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一.诗歌品鉴

无限情愁物象间

--解读李清照的创作特色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宋代作家李清照生活在北宋和南宋的交替时代,此时不但是一个社会大变动时期,也是词风大转变的时期,她的诗词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描写的多是少女,少妇的生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前期的词作多是优美的韵调,写的是相思离别之类的题材,风格清丽婉转。后期南渡以后则是写国破家亡后的凄凉身世遭遇,沉郁悲凉,悲苦感愤,风格沉哀凄苦,表现思夫思乡思国的情结。

《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此时的作者是一个聪慧开朗活泼天真的少女。这首小令首先以简朴的词句,完整的情节,以叙述、对话的方式,宛若电影画面一样将镜头从远拉近,由夜晚拍到天明。时当春深,海棠正浓,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然而昨夜之忧虑依然不能释怀,所以一起身便急切地询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着说:“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都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词人以其敏感细微的心灵去感受大自然的变化,经历了一夜风雨,不由自主便涌起惜春、惜花的愁怀。

同时,词的写法亦精巧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构建意境。词人避开了平铺直叙地直接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把立足点放在清晨醒后,由“昨夜雨疏风骤”展开联想,使词作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给读者设置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晚年力作,此时的作者已是一个孤独憔悴的嫠妇。全词是以暮秋的景色为衬托,通过描写作者的所闻,所见,所感,所想抒发她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境,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词的开头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写动作上的渴望,表现了她的空虚怅茫,迷茫失落,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感觉上的失望,环境冷清,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写心理上的悲痛,心情沉重,凄苦无告。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得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诉。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整个上片都是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下片开始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写,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眼前“满地黄花堆积”,曾经开的是那么的旺盛,愈加触动情怀,“如今有谁堪摘”,景随步移,触景生情。“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的黑”“怎一个愁字了得”,三个“怎”字,何等强烈。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甚感凄凉,怎么挨到天黑呢?偏巧这时候又下起了细雨,“点点滴滴”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打在她那破碎的心上….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但却言尽而意无穷,欲说还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满满咀嚼了。整首词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后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本词中的愁,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而是也是当时无数流离失所的妇女的共同情感,这是一个社会的普遍问题,作者的遭遇与痛苦是那个时代造成的。

李清照的词总能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之所以能够给我们留下那么多感人的作品,除了她的文艺天赋之外,也跟她一生的许多不幸遭遇有着很大的关系。李清照的优秀作品,每每都是她在经历痛苦之后不幸之后才创作出来的,她的字字珠玑,其实都是血泪凝成。知情感性的词作代代流传,带给人美的感受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带给人难以忘怀的共鸣。

二,古典文学赏析

浅谈《聊斋志异》之红玉

《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群替下层百姓解救困厄、伸张正义的女性。她们刚毅自强、自尊自立、勇敢决绝、机智过人,彰显出了纯真的人性美,闪烁着永久的艺术魅力,是我国古代小说人物画廊的空前收获。蒲松龄生性耿直,不畏强暴,不惧权贵,仗义执言,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被视为替下层百姓解救困厄,伸张正义的社会力量,她们虽然卑微,但是刚毅自强、自尊自立、牺牲自我,解救他人之困厄,充满了人道主义情怀,彰显了耀眼的光辉。

《红玉》乃是一篇有些不同的聊斋人狐恋之文。相比《小倩》等人狐文,红玉这个故事中的情义部分多过于情爱。红玉是一个善良、纯朴、勤劳、富于正义感的人,她对贫苦而受迫害的冯相如充满同情,并给予无私热情的帮助。在她不能跟冯相如结合时,又主动为他介绍卫氏女,并资助聘金,使他建立起一个幸福的家庭。当冯相如家破人亡时,她又暗中替他抚养被抛弃在册中的儿子,以后又为他勤苦操持,创新家业,并帮助他取得功名,重新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红玉》也像《聊斋志异》的大部分篇章一样,并不单纯地暴露社会上丑恶庸俗现象,它着重表现的是与恶势力的抗争,使恶人受到惩治,使善良的受害者得到救助。篇末的“异史氏曰”一段,开头就说:“其子贤,其父德,故其报之也侠。非特人侠,狐亦侠也。遇亦奇矣!”这几句话,不能抽象地以果报思想视之,联系作品来看,倒是基本上概括了小说的内容和题旨:“人侠”惩恶,杀死为非作歹的豪绅,给滥官以警告;“狐侠”救助良善,为遭到家破人亡之惨祸的穷书生重整家业,并日益兴旺。官府黑暗,公道不彰,作者愤而寄希望于来去无踪的“人侠”和异类幻化的狐女,让他们出现于人世间除暴安良,虽不实际,但也毕竟表达了一种善良的欲望。

因为比较平实,所以红玉的形象更显得和易可亲。穷书生冯相如相继失母丧妻,和父亲两个人“井臼自操之”,红玉主动来投,“与订永好”。这与《聊斋》中其他的花妖狐魅的行为,除了在不受封建礼教和闺戒的束缚、主动与男子自由

爱悦这一基本点上相同之外,似乎还包含着对穷书生的同情心。所以,当受到鲠直的冯翁的训斥后,她虽然掉下了眼泪,却不怨恨冯翁,也不为冯相如软弱而迁怒于他,她自分两人不能白首,决然忍情离去时,还为冯相如谋划娶一个“佳偶”,使他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固然,在两性关系中,爱是相互的,爱情要用爱情来获得,但是,红玉对冯相如的爱,似乎并不要求报偿,即使不能与所爱者相爱,也不改变其对所爱者之爱,也要使所爱者生活得幸福。因此,红玉受到斥逐离去之后,到冯相如遭到豪绅的欺凌,父亲、妻子都死去,他“孤影对四壁,幸邻人怜馈食饮”,生活濒临绝境的时候,她自动再来冯家,为之重创家道,夙兴夜寐,不辞劳苦,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不要认为作者写狐鬼故事,狐女红玉的形象是凭艺术想象而虚构的,因而其性格与现实的人不同,被迫离去没有实际的困难和不幸,自然可以不介意。诚然其中也有这种因素,但如果据此而否认红玉形象也有现实生活的基础,那就不正确了。在现实社会中,就有着这样的善良的妇女,她们的感情是赤诚而深沉的,即使不得与所爱者相爱,甚至被所爱者遗弃,也只是默默承受着不得相爱的痛苦,依然为对方尽心,关切对方的遭遇,当对方遭到困难和不幸时,更会挺身回护、救助。过去有,现在也有,劳动妇女中尤多。这种美德,应当说是人类两性关系中丰满、文明、高尚的表现。狐女红玉的形象,正是反映了这种人的美德。

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学赏析作品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班级:广播电视编导1201班

姓名:季明明

学号: 120203220134

完成时间: 2014年 6 月 24 日

二〇一四年六月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复 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的 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立足现实,抒情言志:《诗经》开辟了我们诗歌的抒情传统。 (2)“风雅”精神:风,国风,雅,大小雅。“风雅”精神,简单说,就是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是后世优秀文学家的共同追求。 (3)比兴传统:《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传统,指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

神魔皆具人情 ——《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比较研究(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赵聪0610012020) 【摘要】具有“幻想小说”和“游戏小说”之称的《西游记》,不仅故事情节具有象征性,而且在人物形象上也极具象征意味。“三打白骨精”中,作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魔皆具人情,唐僧是凡俗化得高僧,孙悟空是聪明、正义的好徒弟,猪八戒则是有着自然本性和本能的小私有者的象征。 【关键字】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象征 一、解决一个问题:《西游记》主题考辨 《西游记》自诞生至今,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奇书而光辉灿烂。对西游记的研究也可谓灿若星海,四百年来,对西游记主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而其主题定位关系着对《西游记》主旨、写作手法以及书中人物形象等多方面的理解和判断。 在探讨“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的形象之前,首先,我对《西游记》研究以来的诸种主题论断做分类分析,并提出我的看法。 (一)“神魔小说”与“幻想小说” 此说自明清开始发端,明清虽无神魔小说之名,但谢肈浙在《文海披沙》卷七中有言:“俗传有《西游记演义》,载玄奘取经西域,道遇魔祟甚多,读者皆嗤其俚妄。余谓不足嗤也,古已有之。” 称其为神魔小说,始自鲁迅,近人又称之为“神话小说”、“童话小说”,主要是因为《西游记》构成了一个非现实的艺术世界1。这种说法,强调关注《西游记》的象征性、抽象性和超现实性,不对人物和事件作实讨论。 (二)寓言、哲理小说 此说自《西游记》研究之始即有,如:世本陈元之《序》中有“此其书直寓言者哉!”李评本叶昼在评点中说:“《西游记》极多寓言。” 那么《西游记》到底有什么寓意呢?明代谢肈浙提出“收放心说”,即:《西游记》曼衍虚诞,而有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深,以猪为意之驰,其

古代文学论文

漂泊流落的辛酸,刻骨铭心的离别 ——周邦彦词《兰陵王·柳》浅析 摘要:周邦彦是北宋婉约派词的集大成者,《兰陵王》为其词作代表。《兰陵王》又题作咏柳,但非咏物词,而是托柳起兴,借柳言别,抒分别之恨,发离情之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景与情“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词人正是将所发之情融于所见之景,所以读之才始觉感情缠绵,委婉凄切。 关键词:周邦彦婉约词派离别 一、周邦彦生平 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入京为太学生。六年(1083),献《汴都赋》,得到神宗的上市,擢升为太学正。哲宗时期,出任庐州(今安徽合肥一带)教授,知溧水县(今属江苏),累迁至秘书省正字。徽宗时期,曾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一带)、明州(今浙江宁波一带)、顺昌府(今安徽阜阳一带)等,并曾在湖中任秘书监、提举大晟府。他精通音律,创制新曲甚多,对于词调的繁衍有卓越贡献。其词以羁旅闲愁、离别相思等题材为多。言情体物,善于铺叙,风格典雅,格律精审,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也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词集有《片玉词》、《清真集》等不同名目版本。《片玉集》有宋陈元龙注,朱祖谋刻入《彊村丛书》。今人罗忼烈著有《清真集笺》。《兰陵王·柳》,把将离之情,既去之思,居者与行者,旧恨与新愁,人和物,情和境,浑然融为一气。邦彦词音律严整,格调精工,多创新调。 二、作品创作概述 (一)主题格调 周邦彦一生虽然没有遭受苏门词人那样沉重的打击迫害,但仕途也不得意,几度浮沉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流落的辛酸。“冷落词赋客,萧索水云乡”(《红林檎处》),正是他生活处境和心境的自白。而“飘零不偶”(《重进<汴京赋>表》)的羁旅行役之感也称为他次做的主要主题(如:《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这种漂泊的孤独疲倦和憔悴失意,是周词的情感基调。即使是重返汴京在朝中为官时。他的心情也是一直是压抑苦闷的,此种充满着“谁识京华客”(《兰陵王》)的孤独和“自叹劳生,经年何事,京华信漂泊”(《一寸金》)的悲伤,潜在地反映出北宋亡国前夕士大夫悲观失望的心理。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柳永等宋初的词人的咏物词,主要是描摹物态,图形写貌。苏轼的咏物词,开始将状物与抒情结合在一起,但他所做的咏物词并不多。周邦彦所写的咏物词既丰富,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辈、情场失意之苦雨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二)章法结构 周邦彦词的章法结构主要是从柳永的词变化而来的。柳词善用铺叙,但大多数都是平铺直叙,一般为时空序列的结构,即按似的发生、发展的顺序来组织次的结构,虽然明白晓畅但失于平板单一缺少变化。周词也长于铺叙,但他变直叙为曲叙,通常是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过去、现在、将来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如他的名作《兰陵王·柳》,此词别情中透着表博得疲倦感。第一片写自我的漂泊,第二片写目前送别情景,既有往事的回忆又有别后愁苦的设想。第三片又由眼前景象折回到前事。今夕回环,情、境、事交错,备极吞吐之秒。 周词的铺叙还善于增加并变化角度、层次。他能把意思感触、情绪向四面八方展开,有曾诚深入地宫托刻画,使情思毫发毕现,如他的《六丑·蔷薇谢后作》。这首词写惜花之情,但却多方铺垫,千回百转。首先从时间的角度写花落春去,客中未及赏春,已是怅惘;而留春不住,怅惘又更深一层。再从空间的角度多方面描写寻觅落花的踪迹,见出惜花的神情。“似牵衣”一句不写人惜花,反写花恋人。插戴残花,劝花莫随波流去,又是分别从行为动作、心理愿望两角度虚实结合地表现出缠绵不尽的怜惜。文笔跌宕,变幻多姿,将一缕惜花情思表现的淋漓尽致。 周邦彦不仅能自筹伟辞,更加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使之浑然天成,如从己出。晏几道、贺铸也善用前人语句,但他们往往是一首词中偶尔化用一两句,而且主要是从字面上化取前人诗句,后者是一字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

1、试论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欧阳修在北宋的诗文革新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论宋代古文者,莫不知欧阳修之后有曾、王、三苏。曾、王与欧阳修皆江西人,三苏皆出欧阳门下。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却不容低估,足可与“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相媲美。 欧阳修之所以能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与他杰出的创作实践密不可分。为纠正雕刻过甚的昆体偶丽之文的流弊,他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自己“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的创作主张,撰写出了大量平易生动的古文,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在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散文取得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的散文以学习韩愈相标榜,但却能学韩而自出变化。欧阳修摒弃了韩文艰涩怪奇的一面,发展了其“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起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这是他对宋代散文的最大贡献。他的散文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多用语助词,不用冷僻怪异的字,大量化用骈文语句;注意语气的轻重和声调的谐和,善于利用文句的长短变化、语气的停顿转换,以加强文句间的联系,使语句圆融轻快,文气流转条达. 无滞涩窘迫之感。在写作技巧上,欧阳修善用宕笔、疏笔,吞吐夷犹而抑扬顿挫。他善于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其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偏于阴柔之美,纡徐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呈现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他利用诗歌议论时政、评说历史、探讨学术问题、鉴赏文物书画,而且在诗歌中歌咏和表现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在命意上追求深刻创新。故欧阳修的诗歌开创了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一代新风,这是对传统诗歌表现范围的解放,代表着当时诗歌发展的新方向,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创造精神。因此,在由唐诗至宋诗的转变过程中,欧诗为一枢纽,他一方面保留了诗体相对整齐凝炼的传统,一方面使诗体形式具有弹性,在不丧失整齐的情况下,使诗的节奏多变,语言自然流畅,可以畅所欲言,接近散文那样流动自然的风格。他使诗歌创作具备修养深厚的人文品格,更多地贯注着人文意趣,诗中的人文意象开始取代自然意象占据主导地位。 2.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苏轼的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的以诗为词,指出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相比于他的散文、诗歌,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大。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以至被人们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苏轼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的贡献,主要表现于: (1)苏轼将作诗的本领用于作词,“以诗为词”是他革新词体的关键。 (2)其“以诗为词”的主要特点,在于把词与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人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辞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促成了词体的解放。 (3)苏轼使词由“歌者的词”转变为“士大夫”的词,侧重表现作者的旷达襟怀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较深人地反映了一个饱经忧患而襟怀开阔的士大夫文人的精神风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结课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结课论文) 唐代诗词赏析 唐诗简介 摘要: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一个朝代的名称——“唐”,和一种文学的体裁——“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唐诗”。在后人心目中,“唐诗”这个名词自身就标志着登峰造极的诗歌成就。中国有一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了三百首唐诗,就能具备基本的写诗能力,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强大兴盛的朝代,唐传二十帝,历二百九十年(其间有武则天革唐为周十六年)而亡。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太平,外交也很发达,唐朝与周边的区域、国家的交流都非常频繁,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中心。而且在思想上也是相对解放的,统治者不仅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兼容并蓄,而且允许人民对时政展开批评。所以唐朝是封建社会中一个经济富足,社会安定,政治开明的朝代,就是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中,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了成熟和繁荣,而唐诗则是唐代文学的代表和最高成就。 关键词:唐代诗词李白诗词杜甫诗词对比白居易诗词 正文: 李白诗歌与杜甫诗歌的赏析比较 假如从诗歌的成就来比较李杜的诗歌,我觉得没有可比性。一个被称为天才,一个被称为地才;一个被称为天上的诗人,一个被称为人民的诗人;一个如天上翱翔的鹰,一个如地上狂奔的虎。他们都是诗坛的强者,尽管他们也是好朋友,但他们谁也不能取代谁,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所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既然我们无法对比两人的成就,那么,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他们诗歌的风格差异,诗歌的思想内容的差异以及诗歌的艺术手法的差异。 一.李杜诗歌的比较:(一)创作上:李白写虚,杜甫写实。1.李白乐观、豪放、自信,他是天之骄子,盛世的歌手,所以写出了“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虚幻的诗句。2.杜甫生在危机四伏的盛世和创痍满目的乱世之中,他过的是屈辱艰难,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他忠实记录了严峻的现实。如《悲陈陶》中“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2)象征寓托上:1.因为李白性格纯真,崇尚自然,洒脱不羁、傲世独立,又有老庄的浪漫主义思想,所以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鹏凤凰·黄河大江·青山明月·仙境醉乡等。如写大鹏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他用大鹏自比,大鹏的自由豪迈,扶摇直上,都是他向往的。如写黄河大江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涛似山喷雪来”,在气势磅礴的江河之间的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如写青山明月的“天门中断楚山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天真的情怀。如写仙境醉乡的“半壁见海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中有诗人的幻想,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1、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2、在思想内容上,《战国策》的特点有:极其重士、崇尚实利、崇尚权便 3、出自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涸辙之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4、楚辞《九歌》包括:《湘君》、《大司命》、《河伯》 5、汉赋作品中,属于骚体的有:《吊屈原赋》、《士不遇赋》、《服鸟赋》、《长杨赋》、《刺世疾邪赋》 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 9、荀子曾游学稷下10、《归田赋》抒情小赋的先驱晚 11、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的意义是: 转折性作品、结构格局上为大赋奠定了基础、后世有许多模仿性作品 12、被唐人称做“通儒之文”的作家是:董仲舒、刘向13、“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14、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15、“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16、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17、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庾信 18、《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19、《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20、《诗经》作品中,《桑柔》不属于婚恋题材。 21、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22、“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23、《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24、《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25、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27、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28、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29、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30、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31、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3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33、“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34、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35、汉大赋的特征是:主客问答、铺陈状物、喻本相间 36、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37、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38、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39、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40、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41、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42、认为当时局势可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西汉政论文是:《陈政事疏》

古代文学史论文

浅谈李煜《阮郎归》 摘要:闺怨词虽然表达的是女子的孤单和寂寞,但是说来有趣,这些词却大多出自男词人之手,这首《阮郎归》就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与一般男词人写的闺怨词所不同的是,李煜的这首词并不是主要表达自己与情人的分离的苦痛,更不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这也许和他自己的身份有关,更和李煜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首词中,爱情并不是唯一的主题,几句话,道出了李煜内心的繁复的情绪。 关键词:闺怨词阮郎归从善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他在人们的眼里是一个懦弱,昏庸而无能的皇帝,他在政治家的眼里是一个无才无能的废人,他被无奈的卷入了历史,本知最后的结局又无力逃脱命运的魔掌。可是梦醒时分,又有谁看到他眼角的泪痕?谁又懂得这位宽厚仁慈的皇帝内心万千的焦虑和悲叹?莫要批判他,他有他的苦楚;莫要轻视他,他有他的才华;莫要曲解他,他有他的理由;莫要忘记他,他有他的奉献。我懂得李煜,更懂得他的《阮郎归》。 说起这首词,你也许会和李煜的情史联系到一起,想找到一些他为什么会写闺怨词送给从善的缘由。李煜的爱情有两段,“大周女英”,如果我是男子,有此二位美女相伴,一定会羡慕他坐享吉人之福。但是仔细想想,这两段美好的爱情,似乎不能让李煜心生怨恨,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那李煜为何要发出如深闺怨妇般的哀怨呢?在我看来,原因有很多。 “阮郎归”又名忆桃园,相传“刘晨、阮肇二人共入天台山,在西边遇到两个仙女,结为了夫妻。半年后出山回家,‘亲旧零落,邑屋改易,无复相识。问询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从题目上来看,“阮郎归”表达的是人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在乱世的厌恶和痛苦。李煜以此为题,赠给郑王十二弟从善,想必,他要表达的是另一种独特的深意。 十二弟从善,曾经在李煜还没有登机之前曾有过篡夺皇位的念头。在先帝驾崩之时,从善恰好是先帝身边唯一一个陪伴的皇子,他曾动过私改遗诏的念头,后因被拒和种种原因,而不得不断了这个念头。照理说,对待这样一个曾经有心对李煜不利的人,作为刚刚登基的皇帝,理应是该斩草除根,解除后顾之忧的把从善暗中处理掉的。但是李煜没有,他反倒是对从善越来越好,百般呵护,甚是珍惜这段兄弟情。从善也许是心生愧疚,被李煜的所作所为感化了,于是在李煜准备派人代表后周,出使北方去见赵匡胤的时候,从善主动请命,替兄长分担忧虑。谁知,就在从善见到赵匡胤的时候,就被扣留当了人质,成了赵匡胤金丝笼里的金丝雀,无法返回家乡。 这首词正是写在从善被当做人质之后,李煜所写。如果,从这段背景看,你会认为《阮

古代文学作品论文

古代文学作品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了多个方面的人文精神,主要以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形式流传,生动地再现了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赋予了当代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的内涵。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文学作品论文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论古代文学及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联系 摘要:文学创作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文学更是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经历多少朝代都依然会对当代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古代文学蕴含的人文精神入手,简要研究其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联系,以及如何实现古代文学与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古代文学;人文素质;当代教育 在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中,古代文学教学担负着重要责任,其不仅可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拓宽知识面,更能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唤醒国人对中华民族由内而外的自豪感,坚守理想信念,完善人格。中国古代文学是传承历史、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长期以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本质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受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古代文学教育成为培养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渠道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联系现代教学理念的纽带。 一、古代文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如果说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哲学是以理论、概念、范畴体系来理解和形容这个世界,客观地解释和看待事物的发展秩序,那么文学则是以情感的方式,用人类的主观情绪观察到的形象去表达、描述世界的客观发展规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一本科学著作可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各项事物,以及人类活动规律,而文学著作则能牵动人们内心的情感,从理性及感性的角度帮助其全面地认知世界。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了多个方面的人文精神,主要以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形式流传,生动地再现了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赋予了当代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的内涵。 (一)关注现实世界的理性精神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西方古代文学多用虔诚、崇拜的心态表达对天堂、神明的向往和敬意,但中国古代文学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人间而非天堂。虽然佛教、道教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综合而言,其对文学表达方式上的影响是有限的。古代士大夫们将目光聚焦在现世,而不是地狱、天上等虚幻的事物,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高度统一的入世思想。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具有不同精神的代表人物,以唐诗而言,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佛王维就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文价值观念,李白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诗句表现了其洒脱自信甚至是自负的张扬个性,也表达了怀才不遇、极度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本质情感,充分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杜甫则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研究的论文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研究的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文学“形式批评”的术语源于西方,但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语言及形式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本文简要论述了古代文论中有关形式批评的理论和观点。本文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研究,从形式推敲、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个方面予以梳理. 关键词:古代文论;形式批评;研究 提到文学的形式研究,论者大多会把目光投向西方。似乎“形式”批评本是西方文论的产物。纵览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在文学语言研究方面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以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为代表的“语言形式”,还是结构主义文艺理论的“结构形式”;无论是符号学理论的“符号形式”,还是神话原型批评的“原型”和格式塔理论的“格式塔”概念,这些形形色色的批评理论都可归之于“形式批评” 的范畴。六十年代以后的接受美学、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等,也都给文学语言问题以优先的地位和特别的关注,并且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观点。可以说,西方二十世纪文论是以文学语言的研究

为重要标志的. 中国古典诗学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汉语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诗歌在形式方面的天然优势。中国古典诗学在形式批评方面有诸多阐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古代文学创作的“形式”之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形式美。而中国古代文论一方面强调“言志”、“宗经”、“载道”,另一方面又始终对诗歌语言问题相当重视,产生了大量的有关诗歌语言的论述,其成果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西方传统文论. 以唐诗为例,唐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高峰,其形式上的成就远远高于内容。几万首唐诗里表达的思想情感,如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春愁秋恨、山水隐逸等,在先秦至六朝的诗歌里已表达的很多了。哈罗德·布鲁姆说“: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唐诗中的情感肯定已不存什么陌生性了,只有语言而且是不断翻新的语言,才使唐诗赢得了经典地位. 汉语的诗性也促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中国古典诗学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汉语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诗歌在形式方面的天然优势。王力指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大二上学期

名词解释: 春秋:是孔子依据鲁国史料编写的一部史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纲要。《春秋》以笔法谨严著称,通过选择恰当而又简洁的字词暗寓褒贬之意,表达深刻的意义和鲜明的倾向性。 战国策:初名《国策》、《国事》等,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不详。西汉末年编订该书为33篇。是一部杂编性质的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活动,包括他们的谋议与说辞。 国语:是一部分国记录的史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国别史,从西周中期到春秋战国,作者不详。全书共分八国记事,依时间顺序编排,但前后事件互不连属。撰写笔法以着重记述君臣言论为特征,兼及当时的政治、外交、思想、军事等内容,材料丰富。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创作年代不详,属于长篇自传性政治抒情诗,是我国古代文学最长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前半生人生的回顾与总结,也是今后人生抉择的思考和宣言。抒发的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思想感情。 左传:原称《左氏春秋》,后人认为是阐释《春秋》的专门之作,故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传为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史事及其相互关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各方面的代表人物。 诗经: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者不详。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在春秋时已流传于世,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孔子与诗三百的关系密切,才有“诗经”之称。《诗经》中的作品按音乐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也称国风,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亦简称《书》。列于儒家经典,也称《书经》。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伏传《尚书》用汉代字体写成,因此叫《今文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的一些重要史料。只有东晋梅赜所献的《孔传古文尚书》流传至今,共58篇。 单选 1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世称“阮步兵”。生于魏晋交替之际,他的处世态度是隐遁避世而酣饮免祸,放浪形骸。代表作82首五言《咏怀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如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散文的代表作是《大人先生传》。文章塑造了一个“大人先生”的形象,超然世外与道合一。作者表达了超越名教追求自由的精神,也揭漏了名教的危害。文章篇幅宏大,气势壮阔,文笔酣畅,风格犀利,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曹丕:字子桓,代表诗为《燕歌行》。曹丕的辞赋与散文也都有语言华美抒情性浓的特点。辞赋代表作《柳赋》和《寡妇赋》,散文代表作《与吴质书》,《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文学专论,《典论·论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3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孟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反对武力兼并。其次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人性上,提出了“性善说”。孟子的性善论和民本思想是他的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孟子》的文章是对话体的辩论文。论辩技巧丰富多彩、纯熟老练。文章感情充沛,气势雄健,富有感染力。为了加强论辩的气势,孟子常常运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孟子散文善于用比喻和寓言,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较好地体现了逻辑论证与形象说明之间的完美统一。4《天问》是屈原创作的一部长篇抒情性哲理诗。采用巫术降神中一问到底的句式,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天问即问天之意,天指宇宙天体,包括“一切远于人、高于人、古于人之事”。天问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宇宙天体;其二,神话传说;其三,历史兴亡。郭沫若称“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那种怀疑的精神,文学的手腕,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5东汉的王充作品《论衡》:是一部很重要的思想论著,这是一篇哲理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以下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你参考 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 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 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 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 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 6 柳永词的雅和俗 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 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 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 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 14 《水浒传》主题辨析 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 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 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 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 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

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 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 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 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 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 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 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 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 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 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 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 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 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 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 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 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 42 论二晏词

中国古代文化论文中国古代文学论文

史料研究SHILIAOYANJIU 59兰台世界2010·12月下

中长期保持的沉静,带动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由单一的形制史学向多元化的体系转折。这是由中国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一种突破。 1.在建筑空间研究方面。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率先涉及建筑空间理论的主要是园林,但近年来有关建筑空间的探讨,其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都已超出了一般园林空间的范围。有着眼于从外部空间研究中国名楼负城特色者的(蔡晓宝《也谈中国古代楼阁》);也有从视觉功能考察论及中国古建筑和内部空间的(刘宝仲《中国建筑视觉艺术》、张家骥《独乐寺观音阁的空间艺术》);既有用形式构成理论来研究中国园林空间的(彭一刚《古典园林分析》),也有运用系统论探讨古典园林意境的范例,并通过对“全隔”、“半隔”、“不隔之隔”的空间把握,达到对意境表达的系统性理解(金学智《苏州古典园林的遮隔艺书系统》)。由此可见,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理论的研究,从量到质都有较大的突破。 2.在城市研究方面。在中国古代都城的研究中,建立了以重点构成为基础、以文化源流为脉络的理论框架。对于地方城市和中小城镇的研究,比过去那种静止孤立的都城研究别开生面,更具有开拓性,近年来所涉之广,亦前所未有。从建筑学出发探讨城市客体原型的,有马世之《试论我国古城形制的基本模式》等文。此外,贺业矩的《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郑孝燮的《中国中小城市布局的历史风格》、陈桥驿的《<水经注>记载的城市地理》等文,均属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宏观研究。这些研究的突出之处,在于将城市视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不难看出,近年来对于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堪称硕果累累。相比之下,于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等方面的探索反形逊色。从发展来看,城市是错综复杂而又包罗万象的客体,近年来许多学者又孜孜不倦做了大量工作,故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是有可能发展为一独立的学科—— —“城市史学”的。 3.在古建筑保护研究方面。古建筑保护理论在近年的逐步建立,可视为第三个突破。对于古建筑及文物保护,随着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布、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及建筑创新问题的深化,人们已开始注重“保护”的“文化层面”,遂形成古建筑保护理论。实际上,《历史文化名城建筑的更替》、《古都保护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等文,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从文化角度保护古城、古建筑的意义。在维修和恢复古建筑的实践中,对于“修旧如旧”和“修旧如新”的争执在时代性与历史感的价值取向问题上,焦点还是“文化”。 总之,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认知下,中国古代建筑的构筑方式和空间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个性,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它以巨大的感染力,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同济大学出版社. [2]中国建筑史[M].建筑工业出版社. ………………………………………………………………………………………………………………………………………………………60兰台世界2010·12月下 史料研究SHILIAOYANJIU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散文 一、总论: 文体名,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史传经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色有:1、注重实用性。2、强烈的政治性。3、儒家的文学功利观念贯穿散文发展始终。4、文体繁多复杂,通常分为记叙文、论辩文、讽喻文和实用文。 二、先秦散文: 1、综述: 中国古代散文成型的标志是《尚书》,之后古代散文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 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诸子散文形成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 作。历史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的成果。 2、甲骨卜辞: 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记事散文的源头。 3、铜器铭文: 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商周时期出现,西周达到全盛。篇幅较长,内容 较丰富。 4、尚书: 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上古历史文献集。大多属于记言散文。一直被视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5、历史散文: ●春秋: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由于语言精炼, 不宜理解,所以后世出现了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相比《春 秋》,叙事性和文学性更强,善于叙写战争和记述应对辞令。 ●国语: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有《春秋外传》 之称。 ●战国策: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篇一:中国古代文学论文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课程教师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赏析黄健(副教授) 中国古代诗学的语 论文题目 言观 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数学与统计学院统计学 统计二班殷婷 2021 年 4 月 4 日 中国古代诗学的语言观 殷婷 摘要:语言从我们生命和意识的一开始,就一直围绕和伴随着我们,它是我们思想、感情、想像和知觉的精神空气。 关键词:语言观儒家逻辑结构本质特征 随着这个学期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欣赏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但不能一一列举出来,中国古代诗学对诗歌语言的研究,有着优良传统,许多诗论家依据创作实际情况,有过精细的阐述和深刻的见解。特别是对具体诗作的评析,不仅很有说服力,而且有不少卓见,使读者常有豁然开朗之感,由此获得审美的享受。其中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歌语言所以我选择一个我最喜欢的专题。从小就喜欢语言的我,对语言观特别的感兴趣。 一 语言从我们生命和意识的一开始,就一直围绕和伴随着我们,它是我们思想、感情、想像和知觉的精神空气。罗素甚至说语言像“呼吸、血液、性别和闪电等

其他带有神秘性质的事物一样,从人类能够记录思想开始,人们就一直用迷信的眼光看待它”。和人类其他活动相比,人类的哲学思想、美学智慧或诗性思考须不能脱离语言,语言构成了我们精神生产和文化表意实践的前提和条件。语言和世界本体、真理、意义、心灵、道德之间的关系如何?语言是否与思想直接同一?语言是否是一个自足王国?从语言结构能否推知世界结构?语言意义与经验对象的关系如何?语言是工具性还是本体性的?在中国古代诗学中,学者对语言的形上思考和诗性观照有着独特的背景理论、逻辑结构以及不同于西方诗学语言观的本质特性。对古代诗学研究观这一主题进一步的逻辑分析和哲学提升,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艺术思维独特性的可理解程度,而且还可以增加对中国艺术思维独特的可理解程度,而且还可以使古代文艺表意实践的理论图像变得更加明晰起来。 在探讨古代诗学语言观的逻辑结构和本质特征之前,回溯其背景理论将有可能是我们避免空洞的哲学抽象而重新遭遇历史真实。因为对语言的考察,只有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学说中去把握其存在,真正的哲学理解与阐释活动才算开始。尽管墨家和名家对中国古代语言哲学奉献甚巨,但它们对古代审美智慧和诗性思考却影响不大,因此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语言观的思考模式、兴趣侧重点及其差别对中国古代美学和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儒家语言观属于宗法社会本体论下,道家语言观是宇宙自然本体论下以及自我心性本体论下的语言观。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诗学中,人文观念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拳文从文学的拳质论、创作论、作品论等方面入手,在对“仁”、“礼”、“情”、“德”等思想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中,着重论析了中国古代诗学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和精神价值。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不少理论、观念、概念都是具有原创性的,如“诗言志”、“诗缘情”、“情境”、“意境”、“神思”、“风骨”、“气韵”、“滋味”、“兴趣”等等。在我的记忆中儒家语言观尤为深刻,儒学是纯粹的人学,其基本宗旨是维护宗法社会的社会秩序。个体同社会秩序的调适与和谐是儒家人学的主旨,可以说儒学是以宗法社会为主体的人学体系。关于个体与宗法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