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直流电网关键技术发展与展望

直流电网关键技术发展与展望

直流电网关键技术发展与展望
直流电网关键技术发展与展望

直流电网关键技术发展与展望

严胜1,罗湘1,贺之渊2

1.国家电网公司,

2.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

摘要:随着全球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将形成全球广泛互联的能源网络,在区域内将呈现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特征。特高压输电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输送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技术;而对于区域内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和消纳问题,直流电网技术将是有效的技术手段。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直流电网的相关规划,提出了直流电网构建的相关构想。而构建直流电网将面临许多挑战,需要研制高压大容量电压源换流器、高压直流断路器、大容量DC/DC变换器、高压直流电缆等核心装备,突破实时及离线仿真、控制、保护、安全可靠性评估等关键技术,制定直流电网标准体系。本文基于直流电网的特点,详细调研和总结了直流电网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构建直流电网面临的挑战和直流电网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对未来直流电网的构建进行展望,指出未来将形成支撑直流电网构建的基础理论体系,突破高可靠性、多电压等级的直流电网构建的核心设备,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区域内将形成基于柔性直流技术的直流电网,解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汇集和消纳问题。

关键词:直流电网柔性直流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压源换流器直流断路器

1引言

由于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改善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加,中国乃至世界均面临着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1],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全球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电网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至全球,形成全球广泛互联的能源网络,区域内将呈现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特征。特高压输电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输送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技术;而对于区域内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和消纳问题,直流电网技术将是有效的技术手段[2]。

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与不稳定性特点,集中并网将带来稳定性问题,基于柔性直流技术的直流电网可以实现多种具有互补特性能源的广域互联,解决区域内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汇集和消纳问题。

由于直流电网在应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平衡区域功率波动等方面的优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作出了相关规划与构想。2008年11月,欧洲各国正式推出了“Super Grid”计划;2011年,美国也正式提出了“Grid2030”计划[3]。我国学者结合中国可再生能源及负荷中心分布特点,提出了中国直流电网的设想和技术需求,为我国直流电网的研究和建设提供技术参考[3-4]。

世界能源战略发展为直流电网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内外学者在直流电网控制、保护、仿真、安全可靠性评估等关键技术以及高压大容量电压源换流器、高压直流断路器、大容量DC/DC变换器、直流电缆等核心设备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本文详细调研和总结了直流电网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构建直流电网面临的挑战,对直流电网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2直流电网的特点

直流电网主要是基于柔性直流技术发展而来的。相对于常规直流输电,柔性直流无需电网提供换相电压,非常适用于孤岛供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大型城市增容改造等应用场合,是国际上公认的远海风电并网的最佳技术手段。

由于不存在交流电网固有的同步稳定问题,直流电网传输距离基本不受限制,易于实现广域范围内、跨地区交流电网的智能互联;能够在大范围内实现对风电、水电、火电等多形态电能的高效统筹,实现较大规模范围内交流电网的电力交易。直流电网能够通过自身内部功率的快速调控,可在大范围抑制功率波动源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

显著的支撑作用。通过直流输电网络,来实现多电源供电、多落点受电的直流电力传输新格局,可有效降低换相失败等问题的出现,提高整个跨区域交直流混合大电网的安全性。

随着电压源换流器、直流断路器、大容量DC/DC`变换器、直流电缆等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基于柔性直流输电的直流电网技术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区域电力输送交易和电能调控等方面的优势日益突出,已成为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技术方向,是现有特高压交流电网的有效补充,必将为未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

3直流电网核心装备技术

(1)电压源换流器

电压源换流器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中实现交直流转换的关键设备,其设计制造能力决定了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输送容量。大规模风电场并网、大型城市电网增容改造、电网互联等应用场合迫切需要更高电压、更大容量等级的电压源换流器。受功率器件芯片制造水平限制,增大可关断器件单管容量对换流器容量提升的程度是有限的。采用IGBT器件并联、桥臂并联和换流器并联等方式则是大幅提高换流器容量的有效途径,但这给换流器能量均衡控制带来较大挑战。

国内外已投运和在建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大多采用直流电缆线路输送功率,故障率低,但造价和敷设费用昂贵。而且受直流电缆制造水平限制,换流器电压等级尚不能超过320kV。采用架空线传输可以大幅提升换流器电压等级,然而工程中广泛采用的MMC、以及两/三电平电压源换流器均不能通过换流器自身的控制来清除直流侧的故障,需配合直流断路器才能可靠应对长距离架空线极易发生的雷击闪络故障。

为此,针对换流器的直流故障自清除能力,国内外学者对换流器的子模块拓扑优化开展了广泛研究。如图1所示,子模块拓扑已从最简单的半桥型发展到全桥子模块(Full Bridge Sub-Module,FBSM)、混合型子模块(Half-Full Bridge Sub-Module,HFSM)、箝位双子模块型(Clamp Double Sub-Module,CDSM)等结构[1-3]。此外,国内外学者针对换流器的桥臂结构和换流器整体拓扑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但均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其工程适用性尚需进一步探讨。

(a)半桥型(b)全桥型(c)箝位双子模块型

图1电压源换流器不同类型子模块拓扑

(2)高压直流断路器

高压直流断路器作为直流电网系统的控制和保护的核心设备,对直流电网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有很大的影响。由于直流电流缺乏自然过零点,以及直流系统中感性元件储存着巨大能量,使得直流分断技术难度高,近百年来,高压直流断路器一直是困扰工程界和学术界额公认的技术难题。直流电网短路电流上升速度达到数千安每毫秒等故障特性,则进一步对高压直流断路器的分断速度和分断能

力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

基于采用快速机械开关和电力电子器件的混合

式直流分断技术,兼顾快速分断和低通态损耗特性,

成为高压直流断路器研制的主流技术路线[8-9],近年来

得到了迅速发展。混合式直流度断路器的典型拓扑结

构如图1所示。ABB于2012年研制了额定电压80kV、分断时间5ms、分断电流8.5kA的基于全控器件串联的混合式直流断路器[10]。ALSTOM于2014年研制了额定电压120kV、分断时间5.5ms、分断电流5.2kA的基于半控器件的混合式直流断路器样机[11]。国家电网公司于2014年研制了额定电压200kV、分断时间5ms、分断电流15kA的基于全桥模块级联的混合式直流断路器[12-13],是目前国际上电压等级最高、分断电流能力最强的直流断路器。

受限制于机械开关的分断速度,混合式直流断路器整体分断速度一般为数毫秒,而其分断电流能力则受制于电力电子器件自身的通流或关断能力,因此,高压直流断路器性能的提升更多取决于半导体器件的性能提升。基于不断提升的直流电网电压等级和容量,未来直流断路器将进一步向更高电压等级、更大分断能力和更快分断速度方向发展。

(3)大容量DC/DC变换器

DC/DC变换器的主要作用是实现不同电压等级直流系统的能量交互,以及实现直流电网电压序列的有效管理以及直流网络拓扑的构建,属于直流电网的基础核心装备之一[14]。受限于单只功率开关器件的耐压水平,直流电网用高压大容量DC/DC变换器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技术路线:①功率开关器件直接串联型DC/DC变换器;②开关组件串联型DC/DC变换器;③低压子变换器串联型DC/DC变换器。其中,开关组件串联型DC/DC变换器具备均压易实现、可靠性高和扩展性好等优势,已经成为现阶段的主流技术路线,拓扑如图2所示。

国内外对DC/DC变换器研究主要集中在低压小容量领

域,逐步向高压大容量、高变化等领域进展。庞巴迪公司于

2007年研制了一台输入电压3kV,容量为2×375kW用于机

车牵引的DC/DC变换器。苏黎世的瑞士联邦工学院Kolar

教授正在研究面向智能电网的隔离型12kV/1200V的

DC/DC变换器样机[15],设计容量1MW,目标频率20kHz,

变换器拓扑

均采用了ISOP结构,变比较高且具备电压和容量扩展性[16]。

国家电网公司于2013年提出了基于MMC结构的拓扑方案,样机电压参数为10kV/20kV,设计容量为3MW,能够满足高压大容量应用要求。

目前,适用于直流电网的DC/DC变换器研究大多仅处于在理论研究和实验样机研制方面,作为直流电网的基础核心装备之一,高压大容量DC/DC变换器在拓扑设计、控制策略、损耗计算、试验方法等多个技术问题上亟待研究解决。针对快速发展的直流电网需求,DC/DC变换器在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后,将向高电压等级、大输送容量和灵活变比方向发展,并在直流电网系统推广应用。

(4)高压直流电缆

直流电缆分为绕包绝缘型电缆和挤包绝缘型电缆,绕包绝缘型电缆又分为充油电缆和浸渍纸绝缘电缆。挤包绝缘型电缆目前主要为采用聚乙烯(PE)作为绝缘介质制造的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XLPE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耐磨性和力学性能。目前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主要采用挤包绝缘型电缆。

欧洲在直流电缆的制造、安装和研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拥有著名的电缆生产厂家瑞士ABB公司、法国Nexans和意大利Prysmann。ABB于1997年在瑞典Goltland建设了世界上第1条商业挤包绝缘型直流电缆输电工程[17]。目前三个公司均具备生产320kV电压等级的柔性直流电缆。其中,ABB研制的500kV柔性直流电缆于2014年6月通过型式试验。日本在直流电缆的研发方面也投入大量的精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日本学者通过在传统的交流电缆中添加纳米颗粒改善其空间电荷性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日本研制的500 kV XLPE直流电缆已经通过了CIGRE推荐的型式试验,但尚未投入商业运行[18]。目前全球只有北欧化工公司供应320kV柔直电缆绝缘料[19],且其工作温度只有70℃。我国电缆的

生产、施工及运行水平和世界有很大差距,实际工程应用中的电力电缆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生产的产品也基本采用进口电缆料。南澳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舟山多端柔性直流工程采用国产挤包绝缘型直流电缆[20]。2014年10月,中天科技研制的中国首根“±320kV交联聚乙烯绝缘直流电力电缆”通过了技术鉴定,该技术已在厦门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中得到应用。

高压直流电缆今后的研究方向为:①更高工作温度的直流电缆绝缘材料研发;②更高电压等级的直流电缆绝缘材料研发;③更高电压等级的附件材料研发及附件结构优化设计。

4直流电网关键技术

(1)直流电网仿真技术

直流电网仿真技术主要分为数学建模和仿真方法两部分内容。直流电网与交流电网在拓扑结构、运行原理上存在本质的区别,因此用于直流电网仿真的数学模型需要重新建立。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直流电网分为潮流计算模型、电磁暂态模型和机电暂态模型,而每一种模型都有多种简化等效方法。而直流电网仿真方法主要有离线仿真技术、数字实时仿真技术和物理实时仿真技术三种。

由于直流电网的响应时间常数较之交流电网要小至少2个数量级,包含动态元件很多,仿真步长较小,对于仿真的速度和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提高直流电网仿真速度和精度的问题,主要采取的方法一个是从建模角度寻找等效和简化方法,提高仿真性能。另一个是从仿真算法上,如采用插值算法和同时求解法、小补偿开关法、并行算法等等,进行仿真效率的优化。目前数字实时仿真技术是直流电网仿真的趋势,它是利用更高效的硬件处理系统,同时从上述两个角度进行仿真优化而达到实时输出被仿真系统的行为。物理实时仿真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对直流电网相关特性进行研究,通过低电压小电流情况下的模拟实验实现直流电网的仿真。物理仿真技术能有效弥补数字仿真技术在模型和仿真方法上的不足,已成为直流电网仿真的重要技术手段[2,21,22]。

直流电网仿真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为:提高直流电网开关算法精确性;提高直流电网仿真计算效率;数模混合仿真技术,等等。

(2)直流电网控制技术

直流电网协调控制策略是整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随着电压源换流器电压和容量的进一步提高,给未来直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许多挑战,特别是直流电网在强耦合作用下协调控制[23-24]。当多个换流器通过直流侧联接组成直流电网后,多个换流器中功率单元内部的能量,将通过直流线路的较小阻抗进行快速的转移和紧密的耦合。而且根据换流器和系统的拓扑结构组合、接地方式变化、交直流联接和系统运行方式的不同,相应的能量转移特性、流向规律、相互作用机理、协同调控方法等,也将存在较大差异。

当前系统控制策略设计存在如下突出的问题。现有直流电网内部协调控制策略,多根据其直流电流-电压特性与交流系统的有功-频率特性的对偶性类比而得,但由于直流系统的拓扑形式、设备特性、动态响应速度和网络耦合紧密度与交流系统完全不同,造成现有控制策略控制精度、响应速度不够,系统的控制效果无法达到最优,运行经济性不高。随着直流电网系统容量和电压等级的提升、直流拓扑形式的多样化以及联结端数的迅速增加,这种控制策略设计方法的弊端愈加凸显,亟需根据直流系统的特点进行合理优化[25-26]。

直流电网控制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为:①直流电网分层协调控制理论和方法。②交直流系统潮流优化控制。③直流电网不平衡工况控制。④建立直流电网能量转移表征方法。⑤建立交直流混联系统综合调控体系。

(3)直流电网保护技术

相比于交流电网,直流电网阻尼要小很多,故障发展过程更快,对保护速动性、选择性要求更高。一般而言,需要在几十个毫秒内[27-28]实现故障定位、隔离及保护动作,以防止系统崩溃。

目前,直流电网保护的研究可分为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基于直流断路器的保护技术,如Open Grid、分区保护[27]等;另一种是基于具有故障自清除能力换流器的保护技术。前者可以快速实现较大故障电流的快速切断,最大程度降低故障的影响范围,保证系统的持续可靠运行;后者通常需要大范围闭锁换流器,甚至导致系统出现短时全停。因此,Cigre等国际权威科研机构一致认为基于直流断路器的保护技术是解决未来大规模直流电网保护问题的首选方案。

根据现有研究水平及直流电网保护需求,未来直流电网保护的研究方向主要有:①故障广域检测与快速定位技术。②故障电流的快速抑制/切断技术,如直流断路器、具备直流电流抑制能力的新型换流器等。③直流断路器配置方法。④直流电网关键设备的保护配合。

(4)直流电网安全可靠性评估技术

未来直流电网系统容量远大于现有的两端及多端直流系统,利用换流站的可控性,直流系统内部潮流可现实快速改变,使得与直流电网所连交流主网潮流计算更为复杂;直流电网网架结构的复杂化使得交直流混合系统电磁和机电暂态更加复杂,运行可靠性分析所涉及层次、角度更为复杂,分析设计方法更加困难。

国内外对基于常规直流输电系统及相应的交直流混联系统可靠性分析已有较多研究,但大多针对的是两端直流输电系统,对多端直流及直流电网输电系统研究的很少[29-37]。随着海上风电向深海方向逐步发展以及VSC型换流器容量的不断提高,基于VSC的多端直流及直流电网输电技术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经济和技术优势的风电接入方案。因此,如何评估柔性多端直流及直流电网输电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含柔性多端直流及直流电网的交直流混联系统可靠性成为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直流电网安全可靠性评估今后的研究方向为:①计算速度和收敛性的优化。②交直流混合大系统的失效模式。③完善直流电网的可靠性评估指标。④建立不同形式能源的可靠性模型。⑤多种能源接入网络、直流输电网和交流主网的交直流混合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方法。

(5)直流电网标准化

与交流系统一样,直流电网的运行同样也需要大量的标准,从而形成直流电网设备的设计制造的通用化、规模化,提高设备的可维护性,解决不同厂商技术和直流工程的兼容性。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各直流工程大多是结合具体项目对参数配置进行论证设计生产,直流电压、电流和输电容量遍布各种等级,尚未形成直流系统的标准化序列。同时,一旦形成网络,直流电网的运行标准与传统点对点的直流输电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2]。

未来需要在直流电网电压等级、系统功率、系统互联协议、控制保护和设备参数等方面制定相应标准[3]。

5结论

随着直流电网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未来将形成包括系统仿真、控制和保护技术、安全可靠性评估方法、标准化等在内的基础理论体系,为直流电网的构建提供基础支撑。随着可关断器件、直流电网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柔性直流输电将会成为直流电网中最主要的输电方式。高压直流断路器及DC/DC变换器等在内的关键设备研制将为构建高可靠性、多电压等级的直流电网提供保障。

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是解决我国远距离大容量电能输送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对于我国区域性新能源的并网和消纳问题,基于柔性直流的直流电网技术将是有效补充。预计未来

3~10时间内,世界范围内将有望建成以柔性直流为基础、主干网为500kV及以上等级、10GW 及以上输送容量为主的区域性直流电网。未来,随着碳化硅IGBT技术的突破,柔性直流输电将取代传统的直流输电技术,形成更广泛的柔性直流输电网络。

参考文献

[1]周孝信,陈树勇,鲁宗相.电网与电网技术的发展与展望—试论三代电网[J].中国电机

工程学报,2013,33(22):1-11.

[2]汤广福,罗湘,魏晓光.多端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

33(10):8-17.

[3]姚良忠,吴婧,王志冰,等.未来高压直流电网发展形态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4,34(34):6007-6020.

[4]温家良,吴锐,彭畅,等.直流电网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

32(13):7-12.

[5]Marquardt R.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An universal concept for HVDC-Networks and

extended DC-Bus-applications[C].Power Electronics Conference(IPEC),2010 International:2010:502-507.

[6]Marquardt R.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topologies with DC-Short circuit current

limitation[C].Power Electronics and ECCE Asia(ICPE&ECCE),2011IEEE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2011:1425-1431.

[7]Trainer D R,Davidson C C,Oates C D M,et al.A New Hybrid Voltage Sourced Converter

for HVDC Power Transmission[C].Paris,France:CIGRE:2010.B4_111_2010.[8]Y.Wang and R.Marquardt.Future HVDC-grids employing 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s

and hybrid DC-breakers,in Power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EPE),201315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2013,pp.1–8.

[9]周万迪,魏晓光,高冲,罗湘等.基于晶闸管混合型无弧高压直流断路器[J].中国电机工

程学报,2014,,34(18):2990-2996.

[10]R.Derakhshanfar.Hybrid hvdc breaker-a solution for future HVDC system,CIGRE2014

session,paper B4-304

[11]W.GRIESHABER.Development and test of a120kV direct current circuit breaker,CIGRE

2014session,paper B4-301

[12]魏晓光,高冲,罗湘,周万迪等.柔性直流输电网用新型高压直流断路器设计方案[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37(15):95-102.

[13]Wandi Zhou,Xiaoguang Wei,Sheng Zhang.Development and test of a200kV full-bridge

based hybrid HVDC breaker,in Power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EPE),201517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14]汤广福.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45-66.

[15]魏晓光,王新颖,高冲,等.用于直流电网的高压大容量DC/DC变换器拓扑研究[J].中

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34(34):218-224.

[16]G Ortiz,D Bortis,J Biela,JW Kolar.Optimal Design of a3.5-kV/11-kW DC–DC Converter

for Charging Capacitor Banks of Power Modulators,IEEE Transactions on Plasma Science, 2010,38(10):2565-2573.

[17]Johannesson K,Gustafsson A,Karlstrand J,et al.HVDC light cables for long distance grid

connection[C].European Offshore Wind Conference.Stockholm,Sweden,2009:14-16. [18]王亚,吕泽鹏,吴锴,王霞,刘通,李锐海.高压直流XLPE电缆研究现状[J].绝缘材料,

2014,47(1):22-25.

[19]马玉龙,马为民,陈东,等.舟山多端柔性直流工程系统方案[J].电力建设,2014,

57(3):1-6.

[20]杨黎明,朱智恩,杨荣凯,杨迎建,王宇.柔性直流电缆绝缘料及电缆结构设计[J].电力

系统自动化,2013,37(15):117-124.

[21]李亚楼,穆清,安宁,等.直流电网模型和仿真的发展与挑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

38(4):127-135.

[22]田芳,黄彦浩,史东宇,等.电力系统仿真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4,34(13):2151-2163.

[23]Pinto R T,Bauer P,Rodrigues S F,et al.A novel distributed direct voltage control strategy

for grid integration of offshore wind energy systems through MTDC network[C]//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r.2013.

[24]Haileselassie T M,Uhlen K.Impact of DC line voltage droops on power flow of MTDC

using droop control[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2012,27(3):1441-1449.[25]Dierckxsens C,Srivastava K,Reza M,et al.A distributed DC voltage control method for

VSC MTDC systems[J].Electric Power System Research,2012,82:54-58.

[26]Pinto R,Rodrigues S F,Bauer P,et al.Comparison of direct voltage control methods of

multi-terminal DC(MTDC)networks through modular dynamic models[C]//Proceedings of the14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Power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EPE).2011:1-10.

[27]Willem L,Dirk V H.Classification of Fault Clearing Strategies for HVDC Grids

[C].CIGRE Session: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Large Electric Systems,Paris,

France,2015.

[28]Descloux J,Rault P,Nguefeu S,et la.HVDC meshed grid:Control and

protection of a multi-terminal HVDC system[C].CIGRE Session: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Large Electric Systems,Paris,France,2015.

[29]IEEE Guide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Reliability of HVDC Converter Stations[S].IEEE Std

1240-2000,2001

[3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DL/T989—2005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统计评

价规程[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31]张禄琦,周家启,刘洋,谢开贵,刘威,金小明.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可靠性指标统计分

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19):95-99.

[32]Kuruganty S.Effect of HVDC component enhancement on the overall system reliability

performance[J].Power Delivery,IEEE Transactions on,1994,9(1):343-351.

[33]Wenyuan Li.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HVDC capacity considering repairable and aging

failures[J].Power Delivery,IEEE Transactions on,2006,21(1):523-525.

[34]Wenyuan Li,Choudhury P.,Gillespie D.,Jue J.A Risk Evaluation Based Approach to

Replacement Strategy of Aged HVDC Components and Its Application at BCTC[J].Power Delivery,IEEE Transactions on,2007,22(3):1834-1840.

[35]程林,孙元章,郑望其,晃剑.超大规模发输电系统可靠性充裕度评估及其应用[J].电

力系统自动化,2004,28(11):75-78.

[36]刘海涛,程林,孙元章,郑望其.交直流系统可靠性评估[J].电网技术,2004,28

(23):27-31.

[37]谢绍宇,王秀丽,王锡凡.交直流混联系统可靠性评估[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31

(7):10-16.

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未来发展的趋势 从现状来看,“互联网+”处于初级阶段,是个都在热谈但是没有落实的理论阶段。各领域针对“互联网+”都会做一定的论证与探索,但是大部分商家仍旧会处于观望的阶段。从探索与实践的层面上,互联网商家会比传统企业主动,毕竟这些商家从诞生开始就不断用“互联网+”去改变更多的行业,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可循,可以复制改造经验的模式去探索另外的区域,继而不断的融合更多的领域,持续扩大自己的生态。 互联网+真正难以改造的是那些非常传统的行业,但是这不意味着传统企业不做互联网化的尝试。很多传统企业都在过去几年就开始尝试营销的互联网化,多是借助B2B、B2C等电商平台来实现网络渠道的扩建。更多的线下企业还停留在信息推广与宣传的阶段,甚至不会、不敢或者不能尝试网络交易方面的营销,因为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方案来解决线下渠道与线上渠道的冲突问题。还有一些商家自搭商城,但是成功的不是太多。但是自创品牌,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经营的服装及零食等商家已经摸索出了一条电商之路。 与传统企业相反的是,当前“全民创业”时代的常态下,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项目越来越多,这些项目从诞生开始就是“互联网+”的形态,因此它们不需要再像传统企业一样转型与升级。“互联网+”正是要促进更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的诞生,从而无需再耗费人力、物力及财力去研究与实施行业转型。可以说,每一个社会及商业阶段都有一个常态以及发展趋势,“互联网+”提出之前的常态是千万企业需要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后面的发展趋势则是大量“互联网+”模式的爆发以及传统企业的“破与立”。 本文尝试结合互联网线上线下的常态,做一个“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预测,希望对正在关注“互联网+”的朋友有所启发。 趋势一:政府推动“互联网+”落实 “互联网+”是全国性的,就如“三个代表”一样,各地政府都会提出建设主方案,然后招标或者外包给能够帮助企业做转型的服务型企业去具体执行。在今后长期的“互联网+”实施过程中,政府将扮演的是一个引领者与推动者的角色。 一是发现那些符合政策并且做的好的企业并立为标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挖掘那些有潜力的企业,在将来能够发展成为“互联网+”型企业,算是案例。

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研究报告2019-2025年

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研究报告2019-2025年 【报告编号】:260908 【出版机构】: 中研华泰研究院 【出版日期】: 2019年5月 【交付方式】: 电子版或特快专递 中研华泰研究院报告每个季度更新,我们的客户将免费售后服务一年,后期可以续费。行业研究报告是开展一切咨询业务的基石,通过对特定行业的长期跟踪监测,预测行业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行业、公司、市场、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以专业的研究方法帮助客户深入的了解行业,发现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管理和营销能力。 专家提示:十三五规划期间,产业政策对本行业产业链有重新梳理,数据每个季度实时更新,关于报告的图表部分,以当时购买报告的最新数据为准,图表的个数或多或少,届时以实际提交报告为准,感谢关注和支持! 第一章工业互联网基本概述 1.1工业互联网基本介绍 1.1.1工业互联网定义 1.1.2工业互联网内涵 1.1.3工业互联网要素 1.1.4工业互联的意义 1.1.5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

1.2工业互联网相关概念 1.2.1两化融合 1.2.2中国制造2025 1.2.3工业4.0 1.2.4相关概念比较 1.3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解析 1.3.1产业链构成 1.3.2主要参与者 1.3.3资金流分析 第二章2017-2019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分析2.1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综述 2.1.1主要工业国家新产业战略 2.1.2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历程 2.1.3工业互联网企业发展路径 2.1.4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动态 2.1.5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态势 2.1.6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 2.2美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分析 2.2.1行业发展状况 2.2.2企业运行态势 2.2.3政策支持举措 2.2.4行业体系架构 2.2.5典型平台介绍 2.2.6发展经验启示 2.3德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分析

网络技术(第三章 局域网基本概念)

网络技术 第三章局域网基本概念 考点1 局域网基本概念 局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主要分为总线型、环型与星型;网络传输介质主要采用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纤。 1.总线型拓扑结构 总线型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采用共享介质方式。总线型拓扑结构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容易实现,易于扩展,可靠性较好。 其主要特点有以下5点: ①所有结点都通过网卡连接到作为公共传输介质的总线上。 ⑦总线通常采用双绞线或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 ③所有结点都可以通过总线发送或接收数据,但是一段时间内只允许一个结点通过总线发送数据。当一个结点通过总线以“广播”方式发送数据时,其他结点只能以“收听”方式接收数据。 ④由于总线作为公共传输介质为多个结点所共享,就可能出现同一时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点通过总线发送数据,因此会出现冲突,造成传输失败。 ⑤在总线型局域网的实现技术中,必须解决多个结点访问总线的介质访问控制(MAC)问题。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是指控制多个结点利用公共传输介质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 2.环型拓扑结构 在环型拓扑结构中,结点之间通过网卡利用点对点线路连接构成闭合的环型。环中数据沿着一个方向绕环逐站传输。在环型拓扑结构中,多个结点共享同一环通路,同样需要进行介质访问控制。与总线型拓扑结构一样,环型拓扑结构通常采用某种分布式控制方法,环中每个结点都要执行发送与接收的控制逻辑。

3.传输介质类型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1)局域网的传输介质类型 局域网常用的传输介质包括: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缆与无线信道。其中早期应用最多的是同轴电缆,目前双绞线和光线应用最为广泛(尤其是双绞线)。在局部范围的中、高速局域网使用双绞线,在远距离传输中使用光缆,在有移动结点的局域网中采用无线技术。 (2)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传统的局域网采用了共享介质的工作方法(如总线型和环型局域网),为了实现对多个结点使用共享介质来发送和接收数据,人们提出了很多介质访问控制方法。IEEE 802.2标准定义的共享介质局域网有以下3类: ①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方法的总线型局域网。 ②令牌总线(Token Bus)方法的总线型局域网。 ③令牌环(Token Ring)方法的环型局域网。 考点2 IEEE 802参考模型 1.IEEE 802参考模型 1980年2月,IEEE成立局域网标准委员会(简称IEEE 802委员会),专门从事局域网标准化工作,并制定了IEEE 802标准。 早期,局域网领域有3类典型技术:以太网、令牌总线和令牌环。同时,市场上有很多不同厂家的局域网产品,它们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协议都不同。因此要为多种局域网技术和产品制定一个统一的共用的协议模型。设计者提出将数据链路层划分为两个子层:数据链路控制(LLC)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 2.IEEE 802标准 IEEE 802标准就是局域网标准。在此基础上还发展多个具体的局域网子标准,这些协议可以分为3类: ①定义局域网体系结构、网络互连、网络管理与性能测试的IEEE 802.1标准。 ②定义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功能与服务的IEEE 802.2标准。

工业互联网发展态势及政策建议

工业互联网发展态势及政策建议 工业互联网是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支撑,对繁荣经济、供给侧改革、强国建设和保障安全至关重要。目前,各国围绕工业互联网加快战略布局,竞争日益激烈,格局逐渐明晰。针对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不牢、部署应用困难等挑战,本文建议进一步围绕产业生态建设、国家引导支持、行业应用开展完善政策制定。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加速向实体经济领域渗透融合,深刻改变着各领域的生产理念、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在网络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的孕育下,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工业形态的驱动下,工业互联网蓬勃兴起。近年来,为加快促进本国制造业振兴,繁荣实体经济,争夺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美、德、日等国纷纷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产业合作为抓手,加快工业互联网推进,推动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 一、工业互联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工业互联网作为互联网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工业深度融合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重要依托,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塑造长期竞争力提供了强大动力。 第一,工业互联网是未来经济持续繁荣的新基石。工业互联网将网络信息技术最新成果充分融入生产制造、流通、运行、服务全过程,通过信息流驱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有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提升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新型劳动工具,将人、机器设备、物料、产品、环境、过程等实体生产领域基本要素全面互联,充分盘活工业大数据这一数字经济时代新生产要素,并促进新一代劳动队伍形成,从而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业互联网是新型基础设施,通过构筑制造、能源、电力、交通等经济社会各部门智能化升级必不可少的网络连接和计算处理平台,成为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像电网、水网、高速公路网一样的通用性基础设施,支撑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世界经济论坛(WEF)2015年发布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工业互联网将为制造、能源、农业、交通及其他产业部门带来革命性变革。

工作心得:“互联网+”发展展望之“互联网+”营造新环境(最新)

工作心得:“互联网+”发展展望之“互联网+”营造新环境(最新) 随着“互联网+”持续向纵深发展,简单的产业“触网”已经无法涵盖其带来的变革和影响。在可预见的时间范围内,“互联网+”或将全面上升成为国民经济运行发展、政府治理、打造网络强国的核心要素和外化形态,从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作用在技术、经济、市场、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具体来说,“互联网+”将实现五个“新”,即培育新业态,衍生出创新最活跃的产业领域;打造新产业,大力助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服务,优化服务质量与提供方式;夯实新基础,打造“互联网+”的底层支撑平台;营造新环境,创新行业监管新模式。 未来将有望创建促进互联网发展的协同推进体系。“互联网+”时代的变革对政府管理和行业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创新和改善管理服务模式,使各方面工作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成为各级政府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应当遵循“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保障互联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针对不断涌现的新模式新业务,政府应积极拥抱

创新,主动调整监管框架,在推动实践中逐步规范,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创造一种公平、公正、合法、合规的外部环境。 (一)营造法治政策环境 加快建立电信法、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统筹现有法律在网络空间的延伸适用,围绕互联网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引发的利益冲突、监管缺失等问题,加强前瞻性的法律储备研究,适时废止、修改和补充完善。积极探索交通出行、无车承运物流、快递、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准入制度创新,通过分类管理、试点示范等方式,依法为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营造政策环境。针对互联网企业资产轻、平台化、受众广、跨地域等特点,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加大网络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促进在线创意、研发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二)形成创新监管体系 要加强对互联网行业管理,强队伍、增能力、建机制,在夯实互联网基础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方式,形成反应迅速、顺畅有力、协同配合的管理体系。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

无线局域网设计原则和技术需求

济南**公司办公楼无线覆盖网络建 设方案 济南骏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4月

目录 一、济南**有限公司无线局域网建设需求 (1) 1.1 项目背景和需求 (1) 1.2网络规划拓扑示意图 (2) 1.3无线AP部署设计 (2) 1.4方案设备推荐 (3) 1.5用户上网行为功能描述: (4) 二、无线局域网设计原则和技术需求 (6) 2.1遵循标准 (6) 2.2技术成熟 (6) 2.3安全可靠 (6) 2.4可扩展可升级 (7) 2.5易管理易维护 (7) 2.6技术需求 (7) 三、NETGEAR智能无线网络的典型常用的功能 (8) 四、以太网PoE供电交换机 (10) 五、关于我们 (12)

一、济南**公司无线局域网建设需求 1.1 项目背景和需求 此次无线局域网项目是针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南**)办公楼区域,进行无线局域网的覆盖,以满足现在和未来可能的数据、语音和视频多方面的网络应用需求。 根据目前与济南**管理人员的沟通和对现场场地环境的勘察和综合分析,方案所设计的无线网络将提供高速、稳定、安全的无线信号覆盖接入,未来覆盖区域可在此基础上轻易扩展到整个建筑内的办公区域,走廊区域,以及室外”热点”公共区域等的无线覆盖。 此次的方案设计将根据无线网络的高速接入和安全特性,设计针对无线覆盖所涉及的全方面,多层次的和应用相关的技术,来介绍如何实现随时随地的网络资源共享访问,提供安全,可靠的无线访问接入控制和管理。所设计的无线网络平台将是一个多业务,多应用的平台,可以支持数据和语音的同时接入。针对内部办公人员和外来人员采取不同方式认证,安全稳定的接入无线。 为加强对网络安全和网络应用的管理,符合公安部规章制度,我们在网络的出口处安装一台防火墙,用以保障整个网络的安全运行,避免病毒或者黑客的恶意攻击。同时为了记录用户上网行为以及防止用户非法接入和非法使用路由器,在网络中安装一台专业级上网行为管理设备,对上网用户进行认证和上网行为进行记录。做到防患于未然。

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分析 2020年3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以下主要对此做分析。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全新经济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将推动形成全新的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 1、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迅猛融合发展是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引擎 2018年、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总体规模分别为1.42万亿、2.13万亿(增加值口径,2018年不变价),同比实际增长分别为55.7%、47.3%。其中,2018年、2019年中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分别为4386亿元、5361亿元; 工业互联网融合带动的经济影响迅速扩张,2018年、2019年规模分别为9808亿元、1.6万亿元。 预计2020年,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总体规模约为3.1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约为47.9%,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约为6520亿元,工业互联网融合带动的经济影响约为2.49万亿元。 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保持稳步增长,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测算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分别为4386亿元、53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1%和22.2%。

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将达到6520亿元,同比增长21.6%。2017-2020年期间,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增长超过93%,年复合增长率达24.6%。 工业互联网融合带动的经济影响部分发展迅猛,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引擎。测算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融合带动的经济影响规模分别为9808亿元、1.60万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5.7%、62.7%,占GDP 比重分别为1.1%、1.6%。 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融合带动的经济影响规模约为2.49万亿元,同比增长55.8%。2017-2020年期间,工业互联网融合带动的经济影响规模增长了接近4倍,年复合增长率达70.5%。

网络技术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网络技术的目前发展状况和未来展望 摘要:近年来网络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网络已经发展成为实现信息资源,存储资源以及计算资源共享的新型信息平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网络正朝着高速化和宽带化的方向演变,并逐步由单一的数据传送网络发展成为数据,语音,图像和实时多媒体信息的综合传输网络。网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我们生在网络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网络。本文主要从国内网络发展状况,国内网络未来前景与展望以及国内外网络技术的分析比较三方面阐述下对网络的认识。 关键字:状况;背景;前景;展望;分析;比较 1.引言 网络技术发展迅猛,便捷、丰富,网络应用在世界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发挥着重要作用,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网络发展进入繁荣期,网络应用层出不穷。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为了能更好的应用网络,让网络成为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便携工具,我们必须深入的去了解现在网络的状况,网络的技术背景。同时要对网络做出预见性,对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以便能在未来更好的应用网络。 2.目前国内网络发展状况 2.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状况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它涉及到通信与计算机两个领域。它的诞生使计算机体系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当今社会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水平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水平,而且已经成为衡量其国力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无线局域网概述

无线局域网概述

浅谈无线局域网(WLAN) 前言 在这个“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时代,伴随着有线网络的广泛应用,以快捷高效,组网灵活为优势的无线网络技术也在飞速发展。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从专业角度讲,无线局域网利用了无线多址信道的一种有效方法来支持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并为通信的移动化、个性化和多媒体应用提供了可能。通俗地说,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WLAN)就是在不采用传统缆线的同时,提供以太网或者令牌网络的功能。通常计算机组网的传输媒介主要依赖铜缆或光缆,构成有线局域网。但有线网络在某些场合要受到布线的限制:布线、改线工程量大;线路容易损坏;网中的各节点不可移动。特别是当要把相离较远的节点连接起来时,敷设专用通信线路的布线施工难度大、费用高、耗时长,对正在迅速扩大的联网需求形成了严重的瓶颈阻塞。无线局域网就是解决有线网络以上问题而出现的。 无线局域网的历史 说到无线网络的历史起源,可能比各位想像的还要早。无线网络的初步应用,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陆军采用无线电信号做资料的传输。他们研发出了一套无线电传输科技,并且采用相当高强度的加密技术。当初美军和盟军都广泛使用这项技术。这项技术让许多学者得到了灵感,在1971年时,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的研究员创造了第一个基于封包式技术的无线电通讯网络,这被称作ALOHNET的网络,可以算是相当早期的无线局域网络(WLAN)。这最早的WLAN包括了7台计算机,它们采用双向星型拓扑(bi-directional star topology),横跨四座夏威夷的岛屿,中心计算机放置在瓦胡岛(Oahu Island)上。从这时开始,无线网络可说是正式诞生了。虽然目前几乎所有的局域网络(LAN)都仍旧是有线的架构,不过近年来无线网络的应用却日渐增加,主要应用在学术界(像是大学校园)、医疗界、制造业和仓储业等,而且相关的技术也一直在进步,对企业而言要转换到无线网络也更加容易、更加便宜了。 无线局域网的技术特点 无线局域网利用电磁波在空气中发送和接受数据,而无需线缆介质。无线局域网的数据传输速率现在已经能够达到11Mbps,传输距离可远至20km以上。它是对有线联网方式的一种补充和扩展,使网上的计算机具有可移动性,能快速方便地解决使用有线方式不易实现的网络联通问题。 1.无线局域网的优点

局域网通信中的几个重要技术

局域网通信中的几个重要技术 【关键字】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技术、帧、封装、存储转发、VLAN技术 【摘要】一个单位一般需要组建一个局域网以连入到互联网中,局域网中多采用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技术;IEEE802.3系列协议封装的帧格式是局域网中最为常见的数据组织形式;交换式局域网及VLAN技术目前被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去深入的认识局域网。 局域网覆盖范围小,组建灵活、投资少、可靠性好,易于维护和升级,局域网技术已经走近千家万户,一个单位、一个组织都需要组建一个局域网以连入到互联网中。一般而言,一个局域网中的主机往往同属于一个网段,从而易于整个网络的寻址、布局,也有利于本局域网的管理和维护。 一、局域网中的介质访问控制技术 1、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技术——CSMA技术 在整个网络架构体系中,局域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覆盖范围小,往往适合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组建。由于复用技术所使用的设备往往价格不菲,因此局域网多不采用多路复用技术。故而局域网中的介质访问技术(多用户争用信道的机制)尤显的重要。以下说明常见的四种: (1)坚持型CSMA技术 特点:若用户需要传输数据,先侦听传输介质,如果介质是空闲的,则立即发送;如果介质是忙的,继续监听,直到介质空闲,立即发送。 缺点:当多个用户同时捕捉到空闲时,而下个时刻又同时需要占用信道,

则此时产生冲突,当网络中工作站的数目增加时,这种冲突产生的几率是非常大的。 (2)非坚持型CSMA技术 特点:若用户需要传输数据,先侦听传输介质,如果介质是空闲的,则发送;如果介质是忙的,则通过随机算法产生一段随机时间,待随机时间耗尽后,继续侦听;重复以上步骤,直到介质空闲,占用信道,用户传输数据。 缺点:一旦用户侦听信道的结果为忙,则需要产生一个等待时间(这个时间的跨度是随机的、不等的),而在这个等待时间内,信道是无法利用的,降低了信道的利用率。 (3)P—坚持CSMA技术

对网络未来发展的展望

对网络未来发展的展望 【中文摘要】:本文从解释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入手,追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分析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就计算机网络在网络构架、应用和业务领域、网络运营模式等方面做出大胆设想,为我国今后网络的发展设想了方向。 【中文关键字】:计算机网络趋势历史应用 【English title】: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Abstract】:In light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concep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analyzes the military and the existence problems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development, and on the computer network in the network skeleton application and aspects and so on service domain network operation pattern makes the bold tentative plan,and we also conceived the computer network direction to our country. 【Key words】:Computer network Current History Application 【正文】: 一、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1. 含义: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施连接起来, 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 2. 关键点:分布的地理位置不同;互连的计算机系统具有独立的功能;通过通信设施 连接;通过网络软件的控制和管理;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目的。 二、网络发展的现状及其问题 1. 就近10年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来看,成绩是巨大的、辉煌的,它给中国的老百姓 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的信息平台。在传统上,我们所接受的信息从报纸、广播、电 视到互相交流所得到信息都是单向式的。从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来讲,大家接受信息 的模式是大家很关注、很相信、很接受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方式。但互联网的出现 使人们具有一个平等的平面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获取信息又使人们认识到什么是信 息,哪些信息是自己所需要的。同时人们获取信息时会发现在发布信息、获取信息 过程当中自己应该拥有的权力,进而人们发现了自己在社会当中应该拥有的权力。 2. 互联网对中国社会和普通老百姓在思维、意识和创新的观念上带来的巨大改变。现 在大家以平常心态看待网上出现的QQ、ICQ或网上社区,而在10年前我们看待 这些新鲜事务的时候首先要看这些是不是政府认可的或者是不是大家的公共观念 可以接受的。网络给予大家一种在网上平等交流、平等沟通、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力,而这种权力是以往任何一种媒体不具备的,也不能够给予中国老百姓的。它从根本 上改变了中国人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带给大家的思维定势。互联网的发展真 正能够使中国13亿人的智慧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创造出无穷的力量。这种平等的平 台为大家提供了实现的机会。 3. 互联网对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有网络的出现,首先,社会生 活方面,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通过网络搜索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可以加 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经济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局域网安全设计关键技术分析

局域网安全设计关键技术分析 发表时间:2010-06-17T09:54:58.857Z 来源:《计算机光盘与应用》2010年第5期供稿作者:程炜,王小曼 [导读] 局域网网络安全一直关系到企业内部信息的安全 程炜,王小曼 (中国人民解放军95854部队,北京 101308 ) 摘要:局域网网络安全一直关系到企业内部信息的安全,本论文重点探讨了局域网安全设计的技术,在简单介绍了局域网网络安全的 定义及其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重点对局域网网络安全的设计技术,结合公司内网的信息安全要求,从网络物理安全设计、网络结构安全设 计、网络应用系统安全设计和网络管理系统安全设计等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局域网网络信息安全的实现技术方案,对于进一步提高局域网 信息安全设计技术及其应用水平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局域网;网络安全;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5-0000-02 Analysis on Key Technology of LAN Security Cheng Wei,Wang Xiaoman (95854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Troops,Beijing 101308,China) Abstract:LAN network security has been related to the inter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of enterprises,this paper focused Keywords:LAN;Network security;Technology analysis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范围Internet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网络越来越多的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也给信息行业带来很多 新的挑战。在众多的网络攻击事件中,由内部人员发起的攻击或者由内部人员滥用网络资源造成的攻击占据网络攻击事件中相当大的比 例,因此内部网络和主机安全对于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安全至关重要。 二、局域网网络安全概述 (一)网络安全的定义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 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 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 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二)局域网网络安全设计的原则 1.原则1: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与保密的“木桶原则” 网络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系统,它本身在物理上、操作上和管理上的种种漏洞构成了系统的安全脆弱性,尤其是多用户网络 系统自身的复杂性、资源共享性使单纯的技术保护防不胜防。攻击者使用的是“最易渗透原则”,必然在系统中最薄弱的地方进行攻击。 因此,充分、全面、完整地对系统的安全漏洞和安全威胁进行分析、评估和检测,是设计信息安全系统的必要前提条件。 2.原则2:信息安全系统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原则 不能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合法用户的操作活动,网络中的信息安全和信息共享存在一个矛盾:一方面,为健全和弥补系统缺陷的漏 洞,会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势必给系统的运行和用户的使用造成负担和麻烦,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实时性要求很高 的业务不能容忍安全连接和安全处理造成的时延和数据扩张。如何在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把安全处理的运算量减小或分摊,减少用户记 忆、存储工作和安全服务器的存储量、计算量,应该是一个信息安全设计者主要解决的问题。 三、局域网网络安全设计技术分析 为了使本论文所探讨的局域网网络安全设计技术更具有针对性,这里以某公司内部的实际内部局域网为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技术分 析。 (一)网络物理安全设计 网络的物理安全是整个网络系统安全的前提。根据公司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成本、安全、可靠等各方面因素,在网络的物理安全设计 方面,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第一,服务器后备供电问题,为了防止服务器市电供电突然中断可能引起的硬件损坏和软件系统故障以及在正常情况下给服务器提供 稳定安全的供电,给服务器配置UPS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电脑主机室设计,机房除了加装空调设备外,还应当作防火、防雷等其他方面的考虑,增加防火、防雷系统,并安装了门禁系 统,对出入机房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记录。 第三,结构化布线方面,全部采用结构化布线系统,数据线(网线与电话线)和电线分开不同的管道铺设,网络节点全部采用铁盒安 装在地板上,不使用时可以关上铁盒,不影响地面使用。 (二)网络结构安全设计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也直接影响到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例如在内部网和外部互联网络进行通信时,内部网络的机器安全就会受到威胁, 同时也影响在同一网络上的许多其他系统,因此如何很好的隔离内网与互联网是网络结构安全设计的主要考虑。在前面的逻辑设计中提 到,公司内网与互联网络的连接是通过中国电信的DDN 4M专线来实现的。如何安全可靠的隔离它们呢,在本次升级方案中,采用了两种方 案。第一,完善原来的Cisco路由器和防火墙组成的第一道隔离带,加强路由器和防火墙的配置,尽量将不安全的因素阻击在第一道隔离 带。第二,除了第一种方案的所采用的硬件措施外,考虑引入一种代理软件部署成代理服务器,在内网与互联网络之间形成坚实的第二道 隔离带。 (三)网络应用系统安全设计 应用的安全涉及方面很多,在安全性上,主要考虑尽可能建立安全的系统平台,通过专业的安全工具和及时修补应用系统的漏洞等方 法,来提高应用系统的安全性。目前对公司来说,涉及对互联网的应用系统主要是Exchange Server邮件系统。在原来的网络系统中,邮 件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用户接收大量的垃圾邮件和病毒软件,导致客户机电脑中毒,中毒的客户机电脑又自动利用公司的邮件服务器

海外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分析

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讯:德国将工业4.0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次。工业4.0研究项目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并已上升为德国的国家级战略。 德国联邦政府投入达2亿欧元。 "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工业4.0"概念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工业4.0"的设想要把生产设备联网,就是生产的"一体化"。把不同的设备通过数据交互连接到一起,让工厂内部,甚至工厂之间都成为一个整体。 这种工业设备生产数据的交互在德国正在变为现实。工业4.0能够持续带来覆盖整个价值网络的资源生产率和效率的增益。 同时能够将人口结构变动和社会因素考虑在内,并设定合适的方式来组织生产。智能辅助系统可以把工人从单调、程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创新和增值业务上。 GE在美国推动工业互联网。GE提出了工业互联网革命(Industrial Internet Revolution),一个开放、全球化的网络,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 "这是一个庞大的物理世界,由机器、设备、集群和网络组成,能够在更深的层面和连接能力、大数据、数字分析相结合。"正如过去互联网的普及是由个人电脑、网络连接成本的下降所推动,工业互联网的突破是由更低成本的传感器、数据存储和更快的数据分析能力所推动。 现在工业机器的监测诊断系统已得到改进,并且信息技术的成本有所下降,基于越来越多的实时数据的计算能力得到了提高,可处理大量信息的远程数据存储、大数据集和更先进的分析工具日趋成熟,并且应用更加广泛。

网络技术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网络技术的目前发展状况和未来展望 摘要:近年来网络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网络已经发展成为实现信息资源,存储资源以及计算资源共享的新型信息平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网络正朝着高速化和宽带化的方向演变,并逐步由单一的数据传送网络发展成为数据,语音,图像和实时多媒体信息的综合传输网络。网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我们生在网络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网络。本文主要从国内网络发展状况,国内网络未来前景与展望以及国内外网络技术的分析比较三方面阐述下对网络的认识。 关键字:状况;背景;前景;展望;分析;比较 1.引言 网络技术发展迅猛,便捷、丰富,网络应用在世界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发挥着重要作用,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网络发展进入繁荣期,网络应用层出不穷。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为了能更好的应用网络,让网络成为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便携工具,我们必须深入的去了解现在网络的状况,网络的技术背景。同时要对网络做出预见性,对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以便能在未来更好的应用网络。 2.目前国内网络发展状况 2.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状况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它涉及到通信与计算机两个领域。它的诞生使计算机体系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当今社会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计算机网络

的发展水平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水平,而且已经成为衡量其国力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自50年代开始,人们及各种组织机构使用计算机来管理他们的信息的速度迅速增长。早期,限于技术条件使得当时的计算机都非常庞大和非常昂贵,任何机构都不可能为雇员个人提供使用整个计算机,主机一定是共享的,它被用来存储和组织数据、集中控制和管理整个系统。所有用户都有连接系统的终端设备,将数据库录入到主机中处理,或者是将主机中的处理结果,通过集中控制的输出设备取出来。它最典型的特征是:通过主机系统形成大部分的通信流程,构成系统的所有通信协议都是系统专有的,大型主机在系统中占据着绝对的支配作用,所有控制和管理功能都是由主机来完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大量功能先进的个人计算机的问世,使得每一个人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计算机,进行他所希望的作业处理,以个人计算机(PC)方式呈现的计算能力发展成为独立的平台,导致了一种新的计算结构---分布式计算模式的诞生。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出现了多台计算机互连的需求。这种需求主要来自军事、科学研究、地区与国家经济信息分析决策、大型企业经营管理。他们希望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连成为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网络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使用本地计算机的软件、硬件与数据资源,也可以使用连网的其它地方计算机软件、硬件与数据资源,以达到计算机资源共享的目的。 如今的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普遍采用了计算机来进行或企业管理,或生产制造,或数据处理等等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其影响,计算机的衍生产品互联网已离不了我们了。我们能认证的事实是我们的生活随着计算机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计算机已经控制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内容。在目前,计算机已经过了几代的发展,在各种领域内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套完善的体系,规范了计算机的发展。当初的计算机行业由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其内部各领域尚未形成一套标准,各企业独立制定合乎自已发展项目要求的标准,这就导致一个行业的标准很多不统一,呈现出混乱的状况。这导致发展的颈瓶出现,不利于计算机在本领域取得发展突

展望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到来也许并不像电,不像火那样让人顿时感到光亮,但它的影响却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很多人把互联网单纯等同于网上冲浪,如果你问他,没有互联网的话他会怎样,他也许会拍拍胸脯说,大不了我不斗地主,不聊QQ,不去淘宝,不逛论坛……云云,而实际上,互联网的应用绝不仅仅止于此,如果某一天你不能从银行转账,不能预订机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能随时随地Google一下……你会不会觉得非常不习惯?所以我们知道,互联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无法缺少的一环,既然如此,我们就来做个预言家,看看互联网在未来会有哪些看得见想得出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将进入全民时代 在未来,使用互联网的人一定越来越多,虽然这看上去是废话一般,但却是个不争的事实,也许以前因为经济、文化等因素致使很多像我们父母那一代的人无法接受互联网,但如今九年义务教育已经让文盲越来越少,而且电脑以及宽带费用也都个顶个地往下跌,一切都不是问题了,全民互联网时代自然也就来了,就像国家科学基金会所预测,2020年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50亿。 电子计算机将不再“一家独大” 现如今电脑仍然是人们互联网应用的主体设备,而未来,这种情况将会得到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城市基础设备,据国家科学基

金会预计,未来会有数十亿个安装在楼宇桥梁等设施内部的传感器将会被连接到互联网上,人们将使用这些传感器来监控电力运行和安保状况等,据估计,这数量要远远超过用户数量,何况计算机乎。 无线化是必然趋势 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圈子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今天这里明天那里,所以无线网络大受青睐,而在未来,一定有过之而无不及。按Informa预计,到2014年,全球无线宽带网的用户数量将提升到25亿人左右,所以说无线化是必然趋势毫不为过。 互联网的网络管理将更加自动化 除了安全方面的漏洞之外,目前的互联网技术最大的不足便是缺乏一套内建的网络管理技术。国家科学基金会希望科学家们能够开发出可以自动管理互联网的技术,比如自诊断协议,自动重启系统技术,更精细的网络数据采集,网络事件跟踪技术等等。 互联网技术对网络信号质量的要求将降低 随着越来越多无线网用户和偏远地区用户的加入,互联网的基础架构也将发生变化,将不再采取用户必须随时与网络保持连接状态的设定。相反,许多研究者已经开始研究允许网络延迟较大或可以利用其它用户将数据传输到某位用户那里的互联网技术,这种技术对移动互联网的意义尤其重大。部分研究者们甚至已经开始研究可用于在行

现代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

现代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 信息与电子学院2220110145 (一)通信网的现状 1835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此后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里,这两种电信业务一直处于垄断地位。60年代初,半导体技术长足的进步与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使通信事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C&C(Computer Communication)已成为现代通信的同义语。 数字化和业务的多样化是现代通信的两个重要特点,以数字“0”和“1”表示的信息具有很高的传输质量,并且便于进行通信处理和信息处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需求的通信业务的种类不断增加.表1列出了一些国家已经投入运营的各种通信网。 电话网将世界上现有的几亿部电话机相互连接,构成当代最大的通信系统。目前各国电信部门广泛利用数字程控交换技术和数字传输技术对模拟电话网进行改造,从而能够不断增设新的附加业务,提高通话质量,进一步降低设备与网路运行管理的成本,使电话网逐步向综合数字网(IDN:Integrated Digital Network)过渡。 数据通信网不仅能够传送数据,还可利用配置在网内的计算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采用著名的x.25通信协议的分组交换网近年来获得了迅速发展,已成为仅次于电话网的国际第二大通信网。与此相反,电信网呈现出停滞乃至衰落的趋势,将来可能完全被数据通信网取代。这是因为数据网完全具备电信网的功能,能够高速提供所有电报业务的缘故。 移动通信网是利用无线信道将汽车、船舶和飞机等移动体和电话网等固定的通信网相连的通信网。近年来,移动通信业务发展迅速,各发达国家每年以高速率增长。为了进一步扩大移动用户数,便于与数字电话网互通以及与ISDN网综合,今后将主要发展900MHz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在移动通信网中需要移动体定位及跟踪交换等特殊的网管技术。 当前,在图像通信中应用最广的是传真(FAX)业务。尤其在一些不习惯利用键盘输入字符的国家得到迅速推广。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可视图文(Video text)业务也逐渐普及。它能够非常便利地向人们提供电信购物、新闻检索和经济信息等服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视电话与会议电视等动图像通信业务是最重要的交互型视频通信业务。会议电视具有清晰的画面及逼真的临场感,它不仅能够缓解日益严峻的交通状况,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经费,提高工作效率。 增值通信网(VAN:Value Added Network)1973年始于美国。当时许多经营者利用从电信、公司租用的线路组建分组交换网,然后再出租来获取利润。起初这种通信网被称作VAN,后来把凡具有协议变换、速率变换和存储功能的数据通信网统称为VAN。它的资费低廉。用户可利用网路中丰富的通信协议和任何通信对象进行通信。 ISDN是以公用电话网IDN为基础构成的。它以标准的用户一网络接口实现端到端的数字连接,此外,其信息通路与信令通路相分离,并得到No.7信令网的支持。总之它是严格按照CCITT l系列建议组建的通信网。当前经常看到在局域网(LAN)中实现ISDN的提法。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虽然功能强化的计算机局域网中可能包容多种通信媒体,即除具有通常的LN的功能外尚能提供电话、FAX和会议电视等等多种业务,但是它只是一个多媒体的高级办公自动化(OA)系统,而绝非ISDN,LAN只能作为ISDN的一个终端通过I系列接口接入ISDN。 当前,以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信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材料与器件向超高密度化、超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