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2018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套学案(45套) 人教课标版2

【高中地理】2018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套学案(45套) 人教课标版2

【高中地理】2018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套学案(45套) 人教课标版2
【高中地理】2018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套学案(45套) 人教课标版2

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2讲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考纲解读]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2.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3.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考点一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1)矿物

①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 ②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 ③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2)岩石

①概念: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②分类(成因)

岩浆岩???

??

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

?

概念: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为岩石

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变质岩?????

概念: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常见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①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的物质循环。 ②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③地质作用:岩浆上升(或侵入)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2)岩石的转化

地壳物质循环图类型多种多样,但都是说明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循环关系,这种关系实质就是内、外力作用。常见类型如下:

图甲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

图乙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3.三大类岩石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及特点

①侵入岩质地坚硬,常用作建筑材料,如花岗岩板材;

②喷出岩形态各异,常可作为观赏石材,如玄武岩制作的盆景;

③岩浆岩经过高温冷凝,富含多种金属矿物;

④石灰岩是常见的建筑材料之一,也是重要的化学生产原料,如水泥生产、钢铁生产和玻璃生产等;

⑤沉积岩中富含非金属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⑥大理岩是由石灰岩经高温高压变质而成的,质地坚硬,是重要的建筑及装饰板材;

⑦板岩是页岩经高压变质而成,也是重要的建材;

⑧石英岩是重要的建材和化工原料;

⑨许多变质岩本身就是重要的金属矿物。

[深挖高考命题点]

1.[填空]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如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2015·天津卷改编)

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内力作用________、________,外力作用________、________。

答案: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解析:从地质作用的规律来看,岩浆喷发之前岩层首先要受到内力作用的冲击而发生断裂,形成火山通道,然后岩浆才会沿火山通道喷出地面,形成火山地貌。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之下首先被风化和侵蚀,然后被外力搬运到低处堆积。

2.[填空]读图,回答问题。(2011·大纲卷改编)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________。

答案:沉积岩解析: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浆岩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最后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

(2017·长沙模拟)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属于( )

A.①B.③

C.④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B.Ⅱ—③

C.Ⅲ—⑤D.Ⅰ—⑥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规律,结合图,可知②代表重熔作用,③代表岩浆活动,④代表地壳运动,⑤代表变质作用,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属于岩浆冷凝作用。第2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是古生物的遗体保留在沉积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读某区域不同地质时期地质示意图,回答3~4题。

3.该区域岩层的形成过程,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③①②④B.③②①④

C.④③①②D.④②③①

4.图示岩层的形成过程中( )

A.①为强烈褶皱,隆起为山

B.②为接受新的沉积

C.③为遭受侵蚀

D.④为地壳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③为强烈褶皱,隆起为山;①为遭受侵蚀;②为地形变平坦;④为地壳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按此顺序排序。第4题,根据上题分析即可确定本题结论。

[特别提醒] 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1)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完全剥蚀;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在地质学里围岩的意思就是矿物或矿石周围的岩石)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1.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1)概念和过程——判读基础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常见图示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是内力作用。

2.其他过程示意图

过程示意图就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图形。

常见的有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等。

判读该类示意图的一般步骤:①了解图意,进行图文转换,读图包括读图名、读图例、读内容等环节,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②根据图中箭头指向、数据或曲线变化规律,推断地理事象的变化趋势;③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掌握图示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规律。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典型的地理过程示意图,判读时,一是要把握图中提示性词语、标志性环节等关键信息,区分不同类型的物质循环。二是要把握不同类型物质循环的本质和环节。

[典例名师指妙招]

[例] 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双选)( )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名师指导解题

]

[答案] AD

考点二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不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表现不同,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震和火山活动。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深挖高考命题点]

[问答]解释下图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2016·北京卷改编)

答案:由图可知,火山喷发后形成山地,随着地壳运动,山地逐渐没入水下,在海洋表层海水运动等外力作用下,山地的山顶被削平。

1.(2017·河北定州中学月考)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读新疆的景观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

雅丹地貌沙丘地貌

(1)按照内、外力作用把图中地貌景观进行分类。

(2)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简述其形成原因。

(3)结合图中信息,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

答案:(1)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是外力作用形成的。(2)岩层断裂下陷而成。(3)相同点: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有关。不同点: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及其地貌形成过程。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吐鲁番盆地为典型的地堑盆地,由岩层断裂下陷而成;天山山脉绵延数千千米,为褶皱山,其形成与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有一定关系。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都是风力作用(外力作用)的结果,雅丹地貌主要与风力侵蚀有关,沙丘地貌主要与风力堆积有关。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甲图,说明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主要原因。

(2)读乙图,判断喜马拉雅山脉a段所属的山地类型。

(3)读丙图,指出造成此山峰独特形态的外力作用。

答案:(1)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或挤压),隆起。(2)褶皱山。(3)冰川侵蚀。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喜马拉雅山是板块碰撞挤压、隆起而成的。第(2)题,可根据岩层的形状判断山地的类型。第(3)题,该山海拔较高,山峰独特形态的形成主要是受冰川侵蚀的结果。

考点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

①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②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③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④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

用互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其中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尤为普遍。

(1)主要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①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②流水侵蚀:使谷地、河床加深,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在某些地区形成“红色沙漠”“石漠化”。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

③流水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分布在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④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分布在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⑤海浪侵蚀: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分布于滨海地带。

(2)主要堆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①冰川堆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分布于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②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分布在河流出山口和中下游地区(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③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分布于干旱的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④海浪堆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分布于滨海地带。

[提示] 颗粒大、密度大的先堆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堆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3)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①合理改造能趋利避害,如在梯田上耕作;填海造陆。

②不合理活动产生消极破坏作用,如在坡地上耕作。

3.我国主要的外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典型地貌

(1)张家界地貌:即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主要是经过流水的长期侵蚀和复杂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石英砂岩景观地貌。

(2)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3)丹霞地貌: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

(4)雅丹地貌: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这种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

[深挖高考命题点]

1.[填空]下图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2014·山东卷改编)

图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________。

答案:Ⅱ、Ⅰ、Ⅲ解析:根据沉积岩的一般形成规律“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的原则,Ⅱ早于Ⅰ,Ⅲ是在Ⅰ、Ⅱ形成后形成的。

2.[判断]下图为华北某地示意图。(2015·北京卷改编)

(1)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

(2)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

(3)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

(4)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

答案:(1)×(2)×(3)√(4)×

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基岩为花岗岩,不可能发育喀斯特地貌,发育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主要为石灰岩;乙地位于平原地区,地势起伏小,不易发生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多发生在坡度大的山谷地区;由图例可知,丙村位于冲积平原黏土上,丁村位于山麓处,黏土土层厚;根据图中引水渠水的流向为自北向南流可以推断,丁村比丙村的地势高,地下水埋

藏深。

3.[判断、填空]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2016·课标乙卷改编)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反复进退。( )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________。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位置________,泥沙沉积量________。

答案:(1)×(2)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3)多次变动大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距今时间越长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远,距今时间越短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近,说明海岸线是处于变动中的。但由于贝壳堤是由海浪将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在任一条贝壳堤形成过程中,要使贝类生物稳定堆积,海岸线的位置就要保持稳定。第(2)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因此泥沙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将使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不利于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从而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泥沙在河口地区的堆积作用减弱,有利于河水排泄入海,不会迫使河流改道。第(3)题,贝壳堤是由海水将死亡的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随着河流入海口的泥沙被搬运至贝壳堤外堆积,海岸线将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旧的贝壳堤失去贝壳源补充而停止生长,新的贝壳堤在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海岸带发育;由此可知,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有关。图示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每两条贝壳堤之间相距较远,说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速度较快,贝壳堤外泥沙堆积的速度较快,堆积量较大;贝壳堤外堆积的泥沙主要来自河流入海口地区,因此可推测河流入海口地区沉积的泥沙较多。

下图表示自2005年起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河床距地表高度变化。读图,回答第1题。

1.引起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化、流水作用B.流水搬运作用

C.搬运、堆积作用D.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答案:B 解析:黄河下游地处东部季风区,受黄河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影响,河床距两侧地表高度不断下降。

(2017·安庆一中月考)冰楔作用是指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体积时胀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读图,回答2~3题。

2.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 )

A.风化作用B.流水搬运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

3.图示现象在下列哪一地区表现最显著?( )

A.三峡谷地B.淮北平原

C.青藏高原D.皖南丘陵

答案:2.A 3.C 解析:第2题,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冰楔作用属于水对岩石的物理破坏作用,应为风化作用。第3题,该现象是由冻融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冻融交替现象表现最显著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4.在一些地势平坦、海滩宽缓的河口三角洲附近,近岸陆地上常发育一系列与海岸线平

行、远高于海平面的沙丘,它们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对其形成过程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河流搬运堆积作用提供了主要沙源

B.强大的向岸海风有利于沙丘的生长

C.大规模洋流是沙丘增高的直接动力

D.干湿分明的气候有利于沙丘的发育

答案:C 解析:沙丘的沙来源于河流泥沙;向岸海风吹动泥沙向陆地运动,形成沙丘;干季植被稀疏,沙源裸露,从而使湿季河流含沙量增大,所以干湿分明的气候利于沙丘的发育。

5.下图示意白石山大理岩峰林地貌景观。大理岩由沉积岩经高温变质而形成。读图,回答问题。

说明白石山峰林地貌景观的主要形成过程。

答案:岩浆活动使沉积岩受高温影响变质为大理岩,地壳运动使岩层断裂隆起,在风化崩塌与地表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独特的大理岩峰林地貌景观。

解析:结合题干和图示信息,从大理岩形成和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过程和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过程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2)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高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3)风力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等;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3.外力地貌的应用

(1)风向的判定

下风向颗粒物小

(2)河流流向的判定

4.外力地貌成因分析与描述

(1)侵蚀地貌成因分析

①流水侵蚀

a.流动中对河谷、沟谷或峡谷的冲刷;

b.在二氧化碳作用下溶解石灰岩(喀斯特地貌)。

②风力侵蚀

通过其所携带的沙石对其周围岩石形成破坏,如戈壁、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2)堆积地貌成因分析

①流水沉积

指出位置(出山口、凸岸、入海口);

指出沉积地貌的物质来源;表明速度减慢的原因(速度减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如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形成。

②风力沉积

携带大量沙石;

受地形阻挡(风速降低);

堆积成沙丘等地貌。

③冰川堆积

携带大量碎屑物质;

受温度升高影响,冰川融化;

原地堆积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

[典例名师指妙招]

[例] (2013·北京卷)读图,回答(1)~(2)题。

(1)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②湘③滇④新⑤桂⑥内蒙古

A.①②B.③④C.③⑤D.⑤⑥

(2)图中( )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名师指导解题]

1.名师指点

从第(1)题设问中获取,甲处为喀斯特地貌的峰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和两广丘陵地区。

2.信息提取

[答案] (1)C (2)C

考点四板块构造理论世界的陆地与海洋

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提醒] ①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②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③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3)板块特点与两种边界

①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②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该地区为板块的生长边界。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

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消亡边界。具体如下图所示:

(4)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南亚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熟悉南亚地区地理概况。 2.掌握南亚的重要地理事物。 3.掌握印度的农作物和城市的分布 课 前 预 习 案 读图识记: (1)关注10°N 、北回归线、30°N 、70°E 、80°E 、90°E 穿过的区域。 (2)识记海湾 海峡、岛屿及南亚、南亚次大陆、印度半岛、德干高原的区别 (3)填出南亚七国及河流、地形、城市的名称: 一、填空识记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范围:位于 山以南, 洋以北的地 区,大部分位于 (纬度)之间 内陆国: 2、国家 临海国: 岛国: 北部 山地 3、地形 中部 平原 南部 高原 印度河:源出我国西藏,注入 ,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大部分在 境内,下游流经 国,注入 热带季风:全年高温, 月为雨季, 月~次年 月为旱季。 季 风容易引起水旱灾害,孟加拉国受影响最大。 印度东北部的 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世界降水最多 热带沙漠:西北部降水稀少,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坏形成 (二)人文地理特征 1、悠久的历史:印度著名古代建筑泰姬陵。 2、宗教和居民: 教和 教的发源地。 (三)印度 1、农业 (1)耕地面积占 以上, 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粮食作物: (2)主要的农作物 经济作物: 2、工业 (1)矿产:主要有 等,分布在 东北部 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 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 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东北部的 和西部 为中心 的传统工业,南部以 为中心是新兴工业区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 中心 5、气候 (3)城市 23. 5° 90°E 10°

高考地理一轮中国地理专题训练

高考一轮中国地理专题训练 据下图1,判断1~2题: 1.在我国五条南北铁路干线中,穿越长江的有() A.3条B.4条C.5条D.2条 2.沿江分布铁路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长江航运功能强B.沿江地形制约 C.沿江经济落后D.沿江人口稀少 【解析】1选C,2选A。该题组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五条南北铁路干线,都穿越了长江。第2题,由于长江航运功能强,是我国的黄金水道,所以,沿江铁路较少。 读下面“108°E的地形剖面图”(图2)。据图回答3~5题。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青藏高原 B. ①为四川盆地 C.①为黄河谷地 D. ①为喜马拉雅山 4.符合①地地形特征的是() A.有喀斯特地貌分布 B.具有广阔平原 C.海拔较高,起伏不大 D.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5.关于①地形区形成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是流水侵蚀形成 B.主要是冰川侵蚀形成 C.主要是断裂陷落形成 D.主要是受挤压凹陷形成 【解析】3选B,4选A,5选C。第3题,关键是通过空间定位判断①①①①①①分别位于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汉江、秦岭、渭河谷地、黄土高原。第4题,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第5题,渭河谷地是一个地堑。 读“某区域示意图”(图3),完成6~7题。 6.图示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主要原因是() ①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①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不足①污染浪费严重①沙质土壤,水分渗漏严重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7.该河口段冬季容易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 暴雪 B.沙尘暴 C.咸潮 D.赤潮 【解析】6选D,7选C。第6题,图示地区为我国的珠江口地区,该地区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再加上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导致存在水资源短缺的现象。第7题,冬季,珠江注入南海水量少,海水容易倒灌,形成咸潮。 下图是“我国某省城市分布图”(图4),读图回答8~10题。 8.该省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其主要原因是() A.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B.矿产资源短缺,能源匮乏 C.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低D.少数民族聚居,开发较晚 9.该省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是() A.以旅游业为主B.以轻工业为主 C.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D.以金融、贸易为主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专题复习试题

选修3旅游地理 [考纲原文]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4.旅游与区域发展。 高考题组一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与欣赏 1.(2013·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 / 1 图1图2黄山云海 安徽省南部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等美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1)游客怎样才能观赏到图2所示的黄山云海?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2)观景时,导游要求游客站在观景台上,除了方便观景,还有什么原因? 答案(1)选择合适的位置(站在高处俯视);选择合适的时机。(若回答具体时间,合理即可) (2)保障游客安全。 解析(1)黄山云海是一种远景阔景,在高处俯视才能获得好的观赏效果,另外,云海景观夏季出 现较多,要选择合适的观景时机。(2)观景台除了有较好的观景角度外,还能保证游客安全。 2.(·江苏地理)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是杭州西湖主要景点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 / 2 (1)西湖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赏三潭印月、雷峰夕照、苏堤春晓景点的最佳做法是________。 a.置身其中,近而观之b.适当距离仰视 c.在较高位置俯视d.把握观赏时机 答案(1)数量多种类多品质高(或价值高、知名度高)组合好(任答3项)(2)d 解析(1)西湖发展旅游的优势需要调动答题基本模板: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观或景点 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等。然后从图中获取信息进行具体的分 析。(2)三潭印月需要选择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观赏,雷峰夕照显然需要夕阳西下时观赏,苏堤 春晓需要春季观赏才行,因此三者观赏的最佳做法是把握观赏时机。 高考题组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规划 3.(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初高学习]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参考答案】1.A 2.C 解题必备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 体排放增多→ 大气吸收 的地面辐 射增多 → 大气逆辐射 增强,保温 作用增强 → 气温升 高,全球 气候变暖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 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气候较为干旱→ 晴天多、阴 雨天气少 → 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 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学案市高三地理中心组活动研讨课教案 考点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 教案设计及授课人:陆芹一、教学目标: (一)考点说明 1.本考点在近5年高考中重现率为100%。 2.运输紧张,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会成为国土开发的限制性因素,所以交通运输建设是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反映了我国交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运用图表分析西南区的经济发展和交通的关系,是高考命题的方向。 (二)考纲要求及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南昆铁路的建设,大西南地区在建国后的交通发展和今后措施。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西南地区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1.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2.能利用南昆铁路示意图分析南昆铁路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和战略意义,从而能联系当地实际分析交通运输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断转化的观念。 2.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道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大西南区位条件的变化、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对交通建设的制约,丰富的资源、落后的经济发展对交通发展的迫切需求。 2.南昆铁路建设对沿线地区的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大西南地区交通的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3.交通运输建设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大西南区位条件的不利、有利条件的转化。 4.南昆铁路建设的经济、政治、战略意义。 三、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读图分析,启发诱导式教学。 四、教学流程: (一)基础回顾: 引入:回顾必修地理,提问: 1.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哪些?我国主要以哪一种最突出? (5种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我国主要以铁路为主。) 2.建国后,我国交通建设成绩巨大,为什么还要大力加强交通建设? (可从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交通现状等考虑)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分布集中但不均,需要发展交通进行地区资源间的调剂;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需要发展交通加强地区间的联系;因此,虽然取得了成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技巧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技巧 一、统揽全局、突出重点 当前绝大部分地理综合复习课的基本教学程序为首先实行专题知识的全面梳理,其次是典型例题讲解,最后是少量随堂训练,能够用“专题”、“系统”、“全面”、“少练”四个词组来概括。 不过地理学科内容多,考试范围广,“求全”、“求保险”的复习思路,似乎面面俱到,但实际上只能是浅尝辄止,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求全”的复习过程必然挤掉“水平训练”这个重要环节,考生吃的多为“夹生饭”,综合水平培养是建立在不扎实的根基上的。所以,与其“求全”导致不落实,不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难点,就某些核心问题举一反三,持续训练,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现在一套综合水平测试卷的有限题量,使得命题者一般会从核心知识与水平上设计题目。考生若能将地理学的核心问题真正领悟并能熟练使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地理科的考试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为主。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个主线。譬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状、质量、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尤其是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更是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至于诸如恒星与星云、彗星、流星等恐难进入核心之列。 从近三年“文科综合水平测试”的试卷中能够看出,第一单元中的日照图判断,昼夜长短的判别,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区时与日期的计算等一些与人类生活、生产相关的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专家们眷恋的情结。再如第三单元“海洋环境”,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曾多次涉及海水的盐度、洋流,如2001年的文综选择第12题,2002年的文综选择第11题。我们在复习第三单元时,应明确其核心应该是海水的温度、盐度、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的成因等,海洋资源的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经纬网及其应用试题

经纬网及其应用难易程度:★★☆☆☆高考频度:★★☆☆☆西北通道是指从北大 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以往因冰封影响,航 2题。运受限,但未来有望实现通航。读图,回答1— 1.若不考虑地形等因素,一架飞机从甲地沿最近的线路飞往乙地,则该飞机飞行方向是 B .先西北,后西南 A.一路正西 C.先东北,后东南 D .先西南,后西北 (cos 70°≈0.342)2.图示区域西北通道的长度约为3 330 km D. B .13 500 km C.5 000 km .A1 800 km 【参考答案】1.B 2.C 1.利用北极星判断纬度 1 北半球某地的纬度数,是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或者说就是北极星的地平高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如上图中角Φ即为A地的纬度数) 2.东西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区别

注意:180°经线西侧为东经度,东侧为西经度;160°E经线西侧为东半球,东侧为西半球。20°W—0°为东半球的西经度,160°E—180°为西半球的东经度。 3.地球表面上对称点的确定 (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南北纬相反,数值相等。如A(40°N,20°W)与B(40°S,20°W)。 (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如A(40°N,20°W)与C(40°N,160°E)。 (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经度相对,和为180°,南、北纬相反,数值相等。如A(40°N,20°W)与D(40°S,160°E)。 4.经纬网判定“方向” 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确定南北方向 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2)确定东西方向 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分别在东西经,如图所示: 5.经纬网判定“距离” (1)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大约是111千米,如下图中AB。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2 表千米(φ111×cos 根据经度差定纬度长度:经度1°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大约是φ(2)。),如图中AC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两点不在同一经线,也不在同一纬线上,计算两点间距离时需要进行模糊估算。①可以C)若A、(3两点的经度相同或纬度相同,然后再根据实际情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知识总结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总结编辑:南山中学辛宇晨 2012年暑假作业 必修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 宇宙的概念: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组成的,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 2. 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自然天体和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人造天体。还有星际空间的物质:气体和尘埃等。 3. 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4. 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 八大行星的位臵(按距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绕着走。 7. 行星特点: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为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为远日行星。 8.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的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9.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1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2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O 、 N 等;(3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二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 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 11年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公转、地轴 (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 (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 (365天 6时 9分 10秒恒星日 (23时 56分 4秒 角速度:平均 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 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 30千米 /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 赤道 1670KM/小时,两极为 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015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案----曼哈顿悬日专题

2015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案----曼哈顿悬日专题 “曼哈顿悬日”是指在美国纽约曼哈顿(40°N,70°W)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曼哈顿街道为严格的棋盘式布局,在每年的12月5日和1月8日前后,日出时阳光会洒满曼哈顿所有特定朝向的街道,呈现出壮观的景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出现“曼哈顿悬日”现象的街道走向大致是 C A. 正东—正西 B. 东北—西南 C. 西北—东南 D. 正南—正北 2、每年的某些日期,这些街道在日落时也会出现“悬日”景观。当日落“悬日”景观出现时,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分析: 1、12月5日和1月8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半球,美国纽约曼哈顿的日出在东南方,如日出时,阳光会洒满曼哈顿所有特定朝向的街道,那么该街道应是西北—东南走向。故选C。 2、当日落“悬日”景观出现时,太阳的日落方位应是西北方,此时太阳应直射北半球,北半球为夏季,北印度洋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其洋流为顺时针;北半球30°-40°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因昼长夜短,所以日出时间早于6时;因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澳大利亚的西北部盛行东南风。故选A。 每年的5月30日前后,日落时的金色阳光洒满美国纽约曼哈顿(西五区)的所有某走向的街道,呈现一幅壮观的景象,即“曼哈顿悬日”现象(左图)。右图表示此时阳光与街道的位置关系。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5月31日,曼哈顿的人们欣赏“悬日”景观时,下列现象可能的是 A.全球6月1日的范围约占一半B.伦敦街头挤满了上班的人群 C.在北京的人们可以欣赏日出D.圣地亚哥(西五区)夕阳西下 4、曼哈顿出现“悬日”现象的街道走向是 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 C.东南—西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 5、曼哈顿该走向街道日落时会出现同样“悬日”现象的另一日期可能是 A.7月12日前后B.9月10日前后 C.12月5日前后D.1月8日前后 试题分析: 3、5月3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曼哈顿(西五区)昼长夜短,日落在当地下午6点之前,伦敦为半夜1点以前,街头没有多少上班的人群,全球6月1日的范围自零时区往东到东十二区约占一半;5月31日若纽约位于昏线附近(日落),北京应位于晨线以东(已经日出过了),太阳早已升起,因为纽约和北京的纬度相当,该日其纬线上昼弧大于1800,而北京往东到纽约(此范围是昼半球)小于1800;该日圣地亚哥(西五区)昼短夜长,与曼哈顿(西五区)经度相当,日落要早,已是日落黄昏后。故选A。 4、5月3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日落方位应在西北方向,阳光与街道平行,所以曼哈顿出现“悬日”现象的街道走向是东南—西北走向。故选C。 5、曼哈顿该走向街道日落时会出现同样“悬日”现象的另一日期应是一年中太阳直射同一条纬线的那一天。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5.31-6.22-7.14,5月31日和7月14日太阳基本直射同一条经线,与之最接近的是7月12日前后。故选A。 每年的5月30日前后,日落时的金色阳光洒满美国纽约曼哈顿(西五区)的所有某走向的街道,呈现一幅壮观的景象,即“曼哈顿悬日”现象。下图表示此时阳光与街道的位置关系。据此回答题。 6、5月30日,曼哈顿的人们欣赏“悬日”景观时,下列现象可能的是 A.全球5月31日的范围约占一半B.伦敦街头挤满了上班的人群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西北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

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

2020年(新课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中国的气候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3.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气候的主要特征。 5.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热点提示:我国各地气候对农业业生产及农作物分布的影响是高考的热点。 预习学案 一、气温 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是 .1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一线。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气温的最低值出现于;原因是;气温的最高值出现于,原因是 二、降水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2.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3.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降水多的原因是, 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原因是。 三、气候的基本特征 1. 和是我国气候的两大基本特征。 2.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 3.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不稳定,如果夏季风势力强则容易导致;夏季风势力弱则容易导致,华北地区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后果,因此旱涝灾害是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4.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灾害对工农业生产危害极大,但是也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一地区的伏旱,这种灾害一般发生在季节。 探究案 知识点一、中国的气温 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2.读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 ⑴我国1月等温线大致呈走向,主要影响因素是;0℃等温线大致穿过 一线。图中C处等温线向北弯曲,说明弯曲处气温比两侧,主要受因素影响。 ⑵我国7月等温线大致呈走向,主要受和因素影响。 ⑶我国夏季(7月)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各在哪里?分析原因。 (4)冬季四川盆地较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偏高的原因是什么? 3.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1)积温 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地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能活跃生长。

地理高考一轮复习计划(方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方案 地理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认真研读《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陕西卷说明》,紧紧围绕2011年的高考地理试题,研究试题的命题方式和特点,进一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加强学法指导,争取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二、情况分析 1.教师情况:担任高三地理教学的五位老师,都任过高三地理教学任务,其中岳校长多年从事高三地理教学,经验丰富,对本组教学复课具有指导引领作用。 2.学生情况:本届高三文科共有13个班,10个应届班(其中2个实验班,1个艺术班,7个普通班),3个往届班。实验班基础相对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普通班少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近半数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不积极主动;补习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三、备考依据 初高中地理教材、《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学科考试大纲》 四、工作目标 通过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各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同时加强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一轮复习,要让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考纲规定的基本知识,能够对知识进行基础的归纳总结,能把握教材主干知识。 (2)能学会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用图。 (3)答题做到规范化,能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4)能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简单的地理实例,做到活学活用。 (5)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地理实验题的研究。要作专题讲座。 五、具体措施 (一)钻研考纲和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整合。着眼教材,建立网络,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1.分析考纲,把握考纲变化。 2.全面了解教材,把握重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 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 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 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 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 殖水域。- 二、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山东省高密市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中国河流湖泊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我国的河流及其特点。 2.明确外流河(区)、内流河(区)的概念,学会分析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3.了解我国湖泊的分类以及分布地区 自主学习案 一.填图练习

1)填出数字代表的山脉和河流: 2)画出主要流域的分水岭 (1)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2)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3)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 二、河流湖泊概况 1、内流区和外流区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主要流入太平洋、怒江、__________江等流入印度洋,惟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______________)。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___________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段与_________等降水量线接近。 (外流区→东南部→外流河→外流湖→淡水湖→季风区。) (内流区→西北部→内流河→内流湖→咸水湖→非季风区。) 2.河流特征要素 3、水系形态 (1)影响水系形态的主导因素:地貌。 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 横断山区南北状排列河流与平行状山脉。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平行水系与冰川侵蚀地貌。 (2)与自然灾害 扇形水系:水流汇集、易成洪涝。 正常年份:可错开洪峰。 南北对称状水系(长江) 异常年份:同时到达,易成洪峰。 东西对称水系(黄河中游):易成洪涝。 4、水文特征 (1)河流水文特征的含义: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来分析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总复习乳畜业1练习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总复习乳畜业1练习新人教版1.读几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回答与②地区农业相似的地区是( ) A C.大自流盆地 D.墨累—达令盆地 2.乳畜业的产品主要是() A.肉食及制品 B.粮食 C.饲料 D.牛奶及其制品 3.关于乳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乳畜业的产品主要是各种肉类和禽蛋 B.乳畜业的农场既种植牧草,也种植饲料,故不轮转放牧 C.乳畜业是密集农业,日常挤奶工作无法使用机械 D.市场和饲料供应是影响乳畜业生产的两重要因素 4.下列国家中,属于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的是( ) A.蒙古和新西兰 B.荷兰和丹麦 C.日本和英国 D.澳大利亚和法国 5.关于乳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的共性是() A.区位优势条件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B.基础条件是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C.生产规模大,但商品率低 D.均属商品农业、密集农业 6.三鹿集团前身是1956年2月在河北石家庄市成立的“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经过几代人半个世纪的奋斗,在同行业创造了多项奇迹。1983年,率先研制、生产母乳化奶粉(婴儿配方奶粉);1986年,率先创造并推广“奶牛下乡,牛奶进城”城乡联合模式;1993年,率先实施品牌运营及集团化战略运作……2008年9月,三鹿的部分乳制品被查出人为添加三聚氰胺,导致众多食用过三鹿奶粉的婴儿出现不同程度的泌尿系统疾病,影响范围涉及全国。根据以上资料回答1~3题。 1. 50年代石家庄成立“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其主要区位优势是() A.当地草场广阔,适宜发展乳畜业 B.城市和人口密集,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大

C.交通便利 D.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2. 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影响范围波及全国,主要是因为() ①之前品牌知名度高,销售量大 ②环境污染严重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③地理位置优越 ④交通运输条件改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 近几年来,河北省中部一些地区乳畜业发展迅速,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平坦,适宜发展畜牧业 B.纬度高,气温低,不适宜种植谷物,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C.国家政策支持 D.种植业发达,农作物秸秆丰富 7.德国某有机农场的相关数据,根据数据判断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8.下列有关西欧乳富农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场规模以大型为主 B.农场主要为农民所有 C.农场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 D.农场大部分种植小麦和玉米 9.乳畜业与大牧场放牧业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上均有明显的区别,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地区既有大面积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又有较多的乳畜业分布的是( ) A.美国、阿根廷 B.澳大利亚、新西兰 C.南非、阿根廷 D.上海、北京郊区 (2)影响乳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是( ) A.地形和土壤 B.市场和饲料供应 C.饮食习惯和交通运输 D.农业机械和政策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 巴西 新人教版

巴西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2017届陕西联考)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咖啡最理想的种植条件是温度介于15℃~25℃,全年降雨量1 500~2 000 mm,还要有肥沃的土壤,最理想的海拔为500~2 000 m。 (1)简述巴西咖啡分布特点,并分析咖啡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2)比较分析里约热内卢与巴西利亚气候特征的不同成因。 (3)分析亚马孙河口为什么不能形成大型城市群。 【参考答案】(1)咖啡主要分布于南回归线附近的巴拉那河沿岸和东南沿海部分地区(里约热内卢与巴西利亚之间的地区)。其有利自然条件是:纬度较低(位于南回归线附近),气温较高,热量充足;地形以高原为主(位于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东南边缘),海拔较高,夏无酷暑;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小部分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和巴拉那河的河水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水源;土壤肥沃。 (2)从气候类型上看,巴西利亚属热带草原气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里约热内卢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里约热内卢地处东南沿海,东南信风的迎风海岸,使该地降水多;沿岸还有巴西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巴西利亚位于内陆,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使该地形成了明显的干湿季。 (3)亚马孙河流域气候湿热,人口稀少;热带雨林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农业,没有良好的农业基础;流域内经济落后,缺乏城市发展的广阔腹地;交通运输欠发达,基础设施薄弱。 【详解详析】(1)图示咖啡种植主要分布在南回归线附近的巴拉那河沿岸和东南沿海地区,根据文字材料和气候资料可判断,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是热量充足,水源充足,地形海拔适中,土壤肥沃。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 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 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 “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 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三、人口迁移: 1、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根据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 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