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但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又必须看到语言的继承性。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就造成了古今语言既有“同”的一面,又有“异”的一面。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

全面考核古今词义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发现,古今词义的异同表现为三种情况:

1 古今意义基本相同

我们知道,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即语言词汇中同人们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础的部分,具有历时的稳定性。这些词数量不多,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意义基本未变。例如:

名词——人、手、牛、羊、日、月、山、川、风、雨、雷、电。动词——出、入、起、立、哭、笑、打、骂、跳、叫。

形容词——长、短、轻、重、方、圆、大、小、扁、平、尖、钝、美、丑、善、恶。

数词——一、二、三、四、十、百、千、万。

上述诸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我们说“基本”,意味着它们自古及今并非没有一点变化。例如,“人”的词义,古人和今人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现代汉语词典》:“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可见,现代人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要比古人深刻得多。但不管怎么说,古语中的“人”和今语中的“人”,所指并无不同。基本词汇的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

2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有些词,古今词形(书写形式)完全一样,但含义迥异。例如:

该——古代常用义是“完备”。如《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汉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该”的现代常用义则是“应该”,与“完备”完全不同。

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集韵·麻韵》:“划,舟进竿谓之划。或从手。”(“或从手”说明“划”的另写法为“找”)《字汇·手部》:“找,与划同,拨进船也。”现代“找”义为“寻找”。绸——古代是“缠绕”之义。《楚辞·九歌·湘君》:“薜荔拍兮蕙绸。”宋洪兴祖补注:“绸,缚束也。”成语“未雨绸缪”中“绸缪”二字,义为紧密缠绕。《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孔颖达疏:“郑(玄)以为鸱鸮及天之未阴雨之时,剥彼桑根,以缠绵其牖户,乃得有此室巢。”后常以“未雨绸缪”喻防患于未然。“绸”在现代指“丝绸”。

抢——古代义为“突过”或“撞”。《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句中“抢”为“突过”义。《战国策·魏策四》:“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句中“抢”是“撞”义。现代“抢”是“抢夺”义。

叔——上古作“拾取”讲,如《说文》:“叔,拾也。”《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现代“叔”只用于亲属称谓。

完——古代是“完整”、“完好”之义。《说文》:“完,全也。”《荀子·大略》:“食则饘粥不足,衣则竖褐不完。”成语“完璧归赵”、“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完”都表示“全”义。现代汉语中“完”是“完了”、“终结”之义。

交通——古代是“勾结”义,贬义词,如《汉书·江充传》:“(赵太子丹)交通郡国豪猾,攻剽为奸,吏不能禁。”现代则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对于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词,要下功夫一一记牢。

3 古今意义有同有异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这是古今词义对比中最常见的情况。“同”,指古今词义有联系、有继承;“异”,指古今词义有发展、有变化。学习古汉语词汇,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掌握古今词义之间的差别,特别是细微的差别。例如:

劝——古今皆有“劝说”之义。但古义侧重于积极提倡,即“鼓励”、“勉励”,如《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今义则侧重于消极阻止,即“规劝”、“劝告”、“劝解”。(一个人不畏惧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赦免他,用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

爱——古今皆有“喜爱”之义。但古代“爱”还有“吝啬”、“舍不得”之义,如《孟子·梁惠王上》:“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这一含义是现代“爱”所不具备的。

给——古今皆有“以物与人”之义。但古义是“供给”、“供应”、“使……足”,即把物质生活资料给予需要的人使用,如《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今义则是一般的“给予”。

再——古今均有“第二次”之义。但古义只表“第二次”或“两次”,如《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 传· 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今义则是“再来一次”之义,表示动作反复进行,可指“第二次”,也可指“第三次”、“第四次”等。暂——古今均有“时间短”之义。但古义还表“突然”、“仓猝”,《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暂腾”是“突然(一下子)腾跃起来”的意义。此义现代已无。信——现代指“书信”,古代则指“信使”、“使者”,即传递信息(含书信)的专人。如《世说新语·雅量》:“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句中“信”指使者,“书”指“信”带来的书信。等等。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情况十分复杂,在学习中要特别留意,防止以今义去解古义。

二、古今词义差异的主要表现

我们这儿讲的“古今词义差异”,指的是“古今词义有同有异”中的“异”。

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词义范围的差异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1 词义范围的差异

词义范围的差异,是词义所概括的对象的外延的差异。这种差异有三种表现形式: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1) 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指的是词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范围扩大了,即由部分变为全体,由个别变为一般,由狭窄变为宽广,词的古义被今义所包含。例如:菜——古义仅指蔬菜。《说文》:“菜,草之可食者。”今义则兼指鸡鱼肉蛋等荤腥。《现代汉语词典》:“菜,经过烹调供下饭下酒的蔬菜、蛋品、鱼、肉等。”

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说文》:“睡,坐寐也。从目垂。”段玉裁注:“知为坐寐者,以其字从垂也。……此以会意包形声也。目垂者,目睑垂而下,坐则尔。”《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句中的“睡”即“坐着打瞌睡”之义。“睡”之今义,既指打瞌睡,更指躺下睡觉。

匠——古义专指木匠。《说文》:“匠,木工也。”段玉裁注:“百工皆称工、称匠,独举…木工?者,其字从斤也。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今义为一切工匠,即段注所云“凡工之称”,如:木匠、皮匠、泥瓦匠、剃头匠等。

响——古义指回声。《玉篇》:“响,应声也。”今义则指各种声响。

江——古义专指长江,如《孟子·滕文公下》:“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现代则泛指大的河流。

好——古义专指女子貌美。《方言》卷二:“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美色或谓之好。”《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现代泛指一切事物的美好。等等。

(2) 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指的是词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范围缩小了,即由全体变为部分,由一般变为个别,由宽广变为狭窄,词的今义被古义所包含。例如:宫——上古泛指一切房屋。《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说文》:“宫,室也。”《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而处焉。”现代“宫”专指帝后太子等居住的房屋、庙宇名称及人民文化活动或娱乐用的房屋,如:宫殿、碧霞宫、青年宫。

瓦——古义泛指一切陶器。《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段玉裁注:“凡土器,未烧之素皆谓之坯,已烧皆谓之瓦。”今义主要指盖房顶用的建筑材料。

金——古义泛指一切金属,如“银”叫“白金”,“铜”叫“赤金”,“铁”叫“黑金”,等等。今义专指“黄金”。

禽——古义是飞鸟和走兽的通称,如《三国志·华佗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今义专指飞鸟。

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包括香气、秽气。《玉篇》:“臭,香臭总称也。”《诗经·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郑玄笺:“天之道难知也,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今义专指秽恶难闻的气味。(“臭”表古义读xiù,今义读chòu。)

子——古义泛指儿子、女儿。《仪礼·丧服》:“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郑玄注:“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战国策·赵策四》:“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少子”指“小儿子”。《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其子”指“孔子的女儿”。今义“子”专指儿子。等等。

(3) 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指的是词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一般来说,新义产生后,旧义就不存在了,但旧新(古今)二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例如:暂——“暂”最初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说文》:“默,犬暂逐人也。”意即犬不吠而突然向人扑去。又:“突,犬从穴中暂出也。”意即犬突然从穴中出来。《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杜预注:“暂,犹卒也。”后来,“暂”由“突然”、“一下子”转移为“不久也”,此义是“暂”在中古的常用义。《集韵》:“暂,须臾也。”王勃《滕王阁序》:“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暂”即短暂之义。中古以后,“暂”义又转移为相对“将来”而言的“暂时的”之义,如“暂不答复”、“暂缓执行”等(隐含着“将来答复”、“将来执行”之义),此义一直保留到今天。

汤——古义是热水。《说文》:“汤,热水也。”《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刘宝楠正义:“探汤者,以手探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汤镬”即“开水锅”。成语“固若金汤”、“金城汤池”,“汤”均指热水。今义“汤”专指米汤、菜汤,与“热水”所指有异。

府——最初表示贮藏文书、财物的地方。《说文》:“府,文书藏也。”金文“府”字或加“贝”,也表藏财之处。《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孔颖达疏:“府者,藏财之处。”后来,词义转移,专表官府、官署,《广雅·释宫》:“州、郡、县、府,官也。”王念孙疏证:“皆谓官舍也。”现代指国家政权机关,如“政府”、“市府”。

涕——上古指眼泪。《说文》:“涕,泣也。”段玉裁注:“按:…泣也?二字,当作…目液也?三字,转写之误也。”《诗经·陈 风· 泽陂》:“涕泗滂沱。”毛亨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洪兴祖补注:“掩涕,犹抆泪也。”后来,词义转移为“鼻涕”,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

闻涕泪满衣裳。”“涕泪”并用,“涕”指鼻涕。

脚——上古指小腿,如《墨子·明鬼下》:“羊起而触之,折其脚。”司马迁《报任安书》:“孙子膑脚,兵法脩列。”“膑脚”即砍去小腿上端的膝盖骨。现代某些方言中仍保留此意,如吴方言称“腿长”叫“长脚”。中古以后,“脚”义转移指踝关节以下着地的部分(即古语“足”义),一直延续到现代。等等。

2 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词义的感情色彩是词的附加意义,表现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喜恶即主观评价的好坏,以及对词义轻重程度的判断。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表现了古人和今人对词义所概括的对象的态度。这种差异有两种表现形式:词义褒贬的变化和词义轻重的不同。

(1) 词义褒贬的变化

由于社会习俗和人们认识变化的影响,词义的褒贬扬抑也会随之改变,有的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有的贬义词变成了褒义词,有的中性词变成了贬义词,等等。例如:

复辟——本指失去君位的帝王重新上台掌权恢复统治,是个褒义词。如《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今义则指“国家政权落到旧制度的代表手里”,即被推翻的统治者恢复原有的地位或被消灭的制度复活,是个贬义词。

爪牙——古义指国家的猛将、帝王在军事上的勇猛助手,是个褒义词。如《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诗经·小雅·祈父》:“祈父(官名,即司马),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孔颖达疏:“时爪牙之士呼司马之官曰:…祈父!我乃王之爪牙之士。所职有常,不应迁易。汝何为移我于所忧之地,使我无所止居乎??”《汉 书· 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今义则指坏人的帮凶、走狗,是个贬义词。

锻炼——古代除“冶金”之义外,还有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是个贬义词。如《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注:“锻炼,犹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现代则是褒义词,指通过体育运动来强健体魄,或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来提高觉悟、增强能力。贿——上古指财物(特别是布帛之类),是个中性词。如《周礼·天官·大宰》:“商贾阜通货贿。”郑玄注:“金玉曰货,布帛曰贿。”《诗经·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毛亨传:“贿,财;迁,徙也。”赠送财物也叫“贿”,如《左传·昭公五年》:“出有赠贿。”现代“贿”是贬义词,指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用钱财来买通他人。

谤——古代是中性词,义为批评议论居上位者,指责当权者的过失、罪恶,但这种批评议论和指责一般是背后进行的。《玉篇》:“谤,对他人道其恶也。”如《战国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汉贾山《至言》:“庶人谤于道,商贾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现代是贬义词,义为毁谤、中伤、恶意诋毁。

(2) 词义轻重的变化

有些词,古义所表程度轻,今义变重;有些词,古义程度重,今义变轻。词义的这种古今变化,也是值得注意的。例如:

诛——古义较轻,表示用言词责备。《周礼·天官·大宰》:“八曰诛,以驭其过。”郑玄注:“诛,责让也。”贾公彦疏:“诛以驭其过者,臣有过失非故为之者,诛,责也,则以言语责让之,故云以驭其过也。”《广雅·释诂》:“诛,责也。”成语“口诛笔伐”之“诛”,即此义。后来“诛”发展出“杀戮”之义,词义变重,今义多用,并形成“诛戮”一词。

恨——古义是“遗憾”,词义较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指韩非)与之游,死不恨矣!?”“死不恨”是“死了也不感到遗

憾”之义。诸葛亮《出师表》:“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句中的“痛恨”是“感到痛心和遗憾”的意思。“恨”之今义为“仇视”、“怨恨”、“仇恨”(此义古代用“怨”表示),词义很重。

诬——古义本指讲话夸大其辞,虚妄不实,词义较轻。《说文》:“诬,加也。”段玉裁注:“加与诬皆兼毁誉,言之毁誉不以实,皆曰诬也。”《墨子·非儒下》:“儒者迎妻。妻之奉祭祀,子将守宗庙,故重之。应之曰:…此诬言也。?”后来发展出“诬蔑”、“毁谤”、“诬陷”之义。《汉书·孙宝传》:“吏民未敢诬明府也。”颜师古注:“诬,谤也。”今义为捏造事实冤枉人,词义重。

病——古义指重病、重伤,词义重。《说文》:“病,疾加也。”《玉篇》:“病,疾甚也。”《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句中的“病”指受了重伤。《论语·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宋邢昺疏:“子疾病者,疾甚曰病;子路使门人为臣者,以孔子尝为鲁大夫,故子路欲使弟子行其家臣之礼,以夫子为大夫君也。”今义泛指各种疾病,即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不正常的状态,包括小毛病。单用“病”字,词义一般较轻;重病通常用“大病”、“重病”表示。

贼——古义指犯上作乱的人或杀人劫货的强盗,词义重。《左传·宣公二年》:“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句中的“贼”,是晋国太史董狐对杀死了晋灵公的晋臣赵穿的称呼。《周礼·秋官·士师》:“二曰邦贼。”郑玄注:“为逆乱者。”《后汉书·百官志一》:“贼曹(官名)主盗贼事。”“盗”指小偷,“贼”指强盗;“盗”是暗窃,“贼”是明抢。“贼”的今义指偷东西的人,词义较轻。

感激——古义是感动奋激的意思,词义很重,如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感激”的今义是指因别人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或感谢之意,词义较轻。等等。

三、古今词义差异辨析举例

上面,我们分析了古今词义异同的种种情况。下面,我们再举若干例子,进行古今词义差异的简单辨析,供大家参考:

朕——古代是第一人称代词,人人可用,如《楚辞·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朕”是屈原的自称。《尔雅·释诂下》:“朕,我也。”郭璞注:“古者贵贱皆自称朕。”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称帝后,把“朕”定为“至尊之称”,以后历代相袭,只有皇帝才能 称“朕”。

币——上古指礼物。先秦外交官所带礼物有“玉、马、皮、圭、璧、帛”六种,称为“六币”,又特指用来送人的丝织品(即“帛”)。“币”在汉代产生“货币”义,一直沿用至今。

走——古义为“跑”。《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成语“走马观花”之“走”即此义。“走狗”原指跑得快的猎狗。“走”之今义指步行。

斃——上古是“向前倒下”之义。《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斃于车中。”“斃于车中”即“向前倒在车中”。一个人因疲劳过度或受重伤而趴倒在地,永远不起来,就是死了。汉代“斃”有“死亡”之义,一直沿用至今。

兵——上古指兵器。《说文》:“兵,械也。”成语“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和现代“兵工厂”中的“兵”,均表武器。现代一般指士兵、战士,即拿武器的人。

党——“党”是周代居民组织的单位,五百家为党。《周 礼· 地 官· 大司徒》:“五族为党。”郑玄注:“族,百家;党,五百家。”后来指由于某种利益而组成的集团,含贬义,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皆栾氏之党也。”现代是“政党”之义。

池——上古一般指护城河。《说文》:“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池中有水,因而发展出“池塘”义,此义为现代常用义。

愤——上古是憋闷的意思。《说文》:“愤,懑也。”《论语·述而》:“不愤不启。”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从汉代起,“愤”产生了“因不满而情绪激动”即忿怒之义,《字汇》:“愤,怒也。”此义为现代常用义。

访——上古义为向人咨询。《说文》:“泛谋曰访。”徐锴注云:“此言泛谋,谓广问于人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意即秦穆公向蹇叔征询对偷袭郑国的意见。中古以后,“访”有“拜访”、“探望”、“寻访”等义,沿用至今。

粪——上古是“扫除”之义。《说文》:“粪,弃除也。”即除去污秽之物。由此义又发展出“粪田”即给田里的禾苗施肥之义,段玉裁说:“凡粪田,多用所除之秽为之,故曰粪。”

后来,又指被扫除的秽物,今义则专指粪便。

国——先秦一般指诸侯的封地,如“秦国”、“晋国”等。有时表示首都,如《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此义现代基本不用。今义指国家。

购——古义为悬赏征求,而不是“买”。《说文》:“购,以财有所求也。”段玉裁注:“县(悬)重价以求得其物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现代“购”与“买”同义。

羹——上古指带汁的肉,不同于中古以后所说的“羹汤”。《尔雅》:“肉谓之羹。”《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煮熟了的野菜,叫“菜羹”。今义“羹”指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如“豆腐羹”、“鸡蛋羹”等。

怜——古代的常用义是“爱”。《尔雅》:“怜,爱也。”《列 子· 杨朱》:“生相怜,死相捐。”古语中“可怜”常有“可爱”义,如《孔雀东南飞》诗:“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怜”有时表“可惜”义,如韩愈诗《赠崔之》:“可怜无补费精神。”有时表“可羡”义,如白居易《长恨歌》:“可怜光采生门户。”有时表“可怪”义,如陆游《平水》:“可怜陌上离离草,一种逢春各短长。”现代“怜”的通用义是怜悯、哀怜。

勤——古代的通用义是“辛苦”、“辛劳”。《说文》:“勤,劳也。”“劳,剧也。”段玉裁注:“剧,用力甚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句中前面用“劳”,后面用“勤”,词义相同。“勤”的现代通用义则是工作努力,不偷懒,不懈怠。

穷——古代义为“极”、“尽”、“到尽头”。《说文》:“穷,极也。”《荀子·富国》:“纵欲而不穷,则民心奋而不可说也。”杨倞注:“穷,极也。”《列子·汤问》:“飞卫之矢先穷。”张湛注:“穷,尽也。”“穷”也指生活极端困难,《战国策·赵策》:“振困穷,补不足。”特指仕途不通、不得显贵,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这个意义上,“穷”的反义词是“达”,《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现代“穷”的通用义“缺少钱财”,古代用“贫”表示,“贫”的反面是“富”。

狱——上古指案件、官司、诉讼,与现代所指的“监牢”不同。《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代有“断狱”之说,意即“断案”、“听讼”。

逐——上古的基本意义是追赶、追捕、追击,与“追”同义。《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左传·庄公十年》:“遂逐齐师。”由此义又引申出“放逐”、“流放”之义,如《楚辞·哀郢》:“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又引申出“驱逐”、“驱赶”之义,如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此义是现代通用义,与“追”不同。淫——古代的常用义是“过分”、“过度”。《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又指长期下雨,《尔雅》:“久雨谓之淫。”又指奢侈浪费,《礼记·王制》:“齐

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孔颖达疏:“淫谓过奢侈。”又指生活放纵,《国语·鲁语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特指男女发生不正当的关系,《小尔雅》:“男女不以礼交谓之淫。”这个意义是“淫”的现代通用义。

写——上古的常用义是“铸刻”、“镕铸”。《国语·越语下》:“王命金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由此义发展出“摹仿”、“摹拟”之义,以及“描绘”、“描画”之义,“抄写”、“誊写”

之义,等等。“写”在现代表“书写”义,此义古代用“书”表示。

塘——上古表“堤防”、“堤坝”之义,一直沿用到中古,如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池塘”指水池岸上。现代“塘”表“水塘”之义,与古代不同。售——古代是“把东西卖出去”的意思,不同于今义所表之“卖”。《广韵》:“售,卖物出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货而不售”是“出卖却卖不掉”的意思。

乳——上古指“生殖”,《说文》:“人及鸟生子曰乳。”是动词。又指生产后处于哺乳期的动物,如“乳虎”、“乳彘”、“乳狗”指处于哺乳阶段的母虎、母猪、母狗。又指“乳房”、“乳汁”,此义是现代常用义。

去——古义是“离开”,如《诗经·魏风·硕鼠》的“逝将去女”,意即“我发誓要离开你”。“去世”即“永远离开人世”。现代“去”表“到……去”之义,与古代“去”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快——上古义为“高兴”、“喜悦”,《说文》:“快,喜也。”《孟子·梁惠王上》:“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由此义发展出“畅快”、“舒畅”之义,如宋玉《风赋》:“快哉此风。”大约中古时期,“快”表“迅速”、“速度快”之义,《正字通》:“快,俗谓急捷曰快。”这也是现代“快”的通用义。

布——上古专指麻布、葛布。《说文》:“布,枲织也。”(“枲”是不结子的大麻,泛指麻)后来,棉织品也叫“布”。古代的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葛布衣服,因此,“布衣”代指平民。现代“布”的词义更广,连化学纤维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织物或膜,也统称“布”,如:塑料布、石棉布、尼龙布,等等。

伪——上古是“人为的”之义。段玉裁说:“盖字涉于作为则曰伪。徐锴曰:…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故“人为”为“伪”。?是也。”《荀子·性恶》:“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引申出“虚假”、“欺诈”、“假装”之义,此义为今之通用义。

丈夫——古代是成年男子的通称。《说文》:“夫,丈夫也。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又泛指所有男人,包括刚生的男孩,《国语·越语上》:“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现代“丈夫”仅指已婚妇女的配偶。

亲戚——古代词义范围广,包括父母、兄弟以及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所涉及到的人。例如,《大戴礼·曾子疾病》:“亲戚既殁,虽欲孝,谁为孝?”“亲戚”指父母。《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戚”指所有亲人。现代“亲戚”不包含父母兄弟等家人。牺牲——古代指牛、羊、豕等祭品,《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孔颖达疏:“牲谓三牲,牛、羊、豕也;牺者,牲之纯色也。”“祭神之物。”现代指为正义事业或因公而献身。

烈士——古代一般指有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的人,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现代则指为了人民利益而献出生命的人。

经济——古代指“经国济民”、治理国家,杜甫《上水遣怀》:“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宋史·王安石传论》:“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今义指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

便宜——古义“方便适宜”、“因利乘便,见机行事”(“便”读biàn),如《史记·汲黯传》:

“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民。”今义指商品的价格低廉(“便”读pián)。等等。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例如: ①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第一句中的“访”字如果照今义“拜访”去理解,就不准确,“访”在上古是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意思,“访”的宾语是事而不是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征求关于袭郑的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四章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字与词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音、义的结合体。 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联系: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优势,字与词之间基本上是一一对应关系。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占优势,一个汉字基本上记录语言中的一个单音节语素。 汉语中古今词汇的发展 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的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为缓慢。在词汇的变化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随着社会的发展,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 2、词义的不断发展变化。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就要对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一定了解,切忌不要轻易用今义去理解古义。 如:消息、睡觉、地方在古代汉语中都是一个词组。 古今词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这些词都是汉语的一些基本词汇,它和变化较为缓慢的语法一起体现了古今汉语之间的继承关系,保证了汉语演变的稳定性。 如:日、月、山、马、牛、羊、百、千、万、大、小、多、少等 二、古今词义迥异 这类词的古今词义差异很大。如: 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锦绸杠。”《诗经》:“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义指丝绸。 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今义指应该、应当。 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今义指旅行时所携带的物品。 形容:古义指身形容貌。《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描写。 抢:古义指突过,撞。如《战国策·魏策》“以头抢地耳。”《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揭:古义指高举。如揭竿而起。 今义指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把粘合在一起的东西分开。 羞:古义指食品。《楚辞·离骚》:“折琼枝以为羞。” 今义指害羞。 三、古今词义微殊 这是最应该注意的一种,即有一部分常用词,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某些不同之处,又有某些相同之处。对于这一类词我们最应该掌握它们之间的异而不在同。从古今词义的结果来看,这类词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古今词义范围不同 (二)古今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1、词义范围的扩大 如:江长江大河 河黄河大河 菜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 《礼记·大学》:“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但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又必须看到语言的继承性。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就造成了古今语言既有“同”的一面,又有“异”的一面。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 全面考核古今词义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发现,古今词义的异同表现为三种情况: 1 古今意义基本相同 我们知道,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即语言词汇中同人们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础的部分,具有历时的稳定性。这些词数量不多,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意义基本未变。例如: 名词——人、手、牛、羊、日、月、山、川、风、雨、雷、电。动词——出、入、起、立、哭、笑、打、骂、跳、叫。 形容词——长、短、轻、重、方、圆、大、小、扁、平、尖、钝、美、丑、善、恶。 数词——一、二、三、四、十、百、千、万。 上述诸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我们说“基本”,意味着它们自古及今并非没有一点变化。例如,“人”的词义,古人和今人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现代汉语词典》:“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可见,现代人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要比古人深刻得多。但不管怎么说,古语中的“人”和今语中的“人”,所指并无不同。基本词汇的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 2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有些词,古今词形(书写形式)完全一样,但含义迥异。例如: 该——古代常用义是“完备”。如《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汉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该”的现代常用义则是“应该”,与“完备”完全不同。 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集韵·麻韵》:“划,舟进竿谓之划。或从手。”(“或从手”说明“划”的另写法为“找”)《字汇·手部》:“找,与划同,拨进船也。”现代“找”义为“寻找”。绸——古代是“缠绕”之义。《楚辞·九歌·湘君》:“薜荔拍兮蕙绸。”宋洪兴祖补注:“绸,缚束也。”成语“未雨绸缪”中“绸缪”二字,义为紧密缠绕。《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孔颖达疏:“郑(玄)以为鸱鸮及天之未阴雨之时,剥彼桑根,以缠绵其牖户,乃得有此室巢。”后常以“未雨绸缪”喻防患于未然。“绸”在现代指“丝绸”。 抢——古代义为“突过”或“撞”。《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句中“抢”为“突过”义。《战国策·魏策四》:“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句中“抢”是“撞”义。现代“抢”是“抢夺”义。 叔——上古作“拾取”讲,如《说文》:“叔,拾也。”《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现代“叔”只用于亲属称谓。 完——古代是“完整”、“完好”之义。《说文》:“完,全也。”《荀子·大略》:“食则饘粥不足,衣则竖褐不完。”成语“完璧归赵”、“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完”都表示“全”义。现代汉语中“完”是“完了”、“终结”之义。 交通——古代是“勾结”义,贬义词,如《汉书·江充传》:“(赵太子丹)交通郡国豪猾,攻剽为奸,吏不能禁。”现代则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对于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词,要下功夫一一记牢。

古今汉语语法异同》大作业 (1)

《古今汉语语法异同》大作业 一、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并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昔者,孔子没①,三年之外,门人治任②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③之,秋阳以暴之,皜皜④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⑤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末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⑥,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注解: ①没:通殁,死亡。 ②治任:指收拾行李。 ③濯:洗。 ④皜皜:光明洁白。 ⑤鴃:伯劳鸟。 ⑥膺:击。 一、将上面的古文译成现代文。(60分)从前孔子去世,弟子们守孝三年后才收拾行装准备回家,去子贡那里作揖告别,彼此相对而痛哭,都泣不成声,然后才归家。子贡又回到墓旁,在墓前的祭场搭建住的棚子,独居三年,然后才归家。过些时候,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点象孔子,想用过去敬奉孔子的礼节敬奉他,还强迫曾子接受。曾子说:…不可,如同在江汉之水中洗濯过我们,又好似在盛夏骄阳下曝晒过我们,夫子那种光明高大的境界简直无法达到。?如今从南方野蛮之地来的人,说使人难懂的话,不是我们先王之道,你背叛你的老师而向他学习,跟曾子也太不同了。我只听说过鸟儿从深谷里飞出来迁到高处乔木上,却没有听说飞下了高处的乔木而到幽深的山谷里去。《鲁颂》上说:…戎族狄族的人服从了,荆地楚地被惩罚了。?周公能使他们服从,你却要向他们学习,你是很不善于变通啊。 二、对照译文,分析下列句子的古今语法差异。(40分) (1)江汉以濯之。 (2)出于幽谷迁于乔木。 (3)戎狄是膺。 (4)子是之学。 1.江汉以濯之。宾语前置,即“以江汉濯之”,也就是用长江、汉水去清洗。“以”在古代汉语中经常有这种用法,如原文后面紧接着的“秋阳暴之”就是一例,再如成语“一以当十”也是。 2.出于幽谷迁于乔木。状语后置,现在应该说“于幽谷出”,即从幽谷出来。 3.戎狄是膺。宾语前置,且以“是”字复指。按现在说法就是“膺戎狄”。 4.子是之学。宾语前置句,“是”是“学”的宾语,“之”提前表复指。这句意思是,你向他学习,就是往坏的方面转化了。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又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方面。继承和发展,是矛盾的统一,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语言的各方面,词汇变化最快。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意义直到今天仍旧是几千年前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呢?有的。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它们所指称的仍旧是几千年前的同一概念。这些是属於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是,像这种意义几乎没有变化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是毫无关系的呢?也是有的。例如“该”字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注:古代汉语里,字和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传统上都以字为单位。本书为了行文的方便,沿用了传统的办法,在论及某个具体的单音词时,往往不称“某词”而称“某字”,如不说“…该?这个词”,而说“…该?字”,以下皆同此(只是行文上这样,但我们实际上还是以词为单位)。),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义,在这后起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之间,我们看不出继承的关系来(注:《说文》:“该,军中约也。”段玉裁注:“凡俗云…应该?者,皆本此。”但是“军中约”的意思没有史料可以证明。)。又如“抢”(qiǎng)字,现代是抢劫的意思;《庄子·逍遥游》中“抢(qiān g)榆枋”的“抢”,是“突过” 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四》中“以头抢(qiāng)地尔”的“抢”,是“撞”的意思,都和“抢劫”的意义无关。再如寻找的“找”(zhǎo)。《集韵》有个“找”字,那是“划船”的“划”(huá)的异体字,和“寻找”的意义无关,读音也完全不同。像这样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这少数字,有的只是同一个字,古今用法不同,表示不同的词;有的则是因为我们的研究不够,它们的来历还没有被发现罢了。 就一般情况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由于语言的继承性,今义从古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今古之间必然要发生关系。有些关系是比较明显的,有些关系是比较隐晦的。有些关系非常密切,竟致使一般人分辨不出古今词义的细微区别;有些关系比较疏远,却又令人误以为没有关系。我们对於古今词义的关系,不管是密切的还是疏远的,都应该加以注意。 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假使古代汉语的词都像“鸡”、“牛”、“哭”、“笑”等一样,古今词义相同,我们读古书的困难就会小得多。假使古代的词是死去了的,现代罕用的,当然对阅读古书会带来一定困难;但我们一查字典,也就解决了问题。例如“傩”(nuó)字,《辞海》说是“驱逐疫鬼”,我们一看也就懂了。又如上文所举的“该”(又写作“赅”)字,我们知道它在古代只有“完备”的意义,和现代“应当”的意义截然不同,那也好办,我们很容易就把古今词义分辨得清清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三章古今词义的异同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阐述古今词义的差异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古今词义在理性义与色彩义上的各种差异,并努力培养学生分析古今词义差异的能力,培养他们阅读古籍时从古代词义的角度理解词义的意识。 【基本概念】 基本词汇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基本理论】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哪几种情况?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 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各有什么特点? 古今词义在情感色彩上有哪些差异? 【重点难点】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今词义变化的基本情况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词的数量的增减和形式上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词义的发展变化上。古今词义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发展的一面。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古今通用词):基本词汇及一些一般词汇。例如: 埃:尘也。巢:鸟在木上曰巢。 皑:霜雪之白也。澄:清也。 慈:爱也。钓:钓鱼也。 作用: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基本未变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词汇”。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或已经消亡的词(古用今废词)。如: 绸:古: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今:丝绸。 该:古: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 今:应当。 再:古:指两次。“三年再会”是指三年中会面两次,不是“三年之后再会”。 “再拜”是指拜了两拜。 今:再一次。而今天则是指动作重复一次,“又”的意思。 犕:两岁的牛。 犙:三岁的牛。 此类词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 3、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如: 敌:古代的词义主要是指“匹敌”。《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 —这里的“敌国”就不是指与我为仇的国家,而是指地位与我相匹敌 的国家。 今天主要是指“敌人”。 凫:是“类”的意思。《尔雅》“凫,雁丑也。”一一有人说,“凫”是丑雁,这是错

古今汉语语法异同

福师1203考试批次《古今汉语语法异同》复 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教材名称单价作者版本出版社 古今汉语语法差异17.5 徐启庭2005年7月第1 版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根据文后提出的问题回答 梁北有黎丘部,有其鬼焉。喜効(1)人之子姪昆(2)弟之状。邑丈人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効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3)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4)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曰:“嘻!是必夫(5)其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6)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7)也,遂逝(8)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真子。夫惑于似士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注释: (1)効:同“效”。(2)昆:兄。(3)孽:作孽,制造灾祸。 (4)责:讨债。(5)夫:那个。(6)端:专门。 (7)反:回来。(8)逝:前往。 一、翻译上面的文字。(40分) 参考答案:魏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来曾听说过的啊!” 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早晨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真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老人的头脑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那些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他们的头脑其实是和黎丘老人一样啊! 二、对照“我醉,汝道苦我。”一句的译文中“道”和“苦”两词古今句语作用的差异。(20分)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4 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5、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 6、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7、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8、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

《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及答案

一、单选题 1. (先秦汉语里"是"字主要是(A) A.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 B. 系词 C. 动词 D. 名词 2. ('"被"字表示被动的用法,大约产生于)( A ) A. 战国末期 B. 汉代 C. 魏晋时期 D. 唐代 3.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D)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B. 百里奚举于市。(同上) C. 晋韩室子聘于周,王使请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D.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刺相) 4. 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也有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当的近和远指。下列表示远指的是:(D) A. ""是" B. "斯" C. "兹" D. "夫" 5. ('()是指以动词为中心词(构成的词组(A) A. 动词词组 B. 名词词组 C. 形容词词组 D. 介词词组 6.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D) A.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D.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7.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下列句子中表示工具的是:(D) A.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B.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8.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一个第三人称代词是(B) A. 渠 B. 伊 C. 他 D. 其 9. (为了使"之"字语法的作用充分体现,我们把定中词组中的"之"字统称为(B)。 A. 介词 B. 助词

古今词义异同举例

朕——古代是第一人称代词,人人可用,如《楚辞·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朕”是屈原的自称。《尔雅·释诂下》:“朕,我也。”郭璞注:“古者贵贱皆自称朕。”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称帝后,把“朕”定为“至尊之称”,以后历代相袭,只有皇帝才能称“朕”。 币——上古指礼物。先秦外交官所带礼物有“玉、马、皮、圭、璧、帛”六种,称为“六币”,又特指用来送人的丝织品(即“帛”)。“币”在汉代产生“货币”义,一直沿用至今。 走——古义为“跑”。《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成语“走马观花”之“走”即此义。“走狗”原指跑得快的猎狗。“走”之今义指步行。斃——上古是“向前倒下”之义。《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斃于车中。”“斃于车中”即“向前倒在车中”。一个人因疲劳过度或受重伤而趴倒在地,永远不起来,就是死了。汉代“斃”有“死亡”之义,一直沿用至今。 兵——上古指兵器。《说文》:“兵,械也。”成语“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和现代“兵工厂”中的“兵”,均表武器。现代一般指士兵、战士,即拿武器的人。 党——“党”是周代居民组织的单位,五百家为党。《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族为党。”郑玄注:“族,百家;党,五百家。”后来指由于某种利益而组成的集团,含贬义,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皆栾氏之党也。”现代是“政党”之义。 池——上古一般指护城河。《说文》:“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池中有水,因而发展出“池塘”义,此义为现代常用义。 愤——上古是憋闷的意思。《说文》:“愤,懑也。”《论语·述而》:“不愤不启。”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从汉代起,“愤”产生了“因不满而情绪激动”即忿怒之义,《字汇》:“愤,怒也。”此义为现代常用义。访——上古义为向人咨询。《说文》:“泛谋曰访。”徐锴注云:“此言泛谋,谓广问于人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意即秦穆公向蹇叔征询对偷袭郑国的意见。中古以后,“访”有“拜访”、“探望”、“寻访”等义,沿用至今。 粪——上古是“扫除”之义。《说文》:“粪,弃除也。”即除去污秽之物。由此义又发展出“粪田”即给田里的禾苗施肥之义,段玉裁说:“凡粪田,多用所除之秽为之,故曰粪。”后来,又指被扫除的秽物,今义则专指粪便。国——先秦一般指诸侯的封地,如“秦国”、“晋国”等。有时表示首都,如《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此义现代基本不用。今义指国家。 购——古义为悬赏征求,而不是“买”。《说文》:“购,以财有所求也。”段玉裁注:“县(悬)重价以求得其物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现代“购”与“买”同义。 羹——上古指带汁的肉,不同于中古以后所说的“羹汤”。《尔雅》:“肉谓之羹。”《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煮熟了的野菜,叫“菜羹”。今义“羹”指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如“豆腐羹”、“鸡蛋羹”等。怜——古代的常用义是“爱”。《尔雅》:“怜,爱也。”《列子杨朱》: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情况 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难点,是汉语词义变化会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 古今词义异同的情况大致如下: (一) 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这反映了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如“父”、“母”、“兄”、“弟”、“心”、“耳”、“手”、“口”、“天”、“地”、“日”、“月”、“星”、“风”、“雨”、“雪”、“冰”、“水”、“火”等古今没有变化。 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 “钓”即用鱼钩钓鱼。 “秕”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 (二) 古今词义不同 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旧词死亡 社会观念的改变使有的词被其他词语取代。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倡优”指表演歌舞杂技的人。现在叫做“演员”,旧词“倡优”也不用了。 有的词随着历史事物而消亡。 如:“膢”是古代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这中祭祀形式消亡,“膢”这个词就不用了。 2、 古今同字异词 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不同的词,,该字的古义和今义不同。 如“抢”今天表抢劫义。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是触碰的意思,二者完全不同。 (三)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而酒酸不售。”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现在则泛指所有的睡觉。 古今词义的差别有时相当小,容易误解。对于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在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分辨。 “凡公女嫁于敌国”。指是国君的女儿嫁到大小对等的诸侯国去。“敌”在古代是匹敌、相对等的意思。但是人们会把“敌国”误解为敌对国家。

古今词义异同

古今词义异同 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 1、古用今废词 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如: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 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 (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王逸注:“绸,缚束也。”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该:古代常用义为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现常用意义为“应当”。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抢:《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两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 “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现在则泛指所有的睡觉。 古今词义的差别有时可以相当细微,容易造成误解。对于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在学习中尤应注意分辨。 例如“劝”在古代表示对人的鼓励、劝勉。如《鞌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即以此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又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今义为劝说。但是人们常会从现代语感出发,把“劝”简单地理解成劝说(劝解)。 又如“敌”在古代是匹敌、相对等的意思。《左传》有“凡公女嫁于敌国”的说法。意思是国君的女儿嫁到大小对等的诸侯国去(即门当户对的意思)。但是人们从许多语感出发,会把“敌国”误解为敌对的国家。 给:古常用义为供给。《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今常用义为给。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今义为探访、访问。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义和今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行李”和“乏困”都是很普通的词,可是,在这句话里,按照现代汉语的意思就讲不通。这就是古今词义不同的缘故。“行李”现指旅行时带的被子、衣物、箱子等,而古代指外交使节;“乏困”现在都是疲劳的意思,如“人困马乏”,古代却指缺少吃用,行而无资叫“乏”,居而无食叫“困”。再如: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寻”还有“八尺”的意思,如:“布帛寻常,庸人不释”、“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帆出石头”,“除”还有“台阶”的意思。 所谓古今词义的异同,指的就是上述情况,即同一个词在意义上古今之间的差异。“古义”说的是这个词古代的与现在不同的意义,今义说的是这个词在现代的意义。 “沛公方踞床令两女子洗,而见食其。” “踞”是什么姿势,与“坐”有什么区别?“床”和现在的床是否一样?“洗”是洗什么?“见”是不是看见的意思?“踞”是“蹲”,“足底着席而下其臂耸其膝”,“床”是“安身之几坐”,主要用于坐,所以“踞床”不像今人垂足而坐。“洗”是“洗脚”,“见”则是使动用法,即令郦食其谒见,一般可译为召见、接见。 二、古今词义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社会的发展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中的生活现实发生了变化,标志这一客观现实的词的内容也就会发生变化。如“坐”、“跪”、“跽”、“寺”、“烛”、“百姓”。 (二)认识的发展 在客观事物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人们认识的发展,词义也会产生变化,因为词义是表现概念的,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及其主观评价,认识变了,词义所表示的概念也变化。比如:“皮”、“肉”。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三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概说 上一节,我们分析了古今汉语词汇的差异,从中可见古今汉语的词汇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那么,古今汉语的词义呢?是否也有这种变化呢?我们先从几个大家熟知的成语入手,来进行一番考察: 痛哭流涕不速之客求全责备 上述这些成语中加“—”的词,如按照现代常用义理解均会误解。它们不是“鼻涕,”“快”,“责备”。在古文中是常用词。如: (1)《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闻一多云:为,成也。寤寐无为,言不能成寐也。】,涕泗滂沱。【毛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2)《周易·需·上六》:“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又:《荀子·乐论》:“主人来速宾及介,而众宾皆从之。” (3)《孟子·梁惠王下》:“兵刃即接,弃甲曳兵而走。” 又:《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4)《左传·桓13》:“宋多责赂于郑。” (5)《诗·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尔雅:明察貌】 (6)《左·成公二年》:“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戳,君之惠也。” 又:“摆甲执兵,固即死也。 以上说明,古代习以为常的词的用法,如今却只保存在成语中了,甚至连成语也不能理解,于是想办法加以改造:如:斤斤计较——两两计较。走马观花——跑马观花。何以要改呢?主要就是因为这些词的古义鲜为人知,不改就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这也是词义变化的反映。如果单纯是改而从今,还无可厚非,怕的是不知为非。如: (1)《吕氏春秋·先识览·去宥》:“(齐人)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有人理解为“粥”。 (2)《左传》:“虽及胡耈,荻则取之。”有人译为“俘获了就捉住他。 (3)罄竹难书——80届高考生释为“竹山难读书”。 语出《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其误有三不明:a. 罄,器中空也,从缶,殸声。(难词) b.竹(古代书制) c.书,古今义异。(写) 有人读《战国策》:“认为赵太后有作风问题。“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这都是因为缺少词义发展的观点而以今律古。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就对许多词的古今义作了说明:例如: 玺:《说文》王者之印也。段注:“盖古者尊卑通称,至秦汉而后为至尊之称。 堂:《说文》:“殿”也。段注:许以殿释堂者,以今释古也。古曰堂,汉以

古代汉语词汇

词汇 词语是语言中人们最直接感知的、表达各种意义的基本单位。 词语的总汇形成词汇,或者反过来说,词汇是词语的总汇。理论上说,一种语言就只有一个词汇。一个人所掌握的词语,可以称为某个人的词汇,一个行业所使用的特殊词语汇总,也可以称为是某行业的词汇,这类词汇其实是词汇中具有某些特点、只为某部分人使用的部分,是一种体现词汇局部的“词汇”。但是,有人把一个词或几个词也叫词汇,那不是严格定义的词汇。 通常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来讨论语言,其中,语音和语法的基本成分都很有限,比如汉语的语音,就21个声母(加准声母yw,共23个),基本韵母38个,声调4个,它们共同配合,可以组成一千多个音节。语法方面,从句子构成来看,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谓、宾、定、状、补,分别构成数量有限的句式;从语法和词汇的关系来看,可以分出实词和虚词共十来个类,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量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等,这些词分别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构成句子。 但是,词汇成分的数量不是用几十几百几千就可以列举完毕的,词汇单位的数量,需要以万计数。并且,一种语言的词汇到底包括多少个词汇成员,几乎不可能有完整的统计。 词汇内部有以下特点:1,词汇内部个体数量繁多,2,词汇个体(词汇成分)的形式和意义都会有独立或成类的变化,3,词汇成分的使用面或流行程度不同,4,词汇成分的使用寿命不同,5,词汇成分的形式和意义产生和消亡频繁。 这样,在词汇中,有的成员相对稳定,有的成员则变化较多,一些曾经使用的词语或词语的意义,后来人不了解,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这是古代汉语词汇学习的重点。 因此,词汇变化包括以下方面:1,新词产生,2,旧词消亡,3,有些词产生了新的意义成为多义词,4,有些多义词失去了部分意义。从宏观上看,一些词长期普遍的使用,成为词汇中的基本部分,被称为基本词汇,词汇中这些高度稳定的成分,成为语言传承的最重要因素。 词汇变化的动力,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了新的事物,产生新的表达需求;一是人们认识的变化,对原有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或仅仅出于表达方式的创新,产生表达上的变化。 壹,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古代汉语的词汇形式 一,单音词 二,复音词,包括:连绵词,叠音词,合成词三类,其中,合成词中又有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动补式、附加式等几种。 汉语词汇复音化,是指汉语原来词汇以单音形式为主,转变为大量采用复音词。汉语词汇复音化三种方式:1单音词加附缀,2同义的单音连用,3新造同义复音词。 贰,古代汉语的词义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 古今汉语词义对应的情况大致如下: (一)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 如“天”、“地”、“日”、“月”、“星”、“风”、“雨”、“雪”、“冰”、“水”、“火”、“父”、“母”、“兄”、“弟”、“心”、“耳”、“手”、“口”等均是古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 《说文》:“钓,钩鱼也。”即用鱼钩钓鱼。又:“秕,不成粟也。”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都反映了古今词义有继承性的一面。 (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旧词的死亡 有一类词随着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 如:《韩非子·五蠹》:“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遗以水。” “膢”是古代楚地在二月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之中祭祀形式消亡,语言中“膢”这个词也就不用了。 还有的词,由于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 如《报任安书》:“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句中的“倡优”指表演歌舞的和表演杂技的艺人。现在一般叫做“演员”,旧词“倡优”也就不用了。 2、古今同字异词 有一些本来是不同的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因而该字的古义和今义迥然不同。 如《逍遥遊》:“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qiāng)是触碰的意思,与今天的表抢劫义的“抢”(qiǎng)完全不同。就是一例。 (三)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三章古今词义的异同【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阐述古今词义的差异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古今词义在理性义与色彩义上的各种差异,并努力培养学生分析古今词义差异的能力,培养他们阅读古籍时从古代词义的角度理解词义的意识。 【基本概念】 基本词汇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基本理论】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哪几种情况?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 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各有什么特点? 古今词义在情感色彩上有哪些差异? 【重点难点】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今词义变化的基本情况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词的数量的增减和形式上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词义的发展变化上。古今词义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发展的一面。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古今通用词):基本词汇及一些一般词汇。 例如: 埃:尘也。巢:鸟在木上曰巢。 皑:霜雪之白也。澄:清也。

慈:爱也。钓:钓鱼也。 作用: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基本未变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词汇”。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或已经消亡的词(古用今废词)。如: 绸:古: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今:丝绸。 该:古: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 今:应当。 再:古:指两次。“三年再会”是指三年中会面两次,不是“三年之后再会”。 “再拜”是指拜了两拜。 今:再一次。而今天则是指动作重复一次,“又”的意思。 犕:两岁的牛。 犙:三岁的牛。 此类词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 3、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如: 敌:古代的词义主要是指“匹敌”。《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这里的“敌国”就不是指与我为仇的国家,而是指地位与我相匹敌的国家。 今天主要是指“敌人”。 凫:是“类”的意思。《尔雅》“凫,雁丑也。”——有人说,“凫”是丑雁,这是错误的。“凫”是雁的一类。 骤:古代指“再一次”。《楚辞·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 今天指“急速”。 由此可见,学习古今词义的异同,重点不在于“迥别”,而在于有同有异,特别在于“微殊”。对于“迥别”的,我们不懂,就会去查字典等工具书,问题就会得到解决。而对古今词义“微殊”的,如果不留神,可能就会出笑话。因此,我们就要特别引起注意。 再如:少:《左传·僖公五年》“太后之色少解。”“少”是“稍微”的意思,而不是“多少”的“少”。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异同上课讲义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异同

一、定义 现代汉语,我们这里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现代汉语,这个词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指现当代以来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方言;狭义的现代汉语则仅指普通话。现代汉语这门课程讲解的是狭义的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文言文和古白话。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古代汉语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 二、语音、音韵 现代汉语语音特点: 1.每1音节都有声调。声、韵、调是汉语音节3要素,其中声调是音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没有复辅音。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m, l,r,n; 3.元音占优势。任一音节必有韵母,任一韵母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汉语的复韵母即使两个元音(好hǎo)或三个元音(教jiào)也是一个音节。现代汉语以清辅音为主,清辅音声带不振动,所以,音节中噪音少而乐音多。 古代汉语音韵: (一)双声与叠韵(1)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凛冽(2)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窈窕须臾 (二)中古声调的“四声”:平、上、去、入, 后三类归于“仄”,平声高扬平缓,仄声曲折低抑,音感不同。古代的注音方法:(一)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二)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