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课类型

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课类型

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课类型
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课类型

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课类型

我们根据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堂教学的特点及相对稳定的共性要求,将听课划分为学习取经型听课、总结推广型听课、随机推门式听课、临床指导式听课、考查考核型听课、调查研究型听课、检查指导型听课等七种类型。

一、学习取经型听课

学习取经型听课是为了总结、推广、交流及学习教学经验和方法等而进行的听课活动。包括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等。进行这种形式听课,组织者一定要事先选择好听课的单位或教师,听课前要组织听课教师研究,明确取经学习的目的、内容,听课后要认真总结,探索、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经验,以便用以指导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1.端正学习的态度,认真地听和看。这类听课由于人数较多,一般不组织听课者学习教学内容,也不参与讨论,如果听课者的学习要求不迫切、学习态度不端正,就不可能学到东西。另外,由于教学的条件不同、听课者素质和学习需求不一样等原因,即使学习取经的对象是名师,也不一定完美无缺或使每个听课者满意。实际上,能听出“问题”,就是自己水平提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认真仔细地记录有创新、有特色的亮点。课程既然被学习取经,总有与众不同、值得学习的地方,有时候可能是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材处理、教学手段等宏观方面,有时候可能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句话等微观方面。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要特别将与众不同的地方记录下来,虽然与众不同的地方不一定都是成功的方法或经验,但从听课中发现不足和错误、思考其形成的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也是学习和提高。

3.进行自我比较和分析。比较的方法是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有效方法。在学习取经听课时要注意各种瞬间即逝的教学信息,并思考其是否合理、有效,是否有特点等,通过比较分析,获得自己的体会,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二、总结推广型听课

总结推广型听课,目的是帮助有建树的教师总结推广他们的教学经验。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某些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独特性的值得推广的经验,或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新的课题,通过试验或大规模的实验后总结出了教研或科研新成果,经有关单位审查通过,决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大面积推广而组织的听课形式。总结、推广、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是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随机推门式听课

在很多学校大都实行一种“随机推门式”听课形式,即事先不通知或课前不打招呼,在上课前的几分种,学校领导或教师、教研员突然推开教室的门,直接进入课堂听课的一种听课方式,也是学校或其他业务部门考查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有效途径。

(一)随机推门式听课的利与弊

对于“随机推门式”听课,一些学者认为与“人本”的精神相悖,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但更多的学者、教育管理者、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认为“随机推门式”听课利大于弊,应该提倡。

首先,对“随机推门式”听课这种方式要做全面客观的分析,既要看到它的弊端,更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应该说,“随机推门式”听课这一方式的初衷无疑是好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及时、准确的现场评价。至于这种听课方式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个别的甚至以此为手段,另有企图,则应另当别论,是具体操作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这种方式本身无关。

其次,“随机推门式”听课是否与“人本”精神相悖,是否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也不能一概而论。关键一是看在实践中如何操作,二是看“随机推门式”听课的真正目的。如果本意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本着

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所有教师都平等对待,一视同仁,“随机推门式”听课无疑是对教师劳动的一种承认和尊重,不存在与“人本”主义精神相悖的问题。因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核心,也是教师最重要、最有意义的劳动,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教师价值、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

但在许多地方,“随机推门式”听课成为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价的措施之一。当前,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影响到了学校,个别教师有人听课与没人听课不一样,上公开课与正常上课不一样。这样的课肯定不能反映教师正常的课堂教学实际。如果教师每堂课都能够做到有备而来,胸有成竹,不论是否有人听课,都按照事先的准备进行教学,就完全没有必要过多地担心。

需要说明的是,“随机推门式”听课作为一种听课方式,并非灵丹妙药,也不是十全十美、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它只是常规教学管理、监督、检查的方式之一,是了解掌握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一种方式。事实上,仅凭一两节“随机推门式”听课,还远不能全面把握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另外,任何措施、制度的执行都有一个“度”的把握。再好的制度、措施如果执行不到位或者超过了限度,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随机推门式”听课也一样,它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检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又能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如果运用不

当,则可能对教师的心理产生伤害。关键是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正确、合理地加以利用,以发挥它应有的效果,尽量避免其副作用。

(二)随机推门式听课的实施建议

有鉴于“随机推门式”听课的利与弊,对“随机推门式”听课这一方式的实施提出如下建议:

(1) 学校与教师应事先有约定(书面的或口头的),教师对此有必要的心理准备。

(2)“随机推门式”听课制度的实行,可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让教师有一个心理适应过程。比如,每学期规定一周或一月为教学开放周或开放月,在此期间学校有关领导或任课教师都可以到任何一个班听任何一位教师的课,甚至还可以欢迎家长在此期间到学校听课,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或者先通过部分教师试行,以后逐步扩大范围。总之,应根据各地的实际,在方式、时间上灵活安排,注重实效,以取得教师的理解与认可。理想的情况是在任何时间、任何有关人员都可以对任何一位教师“随机推门式”听课。

(3)“随机推门式”听课应有一定的限度,不宜滥用。比如,毕业班级在总复习期间,或其他班级的复习、练习或测试期间,以及实验、实习等阶段,就不宜采用这种方法。因为在此期间,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教师也往往用较多的时间进行个别检查指导,或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指

导学生复习、练习,进行总结等,有时整节课全部由学生练习或测试。这时,如果事先不打招呼就听课,难免会遇到尴尬的场面。

(4) 教师应逐步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各行各业的竞争都会越来越激烈,教育也不例外。作为教师,应当认识到,随着形势的发展,双向选择、优胜劣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是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教师应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坦然面对竞争,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并以自己出色的工作、优异的成绩赢得竞争,实现自身的价值,为自己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随机推门式”听课作为一种听课方式,一项教学评估检查的制度,从课堂教学入手,来检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是一个很好的切人点,可以说切中要害。如果执行得当,对于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其他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随机推门式”听课仅是教学检查评价方式之一而非全部,要全面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准确评价教师的工作,还有许多其他工作要做。

四、临床指导式听课

临床指导型听课,目的在于发现教师课堂教学问题,帮助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这是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而进行的一种听课形式。

(一)临床指导式听课的基本思想

“临床指导”(clinical supervision)技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学家科根(Cogan.M.)和戈德哈默(Goldhammer.R.)始创。这里的“临床指导”并非医疗和救护技术,而是教师评价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指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学管理人员深入到课堂,“诊断”教师教学中的困难,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一种具体技术。

“临床指导”技术与其他教学管理方法的最大区别是教学管理人员直接深入到教学中去,亲眼观察课堂中的各类活动,与教师进行当面交谈,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分析教师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帮助教师改进工作。管理人员与教师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是“医生”与“病友”的关系。作为管理人员,他所运用的不是“大棒”,而是自己对各门学科的科学认识和进行教学指导的技术,以及处理与教师之间关系的技能。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管理人员应成为教师的教师。

戈德哈默曾把“临床指导”技术的特点概括为以下九点:

(1) 一种改进教学的技术;

(2) 对教学过程的一种有意识的干预;

(3) 一种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双重需要的有目的活动;

(4) 促进在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5) 要求双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6) 有自己固定的程序 , 又需要灵活运用;

(7) 迫使双方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

(8) 要求管理人员比教师对教和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9) 要求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必须的专业训练。

(二)临床指导式听课的具体过程

1. 观察前活动

观察前活动旨在增加指导者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确定要观察的教学内容和观察时间及方式。这是观察教学的基础,因为课堂观察是不能随便进行的,事先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准备。观察前活动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观察之前,首先要使指导者和教师有机会建立相互信任与尊重的关系。教师应把指导者看成诚心诚意来帮助自己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朋友或“医生”;指导者也应把教师看成愿意并有能力改进教学水平,而且也愿意配合指导者工作的人。这是临床指导周期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说明临床指导的非权威性。告诉教师,临床指导的结果并不用于人事决策,不影响教师的经济利益及个人前途;指导人员只为教师提供他所需要的情报资料并帮助他做

一些分析与评价,教师是否利用、如何利用由他自己决定,所以不必有任何焦虑与害怕的情绪。

第三,指导人员应充分了解教师的想法,弄清教师在哪些方面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有何具体要求以及希望指导者给自己哪些帮助。

第四,进行观察前交谈。这是观察前活动的核心内容。这项活动安排在即将进行观察之前,通常在教师的自由时间内进行。首先要商定观察的时间和地点;其次要商定观察的具体行为;第三要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并使指导人员预先熟悉;第四要商定指导人员的观察方式,如坐在哪里、课堂上是否有动作和语言;第五要商定记录方式,采用录音或录像法,使用表格记录或者随意记录;第六要商定指导人员的反馈方式,即指导人员将提出哪一类建议。

2. 课堂内观察

由于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交流活动,对其进行观察只能按照预先确定的观察计划选取教师和学生的某些行为进行观察。比如,教师的提问水平,对学生的课堂行为的强化,教师的语速,课堂气氛,教师的板书,叙述的逻辑性,教师对直接与间接教学的有机结合等都可以作为重点观察的对象。另外,每次选取的观察重点只能是一到两个。

记录和观察教学的方式因所确定的观察行为、教师和指导人员的经验与兴趣,以及现有的教学研究成果而有所不同。目前,有如下三种方式:

(1)表格方式。比较著名的有记载学生专注程度的“专注度技术”,记载课堂上语言交往的“语言流技术”和记载师生交流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专注度技术是由麦克格罗(McGrew-F.)于1966 年首创的。开始是由课堂观察人员在教室的前上方的角落装一架照相机,每90秒钟拍一次照,以记载学生的专注程度。因过于费时费力费经费,后改为用纸笔记载,间歇时间也延长为5分钟或由观察者自己决定。这样经过记载并制成表格,使教师对学生的反应心中有数。此外,教师和指导人员也可以根据观察的需要参照这类表格编制新的表格。

(2)对白方式。对白方式要求指导人员用最快的方式记下师生之间的对话,比课堂实录要简单一些,它不要求记录动作,但可以选择重要的动作进行记录,或针对课堂观察的重点进行记录。

(3)录音录像法。录音法是记载课堂上师生语言交流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隐蔽进行,不干扰师生的教学,成本也很低,其缺点是看不到直观形象。录像法则不仅可以记载师生的语言行为,也可以记载非语言的行为以及行为与环境的关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第一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引言: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创新因而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本次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第一节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和协调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的重要价值视其本身为重要的目的,而非作为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手段。 2、谋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价格统整的人。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

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第二节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显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体现为: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课程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恢复儿童生活的完整性,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儿童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过自己的有价值的生活。其次,新课程还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设置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第三节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 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3、构建发展式的评价模式 第四节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1、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 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 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

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参考)

学生观 1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由试点实验阶段走向全面推广阶段。新课程,向我们学生、也向我们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其中之一便是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学生? 在实施新课程中,学生是核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老师需要主动地、自觉地抛弃传统的师生观,而建立一种积极地、有效地新型师生关系,具体说来,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学生当做学生。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对于学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但从来不考虑学生的要求,是将学生看作机器,而不是看作为一个人。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首先要将学生看作学生,看作为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 二、把学生当作朋友。 教师要敢于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不再强调“学生必须服从教师”,而要坚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作朋友,意味着要和学生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观、世界观,要对学生平等和信任。 三、把学生当做老师。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更新已经是日新月异。现在的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现在的学生,也不再是“期望的知识接受器”,其中有些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现代科技等方面)已超过了部分教师,由于目前获取知识的渠道之多,即使在教师所执教的本学科上,也有不少信息——学生已经掌握了,而教师却还毫不知晓。 四、把学生当做同学。 新课程、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学生固然需要教师的教学与引导,但教师也同样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培训与指导。 第五,把学生当作儿童。 作为儿童的学生应该有自 己的童心,有作为儿童的特有 的性格和爱好。作为教师就应 该将学生看作儿童,对于儿童 的要求应该符合儿童的身心特 点。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 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师 应该不断更新观念,用正确的 态度对待学生,从而和学生在 新课程下一起成长和进步。 2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角色观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 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 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学生是 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 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 者”。然而多年以来,受旧的教 学模式的桎梏,学生的角色并 没有明显得到改变,结合新课 标的理念,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由回答者到质疑者的转变 过去的课堂教学像是一个小型 的舞台,教师是演员,学生则 是观众,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 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会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现在的学生再也不会容忍在课 堂中担任这样的角色,因为他 们有思想,有个人的主见,也 更乐意向别人表达个人的见 解,如果我们再用这样的方法 来压制学生,得出的结论显而 易见。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的放矢的把学习的权力交给 学生。如教学《能被2、5整除 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当新课 结束后,余下时间我把本班学 生分成八个组,每两个组为一 小组,两组学生围绕新授内容 展开讨论,一组为正方,一组 为反方,这时的教师不再以权 威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指导 者的身份加入到大讨论中去, 把学生真正推到讨论的最前 沿,只有当学生遇到确实难以 解决的问题时,才予以指导。 这时候只见两方队员都在忙碌 着,一方成员在积极准备问题, 另一方则忙着应“战”,学生甲: “你们知道能被2整除的最大 数吗?”学生乙:“因为自然数 是无限多,所以能被2整除的 数是不可能找到的”。教室中不 时传来同学们的争论声,课堂 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课堂检测 来看,学生们都较好地掌握了 知识。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争辩, 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 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在交流中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 发展的过程,经过独立思考, 相互讨论,艰辛探索,去体验 成功的愉悦,同时,能够提出 问题本身就是进步。因为发现 问题比解决问题往往要重要, 当然,要想解决问题单靠一个 人的力量是很做到的,只有依 靠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所以, 采用这样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 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也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充 满了生机。 二、从听课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学生的生活经验固然的限,但 并不防碍他们的独特的情感体 验和内心追求。因而,教师在 授课时,应考虑学生独特的心 理特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 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 展,要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 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 的活动”。以往的课堂教学设 计,是教师凭个人对教学内容 的理解设计出来的,而忽略了 学生这个群体,使得学生对上 课根本不感兴趣。为了改变这 一状况,在教学《百分数的意 义》一课时,我从班级中随机 抽了几名学生,让他们参与到 教学设计中,以便了解学生们 对本节课的看法。不试不知道, 学生们提出的见解让我大吃一 惊,学生甲:“老师,我们早就 认识百分数了,所以我认为在 开始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 取一些例子,这样同学们学习 就有兴趣了”,学生乙:“老师, 我们可以把本节课的知识分成 若干个小问题,这样大家就可 以讨论了,我们喜欢讨论这种 形式”,学生丙:“老师,我们 可以把知识融入到游戏、故事 中”……综合以上意见,我对 本节课的教案进行了设计,结 果那节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出色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这样 做,不仅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 学之中,而且也有利于教师全 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 基础,从而设计出符合儿童心 理特点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会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 趣,因为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 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我 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可见,在学习活动中 把学生从听课者的角色转变为 参与者这个角色是显得多么重 要。 三、由解题者到出题者的转变 考试是一促评估手段。有时, 为了达到我们自认为“理想” 的评估效果,便会绞尽脑汁, 不遗余力地设计出一些超出学 生认知结构和知识特点的各类 高难偏的题型。从而导致学生 对考试却有一种畏惧的心理, 我想这种考试所产生的负面作 用有以下几点: 1、学生担心考的不好,会被父 母、老师批评。 2、学生对考试不感兴趣,因为 内容呈现的形式总是老一套。 那么能不能减轻一下学生的心 理压力,降低对考试的畏惧感 呢?我认为让学生参与到编题 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在 学习完《圆柱圆锥球》这一单 元后,我在班级宣布:本单元 考试将进行改革,考试题目由 大家提供;老师从中选出比较 好的题目编成考卷,同时对那 些入选的题目的作者给予奖 励。自从通告之后,我发现同 学们都在认真准备,以便自己 出的题目能被老师选中,事实 上,学生们在准备题目的时候, 不仅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还要 复习本单元的知识,学习的性 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被动 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例如: 学生甲:“王爷爷买来一些沙 子,把它堆放在一个墙角,已 知这堆沙子的底面半径是5 米,高8米,求这堆沙的体 积?”,学生乙:“唐老鸭对米 老鼠说‘如果把一根长4米的 圆柱体锯成两段后,表面积增 加12平方米,那么这根木原来 体积是()立方米,请同学们

《三角形的认识》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案例反思 刘婷 教学内容:培智实用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A类:李双双、沈靖翔、王天苇、曾文涛 1、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边三个角组成。 2、能在众多的图形中找出三角形,并给它们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会摆能读说三角形 B类:李星星、卢育杰、刘义萍 1、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边三个角组成。 2、能在众多的图形中找出三角形,并给它们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在老师的指导下会摆会说三角形。 C类:向钰齐、石麒俊雄,龚政 1、认识三角形,能在众多的图形中找出三角形,在老师指导下给它们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在老师的指导下会说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三角形 难点:会找会说三角形 教具准备: 各种各种图形的图片一张、各种三角形图片、小棒、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形状 1、出示幻灯,让学生认并说明形状 钟表国旗魔方 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2、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出示红领巾,) 学生:红领巾 师: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三角形 师:对这是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三角形 二、三角形认知 1、认一认,数一数,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1)师板书:三角形的认识(全班齐读) 师:刚刚同学们都读得很棒,声音很响亮。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三角形,它有几条边呢?(出示三角板) 学生:三条

师:那现在我们一起来数数吧。(出示三角板,边摸边说:“一条边,两条边,三条边。”)我们的三角形它有三条边。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三角形它有几个角? 学生:三个或不知道,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吧,(师手轻碰角尖)1 2 3 有三个角 (2)学生数 师:对了,同学们都数得很好! 现在老师想请几个同学上来数一数,我们的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角吧。(红旗奖励学生) 2、整体认识 我们刚才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凡是具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我们都把它们叫做三角形。 三、活动感知 1、认一认,数一数 (1)找三角形 (PPT播放)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出示画有各种图形的图片)同学们,这上面有这么多不同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找找,这里面那些是三角形?(用手指着,一个一个的问是还是不是) (2)找一找,在三角形的下面画“”。 (3)数一数,出示图片让学生数数各种形状有几个 2、摆一摆 (1)让学生用三只小棒摆出三角形 (2)出示图片让学生用三角形拼出来 3、涂一涂 师:刚才我们拼了一些图片,现在老师请同学们从中找找,哪些是三角形?把三角形涂上颜色,好不好? 学生:好。 分小组比赛(开始找并上色)过程中老师巡视指导。 评出涂得好的一组给予奖励。 四、小结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呢我们认识了三角形,同学们知不知道什么是三角形了呀。 师: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见到三角形呀!那现在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三角形,好不好? 让学生想想找一找身边的三角:红领巾、三角板、小红旗 出示图片 让学生找找图片中的物体里面的三角形 房顶、自行车、电线杆

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二、十项教学技能是什么? 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方式的构成要素,十项教学技能总结归纳如下: 1、导入技能;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明确意图、进入交流。 2、语言技能;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语调、语义交流信息。 3、板书技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4、教态变化技能;活跃气氛、增强情感、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5、演示技能;促进感知、变换信息通道,增强交流效果。 6、讲解技能;了解事实、形成概念、掌握原理和规律,认识交流本质。 7、提问技能;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获得反馈、改善交流过程。 8、反馈强化技能;调控教学、强化学习,巩固交流成

果。 9、结束技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形成系统,结束交流。 10、教学组织技能;教育学生、指导学习,保证交流顺利进行。 三、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2016年新课程理念考试题

新课程理念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状况。 3.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4.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5.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6.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单项选择题 1.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2.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3.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4.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5.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6.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7.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8.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C ) A.现代教育 B.减负 C.素质教育 D.科技教育 9.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实施:一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B) A.开设活动课程 B.在其他学科中浸透信息技术教育 C.边缘学科的开设 D.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性质的是(D )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教 学反思 郑瑞娜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平时生活中学生又经常接触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积累。面对学生比较熟悉的学习内容,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探索和交流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培养数学思维和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学习的经验。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发现三角形、感受三角形,并且设置疑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节课起好头,上学生主动地去思考三角形的特性。在学习三角形的定义时,我让学生通过小棒摆三角形、判断出示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定义中的关键点“线段”和“围成”,进而让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接着,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猜想每个三角形有几条高,然后通过验证找到答案,知道学生们学会三角形高的规范画法,并展示学生画的高。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成了闯关游戏,孩子们兴趣足,在挑战成功收获的过程中,巩固并深化了本节课知识点。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不仅仅是让学习者记住知识点,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我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学生对数学的感觉,同时应不断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例如,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更应该对学生加大鼓励的力度,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对学生的评价有不及时的情况;将学生应该放的更“开”等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及时纠正,争取让自己的教学变得完美。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的: 1. 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会画出三角形的高。 3.感受三角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特征。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会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课前调查: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外形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认识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活动1] 多媒体展示图片(埃菲尔铁塔,悉尼港,魁北克的桥,圆顶建筑,电信塔等) 问题 (1)展示的图片中最基本的图形是什么? (2)为什么这些美丽宏伟的建筑中最基本的构造都是三角形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从视觉上冲击学生大脑,感受数学图形的魅力,拓展学生的见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动2] 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问题: (1)探究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学生交流总结归纳,教师深入学生参与活动,指导,倾听。

本次活动教师应注意: 1 学生是否按步骤,按要求完成探究。 2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设计意图:亲手操作寻求数学的结论,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深入领会问题的本质,以及学会从现象找规律。) [活动3] 制作模型 问题: (1)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性稳定性的事例吗? (2)你能说出你所做的模型中那些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事例。展示学生做好的模型,并解说。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当的评价很补充,并对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给予肯定和鼓励。 本次活动教师应注意: 1.对学生激励教育,激发学生的思维。 2.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3.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 4.学生应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的能力 5.学生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意识。 (设计意图:经历运用所学的知识,寻找实际背景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和进行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加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认识三角各部分名称 画出一个三角形 师:你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指名说一说,指一指,教师板书(顶点、边、角)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几个角? 把你画的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指一指,说一说,给同桌听听。 认识三角形的高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和支配者。教师应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新课标的制定,给我们身居一线的数学教师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无疑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课改的具体落实过程要由我们通过教学来完成,在这样的意义上,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成了数学课改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我们教师应积极的倡导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情景设置,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但又要防止盲目的追求“新”,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象和环境,以及教师本人的个性特征,有创造性的去进行教学。下面通过几个教学片段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片段一: 某教师在讲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1幂的运算”中第一课“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是这样进行的。 老师:3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等于多少? 学生:(叫一个学生回答)表示3个2相乘,即2×2×2=8. 老师:那么5322?;3255?表示什么意义?你会算吗? (请两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后由学生纠错,老师适时进行表扬与鼓励) 老师:23a a ? ,n m a a ?你又会算吗?你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a 3×a 2=a·a·a·a·a=a 3+2=a 5 a m ×a n =a·a·a·a·a……a·a·a·a……a=a m+n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实践与反思 思想指导行动。 新课程需要新思想。 新思想才能产生新行为。 一、十一年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什么? 从2001年6月7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发布,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开始到现在已经整整十一年。十余年的新课程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1、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摘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新课程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 (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5)树立终身学习观; (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的“新”体现在哪里? (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 (5)改革课堂教学; (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 (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2、新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新课程改革的经验: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钟启泉先生认为:“我国课程创新本着‘全球视野,本土行动’的准则,致力于一系列课程教学概念的重建,卓有成效地介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并从实践层面不断汲取鲜活的经验”。“短短三年来,一系列教育、教学的概念正在我国得到重建。比如说,我国教育界的‘课程’概念已经从‘课程即计划’的静态课程观走向‘课程即体验’的动态课程观,一线教师的认识明显地经历了四个关键词的演进过程:‘预设→生成→预设和生成→预设为了生成’。显然,这种课程概念的进步已经远远超越了灌输‘现成知识’的‘预设论’ 新课程改革的教训: 程少堂先生作为中学教学一线教师,基于亲身体验,“试图用辩证的眼光,对小学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教训概括为: 形而上学猖獗,形式主义盛行。 具体表现为“四个满堂”和“四个虚假”。“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满堂问”:有的教师把新课标提倡的“对话”理解成“问答”,于是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零零碎碎的、毫无启发性和智力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满堂动”:有的教师把新课标所提倡的“活动”形式主义化,于是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还美其名曰“动中学”、“做中学”。“满堂放”就是满堂放课件,出现了让人担忧的现象:一是装点“门面”的多媒体教学;二是“翻版式”的多媒体教学;三是多媒体用得过多过滥。“满堂夸”即满堂表扬。有的校长和教师理解成对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于是有的教学过程充斥着对学生的廉价夸奖,无论学生的表现值不值得表扬。 “四个虚假”即“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虚假地自主”:主要表现在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在有的课堂上,教师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选择,使课堂活动沦落成一种“自流活动”。“虚假地合作”: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教学目的、教学时机及教学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及价值,都要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中其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讨论中的“三陪”———陪听、陪说、陪造气氛。“虚假地探究”:其表现主要有二,一是将探究“泛化”,就是无论什么内容都拿来探究一番,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二是把探究神化,即把中小学生的探究活动无限拔高,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丧失。“虚假地渗透”:有一些教师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情景,孤立地、生硬地、贴标签式地进行所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尽管有些教师这样做得还很卖力,但效果却既空洞又无力。

新课程理念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 1 1983年提出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 2 教育的个性化包含三层含义:人性化个性化(学校的个性化) 3 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孔子) 4 美国心理学加德纳提出的理论是(多元智能理论) 5 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人) 6 创新教育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 7 提出教育生活理论的教育家是(杜威) 8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是(教学做合一) 9 新课程回归生活最明显的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1 主张教法要根据学法的教育家是(陶行知) 【 12 1992年第一次以国家课程身份出现在课程计划中的课程是(活动课程) 13 现代发现法的倡导者是(布鲁纳) 14、教学要志在学生发展和全面的理论根据是(A、主题教育理论) 15、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形式的教学模式有:(D、抛锚式) 三、简答题 1、创新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1.)创新意识的培养 2.)创新思维的培养 3.)创新技能的培养 ; 3、进行活动教育必须抓好哪些基本点 答:第一,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活动教学倡导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 第三,活动教学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 4、尊重的教育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1)、尊重教育规律 2)、尊重受教育者 3)、尊重教育者 4)、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尊 2、你认为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

答:(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 1.个性化原则 2.自主性原则 3.探索性原则 4.开放性原则 5.民主性原则 6.实践性原则 7.启发性原则 (三)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 (五)解放学生 (六)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 (七)开设创新课程 (八)重视家庭的影响 新课程理念试题 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B)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兴趣D.共鸣 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B )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C )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 D ) ,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 ( C )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 江西宁都黄陂中心小学:张珊英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三角形”的第一课时,教学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学会在三角形内画高;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出示教材第80页的情境图):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每天都有新的变化。瞧,这是正在建设中的科技大楼。你在建筑框架和吊车上发现了什么? 生:在建筑框架和吊车上有很多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课件突出显示情境图中的几个三角形,让学生在课本的情境图上用彩笔任意描出几个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生1:红领巾是三角形的。 生2:有的小旗也是三角形的。 生3:阳台的栏杆上有三角形。 生4:地砖上有三角形。 生5:电视转播塔上也有三角形。

师:这是老师收集到的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上的三角形。(课件播放:高压线铁塔上的三角形、铁桥上的三角形、交通标志牌上的三角形、晾衣架上的三角形……)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应用,它究竟有什么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生动的、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感性材料导入新课,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此,学生有了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一)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你能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吗?试一试。 (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是怎么摆的? 生1:我是用了3根小棒摆成三角形的。 生2:我是用了3根小棒首尾相接围成三角形的。 师:请你给大家示范一下吧。(生2在实物投影仪上摆)摆成三角形的小棒表示的线是线段、直线还是射线? 生:是线段,因为小棒的长度是有限的。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生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2:有三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新课程理念考试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理念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 1 1983年提出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 2 教育的个性化包含三层含义:人性化个性化(学校的个性化) 3 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孔子) 4 美国心理学加德纳提出的理论是(多元智能理论) 5 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人) 6 创新教育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 7 提出教育生活理论的教育家是(杜威) 8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是(教学做合一) 9 新课程回归生活最明显的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1 主张教法要根据学法的教育家是(陶行知) 12 1992年第一次以国家课程身份出现在课程计划中的课程是(活动课程) 13 现代发现法的倡导者是(布鲁纳) 14、教学要志在学生发展和全面的理论根据是(A、主题教育理论) 15、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形式的教学模式有:(D、抛锚式) 三、简答题 1、创新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1.)创新意识的培养 2.)创新思维的培养 3.)创新技能的培养 3、进行活动教育必须抓好哪些基本点? 答:第一,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活动教学倡导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 第三,活动教学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 4、尊重的教育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1)、尊重教育规律 2)、尊重受教育者 3)、尊重教育者 4)、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尊 2、你认为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答:(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 1.个性化原则

2.自主性原则 3.探索性原则 4.开放性原则 5.民主性原则 6.实践性原则 7.启发性原则 (三)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 (五)解放学生 (六)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 (七)开设创新课程 (八)重视家庭的影响 新课程理念试题 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B)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兴趣D.共鸣 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B )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C )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 D )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 (C ) A.健康权B.名誉权C.受教育权D.隐私权 7.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D)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 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教学反思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22-23页的例题,第24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实验验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准备】 四根小棒(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感知三角形。 出示例题的场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师:照片中有一座什么?继续看图片,在图片中我们发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揭题: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认识三角形。师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进一步感知三角形 1、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见过三角形? 生…… 2、生活中三角形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认真观察,张老师也找了一些,请看屏幕,你看到三角形了吗? 3、在你的心目中三角形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办法自己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做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来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做的? 2、展示学生做出的各种三角形,并让学生说说做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是用小棒围,用在钉子板上围,沿着三角尺画,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用小棒围得时候注意小棒的端点要连在一起。 师找一个用小棒摆的到前面摆一下。 我们用三根小棒来摆一个三角形的时候,三根小棒要注意什么? 3、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在课本第23页的点子图上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通过刚才的画,我们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 4、小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