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乡结合部

城乡结合部

城乡结合部
城乡结合部

浅析城市化影响下的城乡结合部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乡结合部迅速崛起,成为城市发展

过程中的新亮点。城乡结合部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是城市化进程中矛盾最集中、最普遍的区域。只有正确处理好城乡结合部问题,才能使城市化进程

稳步快速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结合部基本内涵与功能

(一)城乡结合部的概念

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

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城乡交错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

村地带。它是不同所有制土地、不同行政管理体制交汇的区域,是流动性强、

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区域,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单纯的城市区域,又区别于纯

粹的农村区域,是既有城区风貌、又有乡村特点的一种经济地理空间。

(二)城乡结合部的类型

一般说来,城乡结合部有三种类型:一是受行政隶属关系制约,属城市政

府管辖,却又地处乡村包围的城市郊区:二是属城市政府管辖的县,在地理位

置上又与城区接壤的或“插花”的地带;三是受地域影响,处在城区外围,相

对连接城乡的其他交接地带。

(三).城乡结合部的特点

(1)城乡结合部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

(2)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

(3)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乡村经济的双向辐射,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在增加。(四). 城乡结合部的功能

城乡结合部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城市提供新鲜、卫生、充足的农副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第二,农民有较多的机会进入市区或者兼营非农产品,增加农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收入。第三,近郊房舍宽裕,房租便宜,可为城市外来及流动人口提供住宿条件,缓解城市住房压力。第四,城乡结合部宽广的地域在一定时期也承接了部分城市工业的迁移和大型专业商贸批发市场的设立。

总之,城乡结合部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窗口,又是城市辐射农村的桥头堡;是城市动量载体、物资能量交换最频繁的区域,又是地域特征复杂,人口流动性大,自然、社会生态独特的区域。

二、我国城乡结合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城乡结合部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也积累了许多经验,有效推进了城化进程,但伴随着工业、城市文明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的“周转”也在加速,从而导致了许多新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管理滞后

第一,流动人口多,治安管理相对差。城市发展快,流动性强不仅导致人口的不稳定,而且也增加了管理难度。第二,道路拥挤,交通管理滞后。长期存在的交通管理混乱现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和城市化的发展。

(二)经济管理混乱

第一,征地补偿标准不一,农民感到利益受损。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被城市政府大量征用,农民得到的补偿费各地标准不一,大部分区域难以保障他们在失地后获得长期的稳定收入。第二,恶性竞争明显,产业结构失衡。目前城乡结合部中的第二产业以乡镇企业、中小型企业为主,第三产业又以房屋出租、小型餐饮和零售业为主。由于普遍缺乏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不少地区出现了恶性竞争、结构失衡、环境恶化等现象,有的甚至成为淘汰产业和高耗能产品的“避难所”。第三,农民收入来源畸形,就业难度大。城乡结合部农民相当一部分未在城市就业却已购房移居城市中心区,而城乡结合部的旧房出租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大部分农民职业技能偏低,在再就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宁可赋闲也不愿从事辛苦的工作。

(三)规划管理无序

第一,规划未与城市衔接。大多数城乡结合部没有融入城市整体规划,无法满足人流、物流、停车及消防等的基本要求,排水、排污设施不配套。城市政府对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工作无法全面衔接,有的地区尽管也有比较完善的控制性规划,但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第二,违章建筑隐患多。房屋租金的冲击和拆迁补偿费不断提高,使城乡结合部的房屋越盖越高,越盖越密,私自加层的房屋在质量上存在极大的隐患,稍遇强风或轻微地震,就有坍塌危险。第三,公共基础设施少且差。城乡结合部普遍缺乏城市基础设施,供水、供电、供气等管网线路不齐全,质量差。许多村落用地功能紊乱,规划中的绿地被侵占,生活、建筑垃圾随处可见,生态环境较差。

(四)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使城乡结合部存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不统一。尽管在自然属性上城乡结合部产业已非农化,村民职业构成也呈非农化趋势,但在社会属性上依然将其定位为农村。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和属性的不统一,导致城乡结合部行政管理权力交错,效率低下。一方面,它必须接受以管理城市为主的“区”的领导,但又没有实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它虽然是农村的组成部分,但大部分的劳动力进城或就地转向了非农产业,有些农村政策失去了贯彻对象,城市的各种优惠政策也难以进入城乡结合部,有的城乡结合部早已成为“城中村”了。虽然近年来各地政府已经重视城乡结合部的管理,但旧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又积累了不少。

(五)土地被大量征用,农民出路难以安排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一般来说,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利用率和效益都是很高的,北京市近郊农民一亩地的塑料大棚种菜收人高达10多万元。随着城市规划的实施,土地被征用,农民何处去?就北京市而言,大体有三种出路,一是提前“退休”,由民政部门每月发给几百元的生活费用;二是少数的农民通过招工成为城市企业职工;三是由乡村集体组织发给一次性安置费,自谋职业。根据追踪调查,以上三种安排都使广大农民的收人减少,即便是被招到国有企业工作的农民,其收入也比原来种蔬菜种果种花的收入降低。改革开放前转居转工者收入高而稳定,大家抢着转,现在,由于国有企业不景气,转居自谋职业困难,许多人又想回村瓜分集体资产和要求安排就业。

总之,随着城乡结合部农地被开发为建设用地,农民变为无地居民,他们的就业问题就凸显出来了。集体资产如何处置,这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和社会保障的大问题。集体经济组织是留还是撤,如果保留应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保

留,等等。

三、我国城乡结合部问题成因分析

城乡结合部存在的问题会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阻碍作用。要想解决城乡结合部问题,使城市化稳定和谐推进,就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一)历史文化原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我国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4%。长期的农业耕作对我国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民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城乡结合部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形成,农民在价值和生活方式上有着浓厚的乡土意识、小农意识,他们习惯于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传统生活模式和早出晚归的田园生活。因此,被城市“包裹”起来后,农民仍然按部就班、我行我素,在城市化进程下对城乡结合部进行管理时,往往不能配合政府有关政策,使相关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二)社会经济原因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聚集,但是大量的外来人口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术,无法找到酬劳较高的工作,只能选择在房屋租金水平相对较低的城乡结合部租房居住,城乡结合部成了流动人口的聚集地,给环境、社会治安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城市化的无序发展也是造成目前城乡结合部问题的社会经济根源。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城市化水平只有10.6%,当时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是29%,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早已超过60%。改革开放后,工业的发展、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但改革前城市化的长期停滞使改革后出现了“补课性”的“跨越式突进”,城市化比例从1978年的不足18%快速增长为2009年的46.6%。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城市化进程有其特定的推力条件和发展基础,不顾条件是否具备,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将欲速而不达。个别地方通过城建规模的简单扩张和城市人口的机械膨胀,从而跑步进入城市化的思路不仅理论上行不通,在实践中也必然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三)体制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证工业化积累,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把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用行政的手段划分开来,最终形成了以工业化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城市经济体制和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经济体制,也就是城乡完全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 二元管理体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其弊端不少,并成为产生城乡结

合部问题的根源之一。

城乡结合部与纯城区或纯农区的最大区别在于区域特征的“三交叉”,即城乡地域交叉、农居生活交叉、街乡行政管理交叉。在城乡分治的公共管理模式下,无论是由街道、还是乡村组织来承担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会管理责任和提供公共服务,都意味着需要支付额外的管理成本。要实现农村管理体制向城市管理体制的并轨,又面临着二元社会结构的其他限制,其中既包括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改革,也包括给失地农民以城市居民同等社会待遇的制度安排等一系列改革。“三交叉”无法改变城乡社会分治的现实,其结果是局部融合、整体不融合,表面融合、实际不融合,城乡结合部的问题即由此而衍生。

四、城乡结合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从国外城市发展的阶段经验来看,城市从聚集到分散,进入郊区化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标志。在这个过程中,城乡结合部一带将是城市的精华地段,在产业方面将以高端产业为主;在人居城市建设中,将是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生活方便的高档社区集中地带。

(一)体制改革对策:实行“一元化”管理体制

1.整建制地撤销行政村,改为街道或社区管理。城乡结合部的很多矛盾来源于城乡交叉管理,因此,对于农村已经没有任何耕地;农村三分之二的建设用地都被征用的“城中村”地区和农业用地占总土地面积不到一半的“三交叉”地带,即使有农民也已经不从事农业生产,无论是否有农民,都需要进行彻底的撤村改街道或社区,对这一带的基础设施、市容环境等进行统一管理。

2.对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成熟村镇,通过加快集体资产处置,促进城市化进程。在很多城乡结合部即使还有集体土地,还有农民户籍属性,但早已不从事生产,主要在集体企业就业或靠出租房屋为生。在这种情况下,保留集体经济就会继续让村集体经济承担管理农民的所有事务,无疑成为城乡统筹的障碍。因此,尽快通过集体资产处置,变集体经济为股份制经济,使之成为城市经济的组成部分,从而实现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分离。

(二)严格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坚持“一体化”规划建设

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市政设施必须符合全市的总体规划,要严格执行全市的城市总体规划,以确保城市总体规划在结合部地区得以具体贯彻实施。同时,根据城乡、农居二元并存的不同情况,市、区两级政府在符合全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适当下放给乡镇街道一定范围的执法管理权,鼓励乡镇、街道对本地区范围内的违章违法进行监督管理,促进总体规划顺利实施。还要优先安排结合部地区的供(排)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学校、社区卫生站、文化站、幼儿园、福利院等公共事业服务设施的建设,保持该地区与城区建设同步发展。

(三)平衡各群体的利益需求:实现“均等化”公共服务

一是在逐步覆盖新农保和健全城镇社保的进程中,提高对不同批次转居人员的补偿,尽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消除城乡分治造成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城乡差别。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使城乡结合部的广大居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和均等公共服务。二是无论乡镇出钱还是政府出钱,或者各出一部分,尽快弥补这部分人员的利益损失是解决违章建筑、社会治安、基础设施不足的根本。三是由政府征用零散的集体土地,通过土地储备,化整为零,并对所征土地进行一级开发或根据规划出让给开发商,为政府解决土地开发不规范所带来的很多管理成本和后遗症,同时为高端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一盘棋”统筹发展

彻底取消城乡户口差别,建立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是深化户籍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城乡结合部城市化进程制度性约束的关键。在农转居过程中,应放低城市户籍的门槛,对凡是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农民,一律由农民转为居民,首先从身份上消除“人户分离”、“农居混杂”的现象,改变现行的人员单位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以居住地为标准的人口治理模式。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自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现实出发,制定和完善城乡结合部地区农转居的政策,解决好农民加入社会保险问题,妥善处理农保与社保的对接。要积极研究解决城市化农转居后的农民就业问题,建立完善的再就业体系,这是解决城乡结合部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户籍制度改革、集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在当前国家政策不到位的情况下,从试点先行的角度,结合我区实际,可以考虑在土地收益、资产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弥补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确保农转居后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缩小与居民的“差距”。

五、结语

城乡结合部出现的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迈过的“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表明,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传统的“二元”结构制度逐渐被打破。但由于传统体制的强大惯性和新经济体制发育的不完善,我国的城乡之间仍处于不协调发展状态,城乡结合部存在的诸多问题就是城乡矛盾的集中表现。这种新形势下的不协调关系既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影响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因此,应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总体思路,着力解决城乡结合部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通过实行一元化管理,找到解决城乡结合部问题的突破口;通过制定一体化规划,调整城乡结合部的结构功能;通过推进统筹发展,实现城乡结合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实现“一站式”服务,构建城乡结合部新型的和谐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解决城乡结合部发展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解决城乡结合部发展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聂敏王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长期以来出现管理混乱、管理失位、缺位和薄弱等很多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仅凭街道管城市、镇村管农村的组织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需要,街、镇城市管理职能相衔接的“体制内”创新难以奏效,必须选择一条适合市情、区情的路径,循序渐进地推进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探索城乡结合部的有效管理模式,推动城乡结合部地区又好又快和谐发展。 一、城乡统筹中的不同利益主体及表现 城乡关系中除了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民以外,还包含城市街道与镇政府,失地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有地农民,以及集体组织经济条件好与差等而形成的不同群体。 从管理主体来看,镇、村和街道行政管理在地域划分上是清楚的,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街道和镇、村的管理范围仍然存在着交叉和分割问题。城市与农村两种体制并存,对农民和居民的区别管理,使得街镇两种管理体制并行成为必然的选择。在地域交叉以及界限难以明确划分的情况下实行城乡分治模式,无论是通过“街——居”还是“镇——村”组织来承担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民与居民、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社会管理责任,都意味着会出现管理交叉或空白,街道办事处管不了街道内的村和农民,乡镇管不了乡镇内的居民小区和居民,同时也会引发社会不公正,即同一区域内的人群享受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不一样。 正是由于这种复杂的利益群体结构产生了多种利益需求,要实现城乡统筹,就必须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城乡统筹中的利益关系是城乡关系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起来,新的利益阶层不断涌现,利益差距不断扩大,利益多元化更加突出。其中,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快速进程的产物,是城乡关系的集中表现,城乡结合部问题也是很多乡村将要面临的问题,其利益关系是统筹城乡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焦点,是最适宜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地域和最佳切入点。 二、管理体制和内容上的交叉和空白 1.市容卫生、保洁绿化、治安管理、工商税务等领域出现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职责不清和责任不明的现象。一方面,在街镇行政区划调整时,虽然明确了地理界线,但在综合管理分工上却没有明确职责,从而造成多头管理、重复管理,同一地段内既有镇政府负责的事宜,也有街道办事处管理的事务,且执法尺度不统一。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形成管理空白或无人管理,如农居混杂区域内的违法建设、违章建筑、卫生死角等。 2.违法建设比较突出,违章建筑较为普遍。据调查了解,违法建设、违章建筑问题几乎覆盖我区所有镇和街道,有的地方甚至是家家户户都有违章建筑,而且大多数都是用于出租获利的。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市容市貌,同时增加地区安全隐患和综合治理的难度。 3.农转居后的社会保障相关政策不到位,配套措施不及时。一是农民与居民的社会保险差距较大,由于农民劳龄不予计算或无法合理计算,退休时所得养老保险金低;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不畅;三是农转居后社会保险补贴、再就业等保障措施不力,一些农民不愿转居。 4.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结合部地区原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生活服务网点缺乏规划,比如我街道社区医疗站房屋比较简陋、人员设备不足,简单身体例行检查都比较困难。同时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也加大了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的紧张矛盾。 5.流动人口与出租房管理不规范。一是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不协调,公安、综治办缺乏配合,流动人口的数据统计难统一;二是流动人口的服务机制不健全,计划生育、教育、社会保险、党建等工作难以开展和落实;三是出租屋管理缺乏有效手段,使其往往成为社会治安问题或犯罪发生的温床。 三、协调利益关系实现统筹城乡发展 从国外城市发展的阶段经验来看,城市从聚集到分散,进入郊区化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意见,积极整改城乡结合部存在的环境卫生突出问题,营造干净整洁、靓丽有序的城乡环境,按照《市双创办关于印发的通知》(安创办发〔X〕X号)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整治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集中解决城区及城乡结合部煤堆、土堆、垃圾堆、渣堆乱堆乱倒问题,建立健全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彻底改变环境脏、乱、差现象,为城乡居民营造整洁亮丽、绿化美化、舒适宜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整治范围 县城区及城乡结合部、各镇及集镇周边。 三、整治内容 (一)环境卫生整治。全面清理县城及城乡结合部可视范围内的煤堆、土堆、垃圾堆、渣堆,加强道路沿线环境卫生清扫保洁,落实清扫保洁人员,合理布局垃圾桶、果皮箱等环卫基础设施,做到全天保洁,垃圾日产日清;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立常态化清扫保洁机制。 (二)市容秩序整治。集中整治城区及城乡结合部乱堆乱倒、乱搭乱建、乱弃乱摆、乱拉乱挂等现象,组织拆除违章建筑物;加强沿路市场规范管理,依法取缔马路市场。强化执法监管,督促门店严格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严查出店占道流动经营及车辆带泥(沙)带灰、不覆盖上路、沿途抛洒滴漏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三)绿地绿带整治。开展城乡结合部沿线绿地绿带环境卫生整治,搞好补植补栽,严厉打击破坏绿化设施行为,做好路段公园、绿化带的苗木管护,确保无死苗和黄土裸露现象。

(四)环境污染整治。切实落实“河长制”,加强辖区内河道沟渠水体污染治理,清理清除垃圾和杂物。落实环境质量监测和治霾、降霾工作,严厉打击辖区内污染环境行为,对具有破坏环境、污染环境行为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督促停业整改,依法处理。 四、组织机构及任务分工 成立X县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X 副组长:X 成员:各镇人民政府、县双创办、住建局、交通局(运管站)、市场监督管理局、环保局、农水科技局、卫计局、经贸局、民政局、公路段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双创办,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职责如下: 各镇人民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本辖区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X镇负责组织开展社区居民楼、院环境卫生整治),负责落实清扫保洁人员,督促门店、住户落实“门前四包”,动员辖区单位、村组村民开展整治活动,清理乱堆乱放杂物垃圾等,建立城乡结合部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县双创办:负责加强执法管理,依法严查城区出店占道流动经营和车辆沿路抛洒、带泥上路等违法违规行为,协助相关镇取缔马路市场,监管城乡结合部沿线大型户外广告牌匾,清理绿化带垃圾,适时组织城区大清洗活动。 县住建局:负责做好城乡结合部绿化美化亮化工作,组织实施道路整修,及时对城区绿化带补植补栽,做好绿化苗木管护。 负责做好城乡结合部私人建房管理,依法拆除乱搭乱建等违法建筑物。加强建筑工地规范管理,督促施工单位或业主采取措施,做好防尘降噪等工作。 县交通局(运管站)、公路段:负责做好公路沿线修理厂规范管理工作,严禁出店占道修车,油渍污染地面。负责做好城乡结合部城市道路与公路衔接部、过境干线公路、村级道路整修工作,落实公路卫生保洁,清理边沟污泥、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现状及改-曲磊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现状及改进对策 柳国忠曲磊 (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 100035) 【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的一类现象,这一地区大多存在流动人口聚集,土地利用秩序混乱,低端产业集中,卫生环境恶劣,消防隐患突出等问题。本文作者通过近年来对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实地调研,在分析消防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问题的对策。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也在发生不断变化,逐步从三环周边,发展到现在四环、五环地区,目前主要集中在朝阳、海淀、丰台、大兴、通州、顺义、昌平、房山等8个区县,涉及乡镇(街道)70余个。近年来,由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大量低端产业和流动务工人员不断向城乡结合部地区涌入,加之这一区域基层监管力量的薄弱与缺失,一些非法违法建设、非法违法经营等城市综合管理难题也随之增多,并以民事纠纷、治安案件、火灾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等形式表现出来,为人民群众生活和社会安全稳定造成了极大影响。特别是“4.25”大兴区旧宫镇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使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再次转向城乡结合部地区。各级公安机关及消防机构虽然迅速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整治作者简介柳国忠男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防火部副部长工程师长期从事消防政策研究、火灾预防、消防技术验收和消防宣传等工作。联系电话:82215416。 曲磊男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防火部政研指导处工程师长期从事消防政策研究和火灾预防工作。联系电话:82215577。

行动,但由于城市综合管理难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由此衍生的火灾隐患仍十分突出。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监管工作,笔者对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消防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对策。 一、城乡结合部地区现状及存在消防安全主要问题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消防安全问题: 一是城乡结合部消防规划明显滞后。由于部分城乡结合部地区始终未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乡镇和村级消防专项规划、或未将消防规划纳入总体规划之中,导致消防队站建设、消防装备建设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伐。如:大兴区瀛海镇城乡结合部面积2.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4000余人,流动人口12000余人,至今未编制镇级村级消防规划,导致辖区内没有消防站点,无市政和天然消防水源等问题突出。 二是城乡结合部违法违章建筑众多。城乡结合部由于城市拆迁补偿、低端产业聚集以及流动人口涌入等因素,导致违章建筑众多,火灾隐患严重,主要表现为“三多”。第一,非法违法建设多。城乡结合部地区非法违法建设问题突出,以昌平区回龙观镇东半壁店村为例,该村占地面积约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0余人,流动人口却已达13500余人,非法违法建筑多达230余处。这些非法违法建设多是居民在宅基地上私搭乱建的简易房屋;第二,“三合一”“多合一”问题多。城乡结合部存在大量小木器加工企业、小制衣企业、

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的文化重塑

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的文化重塑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新农村进程加快,乡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涌向城市边缘地带包围城市的城郊地区――当代城乡结合部,这里正逐渐形成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群体,同时也孕育出了一个学生群体。这些学生的思想道德有其独特性。对这类学生如何教育才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本文就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特性,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的策略作一些探究。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及成因 1.道德观念薄弱。多数学生的集休主义意识不强,对长辈不够尊敬,缺乏爱心,自私自利的思想较为严重;在性格情感上,不少学生的性格较为孤僻,情感较为脆弱。受以上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堪忧: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各科最基础的知识掌握不够;学习上缺乏毅力与意志力,没有学习的自觉性,缺乏拼搏意识;作业习惯较差,或者不能按时完成,或者是敷衍了事,没有改错的习惯;在课堂上不爱思考问题,没有掌握思维的方法,

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因此,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导致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2.家庭教育缺失。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长95%左右只有初中或初中未毕业的知识水平,对教育的认知偏差较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不够,家庭生活与教育的环境不理想。家庭教育的方法欠科学,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仍然是高压式的“棍棒教育”等。在与学校校沟通方面,许多家长对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不了解,对于学生的要求往往是家校不一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归结起来大致有三方面:(一)区域环境因素。城镇周边地区流动人口多,人员复杂,人际关系淡漠。小学生本就模仿性强,没有识别能力,不能辨其真伪,因而就良莠不分,不假思索地仿照,养成不思进取的不良习气。(二)家庭教育滞后。城乡结合部的家长素质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家长不注重对子女的正确教育,同时也不具备正确、科学教育孩子的素质和方法。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改变策略 目前,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已初步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现就针对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特点,提出如下思想品德教育策略: 1.净化周边环境。学校、社区、公安密切配合,整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王丽娟刘奕辰 摘要: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研究了城乡结合部的内涵、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探讨城乡结合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实现城乡结合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发展;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2.008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的最前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城乡结合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如果不及时处理或者处理得不好,会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也会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笔者系统梳理了城乡结合部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探寻了目前城乡结合部广泛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城乡结合部的对策建议。 1 城乡结合部的内涵 城乡结合部一词首先是德国地理学家在1936年提出来的,现在国内学者对城乡结合部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分别从地理位置、性质特征、形成过程[1]等角度来界定城乡结合部。许月明[2]、金平[3]探讨了城乡结合部的空间地理位置,他们认为城乡结合部分布于城市建成区周围的郊区土地,是城市与乡村互相结合的特殊经济地理单元;赵自胜[4]、杨向荣[5]等学者从形成过程定义城乡结合部,他们认为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交界区域,是城市向乡村扩展、乡村向城市发展的特殊地理区域。黄公元[1]提出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综合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吕维真[6]从性质特征角度来理解城乡结合部,他指出城乡结合部的形成是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是人们自主地在城乡交接的边缘地带构建的城乡社会区域和利益共同体。 综上所述,从地理位置上讲,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是城市内部市区和郊区相衔接的地带;从经济社会特征上讲,城乡结合部是除城市、农村之外的第三类社区,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从发展过程来讲,城乡结合部是动态发展的,随着城市扩张和农村城市化,原有的城乡结合部变成城市,在城市周边地区又形成新的城乡结合部[7]。 2 城乡结合部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城乡结合部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内在规律又有外部诱因,有经济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当前学术界研究城乡结合部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观点:一是城乡结合部形成的内在规律,即经济增长导致生产要素流动,最终产生新的地理单位城乡结合部[6];二是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农村社会变迁,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大城市转移,从而推动了城乡结合部的发展[7];三是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土地所有制之间的内在矛盾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制度真空等是城乡结合部形成的主要原因[8]。 笔者认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是城乡结合部形成的原因,而房地产的巨大需求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了城乡结合部的迅速发展壮大。 2.1 城市快速发展是城乡结合部形成的外在诱因 城市的发展带来城乡结合部的产生和不断扩大。第一,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使现代城市得到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土地可使用面积越来越少,成本日益升高,处于城市周边的农村拥有大量的土地,土地价格也往往低于城区,从而吸引了众多的企业、商家到农村投资,由此城乡结合部迅速生成,并不断扩大。 第二,城市的发展和扩大使农村大量的农业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由于农地转为非农地及工业用地转为商业用地对土地使用权人来说,经济效益都是几何级增长。土地的非农业用途收益远远高于农业用途收益,在追求比较效益的动机下,农民热衷于变农用地为建设用地,

如何提高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办学品位

如何提高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办学品位 摘要:城乡结合部学校处在城市边缘和农村交界的地带,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民工子女涌入就学,给城乡结合部学校带来发展的契机。 关键词:规范办学特色办学联合办学城乡结合部学校处在城市边缘和农村交界的地带,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民工子女涌入就学,给城乡结合部学校带来发展的契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观,但由于其地域的复杂性,既有城市教育气息,又有农村教育特点,往往决定其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位。如何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把握好良好的机遇,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办学差距。首先应该提高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办学品位。 一、规范办学求发展。 规范管理是办学的“经脉”、”骨骼”,t它支撑和联系着学校的各项工作。没有规范管理,学校就会像一盘散沙。城乡结合部学校由于其特殊性,制度不健全,缺乏规范化管理,工作开展往往随意性大,造成工作不扎实,要求落不到实处的问题。因此,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是推进城乡结合部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

1、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强化常规管理。 学校制度是学校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的基本保障。对全体师生起着约束、规范、激励和引导作用,能够有效地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的关键是以人为本,应当构建以鼓励与倡导为主,以促进教师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机制。同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让制度开口说话,减少了管理过程中各种问题的产生,避免了出现阻塞和脱节现象,从而形成管理有规范、人人懂规范、做事讲规范的工作习惯。 2、强化师资管理、优化育人理念。 教师是办学思想的创造者,又是实践者。学校如果没有一批教育观念先进,学术功底深厚,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学校的种种办学思路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城乡结合部学校师资水平偏低,是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战斗力强的教师队伍;如何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等都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点。要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在规范制度的基础上,体现人性化管理,使每位教师得到能力发展的同时也获得身心的愉悦。同时要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让“规范” 成为促进优质教育的动力。学校领导班子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深入教研组参与教学研究,细致检查教学常规落实情况,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监督,扎扎实实的推进学校教学工作的规

浅谈我国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问题

学期作业 学科名称:学年论文 指导老师:问延安 姓名:郑成 班级:行政管理111班学号:119124214

浅谈我国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问题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乡结合部迅速崛起,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新亮点。城乡结合部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对于优化城市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在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双重影响下,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步对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强烈地制约作用。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安全、城市的整体形象,更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重视与解决好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城乡结合部和整个城乡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纽带;城市郊区化;乡村城镇化;生态环境;治理一、城乡结合部目前的环境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展,原属郊区的村庄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城区范围,形成了一片片大小不一的居住小区。城乡结合部的“都市村庄”正是在从乡村向城市化转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城乡结合部的小区大至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城中村”;二是一个或若干个居委组合成的住宅小区;三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生活区;四是房地产公司新开发的居民生活小区。其中,后三者由居委会或物业管理公司实行较规范的管理,问题都不大,城乡结合部管理上的重点和难点是“城中村”。这些被城市用地所包围的村庄随着城市的扩展,从80年代到90年代,在经济上由以农业为主转变到以非农业为主,经济收入以第三产业与土地收益为主;在空间上由城乡边界分明向城村用地互相交错、边界模糊转变。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置特殊,加上村镇干部和村民规划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认为土地是自己的,不按规定划,摆脱规划,突破规划搞建设的现象非常普遍,到处是“一线天”,“握手楼”工程,盲目发展“马路经济”和“围墙经济”。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吸引了大量“淘金者”涌入,城乡结

推动城乡结合部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重点

推动城乡结合部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加强城乡结合部管理的几点建议 西街办事处后圪塔社区党支部书记和天山 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发展比较快,老城区的改造力度也较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环境“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历年来都是“创卫”工作的老大难。城乡结合部区域与中心城区紧密相连,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规划体制分割,造成城乡结合部建设混乱,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外来流动人口居多、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脏、乱、差”几乎成了这些区域的代名词。不仅严重损害了城市形象,还为社会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隐患。因此,推动城乡结合部建设,加强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城市化水平已经成为推进我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的重要举措。 一、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管理、社会治安、安全管理等各项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办事处和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下,搞好协调配合,采取各种措施,使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状况逐步得到改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提升,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安全管理逐步规范,城乡结合部整体面貌和形象有了较大变化,同时在工作中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例如,办事处每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清理整治;各相关社区成立专业保洁队伍,负责本社区的卫生日常清扫保洁;区环卫部门定时清理清运垃圾;办事处和社区经常性开展义务劳动等。以上一些举措的落实,虽然有效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的“脏、乱、差”状况,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城乡 1 结合部的基本状况,一些暴露出的问题仍然存在,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形象提升所形成的制约仍然较为突出。 (一)社会管理现状 目前,在我区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管理中,主要存在着“城乡交叉、农居混杂、交接无序、权责不清”等问题,由此带来了我区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秩序脏乱差、安全隐患突出、违法建设屡禁不止和流动人口无序增长等一系列问题。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管理问题的大量存在,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了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营造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对我区实现“首善之区”,建设现代化新城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城乡结合部地区大量社会管理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和制约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2、制约了我区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建设。城乡结合部地区大量社会管理问题的存在,必然牵扯全区各级部门大量的人力、物力,影响我区各级部门集中精力抓经

北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全文

北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全文 为保证北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做好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工作,特制定北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下文是北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实施办法最新全文, 欢迎阅读! 第一条为保证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做好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工作,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的通知》(京政发〔2010〕38号),根据 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参加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范围: (一)具有本市非农业户籍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且男年满60周岁和女年满50周岁的居民(以下简称“城镇老年人”)。包括以下人员: 1.参照本市城市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办法享受医疗待遇的退养人员。 2.参照本市城市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办法享受医疗待遇的退离居委会老积极分子。 3.在外埠办理退休手续未参加当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且回京取得本市非农业户籍的人员; 4.支援外地建设在外地办理退休手续且回京取得本市非农业户籍的人员; (二)具有本市非农业户籍且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小学、初中、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特殊学校、工 读学校和各类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学历教育)就读的在册学生,以 及参保缴费当年年龄在16周岁以下非在校少年儿童、托幼机构儿童 和散居婴幼儿(以下简称“学生儿童”)。包括以下人员:

1.在本市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科研院所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非在职非北京生源的学生; 2.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华侨适龄子女; 3.经国家和市有关部门批准,在本市学校开设的新疆班和西藏班就读的学生,以及在北京西藏中学就读的学生; 4.具有本市非农业户籍在外省市就读且没有参加当地公费医疗或基本医疗保险的学生; 5.具有本市非农业户籍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就读的学生; 6.具有本市非农业户籍且年龄在22周岁以下的高考复读生; 7.符合本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享受免收借读费的非本市城镇户籍的原北京知青子女、随军家属中的适龄学生儿童、在京工作的博士后人员子女、在京投资台商及其雇员(台胞)子女、本市引进人才子女、留学回国人员子女; 8.父母一方有本市非农业户籍的学生儿童; 9.取得《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人员的子女; (三)具有本市非农业户籍,男年满16周岁不满60周岁,女年满16周岁不满50周岁,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居民(以下简称“无业居民”); (四)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七至十级残疾军人、城镇优抚对象以及民政部门负责管理的见义勇为的城镇居民。 以上统称“参保人员”。 第三条普通高等院校,是指按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的,通过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统一招生考试,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及其他机构(独立学院和分校、大专班)。

城乡结合部

浅析城市化影响下的城乡结合部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乡结合部迅速崛起,成为城市发展 过程中的新亮点。城乡结合部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是城市化进程中矛盾最集中、最普遍的区域。只有正确处理好城乡结合部问题,才能使城市化进程 稳步快速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结合部基本内涵与功能 (一)城乡结合部的概念 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 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城乡交错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 村地带。它是不同所有制土地、不同行政管理体制交汇的区域,是流动性强、 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区域,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单纯的城市区域,又区别于纯 粹的农村区域,是既有城区风貌、又有乡村特点的一种经济地理空间。 (二)城乡结合部的类型 一般说来,城乡结合部有三种类型:一是受行政隶属关系制约,属城市政 府管辖,却又地处乡村包围的城市郊区:二是属城市政府管辖的县,在地理位 置上又与城区接壤的或“插花”的地带;三是受地域影响,处在城区外围,相 对连接城乡的其他交接地带。 (三).城乡结合部的特点 (1)城乡结合部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 (2)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现状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涌向城市边缘地带包围城市的城郊地区,使得城乡结合部的人群变得越来越复杂起来。这些人子女大部分都进入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接受教育。但是生存状况与城里的人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关注和重视孩子的发展,可是由于他们自身的不足导致了教育方法的不当,得到的结果适得其反,还有部分人却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把孩子送到学校便不管不问了。正是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空间与思想意识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学生学习习惯的多样性,才导致学生难教、效率低。下面就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现状和问题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总体呈现“两差”、“一欠缺”的现状。“两差”之一是行为习惯差,主要表现为:果皮纸屑乱扔乱丢,脏话粗话张口就是,打架斗欧家常便饭。“两差”之二是学习习惯差,学习缺乏自觉性,总是要老师督促他们学,上课缺乏认真听,认真想,认真做的良好习惯。更不要说有自己去探究、学习、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习惯。“一欠缺”就是思想意识欠淳朴,主要表现为城市、农村的孩子互相歧视,部分学生沾上黑社会习气,骄横野蛮,满脑子坏水;还有的学生抵制不住诱惑,沾上流氓习气,流里流气。正是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状态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学习习惯的多样性,才导致学生难教、效率低下。 (一)城乡结合部的家长文化底蕴不够,影响孩子成长 这些家长基本上是由农民转变来的城里人.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大多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在他们的家庭中很少看得见书。谈到辅导功课,很多家长反映,现在的书太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一点都看不懂,尤其是数学学科部分题目显得更为严重。有些家长大都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必须是服从,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识。他们的教育简单粗暴,打骂孩子是普遍现象。也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文化成绩,不要求子女参加劳动不爱好音体美,认为孩子只要读好书就行;还有的家长却听之任之,放任不管;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忙着挣钱。也疏于对孩子进行教育。 (二)家庭环境是物质优先,精神落后 伴着城乡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家长觉得现在手头宽裕了,渐渐从土地解脱出来,相当一部分人认识到孩子是家庭的希望,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关注孩子,重视孩子的发展,可是却缺乏对孩子教育最起码的方法。他们中的一些认为应该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新的,要啥给啥。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变成以自我为中心了,稍不称心就乱发脾气。这几年突出的现象是小学生开始有了手机,家庭好的还配了电脑,这样极有可能造成盲目攀比浮躁的风气,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有些孩子还形成了两面派的分裂人格,往往在学校是好学生,而在家里却是小皇帝。另有些家长则以物质作为惩罚手段.这也不允许,那也不允许,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教育孩子,尤其是与孩子进行平等、积极有效的沟通,很少顾及孩子的真正需求、孩子的自尊,不仅用粗鲁的语言指责、骂孩子,有时还会棍棒相加。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对孩子的教育成长不闻不问。(三)留守儿童问题严重 比上面一种更不幸的也是目前很常见的一种现象——留守儿童问题。有的家长双双长年外出打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了爷爷奶奶身上。这种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极端溺爱迁就孩子,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产生.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

北京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实施细则 .doc

北京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根据《北京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及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参加本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范围: (一)男年满60周岁和女年满50周岁,且无其它基本医疗保障的本市户籍城乡居民(以下简称城乡老年人),以及下列人员: 1.参照本市城乡社会救助对象医疗救助政策享受医疗待遇的退养人员; 2.参照本市城乡社会救助对象医疗救助政策享受医疗待遇的退离居委会老积极分子; 3.在外埠办理退休手续且无基本医疗保障,来京取得本市户籍的人员; 4.支援外地建设在外地办理退休手续且回京取得本市户籍的人员及其配偶; (二)男年满16周岁不满60周岁,女年满16周岁不满50周岁,且无其它基本医疗保障的本市户籍城乡居民(以下简称劳动年龄内居民); (三)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包括民办

高校)、科研院所、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就读的本市户籍在校学生,以及非在校的本市户籍少年儿童(包括托幼机构的儿童、散居婴幼儿和其他年龄在16周岁以下非在校少年儿童);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包括民办高校)、科研院所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非在职非北京生源(含在京就读的港澳台大学生),且无其它基本医疗保障的学生(以下简称学生儿童),以及下列无其它基本医疗保障人员: 1.具有本市户籍在外省市、国外或港澳台地区就读的学生; 2.具有本市户籍的18周岁以下的初中往届生及22周岁以下的高中往届生; 3.父母一方有本市户籍(驻京办户口、学生集体户口等除外)的外埠户籍学生儿童; 4.经国家和市有关部门批准,在本市学校开设的内地民族班就读的学生,以及在北京西藏中学就读的学生; 5.非本市户籍的原北京知青子女、随军家属中的未成年子女; 6.在京博士后流动站在站研究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持有效《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人员的随往子女; 7.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华侨子女、在京投资台商及其雇员- 2 -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改造问题探究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改造问题探究 2012年08月14日09:46 来源:《农业经济》2012年第5期作者:崔明明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86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融入城区,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存在,使得城中村在改造过程中并没有被完全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于是,城中村具有着农村和城市的双重特征,在改造过程中面临着土地产权不清晰、集体资产处理难、社会管理较复杂、流动人口安置难等问题,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造成本会越来越高,这势必成为制约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突出问题,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改造 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区域持续向外扩张,城市面积迅速扩大,原先分布在城市周边的村庄由此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然其土地权属、行政管理体制等仍保留着农村模式,由此形成一种特殊的“城中村”现象。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问题,是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快速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北京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可以预见,随着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北京市郊区将建设更多新城和职能中心,更多地区将成为新的城中村,因此改造城中村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一、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改造的现状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北京的城乡结合部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戚本超、周达(2007)认为城市建设进程快慢的标志性特征是环路,将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演变归纳为:改革开放后至1992年以前,北京城乡结合部主要分布在二环以外的区域。1994年建成通车的三环路使城乡结合部逐渐由二环路附近转移到三环路附近,但城乡结合部和中心区没有明确的界线,而是处于相互融合的状态,共同向外扩展。1996年以后,北京的城市建设进程更为迅速,近郊城乡结合部已经拓展到2001年建成通车的四环以外,目前逐渐延伸到六环,大致包括朝阳、海淀、石景山、丰台的部分区域、昌平、大兴、门头沟、顺义和通州的部分地区。 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恰恰就像城市中的一块“夹缝地”,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口杂乱、城市规划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差等,不仅影响城市美观,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发展,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痼疾”。北京市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个问题。鉴于此,北京市政府十分重视城乡结合部的建设工作。2009年,北京市公布了城乡结合部50个市级挂账整治督办重点村(点)名单,于次年开始整治。这50个重点村分布在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和大兴9个区,土地类型包括绿隔地、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共计可拆除村庄宅基地和低端集体产业用地约33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农民搬迁安置用地7.8平方公里,可以实现23.2万人搬迁上楼;规划集体产业用地3.3平方公里,可以安置劳动力约12万人。北京市政府还建议各个重点村可以根据其所在区位,结合周边产业功能区和发展定位,建设公租房、商业设施等等。 二、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改造面临的困难

城乡结合部的特点与治理方式创新

城乡结合部的特点与治理方式创新 李宽 在上海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社会治理的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深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直接关系到群众就业、居住、人口流动等。在这一进程中,上海城乡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心城边界不断向外拓展,城乡结合部出现了一些大型镇和大型居住社区,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乡结合部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等日趋多元,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基层社会治理的任务日益繁重。较之中心城区的街道社区体制,城乡结合部的基层社区类型复杂,形态多元,普遍存在着体制、资源、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市基层建设的薄弱环节。在上海的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必须对城乡结合部予以重点关注,加快破解社区服务管理的难点和瓶颈问题,积极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 城乡结合部呈现三个特点 城乡结合部位于中心城区与农村地区之间,既不同于城市社区、又异于农村社区,兼具城乡二元属性。从本市城乡结合部的发展现状来看,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成员的异质性。在城乡结合部居住的人员按照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本乡本土希望进城的农民、从市中心动迁及向往郊区生活的城市居民和大量的外来人口。本地居民与外地人之间因利益纠纷、生活习惯和行为观念等差异会产生土客矛盾。本地的农村人与城市人也会因户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而产生城乡矛盾。还有,中心城区的外迁人员还会因与当地居民在福利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域性矛盾。同时,在郊区居住的人员之中,也产生了明显的阶层分化。本地的阶层分化与外来人员的阶层分化进行了叠加,让这一区域居住人员的差异变得更加突出和明显。 二是社会关联的复杂性。在城乡结合部,干部与群众以及群众之间的社会关联也有很大的差异。以干部与群众和群众相互之间的熟悉程度为例,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本乡本土的人是干部熟悉群众,群众之间也相互熟悉;动迁的居民则是干部熟悉部分群众,群众之间也是部分的熟悉;外来人员则是干部不熟悉群众,而群众之间相互熟悉。虽然,当前本市的基层组织系统比较发达,也探索了一些新的方式和途径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但所覆盖的基本是本地人,对外地人仍然缺乏联系手段。如何让本地干部熟悉外地群众是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三是公共需求的多元性。由于人群结构的复杂性,其公共需求也变得日益多元。比如,本乡本土的人希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断提高各类福利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功能分析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5)02-0026-04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功能分析 齐 童 白振平 郑怀文 〔摘 要〕 依据多年的调研提出了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功能特点,论述了城乡结合部在未来发展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功能;生态优先;城市总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 T U981 〔文献标识码〕 A 一 前言 城市是汇集人类文明综合创造力和集约了社会资源的地域单元,有比乡村更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有完善的水、电、气、热、组合交通、通讯、给排水网络等城市基础设施;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城市与乡村在地理空间上不可能有一条明显的界限,存在着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即城乡结合部。顾朝林等人认为,它相当于城市边缘区中的内缘区。是城市建成区的边缘地带。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在时空分布上有动态扩张和环形分布的特点,即随着城市建成区的迅速扩张以圈层扩展的形式向外扩张。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丰台、朝阳、海淀、石景山四个近郊区相当部分是农田,那时的城乡结合部分布在三环路以外至四环路附近。2000年以后,四个近郊区很大部分面积已经是城市建成区了。也就是说,几年前的城乡结合部现在已变成市区了。而这种扩张是朝向四面八方的。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990年的395.4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491平方公里。现在城乡结合部已经拓展到四环路至六环路一带,涉及地区还包括昌平、门头沟、房山、大兴、通州、顺义区,大体与北京市第二道城市绿化隔离带相当。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北京市布局呈“分散集团式”。即形成市中心—第一道绿化隔离带—边缘集团—农田—卫星城—小城镇。但是这种规划布局在市中心区与十个边缘集团之间的隔离带不断被蚕食。1998年与1993年相比,绿化隔离地区绿化面积和水面面积增加了1211平方公里,而建设用地却增加了3813平方公里,农田菜地面积减少了约68平方公里。1998年至2003年郊区未履行合法手续,而以各种方式自发流入土地市场的农村建设用地和耕地达12万亩以上,其中主要是转为工业用地。目前,各类开发区、科技园区、居住小区比比皆是,缺乏规划的约束,商业开发的色彩很浓。根据2003年底的统计,这一地区建成绿地面积112平方公里,不到规划绿地面积240平方公里的一半。承担调节城市生态功能的绿化隔离带,正在退却。北京市政府不得不启动建设第二条绿化隔离带。 二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的功能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动量载体物质能量交换最频繁的区域,地域特征复杂,自然、社会、生态特征独特。根据北京市现状特点,城乡结合部具有以下功能特征。 11聚合功能 城市中不是所有设施和资源都适宜布置在城市中心区,根据城市中心区性质、功能的需要,满足城市正常的社会、经济发展,一些城市设施和生产力要  总第124期城市问题2005年第2期

浅谈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浅谈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所以,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学习与工作的成绩以及生活的质量,进而影响我们一生的成功与幸福。孔子告诉我们:“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天性一样自然坚固。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我们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责任。如何培养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认清城乡结合部学生行为习惯现状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经调查,居住在本地的学生家长整体素质不高,一部分不识字,小学和初中文化的占多数,这些学生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具有多元化、多层面、地域广、较复杂等特点,导致学生们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背景相对复杂,具有以下特点: 1、特定的生活环境导致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家庭条件好的,家长重视的学生基本上都选城内学校就读。城乡结合部学校招收的学生多属打工族、经商族的孩子。他们大多数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看,由于隔代亲情往往产生溺爱,疏于管理,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甚至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学生行为习惯相对较差。 2、家庭教育、环境教育氛围差。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家长多数是忙完农活忙生意,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多数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无能力辅导孩子;经济条件较为优越和社会文化转型的原因,引起单亲家庭特别多;多数家长缺乏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意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形成合力,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接受双重教育,甚至产生教育冲突。 二、城乡结合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 1、耐心辅导、不断鼓励、持之以恒。 一年级刚进校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行为习惯,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还没有行为习惯的概念,这时需要家长协助。正如上面说过的那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