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重点(2012修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重点(2012修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重点(2012修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重点(2012修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理论重点

(题型:简述30分、材料分析20分、论述20分)

(2010年修订)

第一专题(3)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第二专题(13)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其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观点。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实践及其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

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4.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联系及其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_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6.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第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

第一,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第二,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10.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1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2. 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第三专题(6)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其次,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4.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辩证关系。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5. 真理和谬误的辨证关系。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

第四专题(7)

1.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决定作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第三,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

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5.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6.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7.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第五专题(13)

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实现途径。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它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在英国表现得最为典型。资本家和封建贵族通过各种手段把大片农民私有土地围圈起来据为己有,同时还通过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共有地等手段把封建财产转化为私有财产,建立了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

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和消极后果。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问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

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5.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6.劳动力商品价值是怎样决定的?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和意义。

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8.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延长工作日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9.资本积累的含义、源泉和历史趋势。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10.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前提。(题目有点变动)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第一,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第二,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第四,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五,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12.资本周转含义、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做资本的周转。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许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1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这种进步作用表现在:

第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曾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第二,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人们摆脱了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的分封割据状态、等级压迫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使人民群众享有了比在封建专制主

义条件下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获得了更有利的条件、更广阔的空间,因而历史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第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这对于社会进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其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民主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

其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第六专题(11)

1.垄断及其产生的原因。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的原因。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3.金融寡头实现统治的方式。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家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第一,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第二,金融寡头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上层建筑,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加强其统治地位。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第三,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

4.垄断利润的来源。

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具体来说,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6.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7.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

8.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后果是: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后果是: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9.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10.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11.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第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问,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第七专题(4)

1.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历史贡献。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2.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4.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第八专题(1)

1.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ITS智能运输系统:通过关键基础理论模型的研究,从而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有效的应用于交通运输系统,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特点属性:先进性、综合性、信息化、智能化。 意义和作用:对传统交通运输系统的一种革命,充分发挥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潜力,提高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缓解交通拥挤的有力措施。 智能运输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系统建设涉及众多部门与领域,管理体制、信息沟通能力、考虑问题角度等均会对系统建设与运行产生巨大的影响。智能运输系统包括多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紧密。正是因为系统庞大,其建设是逐步完成的,有时会不断建设与整体协调。 1以监控为主体的交通工程系统 --交通工程基本设施、传感器、电子设备、数据采集 2初级智能交通系统 --计算机、信息技术、地理信息处理 3模型化智能交通系统 --系统辨识、模式识别 4高级智能交通系统 --人工智能 VIC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日本出行者信息系统的核心) SOCRA TES交通效率与安全蜂窝式通信系统(DRIVE项目的核心,欧洲) EURO SCOUT以红外信标为媒体的动态路线引导系统(车载装置由导航装置、红外线收发信号机、车辆位置测定装置及显示器、键盘等组成) 研究方法:面向过程。 开发过程:1确定用户服务内容2建立逻辑框架3建立物理框架4明确标准化内容。 服务领域:交通管理与规划、电子收费、出行者信息、车辆安全和辅助驾驶、紧急事件和安全、运营管理、综合运输、自动公路。 意义: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是运输系统体系和规格的说明,他决定系统如何构成,确定功能模块以及允许模块间进行通信和协同的协议和接口。 组成:用户主体、服务主体、用户服务(是框架基础)、逻辑框架、物理框架、(ITS标准、ITS评价) 逻辑框架:对系统功能的一种分类,四个层次:功能域,基本上和服务域等同;系统功能,基本上和服务等同,但进行了功能的重新整合;过程,基本上与子服务相同;子过程,基本的逻辑单元。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描述系统功能和系统功能之间的数据流。 物理框架:是逻辑框架的具体实现,他是由一些系统和子系统连接构成的。系统和子系统基

国际经济法概论自考重点

国际经济法概论自考重点

国际经济法概论知识点整理 一、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1、国家经济主权原则 2、公平互利原则 3、国际合作以谋发展原则 二、国际经济法的主体 1、自然人、法人与跨国公司 2、国家与单独关税区 3、国际经济组织 三、国际商事惯例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华沙—牛津规则》《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四、《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的适用范围 (一)公约适用的主体范围 (1)货物的买卖必须具有国际性。 (2)买卖合同与公约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缔约国具有公约所规定的某种联系。(二)公约适用的客体范围 公约适用的客体范围是“货物买卖” (三)公约排除了以下几种买卖: (1)以直接私人消费为目的的买卖; (2)拍卖; (3)依法执行令状或法律授权的买卖; (4)公债、股票、投资证券、流通票据和货币的买卖; (5)船舶、气垫船和飞行器的买卖; (6)电力的买卖。 五、贸易术语 装运港交货的三种贸易术语: FOB CIF CFR 向承运人交货的三种贸易术语:FCA CIP CPT 其它贸易术语: EXW DDP

附: FOB——船上交货、装运港、适用于海运、装上船时风险转移 CIF——“成本+运费+保费”、目的港 CFR——“成本+运费”、目的港 FCA——货物承运人、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货交承运人风险转移 CIP——运费、保费付至 CPT——运费付至、目的港 EXW——工厂交货 DDP——完税后交货 六、要约的构成要件(国际货物买卖合同) 1、是一个订立合同的建议; 2、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发出; 3、应具有“十分确定”的内容; 4、应表明一经对方承诺即受约束的意思。 七、要约的撤回与撤销 1、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一项要约即使是不可撤销的,得予撤回,如果撤回通知于要约送达之前或者同时送达受要约人。 2、撤销,指要约送达受要约人生效以后,在受要约人作出承诺之前,要约人将要约取消,时期效力归于消灭。(公约第16条规定,在订立合同之前,要约得予撤销,如果撤销通知与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送达受要约人。可是如果要约写明承诺的期限或者以其它方式表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或者受要约人有理由信赖该项要约是不可撤销的,而且受要约人以奔着对该要约信赖行事,则要约不可撤销。) 八、承诺的构成要件 (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

石油工业概论answer精编

一讲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1单选(2分)我国古代哪项发明被称为继我国古代第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 D ) A.康盆采气术 B.木制管道 C.猛火油术 D.顿钻 2单选(2分)战争史上第一次利用汽车大规模机动兵力发生在( C ) A.伦敦 B.纽约 C.巴黎 D.莫斯科 3多选(3分)为什么德雷克井成为近代世界石油工业的标志?AC A.这口井迅速带动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 B.是近代世界钻出的第一口油井。 C.是第一口用机器钻成、用机器采油的井。 D.德雷克是第一代的钻井公司经理。 4多选(3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导致石油成为战略物资的原因( AD ) A.飞机的出现 B.机枪大炮的出现 C.火箭的出现 D.坦克的出现 5判断(2分)唐朝时期,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炼油车间——“猛火油作”。A A.错 B.对 6判断(2分)坦克是由英国人发明的。A A.对B错 7填空(2分)我国古代在石油科技领域拥有顿钻、康盆采气术、()、猛火油术四大发明。 正确答案:木制管道

1单选(2分)我国古代哪项发明被称为继我国古代第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B ) A.木制管道 B.顿钻 C.猛火油术 D.康盆采气术 2单选(2分)( D )公司首创通过开办娱乐节目来促进油品销售。 A.英国石油公司 B.埃克森石油公司 C.海湾石油公司 D.德士古石油公司 3多选(3分)石油工业的上游指的是( AB ) A.开发石油部门 B.勘探石油部门 C.石油化工部门 D.炼制石油部分 4多选(3分)为什么德雷克井成为近代世界石油工业的标志?AC A.这口井迅速带动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 B.是近代世界钻出的第一口油井。 C.是第一口用机器钻成、用机器采油的井。 D.德雷克是第一代的钻井公司经理。 5判断(2分)唐朝时期,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炼油车间——“猛火油作”。B A.对 B.错 6判断(2分)坦克是由英国人发明的。A

2017年总结国际经济法概论重点及应用(自考)

2017年总结国际经济法概论识记重点(自考) 第一章:第一节,领会 1.国际经济法的对象2.国际经济法的范围3.国际经济法的特征应用:国际经济法为什么是一个新兴的综合法学部门? 第二节,领会1.国际商事法律规范的发展2.国际经济功法的产生与国际协调3.普遍性国际组织的产生与国际经济立法的发展。 第三节,领会,1.国际惯例2.联大规范性决议的效力 第四节,领会,1.公平互利原则2.国际合作以谋发展原则 应用:简析国家经济主权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第一节,识记,1.跨国公司的概念。 应用:分析跨国公司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1.单独关税区。2.国家行为原则。 应用:简析国家及其财产豁免问题 第三节,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世界银行集团3.世界贸易组织 第三章:第一节,1.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概念2.国际商事惯例3.国际商事条约4.国际商事法律重述 5.FOB、CIF、FCA等主要国际贸易术语。 应用:1.《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适用2.涉及FOB、CIF、FCA解释的案件分析。 第二节,1.要约2要约的撤销 3.承诺 应用:1.要约的有效撤销 2.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1.品质担保义务2.权利担保义务3.风险转移 应用:风险转移是否完成的案例分析。 第四节,1.根本违约 2.解除合同3损害赔偿 应用:1.中国《合同法》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在违约救济上的异同2.根本违约案件分析。 第四章:第一节,1.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概念2.提单3.海运单 应用:1.分析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承运人的责任2.运用《海牙规则》等使用法分析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案件。 第二节,1.航空货运单 2.国际航空运输合同的概念 应用:运用《蒙特利尔公约》分析国际航空运输案例。 第三节,1.国际铁路运输合同的概念2.国际公路运输合同的概念。 应用:1.运用《国际货协》分析国际铁路货物运输案例 2.运用《国际公路货物运输公约》分析国际公路货物运输案件。 第四节,1.国际多式联运的概念。2.国际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的概念3.网状责任制4.统一责任制应用:分析多式联运案件。 第五节,1.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保险合同 2.可保利益 3.共同海损 4.单独海损5.单独费用应用:分析海上保险案件。 第五章:第一节,1.国际贸易中的汇票。2.汇票行为,尤其是出票、承兑和支付。 应用:1.汇票行为的实际操作。2.汇票案件分析。 第二节,1.汇付的概念和类型。2.托收。3.承兑交单 4.付款交单 应用:托收案件的分析。 第三节,1.信用证的概念。2.信用证的分类。3.信用证的内容。 应用:分析信用证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2.信用证案件的分析。 第六章:第一节,1.授权条款应用:关于GATT最惠国待遇或者国民待遇的案例分析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标准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2197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钻井技术授课单位:石油系煤层气教研室 学时: 72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孙建华2012 6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 1 课程性质与作用 《石油工程概论》是钻井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系统介绍石油地质、石油勘探、石油开发、石油钻井、采油方法、油井增产原理、油品储存与运输等内容。 本课程是在学习了基础课程后开设的课程,设置在这个专业二学期,为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课程基本理念 本学习领域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目标的实现为核心,培养学生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本课程系统学习地质作用的知识,组成地球的三类岩石、油气藏的形成与富集;会识别油气藏的类型,油气勘探的任务、程序与勘探方法;掌握油气开采的方法、设备,油气开发 方案的编制。油气钻探的设备、钻具、钻井液的相关知识,现场应用的钻井技术。明确油田 稳产高产的原理与技术,最低损耗的进行油品输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知油气从勘探到生产直至输送的各个工作过程。 最终目标:提高石油天然气钻井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的需要。 1.3 课程设计思路 1.3.1 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根据现场职业岗位标准选取教学内容,按照工作任务过程及逻辑关系和学生认 知规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据此,本课程共设计了七个学习情境33 项学习任务,排序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得认知规律: 学习情境一石油地质分析 学习情境二石油勘探 学习情境三石油开发 学习情境四石油钻井 学习情境五采油技术 学习情境六油井增产 学习情境七油品保存与运输

金融市场概论

第一章金融市场概论 1、金融体系即包括: ①金融要素:(货币)(信用)(利率)(汇率)(金融工具) ②运行载体:(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两大运营载体 2、(经济体系)的基本功能是通过配置(稀缺资源)【土地、资本、才能】来生 产(产品)和(服务) 3、市场机制中最重要的是(价格机制)【传导:供应↑价格↓】 4、金融源自(社会经济活动)并(服务于社会经济活动) 5、现代经济是(货币信用经济) 6、金融工具:存款单、存折、股票、基金、债券 对于持有者来说,金融工具就是(金融资产) 7、广义上讲:金融活动的场所即(金融市场) 8、在纯粹自由的市场上,金融体系及其运作主要通过(价格机制)和(风险收 益)的匹配性来自我调节 9、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来实现金融调控 10、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或手段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11、金融市场:广义讲(资金供求双方)运用各种金融工具,通过格式各样的金 融交易活动实现(资金余缺的调剂)和(有价证券的买卖)狭义讲有价证券【主要是债券股票】(发行)与(流通)的场所 12、金融市场的概念:①交易对象是(同质的金融商品) ②参与者是资金的(供求者)(需求者),建立在信用上 ③不受固定(场所、时间)限制 13、金融市场本质:(盈余单位)直接购买(赤字单位)所发行的各种(证券) 14、金融市场的分类: ①按标的物划分 1)货币市场:期限1年以下的短期金融市场、风险低 2)资本市场:期限1年以上的金融资产交易市场【债券 、股票市场】 3)外汇市场:狭义→银行间、广义→所有零售市场

4)黄金市场 5)保险市场:一级市场【原保险市场】: 保险人VS投保人 二级市场【再保险市场】: 保险人VS再保险人②按中介特征划分: 1)间接融资市场:银行信用【资金中介】 2)直接融资市场:证券市场【信息中介】③按财务管理划分: 1)债务证券市场:国库券 2)权益证券市场:股票、信托收益券 3)衍生证券市场:远期、期货、期权④按交割方式划分: 1)现货市场 2)期货市场 3)期权市场 ⑤按交易程序划分: 1)发行市场:一级市场 2)流通市场:二级市场 【流通市场上,证券买卖双方均属于证券投资者】 3)第三市场:店头市场、柜台市场 4)第四市场:机构投资者的买卖双方直 接联系成交市场 ⑥按有无固定场所划分: 1)有形市场:有固定交易场所 2)无形市场:交易所外进行金融资产 交易的总称 ⑦按成交和定价方式划分: 1)公开市场:公开竞价方式形成的市场

石油工程概论心得

石油工程基础学习心得 班级:应化11102班 姓名:张炳杰 班级序号:31

在选课时,当我看到石油工程这几个字时,在想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课程。作为应化的学生,与油田挂钩的专业,这是必不可少的必备知识!在绪论部分老师为我们讲解了目前我国的石油工程的发展情况,分别从钻井和采油两个方面来阐述早期的钻井与采油技术到目前的三采所具备的钻井与采油技术,让我们了解到石油工程的发展历史。此外还联系到我院的与油田合作情况,为我们作了详细阐述,同时作为一名应化的学生,也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现在石油的开采的难度越发的困难,对与其相关的专业的挑战也越发多。顾名思义,石油工程即为主要为开采具有工业储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提供技术基础。石油工程学本身具有广泛的基础,充分吸收了工程学、地质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和地质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其主要内容是石油工程领域覆盖了油藏工程、钻井工程和采油工程三个独立又相互衔接的工程领域,也就是覆盖了石油开发生产的全过程,并交叉涉及到油气勘探的一些基本内容。 一.石油资源及我国石油现状: 石油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能源物资,对于石油的形成,众说纷纭。主要两种不同的学说即有机与无机生成,大部分专家认同有机生成学说。认为:古代生物的遗骸在浅海、海湾、内陆湖泊等地沉积下来,并被新的沉积物迅速埋藏起来,使这些有机物不被氧化而保存下来。随着上部沉积物的不断增厚,温度和压力的升高,有机物便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和特殊的环境下,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最后转变成石油和天然气。首先接触到的是油藏工程,说到油藏就要谈到油

气藏。油气藏:石油工程的直接对象(或目的层)是油气的储集地,即油气藏。它通常被定义为: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体。油气在具体孔隙(裂缝)性和渗透性,并为同一动力学系统的最简单的岩层中聚集就形成了油气藏。条件是:有一定数量的运移着的油气、有遮挡物(不渗透性岩层)的作用,阻止了它们继续运移,而在具有孔隙性(裂缝性)地层(又叫储集层)聚集起来。油藏主要是液态碳氢化合物,气藏主要是气态碳氢化合物。一个油田可以是一个油、气藏,也可以是包括多个油、气藏。结合作业现场对于身处地层的原油需要了解其处于地层中的原油的物性,地层油处于高温高压状态下,并溶解有大量的天然气,其物性与地面原油有很大的差别,如粘度、密度和压缩系数等。在油藏开采过程中,随压力、温度的降低以及油中溶解气的不断释出,地层油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渗油计算及开采工艺设计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所有的能源类别中,石油一直是全球消费极高的能源。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多,已成为世界上石油须有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每年需求增长的单一最大推动者,2009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占到全国原油消费的9.7%。在全球能源供应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快速增长的石油消费需求和有限的国内生产,使得我国石油供形势严重依赖进口。 我国石油供求关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石油消费快速增长。我国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家,保持石油需求年增长约5.8%的趋势。二是国内石油产出有限、增速缓慢。近十年来,国内的石油

国际经济法概论复习重点

自考国际经济法概论复习重点 题型:单项选择题20*1’+多项选择题10*2’+简答题3*5’+论述题2*15’案例分析题1*15’ 1.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个独立的、综合的、新兴的法律部门。 2.国际经济法的特征201410 5’201604 5’ ◆主体:不仅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也包括分属于不同国家的自然人和法人。 ◆调整的对象:包括国家与国际组织相互间的经济关系,还包括不同国家的私人间以及国家与他国国民间的经济关系 ◆渊源: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而且包括各国国内有关法律法规。 3.国际经济法的历史发展: (1)国际商事法律规范的发展:市民法和万民法(调整罗马人和外国人之间的关系) (2)国家经济公法的产生与国际协调(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国内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巨大变化) ◆资本输出与跨国公司的产生于发展 ◆国家干预经济 ◆国家间经济矛盾的加剧和尖锐化 (3)普遍性国际组织的产生与国际经济立法的发展 ◆普遍性国际经济条约与国际经济组织的产生。1944年《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构成国际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标记国际社会进入了用多边条约调整国家间经济关系的新阶段。 ◆新独立国家的兴起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区域性和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4.国际经济法的渊源 (1)国际法方面的渊源:国际经济条约;国际惯例;联大规范性决议 (2)国内法方面的渊源: ◆统一制:制定的国内经济法统一适用于涉内与涉外各种经济关系。如,美、英、德、日本 ◆分流制:调整一般民事法律关系的民商法仍实行统一制,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则内外分流。发展中国家。 5.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1)国家经济主权原则:1974年《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等文件进一步明确该原则 201504 15” ◆国家对其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 ◆国家有权对其境内的外国投资以及跨国公司的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 ◆国家有权将外国财产收归国有或征收。 (2)公平互利原则:公正平等和公平合理。互利是指照顾到有关各方的利益。 (3)国际合作以谋发展原则:只有承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才能实现真正的国际合作,才能保证所有国家的发展。 6.国际经济法的主体 (1)自然人:具有一般的法律能力;具有能从事国际经济交往的权利能力或资格 (2)法人:取决于其权利能力的范围。确定法人的国籍标准:成立地说;住所地说;控制说;符合标准说。各国承认外国法人的方式:一般许可制(英、美);特别许可制(奥地利、中国、原苏联);相互承认制。我国采取特别许可说制。 (3)跨国公司:特征:跨国性;战略的全球性和管理的集中性;公司内部的相互联系性。法律地位:国内法人;跨国公司没有根据自己的意思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也没有直接承担国际权利和义务的能力。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标准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2197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钻井技术授课单位:石油系煤层气教研室 学时:72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建华 2012 6 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性质与作用 《石油工程概论》是钻井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系统介绍石油地质、石油勘探、石油开发、石油钻井、采油方法、油井增产原理、油品储存与运输等容。 本课程是在学习了基础课程后开设的课程,设置在这个专业二学期,为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1.2课程基本理念 本学习领域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目标的实现为核心,培养学生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本课程系统学习地质作用的知识,组成地球的三类岩石、油气藏的形成与富集;会识别油气藏的类型,油气勘探的任务、程序与勘探方法;掌握油气开采的方法、设备,油气开发方案的编制。油气钻探的设备、钻具、钻井液的相关知识,现场应用的钻井技术。明确油田稳产高产的原理与技术,最低损耗的进行油品输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知油气从勘探到生产直至输送的各个工作过程。 最终目标:提高石油天然气钻井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1.3课程设计思路 1.3.1教学容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根据现场职业岗位标准选取教学容,按照工作任务过程及逻辑关系和学生认知规律,整合、序化教学容。据此,本课程共设计了七个学习情境33项学习任务,排序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得认知规律: 学习情境一石油地质分析 学习情境二石油勘探 学习情境三石油开发 学习情境四石油钻井 学习情境五采油技术 学习情境六油井增产 学习情境七油品保存与运输

金融市场基本理论概述

金融市场概论 在现代经济系统中,有三类重要的市场对经济的运行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要素市场是分配土地、劳动与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市场,产品市场是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易的场所。在经济系统中引导资金的流向,沟通资金由盈余部门向短缺部门转移的市场即为金融市场。 §7.1 金融业的发展 第一阶段 19世纪以前 以实物货币为主体 金融机构从事货币兑换业务 第二阶段 19世纪以后 以信用货币逐步代替实物货币

金融业以银行业为主体 第三阶段 19世纪70年代以后 金融创新导致银行业的市场份额下降 金融市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第四阶段 现在及以后的发展 以金融的国际化,电子化,网络化,经济虚拟化为主要标志 §7.2 金融资产的定义 金融市场的定义 金融市场通常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1、金融市场是进行金融资产交易的有形和无形的场所。 2、金融市场反映了金融资产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供求关系。 3、金融市场包含交易过程中金融资产所产生的各种运行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价格(包括利率、汇率及各种证券的价格)机制。金融资产的定义金融资产是指一切代表未来收益或资产合法要求权的凭证,亦称为金融工具或金融证券。金融资产可以划分为基础性金融资产与衍生性金融资产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债务性资产和权益性资产;后者主要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等。 包括债务性证券和权益性证券。 分类:1、货币 2、债务性证券 3、权益性证券

4、衍生证券 机制与定价运行机制 定价机制 利率机制 汇率机制 风险机制 监管机制 主体行为 筹资行为 投资行为 套期保值 套利行为基本定价原则:预期未来现金流的现值 基本定价公式:()11T t t t v C R ==∑+ 其中C t —— t 时收到的现金流 R —— 投资者要求的市场收益率 T —— 现金流发生的期限V —— 资产的现值,即内在价值 金融市场与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差异 在金融市场上,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已不是一种单纯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借贷关系或委托代理关系,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资金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暂时分离或有条件的让渡; 市场交易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即货币资金。 市场交易的场所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无形的,通过电讯及计算机网络等进行交易的方式已越来越普遍。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课程作业.docx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课程作业 智能公路

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现状及趋势 三、主要需求 四、主要理论和技术 五、案例分析 六、国内优势和国外最新发展 七、主要结论 八、参考文献

一.基本概念 交通堵塞现象已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一大问题,智能公路体系则能解决公路交通堵塞。所谓智能公路体系, 就是一种运用高技术来避免车辆堵塞的现代化交通管理系统, 其灵魂和核心是各种信息设备和传输技术,这套管理系统通常由监测器、数据搜集器、中心电脑、电子显示牌和闪光灯等构成。由环状通电线圈构成的监测器设置在公路两旁或上方,每当汽车驶过, 它就会把车流信息通知路旁的数据搜集器,进而传送到中心电脑。中心电脑会根据车流大小和拥挤程度, 迅速计算出最佳控制模式, 自动调节红绿灯时间, 使道路交叉点的各种车辆将停车时间减至最少。同时, 路旁的电子显示牌会向驾车人显示交通堵塞的程度、范围以及如何另辟蹊径。如有必要, 也可以启动路旁的闪光灯——这是提醒驾车人利用车上的无线收音机收听当地的公路情况广播, 以便因地制宜, 采取灵活措施。这种公路体系一旦实现至少可以把城市中的交通阻塞减少一半, 交通事故可望减少80 % 左右。 这类系统目前在一些国家已经使用。同时, 一种更先进的系统正在加紧研制和试验之中。新系统将给所有汽车配备速度、方位自动控制仪和信息接收机; 发展雷达、诱导刹车和防冲撞等一系列配套技术。例如一种电子装置可以通过卫星向汽车发射高频无线电信号, 通报前方道路有无堵塞、该车所处方位以及周围的地理交通图等, 这些信息都可以清楚地显示在驾驶座前的荧光屏上。如果驾车人把要去的地点和行车路线事先输人车载电脑, 该系统就会自动为汽车导向。

国际经济法概论历年试题整理

2014.4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31.简述GATS具体承诺表应列明的主要内容。 32.简述防止利用避税港进行国际避税的法律措施。 33.简述国际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限制。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4.试述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的担保业务。 35.试述国际融资协议共同条款中约定事项的主要内容。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 36.A国甲公司2010年8月20日致电B国乙公司:“长期求购儿童玩具,请按本公司提供的样品生产10000件,每件FCA60美元。该批货物请于2010年9月20日至30目交货。”2010年8月25日甲公司收乙公司电:“接受你方来电,因生产计划安排,2010年1O月10日至20日方能交货。”2010年8月28日,乙公司收甲公司电:“请贵公司按你方所述日期交货为盼。”乙公司未能按时交货,甲公司为此给予其20天宽限期。2010年11月2日,乙公司将货物交给承运人,2010年12月30日甲公司收到该批货物。甲公司将该批玩具上市销售后,2011年1月A国丙公司起诉控告甲公司所售玩具侵犯其专利权,并要求赔偿。甲公司认为该玩具系B国乙公司生产,自己不应承担责任,应由乙公司承担责任。上述A、B 两国均为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成员国。 请问: (1)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的合同是什么时候成立的,为什么? (2)乙公司不按时交货,甲公司能否立即宣告合同无效,为什么?甲公司还能采取什么补救办法? (3)丙公司提出侵犯工业产权诉讼请求,甲公司和乙公司谁应承担责任?为什么? 2013.7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31.简述布雷顿森林体制的主要内容。 32.简述防止利用避税港进行国际避税的法律措施。 33.简述国际技术贸易中对知识产权进行限制的主要手段。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4.试述国际融资协议共同条款中关于约定事项的规定。 35.试述《服务贸易总协定》的适用范围。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36.甲国A公司与乙国B公司签订了一份出口汽车零部件的CIF合同,约定以信用证方式付款,班轮运输。根据B公司的申请,开证银行及时开出了信用证。信用证开立后,B公司被法院宣告破产。A公司依约履行合同并取得了符合信用证要求的有关单据。由于获知B公司破产的消息,开证银行以此为由拒绝向A公司付款。 根据有关国际惯例,请问: (1)在CIF贸易术语下,A公司需承担哪些主要义务? (2)为了向银行议付货款,A公司至少应准备哪些单据? (3)开证银行能否以B公司破产为由拒绝向A公司付款?为什么? 2013.4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31.简述《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关于保全货物义务人范围和保全措施的规定。 32.与调解相比,国际商事仲裁方式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3.简述国际经济组织表决制的类型。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4.试述国际融资协议共同条款中违约救济条款的内容。

石油工程概论(主观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 期末考试 《石油工程概论》 学习中心:_黑龙江大庆奥鹏学习中心[1]_ 姓名:_李鹤_ 学号:_941646_ 关于课程考试违规作弊的说明 1、提交文件中涉嫌抄袭内容(包括抄袭网上、书籍、报刊杂志及其他已有论文),带有明显外校标记,不符合学院要求或学生本人情况,或存在查明出处的内容或其他可疑字样者,判为抄袭,成绩为“0”。 2、两人或两人以上答题内容或用语有50%以上相同者判为雷同,成绩为“0”。 3、所提交试卷或材料没有对老师题目进行作答或提交内容与该课程要求完全不相干者,认定为“白卷”或“错卷”,成绩为“0”。 一、综述题(共8小题,每小题15分,任选4小题,共60分)(综述题请根据知识点提示结合课件组织答案,每道题目不少于400字。照抄知识点提示不得分。) 选做题号: 1.6.7.8 1. 阐述井身结构的主要内容,说出各内容所包括的具体知识,并画出基本的井深结构图。 知识点提示:井深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套管的层次、各层套管下入深度、相应的钻头直径、套管外水泥返高等,请详细列出各内容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并画出简单的井深结构图。 答:井身结构是指由直径、深度和作用各不相同,且均注水泥封固环形空间而形成的轴心线重合的一组套管与水泥环的组合。包括井中套管的层数及各种套管的直径、下入深度和管外的水泥返深,以及相应各井段钻进所用钻头直径。 ⑴井身结构的组成及作用:井身结构主要由导管、表层套管、技术套管、油层套管和各层套管外的水泥环等组成。①.导管:井身结构中下入的第一层套管叫导管。其作用是保持井口附近的地表层。②.表层套管:井身结构中第二层套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期末复习

1.智能运输系统(简称ITS)就是通过关键基础理论模型的研究,从而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有效地应用于交通运输系统,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2.ITS研究的领域: 1)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 2)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 3)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 4)先进的乡村运输系统 5)自动公路系统 6)电子收费系统 3.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 1)控制需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控制车辆的增加,或者改变车型,使车辆数量减少,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舍弃车辆是不可能的。 2)增加供给,也就是修路。 3)实施智能运输系统。 4.智能运输系统(ITS)的主要作用: 充分利用交通系统资源“削峰填谷” 提高交通的便捷性 提高交通系统的整效性 提高交通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降低污染与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智能交通的优势:方便、安全、舒适、快捷 5.智能交通系统的目标应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效益提高目标: 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 减少交通拥挤,保持交通顺畅 提高运输网络通行能力 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并节约能源,提高交通运输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6.ITS对交通系统的正效应: 为交通出行者提供便利 为交通管理者提供有力的支持 带来了社会效应 7.ITS负效应: 1)对出行者出行行为的影响产生了三种不良的效应现象: 信息过剩现象过激反应现象集聚现象 2)对城市客运交通结构的影响 3)对交通系统经济效益的影响 8.智能运输系统集成应用产生的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 1.挽救生命 2.时间和金钱的节省 3.能耗的降得以及改善环境 9.日本式最早进行ITS研究的国家。 10.信息发布形式:1.广播 2.VMS 3.互联网 4.车载GPS 5.手机

2020年(财务知识)自考国际经济法概论串讲笔记

(财务知识)自考国际经济法概论串讲笔记

《国际经济法概论》串讲讲义 第一章绪论 识记: 1.国际经济法的基本涵义; 2.国际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简略过程; 3.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历史简介及其中所蕴含的基本法理原则; 4.国际经济法和相邻诸法律部门之间的交错关系。 第一节国际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07 【名词解释】国际经济法,是泛指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单选】国际经济法的渊源是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国内法。07 一、萌芽阶段的国际经济法 【单选】13世纪至16世纪间流行于地中海沿岸各地的《康索拉多海商法典》。 二、发展阶段的国际经济法 1.双边国际商务条约。 【单选】双边性的国际商务条约可分为俩类,即平等的和不平等的。 2.近现代国际习惯或惯例 3.多边国际商务专题公约 【单选】《关于商标国际注册的马德里协定》,专门对商标申请国际注册的内容、效力、转让等事项作出比较详细的统壹规定。 4.多边国际专项商品协定【多选】国际砂糖协定、国际锡协定、国际小麦协定、国际橡胶协定,均属于多变性国际专项商品协定。

5.近现代国际商务惯例 【多选】近现代国际商务惯例有:《约克—安特卫普规则》,《华沙—牛津规则》,《商业跟单信用证统壹惯例》,《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6.近现代各国商事立法 【多选】法国于1673年和1681年先后颁行了《商事条例》和《海商条例》。 三、转折、更新阶段的国际经济法 1.布雷顿森林体制和关贸总协定 【多选】1944年7月于美国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45个和会国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单选】《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了美元和黄金的固定比价,使美元等同于黄金,成为世界通用的货币。 2.创立国际经济法新规范的斗争 (1)《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 【单选】1960年底通过了《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庄严宣布“必须迅速和无条件地结束壹切形式的殖民主义”。 (2)《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以及《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 【单选】南北分歧的核心内容则于于世界财富如何实行国际再分配。 【单选】联合国大会于1974年4月召开了第6届特别会议,围绕着“原料和发展”这壹主题。 3.区域性或专业性国际经济公约的出现 【单选】区域性或专业性的国际经济条约以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基本缔约国的国际经济条约及其相应组织,如经济互助委员会。

石油工程导论试卷2答案

B卷 2006—2007学年第2学期 《石油工业概论》试卷 参考答案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开课系室油气井工程系、采油工程系 考试日期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 阅卷人

一、填空题:(共34分,每个空0.5分) 1、最初的世界石油三大产地为(美国)、(巴库)和(印度尼西亚)。 2、石油七姊妹指(埃克森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莫比尔公司(纽约标准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国石油公司)、(雪佛龙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 3、根据化学结构,石油中的烃可分为(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三大类。 4、三大合成材料指(合成树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5、石油地质学家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油气田形成要具备(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和(圈闭)4大要素,要经历(运移)、(聚集)、(保存)等过程。 6、油气勘探的程序包括(区域普查)、(区带详查)、(圈闭预探)、(油气藏评价勘探)。 7、油气田开发的程序包括(油气田开发前的准备阶段)、(油气田开发方案的编制)、(油气田开发调整)、(三次采油)。 8、人类钻井的历史可分为(人工挖井方法)、(冲击钻井方法)和(旋转钻井方法)三种钻井方法。按照钻井的顺序,钻井工程工艺可包括(钻前准备)、(钻进)、(固井和完井)等三个主要阶段。 9、油井自喷生产,一般要经过(油层渗流)、(井筒流动)、(油嘴节流)、(地面管线流动)四种流动过程。 10、油气集输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油气计量)、(集油集气)、(油气水分离)、(原油脱水)、(原油稳定)、(原油储存)、(天然气脱水)、(天然气轻烃回收)、(液烃储存)、(输油输气)等。 11、原油的初加工包括(原油的预处理)、(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原油的深加工包括(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减粘裂化)、(氧化沥青)等。 12、石油成本包括(矿区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生产成本)等四部分;天然气成本包括(井口成本)、(管道输送成本)、(地方燃气公司的输配成本)和(营销成本)。 二、判断题(共10分,每题1分)(对的打√,错的打×) 1、1957年,石油在世界能源中的消费比重达40.4%,超过煤炭,成为第一大能源。(×) 2、石油和天然气是由C和H两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金融市场概论

外汇市场 学完本章后,你应该能 够: ?了解外汇与汇率的概念范畴?掌握外汇市场的涵义、分类、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熟悉外汇市场多种交易方式?了解汇率决定理论以及影响汇率的各种因素 本章框架 ?第一节外汇市场概述 ?第二节外汇市场的构成

?第三节外汇市场的交易方式 ?第四节汇率决定理论与影响因素 外汇与汇率 ?所谓汇率(Foreign Exchange Rate) 就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折算比价,也就是以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也称汇价、

外汇牌价或外汇行市。 直接标价法(D i r e c t Q u o t a t i o n S y s t e m) ?它是指以一定单位(1个或100、10000等)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成若干数量的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方法。也就是说,在直接标价法下,以本国货币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即应付标价法。在直接标价法下,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折算的本国货币的数额增大,说明外国货币币值上升,或本国货币币值下降,称为外币升值(Appreciation),或称本币贬值(Depreciation)。 ?在直接标价法下,外币币值的上升或下跌的方向和汇率值的增加或减少的方向正好相同。 例如,我国人民币市场汇率为: 月初:USD1=CNY 7.2014

月末:USD1=CNY 8.2200 说明美元币值上升,人民币币值下 跌。 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 System) ?它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成若干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方法。也就是说,在间接标价法下,以外国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即应收标价法。在间接标价法下,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折算的外国货币数量增多,称为外币贬值,或本币升值。 ?在间接标价法下,外币币值的上升或下跌的方向和汇率值的增加或减少的方向相反。 例如,伦敦外汇市场汇率为:

智能交通系统概论,期末复习参考

绪论 智能运输系统(ITS)的定义: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简称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服务控制和车辆制造,加强了车辆、道路、使用者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的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系统。 交通运输的发展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科学的发展史。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想象。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交通运输的发展,智能运输系统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交通问题是指对社会或经济未能产生正效益,交通本身机能也未充分发挥的状态,即人、车、路之间的矛盾。(拥堵、安全、环境)。 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控制需求:增加供给:实施智能运输系统。 日本是最早进行ITS研究的国家。日本在自动公路系统方面的研究最为先进,研究内容有: 1、公路与车辆、车辆与车辆之间的通信系统; 2、事故监测与警报; 3、使用视频、雷达监测器进行车辆间距控制; 4、

车辆最大速度控制;4、自动停车控制。 施智能运输系统:将人、车、路综合起来考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智能运输系统解决城市交通问题——ITS。 ITS的核心: 新思路:采用先进技术对交通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新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道路系统的交通效率 新手段:用信息技术将驾驶者、车辆、道路设施集成 新技术:信息技术:电子、通信、计算机 控制技术:自动化、传感器、人工智能 系统工程:运筹学、管理学 ITS的作用: 解决交通拥堵(顺畅) 减少交通事故(安全) 降低环境污染(环境) 节约能源 综合目标:“保障安全、提高效率、改善环境、节约能 源” 第二章ITS的理论基础 动态交通系统分配:将时变的交通出行合理分配到不同的路径上,以降低个人的出行费用或系统总费用。通过交通流管理和动态路径诱导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对人们已经产生的交通需求的合理配置,使得交通路网优质高效的运行。

2020国际经济法概论归纳复习【必过版】

自考国际经济法概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 国际经济法的概念、渊源和体系 一、概念 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内法规范和国际法规范的总称,是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在二战以后形成的一个新兴的法学学科。 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广义的认为国际经济关系是国家和国家之间和超越一国范围的自然人、法人、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总和。狭义的认为国际经济关系仅指国家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因此,对国际经济法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我们采纳广义观点。 二、渊源 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包括国际法与国内法两部分。 (一)国际法部分: 1.国际条约,包括双边条约与多边条约;

2.国际商事惯例; 3.国际决议,主要指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 (二)国内法部分: 各国立法机关制定的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条例等规范性文件。 三、体系 国际经济法包括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等内容。 第二节??? 国际经济法的主体 国际经济法的主体是指在国际经济交往的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人格者,又称国际经济法律关系的参与者或当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 一、自然人 (一)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自然人行为能力一般始于一定的年龄并且具有正常理智,终于死亡和丧失意识能力。 各国法律一般依据自然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和智力状况,把自然人划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能作为国际经济法主体的自然人,一般是完全行为能力人。 (二)外国自然人能力的确认 由于各国民法一般认为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因此,自然人的权利能力较少发生法律冲突。在国际私法中,对自然人权利能力的确认一般依自然人的属人法。 自然人行为能力的法律冲突首先表现为各国对成年年龄的规定不同,而且关于完全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年龄界限的规定也不同。自然人行为能力的确认原则上按照当事人的属人法,但是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如果严格实行属人法原则,可能给国际经济交往带来不便,因为内国的自然人和法人在与外国自然人进行经济交往之前,要求其了解外国自然人的属人法中关于行为能力的规定,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外国自然人在内国所为的民事行为,如缔结合同,其行为能力由行为地法确认。 二、法人 (一)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始于法人成立,终于法人消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