用最大化,只知专业是否热门,不管专业是否适合。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的有效学习,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大学教育资源,也给许多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带来了困扰。 浙江新高考方案,设定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7选3”选考科目,高校可以自主设定各专业录取的必要选考科目;同时把报考专业与选考科目是否匹配作为录取的前置条件,在报考专业与选考科目匹配的前提下,再按总分高低分专业录取。这样一种“专业+总分”的考录模式,打破了一直以来的“总分匹配”模式。这一变化,给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1.“专业导向”成为学校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新话题 方案中,由于高校将按专业分别录取,这在高校招生的“学校招牌”竞争上撕开了一道口子,高校教育的专业成就,会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若干年后,一般高校在某一专业上与“超级大学”一决高下的局面有望形成。高校的招生竞争,有望从表面的“学校竞争”客观地转向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竞争,这是一种良性竞争,有利于高校学科建设的深层发展。可以预期,经过若干年的实践,大学的专业排名将与大学的综合排名同样重要。 “专业导向”的考录模式,要求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业性向,并据此确定选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用高考的指挥棒引导学生去更多地了

教育改革之我见

教育改革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2-08-31T15:33:42.200Z 来源:《时代报告》2012年第6期作者:蔡可庆 [导读] 从从事教育这一行业,从理解教书育人到国家百年大计,都深感光荣和责任并重。 蔡可庆(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铜北润杰中学,江苏徐州 221143) 中图分类号:G61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6-0193-01 摘要:对于当前中国的教育事业。我们要坚持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事业。关键词:教育;制度;人才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巨大的历史变迁中见证着方方面面的时代巨变,给了国人信心和荣耀的美丽与感动。这三十年,作为一个教育人,在国家大力振兴和发展教育的时候,我们见证或者经历了素质教育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大潮,成为教育发展的受益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提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其寓意于国之发展与青少年的关系,而青少年的发展又和教育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从从事教育这一行业,从理解教书育人到国家百年大计,都深感光荣和责任并重。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振兴,教育让中国在大国中崛起。教育是以育人为目的,让广大的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而不是被喻为高分低能。应试教育让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发挥不了相互的作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国家对于教育都是一个不完整的体制。 试行素质教育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受了别样的氛围。从被动的学习到主动参与,从老师的填鸭式“满堂灌”到把课堂还给学生,都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配合,也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自内心的感动。改革开放30年,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无论是学校管理、教育还是教学活动都在沿着正确而深远的方向发展着。 首先我们看到学校管理在逐步完善。以人为本,让学校管理更加人性化。近年来,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基础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和校际办学竞争的加剧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教师在学校组织中的地位、作用、功能日益凸现出来。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人”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学校赢得优势、展现特色、累积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是核心发展力。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也就是管理者通过广大教职工开展培养学生的活动,它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所以说,学校管理的起点、过程和归宿都是人。 人是活的,物是死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不同的人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巨大的潜能,他们不可能像机器一样无条件地接受管理者的一切指令。管理者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要经过被管理者的头脑加工、消化、创造,然后才能付诸行动。如果只用命令的方式、刻板的要求、程序化的制度来强迫被管理者去执行,势必会让被管理者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管理者的最初目的,给工作和事业造成消极影响。如某些学校所产生的悲剧也不得不让我们对于学校管理产生质疑。那么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悲剧产生的地方,我们还应当看到学校管理所呈现的进步趋势,以及政府和学校、社会所为此做出的方方面面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并感受到学校管理正在逐步完善。 其次是教育呈多样化发展。教育是每个人获取知识的主要方法,教育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极其重大,我国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民间教育,这为成为统一的大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显然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在最初,教育的单一性比较明显。教育主要是培养定向的人才,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和人才发展和流动的规律来教育和培养,大大局限了教育的作用。而现如今,改革开放不仅让社会大变革,而且还让教育更深层次的为社会价值服务。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出国留学等教育形式的出现让社会人才分配多元化,在人才整合和分配调度的过程当中,让人才的流动朝着合理的方式进行。 但是我们也看到教育的某些局限性。人才的培养、教育的进行却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遭遇冰山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教育已没有多大用处,大学毕业甚至还不如中专乃至外出打工人员的工资高,片面的将教育和金钱、工资待遇挂钩。时下正值金融危机,我们应当在危机中寻找机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让人们的就业选择也呈现出多样的趋势。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在艰难中在摸索中前进,我们看到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素质在提高,多样化的发展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教育不单单是为某个人服务的,而是让整个大众乃至整个国家有力量去前行的动力。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无论是个体还是家庭,都会在改革开放的行进中,都会在教育的沐浴下,朝着理性、健康的方向成长。 再次我们应当看到教学活动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发展着。作为一名中学的英语教师,怎么在教学活动当中去更好去让学生适应英语教学,走出机械学习的路子是我以及每个英语老师都应当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能认识到教学活动并非游戏,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活动起来,为了教学气氛的活跃。课堂上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比如说:(game)游戏活动,(drill)操练活动,(practice)实践活动,(task)任务活动。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不同的要求,作为老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和差异性,为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设计不同难度的活动,做到有易到难,有简到繁,让每位学生在经过努力之后能完成。 在活动中,老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比较等全面的能力,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在合作和交流中,老师要充分发挥激励和引导的作用,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同时活动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以个体发展为本的人文关怀,也就是困难学生能体会到来自老师和学生的支持和帮助。教学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进着,也让教育更能为个体服务、社会服务。 在全国上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良好大环境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重大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时机,来认识教育发展规律,实践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教学品位和质量的提高。让教育真正成为利国利民的、真正有意义的教育,让中国在教育的依托下成为科技强国,让更多民众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让教育沐浴人心,让人民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进步,我们期待用真心去对待教育,收获教育的希望和种子,让教育早日成为社会进步、文明和谐的助推器。

北京高考改革新方案已公布 七大变化详细解读

北京高考改革新方案已公布七大变化详细解读 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昨日正式落定,根据市教委昨日公布的“北京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方案”,改革将于明年起逐步启动,涉及高中教学、高考科目、高招录取的全链条改革。 其中,明年入学的高一新生将在2020年迎来改革后的首次新高考,成绩会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不再以文理科分解,但总分仍为750分。高校招生时会按照专业需求,划定要求的选考课范围。 另外,2017年北京市高考英语会采用计算机化考试,英语听力一年两考。 变化1 高考科目改“必考3+选考3” 根据北京市教委昨日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明年起,北京市高中生将迎来教学、考试、录取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直到2020年,北京市统一高考科目将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科,每门科目满分150分,总分450分。也就是说,2017年的高一新生将成为首批新高考生。 届时,参加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的考生,高考成绩构成改革为“3+3”,总分仍为750分。必选的是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自选科目则是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相应的等级性考试,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每门科目满分100分。 据介绍,等级性考试将由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以确保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成绩将成为高校招生依据。 变化2 明年起“新会考”科目达13门 同时,从2017年秋季起,北京将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从普通高中起始年级,也就是新入学的高一生开始实施。 以往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俗称“会考”,实质是高中的毕业考试;今后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则不仅仅是毕业考试,也会关系到学生高考成绩和录取。 据介绍,2017年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将达13门,分别是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其中,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仅设合格性考试,参加统一高考的学生可免考,以统一高考的成绩作为相应科目合格性认定的依据。 体育与健康、艺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4门科目,也只设合格性考试,各区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学生平时表现,综合测评并确定其合格性成绩。

北京高考改革最新方案2021一本二本合并录取

北京高考改革最新方案2021一本二本合并录取 北京新高考方案出炉,2021年起本科一二批合并为本科普通批。为本科普通批。从2021届考生起,统考英语听力分值保持30分不变,与笔试分离,实行机考,一年两次考试,安排在每年12月和次年3月进行。 从2021年起,北京市参加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的考生总成绩由统考的语文、数学、外 语3门考试科目成绩和选考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构成。2021年北京高招本科一批与本科二批将合并为本科普通批。 从2021年起,北京市统一高考考试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科,每门科目满分150分,总分450分。从2021年起,参加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的考生的总成 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 考试科目成绩构成,其中选考科目每门满分100分,即高校招生录取总分满分值为750分。 从2021届考生起,统考英语听力分值保持30分不变,与笔试分离,实行机考,一年 两次考试,安排在每年12月和次年3月进行,取听力最高成绩与笔试成绩一同组成英语 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从2021年起,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 总成绩分值不变。 北京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范围包含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所设定的语文、数学、外语、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共13门。 所有科目均设合格性考试,考试对象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 和社会人员。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设等级性考试。考生根 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参加3门科目考试,成绩 纳入考生当年高考总成绩,考试对象仅限当年参加北京市统一高考的考生。 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首次参加合格性考试时间为高一第二学期末。学生在完成每门科目 必修课程后即可参加合格性考试,做到随教、随考、随清。等级性考试每学年组织一次, 安排在每年的6月。 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达到合格水平是普通高中毕业的必要条件 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根据原始分划定,分为5 个等级,成绩当年有效。 北京市将在部分高校试点将学生综合评价纳入高招。北京市教委要求全市高中学校要 指导学生在“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中及时、客观记录反映学生综 合素质主要方面的具体活动,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并且每学期对电子平台中学生本学期的 事实材料和活动记录进行审核和公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条件的招生学校,应提前 制定并公布具体使用办法,做到规范、公开、公正。

浙江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浙江2021新高考政策详细解读.doc

2019年浙江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浙江2021年 新高考政策详细解读 浙江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浙江2021年新高考政策详细解读 面对高考新政考生和家长应该怎么做?这些有可能影响和改变一代学生命运的事情,与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弄不清楚的考生和家长势必要吃很多亏。浙江新高考改革方案是什么呢。小编带你一起来了解关于浙江新高考改革新政策解读的相关知识,仅供参考,具体信息以官方发布为准。 一、浙江新高考改革时间安排 启动时间:2014年 执行时间:2017年 二、浙江新高考改革详细要点解读 1、必考科目语数外3门,每门满分150分; 2、选考科目实行7选3 模式,每门满分100分,每科最多考2次; 3、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 4、语文、数学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2年有效; 5、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1次在6月,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

6、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 三、浙江高考改革方案细则 全面深化统一高考招生改革,进一步完善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加快建立多类型、多元化考试招生制度。 统一高考招生 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高中学考)相结合,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高校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及其他选拔条件要求,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1.科目与分值。 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外语分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 选考科目: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得分计入考生总成绩;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 语文、数学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2年有效。 2.考试。 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突出能力立意。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教育改革之我见

中国教育改革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5-04-24T11:01:15.8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3月总第150期供稿作者:李新 [导读] 建国之初,全国人口中有绝大部分是文盲。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扫盲工作已经完成。 李新山东省昌邑市外国语学校261300 前言: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竞争的实质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如何提高综合国力?这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各行各业、为国家的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大量企业无人可用。这是需要我们思考、解决的问题。 一、要明确教育的主要任务 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但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很多学生长期待业。高职学生由于“适销对路”,就业形势相对较好。这说明,我们教育在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对口的人才。 二、要看到中国教育的巨大成就 我国教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以下方面: 1.扫盲工作已经完成。 建国之初,全国人口中有绝大部分是文盲。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扫盲工作已经完成。 2.建立健全了各级教学教育机构,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这些年来,各级各类教学、教育机构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级各类中专、职业教育机构发展迅速,已经遍地开花。近几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迅速、经济稳步前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近几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总体上中国经济发展平稳。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 3.教育资金投入加大,教育设施有所改善,教师待遇有所提高。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加大了对教育投资力度,学校的教育环境,教学设施有所改善,教学条件有所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多次提高教师待遇,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三、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很多高校为了经济利益,一味的扩大规模,而相应的师资配置、教学设施等软硬件设施又一时难以跟上,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弱。另外,许多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使学生学无所用。教材设计落后于时代。 2.基层教育机构经费不足,教育设施落后。 许多中小学教育设施极其落后,有些甚至连校舍维护的基本费用也没有。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中国教育改革的思路 中国教育改革要自上而下的推行。要营造好的社会环境,通过舆论宣传,争取社会支持。创设民主的教育管理模式,废除个人负责制。 五、中国教育改革的措施 1.大学教育要合理控制规模,按照社会要求开设新课程。 教育要为社会的发展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教育内容要建立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设置课程,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避免盲目性。教材编写者首先要加大教材编写的改革力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紧跟时代的脉搏,编写出质量更高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教材。 2.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加大在基础教育中的投资比例。 现在的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有些学校教室简陋,缺乏基本的教育教学设备。注重依法治校,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来达到防止校园腐败的目的。保证教育资金充分、合理应用。 3.加强教育的管理,加强教师培训。 建议设立举报电话,号码公开,严厉制止不法行为。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从时间上、制度上予以鼓励和保障。改变“个人负责制”,逐步实现集体负责制,权利分散后,民主得以加强,使决策不因个人的决策失误而受影响,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把“推行素质教育”逐渐落到实处。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需求。 六、结语 我国的教育事业成就巨大,问题众多,改革势在必行。这需要从社会、学校、个人等多方面入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也是一个意义重大,惠及亿万人,惠及千秋万世的伟大事业。希望社会各界关心教改,支持教改,愿教育改革早日成功!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的就业状况》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9710630.html,/question/28767061.html 18K,2007,7,3。 [2]《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9710630.html,/question/28767061.html 18K,2007,7,3。 [3]初中一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40页。 [4]《教育问题》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9710630.html,/view/21982.htm 28K,2009,8,27。 致谢辞 本人的这片论文在编写的过程中,受到了各位老师,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我的指导老师王刚先生。同学们提供的观点也让我受益不少。还有,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也借鉴了一些专家的观点或论据,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