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学课程课标

数学课程课标

数学课程课标
数学课程课标

《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倾听与阅读思考与合作发现与应用整理与构建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和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学生比较容易做到专心倾听老师的语言,但是一旦指名发言或小组员讨论发言时,大部分同学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未能做到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都来做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作一个评价,如:说一说你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给他什么建议等等。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

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到其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如:我记得在一次测验中,其中一题目为:请在下面的方格纸中画一个直角,再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没把题目读完。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数同学只读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做题,不作深入思考,而是凭着感觉做。如:在解决问题的题目中,看两个数字相加超过一百肯定不对,一定用减法做了,因为1-3册只学了100以

内的加减法。又如:在求两数相差的题目时,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由此

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考性

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跟随大流,别人说什么,他

也跟着说什么,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并发创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学《统计》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视频,让学生统计在一分中之内过往的车辆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几辆公共汽车,一遍放完后,很多他同学都说:“老师,太快了,再来一次。”我不吭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

以后,同学们还是来不及记录。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为未能记录下来呢?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有没有办法能又快又准确的记录下来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1分钟视频播完后,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量力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中“镜面对称”的内容时,先让同学都去照一下镜子,然后在小组立交流:人在镜子里的特点,镜子内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学生通过活动和交流能总结出:照镜子时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四、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好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如:我在教完“5

的口诀”时,给学生出了很有兴趣的一道题,我问:你知道罗老师今年几岁吗?猜出来有奖品哟!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出示一幅有规律排列的糖果图,横排7颗,有5排我接着说:“罗老师的年龄数隐藏在这幅糖果图里,看谁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多少颗糖果的办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把7看成6,就有5个6,

再加上5就是35;有的说:我先看成5个5,再加2个5-------。就这样让学生把所学

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与内化。

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扎根、结果。

新课标全国卷1文科数学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数学 本试卷共5页,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A ={}|2x x <,B ={}|320x x ->,则 A.A B =3|2x x ? ?

最新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纲要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年龄特点看,她们刚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对老师同学、对课堂学习、对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部分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也有少数同学基础差,注意力易分散,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要以爱心、恒心来引导学生慢慢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从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们都活泼可爱,已经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体。根据上面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数学,并通过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除此之外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本册教材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教材的编者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同时

继承了认数和计算相结合,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突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较好的做法。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目标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培训课件

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 三年级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学年,又是中年段的起始学期,因此,三年级教材承前起后,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增长、心理和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更要考虑为学生的继续学习、以后的长远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课标分别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知识与技能方面 主要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的过程,认识简单的小数和常见的量,初步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巧。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通过有层次、多样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另外,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使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得以准确地表达。 数学思考方面 要求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探索简单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可以通过平常教学中加强操作练习,让学生养成先动脑筋再动手的习惯,边做边说过程,在操作中体验思考的魅力,通过加强画图练习,增强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方面要求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具体可以通过每日一题本与纠错本来强化练习,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可以通过每日五分钟趣味数学谈、我说我的数学故事等:让学生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数学日记来记录所思所想。 情感与态度方面 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合作能主动克服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发现错误并能及时纠正,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在日常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或游戏,或者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展现,激发学生参与欲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接受知识。

201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1理科数学分类汇编——9.解析几何

9.解析几何(含解析) 一、选择题 【2019,10】已知椭圆C 的焦点为121,01,0F F -(),(),过F 2的直线与C 交于A ,B 两点.若22||2||AF F B =, 1||||AB BF =,则C 的方程为 A .2 212x y += B .22132x y += C .22143x y += D .22154 x y += 【2018.8】抛物线C :y 2=4x 焦点为F ,过点(–2,0)且斜率为 23直线与C 交于M ,N 两点,则FM FN ?u u u u r u u u r = A .5 B .6 C .7 D .8 【2018.11】已知双曲线C :2 213 x y -=,O 为坐标原点,F 为C 的右焦点,过F 的直线与C 的两条渐近线的交点分别为M 、N .若OMN △为直角三角形,则|MN |= A . 32 B .3 C . D .4 【2017,10】已知F 为抛物线C :y 2=4x 的焦点,过F 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 1,l 2,直线l 1与C 交于A 、B 两点,直线l 2与C 交于D 、E 两点,则|AB |+|DE |的最小值为( ) A .16 B .14 C .12 D .10 【2016,10】以抛物线C 的顶点为圆心的圆交C 于B A ,两点,交C 的准线于E D ,两点,已知24=AB ,52=DE ,则C 的焦点到准线的距离为( ) A .2 B .4 C .6 D .8 【2016,5】已知方程1322 22=--+n m y n m x 表示双曲线,且该双曲线两焦点间的距离为4,则n 的 取值范围是( ) A .)3,1(- B .)3,1(- C .)3,0( D .)3,0( 【2015,5】已知00(,)M x y 是双曲线C :2 212 x y -=上的一点,12,F F 是C 的两个焦点,若120MF MF ?的一个焦点,则点F 到C 的一条渐近线的距离为 A B .3 C D .3m

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要多说 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

一年级数学上册研课标说教材

一年级数学上册研课标说教材 沙湾小学一年级一班王磊学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要想把新课标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领悟透彻,对我而言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下面,我就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把自己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理解与大家交流,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课标 1、课程基本理念有所改变。 [原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文:“……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与十年前颁布的《课标》相比,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有所变化。现在的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其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不仅使学生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这样一比较新《课标》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 2、课程目标有所改变。 原课标表述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新课标表述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变“双基”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新课标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总目标在表述上更加明确、全面、清晰、更有利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生的评价。 3、一年级上册的课程目标可以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20以内数的意义及常见的量;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准确进行运算。 ·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认识物体的位置。 ·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方面: ·发展数感和空间观念。 ·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问题解决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方面: ·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2016全国新课标卷数学答案

2016全国新课标卷数学答案 【篇一:2016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全国卷 1】 >试题类型:a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 注意事项: 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 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2a{x|x4x30},b{x|2x30},则ab (1)设集合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3至5 3333(3,)(3,)(1,)(,3)2(b)2(c)2(d)2(a) (2)设(1i)x1yi,其中x,y是实数,则xyi= (a)1 (b (c (d)2

(3)已知等差数列{an}前9项的和为27,a10=8,则a100= (a)100(b)99(c)98(d)97 (4)某公司的班车在7:00,8:00,8:30发车,小明在7:50至 8:30之间到达发车站乘坐班车,且到达发车站的时刻是随机的,则他等车时间不超过10分钟的概率是 (a)1123(b)(c)(d) 3234 x2y2 1表示双曲线,且该双曲线两焦点间的距离为4,则(5)已知方程22mn3mn n的取值范围是 (a)(–1,3)(b)(–1,3) (c)(0,3) (d)(0,3) (6)如图,某几何体的三视图是三个半径相等的圆及每个圆中两条相互垂直的半径.若该几何体的体积是28,则它的表面积是 3 (7)函数y=2x2–e|x|在[–2,2]的图像大致为 (a)(b) (c) (d) ,0c1,则(8)若ab1 cccc(a)ab (b)abba (c)alogbcblogac (d)logaclogbc (9)执行右面的程序图,如果输入的x0,y1,n1,则输出x,y 的值满足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课标解读

《位置》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第一学段要求用两种方法定性地刻画物体的位置:一种是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一种是用“东、南、西、北”等描述物体的绝对位置。 一年级的“位置”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阶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本单元集中教学最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一方面为学生系统地进行数学学习做准备;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空间方位的体验和对概念的使用,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二是使学生会用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 确定上下位置关系的参照点是约定俗成的:指向地球的方向是“下”,与此相反是“上”。学生对此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头向上,脚向下;在日常生活中左、右手也各有各的功能。对于“上、下”“前、后”“左、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生活经验的积累,教学中应该用好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课桌上摆放书本、铅笔盒学习上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现实活动中认识前后;依据左右手的功能帮助学生认识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进而进一步认识左右。 二、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辨认位置关系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适合在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的空间活动中辨认位置关系。在“平面图”中判断“上、下”“前、后”“左、右”,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也容易超出教学要求。一年级的儿童处在前运算阶段的末期,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思维的支配,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情境和活动来进行。要确定一个人站在对面的人的前后,开始儿童需要真正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才能确定,以后才能逐步想象自己处在那人的位置上,以此确定其前后、左右。因此,可以将辨认“上、下”“前、后”“左、右”的练习变为在现实空间中的活动,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经验,然后再“扮演”练习中的“活动者”,逐步掌握辨别方位的方法和能力。 三、通过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练习,巩固学生对“上、下”“前、后”“左、右”的理解和表述 (一)通过摆放物品、根据信息找位置、摆一摆等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上、下”“前、后”“左、右”的理解和表述。 (二)通过说一说、圈一圈、填一填、连一连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对“上、下”“前、后”“左、右”的理解和表述。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IP讲座讲稿 东北师范大学李淑文 第二讲《标准》的基本理念与核心概念 《标准》的理念是构建整个《标准》的基石,对《标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从它的基本理念开始。 一、《标准》的基本理念 1、对数学课程的认识 《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并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就内容来讲“有价值的数学”应包括基本的数学的概念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知识,与信息处理、数据处理有关的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等第,还包括在理解与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概念和能力,如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等等。 (2)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是指“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也能够为每一个学生所掌握。它意味着《标准》中所规定的内容及教学要求是最基本的,是每一个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身的努力下,人人都能够获得成功体验的。 (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因此,数学课程涉及的领域应该是广泛的,这些领域里既有可供学生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也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活动领域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2、对数学的认识 因为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产物,是有诸多元素构成的多元结构;社会与文化不仅推动着数学的发展,同时数学也是推动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中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因此,《标准》没有采取简单定义的方法,而是从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数学与人类文化等方面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等。 (1)《标准》强调在数学课程中应充分体现人类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 (2)《标准》强调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数学也要作为一种人类活动来对待。 3、对数学学习的认识 (1)数学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 (2)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考试题答案

数学课程规范考试试卷与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数学教案是数学活动的教案,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案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①教教材②用教材教 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①要求②不要求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②培养学习数学的爱好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程规范》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案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的教案。 ①概念②计算③应用题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②过程与方法③解决问题 7、《数学课程规范》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①自我评价②相互评价③多样评价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的过程。 ①单一②富有个性③被动 10、“用数学”的含义是() ①用数学学习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③了解生活数学 11、下列现象中,()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 B、明天有人走路 C、天天都有人出生 D、地球天天都在转动 12、《规范》安排了()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 1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案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案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和分析教案理论与教案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14、新课程规范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个阶段。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规范》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规范》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C)《规范》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案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 (二)多项选择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A、基础性 B、科学性C普及性D、发展性 2、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 B、自主探索 C、合作交流 D、适度练习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评价者 4、符号感主要表现在()。

2019年新课标全国1卷理科数学

关注“小马高中数学”轻松学好高中数学 2019年新课标全国I 卷 理科数学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已知集合}06{},24{2 <--=<<-=x x x N x x M ,则M N =( ) A .}{43x x -<< B .}42{x x -<<- C .}{22x x -<< D .}{23x x << 2.设复数z 满足 1=-i z ,z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为),(y x ,则( ) A .22 +11()x y += B . 221(1)x y +=- C .2 2(1)1y x +-= D . 22(+1)1y x += 3.已知0.20.3 2 log 0.220.2a b c ===,,,则( ) A .a b c << B .a c b << C .c a b << D .b c a <<

关注“小马高中数学”轻松学好高中数学 4 .古希腊时期,人们认为最美人体的头顶至肚脐的长度与肚脐至足底的长度之比是 12- (12 -≈0.618,称为黄金分割比例) ,著名的“断臂维纳斯”便是如此.此外,最美人体的头顶至咽喉的长度与咽喉至肚脐的长度之比也是 1 2 -.若某人满足上述两个黄金分割比例,且腿长cm 105,头顶至脖子下端的长度为cm 26,则其身高可能是( ) A .165 cm B .175 cm C .185 cm D .190 cm 5. 函数 在[,]-ππ的图像大致为( ) A . B . C . D . 2 cos sin )(x x x x x f ++=

关注“小马高中数学”轻松学好高中数学 6.我国古代典籍《周易》用“卦”描述万物的变化.每一“重卦”由从下到上排列的6个爻组成,爻分为阳爻“——”和阴爻“— —”,如图就是一重卦.在所有重卦中随机取一重卦,则该重卦恰有3个阳爻的概率是( ) A .516 B .1132 C .2132 D .1116 7.已知非零向量a ,b 满足b a 2=,且()b a -⊥b ,则a 与b 的夹角为( ) A .π6 B .π3 C . 2π3 D . 5π6 8.如图是求1 12122 + +的程序框图,图中空白框中应填入( ) A .A =12A + B .A =1 2A + C .A =112A + D .A =112A +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表格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表格教案人教版数学第一册教案(新教材)学期计划 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三年级数学兴趣小组课程规划方案

小学三年级趣味数学课程规划 课题背景: “新课标”的出台,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校数学校本课程改革的力度和进度。同时为了深化素质教育,更好落实学生素质拓展要求,营造特色校园文化,为学生的多方位发展提供空间。 研究对象: 1、适用年级:栖凤小学3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设计教师:栖凤小学的低中段数学教师。 目标构思:本研究以数学“校本”研究实践为中心,以师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为主轴,以“四本”——以“课本”为本、以“课堂”为本、以“校本”为本、以“人本”为本的具体内容为载体,以具体的数学教学案例为突破口,从情感、资源、体系、发展等四个方面加以研究实践。期间师生间的教学情感得以融合、宣泄;教学资源得以有效挖掘、利用;重组的教学内容、结构达到了最优化;师生的数学内涵、个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活动目标 使全校学生对数学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数学之精确、数学之周密、数学之趣味、数学之美感,同时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创教育教学

改革的新局面。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从本学期起以每周3—4个学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开设以“体验新课标、新课程”为重点的,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愿望和要求,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具有自觉接受教育和锻炼的最佳心理状态,使学生每次参加活动都能既满足各自需要,乐意参加,又确实增长见识,有所得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期的课外活动开展情况如下: 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 学生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时代性原则:教学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相结合,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4、特色性原则:教学内容要适应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 5、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活动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着“活动应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地、因校制宜”的五大原则。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全校师生人人参与,在活动中学

2018全国卷_新课标1数学_理科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 一. 选择题(每小题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018·新课标1·文/理)设z= i i i 211++-, 则|z|=( ) A. 0 B. 2 1 C. 1 D. 2 2. (2018·新课标1·理)已知集合A={x |x 2-x -2>0}, 则?U A=( ) A. {x |-12} D. {x |x ≤-1}?{x |x≥2} 3. (2018·新课标1·文/理)某地区经过一年的新农村建设 农村的经济收入增加了一倍, 实现翻番, 为更好地了解该地区农村的经济收入变化情况, 统计了该地区新农村建设前后农村的经济收入构成比例, 得到如下饼图: 则下面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新农村建设后, 种植收入减少 B. 新农村建设后,其他收入增加了一倍以上 C. 新农村建设后,养殖收入增加了一倍 D. 新农村建设后,养殖收放与第三产业收入的总和超过了经济收入的一半. 4. (2018·新课标1·理)记Sn 为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 若3S 3=S 2+S 4, a 1=2, 则a 5=( ) A. -12 B. -10 C. 10 D. 12 5. (2018·新课标1·理) 设函数f (x )=x 3+(a -1)x 2+ax , 若f (x )为奇函数, 则曲线y = f (x )在点(0,0)处的切线方程为( ) A. y =-2x B. y =-x C. y =2x D. y =x 6. (2018·新课标1·文/理)在△ABC 中, AD 为BC 边上的中线, E 为AD 的中点, 则→ EB =( ) A. →→-AC AB 4143 B. →→-AC AB 4341 C. →→+AC AB 4143 D. → →+AC AB 4 341 7. (2018·新课标1·文/理)某圆柱的高为2, 底面周长为16, 其三视图 如右图. 圆柱表面上的点M 在正视图上的对应点为A , 圆柱表面上 的点N 在左视图上的对应点为B, 则在此圆枉侧面上, 从M 到N 的 路径中, 最短路径的长度为( ) A. 172 B. 52 C. 3 D. 2 8. (2018·新课标1·理)设抛物线C: y 2=4x 的焦点为F, 过点(-2, 0)且斜为 3 2的直线与C 交于M, N 两点, →→建设前经济收入构成比例 其他收入 其他收入 建设后经济收入构成比例 B

北京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 课标解读

《认识图形(一)》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二、课标解读 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开始,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建立几何直观的重要基础。课标要求“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这一要求就是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图形,直观地、整体地认识立体图形。从对实物的观察与操作过程中来认识图形的特征,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也符合数学课程的目标要求。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能力,初步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特征。 1.创设充满童趣的学习氛围 人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常见的楼房、积木、各种包装盒、皮球等,都给我们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直观形象。基于这样的生活经验,学生可以从认识立体图形开始,“通过实物和模型等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是认识的低级阶段,但与以往的经验有所不同,它要经历从事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知识时,学生没有任何知识基础,但是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学时,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童趣的语言,如:从玩积木开始引入,让学生带着问题玩积木。“看看这些图形中你认为哪种图形最淘气”“哪种图形比较淘气”“哪种图形最乖”“说说你的理由”。使学生在充满童趣的语言中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总结、归纳出每种图形的特征。了解每种图形的特征是正确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依据。 2.把课堂变成学生交流的平台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理由,使学生在不断的观察、说理、思辨、修正自己的过程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为学生能够正确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经济学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拓展素质养成 二、课程定位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我院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商务英语五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其它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对培养学生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讲授经济学基本原理,使学生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的意识、了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及市场运行中的经济规律(尤其是微观经济)的基本原理,指导学生懂得所学知识何时用、如何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经济现象本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为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初步具备经济领域从业的基本职业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四、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经济头脑为主线,阐述经济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时,只涉及初等数学知识;用语通俗,深入浅出,简洁明快,知识性、趣味性并重。 (二)职业技能目标 本书各章后专门设立了结合各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设计的能力训练模块,通过具体实践,强化对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方法分析具体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形成符合逻辑的解释,并提出解决对策的能力的培养。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或态度目标) 理论必须为实践服务才能体现理论的价值。本书的理论阐述多结合鲜活的现实案例展开,不论是导入案例还是相关阅读资料,均来自于现实生活和当前实际,与社会发展保持零距离,体现了经济学的应用性特点,反映了现实发展。全书在体系和内容的安排上,既考虑了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需要,还考虑了为其进一步发展和深造奠定基础的要求。 五、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经济学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根据生产一线对经济学专业应用型高技能岗位人才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能力的要求,结合职业岗位群的特征,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构建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以任务引领知识、以生产过程组织教学的职业课程模式。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将工作任务设计成“学习项目”,采用项目化教学,按项目的不同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说课标说教材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说课标说教材 白马滩中心小学潘丽 我今天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依据课程标准本学段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学年的教材内容,按照流程呈现的层次分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块来与大家交流。 一、说课标 (一)研读课标,了解变化。 1、课程基本理念有所改变。 [原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文:“……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与十年前颁布的《课标》相比,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有所变化。现在的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其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不仅使学生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这样一比较新《课标》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 2、课程目标有所改变。 原课标表述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新课标表述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变“双基”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新课标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总目标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 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 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是学生数 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 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 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 学效益。 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到以 人的发展为本位。关注人是新课程的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 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关注每一位学生。我们作为社会 的一员,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有尊严的人,在教师 的教学理念里,包括学生自己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关 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关注学生情绪情感体验。要注意结合数 学课程内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要注意到学生 在数学课堂上情绪状况,是兴高采烈,欢呼雀跃还是无精打采, 愁眉苦脸。关注学生思想品德以及良好人格的养成。课堂不只是

传授知识的地方还是个性形成的场所。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结 合著名数学家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不但在学习上的兴趣,也 可以激发他们立志成才的目标。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第一、学生是发展的个体。首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应 该努力学习,掌握身心发展的理论,特别是处于高中阶段学生的 身心发展特点,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其次,学生拥有 巨大的潜能。数学知识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很多学生可能会产生 消极情绪,教师要始终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积极的,是可以培养的,是能够取得巨大进步和改进的,是能够取得成功的。第二、学生 是独特的个体首先,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遗传、社会环境、家 庭条件等的不同使得每个学生显示独特性,在心理发展进程上要 注意其心理品质的不同。其次要注意学生和成人之间的差异,思 考方式、体验感悟等都会明显不同,应该区别对待。第三、学生 是学习的个体首先,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其次每个学都 是自主成长的主题,要遵循他们的意愿,他们的知识、思想规 律。 新课程要求教师作为学生的促进者。由知识的“传授者”变 成课堂活动的“参与者”。由知识的传授者到促进者。传统的课 堂教学过程一般是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学生作业 等几个环节构成,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 流是单向的,缺乏互动的交流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