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心理学

公共心理学

公共心理学
公共心理学

第一章

1、心理学: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各个领域密切相关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广泛的实用性。

2、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包括人与动物)及其发展规律

3、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5、心理学的任务

?(一)任务:描述和阐明人的心理现象;测量和预测人的心理现象;调节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

?(二)性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三)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有助于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有助于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有助于促进自身的发展

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 ○2调查法:书面调查(问卷法)○3口头调查(晤谈法)

○4个案研究○5测验法○5实验法: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

第二章

1、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反射: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物有规律的应答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2、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由语言文字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两种信号系统的关系

1)区别

a.所属不同: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独有的;

b.基础不同:第一信号系统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c.广度和丰富性不同:第一信号系统限于具体刺激物,第二信号系统代表一类刺激物。

2)联系

a.第二信号系统以第一信号系统为基础;

b.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系统有调节作用;

3、作为现实反映的人的心理

(1)客观现实是人心理的源泉

客观现实指主体意识以外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包括(1)自然现实;(2)加工改造后的物质现实;(3)社会现实;(4)人体现实

人脑——客观现实——心理

加工厂——原材料——产品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社会生活实践起制约作用;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第三章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与解释过程。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考)

区别:(1)反映的内容不同(2)产生的生理机制不同(3)影响因素不同

联系:(1)两者同属认识活动的初级形式,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3)知觉并不是感觉的机械相加。

3、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4、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1、同时对比2、先后对比(3)1、相互影响2、相互补偿3、联觉

5、知觉的总类:

(1)物质知觉:1、时间知觉2空间知觉3运动知觉

(2)社会知觉:1、他人知觉:在与他人交往中,通过感知他人的外部特征,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

(他人知觉偏差:1、第一印象:与他人第一次接触所形成的对他人的最初印象。

主要依据:外部特征;间接信息的影响。2、光环效应;(考)3、近因效应;4刻板印象;5投射效应)

2、自我知觉;

3、人际知觉

6、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的知觉。

(1、视错觉;2、行重错觉;3、时间错觉;4、运动错觉;5、方位错觉)

第四章

一、记忆:1.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2.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3.是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加工的观点)

二:记忆的三个过程

1、识记:识别并试图记住事物的过程。

2、保持:识记过的事物的映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3、(1)回忆: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2)再认: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辨认出来的过程。三;记忆分类

(一)根据记忆材料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特征:(1)在瞬时间能储存大量的信息。(2)保持时间极短(视觉信息在1秒钟内衰退,听觉信息在4秒钟内衰退)(3)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4)感觉记忆中的部分信息能被识别,部分信息不被识别。

2、短时记忆: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是服从当前工作的需要,是正在操作着的记忆,故而又称为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特点:

○1时间很短○2容量有限(7±2)○3意识清晰○4操作性强

3、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乃至终生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特点:○1容量无限○2保持时间长

四、遗忘:对识记过的客观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永久性遗忘和暂时性遗忘

2、遗忘的理论

(1)衰退说(2)干扰说(3)提取失败说(4)动机性遗忘说

五、影响回忆效果的主要因素

1、信息储存的组织水平

2、联想线索(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3、干扰的影响

4、主体的情绪状态

六、记忆的品质(考)

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准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七、记忆术:1、直观形象记忆法2、歌诀记忆法3、特征记忆法4、谐音记忆法5、比较记忆法6、重点记忆法7、自编提纲记忆法8、图表记忆法

第五章

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凭借的对象:1、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理论思维、逻辑思维)

(二)根据思维的指向性:1、发散思维2、聚合思维考

(三)根据思维的独创性:1、习惯思维2、创造思维

三、思维方法与思维策略

(一)分析与综合(基本过程)(二)比较与分类(三)抽象、概括(四)具体化(五)演绎、归纳、类比

四.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1、知觉特点2、心理定势的影响(功能固着)3、酝酿效应4、动机状态5、实践知识6、个性差异

五、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六、想象的功能1、预见功能2、补充功能3、代替功能

七、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想象。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梦

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想象。

1、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描述或实物标志(图形、图表、模型等),在头脑中产生相应的事物新形象的过程。(考)

2、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1)科学幻想(2)理想(3)空想(考)

第六章

一、情绪: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情感:是情的感受方面,即情绪的主观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1、需要及所属不同: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为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则与社会需要相联系,为人所独有。

2、稳定性不同: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3、外显性:情绪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感则多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

4、发展时间:情绪发生在先,情感发生在后

(二)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1)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情感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2、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绪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到个人已经形成的社会情感的影响。

三、情绪的功能

(一)动机作用

1、情绪是伴随动机性行动产生的;在某些情况下,情绪情感本身就具有动机的作用。

2、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有正反两方面:积极的情绪对行为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对行为有抑制作用。

(二)组织功能:积极的情绪如快乐、兴趣、喜悦等的作用具体体现以下方面:

1、促成知觉选择。

2、监视信息的移动。

3、影响工作记忆。

4、影响思维活动。

(三)信号作用:情绪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信号作用,是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情绪情感的外显形式——表情。

(四)感染作用: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某个人情绪情感的表现具有对他人情绪情感的影响功能。

(五)迁移作用: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的效能。

四.表情动作

(一)表情种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二)表情特性1、表情的先天遗传性2、表情的社会制约性

五.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基本形式(原始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情绪的种类

(一)心境:心境是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良好心境形成的条件:

(1)消除过重的自私心理(2)期望值符合实际(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要达观而明智(5)不自卑,不过分自责(6)坦诚开朗,学会发泄不良情绪

(二)激情:是迅速爆发、强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特点:冲动性、爆发性

原因:(1)生活、工作中的重大事件(2)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兴奋与抑制(3)应激

六、情感的种类

(一)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等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二)理智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三)美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美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第七章

一、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1、自觉目的性(1)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2)符合社会准则

2、行为调节和控制:激励功能和抑制功能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1)行动目的(2)对行动后果的认识(3)知识和物资的准备

三、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首先,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其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影响。

(二)意志与情感: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四、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一)动机斗争(心理冲突)

A从形式上将其分为:1、双趋式冲突2、双避式冲突3、趋避式冲突4、多重趋避冲突

B从内容上将其分为:1、原则性冲突2、非原则性冲突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A采取决定阶段1、目的的确定2、方式、方法的选择

B执行决定阶段

五、挫折:是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情绪状态。

六、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持性4自制性

第八章

一、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集中。

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动作○2无关运动停止○3呼吸轻微而缓慢

二.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产生条件:(考)

1、客观条件(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间的差异程度(3)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观条件(1)个体的需要和兴趣(2)个体的身体及情绪状态(3)个体的知识经验(4)期待的事物

三、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考)

1、在教学环境方面:应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2、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丰富、科学、系统;避免思维混乱及吃不饱、吃不了现象;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3、在教学方法方面:生动、灵活,防止单调呆板,充分贯彻启发教学指导思想。

4、在教学语言方面:音量、速度、节奏适中;说普通话;防止口头禅。

四、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范围(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二)注意的稳定性:把注意保持在一定对象上的持久程度。(注意的起伏现象)

(三)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四)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第九章

一、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紧张状态;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分类:

1、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a生理性需要b社会性需要

2、根据需要的对象:a物质需要b精神需要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考)

评价:

贡献:反映了人的基本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人的需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为研究人类需要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在管理科学和教育领域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局限:1.带有一定的机械性; 2.缺乏实验依据和客观测量的指标;

3.脱离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抽象谈人

4.性和人性的自我实现。

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1.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关心学生基本的生理需要

2.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足够的安全感;热爱、关心学生,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

3.平等施教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中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

4.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5.巧妙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

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动机的分类

1、根据需要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2)社会性动机

2、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1)正确动机(2)错误动机

3、根据动机的作用:(1)主导性动机(2)辅助性动机

4、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1)短暂性动机(2)长远性动机

第十章

一、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

二、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区别:1.知识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2.技能是个人掌握的动作方式。

3.能力是把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用于解决不同问题的心智操作。

联系:1.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掌握的知识技能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

三、能力的种类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二)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三)认识能力、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四、能力测验

一、心理测量的必备条件1、信度:2、效度:3、常模:

二、智力测验

(一)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1、适用对象:3—18岁

2、测验材料:测验共分17个年龄组,共112题。

3、记分与结果解释(1)先计算被测试者的实足年龄,(2)以通过的题目数来计算心理年龄。

(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离差智商)

五.能力的发展及其差异

(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随着年龄而变化的。一般来说,智力在11-12岁以前是直线发展的,其后发展较缓慢,到20岁前后达到顶峰。大致到26岁前后即保持水平状态直至36岁而不再增长,其后缓慢衰退,60岁以后衰退速度极快。

(二)智力表现的早晚差异:1.早慧表现 2.中年成才 3.大器晚成

六.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是生来就具有的生理解剖特点。是能力形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能力形成、发展提供可能性。(二)环境:(是关键条件)1、社会环境2、营养状况

(三)教育:(起主导作用)1、早期教育2、学校教育

(四)实践活动:(是途径)

(五)勤奋:(是保证)

七.智力超常130以上智力不足者70以下中常90到110

第十一章

1.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不以人的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在行为上的表现。

2、特征:气质的天赋性、稳定性、可变性

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P145

4、气质类型的基本特征:

A.多血质

在行为上,这种气质类型的人热情、活泼、敏捷、精力充沛,适应能力强,善于交际,常能机智地摆脱窘境。他们肯动脑筋主意多,常表现出机敏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办事效率,对外界事物有广泛的兴趣

B.粘液质

这种气质类型的人行为表现为缓慢、沉着、镇静、有自制力、有耐心,刻板,内向。他们不易接受新生事物,不能迅速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与人交往适度,情绪平稳。

C.胆汁质

这种气质类型的人行为表现常常是反应迅速、行动敏捷,在言语、表情、姿态上都有一种强烈的热情,在克服困难上有坚忍不拔的劲头。

D.抑郁质

这种气质类型的人行为表现为孤僻,避免同陌生的、刚认识的人交往。在新的情况下,他们容易惶惑不安,在强烈和紧张的情形下容易疲劳,在熟悉的环境下表现很安静,动作迟缓、软弱。他们具有高度情绪易感性,情绪体验方式少,但体验深刻、强烈而持久且不显露。

5.气质与实践

A气质类型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B气质的职业适应性

C气质与教学风格D气质特征与因材施教

第十二章

一、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性格与气质关系

1、区别:(1)性格的好、坏取决于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但气质不依据心理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转移。

(2)气质表现的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方面,而性格表现范围广泛。

(3)气质受先天因素的影响较大,比较稳定;而性格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较大,比气质容易改变。

(4)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2、联系

(1)气质对性格的影响:○1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2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

(2)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

三、性格的结构与类型

(一)性格的结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 理智特征

(二)性格类型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外向型和内向型、独立型和顺从型、理论型、权力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宗教型

四、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1.气质 2.人的身体器官的构造和机能 3.性别差异

(二)环境因素:1.家庭环境2.学校环境3.社会文化

(三)主观因素:自我意识

五、现代人应具备的性格特征

公共心理学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及学习

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认知发展与学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本前提,而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就在于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各种认知功能趋于成熟,认知结构趋于完善。因此,这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黄金时期。本章主要讨论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知识学习的规律;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学习的规律。 第一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个体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只有弄清青少年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节主要介绍青少年认知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一、认知发展概述 (一)认知发展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 (二)认知发展的条件 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个体获得的与前辈相似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等。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认知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首先,正常的遗传素质是产生正常的认知活动的前提。例如,一个天生的聋儿,就永远不会辨别声音。其次,遗传素质还奠定了个体认知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与父母的智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水平。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理成熟主要是依赖于机体的遗传基础而发生变化的。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生理成熟直接相关,并以生理成熟为基础。生理成熟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这种程序性也严格地控制着认知的发展。 当然,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只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心理原因,也不能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个体认知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环境。例如,从小与野兽生活在一起的人类个体(如印度发现的“狼孩”),虽然具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水平,但其认知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正常的人类个体。 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实施影响。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三)认知发展的动力 在个体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个体不断的积极认识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因素)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所谓新的学习需要,就是个体积极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它是一定的教育条件下,由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不断地内化而形成的。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中活跃的一面。所谓原有的认知水平,就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已经形成的认知水平,是过去认知活动的结果。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稳定的一面。 新的学习需要和已有认知水平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中的内部矛盾。当新的学习需要足够强烈,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会推动个体的认知活动,进而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教育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教育能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

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

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 公共心理学在高校教学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一些心理学知识,提高自我水平和个人心理素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的开设对象范畴也逐渐突破了以前只针对师范类和教育类学生的定位,成为一门通识课。然而,在公共心理学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高,教学要求降低,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缺乏针对性等各种原因,使得公共心理学在高校课程的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不能很好地体现。长期以来,公共心理学教学一直沿用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采取封闭的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其教学质量。[1] 当前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到 素质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即强调为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它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把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引入到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新模式,对改 变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窘境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人本主义理论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 年代,它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理论学派,以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三势力”的姿态出现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学派主张强调爱、创造性、自我实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质的培养。人本主义理论学派将其揭示的自我实现的心理学原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教育观。

它不仅注重外在教育,更关注于学生的内在教育,让其最大限度 地发挥自己的潜能;[3] 同时,人本主义教育观还强调学习过程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应用到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当中,对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工作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 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如何将这种全新、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过程 1.教育目标:从培养“应试机器”到培养“自我实现人”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达成人的自我实现。马斯洛指出:“教育的目的一一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罗杰斯也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教养的人。” [4] 以往的教学目标过于注重培养学生对应试制度的适应能力,忽视了个体潜能的发展。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把学生视为被动接收的对象,放在从属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积极发展和自我实现。 不难看出,人本主义教学观秉持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学会学习和学会适应变化,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因此,应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培养“自我实现人”的教育目标,让 人本主义教学观贯穿、指导整个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具体来讲,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中,要培养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理解地选择和制定方向的人;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做贡献的人;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知识的人;更重要地是能灵活、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和创造性运用经验时,融会贯通某种灵活处理问题方式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和他人合作的人;不是为他人赞许、而是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工作的人。 2. 教学过程:以教学者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师把向学生灌输知识视

心理学试题三

公共心理学试题三 一、名词解释(共10分,每个2分) 1、动机 2、意志 3、能力 4、思维 5、注意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脑是心理的,心理是脑的。 2、分析器由、和。 3、吃过梅子的人一听到“梅子”这个词就会分泌唾液。这属于第 信号系统。 4、中枢在大脑的颞叶;中枢在大脑的额叶。 5、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这属于注意的;走神属于注意的。 6、“自知之明”属于知觉;“度日如年”属于。 7、在100克的重量上增加3克,甲同学能觉察出重量的差异;当增加5克时,乙同学能觉察出重量的差异。这说明甲同学的差别阈限比乙同学的差别阈限,乙同学的差别感受性比甲同学的差别感受 性。 8、“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属于知觉的;蓝光下的国旗我们仍然知觉为红色,这属于知觉的。 9、是一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积累经验的功能表现。它包括、、或三个基本环节。 10、情绪发生快而多变的人是的气质类型,情绪发生慢而弱的人是的气质类型。 11、道德感从表现形式上看,大致可分为的道德感、 的道德感和道德感。 12、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叫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起促进作用的,叫迁移。习惯于右脚起跳的人在学习左脚起跳的撑竿跳高就不容易,这是迁移,会骑自行车的人学骑摩托车相对较容易,这是迁移。 三、选择题(共15分,前7题是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后4题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叫()。 A、热情 B、激情 C、应激 D、心境

2、用粉笔在黑板和墙壁上画同样一个圆,但我们看起来黑板上的圆清楚分明,墙壁上的圆模糊不清,这说明了我们的知觉具有()这一特性。 A、整体性 B、理解性 C、相对性 D、恒常性 3、当人或动物面临一个新的情境时,会进行各种尝试,以求得动机的满足,这种学习属于:() A、机械学习; B、试误学习; C、顿悟学习; D、模仿学习; 4、人们通常都有这样的感受:遇到高兴的,往往使人精神愉悦,心情激动;如果身体不适,情绪往往就不好,这表明 () A、人的心理活动来源于心脏 B、人的心理与生理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C、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人脑 D、人的心理活动是通过人的言行来表现的 5、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无意后注意 D、有意后注意 6、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但表象比知觉() A、更具体 B、更形象 C、更清晰 D、更概括 7、人的性格的形成,主要由哪种因素决定。() A、遗传 B、社会环境 C、家庭 D、学校 (多选题) 8、按照记忆的时效可分为哪几种记忆()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运动记忆 D、长时记忆 9、请选择人与动物皆具有的心理现象。() A、感知觉 B、第二信号系统 C、情感 D、意志 E、情绪 F、具体思维 10、请选择下列现象那些是条件反射。() A、酸食物入口,唾液增多 B、小明家的小狗一听喊小虎就跑过来 C、谈梅生津 D、对钱的喜好。 11、下列哪些心理特征属于先天性的。 A、气质 B、素质 C、能力 D、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四、实例分析(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为什么A组的八条线段会感觉为四组,而B组的却首先知觉为三个长方形? 2、在我们背诵比较长的文章时,那些部分容易记,那些部分不容易记,为什么? 3、一些现代派的雕塑,有时刚开始看不出是什么,但当人家告诉你是什么时,你便会越看越像。

管理心理学计分作业期末复习答案

管理心理学网上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A )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C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b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c)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c) A.人性管理理论 B.群体行为理论 C. 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C )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权变理论 D.决策理论 7.情绪、情操是心理过程中的(C )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 D.反映过程 8.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B ) 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心理分析法 D.个性类型论 9.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C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10.“早熟”与“晚熟”是(C ) 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 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的质的差异 11.他人行为涉及归因者而导致归因的偏差是(B )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社会地位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拟人化的归因偏差 1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a ) A.一致性改变 B.不一致性改变 C.同化改变 D.异化改变 13.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a ) A.组织形式 B.领导方式 C.领导作风 D.组织效能 1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 D) A.对发展的需要 B.对享受的需要 C.对精神的需要 D.对权力的需要 15.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c )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16.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A ) A.假设群体 B.实际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7.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是(A ) A.小型群体 B.大型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8.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a ) A.群体与外界比较隔离 B.群体成员沟通较少 C.群体的规模较大 D.群体规范是消极的 19.下列情形中,能最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是(B ) A.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B.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

大学公共心理学重点知识总汇

简答论述 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41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又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P54 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三、儿童观察的发展趋势,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59 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是: 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逐渐增强。 感知规律再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 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 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 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该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 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4.根据直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 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实现的。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66 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1)直观形象法 (2)分类记忆法 (3)谐音记忆法 (4)歌诀记忆法 (5)联想记忆法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复习多样化 (4)适当过度复习 五、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P71

春学校管理心理学作业及答案

1.第1题 下列哪种选项是非权力性影响力因素?( ) A.品德 B.资历 C.知识 D.以上三方面都是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惩罚学生是压力下的( )反应。 A.情诸 B.行为 C.认知 D.意志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3.第23题 “一好遮百丑”、“一丑遮百好”说的是对人知觉的() A.晕轮效应 B.定型效应?? C.首因效应 D.选择效应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24题 青春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学习能力 B.异性交往 C.人生目标? D.同辈群体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5.第25题 目标导向理论中,下列哪种选项配合是正确的?() A.常规任务,指令性领导 B.多变化任务,支持性领导 C.常规任务,支持性领导 D.高难度任务,支持性领导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26题 产生挫折的原因是?() A.工作不顺利???? B.紧张情绪 C.主观感受? D.环境原因和个人原因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27题 注重工作分析的早期工作设计与专业化阶段也被成为()。 A.科学经管时期 B.行为学派阶段 C.社会科学原理阶段 D.“经管科学”阶段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28题 智力属于下列哪种能力的综合?() A.一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操作能力? D.组织能力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9.第29题 高昂的士气是群体长期保持高工作效率的()。 A.唯一条件? B.充足条件? C.必要条件 D.次要条件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0.第30题 独立型和顺从型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A.阿德勒? B.荣格? C.威特金? D.卡特尔?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1.第31题 以工程经管的形式组成的群体是()。 A.工作团队 B.工作群体?? C.群体 D.小组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2.第32题 下列挫折反应中,哪种属于理智的、建设性的行为反应?()。 A.幻想 B.升华? C.回归 D.压抑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消费心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一)

《消费心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 1.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和首要的心理功能是() A情感 B.认识 C.意志D.情绪 2.通过口头信息传递途径了解消费心理的办法是() A观察法 B.交流法C.问卷法D.访谈法 3.在市场上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是() A营销活动B促销手段C消费心理D货币收入 4.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出现的心理学分支有(多选)() A青年心理学B儿童心理学C消费心理学D管理心理学 5.人类消费行为的复杂性是基于() A需要的复杂多样性 B动机的复杂多样性 C消费品的复杂多样性 D生存环境的复杂多样性 6.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指 A.感觉 B.知觉 C.错觉 D.直觉 7.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记忆效果的因素是 A.目的性 B.理解性 C.活动性 D.系列位置 8.指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保持注意 D.加强注意 9.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A.感觉 B.思维 C.记忆 D.知觉 10.两种事物在性质、大小及外观等方面存在相反的特点所表达的联想形式 A.类似联想 B.因果联想 C.色彩联想 D.对比联想 11.下列哪一类属于粘液质() A、兴奋型 B、活泼型 C、安静型 D、抑制型 12.下列哪一个不是性格的特征() A、态度 B、情绪 C、意志 D、活泼 13.哪一个能力的强弱会影响消费者对消费刺激变化的反应程度() A、分析评价能力 B、感知能力 C、记忆力和想象力 D、选择决策能力 14.消费者需要的基本特征() A、发展性 B、弹性 C、不可诱导性 D、不可变性 15.消费者具体的购买动机()(多选) A、生理性购买动机 B、求美心理动机 C、心理性购买动机 D、从众心理动机 16.商标设计的心理策略不包括() A区别其他商标 B考虑风俗习惯C远离名牌产品 D易识易读易记 17.品牌命名的原则不正确的是() A易读易记原则 B与标志分离原则 C暗示产品属性原则 D受法律保护原则18.商品包装设计的心理策略不包括() A按照消费习惯设计商品包装 B按照消费水平设计商品包装 C按照消费者性别年龄设计商品包装 D按照纯粹按照消费者喜好设计产品包装 19.(多选)商标的心理功能() A识别的功能 B保护功能 C提示和强化功能 D暗示功能 20.(多选)影响新产品购买行为的心理因素包括()

公共关系学作业练习答案

公共关系学作业答案 作业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 DACAA CCDCB A 二、名词解释题: 1.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良好形象,通过传播与沟通手段影响公众的科学和艺术。2.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状态,也就是说,公共关系总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状态和公众舆论状态的基础上展开,与此同时,必然影响和造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状态和公众舆论状态。公共关系同时又是一种活动。 3.5W模式是专门研究传播结构的理论,是典型的线性传播模式,由美国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传播学的始创者之一)提出。5W是指:谁传播(Who)、传播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ich Channel)、向谁传播(To Whom)、传播的效果怎样(With What Effects)。 4.“CI”又称“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中文意思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由理念识别系统MI(Mind Identity)、行为识别系统BI (Behavor Identity)、视觉识别系统VI(Visual Identity)三部分组成。 5.公众的从众心理学就是个人行为被迫与群体一致的心理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能够被群体诱惑而不相信由自己感官得出的结论。 三、简答题 1.所谓社会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建立起来的社会机构。人们为了同一个目标、为了完成相同的任务,通过一定的形式聚集在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集团之内,就形成了社会组织。 公共关系所指的社会组织是在共同目标基础上,按一定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与公众发生密切关系的社会机构。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是公共关系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核心。 2.艾维·李于1877年7月生于美国的佐治亚州,早年曾在纽约当过报刊记者和编辑,1903年开始在一些企业中担任新闻代理人。1905年他向新闻界发表了著名的《原则宣言》,主张一个企业要获取良好的声誉和发展,就必须把真情告诉公众,并保持企业与雇员之间经常性的沟通。后来他成为美国著名的洛克菲勒财团的公共关系高级顾问。他明确提出的“说真话”已成为现代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 3.公众是指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与社会组织存在某种利益关系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公众对社会组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也是社会组织传播交流信息对象的总称。 “公众”一词在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中使用得很广泛,但它在公共关系学中的含义不同于其他学科。比如在社会学中,公众即大众,指社会上大多数人;而在公共关系学中,只有与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相关的个人、群体或组织,才被称为公众。又比如,在日常生活用语中,公众并不包括诸如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而是泛指社会大众,而公共关系可以将政府机构作为公众对象。 四、论述题:

公共管理心理学(1)

1.文化融合应激是急速的社会文化变迁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反应。(A ) A) 正确 B) 错误 2.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着重于抓组织和关心人,“抓组织”即科学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确立工作目标等;“关心人”即注重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部署意见,关心他们的需求等。(A ) A) 正确 B) 错误 3.心理健康并不属于公共卫生问题。(B ) A) 正确 B) 错误 4.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其中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控制疾病,降低危害。(B ) A) 正确 B) 错误 5.现代生活环境设计正朝着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生活环境设计也就此成了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A ) A) 正确

B) 错误 6.敞开式的办公环境噪声大、干扰大、注意力不集中,因而工作效率易受到影响。(A ) A) 正确 B) 错误 7.慢性应激反应在突发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较长。(B ) A) 正确 B) 错误 8.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仅表现为模仿、跟从、无目的和无组织等。(B ) A) 正确 B) 错误 9.从心理学方面看,与新闻敏感联系最密切的心理现象就是社会判断。(B ) A) 正确 B) 错误 10.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都受同一心理机制的制约,即要使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心理结构相一致、相协调。(A ) A) 正确 B) 错误

11.文化融合应激是急速的社会文化变迁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反应。(A ) A) 正确 B) 错误 12.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着重于抓组织和关心人,“抓组织”即科学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确立工作目标等;“关心人”即注重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部署意见,关心他们的需求等。(A ) A) 正确 B) 错误 13.心理健康并不属于公共卫生问题。(B ) A) 正确 B) 错误 14.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其中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控制疾病,降低危害。(B ) A) 正确 B) 错误 15.现代生活环境设计正朝着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生活环境设计也就此成了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A )

公共心理学试卷答案

公共心理学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气质: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 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3、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 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以对缺乏的感受体现出来。 4、动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原因。具体说,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 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二、填空 1、在心理学历史上,一般把1879 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独立的标志,把冯特誉为心理学独立的旗手。 2、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或者达到掌握标准以后的继续学习,叫做过 度学习。 3.世界上最早系统研究遗忘过程的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据实验结果绘成的曲线叫遗忘曲线,它表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4、个性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两个结构成分。 5、注意是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6、从信息加工理论观点看记忆包括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 提取三个基本环节。 7、_定势_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8、注意的品质主要注意的稳定性、__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___注意的转移。 9、中枢神经系统包括__脊髓_ 和___脑___两部分。 10、心理现象是脑的功能,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11、“月儿弯弯照九洲”说明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心理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12、机能主义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流)。 13、班杜拉将期待分为两种:一种结果期待,另一种是效能期待。 14、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或者达到掌握标准以后的继续学习,叫做过 度学习。 15、注意的品质主要注意的稳定性、__注意的广度_、___注意的分配___、注意的转移。 三、选择题 1.吃了糖以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很酸,这是()。 A.感觉对比 B. 感觉适应 C. 感觉后效 D.感觉的相互作用2.为了提高记忆效果,扩大短时记忆容量最重要的方法是()。 A.进行复述 B.加大记忆组块 C.把记忆单元化小 D.避免干扰 3.做文字校对工作的人,有时难以发现句中的个别漏字或别字。这符合知觉的()规律。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与改革

第7卷第2期 2008年2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 on ) Vol .7No .2Feb .2008   收稿日期:2007210219 作者简介:蔡笑岳(19532),男,重庆人,广州大学教授,博导,从事教育学研究。 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与改革 蔡笑岳,刘百里,向祖强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文章提出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多元性课程目标,并针对传统的公共心理学课程 所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改革思路。 关键词: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394X (2008)022******* 公共心理学是我国心理学教学中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领域,也是心理学服务于社会的一个重要窗 口。[1] 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我国一直以来主要是在师范院校中面向师范生开设。它一方面向学生传授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学、教学法等教育学科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体现师范性特色的重要课程,在师范教育中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2]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变,将公共心理学课程仍旧定位为师范教育的公共课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心理学的课程目标进行重新思考,并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及发展 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课程 目标。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发展目标 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开设首先是要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服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技能训练。因此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传授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心理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学习、教学中的心理学规律,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发展阶段特点,使学生具备从事教育活动所必 需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教育活动所要求的心理品质、职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是该课程第一层次的目标,也是一个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目标。 (二)现实指导目标 公共心理学课程除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外,还应服务于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发挥现实心理生活指导作用。大学时期是学生由青年走向成人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学习、交友、处理人际关系、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较普遍地存在着困扰、迷茫、矛盾的现象,并由此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急需相关的心理教育、辅导工作。[3,4] 公共心理学课程应在合格大学生的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积极结合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通过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活动,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专业学习,合理地进行人生发展规划,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第二层次的目标,是指向于现实的课程目标。 (三)人类自我认识目标 人既是自然的物质实体,又是社会活动的本体,还是精神依附的主体。对人的认识,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使命。古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之谜,就借用神话的 形式,表达了人类认识自我的愿望。[5] 医学、生理学、神经

消费心理学题库(带答案版)

消费心理学题库: (一)单选40个 1.在消费心理学研究中,通过控制自变量变化来研究因变量变化的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访谈法 2.天气越来越冷,小张准备为自己添置一件大衣,她走进无锡八佰伴的三层女装部,远远地就被某柜台的一件亮丽的黄色大衣所吸引,这在心理学上属于( B ) A.分析 B.感觉 C.知觉 D.喜欢 3.东风标志汽车公司在2005年调整其营销策略,对其旗下的307轿车均大幅度降价,其中一款基本型从万直接下调至万,销量大增。这是因为心理学中的( C )在起作用。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阈限 D.感觉联合 4.沃尔沃轿车一上市就大力宣传其“安全性”,宝马、通用等汽车公司也跟进强调安全性能,但都没有成功,反倒进一步强化了沃尔沃轿车的这一“安全”概念,这是因为( A )

A.知觉背景在起作用 B.感觉是相对的 C.对比律在起作用 D.知觉恒常性起作用 5.可口可乐、肯德基等知名品牌经常在各大电视台频繁做广告,这是应用了心理学中的( D )原理。 A.首因效应 B.优先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 6.支配人的消费行为基于两种消费心理:1、本能性消费心理。2、( D ) A.通常消费心理 B.消费心理 C.群体消费心理 D.社会性消费心理 7.满100元立减10元,满200元立减20元的活动叫做( B )效应 A.首因效应 B.锚定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 8.依据想象的内容与现实的关系分为幻想、理想和( A ) A.空想 B.联想 C.梦想 D.臆想

9.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大脑运用( A )、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把握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A.分析 B.对调 C.理解 D.分项 10.情感过程阶段分为( A )定向阶段、强化阶段、冲突阶段、选定阶段四个阶段 A.悬念阶段 B.分析阶段 C.理解阶段 D.分层阶段 11. 接待( A )消费者要避免过多的提示和热情,否则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要允许他们有认真思考和挑选商品的时间,接待时更要有耐心。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2.( A )是个性特征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A.性格 B.气质 C.兴趣 D.态度 13.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这表现了个性中的( D ) A.性格 B.气质 C.兴趣 D.态度

北语16《心理学》作业1满分作答

16春《心理学》作业1满分作答 1. 六年级的小芳通过一节几何课学习,学会用圆规画圆,这里的学习结果类型是( A )。 A. 动作技能 B. 概念学习 C. 言语信息 D. 辨别学习 2. 在学习重力场知识后学习电力场知识,用重力场知识同化电力场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C )。 A. 上位学习 B. 下位学习 C. 并列结合学习 D. 派生学习 3. 在心理科学史上(A )第一次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了人类联想规律。 A. 艾宾浩斯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苛勒 4.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是根据(A )实验结果得出的。 A. 系列学习

B. 配对联想学习 C. 自由回忆学习 D. S—R学习 5. 区分操作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反应的正确标准是( C )。 A. 条件反应是否受到直接强化 B. 新的S-R联结是否形成 C. 强化物是否出现在新的反应前 D. 是否有强化物 6. 加涅将认知领域的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三大类,其依据是:( D )。 A. 认知复杂程度 B. 知识的内在表征方式 C.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 D. 内在的能力和外在的表现 7. 在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分类中学习外语单词属于( A )。 A. 符号表征学习 B. 配对联想学习 C. 事实学习 D. 机械学习

8. 我们常说:“学生不但要掌握知识,而且要获得技能。”此处的“知识”概念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 B )大致相对应。 A. 书本知识 B. 陈述性知识 C. 言语知识 D. 程序性知识 9. 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 D )的学习。 A. 言语信息 B. 智慧技能 C. 动作技能 D. 态度 10. 将一篇在电脑上打好的文章按一定格式排版所属的学习类型是:( B )。 A. 动作技能 B. 智慧技能 C. 言语信息 D. 态度

大学公共心理学复习笔记

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一、心理学对学生的影响可归纳为两方面: 1.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2.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 二、学生心理学对师范生未来的教育工作的意义: 1.心理学有助于师范生了解未来教育对象的实际。 2.心理学直接有助于提高和加强师范生在未来的教书育人工作中的自觉性、针对性和技巧性。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从人的角度而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的科学。 2.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分为个体心理现象和社会心理现象。 3.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认知过程也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4.意志这种心理活动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5.注意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始终伴随着各种心理过程而存在。 @怎样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 答:心理就是人在睡觉状态下的感知、情感起伏、所进行的思考、回忆和对一切外界刺激的反应与行为方式。具体说,认得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人脑的技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人脑的机能 1大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理活动是大脑的功能。 2心理是脑的反射活动。反射是指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 反应。 3发射活动的三个环节: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大脑过程、肌体的应答运动。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反射活动。 反射是指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反应。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人的心理还具有能动性和社会性两个重要特性。 高度发展的心理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标志。这就是人的心理的实质,也是辩证

唯物主义对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认识。 心里的主观能动性是人所特有的,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动物有心理,无意识。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心理学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任务: 1.描述 2.解释 3.预测 4.控制 5.运用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取向的不太那个,分为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 一、质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第一、世界心理学研究队伍蓬勃发展,研究成果极为丰富。 第二、现已成为一个分支庞大、领域宽广的学科体系。 第三、心里的派系之争开始平息,学派之间兼收并蓄,与心理学相邻的学科进一步交叉渗透,研究手段日益现代化。 第四、后现代的心理学思想的出现为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 第五、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日趋广泛。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学派:冯特 机能主义学派:詹姆斯,杜威 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日内瓦学派:皮亚杰 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罗杰斯 第一单元人性观 第一章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 第一节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 两种研究取向: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

公共心理学试题A卷.doc

西南大学课程考核 命题教师:教研室或系负责人:主管院长:年月日 第1 页共7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试题【A】卷 7、涉及知识、事实、原则、概括的意义与理解等的获得、保持和运用的学习属于() A 运动技能学习B发现学习C认知学习D情感学习 8、邓克尔安装蜡烛问题说明了解决问题思维中的() A功能固着B问题表征C酝酿效应D定势 9、液态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关系,一般人达到智力的发展顶峰的时间是() A16岁B18岁C20岁D22岁 10、心理年龄和实足年龄的比值称为() A比率智商B离差智商C操作智商D言语智商 11、小学时成为好朋友的一些人,到了中学时可能不再是好朋友了。这属于学校中人际关系结构()A正式关系B独立型C静态结构D动态结构 12、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有些学生不再那么“听话”了,师生关系出现了不平衡状态。这是哪一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幼儿期 13、“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下列哪种防卫机制的表现() A否认作用B幻想作用C合理化作用D投射作用 14、在动机的作用下,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产生各种相应的行为,这就是动机的()A指向功能B激活功能C调节功能D维持功能 15、有机体活动的动力是() A动机B诱因C需要D目标 二、概念比较(共2题,10分/题,共20分) 16、认知过程和情绪过程 第2页共7页

17、创造力和智力 三、辨析题(共2题,5分/题,共10分) 18、人的心理作为观念的东西,它可以离开物质实体。 19、埃里克森认为,人在某个发展阶段上不能顺利化解冲突,其人格就不会发展。 四、绘图并说明(共1题,10分/题,共10分) word文档可编辑

心理学云课堂作业答案

公共心理学习指要 第一章心理学概观 1 .心理学的定义p3 2 .心理学的研究目标p5-6 3 .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p8-14 观察法、实验法、相关法、调查法、个案法 自变量与因变量 4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15 5 .现代心理学的三大派别及其主要观点与代表人物p17-20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 1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p28-29 · 2 .神经冲动的传导p29-30 ·a)静息电位 ·b)全或无原则 ·c)突触 · 3 .神经系统的结构p30 ·a)中枢神经系统:脑与脊髓 ·b)周围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与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拮抗性质 · 4 .大脑皮层的分区 ·a)感觉皮层区p35-36 ·b)运动皮层区 ·c)联合皮层区p37 ·i.布洛卡区—说话 ·ii.威尔尼克区—理解他人的话 · 5 .大脑两半球功能差异p37 · 6 .双生子研究的意义p48-49 ·第三章动机 · 1 .动机的定义、功能p52 · 2 .需要、动机、驱力、诱因p53-54 · 3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叶克斯-多德森定律p54 · 4 .母性动机——瓦顿实验p62-63 · 5 .成就动机的心理结构p69-70 · 6 .习得性无助实验的过程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p71-72 ·7 .韦纳的归因论p76-77 ·8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p77-78 ·9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p78-80 ·第四章学习 · 1 .学习的定义p82-83 与分类p85 · 2 .经典条件作用p87-93 ·a)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 ·b)条件刺激/ 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

教育学心理学公共基础知识综合试题及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综合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答案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将字母符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d )。 a.客体的选择和建构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d.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2.矛盾的精髓是(d )。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问题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问题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3.假象是(c )。 a.与本质无关的现象 b.人们认识中产生的错觉 c.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 d.从正面真实表现本质的现象 4.上层建筑的核心是(d )。 a.政治法律思想 b.社会意识形态 c .政党 d.国家政权 5.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b )。a.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b.经济墓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6.阶级的划分( b)。 a. 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b.唯一的根据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 c.最根本的是根据取得社会财富的不同方式 d.主要是根据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作用不同 7. 在(b ),由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失误,我党提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 a.党的八大上 b.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 c.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8 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其思想的先导是(c )。 a。粉碎“四人帮” b.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 c.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d.以上答案都不对 9. 当前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因素是( d)。a.国际恐怖主义活动 b.民族矛盾与领土纠纷 c.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d.新的一轮军备竞赛 10.中国对外政策的立足点是( b) a.独立自主的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d.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1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是(d )。 a.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b.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c.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d.我国对外政策的纲领 12.我国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的目的是(b)。 a.在这些地区实行特殊的经济和政治政策,进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实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