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姓名:刘旭
班级:信管094
学号:200904034415
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
———基于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的分析摘要: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
涨,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的一种典型形态。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性是形成房地产
泡沫的内在基础。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分析了房地产泡沫形成
机制,认为由涨价预期所带来的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是短期内房价上涨的动力。从长期
来看,这一动力无法持续。
近年来,云南、四川等地的花卉市场频频爆出天价兰花,
某些原本售价仅仅几十元的小小兰草,在投资客的炒作之下
竟然能够卖到几百万元。这些兰草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效,
买家所看重的并不是它们的实际观赏价值,而是一路飙升的
价格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此时的兰草已经被当作纯粹的投资
工具了。由此联想到近年来节节上涨的房价。虽然在全国范
围内是否出现房地产泡沫还存在争议,但勿庸置疑,我国某
些城市的房价已经畸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本
文拟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对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一、房地产泡沫的涵义
经济学中所说的泡沫,就是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基础价值
而暴涨的现象。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的这种上涨不是以真实需求的增长为基础的,而主要是由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的。当发生房地产泡沫时,土地和房屋价格高涨,大大高于由真实需求所支撑的市场价值,并且交易频繁,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
房地产行业是比较容易出现价格泡沫的经济领域,这是
由房地产行业所具有的三大特征决定的。第一,房地产业的资源基础是土地,而土地是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供给量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第二,房地产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加的;第三,房地产行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增加。正是这些特征,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实现稳定的均衡,价格波动剧烈,这是诱发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因素。
此外,房地产的相对价值比较大、交易过程比较规范、交
易场所相对集中,从而导致其交易成本较低,这是房地产市
场易产生价格泡沫的诱发条件。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房地产泡沫事件,其中典型的包括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日本发生的地产泡沫,九十年代中国香港、海南、北海相继发生的房地产泡沫。可以说,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的一种较为典型的形态。
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一般特征
住房需求的一般特征包括:第一,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物质基础,住房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因此,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是刚性的,其价格弹性较小。
第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住房面积增加
的同时,也对住房的质量、结构、装修、安全以及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不断追求高品质住房的需求必定会诱导出相应的住房供给。由于住房品质提高,即使在供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第三,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普遍实施,潜在的购房
意愿转化为现实的住房购买力往往只需要较少的当前收入。也就是说,住房市场的有效需求并不完全取决于当期收入水平,在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支持下,大约有七成购房款使用的是人们未来的收入,有三成购房款使用的是家庭过去积累的收入或资产。因此,与收入波动相比,住房需求的波动更大。
第四,住房需求不仅是消费需求也可以是投资需求。住
房是资产,购买住房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而且可
以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因此,住房具有保值和增值的功能。特别是当通货膨胀发生时,货币资产缩水,实物资产增值,人们更倾向于将货币资产转化为房产,因此住房购买需求增
加,而住房供给在短期内难以相应地增加,结果必定导致住
房价格上升。
住房供给的一般特征包括:一是住房供给受资源条件约
束大。住房建设需要土地,而一个地区可用于建设的土地面
积是有限的;住房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资金的供给受到信
贷政策、资金总量、融资渠道和成本等多方面的约束;住房建设需要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建材资源的充沛或短缺对住房的供应速度影响较大。所以资源条件是住房供给的硬
约束条件。
二是住房供给成本和级差地租关系密切。从长期来看,
住房供给成本决定住房价格,但决定住房供给成本的主要因
素并不是建筑成本,而是土地成本,尤其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城市住房供给成本的主体。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处于城市中心地区、交通便利地区或具有某种独特环境条件
的地区(如靠近海滩、公园、学校等),土地稀缺程度加剧,地租和地价上升,房价自然会水涨船高。
三是住房供给受建设周期制约。由于住房不能像普通商
品那样在工厂内部通过流水线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因此住房供给在短期内缺乏弹性,不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与住房供给的滞后性相比,住房需求却容易受收入、人口、金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波动,由此导致住房市场的供求关系极不稳定,在一个时点上非常容易出现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状态。
上述特征说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供给较为稳定,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易于错位,可能同时出现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总量矛盾容易导致价格大起大落,而结构性矛盾则会引起房屋空置,这是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内在基础。
三、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机制
根据经济学原理,多数商品遵循供求定理,即在其他条
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则需求量减少而供给量相应增加,反之,价格下降则需求量增加而供给量相应减少。也就说,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而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在房地产市场上,出于追求住房使用价值的目的,人们对住房的真实需求与普通商品遵循相同的规律,即在收入、预期、个人偏好等其他诸多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上升则需求量会随之下降,而房价下
降则需求量会相应增加。因此,对于真实的房地产需求来说,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但是,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不仅有真实的居住需求,而且
有出于追求增值收益的投资需求两类,这两类需求很难区分。由于房地产商品的特殊属性,人们往往将其作为投资品看待,购买房地产的目的除了追求其使用价值,还有追求投资收益的成份,这种投资收益与房价上涨预期密切相关。因此,现实的房地产市场很多时候并不遵循供求定理。与股票等虚拟资产的市场需求规律类似,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需求与房价和房价的上涨速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当房价上升时需求量会随之增加,而当房价下降时需求量反而随之减少。这是因为,高速上涨的房价会强化人们对于房价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此时将住房作为投资品的需求会迅速增加,而真实居住需求的减少被投资需求的大幅度增加所抵消,总需求是增加的。相反,当某种外部因素的冲击导致房价上涨速度下降甚至房价绝对下跌时,住房的投资需求会迅速减少甚至变为负值,也就是说,房价下跌使得一部分出于投资目的而购买的住房变为市场供给,这种情况无疑会加速房价的进一步下跌。
研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需要充分考虑到供求
弹性的差异。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
应程度,是一个相对值。供求弹性分别是指,当价格按照一定比率变动时所引起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当价格变动的比率较大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较小时,表明供求缺乏弹性,相反则表明供求富有弹性。由于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在短期内住房供给难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房地产市场的最大特征就在于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表现在供求关系上,就是需求曲线较为平缓而供给曲线近乎垂直。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率提高、居民现期或预期收入增加、
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抵押贷款条件的放松都会引起城市房
地产需求的增加,这种需求增加表现在供求均衡图上,就是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短期内,由于住房供给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当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交易量不会有明显的增加而价格却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也就是说,此时需求的增加仅仅引起了均衡价格上升。
但是,从长期来看,住房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它可以随着
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内,如十年、二十年,如果房价持续上涨,投资于房地产的利润增加,开发商就可以想办法克服城市空间的限制,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住宅。如:可以将城市住宅区向郊外拓展,可以建造更多高层住宅,也可以增加住宅楼的密度。这样,供给的增加无疑能够抑制
房价上涨,因此,从长期来看,房价不可能始终上涨。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住房供给增加的速度可能小于住房需求增加的速度,房价仍然有上涨的趋势。但是,由于供给增加能够改变人们对房价将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使投机性需求迅速减少,结果必然导致房价上涨失去动力,甚至引起房价下跌和房地产泡沫破裂。这就是房地产泡沫形成和破裂的内在机制。
对上述过程,可以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
论做出更具体的解释。如图所示,短期内住宅供给弹性极小,供给曲线斜率很大,几乎呈现出垂直状态,而需求富有弹性,需求曲线较为平缓。由于涨价预期、收入增加、城市化、房改等因素导致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房价上涨,涨价预期导致投资需求剧增,需求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房价暴涨。在收入效应作用下,房价上涨使得人们的实际收入下
降,真实需求减少,房价上涨的动力有所减弱。更重要的是,从长期来看住宅供给是富有弹性的,高房价必将引起供给增加,而供给的增加会使得人们的涨价预期减弱。此时,如果出现利率上涨、土地供给放松等因素,人们对房价将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可能会彻底消失,这样,住房的投资性购买需求就会锐减,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引起房价下跌,房地产泡沫破裂。
但是,在中国,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性较强,房价具有
向上的刚性,超额供给更多地表现为空置率上升,而不是房
价下降。
四、结论
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过程实际上是房地产价格机
制作用的必然结果,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用弹性理论、供求原
理等最基本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予以解释。可以说,房地产泡
沫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一种典型形式。但是,其结果又会
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出现市场失灵。由于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本身的特殊性,与其他行业相
比,该领域更易于出现市场失灵。房地产领域的市场失灵,从
微观经济视角来看,主要体现为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
失、外部性导致保障性住宅供给不足而高档住宅供给过剩、
投机盛行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等;从宏观经济的视角来看,则
体现为由于房地产泡沫所造成的行业发展大起大落和宏观
经济波动,从而浪费经济资源,造成诸多社会问题。这些市场
失灵现象的存在,都说明房地产行业更需要政府干预。但政
府也是经济人,政府干预不是万能的,政府失灵甚至比市场
失灵更可怕。因此,如何在房地产领域既克服市场失灵又防
范政府失灵,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