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16.1 复习笔记

一、现象学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与理论渊源

1.主要代表人物

(1)家庭和教育背景

舒茨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创立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学家。他是一位犹太人,1899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18年底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舒茨在大学期间,接触到了经济学奥地利边际效用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米塞斯与维塞尔。韦伯曾到维也纳大学讲学,舒茨对韦伯的学术思想也作了很深入的研究。

(2)学术生涯

①大学毕业后,舒茨参加了米塞斯主持的讨论小组,并且研究并深化韦伯的理论。

②在1925—1927年期间,他经过阅读柏格森关于意识哲学与内在时间的著作,留下了大量的手稿,后来以《生活形式与意义建构》为名出版。

③在考夫曼的鼓励下,他探讨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由此撰写了《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一书,此书后来的英文版改名为《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④二战爆发后,舒茨举家迁往美国,创建了国际现象学协会,参加了《哲学与现象学研究》的编辑工作,并在上面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社会学论文。

⑤1943年起,舒茨成为纽约社会研究新学校的客座教授,l956年成为了这所学校的专职教授,主持哲学系的工作。

(3)主要著作

他在各种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被编纂为四卷本的《文集》出版。其中第一卷名为《社会实在问题》,第二卷名为《社会理论研究》,第三卷名为《现象学的哲学研究》。

2.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1)奥地利经济学派

奥地利学派主张主观价值论与先验范畴论,主张从主观心理的价值角度,来理解边际效用甚至所有类型的人的行动。它批评实证主义曲解了人类的基本经验,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根本的误解,用适用自然科学的认识论方法即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分析人的行动,是毫无意义的。舒茨接受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认为始终存在先于历史范畴的非时间性范畴,认为我们可以借用这些一般理念类型来理解历史。

(2)韦伯的解释社会学

韦伯认为要正确认识社会,就必须采取理解与解释的方法,通过研究个体行动者的社会行动的意义来研究社会。舒茨认为,韦伯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舒茨同时又认为,韦伯关于行动意义的概念充满矛盾,舒茨对韦伯的理想类型的“极端历史主义”运用也不能接受。因此,舒茨创立了现象学社会学。

(3)胡塞尔的现象学

①现象学认为,人类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感知世界,人类关于外部世界的所有观念都是以感觉为中介的,并通过心智意识来了解它。现象学认为,意识过程就是经验建构外部世界的感觉过程,并把这个过程作为关注核心。人类的行为理所当然地为集体共同体验的日常世界所引导,因此是日常生活建构了人们的意识与行动。

②胡塞尔认为,由于人们只有通过意识才能感知世界,而意识是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建构的,要想客观测量外部世界与真实世界,就必须对意识的本质进行研究,也就是要对意识的

抽象过程进行研究。他认为研究者必须悬置自己的“自然态度”,去理解意识本身的基本过程,并因此而发现纯粹心智,通过时点抽取,可以看出一个日常世界的主旋律是否能够悬置。只有脱离日常生活世界,我们才能理解意识的抽象特性,才能洞察实在的本质。

③生活世界又被称为周围世界。在生活世界中,人们展开的是主体间的关系,而不是生产世界与科学世界那样的人与物、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生活世界是人与人日常交往、共处的互为主体的世界。现象学认为哲学思考应从这种生活世界为出发点,也就是要在互为主体的人际关系中去理解社会,坚持用一种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来代替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主体间性思维方式要求人们以主体间的关系为根本,为前提其思考和透视一切,把科学、生产、政治等领域中的原则与结果都移到生活中来衡量、检视与评价。

(4)美国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是19世纪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为皮尔士、詹姆斯、杜威等人。实用主义接受了实证主义从经验事实出发的主张,主张在经验中发现行动与效用的真实意义。实用主义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批判性思考,形成了一种彻底的经验主义。

①詹姆斯认为世界存在一种原始素材,一切事物都由这种素材构成,这种素材可称为纯粹经验,认识的作用就是纯粹经验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可以发生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就是纯粹经验的一部分,其一端是知识主体,另一端是所知的客体。

②实用主义关注的是人们经验活动的实在世界,关注由经验构成的或创造的实在世界,即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与事实,从而超越了传统的经验论与实证论,实现了对经验过程的视角转换;实用主义从本体论和二元论转向了效果论与结果论,从而看到了一个丰富的、真正可称为整体的经验世界。

③杜威认为,经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们经验的事物,另一方面是人们接触这些对象

或这些事物的过程。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就是完整的经验活动。实用主义提出了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任务,具有思维方式革命之意义。

二、现象学社会学理论概要

1.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

(1)对韦伯方法论基础的质疑

①韦伯认为社会行动的关键是行动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可以根据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的强度程度不同,区分出从完全不考虑他人,到以对他人的行动意义的理解为基础而产生的行为,因而行动的意义就有多种含义。因此,韦伯没有充分考虑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对社会行动的意义产生的复杂影响。

②韦伯在分析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时,只是把它们看成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的意义,而没有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真正区别。

③韦伯关于观察式理解与动机式理解的区分是无意义的,并不能真正理解行动的意义。

④韦伯对行动动机的论述,没有认识到,动机有两种含义,可以指一个人努力实现的目标,也可以指行动的原因,因此动机有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之分。

⑤韦伯没有指出行动的核心特征。舒茨认为行动的核心特征是筹划(project),正是通过筹划,行动者将其行动的意义指向他人,对他人产生影响。而韦伯所说的以他人为指向的行动,并不一定会影响到他人,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以他人为取向”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行动。

(2)行动的意义

行动的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涉及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

①主观意义是“我”(行动者)如何确定意义的问题,主观意义主要涉及的是时间问题,

也就是行动者自己的意识流问题。

②客观意义是“我”与他人如何建立主体间性的意义问题,客观意义则主要涉及的是观察者与行动者之间的符号与沟通问题。

(3)行动与行为

①行动(action)是一种正在进行的、发生的过程,也是一个意识过程,具有时间性。

②行为(act)则是已经完成的、空间化了的行事状态,是已经完成的行动。

(4)解释图式

意识关注会从绵延的时间流中挑选出若干经验,并进一步构成一个综合体,这种综合体实际上就是意义结构。这种意义结构不断积累,就组成了我的“手头库存知识”,有了这些知识,处于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者可以把过去的经验进行有序安排,形成一种经验图式,并凭着这些经验图式而赋予行动以意义,这种经验图式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者的解释图式。

在此基础上,舒茨对行动的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观察式理解与动机性理解进行了区分。

(5)主体间性

自我的意义确立过程,与对他人的经验的理解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验与解释图式。我对他人的行动的理解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主体间的交流、沟通才能实现。他认为,只有在主体间性的关系中才能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

舒茨关于主体间性的研究,是通过描述分析常识世界的各种类型化进行的。如果我的身体是处于一种此在,而同伴的身体则是一种彼在,而我改变我的位置,从此在移动到彼在,彼在也就成为一种此在,我就可以从彼在观察到我从此在出发所察觉的同样的事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从主体间性的角度,我们就可能理解他人的行动的意义。

2.生活世界与常人知识

(1)生活世界与生产世界、科学世界

①舒茨认识到胡塞尔的社会世界概念与生活世界概念是有区别的。其社会世界指的是远离日常生活的社会现象,包括科学世界与生产世界,具有超验性,而生活世界则是常人世界,是常人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一种人们所经验的主体间性世界。自然态度与主体间性及其它们之间的紧密关系是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要特征。

②生产世界与科学世界都不同于生活世界,是以生活世界为基础的,但同时又参与构成了这个生活世界。主体间性则涉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彼此交往、相互理解的问题。

(2)生平情景

我们是通过潜在的类型化看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活动,并解释这个世界。而类型化又是在生平情景中实现的。

①生平情景的概念

生活世界也是一种常识世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依靠常识而行动,这种常识以一种特殊的类型化机制发生作用,这种类型化的依据就是“生平情景”。我们在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会获得各种经验,对我们在解释、理解我们遇到的东西时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常识。常识又取决于拥有这种常识的人在他的生平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②生平情景的特征

生平情景的特征主要是,在个体生活的任何时候,个体都具有一种手头库存知识。手头库存知识是普通人在主体间性的世界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涉及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历史,也就是生平情境。这些以往的主观经验构成了一个普通人面对情境时可以利用的手头知识。

③对陌生人的分析

当人们面对陌生情境、群体时,有时会难以融入其中,原因在于,对于这个新的群体与情境,这些陌生人是一些没有过去的人,他的生活历史是在这个情境与群体之外形成的,手头库存知识在处理新情境、新的群体关系时,失去了作用。

行动及其理解_舒茨与米德的社会学思想比较

收稿日期: 2006)07)11 作者简介: 范会芳(1976-),女,河南省宜阳县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南开大学博士生。 第23卷第1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Vo.l 23No .12007年2月 J ournal of North Ch i na Instit u t e ofW ater Conservan cy and Hydroel ectri c Power(Soci al Sci ence) Feb 12007 行动及其理解:舒茨与米德的社会学思想比较 范会芳,王文明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 摘 要: 理解是社会科学特有的一种方法;它强调自然实在与社会实在之间的本质区别。这种方法向传统的科学 观所崇尚的感觉至高地位、认知必须从感觉出发、用自然科学的理想模式建构社会科学等观点提出了严重挑战。社会心理学大师米德与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舒茨都曾对理解的方法做过精辟独到的论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从理解的不同方面:理解的对象)))行动、理解的内容)))意义以及理解的方式)))主体间性等对米德与舒茨进行一次简要的比较;也试图就此理清米德的思想是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舒茨的。 关键词: G #米德;A #舒茨;理解;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444(2007)01)0038)04 理解是社会科学特有的一种方法,它强调自然实在与社会实在之间的本质区别。实证主义研究倾向却强调以自然科学的方法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它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而忽略了社会现象所特有的主观性。正是针对这种倾向,反实证主义研究倾向(注重理解的方法)逐渐兴起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米德和舒茨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 e rbert #M ead ,1863-1931),是20世纪的一位重要思想家,曾是美国实用主义的带头人之一,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作为一个社会心理学家,他的社会心理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蕴含着许多深刻见解。他关于人类自身如何出现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的论述,是对社会心理学乃至一般哲学理论的最重要贡献,使他成为在有社会学背景的社会心理学家的传统中被引证的核心人物,被奉为著名的/符号互动学派0的创始人。也有人对此评论说,/米德是联结个人与社会的首要理论家之 一0。[1] 这一学派的主要理论假设有:人类以事物对他们所具 有的意义为基础对这一事物发生行动;意义产生在人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解释过程这些意义不断得到修正。符号互动论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注重对社会中由以构成的行动者主观世界的分析。 阿尔弗雷德#舒茨(A lfred #Schu tz ,1889-1959),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他批判地接受了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尝试着把生活世界、主体间性等概念引 入社会学,并把它与马克斯#韦伯的理解概念相结合,主张社会学回到生活世界,开辟了现象学社会学这个当代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新方向。 1939年舒茨移居美国,与其他许多水土不服的欧洲知识分子不同,舒茨到美国后,并没有像其他许多流亡思想家那样深受文化震撼之苦,而是迅速地融入到新的生活环境。/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商务生涯使他更容易接触到美国的主流社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没有固守自己的欧洲思想传统,而是和美国本土的思潮和观念展开了创造性的对话。0[2]这其中,米德的互动论思想成了舒茨打开社会学大门的钥匙之一。米德站在芝加哥大学的讲台上和蔼地对他的学生说:要关注个人与他周围人的切实可感的互动事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了舒茨理论的中心概念:/生活世界0和/主体间性0,而其他的理论和概念都是围绕这两个核心概念而形成的。 这其中我们可以敏锐地察觉到米德的思想对舒茨的巨大影响。在舒茨写给那坦森的一封信中,他就高度评价了米德,并指出米德独立地发现了/理想类型、社会角色和舍勒对社会化的意识的解释0这些思想。/而米德对身体行为的分析,无疑是舒茨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体可直接触及部分的重要意义时借助的一个主要思想来源。而且,舒茨通过将这些思想放在主体间性的-我们关系.中来考察,成功地摆脱了米德思想中的行为主义倾向,将身体与社会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社会理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点。0[3]下面,我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 答:“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做整体研究的社会科学。它横跨经济、政治、人类学、历史及心理学。它的意义在于寻找混合了人类知识及哲学的源头。“社会学”一词是由孔德首创的,他试图使用一种物理学的方法来统一所有的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心理和经济学,从而建立经得起科学规则考验的学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科。社会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调查和批判分析,以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会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目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由微观层次的社会行动或人际活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社会学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分放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实态,或是当代社会如何形成演进以至今日的过程,不但注重描述现况,也不忽略社会变迁。家庭、各式各样的组织、企业工厂等都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这些研究对象的共通点是一些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事实。 2.工业革命 答:工业革命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是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发生在英国的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的技术、经济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

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3.社会问题 答:社会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也是人们主观构造的产物;是被人们感知、察觉到的状况;是由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引起的,需要加以解决的状况;是社会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二、简答题 1.简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思想背景。 答:(1)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历史背景(时代条件):工业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民主意识的觉醒,但也伴随着社会规范的混乱。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例如市民社会的危机表现为三次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罢工和德国纺织工人起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 ②科学条件: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当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

舒茨和他的现象学社会学 一、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思想渊源 作为一位兴趣广博的学者,舒茨的思想深受奥地利经济学派、韦伯的解释社会学、胡塞尔的现象学和美国的实用主义等研究传统的影响。 1.奥地利经济学派 在舒茨的大学学习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几位老师中就包括当时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核心人物:米塞斯和维塞尔。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主要价值理论和先验范畴理论,都对舒茨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奥地利经济学派主张从主观价值的角度来理解边际效用乃至所有类型的人的行动,批判实证主义“曲解了人类的基本经验”,构成了“对人类历史的彻底误解”,用适用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原则来分析人的行动,“毫无意义”。这些思想和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有许多相似之处,是舒茨理解韦伯社会学思想的桥梁之一。 但是,奥地利经济学派和对韦伯思想产生很大影响的德国历史注意经济学派的观点背道而驰。简言之,韦伯为了保护历史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宁愿牺牲理念理性的“纯洁”,而奥地利经济学派则为了捍卫先验范畴的形式性而清洗掉历史的观点,反对极端的历史主义做法,认为始终存在先于历史范畴的非时间范畴,而我们正是借助这些“类型”才能理解历史。这样在韦伯著作中占中心地位的比较历史分析和对各种不同历史社会中的意义取向差异的强调,到了舒茨的解释社会学这里,就骤然转变为对普遍性“类型”的分析。在舒茨对韦伯思想的这种“去历史化”的“操作”中,奥地利经济学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韦伯的解释社会学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发轫于对韦伯的批判性发展。终其一生,韦伯的解释社会学都是舒茨社会学思考的出发点。但是舒茨和韦伯的思想风格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他几乎是沿着根本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了后者的观点。韦伯的社会学著述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而韦伯在发展自己的学说时,也正是借助了这些思想上的张力,来充分把握具体的社会现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舒茨的著作中尽管同样存在矛盾和含糊的地方,但他关注的是怎样明晰地分析生活世界中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构。所以,舒茨在韦伯著作中发现的那些“问题”,在韦伯看来并不是什么实质性的问题,真正的关键是如何用经验方式分析具有特殊的历史现实。总的来说,随着舒茨逐渐摆脱超验现象学的羁绊,致力于对生活世界的具体分析,他与韦伯的这种差异也在逐渐的减少。 3.胡塞尔的现象学 可以说没有对胡塞尔思想的不断反思和批判,也就不会产生现象学社会学。舒茨在尝试改造韦伯的解释学社会学时,最初运用的是柏格森的哲学思想,但他发现仅靠伯格森的哲学难以完成自己预想的目标,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思路。但柏格森的哲学对舒茨的时间和意识流分析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舒茨最终发现,胡塞尔的现象学,特别是其构成分析,可以用来分析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从而为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提供了更牢固的基础。不过,尽管舒茨对胡塞尔的著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他却没有亦步亦趋地跟随胡塞尔的思想。到了美国之后,随着舒茨生活世界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圣才出品】

第七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家庭和教育背景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市,父亲是一位地方

行政官员,母亲是一位加尔文教信徒,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新教教徒。 韦伯在18岁那年考入海德堡大学,服军役后来又来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业,博士后毕业后留在柏林大学任教。1889年以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团体的历史》通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1891年,韦伯又写了博士后论文《罗马农业史》,获得了在柏林大学授课的资格,被聘请为柏林大学的法学讲师,1892年提升为副教授。 2.学术生涯 1895年,韦伯发表了就职演说《论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受到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1896年被聘为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还兼任弗赖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这期间,韦伯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他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学术论文,而且还热情地同各界学者开展广泛的交往,并且还在基督教团体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韦伯逐渐成为德国学术界和政治界一位很有影响的青年学者。 1903年,韦伯同维尔纳·桑巴特和埃德加·雅费合作编辑德国主要学术刊物《社会科学文献》。1904年,韦伯应邀到美国讲学,1905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认为同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有关。 3.主要著作 《用作文化科学逻辑性的批判性研究》、《新教各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形势》、《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导言》、《儒教与道教》、《印度教和佛教》、《古代犹太教》、《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中立性的意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城市社会学研究》、《经济与社会》、《音乐理性及社会的基础》、《经济通史》、《国家社会学》等。 4.思想来源 对韦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文德尔班、李凯尔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考题——南开大学社会学博士考题2010

2010年博士入学社会学专业课——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考题 1.结构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2.试论“社会学中国化”或“中国特色社会学”建设中应坚持的原则,路径和注意的问题。 3.试述我国社会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成果,并谈谈你对中国目前社会分层的看法。 4.以经济发展与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的关系研究作为主题,设计研究框架(理论模型),设计一个在全国范围内进行5000份问卷调查的抽样方案,并说明其设计原理。 2010年博士入学社会学专业课——法社会学考题 1.如果你认为法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请你列举出当前中国法制建设中你最为关注的几个学术问题,并解释理由。 2.如果你认为法社会学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则请你谈谈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法学的研究方法相比主要有哪些不同? 3.“清官崇拜”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重要现象,请你谈谈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中国 传统法制的影响。 内容提要 法律是现实社会的调节器,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确认人的不同社会地位的有力杠杆,它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且真实地反映现实的要求。因而透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当时人们关于人、社会、入与人的关系、社会组织以及哲学、宗教等诸多方面的思想与观点。同时,法律是一种具有国家强制力、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它以一种最明确的方式,对当时社会成员的言论或行动作出规范与要求,因而也清楚地反映了人类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对于不同的人所作出的种种具体要求和限制。因此,从法律制度的发展变迁中,同样可以看到人类自身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轨迹。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国家文明发展历史已经无可争辩地证明,法律制度乃是维系社会、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的工具。同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体现。 目录 第一篇法社会学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论 第一章法社会学的概念和框架 第一节法社会学的概念 第二节法律与社会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法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法社会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9~12章)【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九章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 9.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学术生涯 霍曼斯(George C.Homans)1910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美国海军服役四年后,到哈佛大学任教,在那里渡过了他的大部分学术生涯。在一次关于帕累托社会学理论的研讨会上,霍曼斯对社会学产生了学术兴趣,从此开始了社会学研究活动。1964年曾当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会长。

2.主要著作 《帕累托学说入门》、《人类群体》、《婚姻、权力及最终原因:对单系交表婚姻的研究》、《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社会科学的本质》。 3.思想来源 霍曼斯的人际交换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英国古典经济学、马林诺夫斯基和列维一施特劳斯为代表的人类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1)同米德和库利等人一样,霍曼斯也从华生和斯金纳等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接受了很大影响。他认为,确实应当像行为主义者所坚持的那样,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们的外显行为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交换行动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否则又将陷入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中。 霍曼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那里接受的基本命题主要有7个: ①在任何既定的情境中,有机体都能开展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②有机体能够重复开展那些过去已证明能够获得报酬的行为。 ③有机体能够在与过去曾获得报酬相似的情境中重复过去的行为。 ④现在发生的刺激如果在过去发生过、并且曾使行为者获得了报酬,那么当下的刺激将使有机体重复过去的行为。 ⑤行为的重复只有在继续获得报酬时才能发生。 ⑥如果在相同情境中发生了与过去相同的行为,但是没有获得报酬,这时有机体将会出现情境冲动。 ⑦有机体从某一行为得到的报酬越多,越有可能发出替代行为,以便谋取其他方面的报酬。 (2)马林诺斯基通过对太平洋的美拉尼亚群岛中土著人的实地考查,阐述了原始群体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圣才出品】

第九章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 9.1 复习笔记 一、学术背景 1.学术生涯 霍曼斯(George C.Homans)1910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l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美国海军服役四年后,到哈佛大学任教,在那里渡过了他的大部分学术生涯。在一次关于帕累托社会学理论的研讨会上,霍曼斯对社会学产生了学术兴趣,从此开始了社会学研究活动。1964年曾当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会长。 2.主要著作 《帕累托学说入门》、《人类群体》、《婚姻、权力及最终原因:对单系交表婚姻的研究》、《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社会科学的本质》。 3.思想来源 霍曼斯的人际交换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英国古典经济学、马林诺夫斯基和列维一施特劳斯为代表的人类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1)同米德和库利等人一样,霍曼斯也从华生和斯金纳等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接受了很大影响。他认为,确实应当像行为主义者所坚持的那样,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们的外显行为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交换行动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否则又将陷入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中。 霍曼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那里接受的基本命题主要有7个:

①在任何既定的情境中,有机体都能开展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②有机体能够重复开展那些过去已证明能够获得报酬的行为。 ③有机体能够在与过去曾获得报酬相似的情境中重复过去的行为。 ④现在发生的刺激如果在过去发生过、并且曾使行为者获得了报酬,那么当下的刺激将使有机体重复过去的行为。 ⑤行为的重复只有在继续获得报酬时才能发生。 ⑥如果在相同情境中发生了与过去相同的行为,但是没有获得报酬,这时有机体将会出现情境冲动。 ⑦有机体从某一行为得到的报酬越多,越有可能发出替代行为,以便谋取其他方面的报酬。 (2)马林诺斯基通过对太平洋的美拉尼亚群岛中土著人的实地考查,阐述了原始群体以互惠为基本特征的生活方式,认为互惠性的交换活动是原始人结成社会群体、维持交往关系的基本条件。马林诺斯基关于原始人社会交往的互惠原则为基础的观点,不仅使霍曼斯确立互利的社会交换理论获得了思想来源,而且也为他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3)英国古典经济学比人类学更重视人际关系中的利益因素。亚当·斯密认为应当从个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出发看待一切社会现象,任何复杂的社会生活都可以从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中找到根源。霍曼斯的的社会交换理论中,许多解释都沿用了经济学的术语,尤其是代价和报酬两个概念,已经成为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范畴。 二、小群体的结构与功能 1.活动、互动、情感 活动、互动、情感,这三个概念是霍曼斯分析小群体行为结构的基本概念。

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

生活世界与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_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一项考察

2011年第01期总第279期前沿F or w ard Positi on N o 012011 Su m N o 279 生活世界与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 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一项考察 郑庆杰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 200444) [摘 要]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是人的主体间性的世界。本文尝试通过对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考察,围绕生活世界概念,通过悬置与二阶理论构造、扎根而非跳跃、类型化的适应性、动机的困惑四个方面来探究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如何理解研究对象之行动意义的问题。[关键词]生活世界;主体间性;行动意义;反思[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8267(2011)01-0157-05 [作者简介]郑庆杰(1975 ),男,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劳工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等。 一、研究的缘起 在社会学领域,自从韦伯提出理解社会学之后,关于社会学研究中如何理解研究对象行动意义的问题,诸多社会理论家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和批判性分析。由于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一方面具备现象学的源流,另一方面,舒茨在形成自己的理论的过程中,是以韦伯对社会行动的阐释作为对话者展开的,而吉登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研究者的理论不少是基于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进行阐释的,所以,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在这个研究脉络里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进一步对舒茨思想进行深入的把握,是理解此项学术研究未来可能性的重要前提之一。国内对于舒茨理论的研究近年来日渐增多,多集中在对舒茨生活世界的结构、行动意义的赋予、现象学方法及其早期思想的评介方面。[1-4] 杨善华、孙飞宇对舒茨行动意义理论在田野调查中的访谈的 应用作了分析,[5] 舒茨与帕森斯、米德、戈夫曼、胡塞尔、韦伯的比较研究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关注,[6-11] 而对生活世界与社会行动意义研究之间的困境的关联机制和理论冲突的探讨比较少,这两者的关系,既涉及理解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又涉及现 象学社会学的奠基性概念,因此深入分析两者之间 的关系尤为必要。 生活世界 是现象学和社会学两个领域结合的重要概念,也是舒茨建立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生活世界 既关联着日常行动者对自己行动赋予意义和对日常周身世界类型化知识的掌握,又关联着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行动意义理解的可能性和科学知识类型化问题,而无论是研究者还是研究对象,虽分属不同 有限意义域 ,却共享同一个生活世界,但是如何适切、正确、有效地理解研究对象行动意义,依然充满了争论和困惑。那么在舒茨的理论体系中,究竟存在哪些方面的论述困境?这些困境是否有解决的可能?本文选 择 生活世界 这个概念,切入对社会行动意义研究的可能性的阐述,对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展开 考察。二、生活世界:从胡塞尔到舒茨的转变(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作为现象学的关键概念,在胡塞尔的研究中,一方面是他进行现象学研究的一个中途 157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25-30章)【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社会信任理论 25.1 复习笔记 一、西方社会信任研究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家对信任的研究 (1)多伊奇 多伊奇(Deutsch)是研究信任问题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多伊奇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两个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人际信任被看作是一个由外界刺激决定的因变量。多伊奇有关囚徒困境中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信任研究的先河。 多伊奇将信任理解为对情景刺激的反应,而情景刺激决定了个体心理与行为。他又将信任理解为一种心理预期或期望,一种非理性的风险行为,这一思想影响了以后学者对于信任的界定。在多伊奇之后,众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将信任界定为一种心理期望或期待。 (2)罗特尔与赖兹曼 罗特尔(Rotter)与赖兹曼(Wrightsman)把信任看成是存在于个人内部的性格特质,或一种经过社会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罗特尔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之可靠性的一般性的期望。赖兹曼认为,信任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的诚意、善良及可信性的普遍可靠性的信念。信任是对他人的动机、人格方面的信任。罗特尔与赖兹曼对于信任的看法不像多伊奇那样,认为信任是外在情景刺激的结果,而是内

在的个人经历、个人对人性的看法等使他(她)形成了对一般性的他人的可信赖程度的一般性期望。信任只是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 (3)萨贝尔 萨贝尔(Sabel)对于信任的研究较早地涉及社会信任。在他看来,信任是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双方都不会利用对方之弱点的信心。萨贝尔对于信任的这一界定,说明他将信任理解为基于人际交往双方共有的信心或认识(如共有的概念、观念,道德或法律共识),并且这种信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性。萨贝尔所理解的信任就是一种相互信任。 (4)莱维斯和维格尔特 莱维斯(Lewis)和维格尔特(Weigert)等人对于人际信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产物,它基于人际交往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他们依据人际信任的基础是理性还是情感,将人际信任分为认知性的人际信任与情感性的人际信任两种类型。前者是基于对他人的可信程度的理性考察而产生的人际信任,后者是基于与他人的强烈的情感联系而产生的人际信任。 2.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 社会学对于信任的研究基本上脱离了纯粹的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范畴,开始把信任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与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规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把信任本身看做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学家将信任理解为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的产物,是建立在法理(法规制度)或伦理(社会文化规范)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有的社会学家将这种意义上的信任理解为“社会信任”。 (1)卢曼 卢曼以新功能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信任,认为信任是一种社会关系结构,信任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微观的个体信任或“私人信任”,而是宏观层面的“系统信任”。卢曼把行为者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1.布迪厄怎样反对“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他在什么意义上超越了二者的对立? 答:(1)在传统的社会科学中,面对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形成了不同学科或不同思维方式,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①社会物理学的代表是孔德和迪尔凯姆,他们把社会世界看成是外在于主观意识的,可以用外部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物理现象,并自誉为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则。 ②社会现象学的代表是萨特和加芬克尔,他们强调社会世界的主观性,把个人的意志选择、价值理想和情感体验看成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像叔本华和尼采那样从个人的表象和意志出发来解释社会生活。 (2)在布迪厄看来,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表现了学术界对社会生活的分裂性认识。 ①社会物理学方法所把握到的物质关系和社会现象学所把握到的精神关系,是从不同的原则分析出来的两种层面的客观关系,但二者在现实生活中是统一在一起的。 布迪厄认为,社会物理学关于社会生活客观性的理解是简单的,其重要失误在于它未能在形成过程中来理解社会客观性,而无论何种类别的社会客观性都不是离开主观性独立自生的,都是在各种主观因素的参与中才生成的,社会物理学方法否认了这一点,把具有客观性的物质关系或经济关系中的主观因素完全“物化”了。 ②社会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物理学的直观机械性。强调了社会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它未能把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放到具体的社会条件中去考察,缺乏对主观性要受

到种种外在条件限制的理解,所以陷入了欧洲哲学史上目的论的旧辙。 (3)布迪厄从关系主义方法论超越主观和客观二元对立,要把主观和客观各种层面的研究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中,但是客观性研究应当优先于主观性研究,并且关于各种社会位置或社会条件的客观性分析是关于精神意识的主观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2.怎样理解和评价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答:(1)布迪厄多次指出,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确立了研究社会问题的关系论原则。在他看来,社会学视野里展开的社会世界,其本质就是各种关系。 布迪厄的关系主义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布迪厄超越了古典社会学的实体主义方法论,而且也使他论述场域结构和实践逻辑等方面问题时展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2)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体现 ①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 布迪厄认为,二元论的思维方式的现实基础是现实世界的两种方式:“初级的客观性”和“次级的客观性”。 初级客观性包括各种物质资源的分配,以及运用各种社会稀缺物品和价值观念的手段;而次级客观性则体现为各种分类体系,体现为身心两方面的图式,在社会行动者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如行为、思想、情感、判断中,这些分类系统和图式发挥着符号范式的作用。简言之,初级客观性实质就是社会世界中的物质构成或物质关系,次级客观性实质就是社会世界中的意识因素或意识关系。 ②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 在传统的社会科学中,面对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形成了不同学科或不同思维方式,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16.1 复习笔记 一、现象学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与理论渊源 1.主要代表人物 (1)家庭和教育背景 舒茨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创立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学家。他是一位犹太人,1899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18年底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舒茨在大学期间,接触到了经济学奥地利边际效用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米塞斯与维塞尔。韦伯曾到维也纳大学讲学,舒茨对韦伯的学术思想也作了很深入的研究。 (2)学术生涯 ①大学毕业后,舒茨参加了米塞斯主持的讨论小组,并且研究并深化韦伯的理论。 ②在1925—1927年期间,他经过阅读柏格森关于意识哲学与内在时间的著作,留下了大量的手稿,后来以《生活形式与意义建构》为名出版。 ③在考夫曼的鼓励下,他探讨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由此撰写了《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一书,此书后来的英文版改名为《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④二战爆发后,舒茨举家迁往美国,创建了国际现象学协会,参加了《哲学与现象学研究》的编辑工作,并在上面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社会学论文。 ⑤1943年起,舒茨成为纽约社会研究新学校的客座教授,l956年成为了这所学校的专职教授,主持哲学系的工作。

(3)主要著作 他在各种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被编纂为四卷本的《文集》出版。其中第一卷名为《社会实在问题》,第二卷名为《社会理论研究》,第三卷名为《现象学的哲学研究》。 2.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1)奥地利经济学派 奥地利学派主张主观价值论与先验范畴论,主张从主观心理的价值角度,来理解边际效用甚至所有类型的人的行动。它批评实证主义曲解了人类的基本经验,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根本的误解,用适用自然科学的认识论方法即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分析人的行动,是毫无意义的。舒茨接受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认为始终存在先于历史范畴的非时间性范畴,认为我们可以借用这些一般理念类型来理解历史。 (2)韦伯的解释社会学 韦伯认为要正确认识社会,就必须采取理解与解释的方法,通过研究个体行动者的社会行动的意义来研究社会。舒茨认为,韦伯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舒茨同时又认为,韦伯关于行动意义的概念充满矛盾,舒茨对韦伯的理想类型的“极端历史主义”运用也不能接受。因此,舒茨创立了现象学社会学。 (3)胡塞尔的现象学 ①现象学认为,人类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感知世界,人类关于外部世界的所有观念都是以感觉为中介的,并通过心智意识来了解它。现象学认为,意识过程就是经验建构外部世界的感觉过程,并把这个过程作为关注核心。人类的行为理所当然地为集体共同体验的日常世界所引导,因此是日常生活建构了人们的意识与行动。 ②胡塞尔认为,由于人们只有通过意识才能感知世界,而意识是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建构的,要想客观测量外部世界与真实世界,就必须对意识的本质进行研究,也就是要对意识的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 1.迪尔凯姆怎样界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本质特征有哪些? 答:(1)社会事实的含义 迪尔凯姆认为,真正的客观性追求不能仅仅归结为对社会有机体组织与行为的研究,而应从社会现象的一般普遍性来把握社会学研究对象。迪尔凯姆把他规定的一般性的研究对象称为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特征 ①不可还原性 即社会事实不是个人事实,它不能用个人的行为和情感来说明和解释。迪尔凯姆指出:社会事实虽然是通过个人的行为来构成的,但是当个人行为一旦相互作用地构成社会现象时,“它们呈现出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的显著特性。” a.迪尔凯姆所说的社会事实有两类:社会比率和“集体表象”。社会比率是由个人行为或个别事实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统计比例或计量关系,他说:“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强度不同的舆论潮流推动着某些群体,或者有更多的人结婚,或者有更多的人自杀,或者有更高的或更低的出生率等等。这种舆论潮流完全是社会的事实……统计学以把它们孤立起来的方式把它们提供给我们……由于这些数字中的每一个都无区别地包括了所有个人的情况,那么在现象产生中都占有一份个人情况就被中立化了,因此,个人情况不对现象起决定作用。” b.从这个十分清楚的论证可以看出,所谓社会事实的不可还原性是在舆论和统计中经过认识过程形成的。在人们对相互联系的个别社会现象的认识中,那些个别人或个别事件的个别属性被抽象掉了,剩下的仅仅是表现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关系,如出生率、死亡率等等。

迪尔凯姆认为,这些往往被人们称为概念或名称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而是确实的客观事实,并且是独立于个人意识与个人行为的客观事实,人们常常因为迪尔凯姆的这个观点而把他称为社会唯实论者。 ②对个人的制约作用 他指出:社会事实“具有强制力量,这种力量使它们凌驾于每个社会成员及其独立的个人意志之上。” a.社会事实的另一类是:公众意见、社会心理、社会规范、道德理想和思维模式等,迪尔凯姆称之为“集体表象”。这里,社会事实的观念性更为清楚,不过迪尔凯姆明确地指出它不是一般意义上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观念,而是作为某些社会成员共有的“集体表象”,即集体观念。只有在社会成员的交往联系和群体关系中,集体表象才能形成,所以集体表象有别于传统认识论所讲的个人意识过程。迪尔凯姆也认识到不能把集体表象同个人意识简单对立起来,他指出:这些社会事实“既超越我们之上,又存在于我们之中。”一方面,公众意见和道德规范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或观念,不仅是个别人的情感意志所左右不了的,而且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制约着个别人的行为;另一方面,这些集体表象又必须被个人内化到自己的思想意识中,才能发挥制约和规范个人行为的实际作用。 b.当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受到侵犯时,集体表象无论以法律还是以风俗习惯出现,它们总是引导、牵制和限定个人的思想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意志,无论个人自觉还是不自觉都是如此。这种力量实质是迪尔凯姆十分重视的社会整合力量,它是社会得以团结和凝聚的纽带与灵魂。 ③普遍性 既然社会事实是经过概念思维的抽象或因社会成员的普遍性认同而形成的,那么它就一定要超越个人或个别事件之上,它表达和显示的就一定是社会层次的一般性。迪尔凯姆强调,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1.如何理解韦伯社会学同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联系? 答: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是现象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1)韦伯深受德国历史主义的影响,认为人与动物不同,社会与自然不同,没有客观的规律,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用于研究社会,要正确认识社会,就必须采取理解与解释的方法,通过研究个体行动者的社会行动的意义来研究社会。他认为,所谓社会行动,就是指行动者主观上有目的,并且其行动指向他人,意义为他人所理解的行动。他从社会行动出发,研究社会关系、群体组织、制度与权力等等。他的社会学坚持一种方法论个体主义,把理解与解释结合起来了,注重对主观因素的研究。因此,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 (2)舒茨认为,韦伯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舒茨同时又认为,韦伯关于行动意义的概念充满矛盾,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存在很多不深入与模糊之处,舒茨对韦伯的理想类型的“极端历史主义”运用也不能接受。因此,舒茨想为解释社会学建立一个意义理论的基础,并由此生发开来;创立了现象学社会学。 (3)由此可见,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发端于对韦伯的批判性发展。终其一生,韦伯的解释社会学都是舒茨社会学思考的出发点,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就是对韦伯社会学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2.舒茨在哪些方面深化了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 答:(1)舒茨指出韦伯观点的不足:

①韦伯认为社会行动的关键是行动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可以根据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的强度程度不同,区分出从完全不考虑他人,到以对他人的行动意义的理解为基础而产生的行为,因而行动的意义就有多种含义。因此,韦伯没有充分考虑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对社会行动的意义产生的复杂影响。 ②韦伯在分析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时,只是把它们看成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的意义,而没有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真正区别。 ③韦伯关于观察式理解与动机式理解的区分是无意义的,并不能真正理解行动的意义。 ④韦伯对行动动机的论述,没有认识到,动机有两种含义,可以指一个人努力实现的目标,也可以指行动的原因,因此动机有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之分。 ⑤韦伯没有指出行动的核心特征。舒茨认为行动的核心特征是筹划(project),正是通过筹划,行动者将其行动的意义指向他人,对他人产生影响。而韦伯所说的以他人为指向的行动,并不一定会影响到他人,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以他人为取向”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行动。 (2)舒茨的深化: ①对行动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行动的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涉及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 a.主观意义是“我”(行动者)如何确定意义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时间问题,也就是行动者自己的意识流问题。 b.客观意义是“我”与他人如何建立主体间性的意义问题。主要涉及的是观察者与行动者之间的符号与沟通问题。 ②区分了行动与行为 a.行动是一种正在进行的、发生的过程,也是一个意识过程,具有时间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