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名家名曲(外国部分)

名家名曲(外国部分)

名家名曲(外国部分)
名家名曲(外国部分)

名家名曲(外国部分)

教学目标:

1、认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

2、通过欣赏学习欧洲巴罗克时期的优秀音乐作品,让学生广泛接触与了解古今中外的名家名曲,力图全方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内容:欣赏亨德尔和巴赫,海顿,莫扎特的音乐作品

教学重点:欣赏学唱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了解巴罗克时代的音乐风格。

教材分析:

1、德国作曲家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 亨德尔一生勤奋创作,写有歌剧46部,清唱剧32部,大合唱100部,以及篇卷浩繁的其他声乐、器乐作品。他的代表作是选用宗教题材写作的清唱剧。如:《弥赛亚》、《参孙》、《以色列人在埃及》、《扫罗》等。器乐作品中的大协奏曲,以及组曲《水上音乐》、《焰火音乐》等,充满了动人的世俗生活气息。

亨德尔死后荣誉更高。 1784年为纪念他百岁诞辰,全欧洲都举行纪念会。1791年,在伦敦举行的又一次纪念会上。海顿面对千人,含泪说道:“他是我们一切人的老师”。

2、巴赫(1685—1750),德国著名的古典作曲家。巴赫在创作中除未涉足歌剧外,几乎包罗了音乐中的所有体裁。他写有二百余部宗教及世俗大合唱、多部宗教的《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以及《平均律钢琴曲集》、《古钢琴曲集》、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四首《乐队组曲》和大量的管风琴曲。

巴赫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民构思严谨,感情内在,并在运用德国民族音乐基础上,广泛汲取尼德兰、法国、意大利等国音乐素养,使其创作对欧洲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海顿(1732——1809),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的音乐创作包括各类音乐体裁。其中以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共创作交响曲一百零八部,弦乐四重奏八十三部,不少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海顿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较为完整的管弦乐队的编制原则,为后来交响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民常尊海顿为“交响曲之父”。海顿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旋律动人,富有民间气息而获人们喜爱。

4、莫扎特(1756 ——1791年)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即跟父亲学习钢琴(羽管键琴),轰动了欧洲乐坛,被誉为“神童”。八岁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部歌剧。1773年任萨尔茨堡的宫廷乐师,因不敢忍受屈辱

的仆从地位,于1781年愤而辞职。到维也纳谋生,他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此后,在贫困处境中陆续写出了大量作品。它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音乐领域,起创作汲取奥地利名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营养,他奠定了近代协奏曲形式,丰富了交响曲与室内乐的表现力。

主要作品有歌剧《费加罗的婚姻》、《唐璜》、《魔笛》等三十余部,交响曲约五十部,协奏曲五十余部,室内乐二十三部,以及大量的歌曲和宗教乐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音乐作品《快乐的铁匠》,引导学生体验18世纪初德国古老乡村的生活气息。二、欣赏学唱《快乐的铁匠》

1、欣赏乐曲,感受乐曲朴素明朗的旋律,体会18世纪初德国古老乡村的生活气息。

2、跟随录音听唱歌曲,注意变化音和16分音符

3、处理力度记号,随着教师的钢琴伴奏有感情的演唱

三、欣赏《哈里路亚》

1、欣赏合唱曲,介绍混声合唱的声部结构,体验合唱的合声效果

2、要求学生记下第一乐句,并把它唱出来,体会歌曲纯洁虔诚的情绪

3、介绍声乐套曲的定义

四、欣赏小提琴独奏曲《G弦上的咏叹调》

1、介绍巴赫,突出巴赫将欧洲的复调音乐发展到高峰

2、欣赏乐曲,分析速度和节奏及结构

3、欣赏鲍比麦克菲林在24小时巴赫音乐会上演唱的此曲,体会乐曲甜美朴实的旋律和温柔情感的表现

五、欣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1、教师弹奏〈小星星变奏曲〉,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拍子的变化,节奏的变化,旋律的改变等,理解变奏曲这一题材

2、学唱〈惊愕交响曲〉主题并记住

3、分段欣赏全曲,听辨主题的各次变奏

4、完整欣赏乐曲,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现不同的变奏

5、介绍海顿,重点介绍海顿在交响乐创作和规范交响乐方面的功绩,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原因

6、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变奏创作

六、欣赏歌曲《不要再去做情郎》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欣赏提示”,了解歌剧的故事梗概

2、要学生知道这是一首世界著名的经典歌曲,是古典乐派大师莫扎特的主要作品之一,从这首歌曲中可了解莫扎特创作的音乐风格

3、哼唱歌曲的主题

4、欣赏歌曲,体会主人公费加罗勇敢豪放的性格,引导学生进入莫扎特的音乐天地

5、观看〈费加罗婚礼〉的主要片段,整体了解这部歌剧

6、学唱歌曲并背唱下来,引导学生分析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旋律线条有何不同

七、教师小结:在音乐这片浩瀚的大海中,巴罗克时期的欧洲音乐家的作品是闪亮的明珠,希望大家在课后拓宽自己的欣赏视野,多欣赏这些经典的作品。

教学反思:

外国音乐欣赏这部分的内容,是比较难把握的一部分,尤其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主要学生对古典音乐兴趣不大,要想在一节课里讲清楚一个时期的代表音乐家和代表作品,还要有学生活动,内容既深不得也浅不得,的确需要好好设计一番才行。但不管如何还是要先把教材吃透才行。不过学生对贝多芬和肖邦可能比较熟悉,教学中还容易一些。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联系上一章节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欧洲音乐发展的年轮,几个重要的时期:巴洛克音乐时期、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以及这些时期的一些著名的音乐家。掌握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的含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比较积极主动的,而且对这些知识也比较渴望,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对这些知识是知之甚微,对他们来说是崭新的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到这些作品上,就是直接体验其音乐风格,而后再透过客观存在的去认识其音乐要素以及音乐表现手段。这样上课内容变得简练了,有时间进行学生活动了。我觉得不足之处就是:内容深度不够,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大部分是我在“一言堂”。因此在每一个环节中我都设计了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和看。

总的来说,学生自己表达的东西不多,主要是靠教师的引导,能较好地把握教材中心,重点突出,传授知识准确;课堂结构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有序;活动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参与意识比较积极。特别是体验式、引导式方法的运用,加上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较好地引起学生的探索愿望。师生之间亲和力较好,语言设计表达很好。

通过对西方专业音乐创作,尤其是古典音乐到浪漫音乐这部分内容的反思,我也懂得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从而教学相长。

礼仪与教化

礼仪与教化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阶级社会中的美术作品会受到什么影响,及商代到魏晋时期的社会美术现象。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对鉴赏中更加明确要掌握的知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辨别阶级社会的道德观,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起到指引作用。 二、学习重点 1、商周青铜器的特点 2、对《秦兵马俑》与《马踏匈奴》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 为什么商周青铜器会有如此不同的特点? 大家知道世界八大奇观吗? 世界八大奇迹指的是秦始皇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亚历山大港灯塔、爱琴海太阳神像、奥林匹亚宙斯神像、阿尔特米斯月神庙、摩索拉斯陵墓、巴比伦空中花园。 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介绍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和背景,然后进行比较。 作品名称秦始皇兵马俑古埃及的金字塔 作品形式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大型建筑,像纪念碑一样 作品的功能守卫秦始皇的陵墓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服务的对象皇帝法老 共同点为统治者个人服务 为统治者服务的美术作品是怎样展现礼仪与教化的。 1、出示标题——《礼仪与教化》 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像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顶)的人服务。 3、教师提问: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 4、学生回答 5、教师提问: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 6、回答 7、教师总结。当文字、国家以及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接下来分析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社会统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出示标题——《礼仪与教化》 问:在阶级社会初期,什么美术种类最为出名 学生回答:青铜器 (一)古代青铜器艺术 1、商朝青铜器艺术的讲解(展示司母戊方鼎)

外国学前教育史整理

外国学前教育史整理 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1、恩物:是学前教育的鼻祖福禄贝尔对他创制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玩具或数学用品的称谓,意为上帝的恩赐。 自然人:自然人是一个身心协调发展,广泛适应社会情况,有见识、有性格、身体和头脑都健康的人,并能自食其力。 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幼儿游戏运动:P150鉴于二战后经济困难,幼儿教育设施不足、师资也缺乏、以及城市化使幼儿失去了集体游戏的机会,1961年家长自发组织了“幼儿游戏班运动”,以大城市和工业地区为中心,蓬勃发展起来。 5、比西量表:1905年,比奈和西蒙合作编制了第一份智力量表,通称“比奈西蒙智力量表。这份量表以3-13岁儿童为对象,通过对被试者从易到难的各项测试的测定,判定他们的思维判断的敏捷性。 6、开端计划:1965年由经济会办公室发起的一项以实现学前教育机会均等为目标而实行的重要计划。 7、编织学校:P701770年,奥柏林由创设,招收2-6岁的儿童。教学内容包括标准法语、宗教赞美歌、格言和讲童话故事、采集和观察植物、游戏、绘画、地理等。教学方法,则重视直观教学和实物教学。 8、一般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课题研究中提出来的。它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总体发展。在智力发展中,又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 9、学习阶段:p1601989年《教育方针法》确定的,法国学前教育改革,三阶段:初步学习阶段、基础学习阶段、深入学习阶段 10、消极教育:P104即教育者或采取自己不教也不让别人教的方针,或只锻炼儿童的身体、器官、感觉和体力,而尽可能让儿童的心闲着不用,所谓放任无为方可一切有为。 11、前运算阶段: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第二阶段,主要针对2—7岁的儿童。 12、需求层次论: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二、基本常识(填空、选择)

(完整word版)外国教育史 名词解释

《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古代埃及的“职官学校” 1.答:(1)到中王国时期,各政府机关纷纷以办公处所为校址; (2)招收贵族和官员的子弟; (3)让他们在现职官吏的教导下,既受一定的基础训练,又受充分的业务训练;(4)从而造就所需要的职官,是为职官学校。 2、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 2.答:(1)为了满足当时奴隶制国家各方面事务对各种书吏的需求,不少书吏便以教育为专业,广设书吏学校;(2)教授阅读、书写、计算和法律知识;(3)也有的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较高深的学问;(4)富有者入水平高、年限长的书吏学校,经济拮据者入水平低、年限短的学校。 3、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 3.答(1)由于当时僧侣们垄断科学知识;(2)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就是当时传授高深学问的学府,所以古代埃及很早就出现了寺庙学校;(3)它与培养政治才干为主的职官学校不同,着重科学教育;(4)寺庙就有需要也有条件进行培养专业人员的工作。 4、古代雅典的“教仆” 4、答:“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奴隶主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的仆人。在孩子上学、放学途中他为孩子拿写字板、写字棍及竖琴等文具,并监督儿童的行为。“教仆”多为老年奴隶。 6、“苏格拉底法” 6、答: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8、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 8、答: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文法学校属于中学性质,招收12岁至16岁的贵族子弟。罗马的文法学校本来是一种外国语学校,即希腊语学校。到了共和末期,由于罗马(拉丁)文化的发展,又出现了拉丁文法学校,它不但一直存在于罗马整个时代,而且后来在英国也占重要地位,再从英国传至美国,成为美国中学的前身。 9、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 9、答: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相当于现代的高等专科学校,是按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修辞学校的模式办起来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基本上与之一致。修辞学校招收16岁以上的富贵人家子弟,以培养善于辞令,精于文学,能言善辩的演说家为目的。 5、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 5、答:“三艺”是辩证法、文法和修辞学,为“智者派”所创。 7、古代希腊教育中的“四艺” 7、答: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 10、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 10、答:中世纪学校科目的“七种自由艺术”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1、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 11、答:在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罗马帝国时期的拉丁学校全被取缔,教会学校是唯一的教育机关,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外国新闻史详细重点

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是一种有组织、有规模、有目的的新闻传播活动。换言之,新闻事业是人类传播交流活动中的特定项目,是社会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时的产物。作为有组织、有规模、有目的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至今大约五百年的历史。但是新闻事业所附着的人类传播活动,是同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一样古老的。 新闻活动: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政党报刊 1、随着议会民主 和多党政治体制的确立,不同党派纷纷创办或控制报刊,作为政治斗争工具,宣传政见,争取舆论,甚至党同伐异,激烈论战。2、经济上因报价贵,发行量少,没有广告收入,只好依赖执政的或在野的政党。 1、政治上有明显的倾向性 2、内容上侧重于时政新闻和言论 3、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和上层人士。从政党报刊的特点看,他们是政论报刊的发展。 廉价报纸:是指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由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出现的原因:1.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为报纸大量发行流通提供了条件。2.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了新的广大读者群。3.阶级力量发生新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时在扩大,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是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4.高速轮状印刷机的产生,降低了印刷成本,报纸印的更快更多。 5.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加,广告费收入成为报社的主要来源,报纸廉 价销售成为可能。特点是:1.政治上标榜 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2.经济上,自 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3.读者 对象为贫民大众,也称大众化报纸,这是 一种新型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4.内容上, 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各种消闲 性、趣味性的软新闻。5.形式上,文字通 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6.经营上完全商业 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 行,进而赢得更多的广告。 无产阶级报刊:工人报刊首先出现在英国 ) 工人报刊的童年时期。英法美德各国工人 运动肇始,工人报刊出现。最著名的是英 国的《贫民导报》和《北极星报》2)19 世纪40年代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无产阶 级政治报刊。马克思主义诞生并逐步同工 人运动结合,工人运动逐步由经济斗争发 展为政治斗争。工人报刊也随着无产阶级 政治运动的发展演变为无产阶级政治报 刊。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创刊于科伦的 《新莱茵报》是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 被誉为“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3) 俄国布尔什维克报刊的发展。19世纪末俄 国工人运动兴起,工人报刊出现。这一时 期的重要报刊有:1900年列宁创办和领导 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全俄政治报纸《火星 报》 。 )它的办报宗旨 在于为了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 的利益,宣传本组织的纲领。2)内容主 要是批判旧世界,同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 作战,也要同工人运动内部种种错误思潮 和资产阶级影响作斗争。3)他同劳动群 众保持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依靠群众办报 4)他是党和工会的宣传机构,党和工会 的领导人往往是报纸的负责人或主编 ?黄色新闻: 黄色报纸:19世纪90年 代到20世纪20年代期间,大量刊载用 耸人听闻的手法处理色情、凶杀、犯罪等 新闻种类,以扩大销售的报纸。 黄色新闻——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 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 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 扩大报纸销量的目的的新闻. 煽动性大标题的使用,特大字号; 渲染或夸大并不重要的新闻; 滥用新闻图片; 捏造新闻,冒充科学,制造新闻事件. 虚伪地同情弱势群体; 出版星期日增刊,登载彩色滑稽连环画和 肤浅刺激的文字. 对黄色新闻的评价 ◎煽情主义手法的滥用大大降低了新闻 事业的水准,践踏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煽情报道、犯罪新闻、耸人听闻的宣传 毒害了人民的心灵 ◎黄色报人一味追求利润和发行目标而 将社会使命和社会公德置之度外,背离近 代报业传统 ◎哗众取宠的报道转移了普通民众对切 身政治利益和经济斗争的注意,削弱了人 民对剥削阶级的斗争意识 故事化的报道手法---报纸的娱乐功能; 受众定位非常明确---服务大众; 制造媒介事件---扩大自我效应的手段. 新闻通讯社:新闻通讯社是专门搜集和 供应新闻稿件、图片和资料的传播机构。 所谓新闻通讯事业主要是指新闻通讯社。

新闻学硕士

北京大学新闻史论(614)+新闻实务(847)<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 1-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2001-2003年新闻学基础知识,2002年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2001-2006年新闻学,暂无答案。(本项不单卖,购买全套赠送此项) 注: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考研论坛,真题会随时在网站更新,大家下载即可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 2-1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笔记。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7页¥40 2-2《外国新闻史》笔记。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50页¥50 2-3《新闻事业简史》笔记。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8页¥40 2-4中国新闻史辅导笔记。手写版,共56页¥60 注:报名辅导班请登录跨考网进行详细咨询。 全套资料包含以上所有资料,套餐优惠价:¥168 指定参考书目 此科目没有提供参考书目 适用学院/专业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05030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史论(612)<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 1-12000年-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由于出题老师固定,历年真题参考价值很大。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论坛,只要收集到我们即会在网站更新,大家可下载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 2-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本科生笔记。出题老师授课,非常全面和清晰。手写版,共29页¥40 2-2新闻传播考点精要汇集。内部参考资料,介绍了传播理论考点、外新史考点等众多考试点。打印版,共39页¥40 2-3外国新闻史复习要点。陈立丹版《世界新闻传播史》复习要点,条理性好,重点突出。打印版,共17页¥30

礼仪与教化

礼仪与教化 教学目的: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美术创作受到“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导入教学:教师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和背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 尝试练习(一)思考并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 作品名称 秦始皇兵马俑 古埃及的金字塔 作品形式 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 大型建筑,像纪念碑一样 作品的功能 守卫秦始皇的陵墓 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服务的对象 皇帝 法老 共同点为统治者个人服务 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 3、教师提问: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 4、学生思考并回答。 5、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 6、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7、教师总结。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接下来分析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三)古代青铜器艺术 1、商朝青铜器艺术的讲解(展示司母戊方鼎) 中国商代青铜器纹饰、器形是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青铜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并且是上层贵族生活和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礼器。司母戊方鼎就是商文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特意制作的。 2、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艺术的讲解(展示莲鹤方壶) 深入研究与思考: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进一步研究教材所给

外国学前教育的历史演变

外国学前教育的历史演变 在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上,我国教育理论界的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提出不同的观点或主张。虽然在划分的根据或标准方面存在着意见分歧,但在具体的历史阶段的划分上,却大同小异,都大致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这一方面是受到历史科学的影响,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虽然存在超前或滞后的情况,但大体上也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同样,外国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教育制度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在外国学前教育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上、也采取了一般的划分方法,只是试图在这样的框架内,大致勾画出外国学前教育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轮廓。 (一)古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古代社会的学前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尚无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因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同时,学校也尚未产生,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那时,儿童的教育主要由氏族公社负责,实行儿童公有和儿童公育。幼儿主要通过游戏活动模仿成年人的生活和劳动等活动。 家庭产生以后.尤其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相产生了学校以后,出现了家庭教育。从那时起,一直到近代社会学前教育机构出现以前,家庭一直都是教育学前儿童的唯一场所。父母尤其是母亲,就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教师。此外,保姆、家庭教师和教仆也是家庭里学前儿童的教育者。 在古代希腊相罗马时期,已有丰富的学前教育思想。柏拉图在西方学前教育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继后,亚里士多锡和昆体良等人也论述过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夸美纽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学前教育纳入其具有民主色彩的单执学制.并撰写了历史上的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构建了家庭学前教育的完整体系,并对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近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17世纪后半期发端于英国的贫民冕幼儿保护和养育设施,是近代欧洲学前教育设施的胚胎。18世纪末,在欧洲出现了有组织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是相适应的。产业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客观上需要保护和教育学前儿童的机构。在这一时期,先是出现一些主要目的在于看管学前儿童的慈善性质的机构。19世纪初,欧文为工人子女创办的幼儿学校已以教育为主要任务.1838年,福禄贝尔又创办了幼儿固。在欧冕相缨出现的幼儿学校运动和描撂倍尔主义幼儿园运动,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近代是学前教育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卢梭的近代儿直观为学前教育找到了出发点。同时,他关于生来具有学习能力的婴幼儿不是通过语言和文字,而是通过经验并利用自己尚未成熟的器官进行学习的主张,对后世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福禄贝尔继承和发展了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奇等主张,系统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理论,在使学前教育学成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个独立部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出现教育革新运动.极大地推动7学前教育的发展。这“时期在欧美兴起了儿童研究运动、教育调查运动和各种学前教育实验活动。杜威和蒙台核利在批判地吸取传统的学前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派学前教育理论,重视活动课程和儿童的自我教育,对20世纪学前教育的发展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名词解释(目录答案)

外国教育史教程目录(及答案)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 3、骑士七技: 4、要素教育 5、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 7、恩物 8、昆西教学法 9、初级学院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11、国防教育法 12、开放大学13、终身教育 14.智者(诡辩家) 15.产婆术 16.知识即美德 17.文雅教育 18.快乐之家 19.实科中学 20.柏林大学 21.费里法: 22.恩物: 23.四段教学法 24.骑士教育 25.公立教育运动 26.教育性教学 27.泛智 28.爱弥儿 29.教父学 1、自然主义教育 2、恩物 3、“发现学习法” 4、“一般发展” 5、全面和谐发展 6、智者 7、自然主义教育 8、经院哲学 9、“劳作学校” 10、改造主义教育 11、宫廷学校 12、骑士教育 13、中世纪大学 14、城市学校 15、新教育运动 16、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17、实验教育学 18、终身教育 19、人本化教育 20、“从做中学” 1、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4、要素教育: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基石是,它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 5、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开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这些学生称为导生。这个制度称为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教学必须具有教育作用,他把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看成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限于如何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真实技能,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教育又必须通过教学来实现,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严格的按照教育目的组织教育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造就真正所需要人的途径。 7、恩物:意味着上帝的恩赐,也就是神赐给儿童的活动玩具,恩物的基本形状有三种:球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的,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恩物能够培养儿童认识、想象以及创造能力,是世界上积木的前身,现在任在应用,有想象性。恩物锻炼儿童的身体,促进学生肌肉的生长 8、昆西教学法:主张因材施教;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初步设想;提出教学应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主张对课业的学习应交替进行。 又称昆西制度。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9、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度的教育,它主要特点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授以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以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不收费或收费较低;学生就近入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也无入学考试;初级学院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1、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12、开放大学:于1969年6月1日获得皇家特许状,1971年1月正式开学。主要以成年人为教育对象,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需参加入学考试,一般不需按时到校上课,无严格的学习年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为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也被许多国家效仿 13、终身教育: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朗格郎(Lengrand),强调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和民主性,主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礼仪与教化,教案

一、导入:引用“知识回顾”引导出从图腾变为文字的演变,诠释文明社会的开端。 ◆“文明社会”和“原始社会”在社会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文明时代有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人也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级。当时的社会权力呈金字塔结构,一般有一个最高统治者,具有绝对的权力;贵族 和平民之间也产生了明显的对立。 ◆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国家没有秩序会怎么样? ◆怎样才能够维持国家秩序? 由这三个问题引导出今日上课内容。 教学过程: 二、解释什么叫“礼仪” 夏商周——青铜器 秦代——兵马俑 汉代——石雕、帛画 魏晋——绘画 1、概述青铜器发展史 2、(图片展示)皇帝都有自己的专属称谓和物件,比如“朕”和“龙袍”。而在夏代,有一种青铜器制作的物件,是王权的象征,那就是“鼎”。 3、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制多样:酒器、水器、乐器、食器。鼎属于哪一类? 鼎属于食器,(图片展示)如图,是用来烹熟一些肉食的器具。其造型主要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 4、《司母戊方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大鼎的腹内长壁上有三个铭文“司母戊”。关于这三个铭文如何解释,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说法:(1)一般的解释认为这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司”解释为职司、官司、典司。 (2)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个氏族的名称。 (3)第三种解释把“司”释为祠。“祠”就是祭祀的意思。也还有把“司”释作王后的“后”字的。“母戊”是谁呢?最早的推测,母戊是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亲,作器者则为文丁。 5、(图片展示过程)相传大禹治水有功,舜让位给大禹,九州的使臣纷纷进献一种叫“金”的金属,(而非现在的金子)大禹看到这么多的金,就按照九州特有的地貌制造了9个鼎,寓意镇守9州之地。《司母戊方鼎》就是其中一个。所以,得到了9鼎,就是得到了天下得到了天下的权利。到了1939年,一位农民在地里挖到了这尊《司母戊方鼎》,但是却遭到了日本人的觊觎,想花20大洋买下这尊鼎,但是日本人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把鼎切块运出去,夜晚,村民真的拿起锤子和锯子分割大鼎,后来这位农民爱惜这尊大鼎,阻止了村名。怕日本人直接强取豪夺,农民便将这尊大鼎埋在地下。后世人挖出后,现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那是只是模仿原物的样品,真的《司母戊方鼎》被保存起来。这是我们中国的镇

外国学前教育史.(八套真题,考前必做)

《外国学前教育史》复习题(一) 一史前社会的幼儿教育 一填空题: 1.史前社会幼儿教育实行的是制度。 2.史前社会幼儿教育产生于。 3.史前社会幼儿教育包括劳动技能教育、的养成、训练等内容。 4.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特征之一是幼儿教育在家庭中进行,随着的变化而变化。 5.史前社会最后一个时期是,这也是由史前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 二简答题 1 .简答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内容。 2 .简述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3 .简答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方法。 三论述题 1论述史前社会四个时期幼儿教育的变化。 《外国学前教育史》复习题(二) 十三古代东方的学前教育 一单选题 1. 古代东方早在公元前()年左右就已建立奴隶制国家。 A 2000 B 3000 C 4000 D 5000 2. 学校最早出现于()。 A 乡村 B 城镇 C 皇宫 D 贵族家庭 3. 古代()学前教育形式之多样、内容之广泛在当时来说是盖世无争的。 A 巴比伦 B 埃及 C 印度 D 中国 4. 古()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诵《吠陀》经。 A 印度婆罗门教 B 印度佛教 C 希伯来 D 埃及 5. 古印度()种性的孩子完全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权利。 A 吠舍 B 刹帝利 C 婆罗门 D 首陀罗 6. 古代东方(C )人重视学前教育,希望它能承担民族救亡和传统继承的任务。 A 印度 B 巴比伦 C 希伯来 D 埃及 7.古()佛教幼儿教育有家庭教育和寺、庵教育之分,以信奉佛祖、吃苦修行、遵循教规、消极厌世为特征。 A 印度 B 埃及 C 希伯来 D 巴比伦 二填空题: 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为巴比伦、、印度和中国。 2.古代埃及学前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和家庭教育。 3.古代埃及学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父辈技艺的传承,包括祭祀、医学、、农务、军事等。 4.古代埃及学前教育的方法是家长制和。 5.古代希伯来学前教育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即时期和会堂教育时期。 6.希伯来人在长期动荡不定的生活经历中,为求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寄依赖于宗教,又寄希望于教育,把看作维系种族的灵魂;把当作实现民族统一和复兴的神圣事业。 7. 佛教幼儿教育有家庭教育和寺、庵教育之分,以信奉佛祖、吃苦修行、遵循教规、消极厌世为特征。( 三简答题 1 .简答古代埃及的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外国教育史教程名词解释目录答案

外国教育史教程 目录(及答案) 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 3、骑士七技: 4、要素教育 5、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 7、恩物 8、昆西教学法 9、初级学院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11、国防教育法 12、开放大学 13、终身教育14.智者(诡辩家) 15.产婆术 16.知识即美德 17.文雅教育 18.快乐之家 19.实科中学 20.柏林大学 21.费里法: 22.恩物: 23.四段教学法 24.骑士教育 25.公立教育运动 26.教育性教学 27.泛智 28.爱弥儿 29.教父学 1、自然主义教育 2、恩物 3、“发现学习法” 4、“一般发展” 5、全面和谐发展 6、智者 7、自然主义教育 8、经院哲学 9、“劳作学校” 10、改造主义教育 11、宫廷学校 12、骑士教育 13、中世纪大学 14、城市学校 15、新教育运动 16、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17、实验教育学 18、终身教育 19、人本化教育 20、“从做中学” 1、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4、要素教育: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基石是,它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 5、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开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这些学生称为导生。这个制度称为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教学必须具有教育作用,他把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看成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限于如何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真实技能,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教育又必须通过教学来实现,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严格的按照教育目的组织教育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造就真正所需要人的途径。 7、恩物:意味着上帝的恩赐,也就是神赐给儿童的活动玩具,恩物的基本形状有三种:球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的,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恩物能够培养儿童认识、想象以及创造能力,是世界上积木的前身,现在任在应用,有想象性。恩物锻炼儿童的身体,促进学生肌肉的生长 8、昆西教学法:主张因材施教;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初步设想;提出教学应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主张对课业的学习应交替进行。 又称昆西制度。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9、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度的教育,它主要特点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授以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以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不收费或收费较低;学生就近入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也无入学考试;初级学院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1、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外国新闻史总结

英国新闻史 一,新闻出版业受到控制 皇家特许制度:1528亨利八世下令限制印刷业的发展 1538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制度 1557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规定只有经女王特许的印刷商才能出版 星法院法令:1570伊丽莎白女王将参议员司法委员会改为皇家出版法庭即是“星法庭” 1586颁布星法院特别法令,专门管制印刷出版活动,直到1640 知识税:1712英国国会通过印花税法案,规定根据版面的大小收税 还规定了广告税、纸张税,统称为知识税 津贴制度:政府向报人发放津贴,实质是政府用津贴收买报人 煽动诽谤法成型过程:一阶段1704到1730沿袭17世纪司法原则,凡是指责攻击国王内阁 大臣的人都犯有山东诽谤罪; 二阶段1730到1760陪审团对煽动诽谤罪进行判决,可不受政府约束; 三阶段1760到1780在约翰威克斯案和朱尼斯匿名信案的影响下,新 闻出版获得一定自由; 四阶段1780到1792司法界对诽谤罪审判和构成要素产生争议,最终 通过了“法克斯诽谤法案”是各方面的妥协; 二,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新闻业概况 查理一世时期:革命之初,压制新闻出版的措施失效,出现众多报纸 保皇派的《宫廷信使》革命派的《英国信使》 克伦威尔独裁时期:对出版业采取严厉的管制措施,回复皇家特许出版公司 只剩两家忠于他的报纸《公众情报员》《政治信使》 查理二世复辟时期:封建王朝掌握新闻,保皇派报刊兴起 1662特许制法令 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正式执政,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名存实亡 1694废除特许制法令 三,革命期间重要人物 1威廉·卡克斯顿:1476英国第一家印刷所 1480发传单推介宗教书,英国广告业创始人 1481第一本图解英文百科全书《世界镜鉴》 2撒尼尔·巴特:1605出版不定期新闻书《约克郡谋杀案》 与人合作创办《每周新闻续编》 3约翰·利尔本:生而自由的约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平均派领袖,代表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利益,信仰天赋人权主张民主自由; 《约翰的呼声》《贵族暴政的剖析》《弹劾克伦威尔及其女婿埃尔顿的叛国 行为》; 号召平民为“人民公约”斗争; 他的自我辩护为发表批评政府的言论而不算犯罪提供了先河;

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机构设立于官府之中,官府垄断着学术典籍。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由于只有官府有学,民间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这种历史现象有其客观原因: (1)、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垄断者。 (2)、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较低。 (3)、氏族宗法制度形成的家有世业传统导致官学不分的状况。 (4)、社会分工的状况:官与师尚未分离。 2、私学: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士阶层兴起,随着文化教育的下移,私学骤兴。 根据现有的历史材料来看,私学的首创者是孔子,它是由学在官府向百家之学的转折点。直接促进了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历史潮流。稍后一些大办私学的是墨子。此外,还有道、法、名、农诸家都有私学,从师成为一时的风尚。各学派都有自己的信仰,以私学为中心,结成政治集团,虽未掌握政权,但活动量很大,由于这时期私学的巩固和发展,为几千年的私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过程。这也是学校教育和自然形态教育的第二次分离。 3、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4、《大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则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它着重阐明大学教育的纲领,被认为是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大学》对大学教育的目的、程序和要求作了完整、扼要、明确的概括,以其对为学过程表述的严密逻辑性和程序的一定合理性,对后人的为学、为人产生莫大影响。大学从年龄阶段来看,是15岁以上的教育;从内容来看,是在初步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教育之后的儒家经术教育和儒学思想教育。 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特点首先在于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其次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 5、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八条目”是实现“三纲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 1、论述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新闻产生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表现:生存的需要;生产的需要;生活的需要。第二,社会条件对新闻传播的制约。 1、物质条件的制约:载体、传播工具; 2、精神条件的制约:民族精神、国民性格、社会教育水平; 3、社会制度的制约。 第三,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两个极端倾向:夸大新闻传播的作用;给新闻传播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社会作用:1、马克思主义:宣传、鼓动、组织、社会监督——政治工具。 2、实用主义新闻观:环境监测、联系社会、传承社会精神遗产、娱乐——信息传播。 2.工业革命对近代报业的影响 (1)工业革命使各国经济飞跃发展,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因之密切,人们对他们的信息需求大增。 (2)工业革命需要大量产业工人,从而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人口的集中,城市化的加快,社会的信息需求进一步提高。 (3)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急需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于是国民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形成了新的读者群。 (4)由于邮电通信,印刷出版、交通运输的新进步,电报、电话、轮转印刷机、火车、轮船等新事物的出现,使得新闻的采集和传递更加迅速和便捷,报纸也能不断更新设备、扩大生产、成为赚钱的企业从而直接推动近代报业的成熟。 (5)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加,报纸不仅能在经济上自立,而且还能不断更新设备、扩大再生产,成为赚钱的企业,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 (6)从政治上看,工业革命后阶级力量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逐步成长的工业无产阶级也在为自身的民主权利而斗争。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新闻出版的自由度有所提高,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3、试论述大众化报业诞生的历史条件。 第一、政治民主化的完成。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13章】【圣才出品】

第一编封建集权主义时代的新闻传播事业史 第一章西欧专制君主型传播事业体系 一、名词解释 1.特许出版独占制度 答:特许出版独占制度是指英国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为管理王国内出版印刷事业而实施的制度。该制度的主要内容有:①禁止国外出版商在英国从事出版印刷行业,保护国内出版商的特权利益;②任命专职皇家出版人员负责监督出版事业;③给予经过选择的印刷商以独占经营的专利权益,防止任何反对势力出版印刷品;④保护被授予特权的印刷商们的专营利益,并对整个出版印刷事业进行强权管制。1538年,皇家特许出版印刷制度正式建立。 2.皇家特许出版公司 答: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是指英国玛丽女皇执政时代为管制印刷出版事业而采取的一种行业垄断特许方法。1557年,玛丽女王将行业出版工会改造成为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凡经女王特许的印刷商,都是这个公司的会员。女王在委任状中规定:在英国,除公司会员及女王特许者外,其他人的印刷出版行为一律禁止。对当局而言,通过皇家出版公司的帮助就可以有效地制止针对政府的诽谤、恶意攻击及异教言论、文章的出版印刷,而为了报答皇家特许的新闻报道和出版印刷独占权力,保护自己可观的财产利润,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的会员们完全同意只刊登“有益于国家利益的消息”,并卖力地帮助当局查处非法出版者。这种政治与经济的联合体使得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对新闻印刷出版事业的控制强大而有力。

3.《公报》 答:《公报》是法国波旁王朝时期三大官报之一,由泰奥弗拉斯特·勒纳多于1631年5月30日创办。自1632年起,《公报》增加了问讯专版,这就是现代报纸广告版的维形。依据路易十三和黎塞留给予的两项特权——刊登、发售新闻和刊载、发售广告,勒纳多一家获利甚丰,但该报也因此俯首帖耳,甘做当权者的喉舌耳目。《公报》在法国新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①《公报》是法国新闻出版史上出版很有规律的第一份报刊;②出版时间非常长,从1631年一直陆续发行到1915才停刊;③不仅在当时的法国很有影响,它还是欧洲最古老的新闻性刊物之一,也是欧洲最早的政论性刊物之一。勒纳多被人们誉为“法国报业之父”。 4.《信使报》 答:《信使报》是法国波旁王朝时期三大官报之一,又名《文雅信使》,由让·多纳德·隆塞于1672年创办,是一张专门刊载凡尔赛宫廷和巴黎社交界传闻的文学性刊物,格调华丽轻浮。由于让·多纳德·隆塞极受国王宠信,《信使报》也获得了国王的特许出版专权,成为法国文学界的官方报刊。1724年,该刊正式更名为《法国新闻报》,成为巴黎最有影响性的文学刊物。 5.《学者报》 答:《学者报》是法国波旁王朝时期三大官报之一,科学性报刊,在当时法国著名财政大臣柯贝尔赞助下创办于1665年。《学者报》的早期主持人是国会议员德尼·德萨洛。该报在法国享有出版特权,通常每周、半月或一个月发行一期。内容有新书摘要、科学理论与发明报告、天文学以及显微镜、望远镜的发明消息等。它历尽艰难,延续出版至今,现仍受法

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xx教育史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机构设立于官府之中,官府垄断着学术典籍。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主要体现在: 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由于只有官府有学,民间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这种历史现象有其客观原因: (1)、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垄断者。 (2)、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较低。 (3)、氏族宗法制度形成的家有世业传统导致官学不分的状况。 (4)、社会分工的状况: 官与师尚未分离。 2、私学: 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士阶层兴起,随着文化教育的下移,私学骤兴。 根据现有的历史材料来看,私学的首创者是孔子,它是由学在官府向百家之学的转折点。直接促进了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历史潮流。稍后

一些大办私学的是墨子。此外,还有道、法、名、农诸家都有私学,从师成为一时的风尚。各学派都有自己的信仰,以私学为中心,结成政治集团,虽未掌握政权,但活动量很大,由于这时期私学的巩固和发展,为几千年的私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过程。这也是学校教育和自然形态教育的第二次分离。 3、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 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4、《大学》: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则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它着重阐明大学教育的纲领,被认为是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大学》对大学教育的目的、程序和要求作了完整、扼要、明确的概括,以其对为学过程表述的严密逻辑性和程序的一定合理性,对后人的为学、为人产生莫大影响。 大学从年龄阶段来看,是15岁以上的教育;从内容来看,是在初步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教育之后的儒家经术教育和儒学思想教育。 三纲领八条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