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妙玉_妙在有欲_红楼脂粉英雄谈之十六

妙玉_妙在有欲_红楼脂粉英雄谈之十六

妙玉_妙在有欲_红楼脂粉英雄谈之十六
妙玉_妙在有欲_红楼脂粉英雄谈之十六

妙玉:妙在有欲

———红楼脂粉英雄谈之十六①

陈心浩 季学原

妙玉,是林黛玉性格系列中的重要人物,她们同是苏州人氏,同出身于读书仕宦之家,同以玉命名,同样自幼体弱多病,父母双亡,同样离开苏州寄居贾府,同为绝色少女,同有独特的气质之美和超逸才智,同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同样性格孤傲,同样和贾宝玉一见如故,并产生感情纠葛,人生结局同是最可悲可叹的……

发现了黛妙之间的种种“同”之后,我们还必须探究黛妙之间的“异”。从红楼人物研究的角度讲,这是更具重要意义的。

黛妙两个人物有一迥异之处:黛玉自幼多病,多方医治无效,曾有癞头和尚要化她出家,但被其父母拒绝了,从而避免了她被抛出人寰之厄运;妙玉则相反,她自幼多病,被抛入了空门,在青灯古佛旁虚度了十年岁月。曹雪芹正是以此为切入口,展开了妙玉的全部故事。惟其如此,她才成为红楼人物画廊中独具异彩的人物。

妙玉进入大观园时已是18岁的少女。这本是女性人生最善怀春的美妙季节。柏拉图在《宴饮篇》中说:“爱欲,是一种把人和万物结合在一起的力量,一种赋予万物以生气的力量。”爱欲,推动着人自身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爱欲,是青少年身上最富活力的要素。明清时期,由于“人”的被重新发现,有头脑的小说家们已普遍将爱欲作为小说的核心内容。在封建礼教长期压抑和宗教规戒紧锁中挣扎的爱欲,已在小说、戏曲中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不可抗御

的力量,至《红楼梦》,爱欲已成为全书思想和艺术生命的主要源泉。

妙玉在栊翠庵中的生活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执着追求人欲,热忱追求情爱的历史。这是妙玉全部性格发展的中心轨迹。小说家紧紧围绕这条中轴线,把这位少女的悲剧人生描绘得如诗如画,悲喜苦乐交错奔突。

小说家对这位少女的赞美挚情,恐怕只有黛玉、晴雯等二三少女差可相比。但他用的又全是另一付笔墨:他没有象写黛、晴那样泼墨挥洒、放笔渲染,而是惜墨如金、以精取胜。除判词中极口赞美之外,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多用隐喻,虚写多于实写,处处呈现出诗的意象。

在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曲》中,曹雪芹以赞叹少女的最佳词语,表达了他对妙玉形象的总体构想、总体评价:不但称她是“一块美玉”,而且是“无瑕美玉”;以“兰”赞其气质之美;以“仙”喻其才情之高;又称其品格高傲,鄙视富贵荣华;并喟叹道:她想洁又何尝能够洁,她说空实在未必空,因为她一直为权贵所欺凌,入了空门,仍不得安宁。偌大一个世界,竟找不到一方少女可以容身的天空!本是桃红一样生命的花笺,却没有画出一枝生命的花朵,写出一首人生的赞美诗,小说家的同情和愤懑均寓其中了。

至小说第十七回,小说家才让读者对这个女尼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荣国府的女管家林之孝家的把她与采买来的十二个小尼姑、小道姑一起向王夫人作了介绍。首先,说她是女尼中“带发修行的”。这就暗示读者;妙玉本是被逼入空门的,她本无皈依佛门之心,还存期待还俗之意。其师圆寂时给她的遗嘱也暗寓了此意:“不宜回乡,在此静候,自有结果。”这仿佛只是世俗之嘱,而非佛门遗教。其师何以有此嘱咐呢?自然是其近十年来对妙玉冷眼静观的结果。往前看,她在苏州时已因“不合时宜”,为权势所不容。故随师离开,如果返乡,岂非自投虎口?从近处着,师傅自然最清楚

—021—红楼梦学刊?二○○○年第四辑

其心志,她虽身在禅关,但却心留人间,又是这么一个才智气质绝

佳的女子,心性高傲,

“万人不入她目”(宝玉语),在这个新旧思想激烈搏击的时期或许留在京师能有一个正当结果。据她在苏州时“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缘”的邢岫烟说:她生就的“放诞诡僻,脾气迄今未改,诚如俗话说的那样: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可见她入空门只是暂寻栖身避难之所而已。当王夫人说:“我们何不接了她来”时,林之孝家的即补充说:“请她,她说:‘候门公府,必以贵权压人,我再不去的!’”。于是王夫人决定:下个请帖请她。这再次向读者暗示:这个女尼不寻常!她的高傲放诞是有其社会内容和思想内涵的。入住大观园,她对贾府不但邈不相干,而且是白眼对之的。她自已带来两件价值不菲的珍宝古玩,带有自已的两个嬷嬷一个丫头,她并不依仗贾府施舍供给。对于品茶、赏梅、下棋、写诗、鉴赏音乐等等人间乐事,她都有非同寻常的修养。也就是说,佛门的名目繁多的清规戒律,什么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不淫邪、不听音乐、不蓄财富、不装饰打扮等等,对于她是几近于无的。

但是,妙玉毕竟进了大观园的栊翠庵。在贵妃的省亲别墅中建一个尼庵,纯属封建贵族的意象性点缀,是有其思想钳制的意义的。进了这座尼庵,就免不了增添一层重负,大观园四周的高墙比之于深山老林中的尼庵,自然又使她更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于宗教、礼教和封建女戒的三棱世界的凄苦。她的活动空间,只是那座小庵,大观园女儿们共同活动的空间,基本上与她无缘的;就在庵前边的怡红院,更是她的禁地。这种空间上的隔离,迫使她的思想、行为向内心收敛,一年三百六十日,她不能不遵守封建制度、宗教教条和封建妇道三者对她的规范,她不能不认同自己的女尼角色,进而彻底丧失自我。———但这一切,都是我们按照常规的揣测,妙玉究竟如何作为,尚难预料。

到第四十一回,曹雪芹终于按照读者的审美期待,拉出了一个

121—妙玉:妙在有欲

绝妙的关于妙玉的特写镜头:老太太带领众人游览大观园来到了栊翠庵,贾宝玉便留神看着妙玉如何行事(可见他对这个女尼是很在意的)。只见妙玉安排老太太与众人在院子里吃茶之后,便拉了黛玉、宝钗到耳房中去了。宝玉也悄悄跟了进去。妙玉另自煽炉泡茶。宝玉笑道:“偏你们吃体己茶!”宝玉是有眼力的———这是吃“体己茶!”但妙玉只和钗黛二人说话,并不理会宝玉。妙玉用极为珍奇的两只(不是三只)茶杯为钗黛二人斟了茶,似乎并未看到宝玉一般。读者不能不为之纳罕。然而好戏就要开场:妙玉不声不响,“将自己平常吃茶的那只绿玉斗”给宝玉斟了茶。读者不能不对此大为惊诧:因为此前有一段插叙:道婆收拾院子里的茶杯时,妙玉特地叮嘱:刘姥姥吃过茶的杯子不要收进来。按照妙玉的洁癖:嫌脏,不要了。然而,她却拿自己平常吃茶的杯子,给宝玉吃茶。这是为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如果说一进庵宝玉便留神观察妙玉的话,那么同样应该说,宝玉一进栊翠庵,妙玉便也留心观察他了。但宝玉对妙玉的特殊款待并无应有的领悟,故而发难说:“常言道‘世法平等’,她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不开口则已,一开口便出语惊人:“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得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机带双敲,妙玉的话不但说明那绿玉斗绝不俗,而且给宝玉当头棒喝:让这位贵族公子睁开眼来看看我妙玉是谁!宝玉赔笑认错,妙玉一举达到目的,自然“十分欢喜”,遂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 给宝玉吃茶。这就是说,妙玉把最奇绝珍贵的茶杯留给了宝玉。这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妙玉请吃体己茶的对象并非钗黛,而是宝玉。看来,妙玉已很明白:宝玉是离不开黛玉的,黛玉来了,他势必随之而来。她请了黛玉,也就等于请了宝玉。但她又不能不想到,单请黛玉,仍不免露出心迹,所以她同时请了宝钗。这样,她就把自己内心活动掩盖得天衣无缝了。

为了表现妙玉这种极为复杂而缜密的内心活动,曹雪芹连遣

—221—红楼梦学刊?二○○○年第四辑

词造语都是特具匠心的:第一次给宝玉斟茶时,她写道:妙玉“仍将前番自己日常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宝玉“前番”已曾至此吃过茶了。第二次给宝玉斟茶用的大 ,前面有一长串附加语。诚如西方的一位哲人所说:形式亦是内容。那一长串附加语,实在就是对妙玉九曲 环的内心世界的绝妙写照。

体己茶吃到这个地步,彼此内心似已有所沟通。妙玉的矜持谨慎心态已有所改变,已开始用调侃的语言与宝玉对话,先说她并不情愿用这样的大 糟蹋珍贵的茶水,继而又进一步道:“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你吃这一杯成什么了?”对此调侃,宝玉是极愉悦的,故以笑作答。调侃的结果表明,宝玉和她是志趣相投、一见如故的,已经可以随便言笑了。但有黛钗在场,妙玉似乎又感到过于直露心迹了,所以随之又来了一次转折。她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她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也许明白这是她欲盖弥彰,所以笑道:他“深知”,“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她们二人便是了。”妙玉则道:“这话明白。”就是说:你明白我的心就好!

读了这段文字,我们一方面惊叹曹雪芹的生花妙笔,但同时,更为妙玉的玄奥曲折的怀春之心而深感喜忧参半;喜的是她的爱欲得到了顺畅而圆满的表达,达到了目的;忧的是她爱得太苦!她热切地希望她那烈焰一样的爱欲能得以渲泄,但是,她却又不得不将其包裹得严严实实。这实在令人感叹不已。妙玉在其情欲渲泄中,从未放纵自己,也没有公然向宗教、礼教叫阵。她是有欲而不纵欲,放诞而不失其度的。她的起点是不同凡俗的,虽然正处于欲火难抑的青春期,但她能执着于高品位、高格调的情爱,这表明,曹雪芹对中国人性的复苏前景是充满自信的。谓予不信,请看妙玉的加速前进的步伐。

第一次闯关的顺利,使妙玉对爱欲的追求更大胆更执著了。

321—妙玉:妙在有欲

请看第五十回贾宝玉访妙玉乞红梅的故事。为了使这个爱情乐章更富诗的空灵气韵,小说家没有用线形延续之法,在写法和内容方面均有新的开拓。他一反四十一回的实写之法,在有关妙玉的段落中,笔笔写妙玉之欲,却始终未写一个欲字。在整个第五十回,妙玉活泼的青春身影始终都在幕后活动着。这种以虚代实之法,显然艺术容量更大,更富有逗人遐想的艺术魅力,充分揭示了妙玉美如兰的气质。

这段故事是从宝玉写起的:为联句之事,他早上起来往芦雪庵而来。经妙玉门前,看到庵中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显得分外精神。宝玉不由驻足细细观赏了一番。

红梅(如同胭脂一般的红梅,雪中的红梅)是什么?是妙玉也!曹雪芹抒写了人物所依存的美妙景物,以傲霜斗雪而开的红梅,将一个青春如火的少女形象映衬得分外妖娆,令人神往,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一种热切感,可触感。

小说家显然是十分重视这一笔法的。当栊翠庵第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曹雪芹便以生活经验极为丰富的老太太的眼睛,看出了此处与别处的不同:庵中花木繁盛,“比别处越发好看”。这无异于说:生活于这冷寂空门中的人,青春的生命是极为旺盛的。这一以花喻人之法,在五十回前后运用了多次,连寡居的李纨也发现“栊翠庵的红梅有趣”,以至产生让宝玉去折红梅的奇想。宝玉折得红梅而来,小说家又大加赞美:众人看那红梅枝条奇巧,生机盎然,花吐胭脂,香欺兰蕙。这就把老太太的观感具体化了,把宝玉的观感工笔化了。如果把这段描绘和《红楼梦曲?世难容》对读,人们就会发现:这里写的全是妙玉。这红梅的神韵,就是妙玉青春风彩的写照。

当宝玉笑嘻嘻地掮着一枝红梅回来时,众人笑谢,宝玉却说:“你们如今赏吧,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此话的涵蕴是令读者品味不尽的。这又是一次虚笔反衬:妙玉见了宝玉独来,费了多少精

—421—红楼梦学刊?二○○○年第四辑

神滞留宝玉,稍有情感生活经验的读者,是不难想象其妙处的。

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故事,是必须用诗来抒写的。于是,诗情洋溢的大观园的诗人们给宝玉出了一个绝妙的诗题:

《访妙玉乞红梅》。它点出了宝玉乞红梅是为了访妙玉;而宝玉访妙玉则不仅仅是为了乞红梅,故而有诗情要抒发。宝玉在诗中把乞红梅视为“寻春”,将栊萃庵视为“蓬莱”仙山,将妙玉视为仙子嫦娥,写自己回来之后依然沉浸在栊翠庵幽秘的氛围之中,贾宝玉是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的。但是,他却又没有完全了解妙玉的心,他仍把她当作一个神秘的仙子,而不是一个可爱的有着丰富情感的人间少女。所以黛玉、湘云的评语是“有些意思了”。但也只是“有些”意思而已。

情蓄于心,终究要发之于外。赠梅之后,取代象征性红梅的,便是传神意韵更显然的粉笺了。当众女儿为宝玉生日破例大搞庆贺活动时,被隔离于众少女之外的妙玉再也不甘寂寞了,她给怡红公子送去了粉红贺笺。

大观园中祝贺过多少人的生日,妙玉曾给谁送过贺笺吗?没有。但她独记着宝玉的生日,独给他送来了贺卡。上面写的不是“妙玉恭肃遥叩芳辰”,而在名字前边加了“槛外人”三字。用心何其良苦!送贺笺,表明她勇敢地迈出了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第一步,但她又给自己留下了退步———我是以“槛外人”的身份来贺寿的。

见到这张贺卡,宝玉是十分惊喜的(局外的丫头们则以为不必

“这样大惊小怪”

)。邢岫烟看到这张拜帖想得很多,她认为这是妙玉“放诞诡僻”生性的体现。妙玉此举确实够“放诞”脱俗的了。不管从佛门清规、封建礼教和男女“大防”来看,此举都是极为恶劣的大罪。妙玉不会不知道此事的严重性,但是,她知其不可而为了。对此没有先例的举动,可以想象得出,她是费了多少精神才构思出来的。在迈出这一步的时候,她是下定了不顾一切后果的决心的,真可以用“色胆包天”评之了。对妙玉,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心灵

521—妙玉:妙在有欲

震撼,对于读者,又何尝不是一次巨大的心灵震撼?!没有一种毅然叛道的大勇,她是绝不可能迈出这一步的。

这一粉笺,是妙玉的心灵炼狱图。和林黛玉的孤高傲世一样,妙玉的一分放诞便是一分觉悟,一分抗争!

但是,除了宝玉那遥相呼应,言不及意的回帖能给她带来一点淡淡的慰藉之外她还能得到什么呢?也许,妙玉本没有打算在这黑暗地狱般的世界上获得什么馈赠。她所能得到的,无不是她自己搏斗而取得的。此后,“轻易不出禅关”的妙玉,终于频频迈出庵门。看来,她已意识到:自己必须主动走出去,否则,在感情生活中,她依然只会处于水中月、镜中花的境地。

于是,小说家构思了中秋夜妙玉出关、续诗一节。

为了更充分地展示妙玉的“才华阜比仙”,小说从月夜音乐写起。“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在皓月临空、天寂地净的大观园中秋之夜,一缕袅袅笛韵在清风中飘进了栊翠庵,妙玉跨出了庵门,与在寂寞中联句的黛玉、湘云不期而遇。当听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两个诗句时,她转出山石,笑道:“好诗!好诗!”黛湘二人见是妙玉皆很诧异:“你如何到这里?”如果妙玉确是断尘缘苦修行的女尼,此问会使她很尴尬的,但妙玉却笑道:“我听见你们大家赏月,又吹得好笛,我也出来玩赏这清池皓月。……听见你两个联诗,更觉清雅异常,故此听住了。”这无异于说:有此良辰,我不能只伴青灯古佛,也要享受这人间赏心乐事。继而邀黛湘至庵中品茗、评诗。在评诗时她一再指出黛湘的诗虽好,但“太悲凉”,“过于颓败凄楚”,以至后来在续诗里她竟欲将黛湘二人的颓败凄楚情绪“翻转过来”。黛湘二人叹服地称其为“诗仙”。这一方面表现了她的文学修养的不同寻常,同时也展现了她对人生态度和生命意识的独特看法:在这长夜漫漫、充满鬼魅怪异的人间,人生确实艰险,但我们不会迷失方向。况且,黑夜就要过去,曙光就在前方,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不能自伐,更不能让自己颓废。

—621—红楼梦学刊?二○○○年第四辑

虽然,妙玉的理想距离现实甚远,近乎梦幻,但在社会大转型的历史背景上,并不是没有依据的,因而不失其可贵之处。但这种由理想支持的人生,又将导致她的精神灾难。这就是第八十七回的走火入魔。

那一日妙玉在惜春房中下棋与宝玉邂逅,以机锋与宝玉传递情感后,由宝玉陪着在山石上一同听了黛玉操琴,回到栊翠庵,她试图通过打坐诵经来平息日间的种种无法平静的心绪,坐至三更,走出前轩独自依栏,忽听屋上两只发情的猫儿一递一声地嘶叫,不觉一阵心跳耳热,再也无法自控,在种种矛盾心情的撞击中终于精神崩溃,迷乱中说出了潜藏心底多年的话:“我要回家!”“我不得活了!”

这个少女一直以自我构建的精美而奇特的框架约束着自已真情的暴发,导演着只在自己心中活动着的爱情。但她所恋的人终究未能理解她、接纳她的炽情。贾府内外更是飞短流长,惜春说她“尘缘未断”,终不免“邪魔缠扰”;外边的浮浪者说她年青风流,“哪里忍得往”!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妙玉被一伙强人所劫,自此下落不明。

妙玉的故事至此是应该打住的。这样可以让她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一个悬念,如同大海中的一朵浪花。遗憾的是后文还有六回书近十处写及妙玉,全属添足之笔。“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已经杳如黄鹤了!

以前对妙玉的解读,已经涉及到对妙玉的美学的、历史的和道德的评价了,但是长期来许多红学研究者对妙玉的迥然不同的评价,使我们难以就此搁笔,深感对一些问题必须作出答辩。从护花主人王雪香评点中的“怪诞”说和“劝惩”说;陈其泰的“儿女私情”、“俗不可耐”说;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种种“双重人格”说、“矫情”说,乃至“依附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人”———统治阶级豢养的宗教徒之说等等,我们都是无法苟同的。特别是一九八七年出版的《红楼

721—妙玉:妙在有欲

风俗谭》,集二百年妙玉评论之大成,称妙玉“貌似高傲,乖僻狂妄,”是同刘姥姥一样靠拍马过活的“女清客,”并说曹雪芹是不宽容妙玉的,可惜看不到“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后文,未免是

千古遗憾了。

②这篇无缘无故“大骂妙玉”的文字,令人十分困惑不解。我们知道,人的文化心理(包括情爱)绝不是单一的,而是由现存的各种文化合成材料组构而成的。人的自由形态大体上只能与其所处的社会所给予人们的自由度相一致的,所以列宁说:不能回避“具体的主体(=人的生命)在客观环境中存在的前提”。作为一个脚踏实地的文学家,曹雪芹没有打算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他如实地把妙玉放在一个“三棱困境”中,只让她

在这个困境中去进行“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

③她只能以当时社会所能提供的条件作为自己质疑和反抗的立足点,在宋明理学铺天盖地、贾府高墙森严、栊翠庵狭窄而封闭的小天地中,她要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有形和无形的传统“生命磁场”惯力的控制和烧焙,只可能成为夹炭夹沙的陶器和早期青瓷,而不可能成为玻璃杯、塑料瓶。在抗争、反叛过程中,她是难以保持一张生命的粉笺的。她试图并实行了质疑、反叛,就算得是封建时代“脂粉队里的英雄”了。在那个“人”的本质已被腐蚀殆尽而民主启蒙思潮又处于“明而未融”、一波三折的历史时期,人的心灵几乎都是残缺的。

妙玉的性格只能达到内方外圆的水平,在冰冷的“牢坑”(龄官、智

能儿语)中,她在作出叛道抉择时,不能不有意或无意地以她所反叛的某些“天理”来约束自己,积毁能销骨,微瑕可掩瑜,在贾府内外男子们以及被男权文化异化了的女人们的眈眈目光中,她能争得的自由度是有限的。她的情爱可谓酝酿最深,有怨有怒了。在赠梅给宝玉时,在给宝玉送生日粉笺时,在用自己吃茶的绿玉斗给宝玉吃茶时,在月夜跨出庵门听人赏月评诗时,在与宝玉以机锋传递情感时……那是需要经过多么复杂的内心斗争和战胜多少世俗

—821—红楼梦学刊?二○○○年第四辑

观念的勇气啊!既有敢爱的勇毅,又为“理”所困扰,内心的搏斗显然是难免的。这种思想的烙印简直是鲜血淋漓的。我们怎么能将其归结为“双重人格”、“矫情”、“乖僻”,因而判之为“很讨厌的人”呢?“矫情”是伪诈之情,违背常理的故作正经之情,这和妙玉热烈而执着的向往爱情时的审时度势和适度自控的素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如果这样认识,那么,黛玉、晴雯、鸳鸯等人的真情也就动摇了!在女性观方面颇有卓见的周作人曾强调对“纵欲”和“禁欲”、

“欢乐与节制”并存,力求合情合理。

④我们认为,这是切合历史实际的。曹雪芹在赞美妙玉的合情合理的情感追求时,是确当的,他没有让她过度浪漫———她不时地越出雷池,但又没有走得太远,可以说是徘徊于守道与叛道之间的,但主导精神不是守道,她的守道正是为了叛道。这正是她与“矫情”的本质区别。也就是说,曹雪芹并没有使这位少女的情爱体验极端化,从而导致对她的情爱经验的放逐。特别是在社会大转型,文化价值较为混乱的历史时期中,把握分寸是尤为重要的。作为具有启蒙思想家眼光的曹雪芹,在刻画女性性格时是很有远见卓识的,他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拒绝了才子佳人小说的浅薄和庸俗,这也就把他与兰陵笑笑生,李渔等人区别开来了。他仅仅使妙玉的爱欲经过诗意的冶炼和启蒙思潮曙光的烛照之后,呈现出近代女性的生命激情的张扬和自由有度的舒展,但拒绝让这个气质高、才华富的少女陷入歧途,从而成为当时和后代中国女性前瞻自身解放和追求理想生活的一个亮丽窗口。如果我们的研究者能排除自视高明而实际上违背历史主义精神的那种批判意识,放弃为二百多年前的少女筹谋感情生活的干涉观念,是不至于把“矫情”之类评语加到妙玉头上去的。

至于“依附于统治阶级”之说的不能成立,几乎是毋需费言论证的。如她在苏州时,就因“不合时宜”,为权势所不容;进大观园前她就曾声明:“侯门公府,必以贵权压人,我再不去的”;元妃省亲时进庵拜佛,题了匾,又“额外加恩于一班幽尼女道”,但妙玉毫无

921—妙玉:妙在有欲

受宠若惊之表现;贾母初至栊翠庵,妙玉不过在院中奉茶一杯便自离开去吃“体己茶”了;吃“体己茶”时,宝玉说她的绿玉斗是“俗器”,她当即说出了那番根本不把贾府放在眼里的“狂话”;贾母病重时,她也只作礼节性的探望,并且宣称“我要来就来,不来,你们要我来也不能”。应该说她对封建权贵的态度是明显的,“依附”“拍马”之评,纯属凭空虚拟。

在红楼少女群体中,有一个亚群体———小尼姑、小道姑们,她们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实,这是一个体现女性悲剧命运的特殊要素。它是封建社会中女性的一条重要悲剧之路,它深化了女性的悲剧。而妙玉恰恰是这个亚群体的代表。在对于宗教、礼教、人生观、女性观等方面,她和空门中的少女们有着共性,但她不同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除了文化修养,大家闺秀风仪和才智气质方面的不同之外,在反叛宗教、礼教和情感生活的追求方面,她和她们在层次、风调方面都有差异。她的形体自囚于尼庵,正是为了精神上能摆脱封建权贵、封建礼教和宗教的侵害,她正利用尼庵作为挡风墙,而对种种“神圣事业”和“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进行亵渎性的挑衅和背叛(恩格斯语)。她竟然在封建营垒的内部———皇妃的省亲别墅中开掘一条离经叛道之路,这多么具有讽刺意义啊!她为什么对庄子之文情有独钟?因为她向往的是那种心灵逍遥、任情自畅的人生境界,而不是一时一地的浮躁浅薄的欢愉。在恋爱中,她是进入了曹雪芹所开创的独特的“意淫”境界的。惟其如此,她的形象中才透露出一种女性获得精神起飞的可能性;惟其如此,

她才有摆脱“美丽的囚徒”

(罗素语)的精神枷锁的希望,才有可能争取回到作为社会总和的人的位置上来。

郭沫若在《〈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与其作者的性格》中认为:《西厢记》是“有生命的人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纪念

塔。”

⑤我们以为,以此评说妙玉大体也是合适的。—031—红楼梦学刊?二○○○年第四辑

注 释:

① 《红楼脂粉英雄谈》系列论文散见于1989年以来的中国人民大学的《红楼梦研

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红楼梦学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明清小说研究》、《人民日报》、台湾《古今艺文》、《宁波师范学院学报》和《宁波大学学报》等报刊。② 邓云乡先生著《红楼风俗谭》中华书局1987年版410页。

③ 详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441页。

④ 《结婚的爱》见舒芜编录《女性的发现》,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42页。⑤ 转引自《商洛师专学报》1998年1期39页。

(本文作者:陈心浩,温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季学原,浙东文化

研究所,315211)

(责任校对:张云)—

131—妙玉:妙在有欲

论曹雪芹_红楼梦_妙玉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2012年6月刊 56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其中有关于 妙玉的笔墨很少,就前八十回而言,全书中正侧面描写共六处, 仅仅数千言,可是她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却排名第六,可见她在 曹雪芹眼中的特殊地位。就目前来说,人们对于此人物形象的研 究相对较少,对妙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就全面性和准确性来说 还稍显不足,本文以曹雪芹《红楼梦》中对妙玉的描写原貌为出 发点,试分析妙玉这一人物形象,从整体与部分的视角分析妙玉 这一人物对于《红楼梦》主题的深化作用。 曹雪芹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介绍了妙玉的祖籍、家世、年龄以 及出家和到长安的原因。可知妙玉出身显贵,生于“读书仕宦之 家”,因自幼多病才带发修行,书中还强调妙玉是贾府下贴“请” 来,可见来历不凡,区别于普通的尼姑、道姑。 曹雪芹对妙玉的第一次正面描写是在第四十一回:贾母等人 在大观园宴乐,酒足饭饱之后来到栊翠庵,妙玉对贾母的招待可 谓恭敬有加,但也仅仅是礼节性招待。刘姥姥在这期间吃茶用的 一只成窑茶杯,妙玉嫌脏不要了;与之相对比鲜明的是妙玉招待 贾母后,将宝钗、黛玉拉入自己的耳房内吃体己茶,宝玉尾随, 妙玉给宝玉用的杯是自己日常吃茶用的绿玉斗,这与妙玉对待刘 姥姥的举动形成了明显对比。本章回可隐约体味出妙玉视宝玉为 深察己意的知己。 第五十回宝玉在“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落第,被罚去栊翠 庵乞梅,侧面叙述了宝玉与妙玉的交接。作者没有具体描写乞梅 的过程,而对乞来的红梅作了细致的描写:或如蟠螭,或如僵蚓, 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有 学者这样评价 “(妙玉)象这枝奇美的红梅一样要表现自己的存 在,要让人惊羡她的美,她的幽香。这正是妙玉的不安分,正是 妙玉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作者又写了宝玉乞梅归来的情形: 宝玉笑欣欣地擎了一枝红梅进来,笑道:“你们如今赏罢,也不 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再者,宝玉《访妙玉乞红梅》诗中将栊 翠庵比作“蓬莱”,将妙玉比作“大士”,“嫦娥”,宝玉正面 的“乞梅”,妙玉侧面的“赠梅”,读者从中可从中体味二人惺 惺相惜的情谊。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生日,妙玉粉笺祝 寿“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宝玉收到生辰贺帖后,如获至宝, 绞尽脑汁,写下“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的回帖,亲自送往栊翠庵。 可见,妙玉与宝玉之间虽不及宝、黛青梅竹马来往密切,却也是 互为知己,礼敬有加。 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秋之夜,黛玉、湘云 在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妙玉一挥而就“空帐悬文风,闲屏掩彩鸳。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诗句中抒发着一个满腹锦绣又春心 灿然的遁入空门的女儿的幽怨,表明了妙玉与同龄人共有世俗的 女儿情长,她以“槛外人”的身份注视着“槛内”的一切,可见“身 在佛门,心系红尘”的苦楚。“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犹步 萦迂沼,还登寂历原。”由此可知,妙玉又迥然不同于那些在世俗生活中的红楼女儿,于冷漠的现实还保存着几分清醒,不曾有更多的希冀。一个“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跃然纸上,也让读者品味到了“闺阁面目”的妙玉。朱光潜先生言:尽管“《红楼梦》对于妙玉着笔墨最少,而她那一副既冷僻而又不忘情的心理却令我们一见不忘。寥寥几笔,把一个性格,一种情景,写得活灵活现”。曹雪芹虽对妙玉惜墨如金,但妙玉无疑是曹雪芹笔下人物个性复杂又具悲剧性的重要人物之一。在《红楼梦》书中,曹雪芹通过侧面描写来评价她。邢岫烟说她 “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李纨说她:“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可见《红楼梦》中的人物对其评价不甚高,妙玉他们的眼中是不合时宜的。妙玉孤高自傲,自称为“槛外人”“畸人”。妙玉与宝玉赤诚相见,脾气相投。宝玉眼中的妙玉“超然如野鹤闲云”,说妙玉为“世人意外之人”,“二玉”的关系是惺惺相惜的,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没有把对方看作不齿相交的另类。曹雪芹在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曲》中对妙玉作了总体评价。判词前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断语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表明了曹雪芹对妙玉同情又否定的态度。“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谈的就是妙玉而对着的社会现实,不是遁入空门就可以改变的。作者不同意妙玉超于世人之上的孤芳自赏;另外,作者也认为个人自诩的“洁”、“空”是虚幻的,自欺的,这就是“何曾洁”“未必空’的含义。在《红楼梦曲》中,作者虽称赞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但对于她“视绮罗俗厌”的矫情言行,也指出会到遭到“人皆罕”、“世同嫌”的非议。 妙玉蔑视权贵,又不得不依附于权贵;本不是个‘四大皆空’的遁世者,又不得不羁留于佛门;内心深处对爱情生活有强烈的向往,想以禅悦思想解脱自己的苦恼,又无法遏止自己不能插足于现实的悲哀,妙玉的悲剧就在于此。关于妙玉结局,一直是红学界争论的重点,按照曹雪芹对妙玉的性情刻画来说,依妙玉强烈的叛逆精神,定当不堪为肮脏的世俗污染,妙玉命运的悲剧性收尾,也是必然的。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中说:“可见她到底逃脱不了那个浊恶社会环境给她安排的悲惨命运,故而批者发出哀哉之叹。”妙玉与《红楼梦》中的其他悲剧人物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和在不同的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红楼梦》的悲剧主题。曹雪芹通过对妙玉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深刻的揭示了身处封建社会末期的豪门贵族,在大厦将倾、悲雾漫天的情势下,无论个体生命如何挣扎,都不可能从悲剧的命运中解脱出来。因此,我们应该怀着感叹、赞赏又同情批判的态度,来理解妙玉这个人物形象。 妙玉在《红楼梦》中有重要地位和典型性,就整部作品而言,起烘云托月和加深作品批判意义的作用。妙玉的独特、才情、矛盾、挣扎以及她存在的意义在《红楼梦》中是不容忽视的。论曹雪芹《红楼梦》妙玉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赵 可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民族学院 摘 要:妙玉与《红楼梦》中的其他悲剧人物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和在不同的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红楼梦》的悲剧主题。本文以曹雪芹《红楼梦》中对妙玉的描写原貌为出发点,试分析妙玉这一人物形象,并对其作相关理论研究,从整体与部分的视角分析妙玉这一人物对于《红楼梦》主题的深化作用。 关键词:曹雪芹 红楼梦 妙玉 形象

红楼梦中林黛玉

《红楼梦中林黛玉》 高一(1)班 王晓萱

开题报告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桂,金簪雪里埋! 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去父母,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她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敏感的人就越受不了,最后凄凄惨惨的不幸夭折。 数百年来,黛玉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那无边的泪水吧。她的一生,就是还泪的一生,悲剧的一生。凄然与泪水相依相伴,落得个泪尽人亡。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给世人留下了诸如小心眼,多疑之类的印象,自古至今,备受争议。这个倾国倾城的潇湘妃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妨静下心来,倚一竿潇竹,探寻那绵绵的泪痕斑斑,探寻那一片黛色倾城… 研究经过

收集资料 有关林黛玉的文章 黛玉错过了多少人生之美 懂得两栖生活的人亦诗亦哲,深谙幸福的滋味:诗人的灵性让他君临万物,美处皆可娱目怡情,哲人的胸怀又让他没有贪念,任万物之美旋生旋灭,方死方生。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都做得极好,但两人气质却不一样。黛玉是诗人,宝钗是哲人。 所谓诗人,一身瘦骨,倦倚西风,吐半口血,在侍儿搀扶下看秋海棠;一旦爱上什么,又得不到,就连命也不肯要。所谓哲人,沉默安详,花来了赏之,月出了对之,无花无月的时候珍重芳姿,即使白昼也深掩重门。不如意事虽然也多,多半一笑置之。 两者比较起来,黛玉就显得不幸,写出的诗也让人肝肠寸断。当然,也并非诗人都如此。 苏东坡平生遭际着实不幸,有感则发,不平就鸣,最终孑然一身,无论政敌执政还是同党专权都容他不得。但是,读苏东坡的诗,却没有黛玉“不语婷婷日又昏”的凄恻哀怨,而充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诗人敏感多思的触角,哲人随流任运的胸怀,二者完美结合,让他的一生过得坎坷而热闹,丰富而美好。 说到底,哲人的心态就在一个不“执著”,善于转换角度看待问题。 大多数“执著”诗意的人,对于世上的美丽,未见之先,先有“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喟叹,见到之后,又为无法永久持有而心生悲戚。黛玉的痛苦,就来自这种“执著”之心。虽然她懂诗懂佛,却最是看不透,解不开。宝钗也懂诗,却把诗诙谐地比作“原从胡说来”,也懂佛,却把宝玉的偈子三把两把扯碎烧了。她同样际遇堪怜,但却始终处之泰然,淡然微笑,保持哲人的得体态度。 生活中多么需要这种豁达啊! 东坡既然懂得两栖生活,亦诗亦哲,当然深谙幸福滋味。在他的眼里,“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诗人的灵性让他君临万物,每处皆可娱目怡情,哲人的胸怀又让他没有贪念,任万物之美旋生旋灭,方死方生,笑看世事无常……

浅谈《红楼梦》的林黛玉

浅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认识人生大戏,《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世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卫道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战斗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爱情悲剧为重要内容,通过对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生动描绘,广泛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败。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就像住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里。在曹雪芹笔下的这几十个青年女子,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然而,书中只有一位优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那么热烈的颂歌。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当中,我认为曹雪芹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 林黛玉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一位女子。记得在书中第二十六回中,“蜂腰桥设言传蜜意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因贾宝玉被贾母叫去,怕有事端,等到宝玉回到怡红院便看看他,晴雯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和碧痕正伴了嘴把气撒到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到:“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林黛玉知丫头们的性情,她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清是她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没有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到底还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眼泪来。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林黛玉就是这么容易敏感。 林黛玉也是一个特别细心的姑娘,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非常疼爱她,她却总有寄人离下之感。进贾府时她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着。”在书中很多地方都有体现,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晚饭,黛玉婉言谢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不去恭,异口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凉。”这段话既表达了自己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自己懂礼节、识大体,可以体现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 林黛玉淡泊名利。林黛玉从不主张贾宝玉读圣贤书、考功名,她淡泊名利。宝玉将北静王给他的珠子给黛玉,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才不要。”可见黛玉淡泊名利,轻视官僚。 林黛玉爱多愁善感。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言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的黛玉葬花,可知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子。总之,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

《红楼梦》主要人物介绍_3000字作文素材

《红楼梦》主要人物介绍_3000字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高考试题库127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 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

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不可即, 似乎也是一种姻缘,不想命运如此多作弄,其特点可概括为“凄美”二字。“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外在之凄美 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宝玉的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论文

相沟通班学生毕业论文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教育 XX 指导老师学生XX: 论文题目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容摘要 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雪芹大量的心血。林黛玉先天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性格,在她的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寄人篱

下的黛玉有着常人一样的自卑感,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用强烈的自尊心掩饰住自卑感。即使是自卑的黛玉也有可爱之处,在严格的封建时代,她敢追求真爱,对抗着封建礼教,是个可敬可爱的人物。 Cao Xueqin's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gently, calmly exquisite style, shaping the image of a flesh-and-blood character who, especially on Lin Daiyu's depiction of characters, all permeated with a great deal of effort of Cao Xueqin. Lin Daiyu born sickly and Moody character, in her poetry performance thoroughly. Fend off the Daiyu as ordinary human beings with an inferiority plex, she is unable to resolve for themselves as outsiders, overcautious, afraid to stir up trouble, but the little woman with a strong sense of self cover an inferiority plex. Even the inferiority of her loveliness, strict feudal era, she dared to seek true love against the feudal ethics, is an adorable figure. 关键字: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自尊,真爱

红楼梦妙玉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妙玉人物形象分析 常有人评价妙玉是清高善良的世外高人,据我看却不是如此。今天我单从刘姥姥到访栊翠庵这一章节对妙玉作一定评价。刘姥姥乃一介乡野村妪,大字不识一个的她从乡间来到了大观园。她跨越了层层社会阶级,迈入了大方之家贾府的门槛。现在我们大致回顾一下曹公描述的情节。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讲到刘姥姥贪杯喝多了酒,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当下走至栊翠庵,我们看这妙玉如何应对。妙玉忙接了进去。素日众人皆知妙玉性情极冷,且不善于迎宾送客、应酬他人。今日难得这贾府最高权利中心齐聚他栊翠庵,出于客气,妙玉理应迎接,但依据他素日的脾气禀性,这忙忙地接了进去,想来又不符合妙玉的性情。这看来似乎矛盾。接下来,贾母等人要吃茶,妙玉竟揣摩贾母的喜好。贾母不吃茶味较为浓烈的六安茶,妙玉清楚贾母吃茶的习惯,清香淡雅的老君眉是最符合贾母的要求。从这一部分来看,妙玉是如此惠质兰心,清楚明白掌权者的喜好,竟不像一个出家人的淡泊静心。另一边,伺候了贾母等人吃茶。妙玉将宝钗黛玉二人单独悄带至耳房,宝玉也随后跟了过来。妙玉为他三人另沏了一壶“梯己茶”,并用了上好的茶具。用现在的话来说,这相当于给他三人开小灶,算是他这一六根清净之人对宝黛二人及宝玉的另眼相

看。想来那时的妙玉,也不过是一个长期修行的普通人,只是眼界与品位略比旁人高一筹罢了。《红楼梦》中,宝黛二人着实算当世的奇女子,文采非凡,气质独特。而宝玉更是“富贵闲人”“多情公子”,且他“女子是水做的,见了女子便觉浑身清爽”的言论,自然思想境界又比旁人高出一截。由此看来,妙玉对这三人的欣赏也表达出妙玉清高孤傲的思想境界。如果拿出妙玉请宝黛等三人吃茶这一部分的细节来讲,又着实有趣。这里妙玉总共拿出四只茶具,两件是宝钗黛玉手中的“古玩珍器”,一件是妙玉常用的绿玉斗,另一件是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海,除此之外,即使是“金玉珠宝”来作茶具他并不稀罕。单单是这四样,便可看出妙玉平日的品味不凡,他也是出身名家书香门第,对于审美与收藏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标准。我们再看他煮茶的水,不是旧年的雨水,就是珍藏几年的梅上雪。中国人自古尊崇茶道,以茶敬人,茶比人生。懂茶道、重清修的人不光对茶叶茶具有很高的要求,对煮茶的水也有着严格的标准。妙玉用来煮茶的水都出自自然纯净之地,洁净之水更加养身修性。连黛玉这一贵族小姐尚且尝不出这类雪水的独特,可见这梅上雪水的来之不易,更突显出妙玉的生活品位之高。要全面地评价一个人,仅仅讲他的优点那就叫奉承了。妙玉对刘姥姥的态度可就不能让人敬服了。妙玉作为一名修道之人,应该更加懂得众生平等的道

红楼梦论文(关于人物名字)

《红楼梦》人物意义论文 《红楼梦》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既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上乘之作。它的作者是曹雪芹从曾祖父、祖父到父亲,先后作过近60年的江宁织造(主管江南财富的大官)。康熙皇帝在位时,曾六次“南巡”,其中四次住在曹家,可见曹家与皇家关系之密切和地位的显赫了。曹雪芹的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富贵豪华的生活,后来由于父亲因事获罪,受到削职、抄家的处分,家道急剧衰落。曹雪芹成年以后,家庭破败,穷困交加,在北京西郊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但是,他以超乎寻常的顽强毅力,用了十年的时间,“著书黄叶村”,写出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便“泪尽而逝”。而鲁迅先生的那句话:“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这句话摘自《集外集拾遗》里的《<绛洞花主>小引》)是我觉得最为中肯的评价。 《红楼梦》这本书中最吸引人的个人认为是对于每个人物的名字的意义,每个人的名字字号都有其独特的含义,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曹雪芹深刻的文学功底,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由近及远的,从外到里去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江南的甄家,这四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甄)假(贾)难(冷)留(留)”,意味着四大家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还有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这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曹雪芹的起名,可谓煞费苦心。钗、黛都和妇女妆扮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相连,成了宝钗;“玉”字则和“黛”字相连,成了黛玉。这种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红楼梦》中的情节:宝玉本钟情于黛玉,结果却与宝钗联姻。妙玉和宝玉,在思想性格上有极其相似之处,故两人都有一个“玉”字,妙玉成了宝玉的一面镜子。人名大量地使用了谐音。例如甄士隐和贾雨村可以理解成“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类似现代小说或电视剧中出现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之类的免责声明。贾政是“假正(经)”,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而贾宝玉则是“假宝玉”,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贾链的名字则更直接暴露了其本质“假廉”,是个不知廉耻的荒淫之徒。王熙凤是“枉”为(言语、秉性)“犀”利“锋”快的女人。另外,有人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首字理解成“原应叹息”,感叹四人短暂的青春年华,也有人将这四个字理解成“原因探析”,大概是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直至灭亡的原因吧!至于上文中提到的“妙玉”是庙中的玉石,表明了她的身份,原是出家人。秦可卿则是“情可钦(亲)”,冯渊是“逢冤”,袭人是“戏”子(蒋玉函)的“人”。平儿是“瓶儿(摆设)”,秦钟也是个“情种”,卜世人就是“不是人”,詹光就是“沾光”,地名“青埂峰”则是“情根峰”。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而我对这些感兴趣也是源于初中语文老师某次精彩的讲述,每一部小说中的名字都不是凭空随便起的,而整本书中的名字更有深刻的让人有兴趣去琢磨的含义。 《红楼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涵盖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至今无人能超越的丰碑。而人名意义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真正意义上作为四大名著的其中之一,内容的悲惨,结局的不尽如人意才是这本书的最为人们称道之处,愿有更多时间让我好好品味这本名著,好好品味作者的意图。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分析

浅谈《红楼梦》之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王国维先生曾说《红楼梦》乃“悲剧中的悲剧也”,而林黛玉则更是悲剧中悲剧的女主人公。可见,其人生也带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而由伟大作家曹雪芹栽培和浇灌的宝黛之间爱情之花,更是具有一种永恒的凄艳之美。在我看来,黛玉的悲剧人生是由她生活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以及时代的悲剧三者所共同造成的。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性格;时代;封建礼教 黛玉是《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最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林她德才兼备,天生丽质,但到头来却在无奈中香消玉损,留下千古遗愿。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悲剧?下面就从黛玉的生活悲剧、性格悲剧以及时代悲剧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生活的悲剧 黛玉出身于姑苏钟鼎世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官至兰台自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盐御史。而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但其母早逝,贾母连其孤独一人,父亲不在身边,于是接她到贾府同住。没有办法,黛玉只要“抛父进京城”。虽然贾母对她很是喜爱,在各方面都如对自己的亲孙女一样,待遇与迎春、探春、惜春一般,但这并没有减少黛玉心中的担忧。就像刚被接进贾府时的小心谨慎,无不透露出黛玉不希望被别人看轻。 而当她父亲林如海去世之后,黛玉再回到贾府,那是她的感觉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此时的她已经是真正意义上孤独一人,寄人篱下。其中酸楚也就只有她自己可以体会吧。而且她虽与宝玉相恋,却很少有人支持,贾母更希望薛宝钗能与宝玉结成夫妻,成就这“金玉良缘”。在四十五回中“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宝钗来看望病重的黛玉,黛玉叹道:“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足可以看出黛玉寄人篱下的悲惨状况。无怪乎在《葬花吟》中叹出:“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词。

浅析《红楼梦》中妙玉与黛玉的微妙关系

浅析《红楼梦》中妙玉与黛玉的微妙关系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细腻的人情小说,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在《红楼梦》中,黛玉与妙玉具有相似的人物设定,这份相似使她们既惺惺相惜,又暗存芥蒂,直接导致了她们相惜、相异、相较的微妙关系。 标签:《红楼梦》妙玉黛玉关系 一、相惜 妙玉最早出现是在《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匾额”中,林之孝家的报与王夫人:“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妙玉本是仕宦人家的大小姐,自小多病,经高人指点后出家,先后在蟠香寺、长安都中西门外牟尼院辗转。在师父圆寂后,妙玉本想回乡,却因师父遗言留京静待,为进入贾府创造了条件,不久后得王夫人赏识被邀入大观园。进贾府前,妙玉随师父修行,与父母难通音讯,正值芳龄却枯守青灯古佛;进贾府后,非主非仆,难以立足,虽有众钗作伴,然自己本是修行之人,与富家千金自有一层隔阂,却更添一份烦恼。而相比于妙玉,黛玉虽为贾母最疼爱的小女儿贾敏之女,怎奈贾敏已去,黛玉与贾母虽有血缘但从未谋面,难论亲情,兼之贾府众钗争奇斗艳,不争不抢的黛玉在贾母面前分量其实不多,所靠的无非是贾母对贾敏的那一丝眷恋罢了。 同无父母可依,同是寄人篱下,这些共同点让黛玉与妙玉之间自然多出一份同病相怜的情谊。《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撇开贾母和刘姥姥,“那妙玉便把宝钗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三人独自在耳房内品茶,“宝钗便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此处妙玉让黛玉坐在她自己使用的蒲团上,可见妙玉对黛玉更加亲近。而接下来分杯斟茶也体现了黛玉在妙玉眼中的与众不同,妙玉将“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的杯子给了黛玉,“点犀”二字即喻心有灵犀,这就更加说明妙玉把黛玉视为知己。 二、相异 妙玉身为出家之人,自有一分不食人间烟火的傲世之姿。她的傲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日常生活中的洁癖,如第四十一回“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刘姥姥用了妙玉的成窑五彩小盖钟喝茶,在道婆将茶盏收回时“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腌舎不要了。”;二是精神上的洁癖,这点主要体现在对交往之人的选择上,整个贾府,乃至世上,可入妙玉法眼者恐怕屈指可数,就连与妙玉同作十年邻居,有着“贫贱之交,半师之分”的邢岫烟,也自知与妙玉难称一个“友”字,在宝玉提起她与妙玉的交情时笑言:“她也未必真心重我”。这样的性格难免遭人诟病,《红楼梦》里也有不少人物正面表示了对她的厌恶,如贾环曾说:“妙玉这个东西是最讨人嫌的。”

红楼梦鉴赏论文

姓名:张莘学号: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的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 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 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 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 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 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贾宝玉是那一代面目全新的文学形象,也是曹雪芹着力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由于贾母的溺爱,他得以逃过过早地接受封建主义的教育,长期在内帏厮混。使他避免卷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利害之争,所以在他;‘身上保持了人性中较

《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浅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浅析 学生姓名:周洋学号:20110102005 院(系)中文系专业:文秘教育 指导教师:徐铭职称: 摘要:林黛玉是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才貌双全,最受作者曹雪芹喜爱和广大读者青睐的女性,她的才智体现在她的诗歌创作中,小说中有关林黛玉的诗有二十余篇,对于人物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诗词 Abstract:Lin daiyu is prompting a of the big four classic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author cao xueqin's most popular favor women, readers and her intelligence reflected in her poetry, novels about Lin daiyu's poetry has more than 20,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study of characters. Key words:"A dream of red mansions"; Lin daiyu; poetry 它,曾令一个名叫曹霑的文人耗尽数十载心血;它,也令无数文人骚客痴迷探究;它,历经岁月的变迁,依旧矗立在文学金字塔的顶端独领风骚······它有着梦幻般的名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它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声口毕现,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尤其是人物的刻画,可谓是多样性,复杂性,有个性,每个人物看似有牵连,实则各不相同,在这篇长篇巨制的经典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对她最为倾心。 她,是知恩图报,下凡还泪的绛珠仙草;她,是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傲娇诗人;她,是与“美玉无瑕”相匹配的“阆苑仙葩”;她,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神仙妹妹;同时,她也是自卑孤僻,寄人篱下的千金小姐。她是颦儿,她是林黛玉。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美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寥寥数笔,就将一个美貌聪明的女子展现在世人眼前,妙哉。林黛玉的美不仅表现在她的外貌上,而且还体现在她的才情中,这里就不得不提林黛玉诗人气质的美了。黛玉的诗词在小说中算的上数一数二的了。元妃省亲的时候,命众姐妹为省亲别墅做诗,在呈上来的诗词中,元妃夸赞林妹妹的诗乃众姐妹之首。就连帮贾宝玉作的那首《杏帘在望》也在他所作所有诗词之上,在海棠社时期创作的诗词也被众姐妹所赏识,次次拔得头筹。可见,林妹妹真的是一个才貌双全的“美”人。诗词达意,要想了解走进林妹妹的世界,我们就不得不对她的诗词进行浅析。 一、林黛玉诗词的题材及地位 林妹妹的诗词涉及题材广泛,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宋词,元曲,赋,散文等等,可谓是包罗万象,题材的多样也更显示出了林妹妹的才智美。在全书中,有关林黛玉的完整诗词统共二十二首。曹雪芹是“自私的”,《红楼梦》全书涉及到几百号人物,他却自私的把大自然赋予他的鬼斧神刀尽数用在了塑造林黛玉一人身上,百余首诗,黛玉的诗词是曹雪芹

修改后的浅析《红楼梦》之槛外人—妙玉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初等教育系2013届毕业生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红楼梦》之槛外人—妙玉 作者:曾柳梅 班级:初语1006班 学号:23 指导教师:许乐阳 2013 年 4 月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诚信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浅析红楼梦之槛外人—妙玉》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在文中均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曾柳梅 2013 年 4 月 10日 目录 (“目录”二字之间空4字符,选用小三号字、黑体)摘要:红楼梦是我国思想、文化的宝库,是一座巍峨的殿堂。其中“金 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女子,要不是与四大家族有血缘关系,那么就是有婚姻关系,仅独有一人被列入其中并居于中间位置,而却并未与贾家有血缘和婚姻瓜葛的女子—妙玉。

关键词:美如兰;馥比仙;洁 一、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4) (一)洁 (4) (二)云空未必空 (4) 二、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5) (一)“气质美如兰” (5) 1. 气质 (5) 2. 身世 (5) (二)才华馥比仙 (6) 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6) 结论 (6)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浅析《红楼梦》之槛外人—妙玉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思想、文化的宝库,是一座巍峨的殿堂。其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女子,要不是与四大家族有血缘关系,那么就是有婚姻关系,仅独有一人被列入其中并居于中间位置,而却并未与贾家有血缘和婚姻瓜葛的女子—妙玉。 关键字:美如兰;馥比仙;洁 前言 妙玉在太虚幻境“薄命司”《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居第六位,名列王熙凤之前;及在《红楼梦十二支曲》,关于其命运暗示的“世难容”一曲,也安排在黛玉,宝钗,元春,探春,湘云的曲之后,排于第六位,这令人费解又奇怪,金陵十二钗中她是仅仅一个没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血统,又未嫁与四族任何一家当媳妇的。可她却在其中排名居中。 一、“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1、“洁”判词中说她“洁”,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她进入清修的空门,较之俗人当然雅洁;二是从禀性上说,妙玉是个有洁癖的女性。这仅从她喝茶的方式即可证明:妙玉沏茶用的水是从梅花上收的雪融化的;刘姥姥用她的杯子尝了口茶,她便嫌脏弃掷;到惜春处闲坐,她竟自己带着茶具;妙玉就似那漆黑如墨的空中一颗璀璨的星星。当贾母带着众人去她那喝茶离去后,宝玉说要不派几个人提些水来给她冲洗一下地板,她兴然答应了,并要求送水的人只要将水送到门口不要进来。妙玉就似那漆黑如墨的空中一颗璀璨的星星。说她“洁”又“何曾洁”内心喜欢一尘不染,而在那样的社会之下能为她准备这样的条件吗?而整个贾府,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外表下充满了污浊丑恶的贵族家庭,贾家很多子弟在背后都做了很多见不了光的“勾当”,只有门前的两个石狮是干净的。贾府与整个社会的浑浊联成一片,而大片的社会现实能容许妙玉继续闪烁下去吗? 2、“云空未必空”,按规矩出家就要六根静除,而她虽出家却带发修行,似乎还留有还俗的后路,这是她尘心未了的一个根据;第五十回当宝玉被罚去栊翠庵讨梅花李纨命人跟着,黛玉却说有人跟着反倒不得了;喝体己茶时妙玉仍

《红楼梦》妙玉人物介绍

《红楼梦》妙玉人物介绍 妙玉是《》金陵十二钗之一,苏州人氏,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尼姑,其人物形象是情节的重要线索,下面是妙玉的生平人物介绍! 人物生平 自小出家 妙玉故里-苏州玄墓山妙玉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亲自入了空门,在玄墓蟠香寺出家,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原著写一僧一道来化香菱时年方三岁,癞头和尚来化林黛玉时年仅三岁,故知妙玉三岁出家。从妙玉六岁那年起,邢岫烟与她做了十年邻居,只一墙之隔。她在蟠香寺修炼,岫烟家原寒素,赁的是她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她庙里去作伴,所认的字都是她教的。二人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妙玉虽出身苏州官宦家庭,但她三岁出家,父母早亡,自小由极精演先天神数的师父带在身边养大,在她的人生经历中,佛教背景比家庭背景重要。妙玉十分珍视与师父、岫烟一起生活在蟠香寺的日子,大约十四岁时精心收取寺里的`梅花雪,青花瓷瓮收着,埋在地下,珍藏多年总舍不得吃。 妙玉进贾府 岫烟因家贫离开蟠香寺去别处投亲。妙玉也在十七岁那年随师父进京,西门外牟尼院住着。是年冬,师父圆寂。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因师父临寂遗言,说她衣食起居不宜回乡,让她在京静居,等待结果,所以她未回乡,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翌年,贾府起造大观园,预备元春省亲。王夫人侫佛,被妙玉的佛学修为所折服,因而下帖请她进贾府,入住栊翠庵。翌年冬,岫烟进贾府,与迎春同住。 青春岁月 妙玉斟茶(87版剧照)妙玉一生在佛院庵堂度过,可她尘心未尽,自从进了贾府,与岫烟情谊更深,对宝玉暗生情愫,又取中黛玉、宝钗、湘云、惜春诸钗,相与为友。妙玉十九岁,秋,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两宴大观园,带了众女儿到栊翠庵品茶。妙玉盛情款待,茶具、茶品、选水皆体贴各人心意,另请了宝钗、黛玉去耳房里吃梅花雪茶。宝玉不请自来,妙玉用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给他斟茶,接着寻出一只竹根大盏斟与他,取笑他“饮驴”,又嘱咐道:“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黛玉问水,被妙玉取笑“大俗人”。刘姥姥吃过的那只成窑杯,妙玉嫌脏不要了,宝玉便说情送给刘姥姥。是年冬,十月初雪,芦雪亭联诗,宝玉落第,李纨说喜欢栊翠庵的红梅花,罚宝玉折一枝来插瓶,并作《访妙玉乞红梅》诗。妙玉二十岁,夏初,宝玉生日,妙玉赠生日帖,自署“槛外人”。次日,岫烟向宝玉述说妙玉自号“槛外人”“畸人”的缘故,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回帖自署“槛内人”。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 在《红楼梦》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黛玉牵动人的衷肠,她强大的艺术魅力与动人之处主要源于她的悲剧美。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无数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命运对她太残酷和不公平。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曹先生塑造的这一“心思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着墨较多,是为爱流尽最后一滴泪的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儿,她不仅有泪情,还具有才情,对宝玉的爱情更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细细品味,咂摸红楼中林黛玉的艺术形象,以下几点格外突出。 一、才华横溢的诗人 纵观整部《红楼梦》,林黛玉的一首《葬花吟》写出了她自己的一生,更是写进了红楼中女子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一诗成纖”。她对自己的处境以及自己的心境做了最恰当的描述,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质。 林黛玉自小就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这为她的才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她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的才情也为她与宝玉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就算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她依旧没有收起自己的才情的锋芒。书上说她为泪而生,泪尽而逝。其实她是为诗而生,那泪,就是灵性与才情。林黛玉是这一部《红楼梦》的诗魂,她的诗情在红楼梦中要算最高的。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一个诗化了的形象,作者有意集历代才女之所长于她一身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个性。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触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触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与悲剧的命运。可以说,她的诗情到尽她的苦情。 二、泪伴终生的“泪人” 曹雪芹在作品的一开头,就赋予了林黛玉特殊的使命——还泪。因此才有了宝黛之情,也因此,黛玉为宝玉,一生流泪,至死不变,泪尽而逝,绝无怨言,这方是报恩还泪。林黛玉的泪从始至终贯穿整部作品。自从见了宝玉,她的泪就没有停止过。“泪人”的特点:一,她降临人间,是为了还泪而来。还泪就是还情。二,她在人间的人生过程正式还泪的过程,生命尚未终止,其泪痕总是不干。三,这位泪人的生命不像常人那样以年龄计量,而是以眼泪多少计量。四,她不仅是泪人,而且是诗人。因些她泪中有诗,诗中有泪。她的泪在眼里是泪水,流入字中则是诗。这些个特点,准确的阐释了林黛玉的泪人背后的孤独与伤痛。为情生、为情死、为情泪伴终生,这对于十七八岁的她来说,经历的是怎样一个变迁,现在我们无从了解,但是这个千古一遇的泪人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里碑式的意义与价值。 三、多愁善感的“病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